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16:10

绘画课程教学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描课程;教学网站;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

1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方式,将抽象化的内容变为具象内容,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素描教学,可以打破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向学生传达更加多样化与开放化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素描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推动素描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2高校素描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时期。当前我国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仍旧使用“契约式”教学模式,进行教育过程中的权责划分:教师主要运用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来完成学习理论与实践内容的传达;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素描内容的选择与绘制。在这种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固定的对象,才能完成信息的交流与传达,因此,二者都处于被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素描模仿,严重影响了其对课程理论的整理与吸收。一旦缺乏完善学习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抑制。因此,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素描教学的发展要求,素描中存在的抽象化造型与光影表现,无法通过讲授式教学进行传达。而且传统的素描绘画方法,在绘画内容与光影表现方面较为软弱,整体视觉观感非常僵硬与呆板。因此,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中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内容传达。素描教学所使用的基础色调为黑白灰,通过线条与颜色变化来构造物体的形态,形成素描的明暗与空间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对素描绘画的造型与明暗进行表现。这种直观性、立体性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造型,从而实现素描教学的现代化讲授。因此,教师只有对素描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才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素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高校素描课程教学的创新

更新高校素描课程教学理念高校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设定,也决定着最终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按照相应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实现素描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从素描专业的课程方面来说,其主要包含结构素描、意象素描两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课题,然后针对某一课题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设计。同时,在素描内容的划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内容的难度和可操作性,进行教学次序与教学深度的安排,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素描教学内容的传达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清楚地讲授其中的操作原理与表现方式,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每个绘画过程。学生也只有明确素描教学的目标,才能通过相应的学习手段进行绘画,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高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素描以使用的描画材料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炭精素描、钢笔素描、木炭素描、铅笔素描、银笔素描和毛笔素描等;根据不同的绘画题材,可以分为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石膏像素描、人体素描和幻想素描等。素描是油画与其他绘画的基础,因此,教师对素描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够向学生传达相应的造型结构与内在表现,提升素描绘画的教学质量。在素描课程教学中,素描绘画造型与结构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向学生讲授各种各样的物象与造型结构,之后要对其中的结构比例、中轴线、透视原理和构造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多个视角的观察与描摹,掌握其中的比例与构造关系;然后开始用线的教学,通过水平线、垂直线、轴线和切线等,将整个素描物象分割为一个个小的模块。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结构辅助线,向学生讲解其中的线条使用与走向。只有通过长期的发散性造型描摹与训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绘画思维。

4多媒体课件在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简化素描的教学流程素描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仅仅依靠理论来指导实践,有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由于素描创作是属于个人的艺术创作,绘画者只有对素描理论进行理解和应用,才能够绘制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立体性模型展现相应的教学理论,使学生快速理解素描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同时,对于那些复杂的素描绘制流程,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向学生传达其中的理论内容与操作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的教学信息多媒体课件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学习信息。对于高校素描课程教学而言,学生不仅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还需要观看大量的素描作品,提升自身的素描鉴赏力与绘画水平。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实时向学生展示需要的学习内容,还会根据相应的学习难度进行素描教学内容的重复播放。教师也可以通过访问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图片和视频等形象化的信息呈现,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构建高校素描课程教学网站进行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快速获取需要的学习信息在高校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大量的教学课件与资料,并将相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流程传达给学生。通过构建高校素描课程教学网站,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内容上传至教学网站的客户端,学生通过访问教学网站的客户端,就能够快速获取需要的学习信息。查看学生素描知识与绘画的掌握情况在传统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素描知识测验,掌握学生的素描理论知识学习情况;通过素描绘画作业的批改,查看学生对素描绘画技法的掌握与实践状况。这种重复性的知识测验、实践检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能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通过高校素描课程教学网站建设,能够大大简化对学生素描的检查流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网站中考试题目,让学生通过在线解答来完成测试,之后只需要查看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就能够了解学生素描理论与实践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网站中素描的实践指导,帮助更好地完成素描绘画。将素描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素描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在教学网站中设置不同模块,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程分类管理。其中每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与实验内容一一对应,学生通过观看相应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素描实践活动。同时需要建立素描的考核与评价模块,对素描基础知识与课堂训练进行考核。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践等级,学生只有通过基础内容的考查,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这种模块化和层级式的课程构建,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完成对素描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

6搭建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素描课程教学

高校可以通过搭建互联网络平台,实现素描课程的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在课下录制相应的素描课程,并通过服务器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在登录网络平台之后,就能够观看相应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评论,对不懂的内容进行留言。教师也可以将用到的教学课件、习题和参考资料等,上传至网络中进行共享。针对留言板中的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交流小组,展开针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在内容讲解方面更加简洁,一堂课程中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学生也很容易从教学内容的观看中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网络素描课程教学更加自由,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素描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对难点问题进行反复观看。这种具有针对性与侧重点的教学方式,能够缩短学生在无用问题上的时间浪费,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7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教学时限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和网络课程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加简洁地完成教学信息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内容的利用效率,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融合。通过多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提高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遗鹏.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6):146-147.

[2]肖永生.谈素描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114.

[3]杨渝.和而不同:从区域石刻文化特点谈高校素描教学改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7(7):134-135.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在绘画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对美术理论课程的系统设置和安排,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未能有效增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未能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一些学校了解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盲目开设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了过多的理论课程,未能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略显随意,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计划未能实现互相辅助配合。例如,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西方艺术理论等课程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也是比较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安排方面,部分学校的课时量较大,课时数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较为混乱,未能适当地增多或者删减一些必要的理论课程或者非必要的理论课程,从而造成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对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了解不足,未能很好地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未能将美术理论课程有效运用到绘画专业的技能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中[3]。这不利于提升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降低绘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未能系统讲解与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情况,部分教师只是灌输式地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未能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细致,很难理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也没有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合理应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以及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不足,只能掌握与绘画专业有关的技术技能,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方向

(一)优化共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体现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共性阶段教学工作。绘画专业大学一年级教学属于夯实基础期,也是所有绘画专业学生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为了提高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两点出发。其一,教师可以采用示范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绘画专业技术、技法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相关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且吸收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4],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能力。在对课堂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示范教学方法,持续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其二,教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良好的课程结构不仅体现在开设的课程上,还体现在课程开设以后教学顺序的合理性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结构的改革,衔接各种绘画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学习更多与绘画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良好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相符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学科的主要知识反映出来。教师应该有效设计绘画专业教学中相关技术技能和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持续开展学生共性阶段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个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个性阶段是学生共性阶段之后的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绘画专业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凸显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种体现。现如今,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和较强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提高绘画作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丰富的基础知识,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积极跳出原有纯理论的束缚,有效取舍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突破性思维的培养,并在深入开展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创作与创新[5]。

四、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同时,有美术创作功底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相关技法知识贯穿于美术理论课程教学。非专业理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和学习美术实践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非专业理论教师可以经常深入专业教室,掌握技法课程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参与美术实践,从而真正感受理论知识教学与美术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在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后再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在绘画专业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可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笔记,以手绘的形式先对自己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记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最后让学生在课堂外对相关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写成日记式的理论知识手绘本,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绘画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也可以及时通过日记本收集美术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作效果。

(二)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合理地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将美术理论课程相关知识贯穿到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实践的全过程。一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进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以及规律性。在学生进行过比较分析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具体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中外美术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的内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开展比较教学[6]。在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开展教学,合理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向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中外美术的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时,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挖掘该课程教学价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展示资源,教师也会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将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并增加一些讨论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进而使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本地艺术文化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进行学习和参观,为学生提供具备现场感和实物感的体验,以此帮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更好地凸显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价值和特点。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绘画是最具实践性的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师需要明确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注重学生绘画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双梅.崇德精艺争创一流:砥砺奋进中的美术学院[J].艺术教育,2021(7):279-282.

[2]王冯.对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1(9):90-91.

[3]尚辉.青春的呼吸: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揭示[J].美术,2018(1):19-21.

[4]张征宇.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当代美术家,2018(2):68-71.

[5]张征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8-149.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OBE模式,“建筑画”课程,教学改革

1概述

美国学者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简称OBE)[1]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适用于中国的学科教育。建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模式,才能按照这种模式去培养学生,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成果,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因此,作为建筑学基础课程之一的“建筑画”,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来制定教学活动,构建并实施教学体系。

2基于OBE模式的“建筑画”课程目标设定

2.1“建筑画”课程教学现状。“建筑画”课程只有10次课,学生以临摹优秀建筑画作品为主,教师示范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除画快题外,学生在一次课堂上很难完成一幅完整的建筑画,更多地是靠课下时间来绘制。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临摹作品效果较好,但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发现,学生独自绘制效果图时没有想法,缺少处理画面的能力,图面质量较差。另外随着电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普及和运用,学生对手绘图不重视,有些学生宁肯每天学习电脑画图,也不认真完成作业,由于过早学习并使用电脑绘图,手绘能力明显下降,这将会对方案设计产生不良影响。基于电脑绘图的普及与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矛盾和冲突,“建筑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2“建筑画”课程目标设定。建筑画是建筑师向使用者直观表达想法的一种语言,根据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把“建筑画”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技法掌握、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是将“建筑画”课程的基础框架搭建起来,包括透视图、构图、材质表现、配景及各种表现美学等内容;技法掌握是建筑表现的手段,主要包括钢笔画、铅笔画、水彩画、水粉画、马克笔画等,无论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表现形式,只要效果好,有一定的创新性,都鼓励;最后是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幅画,经常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因为建筑设计工作是为使用者服务的,不仅需要建筑师一个人的智慧,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性、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毕业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必备条件。

3基于OBE模式的“建筑画”课程教学活动制定

针对“建筑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其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情况,笔者认为以OBE教学模式来制定“建筑画”课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切实意义,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提高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使毕业生短时间内融入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各项工作中。3.1学生自主选择多样性。老师给学生讲解已建成项目的手绘方案图和效果图,以成果图为导向,让学生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建筑画作品进行临摹。1)对建筑名品照片的临摹:“建筑画”是大二下学期开设的课程,这个时期学生对建筑的理解还很浅显,通过对著名建筑作品照片的研读、临摹,一方面增加学生对建筑的认知感和空间感,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处理建筑效果图的能力,如光影关系、画面重点、虚实关系、配景设置等方面的能力。图1为学生按照流水别墅的照片绘制的单色铅笔画,照片内容丰富,在保证建筑体量完整的前提之下,对配景进行取舍,画面内容丰富,构图灵活。2)不同绘图工具的选择:建筑画是应用型绘画的一种,主要目的是展示建筑方案建成后的预期效果,其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掌握比较好的绘图技法来绘制效果图。图2为学生绘制的国家体育场的钢笔画,画面虚实结合,黑白灰比例搭配较好;图3为布达拉宫彩铅画,画面重点突出,气势恢宏。3)融入学生思想的建筑画:在课程的后期,要求学生把要临摹建筑的立面图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进行修改绘制,配景重新处理,老师做指导,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做立面设计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不会让学生感到绘图的枯燥;同时也会加强学生处理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能力,为今后建筑总图设计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图4为学生绘制的水粉画,配景做了适当的修改,画面色调统一、构图饱满,富有生机与活力。图5为学生临摹的水彩与马克笔相结合的建筑画,立面和配景均做了适当调整,效果较好。3.2产教融合过程一体化。1)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每节课上让画的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绘画心得,其他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和改进方法,老师针对有问题的画面进行总结和示范,最后把学生的作品与实际案例的作品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绘图和鉴赏能力。2)实际案例融入课堂:讲解内容不仅涉及到建筑绘画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优秀建筑工程实例,将其立面的美学特征、艺术规律、工程画法等理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什么样的立面形式建成后的效果较好,了解绘制的效果图与建成的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美学差异,使学生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有建筑美感的、可行性的建筑画。3)实结提升能力:通过后续课程的“建筑画”实习,向学生讲解建筑绘画的观察方法和细部材料的构造表现手法,加强建筑绘画作品的精致内涵和美感。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已建成的项目,和自己的建筑绘画做比较,分析和提出自己绘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建筑绘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体验和积累,从而提高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方案设计能力。3.3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1)成果表达是重点:“建筑画”课程的评价重点最终还是落在画面的效果上,评价内容包括画面构图、色调统一、透视图准确度、重点刻画,材料细节、配景设置、绘画技法、图面创新等。拟定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学生的绘制成果与其越接近,甚至高于这个标准越多,说明学生的成果表达越好。2)能力培养是关键: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绘画能力,评价体系分层设置,包括基础成果、创新成果和进步成果三种形式。基础成果主要针对美术功底较弱的学生而言,只要这个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达到基本评价标准,经老师和同学评定后一致认为通过者,给予合格成绩;创新成果主要是鼓励能力较高者在绘制建筑画时,除画面效果高于基本要求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成绩评定就会是优秀;进步成果是指对于部分学生自身来说,每幅画都有进步,最后达到了能够绘制较好的作品的能力,成绩评定也会较高。3)交流互助是动力:建筑绘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天赋,同时也要有看图评价和鉴赏的能力。因此课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多看别人的画,从中认知自己绘画的优点和缺点,提高绘画水平,开拓思路。因此对于经常评价他人作品并且给其提供绘画思路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在总成绩评定中予以考虑。

4基于OBE模式的“建筑画”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实施

1)加大师生互动环节:在“建筑画”课堂上,打破传统的你教我学、中规中矩的上课模式,教师不仅与学生之间经常沟通想法和绘画技巧,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思路,正确引导和监督学生的绘画作品,而且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观看绘画过程,交流经验。同时课后提醒组团成员之间在绘制建筑画时互相监督、互提意见,及时发现画面中存在的不足,尽早修改,以便绘制出质量较高的效果图。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课后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翻阅书籍资料解决,亦可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把绘制的半成品图拍成照片传给老师,老师及时纠正其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通过网络观看相关人士的绘画作品和绘画过程,开拓视野,促进学习和交流。3)融入电脑绘图内容:前八节课学生自主选择要临摹的绘画作品,最后两节课老师提供两幅计算机效果图,让学生按照此图进行临摹,最后把两种形式的效果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比较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区别,体会两种绘画形式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提供绘画思路。遗憾的是学时较少,预期效果难以保证。

5结语

以建筑学专业的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建筑画”课程的教学方式,制定教学新目标,并根据此目标设定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变“灌输式”教育为“能力性”教育,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上课时绘制的效果图较好,但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绘制的效果图较差,仿佛回到原点,这需要找出问题根源,进一步调节和优化教学方法,以便构建更加积极合理、与时俱进的教学活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课程;误区;艺术能力

美术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当前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于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必要对以往教育方式进行升级,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尤其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园教学,需整理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并通过现代化的理念与方法做出调整,以保证学科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人才培养价值。

1现阶段幼儿美术教学误区

1.1教学目标不合理。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以课程教材为核心,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对等的问题,为学生的素质化成长造成了阻碍。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模板,没有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做出分析,也就无法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形成指导性条件,使学生的课程知识,与自身生活化应用出现脱节,不仅无法达到技能化培养目标,也影响了学生的美术能力成长。1.2教学内容单一化。美术概念设计较广,不仅包含了基本的绘画,也覆盖着美术鉴赏、手工制作等活动内容。在幼儿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于美术绘画的教学,在课程组织上,为美术课程内容设置了局限性的框架,在美术鉴赏与手工教学明显不足的条件下,使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存在局限。1.3教学形式集体化。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明显地区别于义务阶段的教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条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就将学生限制在教师的规范性展示内容中,影响了学生美术能力的自由发展。1.4教学流程模式化。由于受到教学基础条件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通常会采用的集体规范化教学的应用模式,以此保证大量学生的有效教育管理。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仍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介绍与说明,有的学生就已经开始自己动手进行制作。此时,教师就会叫停这一率先动手实践的学生,并在自己讲解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统一化的操作。这种生硬的管理,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消耗,甚至会使其美术活动中,出现消极与疲惫的状态,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1.5教学引导性不强。美术课程知识内容中,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而当前教育模式中,虽然表面为学生保留了自主空间,但实际学生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提出提议“今天我们画小动物好不好”,这种提问,看似由学生进行选择性回答,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好”,而这种回答,也是在教师权威地位影响条件下的必然结果[1]。1.6过分强调技能性。教学中,将课程固定在内容表达中,强调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美术领域学习应有的涂鸦、轮廓绘制等初级阶段应用的学习与尝试。在教师急于建立教学成绩的前提下,让学生直接对生活化内容进行塑造,严重地违反了美术能力成长规律,限制了学生的成长状态。

2幼儿美术教学的改革策略

2.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定制合理美术教学目标。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生活经历的提炼,整理出与美术内容相关联的题材,并将其作为具体课程目标,对美术教学进行构筑,使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建立起具体联系,以此真正将美术课程中掌握的技能知识与综合能力转化为自身的素质水平与艺术修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教师可以从基础的美术模仿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观看的动画片,对其中的动画形象进行模仿。在简单的描摹与模仿中,逐渐掌握绘画技巧,并在不断优化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美术能力。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将学生的美术能力应自身兴趣爱好统一地整合起来,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将艺术能力应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实现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2.2以幼儿心态为核心,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种类。使学生艺术能力得到提升,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完成课程教育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于幼儿心态成长变化的关注,在不断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目标。方法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其成长状态下的心境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设置不同阶段的差异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此保证教学方法与学生心态的适应性,使其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例如,在美术教学的折纸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三角形对折”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折叠出小猫、小狗的头部[2]。然后,再根据“对角折”“向中心折”的技术知识,通过折纸塑造出更为复杂的小动物图案。在这一课程活动中,动物形象为学习内容带来的明显的趣味性,也在折纸这一操作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材料知识的角度,对美术课程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又如,在美术绘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材质的纸张作为绘画基础,并使用对应的画笔,对内容进行描绘。在完成绘画的同时,使不同工具达到的差异化美术效果,丰富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知识的认识,以此拓展课程内容多样性。2.3以学生特征为引导,因材施教地调整教学形式。幼儿园的教务工作中,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已经基本实现了小班化的个性教学。尤其在美术课堂的建设中,可兼顾不同学生兴趣、艺术的特殊性,在保证教学成长性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平衡每一名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教学形式上,教师也应当适应这一发展条件,在自身的工作方法上作出适当调整,以此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幼儿阶段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主题内容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操作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通过多媒体设备,在播放草原音乐的同时,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作与发挥,完成动物、风景、建筑等多种类型内容创作,并在统一归类到“草原题材”的同时,保证对于课程主题的控制。2.4以美术活动为契机,灵活把握课程流程走向。作为幼儿园教师,务必时刻观察并掌控幼儿的情绪,在欣赏其美术作品的同时,聆听学生对于自己作品的描述。在这一课程活动中,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保证其绘画意识成长性的同时,形成同学之间的艺术交流。由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并提升学生的美术绘画创作热情[3]。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累大量的教学情境经验,并在熟悉各种行为模式的同时,对教学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由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通过对课程流程走向的把控,实现对于美术课程活动的灵活化管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自身课堂内容引导者的基本地位,让学生的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与体验。2.5以师生互动为条件,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管理。幼儿园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需要教师采用提问与交流的形式,保证学生互动学习的实用性与开放性。在完成课程内容分析与推理的同时,使幼儿在美术能力上有所收益,并能在自主性的思考中,提升自身艺术能力。例如,在美术欣赏课程“一个奇怪的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观察这一画作,并从美术造型上,说明这个人的左脸与右脸有什么不同。然后,将具体的表情转换到情绪上。而为了使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进行表演,在提出情境后,让这一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情。如“去游乐场玩”“写完作业”“被家长批评”等。在对应事件中,更好地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情感,以此加深对于美术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体会绘画作品中,夸张与放大的效果,使画作“一个奇怪的人”的赏析,带来更多的学习价值。2.6以课堂评价为手段,鼓励幼儿参与内容创造。评价,是一名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判断,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结果,都会引发不同的反应,并产生差异化效果。对此,幼儿园美术教师,务必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求保证评价效果的正向作用。首先,在幼儿评价中,教师要积极地评价每名学生,对其个人成长,做出积极的鼓励,并将表扬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其次,在评价的引导作用上,要发挥其引导与激励作用,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为学生提出明确的成长目标。最后,使学生可以针对具体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够在评价与自我审视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学习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是保证启蒙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成长的重要课程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务必要对整体教育体系做出分析,在目标、内容、形式、流程、管理、创新的内容上,完成教学方案与策略优化,并在将学生的素质化成长作为第一要务,保证教育水平升级的同时,为素质教育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性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彩云,李丽华.《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3):62-67.

[2]胡宁,王玉申.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特点———基于对沈阳市某幼儿园的调查[J].教育观察,2019,8(3):113-115.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5

漆画语言是以大漆为基本媒材的,把大漆确定为漆画课程主要媒材是漆画课程教学的关键。天然大漆是漆画构建的重要基础,只有以大漆为基础才能够使得漆画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正是因为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漆画课程教学定位在大漆这一主要媒材上,这对于开展漆语言教学,促进学生了解漆性,加深对传统漆工艺的了解和认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漆画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大漆本身讲起,来明确漆画艺术底线。

大漆是漆画艺术创作的基础,大漆也主要盛产在东方。天然大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崇高的品质。大漆的自身价值代表着东方哲理,它深刻地界定了漆画艺术的学科范围。高效漆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大漆教学放在漆画艺术的入门阶段,要让初涉漆画艺术的学生对大漆有深刻地了解。把大漆作为主要媒材,作为主导的漆画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培养现代艺术创作观念,能够把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审美有机融合到一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倡导要在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来尝试其他工艺。广泛吸新型材料及技法。只有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够守住漆画的底线和内涵。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点。

(2)要科学认识大漆、腰果漆和聚氨酯漆在漆画创作中的作用。

在漆画创作过程中各类漆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有对各种漆性材料的漆性全面了解,才能够实现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三者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深入分析,要让学生对不同漆能够有深刻地全面地了解。通过分析其他漆材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为什么要以大漆作为主要媒材。这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漆材是有好处的。

(3)从大漆发展史角度来让学生感受到漆艺文化的沉厚积淀。

我国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我国漆艺的艺术成就非常高。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在西汉时期进入到了黄金时期开始向海外传播。元朝时期在马可波罗船队的带动下漆画艺术传到了欧洲。到了清朝时期漆画工艺已经成为大宗出口商品,给清政府带来了大笔外汇。从大漆发展历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我国漆器是具有辉煌的历史的,同时也对世界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教授大漆发展史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工艺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加强漆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不适应当前的实际形势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提升漆画课程教学质量。

(1)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法训练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工艺技法的训练保持高度重视,而忽视了绘画品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作为绘画艺术的绘画品性。当前漆画课程时间过程中有些工艺是非常复杂烦琐的,这对于高效教学非常不利,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要逐步提升实践课程教学的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的是,传统的作坊式的绘画创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漆画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定位及艺术学科构建。要对漆画课程教学体制、材料及方法等各方面来进行深层次变革。要注重营造更加包容,更加宽泛地艺术氛围。从而有效推进当代漆画的多元发展。

(2)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漆画创作能力的提升最终是要靠实践教学才能提升的,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而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天然气的应用复杂性以及它对时间的要求有充分认识,要建立起专门的实践平台和磨画台等基础设施。课程设置方面则必须要以主要研究当作手段,要积极参与部级和省级漆画展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主讲教师进行授课的同时还需要安排辅导教师来对学生创作进行跟踪辅导。学校的美术工作室应该不分年级地向学生对外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低年级学生同高年级学生的有效沟通。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纵向衔接及横向沟通。要有效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3)要树立起团队合作理念。

漆画艺术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漆画课程结束之后也许只有到了毕业的时候才能够重新进行漆画创作。又由于漆画课程的材料用量有限。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分组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全班范围内要科学分组,大家共同使用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对于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是要好处的。实现团队协作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漆画创作的质量,同时还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减少自私心理,对于减少重复劳动,体验协作是有好处的。

(4)要积极运用新材料新技术。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6

“园林钢笔画”的前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主任的孟兆祯院士提议,高汶漪老师主持开设的“钢笔速写”课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对园林学院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配合园林学院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课题。为此数代园林美术教师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立足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使“园林钢笔画”成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推动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人数较少,仅有3人,而且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艺术院校毕业。他们虽然在钢笔绘画的艺术技巧上具有专业优势,但所具有的园林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通过钢笔画训练启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应积极加强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如何将专业设计内容渗透到“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中,增强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导向。

(二)教学内容单一

从教学内容上看,改绘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大,写生和创作的比重较小,“园林钢笔画”课程偏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训练内容沿袭旧例,缺乏创新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其他相关院校的信息往来和专业交流,因此教学思路不够开放,教学内容单一,与其他专业课的关联度较小,没有充分利用园林学院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园林设计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园林钢笔画”的训练内容与园林设计的专业训练有些割裂,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业内容偏重于照片改绘的训练,而写生和风景画创作的比重较小,实习地点和写生内容多年来只有微小的变化,缺少创新。

三、“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钢笔画”主要面向风景园林和园林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专业概论”“素描基础”“制图基础”“造形基础”“园林植物基础及实习”等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园林综合studio”的训练进行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具备了初步的设计技能。第二学期则完成了“色彩基础”“生态景观规划”等课程,其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积累,其设计师的专业认同感和设计思维逐渐萌发。第三学期,通过“设计表现技法”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转向专业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园林专业学生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完全相同。但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相比,开始明显偏向植物学方面的学习,出现了偏向植物方向和偏向设计方向的分野。因此在第四学期选修“园林钢笔画”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向设计方向发展。这些选课学生对设计快速表达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需求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园林钢笔画”课程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去掉了线条练习部分,主要课程内容由课堂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几个部分组成。课堂临摹的目的旨在通过范画的临摹,初步了解钢笔工具的特点、钢笔画的基本技法、体会画面的经营与内容的表达方法。照片改绘主要训练学生在二维图片中概括表现对象特征、提炼线条、组织画面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风景写生打好基础。风景写生则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景物,在三维空间环境中选取表现对象、概括特征、表现形象,完成三维物像到二维纸面表现的转换,建立一种真实景物与绘画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训练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做准备。“园林钢笔画”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参考图片和写生素材构思一组园林风景,并将这一构思用最适宜的钢笔画技巧绘制成一幅钢笔风景画作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从设置到组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训练学生从零基础入门状态到能够自如地以钢笔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风景画构思,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钢笔画的表现技巧和绘画方法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美术技法的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为日后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注重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钢笔画”作为园林学院专业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还肩负着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衔接,培养和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任务。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设计专业通用的图示语言来表达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也源自于设计思维的觉醒。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对学生设计方案能力的培养。因此“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应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为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供一个综合训练平台。通过“园林钢笔画”的课程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画”到“图”的转换以及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这也是设置“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创作的目的之所在。“园林钢笔画”的教学内容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职业市场的需要,即帮助学生掌握日后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在园林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是一项必需的专业技能。快速表达的手段不拘一格,钢笔画因为具有简洁、概括、清晰等特点往往被作为设计方案快速表现的首选。因此在教学方案中应增强园林要素表现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将钢笔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

(三)增加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

现行的“园林钢笔画”共有40学时,计2.5学分,课程内容调整后保持了原学时和学分不变。对掌握较快,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为他们增加一项创作作业,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与设计相关的教学连接功能。创作作业包括两幅要求不同、重点各异的创作作品。第一幅创作作品题材不限,以学生自备的多张照片为创作依据,要求根据素材完成一幅钢笔风景画的绘制;第二幅创作作品题材限定为“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确定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现场照片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和素材,帮助学生完成考据、推理和表达等环节。“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的钢笔画的创作,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钢笔画技法,并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收集、考证相关资料,对古典园林进行复原想象。若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作业,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美术训练,同时还需要学生查阅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图纸资料,并进行现场考察。本课程选择圆明园中相关景点作为表现对象,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四)开展特色化教学

钢笔画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黑白色调美,不像铅笔画更擅长呈现丰富的灰色调。钢笔携带方便,随时都可记录或表达设计构思和意图。学生在学习钢笔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画得细致些、深入些,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手法后,学生可以速写的形式完成训练。钢笔速写不能潦草,而是要快速准确地表达对象,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诉诸画面。钢笔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在钢笔画设计图的基础上简单着色,形成钢笔淡彩的效果图。钢笔淡彩图的特色化教学使学生将色彩自由运用到钢笔画的创作中,丰富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青少年所具备需要的两大素质分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两者的协同培养,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给予高度关注,并将其纳入到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任务当中,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学习、欣赏及实践,使得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为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对此,本文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如何在其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是贯彻和落实新课改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迎合人教版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大纲内在要求的必由之路。中学美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本身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中蕴含众多的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弘扬、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时代内容与中学美术相融合,使得学生在感受美术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则显得极为必要。

二、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利用中学美术教材中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境界,熏陶中学生的心灵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中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与美术课程相结合,与时俱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正确梳理中学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具体还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一)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美术课程中所包含的美术资源丰富且众多,涵盖我国古代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版画、彩陶、青铜器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对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习效率提升、中学美术教学任务完成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内涵的同时,更是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于无形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次意蕴》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为学生呈现“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群雕”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一雕像进行赏析评价,通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女干部、报童、女学生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受,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九位先烈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二)在美术绘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绘画课程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应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通过自身思想观念、抽象思维在纸张中的落实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学美术课程的理解,在具体的绘画活动当中感受美术的美好,体会美术的独特魅力,从而通过笔触的感悟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顺利实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之间的有机融合。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中国画独特创作方法、审美理念、笔墨情趣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在色彩运用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将抽象思维落实在笔触当中,借助不同颜色的色彩组合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情感。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使得学生了解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各项美术课程教学方案的生成及落实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对此,中学美术教师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切入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当前学生能力发展、兴趣强化的客观需求,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借助具体的活动载体在加深学生的对美术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举办以“汇聚经典,展望未来”的美术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播放的形式为其他同学及老师展示自我搜集成果。同时,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艺术节等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其中,以班级为评选单位,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或者班级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荣誉感的强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在美术手工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手工课程是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美术教师要将手中课程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活动,更好地感受中学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在剪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与剪纸有关的图片,为学生播放剪纸艺术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好的感受中华民族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手工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手工主题,各组学生需要在协助之下共同完成一个手工主题,对于手工课程结束后所产生的垃圾,教师要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打扫,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品质。

三、总结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蕴含众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育人功能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讲德育教育贯穿并渗透在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欣赏课、绘画课、实践课、手工课等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实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融合,充分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生审美意识提升、艺术修养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可心.刍议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整合[J].文学教育,2017,(11):166.

[2]李丽.融德育于美术教学,让课堂更精彩[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96.

[3]张莉丽.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32.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8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学习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理念。例如,美国的教育理念已从过去的“儿童中心论”转向了现在的“艺术社会中心论”[2]。1994年,美国出台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注重体验、理解视觉艺术的媒体、技法、结构和过程,同时还提倡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应用,强调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3]。在我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中国的传统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有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如年画等;有技艺精湛的古代雕塑,如石雕等;有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刺绣、藤草编织、剪纸、皮影、蓝印花布等;还有着许多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沧源崖画、彩陶纹样、象形文字、青铜艺术、画像砖等[4]。中国传统美术由可视化的形象符号群与相关的民族文化底蕴共同熔铸而成,以承续和保留人类童年时期观念和心理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人类艺术的原动力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美术透射出人类纯朴、稚拙、敦厚的艺术情趣,色彩热烈、鲜艳。同时,儿童画天真烂漫、大胆率真、无拘无束,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中国传统美术朴素的风格和童稚的风貌与儿童画的天真烂漫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中国传统美术丰富的艺术来源,儿童画教学实践显得较为单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儿童美术的教学实践,是实现儿童美术与地域文化、民族艺术深度融合的捷径,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方向,为拓展儿童美术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切入点。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教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在课程设计上,美术课程课时少,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5],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不相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或过易,严重脱离学习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6],让学习主体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习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上,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综合,人为地分割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割裂了美术学科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的联系,浪费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黔东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多民族、多区域的特性,各区域、各民族在审美方面也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特征和风貌。但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白族、傣族、土家族、苗族等,都有不少的文学、艺术、历史、科技著作和宗教典籍。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以美术课程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基石,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突破目前美术课程教学的概念化和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灵活多样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儿童美术教师,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三、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方法

只有立足于区域文化土壤的课程才具有文化适宜性,为了实现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本文立足于贵州黔东区域文化土壤设计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贵州黔东文化包括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崇德尚义的乡贤文化、重信向善的民俗文化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7],同时解决了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教儿童什么和儿童应该学习什么更容易被接受和被认可的问题[8],与此同时,超越国家和民族文化界限而存在的美国学前标准并不适应区域学前教育要求[9]。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首先得深挖区域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载体。首先,只有将文化与艺术融合,变成有故事的艺术,以道具制作、环境氛围营造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宣传活动、民风民俗活动整合,实现区域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基于此,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五元文化”与“四项主题”教育活动模块课程,并将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有机整合,并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作为理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环境创设、玩具和教具制作、区角设计、教学区设计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为载体,对接区域民风民俗活动,将区域文化与美术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本土化。其次,依托黔东文化优势,将民间工艺与美术课程结合,实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形成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黔东学前教育本土化美术课程。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路径来看,其一直延续了西方的习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学者就已提出当时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领域西方文化泛滥的问题[10],特别是美术课程仅以素描、油画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黔东文化是贵州东部文化和湘西文化的融合,主要包括黔东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乌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如沿河的腾编工艺品、树皮堆画、思南斗笠、江口玉带石、松桃苗族剪纸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11]。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本土化美术课程能更好地指导一线的教师处理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实际问题,也更有利于辩证地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基于课程文化自觉核心价值,融合区域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艺术形式本土化,具体艺术形式与实施过程如下。①以贵州黔东云纹、太阳纹、水纹、火纹、银饰、贴花、布纽扣等纹样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纹样元素。②以黔东背扇、刺绣织锦、蜡染、服装等色彩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实际,挖掘其中的色彩造型元素,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色彩元素。③以贵州民间雕塑、玩具、家具器皿、戏具、剪纸、折纸、纸扎灯、编织、傩面、皮影、木偶、年画等图案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实际,挖掘其中的本土化图案元素。④以贵州文昌阁、甲秀楼、福泉明城墙、潕阳镇、青龙洞、石阡万寿宫、增冲石楼等造型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实际,深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构图与造型元素。基于以上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将黔东优秀文化资源,广泛融入美术与手工课程中。最后,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践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本土化理论,形成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运行机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以此为根据,深入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学一线,搜集、整理、研究和幼儿美术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类档案和文本资料,包括与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各类文件,以及幼儿园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等。与此同时,学校要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工作室、工艺品生产企业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搜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行资源的筛选与整合。学校要采集民间素材,并筛选出一些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美术形式,提炼其艺术特征,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素材。学校要将整理与筛选的资料进行改编,以建构更符合儿童审美特点,儿童更易于接受的民间美术课程,以此完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间艺术形式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中的运行机制。基于此,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从民族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形式、民风民俗活动三个方面,分别开发了“幼儿园环境创设”行业通用课程、“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专业岗位能力课程和“美术与手工”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具备启蒙性、生活化、游戏性,且能够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能够满足幼儿园的教育需求。

四、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效果

第一,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合我院“五元文化”、黔东民族文化及黔东民间艺术形式,以美术、美术课程、绘画美工等美术相关课程为重点剖析对象,提取其中与美术课程相关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从深层次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发展寻找突破口。第二,学校深挖民风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内涵,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结合学前教育实际,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知识体系。第三,学校以图腾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民族住居与建筑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为重点,整合黔东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资源,从美术课程授课教师素质构建、美术课程知识与能力构建和美术课程项目任务开发等三个方面,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及本土化本方案。第四,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方案,教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设计、制作和现场演练,对接区域民风民俗活动,使其掌握其中的制作演练技巧与文化传承措施,完成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适宜性研究。第五,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适宜性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基于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措施和有效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氛围搭建方案。

五、结语

文章有机整合了黔东地区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解决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存在的根本问题,突破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难点,优化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概念化教学方式,通过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将本土文化内涵以一种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以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适宜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江,田银萍.探析文化育人之路[J].传承,2014(9):108-109.

[2]覃汝妮,传统民族文化素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江红娟.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师智能结构的重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4]方湘侠,李刚.社会转型期湖北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73-77.

[5]唐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6]陈靖.从“能力本位”走向生态式艺术教育[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7]盛茜.从分离走向融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曹雁飞.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反思:以多元文化主义批判为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5-23.

[9]程英.童心本位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第五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综述[J].教育探究,2017,12(6):1-6.

[10]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美术;网络教学;高职

1高职学前美术网络教学现状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体高职教师不论年龄、学科、职务、信息化教学水平,全部进入信息化教学状态。事发突然,时间紧迫。师生们被迫上线,原有信息化水平薄弱,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前期学习不系统不充分。在网络授课之初出现了一些教师“主播”没开声音,直播忘关等现场翻车现象。原有服务器难以支持同一时段大量集中的用户登录,过多人次的访问,导致系统容易崩盘,急需升级与维护。同时对学生的家庭网络、移动设备提出了要求。网络的延时,低频的可视化互动,使得网络教学多了一些“虚拟”。尤其美术课老师无法亲自动手修改画面,只能通过口述式点评,且色彩作品在网络上看会存在色差。基于美术这门学科特点,它需要借助物质材料来表现。而疫情防控初期,很多学生家中尚未储备绘画的工具材料。外出购买美术用品存在着疫情防控的风险。而正值春节假期,很多网店店主回家过年不在发货地,货源不充足。部分地域快递有限制,取快递不方便。导致学生获取绘画工具材料困难。居家在线学习,教师难监管。线下教学,学生与老师面对面,受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言行举止更加规范。而在线课程学生不一定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学习,有的同学因为知道网络课程不用出镜,甚至穿着睡衣、披头散发,教师不能在线关注学生这些细节,缺乏直观的情感交流,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会出现上课走神现象,比如开着网课却在做其它事情,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有的同学甚至“挂着”网课,玩起了手机游戏、刷朋友圈,或者QQ聊天。教师有限的课堂互动难以有效与学生交流,导致其更加“肆无忌惮”。网络资源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课程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平台各自为政,共享度不高。整体处于网络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线上线下结合不紧密,网络教学资源交互性差,学生难以在网络课程中得到高频互动,参与感不足。但我们能看到,众多在线课程平台面对全国高校免费开放慕课、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微课等,一些示范性高校也将校级在线课程免费开放。以超星学习通、蓝墨云为代表的平台,不仅免费提供在线课程,同时在各高职院校提供在线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网课建设与应用、基于一平三端开展多维教学培训,向高校教师普及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在线开办讲座、研讨会,如江西省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保证与实质等效”线上研讨会,师生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为全面推进高校网络教学而奋斗。

2高职学前美术网络教学实践探索

2.1上好学前美术的网络课程关键在备课。立足高职学前美术教育实情,承担教学防控责任。江西省中小学美术课程将内容统一调整为美术欣赏,高职学前美术也应该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结合防疫实际情况,适度宏观调整课程内容,科学地选择学生身边便于获取的工具材料。课前组建备课小组,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从物质和经验两方面着手,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上认真钻研,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组建课程团队,利用图文、影像等不同形式将知识点、技法、审美、思维融入课程,开发课程相关微课,将制作完成后的微课投入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丰富学前美术课程资源,形成适合本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的网络模式。重视第一节课的内容设置。除了防疫知识的普及,还需宏观地回答学前美术这门课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的情境下,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2.2学前美术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所需具备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分析,绘画部分通常以“为游戏规则配简笔画进行说明”、“为故事配一幅画”、“为歌曲配一幅主题画”、“考场抽取主题简笔画并试讲”等形式开展,这就意味着在日常教学中,学前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环节就应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导向,与文学诗歌、故事相结合,将优美的文字语言,用绘画语言转化为一幅幅具体而生动地画面。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用绘画形式记录悦耳的韵律,创设轻松、愉悦的绘画欣赏与创作的情境,有助于激发情感,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为进一步贯彻“三全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化。从美术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出发,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反映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而奋斗的思想内涵,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在学前美术课中渗透思政教育。处于疫情防控期间的学前美术网络课程,将防疫主题融入学前美术课程中。围绕疫情防控这一主题,反映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充分体现抗击疫情的担当作为,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以学前美术的艺术形式、风格语言、技法表现展现主题。2.3学前美术网络课程教学形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形式。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发展。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多以班级教学为主,但由于学生生源组成结构不同,原有绘画水平不同,绘画技法掌握情况不同:有的同学是高中毕业入校无绘画基础,有的同学是中专毕业的单招生已基本具备学前美术的知识技能,有的是初中起点的“3+2”五年制大专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网络的教学资源丰富,但定位不同、目标不同,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在移动设备前以讲座的形式“直播”,无法了解学生实时的学习状态。需在网络直播等集体授课的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短视频、微课等载体,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资源,注重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性。学前美术课程的网络教学,并不是线下教学的简单直播,而是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网络美术课程不应以教师网络讲授为主,可运用直播讲解、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视频、微课进行知识点、技法示范的自学,完成课堂练习并提交,教师在线点评。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前美术网络教学模式。2.4高职学前美术教师的素养。角色定位明确,坚持育人为本,为人师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高职美术教师是教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即要研究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也要追求自身专业的艺术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高职美术教师不断学习,学习学科前沿,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全民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需具备教学资源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网络资源很多,水平参差不齐,要会鉴别、筛选,选择适合的资源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套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示范课,要根据自己课程的教学设计适当选择,以专业的视角、艺术的眼光对素材再创造,形成自己高效地系统地网络教学模式。2.5网络教学监管及质量保证。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防疫期间课堂教学动态,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通过网络,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督查,特别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督查。疫情期间,采取网上听课及查阅电子教学文件的形式进行,由兼职督导向督导对象发出邀请,督导对象给兼职督导提供实时或以前课程的回放链接进行。对已完成教学的督导对象,可根据提供的网络课程教学的音频、视频及相关教学文件进行评价反馈。在学院层面定期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注重解决网络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周定期开展线上教学研讨会,针对学前美术网络教学的具体学科性问题进行探究。期初、期中、期末分别开展针对教学文件的设计与组织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有助于解决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具有学科特点的网络教学水平。与学生代表交流,通过网络问卷或QQ交流等形式,对美术课程的网络教与学情况进行初步摸排,了解学生的满意度,检测学生对学前美术这门课程的宏观把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困难点,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回应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提出的合理的建议给予采纳,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与学生共成长。网络课程相较于传统课堂而言,教师对学生实时的学习效果掌握不够准确。这需要加强课堂交互式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充分发挥直播、同步课堂、签到、选人、抢答、群聊、主题讨论、分组任务、作业等功能。在单元设计时,就要明确每次课的学习任务,根据能力目标设计每次学前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任务,在绘画练习中检验能力目标。对学生提交的绘画作品及时作出反馈,纠正其错误,给予点评。最终形成即有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标准。

3总结

网络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教学手段。突显了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打破地域的限制,为疫情防控期间不聚集做出来显著贡献。这种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一些录课课程能反复观看,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网络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将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的高度融合。学院不再受地域影响,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知名的专家学者开展线上讲座,在线提供咨询与解答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问题。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如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将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统筹资源,运用到自身的学前美术网络课程教学中。返校后一些课程回归课堂教学,一些课程仍保持线上教学的模式,整体呈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别是全国高校师生都经历了线上教学阶段,复学后的线下课程再也不是之前的线下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变化,大部分课程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优于先前,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度提升。学前美术课程在复学开展线下教学的过程中,加大了网络信息化水平,通过一些碎片化的微课,与系统的课程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杜丽娜.信息化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发展与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9(1):232-233.

[2]杨颖.高职学前美术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J].明日风尚,2019(23):201.

[3]郑文,张运波,梁春辉.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44.

[4]雷焕平.巧借网络平台打造"疫情"下中职教育智慧课堂[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8):65.

[5]张勤利,王进华.高职美术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8):174-175.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篇10

(一)基本技能培养方面

1.水彩概述及色彩基本原理。包括水彩画的历史演变及现展历程、水彩材料的介绍、色彩基本原理以及水彩上色的绘画程序(由浅到深,由湿到干,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及近,由主到次)等方面的学习。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色彩基本原理的讲授是重点,内容包含了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冷暖关系(色性、色彩冷暖的区别、色彩冷暖的相对性以及色彩冷暖的联系);色彩的调和;三原色、间色、复色、补色;色环与色立方;色彩观察分析(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大气色)等等。

2.静物临摹/写生。色彩训练和素描训练一样,往往选择从静物开始,这是因为室内的光线较之室外是很稳定的,这便于学生长时间地进行相应的观察分析,表现描绘对象物。在静物的临摹和写生环节中,除了提醒学生要注重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以外,还要加强学生对物体造型、体面、质感、空间等方面塑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部分中,除了对水彩的基本技法进行讲解外,还要对“水”———水彩的重要媒介进行重点讲解,要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水的特性,画出水彩水色交融的奇妙感觉。上色前可以先用喷壶在画面上喷上清水,或者用大板刷在画面上刷上水,水量以自己的画面需求而定,然后在纸或润泽或半干的情况下上色;也可以先上色再喷水或刷水,目的是要以画面效果润泽、透明为准。

3.建筑单体临摹/写生。色彩静物练习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色彩基本知识,熟悉水彩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表现能力,而建筑单体的临摹/写生学习,则是为下一部分的风景临摹/写生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应重点把握对建筑物造型、质感、空间、透视等方面的表现。在讲解透视的过程中,要把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多点透视、散点透视等透视方法及手段讲解清楚,并要辅以相应的练习训练,避免出现明显、简单的透视错误。

4.风景临摹/写生。在风景临摹/写生中,学生应依照老师详细讲解的水彩课程风景写生步骤程序(选景,构图,起稿,上色,经营画面,整理画面)进行相应的绘制,要强调在绘画时,先画远景,再画中景、近景,即先画天空、远山、远树,再画房屋、桥梁、近树等画面的中景、近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控制画面的整体关系,使画面具有空间层次感。这样可以少走弯路,避免出现在绘画过程中常遇到的“不知从哪开始”,或者不知所谓地东一笔西一笔的混乱局面。

(二)审美及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

在绘画过程中,画者的素描和色彩基础决定着画面的基本框架,而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则决定着画作的品味和艺术性。老师在教授水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辅以优秀美术作品赏析、中外美术史、中外建筑史等方面相关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城规专业水彩课程教学体系校外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