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课程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0:14:26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1-0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

(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

(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

(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

(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

(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

(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

(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

(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

(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

(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

(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

(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

(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办公空间设计”是一门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程,先修相关专业课程有“中外建筑史”“居住空间设计”“工程制图”“装饰材料与构造”“室内外设计原理”等课程,该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课与先修课程在课程实践环节划分切片过于清楚,课与课之间关联度不清晰、内核联系不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断层。第二,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本课程主要讲授办公空间设计的相关原理,缺少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要点。由于许多书本知识具有滞后性,而教学内容和实际教材又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案例虽然经典,但较为陈旧,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使学生在使用时很难与实际相联系。第三,教学大纲制定缺乏创新,全国专业院校雷同。譬如,一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三是课程学时分配;四是大纲说明;五是课程考核;六是参考书目,无论是“985”“211”重点院校、专业艺术设计学院以及新升本科院校设计专业,大纲雷同,缺乏各自特色,不利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第四,课程的设置与实践环节脱节。“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为64学时,安排参观实习及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仅仅占到总课时的20%,实践环节没引起足够重视。第五,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有待改进。“办公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即教师在前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几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考核中,学生往往更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

2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鉴于“办公空间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从“项目式”主导思想出发,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教学大纲制定突出特色性;二是教学内容更新丰富多样;三是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四是增加实践环节,与设计课互动,与项目对接;五是借鉴“项目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通过以上几方面研究,希望能够建立起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办公空间设计的原理及设计方法。第一,在大纲制定上,应当结合学校特点突出特色。如学术性院校、应用型院校要有区别。所以,在大纲制定上,不能全国一盘棋,要结合各自院校特点编写大纲。如应用型院校,可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现状,解放思想,加大实践环节,发挥校企、校地合作的优越性,可以开拓思路,突出特色、亮点,这样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后对业务早日上手,为学生将来实战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更新应丰富多样。以现在正在经营、装修施工的一些办公空间为范例,进而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内容安排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已建、新建、在建的办公空间装修设计实例,设置体验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些真实的建筑、空间、造型,再由老师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从中归纳出特点,然后再结合真实“项目式”作业,或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让学生从中受益,这样就避免了“填鸭式”教育的弊端。第三,采用案例赏析、引导、提问、讲解、启发、归纳、实践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由浅入深地讲解相关概念、定义及设计方法,提出相关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及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再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澄清模糊概念和错误理解。这一方法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思辨能力。例如,在“项目”真题下发后,针对设计草图阶段,可由学生围绕课题作业自由发挥,针对空间使用功能,可引导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并进行充分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在考核方式上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可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40%,其中包括30%的实践过程作业,10%的课堂表现及出勤率,期末成绩60%,这样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一次性作业考试成绩。第四,增加实践环节,与设计课互动,与项目对接。实践环节课程可增加40%,即增加参观课学时、讨论交流学时(人数较多时,相应增加学时数),可分组进行参观调研,各人负责不同部分,最后由组长对调研进行报告总结。增加设计实践28学时,安排学生进行办公空间参观、调研、观摩、现场测量、课程设计等,也可邀请公司设计师参与项目讲解、互动,让学生得到前沿的设计信息及先进的设计思想。第五,借鉴“项目式”教学方法。由于“办公空间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先后走在了艺术教育的前沿,与国外艺术类院校教学并轨,设立“workshop”(工作室)模式,即一位老师分带几位同学,采用小班教学及辅导形式,一般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班级人数为20~30人,可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或者参与设计竞赛,目的在于改变现状,进一步调动学生上课热情,便于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思潮的碰撞,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设计项目与设计竞赛,使学生创造出有创意理念和丰富实践意义的作品。鉴于学校的文化底蕴、资源整合、办学特色等因素不同,不难发现,国内艺术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实践教学还是不够到位的。因此,项目式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

3结语

“办公空间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的课程,也是一门不断丰富发展的专业课程。通过完善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的改革,这门课程要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知识点的更新力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授课的同时,可采用校内老师与校外工程师共同辅导,体验“双师制”授课形式,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高,同时还需要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整体设置上进行调整。当然,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并在学生的反馈中继续完善,这样才能达到这门课改革的预期目标,即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学生能够掌握办公空间设计方法及技巧。

参考文献:

[1]裴桂清.论终身教育与创新主体自学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6.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教学过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major in architecture with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market which was continued to heat up. These institutions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architecture teach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s the mai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clear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Keywords:architecture design;architecture education;teach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44-02

1 前言

伴随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筑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繁荣也带来了设计人才的市场繁荣,各大高校争相开办建筑学专业。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国设置有本科建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计295所,其中仅有45所通过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其余大多数是新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在建筑学的教学方面仍处于模仿和摸索阶段。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体课程,纵贯五年制教学体系的始末,以培养学生未来从事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是作为职业建筑师的起点和基础。因此,理清建筑设计主体课程的教学框架与内容方法是上述为数众多的学校办学的必须。

2 目前本科建筑学设计教学的目标体系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建筑教育在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是将其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及复杂程度,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循序渐进,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尽管各高校在具体的设计题目上有着不少差异,但教学目标设定情况大致一致。

一年级的课程教学是课程设计的开端,既要求保持设计课相互的延续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其特殊性。一般以大量基础知识训练和小型设计为主,包括建筑设计初步,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及一些小型建筑的测绘和大师作品赏析。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属于建筑设计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学习低层建筑设计过程;重点掌握建筑空间的功能、形式、空间的处理原则和手法,提高分析空间、组合空间的能力;学习处理建筑与功能以及内外环境关系的方法;创造与建筑相适应的空间规划,营造丰富的生活环境;提高建筑表现图的绘制能力等。三年级培养目标定位是“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中等建筑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设计语言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具有良好的表现技巧;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表现的能力;及实体模型真实表现场景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设计方法及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表现、建筑法规、建筑材料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实践。四年级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处理单体和群体设计的能力,提高复杂建筑和建筑群体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设计的意识,熟悉相关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高整体设计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建筑设计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熟悉建筑师的职业特点,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强化计算机能力,进一步将专业技能的深化、拓宽。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全面进入实践阶段,该学年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有个从理论学习到完成实践工作的转变。

3 建筑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操作

建筑设计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练习、循序教习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可将复合性的建筑设计过程还原为前后相继的五个环节的模块组合,通过分阶段的控制方式和相关的反馈机制,建立设计课实施过程的“过程控制体系”。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来增强建筑设计课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避免设计实施过程的随机性和任意性。

3.1设计准备阶段的的调查分析(一周时间)

以组为单位,对面对的建筑类型及现状中所涉及的建筑问题进行认识、比较、分析,形成图文结合的调研报告,在班级上展开讨论,使设计贴近具体的行为,使形而上的理论借助实际的问题分化为现实可操控的设计原则和理念。以18班中学设计为例,第一阶段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明确调研议题。这些议题常常围绕校园与环境,建筑空间与行为,单一功能空间的组合等方向展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具体化,使调研与“校园布局与外部环境肌理”、“校园交通组织与外部环境交通的关系”、“校园环境设置与学生行为特征”、“教室单元的组合模式”“学校建筑的材料及结构”等具体问题相结合。这些问题的提出及研讨,不仅涉及中学校建筑这一建筑类型,也是与教学指导思想所强调的“环境/场所”、“空间/形态”、“材质/技术”等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相一致的。在此环节中,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的书面资料的收集阶段,变为与实际体验和问题研讨相结合,克服了对某一建筑类型的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另外,借助调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扩展讨论,探讨作为某个设计问题在其它类型建筑设计中的共性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2设计前期的概念性总体构思(两周时间)

对于较为综合化的设计课题,我们把设计前期的总体构思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设计,将此前调研、资料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及具体的课题任务要求、环境要素综合地加以构想,形成建筑的总体框架。我们仍以上述例子说明,在18班中学设计中,总体构思阶段设定为两周时间,要求对方案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重点考虑的问题有,校园总体布局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关系、流线关系的组织,校园建筑空间及整体环境的设定,基本教学单元的组合等,着重强调环境场所要素对建筑空间设定的重要价值。该阶段最后要完成一份概念设计草图,并展开以班级为单位的介绍——评价——讨论。这一阶段集中的概念式构思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设计角色,也为后续环节确立了总体思路。

3.3设计过程的功能组织与空间限定(两周时间)

依据整体的构思,进行空间布局、功能组织,并对其前所形成的总体框形进行调整、深化,转而站在空间限定与组合的角度对由此所形成的功能布局进行整合。在此阶段,前期的总体构思常常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调整,使总体构思及空间布局不断趋向与各方条件的对应。通过这一阶段内容的实施,使学生意识到,功能组织与空间限定是一个完整设计中诸多要素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促动,互为条件,而非线性的制约关联。

3.4方案深化过程的整合与建构模块(两周时间)

要求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结构、材料、构造知识,扩展深化建筑空间表达的途径,对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深入研究,并对方案实施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使建筑设计意图与材质表达、技术特征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并强化了“模型制作”环节。当代建筑发展中,新技术、新材料的表达及技术思想与设计理念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容忽视方面。为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其视为增进和实现建筑空间表达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训练在增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对于引导其方案创作趋于技术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对新技术及技术思想的引入,也是保障建筑师持续性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

3.5设计后期的表达、评价与反馈(设计周、一周时间)

建筑设计课期终成绩的确定,不同于试卷型考试课,而是以一学期各阶段设计成绩的总评成绩形成本课程最终成绩,从而在强调设计过程的重要性的同时为学生明确设计思维训练是建筑师职业素养的必须与关键。

4 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4.1设计题目的设置与设计思维培养的结合问题

通常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安排实际任务时,教师会将不同类型的建筑大致按照功能、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行排列,再依次按照时间进度分配到各个学期,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设计的复杂程度的高低确实反映了该建筑类型及场地的约束性条件的多寡,但看似我们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设置设计题目,却未必能够与设计课程的阶段性教学目的相契合。每个阶段的设计课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同样的设计任务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体现出教学任务的侧重。这一点并非全部取决于设计任务中的建筑类型,以二年级的设计教学为例,我们当然不会选取像体育馆、影视中心、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之类的建筑作为这个阶段的设计任务,但常规的学校、图书馆却引起了不少学校的争议,有的认为学校和图书馆功能复杂,不适合低年级的设计思维培养,也有不少高校将之作为二年级的最后一个设计题目,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应该是设计任务书的调整,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在编制任务书时可以将部分内容精简或删除,结合不同阶段培养目标侧重某些内容,这也是建筑学教学工作与具体工程实践项目的区别所在。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低年级的教学最忌急于求成,对于基本空间建构、功能的认知与分析能力是一切类型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此阶段培养的缺、漏项对后续的学习工作影响重大。

4.2 就业与实践对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构成的压力

建筑学是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当今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际希望自己具有较多的设计经验,这也是设计单位希望看到的,但短暂的五年本科学习,除却建筑师业务实习的半年时间,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其余的就是在日常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学习的各种建筑类型。因此,学生希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能尽可能多的安排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任务。于是不少学校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这一需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尚不具备综合的空间建构能力,抑或由于这一调整,教学中未能充分的培养好学生的空间建构、功能分析等设计能力,致使之后所有的建筑设计任务都无法深入,原本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变成了浅尝辄止的“快餐”,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调整的结果适得其反。

4.3建筑表达工具的变化给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建筑设计的成果表达方式日新月异,从最早的手工描图,人工喷绘效果图,到后来的计算机CAD辅助制图,3DMAX效果图,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从事设计实践的建筑师都感到计算机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质量,而今天的REVIT,BIM,非线性设计等使得计算机已不再仅仅是辅助制图的工具,其强大的计算能力直指建筑设计的本质,并即将颠覆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这将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教学提出挑战,并将是建筑设计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少伟,宋岭,李志民. 对建筑设计课程传统范式教学的思考[J]. 华中建筑,2011,04:172-173+176.

[2]高培. 关于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反思[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61-162.

[3]周拥军,李真,钟丹. 对新世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 建设教育,2011,Z2:23-25.

[4]张晓燕.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2009,04:72-74.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4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体系来看,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的要求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传统授课方式属于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课件和落后的章节式教材“灌输”理论知识,这个阶段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在后期项目中如何具体应用。所谓“课程作业”也是授课教师自己随便模拟的房型和最终图纸要求,与工程实践的项目任务书要求也相差很大,学生在这种任务要求和教学环境中很难应付企业的面试和适应未来的挑战。

2新课改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了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流程,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加强设计表现的基本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专业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独特性。前导课程为室内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家具与陈列、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后续课程为文化娱乐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3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是基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室内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按照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对应设计过程的相应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做自主完成的任务。相关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提供,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室内装饰装修企业设计师工作流程的调研总结企业设计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同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针对室内装饰员和室内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提炼出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总体设计的三点思路:

3.1创新基于工作任务引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仿真工作室环境下,项目任务引领课程内容,按照企业设计师承接一个设计任务之后的典型设计过程进行教学进程的安排,按照设计师需要完成一套项目方案图的工作程序推进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

3.2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项目任务选择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或者设计网站学生竞赛项目,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

3.3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问题教师及时补充,遇到设计表现与技能运用等综合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教学进程的完成,设计任务的相关图纸也随之完成,这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企业设计师项目实战中每一个工作细节。“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挖掘知识。二是指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一同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时演示项目设计过程,分析和讨论教师自己在做设计时的思路和图例展示。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相关阶段表达的图纸或者电子文件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一个项目从接手到最终排版完成的全部细节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同时,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还能够接受授课教师对学生手绘、电脑等表现技能方面的提高。

4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模拟工作环境进行交流性实训,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进行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师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项目的练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实训任务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设计上的问题,如尺度、空间、体量、材料、结构等,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大量的草图到初设方案的建立,再到方案深化的掌握的过程中,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

5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的全程记录与总结,课程结束后进行小型的作品展览及分组项目汇报。课程评价除了作品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安排效率、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因素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分依据,使课程不仅全面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课程评分主要包括:(1)项目设计的进程控制(计划与实施一致性等),占总分的20%。(2)作品的设计情况(创意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占总分的30%。(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意识、具体分工的完成效率等),占总分的20%。(4)设计表达能力(制图规范性、效果图制作质量、设计说明编写、方案汇报的语言表述等),占总分的20%。(5)制作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占总分的10%。

6结语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5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概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6

在当前教育改革,高校教育转型的趋势下,将这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顺应时展进行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项目驱动法使其适应实际创作的流程和方法才会使学生达到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良好衔接。

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身边几所本科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考察,发现他们的教学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本课程发展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据考察各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基本上都是统一的模式。上课地点不分专业都是在教室,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过于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老师的上课质量,加强对老师教学态度的管理甚至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摄像头,为了加强对老师的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务处定期听课,按照每节课45分钟来评判老师的教学能力。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学校的要求下都是这样上课,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适应于大多数专业,目前很多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上课模式仍然这样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该有所调整,应该使管理模式适合教学效果的把握。对于《商业空间设计》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不但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束缚了课程效果的实现,阻碍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2.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尽管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增加实践力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注重考察调研、虚拟课题的创作等。(1)不注重考察调研考察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系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各种需求,以便更全面地把握设计主题,为下一步方案构思提供丰富的资料。所以考察调研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定位的重要依据,是后期工作的基础。很多高校的专题创作仍然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学生对创作项目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全然不知,甚至对一些基本的规范条文也不了解,更不知城市规划要求等。没有这些内容的考察调研,学生创作的结果永远是不可实施的理想化的课堂练习。一旦走向工作岗位连基本的创作程序都不懂,不知道创作主题、风格如何定位,工艺材料怎样选取,造价是否合适,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使设计无法进行实施。(2)虚拟课题创作很多院校的《商业空间设计》创作课题仍然是虚拟的,老师给一个方向或是主题,让学生任其发挥,学生们没有实际的项目依据,也不会存在创作前期的各种调研、分析和定位,也就不知道在真实的创作项目中应该具体怎样着手,出发点是什么,注意什么,虚拟课题会使学生的创作一直处于理想化的状态,而不考虑真实项目的各种要素,也不考虑设计的造型在具体设计中能不能实现,是否能够施工,选取怎样的工艺和材料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等。虚拟课题会导致偏离设计的宗旨而无法具体实施,不符合实际的设计就是失败的设计,这样培养起来的也不是合格的设计师。

三、《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商业空间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设计技能,提高创作能力,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大力度改革,将以前闭门造车、虚拟课题创作的教学形式改变为以真实项目为主导的——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相结合,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而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们在“做”中“学”,老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做”中“教”。在具体做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去寻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通过老师的教导和集体研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我们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目的。要想真正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就要对整个课程的设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课程顺序的调整

通常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顺序是:首先对商业空间设计所需的各种基础知识逐一去讲解,包括空间结构、色彩设计、照明设计、陈设和绿化等;其次是设计程序与表达;再次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商业空间分别去具体讲解;最后是专题创作。这样设置课程的问题是讲完基础知识如学生们不及时的进行练习很快就忘掉了,加上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学生们对讲解的知识也不会印象太深。项目驱动法是要跟随项目的具体实施来进行逐步教学,课程的顺序是根据项目的实施顺序来设置,让学生参与其中,针对具体问题讲解具体需要的知识,学的知识迅速用上,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上课形式的改变

传统的上课形式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老师给学生讲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要点、包括优秀作品的赏析也都是在课堂上进行,没有去真实的商业设计环境中去实地的参观学习,更没有针对真实设计项目做前期实地考察。根据项目驱动法,课程设置要根据具体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形式的安排,实际的工程项目是要有前期的实地调研、尺度测量、项目分析等环节,也就是课程的形式是集实地考察和课堂讲解相结合。根据项目的进展阶段不同课相应的堂讲解的内容不同,学生能将老师讲解的知识在实际考察中得到实际的应用,便于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学的轻松、效果突出。只有走出去做真实的考察,学生在设计中思考的问题才会更加实际、具体,而避免了过于理想化的弊端,最终设计的作品也是符合实际的具有实用性的。

3.课程内容的修订

商业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教材涉及的内容都是讲空间内部怎样设计,而忽略了空间外部形象——店面设计。店面设计是商业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店铺的脸面,它不仅能够体现整体设计的概念和艺术特征,还增加店铺的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可起到增加客流量的作用,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真实的设计项目中绝大多数都会涉及到店面的设计,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增添店面设计这一部分,会使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更加完整,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创作兴趣,充分挖掘创作潜能,提高设计能力。

4.课程作业形式的改革

作为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作业形式,老师留什么作业它们就思考什么问题,不留的作业,学生们认为不重要也不会认真去思考,作业是学生们学习的导向。以前的课程作业形式是运用AUTOCAD、3DMAX、PHOTOSHOP等软件完成的专题创作图册,所以同学们注重的是软件的运用和最终效果图的艺术效果。为了培养学生们在真实项目中的实战能力,只会用软件作图是不够的,课程作业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起来,把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留作业,比如前期调研,一定要让学生提供充分的图文并茂的前期调研报告,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提升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灵感都是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分析,没有灵感来源的设计是没有生命的设计。还要有PPT形式的同类商业空间的优秀作品搜集和解析,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搜集和解析,提升学生们的眼界,把握设计动向,提供设计启发。增加了这两种作业形式,学生们就会从全局来思考问题,设计的作品才会更贴近实际更有价值。

5.学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是“勤老师懒学生”的状况,老师累得半死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它们的收获和老师的付出相差悬殊。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就要采取“懒老师勤学生”的策略,所谓的“懒老师”是要老师真正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把结果告诉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了,手脑都动起来收获就多了,寻找答案的过程给他们的印象极其深刻。课上的时间由老师为主改变成由学生来主导,让学生来讲他们的调研、创意和分析结果等,把主动权给了学生也是尊重学生,给了他们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鼓励它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使独特的创作风格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他们做事有思想有主见,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功课进行总评,这个时候的总评他们才会真正用心去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角色转变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学生们的创作潜能,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施展了学生们的才能,可谓益处多多。

6.评价方式的创新

课程最终的评价方式,由以前单方面老师一个人的评价,改成学生自评加上学生集体互评,再加上老师的总评,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请设计公司设计师来评价。对同学们的优点加以肯定,着重提出同学们的不足和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全方位的评价还有利于学生们互相促进,一个同学出现的问题防止在其他人身上重复出现,学的知识也会更多。

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步伐,面临每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增加,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学生们的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需要我们培养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和实践应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是我们当下势在必行的责任和任务。

作者:刘金敏 赵会宾 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中霞.《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立行[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第2期(上)2014(2):170-171.

[2]罗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J].学术论坛(设计学),2013(09):177-178.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7

目前的就业情况是用人单位急需要人,可是高校培养的设计学生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的学生实战能力很差。教师急着要教授知识,可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疼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爱学习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为主动。我们就是要点燃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方法,继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课程中的市场调研刚好可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

现状分析

目前有很多“校企合作模式、工作坊模式、工作室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改革模式。但是笔者认为教师队伍才是一切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以身作侧、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自身的修炼才是教育未来的出路。“如果一名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一名好老师,世界将会更美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勇于走在教学的一线,不断创新,摸索总结,还要将自己的心得贡献出来,以供大家考验。

餐饮空间设计的培养目标

能够根据客户的餐饮经营市场定位,设计出与其合适的餐饮空间氛围与造型型式,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设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经营的特点,以便提高实际的餐饮设计能力。

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方法概述

本次采取的课程实践改革的过程是以小组合作调研为组织方式。以调研目前南阳市场几家成功的餐饮店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为导向,以分析总结汇报PPT,绘制现场图纸,再创作设计作为最终的具体形式。以师生互评作为课程最终评定。

具体的实践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调研

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收集资料、拍摄现场照片、上网查阅资料,除了每周固定的课堂学习外,学生还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研。比如中午饭间或晚上。这种小组教学有利于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帮助与交流。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在与商家的沟通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与客户的交流,学习了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应变、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会了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最有价值的。发现了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比较喜欢的课题,知道了学习的侧重点。有的喜欢研究空间设计、有的喜欢软装饰、有的对材料感兴趣,甚至有的开始研究餐饮行业的经营管理等等,开始了对餐饮设计及相关课题的好奇,而就是这种好奇就能引导他们自发学习。这就将学习的被动转为了主动。

2.PPT专题汇报演讲

小组分析整理出总结PPT汇报文件。PPT汇报文件必须对设计元素,如:文字、符号、颜色、空间、造型、灯光、材料、风格和陈设等,做出详细的分析、归类、总结。学习各个方案的深化设计,掌握一定的餐饮设计理念。在最终PPT汇报之前的教学工作有:教师有意的引导发问、学生课堂提问、讨论答疑、教师现场总结分析、师生的最终审定等多种形式。学生提出的疑问,发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当时学生学习气氛热烈,大家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课题,比如:现有的餐饮业为什么有的经营良好,而有的经营惨淡,这与其环境设计有什么关系?根据餐饮业老板的经营思想,我们如何从设计上着手思考?功能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隐患?包间、宴会区、4-6人座区、1-4人座区是怎么分配?他们各自的比率关系是多少?经营菜品的种类?就餐区人均占有面积?餐厨比是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发现了:归本主义的设计思想;发现了南阳大汉王朝连锁经营集团的思想;发现了青年属地的广告宣言是“年轻就要敢做,年轻就要与众不同”;还有青年属地大幅墙面壁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吻》的特点,等等很多很有意思的专题。

3.绘制出现场平面图、立面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做出各部分空间的比率参数。最后根据照片绘制出至少两张有说服力的效果图。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们对餐饮空间的设计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熟悉掌握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手绘能力、电脑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练习和提高。

4.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模仿他的形式再创作一个类似的。这就是模拟市场实际的设计创作,让学生在将来的实际餐饮设计中能够更接地气,与市场接轨。我相信通过多次这种锻炼与积累学生的设计能力会大有提高。

5.总结本次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在下文有具体的阐述。

结语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中央空调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30-02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提倡

早在1934年,同志就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的思想,强调教育与生产的结合。2006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已经逐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渐摒弃普通高校“压缩饼干”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联系,注重并逐渐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实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如何把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同时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是个需要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起步较早、目前比较成熟的职教模式之一,是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实施的一种典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二战后,“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高素质人才支持,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总结并借鉴“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大力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经验,我们对我校《中央空调》课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新体系

对毕业生就业的空调工程设计施工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回访和调研,邀请企业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熟知专业行情的专任教师一起组成专家组,以空调企业暖通工程师、工程监理、工程管理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提炼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空调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制订课程标准等,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制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央空调》网络课程,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

三、课程教改实践

1.以职业岗位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以往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毕业后将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没有清醒的认识,在课程教学之初必须让学生从懵懂状态中清醒。例如进行开放式讨论,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将来的理想职业,可以把学生们的理想职业归纳为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售后服务、销售等。把往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向学生们展示,和他们一起分析就业岗位分布情况:2008年工程管理占40.5%,工程设计占24.3%,产品销售占16.2%,产品设计、自主创业等占

少数。作为专科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本科学生相比偏弱,要和本科学生竞争工程设计岗位不容易,销售、自主创业等则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业能力。经过不懈的课程学习和踏实的实践训练,从事工程管理、售后服务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有较大优势。以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创业例子,告诫学生们要踏实学习,诚恳做人,恰当选择,激励学生们自强自信、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开放式的讨论增进了学生们对就业前景的认识,认清未来道路,引导学生进行符合自身特色、贴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图1三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2.以工作项目为驱动,把学习情景转换为工作情景。

为配合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积极整合各种版本的教材、空调工程公司设计施工资源、设计院设计案例、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新体系。设计了全新的中央空调课程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以一个完整的中央空调工程设计工作项目为线索,按照工程设计工作习惯分解为10个工作任务,整个教学任务结束后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完成了一个中央空调工程设计工作。课程开始之初,学生们都能接到由教师下发的中央空调工程设计任务,学习过程转换为由教师指导的自主工作过程,学生转换成企业暖通工程师角色。为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咨讯、讨论、制订工作方案并执行、自我检查等工作,教师主要在资讯环节讲解基本知识,每个工作任务讲解都有工程设计案例支撑,并在一些必要环节融合校内的中央空调模拟试验台和中央空调参观实习等,使教学内容贴合工作实际,紧扣专业热点、难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并适当增加运行管理、概预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与就业市场上暖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对应。把学习情景转换为工作情景,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程序,许多学生就业后都反映这样的课程教学能够让他们真实的接触工程实际,就业上岗后能够很快上手。

3.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工程实际素材引入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素材可以直观且生动地表现以前传统教学法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一些内容。中央空调工程系统庞大、机器多、管道复杂,学生仅靠文字资料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开发了工学结合素材库,搜集、制作了200多个典型动画素材,把多年收集的中央空调工程施工现场、工程实例的照片、录像等进行处理、归类、整合,并精心挑选一些经典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图片、动画可以宏观展示空调工程的构成、原理和观察不到的空气流动、温度变化等,而施工工地、工程实例的照片和视频可以从微观展现实际工程中机器的结构、安装和管道连接等细节。从我校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反应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对于这些工学结合的素材引入课堂感到非常精彩,能够让扑朔迷离的知识难点透析易懂,真正能感受到工程施工的氛围,激起对工作的向往,大大激励学习积极性。

4.迎合企业工作实际需要,强化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中的“学”与企业的“做”如何有机联系起来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力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在广泛调研后构建的中央空调教学新体系中,把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的培养必须迎合企业工作实际需求。

(1)团队协作,培养社会工作能力。

在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小组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各个工作任务,最终完成工作项目即某实体建筑的中央空调工程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与业主交流获取业主的意图、建筑功用、建筑结构以及气象参数等信息,遵循实际工程严谨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团队成员逐渐培养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学会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在完成每个项目教学后,小组团队汇报工作进展,同时对其他小组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大大开拓了工程视野,培养了专业价值观念,学会了快速整理获取信息、辨识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得到锤炼。

(2)工学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工作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结合中央空调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联合桂林市晨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等单位,整合企业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设计了一套以实际工程案例为支撑的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一个实体建筑的空调工程设计大作业,该作业完成后再深入细化,完成详细施工图和设计说明书即为中央空调课程设计。中央空调实验、中央空调工程参观实习穿插在课程教学中,实验和参观实习是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依托,也是理论深系实际的学习。学生可以随时探究校内的中央空调模拟系统,可以利用中央空调参观实习机会深入空调工程现场、施工现场,与企业空调运行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面对面进行密切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工作能力成长,逐步形成和巩固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成长。在工作情景中学习,边学习边联系工作实际,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感悟书本知识和工作实际的联系、差异和内在关系,知识层面和理性层面都能得到实质的提升,职业行动能力逐步培养并强化。

(3)引入先进软件技术,提供竞争能力。

中央空调工程设计计算主要由设计员人工完成,计算工作量很大。许多空调工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空调工程企业,为了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生存竞争力,加快工作节奏,把工程设计、施工周期缩短,这给企业的暖通工程师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市场新变化,我们提出了应对措施。学生在掌握了手工制图基本技能后,进入专业AutoCAD课程,学习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工程图纸。结合中央空调工程工作实际,要提高工作效率,跟上行业企业快节奏步伐,还必须引入新计算机软件技术。天正暖通THvac、鸿业暖通ACS具备建筑物绘图、空调工程负荷计算、空气处理方案计算、水系统和风系统计算,以及由平面图自动生成系统图、轴测图、机器设备和材料分类统计等强大的功能。据业内专家估计使用天正暖通THvac进行空调工程设计其工作效率比传统的手工计算、AutoCAD制图高5倍以上。向学生们推荐了这些先进软件,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习钻研的热潮,成功举行了天正暖通THvac学习研讨会,同学之间踊跃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在中央空调课程设计中有相当部分同学使用它们进行工程设计。先进暖通软件技术的介入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效率和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行业竞争能力,也得到众多实习企业的好评。

5.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对学生课余学习进行引导。

结合开发的工学结合教学素材库,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央空调网络课程,视频、动画、施工现场等素材可以创造工作情景且帮助学生解惑,学习教案和课件能够引导学生以企业工作思路进行业余学习,在线测试栏目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中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课程论坛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方法、知识和技术、工作经验等的交流,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合暖通行业历史、发展现状、趋势等,搜集整理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对暖通行业工作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触发学生就业创业情怀。

四、总 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动中央空调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教学新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较好地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企业工作实际、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切实保障学生社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的培养。2007级暖通专业毕业生在11月下旬,就业率就已超过了70%,这证明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改革与建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 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54~58

2 张 烨、徐肇杰.德国双元制高职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4(5):34~36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9

关键词:活动课;实践;发展;自主性

生物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一体的重要课程。生物活动课服从与生物教育目标,又必须渗透下列各项具体目标:

(1)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4)培养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意识;

(5)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6)培养自学能力及资料检索处理能力;

(7)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1生物活动课的构建原则

为了更好地根据生物活动课特点开展活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1.1生物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

1.2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原则。

1.3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1.4规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1.5实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则。

1. 6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

2 生物活动课现状透视

近几年,活动课程的设置受到教育部门及部分学校的重视,但目前许多师范学校生物活动课不同程度偏离活动课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组织上的自发性

生物活动课虽然强调自愿参加,但总要依赖与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活动课的正常开展。目前,部分师范学校生物活动课仍处于自发状态,无牵头的组织者、无组织发展的有关程序、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组织部门。这样的自发组织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2.2内容上的随意性

活动课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考虑到和教材的衔接,体现有序性。而有些学校或生物教师在安排的内容上随心所欲,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体系,又没有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也不参照相应的活动课教材,使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收不到实效。2.3形式上的单调性目前部分师范学校开展生物活动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搞简单的一刀切、大呼隆的群众性活动,没有指定有专长的教师作指导。久而久之,把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无兴趣的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接受相应的培养。

2.4开展活动的不经常性

由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活动课开展的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3生物活动课的实践

我校针对开展生物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活动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活动方式和操作形式。3.1健全的组织结构

开展生物活动课必须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健全管理系统。聘请有专长的生物教师任指导,选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集体。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到技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2独特的方案设计

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活动,优秀的活动方案是学生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倡导参与意识,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契机;体现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以“空中绿化调查的活动课,,进程为例,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进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空中绿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我市空中绿化的程度

空中绿化对各行业的影响

交代活动目标

明确活动目标

空中绿化的类型有那些

我市空中绿化的程度怎样

空中绿化对交通、旅游有何影响

制约空中绿化的因素有那些

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

积极思考

勇于探究

调查居民阳台的绿化

调查马路的栏杆绿化

调查建筑物的屋顶绿化

组织调查

激发动机

亲自实践

动手操作

我市居民阳台绿化率不足10%

马路栏杆、厘顶的绿化率近为零

我市空中绿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总结讨论

解疑释疑

讨论辨析

质疑问难

国内外城市绿化情况

影响环境的因素

引发联想

促进迁移

积极想象

举一反三

提交调查报告或

撰写科研论文

评价分析

自我检测

3.3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

3.3.1参观考察

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市蟹苗养殖厂、贝雕工艺厂、水族馆、珍稀蝴蝶展、海洋生物标本展,还参观市污水处理厂、市环境检测中心;组织学生看科普电影和录像;考察新海电厂循环水的利用情况。参观考察过程中请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参观后组织学生谈收获、写体会,教师作总结。

3.3.2实验探究

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活动;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敢于创造。如《绿蒂王、梧桐等花卉的组织栽培》、《用废弃茶叶、栎叶栽培灵芝高产技术的研究》、《玳瑁的人工饲养试验》、《玉兰种子的芳香油提取试验》等。

3.3.3开展讨论

生物活动课上可就有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如我国是否存在蜂鸟?蜂鸟与雀天娥到底有那些区别?也可就某些重大工程建设展开讨论,如围绕高公岛核电站的建设对我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可能对环境产生副面作用开展讨论。讨论中,注意营造自由商讨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也渗透了环境教育。

3.3.4撰写小论文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也是生物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可以布置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论文的撰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题材可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为什么有的黄瓜吃起来很苦"、“大象的生殖能力到底有多大”;也可源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的总结体会,如“豆虫的人工饲养"、“药用昆虫的调查"、“烟台百里香的香料提取"等,然后,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篇10

家居空间设计是综合性能力及实践性的专业,家居空间设计在追求各自设计风格,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注意设计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追求空间中物质与精神的最佳组合,是空间处理的追求。其教育目的的能力培养是为未来执业时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学生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就必须通过家居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及其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其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与策略是作为学习评量的检验机制,更是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活动,为此教学方式为其教学的主要特色。

家居空间设计课程的特点

家居空间设计为室内设计主要的课程科目作为教学内容,其课程修业的时数及学分数更是占专业必修学分相当多的比例,且家居空问设计课程贯穿了整个年级,因此也显示出家居空间设计课程科目在家居空间设计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家居空间设计课程科目在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专业领域中,课程目标是为培养学生专业的能力,而教师通过教学将课程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及专业知识付诸行动的教育活动;其教学策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及沟通重要的桥梁,因此本研究针对家居空间设计系所发展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以探讨并了解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学习评量。

家居空间设计的综合核心是室内空间为范围,以不影响原建筑物的机械或结构系统为条件,运用自然元素以及人造材料,为调和人与人的活动有关的有机系统以及物与物功能有关的非有机系统而进行的创意构思;而这创意构思的结果必须通过适当的媒介正确而清楚的表达出来,以作为装修人员具体呈现的依据。

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家居空间设计不仅仅只是装饰及呈现使用者的风格,更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目的,通过设计者对于室内构造、空间规划、材料、家具、设备、工法…等等,并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目的及机能性,所进行的综合性的专业活动。因此,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为是由教学目的衍生而来,是可测量及观察的名词,其原则包含:(1)教学目的与目标应能反应出与早订立的课程目的及目标的关系。(2)根据认知、情意及技能三个学习领域予以具体化,并能同时确认高层次与低层次的学习,但着重于高层次的学习内容。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循课程的目的与目标而来,且课程目标与目的所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各个年级,因此,通过建构出家居空间设计课程科目的课程目标,以能了解家居空间设计课程内涵及教学模式及策略。家居空间设计课程强调的是设计是种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型活动,期内涵包含艺术、人文及工程各层面,通过分析、归纳、判断及整合的设计行为,也就是设计是一种有实用、美观及独创等诸多条件的综合计划设计行为。

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影响的因素包含:目标、教学者、教材、进度、评鉴、学生、环境、方法等因素。针对家居空间设计的课程目标,即计划内学生所必须学会的科目内容、经验,包含系上和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教材内容、设备等,并着重于课程中的教学模式与其所执行的教学策略,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资源及评量内容的探讨,因此是以教师为主的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的内容相当多元且涉及多种学习领域,设计的教与学通常有实作、思维训练、实务和创意发展等内容,其课程大多强调做中学来累积经验,以工作室与设计案(project)的模式当作授课的主轴。设计工作坊的作用在于训练学生的创造、绘图、问题解决、沟通及规划流程等能力,使学生揣摩像设计师般思考,并用图像、模型和视觉语汇来呈现或解决设计案中的问题。而设计教育理念包含:(1)创造力与敏锐性;(2)设计的根源;(3)工程与技术国际观与本土观;(4)全球化的设计;(5)设计经验的培养等。

PBL模式在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1.问题导向学习(PBL)内涵

国内家居空间设计教学方法相关文献鲜少,目前文献中仅有以问题导向是学习于家居空间设计教学上的应用,因此本研究针对此学习分法做了解。问题导向学习(简称PBL)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PBL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与问题解决能力,故此种学习方式,对于像家居空间设计这类的应用设计科学而言,应具有相当的采用价值。而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生活上的种种案例或是情境模拟为架构,学生与老师之间教学互动上,通过案例中的练习,从中发掘问题,使得问题的思考得以加深加广,并思考问题解决方针。问题导向学习的主要特征:(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2)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非结构式的问题(ill-struclured problems);(3)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4)偏重小组合作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5)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后设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2.应用策略

家居空间设计的教育强调的是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将实务与理论结合,从中学习并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并结合人文美学、艺术、工程与技术等专业领域,以符合执业需求。家居空间设计是由设计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空间感知、艺术美学、自然科学等各基础能力所综合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在于培养可适用于从事家居空间设计时的所需。因此将家居空间设计专业能力与学术的学习架构进行整理比较,家居空间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项目。

从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术架构,皆有共同的能力需求也包含了未来于执业时所需具备的能力,并且反映出学习家居空间设计应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也是作为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上的课程规划与其执行的教学策略,是否落实及反应在教学目标上,俨然是重要的课题。

家居空间设计包含多元化及跨领域的问题,家居空间设计在开始计划之初,往往为非结构性且模糊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BL培养学生了解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归纳能力至为重要。问题本位学习模式在国内又称为问题引导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务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基本上,问题导向学习是种另类的教学方法,它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将所发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形成案例,大家共同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之道。所以,学生不只是在教师传授中得到知识,最重要是在小组中学习。构思、立意,可以说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室内设计通盘构思,是指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从总体上根据家庭的职业特点、艺术爱好、人口组成、经济条件和家中业余活动的主要内容等进行通盘考虑。例如,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风格,还是显示文化内涵的传统风格;是返朴归真的自然风格,还是既具有历史延续性,又有人情味的后现代风格:是中式的,还是西式的,当然也可以根据业主的喜好,不拘格、融中西于一体混合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但是都需要事先通盘考虑,即所谓“意在笔先”。先有了一个总的设想,然后再着手地面、墙面、天棚怎样装饰,买什么样式的家具、灯具、窗帘、床罩等宅内织物和装饰小品。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来主导整个学习的进行,建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自我导向终身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技能,以及团体合作的方式。因此,PBL基本上建立在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及建构主义三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学的方式是以学生为本位,通过教师从旁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可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及真实案例的题目操作,培养学生了解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主动学习研究、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发展多元的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评量的方式是包含学生整个学习历程,并纳入以自评及同侪评量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的学习。

结论

总之,因此家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师在教学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取向,且PBL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的接口及连接,作为引导学生从体验到实践与成果评量的种手段及技术,并且通过教学的规划及教师所施行的教学策略以达成课程目的与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