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4:17:45

液压实训总结

液压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液压实验台 回路设计 液压控制 PLC控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名言在《液压与气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体现更为突出。《液压与气动》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课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效地利用实验设备,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校有“液压系统压力形成原理”实验台、“液压元件性能测试”实验台,这些只是做基础部分实验用,而未改装的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液压回路及其元件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只能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或多媒体课件学习,学习起来还是比较抽象也不容易掌握,使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现代化水平,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对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实验台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的液压基本控制回路实验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液压回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进行液压系统控制及中级工的培训等。是全液压控制、继电器控制液压部分动作和用PLC控制液压部分动作完美结合的典型实验设备。

该实验台采用的是中压系列液压元件和快速接头。通过该实验台,学生不但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搭建成各种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及全自动控制的液压回路或液压系统。而且还可以独立地进行实验实训科目设计、实训操作、安装、调试、故障排除、编制控制程序等。这样使学生得到理想的综合训练,较好地满足了当前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1 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应用实例

下面通过两个实例说明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在液压传动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1 液压回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在实验实训教学中,一般由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和实训科目的内容、要求,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液压元件、电气元件、电脑与软件等。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自己拟定实验实训方案,实验实训步骤,独立操作,安装调试或测试,及时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安装液压元件:定量叶片泵1台,单杆液压缸2台, Y型溢流阀1台,调速阀2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台,油箱1台,油管及管接头多个。

要求:用这些液压元件组成一个可以实现“A缸进B缸进A缸退B缸退停止”顺序动作的液压传动系统。

实验实训步骤如下:①画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②分析运动过程,并作出电磁铁动作顺序表,如表1。

a.A缸前进时,1YA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左端、调速阀6进入A缸左腔,活塞向右移动;回油经换向阀4直接回油箱,此时活塞运动速度由调速阀6调节,完成A缸的进给动作。b.B缸前进时,1YA继续保持通电,3YA通电,油液经换向阀5的左端、调速阀7进入B缸左腔,活塞向右移动;回油经换向阀5直接回油箱,此时活塞运动速度由调速阀7调节,完成B缸的进给动作。c.A缸退回时,1YA断电,2YA通电,3YA继续保持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右端进入A缸右腔,活塞向左移动;回油经调速阀6中的单向阀,经换向阀4流回油箱,完成A缸的退回动作。d.B缸退回时,1YA、3YA断电,4YA通电,2YA继续保持通电,油液经换向阀5的右端进入B缸右腔,活塞向左移动;回油经调速阀7中的单向阀,经换向阀5流回油箱,完成B缸的退回动作。e.B缸退回到位停止,此时1YA、2YA、3YA、4YA均断电。③根据工作原理图,选择液压元件,在液压实验台上连接好回路。④开机调试,调节调速阀的手柄,观察液压缸的速度变化,做好记录。⑤实验实训完毕,拆卸回路,将元件清理并归位。

通过本实验实训项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液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如何正确合理选用,还能提高学生对液压回路的设计、组装、调试等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1.2 用PLC控制液压系统并设计、安装、调试 在此类实验实训中,教师给出控制内容及要求,提供安装设备,由学生根据所学的液压及PLC理论知识,自己拟定方案,步骤,设计液压回路,在欧姆龙软件中设计梯形图,独立操作,发现问题学生自己研究解决。

现有设备:电脑1台,装有可编程控制器的QCS014设备1台,定量叶片油泵1台,单杆液压缸1台,溢流阀1台,节流阀1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台,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1台,油箱1台,油管及管接头多个,接近开关5个,数根导线。

要求:用这些元件组成一个用PLC控制实现“快进工进快进工进快退原位停止”液压传动系统。

具体实验实训步骤如下:①画出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图2。②分析运动过程,并作出电磁铁动作顺序表,如表2。

a.快进时:由启动按钮SB2给电,1YA、3YA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左端进入液压缸5的左腔,活塞右移;回油经换向阀4、7流回油箱,实现第一次快进。b.工进时:当活塞杆运动到接近开关SQ2时,使3YA断电,1YA继续保持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左端进入液压缸5的左腔,活塞继续右移;回油经换向阀4、节流阀6流回油箱,实现第一次工进,工进速度由节流阀6调节。c.快进时:当活塞杆运动到接近开关SQ3时,1YA继续保持通电、3YA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左端进入液压缸5的左腔,活塞继续右移;回油经换向阀4、7流回油箱,实现第二次快进。d.工进时:当活塞杆运动到接近开关SQ4时,使3YA断电,1YA继续保持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左端进入液压缸5的左腔,活塞继续右移;回油经换向阀4、节流阀6流回油箱,实现第二次工进,工进速度和第一次相同。e.快退时:当活塞杆运动到接近开关SQ5时,1YA断电、2YA、3YA通电,油液经换向阀4的右端进入液压缸5的右腔,活塞左移;回油经换向阀4、7流回油箱,实现快退。f.原位停止:当活塞杆运动到接近开关SQ1时,1YA、2YA、3YA均断电,活塞运动停止。③绘制出PLC梯形图并附输入、输出地址(I/O)分配列表,如图3及表3。④根据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选择液压元件,在液压实验台上连接好回路。⑤根据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梯形图及输入、输出地址(I/O)分配列表,选择接近开关和导线,在液压实验台上连接好电路。⑥开机调试,调节节流阀的手柄,观察液压缸的工进速度,做好记录。⑦实验实习完毕,拆卸回路,拆卸电路,将元件清理并归位。

通过本实验及实训科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液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如何正确合理选用;了解欧姆龙软件环境,掌握梯形图的制作及输入、输出地址(I/O)分配;了解接近开关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并掌握电路中的线路连接方式。通过学生对液压回路的设计、组装、调试及欧姆龙软件的应用等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 总结及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的发展前景

液压教学不只是单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多应该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实训,不仅可以加强对液压理论知识方面的理解,而且也能掌握先进的控制技术,培养学生在机液电一体化综合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综合性能比较强,在实践教学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2.1 总结 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方面的工作:①阐述了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用举例说明法阐述了在该试验台上完成液压回路的设计、电磁铁动作顺序表、安装、调试的全过程。③用举例法阐述了根据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控制要求,设计液压回路;用可编程控制器建立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并设计绘制梯形图;安装元件、连接导线、调试观察结果。④总结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收获,体现了实实在在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液压与气动》课程从朦胧到清晰的全过程。

2.2 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应用前景 以上是液压基本元件以及PLC控制在该实验台上的应用,也基本满足了液压教学的要求,然而,该实验台的功能完善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①模拟量元件的应用。在该实验台上可以增加一些带有模拟量的元件,应用这些比例阀设计回路并且与PLC结合,紧贴技术发展要求。②插装阀和叠加法的应用。该实验台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选用插装阀和叠加阀,是该实验台控制方式更多样化,科学化、先进化。③液压系统故障设置的开发。能在该实验台上开发“液压系统故障设置”功能,可以模拟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常见液压故障,以便液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课程中学习更方便,更实际,更便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对液压系统中的出现故障,进行排除。

总之,该实验台经过第一次改装后,增加了PLC控制,使QCS014拆装式液压系统教学实验台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该实验台也将不断的融入新的元素,使该实验台的功能逐步完善化,更好的为液压实践教学服务,培养优秀的液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海荣.基于QCS014A实验台的液压马达选型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2(14).

液压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 实训设计 实训布置

气动与液压技术是机械设备的一种控制手段,优点比较突出,应用十分广泛。作为机械方面的重要基础课程,已为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广泛采用。《气动与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基本常识》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抽象,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缺乏感性认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这门课程教学时,实操课就是一个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现谈谈笔者在《气动与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基本常识》课程的实操课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常言道:“无病不用求医服药,不饿不去觅食充饥”。要想学生有效的做,也必须使其产生求知欲。课前,通过有关实际运用来反复强调相关内容。比如说,在机械工业中,目前机床传动系统有85%左右采用液压传动与控制,在工程机械中,普遍采用了液压传动,如汽车起重机、轮胎装载机、履带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等;在农业机械中,目前已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汽车工业中,液压制动、消防云梯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在轻纺工业中,气动运用广泛,诸如流水线、包装机、注塑机、印刷机等;在船舶工业中,如全液压挖泥船、打捞船等。在军工业中,陆、海、空三军的很多武器装备都采用了液压传动与控制,如坦克、飞机、火炮、导弹和火箭等;总之,一切工程领域,凡是有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场合,均可采用液压与气动技术,使用领域和设备越来越宽、越来越多。(以上的这些均根据相关课程内容通过课件演示给同学们看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另外,通过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介绍一些从事气动与液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待遇,对学生也是个激励。例如,在气动逻辑回路的实操课中,如果简单的给学生本实操系统图,让其完成实操过程就结束一节实操。通常情况下多数学生只会昏昏欲睡地完成元件的连接,就当是完成实操任务。这样就达不到让学生在实操中提高对梭阀和双压阀性能的认识及学会对其使用的有效效果。于是在本实操课前,我先播放利用双压阀的设备木材剪切装置和压印机的视频,让学生看到整个机构的动作及其效果。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其它途径去查找有关此设备的相关气动结构,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对梭阀和双压阀的使用有近一步的了解。于是,在本次实操课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积极去完成设备木材剪切装置和压印机的气动部分系统图并非常主动地研究系统的原理及各个相关元件的作用,达到了有效的实操效果。而之前,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实操教学中并没有如此有效。

二、从实训布置方面来提高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实操需要什么元件,教师就准备什么元件,并没有很多其它元件放置在实训台中。之前实训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细致观察元件也没有挑选元件的能力,导致出现用过几次的元件都不清楚其特点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于是我在每次实训中都把很多类型的元件放置在实训台上,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先挑选出所需的实操元件,在挑选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很多相似的元件,并会发出提问。这样就是学生在一次实操中就真正的认识了所需元件,并了解相关新的知识。

三、利用实训内容设计来融合相关及容易混淆的内容

实训内容的设计对于实训课来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效果。

液压与气动有很多元件都是相关和容易混淆,如果在设计实操内容时都是单单为某个元件而专门设计一个系统,那么实操内容就会大量增加,还会无意义的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操作,这样效率就比较低。所以在设计实操内容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相关元件融合在同一个系统或同一次实操课中。例如,我会设计包括行程阀,电磁换向阀,手柄式换向阀,气动换向阀的回路,可以设计都是两位三通但左右位想法的电磁换向阀在同一个回路中,也可以设计双压阀和梭阀在同一个回路或在同一节实操课的两个回路等等。这样学生不但实操效率提高而且能够掌握相关和容易混淆元件的使用和区别。实操教学有效性当然就高。

四、严格实操步骤以及操作规范性

无论在液压还是气动的实操课中我都采用这样的实操步骤:课前准备课前列队布置实操任务分组实操整理总结。

课前准备就是在课前的3—5分钟安排体育委员检查服装(统一穿工服),引导学生列队,并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学生发出准备上课的意向,同时处理特殊情况,检查他们准备的情况,以免浪费课堂时间。

课前列队(上课铃响后前3分钟):体育委员列好队后,各排报数,向我汇报出勤是否正常。这样就能清晰的知道学生的出勤是否正常。

布置实训任务(课后4—10分钟):向学生表明本节课的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方式。强调安全操作。

分组实训(课后11—75分钟):各小组长检查相关元件是否齐全,完整。教师示范后各小组长带本组到实操岗位,开始实操,教师同时进行指导。

整理总结(下课前15分钟):先要求学生停止操作,清点元件,填好记录表,搞好卫生。教师检查实操设备,卫生情况;集队,考勤,然后进行总结,一般包括与本次实操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方面、纪律方面。最后调动积极性,表扬表现优异的小组及相关学生,对所有同学进行鼓励。

严格按照这种实操步骤使学生有效的形成了严谨、认真的思想,也解决了实操课课堂秩序较乱,学生较难管理的现象,使实操课井然有序的进行,也就提高了实操课的有效性。

液压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液压;气动;项目教学;实施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类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1]。随着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在高职机电类专业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也促使本课程教学逐渐由课堂转换为实验室教学。因此,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合。在这种背景下,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通过项目形式呈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均得到提高。

1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2]。以项目学习任务为载体,以目标为引导,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于一体的教学模式[2]。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项目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拿到项目后就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景中,在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最后再由学生自行完成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整个学习中,教师一直充当的应该是组织引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项目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在学校液压实训室和气动实训室进行,为期两周时间。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操作技能。

结合课程知识点、实训条件和生产实际等情况,将课程设计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主要任务展开,通过项目中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一:液压千斤顶的使用,目标:学会使用液压千斤顶。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二: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动力元件的选择和拆装,目标:(1)会拆装液压泵,认识泵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2)能通过型号识别各种泵及泵的规格。液压泵的作用、分类和性能参数,常用液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泵的选用方法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三:压蜡机执行元件的选择和分析,目标:(1)会拆装液压缸,认识液压缸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2)会拆装液压马达,认识液压马达结构、工作原理、主要零件形状,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作用、分类和特点,液压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四:液压钻床液压回路的设计,目标:(1)会调节液压控制元件,组装液压控制回路;(2)会使用液压仿真软件,并进行液压回路的设计。认识液压方向、压力、流量控制元件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会分析液压控制回路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8课时。

项目五:CK6140数控车床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目标:(1)能进行液压回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液压元件的应用,回路的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六:手动送料装置的设计与调试,目标:(1)会识别和选用气动元件;(2)能绘制简单的气动系统控制回路;(3)能根据元件的功能设计气动回路,并进行相关调试运行。气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七:气动夹紧装置设计,目标:(1)能进行气源装置的日常维护;(2)能进行系统压力调节;(3)会选用气缸。气源系统各元件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及功能,气缸的类型和选用。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项目八:折边装置气动回路的设计与调试,目标:(1)能在仿真软件中设计气动回路;(2)能构建各种换向回路,并进行回路调试;(3)能进行气动回路设计与调试。气动控制元件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回路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九:卧式加工中心气动换刀系统分析,目标:(1)能在仿真软件中设计气动回路;(2)能进行气动回路的安装、调试,具备回路分析能力。仿真软件的应用,气动元件的应用,回路的分析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6课时。

项目十:压印装置控制系统的维护,目标:能分析判断气动系统,及时排除回路故障。气动元件符号,气动系统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支撑,建议4课时。

3 《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课程实施

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学任务为载体,主动寻找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3]。

项目教学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前,先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建议每组3~4人为宜。分组时,教师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分组,以充分调动每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任务分配、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1)任务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项目任务书,明确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

2)学习计划制定:根据项目任务书描述,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任务完成步骤,确定任务实施方案。

3)学习实施: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学习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实施,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

4)成果展示:项目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公开讲解展示任务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达到的效果。

5)评价总结:根据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由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评价的三维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

4 小结

总之,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能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技能的提升,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相辅相依的关系,而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洪波.基于液压传动的课程创新教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56-58.

[2]马春峰.《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的尝试[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69-71.

[3]黄惠茹,李金哲.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10:42-43.

[4]耿秀明.基于项目法《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80-181.

[5]郝春玲.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以高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0-71.

液压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液压传动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液压传动技术作为高职机电一体化的重要专业课,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往的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下,学生很难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液压元件的复杂结构,而且不能完全达到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因此,势必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改革。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改进液压传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液压传动技术课程学习兴趣浓厚与否对该课程的教学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1.开课时的课程介绍

开课时的课程介绍一定要做好,如果学生第一次上该课程就听得厌烦的话,今后就很难完全投入学习了。对液压传动技术这门课程的介绍一定要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例子先介绍该课程的应用,而不要一开始就直接介绍液压传动技术基础知识。比如说我们在绪论部分液压传动技术应用的介绍,可以引入学生有所耳闻的液压千斤顶、空客A380、主战坦克、汽车起重机、载运自卸车等产品的液压系统。这样会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搞明白这些产品的液压部分工作原理,从而为该课程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平常教学的兴趣培养

《液压传动技术》这门课程在实践当中运用的例子特别多。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每讲一个液压原理或者液压回路之前,一定要先引入某几个实践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它的工作原理,设置悬念,再去讲相应的原理,最后再回到引入的实践例子上,这样便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钻研知识。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帕斯卡原理时应该先引入液压千斤顶,而后设置“为什么一个小的力可以顶起很大的重物”的问题,接下来再去讲帕斯卡力的放大原理,最后再去讲解液压千斤顶如何应用帕斯卡原理实现其功能。再比如说,老师讲到回路部分内容时,还可以引入起重设备、液压钻床等等例子。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常要多去收集这些教学的例子。

二、教学手段的改变

1.多媒体课件使用

液压传动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回路特别多,而且许多都是一些动态的过程。如果单纯的以板书和挂图教学,很难讲清液压传动技术这门课程。所以,老师应该在制作动画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上多下工夫,不仅要把液压回路部分制作成动画,而且还要把我们引入的实例尽量用动画模型做出来让学生去观看其工作过程,这样会更加贴近实际、会更加生动的演示其原理。

2.仿真软件使用

老师在做动画的时候不仅要使用仿真软件,还可以让学生使用仿真软件动手设计一些简单的回路并且演示其动态过程,这样一方面,学生会掌握液压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实训环节

1.液压元件拆装方面的实训

学过《液压传动技术》的学生普遍反映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复杂结构这部分内容学起来很难。那么如何让学生简便快捷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呢?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内容要加大实训环节。过去我们对这部分内容一向放在理论课堂上让学生单一的看图学原理和结构,这是很难的。我们应该建立拥有各类常用液压泵、液压控制元件的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拆装这些元件,这样一方面,在拆装过程中学生就会观察各个元件的结构,并且会思考为什么设计成如此的结构,从而探索学习其工作过程和原理,而且会学明白;另一方面,在拆装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符合我们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目标的。

2.液压回路组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对回路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学校应该设置模块化生产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能模仿工程实际运用中各种液压及电气回路的工作过程。通过在系统实验台上的实训,学生可以认识组成各种回路的基本元件,如单向阀、压力阀、调速阀等元件结构,并且可以学会运用这些液压元件组成其他不同功能的回路,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也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

液压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模块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06-01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各行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必须从教研教改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大胆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用性很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等专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人充分调研了胶东地区制造业中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运用状况,主要涉及现代制造业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群,要求学生具备液压与气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为目标,建设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

一、模块化课程意义

课程模块化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手段,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块化课程以岗位需要来确定课程内容,然后把课程内容分解成模块,每个模块是独立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元。在职业教育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把已经掌握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可把该部分从培训内容中划除,不再重复学习。组合式学习材料可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以及职业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学习内容。

二、课程教材的模块化建设

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推动并影响着教材改革。过去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要求。因此,为与模块化课程教学相适应,必须建设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材。

课程教材内容的选取符合岗位能力要求,充分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实训、仿真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按认知规律,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职业能力阶段性成长的特性整合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职业应用知识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每个模块以实际的设备为载体,设置学习项目。将整个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项目,分别为基础知识模块的项目一YCS-A液压试验台的组装,职业应用知识模块的项目二CAK4085数控车液压泵特性分析和项目三锅炉门液压系统设计,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的项目四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分析和项目五软式袋包装机气动系统设计。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个典型的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所需知识,获取技能。教材的整体模块设计为任务目标,任务描述,知识与能力,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技能扩展。教材模块中的工作任务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维护维修的技术和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后为了巩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设有项目拓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项目拓展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能力;初步具备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改造能力;培养职业生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养成敬业乐群的职业素养。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整合

我院建立了先进的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设置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提供符合职场安全要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真正的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在教学上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工作任务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体转变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体,以课堂为主体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工作紧密连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课程训练内容进行教、学、做相结合,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排序和设计,清晰体现职业工作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课程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成果的检验

本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设模块化课程,其质量评价就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标准进行。改变单纯理论课程试卷式考核模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把考核的重点转向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项目技能考核―模块综合考核―职业技能训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技能考核是由每个项目中涉及的任务评价成绩组成。学习过程中采用分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建立了小组自评和各小组互评的考核体系,主要采用小组学生自评和各小组互评方式。

2、模块综合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仿真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方式。理论设计按照要求选用液压元件,绘制回路图。液压回路仿真具体要求,按照设计图搭建回路,仿真运行、调试回路,导出结论。实操训练要求,在液压实验台上组装实际回路,复查回路,实际运行回路,对比分析。按照结论和实际分析结果评定成绩。

3、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采用学期末组织液压气动装调技能大赛,通过初赛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最终的液压气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决赛,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整个考核过程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建设突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提炼课程学习领域。它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实践教学,高度密切与企业的配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适应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冰蔚.模块化课程及其运用[J].芜湖师专学报,2002,(1).

[2] 聂玉凤.浅谈“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液压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项目教学法 《液压与气动技术》 实训教学

1.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为以后机、电、液一体化和设备液压系统维修等专业课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心”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90%的高职学生感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实训教学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和怎样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训学习。针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特点,我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的设想,其目的是通过行动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项目任务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特点、使用和维护,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选用适用的液压元件,对液压系统进行组构、控制,并能排除简单的故障,以及具有设计简单液压传动装置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内涵

2.1项目教学法概念与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实施一个或多个项目,从而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得到充分重视和推广。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导向,根据现有的可利用教学资源,以可使学生实际操作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创建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1)项目任务的确定。项目任务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立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项目计划的制订。教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确定具体的工作过程。(3)项目任务的实施。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各学生应用能力现状进行分组搭配成诺干项目小组,以小团队形式实施既定的项目。(4)项目成果的评价。此阶段主要反映在项目小组实训日志上,也可搭配各项目小组互评的形式。

2.2实践性问题教学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问题教学,可以实现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形成技术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实践性问题必要性

(1)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在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不学书本上的技术理论知识同样可以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工作任务,此现象表面上看,技术理论知识和完成项目任务无关,更深层的含义是:其教学本质是学生仅仅掌握了技术实践知识(操作技能),而忽视了技术知识的另一个方面――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完整,这明显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相违背。从教学角度,其本质是在项目设计或教学过程中,没有找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要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在什么条件下两类知识能够整合”转向“在什么场合下两类知识能够整合”。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下”的实践过程需要技术理论知识。那么有两种场合可以进行知识整合:第一种场合是学生迫切需要理解项目实践过程,即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问题,来理解技术实践过程;另一种场合是当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模仿获得的操作方法已无法完成项目任务,这时就需要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即“怎么做”的问题。

在上述两种场合情况下,分别出现了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以及“怎么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以技术理论知识为前提,将技术理论知识用于了技术实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即实现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也就是说,实践性问题是整合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必须结合点,以此形成技术知识。

(2)驱动学习的必要性

最能驱动学习的莫过于学习者参与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具备的最一致的特点就是需要人们去解决问题。对于职业活动而言,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就是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也就是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性问题不但是知识整合的需要,而且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驱动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需要。

2.2.2实践性问题设计

实践性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的关键。在设计实践性问题时,在遵循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性问题设计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对于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的教学设计也应遵循以下细则。

(1)镶嵌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必须把实践性问题镶嵌在项目之内,不能脱离项目内容而设计实践性问题,否则就成为了没有情境化的学科问题。学生只有解决实践性问题才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学习任务。

(2)“最近发展区”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设计实践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不是指现有水平,而是指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是指学生凭借过去的学习经验、积累的知识,在没有指导的条件下,通过独立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种为可能发展水平,它是指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凭借学生发展潜力和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辅导,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可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实践性问题的设计时必须针对学生已具备的问题解决能力来设计实践性问题,特别要注意把握难度,不宜过难,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实践性问题。这样的实践性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为此,最近发展区原则是指应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进行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3)教学过程差异性原则

由于实践性问题可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不同的问题其解决过程也是不同的。为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就需要不同的解决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

3.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3.1项目任务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为: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等等。该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机床电控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这里可以看出,《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目实训教学题名为:《典型液压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控制实训》。此项目课可分解为两个模块(表1):

3.2项目小组分配

项目小组由教师事先根据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分配,每组原则上为2人。但是,考虑到各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也可使多个小组分配1名优秀学生为顾问,使之在学习任务时互帮互助,达到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3.3项目实施

根据表1中各子项目进行依次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各项目的进度控制,组织学生对实训教材中该项目的液压系统原理图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以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表1中,基本技能训练是针对学生对各种液压元件的主要工作原理、外形结构、保养维护方法、故障排除的强化技能训练,它与理论教学中液压元件部分对接,可实现“学而知之”,也充分训练了今后在液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时的能力;综合应用模块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动手搭接油路、电路实现控制要求,同时也可利用仿真软件实施仿真动作,使学生由此得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解决所设置的实践性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

3.4项目成果评价

每个子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集中总结、答辩,先由学生对所在项目小组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对其项目组实训日志进行审阅,最后给出成绩。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应采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整个项目评价和总结是通过由项目教学教师团队组成的评价组对学生综合知识进行评价,以答辩的形式进行。

4.结语

在机电专业《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确定项目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从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选取项目题目,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就业岗位,令学生感到该课程有用,既起到对专业知识承前启后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项目应尽量覆盖本课程的知识,以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本课程知识体系;三是在覆盖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高职教学原则,学习任务的内容需要剪裁与增加,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液压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组合订单;高职;人才培养;液压与气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47-02

1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以流体为工作介质,通过各种元件实现能量转换、传递和控制的技术,在机床、汽车、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还很少,因此企业在聘用和培养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人才时面临很大困难,目前主要是从相关专业选择优秀人才进行岗位培训,增加液压与气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要。同时技术要求高、单个企业需求量小的专业特点也给人才培养带来困难。

我院通过地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本地区及周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成立了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现已经分布在内蒙及周边城市的各大国有和民营企业。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调研,我院培养的学生受到了企业欢迎,能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通过跟踪反馈表明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技能培养以及与企业对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与企业合作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论证,与四家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签订了“组合订单”合作培养协议,与四家企业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液压与气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传统“订单式”培养的优缺点

“订单式”培养是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签订订单,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订单教育,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进行人才培养,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订单式”培养在降低培养成本、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订单人数不足、订单企业多为大中型企业、订单专业以劳动密集型专业为主、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提升受到限制、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冲击等都制约了“订单式”培养的发展。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社会总体需求量大但单个企业需求量小的专业,因此很难与企业形成订单进行培养。因此与企业合作提出“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3 “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通过调研、分析、论证,与四家国有及民营企业签定五方“组合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1 “组合订单”培养的总体思路 “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是基于“宽平台、多通道”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培养初期融合企业理念建立专业基础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定位,结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校企合作进行专项培养。在“组合订单”培养中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由校企各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制定企业专项培养能力标准,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共同实施、共同监控、共同考核、共同管理、分类培养。

3.2 “组合订单”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

3.2.1 企业调研,签订组合订单。“组合订单”培养首先要确定合作企业,分析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宽平台、多通道”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我院与四家企业合作达成了“组合订单”培养协议。四家企业分别从事不同专业方向的生产,如一集团某公司从事液压元件加工、装配及系统设计与制造;永华控制主要从事系统故障诊断、维修及液压站设计;宏达机械从事工程机械维修、销售;凯捷机械从事液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各企业每年需要的液压与气动技术人才都在8~15人左右,并且职业能力需求各有偏重。与上述企业分别签订订单班则人数过少、培养成本过高。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与四家企业分析论证,签订了一校四企“组合订单”人才培养协议。

3.2.2 合作开发“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校企资源。学校与四家企业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宽平台”教学环境与企业“多通道”实践条件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依据企业能力需求开发专项技能培养项目。如与宏达机械根据其岗位能力需求开发“工程机械液压元件与系统应用”、“工程机械液压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项训练项目。与永华控制合作开发“液压系统组建与调试”、“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训练项目,并将专项训练项目在企业进行实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教学。

3.2.3 企业参与“组合订单”培养。订单企业从人才培养初期就参与学生培养。新生入校后由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专业方向与订单企业有初步认识。第一学年主要依托学校开展专业平台知识与技能培养,并安排学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概况、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第二学年以专业通用能力培养为主,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此阶段主要依托学校资源开展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到订单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以企业教师为主,通过讲座、参观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中可以进行企业轮换,加强学生对各企业认识。第四学期末暑假安排学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订单企业、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订单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后续专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奠定基础。学生与企业共同确定就业意向。第五学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学生根据意向企业进行分班培养,教学环节以企业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完成专项能力培养和训练。这一阶段是“组合订单”培养的关键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企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员工身份到生产岗位工作,适应企业环境,增强岗位意识,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3 “组合订单”培养的考核与聘用 “组合订单”学生根据培养协议经过校企共同考核,最终确定企业录用人选并签订就业协议,完成“组合订单”培养。对于不能达标或改变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由学校协助实现就业。

4 “组合订单”人才培养的意义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总量需求大、企业需求量小的矛盾,降低了培养成本,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优化了校企资源,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宽平台”培养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通用能力要求,增强了就业能力,避免出现因为企业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也为学生特殊情况下自主择业奠定基础,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多赢。在“组合订单”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组合订单”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胡大威.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软件测试人才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液压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 高职教材 液压与气动技术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技术为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涉及液压介质和流体力学原理、液压元件、液压回路、气动系统等多项内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并重的课程。我系“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已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缺乏配套的教材,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开展。所谓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合二为一的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相结合,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

1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的深化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教材建设。编写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是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的教材主要以本科为蓝本,重理论轻实践,教材更新缓慢,脱离教学改革实践,所以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液压与气动技术”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在全新的教学理论贯穿于课题教学过程的同时,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课堂教学要求,必须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可以进行内容模块化、任务化的整合,重新整理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并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所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理念改变是关键的同时,具备一套理实一体化教材是重中之重。

2 教材建设的中心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几个相关的实验项目,再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这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课时较多,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高职高专的教改要求。教材建设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轻理论重实践,理论够用为主,实践内容要强化。要借鉴先进理念,降低理论难度。从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专业教学和培训活动所采用的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比较优秀的国外专业教材的特点,即以图代文,化难为简;模块组合,层次分明;案例介绍,通俗易懂。①为此,教材建设过程中,公式推导、复杂元件的工作原理、繁琐的定义我们进行了删减和简化,取而代之的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图形符号、例题、标准的回路图,并在每个任务中发掘出1~3个生动的典型实例,整个教学实践学时要占60%。

同时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结合我系实验实训室的条件和学生的学情。以模块为主线,完成每个模块中的教学任务为目标,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够用为主,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 教材建设的主要框架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内容分成4个模块,分解成12个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紧扣够用为主,如模块一(液压传动基础知识),在传统的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概念等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耗时、耗力,教学效果仍很一般,而在新教材建设中被简化成两个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实训室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果。教材建设的主要框架见表1。②

4 教材建设的特点

4.1 注重校企合作开发

为了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求专业知识与企业知识的零距离,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能能力应参与整个课程建设的过程之中。我系的教师与扬州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师合作编写了《液压与气动技术》校本实训教材,扬州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师根据多年从事液压技术工作的实践经验,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把扬州亚威机床有限公司部分典型液压工作回路的内容和要求引入教材,不仅提高了我系专业教师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我系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技能性人材提供了帮助。

4.2 案例的实用化

内容模块中的每个任务,都会设置1~3个案例。案例的本质是创设学习情境,即将某些概念、原理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以此开展教学。案例提供了师生互动的中介,搭建了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③案例的选取很重要,既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结合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来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内容要反映本模块的重点、难点,要避免出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不够。比如模块二液压元件,任务1动力元件的拆装和工作原理,其中1个案例为CB-B型的齿轮泵的拆装和工作原理,整个案例就围绕齿轮泵先拆装后讲解来完成,高职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每组同学开始上课就能投入角色,在拆装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4.3 教材工具化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连接主导与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中介,具有明显的工具性。④工具化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它是课堂上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工具。

5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建设的特色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化、案例具体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过程,课程始终围绕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建设的特色体现在:一是变传统课堂教学知识讲授为主为实验实训室中“教、学、做”一体化为主;二是变课程教学以理论思维型为主为实验实训室中动手操作、培养技能为主;三是变课程教学以常规理论知识、定律、公式的推导为主为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为主;四是变课程教学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导,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五是变课程评价标准以教师讲好为主为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主。

6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前我系已有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但能否有效实施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除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外,结合本校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教材也是重中之重。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 龚肖新.高职教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编写的改进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7:27-28.

② 孙健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160-161.

液压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机电工程;液压与气压传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06-03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优势学科的发展,新兴学科的产生,以及重大创新的推出,同时也对拥有交叉学科知识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机电工程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在其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课程呈现出学科交叉性。相比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其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机械工程方向中机电结合比较典型的一门传统课程[1]。该门课程融合了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原理以及自动化控制等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运用,是一门将机械与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具有交叉学科代表性的一门课程。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知识点繁杂,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部分内容较抽象。同时作为一门传统课程,虽然其教学理论基础比较丰富,但是随着当前应用领域和场景的变化,目前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还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调整。

一、“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稳步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将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学校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很多普通高校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指的是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需要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

践中,以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一门经典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验证实验、课程设计”的课程体系。在该体系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液压和气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选用方法,熟悉各类液压基本回路的功用、组成和应用场合,了解和掌握现有的系统,能够分析系统和设计系统。本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液压设备的维护技能和自学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和上述课程定位矛盾的是,现有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都无法完全达到相应效果和要求[2]。

(一)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内容陈旧

现有的教材内容仍然是以流体力学基本理论、液压气压传动元件、液压气压传动回路为主,各章节的编排关联性并不明显,而且部分章节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部分比较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对课程没有形成整体准确的认识,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结果。例如,大部分传统教材在传动力学理论这一章中介绍了流体三大方程,引入了“液动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是在举例时,选择的是比较抽象的示例,其和实际应用关联不大,而且在后续的元件介绍章节中却没有对“液动力”做相关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觉抽象难懂,且和液压与气压传送课程相关性不高,使得他们对此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教学方式单一

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传统教学方式还是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即将部分教学内容以图片或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配以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比较直观地学习液压系统工作原理。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学生学习还是处于被动,同时原理的展示与系统的实际应用关联性较小,因此教学效果仍然差强人意。例如,在介绍各种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时,传统的教学材料是以简化后的动画来进行展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原理性展示简单直观,但是展现不出实际元件的特征,例如在介绍齿轮泵的困油现象时,就无法展示清楚现象发生的所在位置和原因。

(三)实验环节

在实践实验环节,目前的实验平台主要以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搭接平台为主。其中以液压传动系统为例,受硬件配置的限制,搭接的回路比较有限,另外接口的拆装费时费力,导致实验环节的时间大部分浪费在连接系统元件上,而在系统的设计与整体认识上着力过少,导致学生对实验学习的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早期高等教育以精英教育为培养目标和培养群体,而随着高教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逐渐向着普及性教育方向l展,教学培养的目标也针对群体需求逐渐多样化,大学教育培养的不再仅仅是研究型人才,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对于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可着重放在课程的理论和推导部分,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则应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工程应用上。前者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其培养目标在于学科课程的继续深造和学科理论知识的研究,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在于实际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和操控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时,不能再把时间花费在基本公式的推导和演算上,而

是把系统实际情况和流体理论基础结合起来,强调理论的应用,而非理论的证明和推导。

作为一门综合应用型的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融合机电专业多门课程的内容。例如,系统中采用的各种液压元件涉及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的控制部分涉及了传感器、电路控制、PLC控制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不能将其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介绍,而应该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拓展性、思考性的学习。图1所示为讲授液压溢流阀时的思路拓展。

当前大学毕业生到社会,特别是到企业工作,虽然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但由于任何工作单位都有重点有分工,因此,即便是到液压元件或系统制造企业工作,也有不同的针对性和着重点。例如,做液压元件设计的,需要对元件的设计及制造比较了解;而做系统设计的,则只需要了解元件的使用功能,而不需要掌握元件的设计制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授课对象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引导和讲解。如表1所示,两种教学引导方向决定了讲授内容的重点,以及对学生学习的重点要求不同。

表1 教学引导方向与教学内容重点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设定的学习重点方向也不同。在机电专业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机械设计方向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机电系统控制技术感兴趣,由此也决定了他们未来就业的方向,这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些不同的方向,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更多的课程实践和学习。例如,对机械设计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可引导他们着重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的机械结构设计的学习,如分析实用性较强且比较典型的元件结构设计方法,利用CAD软件进行元件的设

计和图纸的绘制等。而对机电系统控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则引导他们着重液压与气压自动化系统的O计方面的学习,如机电伺服转换技术、PLC控制等技术的应用,掌握自动化系统设计软件的使用,完成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图的绘制和软件设计。

(二)运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对工科毕业生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学习效果较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这类与工程类的课程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把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采用“面向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4]。

例如,在讲解液压损失的章节时,传统的方式就是把液压损失计算的相关参数和公式演算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怎么计算液压管道的液流压力损失。但是从“面向问题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应该了解液压管道中液压损失的基本原则,并能应用这些原则来解决系统中设计损失的问题,还能选择适当的原则来获取解决液压损失的方案和措施,进而能够评价一个液压管道设计的优劣,或能为一个新应用设计一个相应的液压管道。

为了能够实现“面向问题的学习”,首先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相对传统教材来说,需要准备更多开发的资料信息提供给学生。因此,开发数字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平台是一种必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教学资源平台,往往只是通过网站平台提供一些课件PPT、教材插图静态信息,缺少互动性和对学生学习的渐进式引导,所以对提高学习效果并不明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Web平台具有越来越强的动态特性,包括互动性、动态图形、立体图像的处理能力、移动性等。尤其是HTML5标准的Web平台,它支持离线访问、支持全媒体内容展示、支持交互式的2D/3D 图像渲染、提供丰富的API 以调用移动设备的硬件,以此为基础开发互动式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达到“面向问题的学习”的互动性和引导性的功能。在平台中,对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分类,采用更直观和有趣的方式进行展示,同时展示的内容要与工程实际相适应,不再用抽象简单的图片或动画来进行原理说明,而是结合工程实际,用现实系统和元件来加以展示。平台的内容要方便学生检索,同时要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和总结,帮助他们能够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课前可提出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实际工程问题,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或问题陈述和演示,然后教师再引导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带出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就是“翻转课堂式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堂前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实践教学是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目前国家逐渐推进本科教育向应用型大学教育的方向发展,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要求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总的专业教学课时的30%以上,并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这样使得其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为应用型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强调专业性、职业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5]。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实验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认知型实验和验证式综合训练型实验。认知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对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进行拆装实验,进而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其性能;验证式综合训练型实验主要是搭建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几个典型回路,进行性能验证性实验。因此,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时,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实验台的回路搭接,而应利用现有的仿真软件,拓展实验平台,完成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工程实际系统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分析和讨论,完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专业能力、个性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将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培养。例如,在进行系统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个实际液压与气压传动控系统,要求学生利用仿真软件,搭接出系统图,并能够完成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操作。

同时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在实验实践考核方式上做一些改进,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最终的实验考核,采用抽签选题,分组搭接的方式。题目从实验项目中提取,只给学生提供所需的液压与气压元件,按要求搭接相应功能的回路。这种带有游戏色彩的考核方式,能让学生避免呆板地应对考试,而体验到考核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通过题目给出的元件符号,学生选择寻找正确合适的搭接元件进行回路搭接,由此体现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动手的成果。

三、结语

从“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一门机电工程学科交叉性应用课程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教学内容上从元件设计和系统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组织。教学方式上采用“面向问题的学习”教学方式,将工程实例更多引入教学过程,以教会学生掌握系统综合分析与设计为目的,同时开发互动性好的Web平台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这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红军,罗英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几个理论问题研

究[J].江苏高教,2010,(2).

[2]张国庆,刘保军.机电工程专业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探索

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3]李笑,肖体兵,杨雪荣等.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体系的改

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

[4]芮宏斌,周春国,高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

进“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

液压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由于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PE)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障碍,已公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并发症。吕厚山等对未经预防性治疗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上行静脉造影结果表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47.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为40.0%[2]。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致命性PE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骨科治疗护理关注的问题。增强对DVT的认识,了解和掌握DVT的护理预防方法,可有效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DVT的发病机制

1.1静脉血液淤滞下肢静脉回流依赖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泵作用和胸腔内的缓慢和淤滞时,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髋关节严重病损多为高龄患者,术前活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加之心肺及静脉瓣膜功能减退或器质性病变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淤滞状态。有报道称THA后DVT的总发生率为40%-60%,可能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是由于手术中髓内压骤升,导致脂肪低进入静脉所致[3]。患者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时还会因为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等医源性因素进一步加重血液淤滞,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

1.2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变粘附其上,发生凝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凝集,促进血栓形成。术中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机械性损伤等[4]。

1.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关节置换术患者,一方面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疾病状态加高龄、肥胖、吸烟等有关,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2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

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约50%的患者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的患者发生在术后第二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形成[5]。因此术后早期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术后DVT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2.1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有国外学者发现DVT的形成与自身的易感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6]。术后48h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如生命体征的变化,皮肤温度、色泽、动脉搏动强弱及患肢肿胀情况。对高危患者每天测量下肢周径并作记录,若单侧肢体肿胀,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变红、发绀、浅静脉曲张;小腿疼痛压痛;下肢局部疼痛伴发热,应及时汇报医生行溶栓治疗[7]。研究发现,高位深静脉血栓最具危险性,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发生脑梗塞的几率较单侧高,是重点观察对象;肺栓塞临床表现较复杂,患者往往有血氧饱和度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心电图 T波倒置等,临床观察中要特别注意,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医生避免遗漏诊断,失掉抢救的时机[8]。

2.2保持引流通畅 人工关节置换后常放置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积液。若引流不通畅导致局部血肿,从而使血肿下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

2.3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钙不仅能抗凝抗血栓形成,还能刺激血管内皮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抑制血液有形成分聚集,减少血液高凝和高黏滞状态。因此,除早期主动、被动锻炼及CPM等机械预防外,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是预防下肢DVT的根本措施。低分子肝素钙因刺激性较大,注射后患者疼痛明显,因此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应以脐为中心,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时用手捏起腹部皮肤,使皮肤形成皮皱,从皮皱最高处进针,注射后以皮肤下陷1cm垂直按压针眼3min,可减少皮下出血、血肿、硬结的发生几率[9]。低分子肝素钙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下出血、血肿、淤血等不良反应,亦可增加术后的出血,引起血压下降,因此在注射过程中应掌握注射方法,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加强皮肤护理,并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血尿等,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血及伤口引流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如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止使用。有研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6h,在患者血压正常情况下,掌握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方法,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可避免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0]。

2.4机械性预防

2.4.1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血流淤滞,预防DVT的发生。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摄片复查后,可根据具体情况方进行康复训练[16]。有研究发现改变康复训练流程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术前开始接受康复训练指导和心理护理,术后患髋所有的功能锻炼均先由健侧肢体开始进行,待力度和范围完全掌握后再进行患髋的功能锻炼[11]。术前指导患者进行第一阶段的肌肉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患者掌握后指导患者行第二阶段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患肢完成有困难者用健侧肢体去完成,第三阶段的离床训练由专科护士反复讲解模拟动作要领,使患者能熟记掌握。第一阶段:术后1-3天,主要以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训练、踝关节跖曲背伸运动、臀肌收缩运动以及髌骨推移运动;第二阶段:术后4-7天,主要是加强肌肉的等张收缩和关节运动,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运动、屈膝屈髋运动以及抬臀运动;第三阶段:从术后第 8天开始,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行离床训练,由卧位到坐位、由坐位到站立训练、站立到行走训练[12]。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增加DVT的发生率。

2.4.2动静脉足泵动静脉足泵的原理是一种“仿生理性足泵”,通过脉冲气体在极短时间冲击足底方式,模仿足底着地时血液被快速挤压的情形,由此使相应肢体的静脉血获得类似运动状态下的一种脉冲性加速,从而使单向开放的静脉瓣完全开放,防止静脉窦和静脉瓣的血流淤滞,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降低了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肺栓塞的发病率。有研究结果表明,THR术后病人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动静脉足泵可以明显降低DVT的发生及减小栓塞范围。术后应尽早使用动静脉足泵,但必须在确认患肢无DVT时方可使用,一旦发现患肢有DVT,必须立即停止应用动静脉足泵治疗,同时给予患肢制动、溶栓、抗凝等治疗,以防止栓子脱落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13]。

2.4.2梯度弹力袜 弹力袜自上而下的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液速度,减轻静脉淤血。等级弹力袜产生的理想压力等级为:踝部20-30mmHg,小腿14-21mmHg,大腿中部18-23mmHg。弹力袜的大小必须符合每个人腿部的周径,并应在腿部肿胀消除后让病人躺在床上测量,通常应测量踝部和小腿的周径和膝下1寸或腹股沟下1寸至足底的长度[14]。使用方法为测量大腿根部周径( A),如A < 63.5cm选腿长型弹力袜;然后测量小腿最粗周径( B),B < 30.5cm选小号,30.5cm < B < 38.1cm选中号,38.1cm

2.4.3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一般术后第一天即开始用CPM锻炼,此锻炼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淤血的排空及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壁的粘附。CPM一般从30?开始,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后每天增加10?-15,每次30min,每天2次。杨霞对289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在应用LMWH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的下肢功能锻炼,收到明显预防效果,术后无一例DVT的发生[16]。

2.4.5 间歇气体加压装置(IPC) IPC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的方法。IPC能预防DVT首先是因为其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血液淤滞状态,在减压阶段血液能充分回流,并由于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使用方法:每次10 min,2次/d,充气顺序依次是足、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17]。有研究发现,应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并结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被动活动等综合干预护理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作用[17]。因此,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是一种操作简单而无其他并发症(如出血)有效的下肢DVT预防方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工作中,需要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监督指导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DVT的临床症状并进行处理,从而使护理人员发挥预防DVT发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琳娜,赵晓丽,杨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河北医学,2009,15(2):249-251

[2] 吕厚山,徐斌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7

[3] 唐相君,刘少佳 间断充气加压泵辅助预防髋部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6-7

[4] 王峰,姚晨,史冬泉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4):381-384

[5] 张燕,陈睿,许艳杏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23(11C):29

[6] 王峰,姚晨,史冬泉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4):381-384

[7] 谢惠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5(8):132-134

[8] 吴人淳,覃樱,郑琼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2

[9] 赵春凤,雷红娟,刘双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痛及瘀斑――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7):98.

[10] 张慧,张丽霞,罗石英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13):151-152

[11] 王月虹,方冬梅,刘忠芳,陈淑琴,王萍改变康复训练流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713

[12] 娄湘红,杨小霞 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4

[13] 洪小丽,蔡义红 低分子肝素联合动静脉足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1):244-245

[14] 胥明梅,曲桂荣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4,22(8)77-78

[15] 许建芬 梯度弹力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8B):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