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4:19:50

体育消费论文

体育消费论文篇1

[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社会学研究消费结构家庭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更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面对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以体育健身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意识,导引大众的消费行为,调整大众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众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扩展消费群体,促进参与性、实物性和欣赏性体育消费,从根本上扩大内需,实现体育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商业价值与全民健身双赢的重大课题。体育通过消费实现其特有的多种功能,消费通过体育得以深化其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体育消费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其消费过程除涉及经济领域外,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消费主体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特征,以及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取向、消费时尚与潮流、消费的风俗、习惯等背景相联系。因此,将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置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来进行研究,对于弥补和完善消费经济理论对体育消费行为解释的不足和缺陷,对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体育消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消费行为的涵义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体育消费行为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形式包括个人体育消费和社会公共体育消费两方面。

1.个人体育消费行为包括体育商品消费和自然消费,所谓体育商品消费是指通过体育市场,利用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以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中介,将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交换其社会劳动,实现体育商品的价值。这看似单纯的经济行为,其实是社会交往的一个特例,因为市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类型,而市场的社会结构实质是一种特定的互动类型,这意味着,一定文化与社会规范将会影响到大众体育商品消费的市场规则。

所谓体育自然消费,是指在体育市场以外,不借助买卖行为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或许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残余表现形式。其二,或许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造成人们体育消费意识的迟钝。其三,由于中国人口二元化的特点,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体育消费欲望淡漠或缺乏购买力。其四,由于第三产业滞后,影响到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发育。

2.社会公共体育消费

所谓社会公共体育消费,广义地可理解为社会有组织的消费。包括满足个人体育需求的体育事业以及由政府提供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如学校、社区、公园、体育中心、体育场馆等社会体育公共产品,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政府机构是最大的体育消费者,但是,消费经济学难以很好地说明政府的体育消费行为。因为,作为政府的体育预算,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条件,也要考虑到作为国家的政治义务和责任,以及大众生活需求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整个世界大众体育发展的走向。

二、体育消费行为的制约

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面对相同外部条件的变化,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个人消费心理的影响,如消费者的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相互攀比心理等。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心理,通过个人对消费需求的主观偏好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消费心理驱使下,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的不同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不同价值取向,除了不同的个体差异外,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来说,人们通过支付货币获取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选择过程包含了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消费动机的形成以及消费欲望的满足这样几项活动。其中,人们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是和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相联系的。这意味着人们在购买体育商品和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不过是一个中间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用这种行为来“生产”体育生活方式。这样,消费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一个“生产者”,即生产这种新型生活方式带来的享受与发展的满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催生了体育产业的形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在影响和制约着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性质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的变化。在观念要素方面,由于人们的商品观念、生活质量观念和社会生活参与观念等的形成,使人们生活的总体价值观念迅速发生了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消费者自身的素质差异,他们的体育消费支出和体育消费行为中,难免会出现“附和消费”的特征和受到“消费惯性”的负面影响。

1.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体育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变动的总体方向是:“生存健身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世界体育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是非实物型体育消费逐年提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已达60%以上,我国平均占30%左右。而据对兰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中获悉,兰州市民体育消费项目依次是:运动服、鞋占32.3%;体育书报杂志占19.1%;体育器材占16.6%;体育欣赏门票占13.4%;而租场地18.1%(再加上健身、训练杂费的0.4%才18.5%)。体育消费结构却还处在生存健身需要这一层次,这说明我省城市的体育消费结构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较为单一的体育消费格局,一方面是由于体育产业部门无力提供高质、多样的无形体育劳务产品,另一方面却是和消费主体的体育需求、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和态度、个性、生活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各种主观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在体育消费结构中,男性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为主,其次是观看体育赛事、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等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女性体育消费则以参与型为主,实物型消费居次。另外,男性的劳务性消费要高于女生。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男、女性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使得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观的认识不同,所选择的消费内容有较大差异。

2.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体现在体育消费之中

我国体育的整体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在体育产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难以贯通,市场配置各类体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项目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发展轨道,福利型、事业型的单位过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的公司化实体太少。现有的体育经营实体,尤其是健身娱乐实体和竞赛表演实体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服务品牌、服务营销的意识薄弱,这些方面从供给的角度制约了我国人民体育消费的增长。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合理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消费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文明程度高、文化素养好的消费者往往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选择性更强,具有明显的自定性。而文明程度低,文化素养差的消费者,则往往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现短视。为此,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加强大众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

所谓体育消费能力,一般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进行体育消费、如何使用体育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它和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由于体育消费能力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特殊能力,所以它需要人们在后天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熏陶,以提高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大众个人收入在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力也在提高。这一切,既决定着我国体育消费状况,同时也决定着体育市场容量的大小、繁荣程度及整个体育产业的状况,从而推动着我国整个精神生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多年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化,使体育消费欲望和体育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分析消费群体中不同的体育消费特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闲暇时间、不同年龄的体育消费潜力,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体育健身消费的热点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据我国实际,可采取低税、减税甚至免税的办法来鼓励大众化的中、低层次体育消费,对于一些奢侈性体育消费品可以提高消费税率,限制其生产、供给和消费,并可抽取其中部分税率用来扶持和发展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拓展和繁荣体育消费市场,推动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

2.引导家庭化的体育消费行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内部结构最为紧密的社会群体。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孔文清(2002)对北京、上海、吉林、成都、兰州、包头、郑州、福州、广州等9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为559.73元,比1996年191.21元平均每年增加17.56%,表明我国家庭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家庭这样一个亲密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可以共同进行体育消费,享受家人团聚的乐趣、亲情的交流、消遣和娱乐的体验以此达到增强家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多样生活需求的目的,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发展,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

3.引导大众从自然性体育消费向商品性体育消费行为转化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体育商品性消费和体育自然性消费这样两种消费行为方式。由于人们在个人收入、消费水平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更兼有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悟和对于自身生活理想的追求方面的差别,所以消费者对于自身体育需要的满足,亦会体现出个性化特点。这意味着,目前对于某些家庭来说,采用一些小规模的、不需要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费行为方式,如散步、园艺、垂钓、健身慢跑等自娱、自乐、自练的行为方式,仍然是很需要的。然而,随着大众自身素质的改善、大众体育消费需求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大众体育消费的项目日益增多,自然性体育消费终将会因为其内容单调、消费效果差,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发展性消费需要而逐渐为大众体育商品性消费行为方式所取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通常人们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经济因素,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也日渐显现,井正在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形成,其实是由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于消费者感观的结果。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大众体育消费行为进行探索,可能会对如何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50-56

体育消费论文篇2

1.1享受生活的奢靡消费习惯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到西方商业体育、体育运动明星的享乐奢靡生活的影响,或是在社会“物化”和拜金主义的潜移默化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奢靡把追求享乐作为生活目标,这种全新的消费习惯已不能小视。使得这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学习奋斗的意志,浪费了青春毁掉了自己的未来。

1.2虚荣盲目的攀比消费习惯

体育教育大学生由于虚荣心的驱使,在运动鞋、运动服饰、运动器材、运动饮品食物等方面,往往盲目追求名牌,不顾家庭经济能力。有甚者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将学费消费掉;还有将国家发放的贫困助学金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追求,购买运动名牌而不是用来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

1.3标新立异的时尚消费习惯

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十分享受对于时尚的追求,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消费生活的引诱失去理智,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商品的性价比来进行消费而是根据流行的喜好进行标新立异的时尚消费。高科技产品成为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时尚消费的主要对象,还有追求夜生活的时尚消费也是大学生所追对象。

1.4为搞关系的“人情消费”习惯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人际人情消费过度,表现在消费项目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增高、消费比重不断扩大、消费金额不断膨胀,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2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导致的危害心理

(1)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胸无大志,精神颓废,学业荒疏,更忘记了自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2)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3)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冲动和浮躁心理,出现了“符号主义”消费的特征。

(4)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人情负担”,这种负担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3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正常正确消费观念

3.1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消费观

利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日常规范、自觉奉行的理念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荣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3.2加强国情教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正确消费习惯要建立在对国情透彻的了解的基础上。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但是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大学生还要成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美德,抵制不良消费习惯的排头兵。

3.3加强校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和寝风形成的优秀的大学校园氛围,成为大学生抵制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形成勤俭节约消费习惯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端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营造“端正人生目标,构建节约校园”的育人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3.4发挥家庭协同作用,形成健康的大环境

体育消费论文篇3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国民消费教育工作的引导和领导

开展国民消费教育工程,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消费质量,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扩大内需,拉动生产,实现积累和消费的互动发展。消费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各具特色,范围覆盖很广,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逐步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

开拓消费教育重点是观念,关键是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转变行政工作理念和思路,提高对社会消费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消费教育、维权工作的领导和分类指导,开展“关爱消费者”行动,建立相应的政策、体制和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主抓、消委会主办、行业协会牵头、企业主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国民消费教育网络。党员同志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推进先进的消费理念和文化。

消委会应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推动全民消费教育为突破点,着力引导消费维权工作从受理投诉、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引导消费方向转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消费者,围绕消费理论、消费观念、消费技能、消费方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全民消费教育工程,不断提高认识,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推广科学的消费文化,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如邀请法院和司法部门的同志担任消法指导员等,普维并举,注重社会实效,增强全民消费素质,提高消委会整体维权能力,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二、加强国民消费教育的立法工作和经营者职业道德建设

我们应当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提高全社会消费质素为重心,依法开展消费维权各项工作。消委会要积极主动推动国民消费教育的立法工作,配合各级人大和政府,争取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国民消费教育,将消费教育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促进消费教育建章立制工作,使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工作有章可循,探索建立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应当明确授权消委会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国务院或工商、司法、教育等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明确规定消费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对象、范围、内容、方式、手段、管理部门等内容,使消费教育逐步迈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方面,通过立法规定经营者在登记注册前和年审时必须接受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培训,在经营者中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普及消费教育,树立经营者自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

消费教育也是行业组织和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应该制定行业经营职业道德规范,积极主动地增加对消费教育的投入,拓展消费教育途径,开展经营者职业道德教育和消费的专业教育,帮助消费者科学消费,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三、整合资源,构建立体、动态的中国特色全民消费教育体系

消委会要牢固树立服务的宗旨,将消费者组织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群众的力量,整体推进国民消费教育的发展,形成群众性消费文化,培养自觉、自立的消费者。我们要形成法制宣传职能部门、各级国家机关、新闻传播机构以及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内的全体公民之间,上下联动,全面发展国民消费教育网络;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消费者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努力探索更易为消费者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方法,增强消费教育的实效性;要特别注意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它们迅速、生动、直观的优势,寓教育于新闻事件,寓教育于百姓生活,寓教育于文艺娱乐,提高消费教育的覆盖率和吸引力。

大众媒体“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积极参与全民消费教育工程的建设,将消委会的活动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范畴,实施减免费政策。电视台、电台应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的工作模式,争取每天抽出30—90秒钟的时间进行免费消费公益广告宣传,制作不同题材的节目,反复播出;也可以与消委会等有关机构联手,组成专门制作组和主持人,开设“今日消费”系列节目,定期播放侵权案例追踪报道,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事件进行“亮相”、评论和谴责,介绍有关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消费教育,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消费教育平台建设。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参与人多、及时、互动、共享等优点,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活动所需要的消息、数据、资料、知识等全面的信息。同时互联网用户是最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群体,吸引他们参与到消费者教育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共享各种消费信息,就能大大推进我国消费者保护运动的进程。深圳市消委会于2003年开通了“消费维权在线”网站,截止2004年9月已为2500多人提供了咨询服务,访问人数突破32.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荣获中国消费者协会3·15集体金质奖。

四、加强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消费教育队伍建设

消委会要加强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消费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消委会应当与街道司法所结合,在社区和商业区建立消费教育服务工作站,将消费教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完善的消费教育和消费维权基层网络,结合实际,开展消费教育和维权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创建活动,积极参加“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提高依法维权水平。

开展消费教育,必须搞好消费维权工作者的自身教育。消委会要加强自身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与工商、司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合作,联手开展各种法律培训和技能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消委会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不辜负广大消费者对消费者组织的深切厚望和期盼。在科研上,消委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究部门和研究班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

我们还要加强消费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使消费教育迈上社会化、信息化的轨道。一要建立消费教育讲师团,邀请专家、教授参与消费咨询、讲座等消费教育活动,提高消费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二要充分吸收社区的老党员、老同志参加,发挥他们消费知识、经验丰富的优势;三是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吸引法律专业人事参与消费教育宣传教育活动和维权工作;四是建立消费维权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消费问题相关信息,主动预防和暴力事件;五是与“12315”和“160”专线电话相结合,建立消费教育咨询电话,随时回答群众对消费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咨询要求。

消委会应建立工作量化考评指标体系,将消费教育工作作为维权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和落实国民消费教育工作责任制,使国民消费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体育消费论文篇4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现状,提出要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因地制宜、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1.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2.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2001年,我国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项消费支出中处较后位置。尽管这种“平均数”的计算结果,能说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差距。然而,突显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问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没钱买健康。

第二,缺乏场地、器材、指导员等必要的体育资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劳动和家务,使得农村居民无暇顾及体育健身。

第四,农民具有人员分散,不易组织的特点。

3.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正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全民健身工程的进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这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分别为65.70%和65%,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因此,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国家关于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识、工作方式、宣传途径的原因,使这些政策措施宣传没有很好地展开。全民计划化了两年的时问做宣传鼓动,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知晓,距“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要求深远,足以说明我们的宣传乏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传鼓动工作。国家关于农村体育的许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说在嘴上,要让农村居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就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1.2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我国农村居民为增进健康而关注体育活动少,而把食、宿摆在第1、第2位,而把体育活动摆在第5位。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问题突出。理想的体育运动是实现健康的途径,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1)预防心血管病;(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7)延年益寿。

3.1.3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农村居民有其生活、劳动特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个人活动可不拘一格,贵在坚持。集体活动应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定时、定点组织开展。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弓『导农村居民参与,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3.2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是一个动员面广、涉及面宽的工作,在发挥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民兵、妇联、农协、共青团、文化站、乡村医院、乡(镇)企业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主动配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3.3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

3.3.1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约有70%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农村居民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此举也将大大节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国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体育消费论文篇5

一、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农村经济再发展的意义

1.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着力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正在迅速提高,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务、食品、电子、保险和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拓展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改善农村体育消费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2.优化乡镇居民消费的内外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支出。首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市场供给什么和供给多少,体育市场的供需结构和总量又决定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那么,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拓展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体育消费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消费的增加,引导体育投资和生产,决定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增加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使其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健康要求,能够促进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居民减少对预期健康支出的费用,从而减少对健康的预防性储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即时消费,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体育消费市场环境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开放性体育消费场馆严重不足;从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尽管用于科、教、文、卫的经费比重形成上升趋势,但真正投入到体育设施的经费比例低,特别是我国的偏远山区,对体育和卫生事业经济投入不到7%,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数量少,现有的一些体育设施比较落后、陈旧,满足不了新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阻碍了农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农民体育消费的信心。

2.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年人情费支出平均在500元以上,最高可达到2000元以上,人情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0.1%。人情消费作为农村居民的一种畸形消费,不仅难以给消费者带来与支出相适应的效用,而且对农村体育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制约了体育消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虽然我国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意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及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但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体育工作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或是由村委会兼管,甚至存在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情况。这样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3.地方财税政策不够完善,阻碍农村体育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调节都是围绕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的支出为主,实际用于体育服务及其体育产品等方面的财税支出非常少。即使是加大财政投入的大部分税优政策也是一次性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如场馆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为奥运会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而免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对参赛运动员因参赛而获得的奖金和奖赏收入而免征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就消失了。而且,现行的分税制财权体制还存在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统筹层次较低、监管措施不严及政策一年一变”的问题,极大挫伤了他们对农村体育的投资意向,不利于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村居民体育消新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体育消费论文篇6

关键词:体育消费;跨域消费;体育赛事;举办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06―03

跨域体育消费是在跨域消费与跨期消费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体育消费构建起来的一种消费方式。关于跨期消费的研究比较深入,费雪发展了一种可用来研究理性和有远见的跨期消费模型。跨域消费是在跨期消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由于价格、商品、消费环境等不同而在本地消费和异地消费之间做出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该理论从地域的角度来探讨一种横向和短期的消费关系。

在体育消费方面,跨域消费主要是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引起人们消费空间的转移。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4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计划,在我国举办国际赛事196项,国内赛事599项,总计795项;2005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计划中,在我国举办国际赛事256项,国内赛事625项,总计881项;2006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计划将在我国举办国际赛事247项,国内赛事671项,总计918项。这说明在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越来越多,消费者跨域进行体育消费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对满足体育爱好者、主办城市的政府、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体育媒体等各自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在消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构建起体育的跨域消费理论,力求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其以后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经济效应的深入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1 跨域消费理论模型分析

前提假设:为了使分析比较简单,我们假设只存在甲、乙两个地区;代表性消费者生活在甲地区,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一定收入水平上追求其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交易费用为零。

代表性消费者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大化其效用函数:u=U(x,y)(Ux,Uy>0);同时受到可支配收入(I)的约束:X・Px+Y・Py=1。其中:U―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X―代表性消费者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Px一乙地区商品价格;Y―代表性消费者在甲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py―甲地区商品价格。

最优化模型的拉格朗日函数是:

Z=U(x,y)+λ・(I-X・Px-Y・Py)

作为一阶条件,我们得到如下一组联立方程:

Zλ=I-X・Px-Y・Py=0

Zx=Ux-λ・Px=0

Zy=Uy-λ・Py=0

(1)

由最后两个方程得到:

(Ux/Px)=(Uy/Py)=λ

(2)

所以,一阶条件实际上要求满足(2),满足预算约束――(1)中的第一个方程。(2)所表述的不过是古典消费者理论中所熟悉的命题:为使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必须分配其预算以使每一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率相等。拉格朗日函数乘数的最优值可以解释成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货币(预算货币)的边际效用。

如上图所示,如果代表性消费者其收入全部在甲地区消费掉,消费的商品数量为YO,则其获得的效用为U0,即预算约束线OY0与无差异曲线U0相切;如果代表性消费者在甲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为Y1,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为X0,则其获得的效用为U1,即预算约束线Y1X0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增加的效用为(U1-U0)。如果乙地区的商品价格(相对于甲地区)越便宜,或者乙地区的稀缺商品越有吸引力(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或者乙地区的消费环境(相对于甲地区)越优越,则代表消费者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多,即预算约束逆时针旋转的幅度越大,与更高的无差异线相切,一直到每一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率相等。

2 跨域消费概念的完善与跨域体育消费的形成

2.1跨域消费概念的完善在范方志等人对跨域消费的研究中淡化了空间转换界定的标准,认为只要消费者在异地进行消费就是属于跨域消费。关于界定异地的标准可参照邮政与金融行业――以行政省(直辖市)为标准,例如“外埠”与“异地取款”等说法。因此,“跨域”的标准也以行政省(直辖市)为界线,消费者跨越行政省(直辖市)进行的消费称之为跨域消费。

2.2跨域体育消费概念的形成依据于异地的商品便宜、稀有与消费环境优越等原因促使跨域消费的发生。在跨域体育消费中这样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另外,还由于某地由于举行一场(次)大型体育比赛,从而引起消费者跨地区进行消费。例如举办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洲际运动会等。依据跨域消费与体育消费概念,跨域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跨越行政“市”支付货币购买体育产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行为(过程)。跨域体育消费是一种牵动消费产业,即体育产品消费只占跨域消费的一部分,另外还包括交通费、住宿、餐饮、旅游、购物(除体育商品)与邮电通讯等费用。

依据跨域消费模型与体育消费的实践,建立跨域体育消费基本模型。

其中,假设跨域体育消费的总量为C=(Z1,Z2),其中Y0 Z1代表体育产品消费,Z1Z2代表除了Y0Z1,之外的相关消费。随着商品销售信息的公开化,两地体育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差异(Y0Z1与X0X2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由于消费者消费空间的改变,体育消费的附加费用大大增加,从而Z1Z2大于Y1Z1,这样消费者必将减少本地体育消费的总

量来支付跨域体育消费。依据范方志等人对跨域消费理论的研究就忽视了Z1Z2消费,换言之,这部分消费也就是跨域体育消费的独特所在,即跨域体育消费不仅是异地购买体育商品,还包括实现异地体育商品消费的相关费用,所以跨域体育消费C=CY0Z1+CZ2Z1。

依据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举行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销售体育商品的经营者深入理解跨域体育理论,从宏观的角度讲,举行体育赛事时,赛事组织者不仅要对体育赛事进行最大化地经营,也要对消费者的配套消费项目进行全面地规划,即对跨域体育消费理论的基本模型中的Z1Z2,这样既可以方便消费者,还可以提高赛事的收入。从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的角度讲,细致深入的认识Z1Z2的存在价值,将Z1Z2所发生的成本,也就是将跨域体育消费中的交通费作为赛事组织者的承担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跨域体育消费。

3 跨域体育消费的研究意义

跨域体育消费理论是在跨域消费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是跨域体育消费的突出特点是消费源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在正确定位体育市场的前提下,跨域体育消费加速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集中展示该地区的文化与城市面貌。

3.1跨域体育消费市场的正确定位许多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我国当前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体育产业将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跨域体育消费就消费经济学理论而言是属于消费环境的转移引起消费者的异地消费。因此,进行跨域体育消费研究必须弄清楚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例如,观看F1中国大奖赛的消费者与参加云南民族村的体育活动的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以观看体育赛事为首要目的,后者是以旅游为首要目的。消费者行为与动机的差异性引导体育消费市场的定位也要具备差异性,不同城市的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差异。F1赛事类的体育产业是主导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村体育活动类的体育产业是属于伴生产业,伴随着云南民族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辅助作用。

结合跨域体育消费而言,主办城市要开发体育赛事就要对体育市场进行正确定位,必须考虑开发体育市场的直接、间接成本与效益。举办体育赛事除了预算直接财务成本之外,城市还必须考虑交通堵塞、污染与公共安全之类的间接成本H]。同时,也应该长远考虑举办体育赛事的间接收益,例如城市宣传与城市文化的展示等社会效益。另外,对举办体育赛事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体育赞助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体育爱好者的观赏选择和体育媒体的宣传定位。

3.2跨域体育消费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进 跨域体育消费吸引了异地消费者来本地区消费前提是需要改善了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本地区的跨域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许松涛等人认为如果一个城市得到承办权的话,肯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与赞助,巨大的投资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一单位计划投资的变动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叫做投资乘数,而把它对国民收入最终结果的影响作用称为乘数效应)。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基础,城市或者地区举办大型赛体育事必将带动本城市或者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3.3跨域体育消费的传导效应――以北京奥运为例跨域体育消费的主体是举办体育赛事,就中国当前来说北京奥运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赛事。北京奥运将引起全国、全球最大一次的跨域消费。由于北京奥运的举办,刺激与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发展,有学者将这样现象称之为传导效应。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中重点探讨的就是体育赛事举办的传导效应。经济学意义的传导是指某一经济行为影响另一行为,某一产业影响另一产业或某一地区经济对另一地区经济作用的过程。传导效应则是指经济传导的最终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将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定义为因举办奥运会引发的关联产业、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

北京奥运相关的产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北京奥运的支撑产业,例如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服务业、环保业等。另一方面是北京奥运的带动产业,在举办北京奥运的前期与中期带动发展的产业,例如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北京奥运将为北京提供200万个就业;IT行业增值300亿;每年增加旅游者20%,收入年均增加20亿美元,7年为140亿等等。同时,北京奥运将加速北京的基础设施、环境、能源结构、通讯等巨大的市政建设。

3.4本国或者地区的文化在跨域体育消费中得以充分展示

体育赛事就如同一个舞台,将城市所拥有、沉淀的文化得以展示,盛大精彩的开幕式、令人难忘的闭幕式、奥林匹克文化节,代表本国文化典型特色的会徽设计与推出,独具本国特色的吉祥物、火炬、主题歌等等都成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亮点。奥运会更是成了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展示本国民族文化的盛大舞台,例如巴塞罗那奥运会所展示的是浓郁的地中海风情;亚特兰大奥运会所展示亚特兰大城的科技与商业文化;悉尼奥运会所展示的是土族人优秀文化;雅典奥运会所回顾的是奥运会的历史文化。我们所期待的北京奥运是沉淀、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舞台。在跨域体育消费中,城市特色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于对城市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4 总结与建议

1)跨域体育消费是在跨域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探索性理论,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消费思维,实行消费空间的转移与消费环境的改变。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与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日俱增的现状说明跨域体育消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跨域体育消费毕竟是在体育消费研究中还处于试探性阶段。这不仅需要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检验。

2)发展跨域体育消费是一个整体体系,不仅需要对体育赛事进行周密的安排,而且更需要对举办城市的通讯、交通、住宿与餐饮等方面统筹规划。因此,开发与发展跨域体育消费市场统筹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

体育消费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健身消费,消费水平,制约因素

1引言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更加合理地引导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乌鲁木齐市健身娱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对该行业的宏观政策的一个比较有力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7区1县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座谈和个案调查的方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乌鲁木齐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特征

3.1.1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与方式多样化

通过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消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以个人消费形式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占17.3%;家庭消费约23.1%。在“其他”一栏中约39.4%,统计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公益性场所,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鉴于此,这对体育健身娱乐经营者而言应该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因为我们要通过促销的形式来占有更大范围的市场份额,那麽要求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市场锁定,这样我们的策略才是有的放矢,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图1 乌鲁木齐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方式统计图

3.1.2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位置偏后性

小康社会初期人们的收入安排还是侧重于吃、穿、住、医疗、储蓄几个方面,在所有消费中乌鲁木齐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仅排在第八的位置。但就现实而言还是比较可观的,因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余暇时间都略逊一筹。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享受消费是通过对各种享受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的,它是保证人们生活消费更加舒适、愉悦、增进身心健康,获取美的享受和必要条件。不能忽视享受消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是维持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和睦的必要条件之一。发展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发展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的,它是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开发体力和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过去基本上着眼于生存资料的消费转向高层次的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这一发展趋势必将导致人们消费结构的变更,消费层次出现新的飞跃。

3.1.3闲暇时间资源短缺性

闲暇时间是指工作、生理需要和家务以外完全供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从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看,人们的休闲时间在不断地增加,社会每前进一步,人们的休闲时间就延长一次。据相关研究数据,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工匠和手工业者们的出现,为人们省下了大约 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 18 世纪 70 年代,原始的蒸汽机将人们休闲时间增加到 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从烧饭一直到交通,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每周工作时间一直在持续地减少,从1700年左右的72小时到1859年的69.8小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近些年,西方国家有些人在谈论30个小时周工作时间。24小时的周工作时间正在被争论,多种工作形式已经出现。那么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供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乌鲁木齐市现阶段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供人们每天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主要集中在1~2小时和2~3小时两个时间段中。不同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这2个时间段中女性高达79%,男性为54%。3-4小时时间段中,男性15.2%,4-5小时男性占9.1%,而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女性均为零。调查显示,女性闲暇时间更少,不同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18岁以下44.4%集中在1-2小时。18-25岁有60%集中在2-3小时,这个年龄段也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主力军。36-45岁、46-60岁这两个段在3-4小时分别高达17%和25%。高于其他年龄段,也可重点开发这个年龄段适合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

3.2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制约因素

3.2.1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制约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价格等方面,它对于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影响很重要。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和改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资料的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体育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繁荣、产品丰富而降低或趋于合理,并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对于乌鲁木齐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而言,价格偏高,收入较少是影响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极重要的经济因素。由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刚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初始时期,加上居民预期收支的不稳定性和企业经营商的急功近利、价格偏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居民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积极性。

3.2.2影响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其他因素

为分析哪些因素制约着乌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水平,调查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角度列出15种最为普遍的制约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个人理解加以取舍并对所选项排序。调查显示:制约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因素是多元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支出是价格、收入、偏好、消费者信心、闲暇时间和消费环境等的函数。统计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居民的选项排序尽管不一致,但差异不大,较为集中的前五项排序分别是价格偏高(70.3%)、收入少(64.8%)、闲暇时间少(59.4%)、缺乏兴趣(22.8%)、无人指导(14.6%)。

3结论

3.1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特征: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与方式多样化、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位置偏后性、居民闲暇时间资源短缺性。

3.2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宏观制约因素: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积极性受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居民体育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受市场因素的制约;居民体育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受多因素影响。总体表现出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与环境的相依性。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论健身娱乐消费需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30~33

[ 2 ]胡小明.小康社会健身娱乐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 ~12

体育消费论文篇8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中有关消费时间的理论知识对体育消费晶的效用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消费是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结合产生效用的过程,体育商品不是产生效用的惟一源泉,消费时间也参与了效用创造;体育消费品中的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关键词:消费时间;消费者剩余;效用;体育消费晶;体育商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162―03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许多消费决策。愉快的体育旅游可能因为要消耗太多时间而被迫放弃;乘坐飞机花费不菲,却因为能节约时间而被想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所青睐。因此消费时间的价值也成为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对于绝大多数体育消费品来说,消费时间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依据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原理对体育消费晶中的消费时间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分析。

1 消费时间及其经济性质

消费时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消费时间,可从消费客体与消费主体两方面界定。从消费客体看,消费晶处于消费领域的时间都是消费时间,即消费客体的生命周期,它表现为消费客体的自然生命周期与流行生命周期;从消费主体看,劳动者工作时间(含上下班路途时间)以外的日历时间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时间,其中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结合进行实际有效消费活动的时间是其核心部分,称为狭义消费时间。我们将狭义消费时间定义为:在流通领域以外,为满足自身或家庭需要,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支出的时间。本文主要是针对体育消费者(消费主体)进行研究,所以,狭义消费时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下文所提及的消费时间均指狭义消费时间。

现代经济生活中,时间是消费对象,也是消费条件。作为消费对象,人们消费的是时间本身;作为消费条件,时间是一切消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人们总是在时间的约束下进行消费,在某一时间范围的消费必然也会带来时间的机会成本――在该时间范围内从事其它消费所获得的最大效用价值。因此,人们对时间的配置会遵循稀缺物质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原则,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效用价值。

2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首先提出的。它是指消费者在支付商品价格时意愿支付总额与实际支付总额之间的差额。用图形说明如下: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DD代表需求曲线(或者效用曲线),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前一个单位的商品比后一个增加的单位的商品具有更高的效用,从而消费者愿意为前一个单位商品支付较高的价格。如果消费者逐单位付款则支付总额为Q1+Q2+……+Qn。但实际上,消费者支付Qn。数量的商品是按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价值来付款的,故实际支付总额为正方形OP’EQn,在梯形OPEQD和正方形OP’zQD之间的差额三角形户’PE就是消费者剩余。

3 体育消费品的消费时间与消费者剩

体育消费品作为消费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也与其它商品一样,也存在自己的消费者剩余和效用函数。体育消费晶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体育实物消费品,如:体育服装和鞋帽、体育器械等;第二类是体育劳务消费品,如: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咨询等;第三类是体育信息消费品,如观看体育比赛、购买、阅读体育类报刊等。过去,经济学家都忽视人们在消费商品时所消费的时间产生的效用,对体育消费晶尤其如此,认为消费者的效用只来自于商品本身。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时间的稀缺性增强,人们也越来重视时间的有效配置,重视时间所带来的效用问题。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品本身,二是消费商品所需的时间。贝克尔认为,“将消费既解释为用货币换取市场商品与劳务,同时又解释为从这些商品与劳务中获取效用,显然缺乏直观上的感召力。对消费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明效用是来自于所购买商品的获取、占有、还是使用,而通过强调市场商品消费涉及到它在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生产中的使用可以使人们洞悉商品有用性的本质[4]。”由此,消费实际上就具有了某种“生产”的性质: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把它作为“有形生产要素”,并投入时间、体力、脑力等无形生产要素,“生产”出一种更为整体的产品,这种整体的产品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大的效用。如果假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都是同质的,则这种“生产”的效用函数可写为:

U=u(z)=u(x,t)

z表示整体产品(即体育消费晶)是体育商品与消费时间结合后的产品,x为体育消费商品(不妨简称其为体育商品)是未与消费时间结合的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即消费时间。

可见,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将消费者的“生产”行为纳人效用函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效用的本质。也就是说,消费者效用并非完全来自所购买的商品,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创造了部分效用。效用由两部分组成:商品价值和“生产”成本即消费时间价值。在体育消费活动中这种概念也是更加容易理解。如果体育比赛观众不花时间去享用,再激烈的比赛也不会有任何效用;同样,体育消费者也不能从购买一张健身锻炼卡中获得任何满足,它其实是健身内容、教练水平、场馆设施、音响、环境等因素加上消费者的时间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消费者的效用。

因此,体育消费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商品,还包括消费时间。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是消费过程中两种必须的要素,它们是体育消费者总效用的共同来源。那么这两种效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后面我们用图形来说明。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体育商品的效用函数如图1所示。而消费时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时间具有稀缺性,同样具有边际效用递减曲线,所以它的效用函数也如图1。这样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效用曲线递加之后就形成了总效用曲线(图2)。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D2D2代表体育商品效用曲线,D2代表消费时间效用曲线,DD代表总效用曲线(即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递加后的曲线),当购买了Q’数量的体育商品,根据传统经济理论,梯形OQ’E1P3是体育商品产生的效用,三角形P1E1P3是体育商品产生的消费者剩余。由于未考虑到消费时间产生的效用,所以这种结论是有缺陷的。DD是递加了消费时间效用后的总效用曲线,那么正方形OQ’E1P2是实际上体育消费晶的效用,而三角性

户P2EP4是体育消费晶的消费者剩余,其中三角形P3E2P2是体育商品产生的消费者剩余,而四边形P4P3E2E是消费时间的消费者剩余。

4 体育消费品中的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之间的替代关系

假设一个年轻人既喜爱野外探险又对打高尔夫很有兴趣,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他偏好野外探险,而在时间稀缺时偏好打高尔夫(打高尔夫的费用远远高于野外探险)。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这个年轻人的能力、技术条件不变、收入不变时,生活的全部幸福感(即总效用)恒定,这种幸福感来源于对时间的消费和对商品的消费,显然消费时间和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体育消费晶的消费。消费者在时间和体育商品之间作选择时为获得最大效用,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假设1)总幸福感恒定。2)体育商品价格能够反映带给消费者的效用程度。3)消费者的效用偏好一定。4)消费者理性。5)信息完全。在这些条件约束下,即人们花在时间上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效用和花费在体育商品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效用相等时,人们获得的总效用最大。用数学式表达为:

MUx/p=MUT/w

其中体育商品的边际成本就是其价格,消费时间的边际成本为工资率,若MUz/p>MUT/W则用体育消费品替代消费时间能增加总效用,直至MUz/p>MUT/W为止;若MUx/p<MUT/W,则用消费时间替代体育消费品能增加总效用,直至MUz/p>MUT/W为止。因此,当MUz/p>MUT/W时,消费者实现了既定消费成本下的最大效用或既定效用下的最小成本。

每个消费者总在按照这个原理对自己的消费时间进行配置,以求最佳组合,实现最大效用。若工资率提高,要保持等式成立,必然引起MUT增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MUT的增加伴随着消费时间的减少。另一方面,如果MUT不变、体育商品价格不变,工资率的提高增强了体育商品对消费时间的替代,从而使体育消费者产生节约消费时间的动机。

5 结 论

体育消费是体育商品与消费时间相互结合产生效用的过程,其效用并非仅仅来自体育消商品,而是来自对体育商品进行消费的整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体育商品的效用和消费时间的效用都会得到体现,同时体育商品和消费时间之间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传统理论得出的消费者剩余的结论,没有考虑到消费时间在体育消费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消费时间的价值。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收入的提高,时间、特别是闲暇时间稀缺性与日俱增,消费时间不仅有了价值,而且它的价值在体育消费晶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时间的效用对体育消费晶的总效用作用更加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消费品的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消费者剩余),而且对于体育产业的经济利润来说,它也是除了体育商品之外的第二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保罗・萨缨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体育消费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 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消费内容 体育消费水平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水平、意识、动机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尽快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作为未来消费行为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因此,本文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为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问卷967份,其中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为92.5%。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数十篇以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著作。

1.2.3访谈法:对河南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大学生日常体育消费实际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2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

2.1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日常生活费用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同时,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大学生对健康体质的追求,使每年大学生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体育消费。从表1可见,低年级大部分学生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动机是盲目的;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不管在那个年级中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四个年级在体育成就方面差别不大;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都越来越重视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及追求时尚的需求,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明确。尽管接受体育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日趋增加,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不明确。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外,大学生体育消费没有明确的目的,往往会使消费资金降值,造成原本就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短缺。

2.2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分析

表2显示,当今大学生在体育服装上的支出是主要的,其次是在运动饮料上的消费。在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这样的体育消费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正好相反。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健身意识在不断的加强,而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比县城、农村较合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看艺术类较差;各专业的大学生在观赏性体育比赛及去健身俱乐部消费较少。

2.3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2.3.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由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认识及生理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体育消费水平的不同,统计数据明显地反映出男生体育消费水平比女生要高,而且男生体育消费支出在日常消费中占的比例也要高于女生(见表3)。

2.3.2地域不同,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也不同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经济发展状况对体育活动认识的制约,两者直接影响到各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而且不同地域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2.3.3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体育专业的学生用于购买必备的运动服装及观赏体育比赛的支出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他的体育消费内容的支出甚至还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非体育专业,而非体育专业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

3结论与建议

3.1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因此,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其合理利用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

3.2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应重视低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

3.3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这主要是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应充分重视农村家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及动机,提高他们体育消费支出的回报率,使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体育消费论文篇10

【关键词】市场营销 消费者教育 中草药护理品

一、引言

消费者教育,是对消费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系统的社会活动。消费者教育有广狭两义。广义泛指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消费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狭义则指对消费品和劳务的购买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在我国,消费者教育这一问题一直没能引重视,在业已颁布的有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章程及法律中,都没有明确提及消费者教育问题。在企业的市场营销层面,同样对于这种营销工具研究不够。本文以佰草集为例,研究探讨消费者教育在中草药护理品营销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二、消费者教育的营销学基础

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企业必须在产品上下功夫,比竞争者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产品;企业必须在生产效率、营销效率上下功夫,降低成本费用,比竞争者提供更优更廉价的产品;企业必须在分销渠道上下功夫,使自己的产品比竞争者呈现在更适当的地点;企业必须精心设计和组合各种促销措施,使促销活动比竞争者更有效。显然,其间并没有消费者教育的应有位置。这是市场营销经典理论的一个瑕疵,它“假定”了市场顾客是一个全知全能,有充分理性的、成熟的市场主体:他对不同企业提供的不同产品及服务的各自价值是充分认知的;他对市场行情是充分了解的;他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他的消费行为是成熟的;他有卓越的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等等。但事实上现实中的消费者,特别是消费者市场的消费者并非“全知全能”和“充分理性”。而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个体消费者,其有限的商品学知识,消费知识和消费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相应的消费指导。因此,市场营销理论应该放宽上述的假设,面对“顾客有限理性”的客观现实,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理论体系。消费者教育就是对于原有理论和方法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企业通过实施消费者教育,增强其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也是一种抗干扰的有效手段,是新的竞争环境下的一种良好的竞争策略。

三、中草药护理品营销中的消费者教育的针对性

“中草药护理品”是指借鉴中医理论、添加中草药成分的疗效护理品。中草药护理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借鉴中医理论。中草药的使用主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包括:整体观念、平衡理论、人与自然协调理论等。这些理论对护理品科学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很多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二是联系中草药的文化背景。中草药的应用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很多有关中草药的民间传说流传已久,其文化背景根深蒂固。不少中草药已经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条件反射性的联想,只要一提到某种中药,大家就会联想到其特定的治疗功能。如:人参的强身补养作用,大黄的清热泻火作用,当归的活血作用等。三是具有作为护理品使用所必要的质量。护理品与药品的重要差别在于,前者是给正常的消费者使用的,后者是给患者使用的;前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一定的适应症和剂量要求,后者可以随意购买,使用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将中草药作为护理品有效成分时,首先要考虑到其安全性应该比药品大大提高,虽然从总体上看,中草药的安全性相对于化学品来说已经提高了很多,但由于护理品的特殊性,仍然应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针对中草药护理品的这些特点,企业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我们认为,在中草药护理品的营销中,消费者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新的营销方法。

第一,在护理品中运用中医理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护理要讲究“乐观的心态”和“平衡的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进行这种观念的教育有利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接受和认可,从心底对产品产生喜爱的倾向。例如整体观念,我们现在都知道,人的整体健康对皮肤和毛发的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用中医整体调理的方法达到皮肤和毛发的健康和美,应该是皮肤和毛发保养的最有效途径。从平衡理论来看,皮肤的各项生理功能均需要保持在平衡的状态,如:保湿过程中保持水分的平衡,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和季节保持皮脂分泌的平衡,在美白和防晒中保持黑色素的平衡,表皮角化速度的平衡等。从人与自然协调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季节时期,人的皮肤的反应都不同,就应采用不同的皮肤护理产品,消费者接受了这种观念就会很容易的认可企业的产品。

第二,中草药护理品与国外目前所采用的天然植物类产品概念有很大的差别。国外的天然植物类产品主要提倡的是绿色、环保、安全、回归自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国外理念的天然植物护理品在中国市场难被消费者接受。我国中医药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如果能有效地挖掘利用这一宝藏,在中草药的文化背景上进行宣传教育,让消费者自己具备鉴别产品的可靠性的本领,推出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系列护理品。

第三,中草药护理品使用的特殊性。护理品是一种常用的消费品,人们经常会使用到的,但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护理品,却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产品。因为许多人会对某些中草药成分敏感,这就需要通过消费者教育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更多的信息,提高他们对市场上各色中草药类护理品的鉴别能力,同时产品需要具有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喜欢的气味和外观。因此,必须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主要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提取、分离、去除影响质量的杂质,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还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让消费者对产品药效效用和质量安全产生信赖感,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四、百草集中草药护理品营销中的消费者教育

佰草集,是上海家化公司1998年推向市场的一个具有全新概念的品牌,是中国第一套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中草药中高档个人护理品。在百草集护理品的市场营销中,采用了诸如宣传册,SPA馆,柜台咨询,“俱乐部”教育等多种方法来实施其产品营销中的消费者教育。

1、宣传册

通过发放或在专柜免费提供包含产品相关信息的印刷品,向消费者介绍产品,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百草集的专柜上有多种宣传册,按产品的营销需求不同而变化,不仅仅是介绍产品,还有一些小常识,小贴士。像如何护理肌肤条理身体之类以及中草药的功效,如“芦荟,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取其茎,性苦寒,具清肝热,通便,杀虫之功效,对肌肤具有清热排毒保湿消炎的功效”等等。最重要的是它起到了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消费者进行了消费观念的教育。佰草集的个人护理用品是现代生物科技与传统中草药精华结合的成果,它以中草药添加剂为特色,秉承了中国美容经典的精髓,糅合中草药精华与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在产品开发中科学地运用了中医独有的平衡理论和整体观念,并以高科技手段萃取天然草本精华,使产品能有效调养身心,令皮肤、肌体、精神达到和谐、理想、形神兼备的最佳状态,焕发自然、个性、健康根源之美。佰草集深信“美必须发自根源,方能美得完全”,并一步步地执著地实践着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平衡”的美的追求。它按科学理论和自身的文化观念,编著写了《肌本论》。在书中提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肌肤是其中的一部分,身体任何部分失衡,肌肤都会受其影响。只有从整体的调节着手,激活自身平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肌肤问题,才能重获健康肤发。凡事都有度,只有适度的平衡才能达到理想的整体调节。整体调节呈双向性,予不足以充实,予亢进以消抑,最终都将达至和谐与平衡。佰草集想要传达给消费者的是“自然,平衡”的才是美的观念,要调节好自身,肌肤不是光靠外在的药物或护理品就可以保养的好的。观念是行为的指导,营销活动中倡导和培养何种消费观念对营销结果有着重大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在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各种因素中,往往具有超越收入、阶层、性别、习惯、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形成既受其所受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程度和社会风气等宏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微观层面营销者的营销宣传的影响。百草集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册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消费观念上的教育。

2、SPA馆

SPA为“solubriousparaqua”的缩写,意思为“平衡健康之水”,现代人用它指代一种针对人体的治疗方法,也称“水疗法”,即以水为媒介,利用人与水的接触,使水中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通过亲和渗透作用进入人体,达到治疗或美容美体的目的。现在的SPA概念又有较大的延伸,有人称其为“五感疗法”,既通过人体的五大感官功能: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的感知来达到身心俱畅的感觉。SPA关键是水资源及水设备,常见的有桶浴、湿蒸、干蒸、淋浴及水力按摩浴等,也常常选用矿物质、海底泥、花草萃取物、植物精油等改善水质作用于人体。现实生活中,SPA具有以下功效:美容美颜、放松身体、舒缓身,b、健康皮肤、治疗疾病等。

佰草集SPA的开张,让爱美的女性们得到了更多独特的中草药专业护理享受。SPA其实就是一种知觉体验,它可以在内涵展示上更充分的运用知觉体验,不仅仅是产品的知识的传播,还要有企业的文化转播,全方位的调动消费者的注意力。要想创造良好的知觉体验就要在进行消费者教育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运用到颜色,图像,字体,音乐,气味,产品实体等,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百草集的SPA馆通过馆内的装修,服务人员的言行,室内的熏香气味等,来传达给消费者一种自然平衡,轻松的氛围,让人觉得这是一种绿色健康的健康之旅,达到身心俱畅的效果。佰草集在今后和消费者教育活动中可以强化现场中草药的展示,或是中草药的标本连同功效注释一起展示,精心策划购物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便给顾客留下美好的知觉体验。

3、柜台咨询、建议与指导

推销是一种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营销术。由于推销是在推销员与被推销对象之间直接进行的,推销双方可以就被推销商品进行直接交流,信息沟通充分,能当面答疑解惑,针对性强,即时效果好。成功的人员推销的过程同时就是对消费者教育的过程,人员推销过程中,下列消费者教育形式必不可少:第一,介绍与演示。即围绕所推销商品进行的商品知识介绍与使用演示。第二,接受咨询。对顾客疑问的解答,接受顾客咨询。第三,建议与指导。帮助顾客合理购买的建议;善意的忠告与提示;正确使用的指导等。

柜台咨询承担了使消费者实现从“傻瓜”到“内行”的转变的责任。因为无知的消费者绝对当不成真正的“上帝”。假冒伪劣商品的盛行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的无知。实现消费者从“傻瓜”到“内行”的转变的意义在于:一是它能有效地使消费者识别真伪优劣,借助于消费者的力量淘汰伪劣产品;二是它能促使企业彻底打消“欺骗”的念头,改进销售服务;三是能够带动企业其他营销活动水平的提高(至少可以大大提高目前企业的广告水平);四是能够减少用于解决各种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营销费用。

4、“俱乐部”教育

即由教育者(通常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相关人员),以传播商品知识,现身说法介绍消费经验,以及产品的特殊利益为目的,对一群消费者进行教育。佰草集有个“心约会”的俱乐部,由佰草集的专家或相关人员,对一群消费者进行教育。这种方法很好,因为“俱乐部”式的消费者教育不与任何商品的推销直接关联,它只是介绍护理常识,美丽心经,还有专门的会刊《佰草心语》,让消费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购物的心理压力,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认识更多的朋友,沟通心得,放松心情,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响应与支持。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消费者教育相比,“俱乐部”式的消费者教育能卓有成效地陶冶消费者情操,提高消费者的审美能力,持家购物能力,全面提高消费者素质。与其他营销层次的消费者教育相比,这种方式可以开展多层次的消费者教育活动。

5、广告

广告来源于拉丁文Advertere,意思是注意与引导。广告是消费者最容易接触和参与的,是消费者教育的广泛途径。广告对经销商,零售商,直供商以及消费者都是一个巨大信心的提升,通过广告不仅使消费者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产品也使消费者对这个有着一百多年经营历史的本土企业的认知度好感度有所提升。

6、公益活动

公益营销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在作购买决策时优先选择该企业的产品的一种营销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活动,进行捐赠性质的慈善事业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把公益活动与企业的营销相结合,通过公益活动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偏好。因此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只是单纯的慈善事业,公益活动必须被设计,消费者能够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到企业的品牌,触摸到产品。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容易在公众中获得更高的信任度,这将形成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使其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五、总结

在以往的企业营销实践中,消费者教育一直混含于广告、公共关系、促销活动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面对新的营销环境,特别是像中草药护理品这类新兴产品,消费者面临十分混乱的信息干扰,对产品的不了解和有限的购买经验,使得消费者教育在市场营销活动显得更加重要。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消费者教育这个第五类因素营销要素,为开拓市场和应付市场竞争服务。

(注:本文系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朱李明:营销企业应该重视消费者教育[J].销售与市场,1997(4).

[2] 朱李明:现代营销中的消费者教育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5).

[3] 杭忠东:消费者教育营销的几个问题[J].企业经济,1999(11).

[4] 中国爱美丽护理品网:药妆店:中国试途之路[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