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规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01

会计法规论文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法律法规

在当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会计作为一个企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论文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负有重要作用,要做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从而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议事日程。

1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按照财政部199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岗敬业。会计人员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第二,熟悉法规。会计人员应该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际统一的会计制度。第三,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应当按照财经法律法规和国际统—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第四,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第五。搞好服务。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好服务工作。会计人员要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第六,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法规和本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应该是“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因为,“实事求是”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需要;“廉洁奉公”是保证会汁执法的需要。这两条.应该作为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座右铭。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实践中的非理性行为越来越多.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毕业论文主要表现为:乱挤乱摊成本费用、虚设原始凭证、截留或隐瞒收入、设立小金库、设置多套账、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手段,它们虽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会计法律体系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汁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会计法规是要人来执行的,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法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会汁人员缺乏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的执行就会走样,必然偏离法规确定的方向。此,只有会汁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自觉地遵守会计法规。做好会汁工作。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

3.1加强法律建设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任何个人及经济组织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更是如此。新会计法的制定已意识到会汁外部行为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给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有力的法律支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现其职能.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改善会计行为环境,就要给予会汁工作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新《会计法》第十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汁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第46条还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的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这两项法律条款有力地保证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3.2会计人员要认真执法

虽然国家制定了新的《会计法》来保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职称论文我们所说的会计职业道德,应该是指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能够接受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总则的“常规性”的会计职业道德。由于我国用人制度的缺陷以及司法部门一些人的腐败等,会使会计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为此,我们应当打破会计行业中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加强廉政建设,尤其是司法部门的廉政建设.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3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会计人员不仅仅只存在于会计领域,他们更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会汁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消极影响主要来自于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与会计人员相关的其他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净化会计行为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会计行为环境,单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是不够的,而是要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协调。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都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之后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汁人员也决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出污泥而不染”仍应该是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这也是最终赢得社会尊重.提高行业信誉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I]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多个层面分析现代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相关因素,指出会计法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会计监督、会计人员是导致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也是积极应对、解决新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评价经营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源。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深入变革和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新问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问题。那么现实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界观点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会计法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这五大因素相互功能的结果。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会计法规因素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这对于促进现代企业发展和会计依法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功能。但任何一项法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规章制度相对于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而言,往往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上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会计法规一经出台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情况和新新问题可能会超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同一会计事项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更大,会计方法选择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这必然会使同一个会计事项产生不同的差异。再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某些定义和释义具有一定的涵盖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会计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如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难以准确地界定,这些均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因素

会计核算本身有一定的客观局限性,这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偏差。一是在会计凭证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可我国当前尚无一种严格有效的发票管理办法,各地的发票形式、规格和要求都不完全一致,加之实际会计工作中往往是先批后审,这就使虚假原始凭证的出现成为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是有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核算时只能评估和预计,如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预计残值计算、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分摊等,都不可能精确地和实际价值相符合。三是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又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非凡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既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下,必然给企业集团编制会计报告、统一会计政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上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样,加之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编制汇总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偏差和不完整。

三、会计主体因素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经济活动,根本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人为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变化。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说,其经营成果经常和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有的企业为了完成效益目标,或者为了少交所得税,或者为了获得银行支持,有意识地调整收入、费用、利润;还有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为了进入资本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往往要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堂而皇之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从企业集团内部和企业和企业之间来讲,各个企业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利益冲突,良好的形象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争取项目、引资融资等方面受益。因此,各个企业经常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弄虚作假,虚报实绩,造成资产负债不实,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不真。

四、会计监督因素

在会计信息的监管上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社会监督也都存在一些新问题摘要: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软弱无力。虽然《会计法》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明确规定,大多数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一应俱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体制和内控模式,包括会计人员均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难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其次,企业外部虽有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部门,但各部门工作侧重不同,要求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再次,从社会监督来看,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监督机构管理不到位,也不规范,加之各事务所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恶性竞争,使其工作监督流于形式,避重就轻,弱化了会计社会监督功能。最后,现实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不够,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新问题,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会计人员因素

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直接的因素。一方面受管理体制的制约,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企业领导者,其任命、晋级、工资和奖金的决定权把握在企业领导者手中,往往按领导意图来处理会计事项,工作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估计、判定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还有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法规政策和会计核算规范理解不透,也会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综上所述,会计法规等因素共同功能,相互影响,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显而易见,这些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新问题和提出治理策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贾莉莉.高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摘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3

电子商务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带头发起并迅速向全球发展。根据目前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情况和发展趋势可将其划分为二个应用层次:一是普通电子商务层次。主要表现为单个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商务活动。二是电子商社(E-businessCommunity,简称EBC)层次。在电子商杜中,互联企业通过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部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确保安全的虚拟专用网VPN等网络手段和企业运作规则把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资源迅速组合成超越空间约束的统一经营实体,以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电子商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高级阶段。

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传统会计运作的环境。随着我国商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下的会计问题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以下十个问题仅是笔者的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也必然对会计选论带来影响。如电子商社是建立在两上的一个经济组织,但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冲击。又如被誉为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推动力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传统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款项结算,伴随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等一般均以书面形式出现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审计制度等均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包括会计法规)带来冲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即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认证办法;(2)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包括电子合同的规则与范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支持数字签名和其他身份认证的手续规则;数字凭证合法性有效性的规定等等;(3)电子支付管理,即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以及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数字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市场上流通的按照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它实际上由一组数字构成,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等内容,并以字节形式储存在个人电脑中的数字价值单位(DVU)。数字货币可以通过Internet从一个作为付款而提供的帐户上下载,也可以用数字信用卡从网上购买。与数字货币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则是没有银行大厅没有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的网上银行(或称虚拟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某些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对方的真实性等安全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四、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进、销、存数最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quot;映资产价值失去意义。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并必将成为未来的遁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到实务:包括会计准则)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

五、建立网上实时会计报告模式问题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的,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具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这给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表现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未来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息;(2)表现在会计报告周期上,建立在分期假设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之上的定期报告模式,将被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所替代;表现在会计报告要素上,传统模式把会计报告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多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划细会计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是发展趋势;(4)采用上述网上实时报告模式,还须研究如何通过会计法规和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报告司的会计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网上审计等问题。

六、会计的国际化问题

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全球性的。近几年来在美国的推动下,WTO、APEC、OECD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相继发表了电子商务文件,国际电子商务框架正在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另外,电子商务也给多国企业合作、国际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空间。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提出挑战,不同的会计准则反映不同的会计信息,如果这种差异需要投资者、合作双方甚至多方在网外经过特殊调整后才能解决,将影响电子商务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再过份强调会计准则的本国特色,不符合时展的潮流。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危害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与与市场信心。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

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突出表现为虚盈实亏、资产不实、隐瞒负债。常见的作假手段有:有的单位通过少转成本,少摊费用等手法,将亏损变为盈利;有的违背销售实现确认原则,采取年终突击开票方式,虚增产品销售收入,人为地增大当年经济效益;有的故意延长费用的摊销期限,人为地调节特定会计期间的损益;有的采用不合法凭证,省略必要的核算过程,或者凭证不归档等进行作弊。《经济日报》2006年12月23日报道了财政部抽审百户国有企业2005年会计报表情况,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其中,81%的企业存在资产不实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83%的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89%的企业存在损益不实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27%的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的问题。

这些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它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虚假或失真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这样也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经济生活中不良风气提供了温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本身的内在原因,也有社会监督不力等客观因素。具体地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驱动。一是偷税、漏税的经济利益驱动。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据适当税率计算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一些企业便会利用各种方式粉饰会计报表。当然也有些企业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二是粉饰政绩的政治利益驱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既是一项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对于企业领导人而言,若完成此项任务,可谓前途光明,否则可能职位难保。因此,这些企业就可能极力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三是为了取信于人,筹集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就会提供一些失真的会计信息去极力粉饰其会计报表。

2.监督不力。一是社会监控系统不健全。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虽然设置了较多的行政执法机关和社会监督力量,但是实际上各自为政,不能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二是审计检查中不能严格执法。一些部门只是为了追求一定经济利益,只是想通过收费,甚至分成等形式到企业中捞一把,对一些违法违纪情况视而不见,或者以罚代法了之;三是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得不到发挥。随着我国《企业法》等有关法规的进一步实施,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落实,而如何有效合理地监督制约经营者的权力和行为,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于是在企业中普遍出现了“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怪现象;四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力。有些企业虽然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却与财务机构是一套人马,对财务机构本身根本就不能实施监督,还有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仍是一片空白,那就更谈不上监督了。3.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长期以来在我国“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某些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指标,不得不采用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方法来实现其所谓的“业绩”。另外,有些企业领导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常常要求会计人员采用各种违反纪律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有些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不能有效地制止违法违纪行为;还有些财会人员本身业务不精,有意无意间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当然,在客观上由于最近几年会计方面的改革频繁,不能全面地出台新准则,致使一些财会人员不能及时获取、掌握准则、法规等,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是严重的,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1.完善法规建设,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执法。近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但从实际来看,还很不完善和健全,有些条文的操作性较差。这样,会计人员执行时就无法跟从,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会计信息混乱、失真。因此,首先应当从完善和健全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入手,加大实施“新会计法”的力度,使财务会计法规尽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时,并且有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树立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环境,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等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再次,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肃处理,不能以罚代法。同时,要对执法队伍严肃整顿,提高执法水平,重塑执法队伍的形象。

2.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出现亏损、破产是正常现象,政府考核企业的关键应是考核企业的经济运行环境和运行质量,而不应仅局限于个别经济指标。否则,企业为了完成扭亏增盈目标,不得不作假。甚至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观念,还会出现上级政府认可企业作假,上级政府与企业联合做假等现象。对企业干部的考核也应全面进行,不能以个别经济指标来考核干部的“政绩”,否则会导致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竭泽而渔,虚报数据,巧取豪夺。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干部的“离任审计”,坚决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象。

3.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员素质问题。这里的素质是指全面素质,既包括政治素质,又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一方面,企业领导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会计人员故意造假账,必然出于某种目的,企业领导要把好审核关,不能让审核流于形式。同时,企业领导还应尊重会计人员的意见,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不能以权谋私,以权压人,更不能纵容、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企业领导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神圣职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维护国家财产安全;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要虚心学习,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业务技能,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切实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可见,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会计工作管理,要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坚决为因坚持原则而遭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申张正义,逐步在大中型企业施行会计委派制,提高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参考文献:

[1]夏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继续教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6,(07)

[2]宾雪玲等:《浅谈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7、11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5

会计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而完善会计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确会计法的立法思路,将会计诚信明确写入《会计法》,这不但能将会计诚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权威性。

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如何从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虚假会计信息,弘扬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会计法规必然包含经济、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试图将其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属性的法种范畴是不可能的。从程序为导向的立法思路来看,《会计法》不但要规范会计的总体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还必须要起到规范其他会计立法的作用,也就是《会计法》应该成为其他会计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对于程序立法的有关规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从《会计法》本身来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点外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即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相关法律外,如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如会计核算、控制、披露和处理等会计特有的法律规范,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真正使《会计法》成为会计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

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社会大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

其实,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诚信并非只是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在《会计法》中应明确指明,会计诚信涉及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除了一般会计人员、财务经理、总会计师外,公司的高管层领导、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府行政领导和国家监管部门等等,都会涉及会计诚信问题,不能让公司高管层、行政领导和监管部门等认为会计诚信只是会计人员的事,而与他们无关。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明确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可靠性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想要制定出科学地发展策略,一方面需要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要对主营业务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准确预估,想要做到这两点,都需要以精准的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支撑。因此管理人员要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严格要求,特别是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需要重点把关,避免由于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对管理者的经营决策产生误导。

一、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特征

(一)可核对性。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规范,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运用多种计算学家所使用的会计信息,能够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会计运用的过程中,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但因测试方法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会直接降低财务会计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为真正展现统一计量的方式,合理运用标准模式,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精确性的重要内容。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能够通过可靠性的会计方法与手段展现出来,得到需要的结果。(二)真实完整性。保障目标的实际性与常规性,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需要由全面客观的信息相互组成,并将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反映出来,这是可靠性的重要前提基础。在生成各种财务会计相关数据的过程中,将真实性作为前提基础,真实的财务信息既能够是某个数据,也能够是具体的范围,是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若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财务数据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必定会影响到后期的发展。

二、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借助财务会计信息,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与现在的信息,并对未来的事项进行预测,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依据,就是相关性原则。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标志由此得到凸显,发挥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不仅要对未来的事项进行预测,还应对评价和预测结构进行纠正。因此,所谓相关性与可靠性,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若企业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导致经营决策与会计信息相脱离,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靠性的前提基础就是相关性,两者相互制约处于反向变化,根据实情作出理性判断,满足企业的健康发展。(二)重要性原则。不同企业的经营业务也有所不同,为对会计核算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区分,就应将重要性原则展现出来。对于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企业管理者应结合实情采取科学地核算方式,严格根据会计方法与程序处理各项工作。面对一些对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不大的会计事项,将其作为正确判断的前提基础,对其进行简化后处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某项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就是重要性原则的关键,重要程度会随着会计主体的改变而变化。

三、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低的原因

(一)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迅猛,会计行业必须进行改进完善,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若相关工作的开展无法进一步跟进,在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当中,必定会为会计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市场经体制运行的过程中,因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各种法律与规范之间难免出现冲突,在处理各种经济事项的过程中产生不确定性。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所制定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环境状况。从经济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现阶段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滞后的问题在经济转化过程中依旧存在,与国际惯例接轨存在较大差距。(二)工作方式缺乏规范。会计这项工作具有常规、基础且重要的特征,但是在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例如,因缺乏完善的会计机构配置,会计人员难以对自身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在交接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尚未根据会计法规进行核算等,相关问题的存在,均是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较低的直接原因。另外,因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限,再加上会计法规与制度自身存在缺陷,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再加上故意性失真情况的存在,需要相关责任人负责,但因“信息不对称”,对于经办人提出的虚假原始凭证难以发现,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必然关联。(三)从业人员能力有限。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处理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发挥关键作用,若其综合能力有限,在处理各项信息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完整或者信息失真等情况。另外,因其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足够的专业素质,难以对各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可能造成企业信息失真的情况。最后,若会计从业人员自身道德素质较低,面对一些诱惑无法坚决抵抗,缺乏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出现弄虚作假与挪用公款的情况,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策略

(一)加强约束会计信息。为将财务信息的作用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领导者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应采取实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从根本杜绝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出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①对会计行业与企业内部的会计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需进行严厉的惩罚,加强内部监管力度,对内部监管部门的结构进行完善,真正提高工作效率。②营造规范的交易环境,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彼此之间交流合作,在协调的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二)提高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各个部门的监督管理,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大部分监督力度的重要性由此得到凸显。另外,因部分管理人员为获取更多私人利益,甚至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不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从根本杜绝相关情况的出现,应对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对其进行必要的惩罚,避免出现财务欺诈等情况。在一些上市公司当中,因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相关问题时常出现,为有效约束财务欺诈行为的出现,必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监督体系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必然关联。(三)加强会计法制建设。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法律能够为会计行为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为保证企业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将加强法制建设作为前提基础,通过严格的执法程序规范会计行为,发挥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性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过法制建设才能够真正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对会计人员起到引导作用,严格规范自身工作行为,在记录、分析、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避免不正当行为的出现,做到客观、真实的操作,保证财务信息的顺利运行。(四)提高管理者的素养。企业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会决定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若企业管理者自身综合能力有限,必定会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提高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对于企业今后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法规,应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在不断巩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明确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淘汰机制,依靠能力胜任自身职位,为满足企业今后持续发展的需求,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在平日的生产经活动当中不断进步。(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公司法》当中明确指出,董事长具有独立性,但是所谓的独立性并非单纯的体现在所担任的职务,还应具备独特的判断能力。我国现阶段的独立董事制度,主要依靠于股东大会,与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责并不冲突。当前企业对管理人员作出评价的过程中,主要考虑财务指标,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漏洞,难以避免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财务指标而弄虚作假,与实际的报告不相符。因此,为解决相关问题,改变以往的工作理念,不再片面化的强调利润,注重对财会人员的考核,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力。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发生显著改变,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自身与外界各项因素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综合能力有限,缺乏完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的存在,均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今后顺利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代佳.浅析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A].会计转型与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24届学术年会(2017)论文集•上册[C].2017.

[2]杨健.管理会计及其在电网企业中的应用分析[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2014.

[3]岳长银,黄爱军,田红梅,岳峰,刘飞等.关于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研究[A].2020年智慧建造与设计学术论坛论文集[C].2020.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分析研究了会计伦理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广大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会计伦理信息失真现状分析

最近十几年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会计领域出现了普遍的会计造假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究其原因,虽有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会计行为人的道德意识日渐淡薄、道德意志日渐薄弱,经不起金钱、名利的诱惑而丧失最基本的会计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进而导致了这些不道德会计行为的发生。

由于会计活动及其活动结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会计领域的这些不道德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影响了会计职业者的声誉,造成了会计行业风气的下降,也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这是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吻合的一种不和谐现象。所以,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会计伦理现状与分析

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其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许多经典的伦理文化运用到了会计职业,如仁义、和谐、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而忘私等,都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尚品质。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并进行了必要的问卷调查来探讨我国当前会计伦理的现状。

(一)会计道德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国家会计学院《会汁诚信教育》课题组曾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的开设情况进行过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这方面的课程,一小部分是“有但不独立”,即有内容但没有单独设课,陈琪、戴蓬军和马正凯也曾对目前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获得情况如表1、表2:

表l结果显示,290名专科学生只有20名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只占专科学生总人数的6.9%;380名本科学生有l5人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只占本科学生总数的3.9%;285名研究生中有130人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只占研究生总数的45.6%,有25人通过其他课程和方式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只占研究生总数的8.8%。经过回访和实地访谈了解到,三类学生中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大部分是以前从事过会计工作,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研究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专门从事过会计职业道德研究或者相关研究,从其他途径学习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80.1%的在校学生没有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会计专业没有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说明大学中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而还存在缺陷。

表2结果显示,290名专科学生中有280人不了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占专科学生人数的96.6%;380名本科学生中有367人不了解,约占本科学生人数的96.6%;285名研究生中有151人不了解,约占研究生人数的53%。被调查的学生中共有798人不了解基本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占被调查人数的83.4%;共中有141人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一般了解,分别为:专科生6人、本科生11人、研究生124人,约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14.8%;三类学生中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非常了解的只有16人,其中专科生4人、本科生2人、研究生1O人,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有83.4%的被调查学生不了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说明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陷。

(二)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状况

为了解当前企业会计伦理状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并随机选取当地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对涉及会计从业人员会计道德的调查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

如上表所示,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暴露的主要问题有:

(1)从业人员对会计伦理的理解程度总体不高,对会计伦理不理解的占到了75.77%,必须加强对会计伦理的教育;(2)除了极少数人认为伦理“不重要,可忽略”和“不清楚”外,多数人承认伦理道德对企业有重要性,会计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得到共识;(3)会计报表的可信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几乎不相信”和“完全不相信”的占到了接近一半,可见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信心不足;(4)对会计造假现象,“了解技巧,学习一下”和“漠不关心”的占到了65.39%,说明大部分人已经对会计造假现象麻木,有认同的趋势,可见全面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面临很大的困难;(5)正常工作中,大部分人还是能有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意识,完全不遵守的只占一成,但是迫于上级压力的情况下,大部分会计人员都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说明公司负责人的职业道德影响着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也说明了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议

通过研究文献并进行了必要的问卷垌,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当前我国会计人员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当然也有一定的伦理基础,但对会汁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不强,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对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视为常物,而且对会计道德的操作运用很差。必须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现提出以卜议:

(一)加强会计道德教育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会计道德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着伦理的道德教育与科技知识的能力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使道德教育缺乏载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后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上,要建立分层次的教育系统,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以案例为主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应大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系统;再教育形式上,应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应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二)加强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

新《会计法》规范了会计行为,对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某些方面操作性差。如规定了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没有明确哪些人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律责任”一章提到“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重大损失”等词都没有量化,也无具体的解释,给执法带来了困难;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也缺乏操作性,“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作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三)加大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

处罚力度不大,不会对造假者带来威慑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违反会计法规,常常就只是批评教育,下不为例了之,或者是罚款了之,惩罚力度不大,对他们自身没有影响,还是一如既往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会计法》规定,对违反《会计法》有关规定,对个人处以3000至5万元的罚款。对企业的经济处罚最多是l0万元,这10万元对预期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造假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样无法起到威慑作用应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应数倍于其捩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应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四)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内部监控制度,把住会计信息失真的第一关。会计内部监督必须改变会计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负责人的做法,会计内部监督要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其次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保证注册会计师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不但要提高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对任何单位或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干预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的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而且,应规范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制定合理的价格,并把审计费用写在出具的审计报告里,接受监督,这样能减少事务所压价拉客而出具虚假报表的可能。

(五)加强企业伦理建设

企业伦理包含了企业全部生活中的所有道德现象,体现在其所蕴涵和活跃着的道德意识、道德准则与道德活动总和。会计伦理从属于企业伦理,要求所有员工都有责任保证公司会计和内部控制程序在任何时候都得到严格遵守,只要他们发现这些程序的缺点,都应该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不断改进企业的会计行为,建立会计伦理准则形成企业会计行为由外部法规约束和内部道德引导的双重制约,使会计人员的行为合理化。会计人员是会计伦理系统的核心,他们是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者。会计人员遵守了会计伦理道德,作为一名雇员又会自觉遵守企业的伦理规范,形成良性循环,会计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8

一,课程名称:(会计毕业论文)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与学分:14学时14学分

三,适用专业:会计本科专业

四,课程教材:无

五,参考教材:无

六,开课单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

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修改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顺.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字数不少于15000字,正文前必须附有写作提纲.

十,说明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十一,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观点明确,能深入进行分析,并有独到见解.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3,及格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尚欠充实.中心论题较明确,材料较充足,具体但不够典型.尚能联系经济工作实际,但论证不够充分.文章有一定的条理,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不及格

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差.文章无中心,层次混淆不清,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抄袭他人文章,成果,书籍者.凡具有以上条款之一者,应判为不及格.在答辩中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者,也应判为不及格.

十二,学时分配

全脱产学习的学生毕业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写作和考核工作.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实行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以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一、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会计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b]

1.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

2.会计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

3.会计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要会计现代化。会计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会计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会计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而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实现中国会计现代化,要求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科学、合符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中国会计的现代化要求会计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工作,并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年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日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尚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秩序比较混乱。

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三级片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4.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三、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9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从会计学的同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局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同性看,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它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等科学。

如果我们把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报告的目的来看。西方一些国家在对会计报告目标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学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显著的差别。“受托责任学派”首先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学派”则首先强调相关性。从逻辑上来说,相关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但是相关性毕竟不等同于可靠性,两者往往互相冲突,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会有所削弱。而且目前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决策有用学派”逐渐占上风,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对相关性的重视超过了可靠性,这就有可能出现为了强调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的现象,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加大。

3.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4.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5.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基础看。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基础上的,它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增加企业营利能力。但它也有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不性质量特征都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其次,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原则确认的计量常会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

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或从量的方面都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如果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实际情况。6.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众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意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既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①。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情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在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

4.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自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高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作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

5.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会计法》中的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有的缺乏可操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三)要个会计环境

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即使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3.科技因素的影响。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运动的来要而发展,为经济运行的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如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常常会退到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精确解决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如何预防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一)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考虑

1.虽然说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但在进行估计和判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尽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使所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

2.目前在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决策有用派”逐渐占上风,如当前美国会计界就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我们不应盲目认同,而应重视台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正如著名会计学家葛家越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要有可靠性来落实。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的需要,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保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不性,不可对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在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本身有它的优点及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努力做的是如何把规则制定得更具体和广泛。使得在现实经济业务中的各种应计项目或待摊费用等项目都能在法规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避免受主观意图的影响。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特别留意企业会计人员是否有运用权责发生制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做法。

4.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由于物价变动,历史成本会计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则可以弥补历史性会计信息这一不足,能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以反映企业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具体选用何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加、英、澳和南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物价变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5.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但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所以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致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何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当然,现实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或不重要的规定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而长期的过程。

6.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出台了八项具体会计准则,许多会计处理都还没有具体的准则作为依据,使得会计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尽快出台具体的会计准则,过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性角度考虑

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详细地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另外,对一些会计概念成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定上,尽可能少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词语,尽量使同一内容的规定一致。

2.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情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所限制。

3.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也无伤大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时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之作出明确的规定。当然也不能急于迈大步子,要求一下子制定十分完美的准则。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先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的修订。

4.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考虑了利益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能够达到与利益协同完全一致,也就不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所以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信息提供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两个环节着手。一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另一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在制定环节,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其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在选择环节,企业会计部门应尽量考虑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以便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

5.首先应该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表述,要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从在个会计环境的影响来考虑

1.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2.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等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依据重要成本理论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塑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为领导决策服务。

3.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是基于一些客观因素之上,所以我们的预防对策也只能从提高准则。制度制订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者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注释:

①王华:《论会计信息失真》,《广东审计》,199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l]陈志萍.会计信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2]孟凡利,周经昌.会计信息论[M].中国的价出版社。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篇10

1、引言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会计界若干难题之一,因为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同时,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增加审计工作量,且审计难度加大,不仅仅是审计账务本身,而是要从其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入手,造成审计工作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事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很多,只有熟知各种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对症下药”地予以处置。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许多人直接想到的是会计作弊,从审计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远不仅限于会计作弊,归结进来一般有如下类型:

2.1、合法失真与非法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合法失真与非法失真。如果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并且依据的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过程,即为合法会计失真,反之为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2.2、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按其与有关人员的关系不同,分为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变造有关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主题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例如,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账账不符、账表不符和账实不符,而其中的账实不符最隐蔽,审计难度也最大。无意失真是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等外因的影响,造成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根据会计核算的有关原则如重要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币值稳定假设等对基本会计信息的筛选,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究其原因,有政策、体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作为会计知识载体的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问题,且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3.1、会计信息不实

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对会计法规的理解不透彻,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以及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之间有差异,即前面所提及的“无意失真”或“合法失真”,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会计制度的限制

会计工作是根据相关规定与制度进行的,而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时已徙而法不徙”则难以确保信息不出现偏差。另外,制度的可选择性也是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任何一个会计准则或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一切,每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相关“文件”。再者,有时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同样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向性。例如,会计计量方面的区间规定以及会计计价方法的多样性规定等,虽然制度规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计价方法要保持一致,但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尤其是现在企业实施项目法管理后,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其政策选择范围也随之增大,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加大。

2)委托制的限制

在委托制下,由于存在委托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特有的非均衡特征,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首先,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激励不相容。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人不仅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在职消费等等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则损害另一方,且始终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这样经营者为追求自身效用,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为所有者是“外部人”甚或为“外行”,而经营者是“内部人”且大多为“内行”,这样,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而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占有的不对称,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方便。另外,委托双方签订的契约不完备,其契约往往是关系契约,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且会计实务变化之快是难以预料的,因而人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与契约的缺口和遗漏选择有利于粉饰的会计信息。

3.2、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活动当事人

为达到某种目的,事前经过精心策划而故意造成信息虚假,即前面提及的“故意失真”、“非法失真”。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发现有如下表现: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②篡改财务报表的认定;③歪曲财务报表中的交易、事项;④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⑤贪污收入、盗窃资产或让公司支付未得到的产品或服务费用;⑥编制虚假的发票、入库单、装运单等文件;⑦颠覆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假设;⑧管理层有意规避或授意他人背离有效的内部控制;⑨通过内外勾结构造虚假的交易循环。如此一来,私有企业可以隐瞒收入,虚减利润,偷逃税款;国有企业则可创造“账面利润”,达到提高个人政绩、荣誉,地位升迁为目的。产生非法失真的主要原因是:

1)执法不严

由于执法不严,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的造假,低廉的造假成本,高额的造假回报和利益趋动,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不顾。

2)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审计监督不足助长了会计造假的恶性循环。企业监督主要是由国家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方面组成。企业内部监督和有关部门对企业实行的国家监督,由于人事关系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其监督不能完全有效地进行;而作为社会力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原则性差的事务所见利忘义,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造假的风气。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不高,执业道德和行为不规范,会计人员只管报账拿钱,不问生产经营,有的甚至支歪招,出鬼点,帮助造假,完全丧失会计的监管职能。

4、防范对策与措施

4.1、规范性防范

主要是指政府利用法律、法规、具体的行业制度等方式,从经济活动的开始到会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对违犯规定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从而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保证。

1)制度性防范

《两则》和相应的行业会计制度以及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基本规范。因此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制度的组成人员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但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而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范围应有所限制。

2)法律性防范

要充分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加强《会计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企业领导、会计人员熟悉会计法规。同时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并且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不坚持原则,玩忽职守的会计人员要调离工作岗位,吊销从业资格证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4.2、技术性防范

主要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财会人员及其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入手,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荣誉感,主动规范,预防为主,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主动防范,使其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防止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要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如:合理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成本支出的范围、费用定额、支出标准、报销制度、签批权限等、引入企业内、部门外的监督机制,如车间财务会审制度、企业纪检监察部门随机抽查制度等,结合会计部

门的内部审核制度如印鉴分存、账簿档案分管等制度,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形成立体防范体系等等。

4.3、审计性防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光靠内部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外部监督。要建立以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尤其是要积极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实行经常的、独立的外部会计监督。通过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摸清企业家底,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情况。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真实与否做出审计结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审计执法力度,依法严肃处理审计查出的侵犯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流失、舞弊腐败等问题,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立案查处。另外也要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重点揭露出具假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帮助被审计企业造假帐、算假账等违法违规问题,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审计组织公正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