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1 09:40:06

教师教法

教师教法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0级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462名,随机选择2个正在进行《妇产科护理》教学的自然班10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一个班作为试验组(55名),一个班作为对照组(53名)。试验组男6例,女49例;年龄20~22岁。对照组男7例,女46例;年龄20~22岁。两组由同一名教师授课。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采用改良示教法,教学步骤:首先将某项技能操作录像示范,然后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逐一分解成多个细小步骤示教操作,师生各持用物,教师每演示一个步骤或动作后,学生马上模仿,教师对每个步骤的各个动作环节严格把关,对错误逐一纠正,及时矫正强化,在操作中纠正错误,直到学生熟练为止。预先设计典型病例,课程最后以学生每2人分为1组,每个小组抽取1个病例,2名学生分析后判断出该病例应该首要实施的妇产科护理操作并由其中1人实施,操作结束后,另1名学生指出组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每提出1处错误可减少错误应扣除分数的一半扣分,最后选出得分最高的一组同学介绍本次实践操作体会及病例分析过程,提出并总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在该实践项目操作的课间见习中,由该项目考核中得分最高组同学完成见习当日在院1名病情较轻患者的妇产科基础护理工作,操作结束后介绍心得。对照组采用传统示教法,教师将技能操作的全过程进行示教后,学生自行练习,最后进行抽查,纠正错误。

1.3观察指标

评价方法为以统一标准对两组学生每学期进行期末技能考试,以100分作为满分,60分为考核合格。两组学生分别在期末考试前对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进行满意度调查,基本内容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满意;对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对个人的知识接受情况是否满意及对教师课堂答疑情况是否满意等10项内容。每项满意计10分,基本满意计5分,不满意计0分。满意度调查满分100分,得分大于80分视为对该课程教学满意,低于80分视为对课程教学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传统实践示教法的应用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实践性强,培养学生掌握好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传统示教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化记忆,较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讲述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都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约束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熟记诸多操作步骤和手法,容易遗忘和误操作,很多学生在课后对上课时所学内容不加以复习和练习,对操作技能重点和难点掌握欠佳,在临床实践中出现妇产科项目操作中方法错误或不到位。有些学生兴趣不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改良示教法的教学应用

改良示教法着重于对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对于难点、重点内容反复示教,并对学生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有助于学生熟练无误的掌握操作技能。与传统的示教法相比,改良示教法要求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模仿,教师通过鼓励的言语和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改良示教法要求教师更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技能操作练习时常会无意出现错误动作,教师应有责任心和耐心,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还要注意上课的效率,不能延长课时,浪费时间。改良示教法还可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不相同,会产生多种观点,教师必须精通业务,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有较强的驾驭教学过程的基本功。随着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也会产生成就感,更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

2.3改良示教法的优势与不足

改良示教法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小组讨论,学生模仿训练教学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示教和实践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了实践知识,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养成。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发出的教学信号,然后简单的重复记忆,没有真正启动学生的自主思维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改良示教法在临床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目前我们的教学法改革也仅应用在妇产科护理学科的教学中,改良示教法比较适用于一些实践操作性强,拥有较多典型病例的学科,是否广泛适用于护理专业及其他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小结

教师教法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教师教法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低效;问题与对策

要解决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低下的问题首先在于明确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法,加大教改力度,增加教学容量等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

(一)备课不充分,教法单一,讲述过多,应付了事

教师在备课时不是结合教情、学情、做好“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而是缺乏创造性,为图省事照搬、照抄现成教案,上课时照本宣读,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教师从上课铃响一直喋喋不休讲到下课。往往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唾沫乱飞,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教法传统单调,不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均按照解题、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主题思想来讲,千文一面,千课一法。

(二)思想落后,方法陈旧,活动过少,被动接受

目前,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师,课堂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对教学内容依然采取面面俱到,力求讲得全,讲得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铺天盖地式”的传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即兴而发,出口千言离题万里。这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多少年来,有的学校的一些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刀耕火种式教学。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生字———生词———修辞———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形式上。这种把语文教学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的教学,搞得学生厌烦,毫无学语文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长此以往造成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语文课上要么学生群体简单回答教师提出的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没有多少提问价值的问题,要么是个体的读读课文,简单陈述问题。活动形式单一,问题肤浅,一问一答,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深度,知识广度,常常是一人回答,其余学生观望,看热闹,被动接受 。

(三)资料泛滥,僵化思维,媒体使用欠妥,只图热闹

目前与教材相配套的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每一本教材都有不同版本教辅。照理,教辅多,更有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便于学生自学。但殊不知课文的分析,课后的练习,学生可以不加思考地就知道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开口,学生便知道结果,没办法教师只有去分析为何是这个答案,而不是那个答案。长此下去,师生会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进而形成惰性。有的语文课堂,教师、学生又被课件绑架,声、光、电一应俱全,课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其效果类似看电视、电影,课上热烈,课后学生收获少之又少。

(四)练习很少,效果极差,练考脱节,联系不紧

在笔者听课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几乎不在课上进行作业训练,练习册的所有习题全部等课上完后再让学生从第一题做到最后一题,根本谈不上讲练结合,学生作业负担重、抄作业现象十分普遍。说实话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方面有时是很费劲的,但我们也发现语文试卷考的内容和课上讲的内容常常脱节,甚至相去甚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出考题的教师为省事不切实际地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试题。这使得教师困惑,学生也觉得上不上语文课好像都一样。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并且远不止以上所述,广大语文教师应正视这种客观存在,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转变这种被动局面,提升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二、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转变思维是质量提升的出发点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得以更新。在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点拨式教学;变面面俱到,力求讲得全、讲得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铺天盖地式为“一课一练”、“一课一得”式教学;变随心所欲,即兴而发,出口千言离题万里为突出重点、目标明确的导读课。

(二)改革教法是课堂增效的立足点

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教法。教师要做到在课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渗透教法;在导入新课时生成教法;在充分展开课堂教学时,体现教法;教师还应在巧妙提问时,凸显出教法;另外在延伸拓展,点评评价,总结课文等环节上,优化完善教法。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有章可循的,也只有按规律去教去学,才能做到教者顺手、学者得法。

(三)改进作业布置是激发学生内动力的着力点

一般来说,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有:加强语言积累,重视课外延伸,注重资料收集等,而语文作业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要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发展性。那么新课改下布置语文作业要注意适应改革,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以及多变的形式等特点。

(四)增加教学容量是高效课堂的突破点

教师教法范文篇4

关键词:PBL教学;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PBL教学,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其教学理念最早起源于加拿大医学院并落实于实践过程。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的Dr.HowardBarrows总结,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他看来,医学教育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局限于对疾病的生物学的过程,而应该同时包含对其和社会群体、心理、环境和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成长为可以不断完善自我,能够终身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所以,其提出的PBL概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国引入此教学模式之初,一直在模仿外国口腔医学院的做法,主要通过搜集外国的各个研究所的资源来完成国内PBL口腔医学教学。后来,国内高校还邀请了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和教授,在医学院采用PBL教法教学。[1]之后,医学界不断加大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对PBL教法在口腔医学教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总结其当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PBL教学和口腔医学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口腔医学教育中PBL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和趋势

以往的口腔教学主要坚持灌输教育,其一般都是“教”与“学”分开的。教师先给学生集中传授知识,再集中让学生临床练习,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被动地记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深,记忆也不牢固。而教师在教学不能获得好得效果,长时间不能从教学活动中获取成就感的情况下,教学状态也会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口腔医学教学的恶性循环。但是,现今社会对口腔医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社会不断要求口腔医学毕业生有着丰富的知识,更是要求他们有着娴熟的技能,这样才可以轻松地面对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层面的各个问题。而且,学生的知识应该不断更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持续探究新知识。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在获得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技能,同学之间可以更好地配合,具有更强的团队精神。此外,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知识面更加宽广。为此,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启用PBL教学模式是时展的需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口腔医学教学中启用PBL教学模式时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PBL教学模式给传统的口腔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变革的路上都受益匪浅。但是,变革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PBL教学给口腔医学教学所带来的变革,不但要扩展医学知识的覆盖面,还要关注到社会各界对口腔医学造成的影响。[2]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想要在口腔医学教学方面全面启用PBL教法,必须要注意口腔医学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其知识教学和实践练习过于分散。当前的口腔医学教学还不能达到这一目标。此外,PBL教学必须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这给现今医学院校的人力和财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这一块:目前接受过正规PBL教法培训的教师并不多,这导致我国很多的口腔医学教师并不知道此教法的精髓所在。所以,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时候,只能生搬硬套,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PBL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变革

(一)教学观念的改进。PBL教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想要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改变其教学观念。在PBL教法和口腔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弃原本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观念,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教学内容,把口腔医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看为一个整体,加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结合,让学生可以边学知识边实践,增加知识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更为严密的知识体系。

(二)增加对口腔医学院校教师的培训。当前,在口腔医学院校进行PBL教学需要较大的财力支持,也需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现有口腔医学教师的培训。比如,牙体牙髓病学、牙周黏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等方向的教师都要进行专门的PBL教学培训,能出国去国外接受PBL教法培训的去国外亲身实践,条件不具备的院校也要多组织教师去PBL教学应用比较成功的院校去接受相关的培训。[3]然后,让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剩下的教师尽快熟悉PBL教法的关键所在,尽快完成PBL教学和口腔医学教学的结合。让此新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口腔医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改善。

(三)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PBL教法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但包含教师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估,还包含学生的自我评估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每学期或者每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获得的成绩,而是学生在日常的操作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各个成绩和最终的考试成绩的结合,同时还要考虑教师和学生对之所做的评价。同时,教学效果的评价还需要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国教育自古讲究师道尊严,只有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对教师则不能做任何质疑。PBL教法,要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考察教学效果的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

四、总结

总之,作为使用PBL教学时间不长的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界来说,其应用效果是比较可喜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也确实有了极大的扩展,对操作技能的掌握也更加娴熟。但是,在推广PBL教法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迷信外国的经验,要注意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积极地摸索出适合我国口腔教育教学现实情况的PBL教学模式,以便让PBL教学和口腔医学教学的结合成为长期性,具有更好地发展前景。

作者:何平 马洪超 经海永 单位:1.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商丘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参考文献:

[1]宋容.PBL教学法在口腔内科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甘肃科技纵横,2013(03):98.

教师教法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柯达伊教法;创新运用

柯达伊是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创设的柯达伊教学法具有科学性,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其基本内涵是倡导音乐启蒙教育、将民族音乐融入到教学之中、利用歌唱形式训练学生音乐素质。柯达伊教学法和我国音乐教学有诸多契合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广泛借鉴柯达伊教学理念,不仅具有可操作性,也符合学生音乐学习成长基本诉求。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有创新理念,对柯达伊教学法进行传承性借鉴,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展开教法创新探索,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质。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柯达伊教法启动条件

柯达伊主张将民族音乐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我们是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丰富的音乐作品资源,为柯达伊教学方法启动运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小学生音乐基础、音乐悟性、音乐爱好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也不一样,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资源整合时要有优化筛选设计。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校园的早晨》是一首校园歌曲。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学生被欢快的旋律所吸引。当学生还沉浸在音乐之中时,教师又给学生准备了一首台湾校园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学生对校园歌曲有特殊亲切感,被轻快的节奏所感染。为让学生对校园歌曲有更丰富的认知,教师让学生列举熟悉的校园歌曲。学生展开热议,很快就给出一些歌曲:《童年》《同桌的你》《外婆的澎湖湾》等。根据学生选择,教师挑选了《童年》这首歌曲,现场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唱,学生给出热烈回应。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校园的早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歌声不断……教师让学生搜集校园歌曲,不仅给学生提供拓展学习机会,也成功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从资源整合角度展开教学调整,课堂学习气氛渲染非常成功。

二、优化教学引导,提升柯达伊教法运用品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要对教法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柯达伊教学法的全面介入,其外化形式也是非常丰富的。首先,柯达伊教法倡导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这是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启用手势参与音乐学习,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也能够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合唱、独唱等多种歌唱形式的综合运用,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音乐感知。合唱时,学习气氛更为浓烈,集体气势强劲,可以创设适宜学习气氛;独唱时,学生个性得到彰显,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触动。最后,教师示范演唱、演奏是启动音乐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音乐素质需要不断提升,这也是音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制约因素。《长成一座山》是一首歌颂父亲的歌曲,抒情意味浓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学生已经被深深打动。教师让学生跟随多媒体学唱歌曲,并设计了柯尔文手势。当歌曲响起,学生一边演唱一边打手势,课堂气氛呈现浓浓的亲情味。当学生基本学会歌曲旋律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歌词展开讨论,感受歌词表达内涵。随着课堂环节的推进,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堂演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唱+独唱”演绎这首歌。各个小组都有上佳表现,特别是情绪渲染很到位,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利用柯尔文手势辅助音乐学习,这是柯达伊教法的典型运用。小学生对音乐有特殊情结,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学习感知之中,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全面的学习感知,也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更丰富的动力。

三、升级教学训练,拓展柯达伊教法实践维度

柯达伊教学法非常接地气,适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音乐教师,需要全面借鉴柯达伊教法精髓,对课堂教学环节展开优化处理。在课堂训练设计环节,教师要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特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民族音乐作品,应该成为课堂训练首要选择目标;训练形式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个人操作、集体互动、课堂演绎、课外训练等,只要能够顺利激活学生音乐细胞的训练形式,都可以成为教师训练设计的考虑对象。《采莲歌》乐曲清新典雅,渲染的情绪欢快活泼,具有地方小调特色。为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歌曲情境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思路:先跟教师做采莲动作,并有节奏地读歌词(速度要放缓);然后加快速度做动作读歌曲;接着,跟随多媒体学唱歌曲;最后,师生对唱歌曲。学生个个都显得特别兴奋,整个课堂呈现一片欢乐的海洋……教师为学生设计明晰学习思路,目的是非常突出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多重感知歌曲的机会。学生在学做采莲动作时诵读歌曲、演唱歌曲,对歌曲已经有了更深刻认知。当教师与学生展开对唱演绎时,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爆,学生音乐感知也更为深刻。柯达伊教学法的充分运用,给音乐课堂训练带来丰富活力。

四、创新教学构想,实现柯达伊教法健康发展

柯达伊教学法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还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依据柯达伊教学法核心思想展开创新构想,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富启迪。音乐教学有个性特征,每一节课堂都不可复制,教情和学情瞬息万变,需要教师给出不同的教法应对。我们要掌握柯达伊教学法精神实质,对音乐教法展开创新探索,深度挖掘音乐教法潜质。只要能够给学生带来音乐感知体验,运用什么样的教法并不重要。所有教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的正是科学教学原则。《我的妈妈叫中华》是歌颂祖国的歌曲,教师先让学生听歌曲视频,体会歌曲的情绪。学生给出个性理解:这首歌旋律舒缓,具有抒情意味,表达了对祖国妈妈的真挚热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视唱学习。当学生熟悉了歌曲,教师为学生布设课堂演绎:我们要用分部演唱形式来演绎这首歌。男声唱低声部,女生唱高声部,并且让朗读能力突出的学生朗读歌词,形成完整的表演体系。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准备活动之中。在课堂演绎时,学生配合虽然还不熟练,但已经有一些模样了,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对组织环节进行优化调整,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教师为学生设计分声部演绎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分声部唱法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很难展开相关操作,教师这里为学生设计了分声部演唱,还配上诵读内容,课堂演绎更为丰富了,这当然是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教师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性,也是对柯达伊教法的继承和发展。多种演绎活动的综合操作,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悟性的挑战,也是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进取机会。

柯达伊教法具有普适性,适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教师要有学习借鉴意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学生展开音乐教育。在具体设计执行时,需要教师从不同视角出发,展开多重教情和学情调查,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引导方法、升级教学训练设计,特别要鼓励教师有创新构想,对柯达伊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以丰富我们的音乐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教师教法范文篇6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三教”改革;职业院校;市场营销

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飞速崛起,我国已经步入职业教育新时代。国务院于2019年1月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此方案的实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其中就包含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内容。教师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和教法的改革统称为“三教”改革,政府要积极“赋能”教师以提高技能素养,“升级”教材以促进教材革新,“激活”教法以撬动教学创新。深化“三教”改革,是打造我国职业教育创新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是根据国家标准及时更新迭代、形成“1+X”的改革蓝本,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化“三教”改革,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为国家输送新时代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

深化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三教”改革的准则和内涵

(一)市场营销专业“三教”改革的准则

1.以教师为核心。加强营销专业教师品行修养建设,发扬教师模范引领功效,注重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与企业实战经验的打磨。2.以学生为中心。在职业院校“百万扩招”的背景下,学生类型日益多元化、学生呈现差异化。“三教”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3.以教法为重心。教法改革要紧紧围绕营销教学的主体——教师、客体——学生、载体——教材进行,教法改革受教师素养、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的局限,应遵循市场营销教学的发展规律。

(二)市场营销专业“三教”改革的内涵

1.“三教”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以新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以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三教”改革的普遍共识,激励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三教”改革中。2.“三教”改革涉及到教与学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处理“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重点问题,牢牢掌握了市场营销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3.“三教”改革是由信息技术引领的教学改革。伴随“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兴起,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利用现代化技术革新教材与创新教法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常态,这些是保障市场营销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市场营销专业“三教”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1.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与实践脱节。中国在飞速进步,现代化技术加速更新换代,而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三尺讲台进行传统“填鸭式”教学,囿于课堂授课,不走进企业深入学习,缺乏实践经验,对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创新手段了解很少,跟不上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2.市场营销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许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大数据营销技能,对产业发展知之甚少,营销知识与社会脱节。

(二)教材改革面临的实际困难

市场营销教材是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目前的教材琳琅满目,但质量良莠不齐,教材改革面临以下实际困难:1.市场营销教材时效性不强。从撰写到出版时间很长,不能快速融入互联网+时代营销新方式,不符合现代营销升级需求。部分教材撰写者未能及时转变观念,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营销岗位对接不强,教材跟不上时代需求。2.市场营销教材编写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少激励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但也导致了教材编写的急功近利,出现“职称教材”和“抄袭教材”等怪象。

(三)教法改革面临的实际困境

市场营销教法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元素之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法改革任重道远,面临的实际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1.“理论导向和知识本位”传统教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市场营销教学一线,不少教师依然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忽视学生营销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立足于对概念、公式与定理等传统营销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实际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不能根据营销岗位的内在体系结构展开基于企业导向的教法,从而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学习和就业脱节。2.当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传统营销教法缺少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模拟仿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营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促进现代营销教法的改革。但目前职业院校的营销信息化教学手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充分考虑营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营销资源开发都未能充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课堂教学规律和实习实训规律,没有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教法脱离信息技术手段的现实问题[2]。

深化市场营销专业“三教”改革的建议

(一)深化教师改革,优化市场营销教师队伍结构

1.优化市场营销专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制度,增强市场营销专业软实力。设立柔性引进制度,促进高水平的海内外企业管理者积极投身到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科学研究、教材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中,不断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对人才的吸引力。2.创建“以能力为根本”的市场营销教师培育制度,为教师成长“赋能”。改善市场营销教师赴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有关机制。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创建教师培训学院,加强教师培养力度,使老师紧跟技术前沿。学校要创办教师培训中心,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育,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职业院校还应重点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绩效改革,坚持绩效奖金向一线教师倾斜。

(二)推动市场营销教材改革,重构教材编写新机制

1.促进市场营销教材的信息化发展。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这些政策指明教材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运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结合现代通信,基于微课与慕课等形式,构建新形态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资源库、培训资料库和企业真实案例素材库等教学资源库。为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市场营销教材应紧跟时展、行业发展,尽早进行相应规划,保证教材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促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升级,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等,打造信息化、多元化的营销专业教材。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推进,及时将大数据营销、新媒体营销充实进教材内容中,实现书证融通[3]。2.改进市场营销教材编写队伍结构。为了使市场营销教材撰写更契合营销发展规律,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时效性,需要为教材编写队伍添加新鲜血液,吸引各类型营销人才参与教材编写,把专业教师和企业营销高手等吸引到教材编写团队,改善教材编写的队伍成员。

(三)促进教法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变

1.重塑市场营销教学新形态,改进教学过程。根据专业课程,以真实企业岗位流程、营销策划等组织教学,践行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融合,重点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增进校企合作。2.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刀阔斧革新传统“填鸭式”的教法,营销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行业企业数据共建共享,促进教学模式更新换代,给学生以更高效、更自主和更有趣的教学体验。革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沉浸式、模拟式、情景式、启发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和头脑风暴法等方式,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加速智慧教室、翻转课堂、慕课与微课等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向“教练”转变,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开放、尊重与信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合作、成长与发展提供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108-110.

教师教法范文篇7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对美术作品进行单一的讲授或者简单的投放,学生很难深入把握内涵,学生对作品缺乏丰富的感知。美术教学就显得被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如在学习《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相关内容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学生对同一景象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看到秋的悲凉和孤寂;有的学生看到秋的收获和充实。教师展示两幅美术家的作品:金农的《月华图》和梵高的《星空》,同时播放《星空》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强烈刺激下,迅速启动审美思维,对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和感受。学生通过欣赏发现区别:《月华图》艺术家表现的是一种孤独、静谧的月夜情景;《星空》表现的是幻想、夸大的想象意境。教师展示艺术家作品的同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的刺激下,启动审美意识。学生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表现,认识到对同一主题,艺术家不同的经历和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不相同。这种创新式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快速进入佳境,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整合教法,构建学生审美认知体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唯有科学的方法,才是制胜的法宝。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多种教法,但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师要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对多种教法进行层层优化整合,这样才能找到最优教法。教学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学习存在差距。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法时,要综合考量相关信息,整合教法,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认知体系,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这一课时,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综合考虑,对教法进行整合。教师在讲到审美变化中的中国画时,按时间顺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人物画,晋:《女史箴图》、唐:《捣练图》、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明:《西厢记•窥柬》。教师分别根据朝代、作者、特点、画法四个方面列出图表,方便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根据图表和教师投放的资料,对比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人物画审美侧重点不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个著名画家丢勒、梵高和毕加索的自画像,并展示这三个画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思考探究这三幅自画像的区别和风格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像自己,突出客观性;梵高的自画像色彩运用大胆,主观性强;毕加索的自画像更加独特,自由随性。这些区别和变化,反映出随着时代变化,艺术家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教法的整合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为学生进一步构建审美认知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升级训练,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维度

教师教法范文篇8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教师教法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和服务。现代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特征明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如果教师墨守成规,课堂教学自然会陷入呆板难以自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从课型创新开始,对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多元设计,努力创设适宜性更高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追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型创新,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特别是课型的创新,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教师在课型创新时,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要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课型创新设计。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想,对课型进行大胆创新,为全面激发教学活力做好充分铺垫。课型创新需要遵循教学原则,要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不可陷入盲目窠臼之中。如自主阅读课,教师需要对相关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对学生具体行动提出执行标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活动,需要有一定章法规范约束。在学习《天安门广场》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询问学生:谁到过北京?谁去过天安门广场?学生中自然有很多人都去过北京。教师让这些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一讲天安门见闻,并展开大讨论,看这些见闻和课文讲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去过北京的学生不少,各个小组的讲述活动开展得非常热烈,学生讲得起劲,讨论也很积极,特别是没有去过北京的,自然会对照课文找不同。这本来是一节讲读课,需要教师学生展开多元互动,共同探讨教材内涵的,让教师这样一调整,自然而然成为讨论课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二、教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包含众多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堂训练设计、教学评价操作等等,都需要体现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为教法选择应用给出科学注解,教师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这是因为教情和学情存在个体差异,别人好用的教法未必适合自己的教学,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总结提炼出对自己适合度更高的教法。教法创新有众多切入点,教师要有敏锐观察力。如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之后,给教师教法改进带来更多选择。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具有强大冲击力,这也是小学生特别受用的地方。多元信息冲击,给学生创设别样教学情境,学生学习兴趣被点燃,学习自然进入佳境之中。在学习《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先让学生阅读第一、二、三段,然后给出思考问题:九寨沟名称是怎么由来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九寨沟有哪些神奇的景象?描写九寨沟时,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由于思考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在最后两段学习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让教师来回答。学生听说出题让教师回答,学习兴趣顿时大增,纷纷行动起来,都想给出含金量十足的思考问题。有学生提出:文本中为什么用了好几个“也许”?这些珍贵动物难道不怕人吗?老师你去过九寨沟吗?能不能给我们讲讲经历?从这些问题设计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是很强烈的。教师只是改变了设题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这说明教法改革势在必行。

三、学法创新,尊重学生学习规律

教师教法范文篇10

关键词:课程群;层级制;教法类课程

课程群是根据相近学科与专业之间的逻辑性、相关性和互补性等特点,对几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加工、整合而形成的课程系统。课程群建设的有效落实,是学科、专业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课程群的设置效果与实施质量,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本文针对当下课程群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层级制探索。课程群的层级制设置,是指课程群里的几门课程在时间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进行层级设置,最终实现课程群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效果的优化。

1教法类课程群设置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众多,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课程群是几门课程之间的组合。以宁波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法类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设置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说课与评课、微格教学、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学语文学科能力提升七门课程,是我校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诚然,众多的教法类课程确实很好地训练了师范生的试讲说课等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学技能能够让学生在招聘考试中脱颖而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被并入师范专科学校,这意味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当下的小学教师应该成为“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教育研究者。当前,教育机构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师范生对自身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师范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学历,希望多学知识、做些学术研究,因此很多师范生在本科阶段就立志攻读研究生。科目众多的技能训练课,影响到其他研究型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多元化学习目标的实现。

1.2课程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江浙一带教育部门招聘事业编教师的时间越来越早,每年的10月份即大四第一学期即拉开了招聘考试的序幕。相应地,学生的选课基本在大学前三年已经完成,学生在大四阶段基本是忙于考编、考研或者参加跟岗实习,四年的课程学习通常压缩在三年内完成。以教法类课程群为例,七门课程基本安排在大三一年完成,一学期甚至开设了三门教法类课程,再加上其他课程,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补充和完善个人知识。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各个国家都在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我国也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小学语文师范生应加强课外阅读,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若在大学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课程和作业,缺乏自主探究时间,将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1.3课程内容的讲授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深度建构知识

教法类课程多是实训类课程,课程内容多以技法教授为主,课程实施基本以模拟试讲为主。大量重复的模拟试讲训练,固然提升了师范生上台试讲的技能,但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法训练,人文底蕴的积淀才是教学能力突出的强大保障。比如,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具有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因为只有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倡导的语文教学理念,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的练习中深度建构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并能在不同语境中迁移运用学科核心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设置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要求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随后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都提出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等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与研究性特点,为教法类课程群的层级制设置指明了方向。

2.1明确层级制的课程目标定位

教法类课程群的课程目标有的定位于基本理论的掌握,有的定位于掌握相关原理后技法、技能的训练,有的定位于运用一定的原理进行实践反思,课程目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的目标定位以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为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说课与评课、微格教学的目标定位以技法、技能训练为主;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学语文学科能力提升的目标定位以实践反思研究为主。整个课程群目标按照“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主)—理论实践反思(为主)”进行设置,做到有层级、有提升。

2.2整合层级制的课程群课程内容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法类课程群的课程内容要突显学科前沿知识和优秀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有助于实践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层级制的课程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整合的课程内容,避免了课程内容在安排上存在交叉重合的现象。首先,合并删减课程内容。小学语文说课与评课的定位为理论+实训,与其他课程内容有交叉,建议取消,把相关内容整合到其他课程中去。可以将说课内容整合到微格教学这门课程中去,说课是一种技能训练,应以实训的方式开展;可以将评课内容整合到小学语文课例研究这门课程中去,使评课与课例研究相结合。其次,对课程群的课程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的课程内容定位于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原理的教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是实训课程,课程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五大板块内容的训练;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学语文学科能力提升定位于理论结合实践,主要探讨教法的学理依据以及进行教研反思等。课程群作为一个有逻辑的课程系统,整合群内几门课的教学内容,须做到不重复、有侧重、有层次。

2.3合理安排层级制课程群课程的开设时间

首先,教法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应提早。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卓越的师范生、未来实践研究型的小学教师。鉴于教法类课程群与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试讲等有直接关联,我校教法类课程从原来的大二下学期提早至大二上学期,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大二上学期先开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其次,课程群课程的开设时间不宜过于集中,要做到分布合理。本着“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综合提升”的原则,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微格教学、小学语文说课与评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学语文学科能力提升,基本上是每学期开设两门课程,时间安排均匀。

3小学语文教法类层级制课程群的课程优化措施

3.1增强小学语文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设置意识

课程群由几门课程构成,由不同任课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课程群的所有任课教师都要有层级制设置意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明确自己所负责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明确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在课程群逻辑体系中的层级。

3.2坚守实践导向、协同培养的课程教学实施路径

教法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否则容易导致闭门造车、纸上谈兵。高校任课教师须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协同培养师范生。可以请一线教师进入课堂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线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聘请一线名师、小学学科教研员等侧重教学实践或教学研究的人员担任实践导师。要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践内容,确保聘请的实践导师不重叠、实践教学内容不重复。首先,在每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由任课老师申报下学期小学语文教法类课程的实践导师,申报计划表要写明实践导师资格、实践课时、实践内容;其次,由课程群负责人审核通过,避免实践时间撞车、实践内容重复;最后,报请教学副院长批准备案。

3.3倡导自主合作、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方式

课程群由几门课程构成,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笔者任教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做到了教学的点面结合,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学习的新风向,其实质是使学生能够“在特定情境中明智且成功地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1-2]”。因此,课堂学习要赋权给学生,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学生采取合作、自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方式,迁移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3.4探索多种层级的课程群评价模式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3]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课程评价已经超越了单一以分数为指标的工具主义逻辑,须探索和创新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举措。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不同,评价方式也不同。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要突出实践导向,相对应地,课程评价也要突出实践导向。小学语文教法类课程群的课程评价可以采取书面考试、口头试讲、课例论文、教学设计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邀请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评价。

4结语

高校本科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的设置与实施一定要体现课程群的特点,课程之间要有分工、有侧重、有层级,须彰显课程群内几门课程的逻辑关系。课程群层级制的设置与实施只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对于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7(8):69-76.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第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