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3:13:38

保护地

保护地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

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保护地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

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保护地范文篇3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3.9灵活采收

甜椒早春大棚多层覆盖栽培,一般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采收。应根据植株长势和有无病害灵活掌握采收时间,长势旺、无病的植株可适当推迟3~5d采收,以控制植株营养生长;否则应早些采收以控制徒长。实践证明,灵活采收上市是防止甜椒疫病发生或进一步危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保护地范文篇4

关键词:葡萄;保护地栽培;品种选择;定植;植株管理

沈阳市苏家屯区温室葡萄栽培已形成产业规模,达到了标准化生产。现有温室大棚8340栋,占地面积1112hm2。2008年底温室大棚可达10340栋,占地面积1378.67hm2,产品已销往2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也出口俄罗斯,经济效益可观。但由于多年种植,棚内有害生物逐年上升,导致葡萄多种病虫害发生。现将保护地葡萄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1环境技术条件

四周无工业污染、无粉尘、无污水、土壤肥沃、排灌设施齐全的地块,适宜进行葡萄生产。中棚葡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NY/T393-2000和NY/T394-2000规定使用肥料和农药。

2品种选择

选风味独特、品质极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进行栽培。主要栽培品种有玫瑰香、巨蜂等品种。

3建园

采用南北向,密度为5745株/hm2。栽植头年秋,在棚中心位置,挖条状定植沟,沟深80cm,宽150cm,把表土与底土分开放置,沟底铺20cm厚玉米秸,撒入碳酸氢铵225kg/hm2,再把表土与腐熟农

家肥75t/hm2混匀,填入沟中,底土作埂,灌透水沉实,待翌年栽植苗木。

4定植

定植时间为4月20~25日。按密度要求采用双行栽植方式。行距130cm,株距60cm,选用一级苗木。栽前浸泡24h,然后用5°Bé石硫合剂进行消毒处理。栽后浇透水,覆盖黑地膜,以增温、保墒、除草、提高成活率。

5植株管理

5.1枝蔓管理

第1年管理,定植当年从近地面处选留1个强壮新梢作主蔓,并插竹竿引缚,新梢叶腋间发出的副梢留2叶摘心,再发生2~3次副梢齐根抹除,主蔓长至1.5m高时进行摘心定干,顶端副梢留3~5叶摘心。第2年管理,及时搭架绑蔓,每1个主蔓的最先端选留1个新梢继续生长,延长梢处理同上一年,延长梢以下的新梢,靠近地面30cm内的萌芽宜早抹去,其余的新梢留3个结果枝,留2~3个营养枝,结果枝在始花期,花序前留5~6片叶摘心。以后前端的副梢留2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全去掉。主蔓延长蔓达到应留长度后摘心定干,按1m留6个结果母枝进行。至此,葡萄整形结果,第3年以后,枝蔓管理与露地篱架相同。

5.2花果管理

疏花,每个结果枝上只留1个健壮花序,余者去除。掐穗尖,在开花前2~3d进行,结合花前摘心,掐去穗尖1/5~1/4,同时掐除副穗。疏果,在坐果后,果粒似黄豆大小时进行疏除小僵果、畸形果、病虫果。果穗套袋,通过上述处理的果穗,用日本小林牌果袋进行套袋,套袋应在上午8~10时,下午4时后进行。

6土肥水温管理

6.1土壤管理

葡萄每次灌水后,进行浅松土,深度小于10cm,前期在葡萄行上覆盖黑地膜,以增温、保湿、除草。

6.2施肥管理

第1年,当主梢长至50cm时,距植株20cm处,环状追施磷酸二铵225kg/hm2,硫酸钾150kg/hm2;立秋后进行叶面喷肥,喷浓度0.3%~0.5%的磷酸二氢钾,间隔10d,连喷2次。9月25日施基肥,施腐熟农家肥30t/hm2,挖深40cm条形沟施入,后灌水沉实。翌年4月20日,追施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75kg/hm2;6月30日,追施磷酸二铵75kg/hm2,硫酸钾150kg/hm2;7月5日,喷施1遍0.5%的磷酸二氢钾;9月20日,再喷2次0.5%磷酸二氢钾,加0.6%尿素,以恢复树势;9月25日施腐熟农家肥120t/hm2,逐年倒沟轮换施肥。

6.3水分管理

葡萄出土上架后,立即灌1次透水,以后根据土壤类型、墒情及长势适当灌水。果实膨大期保持水分充足,近成熟时,适度控水,以利品质提高。同时加强排水,防止涝害。

6.4温度管理

中棚增温时间一般在3月25日左右。萌芽前,日温20~23℃,最高不超过25℃,夜温5~10℃;萌芽期日温20~25℃,夜温15~18℃,最低保持10℃以上;开花期如达不到夜温12℃,则需增加保温措施。秋季上冻前将棚膜扣好,棚内葡萄下架后,在其蔓上覆盖10cm厚稻草,这样就可以安全越冬。

7病虫害防治

7.1农业防治

建园应选择地势高燥、有排灌设施的地块,加强果园管理,做到春、夏、秋季修剪病虫枝、病叶、病蔓;树无病虫枝,枝无病虫叶,穗无病虫粒,地无病虫残,早期架下喷石灰水,杀死病虫残体中病原物;同时提高结果部位,及时摘心、绑蔓,加强通风透光,清除园中杂草,保持排水良好,适当增施磷钾肥,严格控制负载量,加强温湿度管理。

7.2控温防治

控制大棚室内温度预防病虫害。选择晴天上午闭棚增温,使室内温度达到33℃后,维持一段时间再放风,下午温度保持在23~25℃,20℃时停止放风,夜间温度要达到15~17℃,可减少大棚葡萄发病。

保护地范文篇5

关键词: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社区协调;研究进展

1引言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此后,国家公园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得以建立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自然保护区建设,多年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保护地体系,虽然体系吸收了国家公园的理念,但是并未将国家公园纳入其中。随着中央层面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提出,国家公园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社区的矛盾等等问题都牵制着国家公园改革的步伐。国内外学者也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2]。因此,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有助于发现矛盾背后的原因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下文将具体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国家、地方以及法律层面的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及冲突协调包括社区协调机制进行综述。

2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管理方面研究

2.1国家与地方层面管理研究。国家与地方政府都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但是国家代表全体国民,而地方代表部分国民。国家公园作为全体国民的财产,应该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央与地方应该呈现“倒三角”的管理形态,地方只起到配合作用[3]。部分学者提出相比于三级管理,垂直管理作为能够解决不同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同时促进国家公园的高效管理模式已经被很多国家所沿用[4]。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相比于垂直管理模式,中央与地方共管才是明智之选。首先,将分散的部门集合起来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的管理部门,其下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国家景观保护地的专门机构。其次,由中央政府负责总体的规划布局、制度规定、监督机制等其他类型的保护地可沿用现有的机制。最后,地方省政府参照中央政府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2.2地方层面管理研究。有学者从地方管理模式入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条块结合”管理模式使得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各部门争权夺利,促使保护地割裂问题的产生。有学者提出将可以成为严格保护区外的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类型保护地整合组成国家公园。有学者提出从区域角度出发,将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纳入国家公园,形成面积较大、生态系统较完整的国家公园。还有学者从自然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提出整合自然生态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类国家公园,整合地质公园与岩溶、火山型风景名胜区成为自然遗迹类国家公园,对于相邻的保护地,也可以调整其功能分区整合成为国家公园[5]。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地方层面的问题在宏观表现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微观表现为保护地边界缠绕,界定模糊。建立中央层级的管理局是解决宏观层面问题的最佳方式,“一地一名”是解决微观层面的最佳方式[6]。综上,学者多关注于如何整合保护区,尚未对国家公园以及保护地的衔接做出探讨。同时,未将关注点放在地方多头管理存在的原因方面,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3法律层面管理研究。我国的保护地法律数量颇多,但因旧行政体制以及分散立法的影响导致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缺乏整体性、立法目的不合理、法律位阶低等。对此,我国应该制定具有整体性的《国家公园法》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面的立法[7]。通过对苏格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位阶较高的专项法规,这些至上而下的法律能够有效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出可以开展“一区一法”以及试点立法[8-9]。法律法规作为具有指导性的文件,有学者认为法律应该界定国家公园的适用范围、强调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并明确特许经营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保护地的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等方面[10]。还有学者认为需要制定具有高约束力、综合性的法律,对保护范围、法律责任、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规定[11]。

3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冲突与协调方面研究

3.1如何识别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先适用于企业领域,20世纪90年代,国外研究者将其引入旅游领域。有学者利用米切尔法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确定的、预期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12]。有学者认为根据Mitchell、Agle和Wood所提出的用权力、合法性、急迫性三个属性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决定性利益相关者、主控利益相关者、危险性利益相关者、依赖利益相关者、自由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和索求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架构是比较细致且具有实用性的[13]。有学者从紧密程度出发,以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作为判断标准,将利益相关者分成核心层、紧密层以及层[14]。还有学者利用米切尔法和多维细分法,从主动性、重要性、紧急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划分[15]。虽然这些识别方法的角度不同,但都强调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并归纳出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大致为政府、企业、社区民众以及游客。3.2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研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内与外”以及“公与众”。“内与外”就是指保护地内外城市与民众的关系,“公与众”就是指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作为依赖于保护地资源的社区民众,保护地的建设迫使他们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希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收入。希望本土风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尊重和保护,希望能够自由表达意见。然而,实践中他们的参与权、知情权并未得到尊重,保护地建设更多的为外来投资者和工作者提供了机遇,保护地对野生物的保护使得庄稼更易受到损害,损害无法补偿[16]。有学者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对专家、企业、社区等进行访谈,发现政府注重生态和社会价值,而旅游公司更注重经济效益。“环保与利用”的矛盾也是保护地建设的难点,“环保与利用”指目前我国保护资金不足,政府部门希望通过企业进入获取更多资金的同时,又希望生态不遭受破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更多寻求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他们的投资开发行为势必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政府为保护地势必会规定某些区域禁止入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游客的选择[17-19]。3.3利益相关者协调研究。利益相关者协调是保护地建设的焦点问题,部分学者关注总体层面,更多的学者关注某两个或几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3.3.1总体层面研究。有学者提出公众参与机制,认为公众参与可以集合多方信息与意见,使决策更具合理性,缓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3”的公众参与形式,即包括信息反馈、咨询、协议以及合作四个公众参与途径与权责赋予、信息传递、和资金流动三个政府行为的参与形式[20]。也有学者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认为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具有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利用惩罚手段约束企业行为,鼓励企业利用当地劳动力,引导并帮助居民参与旅游业,给与居民补偿等优势。但是在该机制下,社会与生态效益依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提出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引入自发性可持续发展观,努力培养相关利益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3.3.2局部层面研究。针对我国政府保护资金不足问题,有学者提出将市场与行政机制相结合,进行新公共管理改革[21],也有学者根据德国、美国的经验,提出合理利用保护地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拓宽投入的渠道,完善志愿者体系[22]。针对企业问题,有学者从制度层面出发,发现中国目前虽然有特许经营制度,但仅限于风景名胜区且未对其适用范围给与界定,因此提出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特许经营制度是必须的。也有学者提出特许经营证的颁发应选择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模式。还有学者从管理监督角度提出要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企业、公众等进行评估、监督、惩罚,保护民众权益的同时抱护企业合法权益[23]。针对游客问题,有学者从区域定位角度入手,将不同的区域和利用方式相匹配。也有学者从监控角度入手,提出在区域内进行划带,只允许游客在某几个带中游憩,也有提出引入监测技术,对游客的游憩活动进行监控评估,从而对游憩的种类与行为做出规定[24-26]。还有学者从宣传角度入手,认为可以利用视频、出版物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同时要为游客提供信息反馈渠道[27]。针对社区问题,有学者从制度层面提出“社区共管”机制,给社区居民赋权,建立专门的社区管理部门,给予社区居民参与建设、规划和管理的机会。政府部门要主动公布信息,征求并考量居民意见[28]。还有学者从生活生产角度出发,提出为防止庄稼受到践踏,可以借鉴德国,在保护地边界一定范围内进行狩猎,狩猎人员由工作人员组成,收益归保护地所有。为了保障依靠保护地资源生存的民众,可以将原本属于保护地的其他用地类型当做缓冲区允许周边居民将其用作初级农、牧、水、利。

4评述

保护地范文篇6

一、全面排查,明确问题

一是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无中央、省环保督查及“回头看”反馈的自然保护地问题,无2017至2019年“绿盾”行动发现问题;二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对照问题清单,结合工作职责,全面排查“(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交通建设活动;三是建立“拉条挂账”和整改销号制度,对排查出的环保问题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区分轻重缓急,督促加快解决重点问题。不断更新完善自然保护区(地)问题台账。

二、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办理

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省普通公路建设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各级环保部门对交通建设项目现场相关环保要求,督促项目业主依照《环评登记表》、《环评报告表》和《环评报告书》开展工程建设环保防治,项目建设前期,按照环保部门要求,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相关要件。

保护地范文篇7

1.国内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

1.1国外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各国的保护地栽培发展很快,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二点:1.力求操作自动化保护地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为此,发达国家发明了机器人来进行作业。另外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种苗特性、优质种苗的选择方法、间苗方法等基础技术的研究。计算机的应用还为温室节能、施肥、经营管理提供了方便。例如园艺强国荷兰,以先进的鲜花生产著称于世,玻璃温室全部由计算机操作。2.环境因素控制自动化为满足植株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必须能够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与调节。一般而言,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常采用二种方法:①单因子控制。指对温度、湿度、光照和CO2等环境因素进行单个控制,其中主要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内部的小环境,靠人工不可能实现动态调控。②多因素综合控制。指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具体作法为:将各种作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输入计算机,当某一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其它环境因素便会在计算机的自动调控下作出相应的改变。

1.2我国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我国保护地栽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推动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地栽培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资料显示,至1999年底,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近100万hm2,居世界第一。但采用的生产设施仍然相对简陋,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发展道路。

1.发展无公害蔬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吃新鲜、吃特色,到后来的吃营养,再到现在的吃健康。现如今,人们在购买蔬菜时,更多的是关注无公害蔬菜、绿色产品。无公害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运输、销售、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无公害蔬菜在符合人们消费心理的同时,也确实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无公害蔬菜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2.保护地栽培将实行重点区域发展目前,我国的保护地栽培呈现遍地开花的局势,有些地区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便盲目上马,结果导致连年亏损,即使盈利也是少之又少,起不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进行适地适栽。纵观国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凡是保护地栽培发展较快、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是实行适地适栽的国家,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的快速、健康发展。

3.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在我国发展很快,据统计,目前我国无土栽培面积约为温室总面积(20万hm2)的千分之一。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可以防止连作障碍和各种病虫害,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商品性;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技术,有利于实现工厂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可进行立体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

4.走保护地栽培企业化发展的道路我国保护地栽培虽取得较大发展,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有现代化的大型温室,也有简易的塑料大棚;既有企业化的蔬菜生产线,也有家庭经营的蔬菜生产作坊。而且,在这其中,后者占大多数。它们一般没有什么抵御风险的能力,市场的稍许波动都会给它们造成灭顶之灾,况且我国的蔬菜市场还很不成熟。要使我国的保护地栽培取得更大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走“公司+农户”的企业化发展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保护地栽培发展的影响因素

2.1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于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一个特定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决定了在该地区适宜栽培什么作物,以及栽培什么作物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进行适地适栽,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其次,选择了一个地区,你就选择了该地区的市场、交通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一个较大的当地市场,可以成为产品销售的理想缓冲地带。另外,良好的交通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原材料的购进,到产品的及时外运,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再次,当地能源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在保护地栽培中,需要对局部环境条件进行调控,冬天需要加热,夏天需要降温,就必须有充足的、且价格低廉的能源。比如:在山西省发展保护地栽培,冬天的加热费用就会相对较低。

2.2人才现在的农业是科技型农业,需要高科技人才。一个蔬菜公司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拥有一支科技人才队伍。有些个别的公司或基地,起初建设时的想法是好的,但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理想,多数是由于缺乏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引进先进设施的同时,也应配备一些精干的栽培技术专家。

2.3资金保护地栽培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越多,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相反。现代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技术,而高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利用,又是高投资的结果。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差,很多地区进行保护地栽培,才仅仅是为了脱贫致富。所以,高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达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2.4劳动力保护地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对于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一些保护地栽培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便开始采用机器人进行作业。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我国发展保护地栽培的一大优势。但随着保护地栽培科技含量的升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5政府在我国,政府始终是推动保护地栽培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大大促进了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成熟的国际市场,政府必须加大对保护地栽培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农产品市场,使保护地栽培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彦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设施园艺发展趋势[J].北方园艺.2001,(1):2-3

[2]巨换梅.浅谈我国设施园艺业发展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3):113-114

[3]张跃群,佘德琴.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2,283(11):41-43

[4]李亚灵,温祥珍,李庆华.山西省设施园艺发展现状[J].日光温室.

[5]<<温室园艺>>记者.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温室园艺.2003,(7):34-37

[6]冯广和.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简要历程[J].温室园艺.2003,(4):31

[7]蒋卫杰,屈冬玉.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3:61-63

[8]胡瑶玫,吴松.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机械.2001,(9)

[9]张红萍,张法瑞.中国设施园艺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291-295

[10]陈杰,杨祥龙等.中国设施园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报.2005,(21)1:236-238

保护地范文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

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保护地范文篇9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一、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种时宜用热水浸泡或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低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设施内连年种菜,土壤杂菌多,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湿高温低,以防细菌性病害为主;高杆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风不良,高湿高温,此时应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先。目前保护地生产上,黄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芦、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黄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叶斑病为主。

二、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正确诊断发生的病害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认定为侵染性病害。如温室黄瓜、早春甘蓝等蔬菜,因前半夜温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营养不能运走,致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点,如同疥蛤蟆身上的点子。对这类生理病害,打药无济于事。再如黄瓜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自然打药也不起作用。治虫时需先确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剂,进行有目的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省时,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防治病虫害。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杀菌剂灭虫。

细菌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多系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虫害发病环境是高温中湿(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作物上有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时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两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虫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者,应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害的特征、发生活动特性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三、按药效适时用药

防治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灭虫农药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沤制粪肥期施用,消灭地下害虫,蔬菜生长期用毒性较大的杀虫剂易造成药害,毒性小、用量少则效果差;地上部害虫在羽化期或着果前施用,成龄害虫抗药性强,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对番茄钻心虫施药过晚,虫已钻入果实内,很难消灭。

配药前先看准农药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浓度不要过大,如普力克、乙磷铝,否则效果反而差,且浪费药剂,易烧伤植株。另外,需认准农药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农药,按40%浓度配制喷洒,也不要把含量5%的农药当做50%对水施用。农药以单一品种施用较为适宜,也可将2种农药混用,如作用对象相同则用量减半,如作用对象不相同则按最低浓度喷施,且以内吸收性和融杀性混用为好。

四、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

保护地内温度高低悬殊大,湿度大,喷药时掌握温度在20℃左右、叶片无露水时进行,药液易着叶面,水分迅速蒸腾后,药液形成药膜,防病效果好,维持时间长。梅雨连阴天或刚浇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喷药,因此时作物叶子大量吐水,易冲洗药液而失效(保护地内露水70%以上系叶片通过气孔吐水所致),高温季节(温度超过30℃)不用药,否则叶片易受害老化。温高、干燥、苗弱,用药要少。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5~7d,阴雨天只要温度在20℃以上就可喷药,以叶背面喷药为重,钙化老叶少喷,以保护中小新叶为主。喷雾量以叶面着药为准,勿过量而使叶上流液,否则叶面着药少,浪费药剂,效果差。个别植株感病,以涂抹病处为宜;病害严重时,以喷、熏结合为适,防病管理中以降湿为主,尽量减少喷药量和次数,既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又能节约药剂,生产无公害蔬菜,创造蔬菜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高产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毛荣姿,夏建平.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8,181.

[2]张霞.温室蔬菜病虫为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7-28,31.

保护地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通过对京秀葡萄在保护地栽培示范试验,总结出京秀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定植、棚内温湿度调控、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从而为该品种的扩大生产提供参考。

京秀葡萄属欧亚种,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450g,最大穗重1.0kg,平均单粒重6.3g,最大单粒重9g。在徐州地区保护地栽培提前1个月成熟,产量可达37.5t/hm2。

徐州地区露地栽培7月上旬成熟,在保护地栽培6月上旬成熟,是一个综合表现优秀的早熟葡萄新品种。2003年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种,在徐州市贾汪区建立2.2hm2保护地栽培示范园获得成功,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园地的基本情况

园地地势平坦,pH值为6.7,排灌条件良好,土层厚度有1.0m。贾汪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量较为充沛,年降水量在900mm,温度变化较为平稳,平均相对湿度73%,无霜期200~220d左右,年日照时数2100~2360h。四季之中,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霜冻、冰雹等。年平均气温13.6℃,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

2定植

挖深80cm、宽1.0m的定植沟,将表土与底土分开放置,回填时表土在下并铺入破碎的稻草、农作物秸秆等,一层草一层土,铺至60cm时,再掺入充分腐熟优质圈肥45t/hm2及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与表土混拌均匀,同时加入少量硫酸亚铁一并填入定植沟内,回填后浇水沉实。选芽眼饱满、生长健壮、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的一年生苗木定植。

株行距为1.0m×1.5m,定植6600株/hm2。栽时,在定植沟内按株行距挖30cm深的小方穴,将用清水浸泡过的苗木放入穴中,适当浅栽,覆土时使根系能与土壤充分接触舒展开。栽后浇水,待水渗下后覆土起垄,随即剪留30~50cm定干,南低北高。

3大棚结构

大棚东西走向,长60m、宽10m、高2.8m,钢支架、东西两侧及后墙为80cm厚的双层空心墙,后墙高2.2m,后坡以木杆和钢丝加玉米秸做棚,棚内设1行水泥立柱,柱距2m,立柱高2.8m,采光膜厚度0.08~0.12mm无滴塑料薄膜,棚面倾斜23°,棚前面高度1.0~1.2m,为提高冬季棚内温度,后墙用玉米秸秆围挡,然后培上土,无加温设备。

4棚内温湿度调控

4.1温度的调控

花期温度控制在15℃以上,最适温度在18~28℃,浆果着色期一般夜间温度在15℃,不能超过20℃,白天在25~32℃,以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一般当太阳晒满整个棚面时,可揭开覆盖物。冷天和大风天气要早盖、晚揭。棚内地膜覆盖地面,可增加地温。

4.2湿度的调控

萌芽至花序伸出期,棚室内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0%左右;花序伸出后控制在70%左右;开花至座果期控制在65%~70%;坐果后控制在75%~80%。为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在灌催芽水后在地面及时覆盖地膜,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可提高地温,也可加大放风,排除水蒸气。

5肥水管理

在棚室中,一般在葡萄开花前追施1次氮、磷、钾复合肥,坐果至浆果开始着色期追施2~3次氮、磷、钾复合肥,也可进行叶面喷肥。在12月下旬或翌年元月上旬棚内温度开始升高时灌1次催芽水;开花前灌1次水;花后至坐果着色期灌水1~2次。

6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独龙干或双龙干整形。为提前打破休眠,可在12月下旬用20%石灰氮(碳氮化钙)的浸出液加展布剂涂抹结果母蔓上的芽眼,颇有成效。

7花果管理

在初花期进行摘心,花序以上留4~5片叶,花序以下副梢全部抹掉,花序以上副梢留1~2片叶反复摘心,盛花期用0.3%硼砂溶液喷布叶面,花后掐除果穗1/5~1/4,根据坐果情况进行疏穗,生长势强的结果枝一般留2穗,中等的保留1穗,弱的一般不留,每株留5~7穗,疏去过密果和单性果,做到合理负载,保证穗形整齐。

8病虫害防治

扣棚前喷5°Bé石硫合剂加100倍五氯酸钠,细致地喷洒葡萄枝蔓与地面,可杀灭病菌。生长期喷药5~7次,重点防病,可采用的药剂有1∶0.7∶200倍波尔多液、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M-45等,交替使用防治;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防治蚜虫、小叶蝉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