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5:51:16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范文篇1

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规模进一步膨胀,因此,不免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担心:现有的国债规模是否过度了?这样的国债规模是否会造

成沉重的偿债负担从而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是学术界和实际决策部门普遍关注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对此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回答,不但要对中国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分析,还要通过对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下面,本文就通过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来分析一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合理走势。

一、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国债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断与确定一国的国债是否适度不能仅仅看国债本身的绝对值,它不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应债能力与财务负担状况,而必须用被国际上公认并经常使用的指标和经验数据来对各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考察,并依此对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从国民经济大局角度考察国债规模,而后两个指标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的。对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一)对国债负担率的比较。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和偿债能力、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国债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换句话说,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那么,考察国债的相对规模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债负担率。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扩大,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规模(国债负担率)都几乎翻了一倍,不过,在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国家中,债务规模有很大差别。有的国家的债务规模只相当与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国家超过了120%(比利时)。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则大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在与国外的这一指标进行比较时,不能仅看数量上的对比关系,还必须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债取向产生误导:其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亦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1980年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长的势头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之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应债能力比较强。而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发展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国家的财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门的各种预算外收入,也仅为20%左右。因此,从整体上讲,我们对债务的承受能力比国外要相对弱一些,债务负担率不能简单的和国外进行对比。其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之所以年能达到今天这样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的历史不长,从1981年发行第一批国债至今,也不过20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国债规模按目前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0%左右)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甚至会赶上有着较长举债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四,各个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债务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债务规模的国际比较时,,要充分考虑到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一般的,证券市场越发达,对国债规模的承受能力也将越强。一美国为例,1995年的国债余额约为3.6万亿美元,国债负担率达51%,但由于美国政府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政府债券市场,美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一直较为通畅。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债券是证券市场中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数证券中介机构和美国居民都青睐政府债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虽然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到1998年仅有8.2%,但考虑到我国的财力集中程度和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因素,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近期内不易过高。

(二)、对借债率的比较。国债借债率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当年GDP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借债率一般在3%…10%,而中国的借债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与借债率较低的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个百分点,这说明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我国的年度国债发行规模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从1994年起,中国的国债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大体在25%--30%,远远超过了GDP8%左右的增长速度,所以,借债率这一指标肯定还将不断攀升。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指标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的状况,维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国和西班牙等少数财政陷入困境和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在90年代初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三)债务依存度的比较。国债依存度是任何一个国家考核国债规模是否适当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值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国债依存度=国债年度发行额/财政支出。就法律或制度的意义看,至今为止我国国债只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发行公债的。这样,依靠国债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国债依存度这一指标对中央财政才是有意义的。所以。

我们在作比较分析时,实际上是拿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年度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与西方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来作对比。我国的债务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高达29.65%和71.12%,几乎高出日本、英国和美国的3-10倍。目前各发达国家的债务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间,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债务依存度也不过37%。显然,我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一半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不仅与政府本身的性质不符,而且,长此以往,恐怕难以维继,其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各国的财政体制和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在对国债依存度进行比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这个计算指标中,“中央财政支出”这一指标仅包括政府预算内支出,而在当前政府收支被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占相当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离在政府预算之外,保守的估计,预算外收支至少占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预算在整个政府预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财政支出这一指标是被低估了,具体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被高估了。第二,我国的财政预算编制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债务利息的规模已越来越大,但尚未编列在预算支出中,使帐面上的中央财政支出小一块。又使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块。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就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严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压缩国债规模的结论。但不管这个指标被怎样高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警觉,绝不能掉以轻心。

(四)偿债率的比较。国债偿债率是指一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适当的水平上。这一指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是8-10%,我国在1994年以前,由于国债的发行规模不大,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债务支出的也就不多,偿债率较地,如1990年不过是6.5%。但从1994年起,国债的发行规模剧增,由此导致的债务支出总额迅速上升,国债偿债率从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二、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对四个指标的对比分析,关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1、西方国家国债依存度较低,国债负担率较高,与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国家年度国债规模发行绝对量较大,但与其年度巨额财政收入相比,相对量显得较小。以美国为例,1993年的财政收入高达11535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财政收入仅有4398亿元人民币。若按现有汇率计算,相当于我国财政收入的22倍。二是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比较长,因此,国债发行时间也早,尤其是以发行中长期(10-20年)的国债为主体品种,因此,历史累计额较大,比较起来,其国债负担率自然比较高。2、从上面判断国债规模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很难简单讲,中国国债规模是大了还是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一个让人们较易接受的事实是,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当中,即既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政府债务问题而陷入信用危机和财政危机。3、从动态趋势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经历了自1994年以来的以30%多的速度急剧扩张,正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与日剧增的风险。今后的若干年内,只要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突变,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增长中的“微调”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考虑到国债总量政策的惯性作用,未来几年要压缩国债发行规模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客观要求,但国债发行规模要想连续保持这几年的增长势头也是难以维继的。所以,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增长中的“微调”,而且,这种“微调”只能建立在“振兴财政”和“优化国债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即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或国家可支配财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国债规模。同时,要继续调整国债政策,规范国债市场,优化国债结构,是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得到较好的释放。

参考文献:

1、管圣义、刘邦驰,“我国国债规模与限度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7。

2、马涛,“国债扩张动因何在”,《经济日报》,1999.9.13。

3、倪红日,“扩大国债的可行性研究”,《涉外税务》,1999.9。

比较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思想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发展,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发展变化实际不断推陈出新。改革进程中,习根据新时代新情况,汲取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改革任务、改革方法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一、改革必然性思想比较

任何一种改革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又进入到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要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和要求,通过改革来完成。邓小平同志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面对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几经困难与挫折,第三次上台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时候,努力尝试改变国家这样的状况,认真分析了我国当时的国情。第一,是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对党、国家、人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人们一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必须承认,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计划经济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搞发展,短期内确实对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家不断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显露,由于计划经济较强的控制力,遭致了对市场调节作用的忽视,生产不能够适应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大减弱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应对这种局面,萌发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的需求由“物质文化”转变为“美好生活”,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人民的新需求,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过去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经济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差距明显,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政治上,贪污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社会上民生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人民就业、医疗等面临不少难题;生态方面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使得新时代下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习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改革思想。

二、改革任务思想比较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不同,改革任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从“先富论”到均衡发展。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和工人农民,生活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和人民逐步走向富裕,这是“先富”理论的首次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1957年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脱离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事实证明,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就必须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不充分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的追求层次更高、追求范围更广,而我们面临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足、发展程度不高、发展态势不稳等问题,需要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其次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东中西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等,为了实现新生代下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二)从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计划”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往那种高度计划的经济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在1979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模式,1992年,又进一步指明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从此,“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发挥着各自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新的需求关系和结构性问题,例如实体经济不振、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产品质量无法匹配人民的消费需求等,其实质都是供需不平衡。为了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需求,习于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习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报告中,习又提出了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三)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在邓小平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比较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国家要想提升综合国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先发展经济。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有条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发生了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人们日益增长了对当家作主、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等的追求,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基本国情没有变,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需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配以相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等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

三、改革方法思想的比较

正确的改革方法是指导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邓小平和习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备的、科学的改革方法体系。由于时代特征、面临问题和改革侧重点等的不同,习在继承邓小平优秀改革方法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邓小平同志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与方法,在实践探索中边摸索边总结,将改革开放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之前,小岗村和大多数地区一样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他们在1978年冬天通过按手印的方式实行包产到户,到1979年秋天小岗村获得了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温饱。经过小岗村的成功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得到了证明,并将之推广至全国。毋庸置疑,“摸着石头过河”在邓小平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改革之初面临的实际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代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充分的估计。在改革方法方面强调,对于未知领域仍然要重视“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运用,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全面深化改革,运用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改革方法,使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从“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到“敢于担当,行稳致远”。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僵化,在姓“资”姓“社”问题上没有统一正确的认识,成为改革面临的一大难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首先要从思想上征服广大人民群众,其次要在实践成果中让人民群众信服。于是邓小平同志不断地考察,不断地试验,认为改革必须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在改革中要敢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绝不是脱离实际、违背事实的主观臆想,而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闯精神,又要有知错就改、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综观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既要坚持邓小平同志“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法,又对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深化,所以在改革进程中仍然会有前所未知的状况和风险,作为国家领导集体,要以极大地勇气和智慧将改革推向前进,要敢于试验,敢于担当。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进程中不容许犯颠覆性的错误,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推出一项改革举措时,要得到反复的研究和论证,要慎之又慎,方能达到行稳致远。通过对邓小平和改革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基本认识,首先是改革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次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必须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基本国情,敢于面对国内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推进改革。最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不仅继承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精髓,还且还根据现实国情在各个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使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在新时代下得到了升华,同时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动。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孙肖远.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内在逻辑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18(4).

[5]姚东.论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6(4).

比较分析范文篇3

摘要FC和iSCSI是目前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AreaNetwork)的两个主流协议。该文介绍FC(FibreChannel:光纤通道)和iSCSI(InternetSCSI)协议的协议结构以及流量控制和发现机制,在零复制和流量控制等方面对FC和iSCSI的协议功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关键词存储区域网络;FC;iSCSI;零复制。1引言SAN是一种专用网络,是网络服务器群的后端,可采用光纤通道或iSCSI等存储专用协议连接成高速专用网络,使网络服务器与多种存储设备直接连接。SAN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网络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多对多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是本地的高速连接。SAN架构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扩展性、多种存储设备的集中和新架构支撑下的新型数据应用方式,在安全意义下负责可持续的存储和数据传输。目前,FC和iSCSI是应用于存储区域网吉比特速率的两种主要技术。2FC协议分析2。1FC协议结构光纤通道按协议层进行分层,各层之间技术相互独立,留有增长空间,并且由被认可的标准化机构进行开发,分层结构共分5层,如图1所示。图1FC协议层次⑴C-0(物理层底层):FC-0层定义了连接的物理端口特性,包括介质和连接器(驱动器、接收机、发送机等)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和光特性、传输速率以及其它的一些连接端口特性。⑵FC-1(传输协议):规定了8B/10B编码方式和传输协议.包括串行编码、解码规则、特殊字符和错误控制。⑶C-2(帧协议):规定了具体的传输机制,包括帧格式,节点间的信息交换。⑷C-3(公共服务):提供高级特性的公共服务,即端口间的结构协议和流动控制,它定义了三种服务:条块化(Striping)、搜索组(HuntGroup)和多路播放(BroadcastMulticast)。⑸FC-4(ULP映射):定义了FibreChannel和IP,SCSI-3以及其他的上层协议(ULP)之间的接口。2.2FC流量控制FC中的流量控制机制是在信用度系统上的基础上。所谓的信用度(Credit)是指设备接受额外帧的能力。信用度的多少决定了设备接收额外帧能力的大小。如果接受方没有向发送方发出任何的信用度,那么发送方就不能发送任何帧,在信用度的基础上协调帧传送,可以避免帧的丢失,同时减少了对整个帧序列进行重传的频率。实际上,这种基于信用度的机制建立在终端节点能够提供的缓冲区(TX-Buffer和RX-Buffer)的数目上,这些缓冲区用于存储到来的数据流。例如,拥有板上存储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可能被分派作为接受缓冲区,成为FC-1解串和译码功能,以及FC-2的帧重新装配功能之间的接口。当FC-1来提交帧的时候,这种接受缓冲区被充满;当FC-2的装配线取出各个帧进行数据块的重建时,这种接受缓冲区被清空。为了充分的利用FC的传输能力,最好能够连续的多发出多个帧。这一点在事务开始前由授权充分信用度来实现,同时利用FC的全双工能力在帧还未接受时就发出附加的信用度。FC中常用的两种是端到端(EE-Credit)和缓冲区到缓冲区(BB-Credit)的流量控制。

端到端的流量控制机制(EE-Credit)是在两个终端节点之间使用的流量控制。在两个通信节点登录并交换通信参数时候,建立起传输信用度,并且由节点本身来监测。中间的交换机不参与端到端流量控制。如图图2FC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一旦一个初始的信用度等级授权后,如果要补充信用度的话,要由接受方向发送出应答(ACK)来实现。每发出一个帧发送方就消耗了一个端到端的信用度(EE-Credit),只有当其接收到一个ACK后才能增加信用度。光纤通道中还定义使用BB-Credit的流量控制机制(缓冲区到缓冲区的信用度),并且依靠receive-ready(R-RDY)有序集补充信用度,如图2所示。某个附接到交换机的终端接点将在登录到交换机的过程中建立它的BB-Credit。在交换机远端参与通信的一方将在登录时建立其自身交换机的BB-Credit。BB-Credit没有端到端的成分。发送方在发出一个帧时将BB-Credit减1,直到BB-Credit的数量为零的时候.此时不能再进行帧发送。在接收到R-RDY时将BB-Credit加1。BB-Credit的初始值必须是非零的。如果为零的话,说明不能再接收或者发送帧。2.3FC发现机制在FC中,当一个新的设备加入到网络中时,它要与它的网络的管理者(一般是交换机)取得联系,网络管理者便会依次告知所有那些已经注册过的和那些需要被通知这一事件的设备。此外,在FC中,由于为了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分区。当一个新的设备加入到网络中的时候,该设备首先与它同在一个分区的其它现有设备完成注册,然后连接这个设备的交换机会把这一事件告知其他的分区的设备和其它的交换机。图3FC发现机制

如图3所示,如果当A区的节点A加入网络时,它先与FC交换机取得联系,那么FC交换机将把A节点加入网络的这一信息先后分别告知节点B和节点C以及B区的节点D和节点E。至此,A节点就加入到网络中,可以与A区与B区中的设备进行通信。3iSCSI协议分析3.1iSCSI协议结构如同任何一个协议一样,iSCSI也有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根据OSI模型,iSCSI的协议栈自顶向下一共可以分为五层,如图4所示:图4iSCSI协议分层模型.SCSI层:根据应用发出的请求建立SCSICDB(命令描述块),并传给iSCSI层;同时接受来自iSCSI层的CDB,并向应用返回数据。.iSCSI层:对SCSICDB进行封装,以便能够在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上进行传输,完成SCSI到TCP/IP的协议映射。这一层是iSCSI协议的核心层。.TCP层:提供端到端的透明可靠传输。.IP层:对IP报文进行路由和转发。.Link层:提供点到点的无差错传输3.2iSCSI流量控制与超时重发流量控制是指发送方控制发送数据帧到网络的速率。发送方发送的速率—般是传送路径上的交换机、路由器或接收方可用的缓冲区大小的函数。iSCSI则采用TCP/lP协议的端到端的流量控制机制,以可变发送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发送窗口在连接建立时由双方面定,但在通信过程中,接收方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使用情况,随时动态地调整自已的接收窗口(可增大或减小),然后告诉对方,使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和自己的接收窗口一致。iSCSI采用的是TCP的自适应超时重发算法,可根据网络的情况动态调整。这种算法记录每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相应的确认报文段的时间,这两个时间之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延RTT,当发送—个数据段时,启动相应的定时器,如果定时器超时确认报文段还没有到达,就触发数据配发机制。如果超时之前得到确认,就记录新的往返时延,将各个报文段的往返时延样本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新的报文段的平均往返时延RTT,显然定时器设置的重发时间应大于平均的往返时延RTT。在实际应用中,RTT的算法还很复杂,目前一般采用的是Karm算法。3.3iSCSI发现机制iSCSI发起端为了和iSCSI目标端建立iSCSI会话,iSCSI需要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TCP端口号和名字三个信息。iSCSI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让iSCSI发起端获取一条到iSCSI目标端的通路。iSCSI有三种发现机制:⑴静态配置:在iSCSI发起端已经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TCP端口号和名字信息时,iSCSI发起端不需要执行发现。iSCSI发起端直接通过IP地址和TCP端口来建立TCP连接,使用iSCSI目标端的名字来建立iSCSI会话。这种发现机制比较适合比较小的iSCSI体系结构⑵SendTarget发现:在iSCSI发起端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和TCP端口的情况下,iSCSI使用IP地址和TCP端口号建立TCP连接后建立发现对话。iSCSI发起端发送SendTarget命令查询网络中的存在的iSCSI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网关设备,iSCSI发起端被静态配置连接到指定的iSCSI设备。iSCSI发起端和iSCSI网关设备建立对话并发送SendTarget请求给iSCSI网关设备。iSCSI网关设备返回一系列和它相连的ISCSI目标端的信息。iSCSI发起端选择一个目标端来建立对话。⑶零配置发现:这种机制用于iSCSI发送设备完全不知道ISCSI目标端的信息的情况下。iSCSI发起端利用现有的IP网络协议SLP(ServiceLocationProtocolforDiscovery,服务定位协议)。iSCSI目标端使用SLP来注册,iSCSI发起端可以通过查询SLP来获得注册的iSCSI目标端的信息。当iSCSI目标端加入到网络中的时候,拓扑结构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方法增加了实现的复杂性,但它不需要重新配置发起端即可找到新的目标端。4FC与iSCSI协议的比较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两个协议进行比较:4.1流量控制机制对网络的适应性FC采用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机制,当接受者有足够的缓存接受发信者的数据时,接受者把Credit(信用度)分配给发信者。它根据发送者的请求分配Credit,仅当发送者没有用完它的Credit时,它才可以发送数据。在MAN/WAN中,发送者必须要等待很长时间来获得接受者的确认消息(以向网络发送新的数据)。这种基于信任的流量控制机制降低了网络的利用率。iSCSI是基于窗口的发送机制,由于发送方可以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地调整发送速率,因此iSCSI的流量控制机制对网络的适应性更好,尤其在网络传输延迟较大的网络中。4.2超时重发机制的灵活性在TCP/IP协议中,TCP使用自适应重传算法以适应互连网络时延的变化。它的要点是:TCP监视每一条连接的性能,并计算出报文的往返时间RTT(RoundTripTime)。当连接的性能变化时,TCP随即修改RTT(也就是说它能自动适应时延的变化)。RTT(RoundTripTime)被发送方用来决定是否重传报文。而FibreChanne]使用的是静态的超时重发机制,不会根据网络的情况动态地加以改变,因此发送方可能过早或过迟地出现超时,这对改善网络的综合性能不利。相对而言,iSCSI可以动态地自适应于网络的当的情况,可以改善网络的综合性能,从这个角度看,iSCSI应该优于FibreChannel,更加适合目前的网络情况4.3CPU对数据封装的负担大小在存储环境中,发出的块I/0请求的大小一般介于4K到64K之间。以8K的块I/0请求为例,已经知道在iSCSI中以太网帧的大小是1.5K,在FC中,FC的帧大小是2K。因此8K的块I/O请求必须被分成多个小的段,以适应不同的传输帧大小。在FC中,分段和重组操作是在网卡中实现的,因此减轻了主机CPU的负担。对于iSCSI协议,由于分段与重装是有CPU来完成的,因此增加了CPU的负担。4.4是否能保证数据安全传送在安全性方面,因为iSCSI的一个设计标准是它在不受信任的广域环境中的使用,iSCSI规范允许使用多种安全方法。位于iSCSI层下的加密方案(例如,IPsec),不需要在iSCSI端设备之间进行协商,它们对于高层应用程序来说是透明的。对于其他的认证实现(如,KERBEROS或者公钥/私钥的交换),iSCSI登录过程为两个端设备协商两者都支持的安全类型提供了文本字段。如果协商成功,iSCSI设备之间的PDU交换将由所使用的安全程序根据适当的安全确认需求而被格式化。iSNS(InternetStorageNameServer)服务器也可以协助此过程(如作为公钥的仓库)。光纤通道是工作在第二层的协议,原本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以及安全通用协议,只不过是基于逻辑上的数据通道绑定。5结束语对于传统的基于LAN的SAN来说,FC是比iSCSI更好的网络互连协议,因为FC的零复制和分段组装机制大大地减轻了CPU的负担,加快了数据的处理。但是,随着存储应用的增长,存储网络往往需要跨越很远的距离,由于在流量拥塞控制机制、发现和地址机制、超时重发机制、安全机制等方面的优势,iSCSI比FC更适合这种情况。参考文献:[1]iSCSIProtocolConceptsandImplementation。CisioSystemsInc。,2001。[2]罗金平,汪东,方兴等译TOMClark。IPSAN权威指南:存储区域网络中的iSCSI,iFCP和FCIP协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3]iSCSIReview[EB/OL].http://www.digit—life.com/artieles2/iSCSI/.[4]朱立古,赵青梅,梁哲伟,等.iSCSI协议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5):44。[5]马米.IP存储展望计算机世界[EB/OL].http://www.csec。com。cn/ittouch/020716/9.htm,2002-04-08.

比较分析范文篇4

一、中加两国粮食概况分析(一)粮种差异加拿大粮食大多产自西部草原区,此区有38.4万平方千米的农田,约有11万农民,每个农场平均4人、约150O公顷土地。过去10年粮食年均总产量为6800万吨,其中小麦约2500万吨;年出口量为2700万吨,小麦约为2000万吨。加拿大的主要粮食品种是小麦,还有少部分菜籽、豌豆、扁豆及其它农作物。小麦也是主要出口粮种。由于加拿大在小麦的种植及流通过程中的管理相当严格,所以质量稳定、均匀,利于管理和储藏。小麦种类共有7种,无论从外观还是食用品质均有很大差别,为小麦采取分种储藏提供了依据。分种储藏不仅粮质均匀稳定利于储藏,而且可为用户提供不同要求的小麦,提高加工品的加工和食用品质。中国储备粮种有4种: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品种繁多,质量不均,且普遍质量较差,大大降低了粮食的储藏稳定性,给粮食的储藏带来很多问题。(二)生产组织差异加拿大粮食的生产是由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来完成的,每户农民的种植面积约有1500公顷,品种单一,质量均匀,运往中转站后可实现分种储存。中国粮食生产主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完成,个别地区平均每个农民的土地还不足667平方米,这就造成了品种繁多,难以进行单种储藏,整仓粮食品种混杂,质量不一,储藏稳定性差,也难以为用户提供满足各种加工品质的原粮。(三)质量差异加拿大的小麦质量世界闻名,这得益于完善的小麦质量监控体系,从小麦品种管理入手,直到港口的出口质量都有着非常严格、近似于法律的质量控制制度,每道流通环节均由国家小麦质量控制权威部门――加拿大谷物委员会派出检查员到场抽样检查,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中国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多为感官检查,缺乏快速准确的仪器设备,科学性差,不利于粮食的质量控制。(四)流通差异加拿大全国总仓容约6000万吨。粮食收获后,农场一般只作短暂的储存和处理后(清理、干燥、通风等)便就近交到粮食转运站,中转站一般经火车运输至终点站(港口)即可出口。粮食的储藏时间很少超过半年(在农场可能会达到8个月至1年),避免了粮食在储藏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陈化、生虫、发热、结露等,使储藏工作变得较为简单。加拿大西部共有粮食转运站1041个,主要由9家公司经营。总仓容为640万吨,平均储存能力为6000吨,许多转运站的储存能力超过2.5万吨。转运站的仓型几乎全是筒仓,大部分为钢混筒仓,也有一些金属仓。加拿大的草原生产区谷物几乎都是由铁路运到港口,粮食铁路运输公司有2家,即太平洋铁路和国家铁路。加拿大有14个粮食终点站,总仓容为240万吨,其中5个在温哥华,储藏量为92.9万吨;1个在鲁伯特太子港,储存量为21万吨;1个在邱吉尔港,储存量为14万吨;剩余7个均在雷洲湾,储存量为130万吨。终点站的仓型几乎全是滑模钢混立筒仓。中国粮食储存期较长,一般为3-5年,再加上近几年顺价销售困难,所以粮食流通更慢,储存期更长,随之而来的是陈化、生虫、发热、结露等各种损失。(五)气候差异加拿大地处北半球,纬度较高,有8个月的冬季,无霜期约90天,所以气温较低,在8月份收麦时,粮温经通风后可降至-20℃,粮食的安全储藏基本无问题,害虫也是以防为主,很少熏蒸。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很大,气候很不相同,大多数地区夏季温度高,时间长,为粮食的安全储藏带来困难。(六)管理体制差异加拿大的粮食流通快,管理严格,特别是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既有标准,又有快速实用的检测仪器,也有技术权威部门,实行全国统一管理,有力地保证了储粮的质量,减少了产后损失。中国粮食仓储企业较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分散,虽有国家制定的粮食质量标准,但执行的情况较差,既无实用仪器,也无权威部门,所以质量标准形同虚设。二、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简介(一)粮食生产及流通特点加拿大粮食生产及流通的管理从种子注册开始,小麦种子必须是政府注册的合法品种,农民在下种前要及时填写报单向加拿大小麦局报告种植品种及播种面积。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谷物研究实验采用单粒小麦醇溶蛋白的电泳法可对小麦种子进行纯种鉴定,以确保品种的纯度。收粮时主要做好小麦的定等及分级储藏工作。定等一般是在中转库进行,入仓前每车均采用自动取样,然后按国家质量标准及谷委会制作的标准样品定等,并按蛋白质含量分仓储存。如农民对定等有异议,可要求谷委会重新定等直至法庭仲裁。农场粮库储藏期间,根据粮情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及倒仓处理将粮温降至于-20℃,出仓时过筛清除冻死的害虫。粮食害虫控制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少用杀虫剂。中转库还可对高水分粮食进行烘干降水处理。中转库出仓及直接出口时要抽样检验,确保粮食的品质符合登记标准,同时谷委会的检查员要在场监督检验。终点库的粮食出仓一般均为出口销售,对粮食质量的管理更加严格。终点库一般为火车来粮,火车地坑卸粮后提升取样(每1000吨取一次样)进行初步的定等与化验,称重清理后再取样化验定等,小麦符合质量标准方可装船,否则需再进行清理,装船前进行第3次取样,其中一部分由加谷委的检测员进行定等检验,另一部分样品送温尼伯加谷委会复检并保存。每批粮食的品质信息均输入终点库计算机,最终该批粮食的品质报告单连同样品要在全国各地加谷委设立的办事处的样品库中保存半年以上。如果一船粮食来自几个中转库,则各库样品应分别保存。加谷委在各终点库的检测员只负责提供品质定等的数据,而出口粮食的最终品质检验报告则由加谷委提出。农民、中转库、终点库及用户如对粮食流通过程中的品质检验或定等有异议,可在15天内向加谷委申请复检,对复检的结果不满意可向法庭起诉。(二)主要粮食储藏技术1、“四散”技术加拿大粮食已完全实现“四散”流通,这不仅利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而且节约了很多费用。农场至中转站的运输多采用挂车汽车,载重量大者40吨,小者3-5吨,上部装载,下部卸载。从中转站到终点站大部分采用火车运输,有时火车也可直接从南边输出到美国。加拿大运输谷物的火车车皮大约有25000节,其中大部分为封闭式漏斗车皮,载重为90吨。一列火车100节,每节车皮内有4个仓,上部装载,下部卸载。另外加拿大的粮食运输也采用集装箱,汽车集装箱运输约占5%,出口轮船也有集装箱运输,集装箱的装载量为20吨左右。2、通风技术的应用加拿大的粮食通风技术在农场的小型金属筒仓中应用相当普遍,几乎每个仓均安装了通风系统。风机多采用的是小型轴流风机,也有小型离心风机,通风量为2-4L/s。通风系统多采用全孔板仓底通风系统,也有采用中央风管系统。冬季可将粮食温度降至-20℃左右,起到降温、降水、防止水分转移和冷冻杀虫等作用。3、仓型农场多为小型金属筒仓,直径为8-16米,有锥底和平底2种。多采用螺旋输送机进仓,自流出仓或螺旋扫仓机出仓,仓内配备有通风装置,仓容为250-300吨。中转站、终点站一般为立筒仓,筒仓直径为8米左右,高约40米,多为钢混结构,也有金属结构,单仓容量3000-5000吨。4、防虫防霉由于储存期短,气温、粮温低,所以防虫防霉也较简单,主要通过降温降水,使入仓水分降至14%以下。害虫治理提倡包括卫生措施的综合技术。硅藻土已注册开始使用,使用浓度为100ml/mm3,并要使用CGC的推荐产品,其费用相当于使用马拉松。在极个别情况下生虫,也用C02杀虫,浓度为60%,20℃一周可达到良好的杀虫效果,也有用PH3和C02混合熏蒸的。冷冻杀虫较常用,-15℃可杀死印度谷蛾。防霉主要是干燥法,粮食水分为16%-18%时可考虑用热风干燥,水分小于15%时采用通风干燥。粮食的防虫防霉主要在农场储藏时进行。5、粮食质量控制及安全加拿大粮食质量体系完善,管理严格。粮食安全检测严格,按国家卫生部标准对粮食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测。常规检测包括:农药残留(田间农药、产后农药、除草剂、拌种等200多种农药)、真菌毒素、重金属痕量分析、放射性测定等。测定主要采用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仪等先进大型仪器。6、粮食干燥粮食干燥通常在中转站进行。大多数中转站均配有大型粮食干燥设备,每年需进行干燥的粮食比例约为20%。干燥形式有:就仓环境空气干燥、就仓热空气干燥和干燥机干燥。7、临时储藏加拿大也有少量露天临时储藏的粮食。(三)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加拿大农业部共有19个谷物研究机构,目前很多课题的研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有:1、作物育种培育优良的谷物品种及纯种鉴定。2、储粮生态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研究储粮生态,主要将粮食、害虫、微生物、仓结构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研究,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技术。3、害虫检测技术摄像机与计算机测虫、漏斗诱陷及性引诱激素的使用、声音探测、温度探测。4、计算机模型及专家系统温湿度模型、昆虫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机模拟粮仓、各类专家系统。5、不同食品对原料的品质要求面包、通心粉、馒头、面条等。三、中国粮食储藏技术(一)温控控制储粮温度是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广泛。包括高温储藏:主要用于新收小麦的热密闭储藏,可达到高温杀虫及促进后熟的作用;低温储藏:有自然低温、机械通风低温、空调低温、谷冷机低温、地下低温等多种方法。(二)气控通过控制粮堆中的气体成分而达到安全储藏的储粮技术。常用的有:自然密闭缺氧储藏、充N2、充C02等。(三)水控即粮食干燥。中国的高水分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有机械通风降水和干燥机干燥2种方法。(四)熏蒸熏蒸杀虫是一种应用较普遍的储藏技术。熏蒸主要采用常规施药、环流熏蒸等方法。(五)粮情监测目前只能实现计算机粮温监测,其它粮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试验,如:湿度、虫害、气体成分等粮情的计算机监测及通风、熏蒸、谷冷的自动控制均在研究之中。(六)新仓新技术“四项新技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七)储藏技术发展趋势粮仓性能多样化、仓储作业机械化、粮食流通“四散”化、储藏技术综合化、粮食储藏智能化――五化。四、中加粮食储藏技术的差异分析(一)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突出优点粮食质量好、管理严、流通达到了“四散”,流通快、机械化程度高是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主要优点。(二)中国粮食储藏技术的优点及不足优点:粮食储藏技术先进,制度完善,管理细致。不足:“四散”比例小(散运率约20%),机械化程度低,储藏期太长,仓房条件差,各种品质检化验仪器设备缺乏。(三)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启发与建议(1)中国应逐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加强粮食的流通管理,加快“四散”化进程;(2)粮食储藏要逐步实现分级、分种储藏;(3)应在中国建立粮食质量控制的体制及机构,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建立集中的权力机构,统一培训质量检查员,统一指定及校验质量检测的仪器设备;(4)粮食的品种要相对集中,并加强品种管理,建立严格的品种注册审批制度。

比较分析范文篇5

在国外的学术界,著名学者的同事、学术朋友、学生或崇拜者会在特别的时候为这位学者编纪念论文集(festschrift),以表示对他的敬意;这类论文集的论文通常由这位学者的同事、学术朋友、学生、崇拜者等撰写,论文集要么直接在标题上点明是为某人而编(如:Greenbaum,

S.,G.Leech,andJ.Svartvik(1980)(eds)StudiesinEnglishLinguistics

forRandolphQuirk.London:Longman),要么在副标题上说明为某人而编(如:Hoey,M.(1993)(ed)

Data,DiscourseandDescription:EssaysinHonourofProfessorJohnSinclair.

London:Collins;Cook,G.andB.Seidlhofer(1995)(eds)Principleand

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StudiesinHonourofH.G.Widdowson.

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出这样的纪念文集通常都有一个"理由"(如某人XX大寿,或退休,或庆祝XX活动,或有其他特别的原因)。例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M.

A.K.Halliday要退休时,他的同事、学术朋友、学生、崇拜者便着手为他编五册纪念论文集,即(1)SteeleandThreadgold

(1987),Vol.1andVol.2.,(2)HasanandMartin(1989),(3)Friesand

Gregory(1995),(4)Berry,Butter,FawcettandHuang(1996)。在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像J.

MchSinclair,H.G.Widdowson,C.Candlin,M.Hoey等等人也都有人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意而编辑纪念论文集献给他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者为桂诗春先生编辑纪念论文集,以表示对桂先生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敬意,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就桂先生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而言,这样的专集早就应该出版。我能有机会为这个专集献上一篇习作,感到十分荣幸。我要感谢纪念文集编者给我这个机会。

在此之前我曾两次为我所敬仰、崇拜的师长的纪念论文集献上习作。第一次是1994年,所写的ExperientialEnhancedTheme

inEnglish献给M.A.K.Halliday(见Berry,Butler,FawcettandHuang,1996:

52-112),第二次是三年后的1997年,所写的《从方式原则看广告语篇中的语码转换》(见黄国文、张文浩编,1997,第240-252页)献给了王宗炎先生。该论文集是为了庆贺王宗炎先生85寿辰及从教55年而特编的。这一次献给桂诗春先生的习作是1997年的三年后,是一次令人高兴的巧合。

我在广外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正式修过桂诗春先生讲授的五门课,课程的名称分别是:英语词汇学、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学。虽然我不是个出色的学生,但也从桂先生那里"骗"走了这些课的学分。不过,我觉得我从桂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限于他的讲课和他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所出版的专著(见陈建平

1998:30-32);在有幸与他在一个系工作的十余年里,桂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想,先生的学术思想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有幸亲耳聆听他的教诲的人,而是整整一代人,一代有志于把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与中国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千千万万中国外语教师。

最近几年来本人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系统功能句法(见黄国文1998a,1998b,1998c,1998d,1999,2000),这篇习作是这个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本文准备讨论的是英语比较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主要目的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一个旧的题目进行探讨,从而证明功能句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一些熟悉的结构重新审视。

一般的语法书(如Close1975,Quirketal1985,张道真1980)在讨论形容词和副词时都会论及到这两个词类的比较级问题,并认为由than和as

引导的从句是状语从句的一种。我国出版的大多数语法书也采用这种观点。根据这种做法,下面例(1)和(2)中的斜体部分是状语从句:

(1)GeorgeisquickerthanIam.(Close1975:62)

(2)Heworkedasfastasaskilledworker.(张道真1980:493)

Quirk等(1985)虽然没有明确说上述这类例子中的斜体部分是状语从句,但他们认为than-结构和as-结构是从句这一点是无疑的(见Quirk

etal1985:1127-1146)。

本文准备讨论的问题是:①把例(1)和(2)中的斜体部分看作是状语从句是否合适?②例(1)中的形容词比较级形式er与后接的thanIam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③例(2)中的第一个as与asaskilledworker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

1994;Fawcett1974-76/1981,1995,inpress;BloorandBloor1995;Downing

andLocke1992;Lock1996;Thompson1996),句法分析所遵循的原则是"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1998a,

1999)。

2比较结构的初步句法分析

Quirk等(1985:1144-1146)指出,对含有比较结构的句子目前有两种分析。第一种是传统的分析法,把比较从句当作状语(A-Adjunct,

如下面例(3)中的thanBillis),把"比较成分"(comp-element,如下面例(3)中的moreintelligent)当作主语补足语

(Cs-subjectComplement):

SVCsA

(3)JohnismoreintelligentthanBillis.(Quirketal1985:1144)

第二种分析法是把比较从句连同其前面的比较项(comparativeitem,如例(1)中的-er和例(3)中的more)当作是程度修饰语(degree

modifier)。按照这一观点,下面例(1a)、(2a)和(3a)中的斜体部分就是这种程度修饰语:

(1a)GeorgeisquickerthanIam.

(2a)Heworkedasfastasaskilledworker.

(3a)JohnismoreintelligentthanBillis.

至于比较项与比较从句之间的关系,Quirk等是这样说的:比较从句充当比较项的补足成分。具体地说,在例(1a)中,thanIam充当-er的补足成分,在例

(2a)中,asaskilledworker充当它前面的as的补足成分,在例(3a)中,thanBillis是more的补足成分。

根据这个分析,比较成分(如例(1)中的quicker,例(3)中的moreintelligent)和比较从句都不单独充当句子的直接成分,而是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才担任句子的直接组成部分。例如:

(3b)JohnismoreintelligentthanBillis.

SVCs

(1b)GeorgeisquickerthanIam.

SVCs

Quirk等(1985:1145)对例(3b)中的主语补足语(Cs)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分析的:

比较成分比较从句

moreintelligentthanBillis

前置修饰语中心语前置修饰语的补足成分

中心语的程度修饰语

按照Quirk等(1985:1145)的观点,上面例(1b)中的主语补足语可以这样分解:

比较成分比较从句

quickerthanIam

词根(quick)后缀(-er)后缀补足成分

中心语

Quirk等(1985)对英语的比较结构所做出的句法分析比传统的分析要深入和细致得多。它对于探讨比较结构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会带来很多启发。但是,我们认为,对英语比较结构的研究还可以深入,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3as-从句和than-从句的性质

如前所述,很多语法学者(如Close1975,张道真1980)都认为例(1)和(2)中的as-从句和than-从句是表示比较的状语从句,即"比较状语从?quot;(adverbial

clauseofcomparison)。

在对从句的宏观分类上,黄国文和肖俊洪(1996)没有根据从句在小句中的语法功能(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把从句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等,而是从从句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角度把英语的从句分为三大类,即小句成分从句(clause

asclauseclement),短语(词组)成分从句(clauseasphrase/groupclement),独立成分从句(clause

asindependentelement)。他们把传统语法书中所说的比较状语从句当作是短语(词组)成分从句。这种做法是基于这么一个认识:像例(1)和(2)中的从句并不充当小句的直接成分,而是用来修饰或说明短语(词组)并与短语(词组)一起充当小句成分。⑴

把传统语法所说的比较状语从句当作短语(词组)从句,而不是小句成分从句,这表明了作者对这类小句的性质有了与很多传统语法学者不同的看法。

根据黄国文和肖俊洪(1996:179-180)所提出的分析方法,例(1)中的Georgeisquick和例(2)中的Heworkedfast

是主句(他们称为"母句"----matrixclause),-erthanIam和as…asaskilledworker是从句。这种分析法的优点是把more(或-er)和as

与than-从句和as-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表示出来,但缺点是没有揭示more(或-er)…than-从句或as…as-从句与形容词(或副词)之间的结构关系。

根据章振邦等(1997:1442-1443)的观点,例(1)中的thanIam修饰其前面的-er,例(2)中的asaskilled

worker修饰其前面的as。这种做法与Quirk等(1985)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这种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把比较从句看作是修饰成分,而缺点则是:一方面他们把

-er(或more)和as当作带修饰成分的核心,另一方面又没有把这个核心成分与小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明确表示出来。因此也许这样可以说,无论是章振邦等(1997),还是黄国文和肖俊洪(1996),他们对比较结构的研究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

4早期的系统功能学者对比较结构的看法

早期的系统语法学者(如Sinclair1972)便对比较结构中比较成分和从句之间的关系作了有益的探讨。例如,Sinclair(1972:

207)指出,在下面例(4)中,ascheapasyours是个以形容词充当中心语的词组(adjective-headgroup):

(4)They''''reascheapasyours.

Sinclair认为,as是前置修饰语(modifier),cheap是中心语(head),asyours是后置修饰语(qualifier)。

Young(1980:290-291)对比较成分与从句的结构关系的描写基本与Sinclair一样,但他所举的例子与Sinclair有所不同。在涉及形容词和副词词组时,他举的是含有than-从句的比较结构,而且比较成分都是由一个单词体现(即通过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加上后缀

-er,而不是采用"more+adjective"结构)。下面的两个例子是Young(1980:290)举的:

(5)(Thiscupis)bigger∣thanthatoneis.

hq

(6)(Billruns)faster∣thanJackdoes.

hq

按照Sinclair(1972)的观点,上面例子中的bigger和faster实际上是"head+modifier"(即big+

ger,fast+er)结构;试比较:

(7)(Thisstoryis)moreinterestingthanthatoneis.

mhq

我们认为,Young(1980:290)对例(5)和(6)的形容词和副词词组的结构描写不够准确,因为句中的bigger和faster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它们是由形容词和副词和其比较项构成的复合物。

Sinclair(1972)和Young(1980)都注意到,比较从句除了出现在形容词词组和副词词组中外,还出现在名词词组之中。例如,下面例(8)是Young

(1980:291)举的:

(8)(I''''veread)longerbooksthanthatoneis.

mhq

在我们看来,例(8)中的longer不能简单看作是books的前置修饰语,因为严格地讲,后缀-er的出现与than-结构的出现有关,没有than-从句就不能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即longer),反之亦然。此外,把than-从句和as-从句简单看作是名词中心语的后置修饰语是不合适的。

Sinclair虽然也注意到名词词组中的比较从句,并举了例作说明,但他也没有对含有比较从句的名词词组进行详细的描述。因此,无论是Sinclair(1972)还是Young(1980),他们对含有比较结构的词组中各个成分的结构描写还存在着改进的余地。

5比较结构的功能分析

加的夫语法(theCardiffGrammar)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种"方言"(dialect),是以RobinFawcett为首的语言学者建构的一个系统功能语法模式(见黄国文

1995,1999)。关于这个语法模式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参见Fawcett(1974-76/1981,1980,1995,inpress),

FawcettandHuang(1995),Fawcett,TuckerandLin(1993),Tucker(1998),黄国文(1999),Huang

andFawcett(1996),冯捷蕴(Feng2000)。

我们所见到的用加的夫语法模式的理论来分析英语比较结构的公开出版论文是Tucker(1992)。但最全面的分析是在Fawcett(1995)。下面我们根据Fawcett

(1995)的分析对英语的比较结构作些讨论,同时对Fawcett的一些做法作些评论。

5.1"质词组"中的比较结构

在加的夫语法中,没有一般语法书所说的形容词词组和副词词组,这两类词组被看作是"质词组"(qualitygroup,如veryyoung,

veryfrequently),与之并列的还有"量词组"(quantitygroup,如verymuch,muchmore,a

largenumber,fivekilos)、名词词组(nominalgroup)和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group)。⑵

在质词组中,必选的(obligatory)成分称为"主体"(apex),它表示的是某一物体(Thing)的质(如Sheisnice和She

isanicegirl中的nice)或某一情形(situation)的质(如Shespeaksnicely中的nicely)。在含有比较从句的质词组中,除了有充?quot;主体"的成分外,还有一个表示主体所带的质的数量多少的成分,这个成分同时也表示某种"关系"(reference);前面例(3)中的more就属于这种成分。在加的夫语法中,这个成分被称为"调节语"(temperer),这个调节语预示着主体后面要出现某一表示"完成"(finishing)意义的成分,这一成分称为"完成语"(finisher)。下面我们用加的夫语法来解释例(9):

(9)HenryismorecarefulthanGeorgeis.

在这个例子中,充当补足语的morecarefulthanGeorgeis是一个质词组,careful是主体,more是调节语,than

Georgeis是完成语。careful表示某一物体(即Henry)的"质",即特性,more表示careful这一特性的数量,即"多",它同时也预示着主体后面会出现一个表示"比哪一个多"的成分,这个成分就是完成语than

Georgeis。无论从结构还是意义的角度看,有了调节语就会有完成语。当然,在实际语言体现方面,完成语有时因有特定的语境也可以不出现(体现)。例如:

(10)A:IthinkGeorgeiscareful.

B:Iagree,andHenryismorecareful.

在这里,B的话段andHenryismorecareful所表示的意义是andHenryismorecarefulthan

Georgeis,但由于比较范围明确,所以在语言体现时完成语(thanGeorgeis)便没有出现。

值得指出的是,调节语既可以表示主体所带的质的"多"(如上面例(9)中的more),也可表示主体所含的质的"少",例如:

(11)GeorgeislesscarefulthanHenryis.

在这个例子中,调节语less表示的是主体所带的质的"少"。无论是"多"还是"少",这种意义的表达都要根据完成语的意义才能确定比较范围。

在上面例(3)、(7)、(9)、(10)、和(11)中,调节语都是由一个单词充当,(如more,less);在例(2)和(4)中,调节语也是由一个单词充当(即as)。在例(1)、(5)和(6)中,调节语在语言体现方面成了充当主体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后缀。

因此象例(1)中的quicker,例(5)中的bigger和例(6)中的faster体现的都是主体和调节语的合成体。在下面例(12)中,调节语由一个含有两个单词的量词组(即

muchmore)充当:

(12)HelenismuchmorebeautifulthanMary.

根据加的夫语法的分析,muchmore在例(12)中是一个量词组,其中more是"量额"(amount),much是"调整项"(adjustor);这个量词组在质词组中充当调节语。

从功能句法角度看,前面例(1)、(3)、(4)、(5)、(7)、(9)、(11)、和(12)都属于"主语+操作词/主要动词+补足语"结构,其中操作词(Operator)和主要动词

(MainVerb)由一个动词(即is,are)体现,因此属于"重合"(conflation)现象;补足语都是由含有调节语和完成语的质词组充当,其中有些质词组的主体和调节语只由一个单词体现(如例(1)中的quicker),有一个质词组的调节语则由一个量词组体现(即例(12)中的much

more)。在例(2)和(6)中,质词组(即asfastasaskilledworker,fasterthanJackdoes)在小句中充当状语,表示"方式"(Manner)意义。

5.2"名词词组"中的比较结构

在前面例(8)中,比较结构出现在名词词组中。从Young(1980:291)对例(8)的分析看,他和Sinclair(1972)一样认为than-从句和as-从句是名词中心语的后置修饰语:

(8a)…longerbooksthanthatoneis.

mhq

虽然名词词组可以由"m(modifier)+h(head)+q(qualifier)"构成(如下面例(13)中的young

girlswhoareblonde),但这种组合与例(8a)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13)(Helikes)younggirlswhoareblonde.

mhq

如果我们比较例(8a)和(13),便可看出,例(13)中的whoareblonde是补充说明younggirls,它的出现与否并不影响小句的语法结构和意义;我们既可以说例(13),也可以说He

likesyounggirls。与此相反,例(8a)中的thanthatoneis的出现与否与longer有关。有了形容词的比较级

(er或more)就必须有than-结构,尽管有时在语言体现方面这个结构并不一定要出现。无论than-结构是否出现,用了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形式就表达了语义上的比较;这点是例(13)这种结构中所没有的。从这一点看,把例

(8a)和(13)看作是同类结构是不合适的,因为功能句法分析的一条原则是:"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1998a,1999);形式相同,所体现的意义就相同;而当意义不同时,所采用的体现意义的形式也就不同。

按照加的夫语法,例(8a)中的longer…thanthatoneis是个质词组,它充当books的前置修饰语。在这个质词组中,

long是主体,-er是调节语,thanthatoneis是完成语。下面再分析一个例子:

(14)ItwasamorebeautifulviewthanIhadeverseenbefore.(Sinclair

1972:160)

这是一个"主语+操作词/主要动词+补足语"的例子,补足语由一个带有比较结构的名词词组充当。这个名词词组由几个成分组成:view是中心语,more

beautiful…thanIhadeverseenbefore是修饰语,a是指示语(deictic)。充当修饰语的质词组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体

(beautiful),调节语(more),完成语(thanIhadeverseenbefore)。

在例(14)中,在名词词组中充当修饰语的morebeautiful…thanIhadeverseenbefore属于一个"非连续"(discontinuous)

结构;如果我们把例(14)改为(14a),则修饰语中没有出现非连续现象:

(14a)ItwasaviewmorebeautifulthanIhadeverseenbefore.

同理,我们也可把例(8)改为(8b),这样充当修饰成分的结构也就不出现非连续现象:

(8b)(I''''veread)bookslongerthanthatoneis.

从例(8b)可以看出,充当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分只有一个,即longerthanthatoneis。从这一点看,Young(1980:291)把它当作是两个修饰成分(即modifier

(前置修饰语)和qualifier(后置修饰语))是不合适的。从结构的角度看,例(8)与例(8b)和例(14)与例(14a)是不完全一样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例(8)和(14)中的修饰成分,看应该把它们当作前置修饰语还是后置修饰语。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承认这两个例子中都出现了非连续现象,则应把这个修饰语当作是前置修饰语;如果把例子分别改成(8b)和(14a),则这个修饰语是后置修饰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longer

thanthatoneis是后置修饰语,则可认为(8b)和下面(8c)相近:

(8c)(I''''veread)bookswhicharelongerthanthatoneis.

根据传统语法,例(8)中的thanthatoneis是整个句子的状语从句,而在(8c)中它则是句子的定语从句中的状语从句。但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看,无论在例(8)还是在例(8c),than

thatoneis都是词组成分。

5.3"量词组"中的比较结构

上面§5.1和§5.2中所讨论的质词组和名词词组中的比较结构,实际上都是质词组中的比较结构,所不同的是,在§5.1中,质词组单独在小句中充当补足语,而在§5.2中,质词组在名词词组中充当前置修饰语。

本节准备讨论的是,含有比较结构的量词组。它的作用既可以是名词词组中的前置修饰语(如下面例(15)中的more…thanshewanted),也可以是状语(如下面例(16)中的more

thanhelovedher,还可以是补足语(如例(17)中的morethanhewantedto)⑶,等。

(15)Shehadeatenmoreice-creamthanshewanted.

(16)GladyslovedKeithmorethanhelovedher.

(17)Johndidn''''tsaymorethanhewantedto.

根据加的夫语法,例(15)、(16)和(17)中的morethan…都是量词组,其中more是"量额",than-从句是完成语,more

体现的是调节语和数量。试把例(15)与下面(15a)作比较:

(15a)Sheatemuchice-cream.

在(15a)中,much说的是数量;more是much的比较级,它也可以是many的比较级(如:Shehasmanybooks.

→ShehasmorebooksthanJohn.)。在例(15)中,more不但体现了数量much,而且也体现了用于比较结构的调节语。也就是说,much

加上调节语便成了more。如果只有表示数量的much,那就没有比较;但当我们通过把much改为more而同时加入调节语成分时,也就预示着more后面会出现完成语,这样才有比较可言。当然,在语言体现方面,有时完成语不一定要出现;但从语义角度看,比较还是存在的。这点与前面例(9)和(10)的情况一样,不赘述。

如果我们在例(15)中的more前面加上rather,那该句中的量词组就由三个成分构成:①调整项rather,②量额more,③

完成语thanshewanted。

5.4质词组中的"范围语"

在加的夫语法中,下面例(18)中的attennis被分析为质词组中的"范围语"(scope):

(18)Heisgoodattennis.

在这里,attennis用来确定主体good所表示的意义的范围(即"在某方面有本事")。在含有比较结构的质词组中,同样可以有表示范围意义的成分的范围语。例如:

(19)HelenisbetterattennisthanIam.

在这个例子中,better体现了主体和调节语(即"形容词good+比较级"),thanIam体现了完成语,而attennis则体现了范围语。有时,一个质词组中还可以有不止一个范围语,例如:

(20)MaryismoreangrywithmeaboutthenewplansthanAmyis.

在这里,withme和aboutthenewplans都是范围语,他们分别用来确定"对谁生气"和"关于哪方面的事"。

在含有比较结构的名词词组中,用来充当修饰语的质词组同样可以有用来确定主体所表示的意义的范围语,例如:(21)Sheisamoreimportant

personaroundherethanheis.

在这里,aroundhere是质词组中的范围语。充当补足语的名词词组共由三个成分构成:指示语(a),中心语(person),修饰语(more

important…aroundherethanheis);这个修饰语共由四个部分组成:调节语(more),主体(important),范围语(around

here),完成语(thanheis)。

5.5完成语的结构分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充当完成语的成分在结构方面或多或少都出现省略现象,这点一般的语法书(如Quirketal1985:1130-1131,

章振邦等1997:1448-1453)都会谈到,不赘述。

本节想讨论的是,怎样判定比较结构是从句还是短语?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过填补被省略的成分来判断。试比较:

(22a)JohnistallerthanI.

(22b)Johnistallerthanme.

我们可以在例(22a)的I后面补上am,但却不能在例(22b)me的后面加上am或is。有些语法书(如Close1975:63,章振邦等1997:1449)认为用than

I是正式语体,用thanme是非正式语体;从语法结构看,例(22a)中的thanI(人称代词以主格形式出现)是从句,而例(22b)中的than

me(人称代词以宾格形式出现)是介词短语。但是,如果把I和me换成名词词组George或mybrother,那就无法确定了。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大多数语法书都会把than

George/mybrother当作是从句。例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例(2)是张道真(1980:493)举的一个例子,他认为as

askilledworker是个从句。

Tucker(1992)认为,下面例(23)中的thanwouldfitunderthestairs是一个从句:

(23)Itwasbiggerthanwouldfitunderthestairs.

他认为从句中省略了几个成分。下面我们把Tucker认为省略了的成分补上,并把它们放在中括号中:

(23a)Itwasbiggerthan[anything][that]wouldfitunderthestairs[was]

[big].

从例(23a)可以看出,被认为省略了的成分是:从句主语的中心语(anything),它的后置修饰语(即关系从句)中的主语(that),than-从句的动词(was)和补足语(big)。这一分析实际上表明了这么一种理解:比较从句中的省略成分可以填补。基于这种理解,很多人都会认为John

istallerthanMary的完整式是JohnistallerthanMaryistall。但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是不会使用这种"完整式"的。当然,如果所比较的是不一样的性质(物品),则不存在着省略式和完整式问题。例如:

(24)Heismoreintelligentthanheisrich.

在这里,所比较的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两种不同的性质(intelligent和rich)。如果把rich省去,则两个he不可能是同指一个人,所比较的也只是一个性质(intelligent)。

Tucker在分析例(23)时也指出,thanwouldfitunderthestairs也可看作是介词短语,它的完整式应该是:than

anythingthatwouldfitunderthestairs。我们认为,这个分析比例(23a)更容易接受。

如果than引导的是从句,它本身就是从属连词(Binder),如果引导的是短语,那它就是介词;当than-结构是从句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省略,当然也有不省略的情况,上面例(24)便是一例。当than-结构是短语时,则通常没有省略(例外的情况是把前面例(23)中的than-结构看作是介词短语)。

由as引导的比较结构的情况与由than引导的一样,既可以是从句,也可以是介词短语;省略的情况也基本一样,不赘述。

5.6小句与小句复合体问题

很多语法书(如张道真1980,黄国文、肖俊洪1996,章振邦等1997)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系统功能语法(如Halliday

1985,1994,BloorandBloor1995,Lock1996,Thompson1996)区分出小句和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小句复合体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构成,这两个(或更多)的小句之间既可能是并列(paratactic)关系,又可能是从属(hypotactic)关系。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与传统语法中的并列(compound)句和复合(complex)句中小句之间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但不尽相同。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很多传统的英语语法书都会把含有比较从句的句子(如前面例(1)、(2)等)看作是"复合句",因为一般的看法是含有从句的句子便是复合句。系统功能语法在对小句结构的划分等方面有很多做法与传统语法的做法不一样。例如,大多数传统语法书都会把含有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从句)的句子看作是复合句,但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这种句子不是小句复合体,而是简单小句。这一观点也被Quirk等(1985:719-720)所接受。

如果我们从小句之间的逻辑依赖情况(interdependency)(即从"并列"和"主从"角度)和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logico-semantic

relation)角度(即扩展(expansion)和投射(projection),见Halliday1994,Thompson1996)

来考察含有比较结构的例子,便可发现,这类例子更像简单小句,而不像小句复合体。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比较结构无论从结构方面看还是语义方面都在局部上起作用。因此,它们所涉及到的问题很难从逻辑依赖情况或逻辑-语义关系方面加以解释。正因为这一点,我们认为,把含有比较结构的例子看作是简单小句可能更合适。如果我们从传统语法的角度解释这一看法,那就是说,我们认为含有比较结构的句子最好不要看作是复合句,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结构所涉及的只是词组(短语)成分的结构(见黄国文、肖俊洪

1996:167-182)。

5.7对一个比较结构的功能句法图解

下面我们对前面讨论过的例(20)(MaryismoreangrywithmeaboutthenewplansthanAmy

is.)进行功能句法图解;在这个例中,含有比较结构的质词组在句中充当补足语。

(20a)

从上面(20a)可以看出,例(20)是个小句(Cl,Clause),它由三个部分构成(componence),即:①主语(S,Subject),

②操作词(O,Operator)兼做(conflation,用/表示)主要动词(M,MainVerb),③补足语(C,Complement);主语由名词词组(ngp,

nominalgroup)填充(filling,用-表示),这个名词词组只由"领头"(h,head)构成,领头由单词Mary体现

(exponence,用△表示);操作词兼主要动词由is体现;补足语(C)由质词组(glgp,qualitygroup)填充,这个质词组由五个部分构成:即:①

调节语(t,temperer),②主体(a,apex),③范围语(s,scope),④范围语(s),⑤完成语(f,finisher);这五个部分的体现情况如下(↘表示"体现":X

isrealizedby):

①调节语↘单词more

②主体↘单词angry

③范围语↘介词短语withme

④范围语↘介词短语aboutthenewplans

⑤完成语↘比较从句thanAmyis

从功能句法图解方面看,两个范围语和完成语因为不是由一个词项体现,所以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图解:

(20b)

(20b)的图解表明:质词组(qlgp)中的两个范围语(s,s)都是由介词词组(pgp,prepositionalgroup)充当,第一个介词词组由介词p

(preposition)和补充成分(cv,completive)构成,介词由with体现,补充成分由名词词组(ngp)填充,这个名词词组由领头

(h)构成,由me体现;第二个介词词组同样由介词和补充成分构成,介词由about体现,补充成分由名词词组填充,这个名词词组由"限定语"(d,

determiner)、"前置修饰语"(m,modifier)和领头(h)构成,限定语由the体现,前置修饰语由new体现,领头由plans体现;完成语(f)由从句

(C1)填充,从句由三个成分构成:①从属连词(B,Binder),②主语,③操作词兼主要动词;从属连词由than体现,主语由Amy体现,操作词兼主要动词由is

体现。

必须指出的是,上面的分析还不是穷尽的,因为我们还可对一些成分作进一步的分析。例如,在第二个介词词组中,充当补充成分的名词词组中的前置修饰语(m)

事实上可以进一步分析:

(20c)

上面这个图解表明,前置修饰语由质词组(qlgp)填充,质词组由主体(a)构成,主体由new体现。另外,完成语中的主语实际上是由名词词组填充,而名词词组由领头构成,领头由Amy体现。

6结语

本文是关于英语比较结构的句法分析,讨论的重点是对该结构的功能句法探讨。我们在导言中谈到本文准备讨论的几个问题。下面简单做一小结。

本文的讨论表明,把GeorgeisquickerthanIam和Heworkedasfastasaskilledworker中的than

Iam和asaskilledworker看作状语从句并不合适;他们的句法功能和语义都表明它们的出现与前面的more(或-er)或

as的出现关系密切;没有more(或-er)或as,它们就不会出现,反之亦然。功能语法把more(或-er)和as当作是调节语,并指出它们的出现就预示着后面要出现一个表示"完成"的成分,这就把more

(或-er)或as与其后的than-结构或as-结构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点明了。

本文的讨论还表明,无论than-结构或as-结构是否以"从句"的形式出现,它们所在的小句通常都不是小句复合体,因为这种比较结构无论在语法结构方面还是语义关系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涉及到词组成分的结构,它们大多数都不直接充当小句成分。当然,也可以根据比较结构所出现的句子(小句)的实际情况决定该结构是小句还是小句复合体。

最后我们想强调的是:功能句法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法分析的语篇分析根本谈不上是分析,这点Halliday(1985:xvi-xvii,

1994:xvi-xvii)说得很清楚(参见黄国文1999,2000)。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的分析不但对句法研究有启发,而且对语篇分析研究也有帮助。

注释:

很多传统语法书不区分词组(group)和短语(phrase),因此既可以说"名词词组"(nominalgroup),也可以说"名词短语"(noun

phrase),二者没什么区别。但在Halliday(1985,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词组"和"短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⑵很多系统功能学者(见Thompson1996)都认为英语中有四类词组和一类短语,即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副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和介词短语。但值得注意的是,韩礼德

(1994)并不是这样划分,他(1994:211-212)甚至把evenif,justas,ifonly这类组合称为"连词词组"

(conjunctiongroup),把rightbehind,notwithout等组合称为"介词性词组"(preposition

group)。此外,对大多数系统功能学者(如Halliday1985,1994;Thompson1996)来说,"介词性词组"与"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Fawcett(1995,inpress)把Halliday(1985,1994)等所说的

"介词短语"说成是prepositionalgroup("介词词组"),他不区分phrase(短语)和group(词组);Downing

andLocke(1992)也用prepositionalgroup("介词词组")来指Halliday(1985,1994)等所说的prepositional

phrase。

⑶根据传统语法,例(17)中的morethanhewantedto是"宾语"(Object);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它被称为"补足语"(Complement)。

参考文献

陈建平主编(1998)《舌耕春秋》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黄国文(1995)"功能主义者的大集会",《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4期。

黄国文(1998a)"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9期。

黄国文(1998b)"英语使役结构的功能分析",《外国语》1998年第1期。

黄国文(1998c)"''''Wh-继续分句''''的功能句法分析",《现代外语》1998年第1期。

黄国文(1998d)"递归、级转移与功能句法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黄国文(1999)《英语语言问题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2000)"英语动词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现代外语》2000年第3期。

黄国文、肖俊洪(1996)《英语复合句--从句子到语篇》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张文浩编(1997)《语文研究群言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张道真(1980)《实用英语语法》(第二次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章振邦主编(1997)《新编英语语法》(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erry,M.,C.Butter,R.Fawcett,andG.W.Huang(1996)(eds)Meaning

andForm:SystemicFunctionalInterpretations.VolumeintheseriesMeaning

andChoiceinLanguage:StudiesforMichaelHalliday.Norwood,NJ:Ablex.

Bloor,T.andM.Bloor.(1995)TheFunctionalAnalysisofEnglish.London:

Arnold.

Close,R.A.(1975)AReferenceGrammarforStudentsofEnglish.London:

Longman.

Downing,A.andP.Locke(1992)AUniversityCourseinEnglishGrammar.

London:PrenticeHall.

Fawcett,R.P.(1974-76/1981)SomeProposalsforSystemicSyntax.Cardiff:

DepartmentofBehaviouralandCommunicationStudies,PolytechnicofWales.

Fawcett,R.P.(1980)CognitiveLinguisticsandSocialInteraction.Heidelberg:

JuliusGroos.

Fawcett,R.P.(1995)HandbookfortheAnalysisofSentencesinEnglish

Text.Cardiff:ComputationalLinguisticsUnit,UniversityofWales,Cardiff.

(mimeo)

Fawcett,R.P.(inpress)Syntax:aHandbookfortheFunctionalAnalysis

ofEnglish.London:Continuum.

Fawcett,R.P.andG.W.Huang(1995)"Afunctionalanalysisoftheenhanced

themeconstructioninEnglish."Interfac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

10/1:113-144.

Fawcett,R.P.G.Tucker,andY.Lin(1993)"How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

works:theroleofrealizationinrealization."InHoracek,H.andM.Zock

(eds.)NewConceptsinNaturalLanguageGeneration.London:Pinter,pp.

114-186.

Feng,J.Y.(冯捷蕴)(2000)"Apreliminarystudyoffunctionalsyntaxinthe

CardiffGrammar."UnpublishedMAdissertation,ZhongshanUniversity.

Fries,P.andM.Gregory(1995)(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VolumeintheseriesMeaningandChoiceinLanguage:Studies

forMichaelHalliday.Norwood,NJ:Ablex.

Halliday,M.A.K.(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

Arnold.

Halliday,M.A.K.(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

London:Arnold.

Hasan,R.andJ.R.Martin(1989)(eds)LanguageDevelopment:Learning

Language,LearningCulture.VolumeintheseriesMeaningandChoicein

Language:StudiesforMichaelHalliday.Norwood,NJ:Ablex.

Huang,G.W.andR.P.Fawcett(1996)"Afunctionalapproachtotwo''''focusing''''

constructionsin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Sciences18/1-2:179-194.

Lock,G.(1996)FunctionalEnglishGrammar:AnIntroductiontoSecond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Quirk,R.,S.Greenbaum,G.Leech,andJ.Svartvik(1985)AComprehensive

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London:Longman.

Sinclair,J.MCH.(1972)ACourseinSpokenEnglish:Grammar.London:Oxford

UniversityPress.

Steele,R.andT.Threadgold(1987)(eds)LanguageTopics:AnInternational

CollectionofPapersbyColleagues,StudentsandAdmirersofProfessor

MichaelHallidaytoHonouronHisRetirement.Vol.1andVol.2.Amsterdam:

Benjamins.

Thompson,G.(1996)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London:Arnold.

Tucker,G.(1992)"Aninitialapproachtocomparativesina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InDavies,MandL.Ravelli(eds.)AdvancesinSystemicLinguistics.

London:Pinter,pp.150-165.

Tucker,G.(1998)TheLexicogrammarofAdjectives:ASystemicFunctional

ApproachtoLexis.London:Pinter.

比较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控制模式内部控制机制控制权市场

公司控制问题的核心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将各国有代表性的公司控制模式作如下划分:美英的市场控制、德日的银行控制、东亚的家族控制和东欧的内部人控制四种类型。了解各种控制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利弊,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控制模式。

一、全球公司控制模式特点

1.美英的市场控制模式

美英两国的公司控制模式都是外部控制主导型,又称市场导向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公司所有权较为分散,依赖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美国上市公司的典型特征就是公司股权的分散化,这必然导致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决策机构来管理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层负责制是美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的形式。

丹尼斯和萨瑞恩(Denis、Sarin,1999)的研究显示,董事会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而CEO对公司拥有较强的控制力。从董事会的组成看,董事会成员中内部董事比例平均为39%,还有20%的席位由和公司有关联利益的外部董事持有,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控制着董事会。管理层中的CEO在公司中的所有权比例均值是7.22%,几乎占整个董事会的一半,CEO可以联合其他内部董事有效地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公司。

美英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证券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持续增加的并购兼并活动对公司内部的经理构成威胁,促使其更加努力地为公司股东服务。在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中,养老基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到1993年,养老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值是15560亿美元,占整个股市的比重为31.3%。养老基金自1986年以来推行参与公司控制的积极投资策略,对美国上市公司的控制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2.德日的银行控制模式

德国和日本的公司主要采用了组织导向型公司控制模式,又称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内部监控机制为主,主要通过严密的有形组织结构来制约企业的经营者,法人股东和银行在公司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权市场基本无效。

德国的股权集中度明显高于市场控制型的美国、英国和财团控制的日本,在德国股票市场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最大三家股东的所有权比重平均为48%,而美英和日本的相关比重都在20%以下。

德国公司采用独特的监事会—管理委员会双重内部控制机制:监事会的职能与其他国家的董事会相似;管理委员会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德国的法律规定监事会中职工代表有较高的比例,股东和雇员代表结合的监事会对公司有强大的控制力,银行受大量中小股东的委托,通常就是监事会里的股东代表。

由于强大的全能银行能够为公司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德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缓慢;银行和职工组成的监事会通常倾向于反对外部接管,使接管者很难取得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制约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

日本的所有权相对于美英是比较集中的,日本最大的四家公司前五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在17%以上,而且长期保持稳定。

日本公司董事会的规模通常比较大(20-35人),董事会成员主要是本公司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少数外部董事一般来自同一财团内的其他公司或银行,公司总裁实际上有权任命董事,掌握着公司的决策权。由财团内的核心公司总经理组成的总裁会定期会晤,由于核心公司间大量的交叉持股和定期的会晤,总裁会对下属的众多公司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代替董事会行使控制权。

日本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抑制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主办银行控制和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结构使日本的公司很少面临外部投资者的接管威胁,公司控制权市场基本上不存在。

3.东亚和东南亚的家族控制模式

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家族控制模式,建立在家族为主要控股股东的基础上,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进行权利分配、实施制衡机制。家族控制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阶层,家族及其控制的经理阶层全面主导企业的发展。克莱森等(Claessenetc,1999)的研究显示,东亚和东南亚的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50%左右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家族手中,香港和印尼更是高达71.5%和67.3%。

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家族公司自办银行,实行产融合一,未涉足银行的家族公司采用所属子公司互保的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东南亚家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是,银行对公司形不成有力的约束。

4.中东欧的内部人控制模式

原苏联和中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重组,原有的法律体系较为混乱等。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InsiderControl),即在法律体系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薄弱的投资者保护和所有权集中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初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变动困难,成为许多转轨经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问题。转轨经济国家另一个特点是预算软约束的持续和强化,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社会压力下对大量的国有企业提供再融资,而银行部门的约束并未强化,预算软约束削弱了企业寻求外部融资的需求和重组的压力,从而使低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得以延续。

二、各种控制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美国和英国,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依赖于法律的保护,强调管理行为的公开性和财务的透明度,并产生了对绩效不良的管理者进行替代或接管的持续性的外部威胁;而在日本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大投资者和银行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保护,主要银行和大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助于达成所有者目标并减少问题。

在理论上目前尚很难说一种公司治理模式优于另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某些方面的趋同将是有效率的。在公司实践中,随着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美国开始吸收在日本和德国流行的长期关系型投资战略,金融机构作为重要股东的作用正逐步增强;德日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如加强公司管理行为和财务状况等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等等。

家族企业作为企业与家族的统一体,具有成本低、决策效率高、内部交易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初创期的企业。但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其弊端日益显现,如重人治轻法治,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领袖独立决策的风险性,缺乏外在的制约力量等。这些弊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突出地显示出来,并促使有关国家政府大力推动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如制定与完善公司治理法律规范、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引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和监督等。可以想见,在吸收了市场控制模式和银行控制模式的优点后,家族控制模式将被注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东欧的内部人控制模式的内部控制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影响自身再融资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转轨经济国家法制的逐步健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这种模式必然转化并消亡,在此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三、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模式的启示

无论是英美等国以外部控制权为依托的外部控制权体系,还是德日以内部控制权为依托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东亚的家族控制模式,都有其存在和环境相适应的一面,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具体到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体系建设,不应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模式,应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要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解决国家股的产权主体问题,确定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使公司的行为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的目标;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现公司各类控制权之间的制衡和监督。

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大力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完善其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使其能够在公司治理、公司监管以及资源配置上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挥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保险资金)在公司控制权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秀良,高飞.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2(3).

[2]封文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与体系构建——兼论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马克·J.洛.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强管理者,弱所有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比较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评价方法实证分析过程分析

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以来,绩效评价已从单指标评价发展成多指标综合评价。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对评价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对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TOPSIS五种方法在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中进行实证比较,并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具体评价过程的差异分析,试图对实证比较结果的差异作出解释,以期为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本文重点是探讨评价方法的比较,故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作深入探讨。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是在考虑上市公司特点的基础上,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细则来构建的,如图1所示。

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市八家高速公路运营公司作分析样本,分别运用上述五种评价方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原始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原则为:(1)对于极小型指标,取其倒数使用转化为极大型指标;(2)对适度型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按公式xij=1/转换,其中k为原始数据xij’的均值,xij为处理后的数据;(3)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是均值化方法。

1.运用AHP进行经营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结构的构建按图1的模式构建,通过咨询专家,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所有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运酶扑愕贸龈髦副甑娜ㄖ兀荽巳ㄖ囟愿髦副杲屑尤ㄗ酆希醋酆辖峁园思腋咚俟吩擞镜木ㄐЫ信判颍峁绫?所示:

表2

评价对象皖通高速东北高速中原高速福建高速楚天高速赣粤高速宁沪高速深高速

绩效得分1.32140.06711.46721.47331.31311.51391.06351.1020

排名48325176

2.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经营绩效评价

取八家公司各指标的最大值所构成的序列作为最优指标集,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时取ξ=0.5,计算加权关联度时,权重取上述AHP法所得到的权重。按计算出的灰色加权关联度,上述八家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评价对象皖通高速东北高速中原高速福建高速楚天高速赣粤高速宁沪高速深高速

绩效得分0.92440.85160.94130.93940.92790.94390.90100.9066

排名58234176

3.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经营绩效评价

在这里,评判因素集为图1所示14个指标,即:

U={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

评价集为V={经营绩效高V1,经营绩效中V2,经营绩效低V3};

评价因素集中的所有指标均为定量指标,故采用梯形隶属度函数建立指标值与评价等级间的隶属关系(如图2所示)。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带入隶属度函数,可得到三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向量R1,R2,R3,对三个等级取权重(本文取(0.5,0.3,0.2))计算评判矩阵R,故评判矩阵R=0.5R1+0.3R2+0.2R3。本例在建立模糊评价模型时,各评判因素权重A的确定采用上述AHP法所确定的权重,评判模型为:B=A*R,其中合成运算采用普通矩阵乘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述八家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对象皖通高速东北高速中原高速福建高速楚天高速赣粤高速宁沪高速深高速

绩效得分0.46350.24210.59640.50000.59820.51790.35660.3911

排名58241376

4.运用TOPSIS法进行经营绩效评价

运用TOPSIS法时,取八家公司各指标的最大值所构成的序列作为最优向量,最小值所构成的序列作为最劣向量,通过计算各评价对象对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间的欧氏距离,来获得评价对象与最优向量的“拟合”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其基本模型为:Ci=(Di-/Di-+Di+),其中Di-为评价对象到最劣向量间的距离,Di+为评价对象到最优向量间的距离,Ci为评价对象与最优向量的相对接近度,Ci越大则经营绩效越好,加权时的权重仍采用AHP法所得的权重。运用TOPSIS法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评价对象皖通高速东北高速中原高速福建高速楚天高速赣粤高速宁沪高速深高速

绩效得分0.65610.08370.72260.72530.65230.74390.53850.5560

排名48325176

5.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经营绩效评价

运用SPSS软件可直接得出上述八家公司的因子得分,本例中,通过因子分析,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91.35%,为精确起见,本例取前7个因子,该7个因子解释了所有的方差。对各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是以其综合得分为依据的,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是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将各公司在7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线性加权而求得的。运用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评价对象皖通高速东北高速中原高速福建高速楚天高速赣粤高速宁沪高速深高速

绩效得分0.0185-1.07990.27550.30730.23180.3956-0.15110.0024

排名58324176

三.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上述实证过程的5种排序结果汇总如表7所示:

表7

排序方法皖通高速东北高速中原高速福建高速楚天高速赣粤高速宁沪高速深高速

AHP48325176

灰色58234176

模糊58241376

TOPSIS48325176

因子58324176

序号总和58324176

上文实例中各种评价方法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及其预处理方法均相同,因此表7所示实证评价结果的差异仅取决于评价方法本身,即各种方法从输入原始数据到输出评价结果这一过程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本文对过程差异分析的前提是,因子分析、关联度系数、欧氏距离等所基于的数学理论均是可靠的,均能真实反映了评价对象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为便于比较,将上述五种方法按评价过程中包含主观因素的程度作如下分类:因子分析法属客观评价法,AHP、灰色评价法和TOPSIS为主观评价方法Ⅰ,模糊综合评价属主观评价法Ⅱ。表8所示为各种评价方法得到的排序结果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系数越大表明排序结果越接近。

表8

排序方法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Ⅰ主观评价法Ⅱ

因子AHP灰色TOPSIS模糊

客观评价法因子10.9760.9760.9760.786

主观评价方法ⅠAHP00.97610.95210.69

灰色0.9760.95210.9520.833

TOPSIS0.97610.95210.69

主观评价法Ⅱ模糊0.7860.690.8330.691

1).客观评价法与主观评价法Ⅰ的比较:通过表8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可知,因子分析法的排序结果与三种主观评价方法Ⅰ的结果具有相同的相关度,相关系数均为0.976。

因子分析法在构造综合评价值时所涉及到的权重都是从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的,同时因子分析的具体过程在数学上都有严格的逻辑,可以说因子分析法从处理数据开始直至输出综合因子得分的整个过程都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而主观评价法Ⅰ与因子分析法相比,其中的AHP法对原始指标加权综合前、灰色关联度法对关联度系数加权综合前、TOPSIS法对欧氏距离加权综合前的过程都是数学运算过程,不同的是在加权权数的确定上主观评价方法Ⅰ是主观确定的;因此从评价结果的输出过程来看,因子分析法与主观评价法Ⅰ的差异取决于加权权数。

2).客观评价法与主观评价法Ⅱ的比较:因子分析法的排序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相关度较低,相关系数为0.786。

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评价集的定义、特别是隶属度函数的构建、合成算子的选取直到权重的选取、输出评价结果全过程均包含主观判断的因素,随意性较大,其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评价的专家的素质。因此模糊评价与因子分析法评价结果的差异可能产生于评价过程的任一环节,两者的评价结果很容易产生较大差异。

3).主观评价方法Ⅰ与主观评价法Ⅱ比较:两者评价结果的相关度也不高,如上文所述,主观评价方法Ⅰ在加权综合前的过程是数学运算过程,而模糊评价在加权综合前的过程是主观判断,如果两者用于加权综合的权数是通过同样的方法取得的(上文的实例均是采用AHP法得到的权数),则评价结果的差异取决于加权综合前的任何一环节。

4).三种主观评价方法Ⅰ间的比较:AHP与TOPSIS法的排序结果完全相同,两者与灰色关联度法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76。

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对原始指标值的数学运算,再利用主观确定的权数对数学运算的结果进行加权综合后输出评价结果的,在采用的加权权数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输出相同的结果,上文AHP与TOPSIS法的排序完全相同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灰色关联度法在加权综合前的数学运算过程中,计算灰色关联度系数时“分辨率ξ”的确定无一个合理的标准(本例取ξ=0.5),这与AHP和TOPSIS法有点区别,也正是这点差别,使灰色关联度法与AHP和TOPSIS法的评价结果产生差异。

上述分析与实证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并不能说明评价过程中客观的数学运算和主观判断的优劣,实际上数学运算有时可能扭曲真实情况,主观判断有时能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形成更真实的反映。

不过有的学者认为综合各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可以找到一个最优排序,并提出序号总和理论、众数理论和加权平均理论等,所谓“序号和理论”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下的排序序号相加,得到序号总和,按序号总和从小到大的排序即为最优的位序,当序号总和相等而无法排序时,可按众数理论确定其位序,本例按序号总和排序的结果见表7。这里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各种排序与序号总和排序的相关性作了简要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排序方法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Ⅰ主观评价方法Ⅱ

因子分析法AHP灰色关联度TOPSIS模糊评价

Spearman相关系数10.9760.9760.9760.786

由表9可知,客观赋权法即因子分析法与序号总和法的结果完全相同,三种主观评价方法Ⅰ与序号总和法的相关度相同,且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是0.976),模糊评价法与序号总和法相关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786。

四、结束语

鉴于上述各种评价方法间在评价过程上存在的差异,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可能给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比如当某项决策需突出评价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时,运用主观性更强的评价方法可能会得到较好的结果;而评价对象的特性不易把握、或评价人员的知识不足以准确把握评价对象的特性时,运用客观性更强的评价方法更恰当。

参考文献:

1)周国强.经济系统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4)

比较分析范文篇8

目前学界较公认的比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样”等构成的句式,但这些句式同时还可以表达比拟的意思。本文所谓的“比拟”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修辞学上的“比拟”不同。比较句与比拟句的区分对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以及汉语史上比较范畴演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马氏文通》首先提出汉语中的比较句,“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但就其所举例句来看,马氏并未就比较与比拟做出区分。吕叔湘(1942)把比较范畴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不如、倚变”等九类,可见吕先生认为比较包括比拟。首先提出区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是丁声树(1961),在讨论“和、跟、同”和“比”时涉及到比较句,并认为:“‘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和、跟、同’说的是异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拟句,而不是比较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区分标准。“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而“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标记,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故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难以辨清。“纯粹比较与纯粹比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比较结构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辅助相应的语法手段、语气成分来加以明确。很多时候,在这个重叠区,比较句型在语义上是可以有歧义的。”(夏铭2000)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还”和“更”的两个重要的区别:“还”只能用于两者的比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较;“还”有比拟的意思。该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还”和“更”用于不同比较句中的语义特性,并进而指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1)a.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还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张跑得比王平还快。→小张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针眼儿还小。→*那孔比针眼儿更小。

b.他呀,比狐狸还狡猾。→*他呀,比狐狸更狡猾。

c.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们跑得比兔子更快。

例句(1)是表比较的,“还”和“更”可以自由替换;而例句(2)是表比拟的,“还”就不能替换为“更”了。

殷志平(1995)也认为:“X比Y还W”句式有比较类“比”字句和比况类“比”字句两种语义特征(比况类即本文所说的比拟类)。殷文还指出“比较类‘比’字句预设Y具有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且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比况类‘比’字句预设在特定的语境中,Y具有最高的性状、程度,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通常Y超过X。”例如:

(3)山东队比河南队还快。

(4)小张的孩子比小李的孩子还会哭。

(5)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还飞得高。

(6)你绣出的花比山茶花还鲜艳。

殷先生认为:(3)、(4)为比较类;(5)、(6)为比况类。可见,同一个介词“比”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二者常常纠葛在一起很难区分。陆俭明、马真(1999)和殷志平(1995)虽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比”字句存在表比较和表比拟之别,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还应该有更为深层的语义制约因素。

二比较句和比拟句辨析

2.1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内容辨析

从上节所引的用例可以看出,比较和比拟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可以同寄于一种句式——差比句当中。但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比较句是一种叙实句,是说话人的客观陈述,而比拟句是一种说明句,更强调一种主观看法。对这两种语义内容,从这种句式本身出发很难离析清楚,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比较和比拟这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入手。陆俭明(1982)在分析“像X似的”的构造层次时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拟,而不能表比较。因此我们可以用“跟X似的”的这种表达单一语义的特性来检验差比句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上节陆文的例(1)组句式是表示客观比较的,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一种客观陈述,所以都不能用表比拟的“跟X似的”重新表达。例如:句(1)a不能说成“哈尔滨冷得跟这里似的”,句(1)b也不能说成“我哥哥有能耐跟我似的”,句(1)c也不能说成“小张跑得跟王平似的”。而陆文的例(2)组句却可以,例如:句(2)a可表述为“那孔小得跟针眼似的”;句(2)b可表述为“他呀,跟个狐狸似的”;句(2)c可表述为“他们跑得跟兔子似的”。例(2)组句在变换为“跟X似的”句式后基本语义未变,说明这类差比句式所表达的是比拟的语义内容。同样殷文的用例也可做如此分析。

2.2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关系辨析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两件事情,要是完全相异,那就或是无关系可言,……。必须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才能同中见异,或异中见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两个事物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只能是两个事物间相比。“比较”是指本质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是指两种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两事物间又有某些相似性。丁声树(1961)认为:“‘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从上面所引陆文和殷文的用例来看,凡是陆文和殷文所谓的比较类句式均为同一语义场内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类句式为不同语义场内的事物间的“比较”。再比如:

(7)他的热情比年轻人还高。(《现代汉语八百词》)挑着比扛着轻。他今天比哪一天都高兴。

(8)这孩子已经有我那么高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前面讲的和这里讲的是一致的。

这类句子看作比较句,一般不会有异议,因为比较的双方为同一语义场的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但像下面的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未注出处的均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9)这种肥料和豆饼差不多。

(10)这种萝卜跟梨一样甜。

(11)湖面同明镜一样清澈。

(12)人群像潮水一般涌向广场。

(13)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14)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引自陆俭明1999)

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样”、“有……那么”与“比”字句一样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因此很难辨别。《现代汉语八百词》就将例(9)—(13)视作比较句,本文认为把这样的句子看作比拟句更好。比喻应该是本质上不同而又有某些共性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同类人和事物之间的比较是本义的比较,即所谓的“凡喻必以非类”。比拟句中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说话人并不是有意比较二者的异同,而是以比较参项(通常是人们熟知或某一性质的典型代表)为基准说明比较项,而且往往有夸张的成分。如例句(6)萝卜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萝卜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则是甜的,说话人在此是强调这种萝卜的甜,而并非是拿二者来进行比较。再如例句(14),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中,火柴棍儿是细的,拿胳膊与火柴棍儿相比就是极言其细,重在说明而非叙实。比拟句中的说话人拿来做比较参项的往往强调其“内涵义”,而非“外延义”。也就是说,拿来“比较”的两个事物不是同一语义场内的,在人们一般的认知范围内不会把他们看作同一类事物,由此而形成的“比较”就应该是比拟关系。

2.3通过比较参项的指称功能辨析

“名词的指称(reference)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与名词有关的问题都牵涉到它。”(王红旗2004)“有指(referential)”和“无指(nonreferential)”是名词性成分的一对重要语义概念。“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陈平1987)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一对概念来说明“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例如:

(15)头种的西瓜,个个都有篮球大。

(16)地摊上卖的西瓜,个个都有你手里的篮球那么大。

底下加线的为无指成分,加点的为有指成分。“篮球”着眼点是该名词的抽象属性,而“你手里的篮球”是有所指的某个实体。也就是说例(15)中的“篮球”,说话人取其“大”的属性,借以极言西瓜之大,是一种说明,当然有夸张的成分;而例(16)“你手中的篮球”则是说话人用以作为比较的具体对象,是一种叙实。也就是说,当人们想要比拟、夸张某一事物的性状、程度时,往往选用认知心理中具有极端地位的性状或程度的事物作为“比较”的对象,即“比较参项”。这时往往是非叙实的夸张。例如:

(17)“你孩子有多高了?”“我孩子?比书架还高了。”(引自陆俭明1999)

(18)半年不见,小女儿比桌子还高了。(引自殷志平1995)上述两例的语义基本一致,我们以殷先生的例句为例分析其语义。小女儿一定是年龄很小,如按正常的成长一定不会有一般的桌子高,说话人在此想强调其高,故用其心理中的较高的事物作为比拟的标准,以极言其高。可变换此例为:

(19)小女儿比这张桌子还高了。拿“小女儿”与“这张桌子”相比,强调的是二者的高度差,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比较,“这张桌子”高,“小女儿”更高,这是一种“双项同向比较”。(参见周小兵1995)

2.4通过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辨析

比较结果大多由形容词充当,可充当比较结果的形容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高、大、宽、粗、重’等,我们称之为‘高大’类形容词;另一类为‘低、小、短、窄、细、轻’等,我们称为‘低小’类形容词。语法学界曾有人提出‘高大’类形容词是褒义词,‘低小’类形容词是贬义词。”(张豫峰1998)张先生在此想证明表比较的“有”字句里“‘高大’类词语本身无所谓褒义或贬义,当这些词语进入到句子中,他们的性质、状态随着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表意倾向的变化而发生偏移”。在此我们想用张先生的图示和例子来说明本文的问题:(+表正值,-表负值,O表零点)

OOO

-+-+-+

粗粗粗

(a)她的腰竟有水桶那么粗。(b)她的腰有小王那么粗。(c)她的腰只有柳条那么粗。“例(a)的表意倾向重在强调‘她的腰’不是‘细’而是‘粗’,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处在正值。例(b)在表意上既不倾向‘粗’也不倾向‘细’,只是对‘腰’的粗细进行衡量,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处于零点,这样的句子可说成‘她的腰有小王那么粗细’。例(c)的表意倾向重在强调‘她的腰’不是‘粗’而是‘细’,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偏向负值,这样的句子还可以选择表示性状负值的‘细’代替‘粗’作D项,如说成‘她的腰只有柳条那么细’。”(比较结果张文称为“比较点”,用D表示)也就是说“水桶”和“柳条”是人们极言腰粗或腰细的两个极致,说话人正是取其抽象的属性,故其性状值有正或负的偏向,因此(a)、(c)句表达的是一种比拟,极言腰粗或腰细;而一般的比较则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主观上无所谓“先入为主”的概念,故表比较语义的例句(b)选用一个具体的客观的事物作为比较参项。

三余论

比较和比拟两种语义可以同寓于一种句式结构中,都是对事物间的关系加以陈述的语义范畴。广义的比较应该是比拟的上位概念,即比较包含比拟,但狭义的比较和比拟应是同位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较侧重“异同高下”,而比拟侧重相似和修辞。以往的研究对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重视不够,把“比拟”和“比较”两种语义范畴混为一谈,不利于澄清比较句的发展演变过程。区别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异同对研究比较范畴的形成时间和历时演变过程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陈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82析“像……似的”,《语文月刊》第1期。

陆俭明、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王红旗2004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夏铭2000比较与比喻,《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殷志平1995“X比Y还W”的两种功能,《中国语文》第2期。

张豫峰1998表比较的“有”字句,《语文研究》第4期。

周小兵1995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第2期。

比较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中美;家庭;幼儿教育

就当代现状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强调对幼儿静态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更为强调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创造知识应用思维。因而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展开比较分析行为,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美国教育思想贯穿于其中,从而加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技能,且就此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一、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现状

1、美国幼儿教育现状

美国在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倡导“家庭、园所、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即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同时美国幼儿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游戏教育方法的应用,即由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体验过程挖掘自身潜力,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此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亦倡导“教育从第一天起”,继而由此引导美国家庭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基于遵从“重视体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最终将自身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且就此增强自身探索意识。另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在内容规划过程中将社会性能力、审美趣味、人格化为教育重点,从而推动幼儿朝着健康的发向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

2、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基于2011年11月河南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400名幼儿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家庭每月对幼儿教育投入的费用平均为187.5元,而农村家庭投入教育费用仅维持在80.3元左右。同时就“家庭幼儿教育是否存在压力?”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67%的家庭表示存在很大的压力。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此外,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着重倡导将运动教育、初步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幼儿潜力的挖掘,但同时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1岁即培养母语的家庭教育形式引发了幼儿成长压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即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

二、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1、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凸显出的主要差异,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同时美国教育者倡导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创造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其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例如,引导幼儿加强对植物成长过程的认知及鱼群日常活动、饮食观察等,继而由此培养其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即可散发自身想象力。此外,美国家庭教育更为倾向于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中,如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即会带领幼儿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塑料瓶、纸杯等等,由此增强其环保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而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较为稳重,即引导幼儿基于家长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2、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

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规定出幼儿不允许做的事情为大声哄叫、推诿责任、责骂等等,且要求家长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教育态度,并避免强迫问题的凸显,注重引导式教育形式的运用。而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过程中更为注重观察幼儿将来的能力、水平,同时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逸的生活空间,避免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影响到其成长状态。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也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心理疾病及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家庭家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继而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3、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

在美国课程教育中其将科学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将幼儿智力的开发及求知欲的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并与幼儿家庭教育达成共识,继而由此引导幼儿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能拓展自身思维意识,达到良好的幼儿教育状态。此外,美国幼儿教育中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过程等,继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氛围中。而中国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参照课程教育模式加强对幼儿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就此影响到了其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思想观念的转化,且更为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可知,中美家庭幼儿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几个层面,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幼儿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并引导其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造意识,继而达到良好的成长状态,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作者:付晓叶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夏雪,徐溟溟.中美两国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03):3-10.

比较分析范文篇10

摘要FC和iSCSI是目前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AreaNetwork)的两个主流协议。该文介绍FC(FibreChannel:光纤通道)和iSCSI(InternetSCSI)协议的协议结构以及流量控制和发现机制,在零复制和流量控制等方面对FC和iSCSI的协议功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关键词存储区域网络;FC;iSCSI;零复制。1引言SAN是一种专用网络,是网络服务器群的后端,可采用光纤通道或iSCSI等存储专用协议连接成高速专用网络,使网络服务器与多种存储设备直接连接。SAN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网络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多对多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是本地的高速连接。SAN架构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扩展性、多种存储设备的集中和新架构支撑下的新型数据应用方式,在安全意义下负责可持续的存储和数据传输。目前,FC和iSCSI是应用于存储区域网吉比特速率的两种主要技术。2FC协议分析2。1FC协议结构光纤通道按协议层进行分层,各层之间技术相互独立,留有增长空间,并且由被认可的标准化机构进行开发,分层结构共分5层,如图1所示。图1FC协议层次⑴C-0(物理层底层):FC-0层定义了连接的物理端口特性,包括介质和连接器(驱动器、接收机、发送机等)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和光特性、传输速率以及其它的一些连接端口特性。⑵FC-1(传输协议):规定了8B/10B编码方式和传输协议.包括串行编码、解码规则、特殊字符和错误控制。⑶C-2(帧协议):规定了具体的传输机制,包括帧格式,节点间的信息交换。⑷C-3(公共服务):提供高级特性的公共服务,即端口间的结构协议和流动控制,它定义了三种服务:条块化(Striping)、搜索组(HuntGroup)和多路播放(BroadcastMulticast)。⑸FC-4(ULP映射):定义了FibreChannel和IP,SCSI-3以及其他的上层协议(ULP)之间的接口。2.2FC流量控制FC中的流量控制机制是在信用度系统上的基础上。所谓的信用度(Credit)是指设备接受额外帧的能力。信用度的多少决定了设备接收额外帧能力的大小。如果接受方没有向发送方发出任何的信用度,那么发送方就不能发送任何帧,在信用度的基础上协调帧传送,可以避免帧的丢失,同时减少了对整个帧序列进行重传的频率。实际上,这种基于信用度的机制建立在终端节点能够提供的缓冲区(TX-Buffer和RX-Buffer)的数目上,这些缓冲区用于存储到来的数据流。例如,拥有板上存储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可能被分派作为接受缓冲区,成为FC-1解串和译码功能,以及FC-2的帧重新装配功能之间的接口。当FC-1来提交帧的时候,这种接受缓冲区被充满;当FC-2的装配线取出各个帧进行数据块的重建时,这种接受缓冲区被清空。为了充分的利用FC的传输能力,最好能够连续的多发出多个帧。这一点在事务开始前由授权充分信用度来实现,同时利用FC的全双工能力在帧还未接受时就发出附加的信用度。FC中常用的两种是端到端(EE-Credit)和缓冲区到缓冲区(BB-Credit)的流量控制。

端到端的流量控制机制(EE-Credit)是在两个终端节点之间使用的流量控制。在两个通信节点登录并交换通信参数时候,建立起传输信用度,并且由节点本身来监测。中间的交换机不参与端到端流量控制。如图2所示图2FC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一旦一个初始的信用度等级授权后,如果要补充信用度的话,要由接受方向发送出应答(ACK)来实现。每发出一个帧发送方就消耗了一个端到端的信用度(EE-Credit),只有当其接收到一个ACK后才能增加信用度。光纤通道中还定义使用BB-Credit的流量控制机制(缓冲区到缓冲区的信用度),并且依靠receive-ready(R-RDY)有序集补充信用度,如图2所示。某个附接到交换机的终端接点将在登录到交换机的过程中建立它的BB-Credit。在交换机远端参与通信的一方将在登录时建立其自身交换机的BB-Credit。BB-Credit没有端到端的成分。发送方在发出一个帧时将BB-Credit减1,直到BB-Credit的数量为零的时候.此时不能再进行帧发送。在接收到R-RDY时将BB-Credit加1。BB-Credit的初始值必须是非零的。如果为零的话,说明不能再接收或者发送帧。2.3FC发现机制在FC中,当一个新的设备加入到网络中时,它要与它的网络的管理者(一般是交换机)取得联系,网络管理者便会依次告知所有那些已经注册过的和那些需要被通知这一事件的设备。此外,在FC中,由于为了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分区。当一个新的设备加入到网络中的时候,该设备首先与它同在一个分区的其它现有设备完成注册,然后连接这个设备的交换机会把这一事件告知其他的分区的设备和其它的交换机。图3FC发现机制

如图3所示,如果当A区的节点A加入网络时,它先与FC交换机取得联系,那么FC交换机将把A节点加入网络的这一信息先后分别告知节点B和节点C以及B区的节点D和节点E。至此,A节点就加入到网络中,可以与A区与B区中的设备进行通信。3iSCSI协议分析3.1iSCSI协议结构如同任何一个协议一样,iSCSI也有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根据OSI模型,iSCSI的协议栈自顶向下一共可以分为五层,如图4所示:图4iSCSI协议分层模型.SCSI层:根据应用发出的请求建立SCSICDB(命令描述块),并传给iSCSI层;同时接受来自iSCSI层的CDB,并向应用返回数据。.iSCSI层:对SCSICDB进行封装,以便能够在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上进行传输,完成SCSI到TCP/IP的协议映射。这一层是iSCSI协议的核心层。.TCP层:提供端到端的透明可靠传输。.IP层:对IP报文进行路由和转发。.Link层:提供点到点的无差错传输3.2iSCSI流量控制与超时重发流量控制是指发送方控制发送数据帧到网络的速率。发送方发送的速率—般是传送路径上的交换机、路由器或接收方可用的缓冲区大小的函数。iSCSI则采用TCP/lP协议的端到端的流量控制机制,以可变发送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发送窗口在连接建立时由双方面定,但在通信过程中,接收方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使用情况,随时动态地调整自已的接收窗口(可增大或减小),然后告诉对方,使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和自己的接收窗口一致。iSCSI采用的是TCP的自适应超时重发算法,可根据网络的情况动态调整。这种算法记录每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相应的确认报文段的时间,这两个时间之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延RTT,当发送—个数据段时,启动相应的定时器,如果定时器超时确认报文段还没有到达,就触发数据配发机制。如果超时之前得到确认,就记录新的往返时延,将各个报文段的往返时延样本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新的报文段的平均往返时延RTT,显然定时器设置的重发时间应大于平均的往返时延RTT。在实际应用中,RTT的算法还很复杂,目前一般采用的是Karm算法。3.3iSCSI发现机制iSCSI发起端为了和iSCSI目标端建立iSCSI会话,iSCSI需要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TCP端口号和名字三个信息。iSCSI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让iSCSI发起端获取一条到iSCSI目标端的通路。iSCSI有三种发现机制:⑴静态配置:在iSCSI发起端已经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TCP端口号和名字信息时,iSCSI发起端不需要执行发现。iSCSI发起端直接通过IP地址和TCP端口来建立TCP连接,使用iSCSI目标端的名字来建立iSCSI会话。这种发现机制比较适合比较小的iSCSI体系结构⑵SendTarget发现:在iSCSI发起端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和TCP端口的情况下,iSCSI使用IP地址和TCP端口号建立TCP连接后建立发现对话。iSCSI发起端发送SendTarget命令查询网络中的存在的iSCSI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网关设备,iSCSI发起端被静态配置连接到指定的iSCSI设备。iSCSI发起端和iSCSI网关设备建立对话并发送SendTarget请求给iSCSI网关设备。iSCSI网关设备返回一系列和它相连的ISCSI目标端的信息。iSCSI发起端选择一个目标端来建立对话。⑶零配置发现:这种机制用于iSCSI发送设备完全不知道ISCSI目标端的信息的情况下。iSCSI发起端利用现有的IP网络协议SLP(ServiceLocationProtocolforDiscovery,服务定位协议)。iSCSI目标端使用SLP来注册,iSCSI发起端可以通过查询SLP来获得注册的iSCSI目标端的信息。当iSCSI目标端加入到网络中的时候,拓扑结构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方法增加了实现的复杂性,但它不需要重新配置发起端即可找到新的目标端。4FC与iSCSI协议的比较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两个协议进行比较:4.1流量控制机制对网络的适应性FC采用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机制,当接受者有足够的缓存接受发信者的数据时,接受者把Credit(信用度)分配给发信者。它根据发送者的请求分配Credit,仅当发送者没有用完它的Credit时,它才可以发送数据。在MAN/WAN中,发送者必须要等待很长时间来获得接受者的确认消息(以向网络发送新的数据)。这种基于信任的流量控制机制降低了网络的利用率。iSCSI是基于窗口的发送机制,由于发送方可以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地调整发送速率,因此iSCSI的流量控制机制对网络的适应性更好,尤其在网络传输延迟较大的网络中。4.2超时重发机制的灵活性在TCP/IP协议中,TCP使用自适应重传算法以适应互连网络时延的变化。它的要点是:TCP监视每一条连接的性能,并计算出报文的往返时间RTT(RoundTripTime)。当连接的性能变化时,TCP随即修改RTT(也就是说它能自动适应时延的变化)。RTT(RoundTripTime)被发送方用来决定是否重传报文。而FibreChanne]使用的是静态的超时重发机制,不会根据网络的情况动态地加以改变,因此发送方可能过早或过迟地出现超时,这对改善网络的综合性能不利。相对而言,iSCSI可以动态地自适应于网络的当的情况,可以改善网络的综合性能,从这个角度看,iSCSI应该优于FibreChannel,更加适合目前的网络情况4.3CPU对数据封装的负担大小在存储环境中,发出的块I/0请求的大小一般介于4K到64K之间。以8K的块I/0请求为例,已经知道在iSCSI中以太网帧的大小是1.5K,在FC中,FC的帧大小是2K。因此8K的块I/O请求必须被分成多个小的段,以适应不同的传输帧大小。在FC中,分段和重组操作是在网卡中实现的,因此减轻了主机CPU的负担。对于iSCSI协议,由于分段与重装是有CPU来完成的,因此增加了CPU的负担。4.4是否能保证数据安全传送在安全性方面,因为iSCSI的一个设计标准是它在不受信任的广域环境中的使用,iSCSI规范允许使用多种安全方法。位于iSCSI层下的加密方案(例如,IPsec),不需要在iSCSI端设备之间进行协商,它们对于高层应用程序来说是透明的。对于其他的认证实现(如,KERBEROS或者公钥/私钥的交换),iSCSI登录过程为两个端设备协商两者都支持的安全类型提供了文本字段。如果协商成功,iSCSI设备之间的PDU交换将由所使用的安全程序根据适当的安全确认需求而被格式化。iSNS(InternetStorageNameServer)服务器也可以协助此过程(如作为公钥的仓库)。光纤通道是工作在第二层的协议,原本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以及安全通用协议,只不过是基于逻辑上的数据通道绑定。5结束语对于传统的基于LAN的SAN来说,FC是比iSCSI更好的网络互连协议,因为FC的零复制和分段组装机制大大地减轻了CPU的负担,加快了数据的处理。但是,随着存储应用的增长,存储网络往往需要跨越很远的距离,由于在流量拥塞控制机制、发现和地址机制、超时重发机制、安全机制等方面的优势,iSCSI比FC更适合这种情况。参考文献:[1]iSCSIProtocolConceptsandImplementation。CisioSystemsInc。,2001。[2]罗金平,汪东,方兴等译TOMClark。IPSAN权威指南:存储区域网络中的iSCSI,iFCP和FCIP协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3]iSCSIReview[EB/OL].http://www.digit—life.com/artieles2/iSCSI/.[4]朱立古,赵青梅,梁哲伟,等.iSCSI协议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5):44。[5]马米.IP存储展望计算机世界[EB/OL].http://www.csec。com。cn/ittouch/020716/9.htm,200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