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课程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09:02:19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液压;气动;项目教学;实施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类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1]。随着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在高职机电类专业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也促使本课程教学逐渐由课堂转换为实验室教学。因此,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合。在这种背景下,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通过项目形式呈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均得到提高。

1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2]。以项目学习任务为载体,以目标为引导,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于一体的教学模式[2]。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项目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拿到项目后就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景中,在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最后再由学生自行完成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整个学习中,教师一直充当的应该是组织引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项目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在学校液压实训室和气动实训室进行,为期两周时间。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操作技能。

结合课程知识点、实训条件和生产实际等情况,将课程设计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主要任务展开,通过项目中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一:液压千斤顶的使用,目标:学会使用液压千斤顶。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二: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动力元件的选择和拆装,目标:(1)会拆装液压泵,认识泵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2)能通过型号识别各种泵及泵的规格。液压泵的作用、分类和性能参数,常用液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泵的选用方法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三:压蜡机执行元件的选择和分析,目标:(1)会拆装液压缸,认识液压缸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2)会拆装液压马达,认识液压马达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作用、分类和特点,液压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四:液压钻床液压回路的设计,目标:(1)会调节液压控制元件,组装液压控制回路;(2)会使用液压仿真软件,并进行液压回路的设计。认识液压方向、压力、流量控制元件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会分析液压控制回路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8课时。

项目五:CK6140数控车床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目标:(1)能进行液压回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液压元件的应用,回路的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六:手动送料装置的设计与调试,目标:(1)会识别和选用气动元件;(2)能绘制简单的气动系统控制回路;(3)能根据元件的功能设计气动回路,并进行相关调试运行。气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七:气动夹紧装置设计,目标:(1)能进行气源装置的日常维护;(2)能进行系统压力调节;(3)会选用气缸。气源系统各元件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及功能,气缸的类型和选用。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八:折边装置气动回路的设计与调试,目标:(1)能在仿真软件中设计气动回路;(2)能构建各种换向回路,并进行回路调试;(3)能进行气动回路设计与调试。气动控制元件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回路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九:卧式加工中心气动换刀系统分析,目标:(1)能在仿真软件中设计气动回路;(2)能进行气动回路的安装、调试,具备回路分析能力。仿真软件的应用,气动元件的应用,回路的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十:压印装置控制系统的维护,目标:能分析判断气动系统,及时排除回路故障。气动元件符号,气动系统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3 《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课程实施

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学任务为载体,主动寻找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3]。

项目教学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前,先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建议每组3~4人为宜。分组时,教师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以充分调动每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任务分配、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1)任务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项目任务书,明确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

2)学习计划制定:根据项目任务书描述,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任务完成步骤,确定任务实施方案。

3)学习实施: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学习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实施,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

4)成果展示:项目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公开讲解展示任务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达到的效果。

5)评价总结:根据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由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评价的三维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

4 小结

总之,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能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技能的提升,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相辅相依的关系,而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洪波.基于液压传动的课程创新教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56-58.

[2]马春峰.《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的尝试[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69-71.

[3]黄惠茹,李金哲.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10:42-43.

[4]耿秀明.基于项目法《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80-181.

[5]郝春玲.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以高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0-71.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26-02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融合,使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各高校都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作为工科大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来满足行业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行业发展和多元化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就地方农业高校而言,工学类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何优化现有资源,改革实践教学,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农业工程类学科一线教学人员一直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自己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与体会。

一、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难度较大,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更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改革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有什么用,而且把抽象的理论内容在实践环节具体化。同时在实践环节中采用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轮流答辩等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对象为吉林农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并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相关调查(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结果表明:四个专业的学生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满意度高达99%以上,无不满意同学。说明同学们对新实践教学内容认可,对新实践教学形式喜欢,符合他们的兴趣,利于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也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探究满意度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学类学生多数为男生,基础兴趣较浓厚,探知欲望比较强;二是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知识融合,对学生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三是液压与气压传动知识贯穿整个高年级的学习过程,直到最后毕业,强化了课程基础知识;四是新实验创造了团队协作、探讨问题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五是新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应用结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通过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满意度高,达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也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实践效果良好。

二、巩固了学生多学科专业知识

液压与气压传动新实验内容基本为综合性实验,如:鼓风炉加料装置实验。给出学生该实验的回路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选择所需的气动元件,根据回路图用气管将元件进行连接,组成回路。并让学生完成能够实现鼓风炉加料装置的电磁铁动作顺序表(如表2所示),检查确认无误后,绘制电气连线图(如图2所示),根据电气连线图进行继电器部分连接。仔细检查后,按下启动按钮,并打开气泵放气阀,调节减压阀压力。通过手动控制继电器控制按钮最终实现鼓风炉加料。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PLC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控制系统实现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自动化控制,如:模拟机床动作实验(如图3所示)。根据液压回路图学生自行连接,按照液压回路功能要求进行PLC外部接线(如图4所示)。为了实现系统不同功能,学生也可自行设计程序来加以实验,最后通过点击启动按钮运行系统,以此检验液压系统功能实现情况。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作为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的延伸,内容可根据自己专业进行拟定。将机、电、液、气等知识融合。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机械设备或农用机械将液压或气动系统设计融入其中作为整体设计内容的一部分。自动化专业可以拟定相关液压或气动设备将继电器控制或PLC控制等知识融合。交通运输专业可以结合车辆载运工具,在完成基本机械设计基础之上增加相关液压或气动系统设计。

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把机-电-液或机-电-气知识相互融合,巩固了工学类学生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强化了学生综合能力

构建综合实验内容,组建了学生实验队伍。通过综合实验内容完成的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液压与气压传动回路组装调试和继电器电线连接阶段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情况,整个团队会进行每一步的排查,发现问题,讨论、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使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结合PLC自动控制系统的编程,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最后通过小组答辩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总之,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的改革,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对于此类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学时较多,所以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更利于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深化。因此,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能在本职岗位上成就事业和实现自身价值。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理论水平、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而且促进了液压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发展。对其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实验内容、延伸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改革实施效果良好。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以学生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孙明,许鸿,范训冲.基于卓越工程计划的“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7(2):127-129.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 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 改革模式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我国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欠缺,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气压和液压传动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老师在上课时面对面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存在大部分技工学校气压与液压传动实验室严重不足的情况,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老师的教学只能使用传统的教学,老师要把知识更好传授给学生吸收,只能利用多媒体课程来向学生展示其原理。

1.2 气压和液压传动学教学课时比较少

由于技工学校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较多,气压和液压传动的总课时基本安排为80课时左右,老师要思考如何利用时间去给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快速学会气压和液压传动学的基本原理、典型的回路等,学会操作,以后能在生活或工作中使用。

1.3 不够重视教学工具,教学工具少

目前我国不管民办技工学校还是公办技工学校,资金主要用来采购学校各专业技能实训、学生考证的设备需求上,很多时候忽略了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具方面的需求,导致很多时候学习教具跟不上,比如:气压和液压传动种类繁多的元器件,如果学生没有实践操作,学生对其内部结构、原理等的学习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2 必须改革目前我国技校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实操问题

工程机械、自动化生产线、数控等都涉及到气压和液压的传动原理,我国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将来社会担任维修、调试、装备、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本文气压和液压传动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各个岗位的需求,是当前学校教学改革之路的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般传统教学方式为,灌输形式到验证、认知、技能、综合等几方面,学校教学要做到每个学生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保证,还要让学生在气压和液压传动专业技能上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一般应用于传统教学模式上,结合实际教学办法去更新相应的教学项目,例如:老师让学生进行气压的操控就更能掌握,必须要让学生更了解气动原件的结构、性能等情况。让学生能独立地看懂气动系统结构图、典型的液压传动回路,懂得解决基本问题,具有一定的故障排除的能力。可以打破传统的机械、自动化、电子等课教学的界限,从而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完善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气压和液压传动课程跟其他专业的密切联系,学校必须对实验教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改革。为了培养高素养的人才,学校必须具备一流的实验设备,高素养的教师团队。应以学生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操能力。

气压和液压传动一体化教学改革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学校要明确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等,加强理解并能进行实操。一体化教学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2)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气压和液压传动课实验模式,以前实验教学主要是演示为主,只对所涉及到的原理才进行演示实践。而一体化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分析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探索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改革

3.1 应用实践与理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气压和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专业类一门理论比较抽象而实操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课,这门专业课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操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开上课。采用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以气压和液压传动理论为基础,以气压和液压重点应用元件,以气压和液压基本回路为核心。例如通过实践公共汽车车门开关气动系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系统原理图选择元件组成系统,运行中系统各元件出现问题,学会如何调节让系统正常工作,或学会如何分析系统出现故障的成因,及怎样排除故障。

传统模式教学给学生介绍阀、泵等元件(下转第136页)(上接第87页)结构原理,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学生只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看图表是很难懂的。而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学习阀、泵结构时,通过学生对阀、泵等元件的拆装,其解构一目了然,变抽象为具体。例:老师安排学生动手拆装齿轮泵,主要让学生更了解泵的组成后再用投影仪展示其工作原理图,引导学生去对照分析实物、原理图的区别。老师再给同学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拆装过程中更容易明白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在学习典型回路工作原理和应用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气压和液压传动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完成学习后具备液压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包括液压元件的选用、回路设计等。为达到这个目标,应对气动和液压课程进行整理和分类,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适当增加综合性、具有启发性的设计实验。例如老师设定液压回路设计实验要求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取实验元件,实验方案自拟,设计回路并进行调试运行。再由每组学生讲解设计回路,老师根据每组实验进行比较。通过实验实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设计能力。

3.3 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气压和液压传动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80课时的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要学习好该课程应在课程后加强实践。学校实行实验室定时开放,老师可以公布一些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实验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等。老师评阅后,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可行性,再由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思路去设计回路,在液压教学实验台上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回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4 考核课程方式的改革

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总成绩占百分之六十的考核方式,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学习,不主动思考问题和参与实践。为改变现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将目前的考核模式改为实验教学过程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从实验的结果、实验的报告、实验时学生的态度,或者学生的答辩等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态度不好、缺课的同学按情况降低实践成绩或给予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验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的教学办法、内容、模式不断更新,一体化的课程要不断地探索更合适的管理模式,组织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优化实验的内容等,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液压传动;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85-02

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较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等特点。液压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不断在工程机械、机床装备、冶金机械、塑料机械、船舶、汽车、航空等行业得到大幅度的应用和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求。论文结合我校在液压传动方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探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

一、液压传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在液压方面的课程主要分为《流体力学》和《液压传动》两门课程。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且课时总数较少,无法具体讲授重点和难点。且讲授《流体力学》和《液压传动》这两门课程为不同的教师单独教授,不能将这两门课程的相互关联分析透彻。同时随着液压技术和电气传动技术的发展,电液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当前的液压传动类课程和电气传动类的课程基本上是分开设置的,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液压与电气的相互交叉优势,且侧重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教学实践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多年来,实践教学平台依然选用专用的本科教学液压试验台,这种试验台的液压回路均已事先设计好,对学生而言只是单纯的记录数据,无创新可言。目前的本科教学平台设计的实验技术滞后于时展的技术,甚至部分实验手段和方法的原理也出现错误。比如液压动态流量的检测,大多本科教学平台采用容积式的流量计进行检测,事实上,由于容积式的流量计的动态响应较慢,根本不能检测动态流量。而超强的能力和素质对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筹码,但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在面临实际的工程项目问题时,多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能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有的工程意识及能力。

3.教学模式偏重于传统教学方式。目前,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按自拟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照本宣科;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兴趣,这些不利于学生对液压传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现行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灌输方式,缺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与企业社会沟通和交流过少。许多工科院校在实践培养环节上存在较多问题,如与相应的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学生不仅不能明确区分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制造、检验和调试的不同;而且缺乏对基础设备、工艺装备技术及国家行业标准的了解,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为自身的专业性不强。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相结合,将流体力学的各个基本知识交叉在《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内,并将电气传动中与液压课程交叉较多的知识点,全面提高实验学时数。液压系统由包含多种液压元件的各种回路组成,各种回路之间协调工作,完成液压系统的既定功能。在液压系统工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各种阀的开启、关闭和比例调节,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电气回路设计实现液压阀和液压回路的相应功能,因此液压传动的讲授还应与电气传动知识点相结合,真正地实现机电液一体化。

2.启发式、项目式与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液压元件》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新增课程《液压系统仿真和设计》在学生基本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只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结合教师精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程的教学中,除配备有综合性系统实验支持外,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与现场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讲授与研讨(专题讨论)、讲授与自主学习(科研论文及宣讲)等综合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将部分课堂放在实验室,讲解元件结构、原理时,直接使用实物,辅助动画教学,并让学生动手拆装,使学生对元件及系统设计有更为直观的理解,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增加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科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教学中安排丰富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情投入。设置讨论型、项目训练型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科研项目训练与学生论文宣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建设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性型实验等多个系列,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调控系统能力。建立实验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验互动,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设置实验类型,通过基础层、综合层、设计层和创新层实验项目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图1所示为流体传动与控制等基础课程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的实验项目的全面训练,掌握本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掌握液压元件的基本结构、拆装方法和工作原理,理解液压元件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学校液压基本回路的控制特性,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处理实验数据和写作实验报告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精神的目的。第二层次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学生通过提高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的训练,达到学生会自己设计实验内容,自组简易实验,实验后会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第三层次为设计能力与自主思考的培养。通过增加大量的液压实训模型,比如挖掘机模型、叉车模型、推土机模型、起重机模型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通过创新研究型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实际液压技术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其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层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层是对课内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创新研究型实验项目的训练,即由创新想法到创新设计,再到创新模型制作,最后形成产品创新的实践全程训练,培养学生提出自主创新课题、自主创新构思、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动手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自行制定实验目标,进而完成自主设计、分析、实践、总结与汇报等全部环节。另一方面,可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立志想读研究生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辅助教师做一些试验性实验,为后期的科研实践打下基础。

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向研究型、创新型发展,以小组为单位增加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性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液压传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案,通过学生的实践环节和老师的科研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辉.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3,(1):202-203.

[2]左倩.液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9(5):125-126.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能力;动手;评价手段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作为机械类专业主干技术课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课时却保持不变,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程内容,成了广大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师关注的焦点和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目的。本人结合《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如何提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二、调整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很多教师会认为,讲的内容越多,学生掌握得就越多、越好。但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点:其一、职校生普遍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其二、学时有限,而教材安排的内容较多。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分为2个模块,一个是液压模块,一个是气压传动。首先,对于教材中较难掌握的理论推导和相关计算可以大胆地进行必要的删减;其次,因为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工作原理很相似,并且教学顺序也一样,即基本理论、元件介绍、基本回路、应用举例、故障分析及排除,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重点讲一个模块,另一个模块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省下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实验,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针对专业特征和学生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

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类专业都将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列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这就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根据当今的科技动态和生产实际,及时对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缩小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如在绪论时介绍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最新发展,重点强调技术功能及其在各类机械中的广泛应用,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所侧重。基于“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我们把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液压控制阀、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典型传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骤等内容列为课程重点。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把液体的粘性和粘度、液体静力学方程和特点、流体动力学三大方程、小孔和缝隙流量、容积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液压马达工作原理、方向控制阀符号含义、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及压力控制阀的区别、调速阀采用原因和工作原理、新型液压控制阀的类型和应用、速度控制回路特性、典型传动系统的分析步骤等作为课程难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

创新意识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深化理论、培养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把理论、设想等直接、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学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和完善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应尽量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使每个参加实验的学生亲自设计、操作、调试、运行,充分体验实验的快乐;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加强了技能的训练,并培养他们求实创新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比较多,如“液压泵性能实验”,在实验指导书中对实验的操作步骤写得非常详细。学生只需要按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减少这些实验。在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液压回路的性能实验”,学生可以在液压实验台上利用各种液压原件连接组成十多种回路。教师可以只提出实验内容,实验要求,不对回路种类作限制,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液压理论知识,自己选择回路、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

五、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1)理论课教学注意“启发式”,杜绝“填鸭”式。我们的做法是:注意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循序渐进,接受知识),老师跟着学生的表情走(察言观色,掌握学生听懂/接受的程度)。鉴于学生基础差,参差不齐的特点,特别注意与先修课的衔接,讲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①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淡化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知识点、难点讲述形象生动清楚,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③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对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及时设立适当的习题课予以讲解,不积累问题。

(2)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适当考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一看(观看影片或动画)、二讲(讲解)、三用(应用举例)、四总(总结)”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比例阀等内容时,先通过观看动画,这些动画很生动形象地将阀的动作过程演示出来,突破了教学过程的难点,使学生直观了解各个元件的动作过程及顺序,然后通过幻灯片讲解这些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再列举这些元件的应用场合和选用原则,最后让学生总结各种元件的结构特点以及异同之处,这样就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液压(气动)元件。

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等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个别提问、自学讨论、学生讲授”等三种方法并用,为学生开发智力,锻炼才能提供机会。将讲述和录像相结合,讲述和投影片相结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改变现有的考核模式,体现学生的真才实学

传统职业教育的考核模式重“理论考试”而轻“实际能力的考核”,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评估模式一般来自普通教育的评估模式,因而很难适用于“职业能力”的评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习得途径是实践,并且最终要体现在实际应用的情境中。知识和理解力的内在构造也只能从可观察的行为中推断出来。因此,对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就必须采取可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进而推论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评估方法上,能力本位的考核模式应该是采用“理论加操作”的考核模式,理论考试和平时实验操作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学生就不会单方面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动手能力或单方面追求动手能力而忽视了理论知识,从而取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双赢。

参考文献: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兴趣 液压与气动 教学方法 启发 多媒体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具有概念多、名词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技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是很难学好的。另外,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中考不理想,才无奈选择了职业学校,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本来就不强,如果老师在上专业课的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是无法让学生抬头看黑板的,更无法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也就无从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了。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踏进学校的大门,主要的任务就是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学会机器的操作和基本故障的排除。而液压与气动是现代机器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与机器的主机部分及电气设备紧密相关,是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械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自动化过程中约30%是用气动设备来实现的。因此在展开教学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比如数控车床、铣床、磨床等设备)亲临第一线,初步认识机器设备的工作过程,体验师哥、师姐的工作情况。让他们明白自己从学校走向社会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变老师、家长让他们学为自己要学,为以后的学习消除思想上的疑虑。同时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人为地设置障碍,使机器无法正常运行,让学生分析、判断故障的原因,然后让工人师傅现场修理给学生示范。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亲自体验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要让学生明白,在技校学习不是来混日子,要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储备知识。如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将来进入企业就不能很快地适应,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液压与气动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液压(气压)传动原理、液压(气压)元件(包括执行元件、动力元件、调节控制元件、辅助元件等)、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气压)传动系统等。比如在学习动力元件时,不是孤立地去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应用,而是放在折弯机液压系统中去学习。通过提出任务:利用液压传动来驱动的折弯机,薄板工件的弯曲成形是由液压缸带动压力头向下运动实现的,根据工作时系统液压油的最大流量,最大工作压力来选择系统的动力元件,从而引出液压动力元件的工作原理、种类、液压泵的输油量和工作压力的计算,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液压动力元件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折弯机的液压传动回路分析学习,对液压系统的基本回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液压元件的职能和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技校学生的定位就是培养一线操作人员,因此对技校学生如果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大部分同学开始还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认真听老师讲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能真正跟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学生越来越少,趴下睡觉,或者玩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下面学生却无人响应的尴尬局面。接下来,老师的热情也就跟着降低,如此陷入一个学生不愿学,老师没热情教的恶性循环中。怎样解决这种矛盾呢?笔者认为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液压与气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2节理论课,然后上一节操作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把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或者直接把学生带进操作室,一边讲理论一边操作,比如在讲平面磨床液压控制回路时,教师就可以边实验边讲解工作原理。为了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基本上4个人一组,这样能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动手,并且在分组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班里好的、中等的、差的搭配合理,这样可以以好带差,让好的同学任小组长负责整组人员的分工和协作。最后教师把各组人员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和小组长,并在全班进行表扬。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克服了满堂灌让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无趣的不良后果,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2.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多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气动单缸控制回路设计时,分别提出用纯气动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法和用电气控制的设计方法,并对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自行分析两种回路的优缺点。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气动控制回路的基本设计方法,还懂得了气动与电气控制是紧密相连的,电气控制与气动传动的结合,就好比老虎的身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机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飞速发展。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络无处不在,而我们大多数学生手机的最大用处就是玩游戏或者看小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不仅要告诉学生手机可以用来娱乐,更重要的是要用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查资料的任务来引导学生,比如在学习液压缸结构设计时,把参数计算好、型号选择好后,可以上网查阅哪一家公司的产品性能更优良,价格更便宜?是国产的销量大?还是进口的销量大?为什么?如果你是购买者,应该怎么选?为什么?如果你是设计人员,你会怎么改进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才能跟其他品牌竞争?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液压与气动这门课程,是跟他们以后的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要引用大量的元件结构、基本回路和系统工作原理图,课堂教学采用基于元件3D实体造型和元件工作原理动画模拟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元件的动作、状态、油液的流动方向都能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节省了很多时间,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量不足的矛盾。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课程不管多么复杂或枯燥,只要能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就愿意学,也就能学好。那么怎样让学生对你教的课程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去下工夫,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并把他学好。就像烹饪一样,不管原材料多么平常,一个好的厨师总能烹出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

[1]宋军民.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7

溶液的渗透压 说课设计 自主学习

1 说教材

1.1教材选用

《无机化学》是医药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学生能牢固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医学院张天蓝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第5版,本教材曾为高等教学医药类专业唯一一套统编教材,后来改为规划教材,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较高的权威性,在国家高等教育医药类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教材分析

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课排1个课时。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临床上输液、电解质平衡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的处置均涉及到渗透压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是渗透压的产生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渗透、渗透压的概念,掌握渗透压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能说出医学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富有责任心的良好情操。

2 说学生

无机化学是药学、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开设一门重要基础课。虽然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化学的学习及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和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等潜在的资源,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说教学方法

3.1说教法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可综合利用情景设置、多媒体动画、PBL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学阅读、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信息快速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知识积累是有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要学习的知识,掌握渗透的概念及渗透产生的条件,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 说教学程序

4.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设疑:(1)海水鱼和淡水鱼能交换生活环境吗?(2)农作物施肥后为什么要立即浇水?(3)运动员长跑完为什么要补充盐水?(4)淡水中游泳,为什么眼睛会疼痛?通过对生活常识设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2演示实验,启发学习

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将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半透膜中溶液液面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4.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的演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形状的变化,从而讨论溶液的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得出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得出Van’t Hoff定律。

4.4课堂讨论,加深理解

通过设疑“为什么通常输液用5%的氯化钠溶液和0.9%的葡萄糖溶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通过讨论得出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至此将整节课推向高潮,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临床上输液的溶液的浓度”,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进而掌握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4.5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认真完成作业是促进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措施。

5 说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板书设计时只需要将本节课的内容纲要给学生列出即可。另外,为了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在黑板的右边简单地写上本节课的作业内容。

总之,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知识与课堂知识讲授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辉.《二氧化硫》说课稿.科技创新导报,2011,(05):236.

[2]苏育才.《化学工程》绪论的说课设计.科学教育,2011,(02):68-69.

[3]李学燎.浅谈说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探索,2011,(01),151.

[4]马瑞菊.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时代教育,2008,(11):291.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液压与气动在许多工业领域诸如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机械等均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应用程度反映了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在各层次学校机电类专业中,液压与气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近年以来我院在高职教育中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已远远落后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急需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定位失当 地位急待重构

长期以来师生们都不太重视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无非是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理论课学好了,实验做与不做没关系,应付一下的思想较为普遍。但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同样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也指出:“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可见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绝不是处于从属辅助地位,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它是学生学习液压与气动课程进行工程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师生要一起改变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思想。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了,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实验教学内容偏重验证性 需加强综合设计性

传统的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内容多是验证性实验。但对于高职学生,应以应用为主,掌握液压气动系统规律性东西即可,无需对理论课程教学中某些定理和结论进行一一验证。而且这种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因此,迫切要改变实验教学内容,从以验证液压与气动课程理论为主转变为验证理论知识和综合设计并重,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实施实训项目,将各种不同模式的实验按不同的比重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液压与气动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真正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建议除了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以外,可以加强下列实验类型教学:

1.基础性实验

液压与气动液元件拆装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液压与气动课程对液压气动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讲解较多,但是这些泵、阀等元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工作过程难以理解,就算运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安排液压气动元器件的拆装实验。学生通过对泵、阀等各种实物元件的观察和动手拆装、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就能很方便地掌握复杂的内部结构,从而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起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设计性实验

设计不同回路,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

目前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指定的回路来进行实验,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应该增加设计性实验,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设计、安装和调试回路。例如学习了基本回路后,要求学生设计不同回路实现某一特定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实验前根据现有元件、设备设计出能满足给定的顺序动作功能要求的不同回路,再在实验台接好回路,开机进行调试,完成自己的设计。最后老师对每一种回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增加成就感。

三、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落伍 须新增改造并举

(1)在信息电子技术引领下,液压与气动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设备需及时更新换代,使得学生掌握最新知识技能。我院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有2台亚龙教仪生产的液压综合实验台,它是教学性质实验台,液压元件是透明有机玻璃做的,元件的精度和实际生产用的元件有很大差距,容易产生故障,其功能不能达到动作设计要求,只能完成简单基本回路运动。现在工业级的液压气动实验设备和仿真软件技术已经成熟。例如德国FESTO实训系统。FESTO液压气动实训台,配备了丰富的液压与气动工业级元件,学生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较为复杂的应用系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配套FluidSIM仿真设计软件又给设计性实验提供了利器。该软件内置丰富的元件图库,能将元件和液、气、电回路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和理论分析,具有柔性高、重复性高、可视性好、经济性好等优点。在设计性实验下,学生先按照实验要求利用仿真软件完成回路设计与仿真调试,再使用实训成实际回路安装与故障调试,可以极大地减少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的差距,强化实操能力锻炼。

(2)把有限资金用到实处,改造挖潜增加实验项目。可以把旧实验台更新下来的或购买已经报废的液压与气动元件用于元件拆装教学。一方面元件拆装的目的是掌握其结构和原理,无论废旧元件还是新元件内部结构都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液压与气动元件种类繁多价格昂贵,有的精密泵和阀甚至要上万元。它既节约了资金,又增添了实验项目,一举两得。

总之,高职院校要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液压与气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活动,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唯有此才能在职业教育的春天里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帆.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2,4:194-195

[2]程黎.液压传动与气动实验教学的探索[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8,6:67-69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9

关键词:液压传动;工匠精神;理实一体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182

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中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强基工程”“信息技术”“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这些发展方向与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依靠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中国发展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显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时代任务。工匠精神的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液压传动》课程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必然承载着“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必然趋势。

1 工匠精神的解读

工匠,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一种匠人精神,它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工匠精神”是制造工业的灵魂,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2016 年,“工匠精神”首次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已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之中,必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师傅的“口传身授”。

2 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中,课程的教学即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融入工匠精神责无旁贷。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内化,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2.1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液压传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具备初步设计和搭建简单液压系统的能力,初步具备机床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职业能力。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重新定位,除上述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还应有以下有关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迎难而上,专心致志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设计意识;

(7)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8)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在专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技术进步是必然的,必须适时、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知识,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高要求。最近几十年,由于液压技术应用了微电子技术,推动了电液协同传动控制。液压技术正朝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拘泥于书本,结合本校实验实训设备现状,将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删除关于流体力学的一些理论推导,液压系统中压力损失的计算以及液体流经小孔和缝隙时的流量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对液压传动知识和技能掌握之外,还巩固和强化了电气控制的知识,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学做统一,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液压传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学做统一。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精心安排训练项目,进行能力递进式训练。教学实施中没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之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师布置液压系统装调任务,学生动手连接油路,完成指定功能,教师讲解所用元件结构,学生依据所学解释液压回路工作原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做统一,实现 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并重。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将企业“6S”管理规范贯彻执行,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不符合“6S”管理规范的操作习惯和技术性错误,以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的目的。建立 “6S”管理考核制度,让学生们互相监督、考评,考核结果直接计入操作成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鼓励学生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能力递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绦性件的动作要求,由学生来自由发挥,自行设计液压回路和电气控制回路,或者采用PLC控制技术进行控制,并自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则口传身授,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旨在培养着学生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而这正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所必须具有的特质。“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必须一丝不苟的在技能训练中去培养和形成。

3 总结

(下转第231页)

(上接第205页)

通过对学院2014、2015 级机电专业的《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实践,“工匠精神”内化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值得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玲玲.突出“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食品检测》课程建设[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02):8-10.

[2]薛德祥.立足“鲁班文化”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93-95.

[3]周闯,赵凤莲.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12):187-188

液压课程设计总结篇10

关键词 渗透作用 发生条件 渗透压 浓度差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进出细胞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节与细胞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知道蛋白质在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中具有的重要功能。本章主要介绍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本节课则以水的跨膜运输为实例,说明渗透作用原理和发生条件,通过实验中原料的不同产生的现象不同,学会对比原因分析。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寻找实验条件差异而产生的结果差异,理解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第。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寻找实验中的变量差异。总结半透膜是物理透过性膜,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学会推理水进出细胞是溶质微粒对水产生的吸引力,得出渗透压的概念。通过比较得出浓度差指的是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数量差。 3.运用物理原理解释液面上升和静止的原因。

方法与过程 尝试从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理解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说明探究实验方法和过程。判断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液面上升和静止的原因

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浓度差的含义。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依据“自主学习”原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线,利用实验、Flash、PPT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探究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学生自我监控、发展与评价中培养探究、合作及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

五・教具准备

渗透作用发生装置,演示课件,分组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验课程 Flash演示血红细胞失水皱缩和吸水膨胀破裂,新鲜萝卜条失水萎蔫及吸水恢复的视频。

提问:这些细胞为什么会吸水、失水?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实验做准备。

二)、实验操作:按设计分三大组若干小组如图1实验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定时记录液面上升的位置。汇总曲线如图2。

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它们在T0―T1时间段、T1―T2时间段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测量和分析数据、绘制曲线的能力,基本掌握数据与曲线信息之间的转化,理解平行重复原则重要作用。

三)、师生互动:不难看出,在T0―T1时间段内液面上升且速度较快、而在T1―T2时间段内液面上升后最终趋稳。古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为什么漏斗内液面会上升呢?

Flash演示A组实验,显示液面初期上升及后期静止时水的扩散。

提问:水和溶质谁能通过半透膜?为什么?半透膜具有什么特征?水通过半透膜扩散时向哪方向扩散的多?

学生思考并回答(略)。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水向漏斗内扩散的多于向漏斗外扩散的量,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而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1】溶剂水分子的体积小于半透膜上的孔隙,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溶质蔗糖分子体积大于半透膜上的孔隙,不能通过半透膜。【2】是因为溶质分子对溶剂(水)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我们把它取名为渗透压。【3】由于渗透压带来的溶剂扩散作用我们把它叫渗透作用。

烧杯中清水中溶质分子为零,以此为标准把清水的渗透压定为零,漏斗内渗透压F1大于零,由此,把水从烧杯吸引到漏斗内,于是漏斗内液面出现曲线1变化。溶剂分子水进入漏斗内带来如下变化:(1)漏斗内溶质分子随溶剂的进入而浓度下降(如曲线2),分子浓度下降使得漏斗内渗透压下降(如曲线F1)。(2)溶剂水进入漏斗使得漏斗内外液面差加大(如图3),液面上升使得漏斗内静水压上升如F2,而静水压F2阻止烧杯内水进入漏斗。(3)由于静水压上升,渗透压F1下降,最终静水压与F1二力平衡,此时液面静止。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会思索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学习中的题目。

五)课后学习 观察生活现象,如春节前我们把鸡鸭鱼肉撒盐,一段时间就有水渗出;病人在输液时都用生理盐水或糖水稀释药液,西红柿片撒上糖也有液体渗出,这都是为什么?如果动植物也发生渗透作用,那它的什么地方相当于半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