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4 17:50:08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满意度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属于危重病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场所,因担心疗效或预后等因素,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1]。为探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26±9.13)岁;疾病类型:5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出血,11例呼吸衰竭,14例复合伤;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6.35±9.14)岁,疾病类型;6例重症胰腺炎,9例脑出血,15例呼吸衰竭,22例复合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确保ICU湿度、温度适宜,保持空气畅通,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生活、压疮及气道护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成立护理风险小组:选派护士长为组长,设质控员、药疗、仪器监护与消毒隔离小组长,制定各自工作职责与标准,每月开展1次风险管理会议,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应对措施。②强化教育与操作技能:遵照ICU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予以培训,每月组织1次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提高护理人员识别能力。③建立激励机制与加强护理记录管理:每年科室投票选出优秀医护人员予以嘉奖,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用药等情况[2]。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3]护理质量参照ICU评分表,包括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满分100分,得分与质量成正比。自制满意度评分量表,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与护理技能等,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5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对照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分别为(80.15±2.60)、(82.21±1.50)、(78.26±2.50)分;观察组分别为(92.90±6.09)、(92.46±6.70)、(92.80±6.30)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5.24、7.6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40例(76.92%)、9例(17.31%)与3例(5.77%),总满意度为94.23%;对照组分别为20例(52.63%)、6例(15.79%)与12例(31.58%),总满意度为68.42%;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P<0.05)。

3讨论

ICU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与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加之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肢体体位受限,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预后[4]。为寻求ICU护理管理有效方法,本研究对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行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士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具体表现:观察组操作熟练度评分(92.80±6.30)分比对照组(78.26±2.50)分高,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考虑可能因为护理风险管理中,注重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严格遵照ICU培训计划,每月落实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等,并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均有利于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等。此外,激励机制建立和加强护理记录管理等,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意识,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2%,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考虑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时,在护理风险小组中设立组长与小组长,制定各自工作职责及标准,各司其职,且每月组织1次风险管理会议以探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有利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总满意度。综上所述,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琴.舒适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13-14.

[2]张伟英,王万娟,陆冬妍,等.重症监护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1):67-68,76.

[3]李景华.综合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74-75.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2

1病人安全管理现状

病人安全是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各项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保障病人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国外有关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较早、范围广,主要研究内容是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美国质量评估报告指出,应制定安全执行标准以提高卫生保健人员执行标准;制定病人安全目标并执行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建立全国性差错报告系统[1]。英国成立国家病人安全中心,目标是促进医疗环境的公开、公正,找出医疗护理服务制度的管理漏洞。日本研究者认为,护理安全管理应在护理部或护士长的督导下,提高高年资护士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我国关于病人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病人安全现状的研究、病人安全措施的实施、病人安全文化、护理风险管理等,医疗机构也开展探讨护理风险测评体系的建立。医务人员有关病人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教育明显滞后,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动态识别与分类。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同样风险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①风险感知是护理工作中面临风险所表现的态度、认识和主观判断[4],其核心是明确各类护理风险因素,主要维度有系统流程风险、护理人员风险、病人照护风险[5]。②护理风险分析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对收集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理解、质疑、过滤、整合、存储、甄别、调用、联想[6]。2.2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评估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信息后对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估计,为选择风险措施提供依据,包括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7]。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要求每家医院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事件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为评估工具,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8]。FMEA关键是对风险信息进行整合,确定失效模式,确定原因及其影响,再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侦测程度和严重性计算风险优先指数[9]。2.3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类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常用的风险处理方式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自留、转移风险、减轻风险、风险法律事项准备[10]。①风险预防: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如风险教育培训、完善健全风险防范措施、倡导护理安全文化等[11]。②风险规避:是通过放弃风险较大的风险来回避风险源,比如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产生风险,可以通过暂时不开展规避。③风险自留:风险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医院自行承担,主要是对风险发生频率低、损失小的风险。④转移风险:将全部或部分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方式。主要是将发生频率低、损失大的风险转移给职业保险。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已建立完整的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且已实施。⑤减轻风险:用各种办法来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达到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如监督组织各项护理活动,消灭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贯彻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等。⑥风险法律事项准备: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维护病人及家属的各项权益,履行告知义务,具备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知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12]。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是指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处理手段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实现风险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是分析风险处理效果和风险损失程度。评价风险管理效益是否良好,是否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3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风险管理制度。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理论保障。国外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主要涉及:①严格的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②对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督导、审核制度[13];③非惩罚性、非谴责性的风险事件申报制度;④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制度。我国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多种,但还不尽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防范风险。管理者应结合自身资源并借鉴国外护理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目前护理人员对现有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管理者应督导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14]。3.2风险管理组织。Luquire[15]提出建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研究客观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防御护理风险的根本保障。风险管理属于优先解决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应是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由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以及科、区护士长构成的四级护理风险管理架构,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16]。院长全面组织管理,督导全院规章制度的执行,严防风险事故。护理部深入科室检查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质控小组制定各类风险管理方案相关的质量控制、护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建设,并组织实施,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病区护士长负责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对策[17]。3.3风险教育。护理风险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预防等护理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又涉及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护理质量等[18]。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列出了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风险知识,并将相关课程纳入继续教育提供网上资源[1920]。但我国现在还存在着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机构层次不一、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快完善培训体系的步伐,宜开展规范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科学化的护理管理人才。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情况,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专业培训、法律知识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等。同时各科室开展基于科室的教育项目,让护理人员了解本岗位的职责和专科潜在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采取规避风险的行为[21]。3.4护理安全文化。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有助于识别、预防差错事故,较好地评价护理质量。医院安全文化是由Singer等[22]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无损于病人为先”,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Ruch-lin等[23]认为,安全文化应该建立在护理管理者对异常事件和近似错误等不安全事件认识的基础之上。构建安全文化,需护理管理变被动性的事后分析护理差错的模式为主动汇报潜在风险因素,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有效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保证护理安全[24]。“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构建安全文化的关键,有助于管理者发现自身问题。美国病人安全联盟的经验表明,在获取风险信息后,对风险事件的分析应分责任系统和学习系统两方面。责任系统针对个人,分析影响个人胜任护理安全工作的因素,寻找源头;学习系统从组织系统漏洞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制定预防方案[25]。我国卫生部2007年提出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各医院纷纷建立不良事件非惩罚系统。但我国医院对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不足,不良事件不能积极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报告率低。分析原因将责任归咎个人,制定处理措施及总结经验不够全面[26]。医院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意识到人为差错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激励护理人员分析和学习差错发生的因素,为护理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5护士长风险管理。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专业领域内常用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的方法和工具。护士长处于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基层位置,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27]。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降低风险事件是护士长的首要任务[28]。护士长未洞察医疗系统中的缺陷或漏洞,未及时排除风险因素将成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温床。李琳等[28]对护士长风险管理体验进行研究表明,护士长对风险认知水平不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不完善、缺乏风险事件上报系统、未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王绍霞等[29]总结护士长风险管理措施:坚持每日查房制;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加强警示教育;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范;全方位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坚持安全警示与质量持续改进。

4小结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新生儿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孕产妇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见表1。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手圈丢失率为2.53%,胸牌丢失率为1.27%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2。

3讨论

由于产科需求的特殊,要求医疗护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护理更有难度,在管理上要求必然会更加严格,对于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求则会更全面、具体。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产科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自我查找、分析、组间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实施,并取得效果,这一系列活动都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7]。品管圈活动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团队的整体意识,提高凝聚力。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孕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很大地改善了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护理流程更加顺畅自然,孕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默契的联系、气氛融洽,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医护都愿意配合和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临床效果显著。但还应重视实施环节,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调整优化品管圈的实际适用条件,使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挥最优效果。

作者:袁碧波 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168-169.

[2]陈孝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2):185-186.

[3]文玲玲.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89-190.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5]万志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1(12):164.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鉴于骨科患者的康复周期普遍较长,且患者在康复期间易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些风险事件,例如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及护理操作不当引发的感染等,所以如何有效降低护理管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切实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是护理人员目前关注的工作重点。护理风险管理是近来新兴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旨在发现护理管理工作、护理人员及患者自身等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管理措施[1],不断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该研究进一步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降低风险事件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骨外科就诊的14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者。研究组:男33例,女37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33岁,平均年龄为(45.3±2.6)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为(46.3±2.4)岁。匹配两组患者疾病类型、病程、受教育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为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医学常识,指导其合理膳食等。研究组在次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2.1建立风险管理专项小组并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小组对近3年骨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将风险因素分类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小组成员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意见[2];依据相关部门制定的护理管理规定与标准,完善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3],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请假、代班等,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管理,在护理人员间开展互相监督,督促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落实每一项工作。1.2.2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识别和预防风险的能力。定期组织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鼓励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采取考核上岗制度;通过对以往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回顾分析,识别主要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护理人员是否缺乏责任心[4],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护理操作是否违反操作规程,对褥疮、坠床等风险事件是否采取预防措施,相关的护理风险管理所需物品是否配备齐全等。1.2.3开展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并科学配置护理资源。每年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最前沿的护理专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其主动服务意识,着力培养其对周围事物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以便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每3个月组织一次应急风险事件演习,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根据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和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合理分配工作岗位,保证工作期间有充足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避免出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监测患者病情不到位等情况[5]。1.2.4对护理管理中的常见风险事件制定具体、科学的应急预案。定期清扫病房并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干燥,按规定对病房和走廊通道消毒灭菌,避免医院感染,对病情需要的患者提供轮椅和加设病床围栏,清除能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危险品等。1.3评价指标。随时记录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该院护理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1.4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该次的研究数据,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均为计数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性时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研究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患者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功能变化,这些变化会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由于骨科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急症、重症患者较多,导致护理人员长期处在一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加之患者受疾病影响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都会增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6]。相关研究表明,骨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护理人员和患者2个方面。骨科护理管理工作繁琐,工作强度大,但往往人员配置不足,使护理人员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产生了消极负面的情绪,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主动服务的意识,科室制度不完善,未能明确规定岗位职责,都能诱发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不过硬,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致使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下降,影响了患者的后期恢复,也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由于骨科患者病程较长,部分患者病情较重,住院期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时会影响疾病的预后,焦躁、紧张的情绪也容易诱发护患矛盾,还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医学常识,对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的误解,对医护人员采取的治疗措施不理解,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7]。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针对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例如,完善并全面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督导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将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的护理人员应急配置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8]。全面评估护理管理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随时记录管理工作记录,整理并反馈给风险管理小组,便于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对本科室以往的风险事件和国内外医院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寻找诱因,总结应对处理经验。鼓励并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其专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重点培养护理人员识别和控制风险因素的能力,为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制定科学、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护理人数,制定科学的排班、代班、请假制度,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中认真核对常用药品、医疗设备等物品,定期检修诊疗设备,清点和补充应急所需药品和相关设备。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95.7%,8.6%),均优于对照组(82.9%,25.7%),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常见的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在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了患者的后期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晓玲,郑雪梅,李民霞.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3,28(16):11-13.

[2]商丹英,贾勤,李璐,等.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性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4-666.

[3]梁瑞芬.骨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7):1887-1888.

[4]桂湘芬,邝日红,黄锦秀.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术后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7):183.

[5]陆艳.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骨科住院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0):15-17.

[6]杨彬畸.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研究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36):43-44.

[7]许玉红.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92-93.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护理缺陷;护理质量

急诊科为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具有工作量大、医疗纠纷发生率高、不确定因素多、危重症患者多等特点。因此,针对性减少护理缺陷,有效规避医疗风险,防范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对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管理为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给予化解、解决,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带来的损伤,减少护理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管理措施[1-2]。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旨在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2019年8月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其中男10名,女56名,年龄21~48岁,平均(34.62±6.35)岁,工作年限1~26年,平均(13.27±6.15)年,婚姻状况:已婚32名,未婚34名;职称:主管护师11名,护师31名,护士24名;学历:本科36名,大专30名。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急诊科室从业≥1年者;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参加者;身体健康且无严重躯体疾病者。(2)排除标准:中途离职退出者;因产假、哺乳假等中途暂停研究者;轮转进修者。1.3方法对我院急诊科66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具体如下。(1)成立小组。护士长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所有成分为6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1名)。由护士长、小组长共同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摸底,并根据摸底结果、岗位职能,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6名责任小组组长(组员),主要对护理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把控。护士长组织交流会,1次/周,对上周护理过程中的缺陷、处理措施等进行通报。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对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最后讨论改进计划等。(2)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急诊科科室特点,由护士长组织6名责任小组组长,共同讨论如何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急救物品管理制度、患者护理制度、仪器维修制度、护送制度、查对制度等。制定预案流程,包括护理缺陷、差错制度等,并装订后挂墙上。对患者、家属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了解其住院期间的风险行为,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示范、个别讲解等方法),增加患者、家属对护理风险、潜在危险的了解,从而减少医患、护患纠纷;对于潜在安全隐患者,可采取悬挂提示标识,重点交接的方法规避;对于配合态度较差的患者、家属,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3)培训。对入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其了解护理风险的内容,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包括掌握如何评估、识别、管理、处理风险等,同时对护理不安全事件、预防措施等科室常见情况进行培训,并掌握常规处理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转变并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使其谨记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服务思想,融入人性化护理措施,如护理操作前进行提前告知,争取同意后实施,以减少纠纷,同时重视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对急救药品、设备、护理操作等的培训,并定期考核(1次/月),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积极性。对护理人员书写规范进行培训,包括内容记录清晰、连续、完整,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管理。对护理人员的转送能力进行培训,提高其途中病情观察、药物核对、剂量指导、给药途径等的能力。(4)建立分享制度。在交流会上,组织护理人员分享已经发生的护理缺陷、护理不良事件等,并记录在专门的记录本上,包括发生原因、处理过程、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由责任小组组长于早会时告知本组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总结归纳成员的不同看法、处理措施。每月由护士长收集结果并整理成册,要求护理人员经常翻看、学习、巩固。1.4观察指标(1)比较管理前后急诊护理质量。根据科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医院相关管理内容、国家最新《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版》要求等,制定急诊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包括患者管理、服务态度、基础护理、应急能力、风险评估、规避纠纷、消毒隔离、执行规范8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2)比较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分别统计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缺点发生情况。(3)比较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量表评估,包括服务态度、业务水平、护理操作等7个方面,总分100分,>95分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分别于管理前后发放103例患者问卷调查进行评估。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急诊护理质量)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用n(%)表示,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急诊护理质量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对比,实施后急诊护理质量评分较高(P<0.05),见表1。2.2护理缺陷发生率管理后护理缺陷发生率较管理前低(x2=4.181,P=0.041<0.05),见表2。2.3患者满意度管理后患者满意度较管理前高(u=3.182,P=0.002<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工作为临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具有直接性、动态性、连续性、具体性等特点,且技术性要求较高。急诊科室收治的患者具有复杂多变性,临床救治难度较大,护理风险发生率较高,导致医疗纠纷较多。而对临床护理干预质量进行有效干预,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助于改善抢救效果,促进患者满意度提升[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急诊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与王训文等[4]研究结果一致。其主要是因为:风险管理依次通过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发现工作过程中潜在、存在的风险,并给予改进,可减少薄弱环节,完善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技能,从而可提高护理质量[5]。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科,能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发现,管理后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管理前(P<0.05),表明急诊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缺陷。护理风险管理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并通过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风险管理、评估能力等,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工作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水平,进而能纠正薄弱环节,扼杀护理风险萌芽;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讨论护理风险并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最后加以实施,从而可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并通过查对制度、仪器维修制度、急救物品管理等的学习,有效规范其行为,规避风险,减少护理缺陷。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管理后患者满意度高于管理前(P<0.05),可见,急诊科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综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科,能有效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且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周艳,黄玉萍,牙兰珠.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17,45(3):334-336.

[2]宋捷梅.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降低护理风险的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2):127-129.

[3]朱敏.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7):155-157.

[4]王训文,徐鹏.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急诊护理缺陷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222-223,228.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胸外科收治的肺部肿瘤、胸部外伤、贲门恶性肿瘤等3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组成观察组,其中男188例,女11例,年龄为31~73岁,平均年龄为(56.9±4.7)岁。将2014年前胸外科收治的肺部肿瘤、胸部外伤、贲门恶性肿瘤等30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男157例,女143例,年龄为29~81岁,平均年龄为(60.9±3.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疗法,对于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2风险管理措施

1.2.1认识风险、预测风险

导致胸外科患者发生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心理风险:胸外科患者中多为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对于患者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大的,往往导致患者伴随严重的忧郁、悲观心理,若不注重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很容易影响到后续的治疗;第二,疾病风险:此类患者在术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进食困难等表现,情况严重时,会出现消化道出血与水电解质紊乱。在手术后,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若护理人员不注重观察,对各项细节护理工作未做到位,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三,监护风险:由于患者翻身与皮肤受损,会影响电极片粘连的牢固性,出现连接位置松脱、导线打折等问题,这都会影响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第四,护理操作风险:如果护理操作工作不规范、不严格,也很容易引发护理风险。

1.2.2制定决策,落实制度

第一,强化培训:根据胸外科的工作特点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制定出科学的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开展分层次培训和考核,要求所有护理人员都可以掌握系统、全面的护理知识,提升他们的风险识别能力,在排班时,合理搭配新老护理人员。第二,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护理人员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系统的急救知识,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应急能力,对各类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防。在开展护理工作时,耐心解决患者的疑问,提升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让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到治疗工作中。第三,规范仪器维护:由专职护理人员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制定出系统的责任制度,设置好维护登记本,保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率可以达到100%。第四,加强监控:由护士长对整个护理流程进行监控,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做好细节工作,每天都要查看医嘱执行情况、患者恢复情况、记录单是否完好无损,及时发现存在的潜在风险,将风险扼杀到萌芽中。1.3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质量评分、过程质量评分、结果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采用的是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0月份七本院收治的160例患儿,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160例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在观察组患儿中,男患儿45例,女患儿35例,男女比例为9:7,年龄最大的为5岁,年龄最小的为2岁,平均年龄为(3±1.5)岁;在对照组患儿中,男患儿50例,女患儿30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最大的为6岁,年龄最小的为3岁,平局年龄为(4±0.5)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IE等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2.1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在留置期间,护理人员指导患儿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避免因过度活动造成血流不畅,血液凝固。同时,在使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要对穿刺的部位进行敷热,促进血液循环。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1.2.2意外防范:由于患儿年龄都比较小,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风险,如坠床、跌倒等事故。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就必须积极的做好意外风险的防范工作,在患儿治疗期间要陪同在患儿身边,并叮嘱家属,要协助医护人员的工作。在夜间,要将病床上的防护栏摇起,防止坠床的发生。1.2.3病情的监控:当患儿生病后,由于患儿自己对疾病的表述不够正确,再加上患儿身体各项机能不成熟,疾病变化快,进而会恶化病情。为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体征,定时巡查病房,防止意外风险的发生。1.2.4用药风险防范:患儿的用药是根据其自身的体重来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给错药、药量少或者药量多的现象。为此,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先要对患儿的体重进行测量,用药前对患儿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给药。

1.3观察指标:记录患儿护理管理中风险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对此次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对数据结果用P<0.05表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观察组患儿中,风险发生率为1.7%,在对照组患儿中,风险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护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护理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影响到医院整体护理效益。近年来,儿科疾病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患儿来件,他们的年龄小,身体各项机能都不够成熟,在护理工作当中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进而不利于患儿的康复[1-2]。本院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效地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促进了患儿的健康,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用药、疾病护理、以及患儿自身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强用户风险管理、疾病风险管理以及患儿风险管理,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医院儿科护理效益,为患儿的健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4]。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在观察组患儿中,风险发生率为1.7%,在对照组患儿中,风险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的健康。

作者:顾春芹 周成侠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仁慈医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英,耿岚.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2(10):490-492.

[2]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23(09):175-177.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以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98例,女性患者有182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以我院在2016年3-12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5例,患者的年龄在1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所述:

1.2.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对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实现对护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同时还应当对护理工作中每位护理人员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护理职责进行明确,引导护理人员自发进行护理技术的提升,进而形成对护理事件的有效预防。

1.2.2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包括《护理中潜在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件》等,并在培训后开展相应的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用法律能力的提升[2]。

1.2.3组织不同层级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的提升,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操作流程有效掌握,实现护理工作的熟练完成。

1.2.4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小组应定期组织会议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此外,护理小组成员应在会议上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例如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应对特殊护理的患者进行特殊处理,或是将清洁人员未擦干地板引起的跌倒列入预见性风险管理中。

1.2.5护理记录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并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中护理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记录的规范填写和保管,在发生护理纠纷时作为有效依据。

1.2.6积极改进护理服务态度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是造成很多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对护理人员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其护理态度进行强化,在具体护理中保持和蔼的态度,进而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1.3评价标准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体内容如表1:患者及突发事件。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水平,还要加强急救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出诊人员具有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的思想素质;手脚麻利,反应敏捷的身体素质;遇事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遵守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等执业素质。2.5提高法律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由于院前急救有很强的技术性、复杂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强化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医护人员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法律保护自己和患者,应用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应做好与患者及家属在急救现场及途中的沟通,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潜在的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使家属在患者病情变化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使家属对不好的预后(病情)有个接受的过程。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三无人员等能认真处理,积极救治,及时准确地完成出诊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3结语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风险,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规范院前急救收费,能有效地减少院前医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刘黔 单位: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管理护理

管理(NursingManagement,NM)是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是这样定义的: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经济纠纷及经济危险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换一种说法就是对经济风险的发现,处理及评估。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系统全面的设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减少医护人员或者医疗器械对患者或者他人所带来的损伤,并降低经济纠纷和法律诉讼。医院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安全的防范措施,使医疗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国外对于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尤其在风险管理这一块很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法律条例的逐步出台,我国在这一领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1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第一步,有效的识别并对护理管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医护人员尤其护士,经常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投诉,有时可能一不小心贴错了标签,也有可能因地滑而遭到投诉,种种事例举不胜举。200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急诊科和产科的护士被投诉率大大提升。通过这份报告,提醒我们要加强护理管理和风险管理,并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也可以对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再者也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方法制度,让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了解并防止其发生。也可以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大大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2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或者风险所造成的意外损失达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估。也是对医疗风险的一种定量描述,将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可能性大小按一定的等级进行描述,并且对所出现的护理风险的类型及种类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和汇总,例如甲、乙、丙、丁依次划分。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度分级划分,Ⅰ、Ⅱ、Ⅲ级别等。对于护理风险来说,定量分析和定量描述可以很好的控制风险的发生。从护士的角度来说,例如美国护士来说,如果遭遇投诉在保险范围内,保险公司将为其支付律师费,旅途出差费,医疗检查费等等费用。而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且其保险金额过少,那么医院所承担的风险和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将会颇为严重。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医疗风险的定量分析很有应用前景,目前也出现了很多定量分析软件。例如OAOSIS软件和QISMC软件等等都是针对医疗风险的定量研究,是美国卫生管理部门所开发的专业软件。目前,科技越来越发达,不久的将来医疗风险评估应用软件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医疗风险这一领域需要大大增加关注度,并积极引进相关的技术,使我国护理管理的风险管理系统越来越完善。

3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处理

3.1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指在对护理风险产生一定的了解并对其有一定的评估水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根据对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掌握之后或者查阅大量文献对其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对医疗人员或者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养教育,除采用正规教育途径外,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应的资源以供参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培养,并相应的进行法律规范的教育,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最终目的是通过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3.2风险处理风险预防是一方面,而风险处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院内部直接处理,还有一种是通过保险公司进行间接处理。直接处理是指当出现医疗风险后,医院滞留给自己,风险越大,那个损害资金越多。而间接处理则是一种很常见的处理方法,如果出现护理风险,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问题则可以由法庭出面,由保险公司直接赔偿。风险处理大部分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所以对法律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学会用法律作为自己的保护武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理解,还要对其应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目前,国外做的很好,不管是在宣传预防管理方面,还是在应用管理方面,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做得很完善。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做的还不是很好,还不够重视,所以我国不仅要积极学习其理论知识方面,还要积极引用技术应用方面和管理监督方面。从各个方面降低护理管理中的医疗风险的出现,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作者:王琼芳 郑尚兰 沈丹 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草堂消化科

参考文献

[1]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