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7:26:31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1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病人一旦安置了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就成了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武器。他将终年的陪伴病人,使病人能过正常的生活。而在安置起搏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如何保证病人术后安全生活,了解和满足他们健康需求,已成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世界上第一个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阿尔内拉松,如今83岁高龄,还能到各地旅行,起搏器陪伴他已度过了40个春秋。说明良好的健康指导可使病人如常人一样生活。因此我们对254例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进行健康需求的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通过九化式的健康教育、“起搏之友”联谊会、学习班式的强化指导等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满意的效果,达到提高起搏器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996年8月~1999年8月,在我院安置起搏器的254例病人中,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17例。安置一年以内的有105例;安置一年以上的有149例。21~59岁的中青年64例;60岁以上老年人190例。文化程度:初小101人;中专、高中98人;大专、大学53人。

1.2调查方法通过起搏器专科、专家门诊及“起搏之友”联谊会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笔者根据心脏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八个方面内容自行改良设计。对254例病人采用问卷与交谈的方法,充分讲解调查目的与填表要求,使病人理解后再填写。调查工作由课题组人员一同完成。对年老、视力困难者,由病人回答,工作人员代为填写,当场收回。健康需求调查内容采用单项选择方法,由病人对每个问题只作最需要、需要、不需要回答,再进行统计学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最大的区别在一年以内病人最需要得到心理、生活上的照顾,而一年以上病人最不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生活上的照顾。所以,对于前来更换起搏器的病人应注意了解其心理状态,尊重病人的要求,尽可能的做好保密工作,特别是中青年病人不但关心安置起搏器自身的个体状况,更关心的是由于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工作、家庭、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希望被人当作一个“病人”来看待。而老年人的术后护理,最重要的是在于整体功能的恢复,在于具有健康的心理,使之适应社会,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应根据各年龄层次病人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护理,特别注意加强适时的心理护理,而不能千篇一律地执行心理护理,以病人最易接受的方式,协助他们回到自我感觉良好的生活状态。使病人在人格、社会地位、与人交往中充满自信并受人尊重,将安置起搏器后对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对策与成效

3.1对策根据病人的需求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3.3.1九化式健康教育达到了广覆盖

普及化:健康教育在我科则采用录音、录像及口头讲述综合进行,病人方便、也乐于接受。

板报化:病区内根据病人的特点及要求设立固定及流动板报。

书面化:采集印发健康资料、特别是性知识等不宜面对面讲述的注意事项。

覆盖化:通过每个护士将分管的病人逐个地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连续化:病人入院至出院,健康教育就相伴而行的。

扩大化:根据知识层次、个人修养的不同及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健康教育就扩大到病人陪伴、家

属,甚至社会。

及时化:病情多变、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则采用见缝插针开展健康教育。

灵活化:疾病初期、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应灵活掌握。

实用化:指导病人掌握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使病人感到实用。

3.3.2“起搏之友”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寓教寓乐的场所

每年举办“起搏之友”联谊会是我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起搏器安置后就必须终生携带,因此病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尤其是中青年,对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心存顾虑,对术后的生活质量缺乏信心。为此我们通过播放录音增加理性认识,还将安置起搏器时的手术过程拍成录像进行播放,来增添病人的感性认识;并让其参加“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让具有同样遭遇、同种疾病的人共同交谈;同时将安置起搏器后的病人娱乐时的一组照片,拍成幻灯放映给病人看。联谊会主要是以旅游、咨询及请有经验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如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4岁的孩子在说:起搏器伴随了她已五年了,给她们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还有一位满脸喜气的中青年语重心长地说,起搏器给他带来新的生活、工作,他就是安置起搏器后竞选成功的经理先生;最有趣的是一位90高龄的老先生激动地说他的心才是真正的童心。联谊会使他们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帮助病人解决回到社会后遇到的实际困难。

3.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学会了自我保健

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而最新推出的。按起搏器病人的需求调查结果,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医生、护士、技术员担任。按知识层次分:知识层次在高中、中专、大学的以教病人为主的一类;因年老及知识层次低的病人要求开办一期面向病人及家属学习班。内容主要是请术后生活质量高的病人谈康复经验;医生讲有关起搏器的原理、什么时候更换等方面的常识及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护士围绕起搏器术后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运动饮食指导及自我养生保健;而技术员则以起搏器的保养及各种参数的正确调整等内容,已获得最长起搏器的寿命。同时一些高科技的仪器对起搏器的影响如千年虫问题及闭路电视系统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了无危害性的伤害,病人无需过度的紧张等。学习班结束后,通过考试者,发给鼓励学习证书,不能通过者继续辅导到通过为止,这样使病人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起搏器的自我保健。

3.2成效

通过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后,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其次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从原来的被动体位卧床7天到如今的卧床3天;术后的并发症从5%下降到2.85%;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达2.75天,减轻了个人、家庭、单位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护士们的求知欲望。“起搏之友”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服务方式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因此,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健康教育不断发展。病房开展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身心两方面护理,拓宽了护士施展才华的氛围,拓展了护士知识领域,完善

护理工作的内容,最终达到让病人健康生活且过的有意义,使病人真正地回归社会。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2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病人一旦安置了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就成了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武器。他将终年的陪伴病人,使病人能过正常的生活。而在安置起搏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如何保证病人术后安全生活,了解和满足他们健康需求,已成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世界上第一个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阿尔内拉松,如今83岁高龄,还能到各地旅行,起搏器陪伴他已度过了40个春秋。说明良好的健康指导可使病人如常人一样生活。因此我们对254例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进行健康需求的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通过九化式的健康教育、“起搏之友”联谊会、学习班式的强化指导等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满意的效果,达到提高起搏器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996年8月~1999年8月,在我院安置起搏器的254例病人中,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17例。安置一年以内的有105例;安置一年以上的有149例。21~59岁的中青年64例;60岁以上老年人190例。文化程度:初小101人;中专、高中98人;大专、大学53人。

1.2调查方法通过起搏器专科、专家门诊及“起搏之友”联谊会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笔者根据心脏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八个方面内容自行改良设计。对254例病人采用问卷与交谈的方法,充分讲解调查目的与填表要求,使病人理解后再填写。调查工作由课题组人员一同完成。对年老、视力困难者,由病人回答,工作人员代为填写,当场收回。健康需求调查内容采用单项选择方法,由病人对每个问题只作最需要、需要、不需要回答,再进行统计学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最大的区别在一年以内病人最需要得到心理、生活上的照顾,而一年以上病人最不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生活上的照顾。所以,对于前来更换起搏器的病人应注意了解其心理状态,尊重病人的要求,尽可能的做好保密工作,特别是中青年病人不但关心安置起搏器自身的个体状况,更关心的是由于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工作、家庭、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希望被人当作一个“病人”来看待。而老年人的术后护理,最重要的是在于整体功能的恢复,在于具有健康的心理,使之适应社会,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应根据各年龄层次病人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护理,特别注意加强适时的心理护理,而不能千篇一律地执行心理护理,以病人最易接受的方式,协助他们回到自我感觉良好的生活状态。使病人在人格、社会地位、与人交往中充满自信并受人尊重,将安置起搏器后对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对策与成效

3.1对策根据病人的需求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3.3.1九化式健康教育达到了广覆盖

普及化:健康教育在我科则采用录音、录像及口头讲述综合进行,病人方便、也乐于接受。

板报化:病区内根据病人的特点及要求设立固定及流动板报。

书面化:采集印发健康资料、特别是性知识等不宜面对面讲述的注意事项。

覆盖化:通过每个护士将分管的病人逐个地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连续化:病人入院至出院,健康教育就相伴而行的。

扩大化:根据知识层次、个人修养的不同及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健康教育就扩大到病人陪伴、家

属,甚至社会。

及时化:病情多变、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则采用见缝插针开展健康教育。

灵活化:疾病初期、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应灵活掌握。

实用化:指导病人掌握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使病人感到实用。

3.3.2“起搏之友”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寓教寓乐的场所

每年举办“起搏之友”联谊会是我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起搏器安置后就必须终生携带,因此病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尤其是中青年,对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心存顾虑,对术后的生活质量缺乏信心。为此我们通过播放录音增加理性认识,还将安置起搏器时的手术过程拍成录像进行播放,来增添病人的感性认识;并让其参加“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让具有同样遭遇、同种疾病的人共同交谈;同时将安置起搏器后的病人娱乐时的一组照片,拍成幻灯放映给病人看。联谊会主要是以旅游、咨询及请有经验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如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4岁的孩子在说:起搏器伴随了她已五年了,给她们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还有一位满脸喜气的中青年语重心长地说,起搏器给他带来新的生活、工作,他就是安置起搏器后竞选成功的经理先生;最有趣的是一位90高龄的老先生激动地说他的心才是真正的童心。联谊会使他们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帮助病人解决回到社会后遇到的实际困难。

3.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学会了自我保健

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而最新推出的。按起搏器病人的需求调查结果,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医生、护士、技术员担任。按知识层次分:知识层次在高中、中专、大学的以教病人为主的一类;因年老及知识层次低的病人要求开办一期面向病人及家属学习班。内容主要是请术后生活质量高的病人谈康复经验;医生讲有关起搏器的原理、什么时候更换等方面的常识及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护士围绕起搏器术后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运动饮食指导及自我养生保健;而技术员则以起搏器的保养及各种参数的正确调整等内容,已获得最长起搏器的寿命。同时一些高科技的仪器对起搏器的影响如千年虫问题及闭路电视系统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了无危害性的伤害,病人无需过度的紧张等。学习班结束后,通过考试者,发给鼓励学习证书,不能通过者继续辅导到通过为止,这样使病人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起搏器的自我保健。

3.2成效

通过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后,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其次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从原来的被动体位卧床7天到如今的卧床3天;术后的并发症从5%下降到2.85%;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达2.75天,减轻了个人、家庭、单位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护士们的求知欲望。“起搏之友”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服务方式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因此,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健康教育不断发展。病房开展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身心两方面护理,拓宽了护士施展才华的氛围,拓展了护士知识领域,完善护理工作的内容,最终达到让病人健康生活且过的有意义,使病人真正地回归社会。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新意识,就是能多为人民的健康着想,多提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项目。“起搏挚友”学习班就是为了创造性的提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促进人民健康必须实现战略上转移,即从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上。良好的健康既是起搏术后“健康人”的心愿,更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通过临床尝试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起搏术后“健康人”的个体、集体及面向家属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掌握更多的自我保健技术起了有益、有效的作用。

1.思路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4

关键词起搏器并发症家庭防护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安置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起搏故障。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份,如何让患者在家庭中能了解并防护这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同时,正确地认识起搏器,减少不必要的顾虑。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

1一般资料

本组发放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需求问卷调查表43份,调查人数43人,43人中将“了解起搏器并发症”一项列为需要者28人,占总数的65%。其中列为最需要9人,占21%。将“了解起搏器并发症家庭防护”一项列为需要者33人,占总数的77%,其中列为最需要14人,占33%。在患者填写的“您目前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项问题中,有32人提到了有关起搏器并发症急救及养护方法方面的问题,占总数的74%。

2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

2.1心律失常

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特别在早期。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其中,日常生活中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时也会引起心房或心室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

2.2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

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24小时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此外,由于上肢经常做规则摆动(如某种锻炼)在锁骨下及第一肋处常可引起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以至产生局部肌肉因漏电而抽动,甚至完全起搏失效。如果导管电极张力扩大,电极靠近膈面室壁,可刺激膈肌与心脏同步收缩,出现与起搏脉冲频率一致的呃逆和胸腹局部抽动,使病人肌肉跳动,无法安宁

2.3起搏阈值增高

安置起搏器术后1~2周阈值可增高2~3倍,一月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这是由于电极心内膜接触点炎症水肿所致。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数不正常阈值升高,多是电极位置不佳与心内膜接触不良的结果。

2.4感染及皮肤坏死

为常见的并发症,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或脓肿形成,高龄及瘦弱病人因皮下组织菲薄,可招致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全身感染较少见,但由于心腔内电极易损伤心内膜,故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消瘦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如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皮囊张力扩大,引起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或由于外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侵犯,均可导致皮肤坏死破溃或感染。

2.5起搏系统故障

起搏线路不良、电池不足、连接故障、绝缘损害、电极移位及患者本身心脏低信号、高阈值均可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常见的系统故障有:脉冲发放故障指脉冲不规则或无脉冲脉冲夺获障碍指有脉冲但不能夺获心脏感知功能障碍起搏器不能感知自身心律,出现竞争心律,称感知不良。

起搏频率奔放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如引发室颤可致病人死亡。

2.6心功能减退

如果患者原来就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功能比较差,这些疾病并不随着安装起搏器而消失,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安置起搏器虽然解决了患者心脏传导上的问题,但它毕竟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心脏兴奋收缩,因而会导致心功能减退。

2.7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

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患者出现心慌、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症状。

2.8肢体功能障碍

由于术后患者对起搏器不习惯,或是切口处疼痛的原因,使患者过度约束肢体活动,长此以往,引起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

3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对策

3.1术后24h内绝对卧床,禁止翻身。术后一周内患侧肢体制动,并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的心律变化,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患侧肩部负重及从高处往下跳。如果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应引起重视,疑为导线脱离,此时应立即来院就诊,不应延误时机。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敷料碰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同时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穿过紧的内衣,若术后出现局部红肿痛,甚至皮肤溃破,此时不宜让患者在家中自行处理,应去医院就诊。若同时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则更应考虑感染的可能,须及时处理,以免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3.2术后教会患者自探脉搏,是自我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即简便又有效的方法。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监测脉搏应该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一般来说,每日正确探测脉搏,连续一周以上,每日脉搏比以前慢了7次或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到医院检查的时间,一般一月内每二周一次,3个月内每月一次,这是因为,早期起搏器阈值不稳定,需要及时调整。引起起搏阈值升高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电极位置的关系,睡眠不足、饱餐、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等因素均可引起。因此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情绪,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3.3一般来说安置起搏器术后患者原有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会随之改善,但如果术后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心室起搏患者,应到医院诊查,是否发生了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此诊断必须谨慎,须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加以区别。一旦确诊症状明显则需要更换心房同步或房室顺序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术后是否应该继续服药取决于患者原有疾病的病情发展。起搏器只是解决了心脏传导上的问题,如果原来心功能较差或伴有其他心脏疾患,仍应根据病情坚持服药,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心功能,降低起搏器本身对心功能的影响。

3.4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应说服患者,消除其顾虑,一般在拆线后即可开始锻炼计划。早期可能会有轻微的切口疼痛,当这属正常现象,在出院回家后仍应坚持下去。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逐渐加大幅度做抬臂,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证。

3.5一般来说在患者出院后起搏器的工作已趋向稳定,很少有并发症会突然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多病人时常担心起搏器会突然故障或停止工作,因此必要的解释是解除其心理压力的关键,要向患者说明起搏器的能量是电池输送的,电池内的电是不可能突然用空的,它只会慢慢消耗。因此即使电力不足,起搏器也只会慢慢停止工作,患者的心率逐渐减慢,不至于突然停搏。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当患者无意中近入了高压电磁场或不小心超越了手提电话与起搏器的安全距离时,患者就可能出现一些全身异样的感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此时应指导患者不必惊慌,应立即移开手提电话,离开所处之地。一般情况下起搏器会很快恢复正常的。在某些意外情况下,起搏器遭到严重的撞击,或患侧肢体过度负重时,起搏器可能会出现工作异常,甚至导线断离。此时患者可有不同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严重的起搏器依赖患者可能会重新出现黑朦眩晕等症状。自探脉搏发现心律减慢至正常以下。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将患侧肢体制动,并携带好起搏器卡(上面记载着起搏器的植入时间,类型等重要资料),争取尽快地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检查。

4小结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5

关键词起搏器并发症家庭防护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安置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起搏故障。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份,如何让患者在家庭中能了解并防护这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同时,正确地认识起搏器,减少不必要的顾虑。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

1一般资料

本组发放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需求问卷调查表43份,调查人数43人,43人中将“了解起搏器并发症”一项列为需要者28人,占总数的65%。其中列为最需要9人,占21%。将“了解起搏器并发症家庭防护”一项列为需要者33人,占总数的77%,其中列为最需要14人,占33%。在患者填写的“您目前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项问题中,有32人提到了有关起搏器并发症急救及养护方法方面的问题,占总数的74%。

2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

2.1心律失常

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特别在早期。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其中,日常生活中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时也会引起心房或心室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

2.2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

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24小时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此外,由于上肢经常做规则摆动(如某种锻炼)在锁骨下及第一肋处常可引起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以至产生局部肌肉因漏电而抽动,甚至完全起搏失效。如果导管电极张力扩大,电极靠近膈面室壁,可刺激膈肌与心脏同步收缩,出现与起搏脉冲频率一致的呃逆和胸腹局部抽动,使病人肌肉跳动,无法安宁

2.3起搏阈值增高

安置起搏器术后1~2周阈值可增高2~3倍,一月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这是由于电极心内膜接触点炎症水肿所致。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数不正常阈值升高,多是电极位置不佳与心内膜接触不良的结果。

2.4感染及皮肤坏死

为常见的并发症,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或脓肿形成,高龄及瘦弱病人因皮下组织菲薄,可招致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全身感染较少见,但由于心腔内电极易损伤心内膜,故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消瘦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如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皮囊张力扩大,引起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或由于外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侵犯,均可导致皮肤坏死破溃或感染。

2.5起搏系统故障

起搏线路不良、电池不足、连接故障、绝缘损害、电极移位及患者本身心脏低信号、高阈值均可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常见的系统故障有:脉冲发放故障指脉冲不规则或无脉冲脉冲夺获障碍指有脉冲但不能夺获心脏感知功能障碍起搏器不能感知自身心律,出现竞争心律,称感知不良。

起搏频率奔放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如引发室颤可致病人死亡。

2.6心功能减退

如果患者原来就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功能比较差,这些疾病并不随着安装起搏器而消失,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安置起搏器虽然解决了患者心脏传导上的问题,但它毕竟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心脏兴奋收缩,因而会导致心功能减退。

2.7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

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患者出现心慌、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症状。

2.8肢体功能障碍

由于术后患者对起搏器不习惯,或是切口处疼痛的原因,使患者过度约束肢体活动,长此以往,引起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

3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对策

3.1术后24h内绝对卧床,禁止翻身。术后一周内患侧肢体制动,并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的心律变化,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患侧肩部负重及从高处往下跳。如果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应引起重视,疑为导线脱离,此时应立即来院就诊,不应延误时机。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敷料碰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同时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穿过紧的内衣,若术后出现局部红肿痛,甚至皮肤溃破,此时不宜让患者在家中自行处理,应去医院就诊。若同时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则更应考虑感染的可能,须及时处理,以免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3.2术后教会患者自探脉搏,是自我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即简便又有效的方法。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监测脉搏应该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一般来说,每日正确探测脉搏,连续一周以上,每日脉搏比以前慢了7次或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到医院检查的时间,一般一月内每二周一次,3个月内每月一次,这是因为,早期起搏器阈值不稳定,需要及时调整。引起起搏阈值升高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电极位置的关系,睡眠不足、饱餐、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等因素均可引起。因此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情绪,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3.3一般来说安置起搏器术后患者原有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会随之改善,但如果术后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心室起搏患者,应到医院诊查,是否发生了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此诊断必须谨慎,须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加以区别。一旦确诊症状明显则需要更换心房同步或房室顺序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术后是否应该继续服药取决于患者原有疾病的病情发展。起搏器只是解决了心脏传导上的问题,如果原来心功能较差或伴有其他心脏疾患,仍应根据病情坚持服药,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心功能,降低起搏器本身对心功能的影响。

3.4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应说服患者,消除其顾虑,一般在拆线后即可开始锻炼计划。早期可能会有轻微的切口疼痛,当这属正常现象,在出院回家后仍应坚持下去。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逐渐加大幅度做抬臂,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证。

3.5一般来说在患者出院后起搏器的工作已趋向稳定,很少有并发症会突然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多病人时常担心起搏器会突然故障或停止工作,因此必要的解释是解除其心理压力的关键,要向患者说明起搏器的能量是电池输送的,电池内的电是不可能突然用空的,它只会慢慢消耗。因此即使电力不足,起搏器也只会慢慢停止工作,患者的心率逐渐减慢,不至于突然停搏。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当患者无意中近入了高压电磁场或不小心超越了手提电话与起搏器的安全距离时,患者就可能出现一些全身异样的感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此时应指导患者不必惊慌,应立即移开手提电话,离开所处之地。一般情况下起搏器会很快恢复正常的。在某些意外情况下,起搏器遭到严重的撞击,或患侧肢体过度负重时,起搏器可能会出现工作异常,甚至导线断离。此时患者可有不同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严重的起搏器依赖患者可能会重新出现黑朦眩晕等症状。自探脉搏发现心律减慢至正常以下。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将患侧肢体制动,并携带好起搏器卡(上面记载着起搏器的植入时间,类型等重要资料),争取尽快地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检查。

4小结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6

关键词起搏器并发症家庭防护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安置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起搏故障。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份,如何让患者在家庭中能了解并防护这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同时,正确地认识起搏器,减少不必要的顾虑。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

1一般资料

本组发放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需求问卷调查表43份,调查人数43人,43人中将“了解起搏器并发症”一项列为需要者28人,占总数的65%。其中列为最需要9人,占21%。将“了解起搏器并发症家庭防护”一项列为需要者33人,占总数的77%,其中列为最需要14人,占33%。在患者填写的“您目前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项问题中,有32人提到了有关起搏器并发症急救及养护方法方面的问题,占总数的74%。

2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

2.1心律失常

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特别在早期。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其中,日常生活中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时也会引起心房或心室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

2.2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

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24小时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此外,由于上肢经常做规则摆动(如某种锻炼)在锁骨下及第一肋处常可引起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以至产生局部肌肉因漏电而抽动,甚至完全起搏失效。如果导管电极张力扩大,电极靠近膈面室壁,可刺激膈肌与心脏同步收缩,出现与起搏脉冲频率一致的呃逆和胸腹局部抽动,使病人肌肉跳动,无法安宁

2.3起搏阈值增高

安置起搏器术后1~2周阈值可增高2~3倍,一月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这是由于电极心内膜接触点炎症水肿所致。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数不正常阈值升高,多是电极位置不佳与心内膜接触不良的结果。

2.4感染及皮肤坏死

为常见的并发症,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或脓肿形成,高龄及瘦弱病人因皮下组织菲薄,可招致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全身感染较少见,但由于心腔内电极易损伤心内膜,故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消瘦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如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皮囊张力扩大,引起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或由于外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侵犯,均可导致皮肤坏死破溃或感染。

2.5起搏系统故障

起搏线路不良、电池不足、连接故障、绝缘损害、电极移位及患者本身心脏低信号、高阈值均可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常见的系统故障有:脉冲发放故障指脉冲不规则或无脉冲脉冲夺获障碍指有脉冲但不能夺获心脏感知功能障碍起搏器不能感知自身心律,出现竞争心律,称感知不良。

起搏频率奔放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如引发室颤可致病人死亡。

2.6心功能减退

如果患者原来就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功能比较差,这些疾病并不随着安装起搏器而消失,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安置起搏器虽然解决了患者心脏传导上的问题,但它毕竟不同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心脏兴奋收缩,因而会导致心功能减退。

2.7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

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患者出现心慌、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症状。

2.8肢体功能障碍

由于术后患者对起搏器不习惯,或是切口处疼痛的原因,使患者过度约束肢体活动,长此以往,引起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

3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对策

3.1术后24h内绝对卧床,禁止翻身。术后一周内患侧肢体制动,并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的心律变化,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患侧肩部负重及从高处往下跳。如果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应引起重视,疑为导线脱离,此时应立即来院就诊,不应延误时机。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敷料碰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同时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穿过紧的内衣,若术后出现局部红肿痛,甚至皮肤溃破,此时不宜让患者在家中自行处理,应去医院就诊。若同时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则更应考虑感染的可能,须及时处理,以免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3.2术后教会患者自探脉搏,是自我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即简便又有效的方法。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监测脉搏应该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一般来说,每日正确探测脉搏,连续一周以上,每日脉搏比以前慢了7次或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到医院检查的时间,一般一月内每二周一次,3个月内每月一次,这是因为,早期起搏器阈值不稳定,需要及时调整。引起起搏阈值升高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电极位置的关系,睡眠不足、饱餐、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等因素均可引起。因此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情绪,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3.3一般来说安置起搏器术后患者原有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会随之改善,但如果术后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心室起搏患者,应到医院诊查,是否发生了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症。此诊断必须谨慎,须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加以区别。一旦确诊症状明显则需要更换心房同步或房室顺序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术后是否应该继续服药取决于患者原有疾病的病情发展。起搏器只是解决了心脏传导上的问题,如果原来心功能较差或伴有其他心脏疾患,仍应根据病情坚持服药,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心功能,降低起搏器本身对心功能的影响。

3.4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应说服患者,消除其顾虑,一般在拆线后即可开始锻炼计划。早期可能会有轻微的切口疼痛,当这属正常现象,在出院回家后仍应坚持下去。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逐渐加大幅度做抬臂,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证。

3.5一般来说在患者出院后起搏器的工作已趋向稳定,很少有并发症会突然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多病人时常担心起搏器会突然故障或停止工作,因此必要的解释是解除其心理压力的关键,要向患者说明起搏器的能量是电池输送的,电池内的电是不可能突然用空的,它只会慢慢消耗。因此即使电力不足,起搏器也只会慢慢停止工作,患者的心率逐渐减慢,不至于突然停搏。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当患者无意中近入了高压电磁场或不小心超越了手提电话与起搏器的安全距离时,患者就可能出现一些全身异样的感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此时应指导患者不必惊慌,应立即移开手提电话,离开所处之地。一般情况下起搏器会很快恢复正常的。在某些意外情况下,起搏器遭到严重的撞击,或患侧肢体过度负重时,起搏器可能会出现工作异常,甚至导线断离。此时患者可有不同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严重的起搏器依赖患者可能会重新出现黑朦眩晕等症状。自探脉搏发现心律减慢至正常以下。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将患侧肢体制动,并携带好起搏器卡(上面记载着起搏器的植入时间,类型等重要资料),争取尽快地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检查。

4小结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7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新意识,就是能多为人民的健康着想,多提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项目。“起搏挚友”学习班就是为了创造性的提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促进人民健康必须实现战略上转移,即从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上。良好的健康既是起搏术后“健康人”的心愿,更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通过临床尝试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起搏术后“健康人”的个体、集体及面向家属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掌握更多的自我保健技术起了有益、有效的作用。

1.思路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

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8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新意识,就是能多为人民的健康着想,多提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项目。“起搏挚友”学习班就是为了创造性的提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促进人民健康必须实现战略上转移,即从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上。良好的健康既是起搏术后“健康人”的心愿,更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通过临床尝试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起搏术后“健康人”的个体、集体及面向家属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掌握更多的自我保健技术起了有益、有效的作用。

1.思路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9

【关键词】视频宣教;回授法;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健康教育;护理;生存质量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是一种治疗不可逆的心脏搏动和传导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其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而目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以单一的灌输为主,容易受到护士沟通能力、患者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1]。回授法则是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后,通过让患者复述护理人员所授信息,并评估其是否正确的一种双向信息传递的健康教育方法[2]。可以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理解,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误解[3]。而视频宣教的方式则可以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统一化,形象化,弥补患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4]。因此,这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不仅可以确保宣教内容的一致性,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进一步指导和纠正患者,强化健康宣教的效果。现将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应用于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患者术后健康教育中所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科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的住院患者68例。纳入标准:于本科成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安返病房患者,不限年龄、种族、地区,并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有明显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妊娠以及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以及拒绝参加此研究者。将6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71~42岁,平均年龄(59.15±7.13)岁,对照组组男26例,女8例;年龄73~43岁,平均年龄(60.03±7.53)岁,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制作宣教视频。由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以及护士2名组建视频制作小组,总结本科起搏器安置术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并查阅相关文献后,进行宣教视频的制作,主要内容包括术后体位与活动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注意事项、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饮食指导、活动量指导,并要远离磁场以及定期随访等。按照不同时间点及患者需求共制作4组视频,宣教时间分别为术后当日,术后第3日,术后第5日以及出院前1日。宣教内容循序渐进,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1.2.2观察组。分别在患者术后当日、术后第3日、第5日及出院前1日由责任护士以视频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宣教,并采用回授法评估患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对理解有误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确保患者理解全部宣教内容。1.2.3对照组。分别在患者术后当日、术后第3日、第5日,及出院前1日由责任护士以常规宣教模式进行口述宣教,宣教内容与视频宣教内容一致。1.3评价指标。1)采用张代民等[5]研制的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oflifeinstrumentforpatientswithpacemaker,QLIPP)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4个维度,共3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共有5个等级:“根本没有”“几乎没有”“有一些”“大多时候有”“非常明显”,分别计做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自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脉搏测量方法、饮食指导、术后活动与休息、并发症的预防、伤口的观察与管理、复查时间与方法、日常活动指导、起搏器使用年限等,共20个条目,每题5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相关知识知晓率越高;3)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天津市护理疾控中心2016修订版),共15个条目,每条目1~5分,总分为15~7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1.4评价方法。1)在患者出院前填写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自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并当面收回,满意率=满意/总人数×100%;2)患者出院后1个月以及3个月以电话随访的方式填写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出院后1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比较,见(表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患者出院后3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起搏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见(表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患者出院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得分两组患者出院时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相关知识问卷得分比较见(表4),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永久起搏器需要患者终身携带以及维护,因此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6]。同时,王琴等[7]也发现患者对起搏器功能与相关维护知识的缺乏会使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自信心。可见,更加高效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此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也有国外研究显示[8],回授法因其双向交流的模式,更加注重于患者的感受,加强了护患沟通。因为,责任护士的热情服务和耐心指导,不仅有效解决了疑惑,还使护患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

参考文献

[1]潘翠柳,张双,张志茹.回授法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6,31(14):110-112.

[2]周长兰,闻俊,谢翠琴.回授法促进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5):368-371.

[3]Tamura-LisW.Teach-backforqualityeducationandpatient意度提升的结果相一致。同时,视频宣教不仅缩小了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的差异,还通过多元化的宣教方式加深了患者记忆,因此研究结果中显示术后三个月生活质量差异更显著。综上所述,结合回授法的视频宣教模式应用于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safety[J].UrolNurs,2013,33(6):267-271.

[4]余爱萍,陈洁,林郁清.回授法联合视频宣教在COPD患者肺部吸入剂使用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0):3902-3905.

[5]张代民,郭涛,李淑敏.起搏器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490-3491.

[6]姚倩,蒋进,彭顺蓉.应用ADOPT模式对永久植入起搏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4):298-301.

[7]王琴,孙国珍,田金萍,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2015,30(21):15-18.

安置起搏器术后范文篇10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病人一旦安置了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就成了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武器。他将终年的陪伴病人,使病人能过正常的生活。而在安置起搏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如何保证病人术后安全生活,了解和满足他们健康需求,已成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世界上第一个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阿尔内拉松,如今83岁高龄,还能到各地旅行,起搏器陪伴他已度过了40个春秋。说明良好的健康指导可使病人如常人一样生活。因此我们对254例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进行健康需求的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通过九化式的健康教育、“起搏之友”联谊会、学习班式的强化指导等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满意的效果,达到提高起搏器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996年8月~1999年8月,在我院安置起搏器的254例病人中,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17例。安置一年以内的有105例;安置一年以上的有149例。21~59岁的中青年64例;60岁以上老年人190例。文化程度:初小101人;中专、高中98人;大专、大学53人。

1.2调查方法通过起搏器专科、专家门诊及“起搏之友”联谊会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笔者根据心脏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八个方面内容自行改良设计。对254例病人采用问卷与交谈的方法,充分讲解调查目的与填表要求,使病人理解后再填写。调查工作由课题组人员一同完成。对年老、视力困难者,由病人回答,工作人员代为填写,当场收回。健康需求调查内容采用单项选择方法,由病人对每个问题只作最需要、需要、不需要回答,再进行统计学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最大的区别在一年以内病人最需要得到心理、生活上的照顾,而一年以上病人最不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生活上的照顾。所以,对于前来更换起搏器的病人应注意了解其心理状态,尊重病人的要求,尽可能的做好保密工作,特别是中青年病人不但关心安置起搏器自身的个体状况,更关心的是由于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工作、家庭、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希望被人当作一个“病人”来看待。而老年人的术后护理,最重要的是在于整体功能的恢复,在于具有健康的心理,使之适应社会,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应根据各年龄层次病人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护理,特别注意加强适时的心理护理,而不能千篇一律地执行心理护理,以病人最易接受的方式,协助他们回到自我感觉良好的生活状态。使病人在人格、社会地位、与人交往中充满自信并受人尊重,将安置起搏器后对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对策与成效

3.1对策根据病人的需求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3.3.1九化式健康教育达到了广覆盖

普及化:健康教育在我科则采用录音、录像及口头讲述综合进行,病人方便、也乐于接受。

板报化:病区内根据病人的特点及要求设立固定及流动板报。

书面化:采集印发健康资料、特别是性知识等不宜面对面讲述的注意事项。

覆盖化:通过每个护士将分管的病人逐个地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连续化:病人入院至出院,健康教育就相伴而行的。

扩大化:根据知识层次、个人修养的不同及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健康教育就扩大到病人陪伴、家

属,甚至社会。

及时化:病情多变、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则采用见缝插针开展健康教育。

灵活化:疾病初期、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应灵活掌握。

实用化:指导病人掌握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使病人感到实用。

3.3.2“起搏之友”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寓教寓乐的场所

每年举办“起搏之友”联谊会是我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起搏器安置后就必须终生携带,因此病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尤其是中青年,对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心存顾虑,对术后的生活质量缺乏信心。为此我们通过播放录音增加理性认识,还将安置起搏器时的手术过程拍成录像进行播放,来增添病人的感性认识;并让其参加“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让具有同样遭遇、同种疾病的人共同交谈;同时将安置起搏器后的病人娱乐时的一组照片,拍成幻灯放映给病人看。联谊会主要是以旅游、咨询及请有经验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如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4岁的孩子在说:起搏器伴随了她已五年了,给她们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还有一位满脸喜气的中青年语重心长地说,起搏器给他带来新的生活、工作,他就是安置起搏器后竞选成功的经理先生;最有趣的是一位90高龄的老先生激动地说他的心才是真正的童心。联谊会使他们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帮助病人解决回到社会后遇到的实际困难。

3.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学会了自我保健

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而最新推出的。按起搏器病人的需求调查结果,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医生、护士、技术员担任。按知识层次分:知识层次在高中、中专、大学的以教病人为主的一类;因年老及知识层次低的病人要求开办一期面向病人及家属学习班。内容主要是请术后生活质量高的病人谈康复经验;医生讲有关起搏器的原理、什么时候更换等方面的常识及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护士围绕起搏器术后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运动饮食指导及自我养生保健;而技术员则以起搏器的保养及各种参数的正确调整等内容,已获得最长起搏器的寿命。同时一些高科技的仪器对起搏器的影响如千年虫问题及闭路电视系统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了无危害性的伤害,病人无需过度的紧张等。学习班结束后,通过考试者,发给鼓励学习证书,不能通过者继续辅导到通过为止,这样使病人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起搏器的自我保健。

3.2成效

通过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后,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其次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从原来的被动体位卧床7天到如今的卧床3天;术后的并发症从5%下降到2.85%;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达2.75天,减轻了个人、家庭、单位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护士们的求知欲望。“起搏之友”联谊会式的健康教育服务方式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因此,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健康教育不断发展。病房开展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身心两方面护理,拓宽了护士施展才华的氛围,拓展了护士知识领域,完善护理工作的内容,最终达到让病人健康生活且过的有意义,使病人真正地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