城市空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12:04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范文篇1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

(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

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第一,krugman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第二,klmienko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

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集聚和分散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和制衡,使得经济格局改变。集聚与扩散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究竟是哪种力量居于主导,主要是看产业集聚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产业集聚的成本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收益表现为集聚经济,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合理规模。吕力(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借助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释了城市的合理规模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来影响,在产业集聚和扩散中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产业集聚和人口扩张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产业扩散。Fujita,Krugman&Venables(1999)提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中心模型所强调的向心力,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根据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再根据集聚和扩散的强度来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形成、变动机制

(一)空间集聚是导致城市形成的基本因素

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以D-S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认为城市形成的原因是集聚和分散力量的平衡。克鲁格曼认为,空间聚集作为一种向心力,是报酬递增的外在表现,而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集聚能够使产业和经济活动和要素在空间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并且产生吸引力。因此我们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可以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其中,影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向心力”是规模经济,阻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离心力”是运输成本。

(二)城市经济空间的圈层特征

城市经济空间变动,首先是核心区域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在此集聚,然后由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核心区首位城市明显、边缘区逐渐被中心辐射,核心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由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形成腹地带的圈层结构,它符合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Stewart提出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空间向心力,大体上与牛顿引力模型类似,这种特别的引力模型的向心力大小与城市间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④。Isard等人通过自己的研究不断修正了引力模型⑤。目前国内学者分析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和中心城市的扩散能力主要运用引力模型、修正引力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威尔逊模型等方法。众多学者还运用城镇规模体系的不平衡指数、Moran指数来反映我国城市群的等级结构,用空间分形维数来描述空间演化发展的分形特征。

(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社会地域组织的次系统,区别在于核心区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变革与创新;而边缘区则是依托于核心区,与核心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包括核心区与边缘区,核心区主要是由核心城市或首位城市组成,在核心城市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核心城市通过其辐射和扩散作用影响周边地区,进而与周边地区共同形成等级分明的城市群或城市体系。有学者论述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影响,他们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变化,通过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形成核心、次核心和周边城市等级明显的空间层级结构⑥。许政等人(2010)发现,大港口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巿经济增长与城市到大港口的距离呈倒"S"关系。许政等人的观点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一”模式是一致的。新经济地理也认为城市经济增长与离区域性大城市的距离呈正比,即距离区域性中心城市越近,那么对经济增长越有利。Krugman还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空间自组织模型”,并认为城市结构的形成是以自组织过程,是由厂商之间向心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研究述评

城市空间范文篇2

宋代以前,景德镇瓷窑坯坊多分散,但瓷业已经初具规模。根据瓷窑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瓷业多为家庭作坊,已经有以乡村为中心而建立商品贸易关系的村市,多分布在瓷石、森林等资源丰富的浮梁县的南河、东河一带,街区格局已基本完善。到了宋代后期景德镇的瓷业相对集中,形成了镇区、瑶里等瓷业集镇。昌江中游东岸瓷业集散增强,窑场密集,人口向城区靠拢,逐步形成沿河建窑、沿窑成市的城市格局。陶瓷产品交易市场在沿河窑场交汇处形成,成为烧制燃料和陶瓷日用品的集散地。元代,“浮梁瓷局”成立,专用于烧制宫廷瓷器,景德镇发展成为陶业都会。明代,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官窑民烧出现,提高了民窑瓷器的精度和水准,瓷质、装饰、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别具匠心使得景德镇陶瓷享誉海内外。正由于国内外陶瓷需求量的增加,陶瓷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化、细致化,人工需求剧增,大量人口迁移至此,不仅解决了生产用工需要也推动了景德镇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此同时,景德镇的经济和交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昌江沿河为条带状扩展和延伸的城市街道系统和以御窑厂为中心的城市格局。清代,景德镇瓷业继承明代的辉煌继续发展,御器厂改名为御窑厂,景德镇的城市空间围绕着瓷窑更加逐步扩大。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发动军事战争侵略,通过货物倾销、关税协定等手段压榨我国经济发展。西方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出成本低廉、款式优美的洋瓷对景德镇传统家庭手工业制瓷产生了严重的打击,国内军阀混战、官僚腐败,繁重的苛捐杂税又增加了传统手工制瓷的成本,景德镇陶瓷产业受到重创并逐渐衰落。20世纪初,中央政府兴办瓷器公司、设置陶瓷管理局以求振兴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以及官僚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景德镇瓷业并没有往正确的方向调整转型。作为景德镇城市经济主导的陶瓷产业一步步衰落,这同时遏止了整个景德镇城市的发展。

建国后,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更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将景德镇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景德镇市建设委员会根据要求编制了城市规划方案并确定了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性质,不断规范老城区,开发新城区。将老城区分为行政区、居民区、工业区等,并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给景德镇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景德镇在优化陶瓷产业发展结构的同时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并逐步完善水、路、空交通网络。2001年,《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确定了将景德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以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的战略目标。如今,古窑民俗博览区、瑶里古村落、浮梁古县衙等都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湖田古窑遗址、景德镇御窑厂、祥集弄民宅等被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挖掘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的同时大力开发自然景观,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将“瓷文化”融入到城市空间中,例如城市道路旁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陶瓷路灯、人民广场里瓷碟和瓷碗砌成的青花瓷龙雕塑等。

由景德镇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作用使得景德镇陶瓷产业形成并得以延续。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孕育着景德镇这个瓷业城市的形成,封建专制皇权对陶瓷的推崇推动了景德镇的城市发展,陶瓷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景德镇城市空间的演变时刻围绕着陶瓷产业。可以说几千年来,是陶瓷产业推动着景德镇一步步从一个小村市发展到如今享誉国际的大都会。虽然如今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已迈向多元化,但是陶瓷产业的核心地位始终不会变,陶瓷文化这张名片也会一直伴随景德镇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作者:邵秋亚工作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城市空间范文篇3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条件下,城市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区域,其承担着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角色,一座城市的建设效果将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提高建筑的美观度和合理性。文章结合对建筑空间设计的理解以及建筑管理的概念解读,分析城市建筑的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为城市的建设带来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管理

城市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城市的美观和功能的发挥,优秀的城市建筑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重要发展表现。现如今,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好的方面。例如城市建筑布局不合理,城市建筑的外观和功能不合理等,这些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建设效果。文章结合工作经验,阐述城市建筑的空间设计问题以及建筑管理问题,希望能够为城市建设带来一些参考。

1城市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与空间设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在城市中建筑是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的“主要景观”。因此,在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建筑设计工作,将其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建筑设计人员应当按照该城市的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一座城市的特色。城市建设者在进行空间发展规划时,会联系到建筑设计者所提供的建筑设计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资源整合,从而产生新发展的城市建设发展布局。而在建筑设计者施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会调查考虑建筑所处的城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结合一定的建筑设计发挥,产生一定的设计元素和表现上的联系性。建筑本身的形象能够反映自身的特点,建筑使用的材料、风格、色彩等对城市的空间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一座城市的主要特点是稳重和低调时,如果在城市的某个地方设计一座高大的建筑,或者造型另类的建筑,会使得这座城市的风格受到影响,这就说明建筑对城市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与建筑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建设的质量,政府会对城市的规划进行设计和干涉,从而影响土地的开发和空间设计。如果城市只注重经济发展和容积率问题,将会使得城市的空间设计非常不理想,城市的美观性会大大降低,城市的功能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城市设计不是一项二维的工作,其应当立体式地展开,要考虑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考虑人们生活中的需求,使得城市设计更加合理,建造出和谐自然的空间环境。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城市建设工作没有按照其规划的思路发展,建筑空间管理就是要整合建筑规划设计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理顺城市发展的脉络,从而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起到积极地作用。建筑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抽象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其要保证城市的未来效果,又要干预实际的设计工作。建设好一座城市,离不开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也离不开城市设计工作,两种工作应当加强合作,为城市的建设工作做出积极地贡献。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互相交织、相互联系、产生综合的连带影响的复合关系。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设计工作在开展中,应当保证最终的设计效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应当掌握建筑空间设计的诸多要素。3.1天际线。天际线对于建筑的设计至关重要,其影响着一座建筑的视觉效果。良好的天际线能够让建筑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建筑的美观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建筑的天际线就是带给人们第一观感的设计形象,是建筑空间设计丰富的表现力所依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天际线还决定着建筑自身同周边环境的融入感和自身存在感的调和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尤其要重视天际线视觉效果的设计。3.2地平线。地平线与建筑设计工作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当建筑的地平线高于周围的建筑时,其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给人带来一定的压力。在设计一般建筑时,不应当设计的较高,而政府、司法部门可以使用地平线较高的设计方法。普通建筑应当合理设计自己的地平线,让建筑看起来更加自然和谐。地平线的变化,使得建筑空间设计在表现上具备一定的形象意义,包括建筑形象的庄严感、亲切感、开放性等表现。使得建筑本身在建筑空间设计丰富的表现力作用下,产生具有层次的多样变化,增加建筑设计的空间美感。3.3空间要点。建筑空间要点的展现,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目的,也是建筑空间设计表现力尤为关键表现要素。空间要点的作用有些类似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在建筑设计环节中,应当保证空间要点得到发挥,不能让其中的空间要点遭到覆盖。3.4后退。后退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物的大门与道路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能够让建筑看起来更加深沉和稳重,这就是一种后退设计的理念,其在大型的建筑设计中非常适用。3.5纵深。建筑纵深给建筑的空间观感增添了层次性,增强应用建筑空间展现力所表达的立体感。建筑物要保持一定的纵深,这是因为通过增加纵深,能让建筑的气质得到提升,建筑美观度也会大幅提高。3.6升高和降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例如通过设计台阶让建筑具有升高和降低的特点,建筑的趣味性和美感也会随之提升。3.7人文尺度。一座良好的建筑设计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人文元素,这样能够让建筑与人们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增加其中的人文尺度,符合人体工程学,从而增加人们的使用体验。

4提高措施

4.1理解城市空间设计的内涵。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是因该项工作需将众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搭配,要让建筑符合人们的爱好、生活习惯。这是一种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工作。因此在设计和管理中,首先要具备科学的理念,理解空间设计和管理的内涵,相关设计人员要加强经济学、人文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设计实力,让城市建筑更美观和实用,为城市构建出和谐的建筑景观。4.2建立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是一项要求较高的工作,相关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具备三维一体的设计理念,提升自身的设计实力。通过三维一体的设计理念,能够让设计效果更加理想。例如在城市广场的规划中,要考虑广场的大小是否与道路、建筑相和谐。如果广场设计的较大。而周围的道路比较狭窄,那么广场的实际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城市空间设计要满足三维一体的设计要求,应用更加合理的设计理念。4.3协调内部空间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建筑设计也需考虑的建筑内部空间的价值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让建筑与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相关设计单位要保证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一致协调。例如建筑的空调机应设计在隐蔽的位置,或进行遮盖,使得建筑更美观。4.4丰富空间环境管理的内涵。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中,应当认识到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严格把关建筑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使其与整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相统一,避免一些另类建筑的出现。4.5保证建筑本身和社区的功能。建筑的最伟大价值就是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在建筑设计环节中,要增加建筑本身的功能和社区功能,使得建筑与社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只有两者和谐统一,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5结束语

总之,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合理、美观等多方面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应当在城市建筑环节下功夫,做好城市建筑的设计工作,使建筑的设计更加合理,与城市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同时加强建筑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提高其科学水平,使得城市中的建筑在总体布局背景下建设,让城市的未来更加美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将会有明显的提升。

作者:马瑶 单位:楚雄市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篇:街道消极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弊病逐渐暴露。土地、社会、文化等现实问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几年来,在城市微空间改造中,对“消极空间”的改良引起广泛关注。在改良空间中的消极区域内,街道空间不再作为单一属性而存在,以更丰富的形态与功能改变着居民的认知与行为习惯。文章选取街道消极空间的改造为研究方向,总结出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调节作用。采用递进式研究手法,初探装置艺术介入街道消极空间的艺术形式,并总结出其带来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消极空间;改良空间;街道;装置艺术

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结构性发展失衡,城市相继出现了缺乏景观特色、功能单一、难以展现城市形象的“消极空间”。目前的城市现状是,在“大规划”确定了城市基本“轮廓”之后,“细节描绘”未能及时跟进。一座充满惊喜的城市,非朝夕所能为之。对于城市新区来说,“质”的飞跃需要大刀阔斧的规划建设;但对于高密度城市建成区,除了拆除重建,只能依靠对消极空间的改良积累“量”变,让空间重拾乐趣。可以预见,以“空间改良”为主的城市设计会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消极空间”的成功改造对整个城市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其周边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质变,其价值体现于渐进式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为城市带来积极的改变。

1装置艺术介入街道空间是必然趋势

1.1街道中的消极空间

街道空间指由街道和两边的建筑围合而成的三维空间,是为街道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街道空间在城市生活及意象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等,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消极空间”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当代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首先被提出。它是对街区中散漫的,无组织的空间,包括建筑间的中介空间,道桥间的边角空间,用途不明的废弃空间,未经设计的冗余空间等的概念性描述。由于其往往形状不规则,面积小,因此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属性道路缺乏明确的建设标准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街道空间环境质量低下,缺少公共设施,街道空间被机动车占据,让人没有安全感等问题,形成大量无组织、不规则、无趣味的街道消极空间。

1.2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可以理解为现当代艺术的一种门类。它区别于传统艺术,装置艺术强调观念,并需要结合周围环境,把观众融入其中产生互动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1.3装置艺术介入街道空间

装置艺术是基于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艺术,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可以使均质的、毫无识别性的公共空间获得焕然一新的空间氛围。对于装置艺术家来说,公共环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每一个地方的历史背后都蕴涵着人文烙印。一般来说,装置艺术介入街道空间可以产生积极作用:①装置艺术介入街道空间,最大限度提升街道的文化活力,加强互动与交流;②利用装置艺术现成品与拼置的特性从生态角度出发,科学而艺术的突出街道的生态性,使街道焕发生机;③装置艺术介入街道中可令居住在街道周边的居民有休憩交流的空间,令他们在休闲的同时感受艺术的氛围。

2案例分析

2.1趣城——Q巢项

2013年,“趣城”计划首次在深圳盐田区展开,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艺术装置、小品构筑、景观场所三大类。“趣城”计划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计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盐田区的公共设施相对完善,但仍有被区域规划所遗漏的消极空间,例如:海滨栈道。Q巢项目位于盐田海滨栈道,此处是市民休闲与散步的场所,栈道中缺乏近人尺度的趣味空间。激活空间是Q巢的出发点。形体设计参考电话亭,在未来可能成为盐田的地区标志。功能上将电话亭改为Wi-Fi覆盖点,为市民提供无线网络、休息及应急充电等辅助功能,也为游客提供介绍盐田区的信息载体。尽管Q巢的面积小,但独特的造型将改变此消极空间。此设计标志着装置艺术也可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形成聚集点并激活区域公共性。

2.2趣城——新品质盐田

深圳盐田具有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和全国第二大港——盐田港。在应对新的城市发展阶段,盐田区提出建设“新品质盐田”的目标。然而无特色景观、多消极空间、景观细节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着盐田港的发展。针对盐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与不足,围绕“人”提出创意方案,开拓性地探索装置艺术解决街区问题的设计方法,创意概念如下:①海景路集装箱创意街。在空旷的海景路上设置6.1m×2.4m标准尺寸集装箱且保留大于6m的人行通过空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富于变化的线性游历空间,丰富市民生活。并可作为桥梁的主结构,搭建“集装箱桥”,为观者提供独特的视野;②时光桥洞。针对消极的桥下空间提出将盐田河栈道沿线的桥下空间打造成几个宛如穿越时空的新桥洞。艺术化照明装置,为河岸景观新增艺术性、安全性与趣味性;③明斯克航母艺术装置。利用竖向发光杆件来塑造明斯克航母剪影留住人们对航母的记忆。尽管该方案仍处于策划阶段,并未实施,仅是提出的创意预想,已经对该区域空间的改造给予了建设性方案。

2.3巴塞罗那兰布拉街区

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LaRambla)全长仅1.25km,却是巴塞罗那市中心最富盛名的步行街,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林荫大道之一。兰布拉大街是城市的主干道,但街道全程设置成步行街,商铺、报亭、露天酒吧鳞次栉比,把街道装点得生机勃勃。和一般城市干道不同,兰布拉大街上的商铺体量都很小,经营内容也和本地饮食、文化息息相关。如果说酒吧、餐馆、报亭是本土文化的呈现,那么流浪艺人和当地人共同创造了属于巴塞罗那街道的公共生活。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公共生活不再仅仅是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而成为了一种体验。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无疑是将传统城市的亲和力和丰富性移植到现代城市街道的一个范例。

3结束语

通过对装置艺术介入街道消极空间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对消极空间改造的必要性。文章希望引起更多人对街道消极空间的关注,并且积极参与到街道消极空间的改造中,共同创造和谐共融的街道环境,促进街道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加美好。

作者:刘潞 侯佳彤 单位:深圳大学

第三篇: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发展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文章通过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对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因此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空间发展理念、扩大公众的公共交往活动、强调了人、人的行为活动、活动的场所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以完善的公共空间功能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指的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1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

公共空间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公共需求的过程。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它集观演、休息、娱乐、健身、餐饮、文化等等为一体,是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的舞台,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让人参观的,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2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的人性化条件

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注重人性化,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体验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安全、活力的心理感受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

2.1开放性

开放性是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必要基础。不具有开放性的建筑空间都不能称之为公共空间,因为此类空间只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开放使用而把广大公众排除在外。

2.2磁体特性

即使具备了开放性的城市空间,能够使公众无障碍地到达空间场所进行活动,并不是说就实现了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许多城市空间就是因为缺乏对公众的吸引力而无人涉足。实际上,公众的空间活动即使是随意性活动,也有着诸多娱悦精神的活动,因而公共空间的磁体特性要求公共空间的分布及其条件、氛围能够满足公众需求,契合公众公共活动的动机,通过完善的空间功能、适宜的空间环境吸引公众参与到公共空间活动中来。

2.3社会交往特性

城市公共空间还应具备公共性,对广大公众对外开放并且允许大众无障碍地进出,这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和持续存在的必要基础。它还使公共空间的参与者展开有效的公共活动并增加相互交往,如广泛流行的大妈广场舞、小型游艺活动、有健身器材的活动广场等。这就需要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引发和满足公众多样性的公共活动需求,在社会交往中实现大众追求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使公共空间在社会文化层面成为公共精神价值的符号象征。

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城市公共空间应保障大众能在自由、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下进行活动,促进大众不断追求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然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还有待改善。

3.1重视公平,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多元主体参与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提升应该是多元主体共同培育的结果,其参与主体应该包括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公众、规划专家等多方力量。政府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提供者,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资金保障。大众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城市公共空间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大众的需要。规划专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设计者,不能只关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质设计层面,而应从大众的需求出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因地制宜的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及其公共性的提升,不是单一社会主体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公共理念引导下的多方协作。

3.2注重公共空间的认知性,提升场所的特色

在特定的城市空间中,通过时间的积累,这些城市空间更加具有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这对于居住在其周边的居民来说,将增加他们的自豪感,从而增强社区归属感。因此,规划应更为谨慎地对待城市空间的历史遗存,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并以创造性的思路,营造更富有地方社会文化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

3.3增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满足公众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首先,公共空间建设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约束机制。公共空间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要从城市空间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城市空间发展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避免见缝插针式的填补规划。规划布局要做到城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功能性的自由开放的空间。

4结语

当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保障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促进更为健康和谐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城市空间的设计既是一种科学行为,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是对某一地域城市环境中的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等一系列生存权益集合的规划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公共空间要满足大众的使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众多艺术家们和大众来共同合作创造完成。

作者:张荣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编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版社,1999.

[2]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3):44-49.

[4]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06):9-15.

第四篇: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陶瓷元素的运用

城市景观空间设计包括了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是指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将人与周围的建筑、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使城市景观空间使用起来更舒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景观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更呼唤一个能满足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城市景观空间设计就需要能平衡人类情感的材质来体现城市景观与人的密切性。陶瓷即是材质之一。陶瓷元素从室内走向室外,脱离了人文墨客的把玩,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的重要要素。这充分体现了陶瓷自身的发展、也体现了公众精神意识的进步。

一、陶瓷元素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陶瓷元素之所以能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原因在于它的独特性。首先,从艺术角度而言,材料是艺术家创作的代言者,是其思想及意志的表达,而陶瓷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刻、堆、镂等多种技法,均可在陶瓷上体现。同时,陶瓷的釉色及肌理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同釉色也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新彩”“粉彩”以及颜色釉、等上千种不同釉料,可以创作出无数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次,从生态环保的视角来看,陶瓷材料其本身的特性就极具环保性。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越来越需要陶瓷这种本身就无毒害、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再者,就材料的稳定性而言,陶瓷经过千度高温的煅烧后成型,具有高熔点、高硬度、耐腐蚀等优点。在自然环境下,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比其他材质的艺术品保存的时间更久。陶瓷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使得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具有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陶瓷元素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从时间上讲,我国的环境陶艺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中国目前的环境陶艺正从模仿西方国家阶段逐渐步入融合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的自创阶段。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如:朱乐耕、黄焕义等,他们为我国环境陶艺的发展做了不懈努力,同时也呈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1.建筑陶瓷与壁画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建筑是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构成城市空间的主体和骨架。它决定着城市景观及规划的总体风格。而随着人类精神追求的觉醒,陶瓷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应用于创造新的建筑美学当中。建筑形态透过陶瓷这种“肌肤”折射出不同的人文的或是历史的艺术魅力。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与建筑的这条脉络中,很多的建筑师就透过陶瓷做出了很多贡献。如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作品《吉尔公园》,将陶艺如建筑的“肌肤”般,附着在绵延的长椅上(图一)。图一安东尼奥•高迪《吉尔公园》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陶瓷壁画的运用也很灵活,既可以用于建筑的内墙,也可以用于外墙。在陶艺文化比较普及的日本,陶瓷壁画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如日本著名的陶艺家会田雄亮,创作了大量大场景的陶瓷浮雕壁画,他的陶瓷壁画作品将陶艺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真正意义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他的国家,如挪威、丹麦和澳大利亚早期的环境陶艺也大多数是壁画形式。2.户外陶瓷雕塑与陶瓷装置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陶艺雕塑是雕塑艺术的一部分,是艺术家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实践行为。它在城市景观空间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将其融入到环境中去,从而营造了一个舒适、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更符合人们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而陶艺雕塑也通过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城市景观空间中。不同的大小比例、成型手法、质感肌理、不同的釉面变化等所产生的艺术语言置于城市景观中即成为了该景观空间的独特性。如韩国陶艺家金字润的陶艺雕塑作品《饺子(Dango)》(图二),创造了新的雕塑纬度,成为了当代艺术标志。图二金子润《饺子》以上各例可见,陶瓷雕塑与城市景观联系密切。除了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审美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装置不断渗透到陶瓷领域。陶艺同时以装置艺术的形式介入建筑和城市景观空间中。陶艺装置仍具有环境陶艺的一切共有属性,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变化、创作手法更灵活、观念更自由等。3.景观陶瓷小品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陶瓷介入到园林景观中已有很长的历史。如中国历史的皇家园林建筑中使用的琉璃瓦、陶瓷雕像以及各种陶瓷树池等。园林景观陶艺与陶艺雕塑、陶艺壁画相比,功能性更强。因为它更直接、广泛的面向大众,采用的手法更朴素、具象。如陶瓷灯柱、陶瓷桌椅、陶瓷花坛等一些园林景观构成的基本元素,在起到功能性的同时又具有艺术特色。如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内就有运用了很多园林景观陶瓷。园林景观陶瓷与城市景观空间相结合,从设计、造型到釉色上都与城市景观相呼应,浑然一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山石园林的概念,更富有生气和艺术气息。

三、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空间设计正处于发展阶段,每个城市面临不同的问题及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陶瓷作为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陶瓷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中国China的象征,它是一种文化。设计师和陶艺家们也应该继续努力,把更多陶瓷艺术作品运用到城市景观空间中去。陶瓷走进城市景观空间中已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意识进步的必然!

作者:余剑峰 刘璐璐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学院

第五篇:茶文化的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思路分析

摘要:反观我国近几年来的众多现代都市室内设计作品,我们发现,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风格正在向着复古的趋势转变。在华灯璀璨的现代都市里,也许正因为人们经常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因此才更加追求一种可以让心灵感受到平静的一种空间氛围。现代都市空间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了都市人们对过去慢节奏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怀念和向往。而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本身就具有非常独特和深厚的内涵。为此,本文特立足于茶文化的层面,分别通过住宅和商业门店两方面对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现状的深入分析,从而总结出将茶文化应用于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的几条思路,希望以此可以把握到现代都市室内设计的新趋势。

关键词:茶文化;现代都市;室内设计

马克思主义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道理从营销学的角度上来分析,就是说对于一家商户而言,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了顾客对此家商户的印象,而顾客的印象又影响着商户的营利情况。这其中的物质条件可大体上分为两部分: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指商户的真正实力,而软件条件是指有利于“真正实力”发挥的一系列条件。其中,室内空间设计就属于“软件条件”的一种。拿餐饮业来说,对于一家西餐厅而言,原则上餐厅提供的食品的口味是餐厅的“硬件条件”,而餐厅的空间设计则属于“软件条件”。出色的餐厅布局设计会把餐厅打造成具有某种主题情调的消费场所,这个时候,“软件条件”对餐厅的贡献极有可能会大于“硬件条件”。同样一杯奶茶,外面小店卖3元/杯,但就是有人愿意在某高级西餐厅花30元的价格购买它。而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在西餐厅购买的除了奶茶外,还是一种可以让自己愉悦的休闲氛围。这些都充分论证了室内空间设计对于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上的特殊意义。而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人类最原始和纯粹的情感,因此,将茶文化渗透到都市室内空间设计中,非常能够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得室内空间设计作品深入人心。

1茶文化的在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作用

1.1“茶”的

淡雅让室内设计回归自然再淡的花香都是浓郁的,而再浓的茶香也是淡雅的,这是因为茶本身就自带低调优雅的气质。这种低调优雅是不愿与世俗争宠的退让,也是没有任何私心的从容。这样的气质恰好来源于人性当中最本质的“善”,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诉求。在现代都市室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随处可见。比如某住宅空间设计中,设计师选择在客厅与卧式之间过渡的一面墙上放置一幅仿造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先生创作的《萧翼赚兰亭图》。这幅图的内容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师徒煮茶,一部分是萧翼与客人攀谈聊天。这幅图主要是表现唐朝以茶待客的风俗习惯,是我国茶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室内空间设计的角度上来看,这幅图被放置在客厅与卧式的过渡地带,一方面为房屋增添了自然清平的气息,另一方面也使得室内设计更加具有层次感,客厅与卧室的设计风格也因此完成了一次自然的过渡。另外,通过《萧翼赚兰亭图》也可以传达房屋主人待人接物之道。

1.2“茶”的

禅意让室内空间审美别具一格茶文化与我国佛教、道教等教派在精神的表达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严格说来,佛教、道教中所宣传的部分理论就是受到茶文化思想的启发而被提出来的。而茶本身清苦回甘的味道使得茶具有淡泊名利、与万物为善的高雅品质。这种品质与禅师身上散发的“目空一切”的气质如出一辙。具有如此禅意的茶文化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中,使得室内空间像增添了一台“自动净化器”。这种“自动净化功能”为归家的人洗去外面世界的铅华、为情场失意的人抚平伤口、为好强的人脱去华丽的外衣......这种禅意奠定了室内空间设计的基调,使得室内空间审美从虚华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最真实的“真善美”一面,从而让显得别具一格。

2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的现状分析

2.1住宅的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2.1.1设计风格不够突出

我们在回忆一个人或者评论一件作品时,往往是通过讲述其特点来表达我们对此某人或某作品的感觉。因此,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件作品的特点不够明显,便很难在人脑海中留下印象。对于室内空间设计而言,没有风格的设计作品很难可以被称之为经典。纵观当前众多居家设计,我们发现,设计师的重点依然是放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舒适要求。设计师会考虑有利于通风的窗户方位设置、有利于疏通水源的浴室布局等等。但是对于房屋的情感基调、每一间卧式的风格搭配等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部分房屋室内空间与空间之间风格也会大相径庭。比如说,客厅是采用的中世纪英伦风的设计搭配,但是客厅右边的开放式厨房又是一整套的绿色环保风格。这样的搭配会使得房屋室内设计风格“杂糅”,给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2.1.2缺少色彩的灵活运用

虽然现代人越来越推崇“从简生活”,认为任何事情越简洁越好。对于室内空间设计,很多设计师为了避免出现多种颜色搭配不当或者一不小心将房屋变成了“调色盘”的感觉,往往会选择最安全的处理,也就是选择“最安全”的颜色。在设计师眼里,房屋设计最安全的三种颜色分别为:白色、粉红色以及淡黄色。并且设计师认为,这三种颜色是即使出错也可以很和谐的颜色。设计师的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那些对审美有极致追求的人来说,这样平淡的色彩会使得房屋设计比较空洞,没有灵魂,因为缺少被灵活运用而导致的不饱满的色彩始终是房屋主人对房屋设计的一种遗憾。

2.2商业门面的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2.2.1室内设计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毋庸置疑,商业门面主要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因此,为了让顾客体验到更好的服务,一些企业家都会采用非常奢华甚至夸张的设计内容来打造自己的商铺。比如,部分西餐厅老板为了突显餐厅的高端,让设计师专门打造一所具有梦幻主题的厕所。打造出来的梦幻主题厕所里有像《白雪公主》故事中出现的“皇后的镜子”以及中世纪英国贵妇人喝下午茶使用的同款桌椅等等。这样的设计一开始的确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时间一长大家也并不觉得新奇,感觉会逐渐消退。因此,这样华丽的设计并不能取得顾客同等价值的回报,属于企业家的一种资金浪费行为。

2.2.2注意设计元素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设计元素始终是要融入环境的。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为了拓展更多营利渠道,会在图书馆内专门再设计一间“休闲吧”。在这个“休闲吧”里面,除了提供各种风格的座椅,还提供收费的奶茶和糕点服务。服务员在里面制作奶茶的声音、奶茶以及蛋糕的香气以及人们在座位之间的“窃窃私语”等都是对图书馆宁静的读书氛围的一种破坏。因此,“休闲吧”的设计与周围环境氛围是格格不入的。室内设计师在对室内空间设计中应该严格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3茶文化应用于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的思路总结

3.1遵循“茶文化”中的节俭之美

节俭是我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茶”以质朴、清廉示人,向来都是被物尽其用。因此,节俭是“茶”想向世人传达的最基本的理念。对于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来说,过分追求潮流和华丽,可能会使得设计越来越远离人们的内心。设计师对于华丽空间设计的追求就像是一名歌手对于唱歌技巧的过分追求一样。非常有技巧的唱歌方式会让观众知道这名歌手很会唱,但是却无法俘获观众的心。同样,过分华丽的空间设计会让人知道这种设计花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并不能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相反,人们认同的,正是那些崇尚物尽其用的节俭的空间设计理念。这种节俭的理念会让设计师真正回归到对某一空间的使用价值的思考上,从而从最实际的意义出发,设计出最符合人们需要的室内空间设计作品。

3.2遵循“茶文化”的环保理念

绿色象征着自然,因此它作为环保的指定象征颜色。茶叶在最初萌芽的时候有着最原始的绿色,这种“绿”贯穿着茶文化发展的始终,因此可以说,绿色的环保理念是茶文化退出最广的一条理念。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环境一直呈现反向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加深,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因此,环保的设计会更加深入人心。对于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而言,要做到环保这点,可以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作为设计要素,并尽量避免含有化学成分超标的油漆等等。清新自然的设计会为空间设计内容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步骤。

3.3重视心灵的回归禅意的“茶文化”

背景在暗示我们要重视内心的真实渴望,注意心灵的回归。受物欲影响的都市人们非常容易在繁忙的工作中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求。都市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在接收到一条新的流行资讯还来不及思考是否可以为我所用时就已经开始追逐这种流行。因此,在这种快节奏模式下的人们往往在这种追逐中迷失自己。对于都市室内空间设计,适当地将茶元素融入设计内容中,有利于创造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让人们忘记世俗和时间,也有利于调节人们紧张的情绪,真正做到静下心来好好与自己独处片刻。受这种气氛的熏陶,人们更容易找回真正的自己,从而明白自己真实的渴望。茶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也使得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双重意义。

作者:杨丽文 肖瑶宁 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5):116-117.

[2]黄建博.茶文化室内空间设计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5(12):115-115.

[3]段丽.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城市空间范文篇4

关键词:宁德地区;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空间特色

勤劳质朴的闽东人民赋予闽东地区城市空间以新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的城市规划及城镇发展。这些不但依靠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同时加以专业的城市空间理论,予以辅助,必不可少。由此得出研究闽东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性。

一、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城市空间研究起始———至今,宁德城市空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后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城市史”学派;带给国内中小城市以爆炸性的变革。宁德城市空间,由于这类种种的变革,掀起了对城市空间的改良性规划和新兴设计,使宁德在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宁德城市空间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用于指导宁德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宁德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规划;不但不是死搬硬套的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并彰显城市本土人文主义思想;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尽可能的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城市空间会分出“市”内和“市”外空间。闽东地区城市设计将更多的关注城市“外”空间特点。其城市空间“特色”体现独属于这所滨海城市的特色品味,是城市每一位居住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型代名词,是这所革命老区焕发城市魅力的绝佳表现。宁德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空是城市里的所有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实体,可以用手足触摸;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可以用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宁德城市空间,可以是“听”,可以是“闻”的。调动感官,沉浸在宁德独有的城市空间之中,真切体验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与它交流。

(二)宁德城市空间品味与城市空间识别性

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空间特色。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沉淀着历史的“黄土”味;靠海的宁德自然弥漫着一股“海鲜”味。宁德市的城市空间品位虽比不上洋气十足的上海,充满浓郁京腔的北京;但任然不失闽东城市空间的独特风采。宁德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凸现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改良城市空间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特的城市品位。人们对宁德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海岸线及港口的合理规划、丘陵地貌的功能定位,沿海平原的开发;旅游业的大发展;畲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宁德的城市空间包括下辖的2区、2市、6县,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区域空间感知,也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的空间体验。宁德城市空间的可识别个性,使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依恋感。宁德城市空间环境适应性,包容着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营造着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交往空间。宁德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多种活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结果,是宁德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宁德的城市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地域因素。宁德的蕉城区、东桥开发区,充分体现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城市空间品味。这里的城市空间非常丰富,包括:光线、质地、气味与空气;它们的存在,共同调动和触发了我们对城区空间的感官感受;同时也丰满了城市空间特有的表现力。宁德旧城蕉城区面积为3.596平方公里,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与新城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能够体现旧城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使宁德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脉在空间传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拓展。宁德蕉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46800人,以商贸、居住为主,体现宁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特征。根据地区城市总体布局,确定规划为水线、绿线、文化线等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本格调。1、水线:水体引入景观带,沿城市形成城市景观长廊,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不只是一个梦想。2、绿线:通过绿面、绿环、绿点形成和谐城市绿地系统。3、文化线:旧城区承载着宁德城市的历史痕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迹建筑和历史街区,凸显出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1.宁德城市发展延续性的理论研究:宁德城市设计空间研究的起步,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城市空间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2.宁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宁德的土地、能源、水源、人口和城市外环境因素,会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由该城市的环境评估与适度调整,来实现宁德城市空间设计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3.宁德城市特色表现:宁德城市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好表现。新、旧城市状态差异、城市特色的持续稳定、城市特色的不断改变,在把握城市意象发展动态的同时,维护和塑造独有的宁德城市环境特色。

4.宁德旧城改造理论依据:这里的旧城居民居住的街巷空间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形态上还基本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肌理,其中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民居布局以单进和双进院落为主。这里的建筑风格一律为砖木结构。熟知老城的人们都知道;旧城区有几条较为平整的主要街道,有呈丁字形的次巷子,以及弯弯曲曲的小巷;加以老城区街区的登龙“境”足以说明这些街巷的组织模式。而且每个街巷供奉的社头公就是整个宁德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形成了具有宁德特色的街巷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促进旧城区的街巷保护与开发;使实现建设有宁德特色的“三坊七巷”指日可待。这里的城市空间的旧城布局,力图保护旧城的基本格局。比如:老城轮廓、街巷、肌理等。然后利用控制道路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展现历史街区、突出旧城特色。这里的城市空间组织涵盖:当地的古迹、遗址、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体系。如蔡宅、天后宫、朝天桥等。宁德市新、旧城的历史文化,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延续下,继续流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宁德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

1.宁德城市空间历史延续:对于宁德来说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就是宁德城市设计居住环境的演变。它是以宁德居民的居住基本情况为概括的城市环境设计,宁德城市居民自建式住宅、宁德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宁德新、老城市交通改革、宁德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性等基本环境设施,且包含带有宁德城市氛围中的家庭关系、邻里交往、地域归属感、地区治安等心理影响所构成的软环境。

2.宁德可行性城市空间发展依据:在老城区不断拓展、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城市中心区繁荣向上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制城市无目标的扩大,促使宁德城市积极、繁荣、向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1)以“人”为本表现为:①从当地居民居住特点出发,建设具有宁德特色的城市生活环境空间;②以全面体现宁德滨水城市,宜人可居的城市景观环境特色;③合理开发、使用当地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新兴城市设计;④以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等人自身生理、心理各种需要为前提,进行相铺相成的城市环境设计;⑤根据各种行业工作需求,进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2)以“自然”为基本点,创建赋有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环境;即:①体现当地居民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②以创建独有地域特色自然环境为目的;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③在人们认知、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3)宁德未来城市空间展望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是研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①以“自身“条件为出发点,创建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②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③优良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能更好的体现宁德大众城市空间整体提升性、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性。④宁德城市空间研究,体现着城市乡土气息不断转变、城市情境的不断丰富。⑤宁德在“自然绿化”转向赋有“绿色”宁德城市环境的衍变。⑥从自身传统习俗、习惯,转向带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宁德城市形态。

(五)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式:一是以宁德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研究宁德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调整宁德城市大众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联系、相互联系,外部联系等。三是以改善宁德城市大众空间质量为起点,合理的进行统筹设计。四是以交往空间为主,研究宁德城市演变导致城市居住者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改善宁德城市空间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继续城市发展。不以损害城市环境、破坏未来生活空间为代价。使城市居民更加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知

宁德的城市发展,受到凯文•林奇(Lynch•K)1960年《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等城市设计先驱的影响。宁德的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相互依存的表现,城市居住者会对城市环境进行从新组织与排列。林奇的“意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理念宁德的居住者会对宁德城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会从宁德城市的人文情怀、行为习惯、人类视角来阐述这所城市环境和居住者独有的特色关系。

(一)宁德城市发展状况

1.宁德城市研究概念

用意象概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划和相关研究,是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必备条件。宁德城市意象元素成为本市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宁德城市文化是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群体对城市的自我认知,它不但强调人们对宁德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认识,而且秉承了宁德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荒漠或密林中,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去自由;在城市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对其城市设计发展方向的指正,是一种的本能。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本城市的熟悉与认识。对宁德城市特色构成的不断挖掘,才是宁德城市意象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宁德城市意象研究中,宁德的城市特色问题、风貌状况、对宁德意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

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为结构、差异和个性三部分。①宁德城市意象结构:宁德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意象,注重城市群体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里居住者的感受与认识是城市行为的决定基础。宁德的“城市意象”代表着本城市的城市设计特色、体现着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相关内容。宁德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意象内涵的不断注重;使居住者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去了解、认识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宁德的“城市意象研究”是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选择、环境标准的评估、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不断认识。②宁德城市意象主体差异表现:宁德城市社会学、闽东城市文化学的层面上。通过宁德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环境的原因,并从闽东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宁德城市特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主张。宁德城市意象个性的研究,在世界城市科学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意象来延伸城市特色研究。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概括了闽东地区城市意象研究的全貌。通过宁德城市意象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持当今宁德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城市特色趋同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是由无数个小空间建成的城市空间“筑构体”,如: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等等。次空间又由无数个子空间构成,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宁德城市空间设计从居民生活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入手,着手研究城市空间设计组织结构;由城市空间设计结构中的“单元”、“组”、“群”等基本活动范围、场所等形式构成。

1.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是这所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其的探索表述,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所进行的实证。在研究中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区域经济性研究在向城市空间生态研究倾斜;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需求研究。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建设赋有地方特点的价值评论体系。在探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实地空间质量研究中发现:①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刺激性发展,同时带动着城市空间规划的不断合理性和完整性。②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的不断改善。③地方城市社会“外环境”构成的优劣,会对当地城市空间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奠定了带有宁德地域特色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较强、对比较明显。具有闽东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除了具有自主性的自建房、联建房等传统地方居住方式之外,在不断建立宁德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在努力钻研西方城市规划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城市设计特色,指导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具体实践,才是提高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设计质量的根本之道。

3.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

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源于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体现在:①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的相互协调。宁德经济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政府经济前瞻、本地区产业范围发展前景、各种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理念的不断提高、各种职业需求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加强宁德宜居式生活空间。②在国家大力发展海西建设的同时,城市生活空间在相关政府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断的弥补不足、建设宁德城市适居性居住环境。③宁德的老百姓,有他独有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反映了宁德当地的消费环境的影响效应(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价值观、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宁德城区适居性的相互关系。

4.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

宁德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宁德城市空间布局密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的昂贵,外加上海、温州、浙江临近省份对宁德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刺激。宁德出现了“地王”、“烂尾楼”、“高价房地产”等过度追捧地价而带来的“伤痕’,使得宁德也向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出现了向外扩张土地的新迹象,宁德原有的郊区现已变为城市新型的开发区。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宁德城市由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不同,分高、中、低区域阶层居住空间。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郊区的高档住宅别墅为高收入阶层空间;城市中心周围围绕的中档住宅社区、居民自建房、联建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中收入阶层空间;城市边缘的工业住宅区、棚户区等为低收入阶层空间。另一方面,宁德城市居民因收入的不均衡表现为消费实践空间的不对等。高收入阶层主要消费高端的文化休闲城市空间,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较为低端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分化使得阶层对立、阶层矛盾不断加剧;既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也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化,已成为决定宁德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发展等方向的关键。

5.宁德城市空间组合方式的演化

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由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弊。一是在找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二是寻找城市空间内部组成要素不协调的原因,为其寻找合理解决方法;三是为巩固与促进城市空间持续发展,对城市空间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宁德城市发展与时俱进,应当在本地经济、文化、城市设计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地方特色、延续历史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利于宁德地域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王彬、邱灿红、申菊香:《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城市“集市”空间》,《中外建筑》,2012年第9期。

[3]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城市建筑》,2011年第6期。

[4]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5期。

[5]刘学,周杰:《发挥规划作用塑造昆明形象──把握机遇迎“世博”》,《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6]袁岸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探讨———以宁德市蕉城组团旧城区核心历史街区为例》,《福建建材》,2014年第6期。

[7]百度文库:《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8]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杜凯:《营造高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0]李晟、王兴中、高万辉:《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

城市空间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工作要点

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对于城市空间的建设更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二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去探讨和分析,下面文章将会根据相关内容和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提升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有所帮助。

1简述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中各种学说对其进行定义不同,根据规划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看,对于城市空间主要是一种能够提供活动进行的结构和空间,这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空间所具备独特性质不仅与其物理和平面位置有关系,同时对于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类有着直接联系,同时城市以及物理空间也包括对于社会以及心理上的活动范围,而空间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同时整个形成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城市空间中与建筑设计有着直接联系,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具备着长久性和宏观上的决定性作用,而建筑设计内容是一项更加具体工作,城市空间主要是外部以及内部空间共同组成,城市空间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同时对于相关设计人员也是创造力发挥的战场。

2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2.1高层建筑设计影响城市空间的街道分布与街景设计

如今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建筑中更多想着高层方向发展,但是高层建筑的设计由于其楼层和建设特性的影响,对于城市空间中的采光或者是道路的设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果城市空间中想要对街景进行布置,那么其对于采光的要求就非常高,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就要尽量与高层建筑工程距离上远一些,另外为了保证城市街道工程建设不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要在建筑中进行均匀合理的布置。

2.2高层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

城市空间总体水平以及能够达到的美观度受到非常多因素影响,其中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最大程度提升其城市美观程度,另外空间建设对于建筑设计工作起到非常大制约作用,因此,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较大的,城市空间有限制约了建筑建设规模,同时建筑的设计水平也制约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视两者之间关系,采取相应措施做出最好安排,让城市空间与建设设计发挥其最大作用。

3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途径

3.1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

很多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实现建设设计与城市空间相互结合,对于绿色设计理念忽视掉,这种做法无法与今后城市的发展理念相匹配,因此,在对设计工作开展中,要切实重视绿色建设设计方式和理念,首先根据当地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和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查看与设计内容有关联的部分,然后根据设计要求与城市发展政策想联系,这样能够保证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相互整合。

3.2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城市空间

在高层建设空间设计中,内部环境非常宽广,因而能够包含非常多人员去居住,如今为了更好方便人员流通,对于电梯设备的使用不断增加,因此就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能源配置问题,对电梯安装以及楼梯完善设计工作,另外设计中对于采光以及通风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建筑中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另外高层建筑内部也要合理设计,如紧急逃生通道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3.3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综合体应用

综合这个理念并不只是简单将数量进行累积形成的结果,而是各个环节之间通过科学合理的布置进行结合,优化的结构模式,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空间,从建设工程所能够实现的性能上进行考虑,主要是将能够保证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规律进行反应,建筑功能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综合体的建设中要实现如周围环境的结合,共同组成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综合体之间的联系和控制,城市的生活环境与物质环境中与综合体建设有着重要联系,具有主导性与共性的特质,促成了建筑综合体的生长,并赋之以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代的生命力。

4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协调对策

建筑设计工作是城市发展中基础环节,而城市空间设计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城市空间的设计能够帮助建筑工程形成一个群体分布的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设计时需要对下面几个方向进行考虑: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首先就是必须以城市空间发展这个大环境去进行考虑和综合分析,在建筑设计总体设计和发展上,与城市空间相互呼应,在对立体面进行设计时,通过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的方式进行设计,另外就是充分结合人们的思想去对一些细节进行处理。2)造型。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空间都应该有自己特色,在整体性协调发展中有自己的风格。3)理性。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对城市空间或是建设工程设计方式进行引导和传承,通过设计将人们的视觉感受进行集中,在可视范围中对人们的感受最大限度进行考虑,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在顶部中无法实现视线处理,那么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对此进行弥补,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形成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或者是高层建筑来说,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建设速度上有不断增加,而城市化发展中建设工程作为其重要名片建设,不仅要对建筑工程周围的城市规划以及整体布局进行综合性考虑,同时还要与城市发展总体方向相吻合,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好影响,因此从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设计水平上要进行提升,形成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态势。

作者:肖圣囤 单位:青岛东方金石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蕙.设计结合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浅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2.

城市空间范文篇6

1.1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发展特征与趋势

(1)缺乏空间引导与控制导致城市空间低效扩张。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呈现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城市发展呈现多中心扩散模式,造成大小组团串联式发展,在交通系统并不发达的情况,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另一种模式是圈层式发展,注重城市规模扩张而较少关注“土地与交通一体化建设”,因而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运行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从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来看,城市扩张的总体趋势有所减缓,但由于缺乏城市空间引导和城市增长边界的有效控制措施,城市仍然在无序扩张。(2)注重城市物质空间扩展而忽视城市空间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有机体,组织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的要素构成了整个城市高效运行的重要要素。高效运行的城市和会呼吸的城市都是一种“内生型”城市,城市整体发展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平衡的“新陈代谢”过程。而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城市规划要素间的协同,也较少采用低冲击建设模式。具体表现在各规划层面间物质空间规划要素缺乏协同,导致土地利用与空间建设呈现“两张皮”的不协调局面,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上下级规划间难以协调,导致规划调控的指标阀值难以控制、保护性开发建设难以执行,出现城市发展方向不明确,城市空间分散、建设时序混乱等现象,影响到城市功能片区联系弱化,城市空间要素运行效率低。

1.2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效应关系

城市整体运行是通过城市能源输入系统和废物输出排放系统构成。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增多,绿化空间减少,高污染能源的利用,导致城市生产空间碳排放增多,交通和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大,因而在整个城市碳排放系统里,能源循环利用低,废物和废气排放量大,出现高碳排放模式。Glaeser和Kahn两位学者通过紧凑城市和蔓延城市案例对比发现,城市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有密切的关系。土地与交通一体化的开发和利用模式,更能促进城市低碳高效运行。通过北欧等国家的低碳生态城镇案例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密度的提高,土地经济价值更加凸显,与之配套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要健全,形成高效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同时从城市整体空间层面要构建城市整体的绿化和开放空间网络,形成贯通城市内外的通风廊道和生态格局。

2低碳城市空间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判定空间绩效优劣的直接依据和量化指标。由于研究层面和方法不同,其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绩效标准。从城市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绩效指标体系,对于城市低碳减排至关重要。

2.1基于城市层面的空间绩效指标体系

城市层面的低碳指标体系分别从生态绩效、社会经济绩效、空间形态、交通绩效等4个层面,采用综合评价、模糊评价等方法构建了城市空间绩效的评价模型。该评价体系更关注从城市环境建设、经济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发展等层面,力图从城市整体层面控制城市碳排放的路径,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

2.2基于街区层面的城市空间绩效指标体系

城市街区层面的城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从经济、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主要指标,直接反应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城市经济是城市整体运行的关键,物质空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平台。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骨架,关系到城市物质流、信息流、经济流和人流的运行速度和效率。通过这些主要指标能反映城市空间发展是否协同、高效、有序发展。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化配置直接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应具有良好的空间服务绩效。在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城市生态环境的绩效成为当前热点议题之一。

3结语

城市空间范文篇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全面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预计2015年全市GDP突破1万亿元,电网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发展的深入,电网规划建设的各类矛盾将相互交织,互相钳制,电网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电网建设现状分析

2.1变电站站址用地问题

近年来,遵循国家“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国家电网公司电网投资经营理念与“四化”要求,以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导向,以“治乱、提效”为目标,国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化设计文件,从而实现了统一设计原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建设模式、统一质量管理和优化设计流程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系统内的标准化建设。这一系列标准化文件的推行,一方面大大缩短了变电站的设计、建设周期和建设费用,例如南京110kV会展变和110kV玉兰变电站,在应用标准化设计成果的前提下,设计和建设周期缩短了约三分之一。在标准化建设得以推行的情况下,我们也应看到在老城区以及数年前规划建设预留地带来的建设难题。标准化的建设模式要求统一标准的建设用地范围,但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政府要兼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市政建设用地规划的双向要求,在规划时预留的建设用地较小,地形不规则,规划退让要求较高,直接导致了预留站址的地址条件很不理想,建设难度极大;而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单体建筑的负荷越来越大,原有的电网规划方案中难以考虑到负荷的快速增长,导致预留站址数量不足,造成局部区域的布点空白,或者难以找到经济、合理的布点站址。

2.2选线问题

(1)电力通道紧张以110kV电压等级为例,普通的双回路110kV架空线路走廊宽度大概为27米,而同样规模的电缆线路走廊宽度也需要3~5米,由此看出,电力通道会占用较多的土地面积。由于目前正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市区内的各种楼盘、道路、商铺及公共设施密布,已基本无法满足电力通道的宽度要求。(2)与市政设施建设的矛盾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对电力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电网规划中对于同路径上管线规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其它市政管网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改造,城区电缆通道断面愈来愈狭窄,现有电缆在技术上已无法满足多管孔窄断面的要求。由于电力通道与道路和市政管线建设不同步实施,导致电力通道建设实施矛盾重重。(3)外界条件限制由于电力线路一般沿规划道路同路径实施,受市政规划影响较大。一方面由于规划道路建设存在不确定性,若规划道路路径调整,电力线路通道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电力建设和市政建设在时间上很难同步,因此也常出现电力线路建设时道路尚未建成,无法沿路建设。

3、城市空间综合利用方式研究

3.1大容量主变应用

在南京中心城区,变电站的布点和建设均极为困难。由于多种原因,南京中心城区近十年来仅建成1座220kV变电站和3座110kV变电站,电网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变电站的布点无法落实、建设难以开展。由于民众对于电力设施的建设是否会造成环境(电磁)污染存有疑虑,对供电半径以及变电站的布点方式不了解,即使规划部门已同意站址布点,其建设也是困难重重。位于南京新街口地区的110kV淮海路、常府街等变电站,从立项到最终建成历时6年,远远超过变电站的正常建设周期。为了切实解决电网的建设速度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依据省公司“增容、升压、换代、优化通道”的十字方针,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在现有条件较好的110kV城区变电站内,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大容量主变,提升单座变电站的变电容量,从而能够在不占用新、扩建场地的前提下开放更多的负荷,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节约用地资源和缩短建设周期。

3.2同塔多回路技术、倍容量导线的应用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国内外同塔四回、同塔多回路技术日趋成熟,国内已有多条线路投运且应用效果良好;国外同塔多回路技术应用也日趋成熟。这对于节约线路通道,减少土地占用,减少建设难度效果显著,其施工运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大容量导线的应用可以在原有通道的基础上输送更多的电能,节约通道,减少建设难度。目前国内大容量导线主要有:大截面多分裂导线、铝合金芯铝绞线、耐热铝合金绞线、全铝合金绞线、特强钢芯软铝绞线等。

3.3电力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合建

在当前南京市城市中心区,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用电负荷直线上升,与此相矛盾的是城市中心区域电网供电能力的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变电站的缺少。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可谓寸土寸金,地价高昂,用地成本甚至超过变电站建筑和电气设备造价;另一方面即使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也可能受到周边居民、企业的阻挠,导致变电站建设长期受阻。而国内上海、北京等地开展的地下变电站建设,在节约土地资源和提升环保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在投资、建设、运行安全、检修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缺点,据悉厦门市已停建地下变电站。我们考虑到城市公用设施具有巨大的占地面积和空间,例如可将体育中心、写字楼、商业大厦、工业园区会所等建筑与变电站合建,使其成为一条解决城市中心区负荷与电网建设之间矛盾的途径。

3.4城市综合管廊

随着南京市市政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市政设施如市政桥隧、地铁桥隧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市政工程中。电力电缆结合各种市政设施敷设也成为解决电力通道紧张问题的选择。在国外,电力电缆随市政桥隧敷设的案例屡见不鲜,电压等级从10kV至220kV不等。电力电缆结合市政设施的类型不拘一格,包括公路桥梁、隧道,地铁高架、隧道,过江过河桥梁、隧道等形式。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电力电缆随市政设施敷设的情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上海市为例,当前已在200余座桥梁上敷设220kV及以下各种电缆500余条,至今均安全运行。

4、结论

城市空间范文篇8

一、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

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是充满诗意、充满人性和充满故事的。这样的场所出现在五十万前山顶洞内的平台上,那时,"北京人"们狩猎回来,在洞内架起篝火,分享着一天的猎获;这样的场所出现在五千年前半坡村中心的黄土地上,那时先民们走出各自的草棚,载歌载舞,共庆平安或准备出征捍卫家园;同样,这样的场所出现在克里特岛上的一个规锲形层平台上,美农王族及大臣们观看来自亚西亚的美女的歌舞;在古罗马的广场上,公民们辩论政治,讨伐不称职的官员。这样的场所云南哈尼族村头大树下的磨秋场,在这里少男少女们在竞技在戏嬉;是山寨梯田上两条田埂的交汇之处,一棵披撒着浓荫的大青树,一脉清流从树下淌过,在那树下的大石头和小石头组成的空间里,在树荫筛下的月光里、青年男女在倾诉述衷肠;是村中的水井旁,这里有一些纵横的条石,一两汪蓄水的石槽,妇女们在提水、洗衣服、男子们抱着竹筒烟枪,在一旁闲坐聊天,偶尔会给正在从井里提水的漂亮姑娘帮上一把,献一番殷勤。

这样的场所在青藏高原的村头或交叉路旁,围着比村庄更古老的玛尼堆,藏族老人们手摇经桶,在旋转着、祈祷着。那玛尼堆是由一方方刻着经文的石块累就的,那每石块是由路人从远方带来的,都有一段艰辛的经历,同时都带着一个美丽的希望。

这样的场所在江南水乡的石阜头上,小孩们缠着白发老人讲述着关于门前那条河,河上那座桥的动人故事;讲述他少年时的钟爱曾经在此皖纱,红罗裙倒映水中。

这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却充满着含义。它们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场所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都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Placeless)(Ralph,1976)。

我们怀念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那是浪漫的、自由的、充满诗意的,或是艰辛的、可歌可泣的;那是朴素的、且具功用的;那是自上而下的,人的活动踩踏和磨练出来,根据人的运动轨迹所圈划的;那是民主的,人人都认同,人人参与的物化形态;是人所以之为归属的,刻入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记忆的---那随自然高差而铺就的青石板,那暴露着根系的樟树,那深深刻着井绳印记的井圈,还有缺了角的条石座凳。这些场所进行归纳起来,都有以下几大物质特点:

第一:它们是最实用的,而且能满足多种功用目的

第二:它们是最经济的,就地取材,应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用最少的劳动和能量投入来构筑和管理。

第三:它们是方便宜人的,人的尺度、人的比例。

第四:它们都是有故事的,而且这些故事都是与这块场所和这块场所的使用者相关的。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公共场所的美。美不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二、有设计师失去了场所

然而,自从有了设计师之后,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的含义似乎便失去了,彻底的或不彻底的。设计师或者为他表现自己而设计,或者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普通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人们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自己而设计。这里?quot;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人民"。

1.唯设计师的设计

以往,建筑及城市设计强调经济、实用、美观,把美观与经济和实用割裂甚至对立,而且把美限于"观"。这本身就是个误解。而使设计进一步走入误区的是,当人们把强调美观作为一种社会的进步,而位居经济和实用之上时,空洞无味的形式美便日渐风行。于是乎有了小城市里数公顷甚至于数十公顷下沉或抬高的广场,有了大小城市中心的轴线式六车道的景观大道;于是有了意大利进口的石材,美国进口的草坪;于是有了巴洛克的图案,欧洲新古典的柱廊和雕塑。设计师,当然是加""的设计师,总试图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展示给观众,把人当着外在者,而不是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

2.为神设计的城市

从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城市,美洲的印加帝国,再到中国的大小城市,城市空间无不围绕教堂庙宇设计,居民屈居于神之脚下。在高耸如云的Eztec神坛之上,人是神的牺牲品;无数的庙堂台阶之下,人是神的奴仆。

3.为君主和权贵而设计的城市

纵观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在为君主和权贵设计城市。从北京的紫禁城和各州府衙门到意大利墨索里尼的罗马再建计划和希特勒的柏林,再到英法殖民主义者的在亚、非、拉的新城。城市设计无不是权贵们的极权欲、占有欲和炫耀欲的反映。而普通的市民们却在高大的建筑,巨大的广场和景观大道面前,如同不可见的蚂蚁。文艺复兴将人从神权中解放出来,却被带上了君权的侄俈。人同样是祭坛上的牺牲品、或是祭坛下的奴仆。

4.为机器所设计的城市

工业革命给城市景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似乎征服了自然,挣脱了神的约束,推翻了君主。但人们并没有改变受奴役,被鄙视的地位。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另一个主宰城市、主宰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从英国的格拉斯柯,到美国的纽约、底特律、洛杉矶,到中国的上海、北京、沈阳、太原。你会发现似乎所有大城市都曾经或正在为机器而设计,快速和高效是设计的目标,这就是近一个世纪以前,柯布西埃的理想城市模式:快速城市。为了生产的机器,人们设计厂房;围绕厂房,人们布局工人新村。为了汽车的通行,人们拆房破街,并将快速路架过头顶。为了让汽车在"世纪大道"上畅通无阻,人们选择了让人在暴晒或雨雪寒风中漫长地等待,等待机会横穿那危险的屏障,每当看到此景,你会感到人的尊严甚至不如一群横渡溪流的鸭子。

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工作、居住、休闲、娱乐,被解剖成一个个独立功能的零件。城市设计过程中则把这些功能零件加以组合,装配,于是,整个城市本身也成了一个机器。通过交通系统和汽车把这些零件组成一个功能体。而人则再次被忽略了。

所以,纵观城市景观的历史,人们在挣脱了一个旧的枷锁之后,又被套上新的枷锁。直到最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看到人性化时代的曙光。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不是为君主设计的,也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男人们、女人们、大人们、儿童们、老人们、还有残疾的人们和病人们,为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而设计的。唯设计师的公共场所的设计是富于创造和另人敬佩的;为神圣的或世俗的权威及其代表而设计的城市空间是恢宏的、气派的、令人惊叹的;为机器而设计的空间是快速而高效的。然而,它们离普通人的生活是遥远的、格格不入的。

于是我们感到悲哀,我们为设计师而悲哀,为自己作为设计师而羞耻,为经过设计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作品"而悲叹:别了,诗意的场所;别了,人性的空间;别了那故事的地方。然而,我们又不甘心,我们因此呼号。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空间范文篇9

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建筑空间所组成的,因而要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和谐与协调,首先就必须考虑由建筑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及转换的过程,这一点是进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而高层建筑出入口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过渡和转换的衔接点,是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环节。高层建筑出入口设计的焦点往往在外观上,但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外观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些特定的地域,高层建筑整体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建筑的抗震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因此,留给建筑整体外观设计发挥的空间就会变得十分的局限。但高层建筑的出入口设计对抗震性与结构性因素的考虑不是显得那么重要,因而底层出入口的设计便成为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点处理的关注点。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出入口位置的合理选择

高层建筑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应当重点考虑建筑内部功能的安排和人流的方向,要尽量与人流的方向相一致。出入口的设计既要保有足够的外部空间,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视觉观赏性,使其能够在视觉上缓冲高层建筑所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2.出入口外观造型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出入口设计在外观造型方面应当尽量做到突出、显眼。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其在功能和视觉感受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在出入口外观造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千篇一律,尽量做到多样化与独特化。并在设计的高层中处理好与城市空间整体环境的融合,做到在统一中实现多变。

二、高层建筑裙楼的设计

有效的保持与地面的结合以及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是高层建筑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高层建筑与地面的结合以及与周围建筑的紧密联系能够强化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形态,保持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和谐性。而要实现这种结合与协调,高层建筑设计单位就需要关注其裙楼的设计。裙楼是指从街道上以40°仰角能够看到的部分。根据建筑空间开敞度的不同,裙楼的高度有时会达到楼房的5~8层左右。这部分楼房虽然在城市整体空间中所能占到的比例十分有限,但其对人们的视觉、感官和情绪的影响却十分,巨大。建筑的裙楼在立面设计方面与上部立面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部立面的设计应当重视人的尺度,使处于其中的人不会感觉到下部空间的单调与苍白。裙楼设计应当重视建筑的稳定性,应当尽量避免给人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外部形态、线条组织、材料装饰的视觉结合,尽量给人一种丰富而不单调的感觉。

三、高层建筑塔楼的设计

楼身是高层建筑形式的主要表现,其在改变建筑与城市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从基本的物质需求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关注生活环境。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竖向上的开放空间不断增大是环保意识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体现,塔楼的出现为高层建筑的绿化、采光、通风、调节室内气候、开阔建筑视野提供了便利。在标准层按一定的层数设置外向的空中庭院,并与建筑内部的中庭有机结合,是当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这类建筑被人们称作为绿色高层建筑,使得人性化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类建筑的典范,如由NormanFoster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环保”型的超高层建筑。整个建筑呈现三角形,宛如一枝花茎托着三片美丽的花瓣。花瓣部分就是正常的办公区域,而奇特的花茎部分即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除了起到自然通风的作用外,还为整个大厦提供了丰富的景观。除此之外,由气候生态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娜拉大厦,也秉持着“生物气候大楼”的思想。其利用空中开放的空间连通建筑内外,引入大量的植物来调节气候,尽可能的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使人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自然的恩赐。

四、高层建筑屋顶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屋顶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这部分对整个建筑的形象起着个性强化的作用。虽然屋顶设计在建筑生态改善及影响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但这部分对建筑的显著性以及标志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优秀的屋顶设计能够起到塑造建筑标志、丰富城市空间俯视形态的作用。高层建筑屋顶的设计应当紧密结合地面设计以及整体楼身的设计,突出建筑的整体美感。台阶式建筑设置是最早被采用,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屋顶设计结构。台阶式屋顶设计主要利用高层建筑的退台形成台阶,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建筑的空中设计变得空间开放、富于变化且深具简便易行的特点。因这种设计能为建筑师提供构筑城市立体环境创作的发挥空间,因而深受建筑师们的青睐。台阶式屋顶设计能够在城市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采光效果,容易给人们带来较好的开放感。此外,对城市轮廓的丰富及空间围合效果的改善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五、高层建筑结合式下沉广场的设计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洛菲克中心的下沉式开敞场地是高层建筑结合式下沉广场设计的典范,该设计被赋予了为公共福利作贡献的形象。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了联系紧密的地下通道、购物广场、办公空间等,很好的体现了城市生活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功能的依赖性,并通过这些联系和依赖性极大的改善了城市的空间形态。高层建筑与地下空间结合的设计,能够拓展人类活动的空间。地下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停车场的设计,因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附加值,因而备受开发商们的青睐。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状态的不断加剧,这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必将成为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六、高层建筑底部架空与局部改进的设计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底层架空与局部收进是为了减少基底占地面积,可留一部分空地用做环境设计或帮助解决城市的交通和停车等问题。底层架空被看作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可以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特有的各种矛盾的冲突。并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七、结语

城市空间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视觉形象;景观;城市人文;城市色彩

一、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二、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三、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四、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城市理念。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城市行为。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城市视觉。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

4.2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

⑴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风格,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⑶视别形象。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历史形象。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视线走廊。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高压走廊。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公务员之家

⑻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

[2]王鑫.赖特建筑创作中的节能策略及其设计启示[J].新建筑,2006.

[3]谢小舜.匠心独具的美国风--赖特的住宅建筑风格解析[J].艺苑,2006.

[4]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