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4:17:32

保护技术

保护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哲学思想微机保护技术

建构学术民主文化氛围健全法制规范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证字21-0641号)刘联和2005年元月3日初稿

编者注:本文发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时代的BBS中,该文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于此供百家争鸣和探讨。感谢刘联和发表本文,本站第一时间独家发表。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发展,首当其冲必要破除一种技术优势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建树优势互补融合、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规律的发展进步。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旧转化为新、是进步、向上、有生命力的,是充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需求的。反映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存在不和谐矛盾问题的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一定存在无法回避、必要“反思修正”的技术实践问题。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给出方向性粗线条的“反思修正”,明确启示着转化旧为新的途径,是技术实践“反思修正”的保障。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指导启迪意义积极性作用”的一个具体实例,也是哲学思想方法研究联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衷心欢迎批评指正交流探讨。

1、针对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由其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不难归纳其“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模式形态特征:

①着眼于择扰唯一、“软件、有源”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②着眼于择优唯一、“线性严格高精准定量检测”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③着眼于择优唯一、由“高端复杂”向“低端简单”推广普及的同化一统化。

④着眼于择优唯一、通用性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⑤着眼于择优唯一、倾向“三选二”取代双重不同原理保护的同化一统化。

近年有所转变,鲜明不同原理实用形态的研究尚待时日。

⑥着眼于择优唯一、倾向“光CT、PT”高精准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⑦重“共性技术理念优势”、轻“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

⑧脱离“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规律的客观实际,脱离经济优势因素制约条件的客观实际。

其所谓的“高性能价格比”优势,是“有实有虚”的,特别是针对“低压简单”保护场合的运用。其“优势”中掩盖着劣势,“脱离”中包含着对“不同”优势的“抹杀”[3],可以说正是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非和谐的必然。

注意到,无论传统机电式继电保护装置相对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具有什么与多少劣势因素,却不容抹杀的是:

传统的至少在220KV及其以下电压级系统,曾经是悠久历史“成功”运用的真实。这是客观认知“半”、“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的参照系的、不可替代的实践基础与前提。也即全面认定与实践检验新技术产品技术性、经济性指标优劣的基准点,更是旧转化为新(推陈出新)完整过程、稳固可靠(非人为“炒作”)的支撑点。曾经是传统机电式保护技术产品、昔日“辉煌”的国家专业大企,在现行“微机保护”技术推行二十年后的今天,不至于对此“基准”、“支撑”会产生什么疑惑吧?

现行“微机保护”技术研究,也展示有最新“面向保护对象微机保护系统”研究的构想。这一动态,原则上只是前述归纳其模式形态特征中⑤、⑦两项的松动,其余①、②、③、④、⑥、⑧六项特征维系不变,有如“免强应对”的“改良”[3]。拙“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向国家专业大企正式提出“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建议,已时过三载、依然如是。不知是否还要坚持不置理下去?不置理与网上失态无聊者之“谩骂”(何以对同一性规律的“精华”的传承,竭尽其“谩骂”之能事?好自为之)是否都是“高高在上”、非平等待人之歧视者常见的作为?是否虽然可谓“浮躁之风”其甚有点悲哀惊叹,却又大有希望?坚持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拒绝对“半”创新发展欠缺弊病进行“反思修正”、拒绝与“全”创新发展的“不同”研究成果优势互补(何以非要“非此即彼”不可),是否有如“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不难认同“问题”的焦点:

在于如何充分借鉴好“共性技术理念优势”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决不是不要借鉴。如果没有“共性技术理念的专业化”(促进形成“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再与之结合)的“高标准”的实质,就是确凿的“欠缺”。其性质同不要“马克思主义理念的中国化”、不要纵向“精华”的传承,是一样的道理。

“全”创新发展最终强调实践的是:

“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规律的发展,是纵向“精华”的传承与横向并列“优势”的共存。反对“高端复杂”的向“低端简单”的、强制同化的一统化,不是淘汰“高端复杂”的“高、尖”模式形态的实践需要,只是纠正其“抹杀”多数实践需要的“低中端简单”实用模式形态优势的“错误”,不是“非此即彼”、是优势互补融合。这些竟真得都是有如“谩骂”者所谓的“垃圾堆”中的“骨头”吗?否。道理还是要讲的,不讲如何化解可能的误解(希望只是误解)?

“内在同一性、外在多样性”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一般的规律性。继电保护专业领域,不会是超出普遍一般规律性之外的“独立王国”。反映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存在不和谐矛盾问题的自然科学技术产品研究,一定存在必要“反思修正”的技术实践问题(决无可能“削足适履”般去修正哲学思想方法)[3-6]。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反思修正”,也还是需要一点勇气与魄力的。是否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有如是欠缺“反思修正”勇气魄力之反映?显然,没有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倡导,也就没有我们探讨的勇气与动力,期望大家携手共勉团结进步。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践之路,是一条康庄大道,继电保护专业技术研究也不例外。对于“反思修正”类研究更为至关重要,因为哲学思想方法层面、方向性粗线条的“反思修正”[3-6],明确启示着转化旧为新的途径,也是技术实践具体“反思修正”的动力保障。没有前者,后者“反思修正”谈何容易?是否不能只相信、熟悉:“自己”,“自己”的师承、观点、技术、初衷,“自己”的关系户与其市场。时下,如果说是“顽固、保守”的话,是否不在“全”创新发展理念方面?不知可否从哲学社会科学政治领域的、继“左倾”之后又转化为“右倾”(或相反)的客观事物规律中,得到一些同一性规律的启迪?

2、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实践,也反映为一种“技术至上”、“唯高至上”,以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理想等同于现实,囊括有求快与理想化成份,脱离实用多样化优势的实际、脱离经济优势因素条件制约的实际,导致“过”满足多数“低端简单”保护场合实用需要的弊端倾向性。是否与历史上曾经的“学院式研究道路”颇为相似?客观上,“过”与“欠”都不是“优”,都是造成损失危害的根源。

这种倾向性,其实不过是一老生常谈之弊病顽疾问题。即在自然科学技术产品研究的追求探索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走上“技术至上”、“唯高至上”道路的所谓“高、尖”水平,容易轻视充分切合实际实用的追求(总是似乎不够“高、尖”)。这一倾向问题是不会绝迹的,只要遇到适当因素条件就会重复再现。所以,必要重视到杜渐防萌意义的警觉,以力求避免造成大的损失危害。

人们关注研究诸如前述形态特征中,“软件、有源”的、“光CT、PT”的等等单一与“高端复杂”专门课题,无疑都是必要有益的。问题在于以汇集前述①--⑧项特征、成为“半”创新发展实践的“唯高至上”的推崇、强制同化的一统化,岂不是有如给予“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发展出示了“止”的红牌,从根本上扼杀了“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规律性?其与人为捕杀灭绝物种的危害性质,岂不正是同一性规律的问题?

“半”创新发展实践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所反映出的“技术至上”、“唯高至上”、一种技术优势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实质与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的)“亩产X万斤”、“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的“冒进、求快、片面、崇拜”,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是又滞后了几十年,更其损失危害被其科学外衣“笼罩”着,一时混淆不清罢了。应该说,党与国家之所以倡导建构“民主文化氛围”(包括学术民主)就是包括着有如清除“笼罩”之类这样一方面的积极性因素意义在内。

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启迪意义积极性作用”,无论是典范意义的、或是经验教训与客观事物规律性意义的,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都是难得宝贵的,决非多此一举。相比之下,似乎自然科学技术产品研究专家,是否内在欠缺了些有如政治家“反思修正”的坦荡襟怀与胆识气慨?或许是技术产品研究同其产品效益的财富积累关系更为直接,与其“财富”取代“暴力”登上社会支配作用因素行列舞台的缘故?然而如前归纳其模式形态特征的第⑧项,即具体又抹杀了技术产品经济优势因素条件制约的实际,可见“不和谐”、自相矛盾的又一个侧面。

以一般普遍意义而言,一些探讨不在于其复杂或简单,而在于不仅仅是来自书本的、更是与亲历实践充分认真探讨的融合,由此开启一番认知的新天地、新景象。书本的是前(或他)人的在于启迪点拨,与亲历实践的融合将落实于认知的升华,即使是点滴、其心胸之开阔、心灵之净化尽在其中。是否,有益不厌其烦,无益半句也多?

3、继电保护专业领域里的、“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瑕疵”思潮[3-6],是源于发达国家、却又在发展中国家被“以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理想等同于现实”、由科学外衣的笼罩而盲目认同与推崇,故而得以成为世界范围的“瑕疵”思潮。所以,如果发展中国家先行实现“反思修正”,则不仅仅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有如“自我批评”的责无旁贷。反之,如欠缺“自我批评”的悟觉,失之“反思修正”的机遇,或许宁愿观望等待其发达国家“反思修正”之后,再步其没有建树风险障碍阻力、又是“潮流效应”的后尘?

是否可以说,任何客观优势互补的、相应不同优势的部分,都是有如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哲理的规律性?如果都是“面面俱到”(实际也作不到),或许就没有了“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突出发展?换言之,“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发展正是来自“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动力因素推动的结果,即使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也无例外。

优势互补融合、“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并列共存优势规律,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进步、向上、有生命力的。时下,如继电保护专业领域,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又“高高在上”的表象,有如“潮流效应”与人为“炒作”的抬高,也是“浮躁之风”的必然。“风”,不只是谁个人的事,难度也即在此,却毕竟知难而进是发展的需要。

地球的大自然造就了顶级智慧的人类,却人类并非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已经是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了,更不要说是还有动植物世界的精妙绝伦与浩瀚宇宙之奇妙无穹了。这里的引申,旨在尽力疏导一种技术优势因素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现实狭小继电保护专业领域里的、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的损失危害,是否依然提不到关注的议事日程之上?客观上,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意义有大小之分,却要不要创新发展、大小专业领域都是一样的“要”。同样,技术欠缺弊病与其损失危害影响是大小有别,却要不要“反思修正”、也是肯定一致的“要”。

拙“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在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给予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的“半”创新发展的实践,以“反思修正”的批评。不转变观念,会把就实论虚的批评视为对自己“人”的忤逆,转变观念后自会还原其(远六旬、近七旬之一叟)一个求真务实的真诚。相信,这将就是哲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意义与力量,是分辨“优、真”与非两者分野之试金石。

如欠缺良好的学术民主文化氛围、如“浮躁之风”日甚不止、如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那么技术层面具体的研究成果,哪里还有什么“交流奉献”意义?这就是拙“全”研究认为的等待、守候(包括创造条件),直至敞开“大门”的一天,大体不失积极性意义之抉择。本应敞开的“大门”关着,有点扣门声很正常,没有反而不正常了。

4、结语

①党和国家强调“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畅通渠道”,这是十分英明的。如少数个别一些专业技术领域,一旦权威专家思想观点方法存在了某些偏差,迫切必要给予公平公正公开交流探讨的渠道与条件。否则与政治领域曾经批判过的“个人崇拜”(是“糟粕”)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岂不是有如“人治”理念在自然科学技术研究范畴的重复与再现?至少是值得防微杜渐意义警惕的。这就是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必要给予法定规范保障的意见建议[6]。不然,有如给予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遗留下法定规范空白而滋生的土壤。这一意见建议,已在网上论坛探讨多时了,不知哪里、哪个具体部门给予受理?可否敬请论坛版主也协同给予帮助反映到位?

②拙“全”创新发展理念研究提出的、继电保护专业领域,近20多年来“半”创新发展“瑕疵”思潮问题,反映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存在不和谐矛盾问题的、继电保护技术实践研究不能“反思修正”的问题,也是反映为“科学发展观”、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贯彻落实存在的具体问题的一个实例。不知可否敬请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科协等相关部门给予指导关注?如不在这一层面解决,实在是不知道又能在哪一层面来妥善解决?

③如果说是“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的“错误”,真诚渴望认知究竟错在哪儿?所以敬请读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学者、知名大“家”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指正,力求以正视听、避免“错误”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年轻学子更避免其“误人子弟”的不利影响,也是积极性意义的需要。多谢了(既是个人对您的感谢,更是国家发展进步大局根本利益对您的感谢,下同)。

④经历过二十多年“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洗礼的、“全”创新发展理念的拙研究者,个人微不足道、却作为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职业道德责任、不容放纵自己“妄自菲薄”。与上说“错误”相反,如果“全”创新发展理念研究不是“错误”的,那么受全民尊敬的知名大“家”与相关专业的院士、博导先生,不会欠缺乃至吝啬一点“伯乐”的热心热情吧?多谢了(同上)。

⑤拙“全”创新发展研究再三再五主动探讨,只是在于充分阐明“半”、“全”创新发展的技术思想,凭由社会抉择与共识。孰高孰低并不重要,于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产品的“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发展进步有益才是重要的,于国家发展进步大局根本利益的有益才是重要的。也即:是“弊病、片面、消极”的不能不纠正,是“优势、融合、积极”的不能不发扬。自然科学技术研究范畴具体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同样是党和国家倡导“三贴近”广泛意义的体现与落实。

⑥时下,有如一些不尽景气的继电保护专业国家大企,何以即使将有可能重振昔日的“辉煌”,却竟然还是欠缺乃至吝啬承担“一点”建树“全”创新发展理念研究成果的风险障碍阻力(首要是直接面对“转化产品”)?或许还是“财富”的负面影响作怪?不得而知。

⑦由衷共识,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制”的讲话精神。文献[3-6]与本文,充分阐明认知的现行“微机保护”技术、“半”创新发展的“弊病、欠缺”(非“优、真”)实质,即“旧”存在问题的“症结”,是转化为“新”的突破口。现已取得“全”创新发展具体的研究成果。

“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原针对曾经是国家机电式保护技术产品“龙头”大企业的。现鉴于其“瑕疵”思潮与其“反思修正”的世界性范围意义,试将初衷拓展拟定为与国家相关专业任何有条件的大企业、在华国际继电保护专业大企业合作(如有可能也是“全”创新发展技术研究直面在华国际同行专家交流共识的机会),实现继电保护技术“全”创新发展理念具体研究成果的“产品转化”与扩大再开发前景,共勉于赢得其“全”创新发展的技术进步(书面联系地址见文献[4])。

欢迎实业界有识之企业家,建树与既有不同的“全”创新发展、低估以5/9-7/9覆盖范围价值的共识与合作,在新的一年里团结进步取得更大发展进步的新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陆善功、王道君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二版。

[3]刘联和,四谈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看继电保护技术产品创新发展问题,2004年11月。

[4]刘联和,三谈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看继电保护技术产品创新发展问题,2004年10月。

保护技术范文篇2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术课题的。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培训。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保护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青铜;保护;技术;应用;研究

我国青铜器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经历了夏、商、周以来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青铜文化。比如“青铜鼎”就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被称作“国之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很多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语和典故例如“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都蕴含着青铜文物的相关知识。青铜器的制造技术精湛,青铜器的品种也较为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体现了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宗教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状况,和其他文物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虽然青铜器最早不是在我国出现的,但我国青铜器的数量和工艺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如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体现了我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精湛,在世界青铜制造技术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1我国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青铜器的成分来看,青铜器是一种青铜合金,是由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一般来说,其铜锈多呈现青绿色。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代表人类文明步入了青铜时代。以青铜器的器物类型划分,青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兵器、祭祀器、装饰器等。青铜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许多青铜器文物都是国宝和珍贵文物,保护好、传承好青铜文物是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由于青铜器埋藏于地下数千年,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多青铜文物侵蚀、风化较为严重,成为濒危文物,有的出土时就已经面目全非或残缺不全,要想让青铜器展现原有的历史风采,避免青铜文物受到进一步的侵蚀和破坏,就需要文物专业技术人员对青铜文物开展修复和保护应用技术研究,按照科学合理规范的操作规程来实施青铜文物的修复工作。比如青铜器修复工作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清洗、除锈、整形、焊接、补配、做旧等,经过专业修复人员的精雕细琢,才能使青铜文物的本来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国青铜器修复和保护技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个门派,比如北京派、潍坊派、西安派、苏州派等。经过历代文物保护人员的努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文物保护修复已经成为一项专业的技术工作,在我国文物博物事业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推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城乡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省市都相继出土了大量青铜文物,也急需要保护和修缮,通过修缮为博物馆的展陈提供良好的藏品来源和基础条件,使其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江苏省文博系统对青铜文物的修复工作成果较多,如江苏省邳州市2007年启动了“修复研究课题”,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珍贵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这批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但很多器物修复前破碎严重,甚至无法辨认出造型,新建成的邳州博物馆为开馆陈列需要,委托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进行攻关,采用科学合理的修复工艺和材料,对这批珍贵的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昔日风采被重新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保护了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江苏丹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江苏苏州窖藏青铜器、江苏涟水三里墩青铜错金银牺尊、南京六合区程桥东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剑等珍贵的青铜文物,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2青铜文物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

青铜文物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文物的保护和科学应用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文物修复工作也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如“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这些法律法规对加强文物修复工作,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濒危青铜文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1000多万件待修复的各类文物,其中青铜文物大约50万件,数量十分庞大,且有相当部分文物破损严重,而我国文博系统专职的文物修复人员却不到三千人。青铜文物出土以后,受到环境影响,自身的风化和腐蚀程度会更加严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专业修复,会受到二次伤害,导致青铜类文物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文物修复工作是当前文物保护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只有切实加强文物修复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的青铜文物修复技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凝聚了数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青铜文物修复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工艺修复技术。随着现代文物理念的更新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国外青铜文物保护措施逐渐被我国吸收与应用,而且还加入了许多现代材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上述技术得以不断传承。

3我国青铜文物修复的传统步骤和方法

青铜器的成分主要是铜、锡和铅,同时含有其他少量杂质。青铜文物由于经历了千年的环境侵蚀,一般青铜文物表面都呈现淡绿色的粉状锈迹,成分主要是氯化亚铜,也被业内称作“青铜病”。青铜文物的传统修复步骤一般包括清洗除锈、稳定加固、整形补配、作色做旧、缓蚀封护等多个方面。比如,清洗除锈就是对青铜器表面污物、锈迹进行清理,通常有机械或化学除锈法,一般利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借助凿子等金属工具进行处理,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除锈工具也更加先进和丰富,包括激光技术的应用。稳定加固就是为防止青铜器锈蚀的进一步加重,采用清漆、石蜡、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和化学制剂对锈蚀严重的青铜器进行保护处理,将青铜文物表面的有害元素快速去除,在青铜文物表面形成保护层,较好地保护青铜文物。为青铜文物做稳定加固处理,如同给青铜器做了一层防护服,可以有效阻断外界环境对其氧化而导致的腐蚀。以南京博物院为例,目前南京博物院采用了氟橡胶处理技术,也是该院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效果很好,自1997年开始,南京博物院就采用了这项技术,其中还修复了战国时期的九女墩编钟,十分安全环保,用于青铜器保护其防护效果十分理想。整形补配就是对青铜器残缺部位进行整形和补配处理,国外一般用石膏、石蜡、玻璃纤维等材料,填补青铜文物的残缺部分,我国补配技术一般根据器物外形和残缺部分采用打制补配和翻模补配的方法。同时,由于青铜器年代久远,为了展现其历史的厚重,修复实践过程中,也不必去除得特别干净,可以留取部分青铜锈迹作为对比。作色做旧就是对修复补配完成的青铜器进行修饰和补色的处理,使修补的部位与原残缺的部分实现自然的过渡,提升器物锈色的一致性。经过处理后的青铜器,不仅保持了器物的原貌,而且展现了其本来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有效提升器物整体的美观性和展览的审美需求。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保护手段不断丰富,在今后的青铜文物修复工作中,特别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进,将对青铜文物修复工作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

4青铜文物保护和应用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

文物藏品的管理和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基础,没有完善的藏品保护和应用管理就谈不上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博物馆工作必须建立在对藏品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青铜文物是各级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引人瞩目的文物精品之一。博物馆要发挥和完善功能,必须做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展陈藏品,提升博物馆的展陈特色和质量。新形势下,为探索和做好青铜文物的保护和应用工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编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要严格遵循科学的规程,在开展青铜文物修复工作之前,首先根据青铜文物的实际,比如文物的信息、保存状况、价值分析、残缺程度等,对文物的现状和病害情况进行调研,进行相关基础信息的登记和录入,同时,借助现代化检测仪器对文物进行必要的检测,如拍摄X光片,进行锈蚀成分分析,建立档案和文献资料,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最新的数据资料,拍摄器物各个组成部分的细节特征、质地、装饰等特色。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修复评估方法,待修复完成后,对修复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将有关数据录入文物修复档案,为今后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来源和分析依据。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修复的科技含量和效果。在传承和总结传统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和方法,借助先进的科技仪器,比如利用荧光光谱仪、电子显微镜等检测设备,对青铜器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文物表层的锈蚀物成分和残缺面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对症下药,使修复前后的青铜文物呈现一致性和协调性,以求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此外,可借助现代高科技仪器,提升文物修复的准确性。目前可以利用的现代科技仪器较多,比如依托现代流行的3D打印技术,制作青铜器残缺部分的雕塑模型,利用树脂材料建模,有效弥补文物缺损部分。此外,还有可利用真空等离子清洗技术,利用产生的等离子体与青铜器内的铜锈进行化学反应,将青铜器铜锈去除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青铜器的铜面不受人为损伤,做到精准处理,提高文物修复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对青铜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青铜文物修复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不仅要求专业修复人员具备文物历史保护知识,同时还需对化学、物理、美学、光学、篆刻、焊接等技术都要有所掌握,才能成为出色的青铜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各级博物馆普遍缺乏文物修复人才,特别是青铜器修复人才更加短缺,制约了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完善青铜文物修复人才的培训机制建设,比如推进高校增加文物修复专业,加强与地方博物馆之间的人才培训共建机制,将博物馆作为人才实训基地。文博系统定期开展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着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文物理论知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学习和发扬大国工匠精神,锻炼扎实的业务能力,培养更多的青铜器保护修复骨干力量,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各地方组织人事部门要完善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为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才在学术、待遇、职称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激励政策,促进文物修复队伍的发展。四是加大青铜修复技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发力度。积极研究青铜文物腐蚀机理,分析了解青铜锈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研发高效的除锈技术,采用新型材料,降低青铜文物的腐蚀率,为青铜文物腐蚀控制提供必要条件。加强对新型膜类材料的研发,通过应用新型膜类物质,阻断空气内的有害气体和成分,减少有害物质对青铜文物的不利影响。五是加强对青铜器文物环境进行有效控制。青铜文物由于受自身化学属性的影响,容易受到空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空气中含有有害气体,会使青铜器表面和内部化学元素产生化学反应,特别是青铜器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往往锈蚀已经比较严重,出土或在博物馆陈列的过程中,现代的空气环境对青铜器文物会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会加重对青铜器的腐蚀。因此,加强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可以有效缓解青铜器的腐蚀。各级博物馆展厅和文物库房应配备相关的恒温恒湿设备,使文物展厅和库房空气环境实现恒温恒湿。

5结语

青铜文物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国之精品,在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大对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力度,避免青铜文物受到损坏,才能促进青铜文物实现代代相传,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群杰,潘红涛,邓先钦,等.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26(6):567-571.

[2]张鑫,陈玉华.各类型激光器在激光清洗技术应用中发展现状及展望[J].热加工工艺,2016,45(8):37-40.

保护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开放;知识产权战略;国家技术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形势使得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如果说资本是工业文明的标志,知识产权则成为知识文明的象征。一个国家或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全球化经济中进行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的地位。美国的对外出口中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份额逐年加大,在20世纪50年代仅有10%,到90年代末,这一数字升至50%。1977~1996年间,美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而包括影音、书刊、软件产品在内的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5%。据估计,OECD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和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争夺市场、谋求更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打压我国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

1跨国公司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1.1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压力迅速上升

凭借其人才、技术、管理、资产等的巨大优势,通过全球资源最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在知识特别是技术领域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跨国公司由于其规模大,投人多,其所生产和获得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的绝对值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难以企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其控制和垄断市场的有力法律武器。在世界专利和许可费用的跨国流动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总收入的9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日益融人国际市场,中国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角逐的战场,相应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将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带到中国。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跨国公司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中国市场,普遍开始利用知识产权作为开拓和垄断市场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普遍将专利申请与对外直接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在东道国采取“专利先行”策略,申请专利后再进行投资,以专利权作为保护技术和开拓市场的工具。例如,美国杜邦公司早在1990年就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利申请,然后才开始对中国进行投资。到1997年杜邦累计在我国设立了9家分支机构,其中一半以上是1996年后才设立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1998年国外在华获得专利授权达到7141件,2003年就上升到32638件,6年增长了4.6倍。而国内同期获得的专利授权数则从61378件上升到149588件,只增长了2.5倍。而且,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授权结构则可以清楚地发现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压力。从对技术创新要求最高的发明专利来看,国外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获得的授权一直大大超过国内企业。1998年,国外在我国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为3078件,而国内仅为1655件,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到2003年,国外获得的发明授权为15750件,而国内为11404件,还不到前者的一半。这更明显地反映出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

1.2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权利内容不断深化

跨国公司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是以知识产权形式进行保护的。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相继出现,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不断地扩展电子、通讯、网络、生物领域的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南非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在国际上,长久以来,商业方法专利都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产物”而不能给予专利保护。但随着世界商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观念正受到挑战。商业方法是否具有“获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同生物基因专利一并成为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强化专有性。比如,驰名商标现在已经脱离了商品或服务而作为一个专有种类被列入保护范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颁发的基因专利,不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学、遗传学方面功能证据的新基因,而且还包括功能尚不明确的DNA序列。

1.3将技术标准与专利捆绑在一起构成技术壁垒成为跨国公司保护知识产权的新趋势

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已经更多地成为一个行业必须遵守的规则,甚至成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技术壁垒因其合理性和复杂性而更具有隐蔽性,不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所以,已成为各国广泛利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武器之一。而技术壁垒最为有效的表现形式就是标准壁垒和标准垄断了。

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应于技术的知识产权。目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使知识产权和标准有机结合,使二者之间形成互相支持的关系,是企业谋取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将专利转化和提升为技术标准,使专利标准化是跨国公司强化技术保护和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说一项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企业,那么一个技术标准影响的则是整个产业。在传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则往往是标准先行,这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跨国公司正是通过主导技术标准的制定,并进一步将其技术标准推广和提升为国际标准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全球市场的目标。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它是以原创性专利为主,形成一个“专利群体”来支撑的,通过对技术标准的控制,促使他人必须使用它的专利。因而,跨国公司都寻求将专利转变为标准并更进一步将一国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设置森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封锁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从而达到垄断国际市场的目的。由此可见,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将标准与专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专利技术为依托形成技术标准体系,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我国,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将其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汉化进行推广,成为主导我国产业发展和控制我国市场的技术标准。

1.4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优势现象相当突出,不利于国内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在华滥用知识产权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首先,利用专利与技术产品高价抢掠,如微软公司在其视窗系列中对我国企业和消费者采取的歧视性的超高定价行为;其次是利用对各种知识产权的专有权,通过订立不平等的协议条款给予中国企业种种束缚;再次,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在中国大肆跑马圈地,布设“雷区”和“陷阱”,特别是根据中国对外公布的各个5年计划,提前向中国大量申请相关专利,实现权利的独占。跨国公司对知识产权的大肆滥用,已经使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例如,在2002年的DVD事件中,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DVD技术开发商向中国几十家DVD生产企业索赔高额专利费。其后,彩电、电池、数码相机等产业因知识产权而起的贸易纠纷也此起彼伏。我国建立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目的是要鼓励和促进国内技术创新,而知识产权滥用的后果则会使这一目的落空,反而会因损害市场自由公平的竞争井阻碍我国的技术创新。因此,对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必须加以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1.5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知识产权诉讼明显增加,国内企业受到较大冲击

随着国际竞争的发展,知识产权已经不再只是企业的一种专有权利和一个法律问题,更成为一种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知识产权诉讼就是大量优势企业习惯于运用的一种竞争策略。跨国公司发起知识产权诉讼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从市场日益扩大的中国企业手中分取一部分利润;二是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限制中国企业向中高端产品发展,保卫自己原有的市场;三是为了打压中国竞争对手,降低中国企业晶牌的美誉度和可信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频频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权利人一般为在华跨国公司),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从打火机到剃须刀,从彩电到DVD,从电信设备到数码相机,从摩托车到汽车,对我国一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在国内,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频频发起知识产权诉讼。2002年,6C联盟起诉国内DVD厂商侵权,要求国内厂家每生产1台DVD要向它们支付4.5美元的专利许可费。2003年,围绕知识产权领域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争端非常引人注目:汽车和摩托车领域的官司有丰田诉吉利商标侵权、本田诉力帆侵权、日产诉长城汽车“赛影”SUV涉嫌抄袭日产帕拉丁、美国通用诉奇瑞QQ涉嫌侵权等;电子、IT领域最突出的则是思科诉华为侵权案件。

在国际市场上,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对我国出口企业和产品发起知识产权方面的调查和诉讼,给我国的出口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作为知识产权大国的欧美等发达国家,越发倾向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国内贸易,对外国企业加以不正当的限制。2001年9月,欧盟开始针对温州打火机启动CB程序,规定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要设置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装置。而儿童锁技术就是欧洲的专利,中国打火机要进入欧洲就必须装这种锁,就必须使用它们的专利,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否则就只能退出欧盟市场。2003年5月,美国劲量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TC)提出正式立案申请,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337条款,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从包括中国内地7家企业在内的24家企业进口和销售的无汞碱锰电池及配套这些电池的电子产品进行“337条款”调查。指控从这些企业进口的无汞碱锰电池侵犯了劲量公司拥有的专利,构成了“337条款”所禁止的不正当进口贸易行为。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5%,约占机电产品出口利润的30%。

2开放条件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思路

2.1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技术安全为首要任务

技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国科技在不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破坏、威胁以及任何其他危害性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发展的一种状态。技术安全体现了国家利益免受国外科技优势威胁的能力、国家以科技手段维护综合安全的能力和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能力。在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知识产权实力的背景下,技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在21世纪,将形成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技术安全为核心,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并融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就是说,经济安全、技术安全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其他方面的安全。

鉴于我国在开放条件下面临的知识产权压力和威胁不断上升,国家技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应该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技术安全为首要任务。具体而言,首先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对内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国内的独立研发和自主创新。要保护国内科技创新的独立性,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关键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技术路线的独立性。不能让国外企业或机构控制和主导国内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使国内创新摆脱对国外技术力量的依赖。其次,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对外要能有效地防范和限制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包括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垄断我国的产业和市场,威胁我国产业的成长,滥用知识产权损害公共利益等等。

2.2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以鼓励和促进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出发点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独立的研究,进而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上形成发明创新的能力,其基本的标志之一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技术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而言的,后者是指通过借鉴国外现有的技术知识,通过引进和消化把国外现成的技术应用到本国的生产中来,从全球的范围内来考察,模仿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是相对于本国技术发展而言成为创新。模仿创新有时也会出现具有优势产业或产品的诞生,但通常存在着明显的时差,产业的关联程度比较低。自主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开发,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技术上的突破,进而实现产业化。一般而言,自主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技术水平的领先,也表明一国有可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进一步讲,它能形成相对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的产业关联等。

从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看,我国公开的专利制度主要保护了国外申请。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问题主要不是保护不力,而是代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太少。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四,而专利申请量仅占全球的1%~2%。知识产权立法从法律和专业角度考虑多,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考虑较少;从供应方考虑较多,替消费者考虑较少,结果有些规则和保护标准与实际脱离,不利于促进和保护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2.3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有效限制和消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滥用

知识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在于促进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一国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促进科技发展时,该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滥用知识产权是阻碍一国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不对其加以规制,就无法发挥知识产权的应有功能。外国企业在我国抢先“布阵”和“圈地”,限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属于典型的知识产权滥用,但目前我国却缺乏相应的政策法律加以规制,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应当突出限制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内容。

我国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期,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现实所必需的。但如果我们只关注权利人利益的保护,没有确立相应的权利约束机制,那就无法防止权利人的滥用行为。为此,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应当恰当地把握知识产权制度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生产与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的关系、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的行使的关系、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与切实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机制,以使我国知识产权机制的各个方面得以协调发展,既能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以鼓励技术创新,又能防止知识产权的过度垄断和被滥用以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从而保护知识产权使用人(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能在国际交往中合理保护我国的利益。这对我国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2.4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有利子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于技术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技术垄断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权利来实现的。由于知识产权有其地域性和排它性,一旦这种标准得到一定的普及,会形成一定形式的垄断。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会排斥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只将符合自己标准的产品视为正宗的嫡传,从而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这也就是技术标准同知识产权关系的关键所在。技术标准中的技术必然有很多是专利技术,因为只有有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实现垄断和排他,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专利战略、技术许可等综合的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技术标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这些知识产权战略实现技术垄断。

在现今的产品生产领域,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领域,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技术标准成了一种新的进行技术垄断和市场限制的手段,谁能够抢先进行技术标准的制订和管理工作,谁就有可能把握住对这个产品乃至产业的主动,所以说标准体系对于一个新型产业,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海波.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8).

[2]郭亚莉.规制知识“霸权”促进中国技术创新[J].中国科

技论坛,2005(3).

[3]滕飞.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知识产权[J].国际技术经

济研究,20040).

保护技术范文篇5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3)盆地周围山区。推广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深松浅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好治旱改土、保护生态、提高粮食品质。

(4)平川盆地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水、旱地技术体系。在水、旱地上普及应用免耕播种、多种形式秸秆覆盖、浅松、深松、化学除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旱地水地并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区。推广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以达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优势

(1)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区试验表明,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裸露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免耕试验区,地表径流量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据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9520万吨,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这就能解决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农田不再进行耕翻、耙耱等作业,实施作物残茬覆盖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可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都能获得增产,而且越旱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万公顷示范面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9万吨,平均产量5138.1kg/hm2,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尧都区是山西中澳项目试验区,也是部级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0年在全区降雨量仅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况下,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小麦产量达到2340kg/hm2,而传统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产幅度达到110%;2003年项目区小麦产量达3600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2年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8874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13.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调查,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350~3000元/hm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机械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

保护技术范文篇6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麱?銂ODA/ODLF,IRDS……,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保护技术范文篇7

1.1技术保护措施的概念。至于技术保护措施,可从与权利管理信息、纯粹技术性手段的比较中获得概念性认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8条第1款规定,所谓版权法意义上的技术保护措施是指权利人通过网络传播而采取的有效防止自己版权作品任意被复制、浏览、运行、改编等所采用的一种技术、装置或者部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保护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有着本质区别,尽管对于此前两个极易混淆的版权法术语,随着《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公之于众,现已是泾渭分明。根据《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8条第2款对权利管理信息概念的界定①,可以看出,诸如数字水印、数字指纹等可归属于权利管理信息范畴。“例如,不惟如此,技术保护措施同样有别于纯粹技术性手段,其区别主要在于两者的目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保护措施旨在保护版权客体本身不被不法侵犯,除此目的之外为权利人所嵌入的技术性手段方属后者。相应的,在现行版权法理论和实践中,纯粹技术性手段因与版权法保护客体的关联性不强,故而后者则无必要纳入版权法意义上的技术保护措施体系。1.2技术保护措施的类型。从上述《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关于技术保护措施的定义角度看,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具备“有效性”构成要件,“有效性”意味着承载着特定功能的技术本身,不会被一般人所轻易破解、规避。相反的是,在技术保护措施受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情况下,如果技术保护措施缺乏“有效性”,一般人稍事学习即能规避或破解的话,那么社会公众即可能遭罹过多的法律风险。由此不难评测,一方面,技术保护措施本身无存在价值或合理性;另一方面,从技术保护措施反规避规制的成本——效益分析角度看,也是得不偿失的,亦即无效的技术保护措施受版权法失却应有的正当性。在确保技术保护措施“有效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技术保护措施的功能之不同,将技术保护措施划分为接触控制措施和版权保护措施两种不同类型。接触控制措施即是通过登录密码或口令等方式防止用户接触作品。版权保护措施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用户实施受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如复制或者通过网络传播等。按照技术保护措施的功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意义在于,规避不同的类型的技术保护措施的责任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规避接触控制措施只是为著作权侵权行为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著作权人对相关作品未尽充分的信息披露义务时,规避接触控制措施有可能受潜在使用者或消费者的知情权所保护或其他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的约束;而规避版权保护措施则是实质意义上的直接侵权行为,自当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路径评析

2.1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之必要性。学界关于我国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论证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危及著作权人的财产权。无论是规避实行行为,还是规避准备行为(帮助行为),皆对著作权人的财产权造成极大损害。技术保护措施是著作权人应对数字网络技术背景下著作权保护的不得已之举,一旦遭遇他人的规避,著作权人即难以有效控制其所享有的受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各项专有权利。这如同行为人配置了一把解锁钥匙,随时可以进入著作权人的门户,如入无人之境地恣意损害著作权人的财产权或其他专有权利。2)附属刑事责任条款的虚置化无法惩治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虽然我国目前在《著作权法》第48条、《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均有规定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附属刑事责任条款的内容,但都只是一种提示性规定,并没有提出如何在刑法上适用的具体要求。再如,还有论者认为:“我国已通过附属刑法规范为技术措施规避行为设定了刑事责任,但因没有具体罪刑规定而尚存刑法适用上的漏洞。”[2]很显然,在论者看来,其结果是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附属刑事责任条款成为一纸空文。3)相关法条适用不适格或存在滥用刑罚风险。尽管《刑法》第285条规定的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及提供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但仍无法代替《著作权法》中对技术措施的保护[3]。以《刑法》第225条第四项规定的兜底条款惩治某些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同样存在扩大解释、滥用刑罚、侵犯社会公众利益的风险[4]。4)基于风险刑法理论防控技术风险之考虑。总的来说,论者通常依据风险社会视野下风险刑法理论,认为在现代风险社会,技术风险等风险无处不在,刑法有必要及时提前回应、防控风险。例如,将结果犯直接前置改为行为犯,将实害犯直接前置改为危险犯。据此,针对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技术风险,有必要提前设置预警机制,将规避预备或帮助违法行为犯罪化。2.2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之评析。我国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规制现状我国《著作权法》第48条规定了四种侵权行为可被纳入刑法规制体系,但单纯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显然不是犯罪行为,只可能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亦有类似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行政法规,《著作权法》是法律,后者的效力位阶高于前者。从法秩序统一性角度看,单纯的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行为同样不是犯罪行为,只能科以民事或行政责任。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责任条款,亦与此同理。因此,我国应将独立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纳入刑法规制轨道,这是因为:其一,附属刑事责任条款虚置是刑法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如论者所言,在某种意义上,附属刑事责任条款只是一种提示性注意规定。注意规定旨在提示行政执法者某种违法行为可能涉嫌犯罪,如若达至追诉标准即需依法移交。对于某种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只能依据刑法条文进行独立评价。如后文所述,《刑法》第217条有关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方式是一种限缩型规制立法模式,内含刑事立法者的意图,且并未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其二,将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视为风险社会中的技术风险值得商榷。在现代风险社会,暴恐、环境危害、技术等风险无处不在,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亦即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生命、健康和财产威胁或实害结果。为避免风险的发生,风险规制前置化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在某种意义上,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确是一种技术风险,但这是否是风险社会意义上的“技术风险”?在我们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从技术风险发生所危及的对象看,风险社会意义上的“技术风险”指向的对象应是特定社会族群、多数不特定社会公众或全人类,例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的技术风险,私自研发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基因武器技术风险,私自研发核武器启动密码破解技术风险,等等不一而足。比较不难发现,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技术指向的对象仅是著作权人,相对其他非著作权人而言仅是小众,故而并不属于风险社会意义上的“技术风险”。2.3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之展望。技术保护措施是版权法适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步的产物,在本质上看,这是通过“技术”回应“技术”变迁的不得已选择,其正当性已经不容置疑。就此而言,我们亦可反其道而行之,建构“以技术规制技术”的版权法保护体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技术规制与刑法规制存在某种此消彼长的偏好选择和路径依赖。一旦步入刑法规制轨道,即可能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弱化技术规制或研发的动力。进而从长远来看,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应否或如何纳入刑法规制体系,则必须慎重考虑以下基本要求或注意事项。其一,要正视网络环境下社会公共利益消损的事实。技术保护措施是版权法适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步的产物,在本质上看来,是通过“技术”回应“技术”变迁的不得已选择,其正当性已经不容置疑。由与版权有关的国际或区域性条约(公约)以及各国或地区的内国法将技术保护措施纳入规制体系可见一斑。但是,随着技术保护措施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技术保护措施与版权法其他制度的冲突不应忽视。例如,在技术保护措施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权利用尽原则能否适用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问题。权利用尽原则(exhaustiondoctrine),是指版权人的发行权随着作品复制件所有权的转移而用尽,不能再干涉复制件所有权转移之后的出售、出租、出借或赠与等行为。一般而言,权利用尽原则针对的仅是附着于有形载体(图书、光盘或磁带等)之上的发行权。然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技术保护措施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版权法意义上的权利用尽原则一时难以嵌入数字出版的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换言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导致既有版权利益平衡机制的失衡——权利使用者或消费者的权利相对缩减或消灭。既如此,在技术保护措施背景下,权利用尽原则应否适用于数字版权?对此欧盟《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绿皮书》(1995)认为,数字作品网络传输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不是作品有形复制件本身,故而权利用尽原则不得适用。当然,权利用尽原则亦可适用于通过数字传输得到的作品,此类作品通过制作磁盘复制件而发行。这是美国《知识产权与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1995)中的基本立场。显而易见,其意蕴同样在于:权利用尽原则只能适用于传统版权作品的发行,而不能适用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输。应当承认的是,尽管传统有形作品复制发行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有着显著差异,但技术进步理应是增进版权权利人、使用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不是相反,否则技术进步的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或归零。不惟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版权制度的发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打破既有利益平衡并重塑新的利益平衡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动态利益平衡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立法扩大版权权利客体或权能的保护范围,即技术进步诱致版权制度变迁。而在数字、网络等技术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技术进步带来的部分问题,即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通过改进技术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权利用尽原则的适度运用。由此单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权利用尽原则并不当然一概不能适用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其二,要受技术中立原则的制约。版权法意义上的技术中立原则(technologyneutralityprinciple),也叫“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通常作为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的限制条款。一般而言,技术中立原则首次确立于1984年“环球电影诉索尼案”中,其精义在于:只要一项技术构成实质性非侵权使用,无论这种技术是否被用于合法或其他有争议的目的,技术服务提供者无需对用户实施的或可能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即便技术服务提供者明知其提供的技术存在被用于侵权之可能,亦不能据此推定技术服务提供者故意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由此,当某项技术规避措施的技术有其他合法用途时,间接规避行为应否纳入刑法规制体系就值得重新深入思考。其三,要考虑是否差异化规制规避不同的技术保护措施以及不同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类型。此外,还要考虑除著作权法之外的其他法律的制约,例如前文所述的使用者或消费者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张富强,王影航.论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刑法保护[J].中国出版,2015(6):46-51.

[2]杨彩霞.规避著作权技术措施行为刑法规制的比较与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2(12):52-61.

[3]贺志军.论我国技术措施规避行为之刑法规制[J].法学论坛,2009(3):108-112.

[4]王燕玲.论规避技术保护措施之刑事制裁[J].知识产权,2013(5):70-74.

保护技术范文篇8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3)盆地周围山区。推广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深松浅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好治旱改土、保护生态、提高粮食品质。

(4)平川盆地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水、旱地技术体系。在水、旱地上普及应用免耕播种、多种形式秸秆覆盖、浅松、深松、化学除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旱地水地并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区。推广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以达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优势

(1)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区试验表明,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裸露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免耕试验区,地表径流量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据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9520万吨,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这就能解决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农田不再进行耕翻、耙耱等作业,实施作物残茬覆盖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可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都能获得增产,而且越旱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万公顷示范面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9万吨,平均产量5138.1kg/hm2,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尧都区是山西中澳项目试验区,也是部级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0年在全区降雨量仅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况下,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小麦产量达到2340kg/hm2,而传统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产幅度达到110%;2003年项目区小麦产量达3600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2年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8874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13.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调查,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350~3000元/hm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机械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

保护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技术

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电力事业的安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加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研究尤为重要。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科学地总结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从而优化机电安全保护方式,提高继电保护工作质量,进一步推进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发展。

1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工作原理与基本要求

1.1继电保护装置工作原理

在应用继电保护装置时,如果遇到系统问题,所形成的突变物理量会转化为信息量,当上述变量积累到一定值,则会启动逻辑控制环境,对脉冲及其信号进行分析。继电设备主要构成部分为测量、执行和逻辑模块等。其中测量模块主要能够接收信号,通过对信号的数值进行测量和分析定值,来获得相应的结果,再将结果传输给逻辑模型。逻辑模块的功能是对获取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来分析逻辑数值,在既定的范围传递和处理动作信号,并执行模块,此后形成相应的动作信号。

1.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在电力系统内使用继电设备能够发挥其高稳定性和高效性等特征。在系统中使用继电保护装置,可通过装置来及时断开出现故障的元件,从而避免电力故障范围的扩大。高效性则指在出现问题时,保护装置可及时对故障元件相关正常的线路进行断开处理,及时针对存在故障的线路进行故障排除。这便需要保护装置具备更高的反应灵敏度,可基于灵敏系统来分析和衡量故障。稳定性则指系统在既定范围对故障的反应情况,并科学处理故障点,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

2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线路接地保护的应用

通过实践可知,对于不同的线路也需使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多数接地保护方式运用大电流和小电流方式进行处理。大电流接地便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在第一时间将电源切断,这样便可保障电力系统不会受到损伤。小电流保护则是在出现故障时,及时进行报警提示。如果电流系统发生单相的接地故障,小电阻系统本身电流值较小,则可作为有效的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模式也可分为下述两种类型:(1)零序电压。如果电力系统运行稳定,则不会在系统中发生零序电压的问题。如果系统发生故障,则会导致零序电压问题的发生。可采用继电保护技术来对系统进行处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零序电压的处理工作,及时将信号发出。工作人员在获得信号后便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技术处理。(2)零序电流。如果电力系统出现问题,便会导致零序电流上升。此时继电保护技术的作用便不再明显,需及时断电,从而对电力系统提供保障。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零序电流将沿电缆流入到故障点位置,此时进入电流互感器后再接地。该种模式能够有效避免信号受到影响,降低出现问题的几率。

2.2发电机继电保护

(1)重点保护。电力系统运行期间常见的故障为定子组匝间发生短路,一旦出现问题便会导致发电机温度上升过快,破坏发电机的绝缘层,导致设备难以正常运行,影响发电机功能发挥的稳定性。一旦发电机发生故障情况,则需针对保护匝间安装相关的装置,以此避免再次出现故障。在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期间,需对发电机进行保护。导致发电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向接地电流在标准数值之外,而安装在系统中的接地装置便可发挥保护作用,避免发电机受到性能损伤。(2)备用保护。发电机处于低负荷状态,会发生绝缘击穿的情况,如果出现上述问题,则需借助保护装置进行断电处理,提升对电压的保护效果,并发出警示信息,对发电机进行保护,避免发生短路等问题。在使用相关保护技术时,电压保护能够确保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短路情况,避免发电机受到二次损害。

2.3变压器继电保护

在变压器运行当中应用继电保护技术,需全面衡量电压等级等条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对设备进行选择时,需重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可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来处理差动保护方面的问题。当前,应用到变压器的保护技术类型有下述几种。(1)接地保护。在对自接变压器进行处理时,需借助机电技术完成相应的保护工作,可对接地两侧的零序电流实施保护,如果无接地变压器,则需采取零序电压的方式进行保护。(2)瓦斯保护。如果变压器的油箱发生问题,在特殊环境下,绝缘材料会受到电弧分解的影响,经过与油的融合作用生成有害性气体。如果不对上述气体进行科学处理,会有爆炸的风险,甚至会对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难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转。对此可运用继电保护装置对故障问题进行排查,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来对油箱进行控制和保护,发现问题及时断电,并发出警告信息,对故障进行有效处置。(3)短路保护。在变压器使用当中,短路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变压器的运行效果。应用继电器的保护技术来有效处理短路问题,即涉及过电流和抗阻继电保护等方面内容。电流保护便是集中安装变压器电源两侧的电源。在对电流元件进行安装时,继电保护装置对变压器电源进行切断处理,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对抗阻进行保护时,变压器的抗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保护的功能,通过变压器的抗阻元件能够提高继电保护功能的效果。

2.4母线继电保护

在具体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线保护。母线是继电保护技术的核心要素,主要应用于相位和差动继电保护等方面。具体实践中,可运用对比相位的方法来处理,以此提高母线的稳定效果和使用的质量,从而凸显系统的稳定性。实施差动继电保护时,需对母线元件进行合理设计,科学处理电流互感设备,从而提高保护的效果。在对电流互感设备进行设置时,需保证其变化具有统一性,从而能够突出电流互感器的优势功能。对电流互感器进行设置后,需进一步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在系统母线的差动区合理设置互感设备。对母线的大电流接地处理期间,可通过三相链接来优化母线的继电保护效果。在实施母线小电流接地时,需将母线的继电保护与大电流接地保护相区分,重点在于科学处理两相链接的使用和相间断线的作用,从而发挥继电保护技术对母线功能发挥的辅助效果。

3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系统应用要点

3.1两级极差保护配置

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排查到故障点,压缩维修时间,则需运用两级差的保护设备,从而提高故障的处理效果,减少资源和费用的投入。在应用两级差保护装置时,需细致开展下述工作内容:首先,需选择适合的开关类型。断路器的开关为用户开关,负荷开关需应用到主干线位置;其次,需设置保护动作的延长时间。通常需将变电站出线位置的断路器开关保护时间设置为200~250ms。这样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排查出故障位置,从而节约维修所时间,提升故障的处理效果,此外还可有效避免发生跳闸的现象。断路器上设置了多级极差保护措施,如在支线上发生故障,便可及时进行断电处理,避免与其他线路段产生关联;最后,由于运用断路器的成本相对较高,在主干线位置选择设置负荷开关,也可降低资源的消耗量。

3.2故障集中处理措施

处理故障时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由于主干线路的类型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处理不同类型的故障也需采取适合的措施。一般来讲主干线的类型为架空馈线,相关人员需依据下述程序对故障进行排查和处理:第一,如果故障点在馈线中,则处于变电站出线位置的断路开关便会自动跳闸,这样便可自动隔离由于故障产生的电流;第二,在延时0.5s后,如断路器的开关顺利完成重合,则可判断不是突发问题,如果无法重合,则说明不是长久类故障;第三,阻断配电会获得开关的相应故障数据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主站,随后主站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并对故障的具体位置和类型进行判断;第四,如果是突发性故障,则需在故障处理记录数据中将本次故障的数据信息一并记录,以此作为后续处理类似故障的参考。如果属于长久类的故障类型,则相关人员便需全面掌握故障附近的所有开关闸,对发生故障的线路和相关路线进行阻断处理,此外还需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到相关的变电站,保证变电站的断路设备全部开关均进行合闸,从而保证供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当工作人员完成全部的处理工作后,需对相关数据进行保留,如记录故障类型和位置等信息内容。这样才能在完成电力供应后,如果配电网再发生类似的故障情况,便可依据记录的数据信息作出有效判断。

3.3智能告警与事故信息处理技术

对继电保护设备的警告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可明显提升变电运行的稳定性。可应用该技术手段实现对变电站的实时监控,这样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依据警告提示信息来组织维修等活动,这样便可避免系统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对相关设备的运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可通过运用该技术可为技术人员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信息,再对类似故障进行处理时,技术人员便可借助以往的数据作为参考,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保障变电运行的效果。

3.4干扰信号屏蔽方法

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首先需依据不同线缆材料的类型选择适合的方式。在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发出绝缘层工作线缆,且应用率较高。这种线缆可有效避免感应雷和直击雷等自然灾害的危害,降低可能受到的损失。其次对继电保护装置采取保护措施,需针对设备的运行方案和效果进行研究,对当前系统的环境抵抗效果和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质量。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可尝试在区域内设置局域网,并在运行期间排除周围产生的干扰信号,从而降低配电系统所形成的负面影响。最后需保证构建的专业体系能够长时间发挥稳定的维护效果,有效排除信号的不利影响,此后才能确保系统可高效完成参数的获取工作。

4结语

通过实践分析得知,要提升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研究能力,提高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应用效率,技术人员需重视创新技术应用方法,科学地进行技术应用实践,全面掌握技术应用要点,才能进一步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嘉禹.浅析电气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安全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19(33):189-190.

[2]王博.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分析[J].电子测试,2019(22):95-96.

[3]刘孟清.电气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的安全技术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1):167-168.

保护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创新技术竞争保护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已由资金、资源和劳动力的竞争逐步转向知识与技术含量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创新技术的竞争。创新技术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或专有手段,保护企业创新技术不被竞争对手所掌握,使其处干市场优势地位的竞争。

1.企业创新技术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创新技术竞争主要面临创新技术的速度竟争和技术创新方法中的不正当竞争。

1.1从创新技术的速度竞争来看

一方面是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一项创新技术从发明到商业利用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目前创新技术的时滞期仅为5一8年;另一方面是技术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企业吸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加强,也使得技术扩散速度加快;再一方面是垄断期缩短,过去许多企业在技术发明成功后,往往不尽快利用,而是加以垄断,尽可能地发挥原有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在目前,由于企业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就使得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能够独占或垄断某种重要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在美国,10类产业中的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一年之间就有70%被竞争对手所掌握。

1.2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来看

一般有率先创新和跟踪创新两种。率先创新,即在无其它企业技术引导的情况下,企业完全独立地研究开发,攻破技术难关,获得有价值的技术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完善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在当今世界上,率先创新已成为许多著名企业推崇的创新技术战略,而且这些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利的武器。从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推行率先创新的企业还只能是极少数,而推行跟踪创新更为现实。跟踪创新就是通过引进,购买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并进行二次创新。跟踪创新的实质就是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企业在消化吸收率先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再创新上,使外国产品中国化,外地产品本地化。这样既能避免创新的重复性,又能使企业把创新资源的重点投人到技术创新的中下游环节,以速度优势战胜技术薄弱劣势。

由于有的企业平均文化层次低,平均技术力量落后,技术人才缺乏,即使推行跟踪创新,也仍然难以投人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误解跟踪创新的含义,扭曲二次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创新技术竞争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其表现是:不择手段地窃取其他企业的新技术,侵犯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仿造他人的产品且质量劣等,来进行所谓速度竞争,以至于创新者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一旦上市,那些“后来者”居然分而食之,甚至技术创新者反被“跟踪”者驱逐出市场。这样的不正当竞争,不论对率先创新者还是正当的跟踪创新者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技术创新者的权益不受到侵犯,就必须理顺技术创新竞争秩序,选择好创新技术的保护方式。

2、企业创新技术竞争保护方式的选择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对创新技术保护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专门法律保护形式.即对专利技术采取的保护方式;另一类是采取专门法律保护专有技术形式,又称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长期以来,由于以专利创新技术方式的竟争普遍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因此大多数发明者和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保护发明成果和创新技术的竞争但专利技术保护形式具有选择性与局限性:选择专利技术方式保护创新技术,应达到以下目的.产。则就应选择其它方式

2.1使企业创新技术获得合法的竞争权

在企业的创新发明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时.为了防止该技术被非法扩散,以专利巾请避免其他企业竟争。这种方式毛要包括:①主功及时回国家专和」局申请专利,对于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币大发明,应向国际申请专利。、②以法律手段排除其他同类专利申请、如果通过专利文献了解到其他企业的巾请不具备专利条件,可以提出撤消该申请的方式阻止其他人申请如果本企业被指控侵犯他”、专利权,在没有取得有利证据的情况下,!吓以提出宣告该专利无效的请求;如果本企业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时,可以公开自己的文献,不让对方获得专利权C③申请与专利技术相配套的技术一企业在中请某项创新发明专利时,应考虑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进行层层专利申请,这样即使基本技术到期,技术仍然有效,企业的创新技术就有一道不可攻破的保护防线。④认真研究专利的保护范围,绕过其他企业专利权的竞争。如果其他企业的专刊权已经确立,本企业无法排除,反而受到侵权指控,构成对本企业的威胁时,先要分析本企业的技术对方专利技术有无关系,是否属于其权利的保护范围,如果有理由和事实证明两者无关.可以指出下属于其权利保护范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优先使用权。中国专利法规定,在其他发明人的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的产品、使用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构成侵权。⑤自己实施专利。利用专利形式保护创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使创新技术潜在的生产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尽量实施经济效益大、能为本企业创造巨额利润的专有技术,确实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利用专利转让与许可,进免其他企业的侵权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企业间侵犯专利行为,向其他企业转让专利或允许其他企业合法使用本企业的专利。如果本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研究优势研制出多项创新技术,申请到专利,但由于专利实施的条件不足,就可以向其他企业转让。这样一方获得创新技术,另一方可获得价值补偿,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侵权竞争的恶战。资料统计,美国专利技术的转让与许可使用的收人每年在60一80之美元之间。

2.3引进其他企业和外国的专利,缩短竞争时间

通过购买专利产品的生产权,可弥补企业开发能力的不足,减少投资风险。在购买专利技术时,应洋细检索专利文献,了解有关专利技术的有效性C如果专利已经失效,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不存在支付费用和侵权问题。

企业选择专利技术形式保护创新技术,具有法津意义,而且.稳定可靠。但是由于专利技术从申请到审查批准的程序较为复杂,就使得利用专利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专利技术主要限于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技术,而一些具有更大经济价值的创新技术,在新颖方面还达不到专利条件的,就难以采用这种方式加以保护。又如,专利保护时间有限,当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比专利实效期长时(专利期最长为20年),就难以长期得到保护;而当某项技术生产期短于专利有效期时,也没有必要申请专利来获得十几年的保护。再如,专利从申请到批准的时间较长,不能适应技术更新速度,一般情况下,从最初申请到最终获得批准,在美国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至少要3一5年。在现代技术更新十分迅速的条件下,许多发明几乎还没有取得专利就可能老化了。另外,采取专利技术方式,还会出现被别人反竞争的情况。竞争对手可以利用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信息进行衍生发明,对原有的某些技术进行偷梁换柱,或对原有技术的某些技术进行改头换面,生产一个有效的产品,从而瓦解原有专利技术的竞争优势。尽管企业在申请专利时已在基本技术之外层层把关,避免衍生发明,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衍生发明的反竟争作用。由于专利技术保护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企业对创新技术的保护方式还可以选择专有技术方式来弥补其不足。

3.企业选择保护方式的条件分析

企业在选择保护创新技术竞争方式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以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并使企业仍拥有该技术的所有权。

3.1难以获得专利的技术

对于一些难以获得专利的创新技术和无法通过专利审查程序的技术,可以考虑选择专有技术保护方式。有些创新技术,尽管已达到获得专利的条件,即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但如果批准其为专利技术,就会影响其他的技术发明创造,甚至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各国专利法都有规定,不能授予专利权的创新技术有科学发现,如: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由于新颖性或创造性不充分,难以通过专利审查程序,如企业管理技术和商务技术中的一些技术,仅仅存在于技术人员的头脑中,难以用文字、图形等方式表达。这些,都可以考虑以专有技术方式保护。

3.2没必要获取专利的技术

对不愿意全部或部分申请专利的技术,也可选择专有技术保护方式。如,创新技术的核心部分,尽管按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规定,一项发明在申请专利时必须“充分公开”,并将此作为获得专利的先决条件,但“公开”到什么程度才算“充分”,法律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各国专利审查机关通常以“同专业一般技术人员能掌握据以实现”为准,而“一般技术人员”的实际判定完全取决于专利审查人员的水平。所以,专利申请人在提出专利申请时,一般以“充分公开”得以获得批准为原则,对不影响获得专利权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地保留下来。这种做法就是企业创新技术非专利方式保护的最佳选择。又如,对于其他竟争对手难以研制、开发或发明的技术,同样可采用专有技术方式,这些技术是指其他竟争对手利用本企业的专利产品,包括通过“反向工程”也无法掌握其发明技术奥秘的,用专有技术也是一种交换的方式。在实践中,这种专有技术大量存在。大到波音747飞机的制造,小到可口可乐的配方,尽管利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已遍及全球,但其技术内容仍难以为他人所知晓。再如,相对于专利保护期,技术生命周期较短,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许多产品的周期已缩短到以月来计算。如构思、设计、制造并销售计算机芯片的生命周期不到18个月。

3.3专有技术加入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