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7:52:02

城市河流

城市河流范文篇1

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

关键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观;景观设计

我国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在尽享河流带来之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水坝,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多种要求。这些改造活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流景观,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应当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引起的争议也不少。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河流景观缺乏全面的认识,景观设计仅停留在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现代人对城市河流景观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观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如何认识城市河流景观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结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

城市河流范文篇2

1河流与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就是城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创建一个物质循环畅通、能量流动高效、系统过程稳定、结构和功能协调的生态系统,为城市人口提供一个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相匹配的、持续稳定的物质环境,保证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发展。河流本身所具备的物质静态和动态特性,为城市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1河流与城市水源

水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许多城市人均用水量(除工业用水)已达到100L/d·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用水量从就近河流中引取,具有投资少,稳定性高等诸多优势。城市生产中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类工业用水从就近的河流中解决,也具有明显低成本、高稳定的优势。地下水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但是地下水安全性、卫生性、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等方面都无法与地表河流相比,且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补给量仍来源于河流,河流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均会影响到地下水量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的时空分布,且大量使用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面沉降而加剧地质与洪涝灾害。尽管人类可以远距离调水,但是伴随而来的将是高的供水成本。可以预见,河流在未来仍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

1.2河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人们由于固有的群居性或共同防御的需要而向城镇集中以来,就试图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人们剧烈地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结果,地表上的幅射平衡改变了,空气动力糙率的变化影响着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以及机动车辆大量排热,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正变得越来越大。河流水体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对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具有明显的作用,城市温度夏天剧烈升高和冬天的剧烈降低的幅度将在城市水体的抑制下变得较为温和。

1.3河流与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近年来均明显增加,这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不恰当的城市开发使许多河流的河道越来越窄、河网越来越被分割,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河流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被打乱,严重影响了河流本来所具备的泄洪功能,加剧了洪涝灾害。而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和敷设排水管道,引起径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和增多洪峰流量发生的频次,使城市区域水文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更需要河流有较强的排洪能力。

1.4河流与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诸多生态功能,受到城市绿地量微小的制约而不甚明显,城市绿化土地的机会成本高,使得城市绿地建设也受到土地的限制,且城市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技术难度加大,而河流两岸、河心沙洲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带,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便是成功的典范。可以说河流的绿化基地功能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1.5河流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多样性对一个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适宜度提高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流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领域的最突出表现是其景观效应,或者说河流除作为物质资源——水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活跃情操、平心静气的精神资源,是分布广泛而又作用突出的景观资源。河流及其自然特征,明显有别于以水泥和钢材为主要材料的街道、楼房和汽车等的城市景观,河流的物质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的介入,将提高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为城市的舒适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6河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成部分之一。河流与城市常见景观有较大差异,形成城市中特殊的生物生境,也形成城市中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河心沙洲和河流两岸的绿地,为较多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同时河流本身又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河流已经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基地。保护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有支持作用。

1.7河流与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密切关注的内容之一,城市交通用地紧张、城市道路环境容量狭小,已成为交通建设的制约。河流两岸的岸堤以及河流穿市而过的分布格局、大面积的开敞空间,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路基,也为防止交通线两侧的大气、噪声污染提供了环境容量。国内许多河流两岸的交通线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主干线,未来的城市交通建设如能充分利用河流空间,将起到节约投资、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开发河流的水运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局面。

1.8河流与城市文体娱乐

城市中文体娱乐场所的稀少、自然区域的消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河流可为缓解这种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上各种运动的开展,可提供新的文体娱乐形式,河流两岸、河心沙洲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在城市人口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河流的自然特征,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其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城市生态建设与河流开发应用

2.1保持河流本来的自然地貌特征

河流形态、河床地貌是河流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特征,其过去、现在和将来严格受河流自然地理发育过程的控制,且经久不变地作用其中。人类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包括利用河岸地貌资源,必须遵循其自然规律。城市河道地貌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建设。大量建筑在季节性的河道上建成,加剧了城市洪涝期间的灾害强度,如湘南地区99,洪水不仅推毁了郴江两岸的碍洪建筑,也使郴州市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灾害,损失惨重;河道的狭窄化使河流水文特征、泥沙输送堆积方式发生变化,加剧了河岸护理难度;城市河道的人为改变,影响了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水源状态,如兰州市50年代,黄河南北两个河道的合二为一,使得后来靠南河补给的地下水补给水减少,高矿化水侵入,致使自来水厂的大量水井供水量下降,供水水质不适合饮用,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原来的南河河道由于地势较低,平时是污水集聚地,洪水时是洪涝灾害的首先袭击之地。因此,维持城市河道地貌形态的本来面貌,对于一个城市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维持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循环是河流的时序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河流两岸居民、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及河流生物的季节变化节律相匹配,河流水文特征人为改变后的状态和依靠河流而生的生态系统节律不相匹配,直接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河流上游水库的兴建,使得河水温度变幅变小,河流流量均化。现以兰州市为例,冬日河水的温度变高,使城市起雾频率与强度加大,影响城市生活、生产与环境。而河流流量的均化,使得春季枯水季节出露的沙洲变小、消失,许多候鸟失去了家园,原来许多靠洪水生存的大片林地只能枯死,而原来河流季节性水量变化所抑制的许多有害生物物种却在较少变化的环境中时常爆发。这直接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变。

河流水文特性的变化经常地与河道地貌变化紧密相关,保持河道地貌在许多情况下也保证了河流水文特征。城市生态建设中,评价河流水文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可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尽量减小或者通过管理来弥补其负面影响有建设性的意义,也为城市许多生态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

2.3严格控制河流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的水污染从污染类型到污染强度都在加大,中国大陆80%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河流水体的颜色、气味均不同程度的恶化,部分河流甚至成为污水通道。城市景观由于水质受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河流两岸居民的身心健康。水质污染导致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2.4综合规划,协调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建设反过来对河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沿河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河流的影响,也对河流的各种功能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也要充分开发河流的各项生态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这就要求综合规划河流,对河流进行适当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协调各类功能,让河流的自然规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河流的自然地理规律是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维持河流的地貌和水文特征、保证河流水质、协调城市建设与河流的关系,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07-215

[2]杨凯,袁雯。环境水文与城市[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3-17

[3]吴雅琴,胡秋发。洪水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简析[J]。湖南水利,1998,(2):30-31

[4][英]M.J.霍尔。城市水文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14-32,143-194

[5]李佩成,薛惠锋。论景观水资源[J]。水科学进展,1995,6(4):336-340

OnRiverAndUrbanEcologicalSystem

LIZheng-zui1WUYa-qin2

城市河流范文篇3

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

关键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观;景观设计

我国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在尽享河流带来之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水坝,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多种要求。这些改造活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流景观,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应当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引起的争议也不少。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河流景观缺乏全面的认识,景观设计仅停留在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现代人对城市河流景观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观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如何认识城市河流景观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结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

城市河流范文篇4

1.1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与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关系。塞纳河从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它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整个巴黎。塞纳河聚集了巴黎的许多人文景观,也聚集了法国古往今来的许多精华所在。巴黎倘若离开了美丽的塞纳河,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恐怕谁都难以想象。上海离开了黄浦江、苏州河,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各类规模的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关。1.2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亲,如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

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充分展现。

1.3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远古时代,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到后来,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

河网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水,才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才有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1.4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大自然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趋向表明,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由疏离、隔绝变为亲近和融合。开阔的水面和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自然风貌,无疑能给城市增添许多魁力。从19世纪英国人欧文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设想,无不反映了城市人对城市优美景观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1.5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目前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国外城市河流治理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2.1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治理准则,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自90年代以来,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的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公斤。

德国的莱菌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菌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菌菌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矶河也正在拆除衬砌。

总之,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其实,拆衬砌的资金投入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2.2还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

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在欧洲,1993年、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发生洪水,对荷兰的防洪策略与河流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1995年洪水使莱茵河沿岸低洼地(圩垸)疏散25万人,虽然没有垮堤,但是影响深远。荷兰对已沿用几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计划作了审查和修订,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加固。但是荷兰人知道,无论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安全水准的提高,土地利用也发生很快的变化,总体风险(发生洪灾的概率)也在增加。洪水概率的降低很快被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洪灾损失所抵消。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兰主要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观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同。

为此,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这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在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上,正考虑拆除现有挡水堰,这并非完全出于航运方面的考虑。

日本1965年以后针对因城市化急剧发展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遭受三次大的水灾,于1977年6月开始推行“城市综合治水对策”。为解决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径流,既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也实施了许多现地贮留、渗透、多目的治水绿地、地下大型贮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施。恢复流域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的保水、游水机能,并减少发生泛滥时的受害损失。

2.3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后,沿泰晤士河两岸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19世纪开始,泰晤士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严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忍受,尤其夏季,泰晤士河的气味腐臭难闻;面临河畔的英国议会大厦的窗户,不得不悬挂由消毒水浸泡的窗帘。河水污染还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滨河区共有2.5万人因霍乱而死亡。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从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3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9.44亿加仑污水,使排入河流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

30年来,泰晤士河的污染已减少90%,河水逐渐变清。水质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数量不断增加,1979年已有104种鱼类在河中畅游,有人还捕到对河水污染极其敏感的大马哈鱼,还见到海豹沿着泰晤士河道逆流而上。甚至,成群水鸟在河面上飞翔觅食。现在,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鱼儿穿梭,运动健儿浪击飞舟;河岸老人垂钓,儿童嬉戏。泰晤士河重新成为伦敦一道风景线。

2.4建设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码头、工业区等逐渐变为公共活动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开敞区。

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间功能为目的滨水区建设,拉开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河流再次展现了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自然风貌。

日本80年代响起“亲水”的呼声,90年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河流治理方略。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健康富裕的生活条件与美丽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提出要改进并确立有关管理体制,确保一般河流的水量,恢复洁净水流,保护水质,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为各种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将城镇改造成与滨水环境成为一体的居住区。

遍及世界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活动,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恢复城市水空间,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

3当前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广州市已经提出了要把珠江广州河段建设得象法国塞纳河巴黎河段一样美丽的整治目标,具体包括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改善两岸的交通、绿化环境,特别是美化河流两岸,让游客及市民有一个观光、娱乐的好去处。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模式,2000年10月召开的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对成都市府南河的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该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等三项国际大奖。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成功,包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住房与安居等多方面的内涵,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苏州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苏州曾说“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关键在于水,建筑物还是其次的”。北京市1998年开始以建成“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1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导致生态系统和排水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多争一块土地,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防汛排水时,市区内河水满为患,泵站被迫停机的事时而发生,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人与河道争地,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挤占河道,堵塞洪水通道,自然也给人类以报复,水位一年比一年高,灾情一年比一年大。

3.2河流被硬化、渠化,导致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

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河流的硬化、渠化,使人类自动放弃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断绝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河岸做硬化处理,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被破坏,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质的污染。

人类砍掉河流两岸的植物,种上钢筋水泥“植物”,本身就是破坏河流,破坏生态,破坏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扩张,这种破坏会日益显现出来。

3.3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沿海城市河道一般都具有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能饮用的地面水已所剩无几。其原因就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使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导致城市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4加强城市河流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4.1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城市河流治理主要就是减轻或避免水灾对人类及其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失,而当今城市河流治理所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河流景观与其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中心区河道的堤岸整治,由于土地原因,大都采用单调的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水泥堤岸,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出发,在河道治理方面,生态河堤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

与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生态河堤有如下优点:

(1)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两岸的绿树草丛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也提供了空间。

而混凝土河堤把水、河道与河畔植被分隔,隔断了护堤土体与水体的交换和循环,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

(2)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有机污染物受氧化作用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细菌和真菌作为营养物而摄取,并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菌又被原生动物吞食,所产生的无机物(如氮、磷等)又作为营养盐类被藻类吸收,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又产生氧供其它水生生物利用,过量的藻类又被浮游动物、鱼、虾、蝎、牛、鸭等所食,即按食物链的方式使其污染物浓度降低。

生态河堤采用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既能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生长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好介质,利于水质净化。

生态河堤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造成的不同流速带,形成水的紊流,利于氧从空气传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改善河流水质。

(3)调节水量、滞洪补枯

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份的作用,同时,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

而混凝土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阻止了水体与土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节水量的作用。

4.2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

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不得任意填埋和淤塞。必要时应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河道断面形态规划设计上,既要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尽可能采用。复式断面,这样可以加大洪水过水断面,保持河流主槽常年不淤积,增加人们良好的亲水感和视觉的美感。

4.3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4.4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河流污染,一是要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则白费工夫。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如果保护不了,宁愿不开发。三是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和谐共处,把城市建成山、水、洲、城风景地。四是对河流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8,No.3

[2]于哲新,浅谈滨水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8,No.2

[3]徐欣、张虎,浅谈山水城市建设中水系的治理,《人民珠江》,2001,No.1

[4]韩振中,莱菌河流域的防洪措施与管理,《中国水利》,1999,No.5

[5]郝朝德,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和思考,《中国水利》,2001,No.3

[6]卫明,横滨市水环境整治——安全、舒适、情趣,《中国水利》2001,No.3

[7]朱联锡、朱晓帆,在府南河下游修建生态河堤,《四川环境》,1999,Vol.18.No.3

[8]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川环境》,1999,Vol.18.No.1

[9]周文波、程杭平、尤爱菊,浙江沿海地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河口与海岸工程》,2000,No.3

城市河流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

1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论国内外,城市河流相比其它河流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比如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以及休憩玩耍等价值,相对于其他城市景观其更具吸引力。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才得以受到重视,属于起步阶段,规划制度和设计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发展。城市是推动社会经济科学的主战场,因此,城市河流重则遭到环境破坏,轻则仅用于防汛泄洪并无景观设计,致使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止步不前,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充分利用河流自然走向,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千篇一律的直线使河流景观丧失活力;河流附近生态环境和结构以及景观建设过于人为化和简单化,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出现紊乱或者失去平衡;城市河流很难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植物疯长,降低水本身的净化水平以及霸占水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最终使水质变坏而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城市河流是城市独特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整个设计都应该与城市融合统一,最重要的生态设计亦是这样。完整完善的河流景观含有多项因素,例如水体景观、两岸景观、连接景观(桥梁等)以及人为景观(人群、车辆、船只等)等。在整套景观建设中必须考虑组成景观的每一个细小因素,随着时间季节的转变能呈现出不同特色但不突兀的河流景观是景观设计人员最重要的工作。

2.2自然性原则

河流走向有弯有直,但是弯曲的河道具有更多优点,它更利于生态稳定以及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在设计工作中不能仅仅从水利和工作量的角度考虑将河道改直而忽略了自然弯曲河道本身所带来的优势;除此以外,河道的建设应该尽可能采用现场可利用的、自然馈赠的材料,建设步骤和过程应遵循自然过程和规律,从而建设出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河流景观。

2.3生态性原则

生态学是景观建设中经常涉足的学科,因为它是研究有机体和它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问,运用在河流中的环境即指物理和生物环境的结合体。河流景观设计应该依据生态学原理,采用天然的材料、运用自然的手段创造出自然的环境,使其符合生态平衡和稳定,促进景观与自然的融合与发展。

2.4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原则

河流形成的时间有长有短,除了正常的河道还有历史遗留下的运河等,这些不同的河流处在不同的地区、城市,处在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下,所以不同的河流景观建设也应根据当地的特点而有所转变。河道见证和陪伴着一个城市的兴起发展,它充满弥漫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一个好的充满特色的河流景观建设是引领外人认知整个城市的一个特殊存在。

2.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河流景观设计依然如此,它的设计不应该只满足当前的要求,应该尽可能满足更多要求和具有更大的意义,使其在将来的环境中仍然可以适用并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设计前做好充足的调研和方案探讨,设计从当地历史进程出发并且取材于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3遵循自然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方法

3.1仿照自然的设计

形式各异的自然形式呼应形式各异的自然过程,景观设计中要善于变通,根据不同的自然形式以及对应的机理创造出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这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性还需要一颗敏感且善于观察感受的心,所以,设计师应该对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景观作品。

3.1.1保留恢复自然形态。河流景观应该依据河流所处城市的本身样貌进行改造设计,不过多地干预从而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蜿蜒曲折的河道走向。若已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则可尽量恢复河道本身的自然形态,除此之外,不破坏河道两旁的河滩沙地等。河滩沙地不仅具有水利价值和观赏价值外,还具有提供人们休憩、玩耍的功能,除了尽量保持河滩沙地原貌之外,可以利用有限空间搭设球场等运动场地,也可在河边建设台阶等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水流。

3.1.2水声的利用。城市河流景观除了可以用眼睛观赏外还能带来听觉的享受,城市的人们通常为生活而忙碌无法经常亲近自然,而城市河流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水流的声音丰富多样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回忆,因此设计者可以在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水声,丰富环境的层次感,增加空间的意境色彩,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能看到美景还能听到美景。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貌、河流的大小等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仿自然景观。

3.1.3生物环境多样性。自然的河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据河床的高低、区域温度的高低等会形成深浅不同的水域以及温度不同的水域,它们可能单一出现也可能交替出现,不同的水域适合生长的动植物也会有所区别,这就是河流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多样性产生的原因。除此之外,沿河道的建筑物道路等不应阻断河流,应该保证河流的延续性,是其形成一套完整自然的生态系统。

3.2环境友好型的设计

对于处于繁华城市或者繁荣地区的一些河流,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可能很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河流的自然形态以及将原本的河滩沙地改为商业或者政府用地,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只能尽量保留现有河流河滩的自然形态,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方式降低对现有环境破坏的可能性。

3.2.1采用自然材料。临近河流的景观很多情况下都是广场、花园等,里面除了一些娱乐健身器材需要额外采购外,在条件资金允许时,其它景观应该就近采用天然的物品来取代,例如河滩沙地上的岩石和石头等,可以保持其原来的面貌和位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河流生态的自然性,也能够更逼真地建设一个繁荣城市里的自然一角。采用天然材料更能保持周边环境的和谐性,人们也更容易接受,而采用其它设施、材料会显得比较突兀,造价相对也高,施工也相对麻烦。

3.2.2铺设下凹式绿地。在河流两岸的空地上除了可以铺设同水平的草地,还可以铺设下凹式绿地,这种绿地的标高低于周围地面,这样主要是为了可以聚集地面上的水分。绿地上可以种花种草或者其它自然景观,这种绿地除了可以采用天然的土壤外,还可以采用人工的渗透系数大的透水材料,在低洼处合理建设渗透设施和管道等,尽量能汇集雨水并均匀的分流向其他部位,这样既操作简单又降低成本,还能利用自然地势收集雨水。

3.2.3铺设透水地面。在河流两岸人流量小的地方可铺设透水垫层,同样是为了收集雨水并排出,在城市遭遇大降雨或者洪水时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对于某些不能采用透水垫层的部位,可科学合理地抬高地面,使其产生一定坡度将水引向最近的绿地或者透水地面。

4结语

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会对精神生活、娱乐生活产生更高的要求,城市河流景观即是人们茶余饭后享受休闲时光的不二去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诸多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自然、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设计者有一颗感受自然、理解自然的心,再结合当地的人文背景,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出融于城市的独一无二的景观。

作者:陈溯宁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城市河流范文篇6

一、河道建设的基本要求

河道景观建立在水利对河道的基本要求之上,不可逾越,即河道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行洪顺利。就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而言,虽然肩负行洪重任,但是干涸期占到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对满目疮痍的河道而言,进行生态性修复,形成野趣景观是修复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的首要措施。中国各省在降水条件上各自不同,河道管理条例也由各省自行制定。根据《北京市市属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第十三条中的3、4规定河道的建设不得影响河道的行洪功能。

二、景观场地及驳岸设计

根据前文所提及的强制性规范及河道功能的限制,我们对其在景观上的限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场地及景观小品的设置。季节性河流河道百年一遇蓝线内,主要以园路和小型休闲活动场地为主,不应设置建筑和高大的景观小品。可以局部设置野营、健身等功能区域。百年一遇蓝线0.5-1m区域以外,不影响行洪的区域,可以建设景观建筑,为游客提供休憩、服务等功能。3年一遇洪水线以下可以考虑局部蓄水,形成亲水景观。门城湖段河道景观内设置了不同的场地,场地平坦。在河道干涸时,供市民娱乐使用,同时在行洪时,保证洪峰顺利通过。驳岸的设置。河道驳岸的设置分为刚性驳岸和柔性驳岸。刚性驳岸主要指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驳岸形式,较为生硬,防洪效果好,亲水效果差。在永定河门城湖段,在现有刚性驳岸外架设了木栈道,对刚性驳岸柔化,增强了亲水性。柔性驳岸又有自然原生驳岸和人工近自然型驳岸两种。自然原生驳岸防洪能力差,基本不见于河道景观。近些年来出现了人工近自然型驳岸,这种驳岸形式常被应用于常水位线以上的驳岸处。植生袋就是这样一种将柔化与硬化相结合的护岸方式。袋内装有种植土、基肥、种子,植物可以穿过袋体生长。外层的生态袋能够保证透水不透土。北京护城河景观带积水潭附近就应用了这种技术。

三、河道的生态型修复

河道的生态型修复是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的重中之重。在永定河门城湖段种植设计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原则:以河道蓝线进行区域划分,百年一遇蓝线外连续种植高大乔木,对河道景观和城市干道进行分隔。10年一遇洪水线至百年一遇洪水线之间高大乔木严格控制,主要采用疏林草地的种植模式,重点突出花灌木的使用,保证河道的四时景观。3年一遇洪水线至10年一遇洪水线之间主要采用各种旱生花草组合。3年以下洪水线可以局部蓄水,采用湿生花草组合。在施工方式上,永定河门城湖段主要采用了播撒草籽的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快捷方便,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只要选种适宜,复绿速度快,养护成本低廉,景观效果优良。在种植形式上,3年一遇洪水线至10年一遇洪水线之间,采用大面积大色块的种植形式,形成开敞大气的河道内景观。永定河门城湖段某些色块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平米。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草籽组合搭配模式,每种组合模式内,都包含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的多种相近色地被植物的种子,这样既保证盛花期时长,又增加了景观丰富性。地被组合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湿生组合(包括蓝紫色组合、粉紫色组合、白色组合、观叶组合、黄色组合)、旱生组合(包括蓝紫色组合、粉紫色组合、白色组合、黄色组合)、护坡组合(粉紫色组合、黄色组合,主要应用与坡度过大区域)、超级矮生组合(高度在20cm以下地被花卉组合)、矮生组合(高度在20cm-40cm的地被花卉组合)、冷季型缀花草坪、观叶组合、禾本组合以及单一品种主辅组合(即单一品种为主,其他品种为辅的花卉组合)。10年一遇洪水线至百年一遇洪水线之间,乔灌木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同时考虑河坡具有一定陡度,应选择具有一定护坡性的植物。永定河门城湖段灌木主要选择了紫穗槐、醉鱼草、迎春花、黄栌、连翘、荆条、紫荆、木槿类等植物品种。乔木主要选择了毛白杨、垂柳、旱柳等乔木,为了保证北方的冬季景观,局部点缀了青扦、白扦等常绿树。结语永定河门城湖段实施至今已有4年时间,禁受了多次特大暴雨考验,顺利行洪。同时,门城湖成为了北京城市新景观,吸引着诸多游客,充分贯彻了“以水带绿,以绿养水,丰水多蓄,少水多绿”的设计原则,为北方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的探索提供了优良的范本。

作者:朱宇 周奕扬 单位:中林东珠(北京)景观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参考文献:

城市河流范文篇7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生态治理

作为城市输送水量、抗旱抗涝的重要工具,城市河道多为人工挖制。近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目前,我国在水利方面更为注重城市河道排水能力而忽略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导致城市内河污染严重,垃圾急速增加,进而使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生态系统生物数量明显降低[2]。以往,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多先进行流水量排导,通过水流量将水体污染物带走,并通过浇筑混凝土、块石来改建护坡及通畅河道排水功能。这种情况若未将生态化理念加入进去,则会因为混凝土、块石等硬质化材料而严重影响部分水体微生物,从而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降低生物存活率;同时,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低抗性,则更易导致河流生态受到二次破坏[3]。由此可见,必须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来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1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

若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基础来制定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首要规划调研河道现状(包括水环境、水质环境、成因分析等)及施工能力(从基础工作、水系规划及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污染源控制、底泥疏浚、人工增氧、河流水系规划、生态设计、端面布局及河流沿岸护坡等情况),并结合城市对河流要求及环境因素来制定初期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然后经过抽取实际生态环境样本来优化初期治理方案,拟定出一套合理且有效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1.1设计河道堤坡。在设计河道堤坡时,应首先保证其堤坡能够达到最大排水量要求及最小过水断面面积要求。受城市河道面积限制,城市内河大部分实施的是斜坡设计或垂直于睡眠的U型过水断面设计[4]。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大,一般多采用河道斜坡设计,以防人或动物意外落水,斜坡更利于施救者采取救助措施,同时也利于水生物聚集。河底可通过“包堤”方式,并铺设植生型防渗材料进行防渗,确保城市内河水体量。1.2修复城市河道。修复城市河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体及水底泥沙情况。目前,国内大多城市河流都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若在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时突然中断或急剧降低营养物注入,有可能导致依附水体营养物质聚集的生态出现崩溃情况,这不利于长期生态治疗,因此在修复城市河道时应首先控制营养物质的注入[5]。本文采取的是先治理后修复的方式,先对外源性营养物的注入进行控制,以此截断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并通过截污、过滤、除磷等方法来净化内源污染物,长期下去就可以控制注入水体的营养物的数量,进而为下一步修复河流打好基础。在有效治理水质污染后,再修复水底泥沙。需要注意的是地区不同泥沙组成自然不同,水体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水体净化特点也有所不同,改善水底泥沙方法随之变化。本文采用底泥疏浚法来改善水底泥沙。期间应注意用对方法,以免导致水质氮、磷元素大量富集。1.3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随着水生态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修复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而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利于河流生态圈的建立,能够确保水质、生物、环境等处于良好运行中。河道生态环境中的氮、磷等过多富集的营养物质可通过植物吸收作用来改善。期间,可通过综合吸附形式讲解河道生态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在吸收第一类营养物质后可增加水生生物自身繁殖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充足的养料;而生物体内可储存或沉积第二类元素脱毒后的元素,即便水生植物已脱离河道生态系统,依旧能够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运行正常。待水生植物群落稍有好转后,微生物及微型生物将会开始在河道生态环境内不宙繁衍,水生植物群落是这些微生物及微型生物的栖息地,可将水生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机胶体或悬浮物转化,促使水生植物群落拥有大量养分,从而缩短截留时河道生态修复时间,进而使正向生态循环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微生物经过长期沉积,浮水植物因其根系发达可增加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待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一个过滤网,从而沉积带电粒子及不溶性胶体,不断改善水生生物繁衍环境,促使河道生态重新建立顺利实现。

2结语

在河流生态治疗中加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思想能够有效提高河流生态系统运行能力,促使河流生态治理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不断发挥出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芬.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J].水政水资源,2014(02):49-50.

[2]刘达,肖飞.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中小河流治理的几点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11):22-27.

[3]张轶伦,王延荣.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探讨———以郑州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为例[J].河南科学,2014,32(07):1320-1324.

[4]梁程.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147-148.

城市河流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城市黑臭河流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成立黑臭河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

领导组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

副组长:*区办公室副主任

曹建新区环保局局长

成员:*区建设局副局长

徐春华区水利局副局长

*区环保局副局长

工作组组长:*

成员:*

三、工作步骤

㈠调查摸底。(时间:2009年4月上旬到4月下旬)摸清现状。通过对城区河流的全面排查、监测,有北山弯河、城区一号横河超过监测指标极限值,确定北山弯河、城区一号横河为整治河流。河流发生黑臭的原因,主要是单位和居民的生活污染造成。

㈡编制方案。(时间:2009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分析原因,河流超标项目为氨氮,周边无工业企业,河流发生黑臭的原因,主要是单位和居民的生活污染造成,根据城区河流发生黑臭的主要原因。为使河流黑臭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和规范的整治,编制本方案。笫一、将北山弯河、城区一号横河两岸的废水管网全部并网收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容建设,集中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第二、对河流两岸进行全面清理、设立石埠子;笫三、河道清淤、疏通,保持水系流动。总投资约865.3万元

㈢宣传发动。(时间:2009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有效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黑臭河流专项整治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大造宣传声势,动员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到环境建设和黑臭河流治理中来,增强广大群众环保意识,使整治工作由政府行为逐步转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㈣专项整治。(时间:2009年6月上旬到8月下旬)

1、查堵源头。在整治河段打坝抽水,对河岸边现有的排污口进行清查封堵。责任部门:*区开发区,时间要求:2009年6月中旬前。

2、建设管网。建设污水管网对整治河段沿岸企业、住宅小区、学校、饭店排水统一收集送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责任部门:*区建设局,时间要求:8月中旬前。

3、畅通水系。组织人员对河流截污、清淤和疏通河道,畅通水系,确保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责任部门:*区水利局,时间要求:8月下旬前。

4、硬化河岸。完成整治河流两岸硬化工程招投标,建设两河石埠子工程。责任部门:*区内河水环境办,时间要求:8月下旬前。

城市河流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河流;功能演变;生态文明;河流开发

城市河流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城市发展和经营思路的转变,影响着对城市河流的治理、开发和利用。国外一些著名的城市河流经过治理、规划,成为城市的形象地标、商业中心、文化和旅游胜地。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下,我国众多城市开始进入对河流开发与利用的新时期,引发各界对水生态文明、河流生态伦理、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探索和思考[1-2]。探讨城市河流科学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河流功能利用的阶段划分

城市河流,指发源于城区或者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已经演化成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3]。城市的历史就是人类成功利用水系给城市以生命的发展史[4],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对城市河流的利用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其中,变化的是人的思想认识,是对河流利用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与河流、城市与河流之间的紧密联系。人类对待河流,一方面是“防、治”,防洪治水、免受其害,另一方面是“需、用”,按需利用、共生共荣。从古代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5],到新时期重视河流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城市社会经济需求和河流自然生态需求的交互作用关系,将我国城市河流的开发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农耕主导时期以小规模、自然化利用为主,为自然型利用阶段;快速工业化时期开始大规模利用,过度开发河流矛盾凸显,为生产型利用阶段;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兼容人与自然发展、生态与经济发展、生活与生产发展,倡导打造宜居、宜游、宜乐的“幸福河”[6],为“生态-生产-生活”一体的综合利用阶段,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相对的“自然均衡—非均衡—协调均衡”渐变发展过程,但尚未实现协调均衡,我国城市河流开发利用仍在不断调整优化。

2现阶段城市河流开发利用的趋势与特征

2.1大中小城市均高度重视治理和开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居民需求升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城市发展在趋向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化、人性化、品质化,据此对人口、资源、产业、功能、空间等进行统筹规划。治理和开发利用城市河流,既是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也是对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从全国来看,不但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积极推进城市河流治理工程,天津、南京、武汉等重点城市、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也着力加强城市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从中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其中,北京转河、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天津海河、南京秦淮河、武汉江滩整治等都是城市河流治理的典型代表。2.2政府主导,管理和调控“被动”变“主动”我国城市河流的治理工作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当时个别河流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引起政府重视。基本上是“被动而治”、“个案治理”,中央与地方利益不一致,尽管中央政府重视、督导,而地方政府则过多考虑地方经济需要,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治理工作难以推行;政府与企业利益不一致,企业还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社会关注也少。现在,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对城市河流的治理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治理的驱动力来自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内力指城市自身转型发展和新型定位产生的推动作用,外力指国内外成功案例示范效应下的拉动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对城市河流治理进行研讨、立项,统筹规划设计,对河流周边区域的管理和调控也更为积极主动。2.3结合城市发展,开发定位体现城市战略现代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城市的内涵,以其独特定位、复合功能彰显城市的生命力。河流是城市生命体中的重要关节,大河流关系到城市发展格局,小水系则营造城市生活情调。例如,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经过治理污染、整合规划,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成为上海的象征,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经济、金融、贸易以及航运中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哈尔滨开始加快跨江发展的步伐,2009年提出以水定城、建设“北国水城”的目标,以松花江为轴线,打造“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新格局。中小城市中,以水为中心、以水为亮点规划建设新城市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烟台市牟平区,按照“以水兴城、以水美城、以水活城”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了部级水利风景区———沁水河景区。2.4创造城市新经济增长空间,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城市从消耗自身资源和能源获取经济价值,转向依靠知识、技术和环境创造经济价值,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样,城市要转型,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高效低碳型产业。城市河流既具备发展休闲、生态产业的环境资源,又能成为金融、地产、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承载地,城市河流两岸经过规划布局的产业集群带,最终成为最具城市活力和发展实力的新经济增长空间。例如,上海黄浦江沿岸从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为主,实现由生产型到生态服务型转换,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高端地段。随着产业、居住、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集聚,城市河流两岸交通和其他各类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和提升,不但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发展休闲和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3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存在的问题各城市治理河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但是治理效果却参差不齐,有的只实现了单一目标,有的则带来新的问题。归纳来看,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生态性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一些城市河流河段被填埋,有的地方被截弯取直,河岸被硬化,河流及两岸形成了符合人类审美标准的人工化美景,却忽略了有利于动植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7]。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亲近自然河流”概念、“自然型护岸”技术、“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近自然”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河流治理有待进一步实践[8-9]。(2)景观性问题。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一个极大挑战就是地方特性和个性正逐步消失,每个地方都趋于统一化、标准化或西式化,这点也表现在城市河流带的景观设计上。城市河流被硬化、渠化,河流两岸大厦林立,办公楼、商业街居多,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缺少蕴含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和设计。(3)社会性问题。城市河流附近是城市居民较早时期的聚居地,文物、文化街区、老社区居多,城市河流治理开发与文物文化保护、社区改造交融在一起。社会问题表现在:沿河新建区与老社区风貌不统一,老社区成为新区中的孤岛,设施陈旧、环境杂乱;老社区被盲目拆建,失去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为拆迁、改建赔偿问题引发社会矛盾;重建后的河岸带经济附加值上升,出现地产投机、物价上升等负的外部性效应,能够让居民共享的公共性设施和服务还很不足。3.2问题的原因治理城市河流旨在杜绝污染、还河于自然,但目前城市河流治理仍带有浓重的政绩、形象工程意味,经济诉求大于社会和生态诉求。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直接和具体原因则是欠缺科学化、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治理和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偏差。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在理论和技术上广泛应用国外成果、借鉴国外典型案例,中小城市则参照大中城市的建设成果,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风性特点。表现在:只学习了国外的阶段性成果,且只注重外观上模仿,并不注重引进最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只是偏好性学习,偏爱气派、繁华的大都市风格,忽略了地方文化特色的体现;只学到规划设计的皮毛,没有抓住治理的本质。结果使诸多城市河流经过治理从一个极端(杂乱、污染)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现代化、商业化),忽略了对自然生态和地方特性的体现。

4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河流的开发思考

4.1开发原则城市河流开发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目标、多群体、多产业的复合工程。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城市河流开发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河流开发的制度建设,优化河流沿线空间布局,绿化和美化河流两岸景观等,实现人、城市、河流之间的和谐共生,创造具有“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功能性城市河流。[10]城市河流开发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人水和谐原则。是首要原则,也是最高准则,既不能把河流排除于人类生活之外,也不能把人类利益无限加载在河流之上。人水和谐强调“以人为本”,但人的需求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2)科学规划原则。对城市河流开发的重点、时序、步骤、制度、管理和经营模式等做到有计划、有规制,树立明确的目标,执行严格的法规制度,重视和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等。(3)地方特色原则。建设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的新河流景观,沿河流打造有个性、有特色的景观生态轴线,串联起两岸能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和发展特色的地点和场景。(4)公众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专家把关的机制下,更注重社区、市民参与,做到有协商、有监督。参与包括前期参与(提供意见、信息)、过程参与(制定规划、设计讨论)、后期参与(监督、管理及共享成果等)。如果不能做到全方位参与,至少应在前期调研中充分考虑居民意见,并在开发设计中体现公共需求。4.2综合分析开发对象,合理确定开发目的即明确为何开发。开发之前要对城市河流、发展状况做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为开发和建设城市河流提供支撑和依据。城市河流按照规模分大、中、小型河流,城市按照人口规模也可以分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等,二者就有大型城市大型河流、大型城市中小型河流、中型城市中小型河流等不同的组合形式。如此,河流对城市就具有不同尺度和程度上的重要性,大型河流影响整个城市战略和格局,小型河流则对城市社区更具意义,并且规模越大的河流治理与开发牵涉的部门、因素就越多。受传统风水布局思想的影响,我国有许多城市曾是沿着河流单侧布局。现在,随着城市扩张的需要,以河流为轴线双向布局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这种状况下,河流开发需要从城市综合统筹出发,利用先发展区域的优势带动后发展区域,实现两岸协调发展。多角度对比城市河流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非常重要。城市河流的环境状况和污染程度,决定着治理和开发是否具有紧迫性;城市河流沿岸的产业和居住状况,决定着治理和开发的难易程度;城市的经济水平和财政状况,决定着治理和开发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以治理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为主导,或是以追求河流经济利益和附加值为主导,还是以基本维持现状、防止进一步污染为当前目的。总之,是稳步发展,还是超前一步,明确目的是第一步,河流治理应当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符合。4.3预先制定开发战略,不断完善开发系统即明确如何开发。城市河流的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和开发战略为前提。城市小型河流水系的治理一般由主管部门制定方案实施即可,越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河流治理越需要从高处着眼、慎重决策。开发战略是针对发展方向的部署,包括目标战略(形象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市场战略(需求市场、消费市场、投融资市场)、产业战略、空间战略等。城市河流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越来越体现出战略地位,关系到城市发展的产业和空间布局,关系到城市的增长目标和增长潜力。开发系统是针对整个运作过程的统筹,从前期计划到中期实施再到后期管理,涉及调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招商与融资、施工与建设、反馈与调控、管理与运营、协调与监督等子系统。依据城市河流开发的目的,选择和应用相对完善的开发系统,并根据实施情况做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开发过程中的复杂问题。通过优化开发系统,保障城市河流治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延续性、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4.4适时选择开发时序,多方探讨开局即明确何时何地开发。受人力、物力、财力因素制约,城市河流治理一般要分期、分步进行。从地段选择上看,先治理污染较重河段,或者先治理市中心河段,作为试点和示范。从治理与开发顺序看,有能力负担的城市治理与开发建设可同步进行,设施配套一步到位;有的城市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重点做好河流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他后续工程和项目可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完成。从布局上看,要对河流的不同河段进行功能分区和项目布局,重点建设几个核心———增长极,实现“以点带轴、以点促面”发展。探讨布局要考虑空间、时间、产业、文化、社会要素等。例如,河流分为中心城区段、近郊段、远郊段,越是临近郊区,就越应体现出自然性、生态性、乡土性;对于水域、水陆相交的河岸、滨河、陆地三个不同空间,整治措施不同,开发设计的项目也不相同;绿化、景观和项目设计还要考虑四季变换,既要以丰富活动增添人气,又要使环境舒适宜人,夏能避暑、冬可避寒;对周边的文物古迹、文化设施、老街、老社区等,尤其要重点研究、加强保护、融汇古今、体现特色,使其成为河流风景线上的文化亮点和点睛之笔。4.5科学推行开发模式,有效协调开发主体即明确谁开发谁受益。河流属于公共性产品,河流治理属于公共服务。初期,政府一般作为治理和开发的主体。随着河流治理范围扩大、内容延展、商机增多,企业与民众也应参与进来。倡导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居民监督”模式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充或调整。政府职能主要是规划与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管理和监督。企业包括沿河将要搬迁的企业和将要参加项目建设的企业。对于要搬迁的企业,要保障企业合理补偿和收益,吸引企业的响应和支持;对于将要参加沿河项目建设的企业,尤其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河流生态伦理观,协调企业盈利和社会公众福利的关系。社区和民众的利益有赖于政府实施保障,要做到公平公正、办公透明、信息渠道畅通。对内协调好部门利益: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在水利、环保、园林、市政、交通、国土资源等部门之间形成合作机制,集中完成目标。对外协调好地域利益:对于跨地域的河流,上、中、下游城市之间可以争取在综合治理污染、协议生态补偿、完善水路陆路交通、联合共建生态和景观方面形成合作机制,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张强.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11):74-75,133.

[2]余谋昌.生态文明时代的河流伦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5.

[3]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02(3):377-382.

[4]陈光庭.城市发展与河流关系三议: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成功联想[J].城市问题,1998(1):29-32,39.

[5]马正林.中国城市的选址与河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3-87.

[6]王平,郦建强.“幸福河”内涵与实践路径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4):4-7,115.

[7]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8):117-121.

[8]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6):66-69.

[9]刘斌,吴昊天,周伟.基于近自然理念的城市河流治理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6):25-26,55.

城市河流范文篇10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环境;生态协调

1工程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河(简称玛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84°58′~86°24′,北纬43°54′~45°01′,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至塔西河,西至巴音沟河,南至依连哈尔尕山,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玛河灌区是全国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总耕地面积23.8万hm2,年灌溉用水量16亿m3。灌区内有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及所属8个乡、沙湾县及所属5个乡、农八师及所属14个大型农牧业团场,农六师的新湖总场和克拉玛依市的小拐乡。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增加,此河段河槽淤积萎缩现象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生物多样性锐减,原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体系较简单,基本无生态适应性,EEI(弹性度指数)值为39.06,EBI(环境承载指数)值为36.75,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该河流段环境污染压力较大,河流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恢复能力较差。

2河道整治和河流形态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1河道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2.1.1河流平面形态改变影响。传统河道整治主要方式为利用工程控导方式改变河道的稳定边界和河势,在进行整治施工时多使用不透水的刚性施工材料。为了保证河道的航运、防洪需求,河道整治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成的纵坡及平面形态,整治后将河道边界固化、顺直,导致河流边界无法呈现自然发展,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使用不透水的刚性施工材料进行河道整治增加了河堤的抗压、抗洪、抗冲击能力,使航运路线更加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传统河道整治方式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正常形态,限制了河道自然发展,河道自然水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河流自净能力减弱。2.1.2河流漫滩效应改变影响。河流滩区附近一般聚集较多村庄、农田,所以在河道整治时为了避免洪水流入农田、村舍内,常需要修建堤围。堤围的修建改变了河流洪水冲击下自然形成的漫滩特性,使滩槽水沙无法进行交换,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对下游径流控制比较严格,河流漫滩洪水出现的次数非常少,限制了河流自然生境,对河流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物种群锐减。2.1.3河流滩区整治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附近的河流整治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河道整治材料一般采用不透水的刚性施工材料使河道形态边缘形态固化、不透水、规范化,将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整治呈平直状态,平缓的河岸边坡被替代,间接破坏了迁徙鸟类的栖息地,生存条件被不断破坏。另外由于近岸河流边界被不透水刚性施工材料替代,河流自然通透边界微循环被阻断,削减了河流周边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对河流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城市建立的盆景化景观工程对河流自然洲渚、河岸边滩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影响,河流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生物链逐渐单一。2.2河流形态对生态环境影响。河流形态是指河流自然形成的体貌特点,河流自然弯曲是河流冲击形成的自然属性,河流的曲折系数一般在1.32.9之间,一些学者研究表明,顺直湍急的河流不利于河流内动植物生存,自然形成的弯曲河流更适宜河流内动植物生长。河流深槽和浅滩不断交替出现是河流自然形成的形态特征,有利于保证河流一定生物多样性,使多条生物链共存。研究表明河流自然状态及生境和河流周边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自然河流形成的环流、旋涡等为河流中多种物质交换传递提供动力支持,随着季节变化河流进行周期性的浅滩深槽冲淤可以有效调节河流纵比降数值,为河流内生物生存、迁徙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现代城市发展进步,不断改变河流的原有状态,限制河流的自然发展,使河流原有生境发生转变,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3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

3.1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规划原则。为了保证河流内生物多样性,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河道整治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全面规划、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综合利用、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等。在河道整治时应从大局着手,充分了解河流自然形成状态、演变规律,根据河流的具体演变规律及已存生物特点,提出适宜的河道整治方案,通过控制点、线、面,制定最小河流干预工程体系。使用生态工程施工材料,实现河道整治的生态治理。在进行河流整治规划时还应注意:要尊重河流自然形成状态,整治时要充分保证河流的各种调节能力,保证河流整治可持续发展,保证河流本身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河流和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发展。3.2生态协调河道整治理念和方法。3.2.1生态协调河道整治理念。与城市较近的河道在进行整治时,要首先了解河流和城市发展的相容性和制约性,在进行河道整治时要充分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河流生态耗水量,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于生态协调要求,制定满足以上条件的河道整治方案,实现城市建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3.2.2综合治理模式建立,满足生态协调。基于生态协调下建立河道整治方案需要3个主要环节:(1)工程规划设计,调查分析需要整治的河流特性和生存现状,确定河流整治要求,根据要求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分清河道整治主次,确定符合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技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程设计,最终确定河道整治的基础路线,生态施工方式,生态施工材料、河道生态治理技术。(2)施工技术,在进行河道整治施工技术选择时,要选择对河道生态多样性干扰最小的施工技术,建立健全施工全过程环境监测管理。(3)工程管理,在整个施工阶段,要保证切实有效且持续的环境监管,实施动态环境评估,实时保证生态效应影响在可控范围内。3.2.3研发新型施工材料,建立生态河道整治施工体系。为了保证河流整治效果,维持河流生境、周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新型生态施工材料是保证河道整治和生态协调原则相统一施工的基础,所以应选择透水性较好、有一定稳定抗冲击性、绿色无污染的新型施工材料。与城市较近的河道整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整治施工体系,该体系的实现应根据河道的自然特点,分河段、分时段、分流速逐步实现河道整治,河道整治要和生态恢复、工程治理有机结合,保证治理河段形成完整的河道治理体系和环境监管体系,该体系的实施具有一定弹性,既能保证河道的防洪、航运、协调水资源作用,又能维持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自我修复功能,保证河流生境不被破坏。

4基于上述整治原则工程实例分析

河道生态整治常用工程材料特性见表1,结合上文提到河道整治应基于的生态协调原则,对此整治河段防洪设计、生态恢复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然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协调要求的一体化整治方案:在临近城市河段需修建生态型堤防,在一般河堤段铺设抗冲生物毯防护材料,在险工段采用植生型格宾网笼和丁坝护根,河岸的迎水坡和背水坡按照生物群落规划种植抵抗力较强、易存活灌木和植被,沙荒滩区分区多层次进行植被种群恢复,植被恢复面积达到17km2,另外在河漫滩位置修建两个大型湿地保护区,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动物栖息面积及生态系统的再恢复能力。经过5a的河道整治和生态恢复,现该河段湿地面积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动植物种群增多,鸟类能够在此栖息,此时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治理前对比提高5.2%。5结语(1)河流自然形成状态、演变和河流生境及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所以河道整治时必须适当维护。(2)河道整治应在生态协调基础上合理掌控河道边界干扰的“适宜度”,采用生态施工措施,保证河流本身的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建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孙晓霞,张跃飞.浅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4):68-68.

[2]张进鹏.水利河道治理与环境生态存在的关联性解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4):31.

[3]钟福立.大凌河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思路研究[J].2017,45(3):42-44.

[4]刘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居业,2019(7):82-83.

[5]黄鹏飞,饶浩羽.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河道治理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18(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