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3 17:33:35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高危压疮;护理;管理

骨科患者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防治压疮是基础护理的重点,也是棘手的问题[1]。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护理质量的成效,本文就骨科高危压疮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骨科住院申报高危压疮的患者154例,髋部骨折78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35例,多发骨折3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4例,合并高血压68例。男64例,女108例,年龄20~100岁,平均年龄86.88岁,平均住院天数25.19 d,Braden评分8~12分。

1.2方法 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探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目前护理界正在采用的方法,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其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得分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18分为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

1.2.1评估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目前一致认为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高危人群的拟定是根据英国皮肤及伤口护理中心和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共同拟定的[2]。

1.2.1.1入院评估 要求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务必在2 h内将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不仅进行Braden评分,同时进行其他护理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汇总记录在护理记录上。

1.2.1.2住院期间评估 对于压疮高危患者责任护士班班交接,各班护士加强告知、指导、评估工作,了解患者及家属对预防压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每周三对高危患者进行Braden评分,了解患者是否继续高危。

1.2.1.3手术前后的评估 患者入手术室前当班护士务必检查患者受压皮肤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与《患者交接记录单》上,同时与手术室人员交接,必要时与手术室负责的巡回护士交接。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时,病房护士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引流、切口敷料,同时必须检查患者的受压皮肤及骨突出处皮肤是否完整。

1.2.1.4转科前后的评估 患者在转科前当班护士必须进行病情总结,护理风险评估。患者由他科转入时护士按新入院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记录。

1.2.1.5病情变化评估 当患者发生病情不稳定、需要抢救等情况时,当班护士负责观察,及时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1.2.2预防措施的落实

1.2.2.1基础护理 加强患者床单元的管理,床单保持清洁干燥,浸湿后及时更换,保持患者衣裤干燥清洁[3]。

1.2.2.2告知 患者在入院时护士根据评估情况与病情轻重,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患者皮肤情况。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务必作好登记、上报、知情告知书的签字以及健康教育评估单入院时的告知签字。

1.2.2.3减压 评分

1.2.2.4警示 对于评估达到高危的患者,床头悬挂醒目的警示标识。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是高危压疮患者,护士会及时给予更换,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交替进行,护患共同努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1.2.2.5交接班 骨科患者大都为卧床患者,皮肤是否完整作为骨科患者床旁交接班的重点内容,每个班的护士务必认真交接,交班护士也务必将患者是否高危及时告知下一班护士,让每班护士对高危患者的情况都心中有数。科室自制了护理风险高危患者交接登记表,进行每班交接登记。

1.2.2.6记录 护理记录是护士临床活动真实依据,可为医疗护理提供最直接的客观资料。护士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及时进行护理记录。对于骨科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及时记录评估情况,动态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发展变化情况。

1.2.3高危压疮持续质量监控、持续质量改进 整个程序循环进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2.3.1护士间质控 责任护士在每日接班过程中发现患者有皮肤异常变化及时与交班者核实,是否有压疮发生的预警。及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翻身、减压贴的使用、气垫床的使用、重点交接班等。

1.2.3.2病区质控 科室成立质控小组,小组组长是科室护士长,成员由科室的带教师资承担。每月有计划的进行质控项目检查,压疮检查是每月必完成的项目,通过结构面、过程面、结果面进行检查压疮预防落实情况。尤其是过程面,包括风险评估、压疮预防、压疮处理等,要求患者入院有压疮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变化进行动态评估,风险评估分值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高风险患者有警示标识,高风险患者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有效落实,高风险患者及时上报,有监管记录,告知患者家属压疮预防相关知识并记录。

1.2.3.3片区质控 片区护士长也根据《住院患者压疮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检查,片区每季度至少检查1次,让各科室护士认真落实,防止压疮的发生。

1.2.3.4护理部质控 护理部派出质控人员到各科室进行护理部的质控检查。根据以上标准检查落实情况,检查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科室的整个质控分值。

2结果与讨论

本组154例压疮高危患者有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该患者经过使用压疮减压敷贴,经过动态评估、监控,在3 d后痊愈。预见性护理是压疮预防的中重要一环,在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避免痛苦,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通过个人、科室、片区、护理部层层监控,本组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科室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后未再出现预期与非预期压疮。

3体会

压疮一直是护理学领域最棘手的问题[7]。压疮的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疾病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尤其压疮高危患者一经形成压疮将难以愈合,因此高危压疮的预防就成为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科对压疮防治工作已经形成了从入院、手术、出院、转科几个重点环节的主动评估、监控、总结,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认真执行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进行网上记录监控。科室护士长随时听取合理化建议,采取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预防,通过中期评估监控,及时修正干预措施,避免护理人员仅凭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程度,通过动态评估,及时发现与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对压疮高危患者的重视程度,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雪花.1例Ⅳ期压疮患者应用中药马勃的护理[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9):26-27.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2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系,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方法 对各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院内感染专业培训,加强管理,并调查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各种护理管理因素。结果 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在预防医院感染中,护理管理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role of

GaoXianglian

【Abstract】Objective Nurs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effectively reduce nosocomial infections. Nursing staff of the departm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to investigate a variety of infections and hospital care and management factors. Result Good care and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clus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are management tool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words】Nursing management; Prevention; Hospital Infection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的,同时护理工作也是造成医院感染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1,2]。护理人员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控制医院感染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加强护理管理才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同时也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现将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1 护理管理

1.1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Z理部应建立消毒隔离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作为主要成员直接参与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医院各个科室要求科主任、护士长,或者是熟悉消毒、灭菌、隔离制度的科室人员组成监控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各种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好监测出的问题,从而抓好科室的预防医院感染工作。

1.2 加强医疗用具的消毒隔离:在护理工作中,我们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医疗用具、用品,在使用前除主管部门监测外,护士是最直接的质量管理者。护士在操作中应认真检查各种医疗用具的质量及有效期等, 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另外在正常工作中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及诊疗用具均都应严格消毒。

1.3 严格把好供应室消毒灭菌关:供应室工作是医院不可缺少的工作,在医院防止交叉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临床用过的物品常规消毒处理,凡未处理的一律不回收,供应室的各种医疗器械从消毒、灭菌到无菌物品的保管发放,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如工作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给患者造成交叉感染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供应室护士要加强责任心,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只有加强供应工作的管理,才能减少院内感染,从而保证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实施[3]。

1.4 加强环境的管理 通风不良或通风时间不够,没有严格执行陪住和探视制度,人员流动大,护士和清洁工未用湿式清扫及紫外线灯管有灰、更换不及时等空气消毒不理想等都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一旦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病房环境以及病房卫生,一定要按规定进行管理。除隔离病房外,一般病房应保持相对湿度50%~60%,护士及保洁员要严格按规定每日湿式扫床湿式擦地,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对出院患者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患者多,危重患者多,病房内细菌增多,空气中尘埃量超标,患者抗病能力下降,更易造成医院感染。

2 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2.1 建立合理有效的护理与医院感染管理相结合的体系: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如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同时建立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即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监控护士,把医院感染的控制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采取自查、互查、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结果与科室目标考评挂钩,从而保证监控工作的实施。

2.2 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确保预防医院感染各项措施落实:护理工作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医疗用具、物品,如果护士责任心不强,没能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就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所以,护士在操作中,应认真检查各种医疗用具的质量,防止因假冒、伪劣医疗器具及物品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2.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感染管理科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 并结合自身实际,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标准、规范、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

2.4 加强教育培训及考核力度: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 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 使人人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且根据医院感染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教育, 使其掌握医院感染新知识、新进展, 掌握自我防护知识, 正确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 并能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 只有各级人员明确职责, 才能顺理成章地配合做好工作[4]。

2.5 重视监测和监控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准确查明和及早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部和院内感染专职人员每周业务查房时,要认真检查紫外线照射记录,各种消毒药浓度监测记录,无菌物品消毒情况,做到现场检查、监测,现场指导。在定期检查的基础上,随时突击检查各项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保管、失效期。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剂量、用法,各种一次性物品的毁形、浸泡等。通过检查提问,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的护士长例会公布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例如: 护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用后一次性物品处理没按要求执行、消毒液浓度不够等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月做好对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监测,要求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200cfu /m2 ,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 /m2。

2.6 认真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考核、监测及反馈: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一起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制度, 认真做好监督检查、指导及考核工作, 目的是让各科室清楚知道本科室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进, 让大家有集体荣誉感, 参与并重视此项工作, 从而推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各级预防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树立严格无菌观念,提高防范医院感染意识,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廷模.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37-138.

[2] 徐国利, 彭子奇, 贾氢, 等. 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3) : 218-219.

[3] 林丽春,林美华. 加强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 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4( 4) : 129.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关重要,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的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物理性危害

1.2.1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噪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噪音等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感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擦拭。遇有刺伤、破伤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4采血环境的防护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采血车或采血屋成为采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故对车上或屋内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监测。选择无噪音的空调机及冰箱等设备;紫外线消毒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结束后进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圣,袁伟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

[2]成宝玲,李英.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应对[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孙淑芳,张慧.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 .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1-212.

[4]赵静,徐玉良.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1,7(5):651-652.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4

学生是国家民族和世界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决定未来的人口素质,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工作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的医疗条件和工作环境对医务室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护理评估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品质及服务态度。医务室护士的基本能力应具备以下几点:

1、健康促进能力

(1)学校健康护理:对学校的环境和师生的健康进行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学生的健康资料,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注意发现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不良因素,参与处理和预防意外紧急事件,如爆发性传染病发生的预防。

(2)学生、老师健康的保健指导:主要是日常生活与健康。利用定期检查、座谈,在饮食、起居及青少年的生理变化给予卫生保健指导。

(3)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通过给学生讲课,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生理、卫生常识、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纠正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4)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参与完成计划免疫任务,进行免疫接种的实施与管理。如筛查需预防接种疫苗的人群并实施,然后,记录、投药。

(5)定期检查:进行健康普查的组织、管理和医生诊查时的辅助,并对相应的问题给予生活指导和保健指导。

(6)传染病的防治:负责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组织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讲,发放预防传染病的资料并进行指导、消毒、隔离等。

2、综合护理能力

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医务室护士工作的条件和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全科护士。如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中暑、各种传染病、晕厥、痛经、心理障碍的患者等。在工作中,就不免应用到各科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务室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医务室,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科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宣教,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其护理条件及设备均不如医院。这就要求医务室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对于医务室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4、语言表达能力

医务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学生、老师,健康宣传是医务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务室护士要能够清楚、准确、无误地交给他们防病、治病的知识,改变其健康态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的工作压力是造成他们心里障碍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医务室护士去做心里疏导,消除消极因素,树立积极因素。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医务室护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5、协调沟通能力

医务室的护理工作既需要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如.餐厅人员的消毒指导,传染病的隔离、消毒、预防等均需要与其他各部门协调、沟通、支持。医务室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6、调研科研能力

医务室护士不仅负责向师生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也肩负着发展医务室护理,完善护理全科的责任。因此,医务室护士首先应不断地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护理学的发展。其次,医务室护士应具备科研的知识,能独立或与他人共同进行护理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7教育管理的能力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对策

护理工作精细而繁琐,且工作量大,护士几乎每天与患者零距离接触。而其本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也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增加了护士职业危害的几率。现探讨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1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害因素

1.1.1 锐器伤 临床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常会受到锐器的损伤,如:针刺伤、玻璃割伤、刀割伤等。据相关文献报道,医护人员传染病感染者80%~90%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的[1]。针刺伤时指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2]。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文献报道锐器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1.1.2 负重伤 工作强度大,急速行走巡视、连续站立或弯腰工作、工作时间不定、作息时间及饮食不规律,加上高度的精神紧张,引起胆囊炎、胃炎及下肢静脉曲张等职业性疾病。

1.1.3 辐射损伤 危重患者在护士的监护下拍X线检查,护士长期接触小剂量放射线,防护不当,将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紫外线照射带来的损伤也不容忽视,会损伤人的眼睛、皮肤,产生的臭氧可致哮喘发作、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长期吸入会影响人的新陈代谢,加速衰老。

1.1.4 噪音的影响 医院是个特殊的环境,患者的、儿童的哭闹、谈话声、探视人员的喧闹声、电话铃声等,加上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如电动吸引器、监护仪、呼吸机等都会使医院的噪音超标。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音标准理想值为35 dB,极限值为45 dB[4]。长期噪音可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和听力下降。

1.2 化学性损伤

1.2.1 化疗药物及抗生素药物的损伤 护士配置化疗药液及抗生素药液或给药时将药液暴露,药物通过气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剂量虽小,但药物在体内的长期蓄积作用可产生对骨髓的抑制、生殖系统的影响及过敏反应等。

1.2.2 消毒灭菌剂 护士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消毒灭菌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都有不良影响[5]。

1.3 生物性损伤

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中直接接触患者,频繁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及排泄物、呕吐物,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甲型H1N1、肺结核等。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危害

护士工作面向的是患者,常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加上经常倒班生物钟紊乱、睡眠质量差,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再加上女性护理人员的特殊生理情况、护士晋升竞争压力,造成护理人员心理的疲劳和压力。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护士稍有不慎就会被患者或家属责骂或殴打,甚至威胁到生命。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2 职业防护

2.1 预防物理因素的损伤

2.1.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确保护士执业安全的重要环节。规范处理医疗废物,注射或抽血后禁止套回针帽;禁止徒手分离注射器针头;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入锐器收集箱;收集箱应耐刺防渗漏并且只能盛装3/4满,正规处理,及时毁型。护理人员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带手套:护理人员手部皮肤破损时;为不合作的患者操作时;患者患有或可能患有血液传播性疾病时。乳胶手套不能避免针刺伤,但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起到阻挡、封闭作用,降低感染可能。如不慎被针刺伤,迅速挤压受伤部位,挤压的方向从伤口的远心端开始,向自己的伤口处开展,使部分血液流出,减少感染机会,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包扎,加强伤口处理。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做记录,并作跟踪随访。如被HIV感染的针刺伤,应在2 h内,最迟不超过24 h,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于针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进行1次HIV的检测[6]。

2.1.2 减压 根据岗位情况合理定编、弹性排班,减轻工作压力及强度,提高工作质量。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保持固定工作姿势,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工作之余,合理调理身体,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及健身,提高身体素质。

2.1.3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陪患者拍X线片,应穿防护衣。紫外线消毒时避免进出,可将紫外线灯的消毒开关设在室外,消毒后开窗通风。

2.1.4 定期检修医疗设备,避免因机器故障发出的噪音。护士在工作中要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遇到大声喧哗者,可以微笑礼貌提示。共同创造一个温馨、舒心的工作环境。

2.2 预防化学因素的损伤

2.2.1 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更换液体、拔针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护士应掌握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给药及排泄作用。

2.2.2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消毒液吸入呼吸道;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加盖防止挥发,既保证消毒液的浓度,又减少对身体的危害。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降低空气中的消毒液残留浓度。

2.3 预防生物性损伤 定期加强护士对院感知识学习,执行预防标准,完善防护措施。操作时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严格手消毒。在操作中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一旦血液、分泌物接触到皮肤,应立即用清水或洗液冲洗并消毒;如不小心溅入自己的眼睛或口腔,此时不能用洗液清洗以免刺激黏膜,而需要用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及时进行冲洗,避免自己受到患者的感染。

2.4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应自我调节心态,注意身体,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处理好同事、上下级关系。工作之余,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减轻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感受工作带来的快乐。

总之,造成临床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护士要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护士言行,调整好心态,在为患者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保证身体健康。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王艳波.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国临床使用医学,2010,4(12):248-249.

[2] 易宜芳,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中华护理学杂志,2008,44(2):928-932.

[3] 赵丽芹.临床护士的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中外健康文摘,2011,8(40):427-428.

[4] 杨静.呼吸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与防护.求医问药,2011,9(12):563.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6

胃镜检查作为一项侵入性特殊操作,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胃镜室护士,在胃镜检查操作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做好职业防护尤为重要。根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针对胃镜操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防护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胃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

1.1化学因素 主要来源于多酶清洗剂、含氯消毒剂等的挥发,如胃镜常规消毒液为2%碱性戊二醛,为高效消毒剂,其使用方便、快捷、效果好,但自身有一定的挥发性、刺激性及过敏性等,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引起职业性哮喘、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长期接触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出头痛、记忆力衰退等。

1.2生物因素 主要为幽门螺旋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性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由于胃镜检查操作的特殊性,使工作人员长期接触病人的唾液、胃液,且在胃镜清洗消毒环节中可能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及体液、血液等,易造成感染。

1.3 物理因素 随着各种镜下治疗的开展,增加了护士接触放射线及锐利器械损伤的机会。辐射可引起恶性肿瘤、血液病、放射病等,锐器损伤、针刺伤在胃镜操作治疗过程中不仅损伤操作者,还可导致肝炎、艾滋病的传播。

1.4 心理因素 胃镜室每天面对大量的检查和治疗病人,长期处于高风险和紧张状态,极易导致护士心理、生理的疲劳,缺乏社会认同感等。

1.5其他因素 护士个人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用品配备不足,工作环境条件等原因导致职业危害发生。

2 防护对策

2.1提高护士防护意识和能力,备齐防护用品:建立健全胃镜室工作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定期组织胃镜室护士学习院内感染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提高护士对胃镜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慎独修养,自觉执行操作规程,掌握自身安全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并备齐防护用品:如口罩、防护面罩、手套、防护衣等。

2.2 合理正确使用化学制剂:掌握胃镜室常用多酶清洗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化学制剂的性能、使用范围、浓度、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现配现用。配置时戴防护面罩、口罩和手套,以避免配置液溅到眼睛和皮肤。

2.3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每日工作结束后,做好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

2.4 树立标准预防观念,严防锐利器械损伤:胃镜室护士操作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戴手套,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体液喷溅或接触特殊感染病人的血液或分泌物时,戴防护面罩,穿防渗透工作服。操作中,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损伤。若不慎被锐器损伤,应立即脱去手套挤出血液,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消毒,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必要时采取预防接种措施,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1],同时对丙肝有预防作用。

2.5 严格执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现状是决定致病菌传播程度的主要因素[2],胃镜室护士在每项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做好自身防护。

2.6 预防心理伤害:胃镜室护士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7 加强督查: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质控员每天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违规操作及未做到个人防护及时予以指正。

3 讨论

医院感染职业危害与防护在医疗卫生系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胃镜工作的特殊性,胃镜室护士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职业安全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自我防护措施及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工作中树立标准预防观念,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或清除职业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 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 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 防护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 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 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 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 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 (06)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8

摘 要 目的:通过对传染病科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监测,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管理对策,降低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性。方法:对传染科3年来护理人员针刺伤者进行职业暴露后的评估。结果:52名护理人员42名(82.59%)经历过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其中有18人次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经跟踪监测职业暴露后感染率为零。结论:早期、规范处理职业暴露者伤口,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关键词 传染病 护士 针刺伤 职业暴露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8月1日~2010年10月1日在感染科工作的52名护士,均为女性。其中主管护师18名,护师25名,护士9名,年龄21~55岁,从事感染科工作1~32年。

方法:①针刺伤暴露后的情况: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使用统一的表格,记录每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的情况,包括职业分布、锐器的种类、锐器的污染情况、暴露的部位及面积、暴露后处理的时间和方法、预防性用药情况、损伤的程度、危险度等[1],跟踪随访1年,并加上暴露年限及上报心理。②针刺伤暴露后的处理[2]:首先把针刺伤处的皮肤进行离心型局部反反复挤血,尽量向外挤较多的血,然后反复流水肥皂加流动的水清洗,暴露的黏膜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然后用0.5%的络合碘擦拭伤口,或者用1:100的84消毒液反复擦拭,另需根据不不同病种做相应的预防用药。③针刺伤后的随访和检测:分别于当天、2、3、6、12个月定期做针对性的地检测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HIV、ACV及病毒的检测[3]。

结 果

针刺伤的暴露情况:52名护理人员3年来被针刺伤者42人次(82.59%),其中已污染的针刺伤者18人(34.61%);包括个别人还被刺过2~3次,其中被HIV刺伤2人2次,丙肝刺伤6人8次,HBV阳性者刺伤11人次18次。未接触患者时针头刺伤26次(50%),已经被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21次(40.38%)。

上报情况:登记上报情况,42名护士中发生锐器伤后及时上报的只有16名(38.09%);未登记者30人次(71.4%)。原因是自身有抗HBV抗体者,还有认为丙肝目前也没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者,思想上不重视者,自我定期检测,不愿让别人知道。护士自我防护不够,操作时不戴手套,用过的注射器去复帽、新上岗人员标准防护差等。

暴露后随访和检测结果:对18名被污染针头暴露者进行5次定期检测,检测结果均无1例被感染任何病毒,而且抗HBV抗体均为阳性。

讨 论

健全职业暴露监测机制:为降低传染病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医院建立了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和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并建立了三级报告网络。

规范护理工作行为预防针刺伤: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护针帽)所至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4]。为此,应禁止污染针头回套护帽内,必须回套时必须单手操作;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把头皮针立即放入锐器盒内;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的针头悬挂于输液器墨菲氏滴管上,应立即更换针头;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和折断[5];抽血的注射器可直接放入防渗漏盒内,减少暴露几率。

早期、规范处理伤口,降低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感染危险[6]。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第一时间是从针刺伤口向外挤出尽量多的血液,然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不仅有稀释病毒浓度的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6]。

预防用药:首先,对经常在感染科上班的护理人员给予提前预防接种各种必要的疫苗,使自身免疫力增强。另外,护理人员由于不慎被刺伤或受到血液污染时,应尽早抽取血样,检测抗体,暴露于乙肝,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及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暴露于丙肝者可根据情况注射干扰素300万U/日,3个疗程;暴露于HIV者,2小时之内口服。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我科预防用拉米夫定和齐多夫定两种,未加其他。

心理支持:凡被针刺伤者,要给当事人做好保密工作,尤其被艾滋患者所污染的针头刺伤者本人心理压力极大,一定在预防用药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减轻恐惧,利于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865-866.

2 陈少宾.避免急诊手术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1-42.

3 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4 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刺伤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13(3):258-260.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风险;预防

手术室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职业群体,近年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也作了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本文就国内外血源性疾病对手术室护士的暴露风险与预防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特征与危险因素

1.1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概况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特点,手术室护士最易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发生暴露。国外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42%~86.4%;国内60.6%~88.3%;尽管报道的暴露率这么高,但是还有研究报道漏报率也是相当惊人的。

1.2手术室护士职业的危害 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损伤暴露,而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平均概率只能反映暴露人群总的感染危险,不能用来评估特定暴露事件,对与某个具体事例暴露危险大小还取决于:暴露的频率与性质、有无可见血与量、是否含有病毒及病毒的滴度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因素。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另一个危害是对暴露者的心理影响,尤其是暴露于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多数暴露者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3]。有人甚至还因此停止了工作,而且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

1.3导致手术室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3.1暴露途径 主要通过针刺、玻璃碎片、手术刀片或其他锐器所致的皮肤破损和黏膜溅洒等方式暴露[1]。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针刺伤是造成护士皮肤损伤的 最主要职业因素。经常接触针头者其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23倍。这是因为大部分穿刺性操作是由护士执行的。其次,尽管有研究证实黏膜暴露的感染危险比经皮暴露要低,但在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医院发生黏膜接触的几率却更高,还有文献报道:持续的黏膜暴露累计起来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大,偶尔接触血液体液者是不接触血液体液者的1.6倍,经常接触血液体液者是不接触血液体液者的2.4倍。

1.3.2环境因素 不同工作部门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手术室是锐器伤最多的地点,另外,工作要经常接触或处理患者血液、体液的部门也是爆发率高发的场所。工作环境是导致接触暴露的重要因素。

1.3.3与暴露发生密切相关的器材及防护设施 锐器伤的主要器具有头皮针、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其中空心针头占69%。另外,操作中使用防护用品是防止血液意外接触的主要措施[4],且手套的作用尤其显著。手套虽不能预防刺伤,但能够减少暴露时进入伤口的血液量。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仍可能减少52%以上,还有戴双层手套比单层手套有更好的预防效果。而国内更多的研究显示68.9%~82%的护士在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这提示国内护士防护意识淡漠。

2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研究进展

2.1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手术室护士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国内护士学校应普遍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及相应教材,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及防护教育,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意义重大。

2.2革新并推广安全医疗器材 随着对职业安全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具有防护作用的医疗器材,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个人防护产品:主要包括防渗血、渗水、渗病毒的屏障设施(手术衣、手术巾、隔离衣等);②安全注射装置:自动毁形注射器、回缩或自钝注射器、自钝静脉切开装置、庇护型静脉导管等;③废物安全处理系统:锐利物收集容器、感染性废物压缩机、感染性废物安全焚烧场等。按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局(OSHA)规定,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锐利物收集容器要易于分辨内装的锐利物量的多少,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具有防刺防漏、易管理等特征[2]。

2.3医疗管理部门的干预

2.3.1法律干预 法律干预是通过法律或法规的手段强制性的要求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从而达到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目的。美国在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方面有3项规定:①CDC的标准预防原则,按此原则护士应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视为有传染性的,在可能暴露于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针刺预防原则。②美国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局(OSHA)1992年了一个执行标准预防的管理规定,要求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个人保护设备,配备专门的感染控制人员,提供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制定暴露后管理计划等。③使用安全性产品的法律,目前美国加州、德州等十多个州已通过了强制性使用安全针头装置的法律,按此法律,医务人员有权要求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并且定期在互联网上向卫生人员公布安全性能良好产品名单,以便卫生人员查询监督。

2.3.2行政干预 ①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及反馈制度。②制定安全操作原则,提供新产品安全使用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士标准预防的依从性。③免费为员工注射乙肝疫苗,目前只有HBV有育苗可预防,HCV和HIV尚无有效的预防药物。对于具有HBV表面抗原抗体的护士,职业暴露于污染了HBV的血源性病原体不存在感染HBV的危险。

3 小结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预防,要将精力集中在预防方面,鼓励进行预防措施和可行性标准方面的研究。我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护士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有关的法律发规尚不完善。这就要求医疗管理部门、医疗器械生产部门和护理人员3方面共同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持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38(6):422.

[2]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11,5(1):37-38.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篇10

医院是病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供应室担负着医院各种被污染的医用器械和敷料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下送任务。随着艾滋病在中国的迅速蔓延,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吸毒者的增加,性病、结核病等发病率的上升,各种消毒方法的广泛应用,危害供应室护士健康的潜在因素也在日益增多。因此,供应室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和措施,避免危害因素的侵害。

生物性危害及预防

(1)危害:各科室器械使用后初步冲洗只能祛除部分脓血及其他污染物,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仍附着在器械上,有时部分科室对用过的器械初步冲洗消毒也不得力。供应室又是一个病原微生物高度集中的特殊场所,这些不仅是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之一。

(2)预防措施:①督促各科室人员对用过的器械进行认真的初步冲洗消毒。②严格洗手。供应室护理人员严禁戴首饰、留长指甲,除在包装、发放无菌物品前洗手外,还应在清洗包装器械后用肥皂、流动水冲洗,尤其在月经期间,更需注意洗手。③注意皮肤的防护。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利器刺伤手部皮肤,若不慎手被扎破,应立即脱去手套挤出血液,用碘酒彻底消毒,更换双层新手套或换人操作。④计划免疫。供应室人员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及时接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等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化学性危害及预防

甲醛、二醛、过氯乙酸、三效热原灭活剂、次氯酸钠等是供应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消毒剂,用于空气、物品、台面、地面的消毒,消毒效果可靠,但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危害,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头痛、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哮喘样反应等。

为防止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配制消毒剂的浓度要准确,过低达不到消毒效果,过高又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浪费。

物理性危害及预防

(1)噪音:供应室的主要设备,如压力消毒锅以及洗涤机、干燥箱、毁形机等,都能产生各种噪音和气味,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最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减退等症状。因此需要强化供应室器械设备管理、保养,定期检查工作,保证器械设备正常运转,减少噪音产生。及时淘汰陈旧的仪器设备,不断改进供应室护士的工作环境。

(2)寒冷潮湿的环境:洗涤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严冬季节,供应室护理人员亦不可避免要接触冷水。因此潮湿寒冷也是损害供应室护士健康的因素之一。

预防措施主要是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用热水洗涤各种物品,室内安装冷暖两用的空调设施。

心理、生理性疲劳的危害及预防

供应室担负着全院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任务,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单调、枯躁的工作状态,极易导致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造成护理人员的麻痹大意,稍有疏忽不仅危害患者的生命,也危害自身健康。

预防:需要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心理素质,克服职业防护意识淡漠及防护能力较低的薄弱环节,增强一切按护理程序全员性参与防范职业危害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