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9 01:55:26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1

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编办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加大机构改革创新力度,统筹推进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权责清单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机构编制管理持续增强

(一)机构编制基本情况。机构改革后,我市目前党委设工作部门9个、政府工作部门27个。截止2019年9月,我市行政编制合计1797名,行政编制在职人数1565人。其中:党政群系统行政编制1205名,在职人数1018人;政法系统行政编制592名(含省垫增公安政法专项编制53名),在职人数573人。事业编制9646名(含群团机关使用的事业编制32名),在职人数9360名(含群团机关使用事业编制在职人数30人,不含编外聘用人员1099人)。从编制总体运行情况看,我市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有成效的,守住了编制总量不突破2012年底编制总量这条底线。

(二)盘活用好编制存量资源。我市共核定科级领导职数728名,已配备687人(含待消化29人)。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党政机构36个,精简部门机构2个、内设机构4个;精简行政编制数5名、领导职数39名。加强探索创新,建立行政事业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编制总量内,统筹调剂余编,管住、管好、管活编制资源。

(三)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对照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一个部门承办、编委一家行文制度,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严把编制关和进人关,树立编制工作权威。畅通机构编制违规违纪举报途径,规范使用《申请使用编制审批表》《机构编制核编证》等多种方式强化人员调动管理,有效控制编制和人员增长。完善信息系统实名制管理,截至目前,录入、更新信息800余条,将信息系统与核编证管理有机结合,确保编制管理准确到位。

二、机构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党政机构改革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及时完成涉改部门领导班子任命及挂牌,相继印发配套文件,完成涉改部门人员转隶、国有资产与档案移交以及新组建和调整部门共**家“三定”规定印发并组织实施。

(一)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卫生健康、人社等部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了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进一步提高。

(二)理顺了部门职责界定。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落实好机构组建和调整任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上级对口部门“三定”规定等确定部门职能,明确主次责任,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推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使机构职能调整既有物理变化更有化学反应。

(三)落实了控编控职数的原则。按照上级要求部署,除市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市委办、市政府办等核定1正3副外,其他部门单位领导职数统一核定1正2副,“总师”数量保持不变。全面清理限额外行政机构,规范挂牌机构和临时机构,防止挂牌机构实体化和“事业局”,做到限额之外无机构。

(四)推进了相关领域改革。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落实上级综合执法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在充分沟通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印发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执法改革方案,锁定执法人员编制。二是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将完全、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其行政职能全部回归机关,职能在“三定”规定中明确,实现转职能不转机构,并统筹考虑剥离行政职能后事业单位设置前期工作。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日趋规范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2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十一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3

***年,县人事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人事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全县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县战略,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全面促进人事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各项工作成效显着。

一、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在市外专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举办了“引进国外智力,助推巾帼创业”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班,聘请日本草莓专家齐藤明彦先生对全县130名草莓种植户、技术人员进行了草莓栽培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二是组织常林集团、金正大、金沂蒙等大型企业参加“中国山东第五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 等省、市举办的大型招聘会6场次,在“山东省海外人才项目网”上项目信息86条,聘请外国专家2名、招聘本科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20余名。三是以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为载体,实行企业网上招聘信息和协议管理。今年新增在信息网登记开户企业2家,招聘信息30条,提供就业岗位129个。(二)广开渠道,多措并举,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一是按照《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和临沂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5月份组织***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非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公开招考。通过选拔,招聘了96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活力。二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精神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七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办法要求,为XX年招募的2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办理了相关手续和***年“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年度考核工作。三是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进企业就业。针对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少,多数毕业生不能在事业单位实现就业的实际,为最大限度的促进毕业生就业,主动对100多家单位进行毕业生需求情况调查,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积极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探索出了毕业生在企业实现就业的路子。一年来,为推荐进入企业的59名毕业生办理了就业手续,并出具人才流动商调函67份。四是采取举办春、秋季人才交流会与小型人才交流会相结合的形式,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选拔人才的舞台。一年来,共组织120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各类参会求职人才226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790人。五是开展视频求职业务。利用视频设备将每位求职人员口述的个人资料、求职意向、专业特长等采集到电脑进行保存,方便用人单位直观的了解应聘人员的具体情况,有效提高了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三)拓宽服务范围,完善人事服务。在加大对民办学校、中介机构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人事工作力度。新增人事150人,其中个人49人,事业单位101人;办理户口32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8人,办理党员转正手续6人;办理转正定级手续26人,确定职称176人,为82人进行工资审核;为164人次代收代缴企业养老保险金、机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共计72万元。完善的人事为流动人员提供了便捷的人事服务,解除了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四)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着“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通过对事业单位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和实名制范围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以推动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换。二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按照省、市的要求,及时公布了XX年度经各级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通过的1003名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其中正高3人,副高167人,中级360人,初级472人,并按规定办理了资格证书。认真组织了各系列本年度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工作,通过严格审核,共呈报高级材料327份,中级材料631份,初级材料386份。三是认真做好了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业技术人员的推荐、申报工作。为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根据省、市相关规定,通过调查摸底,严格认真地选拔了3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推荐人选,经市级评审,1名专业技术人员获“临沂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四是认真做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工作。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密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的特点,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实行了签定责任书等制度,逐步理顺、规范了办事程序,全年共为786人办理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手续,并为去年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办理合格证书52 份,审核备案继续教育学分1089人次。(五)积极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和服务工作。为推动“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条件和要求,积极帮助有关企业出主意、想办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支柱企业或重点单位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县金正大公司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11月份正式挂牌。目前,已有3名博士后进站工作。二、积极落实公务员法,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一)贯彻竞争择优机制,做好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了XX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具体工作中,通过严格程序,强化措施,有力保障了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顺利进行。今年我县共招录国家公务员32名,其中乡镇机关24名,县直机关6名,法院1名,公安机关1名。全县共有1970余人参加公务员报考,有81人通过笔试进入面试范围。经过面试、体检、政审等工作环节后,32名新录用公务员走上了工作岗位。(二)慎重对待,稳妥推进,做好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申报及人员登记工作。根据全市县区事业单位参照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开展了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基本条件,对各有关事业单位进行了梳理、上报,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批准,我县21个事业单位被列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参照范围确定后,根据部门“三定”方案,通过人员调查摸底,核实确定了各参照管理单位的编制、人数,工作人员岗位、性质及领导和非领导职务设置等情况。及时组织各相关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按要求进行人员登记工作。经市人事局审核,组织了拟参照管理的222人参加了登记资格考试。(三)强化能力素质提升,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按计划选调学员,本着“学有所用,专培结合”的原则,积极协调,认真组织选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一是全年共组织71名公务员参加市人事局组织的各类公务员培训班3期。其中:XX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31名,XX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31名,公务员任职培训9名。二是举办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政工)干部培训班,对86名人事政工干部对人事业务知识进行了为期2周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人事干部业务素质;为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工作能力,举办了XX年度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培训班,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三是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条例》要求,对全县8377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对全县2627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知识更新培训考试。(四)严格优秀等次比例,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奖惩工作。按照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机关事业单位优秀等次比例的考核规定,对全县13564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了XX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职务升降、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其中确定为优秀等次的2051人,占15%;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的11251人, 占83%;未定等次的243人,占2%;不合格的7人,因各种原因未参加考核的49人。同时,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公示制度,对拟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根据国家有关奖惩规定,严格审核受表彰单位(个人)的呈报材料,审报省级先进集体6个,市级先进集体13个,县级先进集体125个;全国机械劳动模范1人,省级先进个人6人,市级先进个人100人,县级先进个人170人。考核奖惩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奖优罚劣的目的,有效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三、严肃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一)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为配合《公务员法》的深入贯彻落实,巩固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果,确保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人事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会同县委组织部等五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及编制纪律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意见》。对严肃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过快增长,杜绝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自行聘用人员、混岗使用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二)进一步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按照编制管理规定,及时对工作岗位变动人员的编制进行了调整,为新进人员办理了增人计划卡,实现编制台账的动态管理,保证编制台账的准确性。根据市里关于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县党政群机关单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数据库,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将全县党政群机关单位的机构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名单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有效地接受社会监督。(三)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网上年度检验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自3月份开始,启动了网上事业单位登记和年度检验实时汇总工作。通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严格操作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单位提交的各项材料严格把关,顺利完成了全县137个事业法人单位XX年度网上年检工作,为22个单位办理了变更手续,年检率达100%。(四)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上级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对龙潭水库管理所、龙窝灌区管理所、抗旱灌溉总站、凌山头水库管理等四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编制、职责进行了摸底调查。对照市政府《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水管单位分类标准,将龙潭水库管理所、龙窝灌区管理所、凌山头水库管理所整建制划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定性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重新核定了三个单位的事业编制。将抗旱灌溉总站予以撤销,将其职责及现有人员进行了划入龙窝灌区管理所。(五)认真做好机构编制的审批工作。对各单位的申请报告进行了认真梳理分类,根据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拟定出办理意见,并提交编委会进行研究。对经编委会研究确定的机构编制事项及时行文进行了公布。根据市局要求,下发了XX年县直事业单位补充职工计划申请表,对县直各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人员配备奠定了基础。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人事服务工作水平(一)认真做好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一是做好工资福利政策的落实工作。全年共审批机关事业单位按年度考核晋升的工资业务13000余份,因职务、岗位变动产生的工资业务1200余份。审批套改原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1600余份,XX年工资改革以来军队转业干部工资82份,审批和调整遗属困难补助156份。二是做好津贴补贴规范工作。会同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临沭县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临沭县规范县直机关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津贴执行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各种津贴补贴项目进行了清理归并,合理确定了津贴补贴标准,并按照规定标准及时对相关人员津贴补贴进行了审批。三是组织开展了病退人员查体工作。根据市人事局的要求,组织了15名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坚持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体检。对初审合格的5名人员进行了公示并上报市局审批。五是根据市局的要求组织了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全县共有198人报名,其中高级工45人、中级工95人、初级工58人。四是按照干部退休审批政策的要求,对全县将到龄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摸底统计,及时为148名到龄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二)认真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一是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安置工作实际,采取“双考”、“三公”、“一监督”的安置模式,对今年转业来我县的8名军官进行了妥善安置,达到了用人单位、部队和转业军官三方面满意的良好效果。同时,对随迁来我县安置的4名转业军官家属,根据其原单位的性质和意愿,按照对等安置的原则进行了安置。二是搞好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组织自主择业转业军官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他们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再就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险发放工作,今年共申请发放住房补贴4.2万元、医疗保险1.9万元。三是继续推行“三个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军转干部反映的遗留问题,建立企业军转干部稳控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以往帮教稳控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五包”措施,明确帮教责任,突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按照市里的规定,提高了企业军转干部待遇,将企业军转干部的退休金由每月1050元提高到1218元,将在职人员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319元提高到1680元,并足额缴纳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组织了企业军转干部进行健康查体,建立起健康档案。各项政策待遇的落实,确保了企业军转干部无一人到省进京上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三)严格工作程序,做好人员调配交流工作。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事业单位人员合理流动,积极贯彻上级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有关规定,创立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新机制。先后为县医院、经济开发区、统计局、计生局等15个单位公开考聘工作人员28人。五、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塑造人事部门新形象一是以建设“效能机关”为契机,加强机关建设。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以打造“效能机关”为重心,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制约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人事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和廉政环境。积极推动构建“法制、务实、服务、廉洁”为目标的管理体制,教育职工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行业新风,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年来共接待来信来访140件次,当场解决问题108件次,通过调查核实解决32件次。二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人事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强调重申了周五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互学互助、边议边学,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既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又学习人事业务知识,特别注重对新技术、新知识领域的学习,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善于寻找新视角,提出新创见,谋求新举措,实现新发展,提高自己履行职责的能力,为“解放思想创新业,跨越发展建强县”提供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三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完善了党组议事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等,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强化全体干部职工的廉政勤政意识,着力打造“阳光人事”,在9月份“人防杯”反腐倡廉知识竞赛中,人事局代表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一年来,县人事局根据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认真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同时,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旧城改造、招商引资、文明城市创建等其他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市基层满意的县直部门复核验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XX年度先进单位、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工业经济发展优质服务单位,并获得第四届职工职业道德十佳单位荣誉称号。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单位内部人员混岗情况比较突出;二是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XX年,县人事局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xx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狠抓落实,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更富活力的姿态,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 临沭县人事局年度工作总结的延伸内容:工作总结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它的内容又包括哪些? 年终总结(含综合性总结)或专题总结,其标题通常采用两种写法,一种是发文单位名称+时间+文种,如《铜仁地区烟草专卖局XX年工作总结》;另一种是采用新闻标题的形式,如松桃县大兴访送部的卷烟零售户诚信等级管理专题总结:《客户争等级,诚信稳销量》。 正文一般分为如下三部分表述:1、情况回顾 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来交代总结的缘由,或对总结的内容、范围、目的作限定,对所做的工作或过程作扼要的概述、评估。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评议。2、经验体会 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让人抓住要领。专题性的总结,也可以提炼出几条经验,以起到醒目、明了。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说明基本经验。3、今后打算 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总结出经验教训之后,根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法、打算,成为新一年制订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得出新的奋斗目标。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4

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五个“更加注重”的基本原则:一是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是更加注重精简统一效能。四是更加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五是更加注重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机构编制工作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战略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对这一总体目标,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细化: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三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机构编制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五是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六是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第一,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有进一步明确政府权界;推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权责;优化职能配置,明确和强化部门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探索加强职能管理的方式方法。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三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是深化其他领域和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包括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等。第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努力破解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是继续把总量控制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任务。二是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力度。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和基础性工作。第三,坚持法制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一是研究探索部门组织立法。二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四是完善机构编制标准体系。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七项主要任务

一是调整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做好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衔接。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三是巩固和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四是深化和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五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六是改革综合执法体制。七是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

服务型政府的六项特征

一是职能科学。二是结构优化。三是运转协调。四是行为规范。五是廉洁高效。六是人民满意。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突出,安全基础薄弱,容易出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难度较大。像我国农产品由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全国有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250万个食品流通企业,采用人盯人的落后监管方式。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群众强烈关注。政府监管权威性、效率不足,法规不健全,标准滞后,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高,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执法不严,甚至以罚代管,“放水养鱼”,严重影响监管的权威性。二是现行体制有明显缺陷。我国实行分段监管的体制,难以实现无缝监管。质检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食药部门管消费,割裂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在联系,重复监管和监管缺位并存。近年来出现的中央厨房、甜品站新型业态,既可以说是餐饮也可以说是流通,有的还包括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监管空白,难以落实监管责任。三是监管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多个部门监管,看上去是加强,实际运行结果则是削弱。每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都不是主体业务,都摆不上重要位置。检测力量强的(如食药)执法队伍弱,难以及时到现场进行监管;执法队伍强的(如工商)检测力量又不足,难以真正发现问题。由于分散使用,每个部门力量都显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整体执法效能低下。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

第一,关于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一是逐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二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监督管理,切实做到“宽进严管”。

第二,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一是逐步取消社会组织与所属部门的隶属关系。二是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三是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第三,关于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一是强化国务院机构宏观管理职能,强化宏观调控措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二是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三是国务院各部门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大力推进本系统改革。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机构数量偏多,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员既多又少并存。二是政事边界不清,管办不分,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存在不合理的利益纽带。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功能划分不清,权限划分不清,责任划分不清。管理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部分事业单位偏离公益目标,行为不规范。四是事业单位泛行政化,运行机制扭曲。为推进改革,中央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关键内容如下:

一个宗旨:宗旨是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两大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阶段性目标是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两不突破: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不得突破编制总额。两个严禁: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

三种类型: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四分”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把握节奏,统筹协调,条块结合,成熟先行,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

五项制度要完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十一项任务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探索管办分离。三是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四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五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六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八是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九是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十是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十一是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与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改革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中央统一部署与地方分级负责的关系。

机构编制纪律的十方面内容

一是机构设置纪律。二是编制管理纪律。三是领导职数管理纪律。四是严禁“条条干预”纪律。五是机构编制审批纪律。六是机构编制统计工作纪律。七是编制使用纪律。八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纪律。九是机构编制工作廉洁自律方面的纪律。十是集体研究决定机构编制事项方面的纪律。

机构编制制度的三个层次

一是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它们是机构编制部门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的“母法”或者说是最根本的依据。二是管理制度。主要规定机构编制部门“做什么”,是机构编制部门制度的基本框架,是调整与相关部门关系、保证机构编制工作能够有序、有效、有力推进的保证。三是工作制度。主要规定机构编制部门“怎么做”,主要对某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其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的三项主要任务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5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机构编制部门要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工作重心、供给方式、监管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创新,接力奋进,持续抓好“放管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机构编制管理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对近年来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任务的回顾与分析

从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来看,机构编制部门已由2010年以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台”,转到改革的一线和主战场,承担了很多创新性、基础性、牵头抓总的工作,发挥了“先手棋、当头炮”的重要作用。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大改革、一项管理”。

一是新承接了简政放权改革。2013年以来,编办新增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职能。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全省审批项目最少、速度最快、收费最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四最”城市目标,先后编制公布了市县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目前,共保留市级行政许可事项268项、行政权力事项3734项,县级行政许可事项2721项、行政权力事项35430项,市县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34%和27%。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大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468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平均办理时限缩短了50.2%,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政务服务水平。通过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年均增长27.5%。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系统部署,临沂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完成了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调整、卫生计生部门整合、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机构调整、涉农领域执法机构组建、市政管理职责理顺等改革任务。在市级交通运输、卫生计生和沂水、费县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这表明,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以及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管理体制已进入了深层次的调整整合。

三是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实质性阶段。事业单位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公益服务的职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临沂市已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形成了分类改革“1+10”政策框架。稳步推进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全市中小学取消行政级别,建立了校长职级制;选取43家事业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全部组建了理事会,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架构;经营类事业单位中有75家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全覆盖,提高了事业单位监管水平。事业单位改革已进入突破体制瓶颈、优化公益服务的实质性阶段。

四是重点领域改革接续不断。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率先完成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调整,建立了市县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调整理顺了蒙山旅游度假区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带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率先调整加强了市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为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等试点工作;在全市乡镇设置安全生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机构624个、相关服务机构156个,提高了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

五是机构编制管理要求越来越严。2013年,总理提出“约法三章”,要求本届政府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这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红线”。中央、省将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纳入巡视内容和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内容。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加强动态管理的意见》,对管住编制总量、加强动态调整、严格督查问效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去年以来,市编办先后参与了11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承担了其中机构编制部分的审计任务。

二、立足“五个主动转变”深入做好机构编制工作

改革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要求,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做到“五个主动转变”,促进“放管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促进机构编制管理水平的提升。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6

程序员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范文一

光阴如梭,半年的工作转瞬即将成为历史,伴随着新年钟声的临近,我们依依惜别硕果累累的20XX年,满怀热情的迎来即将到来的20XX年。在这年终之际,现对来公司5个月的时间里所作的工作汇报如下:

1、正义erp项目的编码工作。从了解新疆正义项目的背景、及计划安排,熟悉正义公司制度及业务流程,再到熟悉新能开发模式,之后我根据需求调研报告,从基本的数据库创建,到编码,完成了销售部、生产部、采购部、质检部四个模块的基本单据的制单、审核、选单、查询、打印等系列的编码工作;完成了正义项目的模块测试及流程测试。

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使我个人的耐心、细心程度及对工作的合理安排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在繁忙之中找条理,危难之中找希望。同时自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细节地方技术上还不太成熟,还需加以学习与钻研。

2、、正义erp项目的实施工作。从十一月初开始进行正义项目的实施,每天早起赶在企业上班前赶到企业进行erp的实施。实施期间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实施及对企业的erp系统的使用人员进行软件使用培训;纪录客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晚上下班后加班加点将每天的小错误及客户变更修改完毕。

通过这项工作,使我原本欠缺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学到了很多与客户交流的技巧及业务上的知识,更加明晰了erp系统的流程。但离一个成功程序开发人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在今后工作中,定会多多注意,加以改善。

3、帮助和使用手册文档的编写。帮助的编写使我熟悉了dreameweaver和fireworks的使用,为后期的oa开发也奠定一定的基础,使用说明的编写,使我更加加深了项目开发的整体思路与技术要点,总结了前期开发和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并又一次的对软件整体进行了测试,对暴露出的小bug进行了最后的修改。

4、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加强学习。平时注意收集有关pb方面的资料文件,提高自己的处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习java及oa方面的知识(现转为学习.net),为后期的工作打好基础。

以上为本人粗略的个人工作小结,请领导审阅,如工作上有不到之处,请领导不吝指出,以便本人及时改正,从而能更好地工作。

展望临近的20XX年,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上认真负责,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相信自己会完成新的任务,能迎接新的挑战。

程序员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范文二

来公司担任程序员一职已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成长,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己。在这半年里自己也是在总结、审视中脚踏实地地完成好本职工作,现将这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思想方面:

严格按照一个程序员应有的素养要约束自已,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听从公司的安排,积极配合全友家私完善 ERP 系统,任劳任怨。

二、 工作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在这半年里,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

配合全友家私开发并完善 SRM 系统

独自开发全友家私 SAP 日志维护系统

三、 存在不足:

一公司领导以及部门领导同事的帮助和指教,使我的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当然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处理问题思路简单,不够成熟,工作中容易产生急躁情绪,需要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程序员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范文三

伴随着充实紧凑的工作生活,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一段时间里有工作上的收获,知识的丰富,经验的增长,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文将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对工作进行总结: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失败和教训以及成功和经验;展望下一阶段的工作,确定自己的目标。以此作为惩前毖后的记录。

1. 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这两个月的工作中,我的总体任务是协助苏薇做好武警黄金部队矿业权管理系统的后期测试,编码,修改,文档编写的工作,分解开来之后,我主要做了三件事:1.编写矿业权系统的各类文档;2.矿业权系统的编码及bug勘误工作;3.矿业权系统的测试工作。下面依照时间来对我的工作进行介绍。

初踏入职场,进入专业的软件制造公司,对我,一个没有接触过标准软件制作过程的新人来说,起步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若直接做开发,则业务不熟练,代码不规范,弊大于利;若仅做学习,则不能跟上项目的步伐,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中去。

在我还在忐忑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任务已经下达了,首先进行矿业权系统的测试工作。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在测试的过程中,了解项目的整体布局,了解项目中的业务逻辑,了解项目中尚未完成的工作并以此作为下个阶段的工作目标。至此,入职工作顺利起步。

在对矿业权系统进行测试之后,暴露了系统的诸多问题,测试过程中发现矿权系统没有进行输入限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整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整理,我的下一个任务就是编写矿业权系统的数据需求文档。在编写该文档的过程中,对矿权系统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之后的bug勘误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完成了矿业权系统的数据需求文档的编写之后,新的任务是对整个矿权的输入数据进行输入限定,在任务开始之处是极为困难的,幸而得到了同事们的帮助才得以顺利完成任务。任务虽然完成,但是对输入限定实现方法的一知半解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仔细,为之后发生的问题也埋下了苦果。

在对矿业权系统添加输入限定完成之后,进入了解决程序小问题的阶段,对矿权系统进行细微的缝补工作。这段时间是学习多于工作的,不同的问题督促我要每天和百度亲密接触数百次,又要劳烦诸位在百忙中的同事抽出时间来给我帮忙。虽然辛苦一点,但收获却是满满。

完成了系统的修补之后,我们的程序送到了四惠进行第一轮测试,在测试的一周里,我主要是补充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

第一轮测试结果出来之后,我们项目组开始了紧张的第一轮矿业权系统bug勘误工作。拿到bug列表之后,发现有一小半错误皆是因我而起,输入限定问题很多,我也主动承担了输入限定部分的bug勘误工作。

第一轮bug勘误工作完成后,进行了第一轮了回归测试,测试结果已然不尽人意,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修改,而且很多问题还是因我而起,输入限定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再一次进行修改之后,我们的程序送到了十五所进行所检。

在进行所检之余,我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完成矿权系统的概要设计以及详细设计文档的编写。这两份文档已于9月2号编写完毕。

现阶段我的任务是根据所检的bug列表,对矿权系统进行回归测试。

2. 工作中失败的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

对于失败的教训要吸取,成功的经验要进行总结。我对成功的定义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既定的计划或目标就是成功。其他的所有结果都是失败。

成功的经验:

1) 敢于接受任务并想尽一切办法完成

入职两个月最大的收获就是敢于接受任务并想尽办法完成,每一个任务对于初入职场的我都是一个挑战,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两月最大的成功在于没有一次任务是拖沓的,每次都尽最大努力完成了任务。

2) 勇于承担错误,正视自身的问题

在这两个月的工作中可谓是错误不断,从文档的错别字这种小问题到矿权系统bug修改不正确导致崩溃这种大错误,暴露出来了很多的问题,我秉承着有错即改,下不为例的思想,正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因此这也算是一个成功。

失败的教训:

1) 重视每一个细节,不要忽视小问题

在最初进行矿业权系统数据需求文档的编写的过程中,对某些页面的数据在数据库中没有存储的情况没有加以重视,在后期进行数据限定的时候,还要重新修改数据需求文档,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这个事情上得到教训就是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可能导致之后的大问题。

2) 进行重复工作也不能大意

在对矿权系统进行输入限定的方法熟悉之后,都是重复性的工作,给每个页面,每个字段进行输入控制语句的添加,在进行了数个页面之后,出现了有的页面没有添加完整,或者提示语句不正确的情况,在后续的bug勘误中出现了大量此类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改。从这个事情上得到的教训就是工作不能大意,重复性的工作更要完成好。一般重复性的工作第一次做不好,后续检查修改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3) 考虑问题要严谨

在对矿权系统bug勘误的过程中,对输入限定条件的判断出了问题,我想当然的按照我的主观思路对数据进行了限定,而在回归测试的时候出了问题,这些都是考虑不严谨的后果。这个事情的教训就是考虑不严谨直接导致问题推倒重来,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很容易埋下隐患。

4) 注重用户体验

在矿权系统bug勘误的过程中,修改最多的在于坐标系统的提示语句,因为坐标系统不仅要求数据必须填入,而且每一个数据都有严格的格式限定,因此每一个错误提示的弹出都要本着如何让用户知道哪里错了为原则进行设置。在最初的限定里面,语句粗糙,弹出语句不明确,造成了用户使用的不方便,还得重新进行改造。这个问题的教训是一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注重用户体验从简单的提示语句做起。

3. 展望下一阶段的工作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7

近几年,我市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2005年至2009年,为缓解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不足的问题,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编制外聘用计划1384名,实际招聘录用编制外聘用人员1346人。此类人员实行聘任制,但不纳入编制管理,财政不核拨经费。二是自2008年起,开始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勤岗位管理。2011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勤编制全部调整为工勤岗位,并进一步明确了工勤岗位的审批权限、工资待遇、办理程序等事项。工勤岗位使用人员为社会人,原工勤编制在编人员逐步退出。目前,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工勤岗位277名(含原工勤编制转为工勤岗位196名),实有人员321人(其中在编工勤人员298人)。

从编制资源管理情况看,尽管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积极对上争取支持,对内搞好动态调整,不断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我市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不足。我市现有的行政事业编制总体规模,主要是日照设区带县时调整整合形成的。岚山区正式批复设立后,中央编办并未单独核增编制,所需编制全部依靠市内调剂解决。截至2012年底,与人口规模相近的威海相比,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各类编制总量仅为威海的83.69%,编制总量明显偏少,其中: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仅为威海的82.19%,政法部门专项编制仅为威海的70.32%,事业编制仅为威海的84.92%。我市尽管行政事业编制较少,但实际用人数量并不少。据核查,机关事业单位除在编人员,还通过人事、劳务派遣等途径使用大量编外聘用人员,约占在编人员的11.4%。此外,不少单位及其内设机构还自行聘用了相当数量的临时人员。

二是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不高。第一,由于政策等原因,机关事业单位占编不在岗人员有所增加。截至去年底,我市行政机关占编不在岗人员占实有在编人员的11.1%;事业单位占编不在岗人员占实有在编人员的3.6%。第二,受传统观念影响,“重审批、轻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各种审批、备案程序复杂,环节过多,占用了大量的编制资源,而本应加强的执法监管环节力量薄弱,不少部门甚至缺少应有的监督管理队伍。第三,大多机关事业单位普遍重视自身建设,一些主要对内服务的机构,如办公室、研究室、财务科、人事科等,力量配备较强,相比之下,承担对外服务和监管职责的业务科室,力量则显较弱,编制资源的分布使用不尽合理。第四,受在编人员年龄、文化和结构等因素影响,部分单位的不少在编人员仅从事一些收收发发、业务咨询、表格证书制作发放等辅工作,而对外履行职责的执法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要岗位,却使用相当数量的临时工、派遣工等编外人员充实,紧缺的编制资源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是近期增加人员编制无望。总理明确要求,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专门作出规定,各地行政编制不得突破上级核定的总额,事业编制不得突破现有总量。由此看来,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大背景下,近几年通过扩大机构编制规模,解决人员编制配备不足的问题已无可能。

基于上述情况,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不但难以有效缓解编制供给与发展需求的矛盾,而且不断加剧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五个日照”和新“四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必然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在养老服务、扶贫救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单纯依靠增加有限的人员编制,由政府直接提供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尽快改进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按照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明晰部门单位职能加强、弱化、消失等变化情况,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将一些技术性、辅等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承担,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同时,政府部门单位要把从对内服务及技术性、辅岗位等“替换”出来的编制,用于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服务、维护公平等需要强化的重要职能,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

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政府将原来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式。各地对此十分重视,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较大突破和积极进展。从较早启动的上海、广东等地看,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尽管存在购买标准不够清晰、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但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节约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市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是符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向、切合日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方面要准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一要严格按照“三定”规定,明晰部门单位的服务职能,合理界定购买服务的范围。二要根据政府财力状况,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力。三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充分竞争的选择机制,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益。四要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步实施,配套推进。

(二)总体目标。通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社会事务逐步推向市场,购买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从而探索建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主体范围。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为党政群及政法机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补贴及经费自理事业单位,可根据其原有经费来源渠道向社会购买服务,不列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是机关事业单位“三定”赋予的职能中,可交由市场中介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专业性、技术性、辅等非核心、非优势的公共服务。

(四)方式方法。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不同,可采取购买项目服务和岗位服务的方式。购买项目就是以“服务事务”为核价标准,政府部门只提出服务的项目和服务的标准,具体需要的人数、如何完成等问题则由提供服务的主体自行解决,政府与提供服务的个人不发生直接关系。购买岗位就是以岗位的“人数”作为核价标准,由政府部门提出岗位人数、任职条件等,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招聘相关人员,按照人员岗位支付费用。

(五)政策措施。要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政府制定出台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相关具体要求,以增强政府购买服务的可操作性。同时,由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办法、政府购买服务操作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并做好各项政策之间的配套与衔接,确保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六)组织保障。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机构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严格审核把关,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顺利进行。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机构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可在我市总体目标和制度框架内,采取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先期推进政府购买岗位服务。具体建议是:

(一)严格核定范围。政府购买岗位的总体范围是,党政群及政法机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具体范围需根据部门单位职能变化和编制使用情况审核确定。⑴下列情况原则上不纳入购买岗位范围:单位职能已经弱化甚至消失的;单位设立后1年内未开展或正常开展工作的;单位已列入近期机构改革范围的。⑵经机构编制部门严格审核,单位职能加强,且已按规定将对内服务和辅助岗位在编人员调整充实到执法管理等岗位,调整后确需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维护、检验鉴定、表格证书制作发放、接线员、书记员、业务咨询、接待讲解、后勤服务等人员的,可列入购买岗位范围;受市场等外界因素影响,业务范围阶段性变化较大的公共服务单位,如职业院校、幼儿园等,确需增加人员的,实习指导教师、幼儿教师等可列入购买岗位范围;空编单位确需增加人员的,在申请不使用空余编制的情况下,鼓励通过购买岗位解决。

(二)严格运作程序。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审核情况,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年度目录草案,报政府批准。购买主体要根据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年度目录,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购买服务岗位计划,并主动向社会公开后,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竞争择优的办法,面向社会购买服务,与承担服务的社会组织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明确权利义务、合同期限、法律责任等内容,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机构编制部门审查确认后,出具使用政府购买岗位许可通知单。财政部门凭许可通知单,并依据岗位性质和数量等核拨经费。

(三)严格绩效评估。为确保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服务绩效,以及购买主体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两个方面。建议由机构编制、财政牵头,监察、审计、人社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效果评价与长远效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办法,全面、科学地对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绩效做出客观评价,并以此作为以后年度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8

市编办:

20xx年,县编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编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按照省、市编办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狠抓落实,努力工作,不断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xx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和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一)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乡镇工作效率,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按照市人事局、市编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县编办对城关镇等16个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批复后,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跟踪指导,深入了解改革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深入各乡镇监督和指导开展规范机构、工作职位(岗位)设置、人员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和编制实名制管理登记等工作。

(三)继续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要求,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行政撤销内设机构,按编设置职位,以职定位,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事业单位整合为“四个中心”,即农业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财经工作服务中心。

(四)重新核定了各乡镇的编制和领导职数,共核定行政编制434名,工勤编制46名,事业编制617名,党政领导职数177名。做到了全县乡镇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

二、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革管理、提高效率的要求,按市县安排,积极参与国土、司法、行政服务中心、兽医体制、公安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强化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机构编制的控制和管理,始终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审批制度,即“编办一家单位承办,编委主要领导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一)今年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审批程序。

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提交县委县政府新成立机构9个,更名机构2个,上报市编委待批机构6个,调整了交通局等3个单位的行政编制、机关事务科等8个财政拨款单位和自来水公司等4个自收自支单位的事业编制,重新核定了有线台人员编制。

(二)落实编制实名制,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数额、性质和结构要求确定在编人员,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完成全县215个单位7731人的编制证建档、公告和发证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转变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市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库”,实现市县区的远程数据联网。

(三)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完成全县712名县直机关、26名群团组织、176名参照单位、494名乡镇公务员的上报审批工作。

(四)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1、加强登记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促使登记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严格依法登记,确保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范化。按照《条例》的规定,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时,严格按照受理、审核、核准、发证等程序予以办理,对提交的材料严格把关,对材料不齐、内容不实的要求补齐材料再予以登记。为保证质量,我们在工作中还注重把好“两关”。一是把好事业单位法人的审查关。要求事业单位法人财务、资产等情况要经过其主管部门审核。二是把好事业单位变更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关。凡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都要求提交相关文件或证明材料。涉及到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变更的,要求其必须提供有关文件依据。

3、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x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严格登记条件和登记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按时完成全县事业单位20xx年度年检工作,重点审查了各单位的开办资金,年检中要求出具资产负债表,严把资金审核关。共年检 126个事业单位,共办理变更手续12 个,新设立3个。

(五)加强信息调研工作。

根据年初市编办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精神,我县编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配合省市机构编制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准确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时效性不断增强。截止目前向市编办报送信息9条,被省编办采用2条。并配合省市重点调研课题,完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贵在创新》调研任务。

三、20xx年工作打算

1、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以完善制度规范、强化监督检查为手段,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真正转变政府职能,遏制机构编制的盲目增长,减轻财政负担。

2、加强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一是积极研究机构编制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与财政预算管理相配套的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实现有效管理的制度、手段和措施。二是加大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研究一些加强监管的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常抓不懈,务求实效。三是扎实做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与年报统计数据相衔接的机构编制数据库。四是进一步探索核编准调、机构编制实名制等项制度。搞好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3、搞好调研和信息上报工作。

4、继续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9

(2006年7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高校学报;转企改制;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4

一、转企改制: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阐明笔者观点之前,我们不妨回顾和疏理一下目前转企改制的政策背景:

2009年8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们目前正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经营性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都已十分明确,改革的配套政策也已基本完备。”[1]学者赵大良归纳出的转企改制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一方面,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和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任务的出版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制,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好的机制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向社会提供基本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除人民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盲文等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以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大部分出版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发行单位要全部转为企业。转制后,作为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必须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新闻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具体内容又分为12个方面,这里不一一详述。赵大良归纳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三年内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7家地方出版集团的改革。报刊的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二步,完成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步,完成完成部委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但从目前已经转制成功的情况看,最难的是事业单位主办的高校学报和学术期刊。

2008年6月,柳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也曾提出:“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即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2010年是转企改制的第三年,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力争全市除公益和纯学术外的17种报纸、22种期刊年内完成转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经营报刊转企改制全覆盖。”[2]

2009年10月31日,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中国经济时报》创刊50周年庆典上说:“全国1943家报纸,9821家期刊,大体上改革将在今年、明年和后年完成。报刊的三项基本制度不变:审批准入,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三个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3]

2009年11月11日,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改革办主任范卫平强调:“全国1.2万报刊,时政类占1%-2%,大部分都要变成企业,很多可能办不下去了,报刊资源应该向出版集团集中。” [3]

今年4月2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长何事宗在全市文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十分用心地加以推进”[4]。

在2009年8月28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情况,并透露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将全面启动,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刊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要在全面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基础上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1]按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重庆市高校期刊(含学报)暂不转企,但改制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转制的大致时间也应当与全国一样,是在2011年左右。

从上述政策背景,我们已经能够初步勾勒出一幅改制的图景。改制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在2011年左右,我们的身份将会由“事业人”转为“企业人”。这在目前大家普遍热衷于公务员、高校教师、研究人员之类的“铁饭碗”的情结之下,也许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根据改革的现状,高校期刊(含学报)暂不转企,但改制的方向是不会逆转的。

学报编辑人员由高校的科研人员(或称教辅人员)转为企业单位的员工,这无疑是带有挑战性的。学报编辑群体近年来面临的挑战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其实,数字技术革命、经济危机等接踵而至的挑战,使得年青的学报编辑们面对愈加不确定的未来,学报编辑部如同风雨欲来之前的楼阁,让人忧思,让人考量。可以说,普遍存在着“群体性职业焦虑”这是《青年文摘(绿版)》主编李钊平用来形容传统期刊人现状的语言(引自:马雪芬,.期刊人最关注的8大问题[J].重庆刊协通讯,2010,(1):31.) 。学报出版业能否成为浴火重生的凤凰,能否开辟出一片新境界,成为了大家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二、环境变化:传统学报面向市场将不堪一击

改制的目标是以出版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据追踪文化体制改革动向的学者赵大良提供的消息,清华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将组建期刊集团[3]。这实际上与笔者关于“学术性报刊要进行资源整合”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只是重庆高校学报还没有出现组建期刊集团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尽管重庆大学期刊社旗下集中了8个期刊分别是:《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高等建设教育》《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灯光与照明》《室内设计》共计8种。 ,西南大学期刊社旗下集中了6种期刊分别是:《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环球人文地理》《植物医生》共计6种。 ,但这些期刊资源能够集中在一起,主要是因为高校合并的结果,并不是出版体制改革意义上的跨部门、跨媒体、跨行业的出版资源整合。

目前如果将传统办刊模式下的重庆高校学报立即推向市场,据笔者估计,由于办刊的生态环境,即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硬件环境发生改变,高校学报的生存将面临严重挑战。如果仍然按现有模式办刊,现有期刊在期刊市场竞争中将不堪一击。这种初步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现有办刊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各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主办单位的预算划拨。办刊硬件设置也是由主办单位提供,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住房、医疗保险等)都是按所在高校教师或教辅人员的待遇执行,主编及各个岗位的人员的职务、职称也列入所在院校的统一管理之中。如果主办单位突然“断奶”,绝大部份学报很难实现自负盈亏。不少期刊的发行量只有数百份,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广告收入,主办单位每年都要投入数5-10万元来作为办刊经费,如果再加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要维护一个期刊的运行一年至少需要上百万元(按双月刊6名编辑人员计算)。而仅靠区区数百份的发行收入,根本就难以为继。

(二)现有的盈利模式单一

高校学报除使用主办单位划拨的大笔办刊经费外,弥补收支失衡的主要方式就是收取版面费(或者审稿费)。这种盈利模式尽管也有国际惯例作为参照,也能从国内一些规范性文件中找到依据,但总体来讲,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撑,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同时又与时下为学界所诟病的学术不端等难以一刀两断,因此,大家都抱着一种试探心理做暗箱操作。管理部门也曾数次明令禁止收取版面费,但政策层面并没有禁止收取审稿费(指合情合理的审稿费,不是那种变相的版面费)。这样一来,收取版面费(尤其是增刊、专刊版面费)仍为目前学报的主要创收来源之一。即使是这样,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也是难以立足的。我们必然要打破单一的营利模式,实现“内容为王”架构下的多次售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完成转制的新闻出版单位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那么,正在进行转制和将来进行转制的出版单位,同样在与原主办单位脱钩后,打破旧的办刊体制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三)学术性期刊的编辑能力与素质不适应未来学术传媒发展的需求

数字化期刊正席卷全球。目前,国内外著名数字化期刊平台基于多种生存模式已经开发出各种电子阅读器。如Kindle 、SonyReader、Nook阅读器已经出现在新华书店等传统营销场所,欲与传统纸本书刊分享市场“蛋糕”。龙源期刊网也已与易博士联手推出了新一代的电子阅读器。各种基于3G网络的手机版(报)和各种期刊电子版同步网站,以及以单篇论文为出版模式的在线出版(Online First),k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开放获取(OA)一道,形成了纸质期刊、电子与移动媒体一体化的同步出版的格局。就学术期刊而言,以2010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为标志[5],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面已可以预见,数字化必然冲击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编辑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编辑人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编辑出版规律,充分发挥数字化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高校学报的编辑队伍中,能够掌握和运用数字化出版技术的编辑人员并不多,这就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际,习惯于传统编辑模式的学报编辑人员难免不陷入生存危机之中。

三、机遇来临:我们将如何蜕变和应对

在生存危机面前,不管我们何等地留念过去的岁月,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学术的清高,也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都将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改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能量,提升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面对机遇,我们将如何应对?

如果说,学术出版就只能事业性质,只能重视社会效益而无法顾及经济效益,那么,高校出版社就不应当转企改制,因为这些出版社都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的。但事实上,西南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被列为重庆市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单位,重庆市新闻出版局要求确保这二家出版社在年内完成转企改制工作[2]4。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事实充分说明,学术出版并不是与市场格格不入的。

与其为改变不可逆转之势而苦恼,不如顺势而行。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我们要对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危机往往也是转机,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传媒时代拐点的学报编辑人员,应当具有时代的眼光与智慧,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实现办刊体制与机制转型,也同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塑。

那么,面对机遇,我们如何应对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能力素质上为一下步改制作好准备。

(一)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转企改制,必然涉及到人员的身份置换、人员安置、财产清理、资源分配和支付转制成本问题,如人事方面的负担等(尤其是“五险一金”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必然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上引起震荡。如果转制为企业,公司经理层就有人才自,包括人才定价自和淘汰自。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这样,我们就要有一个心理预期,要提前适应人力资源竞争环境,要对将来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有所准备。同时,在观念上,我们应当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又不忽略社会责任。

(二)体制机制上的准备

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转企改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学报和学术期刊必须面向市场,着手打造市场运行机制,并适当引进市场化办刊模式,“为下一步改制作准备”。

高校学报和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性质在编辑学界有争议,有人提出属公益性,有人提出对于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学术类期刊也可以部分地划成经营性,但无论如何,高校主办的学报和学术性期刊的改制势在必行。现在的焦点之一就是需不需要转企。无论下一步决策机关如何确定改制的方略,改制的进程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编辑出版体制与机制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为改制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为改制献计献策。

改制后,高校学报编辑部或者期刊社是否会转变为独立法人的问题,目前也没有明确答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指出:报刊改革要坚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对于中央和中央各部门报刊出版中的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得以改革为名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对上述报刊出版资源进行兼并重组。”[6]这一改制思路体现在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改革路径上。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前身是机电商报社,该社的前身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简称“农机所”)的下属的一个编辑部,农机所曾隶属于前国家农机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机电商报社尽管在报刊规模和经济总量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增长,并且长期坚持市场化经营,但仍然只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并非独立法人。”[7]“2007年,机电商报社转制为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已经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整体转制过程中,经总署批准,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跨部门、跨行业地整合了出版资源,获得了完完全全的1报10刊的主办权、出版权和经营权。”[7]128实际上,卓众旗下的期刊并不具有独立法人人格,属于非独立法人编辑部。

从上述政策与改制案例可以推测,高校学报编辑部将来直接转制为法人的可能性不大,但高校期刊社/中心有可能在兼并其他编辑部后取得独立法人资格。这样,无论是学报编辑部还是期刊社/中心,都要做好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准备。改制后的出版机构,将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和经理层,管理模式将由按出版业务部门管理过渡到按报刊所属行业分成事业部管理。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转企改革中,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经着手积极培育四大刊群:一是以《电脑报》《课堂内外》为龙头的科教类;二是以《商界》为龙头的财经类;三是以《党员文摘》《党员文摘》目前尚未改制,它可能属于公益性报刊,这并不影响它在改制后成为社会生活类刊群的龙头。 为龙头的社会生活类,四是以《中国药房》为龙头的医卫类。这四大刊群已经显示了期刊集团化的趋势,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将来再出现第5个期刊群,即学术类刊群,如果那样,在重庆市出现学术期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同时,由于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在着力打造以综合性大社的重庆出版集团、以社科人文为主的西南大学社、以科学技术为主的重庆大学社[2]5,如果出现这些集团/出版社整合相关的重庆高校学报组成新的刊群,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此,重庆市高校学报未来办刊体制和机制的趋势有多种预期,但无论何种改革模式,都不会维护现状,因此,目前,做好实行这些制度的前期调查和预测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三)能力素质上的准备

转制后,将会实行新的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岗位职责制度。建立和实行这些制度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原理来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必将更加重视人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必然要进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部)聘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将是改制后的人事管理模式。

尽管在改制中,也有平稳过渡的例子。如“机电商报社没有在整体转制过程中裁员分流一人,也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通过努力把转制的阻力与带来的震荡降到了最低限度” [7]127。

但我认为,改制中的身份转换、人员分流、富余人员的安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既然存在竞争上岗、制度选人的问题,作为编辑人员,我们就必须重视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善。尤其是编辑判断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高与改善。这些能力是也可统称编辑力,它是编辑特有的职业竞争力。编辑的“专业槽”优势已经不再依靠过去的印刷复制获得,而是依靠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来获得,这样,编辑人员在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数字化期刊趋势之下,编辑的“舆论把关”、“学术评价”和“信息过滤”功能显得日益重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勇敢地迎接挑战。

学术期刊因读者受众面窄,一时难以走入市场,但这不等于就不能走向市场,转企改制的大目标不会改变,因此,学报编辑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选题策划与组织优秀稿件的能力,具有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拓市场的能力。这样,才能担负起未来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柳斌杰.推动中国报业又好又快发展――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8月28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官方网站

[2]杨恩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为把我市建设成城乡统筹的新闻出版强市而奋斗[J].重庆刊协通讯,2010,(1):5.

[3]赵大良.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动态.

[5]本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J].中国期刊协会通讯,2010,79(2):10-11.

[6]李东东:报刊改革要坚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EB/OL].转引自:中国移动通讯官方主页labs.省略/mblog/59447_22833?fdlayenxoaencysxyant.

[7]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攻克改革难点企业发展上台阶[G]//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案例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University Journal and Journal Edit within a Spell of Re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Journals

LIN Shiping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Modern Law Science,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