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6:55:35

成本核算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篇1

现代物流模式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在近几年我国物流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现代物流管理工作愈发重视,从当前我国现代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现状中能够看出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完善的地方。

1.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后,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现代物流模式,一直到2006年9月才真正出台了我国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文本上规定了企业物流成本的范围、内涵与成本核算的过程。但是这种标准一般为原则性的规定,而实际规定少,并且现代企业的物流成本实际核算的范围较广,所需要从原来的会计信息数据中分离出来物流的成本信息数据,并且归属到不同的物流资源成本核算对象中,核算过程相对复杂,可操作性较差。

2.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内容不完善

曾经西泽修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物流成本理论----冰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原来的会计成本核算模式过程中,通常只会去计算与列出对外支付的费用,例如运输费用与储存费用,人们会认为这些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费用使用的全部,然而实际上这只是占到企业物流费用中较少的一部分,所谓的冰山一角也不过如此。物流企业的成本费用多数通常与其他费用混合在一起,例如日常的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我们如果不能对这部分的成本费用进行单独计算,就不能计算所有的物流成本费用。并且我们需要注意到,所谓的冰山一角呈现的现象是有自身的必然性的,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直到内部的存储、运输等过程,再到商品的销售,企业所涉及到的物流环节范围较广,成本费用核算要求十分细致,在每个方面的细节都能够导致企业物流成本费用核算结果的巨大差距。

3.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较为混乱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因此部分企业难以意识到物流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并没有设置自身的物流成本科目,而是将其与“生产成本”、“材料采购”等费用混合起来。这样使得企业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被分裂到各个不相关的部分,而从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从不同账目中整理出来,具有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等缺点,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作业成本法在现代物流企业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在现代专业的物流企业运营是一个包含多环节的系统过程,从接下订单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环节,我们从每个环节都需要在成本费用上讲求一定量的支撑,才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而这就需要企业多客户的运转。所以会涉及到的间接产生的费用分配显得十分复杂,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分配标准会对企业物流成本费用的精准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出现分配不当的状况,就会让企业所得到的物流成本数据失真,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新时期的有效物流成本核算模式——作业成本法。我们通过实际计算模型,举例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我们用C来表示出某个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让C1表示为总共的直接成本,而C2表示为总共的间接成本,那么企业的物流服务成本可以表示成为:C=C1+C2。如果假设某个企业提供了P种物流服务,而这一系列的过程一共有q种作业环节,那么企业的物流服务总成本可以表示成为:而其中,i=1,2,p;j=1,2,q在公式中,C表示的是某项服务需要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Ai表示的是单位物流服务消耗的直接成本;Xi表示的是物流服务的实际数量;Bij表示的是企业物流服务过程中i所消耗的作业j所占j作业总数量的比重;Yj表示的企业作业环节j所消耗的现行资源费用。从上面的原理核算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物流中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考虑与分析,特征是将原理公式突出,并且计算简单。但是在成本核算之前需要有着大量的信息数据支持,例如作业环节与资源分配率是如何?作业成本的实际结构是什么样的?成本形态最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给为我们实际使用带来了不便。因此,这种作业成本模型是从成本形态分析过程与实际生产函数角度考虑出发的,将实际生产函数的结构方式与生产结构环节作用到物流成本模式的建构方面提出的。

三、结语

成本核算论文篇2

(一)施工项目实际工作与成本核算方案差异较大

作为项目评估的关键依据之一,项目成本核算贯穿施工前生产消耗费用预计、施工中工作检查控制、完工后查看项目始终。多数建筑企业不重视,甚至省略预计工作的开展,仅看重施工中成本管理工作控制、竣工后的考核评估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目的性弱化。盲目控制以及开展事后考核,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在项目成本工作的管理中,由于各种误差的出现,实际成本消耗数额与预计成本支出之间差异巨大,为了使两者相互持平,需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由此得出结论,成本管理并非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贯穿施工的整个过程,需要持续开展的一项工作内容,这就要求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动态成本管理模式。

(二)建造合同准则下,要求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通常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年度,且施工企业对合同预计总成本的计量、对完工进度的计算和当期合同收入、合同毛利和合同费用的确认不规范,有的工程项目在未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度下,将变更收入计入建造合同总收入中,有的工程项目在和业主签订补充或更改合同时,才对建造合同总收入和合同预计总成本进行调整;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业主没有验工计价而没有及时确认收入、预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的估计与完工百分比法的选择缺少科学的规则,更多是企业的自主判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在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造成问题出现的因素

(一)财务管理工作者能力低下,综合素质不强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这大都因为相关工程招标投标制度、以及工程监理制度的颁布,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建材网站层出不穷,施工项目政务透明化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保证企业在发展潮流中屹立不倒,需要一名合格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要求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然而当前行业领域中大多数财务管理者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自身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成本费用的开支标准、使用范围不够明确;不能够清楚划分成本分类,无法正确辨别属于当期还是下期;无法正确分配或汇总各类材料;不清楚相关费用收取标准,不了解成本预算定额。

(二)单位领导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不足

部分单位经营者认为成本核算这一工作并不重要,只要收入和支出达到平衡即可,因此对于对于成本核算工作重视不足。同时也有一些领导者因为个人私利,要求财务工作者调剂成本,这一行为使得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没有发挥财务管理应尽的职能和作用。这些情况导致了不能准确核算施工成本数据,使单位真正使用成本资金的情况不能及时得以上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造成重大资金流失等问题。

三、对成本核算工作质量提高措施

(一)强化项目管理,重视开展基础工作

要想促进单位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企业应提高全体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培训;完善、健全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员工内部的协调沟通;重视风险警报体系的建立,降低成本管理风险,并对各类风险能够有效应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使得基层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监督工作得到强化,这些措施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

(二)重视分析研究清单报价,严控单位消耗定额

为使我国建筑企业同国际水平接轨,国家颁布了一些相关规章、政策,这促使着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发展。该变化带来的工作需要施工单位对相应技术人员进行安排,组织参与清单报价工作,详细分析单位报价中心的相关投标报价数据,通过科学比较、结合实际,得出客观评价。对于报价的不成功,需要对失败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健全相关规章体系。在体制走向成熟之后,需要制定施工设备租赁、建材供应以及单位劳务分工的动态管理体制。编制单位消耗定额,综合单位管理能力,结合市场变化,使得单位拥有事实依据,促进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三)严控成本核算工作

对人工费用的核算:单位劳资部门通过对员工考勤进行记录、参考建筑施工任务书以及工程项目承包结算书,将工汇总表按月提交到财务部门,通过财务部门对该表的查看,计入费用及成本,编制工作人员薪水分配表。对建筑材料费用的核算: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按照其具体用途,可分为工程消耗材料以及其它方面消耗材料;将工程施工消耗材料计入材料费用成本。而其它原材料的损耗,如组织工程施工损耗、材料量管理工程损耗,以及其它施工设备损耗,都需依据各自间接费用科目和机械作业科目等进行分类,并计入相应成本内容。对机械使用费用的核算:明确核算对象是否为从外租入的机械,如果是,需要计入费用核算中;如果为本单位自有的机械设备,必须首先归集机械作业科目,然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操作,并将其费用计入核算中。分配方式有台班分配法、作业量以及预算分配方法。台班分配法侧重于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数量,适合单机核算。其中,预算分配法侧重预算,根据预算定额方案以及具体机械作业费之间比率进行分配。

(四)创新经营观念,升级管理机制

工作中要及时更新经营观念,使经营理念符合发展实际情况,促进施工单位的经营理念革新。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对管理机制进行升级,通过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的调整,人员分配制度的完善等方式,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体制,使得单位员工的自身能力得到更大发挥,扩大员工发展平台。这一改进可以激发员工创造能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得自我能力得以提升,自我发展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单位改革可以逐步实现,单位体制得到转变,不良影响因素得以遏制,单位得以更好发展。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论文篇3

1.1是提高医院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需要

全成本核算能够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成果,并折射出医院的经济效益。它能把医务人员的劳动效益与病床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与经济效益挂钩,达到人员的工作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密切结合,并反映出医疗费用状况,使医务人员能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自觉遵循规章制度,达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费用,减轻病人负担的目的,从而以高医院效益并增强竞争力。

1.2是有效利用医疗设备资源的需要

医疗设备的闲置和重复购置导致设备资源的浪费,以全成本核算对设备进行单机成本核算,并通过消耗成本与工作量的测算进行投资论证,能有效掌握设备使用寿命及损耗情况,同时根据设备维护与更新,达到设备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进而进行再次资料利用。

2医院全成本核算方法

为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实践医院全成本的核算,本文试就在其成本核算改革模式的基础上,对医院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详细地以探讨。

2.1科室成本核算法

科室成本核算法类似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分步法,即将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按照“产品生产步骤”---“医疗服务过程”,将成本逐步在各科室之间进行结转[1]。医院科室成本可根据各自发生费用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即是直接计入医院产品及相关医疗服务的成本,如工资与药品采购等;间接成本即无法直接计入相关产品与相关医疗服务的成本,且需要使用一些成本分配方法计入全成本核算的费用。间接成本如何分配到各受益科室进而细分到具体的医疗服务项目,是采用科室成本核算法进行成本核算的关键[2]。一般将来有三种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①直接分配法

即各间接成本科室根据直接成本科室接受的产品与服务的百分比进行比例直接分配,各间接成本科室不再相互分配间接成本。其相关计算公式为:间接成本分配率=待分配间接成本总额/对外提供服务数量和×100%受益科室应负担的间接成本=该科室接受的服务量×间接成本分配率此方法适用于间接成本科室相互提品或服务不多的情况,优点在于计算简捷,缺点是不能正确区分各间接成本科室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②双重分配法

即对间接成本科室进行费用的再次分配,除将间接成本科室中的受益科室(直接成本科室与间接成本科室包含在内),还将另外一些间接成本科室分配的成本再一次分配到直接成本科室,进行各间接成本科室的相互交换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交互分配率=该科室交互分配前成本总额/该科室提供服务总量×100%

某间接科室应负担的间接成本=该科室实耗服务量×交互分配率

其次,在交互分配后计算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费用分配额,其公式为:

某间接科室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交互分配前成本额+分配转入费用-分配转出费用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对外提供服务数量之和×100%

此方法适用于各间接科室交换服务量大且科室服务不平衡,需要进行交互分配的情况下采用,缺点在于工作量大且计算复杂。

③代数分配法

此方法是以代数方程组为基础,将间接成本科室之间的所有成本费用包含在内,通过解联立方程的方法获得各间接成本科室的最终成本再一次性的将其分配到其他所有科室[3]。在方法虽然计算精确,并能正确区分各间接成本科室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但计算也最为复杂。

2.2医疗服务项目核算法

医疗服务项目法多应用于医疗服务定价、付费偿还、医院效益评估等,是将成本直接分摊具体的单一医疗服务项目之中。但由于医疗服务类别众多,工作量大,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摒弃糟粕医疗服务项目,选取新兴的、具备重要性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核算,以达到通过核算项目成本,根据服务的实际消耗来正确制定收费价格并安排预算。此流程理论可行,但在实践中尚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研究。譬如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需要医院成本核算不断实践并加以完善;由于目前医院成本核算的粗放型模式,还无法为项目核算法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

2.3病种成本核算法

病种成本核算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每一病种作为核算对象,根据每一病种的疗效与费用进行成本控制,并为单病种费用为基础的付费方式提供成本数据。目前,病种成本的核算需要在科室成本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并分为历史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两种类型。

①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就是对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治疗费用(床日、药费、输血、输氧费等)分摊到病种治疗所需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上,并安一定的系数进行分摊,归集到单病种医疗成本。其公式为;

病种成本=(病种床日成本×床日数+检查、治疗单位项目成本×服务次数+药品成本+输血、氧气费)/某病例数

②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治疗天数及承销费用进行标准的医疗收费,有利于医疗相关人员节约成本并明确责任,但在运用标准法对病种进行核算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经过抽样分析制定某样病种的标准治疗天数;二是制定统一医疗收费标准并测算病种的医疗成本;三是通过病种诊断方案使其医疗项目标准化。

成本核算论文篇4

关键词石油企业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1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中国石油企业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石油生产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是中国石油产业在新世纪开始最迫切的任务。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国际竞争环境日益严峻,而同时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应对这种竞争的实力。在中国石油产业传统的政府规制体制下,石油产业的主要业务由中央政府垄断经营,也就造成石油生产企业长期以来是事实上的自然垄断行业。但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石油工业必将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贸壁垒将被拆除,中国的原油开采将随国际油价波动。国内外市场接轨后,通过石油进出口,中国国内的油价与国际市场油价会相互影响,通过市场的机制和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接轨。由于国际石油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极大,这种相互影响将主要表现为国内油价追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动,并受国际市场制约。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将因国际石油贸易量和交易价格的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大。而且国内的原油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后,由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没有直接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将能够直接影响上游企业的收益;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一些实力强劲的跨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进军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直接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展开上游竞争。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壳牌、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等一些外国公司进一步深入参与了我国陆地、海上油气项目的勘探开发。这对于长期以来在国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一些石油生产企业来讲,无疑是非常大的冲击;

第三,国内石油缺口逐渐变大,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对石油生产企业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石油需求量也是节节攀升,并且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000年我国的原油进口曾达到7027万t,创下最高纪录,此后2001年、2002年原油进口数量都有所下降。按照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4380万t计算,2003年全年的原油进口量估计会突破8000

万t。正是由于原油缺口逐渐变大,国内石油企业必然将承受在降低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原油产出的巨大压力。因此,石油生产企业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继将“低成本”和“走出去”战略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发展战略,试图进入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际石油开发市场。同时对投资者承诺,将大幅削减操作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本质来看所有这些战略都是围绕一点进行,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终增强企业应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降低油气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新世纪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中国石油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

2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的不合理是石油企业成本过高的重要因素

最近1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国外石油公司的生产操作成本发展趋势是稳中有降,保持在2~4美元/桶之间,低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5美元左右的水平。从综合生产成本来看,国外石油公司基本稳定在10~12美元/桶左右,而2003年中石化石油企业年均17.8美元/桶,折合人民币约950元/t,并且在中原等部分开发较早的老油田区块,综合生产成本还在逐年上升。国内石油企业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外企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两点在于:对石油产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体制的不合理。

2.1过分注重产量而不是经济效益使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由于石油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在石油企业内部始终都是“成本服从于产量”,不论是在前期勘探还是后期开发环节,都将产量的保持和提升作为资源投入的最重要的核定标准。尤其中石化和中石油上市后,各大油田更是感觉到了保持和提升产量的巨大压力。而且在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基层生产者的绩效考核中,产量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但是对于一个应当以盈利为目的的现代企业来讲,过分注重产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一些油田和区块经过了几十年的勘探开发,本身已经进入了正常的产量递减期,勘探和开发的难度将逐渐加大。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国外公司对高操作成本的油田和油井一般进行废弃处理,而国内企业注重产量,为了稳产和高产往往会加大成本投入而忽视由此产生的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影响,大量采用增产措施。这些措施所发生的费用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维修费用,其强度要远远超出一般的维修费用。在油田(区块)开采的中后期,措施费用要占到操作成本的30%~40%。

由于目前开采技术的限制,对于很多老区块的高投入往往很难收到高产出。过分注重产量而不顾开发的经济效益,最终造成了对资源投入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估,无法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再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石油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得石油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缺少和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竞争的实力。

2.2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石油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做到对投资效果的科学评估,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美国石油公司的油气成本核算方法———成果法堪称世界上最为成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油气成本核算体系和技术方法。根据美国SEC颁布的《SX4—10条例》的规定,油气生产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相应的油气成本也分为矿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四个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基本定义和主要构成如下所述:①矿区取得成本。是指购买、租赁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矿区(即矿产权)时发生的成本。包括租赁定金、购买或租赁矿区选择权的成本土地租金、经纪人手续费、登记费用和法律费用以及为获得矿产权发生的其他成本。②勘探成本。是指发生在可以保证勘查的确定区域和被认为具有油气储量前景的正在勘查的特定区域的成本。勘探成本可以发生在取得矿产权之前或以后。其主要类型有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成本、未开发矿区的持产和保留成本、干井贡献和井底贡献、钻井和准备钻探井的成本以及勘探型参数井的钻探费用。③开发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接近探明储量的机会和为建设用于开采、处理、集输和存储石油和天然气的设施而发生的成本。特别是为建立提高采收率系统的成本也包括在开发成本中。④生产成本。是指运行和维持井与有关设备和设施而发生的成本,换言之,是指为把石油和天然气提升到地面并对其进行处理、集输和储存的成本。其内容主要有运行井和有关设备与设施的人工成本、修理和维持费用、材料及供应品和消耗的燃料及动力、探明矿区及其之上的井及有关设备与设施的财产税和保险税、生产税。

成果法与我们石油企业核算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外勘探开发的资本化支出(不含辅助设备支出)是按生产的油气产量逐年折耗、摊销,投资回收与产量挂钩。在这种核算方式下,投资的效果直接反映在石油产量上,可以科学合理地对投资效果进行量化和考核,从而决定投资的合理性,能够更为有效地决定资源分配比例和流向。是把资本化的采油气井、注水井及地面设施等固定资产,按规定的年限计提折旧,没有与产量挂钩,使油气产出与成本不相匹配,造成油田高产时效益虚增,低产时成本压力加大。考核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在确定投资效果时,无法真实反映单位产量的成本消耗以及不同区块之间、不同油井之间的成本分摊情况,而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和范围内成本消耗和产量情况。这就造成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以及项目后评估时,很难得到准确的信息,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是非常不利的。

3对石油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几点思考

3.1对勘探开发资本化成本应按“产量法”摊销

目前,很多油田以及区块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含水量大,开发困难。但是在原有的成本核算体制下,很难真正反映出这部分区块的勘探开发成本消耗,从而给企业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油气成本核算方式与国际通用方式的接轨,有利于客观考核油气生产活动的经营状况,保障降低成本措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同时对于石油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评估和决策体系,增大勘探开发的合理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应逐步由注重产量向注重经济效益转变

原有的过分注重产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提出的严格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将重点放在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由于大量油区的老化和减产,如果产量大幅下滑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石油企业拓展勘探开发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寻找优质储量。获得高品位的经济可采储量,既是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更是从源头降低油气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企业长远效益出发,必须拓展勘探开发领域,力求在新的勘探领域寻找到优质储量。

在拓展可开采区域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消耗。利用Solow模型对大庆、胜利等石油管理局的历年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好也就是48%左右,而国外大公司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石化集团公司创造1元利润需投入的管理费和销售费为国外公司的8~9倍。中国石化拥有员工比世界前四大公司员工总数还要多,人均创利仅为壳牌公司的1%。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求不断提升技术创效能力,同时不断降低人工成本,精简机构和管理层次,提高组织效率,最终培育石油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萧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朱国宏,刘子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成本核算论文篇5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潮流中将是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医院必须适时更新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实施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手段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生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结合我院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科室成本核算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竞争辽宁省人民医院是一所以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诊疗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面对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苦练内功,挖掘潜能,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成为医院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自1999年我院开始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1 基础工作我院在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之前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基础工作。1.1 广泛宣传,提高职工对成本核算工作的认识 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亲自挂帅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由财务处牵头着手进行操作,设立专职核算人员。通过召开中层领导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向职工宣传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让职工认识到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不能把成本核算简单地理解为医院进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通过成本核算,合理调整奖金分配,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益,减轻患者及国家的负担,同时也使医院的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档次。1.2 做好基础工作,确保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1.2.1 人员培训 在提高职工认识的基础上,分部门、分科室举办了成本核算知识讲座,所有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及部门负责人均参加了讲座。同时,对核算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使其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核算方法都了如指掌。1.2.2 清产核资 对各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4个方面的内容。1.2.3 基础数据核对登记 对各核算单位占用的房屋面积重新测量登记。为各核算单位安装水表、电表、中心供氧流量表等计量设施,做好水、电、氧气等基础数据的记录。1.2.4 合理制定内部服务价格 包括消毒、洗涤、维修、加工等内部服务项目的价格。1.2.5 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医院物资、材料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科室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为保证业务收入与成本核算数据配比的合理性,成本核算数据及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升级了门诊住院收费系统,药品及物资均实施了计算机管理。2 核算工作2.1 确定科室成本核算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病区、门诊及医技科室为科室成本核算对象,统一全院各部门的统计口径。2.2 核算方法2.2.1 科室收入 将科室收入分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两大类,总的归属原则如下:(1)直接收入:是指由一个科室自行完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100%计入各科室。包括:床位费、材料费、护理费、诊查费、特护费、输氧费、处置费,以及由本科室自己完成的治疗收入、本科心电图收入等。(2)间接收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科室共同完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按一定比例分别计入各有关科室。包括:检查收入、手术收入、麻醉收入等项目。药品收入不计入科室收入。(3)病人欠

成本核算论文篇6

(一)成本的多维性态

成本本身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同学科基于自身视野有不同的理解。如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将成本概念等同于机会成本,认为“生产产品X所费成本,就是为了生产出该产品而放弃(或牺牲)了另一种最佳替代物Y产品的生产。简言之,生产出X产品所费成本即是它的机会成本”;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科斯将成本视为交易费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则认为成本的经济内涵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个别物化劳动和必要劳动的价值补偿。即便从会计计量的角度看,以对外公开为目的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分析为目的的管理会计,其成本界定与内涵亦存在差别。为此,著名会计学者杨纪琬指出,“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成本”。

(二)教育成本概念的分歧

与成本概念的多样性相比,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争议更大。约翰•维泽1958年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这一概念,他将教育成本等同于教育经费。此后,学术界对教育成本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是仍难以形成共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提出者布鲁斯•约翰斯通将教育成本分为“教学成本、学生生活成本、学生机会成本”等三项。以色列的艾德里安•齐得曼对此并不认同,他在约翰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管理成本。萨卡罗普洛斯和伍德豪指出,“各种划分教育成本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将教育成本的定义和方法规范化,但还是未能成功”。

(三)相关领域专业准则的构建

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类经济主体成本构成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甚至试图抹平这种差异是不理性也不现实的。如何在认可差异的前提下形成广为接受的成本计量属性呢?这有赖于“公认会计准则”的构建。也就是说,尽管各类市场主体所处行业、自身规模、产权结构千差万别,但是通过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可以消弭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巨大差异,使其选用广为认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并基于统一的会计假设和信息公开框架,对外充分公开其成本费用方面的信息。这一信息公开制度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就教育领域而言,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加深,政府、产业界、受教育者、投资方等利益相关者充分知悉高校成本效益方面信息的意愿日渐迫切,对教育成本进行确认、计量与公开的必要性亦随之凸显。从方法论上看,借用经济领域市场主体一贯的思路来构建统一的公认准则与信息公开框架存在很大困难,其缘由在于理论预设的不足以及高校特殊的组织属性。从理论预设看,迁移自市场领域的方法论不够适切: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其投入、产出均可以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确认并进行配比,进而生成一系列成本利润指标来评价组织绩效,并使其具备相关、可比的质量属性;高校是从事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的非营利组织,其产出相对模糊,所培养的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基于文化传承所塑造的学术声誉也很难用经济价值予以估计,这与依据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基本假设来确认教育成本并进行投入产出配比,存在很大冲突,背离了高校的文化属性。为此,构建符合高校组织属性的公认准则及信息公开框架,关键在于方法论的修正与创新。

二、理论进展与实务推进

(一)理论进展

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成本具体应由哪些项目构成分歧极大,可谓众说纷纭。如:王耕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11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助学金、公务费、修膳费、业务费、差额补助费、折旧费、其他费用;肖玉秀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3个项目,分别是:直接费用、辅助费用、管理费用;王善迈亦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3个项目,分别是: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袁连生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5个项目,分别是: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膳费、折旧费;柴效武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9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学生奖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膳费、其他费用;范先佐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6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于人才教育培养的科研费、与学生有关的费用;郭化林亦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6个项目,分别是: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其他费用。再从计量的方法论上看,袁连生提出了统计调查法和会计调整法,范先佐则归纳了匡算法与实算法,郭化林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由于理论层面远未形成被广为接受的共识,所以实践层面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亦缺乏公认准则的规范指导。

(二)实务推进

从实践层面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要求对教育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并对外公开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近年来中央相关部委围绕这一主题颁布了数个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在核算原则及具体方法方面差异极大。

1.《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审办法》)《监审办法》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颁布,该办法界定了“生均培养成本”这一概念,规定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四部分构成。按《监审办法》所核定的培养成本,是对省区内选定高校依据专业大类进行的,这不是对各高校自身实际成本的核算,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各界公布一个基准成本以确定学费收取标准,从而为受教育者按一定比例分担教育成本提供依据。这种核算方法口径非常粗糙,没有体现区域内不同高校及具体专业之间培养成本的实际差异,因而这一成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际成本,而是物价管理部门为确定学费标准向社会公开的基准定价依据。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标准培养成本计算办法(初稿)》(以下简称《计算办法》)《计算办法》由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该办法界定了“学生标准培养成本”这一概念,规定培养成本由“标准教职工人员成本、标准学生资助成本、标准日常教学维持成本、标准土地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等四部分构成,与《监审办法》的界定相比,虽然两者对成本概念的表述基本相近,且成本构成项目均规定为四项,但是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则完全不同。该成本虽然带有具体高校的实际成本属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高估自身培养成本、凸显财政困难的倾向。如上例对安徽师范大学的成本核算中,“标准教职工人员成本”中并没有剔除离退休人员费用等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的开支。另外,其“标准土地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项目下的“土地成本”、“仪器设备成本”等明细,是经一次性购置后逐年计提折旧予以确认的,正常使用后并不需要每年再支付现金成本,所以其研究结论得出的年度资金缺口为1.2亿元并不是真实的现金流量缺口。概言之,其标准培养成本并不“标准”,一定程度上有失客观公允。

3.《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由教育部于2008年印发,与前述《监审办法》和《计算办法》的成本核算均采用四个成本项目正向相加的方法不同,《通知》没有具体规定成本的构成项目,而是采用倒算法进行匡算。即依据学校上报的财务报表决算数据,分学科大类在支出总额扣除科研、创收等无关费用后,得出学生培养成本总额。问题在于《通知》仅是针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这类高校财政基础远比一般地方院校要好,依据财务决算支出数据扣除科研、创收等项目费用倒推得出的培养成本与地方院校相比会高出不少,所以这一成本核算方法不具备普遍性。此外,由于不是依据成本项目正向相加而进行的准确计量,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大致的匡算,所以其成本信息在客观性、公允性及可比性方面存在一定欠缺。

三、制度建设现状与不足

在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以及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但是,这一原则性规定,并未在稍后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中得到切实体现。

(一)会计要素的划分不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在其第5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5项。与企业相比较,《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利润”等6项。成本核算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并和收入进行配比的对象化过程。《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5项会计要素的划分,仅是笼统地规定了“支出”这一要素,并没有清楚厘定支出与成本、费用的概念边界,更无法与产出进行相应配比,因而无法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二)没有设置具体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虽然设置了“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5个一级会计科目,从而更清晰地反映了支出类别,但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亦没有就教育成本的具体构成项目予以明确,所以无法真正开展教育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如新引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由于未就折旧与摊销设置对应的成本费用类科目,这样计提的折旧与摊销,实际上是“虚提”,其作用只是更公允地反映长期资产的净值,但未能充分考虑核算教育成本与费用的现实需要。

(三)未能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亟待得到回应并形成共识。如:同一地区斥巨资购买土地建设新校区的高校与仅仅依托原有校区办学的高校,前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及基建的支出在资本化以后,后续逐年计提累计折旧的过程会对教育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产生重大影响,这必然导致同一地区不同高校成本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巨大偏差,且对学费议价产生极大影响,如何调整至可比?某一年度为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或申报博士点的巨额专项支出,扭曲了当年的成本信息,如何遵循一贯性原则?较长时期就业压力很大的背景下,就业率明显偏离均值的高校,表明产出了大量不被社会认可的“次品”,能否比照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作类似处理,以体现谨慎性原则?高校为广大贫困生群体获取国家助学贷款所提供的风险补偿金是一项或有支出,如有学生还贷违约会面临风险补偿金被罚没的情形,这样的或有支出如何按概率及比例确认并计入成本?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构建公认的专业准则并在统一的公开框架下公允公开,以避免各行其是。

四、结语

成本核算论文篇7

深化高校学生食堂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思考杨国战 苗环春 刘科堂 王凤兰由于当前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全成本核算还没有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权威性的全成本核算理论作为指导及控制成本的依据,各高校伙食政策和对成本归集认识不同,导致各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在管理的方式、口径不统一。二是在全成本核算的运行当中,食堂实际运营发生的间接成本大部分是以销售毛利率的形式存在,食堂的全成本核算只是对直接成本和部分费用分摊的核算,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三是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不完善,食堂在全成本目标控制顶层设计上做的不够,全成本核算管理的触点没有延伸到食堂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核算的重点仍是事后反映,事前成本预算、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分析流于形式;四是食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薄弱,成本核算和分配考核机制有待健全。食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凭经验、靠感觉多,市场调查、环境分析少,难以实现全成本核算要求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职工“责、权、利”有机结合需进一步提高。

二、全成本核算的途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全成本核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1.准确理解与把握高校后勤食堂的属性,不断完善全成本核算管理的理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虽然在理论上做了不少的探讨,在实务上不断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高校后勤食堂现行的会计核算大都是借鉴企业成本会计方法,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进行,其核算科目和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堂全成本核算的要求,同时各高校在伙食政策和成本认识上也不尽相同,如有些财力雄厚的高校对编制内职工的档案工资不计入食堂成本,有的高校则对编制内职工的档案工资全额停发计入食堂成本等,各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在方式、口径不统一,校际之间数据缺乏对比性。因此不断完善全成本核算管理的理论,积极稳步推广实施,及时追踪补充完善,以促使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我们后勤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正确划清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把食堂实际运营发生的间接成本科学准确地予以归集和分摊由于目前高校后勤食堂将食堂管理层人员发生的人工费等各种办公耗费和员工培训费、餐用具购置费、设施维护维修费等公用费用都放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列支,不计入当期产品成本,只在产品销售毛利率中体现,笔者认为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容易出现食堂基层紧管理层松,造成新的浪费,同时食堂毛利率也显得过高。这点可在今后的工作中探讨。要以科学的标准把食堂实际运营中发生的间接成本科学准确地予以归集和分摊,不断加大进入成本的消耗,促使全成本核算履盖食堂的全部经营活动。

(二)综合设计顶层目标,不断优化全成本核算体系,实现顶层目标与日常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

1.实施全方位的目标管理以郑州大学为例,该校后勤集团管理的食堂从2009年开始进行全成本目标总体规划,根据食堂的经营情况、学生人数和饮食价格总水平明确本年度食堂的成本目标,再由食堂对各班组分解。食堂微利经营,保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明显低于校外同类餐饮价格,各食堂每顿饭必须提供至少3个1-1.5元的低价菜,并坚持向师生提供免费菜汤。经过四年来的实践,食堂每年都能按时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同时师生对食堂服务的表扬信也逐年增多,师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大幅度增加。

2.优化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1)规范产品成本核算单元管理和业务流程,强化监控措施。要规范确定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销售、核算等关键节点的管理制度,使各工作岗位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要素要及时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评价,保证成本归集的真实、及时和正确。郑州大学食堂在产品原材料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6个环节中,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和工作流程运行,这6个环节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后才能进入下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有规范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来约束,员工操作的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表格进行记录,环环相扣。工作的人、领的物,出的产品,可顺查,可倒查,增强了成本管理的刚性,保证了成本归集数据的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定期制定标准菜谱,明确量化指标。制定标准菜谱,一便于成本核算,无论原材料市场如何变化,均可根据配方核算每个菜品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对比,可以有效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所在。二可按照规定的生产用料进行制作,保证产品的分量标准化。三可减少厨师操作技巧和难度,降低劳动成本。四是可预示产量,减少对存货控制的依靠,方便成本控制。

(3)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定期召开成本分析工作会议。食堂可对各核算单位设兼职核算员,定期对食堂或班组进行局部或全面的成本核算,加强对全成本核算的过程控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各岗位人员沟通,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月底与食堂财务进行比对,对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做到“算为管用”。食堂财务要建立成本、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对盈亏率、毛利率、间接成本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归纳和思考,为食堂经营决策、人员激励、社会补偿、饮食价格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客观详尽的数据支持,真正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调整的目的,保证年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以郑州大学后勤集团管理的学生食堂为例,为加强对饮食产品价格的监控,制定了《销售品种成本核算表》,定期以份为单位和规定的毛利率对食堂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重量、质量进行成本核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成本与价格相配比。如米饭,每份300克,销售毛利率为18%,成品味型:清香,主料:136克0.679元,水电费成本0.08元,蒸汽成本0.03元,人工成本0.03元,成本合计0.819元,销售价格1元。

(三)加强和提高食堂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健全公平公正的绩效分配考核机制,为职工搭建好“责、权、利”平台,为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1.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使用各种类型人员,依法用工,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由于编制内的职工陆续退休,食堂技术骨干严重缺失,为满足师生餐饮多样性需求,需从社会聘用烹饪技术骨干。以目前郑州人力资源市场来看,聘用一名技术全面的厨师月工资达到6000--7000元, 普 通 技 工3000--4500元, 保洁工的工资也在2000元以上。郑州市最低工资从今年7月份上涨至每月1400元,上涨幅度达到13%。国家社会保险政策的完善也使高校食堂人力成本不断提高:2014年7月,郑州市职工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为职工参加“五险”,单位每人每月需支付713元。高校食堂人工成本的压力持续加大。因此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管理,科学定岗定编,动态用人,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及自我约束性,创造稳定现有人才的良好环境,培育一支优秀稳定的骨干队伍,防止出现人等事、人浮于事的状况。

2.建立与全成本核算相适应的绩效分配考核机制,正确评价和考核各食堂及班组的经济效益要将饮食服务的质量管理和岗位管理结合起来,成本责任与成本控制挂钩,利润责任与服务质量挂钩,明确各个核算单元的责、权、利,奖勤罚懒,多劳多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012年郑州大学后勤集团管理的食堂打破员工的身份束缚,根据后勤集团绩效考核方案,制定了饮食公司《岗位量化考核标准》,所有员工一视同仁,绩效工资由两部分组成,岗位责任绩效工资与岗位责任、质量责任挂钩,工作业绩绩效工资与工作技能、成本效益挂钩,相同岗位上由于成本、利润和服务质量的不同,员工收入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岗酬结合、技酬结合和劳酬结合的分配考核机制,发挥了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极大激发了员工优质服务的热情。

成本核算论文篇8

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关物流服务时,商品在流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包括活劳动、物化劳动和时间资源的货币表现,具体指运输、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储存等活动中支出的人力、物力的价值总和。物流成本核算是指企业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如生产批次、加工步骤、产品品种等,采用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分批法、分步法与品种法,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在正确且清晰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不同产品、不同期间等不同费用界限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物流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物流环节各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与实际单位成本。

2我国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核算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的含义、其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核算十分模糊,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时大多依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的理解来确定物流成本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式,导致从行业、宏观环境来看,核算内容不一致、反映出来的核算结果缺少可比性,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对物流市场与企业物流成本的宏观调节与控制,这从我国宏观统计的数据可见一斑,我国关于企业物流管理以及物流市场方面一直都没有详细系统的数据与分析,只有粗略的总和,而这与核算标准模糊不规范有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导致企业核算物流成本的标准模糊的原因有:截至目前,我国颁布的关于规范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条文只有《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且该条文大多是原则性规定,如物流成本应包含哪些内容,核算物流成本应使用哪些方法,仅在选择范围上作出限制,并未对具体操作、如何落实等细节方面作出规定;同时,物流成本核算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多且杂,而物流成本并没有专设的会计科目,而是并入其他成本费用科目,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等,有些企业将促销费用并入物流成本,而有些企业仍计入销售费用;有些企业将过量生产、过量进货所产生的超额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计入物流成本,而有些则计入生产成本,这无疑降低了核算结果的有效性与可比性,也不利于物流成本进行针对性强且全面系统的分析,增加了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2.2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仍陷于传统观念

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是为了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但是目前,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耗费人力物力计算物流成本,却限制了其用途,往往只停留在知道物流成本大概多大,限于传统会计对核算和反映成本的层次,还远远没有意识到核算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出的数据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因根据核算结果将管理会计中的有关方法应用到归集和分配物流成本,并将核算结果与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经营决策等领域结合起来,对企业未来进行预测,并进一步调整企业策略与目标。而由于其适用范围不大,导致企业对核算物流成本的积极性不高。事实上,物流成本的核算如果没有以明确的核算目的为前提,做到有的放矢,是不能起到真正作用的。

2.3缺乏物流成本核算的专业人才

目前,企业在职会计人员大多缺乏核算与控制物流成本的理念,物流成本大多与企业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等混为一谈,不利于物流成本核算的发展。这是由于,虽然物流成本核算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但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断层,目前在职的会计专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专门正规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教育与培养,而这是当前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与运用中面临的较大阻碍,只有尽快加强财会人员对基本物流知识的掌握、提高其专业素养,才能保证我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与理念框架的发展。

3物流管理中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完善、统一物流成本核算标准

一方面,从物流成本核算标准的细化和强化开始,明确物流成本包含的物流子系统中及各个物流子系统中物流成本的可能构成,建立科学系统的物流成本构成与核算体系,加强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加大力度解决物流成本核算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物流成本核算标准间的技术性冲突,使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和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合起来消除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

3.2单独核算物流成本

单独核算物流成本既是指将物流成本从传统销售成本、制造成本等成本项目中分离出来;也是指赋予核算出的物流成本以决策、管理的作用。企业将物流成本从传统成本中分离出来有两种方法:一是设置专门的“物流成本”账户,并在“物流成本”科目下设置相关的二级科目与明细科目,如“物流成本-运输费用”等;另一种是在按照现行会计制度核算成本的同时,设置物流成本的账簿,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另外的核算,两者平行登记。两种方法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前者有助于降低工作量,并且在只使用一套核算记录体系的情况下不易发生混乱,会计信息的质量更高;后者与前者相比不会与现行的会计制度发生冲突,只需另开一账户,但是物流成本信息易与其他成本信息混在一起,影响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负债能力等的判断。

3.3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物流成本知识的培训

物流成本的核算能否正确实行不仅在于核算标准、核算内容是否得到完善与统一,企业的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也担负着重要责任,缺乏专业素养的会计人员是无法正确全面地核算物流成本的。因此,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他们真正掌握如何正确核算物流成本、理解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与意义,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水平,使物流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可比性发挥出来。

4结论

成本核算论文篇9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基本措施

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补偿不到位,医院正常运行的绝大多数经费靠医院收取医疗服务费及药品进销差价来取得。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转,只有开源与节流两种必然选择,但是,在医疗市场相对成熟、病源相对稳定、医疗价格由政府主管部门限定的情形下,医院实施开源工作难度较大。但对于节流,一方面它是医院收入空间增加有限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医院增收往往伴随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节流工作与增收相比可挖掘的潜力大,因此医院开展成本核算以节流成为必然选择。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与问题

1、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大多数医院经营者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对医院实行成本核算认识不足,认为医院在安全医疗的基础上多收病人便可增加收入,成本核算可有可无。即便有了成本核算也会出现重医疗业务科室成本核算管理轻职能管理部门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同时,重直接成本核算管理,轻间接成本核算管理;重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轻责任成本核算管理等等。比如:目前,许多医院对于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管理费用没有进行分摊;房屋折旧费没有计提和分摊。这样算出的成本并非完全成本,是一种粗放型的成本核算形式,反映出来的医疗成本也较低,使得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高估,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最终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成本核算管理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完整的医院成本核算理论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在行业规章中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导致各医院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核算范围也各不相同,造成成本核算资料只能在本医院内部进行纵向比较,而不能在不同医院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使数据缺乏可比性,不便于对成本进行效益分析。

3、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不高

从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医院计算机网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反馈式控制,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独立于其他系统,不能很好的与成本核算系统衔接,信息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甚至出现手工核算电脑数据的现象,而手工操作往往又会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降低,准确性差,制约了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4、忽视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成本和环境成本管理

医院成本管理的目标不是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决定的,而应该定位在以患者满意和降低成本为核心的更具广度和深度战略层面上。从广度上看,医院成本管理应该从其内部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深度看,应该从传统的成本管理,发展到精益化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成本和环境成本)。传统的成本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及环境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医院利润的高低,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增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成本是医院的寿命。因此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从而增加收益,可防止收入降低。

二、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实行成本核算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医院在市场经济下要提高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就要根据卫生改革的要求把“事业”当成“产业”办,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诊治病人多,医疗质量高,病人负担的费用少,则社会效益好;医务劳动耗费少,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越好。

2、实行成本核算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依据

由于医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医疗服务项目完全由政府定价。成本是制定价格的最低界限,只有正确核算成本,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耗费,才能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定价提供依据,才能使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耗费得到合理补偿,保证其正常运转。

3、实行成本核算能够增强职工成本意识,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通过开展成本核算,能够使全院职工认识到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且是医院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的事情,成本核算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成本分析也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目前,国家正在倡导节约资源,主张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使职工了解医院经济运行的情况和成本支出情况,这样就能树立全院职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自觉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

4、实行成本核算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

成本核算是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激励制度是促进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管理措施,绩效工资核算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方式,是对医务人员提供超额劳动的报酬,是激励制度的重要内容。

5、实行成本核算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医院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面向市场,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只有及时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才能使预测、决策和分析等活动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三、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措施

1、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规范运作流程

(1)在成本核算前,必须对医院各部门、各科室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界定产权,确认价值,核实资产的占有量。

(2)建立健全实物资产的计量、计价、验收、领退、转移、报废、清查和盘点制度,这是进行成本控制、正确计算成本的重要前提。

(3)建立数据分类标准和操作规范,便于计算机操作,使医院经济管理各子系统之间信息数据能够自动分类和归集,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成本核算的自动化、科学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4)成本核算离不开可靠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应该制定原始记录与凭证传递流程,为成本核算提供可靠依据。

(5)成本核算不应局限于事后的记录和计算,应在费用发生之前和发生中加强审核与控制,应事先制定费用的开支标准,明确费用审批权限,做到有章可循,便于有效控制成本。

2、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的归集与分摊

(1)确定成本归集对象是实行成本核算的基础,目前我国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不同可分为医院级成本核算、科室级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三个层次。医院可根据自身管理要求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对象。

(2)按照谁受益归集给谁的原则,尽可能将成本归集到最低级的明细项目上,同时要归集到最小的部门。

(3)为了便于成本管理,可按月、季、年确定成本计算期。

(4)直接成本是将各科室的各项支出直接归集到科室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应按照合理原则在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不同科室或不同服务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在分摊时要做到谁受益多,谁承担成本就多,以便明确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职责,使效益评价公平合理。

3、将某项间接成本费用进行分摊

(1)成本费用分摊的内容有:不同服务对象之间的成本分摊;科室单位间的分摊;床日、诊次和项目成本的分摊。

(2)成本费用分摊的主要原则:因果关系、受益程度、公平平等、承受能力。

(3)常见的成本分摊基础是按收入的比例分摊,如检验费、检查费;按科室职工人数分摊,如管理费用;按科室面积分摊,如清洁费用、电费;按住院床日数分摊,如水费、能源费;按床位比例分摊,如管理费用;按门诊人次分摊,如门诊水电费。

(4)常用的分摊方法:直接法、阶梯分配法、双重分配法、联立方程法。其中,联立方程法最精确,但操作复杂;阶梯分配法可清楚表明间接成本的构成;双重分配法更适用于中小型医院。

4、进行医院成本分析

(1)医院成本分析包括:分析医院总的成本水平;分析各战略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分析各战略经营领域中主要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水平。

(2)医院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有:收支平衡分析、分析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编写成本分析报告等。

(3)医院成本分析的专门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标准成本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等。

5、提高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

由于医疗服务技术性强、涉及面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精细,业务流程和经济的运行比较复杂,而且成本核算的层次多,数据量非常大,因此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医院要在全院建立一套功能完善、包含核算管理功能模块的计算机系统,在收费处、临床、医技科室、仓库、药库、后勤、财务实行联网,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共享,全面提高成本核算管理质量和效率,使计算机网络在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发挥作用。

6、严格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正在成为主导地位的核心生产要素,医院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战略资源考虑,合理控制人员增长,精简科室人员,提高员工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实行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避免因人才的“高消费”而导致成本的升高,从而影响医院经济效益。

总之,成本是医院竞争的战略核心,医院相对其竞争对手要保持较大的优势,极为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成本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充分挖掘医院人、财、物的潜力,使医院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从而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宜珍、周瑞、李春:医院财务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潘文珍、王路: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

[3]陈晓玲:浅谈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2008(7).

[4]江晶: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

[5]费峰:医院成本分配与核算[M].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8.

成本核算论文篇10

(一)市场调研的准确性与时机的把握的灵敏性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很多工业跟企业对市场调研工作有所欠缺,对于市场需求后知后觉,容易盲目跟风,对生产的最初阶段的前瞻性不够,不能够根据市场的大环境抓住工业企业自身最好的发展阶段。

(二)相关人员不能达到科学规范化要求,方式方法落后

很多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报账人员的自身素质达不到组织要求,特别遇到复杂的成本计算,对于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使组织的开支和成本不相符合,从而在成本预算上产生问题。在不同时代下方式方法应该紧随时代,要注意既要根据组织自身实际情况,又要与时俱进,所以对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三)组织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需要对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严格的监督体系可以提高公平公正性。在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等重要部分设置一定的监督,一方面有助于部门本身的廉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现代的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及该注意的问题

(一)计算机系统的广泛使用

近些年来,社会已进入电脑网络时代,成本会计产生了很大影响,计算机系统几乎已经取代人工簿记,会计电算化已经非常普及,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而产品成本结构的重大,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即以人工工时小时、人工工资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已不能正映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自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计信息。

(二)工作轮班制与人员委派的使用使工作效率提高,优秀人才的挖掘

1、根据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采用适当的轮岗制度.轮岗制度可以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又有助于使本工作的人有休息变换工作种类的机会,使工作丰富化,对员工的工作动机有显著地保持作用。除此之外工作轮班制,工作丰富化,扩大化还在集团对下属单位财务情况的及时掌握.一方面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对腐败的防范起作用。

2、实行会计人员的委派,通过培训合适的会计人员,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加以委派,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优秀财务人员的上任又能带动和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工业企业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对于能正确及时的发现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提高经营成果的优秀会计可以让其参与管理。

(三)产品快销,提高资金流动速率

增加收款速度的成功比率以及提高收款速率,工业企业通过制定新型的成本管理方案,将企业内部的订单信息数据实行市场链分解,分解成多个专人专职的子订单。将目标化整为零,子目标与总目标各个攻破。

(四)打造企业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结合星巴克、麦当劳等企业的成功案例,通过成功的塑造出企业文化,打造出企业的品牌,通过品牌的力量做大做强的例子。部分的工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完善服务,通过树立企业文化,信誉保证,打造本企业的品牌,赢得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品牌的力量可以采用负营运的方式收回款项,解决资金流动问题。(五)对于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节约。企业“产出”与企业“投入”,“花钱”和“省钱”之间权衡轻重,通过研究企业成本增减与企业收益增减之间的关系,凭借调研制定出更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控制方案。如企业在创新,在研发产品上的资金投入不应该吝啬计较。(六)各部门之间联系的重要性,部分相加大于整体应该特别注意成本会计核算与工厂车间之间的联系,工业企业的生产人员对于产品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最为关心,通过与生产部门的联系可以增加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度,同时还要加强与市场营销部门的联系,有着最低与最高的成本与盈利计算。

三、经济效益是衡量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

(一)用事实说话

经济效益是衡量管理部门工作有效性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企业的凝聚力,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也有重要作用。对于不同部门的成本预算应该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考察,得出世纪结论,不同部门不能一概而论,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事求是原则。

(二)好管理,抓住重点,兼顾部分

组织管理工作,对于部门和员工的管理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工业企业中的人才得以展露,能够留住人才。除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员工的按劳分配公平公正之外,对于企业文化的树立也是必不可少,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得各个部门的员工对于工业企业有着内心的认同感,可以在无形之中增加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从而达到长远的激励作用。

(三)管理就是管好人

管理部门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工业企业的人才的选拔,岗位分析以及薪酬体系的建立都尤为重要。对于岗位的设定,不能因人设岗,而应该考虑组织目标,部门目标,确立岗位体系,对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人员的选用上应该切记尾大不掉,人员冗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