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1:40:44

成本法

成本法范文篇1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制造费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而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提出来的。1988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五期发表《正确计量成本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机还不成熟,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只是在个别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尝试。但是,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所以,运用ABC、ABC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企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将是必然的结果,它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成本法范文篇2

[关键词]制造成本法适用性弊端作业成本法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越来越倚重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以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核算方法的选择要适应企业的经营环境。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和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做一浅析。

一、制造成本法的适用性

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制造成本法对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绝大比重的中小企业来讲,方法简便,能满足其成本信息需要,该法在我国有着一定的适应性。

1.该法成本核算方法简便。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按车间、部门汇集后再按统一的生产量标准(工时、产量等)分配,成本计算工作简单。适用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特别是成本信息系统不很健全,成本管理要求不高的企业,而我国现有许多中小企业都是这种情况。

2.制造成本法对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较低,成本计算费用较少。传统的稳定的生产工艺下,机器操作简单,成本核算工作也比较简单,对财会核算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宽松,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成本会计知识就能够胜任成本核算岗位,因此信息成本低,成本计算费用较少。

3.制造成本法更能体现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强调了生产过程,非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支出不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指的是当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这种解释更能强化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更有利于分项管理各项期间费用。

二、制造成本法的弊端

1.在期间费用的分配上导致成本信息的失真。科技的发展导致许多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含量及价值的提高,反映到会计上是单位会计期间内的制造费用大增,同时,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直接人工大大减少。制造费用的增大和人工的减少使传统成本分配法下的分配率增大,过大的分配率使得产品工时些微的误差就能导致产品成本的巨大误差;其次,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买方市场逐步形成,许多产品的市价已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同时许多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方式,采用对顾客要求及时做出反应的弹性制造系统。产品成本结构的根本变化使得以工时或以工时为基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产品成本的严重扭曲,误导管理者错误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2.成本核算内容的局限性。(1)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投产前费用大增,但是制造成本法将产品研发及设计费用统归为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2)企业的某些特殊资产,例如土地、自然资源、专营权、知识产权等,是被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或不能可靠地加以计量,从而根本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充分的反映。(3)在人工成本的核算中存在下列问题:①列入产品成本核算的人员范围仅限于生产工人和车间管理人员,不包括开发研制、设计等人员;②列入产品成本核算的人工支出内容仅限于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员工招聘、培训等费用支出的受益期间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一次作为期间费用列人损益表,会较大地减少企业当期净收益,导致决策失误。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是将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它引进作业成本核算法,该法弥补了传统的核算方法的许多不足。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1.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延伸了成本范围。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

2.改进了费用分配方法,避免成本信息失真。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该方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对于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

3.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了责任会计。在产品成本的形成中,除了受产量、作业量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驱动外,还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驱动。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同时作业成本法还特别强调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运输距离和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因为它们与产品实际成本耗费也有极强的相关性。公务员之家

成本法范文篇3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

变动成本法最初称为“直接成本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产品成本只包括与业务量关系比较明显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些间接的制造费用虽然不是直接成本但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而有的直接成本虽然直接计入特定对象,但却并非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间接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并非两对完全对等的概念。因此,有人主张将直接成本改称为变动成本法。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美国管理会计文献使用“直接成本法”的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已经不确切了。由于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边际贡献,所以在英国该法也被成为“边际成本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国外会计专著的论述众说不一。据有人考证,早在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型。当然这仅仅是就损益计量方面的特点而言的。有会计学家指出,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宣布过直接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初步设想。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1906年2月美国《制度》杂志曾刊登过一段话,与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适合衡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位直接费用得单位直接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是指不管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式都一样固定或不变。单位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乘以产品数量就可以用来比较由于选择各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不同损益。

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文章追溯了1934年哈里斯在杜威———阿尔末化学公司设计“直接标准成本制造计划”中所发现的问题。当时该公司销售量上升利润反而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哈里斯的注意,矛盾从何而来?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采用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依据此资料,哈里斯对比新旧两种方法对营业净利润的不同影响,揭示了直接成本法的优点。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美国的一些会计师和经理又重新研究并开始在实物中试行变动成本法,并将变动成本法中的贡献边际这一概念用于本量利分析及其他方面。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意义与作用

2.1变动成本法的意义

在变动成本法下,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期间费用等,不计入产品成本。在产品出售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资产价值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的也只是变动成本。这样,它就能提供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贡献毛益资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目标管理和分析考核。

在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前,传统财务会计是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而不管它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时,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不管是变动费用还是固定费用),“吸收”、“归纳”计入产品成本。由于这种成本计算主要是用于计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制造成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因而也称为财务成本。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均计入产品成本的,因而在变动成本法产生后,为区别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将新产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变动成本计算法,而把传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完全成本计算法(fullcosting),简称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也称吸收成本计算法(或归纳成本计算法)或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完全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制造成本,将非制造成本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不计入产品成本。这样,在产品出售前,制造成本以存货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待产品销售后,再将存货成本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确认损益并反映在损益表上。

在当前会计实际工作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尽管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财务会计报表,但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包括经营决策、资本决策、目标控制和经营业绩的责权利分析考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是管理会计要提供的重要管理信息之一。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贡献毛益”来综合表现。所谓“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还有余额,企业才能实现最终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而产品贡献的确定又有赖于变动成本的计算。

(2)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以及进行成本的计划和控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以贡献毛益分析为基础,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揭示产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如规划目标成本,目标利润及编制弹性预算等)。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种与短期决策无关的成本。但变动成本则会受到短期决策的影响。这就使得短期经营决策常常借助于贡献毛益的信息来进行。

(3)变动成本计算便于和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直接结合,在计划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具有不同的成本形态,对于变动成本可通过指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得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

2郭子亭.管理会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3

3林涛.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4葛家澎,余绪缨,侯文铿.管理会计[M].北京:

中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

5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决策与控制会计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DonR.Hansen,MaryanneM.Mowen著,王光

远等译.管理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成本法范文篇4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

变动成本法最初称为“直接成本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产品成本只包括与业务量关系比较明显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些间接的制造费用虽然不是直接成本但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而有的直接成本虽然直接计入特定对象,但却并非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间接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并非两对完全对等的概念。因此,有人主张将直接成本改称为变动成本法。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美国管理会计文献使用“直接成本法”的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已经不确切了。由于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边际贡献,所以在英国该法也被成为“边际成本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国外会计专著的论述众说不一。据有人考证,早在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型。当然这仅仅是就损益计量方面的特点而言的。有会计学家指出,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宣布过直接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初步设想。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1906年2月美国《制度》杂志曾刊登过一段话,与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适合衡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位直接费用得单位直接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是指不管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式都一样固定或不变。单位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乘以产品数量就可以用来比较由于选择各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不同损益。

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文章追溯了1934年哈里斯在杜威———阿尔末化学公司设计“直接标准成本制造计划”中所发现的问题。当时该公司销售量上升利润反而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哈里斯的注意,矛盾从何而来?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采用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依据此资料,哈里斯对比新旧两种方法对营业净利润的不同影响,揭示了直接成本法的优点。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直接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迅速传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美国的一些会计师和经理又重新研究并开始在实物中试行变动成本法,并将变动成本法中的贡献边际这一概念用于本量利分析及其他方面。实际使人们认识到,变动成本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且对制定利润计划,组织科学的经营决策也十分有用。从此,变动成本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风靡欧美。

2变动成本法的意义与作用

2.1变动成本法的意义

在变动成本法下,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期间费用等,不计入产品成本。在产品出售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资产价值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的也只是变动成本。这样,它就能提供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贡献毛益资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目标管理和分析考核。

在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前,传统财务会计是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而不管它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时,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不管是变动费用还是固定费用),“吸收”、“归纳”计入产品成本。由于这种成本计算主要是用于计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制造成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因而也称为财务成本。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将全部制造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均计入产品成本的,因而在变动成本法产生后,为区别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将新产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变动成本计算法,而把传统的成本计算称之为完全成本计算法(fullcosting),简称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也称吸收成本计算法(或归纳成本计算法)或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完全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制造成本,将非制造成本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不计入产品成本。这样,在产品出售前,制造成本以存货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待产品销售后,再将存货成本转入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进行配比,确认损益并反映在损益表上。

在当前会计实际工作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尽管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财务会计报表,但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包括经营决策、资本决策、目标控制和经营业绩的责权利分析考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2变动成本法的作用

(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资料,是管理会计要提供的重要管理信息之一。因为利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中许多重要的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考虑的重要依据。而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其“贡献毛益”来综合表现。所谓“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其变动成本之后的余额。显然,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要用来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补偿之后还有余额,企业才能实现最终利润。所以,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正是其盈利能力的表现,也是它对企业最终利润所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而产品贡献的确定又有赖于变动成本的计算。

(2)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以及进行成本的计划和控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以贡献毛益分析为基础,进行盈亏临界点和本—量—利分析,有助于揭示产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并用于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如规划目标成本,目标利润及编制弹性预算等)。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正确地制定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种与短期决策无关的成本。但变动成本则会受到短期决策的影响。这就使得短期经营决策常常借助于贡献毛益的信息来进行。

(3)变动成本计算便于和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直接结合,在计划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具有不同的成本形态,对于变动成本可通过指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的高低,可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完成得好坏应由它们负责。而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制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

2郭子亭.管理会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3

3林涛.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4葛家澎,余绪缨,侯文铿.管理会计[M].北京:

中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

5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决策与控制会计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DonR.Hansen,MaryanneM.Mowen著,王光

远等译.管理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成本法范文篇5

1.使原来的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具体到环境成本,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

2.费用发生额大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因而环境支出也非常巨大。而且随着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费用的发生时点不均衡。环境支出不像其它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如违反环境法律受到的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4.潜在成本剧增。环境活动有其特殊性,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并且代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就日常的会计处理来看,我国目前的做法是;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例如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是无法适应上述特点的。其严重后果表现在:

1.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鉴于目前多数企业只在实际发生时才列作费用。而对潜在成本忽略不计,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虚增了当期利润,增加了税负。财务报表信息严重歪曲,将导致报表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

2.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搞“一锅煮”,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木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控制不利,导致成本的上升。

为此,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迫在眉睫。环境会计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首先应从环境成本做起,其中的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血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万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声、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二、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dCosting)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LCC)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因此LCC法考察的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从设计到开发,它是为了优化企业价值链而在成本计算上的时空观扩展。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从追求经久耐用转向标新立异,突出个性,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从而产品成本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而制造过程以外的成本日益增加。

按LCC法的要求,企业应就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食)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按LCC法环境成本可分为三类:

1.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能源成本、厂房设备成本等。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

2.受规章约束的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向政府机构通过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成本等。

3.或有负债成本(潜在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而按法律规定在将来发生的某种支出。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国家极有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招致可能的赔付等。

对于第1和第2类成本,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数据现成,可直接从有关账簿中取得。就核算而言,对第1类成本,可按传统方法直接计入有关产品;对第2类成本,则要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按作业成本法分配计入有关产品。

对于第3类成本,即或有负债成本,由于尚未发生,因而无现成数据。但是企业可据某些方法预测或有负债成本的数额,常见方法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品评价法、政府或法院认定法等,限于篇幅不再详述。如果涉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环境支出,采用一定的折现率(比如社会贴现率)折算出现值,由此现值作为或有负债成本的金额则更为合理。

LCC法除了运用预测方法以外,大多采用传统方法或ABC法,与传统法相比,LCC的优点可概括为:

1.完整性。LCC法补充了传统成本法下未曾核算的全部内容,即补充了或有负债成本,保证了产品成本项目的完整性。

2.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LCC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真实地反映了产品所发生的真正的劳动耗费.便于企业管理当局根据真实的成本资料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

成本法范文篇6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作为会计界新的动向之一,近几年已被广泛关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也称作业成本制,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引进该制度无论对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还是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将受益匪浅。

一、成本动因定义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动因的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下,从成本归属的角度,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1、执行动因。若某项作业被重复执行时,每次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差别很小,这时作业的执行次数即可作为成本动因。作业成本除以作业执行次数,即是作业成本动因率。在设计作业成本系统时,一定要在分析有关作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业主体的意见,慎重确认执行动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动因信息失真。常见的具有执行动因的作业有订单处理等。

2、数量动因。当某项作业多次执行中,资源费用的消耗表现出明显的变异,不过若资源费用的消耗跟作业时间或其他数量量度之间存在近似的正比例关系,这时称成本动因为数量动因。数量动因可表现为作业时间,也可表现为耗费资源的体积、重量等量度。作业成本除以数量动因的总计,即可得到成本动因率。同执行动因相比,数量动因的精确度有了质的提高,但应用数量动因的成本费用也增加了很多,为每种产品都可能多次消耗不同的作业,观察和记录每次作业花费的时间或资源耗费的数量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作。有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方法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编制“复杂程度指数”的方法。假定成本计算对象的复杂程度与消耗某作业时花费的时间或其他度量成正比例,则可以一定复杂程度的成本计算对象为基准,将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与之进行复杂程度的对比,得出复杂程度指数。分配成本费用时,复杂程度指数乘以基准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即可作为参与指数编制的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了。

3、强度动因。有些产品、劳务或顾客需要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作业,在作业执行过程中资源的耗费并不具备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的条件,这时需要对作业作个别追踪记录,直接把作业成本归属于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成本动因称之为强度动因,由于直接归属作业成本,所以不需要计算成本动因率。应用强度动因进行成本的数量归属是最精确的,也是最符合逻辑的,但花费成本最多。只有那些作业成本较大、每次执行时资源消耗又无规律可循的作业,才应用强度动因。如同样是由安装调试作业中心执行的某次产品的安装调试作业,由于技术要求高,需聘请外来专家,租用外单位的高级仪器,并且作业时间集中等原因,跟一般作业区别较大,不宜采用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则应直接把成本归属到产品中去。

三、确定成本动因的必要性

传统的成本系统通过假定数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而过分简化了成本的产生过程。在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里,生产的数量可通过产生的单位数来计算;而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小时或直接人工金额,甚至机器小时数则通常被用作单位数的替代品。随着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折旧费、维修、动力等费用由制造成本变成了制造费用。显然,这种情况下“驱动”制造费用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而将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成本动因,使得生产成本组成项目“各得其所”的使用不同的动因,则无疑将改善制作费用分配,近而导致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使得传统的对“期间费用”作一次性扣除,而不加分配的作法成为历史。确认成本动因的必要性还表现在,它会帮助我们清晰的看出哪些产品利润较高,哪些产品处在微利和保本状态。而这一点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却是不易觉察到的,成本动因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

四、成本动因概念的引起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系统根据各项成本与数量,将成本划成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成本还可以随着数量以外的因素而变动,即成本的可变性观念。事实上,成本形态是由成本动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种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态,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按照这种观念,成本可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即原来的变动成本,它随产品的产生数量成比例变动,对它应该利用“与数量相关的成本动因”;长期变动成本则以作业为基础,它随作业消耗量的变动而变动,对它应该利用“与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须指出的是,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动与作业量的变动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即本期作业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立即引起本期的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一期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如产品批次计划一旦制定下来,即便企业决定减少本期的生产批次,但已经发生的生产批次计划指定成本并不会马上减少,需要分摊到各个产品批次中去。正是由于长期变动成本的这一特点,传统上常把这部分成本视为固定成本。而该“制度”把长期变动成本与短期变动成本区别的较为清楚。

五、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因素

从定量角度而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通过在各种动因和相互成本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而展开;就较为主观的手段来说,成本动因的确认又可通过涉及成本的部门和主管讨论决定。因此,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2)选定成本动因与实际作业消耗间的相关性;(3)成本动因的采用所导致的行为;(4)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毫无疑问,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成本——效益分析对于任何新的成本管理程序而言是适宜的。其次,是成本动因同涉及的成本相关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应考虑的因素。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可通过统计的方法或直观的确定,然而,成本——效益考虑应优先于对较高相关性的关注。再次,应考虑的又一个因素是动因的行为或刺激方面。减少动因将降低报告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法人去努力减少交易或所采用的任何动因的数量。最后,尚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即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企业通常都要经历一个确认很多的成本动因,来重新汇总成本库并选择有限数量成本动因的过程。最终选定成本动因的数量取决于成本库的数量、成本的多样性、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成本——效益密不可分。尽管确认适宜的成本动因能为企业实现降低成本目标创造条件,但确认过程实施起来仍有三个难点:(1)重新汇总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过程带来的不准确性。这是一个主要难点。(2)成本。成本是采用多种成本动因的又一障碍。(3)总体复杂性。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制造过程日趋复杂,这种情况下确认成本动因是困难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必须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赵立业)

参考文献:

[1]韩静:关于成本动因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03,4

[2]杨雪梅、唐艺: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月刊2003,8

[3]丁启叶、金帆:浅析作业成本动因,财会月刊,2001,12

成本法范文篇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企业

随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作业成本法,确定标准成本,按照资源-作业-成本的原则确定、并分析成本差异,构建高效稳定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需要确认产品消耗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并按照动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者才能更细致的降低成本,从根本上找到成本上升的原因,并予以调整。消除对企业无利的非增值作业,对增值作业进行改进,从而整体上降低企业的成本。

一、作业成本法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步骤路径就是资源-作业-成本。按照这三个顺序合理准确的分配企业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法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成本会计的缺陷,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提供更准确的方式,避免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中出现的最终成本分摊不合理的情况。一个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是保证企业健康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作业成本分配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财务决策。通常来说,作业成本法主要可以细分为两个步骤,在第一步骤中,企业需要着重处理作业间接成本,梳理分类间接成本的资源消耗类型。接下来第二个步骤中,企业需要根据作业成本的根源类型追溯分配到产品中。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分配主要包括追溯和动因分配。尽可能的减少不准确的分配,可以提高分配的准确性。进行分配最主要的是进行各项作业的成本确认,各项作业的成本确认要求企业对作业的最终成本核算落实到具体的每项资源消耗上。因此,企业需要按照自己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成本库的规定和划分。其中包括:单位级作业成本库,所谓单位级作业成本库是指每单位最终产品在成本确认时必须进行一次作业确认,是直接成本可以追溯到每个单位产品,可以直接追溯到成本对象的计算中;批次级作业成本库,可以将多件产品或多次作业同时进行成本确认。此外,还有一种品种级作业成本库,即服务于每种特定的型号和特定种类的产品,是随着该特定产品种类变化,与数量和种类无关。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

相对于企业传统的成本法来说,现行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即选择按照作业去分类归集制造费用。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产品和产品成本,提高经营决策的质量。有助于改进成本控制,提供战略管理信息支持。传统成本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是把作业的成本费用分摊到产品的最终成本中。而在作业成本法中,是把间接费用分摊到每一项的作业产品中,然后再由每一作业确定分配率,将费用分配到产品的成本中。当前社会,企业中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成本法去分配制造费用,必然导致成本分配不合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作业成本法按照不同的作用动因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成本分配,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合理分配和企业决策有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的构建

(一)产业链分析与再造。产业链的分析与再造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传统成本没有作业链的分析与再造的,因此容易造成成本核算的不准确和决策的失误。由于成本管理中存在分析作业链以及成本的再造作业链,所以说在进行产品的成本管理工作时,应当按照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帮助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进一步区分作业的效率,然后减少非增值作业。除此之外,应该分析各作业之间的联系,确保作业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提高作业链的整体效率,进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二)成本控制对象的明确。在完成分析和再造作业链的工作后,需要确定产品的作业库,此外需要控制作业库的范围,不同的部门分别提供不同的作业库,确保成本控制工作的可控性。企业的产品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作业成本法主要是用于变动成本的划分,并且主要是对于变动制造费用的划分。基于此,企业应该明确成本控制的对象,对于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归集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三)分析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作业成本法对制造费用进行归集后,按照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能量差异、效率差异等进行分析,找到量差和价差,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控制,只有找到成本之间的差异,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产品成本的来源和差异原因,是通过降低购买原材料的价格还是减少数量来降低成本,尽量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在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下。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四)开展低成本战略。降低成本不能仅仅依靠降低原材料的购买价格,依靠外在成本的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进行自身成本的降低,即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的时候,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加强产品生产研发,增加研发投入和研发活动,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研发活动效果,从根源处减少不必要的作业成本支出,优化实践过程中作业成本法的系统结构,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支出结构,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基于上述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的构建,在现实工作中,以多晶硅化工企业为例,运用分析和再造作业链,按照作业去分类归集制造费用中发现,制造费用中折旧和机物料消耗比例占的权重较大,占比89.25%。按照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能量差异、效率差异等进行分析后确定成本控制的对象为制造费用中的机物料消耗。原因是:(1)原料还原部门、设备维修部门从公司一级仓库领用各种机物料后,放入部门二级仓库内,使用时领用,还留有一部分库存,由于缺乏公司的统一管控,经常造成浪费与重复领用现象;(2)参与公司成本计算的财务存货系统只核算到一级仓库的出入库领用情况,对原料还原部门、设备维修部门二级仓库的出入库情况是一个盲区,真正核算成本的二级出入库数据并未进入成本核算中去,造成了成本核算的偏差和不及时性。通过作业动因的分析,属于非增值作业,可以将其取消、合并或替代。针对此种情况,提出如下方案:(1)取消原料还原部门、设备维修部门二级仓库;(2)每月月初由该部门上报机物料领用计划;(3)月底根据存货系统的机物料领用情况,核算至部门领用成本,并与计划相结合,考核该部门领用成本,制订奖罚制度;(4)结合生产产能和市场销售情况,制订合理的机物料采购量,建立健全仓库预警制度。通过上述措施,极大的降低了领用消耗,避免了重复领用的情况,加强了财务的成本管控功能,使公司成本下降了4.68个百分点。

四、作业成本法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作业成本法,而作业成本法又是企业从成本方面优化价值链和作业链的,其目的在于找到可以增加顾客价值的增值作业,并努力减少消除非增值作业。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因此,企业首先应该合理的确定产品。作业成本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这项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意识,例如在产品成本的确认工作中以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确认中,不一样的企业确定和选择有不同的结果。并且作用动因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或是成本过高。间接成本并非都与企业的特定产品有关,需要企业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最后,确定产品作业是作业成本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企业应该合理进行规划,准确的确定成本作业,更好的进行运用作业成本法。

五、结语

在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下,为应对激烈的产品竞争,更好的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提高生产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速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就要求企业相关管理者着眼于大局,增强大局意识,敏锐的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动情况,并即时的根据环境的变动做出适时的调整方案,灵活运用企业结构中的作业链以及企业价值链来应对市场的变动。另外,针对传统成本法的弊端,应用适应企业发展的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加高效率的完成企业的成本核算及确认工作,并且能够扩大直接成本的范围,减少不准确的分配,合理准确分配成本,使得信息更准确,提高企业的使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此来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效率,确保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青.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4):81-82.

成本法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Kaizen;Kaizen成本法;Kaizen值

一、引言

在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奥秘在于“kaizen”理念的运用。在日语中,kaizen是改善的意思,即一个过程通过细小的、不断积累的努力而获得的改进。在日本企业里,kaizen理念在各级员工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每个成员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管理学家今井正明甚至宣称日本有3种宗教:佛教、神道教和改善。Kaizen成本法是kaizen理念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它同全面质量管理(TQM)、及时生产方式(JIT)等共同构成了kaizen企业文化。

二、Kaizen成本法的涵义及特点

Kaizen成本法是指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致力于在现有产品的制造阶段逐步降低成本”,其基本做法是主要通过寻求改进现有生产程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完成它们的资源消耗,来达到不断降低生产现有产品成本的目的。为此,经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必须深刻洞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现有的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使可能转变为现实,使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

Kaizen成本法主要特点包括:主旨是报告和促进成本的节约,而不是获得更准确的成本信息;降低成本是团队的而不是个人的责任;实际生产成本是由一线员工计算、分配、分析的,很多时候,是团队而不是会计人员收集、编制成本信息;团队所使用的成本信息与其生产环境是相互匹配的,这样学习与改进的努力就能集中于最具成本节约潜力的领域;标准成本被不断调整以反映已实现的成本节约和未来成本节约目标,这样就能确保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革新措施能够继续下去,并为将来的改进设定一个新的目标;工作团队负责提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他们有权进行小规模的投资,只要这些投资被证明能降低成本。

三、Kaizen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Kaizen成本法基本包括5个步骤(见图1):

(一)计算Kaizen值

首先,公司草拟下一会计期间的销售计划并按计划销售量一定比例订立目标利润。然后,以上一会计期间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成本资料作为参考,估算出预计的成本值,并进一步估算出预计利润。目标利润与预估利润之间的差异是公司目标利润改进的空间,也就是Kaizen值。用公式表示即为K=P-[S-(F+V)],S为目标销售收入,F为固定成本,V为变动成本,P为目标利润。由于Kaizen意味着预估利润低于目标利润,因此,K>0。

(二)分配Kaizen值

为了实现目标利润,公司必须针对除固定成本之外的绝大多数成本项目设置Kaizen成本管理目标,即把计算的Kaizen值分割并分配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作小组。为了确保这个目标是合理的和可实现的,管理层和会计部门要反复测算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三)Kaizen活动

分配Kaizen值后,公司就要开展一系列的Kaizen活动,以达到预定目标。在这个阶段,公司应当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仔细评估所有的作业,制定成本改进计划。为了实现预定的成本降低目标,非增值作业将被降到最低限度以至于彻底消除,生产过程可能耗用的资源也会被重新配置。

(四)比较实际降低与Kaizen值的差异

月末,公司应当将成本实际降低与目标降低额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任何差异都要进行分析和解释。考虑到在成本持续改进期间,可能有一些诸如设计改变、原材料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变化,Kaizen成本法允许有一定的差异许可范围。

(五)进一步活动

为了进一步接近设定的Kaizen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团队根据差异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其他改进,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四、Kaizen成本法运用的几点思考

第一,Kaizen成本法产生于日本,日本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协商、参与、协作是Kaizen成本法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法都要以一定的企业和社会文化为基础,Kaizen成本法在具有不同文化基础的国家运用时可能遇到一些问题。Kaizen成本管理团队通常包括来自不同部门的雇员,可预见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来自有不同部门背景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功能交叉的团队中试图合作的时候,交流会成为成本改善目标贯彻的障碍,这种障碍发展下去很可能导致冲突。如何建立不满足现状、勇于改进的企业文化,如何为团队确立共同的目标和动机,是Kaizen成本法面临的挑战。

第二,Kaizen成本法强调持续改善的成本控制观念,而传统成本控制认为“成本不可能持续降低”,这种狭隘的成本控制观念和思维定式经常导致人们形成一种把标准作为实现与维持的目标这样的倾向,进而成本标准长期不变,这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采用长期不变的成本标准和定额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只能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连年亏损。现代成本控制应当与持续改善的经营哲学、经营理念相适应,摆脱传统控制思维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持续的、永无止境的,通过对成本标准的持续改善,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此外,成本标准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产量和人工工时,还应包括许多其他的关键成功因素。只有将这种成本文化深人到每一个员工,才能持续实现成本降低。

第三,Kaizen成本法强调全员参与,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一线工人在Kaizen成本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Kaizen成本法能充分发挥其效率,企业必须为生产第一线的员工持续不断地提供详细的成本资料,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及时掌握各项成本瞬时的升降动态,为他们能据以随时洞察其变动的因果关系,使他们不失时机地使成本不断降低。这种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地采取的渐进式的改进所取得的成果,其乘数效应是相当大的。因此,Kaizen成本法的有效性,须以广大员工成本意识的高涨及其在挖掘降低成本中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条件。

第四,Kaizen成本法的推行,应当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任何一种管理活动的实施都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构和制度,为了使合理化建议能够得到采纳同时落到实处,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合理化建议和Kaizen项目的收集、登记、现场指导、成果审定、报批、奖励和推广应用等日常管理工作。而这些运行机制又应当随着企业的性质以及员工的素质的差异而不同。

第五,Kaizen成本法的成功运用还应当和其他成本控制方法相结合。首先,Kaizen成本法要去目标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目标成本法强调事前控制,而Kaizen成本法强调始终控制,大凡伟大的行动都需要伟大的目标来指引,因此,Kaizen成本法只有在目标成本法的指引下而又不拘泥于目标成本才能发挥巨大的功效。其次,Kaizen成本法应当于作业成本计算法相结合。在进行Kaizen活动时,为了降低成本,达到各个成本项目的Kaizen成本管理目标,企业应当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把降低成本的目标细化到作业层次。作业成本法通过分别设置多样化的成本库并按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使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大大明细化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从而通过作业分析,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可增加价值的作业,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完成每一作业的资源消耗。

参考文献:

1、今井正明.现场改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余绪缨.管理会计[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3、李洪.KAIZEN及其应用初探[J].大众科技,2006(1).

成本法范文篇9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成本动因成本控制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利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尤其是石油、钢材、煤炭等产品的价格也创出近几年的新高,企业的成本控制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集成制造系统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应用、适时生产系统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影响并冲击着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会计系统嵌入到企业资源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会计实现了和企业业务信息、其他管理信息的集成,给会计领域带来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它对会计流程、会计职能、财权安排、财务组织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ERP成本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种控制方式在现在生产经营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陷入困境,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就要运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理念,建立起与之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为此,笔者在认真分析国内外ERP下成本模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对ERP下的成本模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做了适当的改进,旨在推动和促进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二、ERP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中国现行工厂支持成本是用两种方法列销的:对于车间水、电、生产控制、设施运转、工装模具、作业之间的调整准备、质量控制、搬运等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由于它们一般难以追溯到具体产品上,因此采用按产品耗用工时或机时进行分配产品成本;对于销售、产品设计、出厂试验等费用,习惯上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从当期损益列销。大多数公司采用两步程序分配制造费用。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门(如动力车间、维修车间等))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许多公司在第一步分配上做得很好,但是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去做得很简单,多数公司是用直接人工作为分配基础一次分配到位。用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在几十年前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公司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构成产品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且这两种成本占产品成本的很大部分,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很小。因此,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微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现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制造和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目前正逐步摆脱工业时代的企业色彩,大步迈进国际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环境,制造工艺以及管理方式应进行快速根本地转变,比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程序设计严密科学,自动化设备等等,这些变化使传统成本分摊方法遇到了两大挑战:

第一,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科技进步及导致的资产密集,反映到生产工具上是设备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寿命的缩短,而设备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寿命的缩短反映到会计是单位会计期间内固定资产折旧增大。科技进步的另一个后果是需要越来越多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生产人员。这些人可以以一当十,其结果是传统方法下用以分配制造费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大大减少。

第二,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激烈的竞争使得传统的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让位于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模式。仔细观察,很多生产支持费与产出并无对应关系,诸如设备调整准备费、生产管理费用、工模具费用、设备及其维护费用等,如果把这些与产品生产工时无关的费用强行按工时去分配给产品,必然造成扭曲的分配结果。

三、ABC法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利用单项成本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

(一)选择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

归集在同一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应该是有相同成本动因引起的。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可以有购货定单,材料采购,设备维修,存货移动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应本着重要性原则,选择主要的有影响作用的作业活动为作业成本库,这样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二)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由于成本动因决定了作业的发生,也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所以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最佳标准。当然,引起作业发生的成本动因中,必定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应选择那些主要的、直接的、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明确了成本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三)ABC法的优点

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点:

1.作业成本法分配成本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量,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成本。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都可以是成本的计算对象,把成本向作业、作业中心归集可以使企业了解更全面的成本信息,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2.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成本”概念相吻合。

3.作业成本法与传统计算方法的主要差别在制造费用的分摊。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明显优越于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较精确,较现行方法有较高的相关决策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不但能提供一系列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而且拓展了成本服务的范围,可以适用于各种相关领域。

四、ABC模块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必要对ERP下传统的成本模块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引入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计量,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计量成本的先进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具体的设计思想如下:

(一)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从存货、工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等子系统取得成本总耗费,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二)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作业是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定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内容,设定自己的作业内容。

(三)计量作业成本

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比如可以从其他子系统里得到材料处理、机器调试的成本作为作业成本。

(四)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定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这些数据可以从其他子系统传输或者本系统输入。

(五)汇集成本库

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六)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计算公式为: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七)计算产品成本

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根据计算出来的成本动因率和产品(服务)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计算出产品(服务)的作业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

Cm表示m产品(服务)的总作业成本,C-m表示m产品(服务)的单位作业成本,Rj表示j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率,Qmj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j成本动因的数量,Qm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的成本动因总数量。其数据处理流程可简单用图1表示。

ABC框架下成本控制与ERP的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在千头万绪的成本控制中,为管理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二者结合运用的成本很高,导致在小型企业应用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将持续下降,作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块化管理工具,二者系统的结合应用将会为企业管理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成本法范文篇10

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着重产品生产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注重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成本的控制,从而忽视了原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这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没有全面的融合于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仅是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本身,忽略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降低成本形成的动因和途径。

2.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利于企业找出降低成本的机会

传统成本控制的对象是产品,没有深入到整个产品生产的作业过程中,产品在资源上的消耗。而产品在资源消耗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产品的成本,控制产品成本要发生在生产产品的各项作业上,在各项作业中成本得到了控制,那么产品成本在总体上也就得到了相应控制。而从产品本身去控制成本,找不到成本产生的动因,这就意味着找不到有效的产品控制方法,也就达不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传统成本控制信息处理的方式落后

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落后,所以传统成本控制信息的录入主要是以手工录入为主,而计算机的使用是很少的,几乎是没有,这也就使传统成本录入的信息不全面或者是不准确,这就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人工录入处理的信息数据必然还存在着缺乏时效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扭曲的成本信息可能会造成判断上的失误,甚至还会导致战略决策失误。所以说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了。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的观念落后,为了减少成本仍然还是采用手工录入的成本信息控制,使传统的成本控制法更加的糟糕,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到了企业现在的生存。

4.传统成本控制法是单一的控制标准

因为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仅仅是关注产品的本身,只是用一个单一的标准静态的分配见解产生费用,这个单一静态的标注对于产品整体的真实性造成不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前文也提到了现在企业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间接成本的比例上升,所以单一的静态标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了,动态的标准才是企业和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模式构建

1.提高对作业成本控制的认识,研究具体实施细节

要想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法,让企业管理者认知到作业成本控制法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那就要从企业竞争的战略高度去看待和解决成本问题,消除实施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协调各部门的配合和运作。针对我国近年来的成本控制情况加强对作业成本控制法细节的研究,分析成本动因如何让选择、作业链和价值链如何优化、成本降低具体措施和成本降低率,了解这些企业在作业成本控制法中成功的经验。

2.变更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严格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要以客户的需求为组织向导,加强计划控制力度,以落实作业成本控制目标进行生产,进行考核,强化成本意识。而且成本失真这不仅是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企业体制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用有效的制度来对企业进行规范和约束,这样才能消除人为因素对成本控制造成的影响,管理及时,保证对员工的培训到位,这样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保证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

3.全面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采用适时生产制度,用需求拉动生产,实现零库存保证业务流程合理发展,环环相扣。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使用整个的循环系统来进行产品质量的管理,满足顾客需求,降低质量成本,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发生的损失。总体来说,预防成本的增加可以使内部损失成本减少,而且通过适当的质量成本监管,也可以确保质量,这就使成本优化付出做到最小化。另外还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为计算机可以承受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带来的庞大的计算量,使之为作业成本法中制造费用的分配明确得到了保证。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全民成本管理意识

想要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可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高效性,否则失真的成本信息数据就失去了成本控制本身的意义,所以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来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民成本管理意识,让企业人员知道并了解,他们少损失一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会给产品创造多大的竞争空间。这需要公司提升员工对产品价值的认识,规范所有人的岗位职责。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