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实践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3:35:01

幼师实践论文

幼师实践论文篇1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关系 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14-01

指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逐渐深化。然而,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越是加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越加激化,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兴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幼儿教育的保障,也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1. 专业信念。专业信念体现教师对专业理想的认可程度。专业信念是判断一名幼儿教师是否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做出某种决策的充分理由的信念;(2)有关人们爱好特长的信念;(3)教师个人的自我信念和作为教师的职业信念;(4)有符合满足个人、社会、国家和教育目的的意志;(5)有关于怎样实现职业目标的恰适方法的信念。此外,专业信念还包括教师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2. 专业知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三方面,只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方能胜任教学岗位,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3.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幼儿教师顺利完成自己所教学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总和,可以从师幼互动的质量进行判断,是诠释教师职业的有力武器,也是评价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相应的就会增加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能够使其尽展才华,最大的实现人生价值。[7]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幼儿教师专业化有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想欠缺。幼儿好奇心强,不是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就是让教师觉得早熟或是不好教。面对幼儿的提问,部分教师固然会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但仍有许多教师敷衍了事甚至忘记、斥责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专业理想的欠缺。此外,大多数幼儿教师之所以从事该行业,是因为想增加收入和获得职称,不在乎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专业理想有待加强。

(二)专业知识不足。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方式积累专业知识。然而,当今的师范院校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而侧重幼教技能的训练。此外,随着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师资供不应求,师资来源混杂,教师专业不对口,严重制约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口较大,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整顿。

(三)教学方法机械。在组织教学方面,幼儿教师依然以传统的“教”为中心,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权威,不顾幼儿学习特点进行强制性的知识传授。甚至在所谓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伪装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死搬硬套注给幼儿,较少关注幼儿的实际经验,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策略,最终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学习型社会呼吁学习型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储备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一)深化理论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载体,掌握适当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学术理论,也要掌握实践理论。[9]今天,部分幼儿教师觉悟较低,认为没必要将高深理论用于幼儿教育,因此,从事工作后将教育理论抛弃,这种做法正是教师理论素养缺乏,低估幼儿教育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幼儿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树立前沿的教育观。具体做到:首先,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到园讲座,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其次,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的学习进修,多渠道学习脑科学、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二)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教育理论比较抽象,但教育实践是具体复杂的。首先,教师面对的是处于发展变化中不同个体。因此,教师很难将某一理论用于不同的个体,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零散。因此,教师应利用创造性艺术,灵活运用多种理论。再次,教师须运用教学智慧进行创造性活动,吃透不同的理论。总之,教师应时刻防止将具体的理论通用于解决所有实践问题的倾向,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不同侧面,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需将理论研究的宗旨指向幼儿教师的实际现状,鼓励教育实践者学习理论,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应做到:首先,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教育实践交流经验。其次,加强实践练习,并将经验上升为实践知识。教育工作者需丰富实践经验,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育理论,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宏斌.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再深化[J].学理论,2012(27).

[2]左亚文.论理论对实践的三种态度[D].武汉大学,2014.

[3].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库姆斯.师范教育的新设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4).

幼师实践论文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知识发展;实践智慧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园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反思的态度与对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它既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在综合体现,也是长期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所付出心血的结晶。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师范生/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主要经历了孕育、闪现、逐渐生成、无限生成四个阶段。

阶段一(孕育):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性知识的获得。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基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经验对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概括,形成个人理解的概念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操作性知识。将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体操作性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它也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

阶段二(闪现):实践知识理论化――高级知识的获得。为了在专业上获得持续发展,操作性知识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幼儿园教师通过培训、进修以及阅读专业书刊等途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操作性知识。在拥有高水平操作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对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获得高级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闪现”阶段。

阶段三(逐渐生成):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互动――专家知识的获得。教师在获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起点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获得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试验、质疑,将理论知识深层内化,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风格的个人实践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逐渐生成”阶段。

阶段四(无限生成):转识为智――实践智慧的获得。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实践智慧,它需要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转识为智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职业情感、丰富的实践历练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四个基本条件,在这四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教师才能不断生成教育实践智慧。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师实际上都有一些自己的实践智慧。新手教师的实践智慧可能是个别、零星的,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较为系统且逐渐形成了个性特点,而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智慧则更高效、灵活,且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教师不断形成与丰富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根本。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总体偏低。从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不重视理论学习,实习锻炼少。在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 很多教师不太重视理论学习, 而较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幼儿园招聘教师时也是更多地考察应聘者的技能技巧。能否真正转识为智,能否成为专家型、智慧型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与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

(2)易满足于工作的熟练化操作,教育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幼儿教育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要完成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照顾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如何熟练地管好幼儿,反而忽视对教育实践反思的深度。

(3)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与专业自主发展动机不强。在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意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水平。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对策与途径

(1)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根本前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是其知识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知识获得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

(2)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师只有经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历练,才能转识为智。无论是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感悟,或是同事的经验分享,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实证与检验。

(3)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基本途径。反思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基本途径。

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的知、行、思交融原理

教师的知识发展、教育实践行为、反思等始终与其实践智慧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促进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无论是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哪个阶段,知、行、思三者都是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的,可以说,是三者的交融促进了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2]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张惠博.职前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J].科学教育学刊,1996,4(1):59-92.

[4]徐佩华.论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王红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

幼师实践论文篇3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08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102-02

一、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明确要求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要突出保教实践能力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强调,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掌握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要“能正确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考试大纲也强调考查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的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等保教实践能力。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突出“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要求幼儿园教师“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幼儿园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保教实践能力是衡量幼儿园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师范院校幼师生未来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核心能力,是其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亟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反思性实践

实现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课程的质量。[1]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教学注重知识传递,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薄弱等問题。[2]一项毕业生职业发展调研数据显示:高达55.7%的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认为“习得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难以在工作中指导实践”[3]。而另一项师范生调研数据显示,有93%的幼师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中及时衔接相应实践环节,能有效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要想实现对幼师生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课程教学与保教实践。同时,教育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课程教学须基于反思性实践来展开。[5]

首次明确提出“反思性实践”概念的舍恩教授认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时能清晰地考虑其实践内容的一种专门化能力。教育实践问题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反思,不断根据问题情境做出决策和行动等。[6]幼师生要积极参与保教实践,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反思,有目的地探究和解决保教实践问题。这样的理论学习源于行动和对行动的反思,就能实现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的融合;理论知识也易被理解,且易转化运用于工作,形成保教能力,发展实践智慧。

二、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课程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为提高课程质量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水平,应构建良好的课程教学模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以下简称“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理实兼具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幼师生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能力。以此门课程为例,分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师生主动将理论学习与反思性实践融合,从而构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让幼师生习得保教实践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获得实践智慧。

(一)建立“课程学习共同体”,创设反思性实践的学习环境

反思实践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7]在专业课程学习前期成立“课程学习共同体”对开展反思性实践至关重要。“课程学习共同体”即全体成员因共同使命并朝共同愿景一起进行课程学习的组织。[8]其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合作学习伙伴关系,在课程学习中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相互支持、交流、讨论,分享学习经验、资源,进行活动组织与评价等反思性实践,探索、解决保教实践问题,促进新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实现专业学习进步。在“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学习初期,可以根据“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学习情境性、活动性等特点,综合评估幼师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水平,将6~7名学生组成一个差异互补的“课程学习共同体”,并选出一名组长。同时,团队成员合作完成“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任务,确定课程学习的团队目标,设计团队标志、口号和学习规则等。

(二)实施案例教学,在感知、分析中学习保教实践知识

反思性实践的基础和条件是经验与情境,但这并不是要求学习者一定要置身于真实的教育实践情景中才可发生。[9]开展反思性实践可以实施案例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组织幼师生阅读或观摩幼儿园真实保教情境的案例,以真实问题引发幼师生分析、探究,在问题解决实践中适时引入相关理论。因为案例教学示范了具体保教实践情境,减少了理论与实践迁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所以案例所体现的原理、问题解决策略等就更易被幼师生理解,从而成为其保教实践性知识。同时,问题引导式的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师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如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和教育活动录像等,这些案例能提供复杂、真实的保教实践经验和情境。幼师生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反复阅读、暂停、回播等手段,观摩、分析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素和要求、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步骤和方法、师幼互动的途径和技巧等,构建起适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实践性理论体系。

(三)开展模拟试教,在体悟、操作中习得保教实践技能

教育实践能力具有个体化和情境化特点,是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10]保教实践能力只有从具体保教实践情境出发,通过实践体验和练习方能获得。在模拟试教中,幼师生作为学习主体,分析保教实践情境,运用保教理论知识,模拟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按照“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习得保教实践技能。在“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首先,幼师生可模仿优秀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尝试设计活动方案;其次,根据教案分工合作准备教具等;再次,分配扮演教师和幼儿的角色,模拟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整个模拟试教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师生自主探究教案设计、解决活动组织各个环节遇到的困难。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观察案例情境,梳理思路,不断完善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然后实践组织活动。在不断的体验、感悟和操作练习中习得保教实践技能。

(四)进行评议反思,在探究、练习中提高保教实践能力

“听课—说课—评课”是教师反思和改善教育实践最常见的途径。幼师生在模拟试教后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活动,通过及时地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从不同视角发现自己在保教实践中的不足,体验保教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在自主思考和多元对话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在实践、观摩和分析中学到的保教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反思和保教实践能力。

以“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为例,首先,在试教小组模拟展示时,其他学习小组对其活动组织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在模拟试教后,各组进行小组内的反思讨论;接着,试教教师从教育活动设计思路、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说课和自评;然后,各观摩组分别以“旁观者”身份从教师教态、教具准备与运用、活动过程和环节衔接与过渡、师幼互动与反馈等方面评议模拟试教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以“当局者”的身份对其不足提出建议;最后,教师引导各组结合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的结果,对教育活动的方案再次进行调整与设计,开展一课多研的活动。

(五)加强课程研习,在参与、体验中提升保教实践智慧

研究表明,如果理论知识没有经过探究和反思,学习者就不能将其内化为入职工作后的践行理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除了在校的学习外,每个学期还要针对课程学习中的突出问题,把课堂迁移到幼儿园保教现场,即幼师生要入园观摩、见习,开展实践性研讨和保教实践,以使保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保教实践智慧。

幼师实践论文篇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像力的阶段。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各幼教师训机构普遍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师生。笔者以为这是比较可取的。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及早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师课程一般将见习、实习都安排在

幼师实践论文篇5

关键词:学前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64-03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升格为师专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存在“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困惑。认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对理论的忽略;重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会减弱。实践证明,脱离了社会需求及其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模式是不能有效解决合格人才培养问题的。笔者拟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例,分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探索实践“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实施方法及成效,以期与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和研究的同仁们交流。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校内进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内教学实践(如试讲、幼儿园模拟教学)、仿真幼儿园以及校外在幼儿园(包括早教机构)进行的观摩、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

实践教学在学前专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的理念之一,要求“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提出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但目前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实施中实践教学课时不能保证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多种原因,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存在着教育实践安排时间不足、实践教学时数不能保证的问题。如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工作安排与学校工作安排容易冲突等,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被打了折扣,仅存在于课程方案中,有的甚至没有执行。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割裂,实践教学不成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涵丰富,既包括校内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仿真训练,也包括校外的教育见习实习,形成了一个独具结构的体系。但在个别教学管理中,学生的校内、课内的实践活动与校外的实践活动成了两张皮,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上形成合力。

(三)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

由于实践教学活动在组织上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分裂,没有把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协调起来,还有以自身工作的方便随意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等,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实践教学需要有理论模型进行指导和规范

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的时数,在教学管理中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成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体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理论模型就显得非常必要,可用以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工作,把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我校在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活动,结合我校六十余年培养幼儿教师的经验和积淀,依托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11219)的研究,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一体两面四层次”的内容

“一体”指学生实践主体 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主体起作用,主体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教师职业技能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只是简单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需要“教师的判断”这个中介,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是能动的主体。

“两面”指主体的实践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方面 其中校内实训包括课内实践,如职业技能的学习、必要的课内实践能力训练,还包括课外实践,如课外的职业技能训练、社团活动、试讲等;校外实践主要指学生参与的在幼儿园或其他幼教机构进行的见习实习、观摩、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层次” 指学生参加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的实践内容和环节,使学生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体系。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职业技能实训活动,如教师口语、歌曲弹唱、幼儿舞蹈、美术等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学生学习全程,每种技能均有相应的合格标准;(2)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包括观摩、见习及配合教育理论学科进行的专题见习、课内组织的幼儿心理观察、游戏观察等,从学生进校后即开始进行,周期进行;(3)幼儿园专项教育实习(含保育实习),主要是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学科的学习进行,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让学生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顶岗实习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4)幼儿园顶岗实习,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担任保教人员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半独立或独立进行幼儿园一日保教工作。

(二)一体两面四层次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安排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校内实训主要根据学科学习及各年级的技能要求进行,主要内容有书写(毛笔、钢笔)、普通话(幼儿故事、教学口语)、美术(教学简笔画、儿童画、折纸等)、音乐(视唱、琴法、唱歌、儿歌表演唱、儿童歌曲弹唱)、舞蹈(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设计、说课等。我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编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基本内容及要求”,使之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各年级学生中,要求配合课程学习进行仿真幼儿园、蒙氏教学法、微格教学等校内实践实训活动,促进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及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一体两面四层次幼儿园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安排

一年级 结合《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学习,进行保育见习或保育实习。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及其要求,熟悉《幼儿园卫生保健条例》,学习幼儿园保育保健工作技能。

二年级 结合《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主要进行以下内容:(1)心理学专题见习,如幼儿行为跟踪观察、幼儿语言发展跟踪观察等,通过观察完成幼儿个体心理发展分析报告;(2)教育见习,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组织,了解幼儿园教师的保育教育工作;(3)教育专题见习,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如游戏活动的观察,教育方法的观察,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的观察,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等,完成观察报告。

三年级 上期主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学习,进行教育见习及领域教学活动组织的见习、观摩或教育实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半日活动的组织、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为毕业顶岗教育实习打下基础。三年级下期主要进行幼儿园顶岗教育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实践教学安排见表1。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同时又运用于实践。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这一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课程体系真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学科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构建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设计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某领域的知识理论体系,虽然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教学时数,却未将具有实践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规范和落实。“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单一到综合的技能培养规律形成的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员,学生师范生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不能离开这一主体的。“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把学前专业学生置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机结构里,使学生在学习与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标,也使教学管理者明确了培养目标,校内实训和校外教育实践由学生主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

(三)校内实训室建设形成体系

学生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离不开实训场所,实践教学模式给实训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因此,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室、微格教室等实训场所,使学前教育专业校内的实训基地形成体系,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配套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我校提出了实习基地的布点战略,建立了由几十家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成的教育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同时,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作为我校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两只教师队伍,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落到实处。

(五)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结构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学习内容和标准,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行为,锻炼了实践教学指导师资队伍,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师资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结构,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丁丽云,田宝宏.略论老师实践性知识提出的理论背景[N].光明日报,2006-09-20.

[2]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3]蓝同磊.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其评价[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5]文颐,唐大章,杨春华,王青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及成都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骨干教师的调研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马富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7]林一钢.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徐萍,王东.关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9]尹弘飚,李子建.再论课程实施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幼师实践论文篇6

关键词: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框架构建;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21世纪初,我国逐步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各地幼儿教师的培养任务转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些院校在实践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教学模式不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这些院校尽管也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旧观念、理念的制约,在实施中尚存不少问题:只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教学环节(或工具性的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单一;未能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等。为此我们申报并立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分析构建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其框架要素,即由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构成的基础要素和由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构成的保障要素,培养具备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和实践智慧的“反思性实践家”。

一、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意义

“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体验是指个体伴随着强烈内心情感活动的亲身实践,是通过情感感受对实践活动的一种升华,包含参与、反思和情感投入(职业认同)。全程体验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体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幼儿教师可以在全程教学实践中获得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反思境界,升华职业感情,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一)全程参与实践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基础

无论是中国先哲孔子,还是西方先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对教育“实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英国的培根、美国的杜威等更是强调实践在“经验知识”形成中的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毫不犹豫地强化国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之观点,重实践、重参与、重体验。参与教学实践能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幼儿教师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构建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专业情意,进而提升为对幼教职业的挚爱,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二)自觉反思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必由之路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命全程中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全程体验课程情境下通过幼儿教师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来实现。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并提出“要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目标要求。“全程体验”正是将反思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需要不断地“实践—体验(反思)—再实践—再体验(再反思)”,达到“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

(三)情感投入(职业认同)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有研究发现,学生在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比如兴奋、期待、满足、愉悦、充实、有信心或焦虑、紧张、沮丧、内疚、不安、感到前途渺茫等等。分析这些心理感受发现,与他们的关注点有关,而这些关注点正是自我生存、职业认同和自我发展等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成分。情感的投入是好教师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挚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教学报以极大的热情,才可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工作中去。我们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在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是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专家型人才。这种理想的需求正是对“反思性实践家”的呼唤。

二、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框架的基本要素

(一)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是指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结合“服务于地方,特别是百色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专业定位和“培养具有革命老区精神特质;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教育理论知识实、教育能力强、教学技能熟、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高级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全程体验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维度。

1.专业理念与行为: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及相应的教育行为;

2.专业知识与能力:理解儿童发展的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游戏理论及支持引导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反思、合作和研究能力;

3.专业感受与体验: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同时,我们把学校历经近80年办学凝练出的“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百色学院“石磨精神”纳入人才培养中,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

(二)全程体验教学内容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包括课程实践体验、活动实践体验、教育活动体验、社会实践体验四大块。

1.课程实践体验。包括:(1)为配合教育理论课程讲授而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任教师设计和安排心理学、卫生学实验等;五大领域设计与指导课程中观摩评析幼儿园教育活动视频及图片资料、课堂实训等;(2)实训、练习各类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弹、唱、跳、画、做、说、写、操等。课程实践体验要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训练能力为目标,师生双边情感互动,让学生在练习和操作训练中,理解教育理论,萌发专业理念,产生职业情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2.活动实践体验。活动实践是指以各类活动为平台培育专业素养,培养专业能力。包括:(1)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活动。即将幼儿教师所需专业基本技能细分为弹、唱、跳、画、做、说、写、操(多媒体运用)等方面,每天晨晚练、每一技、每月一展示、每学期一验收、每年艺术周等,并在艺术周活动中开展讲故事、唱儿歌、舞蹈、书画、琴法、礼仪、演讲等师范生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活动;(2)主题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迎新生或教师节晚会、“五四青春誓言”主题文艺晚会、庆祝元旦晚会以及教育实结汇报晚会等各种活动;(3)幼儿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教学方案设计、说课、上课比赛活动。获优等奖者推荐参加广西区级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并取得好名次;(4)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活动。注重培养科研意识,把撰写论文、参与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调查、申报立项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3.教育实践体验。教育实践包括常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了让学生获得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我们开展了“见习、研习和实习、研究一体化”的全程体验活动。一至三年级的每学期均安排为期1周的教育见习,一年级是“保教观摩”体验;二三年级为保教尝试式参与实践体验,协助幼儿教师组织一日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进行研习反思、撰写见习报告等;四年级为全面参与实践和研究式实践体验,第七学期安排12周的教育实习,体验幼儿园全部的保教活动及教研活动,第八学期毕业设计(论文)8周,顶岗实习12周,组织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与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4.社会实践体验。社会实践属于拓展性的活动,包括创新创业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如到农村、城镇调查幼儿园小学化现状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调查广西区、市或县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并寻找自己创业的机会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实践体验和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激发和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能力。

三、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框架的保障要素

(一)构建完整的全程体验教学评价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制定了《师范生基本技能实训和考核标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实训和考核标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学生教育见习工作管理办法》等,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师技能的考核、竞赛活动展示与评比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途径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评价。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指导与成绩评定,校内实训要有实训报告或成果展示,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或视频);校外实践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高校指导教师联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二)制定完善的全程体验教学管理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1.组织管理。学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2.运行管理。二级学院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完整的、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及考核办法,做到“四有”,有大纲、有计划、有实施、有考核,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3.制度管理。制定关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学分互换与认定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完善的全程体验教学保障体系

1.建立一批相关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校内实验实训室系统化。目前,我校内已建成了由心理教育能力实训中心、教学能力实训中心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训中心等三大实训中心构成的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有数码钢琴实训室、合唱与指挥实训室、五大领域活动模拟实训室、书写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手工制作室、蒙氏活动室、感统训练室、团体心理实训室、智慧教室和微格教室等42间,设备总价值1000多万元。(2)校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建立校外挂牌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幼儿园)8个,其中校级重点建设基地3个,并在其中2所幼儿园建有课堂教学在线观摩实训室。这些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师技能提供了物质保障。

2.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他们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熟悉幼儿园教育、保教能力强。高校承担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经常到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同时,聘请幼儿园名师、园长作为专业兼职教师(目前我校已有15名外聘幼教专家),指导教育见习和实习工作。

作者:黄玉梅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幼师实践论文篇7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幼师实践论文篇8

关键词: 现代幼儿教师 职前教育 思考

一、进行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不管是学前教育的普及,还是学前教育的提高,幼儿教师是最关键的角色,是在幼儿园里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具体执行者,是直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发展正在从开始的数量满足型过渡为现在的专业发展型。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素质问题日益凸显。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也纷纷开始着手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努力。从长远来看,提高幼儿教师素质仅限于现有幼儿园在职教师的培训,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幼儿教师)的培养,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绝不是彻底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素质问题,还得在源头上下功夫,即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尽快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以培养出能适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需要的幼儿教师,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的素质问题。

二、对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生源素质,改善性别失衡现象。

目前,基本是由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任务。以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为例,我校主要从普通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这些学生通过普通中考入学,没有面试。这种招生的方式必须改变。因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教实际工作,必须心智健全,热爱幼教专业,对儿童富有爱心并具有基本的幼教技能技巧,所以,如果从普通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入学前最好要增加“面试”这一环节,并考察以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绘画、舞蹈、声乐等方面,应有较浓的兴趣,并具备一定素质。实践证明,在专业技能方面为零起点的学生,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比较,从专业学习到最终就业,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2.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教育工作的成功关系密切,而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爱心、耐心,热爱幼教事业。因此,要招收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人格健全的学生。

3.增加男幼师的招生数量,改善性别失衡现象。男幼师目前供不应求,一方面是有远见的幼儿园苦苦寻觅男幼师,另一方面是幼师专业学校很难输出男幼师。因此应加大力度宣传男幼师的优势,招收一定数量的男幼师,改善目前幼儿教师性别失衡的状态。

(二)重新定位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合理的教育目标的确立关系着教师教育的成败。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精于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即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全教协会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实施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三)优化课程结构。

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为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多方面的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三学六法”的课程体系。其中“三学”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六法”指《幼儿园语言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学法》、《幼儿园常识教学法》、《幼儿园体育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和《幼儿园美术教学法》。设置现代的学前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课程”、“专业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又包括人文学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的;专业类课程既包括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及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学前教育理论,又包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SPSS运用、学前儿童发展与评估、学前儿童健康营养与安全、幼儿游戏理论、幼儿园课程、家庭与社区教育学、0~3岁婴儿保教及各科教学活动设计等应用类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的。艺术类课程包括幼儿手工艺制作与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音乐舞蹈创编、幼儿文学创作、钢琴、绘画、体育等,这三大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培养人―培养幼儿教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用想当然的教学方法应付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局限于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致使学习效率降低。长此以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确实比较困难。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也应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可开展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可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题目灵活,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并且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析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

(五)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正像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所认为的那样,“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应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的地位。而重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实践练习仍然是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实践相脱离,忽视教育见习与实习,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行动的矮子”。实践证明,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因为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教育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认识大多是肤浅的,任职之后面对的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仅仅依靠所拥有的理论性知识是难以解决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适应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

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加强教育实践的环节:一是与有关课程相结合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其学习理论的兴趣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走进示范园,与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挂钩,幼师生要直接站到幼教的前沿,跟随着最好的老师迅速成长;三是延长原课程结构中教育见习和实习(特别是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跨度,实现全程的教育实习。将原先比较集中的教育见习时间,分散在更多学期,甚至更多学期的每一周里。同时还应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并将其分散在更多的学期里。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并且就遇到的属于自己的真实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由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振宇,庞建萍.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J].幼儿教育,2009,(4).

幼师实践论文篇9

[关键词]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教育实践;研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75-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伙伴协作支持下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C-c/2011/01/6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前教育问题研究”(11JYB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80052)。

[作者简介]李国栋(1976―),男,江西泰和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1年,教育部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中提出了“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一重要概念,并把它确立为职前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目标领域之一,其内容包括:“具有观摩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1]为了解《标准》颁发后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的具体状况,本研究选取Y校为个案,期冀通过“以小窥大”的方式,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以《标准》中“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一目标领域的相关要求为框架,从观摩学习、教育实践、研究体验三大维度设计了《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问卷》,面向Y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2012、2013届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37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观摩学习存在的问题

1观摩学习者缺乏充分准备

职前幼儿教师在观摩他人幼儿教育实践时,其自身亦须做充分的准备,因为“他们观摩到了什么,常常由他们想观摩什么或准备观摩什么所决定”[2]。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46%的人认为自己观摩时有明确的目的,1306%的人会事先根据观摩主题查阅资料,2276%的人会设计观摩记录表并及时记录,3955%的人会主动与他人交流观摩发现的问题。可见,多数职前幼儿教师在观摩学习时的准备不够充分,其付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缺乏明确目的和非主动的观察行为。

2观摩学习时间短暂且过于集中

充分适宜的观摩学习时间,是保障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效度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此方面,调查结果却呈现出与“应然”状态迥然相异的态势。首先是观摩学习时间短暂。认为自己观摩学习时间在1~3天的人占2015%,4~6天的占4925%,合计有694%的人观摩学习时间尚不足一周。其次是观摩学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多数职前幼儿教师表示只是在大三见习期的5个集中工作日才有过观摩幼儿教育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只能对幼儿园某一特定时段的工作有所了解,而对其他时段的工作不甚熟悉。

(二)教育实践的问题

1教育实践地点较为单一

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地点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其体验的丰富性。调查发现,职前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地点较为单一,9813%的人集中在幼儿园这一类机构上,而去过早教中心、托儿所以及其他托幼机构的人非常少。这一状况表明多数职前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幼儿园内的4~6岁幼儿,而对其他托幼机构的0~3岁幼儿早期教育不够重视。

2教育实践内容不够全面

职前幼儿教师能否获得对教师专业的充分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内容是否全面。调查表明,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上,参与率高达100%;而保育工作的参与率只有4366%,这一状况潜在地揭示了职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时持有一定的“重教轻保”倾向;教研活动和“家―园―区”合作的参与率则更低,分别仅有933%和821%。这些内容的缺失,导致职前幼儿教师缺少与有经验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直接对话和当面交流的机会,这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沟通和对话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3教育实践过程缺乏充分指导

为帮助职前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实践领域的诸项工作,师范院校和幼教机构通常会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但这种形式上的“师徒制”安排未必能在实质上给他们的实践带来足够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在指导话题上,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而对《标准》新规定的其他工作(如游戏活动、环境布置、保育护理、部门工作等)涉及的不多;在指导频率上,每周5次以上的仅占1381%,每周3~4次的也只有2052%,每周1~2次的占5112%,每周不到1次的占1455%;在支持程度上,有近半数的人感觉指导教师对其“不太支持”或“不支持”。可见,指导教师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或“重要他人”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

(三)研究体验的问题

1研究选题与实践存在隔离

根据职前幼儿教师的研究实际,可将其研究选题来源划分为间接性来源(如接受他人命题或文献阅读发现)和直接性来源(如日常学习感悟或实践改进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职前幼儿教师研究选题的间接性来源比例更高,占5485%;直接性来源的比例相对更低,占4515%。这一状况与《标准》提出的“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说明职前幼儿教师的研究选题与其日常学习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离。

2研究结果缺乏分享交流

《标准》指出,职前幼儿教师通过研究幼儿教育实践,旨在“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和体验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调查发现,职前幼儿教师认为研究体验最深刻的是“完成研究报告”,有3022%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然后是“了解研究方法”“制订研究计划”和“开展研究活动”,三者比例分别为2388%、2127%和2052%,均超过了20%这一均值;而对“分享研究结果”这一选项,仅有411%的人做出了应答。通过访谈得知,由于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结果分享机制,导师亦对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强调不足,因此在多数职前幼儿教师看来,完成研究报告(即毕业论文)就几乎意味着研究过程的“终结”,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他们对研究结果分享体验的缺失。

三、改进建议

(一)强化观摩学习的有意性,合理安排观摩学习时间

观摩学习者准备性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有意性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意性”系指个体在从事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准备性和主动性等品质。[3]欲强化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的有意性,首先要注重观摩学习的价值引导,使其对观摩学习的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进而树立明确的观摩学习目标;其次须强调观摩学习各环节的事先设计,如观摩前的资料查询、观摩中的记录准备、观摩后的总结反思;此外还可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促进他们与观摩学习对象的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观摩学习并非一个单向被动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

关于观摩学习时间的安排,我们可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英国许多大学在组织职前教师观摩学习时,通常采取“累加渗透式”的做法,即把观摩学习渗透于大学每一学段,并逐年累加时间:第一学年1~2周;第二学年3~4周,第三年一般为5周;到了第四学年,则融入16周左右的“幼儿园体验”之中。这样一来,不仅可解决观摩学习时间长度不够的问题,而且可避免安排过于集中的问题。[4]

(二)注重教育实践的全纳性,构建“艺友式”指导机制

针对教育实践对象和内容的片面性,可在“全纳性”理念的观照之下来对之加以改善。“全纳性”的本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接纳所有学生和满足各类学习需求,此处可概括地理解为顾及所有幼教对象和涉及全部实践内容。也就是说,在组织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时,一方面要引导其树立“幼婴全纳”的观念,把教育实践的活动对象扩大到各类幼教机构的0~6岁儿童;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保教的结合,防止职前幼儿教师初入实践场域时就形成“重教轻保”的不良取向。

有关教育实践缺乏充分指导的问题,宜从指导机制的角度来反思改进。在此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艺友制”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陶行知曾提出:“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园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与传统师徒制相比,这种艺友制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5]运用这一思想来构建教育实践指导机制,指导教师须放下“师傅”的传统架子,在指导过程中以“支持者”的身份不断强调教学任务和情境的复杂性,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职前幼儿教师则须卸下“徒弟”的思想包袱,以“探索者”的姿态不断反思自身的种种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指导教师展开主动、积极的对话和协商。

(三)强调研究体验的行动性,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针对研究选题与实践存在隔离的问题,有必要从强调研究体验的“行动性”入手来予以改进。行动性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本真所在,特别是对于职前幼儿教师这一准教师群体而言,通过行动性的研究对其自身经历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提炼,有助于化解其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冲突,拉近其所学理论和所获经验的现实距离。欲彰显职前幼儿教师研究体验的“行动性”,在研究选题上须强调从其亲历教育体验入手,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基本取向;在研究形式上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导,鼓励其质疑各种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从纷繁的事务中抽象出潜藏的问题,并对之做出分析、判断和抉择。

研究结果分享体验的缺失可从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入手来予以补充。一方面,要制订科研奖励的有关政策。高师院校可通过版面资助、论文评奖等具体手段,激励职前幼儿教师在教研或科普期刊上,或将其论文提交至有关研讨会上进行分享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论文导师与指导教师可采取合作支持的方式,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和机会,引导职前幼儿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所思所得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之中。总之,要让职前幼儿教师充分意识到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体验研究过程和完成研究报告,更在于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和改善自身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22html,2013-10-08

[2]Gary D,Borich [WTBX]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WTBZ][M]San Antonio:Pearson Education,Inc,2003:2-3

[3]Nuria M,Cuevas,Alexei G,et alMapping General Education Outcomes in the Major:Inten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J]Peer Reviews,2010(1):10-15

幼师实践论文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育的提升转型,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需要增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其培养目标也由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幼儿园师资。①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的调整。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然难摆脱旧有的窠臼,主要呈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传统的学术理性取向,主要是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设置上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②二是艺术取向,主要受幼师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艺术课程,导致毕业生自己能唱会跳,但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不会创编和辅导,教育专业素养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③显然,不论偏重哪一取向,都是不合理的,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全面发展,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

一、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本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那样只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像一些一心只追求考研率的本科院校一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艺术技能的培养。这样只注重某一项而轻视另一项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前本科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呈现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对应建议若干具体学习模块。④其中,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属于理论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属于实践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看似是一门理论课程,但之所以说它属于实践课程,是因于它具体学习模块中所包含内容决定的。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美术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⑤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到幼儿园等具体地教育实践基地去见习,实习,以培养学前本科生的保教实践能力。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及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之所以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发现只注重某一方面所呈现出来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幼儿园时,面对生动和复杂的教学情境,束手无策。“多数园长都反映,本科生在研讨时能够表现出其理论上的优势,但是带班工作却逊色不少”。⑥之所以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由于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致。

(一)当前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从6所部属师范院校相关授课教师及其网站上搜集了各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统一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⑦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各大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时均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艺术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情况上,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比例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1/5左右;艺术技能课程即钢琴,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课有的院校多则开设两年,少则开设一年,课时明显不足;教育实践课程量少,仅占总课时量的6%,形式较为单一。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到幼儿园中实地观摩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幼儿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现状的更好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握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中的作用。以幼儿园为课堂,以幼儿真实的行为反应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一)建立“U―K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⑧据此,我们要加强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U”是指university,即大学。“K”是指kindergarten,即幼儿园。“U―K共同体”即指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也就是说聘任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园中的骨干教师到大学来给学前本科生上实践课,能够让学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学习幼儿园中的保教实践能力。大学同时也为幼儿园的老师开放图书馆,让他们共享大学学术资源,跟随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使他们具备做科研的能力,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而大学教师则向学前本科生传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同时大学教师可以更好的利用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这样的模式使三方收益,幼儿教师能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学做科研,大学教师能更好的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将充满趣味,这样由大学教师和幼儿一线教师共同教授的学前本科生,将更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素质。

(二)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

对于学前本科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智慧,还要具备实践性的能力和技能。所谓的“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占30分的,专业技能课程占25分,艺术技能课程占25分,教育实践课程占10分,剩余的10分则是一些通识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平衡课程比重过重或过轻的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科的确可以通过课时去弥补它的不足,最终得到改善,而艺术技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蹴而就的,想要学到熟练自如,是必须从小学习的,人越长大学习技能的吸收力就会越小,因此,学前本科的学生往往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可效果却不明显,对于艺术技能的吸收能力显然比不上初中毕业开始学习幼师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初中毕业,知识面有限,思维水平也不够深入,因此,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不是那么透彻,这就是为什么呈现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更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缘故。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技能吸收能力没那么强,但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在艺术方面也只是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不必精而深。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应像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演唱、演奏等专业技能,而应以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简单的钢琴弹奏、儿歌视奏、边弹边唱,以及编配伴奏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不仅需要课时量的保证,更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⑨

(三)探索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齐头并进,紧密结合,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面的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表层,只需要教师能够应付当前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会深入到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化,能够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而教师如果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将来就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⑩因此,专业理论课程必须开设,让学生深入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或出现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可能会带给孩子终生的阴影,这将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因此至关重要。

当然,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实践性教学强调真实的情境,因此在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加强自身实践性教学操作平台的建设,如建立蒙台梭利活动室、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虚拟现场,由学生分组合作扮演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技能,满足幼儿园对人才的要求,不至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从长远效益来看,将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系奕阳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青年学术研究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SEI-QXZ-2013-003

参考文献:

[1]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2]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3]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4]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6]张永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7]汪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8]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9]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注解:

①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②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③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④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⑤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⑥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⑦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