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构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4:33:48

产业构造

产业构造范文篇1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均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变化趋势

2000年以来,江苏经济社会迈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全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55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42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2.2:51.9:35.9调整为6.1:52.5:41.4,第一产业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0.6和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依然是“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较快。

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带动下,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全省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4418.1万人增加到2010年4754.7万人,就业结构由42.8:30.2:27调整为22.3:42:35.7,第一产业下降2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8.7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二)第一产业效率不高

2000年,占全省从业人口42.8%的第一产业只创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12.2%;2010年,22.3%的从业人口只创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1%。

(三)第二产业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拉动双双高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第一产业由2000年的4.3%下降为2010年的2.1%,第二产业由64.3%下降为59.3%,第三产业则由31.4%上升为38.6%,第二产业仍比第三产业高2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一直是负值,第二产业由2000年的17.4%上升为2010年的193.2%,而第三产业则由147.1%下降为119.7%,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第一大产业。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测度指标,本文用某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值来计算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客观地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

(二)实证分析

全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显示:

1、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27、1.25、1.16,第一产业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差距较大,经济的二元性特征较为明显。

2、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25至0.29之间波动,富余劳动力转移尚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3、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和资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较劳动生产率各年均高于第三产业,并呈现出工业化后期所具有的稳步下降态势。

4、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趋于接近第二产业。

三、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弹性分析

通过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弹性分析,说明三次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多少新增劳动力。

(一)模型建立

对2000年以来全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增加值分别计算自然对数值后,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弹性函数:

LnRi=Ai+BiLnGi

其中,Ri是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Gi是第i产业的增加值,Bi表示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对该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系数。

(二)实证分析

模型检验,全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是显著的(均小于0.05)。全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对该产业的弹性系数为负值,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对该产业的弹性系数最大约为0.25,即该产业产出增长1个单位值能带动该产业就业增长0.25个单位值,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对该产业的弹性系数为0.21,带动就业增长略低于第二产业。

弹性分析说明我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第一产业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流出并向其他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拉动就业增长的空间和能力正在有效释放,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正赶上第二产业。

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分析

(一)结构偏离系数

结构偏离系数是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就业结构的变化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存在一定滞后性,结构偏离分析可以发现结构不合理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以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结构偏离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E=Gi/Ri–1

其中:Gi表示第i产业的增加值比重,Ri表示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结构偏离系数为正值时,增加值比重高于从业人数比重,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扩大就业空间,而偏离系数越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越差,效益越低;为负值时,从业人数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说明该产业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为“0”时,表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完全均衡状态,效益良好。

(二)实证分析

结构偏离分析发现:

1、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负值,且波幅较小,劳动力转移须加大力度;

3、第二产业偏离系数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该产业正通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偏离系数正逐年下降;

4、第三产业的偏离系数一直处于正值,在2007至2008年期间较为接近0.1,说明该期间吸纳了大量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向均衡状态接近,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期待其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的建议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永久转移

一是深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全省地少人多的实际,应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有效地释放富余劳动力。二是适应富余劳动力永久流动和长期转移的需求。从制度设计上消除一系列阻碍因素,加快城市经济和公共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容量,创造适宜的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三是实现“农村非农化转移”,对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效扶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引导已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特征的苏南乡村地区率先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羁绊。

(二)拓展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要将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尽快在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巩固和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业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进一步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员,形成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的良性互动。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进行企业并购和投资创业企业等股权投资活动,细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具体措施;二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与经济大省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以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中就业容量大的物流、社区服务、信息中介等服务业,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来扩大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产业构造范文篇2

绿色信贷就是“green-creditpolicy”,是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影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的危害性,希望通过倡导绿色环保、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途径,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①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作为后发展的中部地区,如何在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过程中,走出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在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生态承载能力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无法完全依靠市场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要解决资源和环境外部性问题,最根本的手段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合理的产业布局,而银行信贷杠杆将发挥着不可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在分析信贷杠杆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结构现状,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看法。

二、“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信贷的规模和结构影响着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绿色信贷”的推出,是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也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一)“绿色信贷”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信贷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信贷的投向投量决定产业结构。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绿色信贷这样的市场经济手段往往非常有效。

1.产业结构的资源效应不同的产业结构状态实质上代表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状态。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确定某一区域内可利用的资源总量,并进行分配,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将可分配资源在这些产业之间分配,使各产业最终的产出最大。

2.产业结构的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起着制约作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索取”和“干扰”不能破坏环境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否则超过承载力的环境将失去对经济的支撑力。经济学中认为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属于经济的外部特征,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使经济的负外部性降到最低。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对己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应该把环境目标贯穿于产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二)“绿色信贷”面临着制度性和技术性的障碍虽然绿色信贷能促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但具体实施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障碍。一方面是因为绿色信贷只是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认识、基础和信息等多重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由于得到一些地方的政策保护,还有利可图,有些甚至是短期的暴利行业,因而很难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一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通过将污染成本外部化来赚取暴利。虽然根据现行法律,环保部门对企业违法排污最高可以予以十万元的罚款,但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不能与其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负效应相匹配。除了体制原因之外,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进还存在四个技术难题。一是相当多的中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基本上不向金融机构贷款。绿色信贷对这些量大面广的污染企业尚不能发挥制约作用;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有待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同时,商业银行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三是“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四是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优势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现已形成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武汉城市圈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武汉市的纺织、服装业起步比较早,基础好,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武汉、鄂州、黄石为主的鄂东服装工业走廊,其服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武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光纤、光缆、数据与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方面。武汉钢铁工业历史悠久,以武钢为龙头的钢铁企业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钢铁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汽车工业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东风汽车总部由十堰搬迁到武汉之后,使武汉形成了一个轿车、卡车、轻型汽车、微型汽车和专用车等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武汉市新兴支柱产业。

(二)城市圈内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三产业结构看,农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较迅速,所占比重呈现增长趋势,而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在50%左右波动,未得到明显提升。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轻工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重工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现今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近8成,偏“重”的特点突出。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规模仍然不大,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总量少,且易受洪水侵袭,另外土重金属污染较严重。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分配不均,山区极度缺水。城市区域人口集中,工业发达,生活废物和工业“三废”排量大,多数地表水体为静水环境,自净能力差,容易导致地表尤其是湖泊污染。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产品种齐全,但缺煤、少油、乏气,能源矿产紧缺。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十一五”期间,武汉环境保护取得较大成绩,但环境污染较重的形势仍没有根本转变,人均“三废”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环境污染源治理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圈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差距比较明显。这种不平衡不利于圈内的经济总体发展。

四、政策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目的在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构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信贷支持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支撑。一套成熟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制度安排;绿色信贷政策则是建立这个体系迈出的第一步。绿色信贷的导向作用,体现为限制、促进、压缩、退出等多种策略。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的杠杆作用,必须建立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企业的筹资渠道;同时,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境信息、企业环境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全国环保信贷评估标准、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的杠杆作用现行的技术层面障碍,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环保信贷评估标准、统一银行对排污企业惩戒尺度、建立专门的排污鉴定专家组等方式解决。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等方式,规范信息通报格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环保培训。二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指导。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三是加快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环保信贷政策形成合力。按照建立科学发展的机制要求,继续加快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创造绿色信贷“生根发芽”的政策环境。

(三)绿色信贷支持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取向

根据以上对湖北及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城市圈内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按照市场规律,可以在武汉建立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研究、生产、销售基地,在其他8个城市建立起原材料供应基地,实现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武汉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武汉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

产业构造范文篇3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的产业组成、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为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起着基础性作用,要想保持经济能够持续、协调以及快速的发展,必须保证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西安市产业结构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产业(农业)的专门化程度一直较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但同时就业人员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第一产业就业压力较大。以新型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的主导性地位正在日渐削弱。第二产业大多处于上游初级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自主研发能力较差,缺乏技术优势,企业难以获得高附加值和利润。第三产业的专门化程度一直比较高,这说明以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是西安市主导性产业以及专门化生产部门,这些都与西安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通过比较三大产业的就业情况我们发现,从事第一产业的即从业的集中程度较低,而从事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集中度较高。第一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聚集着大量劳动力资源,但大量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致使大学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率很低。随着第二产业的深化改革,先进的技术设备取代大批劳动者,目前第二产业吸纳了部分有技术的大学毕业生,但吸纳能力有限。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刚刚起步,这些都对第三产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总体来说,西安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匹配。

2西安市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2.1第一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调整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必须充分保护以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国家加强了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以及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切实减轻了很多农民的负担,从而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目标。随着第一产业内部农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在实施新技术的基础上,农业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结构的升级,不断的带动了农业相关技术人员需求的增长,如农林、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以及畜牧兽医等专业,对于这些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国家出台各种最近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在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现实下,有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成为“村官”。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下,第一产业呈现出就业需求增加的特征,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基层农村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会有相应增长。但是由于西安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影响,周边县镇第一产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

2.2第二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的关停和整顿,这就使得相关行业有大量的下岗工人,从业人数不断降低,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同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工程和环保产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飞速发展,相关的电信行业、信息技术行业等发展迅速,相应的这些行业的人才需用量大幅度增加。西安市也出台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同时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相对创业门槛较低,西安市鼓励大学毕业生在这些行业中创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样,目前西安市高新技术行业每年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2.3第三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0%,相对于世界水平的60%而言还比较低。并且,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在第三产业中占得比较多,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西安市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餐饮业等传统的行业发展势头强劲,而会展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也在迅速发展,这些行业的兴起,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产业结构对西安市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3.1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西安市第一产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有限,从而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对促进大学毕业的就业作用也十分有限;第三产业由于西安市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政策影响,无论是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是其产业相关的吸引力都是促进就业的有效保证。所以对于西安市大学毕业生来说,第三产业就业仍是其主要选择。鉴于此,西安市应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产业政策,不仅为第三产业的合理扩张提供基础,还能增加第三产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以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3.2增强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协同性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环节中,专业限制也是就业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基地,应当根据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并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从高等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出发,高等学校应根据产业结构进行专业设置,为了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对于明显供过于求的专业应当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比如:对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高等学校可以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应的招生比重,减少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应的招生比重。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每年将有1/4的就业机会由于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等结构性问题而损失。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保证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快速的将专业理论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以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加强建设就业培训体系和完善各类人才的培训基地。

3.3发展地方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构造范文篇4

一、产业结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3664.9元,同比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951元,约为5458美元。总体来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从我市2010年GDP结构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3%、37.8%、50.9%,呈现了三、二、一的比例结构,可以看出我市当前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相当于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但这并不表明我市产业结构真的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产业层次。

我们可以按人均GDP(按当年美元汇率折算)的变化阶段,从我市的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的演变历程挖掘我市产业结构的问题所在。(见附表)

(一)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初(1952年-1979年),人均GDP达到100美元至302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1、国民经济在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发展。我市国民经济经历了稳定发展的“一五”时期、十年动乱及改革开放初的恢复增长阶段,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6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42.1亿元,增长3.8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52年的32.6:44.2:22.1调整为1979年的22.3:52.2:25.6,三次产业结构始终呈现二、一、三的比例关系。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起步高,快速扩张,现代化工业基础初步形成。哈尔滨市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布局、倾力建设的工业城市,在当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建立了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亚麻及军工产品等“十大军工”、“三大动力”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五”时期末、“二五”时期末,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5.2%、53.6%,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下同)分别为48.5%、52.1%;197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2%,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7%;1952年-1979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2倍,其中工业增长了7.9倍。

3、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缓。我市受国家产业政策倾力于工业扩张的影响,从“一五”时期开始,农业投入极为有限,农业没有获得应有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基础产业无法适应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五”时期、“二五”时期,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3%、15.3%,1952年-1979年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16.2%,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低5.1倍、6.7倍,比工业低6.7倍,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32.6%下降到1979年的22.3%。1979年末,在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1亿元中,农业投资4.84亿元,仅占全市投资额的6.8%,工业、建筑业投资额分别为41亿元、2.3亿元,分别占57.7%、2.3%;第三产业为23.0亿元,占32.3%。截止到1979年末,全市金融贷款余额26.8亿元,农业贷款仅为0.7亿元,仅占贷款额的0.26%。

4、第三产业呈现起步增长态势。建国初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呈现起步性稳定发展,1952年-1979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0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10.8亿元,增长7.9倍,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2%左右。30余年间,我市对第三产业的投入逐步加大,50年代,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25%左右,60年代提高到30%以上,70年代末期,则提高到40%以上,金融商业性贷款占比基本保持在40%以上。

(二)“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末(1980年-1995年),人均GDP达到384美元至694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

1、国民经济发展由调整、波动逐步趋于稳定快速发展。由于改革开放方针作用的显现,我市国民经济在历经“六五”时期的调整发展,“七五”时期的波动性增长,于“八五”时期开始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45.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35亿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80年的21.9:53.8:24.3调整为1995年的21.3:33.9:44.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九十年代初从二、一、三转为三、二、一的比例关系。

2、农业投入力度加大,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减弱。“六五”时期开始,国家开始注重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依然偏低,1980年-1995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降到2.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1%左右。这一时期,由于我市投资方向由重转轻,放缓了工业投入,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在接近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势头减弱。198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53.8%,其中工业49.8%;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为37.0%,其中工业33.6%;199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其中工业仅为27.7%。

3、第三产业崛起,逐渐成为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我市逐渐加大了教育、商业、公用事业和住宅等的投入,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成为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成长的又一鲜明特征。1980年-199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用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5.0%,高于第二产业12.4个百分点。1980年、1990年、1995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分别为24.3%、41.0%、44.9%。

4、我市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增加值结构。从有资料的年份看,198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结构比例为二、三、一。1990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1%、38.9%、2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2.0%、37.0%、41.0%,比例结构为三、二、一。199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4.2%、34.4%、31.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仍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1.3%、33.9%、44.9%,比例结构为三、二、一。表明我市第二、第三产业成长较快,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吸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水平偏低。

(三)“九五”时期初至“十一五”时期末(1996年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由817美元增加到5458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

1、国民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的比例特征。这一时期,我市生产总值步入稳定快速增长轨道,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2.7%。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了强势发展势头,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22.8:32.6:44.6调整为2010年的11.3:37.8:50.9,始终保持三、二、一的结构层次。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滑,“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一直以来,我市同全国一样,投资重心为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始终偏弱,1996年-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央认识到三农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乃至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瓶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财政实行一免两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实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20元,比1996年提高5524.2元。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7.3亿元,比重达到4.0%。

3、第二产业发展势头有所回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这一时期我市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及全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战略,第二产业乃至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1996年-2010年我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8%,工业年均增长14.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2.6%提高到2010年的37.8%,但工业比重基本保持在26%左右。第三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6年的44.6%提高至2010年的50.9%。

4、就业结构滞后于增加值结构。1996年-2003年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构成基本保持一、三、二的结构层次,2003年之后,三次产业构成转为三、一、二的结构层次,表明我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很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逐渐增强。

二、我市产业状况的基本评价及问题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市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已形成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我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对萎缩,第三产业加速成长,而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依然保持较低水平。

(一)农业问题

1、农民收入偏低。近年来,我市农民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中获得了实惠,农民收入增长加快,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020.3元,增长18.4%,增幅居“十一五”时期以来最高,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民生活低水平的状况。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占人均GDP的21.7%,仅占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13位,仅高于长春、西安两个城市。同时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缺乏同等公平的待遇,在农民原本偏低的收入中还要承担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成本。

2、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启动难。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较低,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不旺、农村市场难启动,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小。近年来看,2006年-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495.7元、2888.9元、3415.9元、3924.3元、4665.9元,分别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9.3%、31.1%、31.7%、31.8%、33.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额占比持续上升,但仍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2010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18.3亿元,仅占全部零售总额的12.3%,我市农业人口多,国内市场的潜力和容量很大,但由于农村购买力水平太低,农村大市场难以活跃起来,与城市居民消费存在着断层情况,因而也严重制约了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长期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奉献和积累了大量资金,却得不到应有的技术、资金、设备和智力投入,建国以来我市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25.9亿元,仅占全市同期累计投资额的3.4%,截至到2009年末,金融农业贷款占全市金融贷款余额的4.5%,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加。随着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提高,农村富裕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我市作为农业大市,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0年,全市乡村劳动力245.2万人,其中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101.3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41.3%,分别比2005年提高4.0个百分点,但仍有大批的富余劳力没有转移出去。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国家为促进产业升级,对第二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给意欲进城淘金的农民增加了在城市就业的难度。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偏重,吸纳劳动力多的轻工业相对较弱。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21.7%,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0.9%,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7.0%,说明我市作为工业化城市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第三产业吸纳潜力有余。同时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也使农村转移就业处于劣势。

(二)工业问题

1、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我市的工业是重化工业结构,吸纳劳动力水平低下。2006年-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分别为127万人、126.3万人、124.3万人、121.9万人、106.3万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我市的人口优势能真正发挥出来,是遵循比较优势的要求,这将有利于促进就业规模扩大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改善我市工业结构。近年来,我市轻工业发展开始回升,2006年-2010年轻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分别为45.8%、47.4%、48.3%、49.8%、52.0%,但相对而言仍发展不足,可以在大力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基础上,支持食品、农副产品、商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较高的就业弹性促进就业增长。

2、我市产品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影响产业升级转型。我市同全国一样,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我市的钢材、汽车、卷烟等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过剩接近30%。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竞争力。截至2010年11月份,按照全省标准,我市列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新兴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19.1%,实现工业总产值296.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1%;利税总额32.9亿元,占规上工业利税的14.1%。总体看,我市新兴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不大,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还处于较低层次。

(三)服务业问题

第三产业结构层次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首先,现代服务业增长低于传统行业。2010年,我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科学教育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低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低于传统行业同期增幅2.2个百分点。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偏缓。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2010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6.1%,按照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市仅为一半。第三,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越高,消费结构的层次也越高,反之亦然。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5%和26.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使农业逐步获得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增长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关键是看能否增加各种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以此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产业化程度。要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强化名、特、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逐步推广高档精细、无公害的农作方式,使高效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渠道。

(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发展非农产业,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价值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增强第一产业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其次,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一批影响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第三,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尽快改变目前我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产业构造范文篇5

1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结构的现状分析

产业投资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关系,投资主要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和流动资产投资,由固定资产投资会形成再生产投资。本文的分析是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产业投资额。

1.1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总体规模分析产业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向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投入资金的数量。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来看,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到北部湾经济区近五年来固定资产总投资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7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2796.72亿元。这也证实了北部湾经济区在有利的政策条件的支持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投资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强。

1.2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投资的比例分析(2006—2010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产业间的分配情况会关系到各产业对经济区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合理有效的产业投资不仅有利于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会提高各产业的产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对三次产业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以及各产业的产值都在不断的上升,每年的GDP也在快速的增长,因此产业结构与投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

2.1产业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的关系密切,简单的可以概括成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而现在的产业投资结构会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的产出构成、存量构成也会制约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根据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年鉴数据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31.1∶26.0∶42.9调整到2010年的16.86∶36.23∶46.91,三产业基本形成“三、二、一”的结构,与同期全国三产业“二、三、一”的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趋于合理中。通过对2006—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的关联度分析,来探讨该经济区产业投资结构调整方向,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系统理论是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的产物,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创立,其中的灰色关联度是对一个发展变化着的系统,进行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就是对各时间序列几何关系的比较。关联度可以用关联系数来表示,按照规范性、偶对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四条原则,灰色系统理论确定了参考数列x0与若干比较数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ξ(k)=miinmkinx0()k-xi()k+ρmiaxmkaxx0()k-xi()kx0()k-xi()k+ρmiaxmkaxx0()k-xi()k在把所有的关联系数集合起来取平均数即为关联度:ri=1NΣNk=1ξi()k在复杂的系统中,如果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都有多个,就将参考序列(即母序列)中的每一个因素与比较序列(子序列)一起作关联度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关联矩阵来对系统因素进行分析。下面将对北部湾经济区2006—2010年的总产值和各产业的产值与总固定资产投资和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关联度分析。具体选取该经济区的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为参考序列,第一产业投资、第二产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为比较序列。计算关联度如表2所示:表2中列和表示某产业产值对各产业投资的综合关联度,其值越小,表示较少的投资就能实现较好的产值。从列和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与各项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最小,为3.027,说明第一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积极稳步的发展。其次是第三产业。表2中的行和表明某一产业投资对各产业产值的关联度,其值越大,表明该产业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经计算排序可知第一产业投资对各产业产值的综合关联度最大,为3.343,其次是第二产业。从关联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分析数据来看,第二产业的投资与第二产业的产值的关联度最大,为0.897,说明第二产业的投资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交叉综合关联度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对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交叉关联度最大,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能较好的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3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3.1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过低从2006—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中三大产业投资的比重来看,对第一产业投资的比重下降过快,2010年的投资比重只有4.1%,而对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2010年达到67.4%,对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较少直接导致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3.2第二产业中缺乏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总体来讲北部湾经济区投资资金渠道比较宽:主要来源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国债、减税、信贷、民间投资等。但该区域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投资主体,大型企业比较少,高新技术企业比较缺乏,小型企业在项目策划、资金筹措、资本运营、管理组织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从行业分布结构看,除电力、交通、糖业等少数行业组建了企业集团,能够相对独立进行资本运营和项目运作外,大部分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3.3第三产业中内部行业投资比重不协调从2006—2010年三产业投资的数据来看,在北部湾经济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最高,港口经济与物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服务业还需进一步的发展,目前该区域的服务业主要是集中在运输、仓储、商贸以及餐饮上,对一些新兴的服务业投资比较少,例如金融、保险、电信、科研、文化等,因此,需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对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

4.1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根本,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针对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这一弱势产业,要完善北部湾经济区整体的产业投资结构就必须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在保障其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现代化水平:第一,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教育事业的投资,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科学农业的转变。第二就是要利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和外资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形成农业投资收益的良好循环,为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力量。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产业构造范文篇6

下面结合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经验,论述如下几个观点。

1.转变教育观念,与市场紧密结合,重新调整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尽可能接触企业的实际,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并参与和配合企业制订完善的人才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的岗位再培养,这同时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解决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我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而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同时,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加强了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广泛适应性,便于其迅速就业和转岗。

3.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如,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其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可以使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够使每一个普通公众从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在这一体系中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由此可见,CBET在学习成果的认可上,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

产业构造范文篇7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分析

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从动态上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和资金配置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金融发展水平越高,金融制度越完善,社会资金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在资金总量一定的前提下,金融活动越活跃,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越激烈,资金就会流向投资风险小、回收期短、盈利水平高的产业和地区,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可能引起对金融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金融结构的转变。

二、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能性等原则,本文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GDP之比来反映产业结构升级,记为CG;同时采用金融深化程度、银行规模和股票市场发展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状况,具体指标有:1.金融深化程度用广义货币对名义GDP的比例(M2/GDP)来衡量,记为MG。2.银行规模用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来表示,记为DG。3.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市价总值与名义GDP的比率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用MC表示;以年周转率即年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每年市价总值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用TO表示。

(一)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主要用于考察两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以时间序列、为例,如果利用过去的和的值一起对进行预测比只用的过去值进行预测的精确度高的话,则认为对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选取的数据为1992—2005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年度数据,采用DF检验对数据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得出CG,DG,MG,MC,TO具有平稳性,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AIC(Akaikeinfocriterion)信息准则,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1。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

1.CG与DG之间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银行规模变动之间变动过程是:银行规模→储蓄→投资→资金流量结构→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产业结构。

2.MG与CG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金融深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弱因果关系。其原因为:一是中国股市股票交易行为和股票价格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二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上。

(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回归分析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将反应金融发展的指标纳入模型中,并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就可得到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模型:

InCGt=C+α1lnKt+α2lnLt+α3lnMGt+α4lnDGt+α5MCt+α6TOt+εt其中:K1为固定资产投资,Lt为从业人数。用于分析的数据都采用相对数的形式,基期为以1992年。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得:

R2=0.9608F=28.5991S.E=0.0092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1.判定系数R2=0.96087,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很好。2.广义表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货币对名义GDP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22个百分点,表明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其t统计量为4.0722,这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3.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9个百分点,表明银行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影响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庞大且效率低下。4.股票市场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2个百分点;股票市场年周转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3个百分点。显示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较弱的正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股市还是在初期发展阶段,股票市场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结构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社会总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二)加快我国股市制度改革和机制改革的步伐。首先,亟需修改《证券法》的相关条款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在继续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种形态、拥有丰富交易商品的股票市场体系;第三,健全股票市场的机制和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产业构造范文篇8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认识上的偏差

我校每年都会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重点学科重点课程的建设,并要求有计划、按步骤地制作相应的网络课程或专题网站,但从目前已的“网络资源”中的教学网站来看,结构基本大同小异,只是叫法不一,许多老师(开发者)很容易把专题网站与网络课程的概念相混淆。其实,专题学习网站与网络课程是有很大区别的。网络课程的内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知识点(或者教学大纲)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学习也是线性进行的,它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则是以某个专题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顺序,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有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高度的整合,学习可以是非线性进行的。

1.2缺乏完善的教学设计

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教导。但目前我们看到的专题学习网站可谓资料丰富,只要跟专题沾边的都会算到资源中,很纷杂,缺乏对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此外,也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基本上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无监管的状态。网上的协商讨论空间,基本就是摆设,无人问津,这也反映出网内(知识学习)、网外(实践练习)的教学无序化。总体来说,缺乏多样化教学活动设计是当前专题学习网站存在的普遍问题。[1]

1.3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创设

专题学习网站不是仅提供学习资料,而是要影响学生,使其成为学生的“老师”。目前,大部分专题网站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大部分的专题仍是简单的教材或者教案搬家,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生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等学习。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情境的缺失,使学习过程分散孤立,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

1.4教学应用效益不高

任何一个项目只有投入实际应用才能发挥其作用,收到应有的效益。目前,大多数专题学习网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一是各级重视不够,各二级学院网络教学应用氛围不浓,只求数量不求应用;二是课程建设不完善,项目结题后就档案封存,束之高阁,缺乏后期维护;三是教师辛苦埋头做专题网站,为求科研积分,并未在自己的课堂上推广应用,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有专题网站的存在。

2网站设计策略

2.1明确需求,创设相应的专题学习网站知识结构体系“图片摄影与编辑”课程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通过图片摄影和图片编辑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摄影与图片编辑的基本理论,掌握摄影器材、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影后期处理、图片选题策划与组稿审稿、图片编辑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拍摄图片的艺术技能,以及编辑图片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开展艺术创作,扩大知识面,为培养创新型的编辑出版人才奠定基础[2]。然而,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短短32课时的教学时间(其中还包括8个学时的实践)的矛盾显然很突出。对学生来说,摄影技术很难在济济一堂的教室靠听课就能提高,图片编辑技能也只是眼看教师的实物图片“感性接受”,艺术素养更只是在茫然的听课中“有所耳闻”。虽然有课后的摄影大作业,实操光圈、构图、编辑等的运用,但对自己提交的作品因为课时关系就只能依据老师给的评分来判断自己对知识掌握得到底如何,基本可以说只是教师的个人看法,至少在“学习评价”方面缺少了很多深入探讨,因为对“艺术作品”而言更应该是“百家争鸣”。所以,我们设计了有别于传统网络课程的模式,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进行结构化重组,形成一个既有鲜明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图式)的结构体系,并在体系中重新划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点,适合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学习。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图1可以看出,“图片摄影与编辑”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每个专题选取的切入点小而精,便于“小题大做”,对专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而且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可以涵盖与该专题相关的跨学科的内容,它是开放性的,一方面它体现了整合性,另一方面它可以跟随时展的趋势,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填充新的内容,体现了拓展性。

2.2确立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架构

专题学习网站要体现“专题”,就要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必须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否则就会让学生陷入茫茫“网海”,既摸不着边际,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也是要更好地组织网内(知识学习)、网外(实践练习)以及课堂教学(对专题学习情况的探讨与评价),使其更加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是促进其实践创造性的一种手段,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为了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图片摄影与编辑专题学习网站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初步构架,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到,,基于专题网站的数字化学习,也是一种辅导性学习,它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网络学习活动设计,都是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起点,通过合理“分配自学内容、时间”,指导学生在课外搜索、整理并掌握更多的摄影与图片编辑资源,进行更广泛的探究活动,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和学习三者的整合[3]。

2.3提供丰富网络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数字化远程学习的主体,不仅应该全方位、多层面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在形式上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个别式专题学习模式、协同式专题学习模式、交流式专题学习模式或网络加课堂综合专题学习模式等[4]。不论哪一种模式,学习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网络资源都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图3所示为图片摄影与编辑专题学习网站情境创设示意图。图片摄影与编辑专题学习网站的情境创设结构设计就是在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图3图片摄影与编辑专题学习网站情境创设示意图的总体建构。基本上分为内容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结构,都采用了超链接结构,对知识点进行索引,便于学生有效组织和获取专题内容,适合于不同认知特点学生的联想,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4完善网内、课内、课外教学组织,加强专题网站的教学应用

逐步完善专题学习网站的信息资源建设,着力专题网站应用的教学实践是贯穿整个课题建设的重点[5]。首先,我们对所有参与专题网站建设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教学设计以及专题网站设计和制作知识培训,使课题组成员熟悉专题网站建设的技术指标,会选取制作相关专题内容和进行媒体转换、操作专题网站应用平台等,以便课题组教师推广应用该专题网站。其次,通过以下4个阶段,把专题网站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1)布置专题学习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网络平台(如班级QQ群)通知学生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告知教学目标,布置通过专题网站学习的相应专题内容,并提出至少3个问题供课堂讨论。

2)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和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在讲授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站系统提供的网络教材及资源。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教学,以满足学生面对面答疑解惑的真实感。

3)互动交流。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控制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参与到专业学科讨论中去,与师生在线交流,求得认识上的深化。

4)在线测试。主要是利用专题网站平台进行网上测试,教师利用网络批阅试卷,达到催化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产业构造范文篇9

一、发展近况

经由年的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我区钢铁成品产业获得飞速发展。首要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产业格式上,初步构成了“四大基地”和“四大配套”的发展格式。“四大基地”即:以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等企业为龙头的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西门子、阿海珐、武汉重冶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配备制造基地;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等企业为龙头的桥梁与钢构造基地。还,正在积极引进武昌造船坞、青山船坞等船舶制造企业,打造船舶制造基地。“四大配套”即:正在建设中的人和钢材物流、中坚物流、武钢钢材物流园等物流配套项目,能为钢铁成品加工企业供应现代仓储、加工配送、买卖批发等配套服务;重件船埠、新港船埠等船埠配套项目,疏通了大型钢铁成品的运输渠道;武汉科技大学设立的中试基地等研发配套机构,为钢铁成品的检测、新产物的开发供应了平台;以职高、技校为主体的人才培训机构为钢铁成品企业供应了丰厚的人才资源配套。

(二)在产业内在上,规划与技能快速提高。1、企业数目不断添加。到“”期末,全区仅有阀门厂、汽发厂、冲压件厂等约10家钢铁成品企业,“十二五”时期,全区充分应用和发扬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进和现有企业技能革新,随着武船重工、一冶钢构、武钢江北基地、武汉重冶等主干企业的逐渐进入,我区钢铁成品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当前,全区共有钢铁成品企业36家。

2、企业规划不断扩展。到“”期末,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年加工才能仅1万吨左右,完成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到岁尾,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年加工才能到达8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38亿元,上缴税收7500万元左右,年用钢量36.6万吨。其中,以武钢江北公司为代表的钢铁深加工业年加工才能到达5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17亿元,年用钢量20万吨;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为代表的桥梁与钢构造业年加工才能到达2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13亿元,年用钢量14万吨,上缴税收2600万元;以武汉重冶、景江冶金为代表的机械配备制造业年加工才能到达1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8亿元,年用钢量2万吨,上缴税收1000万元。别的,还有与钢构造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特别是武钢江北基地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到达钢材年深加工才能约220万吨,年销售收入130亿元以上,成为我区第一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

3、钢铁成品产业在全区工业中比重不断上升。年,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完成工业添加值11亿元,占全区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的39.3%,已成为我区第一大产业。到年岁尾,估计全区钢铁成品产业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完成工业添加值15亿元,占全区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的40%以上。

4、企业技能配备程度不断提高。武钢江北基地从意大利进引了代表世界顶级程度的9/1270卧式拉丝机,拉拔线速度到达5-8.5米/秒;重冶公司投资近亿元,研发制造了800吨和2500吨液压快锻锤等锻压关键设备,成为全省第二家可以从事重型锻件制造的企业;金兰汽发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数控技能中心,然后可以从事精细铸件的生产和加工,成功成为奔跑公司和三菱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协作配套企业;武船重工在钢构件切割上曾经很多运用激光切割技能。别的,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的西门子和阿海珐变压器,使我区钢铁成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首要作法

(一)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钢铁成品产业是耗水多、运量大的产业,而这种水、公、铁、空大交通聚集一地的格式在全国县市中独具特征,是最适合钢铁成品产业发展的区域。我区凭仗共同的区位交通优势,经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一多量钢铁成品企业和项目。其中,已投产的首要有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一冶钢构、武船重工、武汉重冶等企业,正在建设中的有西门子、阿海珐等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中交二航局、青山船坞、武船集团、武汉长念头械设备制造、日本美达王钢构造加工等一多量项目正在跟踪洽商积极推进中。

(二)完善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延长产业链。以优化产物构造为导向,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和再加工,推进新资料、成套设备、技能工程等非钢产业配套服务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路桥建设、船舶修造等领域建设,延长钢铁成品产业链。在拉长产业链中,采取“集群化”发展的形式,增强与上下流联络,与上游供给商和下流用户结成联盟。首要作法是:围绕武钢丰厚的钢材资源,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流的钢铁深加工、机械配备制造、桥梁与钢构造、船舶制造、钢铁物流等涉钢产业,经过加大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协作配套,增强产业单薄环节,促进了我区钢铁成品产业的发展。初步构成了以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等企业为龙头,以钢绞线、钢丝绳、冷弯型钢、精细带钢等产物为重点的生产才能;以西门子、阿海珐、武汉重冶等企业为龙头,以连铸机设备、轧辊等重型冶金机械配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高中压阀门、输变电设备等产物为重点的生产才能;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等企业为龙头,触及冶金、机械、化工、电力、路桥、市政等行业的钢构造生产才能;积极引进武船集团、青山船坞等船舶制造企业,构成特种船、高附加值船、江海纵贯船、出口船的生产才能。别的,着力延伸产业链至物流、船埠、科研、人才等相关产业。经过产业的协作配套,构成完好的钢铁成品产业链。

(三)提高产业堆积度,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为不断提高我区钢铁成品产业堆积度,构成集群带动效应,一是加速了我区钢铁成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当前,完成了《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建设规划》和《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二是以钢铁深加工业基地、配备制造业基地、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和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为打破口,加速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服务系统,促进了钢铁成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强大。年,地域钢铁成品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7.2亿元,占全区钢铁成品产业的98%。针对我区钢铁成品产业经济规划不断扩展、生产企业首要集中在地域的发展近况,区委、区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钢都”的发展规划,并托付武汉科技大学编制总体方案。

(四)推进机制创新,努力营建优越情况。一是做好重点项目标协调服务,保证按期竣工投产。关于武钢江北基地、桥梁与钢构造基地、船舶工业园等重点项目,执行区指导包挂、工作专班负责准则,协助项目承当单位做好项当前期阶段的预备工作,增强与有关部分和单位的联接与沟通,做好立项、环评等各类报批,处理营业执照、税务注销证等各项手续,以及征地,规划,拆迁,退地,场地平坦等多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实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与供电、供水公司及相关银行的联接与沟通,协调项目建设顶用电、用水、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加大基础设备配套的投入,为项目入驻供应优秀的建设情况。年,经济开发区投资近10亿元用于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备建设。总投资7000万元的污水处置厂工程建设已基础完成,估计本年下半年能投入运转;武钢口岸船埠和最大吊装才能为600万吨的重特大件专用船埠正在加速建设中;集装箱船埠150万标箱二期工程,4个泊位已完成2个泊位。

三、存在的首要问题和坚苦

虽然我区钢铁成品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规划、研发、配套等不完善的问题和坚苦。

(一)规划滞后,土地和岸线的调整火烧眉毛。本年年头,区委、区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以钢铁深加工、机械配备制造、桥梁与钢构造和船舶制造等用钢产业为首要支持的“绿色钢都”的想象。当前,打造“绿色钢都”的总体方案还没有编制完成,《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建设规划》和《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15)》只完成初稿,还未经由专家论证,与钢铁成品产业发展速度比较较,规划的编制及施行进度较滞后。别的,桥梁与钢构造基地和船舶工业园首要结构于双柳沿江工业带,但这一地域的土地性质大多属于基础农田,该区域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严厉滞后,还,可用岸线不足,障碍了大型项目标落户。

(二)配套不优,基础设备建设资金缺口大。因为建设资金不足,经济开发区和双柳沿江工业带作为钢铁成品企业建设的主要载体,当前园区内的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备建设还跟不上项目投资的发展需求,然后影响了局部项目标推进速度和投产方案。其次是有关部分服务项目标认识不强,对指导交办的有关事项,特事不特办,报批周期长,做事效率低,致使有些项目开工日期一推再推。

四、发展目的

(一)近期目的

钢铁成品产业发展的近期(到年)总体目的是:

钢材年加工量在200万吨以上,总产值到达300亿元以上,完成税收10亿元左右;

引进和培养60余家优势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5家左右,中小企业20家左右,专业配套加工企业10家左右,信息、技能等社会服务性企业15家左右,从业人员约5万人;

引进2-3家有名企业设立技能研讨中心,以知足区域内一切企业的产物研发、测试与评测的需求,完善钢铁成品产业链。

(二)远期目的

到2015年,钢材年加工量到达400万吨,总产值到达500亿元。以开发区为龙头,基础建成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钢材深加工基地、部级桥梁与钢构造特征产业发展基地、中部地域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华中地域最大的钢材市场。

五、发展办法

(一)优化规划结构。突出开发区的主体位置,依照打造“绿色钢都”发展目的,进一步优化经济开发区将来的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主攻钢铁制造和钢铁应用。特别是在空间结构上,武钢江北基地片区,重点发展冷弯型钢、线材成品、高强度精细带钢和家电面板、建筑用钢、桥梁用钢等高效益种类;重工制造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冷轧薄板和大型钢构造产物、现代桥梁钢构及船舶运输设备等产物;北部工业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专用设备等产物;船舶工业园,重点发展特种船、高附加值船、江海纵贯船、出口船、内河运输船舶、游艇高速船等,以期完成产业链条日益延长,产值不断翻番,竞争力不断提高。邾城、李集、汪集、仓埠等相关街镇与之配套,同步跟进联手生产可以外包的配套产物,抱团做大。

(二)扩展招商引资。研讨钢的制造和加工,细分钢的用处与市场,依照生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宽广的产业发展方向,合时举行“绿色钢都”推介及项目招商活动,规划和推介一批招商项目。围绕施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引进、搬家企业的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与西门子、阿海珐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桥梁与钢构造制造企业和船舶制造企业。围绕高新技能产业化,引进和运用高新技能和先进合用技能革新传统产业,培养企业中心竞争力。围绕重点企业集团的规划,挑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举措用大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引进建设。

(三)狠抓科技研发。在科技研发上求打破,进一步提高中心竞争力。打造“绿色钢都”,必需将研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牢。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确实立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实时推出各类新兴(型)产物,顺应市场需求,扩展市场份额。武钢江北深加工基地积极争夺设立部级高强度精细带钢和钢丝绳等钢铁研发中心,重冶积极争夺设立新资料研发中心,一冶积极争夺设立压力容器研发中心,武船重工积极争夺设立国家特种船高附加值船研发中心,完成以牌促研、以研兴钢的良性循环。积极增强政策主导和鼓励,鼓舞中小企业采取结合出资、一起托付等方法进行协作研讨开发。指导产业关联企业增强技能协作,完成技能整合与集成,集团作战,科学创新。

(四)营建优秀情况。在认真贯实“工业兴区”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钢铁兴工”的战略思绪。按期召开涉钢部分和企业联会,有针对性处理体制机制上的妨碍,减化做事顺序,提高做事效率,从土地、技改、融资、动力供给等详细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打造“绿色钢都”供应政策支持。充分发扬行政服务中心的本能机能效果,坚持依法行政,执行政务公开,实时为钢铁成品企业供应充分的产业政策服务,着力营建优质高效的服务情况。

产业构造范文篇10

1山区地理概况及特色农业基本现状

1.1山区地理及气候概况

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特征明显,国土资源以耕地、林地、草场、水域等构成,地理地貌自山脉腹地、江河源头至山麓边段、江河下游一般分为高寒山区、中岳林区、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4级梯形结构。耕地多集中于河谷、丘陵地带,林草地多集中于高原、中岳地带。地理、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耕地少,林草地资源丰富,土地保护改良与社会分配压力大[5]。

1.2山区特色农业现状

山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一般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域分布比较均衡,蓄水多集中于河流,但农业利用率偏低,开发潜力较大。山区物种较多,用途广泛,生物资源以经济植物和经济动物构成,经济植物分乔灌草藤菌类,包括中药材、果仁、果品、山野菜、食用菌等;经济动物分鸟兽虫蛇蛙鱼类,包括雉鹿貂狐熊貉蛇蜂鱼虾蟹鳖等。主要用途为医药、食品、工业原料、建材、化工、绿化观赏和动物天敌。利用特有的水土生物资源,依托中医药、绿色食品、有机饲料、林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山区广大农民在广阔的地域栽参种药,种植山菜野果及绿优谷物,饲养雉鹿貂狐蛙鱼等经济动物,采集加工山野资源,增加收入,推进了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仍存在着农业资源浪费流失严重,后备资源不足;基础条件落后,抗灾能力弱;投资偏少,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等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科学调整和优化,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和效益最大化。

2山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培植保护自然资源

特色农业既能提质增效,又不断消耗资源,故在发展中应以生态效益为根本,以经济效益为动力,选择适宜开发的项目、规模、时序和方式,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稳步上升,不断优化资源培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佳配比,防止资源浪费枯竭和经济停滞下滑。鉴于特色农业对资源需求大,资源贮备不足的现实,通过封山育林、低改造林、“四旁”绿化、营造岭地针阔混交林网和田园河畔保护林带等,增加绿地面积,培植“乔—灌—草”三元立体林相结构,创造适于鸟兽虫蛙鱼栖息繁衍的环境,维护生物种群间环链型生态结构;充分发挥林冠截流和地被贮流作用,防风固沙,蓄水固土;实施“沃土计划”,清石客土,排渍截漏,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加固大小水利工程,提高其控制保障能力;严格限采地下水,严加管护河流源头的泉涌、湿地、植被,净化沿河两岸环境,防止水资源污染、破坏和流失;治理开发“四荒”,适度采集加工山野资源,保持资源持续利用。

2.2调整产业经济结构

以节本增效为目的,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绿优稻米、优质特用旱粮和特产经济作物种植,引用节水节肥技术,降低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粗毛粮过腹转化,增加畜禽产品比重;科学开发参药业,实行粮药、果药、林药间作,立体开发;发展保护地生产,形成近郊塑料大棚、地膜覆盖,中远郊日光节能温室、“四位一体”格局,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反季蔬菜、优质果品、食用菌和时尚花卉的面市量;开发生态经济沟,利用沟内林(草、湿)地资源,实行经济动植物种养加结合,增添花色品种,达到特优新稀,增值增效。

2.3建设区域经济体系

在山区板块式梯级结构中,利用地缘优势,适区建立以骨干产业和产品为主导的功能性立体特色经济开发体系。高寒山区以封山育林为中心,配套以果仁生产、蛙鹿养殖和特产加工,构造高原生态经济体系。中岳林区以栽果种药为中心,配套以低改造林、药菌果菜培育,构造林果珍药立体经济体系。低山丘陵以珍药家植为中心,配套以珍草种植、畜禽养殖和山野加工,构造牧业珍品经济体系。沟谷平川以绿优粮经牧渔种养加工为中心,配套以沃土增肥、兴修水利和绿优加工,构造河湖绿优经济体系。城市郊区以设施农业为中心,配套以肉奶蛋蔬生产,构造围城经济体系。小城镇以工业园区和物贸小区为中心,配套以特色产品加工营销,构造城镇带动体系。交通沿线和重点景区,以旅游餐饮服务为中心,配套以二、三产业融合开发,构造沿线景区体系,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高效产业群和产业带。

2.4实施主导产业带动

在医药城建设中,协调各药业集团,在山区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鹿蛙熊獾养殖基地,着力开发医药保健合成制品,带动参药鹿蛙开发;在食品业发展中,协调各食品产业公司,在山区建立果品、谷物、水产基地,生产安全环保型绿色饮品、谷物和畜禽水产制品,带动粮菜果菌蛙鹿渔开发;在饲料合成业发展中,协调各饲料、畜禽、水产公司,在山区建立饲料生产基地,生产无公害型有机饲料,带动大宗畜禽水产和特色经济动物养殖;在城乡建设中,协调各建材和民用制品企业,有计划地在山区建立林木、果仁开采加工基地,带动林特产品培育开发;在市场发育中,协调内外商贸业,建立内联产区、外通四海的特产品市场,促进山区特色精新产(制)品的内外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