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6:56:45

教师幸福论文

教师幸福论文篇1

(一)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含义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享受着幼儿教育工作带来的愉快和幸福体验。具体分析如下:

1.与领导、同事、家长和谐相处。

这些都是幼儿园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要尊重并听从园领导的指示,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支持;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在各种关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幼儿教师才会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之中。

2.随着工作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

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不断提升,得到了领导、同事、家长的一致认可,逐步从新手教师转变为骨干教师,对于工作得心应手,幼儿教师才会投入更多的激情。

3.发自内心爱孩子,并赢得幼儿的信赖与喜爱。

最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发自内心尊重、爱每一个孩子。幼儿虽然是不成熟的个体,但自从其出生便拥有与成人一样的权利,同时师幼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孩子一样的爱。以上这些都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

(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1.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造就与幼儿、家长、同事、领导的良好关系。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会转化为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会产生更多的亲和力,从而使幼儿愿意与你亲近、同事愿意与你交流、家长愿意与你沟通,于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教师也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配合。

2.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可以给自己带来事业上的成就感。

在工作中职业幸福感能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原动力,可以把职业的幸福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现理想,努力接近自己设定的目标。当荣誉的光环照耀在你身旁时,你会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由此教师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荣誉,幸福就这样获得了良性循环。

3.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造就生活幸福感。

幼儿教师如果在工作中很幸福,那么在生活中会扩散他的幸福,而且幸福不仅体现在脸上还有心情上,会把这份幸福感染给家人及周围的朋友。大家都分享到你工作带来的幸福,会更加支持你的工作,因为你的工作给大家带来了欢笑与健康。

二、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家长的评价是影响其职业幸福感的外在因素之一。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不过一百年,在1903年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官方创办了第一个幼儿园(湖北武昌幼稚园),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是敬节堂的洁妇和育婴堂的乳媪,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外界看来似乎还很可笑,妇女走出庭院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那时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很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虽然中国学前教育到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在不少人的心中,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或保姆带孩子职能的一种代替和延伸,职业的神圣感和社会地位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幼儿教师丧失了职业幸福感。学前教育在师范院校早已是热门专业,近几年在呼和浩特的教师招考,吸引了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入幼儿园,这些教师中几乎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本科学历的教师可占一半,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明显提升。但相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来说,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略低一些,家长乃至更多的人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也不够理解,没有认识到其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全部的教育责任便给了老师,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要求苛刻,期望过高,幼儿教师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这样下去,幼儿教师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哪还会有幸福感。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2.幼儿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幼儿教师工作的独特性。(1)工作的艰巨性。由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其工作具有艰巨性。因为幼儿身心的幼稚性,幼儿教师不但要承担教育责任,还要承担保育责任,幼儿教师承担的保育职责是其他各级各类教师都无法比拟的。当前独生子女增多,幼儿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度提升,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身上的责任加重,要求工作的全面细致性,幼儿教师几乎要对幼儿生活中、学习中每件事、每个环节都要给予关心和帮助。总之,幼儿教师所做的工作非常细致、具体和琐碎。(2)工作时间较长。幼儿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其他各类教师较长。还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从上班开始精力就要高度集中,甚至顾不上喝水上厕所,得时刻关注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活动及应对突发状况。下了班还要写教案、教育笔记、教学反思、多种计划、论文等。私立幼儿园的教师下班时间更是不固定,一天工作平均在12个小时。其次,工资待遇较低。呼和浩特市公立幼儿园工资基本上在两千元左右。但在我调查的这些幼儿园教师中,所有人都对目前的收入很不满意。私立幼儿园的工资基本上不到一千元,没有保险,基本生活保障都难,所以幼儿教师改行的很多。如此大量付出劳动,却与得到的不成比例,幼儿教师心里怎么能平衡,幸福从何谈起。

3.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环境因素。

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用一句诗词来形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且学前教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叫做环境育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幼儿也影响着幼儿教师。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室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简单地说如果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的幼儿园周围是个垃圾场,园内没有活动场地,教室内空间狭小孩子又多,嘈杂声一片,幼儿教师连休息、备课的地方都没有,资源缺乏,有好的创意得不到幼儿园的支持,长此下去,也就蒙混度日,或是另寻出路。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幼儿教师专门准备的备课室休息室,让幼儿教师感到自己在被关怀,一来到幼儿园就心情舒畅,自然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带到工作之中带到家庭之中。幼儿园环境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文化氛围等。这里我主要想谈一谈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首先,幼儿教师希望获得领导的支持、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业绩是否获得认可等。幼儿教师的发展与领导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幼儿教师获得园领导的认可,感到自身工作很有价值,增强职业幸福感。其次是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着教师的心,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的直接评价者。绝大多数的家长尊重、信任和肯定他们的工作。这是对幼儿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这种被承认和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再次是幼儿教师与幼儿爱的互动,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给予幼儿爱时,幼儿也会以一份真诚的爱回报教师。对于教师的付出来说,幼儿的爱是最大的安慰、补偿和回报。这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我在多个幼儿园实习过,在我的观察中发现很多40岁左右在幼儿园当教师超过15年的老师,看到幼儿因为想父母哭闹、尿裤子、办错事,都很默然,甚至生气地指责,比较烦躁,工作积极性明显低于年轻教师,得到幼儿爱的反馈较少,职业幸福感偏低。

(二)内在因素

1.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

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把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似乎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工作,如裴斯泰洛齐、福录贝尔、陶行知等,他们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但实际中有不少幼儿教师工作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感受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2.幼儿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

幼儿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可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不断提升,二是幼儿的成长进步。幼儿教师工作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幼儿,教会幼儿认识自己的水杯、毛巾,成功地组织一堂课,内心都会伴随着无比的喜悦,看到幼儿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之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认为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并非常有价值,当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之一。

3.幼儿教师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已有研究表明,那些富有理想、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著地为实现其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他们过分努力投入到工作当中,精力的消耗会非常大,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愿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职业幸福感。

三、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应树立正确的认识

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工作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幼儿教师只有对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它,体验到幸福感。因为每一种工作都有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看孩子的保姆,什么人都可以干,其实不是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首先我们自己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在六七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90%,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都是在此之前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说明幼儿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都知道0~6岁,存在着很多不同关键期,比如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要在这段时间注意对幼儿坚持性的训练,并告知家长进行配合,可以帮助幼儿拥有良好的坚持性,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或是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错失了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今后将很难弥补,甚至影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所以说幼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工作拥有巨大的价值。其次,为什么同样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有的能从幼儿身上体会到幸福感,有的却不能,其原因是源于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果想从幼儿身上体会到幸福,我们要改变对待幼儿的看法,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因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经常会犯一些让成人看了极其可笑的错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充当“妈妈”的角色,应该理解包容孩子的缺点、错误,去帮助他,而不是指责、怒骂、嘲笑。孩子的天真无邪,爱得真挚、纯洁,让许多成人自愧不如。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作家周树人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所以,幼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儿童观,理解幼儿就会减少大发雷霆和误解幼儿,而且幼儿的好多优良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也可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所以,社会应重视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对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尽可能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并让学生有机会去幼儿园参观、见习,从而对幼儿园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幼儿园时不会茫然失措,更容易适应幼儿园。其次,是幼儿园提供各种机会为在职教师充电,或鼓励他们外出学习。最后,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后,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幼教工作的得心应手,便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好评、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会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三)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给予制度保障

教师幸福论文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幸福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44-02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呈现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但自尊心较强,自尊感与自卑感并存;个性突出,具有较强自我意识,但集体观念不足;社会交往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但自律不足;家庭条件优越,综合素质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独立学院的幸福观教育面临不少问题。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和努力。

一 明确幸福观教育的目标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面对不幸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人类对幸福的感知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赋予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一种能力。教育在个人幸福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纵观独立学院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观、幸福观的嬗变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不可否认,受西方价值观、家庭环境、就业压力、心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有抬头倾向。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的学生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追求幸福的源泉与动力,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工作体面,薪水丰厚,出则香车宝马,入则豪华别墅,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当然,这种幸福观也有其合理之处。因为金钱是快乐生活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是唯一源泉。金钱不能购买幸福,钱多幸福指数不一定就高。因为人们的幸福指数是由健康、亲情、收入、职业、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观是残缺的幸福观,人的幸福除了物质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面——精神生活。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准则,应该求真趋美,乐善好施,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创造幸福。因此,在幸福观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他人幸福为己任、集体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的、科学、理性的幸福观。

二 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教育内容。

1.体验教育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理体验。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可是其中有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可以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缺乏体验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手拉手爱心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体验

奉献的乐趣,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中感受快乐、在做好事中体味奉献者的幸福,深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

2.榜样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可以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去感染大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为此,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那些在学校自立、自强,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讲授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让独立学院大学生们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让大学生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

3.挫折教育

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的桥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是获取幸福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大多是出生于“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国家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其匮乏、善恶颠倒的年代灵与肉的拷问。因此,抵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学习上的阻力和生活上的压力。所以,挫折教育也越来越成为独立学院幸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独立学院可以以挫折教育为依托,举办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来丰富挫折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抗挫折”校园拓展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4.人文素质教育

与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较差。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幸福观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在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人文素质课程。让孔子的“和谐唯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亚里士多德的“善就是幸福”,“德行乃是达到幸福的手段”等中西方传统幸福观精髓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认识幸福快乐的有益补充。此外,独立学院还可以通过举办人文知识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方式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 拓展幸福观教育的方式

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在幸福观教育中他们对干巴巴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不喜欢单一模式和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所以,幸福观教育的方式必须新颖活泼、丰富多样。为此,幸福观教育在以课堂为依托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辅以多种形式。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演讲比赛、召开专题讨论会、参观游览、开办社团和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并认真收看颁奖典礼,通过类似的感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和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待幸福观教育不再只是满足于简单的结论,通常喜欢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思考,这对我们教育手段的愉悦性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时代特点,拓宽教育渠道,不断地探索出新颖的、对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才能增强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

四 加强教师在幸福观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是关涉“人”的幸福的事业,教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想教学生拥有真正幸福的生活,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到幸福。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教师个人发展环境明显弱于普通高等学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独立学院的每个教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会面临比普通高校教师更多的压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教师易关注物质方面的收获而缺乏对精神层面收获的深入思考,幸福感远远弱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此外,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以年青教师为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师资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而教师素质问题是关乎幸福观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独立学院要提高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幸福能力,为高品位的幸福观教育提供优良的资源。

1.完善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营造尊师重道的校园氛围

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形式,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增强独立学院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挖掘先进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方法,深入报道先进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对教育事业付出持续的全身心投入,他就能将幸福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

2.提高独立学院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幸福感

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但金钱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强调教师精神世界的崇高而不给予教师相应的物质保障也是不现实的,独立学院应通过精神培养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幸福感。

3.增强教师在职培训中的审美教育,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独立学院应在教师的在职培训中加大教师审美教育的力度,因为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教师应自觉地掌握教育的审美评价尺度,学会用审美的心态去看教育、看自己和看学生。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懂得在教学中诠释幸福,并将幸福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代玉启.幸福观教育: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

[2]柏欢欢.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宋晓晴、陈军.论独立学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4]吴璇.让幸福在场——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建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02)

[5]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

[6]王玉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8(9)

教师幸福论文篇3

关键词: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0-03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幸福感是反映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参数。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受到重视,幸福感也成为积极心理学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如何促进个体获取积极的生存状态和实现幸福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于“幸福感”,国内的学者大多数采用美国学者Diener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①教育幸福感也是建立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之上,但教师教育幸福更多关注教育工作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职业潜力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体现健康人格,寻求自我实现,以及由此所感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②

关于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较多,但针对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的研究不是很多。广东省的技工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技工院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职业体验如何?本文旨在了解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现状,为提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广州市内的省属和市属的5所技师学院的部分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得到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96.2%。在52份问卷中,男教师占34%,女教师占66%;平均教龄9.89年;大专学历1人,本科学历40人,硕士及以上11人;在编教师33人,长期聘用教师16人,临时聘用教师3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张陆编制的《教育幸福量表》③,该量表经过严格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学历、所教学科等;第二部分职业倦怠,共有三个维度,包括热情枯竭、精力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共18个项目;第三部分是教师教育幸福,共有7个维度,分别是教师认同感、人际和谐度、教学控制感、个人成长性、工作自主性、教育价值感和积极情感,共28个项目;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选项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全部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一) 教师教育幸福的基本现状

为了考察技工院校教师在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见表1)。教师在教育幸福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3.12~4.56之间,教师教育幸福各维度项目均分均显著高于中点分数3。

教师教育幸福总分由七个维度项目相加而获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教师教育幸福总分最高可能分为35,最低可能分为5,中点为21。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教育幸福得分高于中点,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符合”之间,但未达到“比较幸福”水平。

(二)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是一个相反的概念。通过对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相关系数为-0.320,p

考察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首先将正反向分进行转换,分数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然后,通过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2.4~3.19之间(见表3),教师在热情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均分显著低于中点分数3。但精力枯竭略高于平均分。

职业倦怠总分由三个维度项目得分相加而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职业倦怠总分最高可能分为15,最低可能分为3,中点为9。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得分低于中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

(三)教师教育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将性别与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可以看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体验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教龄与教师教育幸福感分析

为探讨教龄和教师教育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教龄和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36,p

(五)不同院校的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通过将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通过院校与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

(六)教育幸福感的学历差异

为探索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学历与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感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p

(七)不同科目和不同身份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科目设置有两项:一项是公共基础科,一项为专业科,即教公共课的教师和专业课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上是否存在差别。另外,在教师身份上设置了三项:在编、长期聘用教师及临时聘用教师。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身份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p>0.05)。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广州市技工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现状 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是衡量技工院校教师群体职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还较乐观。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但精力枯竭维度略高于平均分,显示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更多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另外,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人口学变量与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人口学变量包含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学历、所在学校、教师身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2)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教师身份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3)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龄越长,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教龄和教师整体幸福感存在负相关系,即教龄越长,幸福感体验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该结果与利用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完全相反,这与常识判断也存在很大出入。一方面,因为时代变化,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生源大多是高考或中考的“失败者”,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社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认同感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教师教育幸福感的体验。(4)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和教育幸福感体验没有相关关系。说明学历层次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幸福感体验越少。(5)不同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教育幸福感不相关。通过比较每个学校的职业倦怠的均值发现,管理越宽松的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而正在进行转型、改革的学校,特别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学校更大。

(二)建议

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活和技工教育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让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幸福感体?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能重视教师的意见,邀请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以人为本,而不是僵化思维。提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用各种规章制度将教师“控制”起来。关注教师的心理生存状态,利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另外,学校建立有效的支援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为教师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文化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自我调节 技工院校教师要认识到技工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专心本职工作,将教育作为可以奋斗终生的事业。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技工院校教师的认同感 心理学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比较缺乏的人群,不良的适应和行为方法较高。技工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需要纳入社会支持系统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整体的声望,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住房、医疗方面的待遇,减轻教师的生存压力。同时,可以成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教师组织,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注释:

①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6

②③④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曾瑜.成都市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2-29.

[2]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35-40.

[3]郭虹君,朱成科.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试析教师幸福感的失落及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4.

[4]咸桂彩,王玥,金景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调查[J]职教论坛,2011(36):83-91.

[5]王洪明.市郊中小学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8-510.

[6]陶维东,陶晓丽.粤西地区新入职高中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8):120-123.

[7]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

教师幸福论文篇4

关键词:和谐 幸福

幸福是党的“十以来”人们最爱谈论的一个话题。幸福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教育者,其自身的幸福就是国家、社会进步的有力证明。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幸福解读

正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一样,每一个行业对幸福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就是最大的职业幸福。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幸福也离不开自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党的政策好,社会发展的好,自己生活的好,其幸福指数就高,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就高,向学生传播的正能量就多,一个缺乏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很难情绪饱满地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递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更难以履行实事求是的教学精神,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生活幸福,工作幸福就是国家美好的最好代言,这样让肩负着国家和社会使命的大学生,更加信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更加坚定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

二、党的十精神感召鼓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十报告中,确定的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十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也是工作中强而有力的声音,以往学生半信半疑的“照本宣科”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

作为九零后的当代大学生,恰逢中国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提供了以往无法比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环境,但是由于就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诱惑和挑战,有的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如何培养他们的信心,建立对国家对社会的信任,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党的十给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给每个大学生的庄严承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公平”二字意味着,在发展面前,没有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塑造未来,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教师更有信心,更加理直气壮地向学生描绘“美丽中国”。

三、贯彻推进十精神传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幸福

党的十精神在当今国内国际严峻的环境下,犹如一支强心剂,振奋国民,那么作为高校思想政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十精神,以德树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努力学习,也在报效国家中体味幸福呢?

首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北师大教授于丹认为:“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富贵无关,与内心相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能抛开金钱观,物欲观,利益观,能够坚持真理,不受歪门邪道之风影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将自己的工作视为自己的兴趣,一生的使命,愿意将国家荣誉作为自己的一种幸福,愿意为了自己的幸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了这种觉悟,必将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景仰,学生也将受到熏陶,身体力行,发扬这种精神,步入社会后,也会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幸福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

其次,将幸福目标与教书育人紧密相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这既是工作职责,又是自己的幸福目标,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高度的觉悟,很难肩负起历史重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通俗易懂地将国家的大政方针传达给学生,当前阶段的十精神,就是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心有所系,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目标,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目标。

再次,将幸福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连。康德说过:“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所以任何人的幸福都离不开道德的评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接受道德的监督,对于一些教师为了升迁,评职等个人目的,拉选票,搞学术造假,收取学生财物,人为制造学生成绩等等,这些手段是有失教师风范,是不足以为人师表的,给学生也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所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以德树人的工作作风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充满幸福。

最后,净化校园风气,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杨振宁教授谈起对大学的感受,说:“大学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大学的不一样,不是气派的大学校门,不是诗情画意的校园风景,而是严谨治学的大师,心系天下的同窗,还有深奥的大学之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敢于同有损学校形象的现象和行为做斗争,勇于向学校献言献策,以学校主人翁的态度教师育人,那么学生也会跟着热爱学校,珍惜在校的时光,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幸福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怀揣“中国梦”的大学生,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教师幸福论文篇5

【关键词】幸福教育 进展 问题 展望

“幸福教育”在国内最早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于1999年提出来的。从此,国内的学者便对“幸福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及幸福指数的普遍下降,人们越来越想要通过获得优质的教育来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因此,这几年学术界对“幸福教育”的研讨在急速升温。回顾我国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历程,总结成绩、深思问题、展望未来,不仅有益于推动学术界对“幸福教育”的研究,而且也有益于学校对幸福教育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进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一、“幸福教育”研究主要进展

1.幸福及其与教育关系的探讨

“幸福教育”一词包括“幸福”和“教育”两个概念。研究人员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什么是幸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扈中平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内在的心理体验,取决于“个体对客观现实和实际生活的态度”,属于意识范畴。[1] 陈荟认为,幸福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这是因为幸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反映的则是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是客观的,因此蕴涵在价值中的幸福也必定是客观的。[2] 刘铁芳认为,幸福是外在环境与人的内在需求相符合的状态,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状态,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3] 幸福与教育的关系如何?将相关文献加以概括,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相互需求说”和“目的手段说”。持有第一种观点的论者认为幸福和教育是互为需求的,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持有第二种观点的论者则主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人获得幸福的手段。张宝山、姜德刚等人认为“教育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径”“教育的过程和最终目的都应使人获得幸福”。[4]

2.幸福教育内涵与特征的探究

关于幸福教育内涵的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目的论”。该观点认为,幸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能够享有幸福的人,它是为了人的幸福的一种教育。[5] 第二种观点为“过程论”。该观点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师生双方都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不仅要教师教得幸福,而且强调学生要学得幸福。[6]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该观点认为,幸福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能简单地将幸福教育等同于“目的”或“过程”,而应该将其视为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7]

对幸福教育特征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全面发展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四个方面。[8] 第二,从人的生命视角出发,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正视痛苦、回归生活和追求卓越。[9] 第三,从人性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应该具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个性与理性相结合、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结合三大特征。[10]

3.幸福教育价值探析

关于幸福教育价值的探析主要源自研究者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教育中缺乏幸福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活中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第二,人的生活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正是引领人们走向幸福之路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虚假的幸福及学生幸福关爱的缺失,使得幸福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性。[11] 第三,来自于学者们对愉快教育的反思和对幸福教育的关注。愉快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然而,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有学者对该理念提出了质疑并指出愉快教育中的“‘愉快’二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它可以是精神上的愉悦,也可以是感官上的快乐”,精神上的愉悦可以间接地等同于幸福,而感官上的快乐则被人们普遍关注并且在教育实践的发展中逐步地变成了一味地“强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减轻课外负担等”。[12] 因此,愉快教育必须要向幸福教育转变。

4.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对幸福教育的呼唤自然涉及对幸福教育实践策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其一,是从实践层面上,研究者从这个角度上提出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主要是依据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13] 其二,是从理论层面上,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教育基本理论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应该如何构建幸福教育。[14] 其三,则是从更为具体、更具有实践性的维度来进行构建幸福教育的操作策略,例如构建“和谐的幸福校园”。[15]

二、幸福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念界定出现泛化

对“幸福教育”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该概念的界定却出现了泛化现象,表现为:第一,把道德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回归了德育的本性,“德育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能力”。[16] 第二,把心理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认为“幸福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17] 第三,把愉快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认为“在愉快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度过幸福的童年”[18],直接将心理学上的积极情感――愉快等同于教育学上的积极情感――幸福。第四,把幸福观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在文章中一直论述的是幸福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在成长中增添幸福感”[19],而该文章的标题却是“幸福观教育”。

2.研究内容缺乏深度

综观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已有的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大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第一,在剖析幸福教育的研究价值上,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仅停留于应然状态和反思状态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上的深层分析。第二,在阐述幸福教育的内涵上,研究者只对什么是幸福教育做了感性的描述,如“目的论”“过程论”“综合论”等,缺乏“为什么”的理性反思。第三,在揭示幸福教育的特征上,各位研究者虽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界说了幸福教育应具备的特征,但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论证。第四,在探讨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时,应然的论述显得过多,而在更高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则显得不足。第五,在对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究上,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研究却很不充分,并且要么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应该如何建构,要么是“凭空想象”认为应该通过“这样”来进行构建,提出的实践策略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持和理论基础。

3.研究范式过于单一

就教育的研究范式来说,有质性和量化两大研究范式。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质性研究范式和量化研究范式在幸福教育研究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离。一方面,取向于采用质性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常常以教育哲学和原理为理论基础,在收集相关资料后,运用思辨的方式来描述、分析问题,从而在推理归纳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另一方面,取向于采用量化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往往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或调查的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再运用数学统计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已有假设。虽然已有幸福教育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研究的过程中“质性”与“量化”的分离,使得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在目标、视角、思路、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显得比较狭隘,从而造成了相关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缺乏深度,在实践层面上缺乏应有的力度。除此之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相当大的部分都集中在幸福教育中的“幸福”上,且研究的重点又都聚焦于师生的幸福上,因此,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认清幸福教育的真实面目。

4.研究成果缺乏实际操作性

已有研究对幸福教育该如何实际操作显得不足。一方面,已有的研究过于注重描述,操作方面则受到轻视。一是已有的研究尚未关注到幸福教育的操作性定义。二是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方面仍缺乏相应的操作性成果,有不少的策略是根据研究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虽然这些实践策略具有普遍的指导性,但其可操作性论述却依然显得十分笼统和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过于注重思辨而轻视策略性研究。一是大多数研究者在肯定幸福教育的研究价值时,更多的是从思辨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很少有对其价值的策略进行论述。二是研究者在探讨如何构建幸福教育时,通常是在大的方面进行阐述,例如“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这样便使得实践幸福教育缺乏操作的具体指南。

三、幸福教育研究的展望

1.注重概念的界定

对于研究幸福教育的研究者来说,界定幸福教育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精确幸福教育研究的基本结构、基本范围、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而且可以确定幸福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确保此种研究的有效性。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在界定幸福教育时,往往将“幸福教育”等同于“幸福”与“教育”之和。虽然这样的界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并不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幸福教育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因此,就如何界定幸福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依照“幸福+教育”的推演模式进行初步的界定,而且应该将初步界定的概念与愉快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幸福观教育等相似概念进行透彻地比较,从中揭示出幸福教育的内在本质。

2.深化理论探究

如前所述,已有的关于幸福教育在目标、视角、思路、结构、内容、方法等层面的研究都处于应然的状态,缺乏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在今后的幸福教育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而构建出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要深入探究幸福教育的价值体系。第二,要进一步揭示幸福教育的本质特征。第三,要继续挖掘幸福教育的内涵体系。第四,要进一步建构践行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

3.拓展研究方法和视野

我们在研究幸福教育时,应当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并对它们进行综合运用,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与幸福教育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幸福教育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它进行探究,可以获得多方面、多视角下的理论论点。

4.强化操作性策略

就目前来说,幸福教育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或教育过程,并且很多人已勾勒出了美好的幸福教育蓝图,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操作策略,使得幸福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因此,当前践行幸福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致力于对其操作性策略的构建。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做法是: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操作层面上深入挖掘“幸福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应该具备的结构体系和行为特点,然后从操作层面上探寻出践行幸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构建出一整套完善的、系统的实践操作模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2]王卫东,董标.教育与幸福――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3]刘铁芳.教育怎样关涉幸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4][11]张宝山,姜德刚.幸福:教育的深层关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8).

[5]冯宇红.浅谈中小学校的幸福教育[J].教育探索,2011(5).

[6]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9).

[7]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8]李英.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幸福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2002(4).

[9]何芳.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J].中国德育,2008(1).

[10]舒毅彪,马元斌.农民工子女幸福教育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12]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13]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4]胡春梅.从幸福和教育的关系看“幸福教育”之可能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5]杜云朋.多维度构建学校幸福教育系统工程[J].中小学校长,2012(12).

[16]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17]苗元江.幸福感与现代心理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3(3).

教师幸福论文篇6

一、教育幸福的现状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教育是实现所谓幸福的途径。但是现在,有的教育是不幸福的,甚至是烦恼的,是痛苦的,有各种各样的纠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着这样的观念:人的幸福和成功源自于他们早期所受的磨难(学习和其他艰苦),今天的痛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使得人们一直把幸福当做是一个长期的远大的目标,而不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的、享受到的东西。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幸福,未来可能更幸福;今天痛苦,将来可能有阴影。

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有时教育异化了。虽有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一系列的举措力图让教育更好,虽也有不少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践行可以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的教育、教学方法,但占据很大一个位置的,仍然是为了并非教育根本目的的升学率、教育经济提升率,这使得有的教师、学生,慢慢陷入痛苦的深渊,希望看到光明的未来。

所以,重建幸福的学校生活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教育工作者应该表达一种合理的愿望,即让幸福走进教育的过程,而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二、幸福、幸福观、幸福感内涵

1. 关于幸福

对于幸福的看法,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快乐论、满足论、意义论、状态论、能力论、德性论、综合论等。

幸福是一种快乐。尼尔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幸福通常是一个人在目的或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有层次、高低之分,是在苦与乐的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在不选择与创造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

幸福是一种向往,是一种缺失体验。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和物质)的体验,缺失即是没有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未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使个体产生缺失性体验。此时主体为克服缺失,会调动自我的各种力量,当缺失感消除,个体就体验到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人自觉行为与目的行为的联结,是关乎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理想、需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基于个体而又依存于社会,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个人幸福和社会集体幸福、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

幸福是一种能力。人们都希望得到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的。因此,感受幸福、获得幸福是需要一种能力的,即“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磨砺和培养的。感知幸福的能力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有关。获取幸福的能力与个体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强弱等有关。

幸福是一种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幸福与人性相关,人性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因此,幸福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与精神满足。它是人们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且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力量紧密相连的。

2. 关于幸福感

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主观的,幸福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短暂性,幸福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幸福感与幸福息息相关。

3. 关于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你还不知道幸福在什么地方就去追求幸福,那就会越追越远,就会走多少道路便遇多少危险。”基于不同的幸福观,不仅价值追求不同,在获得同样的幸福时,幸福感也会有极大的差异。

三、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 幸福需要教育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是构成人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教育可以为满足人的发展的各种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为人的可能幸福奠定一定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拥有了促进身体、认知、情感以及精神世界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追求、创造并感受幸福。“幸福需要教育。”为此,有人提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2.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本身应是幸福的,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教育中,长期存在着把学生看做一个“知识受纳器”,是一个“无知者”,从而忽视了学生也是一个具有价值判断、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人,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与获得,而不重视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使得教育成为一个车间生产般的流程,让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师生疲累不堪。

从本体论来说,“教育即生活。”师生的大多时间是在教育与被教育中度过的,教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曾论述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即所谓的教育生活。而且教育是现时的、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未来的、遥不可及的生活。生活需要幸福,教育作为生活,也应该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首先要关注的是师生当下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未来遥不可知的幸福就牺牲当下的幸福。可见,教育自身首先应该是幸福的,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四、幸福教育的内涵及层面

幸福教育是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情感之上,以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使教育造福于人,使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大写的、幸福的人。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创造人的幸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层面。从人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创造教师的幸福,另一方面是创造学生的幸福。

1. 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学生的幸福以及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是物质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其构成要素包括物质保障、身心健康、人际和谐和事业发展。当前社会状况,普通教师生活水平处在社会的中下阶层,在实现教师基本生活完备上,教师有着一定的压力,而这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繁杂、琐碎使得教师在幸福指数的提高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来自学校、社会的压力,也使得教师身心水平受到影响。教师个人在与人交往中的顺畅与否,在个人教育事业如评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其幸福感的获得。所有这些因素当直接作用于教师后,都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进而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直接主体,他们的幸福理应得到关注,并加以努力实现。

2. 学生的幸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标,他们的幸福也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幸福是学生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也是教育本身理应给予的,同时也是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幸福的美好体验,不能仅仅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幸福、更应该关注他们当下的幸福。学生的幸福构成要素,首先应是成长的幸福,是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满意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学生的共鸣、理解与尊重,从而也产生幸福感。再次,对于学生来说,幸福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与结果上的幸福,从学习中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这一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只有在教育中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幸福,使师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践中努力达成教师与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才能让师生具有真正的幸福,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达成教育的目标,构建和谐幸福的教育、和谐幸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旻,王会珍.试论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高校幸福教育[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曹辉,朱春英.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J].教育探索,2008(1).

[3]张笑白.幸福:教育的深层关怀[J].教育科学论坛,2009(7).

教师幸福论文篇7

关键词:幸福教育;自我幸福感;“师生观”

一、幸福教育的研究立场

马卡连柯在著作中曾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健身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从人出发,为人服务,教育活动依赖于人的生活,而人的生活往往是从幸福出发,以幸福为目的,故幸福亦可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1]

鉴于此,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离不开幸福。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于2003年在《幸福与教育》中从关怀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幸福教育的蓝图,从教育宗旨来看,他主张“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因而,幸福教育既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切实存在的教育实践。

二、呼吁幸福教育

(1)自我幸福感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为了快速适应紧张的生活状态,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很多人失去了个性,缺失自我幸福感。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父母和家庭的长期依赖,导致独生子女一旦脱离父母就无法独立生存,渐渐地丢失了幸福感。不仅如此,新世纪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何谈幸福?没有幸福的教师,哪来幸福的教育?又怎会有幸福的学生?

(2)与幸福教育相悖的作为。追寻美好生活是人类精神和实践的宿命。生活中你追我赶,既是为了个体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是为了构建一个更良善的社会。良善生活就是幸福,因此幸福使得个人的生活有一种方向性和统一性。但是,“度”的把握十分重要。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当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但由于制度激励,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也常常问题百出,如课下开“小灶”。类似这样的作为,都是与幸福教育相悖的,正因为教育家们意识到幸福教育的重要性,更看到幸福教育的不易实现,所以我们呼吁幸福教育。要过幸福的人生,构建良善的公共秩序,幸福教育必不可少。

三、幸福教育的实现途径

(1)加强教师教育,做“幸福教育者”。教师教育是时下越来越受学校重视的环节,而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专业化愈加强调教师文化自觉。[2]教师在从教之前要接受一系列技能培训;在执教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谦虚向学的心,将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提高教育素质;在教学交流等过程中,不忘教书育人的天职。唯有此,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师的伟大意义和崇高价值所在,才能寓教于乐,做“幸福教育者”。一名称职的教师,只有在学科知识、专业素养和师德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才能受学生爱戴,将教育的真正意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幸福的爱河里接受教育。

(2)明晰幸福真谛,成为“幸福学习人”。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要明确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富有意义。首先,要接受不幸福,清楚知道忧伤、哀愁等不良情绪的存在,通过身体锻炼、精神上的放松等来转化这些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越来越幸福。其次,不论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对生活感恩,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欢喜,在学习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同时保持谦逊的状态。最后,要相信如今的我们是非常幸福的,保持开朗愉悦的心态。幸福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更要折射到整个人生轨迹中,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幸福学习人”,做人生赢家。

(3)重建“师生观”,实现幸福教育。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师德培养,尽量避免出现不当行为。其次,要建构正确的“师生观”,要求父母与教师的交往态度要端正。最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只有教育的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都按着幸福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发展,学生才能享受到幸福的受教育过程,体验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教师幸福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

一、校园文化研究概论

在全球化、信息化、立体化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文化的融合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使得他们追逐幸福的方式产生了一定偏离,似乎游走在幸福的边缘。自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之后,各大高校纷纷进行大幅度的扩招,高校的学生人数比起以前大大增加,教师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也在逐年增加,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职称、科研、学历等方面竞争的加剧都导致了高校教师压力的产生,职业成就感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长此以往的士气受挫,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没有职业幸福感的体验,渐渐地使得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厌教情绪。随着这些问题的突显,高校校园中师生的幸福感研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二、校园文化研究意义

寻求切实提高高校师生的精神境界与抗挫能力的应对策略,探寻增强高校师生体验、创造幸福的能力有效方法,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引领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优势,促进高校更好的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最终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针对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少涉及到与幸福文化结合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一定意义上补充拓展了校园幸福文化建设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模式,为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新视角。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高校师生提升自身幸福力提供一定思考,引导师生认识到提升幸福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容,同时引导高校逐渐确立一种尊重知识、崇尚学术、引领时尚、“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追求梦想,使得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为高校师生如何提升幸福体验指明方向,给相关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高校校园国内外文化模式构建研究概述

(一)国内关于幸福、高校师生幸福感及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包含的思想当中,体现出的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思想都一致,即把幸福看成是人生要实现的完美境地,主张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对自身欲望进行自制,同时对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国内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幸福基本涵义的诊释、对影响特定人群幸福要素的分析、对对特定人群的幸福观构建等方面。林永鸿认为,幸福是快乐,并且是一种持久的快乐,是针对不幸的否定,它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快乐,还包括精神上快乐。唐凯麟指出,幸福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因为感受到自身的目标和抱负的达成,产生的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日照军的《大学生幸福观的认识与构建》对大学生健康的幸福观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他认为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氛围,加强学生责任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来构建大学生健康幸福观。周静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一文中提到,当代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从学校要强化德育课教学,大学生自身要处理好个人、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等内容来阐述构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张秀春在《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文中谈到,影响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的因素,包括贫困生的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和生活事件在内的客观因素,还包括人格特质方面的主观因素。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献数量多,研究范围广,从前至后经历了两个主要探索阶段,即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论探索和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论探索阶段。

国内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如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方面有一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经历过了摸索阶段,现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然而目前对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二)国外关于幸福、高校师生幸福感及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西方对于幸福问题的探讨先后出现了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基督教幸福观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研究者们研究幸福分别从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罗素论幸福人生》中指出,幸福的法门便是尽可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善的去对待感兴趣的事物,和睦的去对待感兴趣的人。英国学者爱伦在《幸福的蹊径》中写到,幸福来自于善良美好、宽容忍让、富有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等高尚品格的融合。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在《幸福之源》中说到,幸福是可以学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身体,是个体一出生便有的一种感觉,社会理应提供一个公平、平等、在1967年威尔逊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出版之前,研究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幸福感进行单一的描述,研究的水准也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在这以后的研究水平便达到了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也开始了有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目前,国外关于幸福的相关研究方向,主要是齐聚在个体对幸福感的理解和体验上,关于高校学生幸福的感研究文献较为有限,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进行研究的文献也不多,但是不少论著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由所教授的科目和教师自身的水平引起的。还有学者对职业幸福感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职业幸福感与年龄呈U型曲线,工作的压力与年龄成相反关系。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在职业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有的来自于自身对自我的评价,有的来自于工作中的成就,自我评价和工作成就越高,职业幸福感则越强。有学者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教师的满意度调研中发现,教师关于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工作内在内容方面较为满意,但是对师生的关系、自我的规划以及自我归属感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因素感到不甚满意。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资料方面,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设计。美国的高校发展有着其特殊性,注重建立完善完备的大学竞争制度、对个体的培养、突出主流思想及高度适应能力的管理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美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国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理念的培育、加强对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服务、注重学术文化建设等方面。

四、研究重点

教师幸福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爱的教育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但家长们认为,幼儿园嘛!就是带孩子们玩,上什么课、殊不知,幼 儿园的课还不好上,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被 幼儿所接受。这从何说起呢? 幼儿园的课你别看它就只有这么短短的 15分钟或者25分钟、甚至到30分钟,如果要在整节课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确实要费很大的功夫, 要上好一节课,我们要查阅许多资料准备许多课件, 让每一门学科融合到其它学科中,而又始终以一门学 科为主,其它学科为辅,这样来组织教学,幼儿才不会被催眠曲一样的睡着或者是像蜂子朝王一样的起 哄。除此之处,老师的着装、表情、语言也要贴进儿 童化。这样才不愧是一个幼儿教师。

许多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教师职业也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因此,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幸福的职业。但我认为教师的幸福并不仅仅来自这些高尚的评价,而是来源于教师的真情感受。

首先,教师的幸福来自幼儿的真挚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幼儿,他们的感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完全呈现在你的面前,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挚。所以我也特别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不起眼的“孩子王”。在人的记忆里,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的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来越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就像我参加工作多年,仍念念不忘曾经的母校和老师,那么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仍能时时想起我幼儿教育论文,并相约来看望我,这难道不是我幸福的理由吗?

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才。

教师的幸福除了收获真挚的感情外,还有就是收获了各类人才。工人、农民生产的机器、粮食能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他们产生了幸福感、自豪感。那么教师呢?同样,当一个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

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上实实在在的作贡献,试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这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等到秋天硕果累累时一样,心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这难道不使你感到幸福吗?

再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例如,由于你的点拨,使学生想出了更为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使学生改掉了不良学习习惯,积极上进;或者又是你的辅导,使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无不闪耀着你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我想,只要你是一位教师,肯定跟我一样,在平凡而平淡的工作中体会到了不平淡的幸福。

教师幸福论文篇10

【关键词】幸福家园 理念体系 实践探索 农村小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55-01

上虞市谢桥小学创办于1915年,是创始人、革命先烈“叶天底”重视下创办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内涵丰富。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学校在秉承革命先烈“为人类谋幸福”的办学遗志的同时,努力探索学校文化特色。2010年9月,学校提出了“办殷实的农村教育”的办学目标,确立了“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给孩子一个七彩童年,师生共同打造幸福家园”为行动口号,力造农村“美丽新视界”,为农家孩子带去幸福的感觉。

一、构建“殷实教育,幸福家园”理念体系

农村家庭都追求在追求“殷实生活”,农村的教育其实也需要为孩子们追求充实与富裕,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可亲可近、知识丰富的老师,有多彩而充实的校园活动……有书读,读好书。为此,2010年9月,学校启动了创建“幸福家园”的行动研究,并以绍兴市规划课题的形式加以推进。在课题的设计中,全体教师群策群力,一致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要实实在在改变学校办学模式,立足小规模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师生“幸福成长”为主要核心理念,让师生在快乐学习和共同成长中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为了把“幸福家园”的目标细化、具体化,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做快乐学童”的教育新主张,我们不仅要培养集体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和生活的小主人,更要引导儿童“快乐做主人,开心过童年”。各项活动的策划与推进,都不能偏离教育活动的核心本质,解放儿童的身心,找回属于儿童的快乐,实现童年的幸福。

同时,我们提出了“做幸福教师”的教育新主张,成立“幸福家园”教师共同体,让教师拥有梦想,甘于奉献,积极争做“追寻幸福”的思想者、“幸福教育”的探索者和“幸福课堂”的实践者,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幸福家园”创建行动换来的是学生品行提升、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探索“殷实教育、幸福家园”发展之道

学校提出“七彩童年、幸福家园,办殷实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教育方案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1.营造“幸福愿景”,建立“幸福家园”工作室

为了推进幸福家园的创建工作,我们布置了“七彩童年 幸福家园”主题墙,将校训、办学口号等重新装饰上墙,校园墙面氛围得到改进。同时,学校开辟了创建“幸福家园”工作室,成立了学校发展领导小组,将制定的办学规划书提交全体教师会议讨论,还向家长印发“办殷实的农村教育规划书”征求意见稿。学校先后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七彩童年系列活动策划”和“心中的幸福教师”有奖征集活动,为学校领导小组的决策与管理寻依据、理思路、出点子,也统一了教职员工的思想。

2.推行“美丽行动”,凝炼“和衷共济”的团队文化

“美丽行动”是学校教师贯彻“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的育人理念,实施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协约性活动,“美丽行动”具体包括八项活动:专注一项研究课题,开出一节公开课,主持一次校级主题活动,带好一个特色社团,管理一个专用教室,结对一名留守儿童,提一个合理化建议和一月一次的清卫行动等。由于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大,校园内树多、落叶也多,青年教师常在午休时间打扫校园,整理花木,这一活动的图文信息《美丽行动,让教师的心灵变美》刊发在《现代教育报》、《绍兴网》、“现教传媒”等媒体。

3.加强“硬件美化”,丰盈师生的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熏陶着、影响着、决定着学校全体师生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程度。学校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2011年共投入设施设备资金25万元,更新办公桌椅、增添电脑、空调,让宁静、清新的蓝色,晶莹闪亮的显视屏成了办公室里亮丽的景色;重建教工之家,投入40万元改造学生餐厅。

4.建构“幸福课堂”,推进有效教学

课堂生活的幸福与否决定课堂教育生活的幸福。打造幸福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成功与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是每位追求幸福的教师的追求。我们积极探寻教学方式变革,着力建构“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把握“幸福课堂”的要求。《“幸福课堂”教学策略操作十条》,“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幸福课堂操作要义”等研究,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支持。我们聘请了教研员、市级名师为导师,通过结对子,定主题和任务,通过自学理论、集中专题培训、基本功修炼、赛课活动等各种形式,实行系统的培养计划,促进了教师的业务发展。

三、培养新一代“天底少年、快乐学童”

叶天底烈士短暂的一生、不朽的精神,一直是谢桥师生强大的精神支柱,“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是叶天底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文明、自强、责任、乐观、有为”是“天底少年”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我们边思考边实践。

1.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抓起,提升学生的阳光形象。整肃仪容仪表,整顿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倡导大课间时跳绳、踢毽、转呼啦圈。人人学形体操,内练精气神,外塑形体美。整改自由阅读时间,清晨再现琅琅书声,浅吟轻诵;午间,让每一个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年段阅览室,光顾班级图书角,从书中汲取营养,书香润泽农村孩子的童年,已经成为现实。

2.以争当“天底少年”为主题,开展“七彩童年”系列活动,激励学生幸福成长。通过活力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学习、勇创新的能力。开展“争当时代先锋”为主题的孝义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一起到实践基地扫地、校园花坛中拔草,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组织开展逃生演练,带领学生野外远足,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尊师卡”;组织召开谢桥片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丰富大课间项目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