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建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0:12:16

策略建议

策略建议范文篇1

一、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立法模式选择

由于各国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各异,使得其证券化法律调整呈现不同模式。综观全球证券化立法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

(1)分散调整模式。此种模式为美英所用。因为美英属判例法系,且其证券法应时而改,弹性空间大,能包容将来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发展。其体系灵活,可扩展性强,对金融创新只需通过判例宣示或监管当局确认便可确立法律效力。

(2)集中调整模式。此种模式多为日韩、菲律宾和台湾地区等具成文法传统的法域采用。其通过立法程序变更并充实相应条款,但不如出台专门法简便易行。在立法模式的选择方面,我国受大陆法系传统影响,重成文法而轻判例法。如果直接修改现行法律,并补充法律空白,涉及面广,推进难度大,立法成本高。根据我国历次立法应对金融创新的经验,通过专项立法调整,既经济可行又极具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宜选择集中调整模式更为有利。

在立法层次的选择方面,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立法层次要高,须定位于法律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知识产权证券化重大的、原则性规定的制定,具体事项可授权国务院制定实施或试行条例,从而从法律位阶上提升法律效力。

二、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立法建议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开发的市场行为,其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支持与制度供给。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刚起步,应通过引导性政策及保障性立法,建立高效安全的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

(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

知识产权证券化需要政府主导力量的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市场需求为前提,但如果制度环境不相容,那么政府的扶持帮助乃至直接参与,则能助力知识产权证券化冲破制度藩篱,开展制度创新。首先,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知识产权证券化在实施过程中最易遭到制度制约,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政府以其执政权威率先破局。如美国组建政府机构直接从事交易业务、日本政府拨出专项基金成立全资或合资的公法人公司专司知识产权证券化。故政府强大的支持与参与,能加速推动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其次,确定专门机构的组建方式与工作职责。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单独或联合科技部、银监会、证监会成立办公室,作为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管机构。其职责设计为:制定导向性政策、研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案、立法协调、试点推动以及监督管理。最后,组建具有强大政府背景的SPV(SepcialPurposeVehicle,特殊目的机构),展示政府信用,发挥示范效应。因为一定的政府背景,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节省信用增级成本。我国可由政府出面组建国有独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形式的SPV,也可先由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发起人设立SPV,再由政府核准其资质后为其担保或参股。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律规制目前冲突与空白并存。就法律冲突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在诸多方面与我国《民法通则》、《公司法》、《破产法》、《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等相抵触。就法律空白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证券定义、“真实出售”(TrueSale)的认定、税收豁免、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等无法律规定。

1.明确SPV的法律定位SPV与传统的公司、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是证券化结构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要想减少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阻力与障碍,加强对SPV的认识和认可,必须依靠法律明确其地位。规定SPV的设立条件。现行《公司法》对SPV限制较多,新的特例法应简化设立程序,降低资本金门槛,不强求SPV配足经营场地和机构、人员。明确SPV的业务范围,赋予其发行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资格,远离“破产风险”。设立SPV的主要目的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实现破产隔离,应确认SPV的经营范围,并规定SPV不能从事与资产证券化无关的事务,避免发生不必要债务。同时,应该重点强调与宣示SPV是不具备破产资格的机构;要突破《公司法》、《信托法》中发行证券的条件,赋予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SPV以证券发行资格,并且不受其资产负债比例、继存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此外,允许SPV借助我国新《信托法》的制度设计,成立特殊目的信托机构。

2.确定知识产权证券化资产的范围目前实践中的可资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资产主要有著作权、专利许可、商标许可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等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未来资产”,此类资产可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为“可证券化”对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规定“不可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资产,可运用“兜底条款”预留空间,为将来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扩大范围。对于某些将来资产收益,如未来门票收入、数据库未来收益,具有更多未确定的因素,证券化难度更大,国外大多有条件接受此类资产的证券化,因此可以附条件地承认该类资产收益可证券化。

3.法律上明确知识产权资产转移的标准确定资产转移方式,资产转移方式无优劣之分,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交易主体。因此,应规定转让、更新、从属参与都是法律允许的资产转移方式。简化资产转移手续。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债务人数量很多,履行通知义务的困难很大。为适应资产证券化的新发展,各国立法都加以变通,如通过登记或公告方式进行简便性改造,以提升通知效率。因此,规定只要债权人在指定的公开出版物或媒体上公布债权转让的意思表示,就视为履行了通知义务。规定资产“真实出售”的标准,从我国的法律和会计层而来看,我国还缺乏有关“真实出售”的规定。因此明确规定资产“真实出售”的条件和标准,包括当事人对资产转让的意图、资产定价方法、权利的保有程度、对发起人的追索权、各种资产回赎权与义务、剩余资产的处理、帐款的收集等方面的因素。

4.明确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法律地位与法律义务明确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合法性。应适用《证券法》第2条规定的“经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把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纳入调整范围。放宽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发行条件,制定适应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证券特例法,从而突破现行《证券法》的限制性规定,知识产权证券化特例法应允许发行人以全部资产发行证券,不受资产负债比例的限制,允许发行人在同一次发行中发行条件不同的证券。灵活安排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发行,首先,公募私募搭配发行。应均衡配置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法律框架,促进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共同繁荣。鉴于我国私募立法落后于现实发展的情况,建议应加快私募发行法律定位,规定私募发行最低程度的信息披露义务。其次,引进“橱柜登记”制度。通过最初审查过后,允许发起人在一定的时期内自由选择发行时机,并可多次发行证券。

明确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义务。知识产权证券化立法应有自身特殊的信息披露侧重点,应是足以影响资产信用的各种因素,如知识产权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能否足额、及时地偿付证券,证券化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可以控制、资产的信用增级、流动性便利等。总之,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披露不能机械地照搬现有的“信息披露义务”规定。

(三)制定优惠政策

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降低知识产权开发的融资成本,减轻交易主体的税收负担。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中,税收是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根据税收中性原则,应逐步减轻交易主体的负担和交易环节的税负。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及二级市场的发展。放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我国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限制很多,大大影响了对知识产权支持证券的投资。因此,我国对银行资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的投资范围应适当放宽限制,以有效地连接市场供需,促进机构投资者积极投资。同时适度放宽分业经营的限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知识产权产业的顺利发展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推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

知识产权证券化环节众多,专业性强,必须依靠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法律服务机构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体系。首先,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其专业水平。要加强国内知识产权证券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同时,也可先行先试,以合资方式引进国外领先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次,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着力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我国目前信用评级服务很不规范,没有被市场广泛认同的信用评级机构,且存在业主选择评级机构问题。为此,建议借助政府信用设立一家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证券化评级服务的机构,或者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引进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独家运营。

(五)健全监管制度,防范风险

策略建议范文篇2

一、台州市小微金融发展分析

台州作为全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保持了多项小微企业发展相关的首创纪录。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构成了台州经济的主体,成为台州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石和引擎。自2011年台州市政府形成创建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初步设想,到2015年国务院正式同意台州成为国际级试点,台州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的理念,致力于小微金融服务全面改革创新,逐步构建起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其他类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台州市辖内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尤其是由城乡信用社改制形成的浙江泰隆银行、台州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三家民营银行,在全国地级市中独一无二,三家城商行的金融创新也有效地带动了区域内金融机构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借助当地独特优势和良好市场基础,逐步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台州小微金融品牌”。首先,小微金融服务立足普惠。台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网点,降低融资门槛,努力实现小微金融服务“接地气”和普惠性。其次,小微金融服务致力创新台州品牌,坚持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意识。一是服务理念创新,部分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将客户经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在半小时以内;在国内率先推出“金融夜市”,柜面业务实行错时当班弹性工作制。二是服务产品与流程创新,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并推动还款方式和担保方式创新,满足特色化金融服务需求。再次,小微金融服务重视信用。一是推动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信用风尚,形成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经济稳步发展的多赢局面;二是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通过“政府出资为主、银行捐资为辅”的方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二、台州工行致力小微金融业务发展

(一)台州工行小微金融发展历程。台州工行目前有营业网点84家,员工总数2075人。总结台州工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经历,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台州工行率先提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与传统企业金融业务并举发展的思路,领先同业寻求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案;2004年至2014年末,积极探索分层营销机制,将企业客户依据规模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客户管理集中至市级及以上机构,小微企业客户下沉至县级及以下机构,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管理;2015年至2016年7月,成为全国首批小微中心试点单位之一,形成“1+3”的小微中心模式,即在市分行本级和三家重点支行分别设立了小微中心。随后,小微中心被确定为总行级样板中心之一。2016年8月至今,在维持原有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重点问题进行有意识的专项突破力度,进一步推进小微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和持续提升。(二)台州工行小微金融业务SWOT研究。1.优势(Strengths)分析。其一,创新经营模式,摸索国有银行服务区域经济模式。采用“行业细分、客户预审”的模式,实现客户分类精细化管理,在目标市场中筛选出辖内优势行业,利用预审方式确定优质客户清单,梳理后纳入客户库进行管理。其二,优化金融产品与营销手段,打造小微金融服务专属品牌。量体裁衣推出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优化小微客户营销流程管理,通过精细化客户管理打造小微金融服务专属品牌。其三,坚持“求真务实”信贷文化,做好信用风险主动管理。始终坚持防风险和促增长并举,资产质量在系统内、同业中都持续保持最优水平,实现了信贷经营的可持续发展。2.劣势(Weaknesses)分析。其一,客户结构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台州工行客户库呈现头重脚轻的单一型客户结构,有“大”虽强但无“小”不稳。其二,金融服务有待进一步因地制宜。台州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而目前大多数小微金融服务产品仍主要针对于小微企业本身,没有针对园区的金融服务产品。其三,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转型加强。智能化、无人化小微金融服务的普及需要庞大的科技保障团队提供后台支持,在优化原有的客户经理资源分流的同时,需要着重补足科技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其四,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工行的风险合规意识一直处于同业企业机构的较高水平,小微金融业务的考核指标复杂性更甚,导致对员工的激励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也最终制约了该项业务的发展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其一,政策及政府利好。台州政府在积极鼓励银行的金融创新外,更是提供了多方位的政策支持。以台州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金为代表的政府扶持平台的建立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障。其二,地域及资源优势。一方面,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受到宁波都市经济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另一方面,台州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两个条件均使得台州市具有极佳的地域及资源优势。其三,客源及收益机会。风险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以自有资金为主,以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小贷公司为补充。外源融资中,尤以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最低,小微企业更乐于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资金。因此银行很容易培育固定性客源,以信贷业务为切入点,拓宽一揽子中间业务收入。4.威胁(Threats)分析。其一,宏观经济发展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结构处于全面调整期,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体制不健全,对于外部环境的敏感性更强,台州市作为小微企业集聚区,整体经济运行的波动在此背景下更加明显,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举步维艰。其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机制灵活、发展迅速。台州市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虽然远迟于四大国有银行,但灵活运作机制、敏锐市场意识、强大创新能力优势明显,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度。

三、推动工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策略建议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单元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下册均安排了“提问策略”单元。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则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以往教材中的提问质疑形式零散、内容肤浅、策略不成体系,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进阶帮助不大。提问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延展的过程。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实现小学段的全向度实施。

一、分步实施,深度进阶

1.第一阶:提出自己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并非易事,所以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适当辅助,提供借鉴。(1)仿照书后问题提问。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导读要求“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范围宽泛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减轻畏难情绪。书后练习要求“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泡泡提示学生可针对全文或部分内容提问,渗透简单的分类意识。(2)仿照文中批注提问。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读提示学生可参考文旁、文后提出的问题质疑。如文旁有“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文后有“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旨在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起步阶段,学生多从局部提问,鲜有针对全文的问题。教师不要作过多限制,对思维水平不高的问题,也要充分肯定,保护提问积极性。2.第二阶:从不同角度提问像《蝙蝠和雷达》这类科普文,提问很容易集中在知识和内容上。其中一些问题偏离文本、干扰教学,如“雷达为什么不能发现隐形飞机?隐形飞机是怎么实现隐身的?”所以学习提问必须疏导规划,从不同角度提问是一个好方法,四年级下册《琥珀》就是从四个角度引导提问的:3.第三阶:学习提问的分级问题的重要程度通常可以分为“不影响我对课文的理解”(不重要)、“可以帮助我理解课文内容”(重要)、“可以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或“可以促进我对写法的掌握”(很重要)三类。根据重要与否,确定分配的时间、投入的精力、解决的顺序。不同学习时段也要考虑,有的对起始课时重要,有的对第二课时重要,有的可以课后自主解决。以《琥珀》为例,从纵向上看,问题总体上是越来越重要;如果同一角度提出了多个问题,则可加上序号,以示重要程度。4.第四阶:提出高价值问题学会提问是关键学习能力,但要想提出高价值的问题,达到以问统学、以学促思、提升思维水平的目标,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点拨,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进阶。如针对学生不会从写法视角提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思考“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写些什么?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在以写作者视角思考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就容易多了[1]。同样,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启示角度质疑,如“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只有好处吗?请你联系生活经验提一提你心中的困惑”。学生置身于思辨话题中,便于打开思路。5.第五阶:尝试着解决问题(1)推测。推测最主要的是抓富有特点的细节,它们背后常隐藏着答案。如可以借助下表对《琥珀》课后习题3进行推测:推测还可抓住反复出现的细节。如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太阳(阳光)的多次出现,思考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悲剧发生的那一刻一定在晌午?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环境描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想象,它们点出了琥珀形成的条件,为故事发展做好铺垫。以此类推,继续关注苍蝇、蜘蛛形成化石过程等细节,会有新的发现。(2)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都建议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许多问题就藏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最为便捷。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也是课标大力倡导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求教他人的方式尝试解决。

二、左右渗透,迁移运用

学贵有恒,提问策略的学习仅靠两个单元专项学习是不够的,更不能囿于小品文,需要在其他单元中迁移运用、巩固拓展。1.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细节提问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相似句子,可以成为学生产生问题的源泉。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反复出现的相似词句,如第二自然段的“眼睛一睁”“黑乎乎一片”等七个“一字句”,产生问题——这些“一字句”有什么好处?2.从有新鲜感的语句提问老套语句令人乏味,新鲜表达倍受青睐。从这些新鲜之处质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对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中的“细细的溪水,流着山䓍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可引导学生从与众不同的地方质疑:为什么说溪水中流着香味?还能流着月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表达的效果好在哪儿?3.从前后变化大的地方提问故事中那些前后变化大的地方,背后往往隐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情感,值得引导学生去质疑、发现、探究。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第一自然段中巨人的花园四季分明、美不胜收,第六自然段中巨人的花园即使在春天,却仍然寒冷、荒凉。对比阅读,学生自然会质疑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对比阅读巨人前后对孩子们态度的变化、巨人态度变化后花园的变化,学生会质疑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作者这样写想要向人们传递一种什么观点。4.从行为冲突的地方提问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有冲突则更精彩,形象有冲突则更鲜明。四年级下册《猫》开篇就写猫的种种古怪行为,老实、贪玩、尽责,有褒有贬。此处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到底是喜欢猫还是讨厌猫呢?作者明贬实褒的好处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用法?这些问题将直指本文的写作特点,直击作者隐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5.从不合常理的地方提问课文中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地方,更容易隐藏作者想透露给读者的秘密信息,在此处提出问题,是解开这些秘密的密钥。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将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水中后,明知他们有去无回,还要对着漳河站许久,学生就会质疑他站许久的原因是什么。当然,质疑产生的问题很多,而课堂是有限的,教师要教会学生按不同的学习需要去筛选问题,按不同角度、难易梯度选择合适的问题,展开研学。

三、瞻前顾后,承接提升

提问单元虽安排在四年级,但不局限于此。高年级要尝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与中年级一道形成完整进阶的系列。1.提问策略向低年级的前置渗透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将提问策略前置,适当渗透,有利于与前后承接。低年级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弱,可以通过简单的直观比较启发他们提问。汉字内涵丰富,背后隐藏着大量信息,可以成为启发低年级学生提问的沃土。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我的发现”版块中,在比较“神、祖、礼、福”“补、袜、衫、被”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些字与偏旁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的是‘礻’字旁,有的是‘衤’字旁?”这些提问虽简单,但同样有助于学生增进对汉字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之心。2.提问策略向高年级的进阶提升高年级学生思维水平显著提升。高认知水平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有利于激活学生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质疑提问,如从有争议的地方质疑,培养辩证思维。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习题3:“在那个危险时刻(指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命令向海里跳,不跳就开枪)好在哪里?”要求学生解释好在哪里,虽然也有发散性,但指向单一,缺少思辨过程。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人说船长的做法很好,有人说船长的做法不近人情,你是怎样认为的?在有争议处,有利于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假设、推测,去分析、比较,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是不是只有威胁开枪、逼迫跳水一种方法?万一摔在甲板上怎么办?跳到水里就能得救吗?船长心里有救儿子的把握吗?是哪些有利条件让船长下决心让儿子跳水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既是学生心中的困惑,也是推动他们高阶思维发展的阶梯。

参考文献

策略建议范文篇4

在《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中,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不断创新,从模式、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都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个体。社会、家长、学生不能将学校单纯的当做一个教育载体,应该将学校作为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就是主体服务的对象。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开展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导。个体必须以主体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主体,才能更好的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自身发展。

二、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

1、明确育人目标,努力创建德育工作新气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师资力量,高校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加强学校德育硬件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强化软件建设,要建立与完善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队伍的组织与培养,充分展现出高等教育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性”;德育工作要齐抓共管,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2、明确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目标是德育管理工作任务顺利开展和实现目标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高校德育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原则是确保行动按照计划和目标顺利实施和实现的思想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1)导向性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动态管理原则;(4)灵活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也是时展的外在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自身要求。(1)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上认识的本质,激励个体主动学习;(2)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3)提升教育者和管理者自身水平,加强沟通与交流;(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建立高校德育管理新体制,切实做到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策略

1、不断加快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国已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好、更具体、更新的要求。所以必须结合高校办学特色,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加快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促进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使德育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2、适应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断转变观念,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努力在大学生的文明教育、良好习惯、适应能力、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学习的观念。并通过各类培训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养成独立勤奋的性格、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3、以就业市场为向导,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人才是否合格,要靠市场的检验才能得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就业市场的需要。

4、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优化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络平台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只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上网,充分发扬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弊端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平台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和面貌,使高校德育教育有可能利用这个空间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是高校德育管理的重要载体,教育者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可以很好的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既便于谈话内容的保密,也可以避免出现面对面尴尬的局面。

策略建议范文篇5

论文摘要:国产手机的品牌建设应该在创造品牌、提升品牌档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品牌效应,通过质量、服务与创新,完成中国手机品牌战略的维护与提升。从品牌营销战略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手机业市场品牌营销的迫切性,提出了中国手机业市场品牌营销战略策略选择,在中国手机品牌战略的维护与提升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1、建立中国手机业市场品牌营销战略的迫切性分析

并不是所有企业的产品都有品牌效应。品牌不同于商标,品牌在保证本企业产品与其它产品区别的同时,还能够为企业产生乘数效益,带来额外的收人。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过在市场上长期的努力而累积的财富。

综合}o年代以来的各种思想,可以说,品牌的实质是产品与消费者和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总和,它不仅仅是商标与符号,也不仅仅是产品与形象,它存在于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之中,单靠传播是打造不了品牌的,打造品牌是企业上下与内外整体努力的结果,决非仅仅是营销传播部门的专属职权。塑造品牌的目的在于累积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之一的品牌资产,从而获取品牌资产所带来的有形价值与收益。

可以说,品牌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是一门独特的生意,塑造品牌业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商业系统,它需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传播与服务等每个环节上作出正确的决策与行动。品牌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品牌运作本身就是一项战略性工程,它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全局性与全员性等战略特征,它需要企业以战略眼光,纵观全局,长期地、持续地操作,不可能一跳而就而一劳永逸。违背这一原则来推广品牌不符合品牌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市场上势必无功而返。所以说,对于意欲打造强势品牌的企业势必将品牌运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品牌需要战略规划,更需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之进行科学管理,从分析、规划、实施到评估与控制。

中国手机业的问题出在并不是没有品牌,而是品牌太多太杂,以至于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大品牌。从品牌营销战略的角度说,即使是TCL、波导也没有做到成为一个真正成功、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众多小品牌的竞争,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

因此,建立品牌营销战略,必须先创造品牌。使用品牌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必要的,有调查显示,在购买消费品时,70%的消费者要考虑产品的品牌,并以产品的品牌作为自己选购的依据。而且,美国《华尔街导报》的大样本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比如中国的VCD市场,万燕公司投资了一个亿制造了中国第一台VCD却忽视了市场策划与品牌的打造。结果反而是重视品牌创造的爱多公司占了先机,极其成功的取得了市场。

建立中国手机品牌战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就是要不断提高品牌资产,增强企业形象,建造世界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在现代营销活动中取得优势。品牌代表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它不仅起到开辟市场和维护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手段。

(2)提高企业品牌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更为重要”。同样,创立品牌并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更有利于企业运作质量和效用的改善。如果企业一开始就建立了市场营销战略,就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在此目标下,企业就可以优化自己的资源配置,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品牌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3)可以缩短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

张瑞敏曾经说过:“中国企业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出口,还要在出口过程中创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市场品牌营销战略对企业与国际知名品牌进行比较、竞争,找出差距,及时跟上和进行超越,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适应经济的全球化进程都有着重要意义。海尔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2、中国手机业市场品牌营销战略策略选择

2.1创造品牌

创造品牌,必须从企业自己的实际与行业情况、经济环境出发,确定采用同一品牌还是个别品牌(多重品牌)。个别品牌有利于产品的各自发展,尤其是产品线中产品档次悬殊时,选用个别品牌可以表示不要同质量等级,以示两者差异,从而防止产生品牌混同。而统一的品牌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于一点,为品牌的策划与广告宣传节约费用,制造更大效果;同时,统一的品牌便于管理,也能够更好产生品牌效应(利用原有品牌推出新产品)。但是也容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说,加大了品牌管理的难度。建议在企业初期采用统一品牌,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发展多重品牌。

2.2品牌档次的提升

对消费者而言,购买值得信任的手机品牌,能最大化地降低购买风险。品牌不断升级为名牌的过程,就是消费者从盲目消费到理性消费的一种进步。实际上,消费者的认牌购买正是表现出不同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在不同消费群体心中地位的不同,消费者通过购买不同的名牌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时尚。对于高端手机用户而言,“品牌——信誉——身份——产品”,他们既是国内外大品牌企业争夺的“利润目标”,又是市场中前卫新品和尊贵名品的“代言人”。

在高端手机买家中有一类“职业派”买家,主要是以年龄4。岁以上的私企老板和政府官员为代表,他们所理解的手机就是语音通话。除此功能之外,手机的另一大重要作用就是用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品位、实力等。因此,他们对手机产品的潮流功能并非看得很重,但品牌却是影响其选购的必不可少的要因。在产品同质化的手机消费时代,企业卖出的不仅仅是一部部手机产品,也不只是无形的品牌附加值,而是有形产品和无形品牌的共同体。

既然消费者提出了这种名牌需求,国产手机厂商要想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购买其产品,就必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国产手机的品牌建设应该在市场细分和目标消费群识别基础上,重新进行品牌定位和品牌细分。不要试图使品牌成为所有消费者的最爱,而要结合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为其“量身定做”企业的品牌,使其成为品牌的忠实拥护者。

要做好一个品牌,必须关注品牌档次的提升,必须搞好品牌的质量,形象和个性化决策。

首先要提升品牌质量。这里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它既包括使用质量,也包括效用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要做到品牌质量的提升,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其次,要提升品牌的形象。品牌的形象包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宏观形象、品牌消费率与品牌忠诚度。这五个方面涵盖了企业品牌经营和管理的品牌目标。第三,要做好品牌的个性定位。品牌个性定位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个性风格与市场定位。品牌是具体的,而品牌形象必须个性化。在产品同质化的条件下,产品差异化的唯一途径就是个性化。当企业为自己的品牌创造出独特的魅力化品牌个性时,就可以借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比如更高价格、更稳定的市场份额、更稳定的客户忠诚度等等。

2.3品牌效应的充分利用

品牌效应产生之后,必须及时加以充分利用。否则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品牌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有用的无形资源。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就是指在品牌营销战略中对品牌效应加以高强度的使用,要把品牌效应提高到最高的使用率,这种最高的使用率实际就是把品牌的效应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就以海尔为例,它以家用电器起家,创立了海尔这个产品品牌,进而把它提升到了企业品牌的层次。这时,不仅海尔旗下新增的各种相关电器产品借助海尔这个品牌打开了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且,海尔还借助海尔品牌进军了零售药业与厨房设备及手机业。由于海尔在家电方面树立的品牌形象深得人心,所以在新进市场上也因海尔品牌而轻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企业必须尽量精确估计自己品牌实力,充分利用自己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反过来讲,如果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自己品牌产生的品牌效应使自己的品牌增值,扩大市场份额,就有可能承担品牌市场份额被其它品牌侵占的风险。

2.4品牌的收购

市场上的每一个品牌都是企业花费无数时间、心血和代价而得来的。因此,企业除了创造自己的品牌之外,还可以在市场上收购其它的已有品牌,这样相当于用金钱换取了时间。因而在需要尽快进人市场,快速发展企业时非常适合采取这一措施。而且,收购品牌,不仅节约时间,有时也能找到价值低估了的品牌,从而赢得金钱。甚至,有时还能减少进人阻力。在品牌收购到手之后,必须对品牌加以改造,使其适合本企业的产品,代表本企业的形象。决不能令消费者只是接受了原先存在的品牌而非企业的产品。这个问题就是品牌转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投人大量的宣传。例如,tom,com公司为进人中国内地媒体市场,收购了羊城报业与作为前沿,并投人了大量精力与资金来宣传自己的品牌。

3、中国手机品牌战略的维护与提升

品牌的灵魂是文化、是优质、是精品、是卓越、是特征,是走向成功的商业文化。品牌的皇冠,是靠三根柱子支撑的,即质量、服务与创新。

3.1质量是品牌生命之源

质量是品牌的本质,也是品牌的生命。没有质量,品牌就失去了生命之源。品牌质量是其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心中感受的质量有机结合的体现。在不同品牌产品质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品牌体现的质量,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故而出现有的品牌受到消费者青睐,有的品牌却被消费者冷落。这说明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品牌体现的质量,并把产品的内在质量(即产品的实用价值——产品的功能、性能、规格、材料)外化为消费者能“发现”质量,使自己的产品同竞争者区别开来,达到最佳的质量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使企业获利最高。

3.2服务是品牌维护之途

服务是品牌“体现”质量的组成部分,也是品牌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超值服务是品牌生命之魂,是用发自内心的爱心、诚心、耐心向顾客提供超越其心理期望值的超常规的全方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服务的差异化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正如美国雷维特教授所言:“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在于其能提供的服务是多少”。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对象就是服务对象,两者间是顾客关系与服务关系。企业只有实现了内部顾客满意,才能保证外部顾客满意,从而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使品牌更具有竞争力,以优质服务保品牌。

3.3创新是品牌提升之径

从2002年的以黑白手机外观为竞争点到2003年为彩屏手机而战,再到2005年以来的智能手机、摄像手机、个性手机三大战场,中国手机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创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也将渐渐失去它的光泽。笔者以为,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策略建议范文篇6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这里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企业可能会因为海啸、洪水、飓风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而使得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受到威胁。二是社会因素,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法律制度、社会文化水平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都有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活动带来风险。三是市场因素,其包括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千变万化,这些都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这些因素虽然是存在企业之外,但却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如果不能顺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就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财务风险始终是伴随着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然而,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于与企业生产运营息息相关的的财务风险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市场最新变化信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浅薄的风险规避意识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关系混乱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在管理和使用资金、分配利润等方面,无论是在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还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都严重存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的现象,从而致使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流失非常严重,缺乏确保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没能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从而致使应收款项以及存款严重流失。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尚未健全,有的企业甚至严重缺乏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在现金的管理上,随意性较大,有的在资金的实际管理中根本未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标准与范围来对资金加以使用,白条抵库的现象大有存在。有的企业尽管已有相关的制度,但没能与时俱进,多数内容过于陈旧,对于当前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出现的新业务或新现象已发挥不了作用。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要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尽快将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其中的指标不仅要有资本充足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的风险指标,还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的风险指标。二是要将收集和报送风险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对于现有的风险信息传输的流程要予以不断的完善,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责任,要求其要随时关注风险信息。三是要进行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制定,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预算并评估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财务风险指标。四是要以测算评估的结果为依据,及时制定出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并予以实施。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提高对财务风险知识的宣传,以使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财务人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如,对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并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各种财务风险,要能及时发现、了解并加以识别;对于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要能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进行估计、衡量与检测;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应用能力等。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企业要尽快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来,内部制度不仅要包括内部控制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岗位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审计检查制度以及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制度,还要包括重大风险预警制度以及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等。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无时不在变化着,为此,企业要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灵活使用风险应对策略以及控制措施,以避免因企业内部管理而引发财务风险。

策略建议范文篇7

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乡镇核算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一、实施村级会计委托情况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以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长期以来缺乏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债权、债务不清,缺乏可靠会计信息等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2009年开始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工作。实施工作中,镇成立了村级会计委托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以镇农经部门为主的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设置总会计、会计、出纳、审核等多个独立工作岗位,明确核算中心工作职责及各个岗位职责,同时,配备相关的财务电算化设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到2010年末,全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委会中,有16个村(社区)签订村级会计委托代管协议书,经清理完成委托代管资产873.27万元的移交工作,并以各村(社区)为单位分设账务、独立会计核算进行代管。在会计核算与处理上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有关财经制度,使用省统一印制的收据票据;规范了开支票据,杜绝了“白条”抵库的不良行径;明晰产权,健立资产产权台账,进行登记管理;规范债权债务管理,有效地管理债权债务不清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债务的发生;编制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彻底解决了以往无会计信息或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村级会计委托代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队伍涣散

目前,各乡镇都已建立起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机构,可有的只是一种摆设,缺财会人员或财会人员极为不稳定,甚至,存在着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机构只有一个人的现象,工作难于开展好。财会人员绝大多数属兼职的,而且没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不足。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现金管理中,规定村委会备用金控制在500元以内,村民小组备用金控制在200元以内的,难于运作;二是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管理中,缺乏统一完善的操作程序,清产核资工作滞后;三是欠缺村级“一事一议”筹料管理制度,筹料管理工作难于规范。

(三)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素质低监督不力

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低、为群众维权意识不强,难于履行好其职能。民主监督发挥不了作用,特别是对开支的合理性、非生产性支出过大等的问题没能把好关。

(四)法律意识淡薄,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严重

在实施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中,有的村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视规章制度,总是抓住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的经济收入和不经财政的捐赠、扶持等的收入不放,私设小金库。对小金库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五)经费短缺,运转难

由于种种原因,中心的工作经费不到位,经费短缺成了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费短缺业务人员培训工作难于启动,村、组报账员报酬也就难于落实。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新形势下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村级财务公开水平的有效载体。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提到关系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实施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中,要统一安排部署,强化管理部门职能,组建好机构,提供组织保障,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规范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认识

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处理不好这问题会直接影响干群关系。然而,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能有效地解决农村财务问题,为此,要给予大力宣传。在推动委托工作中,要召开村干部参加的动员会议,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确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强调坚持“四权”不变的原则,依法,进行独立核算,机构的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干部对村级会计委托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愿望、维护农村稳定需要的认识;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村级会计委托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的认识。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制度建设是规范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能有效地约束受托和委托双方的行为,促进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的顺利运行。

1、强化管理监督体系建设。村级会计委托是实现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纪检组织部门的组织领导,需要各级农经工作部门的积极努力,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配合,广大群众的监督认可,形成思想认识统一、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具体、责任明确的村级财务监控网络体系,为村级财务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机制保证。

2、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规范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来落实农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以此保证农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建立“一事一议”筹料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通过一事一议”筹集沙石料,兴起公益性事业较为常见,而且比起筹资方便了大多数群众,是广大农民较为乐意接受的方式。但目前尚未建立或完善这项管理制度,来规范筹集沙石料等的活动。目前,在一事一议”筹集料管理中,只有参照“一事一议”筹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然而,所筹到的材料其计价标准问题,限度标准问题却没有统一的口径,给资产核算管理及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此,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并制定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以规范管理。

4、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双江县现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管理制度》的现金管理制度中规定:村委会库存现金控制在500元以内,村民小组备用金控制在200元以内的,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不违规又便利受托和委托双方的运作。

5、完善产权登记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村级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集体资产产权管理滞后,因此,要以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为契机,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资产产权登记规范管理。鉴于,资产产权登记缺乏统一完善的操作程序,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此项管理制度。

(四)加强票据管理,治理“白条”问题

加强票据管理,对票据实行领用、回收的登记制度,领用时按编号登记,回收时注销登记。非税收入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收入票据的稽查工作力度,治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捐赠性的划拨业务中不规范的问题。在发生扶持、捐赠、兑付奖金等业务时,会计主体双方要落实相关票据管理办法,尤其是拨出方要严格以统一印制的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票据作为核销入账原始凭证,不能绕过统一印制的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票据,经办此类业务,这样,可从源头上杜绝集体经济组织收受捐赠等收入不入账的行为,有效地遏制农村财务中的“白条”问题。

(五)实行财务公开

会计委托服务机构要以村为单位,按财务公开制度要求,将编制的各村财务收支情况公开表交村委会审议通过后,及时在村财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六)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

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质量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决定因素。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其充实人员队伍,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并保持委托服务机构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撤换。同时,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委托服务机构财会人员、村级报账员和民主理财小组长的业务培训,特别是人员上岗培训,要采取定期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民主监督及财务公开制度、村级“一事一议”制度、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化管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切实提高委托服务机构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七)提供经费保障

经费问题是关系到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机构工作运转的问题。财政部门要将会计委托服务机构正常运转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提供工作经费保障。省、州(市)财政部门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县乡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人员培训、报账员报酬、设备购置等项费用补助,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省、州(市)农业、财政部门每年要联合对开展农村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县进行检查考核,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县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对村级会计服务机构及其会计人员进行评比考核。

策略建议范文篇8

科技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好的创新环境要有企业家群体、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新一代企业不断出现、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国家政策制度、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为后继者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后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技术创新界定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强调技术创新是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国外研究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学者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励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着手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教授,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掌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沈倩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把产品从设想推到应用的全过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法律环境等。栾玉广(2000)对科技创新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透彻说明了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减少的发展方向。刘玲(2005)指出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孙健敏等(2007)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从区域的视角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创新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还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上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环境这一视角。本文通过了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了解、分析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从内部环境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和新颖之处。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海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策略建议范文篇9

关键词东北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综述与问题引出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居民以及参加非本地乡村游的非城市居民、外国游客,前往乡村地区尤其是特有的非城市风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农(牧或渔或林)业生产活动、民俗风土人情、民居建筑及聚居村落群等内容的区域(景区景点接待点),进行休闲、体验、考察、观光、度假、学习、游玩、约会、家庭游的行为,在享受融于自然、放松心情的同时,接受培训、餐饮、住宿、康体、娱乐、购物、通行、养生等方面的服务,并支付相关费用的经济活动。

目前有记录的乡村旅游活动最早源自1863年的欧洲,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个包价旅游团前往瑞士乡村。而不参加类似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包价旅游团前往乡村旅游的,类似当代自由行的个人、家庭、几个人小团体的乡村旅游活动,理论上应该早于年。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形成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单位、集体、个人组织的郊游、野游活动,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典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成都郊区农家乐、北京郊区民俗村、云南贵州的民族村寨游、沿海及岛屿的渔家乐、夏季草原牧民风情游为代表。国家旅游局把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向着融观赏、休闲、考察、学习、体验、娱乐、购物、聚会、游玩、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方向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透露的年全国乡村景区景点接待总人数是3亿多人次,占年全国旅游总人次13.94亿的21.52%;也就是年全国前往乡村地区旅游的人次,不含前往乡村地区只用餐住宿不游览景区景点的人次,大约分析显示出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率是21.52%。资料显示,国外罗马尼亚“农家乐”旅游收入已占全国旅游收入的20%;法国2001年乡村地区的旅游收入为140亿欧元,相当于当年国内旅游开支的19.2%。粗略推论全球乡村旅游人数占总旅游人数的比率及游客平均每年用于乡村旅游的开支占其每年平均总旅游开支的比率分别约为20%;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此比率将逐渐加大。

在国内外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也呈现出紧紧跟随发展之势。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省城、地级市和铁路、骨干公路沿线县级市的郊区,以及长白山、兴安岭、松花江、千山、东北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松花湖、镜泊湖等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滨海、滨湖、滨江、滨水库地区。但是,这些乡村旅游活动受季节性影响很大,每年“十一”后至来年“五一”前的六个半月时间处于冬半年淡季,除了海滨湖畔水库冬捕时期的鱼餐馆、市郊的滑雪场、少数乡村公路边上的农家餐馆、小旅店外,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都处于歇业状态。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脆弱,农(牧、渔)民冬季创收渠道很少,收入甚微,不利于东北地区冬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

本文推定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概念是:由参与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管理、经营、营销的政府职能部门、经营者(含企业和农户)、乡村当地居民中的非经营者,以满足接待游客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掌握和预测的市场容量、游客需求量及购买力信息,在规划好可持续发展并获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经营服务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为实现经营者和当地各方的可持续利益、目标,采取统一或灵活的乡村旅游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组合策略和方案集合。

2国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实践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10月,国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营销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规范的程序,积累了大量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销行为上的统一协调、共同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地方政府、当地乡村居民、当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农户和联合体或企业)如西班牙坎塔布利亚乡村旅游协会(RuralTourismAssociationinCantabria)、爱尔兰农舍度假协会(IrishFarmHouseHolidaysAssociation)等组织,负责统一协调、共同规划当地乡村旅游的营销行为并做好促销。

第二,通过认证系统进行质量管理和宣传促销。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认证帮助其对旅游产品、服务质量进行规范,有效吸引游客并扩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效果。

第三,营销方法多元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经营者重视现代科技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的运用,通过媒体、节庆、展会、互联网等手段吸引游客,同时通过对话、邀请、联合等方式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第四,发挥政府旅游职能部门的作用进行促销。乡村区域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可以统一规划、协调合作,乡村旅游经营者自然愿意攀上政府部门合作关系,扩大宣传促销。

第五,重视与游客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服务。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建立游客信息数据库,可以直接将最新信息直接传达给目标客户,进行有效促销。

3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是面对游客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选择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加上旅游淡旺季的影响,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主要归入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产品和服务雷同、缺乏细分市场对策。其代表性的口号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做农家人。四面办滑雪场、八方搞冬季捕鱼。此类问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营销观念普及率差、渠道少、方法简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数仍停留在推销阶段,个别乡村甚至还停留在销售阶段。原因一是我国大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许多是个体农户,会销售已经是其思想解放迈出的一大步;二是一些乡村地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在(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外来经营者的示范下,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会推销也是其一大进步。

第三,大多数地区乡村旅游进行营销的软、硬环境条件尚有不完善的方面,如道路、停车场、手机信号、饮食卫生状况、厕所、住宿、安全、经营秩序、交易欺诈等,农户限于实力无力营销,乡村地区基层政府的观念和条件限制了其组织农户营销,经营者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搞得好的地区乡村旅游的做法,而不会营销等问题。

第四,缺乏区域乡村旅游市场规划和整体营销策略。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活动政府比较重视,但容易导致一哄而上,缺乏区域市场规划,农户们和经营者不了解、不重视市场容量,重复建设,盲目滥搭乱建,自然乡村旅游经营的效益差。由于缺乏规划、经营者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区域乡村旅游整体市场营销合力,更无有力的营销策略。

第五,冬季气温低、游客少,大多数经营者冬半年歇业。东北本地城市游客猫冬不下乡或去南方、国外旅游,南方游客怕东北乡村地区防寒条件差,多在东北城市中旅游。冬半年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除极少数的市郊滑雪场、水库湖泊冬捕、公路边的小农家餐馆外,大都歇业。

4冬季东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策略建议

4.1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发挥领导推动作用

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看,先发展、后规范、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对于东北冬季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首要的策略是建议加强政府领导,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作用,指导引领乡村旅游经营者在冬季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工作,努力吸引游客,尽可能延长冬季乡村旅游活动的接待服务时间。

国外资料显示,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理解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1995年芬兰成立了乡村政策委员会,协调乡村发展。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多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支持的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乡村旅游活动。

东北目前冬季乡村地区旅游市场的开发刚刚起步,省、市、县(区)、乡基层政府、研究机构、经营者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局、农业局的领导下,注重乡村地区冬季旅游市场经营服务场所大都歇业的实际情况,围绕冬季努力吸引、满足刺激游客需求这一中心,搞好规划、研究、协调、宣传、人力资源培训,实行税收、财政等政策倾斜和优惠贷款等资金支持,起到推动作用。

政府其他非旅游、非农业部门也应统一思想,协调工作,齐抓共管,在职能范围内支持乡村旅游市场活动。如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企业的电价按照国家政策尽快落实与工业相同的价格;在税收上也要做好减免扶持工作;公安部门应继续加强打击屯匪路霸敲诈、盗抢黑社会活动,确保外来游客在本辖地域内的安全旅游。

4.2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完善乡村地区冬季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东北乡村地区的基础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冬季遇有恶劣天气,道路、通信、采暖等问题常常出现,这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硬伤。需要地方政府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统筹建设力度,继续改善冬季乡村旅游的道路、通信、卫生、修配、路标、防滑、车辆和游客防寒、当地土特产品交易等基础设施硬环境。

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者要主动发挥自身作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经营农户、经营联合体、经营企业、地方乡村旅游协作组织要主动行动起来,搞好其管理的场所及周边的冬季清雪、除冰、防滑、保暖、公厕工作,为满足游客需求、吸引前来消费,做好交通上的可进入、通信上的能联络、卫生上的保健康、接待上需保暖的基础工作。

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尽量协调处理好当地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牧、渔、林)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乡村旅游活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这些居民能够分享到乡村旅游市场活动所带来的道路、卫生、通信、信息服务等便利的间接利益,或游客从其那儿购买当地土特农副产品等直接经济利益;使这些居民不反对当地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并以后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来。

4.3以游客满意为战略使命做好东北冬季乡村旅游市场和产品的细分化、差异化工作

东北乡村地区冬季的旅游市场和产品在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依附相同(城市)市场目标游客群的基础上,各个省市县区乡村屯、各个江河水库湖泊泡子沿边、各个经营主体(农户或企业)之间,应该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下,面对共同或各自依附的城市和潜在的目标游客群,根据各自自身经营场所和服务的地点、条件、环境、档次、实力、经验,选择好自己的目标游客群,以游客满意为战略使命,进行有差别的旅游产品、服务的经营。

如一条河流岸边道路旁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接待的隔壁邻居经营农家餐饮店,自己家可不盲从跟风,选择经营民俗住宿业;城郊相同地点的左边的企业经营室外冰雪旅游项目,右边的企业用与其差别化的思路,可以经营室内地方乡村特色的健身、演艺、民间娱乐等项目;同一山坡前边的旅游联合体经营农家乐、土特农副产品超市,后边的旅游联合体进行市场细分化选择,可以经营冬季狩猎、冬季拓展训练、冬季大棚内养殖等项目。特别是同地块扎堆经营的邻居业者间更要进行产品的差异化经营。在这方面,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多做经营者们的市场营销差异化产品经营观的教育和引导。东北各省、各个地区间的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细分化和产品差异化,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气候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目标市场规模、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民俗风情等实际情况,努力搞好乡村旅游市场冬季产品的特色和独特性,将其作为经营冬季乡村旅游的优先策略之一。

4.4围绕竞争优势的发挥建设好冬季乡村旅游的营销渠道

建设好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营销渠道很重要。由于东北乡村地区冬季的旅游业刚刚开始,还遇有城市居民猫冬不外出的心理或冬季外出旅游大多选择南方、国外的旅游线路的习惯,加上东北各省乡村地区从事旅游的业者经济实力所限,以及乡村地区目前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相对单一、简陋;可以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先采取委托旅行社作为中间商等间接营销渠道进行,然后根据各家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再分别采取直接营销、宽渠道营销、短渠道营销等渠道策略。

东北各省大部分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户、联合体、企业,在冬季到来前,可以尽量先同本地区的地级城市或目标市场城市的旅行社合作,有实力的经营户也可以聘请兼职营销人员或委托旅行社做营销业务,积极打开目标城市的冬季市场。通过业务量分成、支付佣金等方法调动旅行社和兼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借助中间商熟悉市场、有开发城市客户市场的能力的营销作用,尽快开发冬季乡村旅游的市场。

经过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者如有能力,应该自己培养委派营销业务人员,围绕自己竞争优势的发挥,对目标城市的目标客户群市场进行直接的冬季营销开发、培育市场和忠诚的客户群。在营销工作的开展中,要注意尽量在不同城市或城中的不同区域,选择多家旅行社合作,进行宽渠道的营销活动。对距离远或南方、关内、外省城市的旅行社可采取多层级的宽渠道营销,对本地区邻近城市的旅行社要尽量减少层级,直接向旅行社或客户群营销宣传。

乡村地区政府职能部门、村集体、本地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或联合体等可以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发挥,组织整体性的当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和经营渠道的开发、培育。

4.5制定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价格要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

价格是杠杆,在各个市场活动中作用很大。东北乡村地区冬季旅游市场目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游客市场开发工作艰巨,还没习惯冬季前往乡村地区旅游的潜在游客和旅行社对乡村旅游的价格相当敏感,经营者需要认真考虑旅行社和潜在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制定好为游客所需求且能够接受的冬季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根据吉林旅游网的2009年吉林省旅游业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收入为564.1亿元人民币,参加国内游的人数是5433.03万人次,则吉林省2009年人均国内游支出约是1038元;假设按照年数据计算的乡村旅游比率21.52%,计算人均国内游支出1038元中用于前往乡村地区旅游的支出是223.38元。考虑目前省内乡村旅游多是一日游,则估算2009年吉林省乡村旅游(多是夏季)一日游(含餐饮、交通、门票、娱乐、经营者利润、税金等)的价位多在200元以内。以吉林省2010年冬季乡村旅游市场作价格参照系,如果扣除住宿费,前往吉林省乡村地区进行一日游活动的人均(餐费、交通费、门票娱乐费、旅行社利润、税金、经营者利润等)支出应该控制在150元左右。由于吉林省位于东北腹地,推算东北2010年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价格应该在每日每人150元左右。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的价格浮动,要注重长期目标,不要超过当年国内或当地经济、物价的增长率水平,也不宜竞相降价搞亏损团费旅游,试图整垮本地其他经营者,客观造成当地经营秩序混乱、旅行社和游客避而远之。各个经营者在冬季制定乡村旅游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考虑长远、可持续发展。

4.6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促销

东北冬季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最后落实的重点在进行培育冬季市场,做好各种形式的促销宣传、吸引游客上面。目前的宣传促销手段,多是经营者自己发放传单、在路边置放广告牌、给回头客优惠让其口碑宣传等简单形式。

乡村地区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当地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乡村旅游组织如联合体和协会等应该在当前冬季乡村旅游起步、培育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组织相关经营者、赞助商、财政补贴等费用投入,利用各种合适的媒体如电台、电视台、公交车站、互联网、报纸杂志、旅游地图、交通道路边广告牌、冬季节庆活动、过去来过本地的文化体育界名人明星等,集体进行当地区域冬季乡村旅游活动的整体形象性宣传促销。

整体形象性宣传促销在目前,远比农户或小企业自身做冬季宣传促销可信度更高,容易相对提高乡村当地冬季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潜在的游客市场。如长春市二道区东郊的乡村地区在旅游推介中光宣传自己的农家饭店、山庄,不一定引起游客或旅行社的兴趣,当大家整体宣传莲花山旅游度假区是举办过世界杯空中技巧滑雪赛事的地方时,可能吸引客户注意,然后再介绍自己家的店在莲花山滑雪场旁边,效果要好些。当然其他促销宣传形式包括地方政府官员的外出参加会议促销、当地居民的全员促销、经营者自己促销等,只要有利于冬季乡村旅游发展的促销方式,就可以积极进行、大胆使用,在促销中不断完善。

4.7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先服务好营销自身内部问题

政府职能部门、乡村旅游行业组织(如协会联合体等)欲大力培育乡村地区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经营者欲拓展营销,需要先从自身、内部做起。

4.7.1先转变自身内部的营销观念

职能部门、行业组织、经营者先从内部、自身做起,用主动的、战略的、围绕客户需求的、积极的营销观念改变自己,以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发现(周边城市)目标市场的游客需求的变化,围绕游客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或改造自身环境条件,提供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服务产品;之后也要注意培养家人和内部员工的营销意识。

4.7.2先服务好营销自身的内部员工

目前东北乡村旅游经营者主要有机构经营者、农户经营者、联合体经营者三类:机构经营者有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业或村集体投资在乡村地区开办的会议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旅行社、滑雪场、森林公园、景区、水库景点、漂流等实体,总数少但规模较大;农户经营者是农、牧、渔民、林区的山民自己投资开办的山庄、垂钓园、生态园、农家饭庄、小旅店、小商店、渔村等,总数大但规模小;联合体经营者是个别乡村地区、景区周边地区经营相同类型产品如游船、饭店、车队等实体的经营者之间的联合经营形式,数量少、地点相对集中、规模一般。除自家夫妻店、父子馆经营乡村旅游的个别项目服务外,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都需要招募员工或亲属进行接待服务经营工作,而且许多具体工作如上灶、驾驶、劳务等都需要员工操作。

员工是乡村旅游服务营销的人力资源,随着乡村地区青年人纷纷到城市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乡村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年轻人将越来越稀缺,乡村地区旅游业的经营者必须面对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顾客。要想内部顾客即员工能够更好地服务外部游客,经营者必须首先服务善待好内部员工,为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和前景。

在目前,特别是冬季,建议乡村旅游经营者善待内部员工的做法:一是免费提供员工的食宿;二是可以考虑提供交通、通信(年轻人手机上网)、岗位培训进修等方面的补贴;三是应考虑对在本经营者处的岗位工作超过一年的员工予以年度忠诚激励津贴;四是要逐步考虑给员工安排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统筹方面的缴费或补贴;五是在月薪方面可以考虑除固定工资外,要有根据员工每月服务营销的数额给予提成,专职营销员岗位的提成可以按百分点提,其他岗位的提成可以按千分点提或其他方式的奖励提成如按照酒水瓶盖、每桌、每床、每房、每人次、每车、每船等计件提成。

经营者在招聘员工时,首先要营销、吸引好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成为自己的员工,以提高经营者自身的服务、接待游客的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要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营成本,也是经营资本和营销依靠的主要资源的意识和概念。

总之,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活动应该积极开展,东北地区的经营者应该主动进行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把冬半年淡季六个半月时间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好,对于东北乡村地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和东北地区冬季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斌,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17-23.

[2]国家旅游局网站[EB/OL]./html/2008-6.

[3]李云.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9).

[4]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

[5]任桂燕.乡村旅游走向未来[J].调研世界.2000(1):43-44.

[6]熊元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73-75.

[7]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66-69.

[8]吕连琴.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4):6-9.

[9]赵立增.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建构策略[J].商场现代化,(4).

[10]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9):80-81.

[11]方中权,等.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及其经验——以LeRelaisdeChenille公司为例[J].人文地理,2007(5):76-79.

[12]张一博.浅析乡村旅游营销[J].现代企业,2007(11):58-59.

[13]王静,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102-103.

[14]李建峰,等.乡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86-89.

[15]郑丽霞.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永定县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3).

[16]冯磊.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6).

[17]陈德林.我国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48.

[18]毛晶晶.浅谈政府在乡村旅游营销中发挥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9(5):174.

[19]韩宾娜.东北三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基于“城—乡”极变模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50-55.

[20]张颖.吉林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J].松辽学刊,2002(2):55-58.

策略建议范文篇10

关键词: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主要特色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揭示中国历史演变的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实,展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不断创新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导言明确指出,“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四单元引言指出,“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第五单元引言论述中国近代历史,“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九单元论述中国现代史等等。(二)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制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价值观。(三)以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围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叙述、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既体现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以详今略古的中国通史结构和正文加辅助栏目的方式呈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概括性有机结合,既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同时,具体内容既重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注意到学生的升学和兴趣的多元需要。初中历史讲的细一些,高中历史从简;初中历史注意记忆性,高中历史加强分析性,使历史教育做到循序渐进。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设计要以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核心,突出“灵魂”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高中历史教育要确立的价值观在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评判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扬善抑恶。所谓必备品格,包含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三方面。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德人格上,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全人格;在史学品格上,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二)教学设计要追求“有意思有意义”的理念,突出“价值”引领。“有意思”,是指历史课堂有趣味、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这是历史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所谓“有意义”,是指历史教学需要价值引领,实现其“育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是超越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三)教学设计要超越教材知识内容,突出历史“课程”目标。新的教学目标再也不是人们熟知的双向细目表以及据此确定的知识点,如“了解”“记住”“理解”“简单应用”等,而是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在特定情境中以何种观念和品格,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简言之,新目标就是学生“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能做什么事(关键能力), 是否持续地做事(必备品格), 是否正确地做成事(价值观念)”。做事是新目标的宗旨,是新教学的关键,是新评价的焦点,是素养推论的直接依据。(四)教学设计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强调“深度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既求通又求全,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的跨度大,这既是特点又是难点。新教材繁了备课、难了老师,但它赋予老师们更大更重的育人职责。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教师的思想理念要有新的转变。这个“新”字,不仅是课堂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明确主流价值导向,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在这些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落实教材建设中“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未晨.教材就是国家事权——香港问题的教材“病根”[N].中国青年报,2019-8-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