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贸市场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1 01:04:04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1

一进度情况:

1已完工市场十三家:东路市场品众集贸市场上海路惠民生鲜市场顺外小区集贸市场;区筷子巷集贸市场广润门集贸市场团结路集贸市场;区长胜集贸市场;区章江路集贸市场集贸市场新建德观集贸市场;谱区为民集市—园店江铃集贸市场。

目前为止,这十三家市场已有十家通过市商贸委市财政局市创建办组织的联合验收,其中九家得到市政府奖励,得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品众集贸市场

二等奖区筷子巷集贸市场

东路惠民生鲜市场

谱区为民集市—园集贸市场

三等奖区章江路集贸市场

区广润门集贸市场

区团结路集贸市场

区集贸市场

区长胜集贸市场

2在建项目两家:货场集贸市场已经完成地面两层浇灌,正在安排一层菜场装修工作,预计春节后能竣工营业。。区五纬路集贸市场正在砌台板地面砖,预计春节前后能就竣工并投入使用。

3放弃改造市场三家

(1)区集贸市场是镇天祥大道以西农民还建房整体建设项目的一部分,由于该还建房小区的土地用地指标还没有批下来,因此作为附属项目之一的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无法进行正常建设,区已选择放弃该项目改造计划。市商贸委经过协调,拟由经开区财大集贸市场替代区集贸市场参加今年的升级改造工作,财大市场的项目设计和建设方案都已经完成,拟定10月份开工建设。但是,经开区领导换届,财大市场面临拆迁,因此该项目无发落实,故申请市政府同意放弃该改造项目。

(2)联泰滨江集贸市场。

联泰滨江集贸市场拟新建市场,该市场主体框架早已建设完毕,管委会希望由改造单位来承包经营市场;但是一直没有确定有能力承包的施工单位,市商贸委已正式去函管委会,希望管委会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经过管委会多次协调,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开发商确定不了承包经营单位,所以改造资金没有落实,管委会申请放弃该市场改造项目。

(3)招贤集贸市场。

由于在招贤中路实施旧城改造项目,在旧城改造范围内所有建筑年底前都将全部被拆除,招贤集贸市场在旧城改造范围内,属于拆迁范围,该区决定易地重建并报明年改造计划。

二存在的问题:

1放弃改造项目比较多。今年有区集贸市场招贤集贸市场联泰滨江集贸市场三家市场放弃改造计划,无法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改造任务,拖了我市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后腿。明年的升级改造工作各城区一定要早做安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明确改造方案,坚持自愿改造的原则,业主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上报项目年内一定要改造到位,把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做实做好。

2改造项目整体进度还不是很理想。

市政府下发责任书要求:改造市场必须8月底前完工,新建市场10月底前完工,有10家市场严格按照市里要求顺利竣工并开张营业。但是还有5家企业没有在市政府限定的时间内完工,没有实现市政府在七城会前改造市场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的要求。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2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全市集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必要性

国家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以下简称“两费”),是进一步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两费”停收后,集贸市场不再有人管理、市场经营不再收取任何费用等成为部分群众认识的误区,有的农村集贸市场甚至出现抢占摊位、乱设摊点等问题,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妥善解决。各镇、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岛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各镇)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停止征收“两费”后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好市场交易环境,促进全市农村集贸市场持续繁荣、稳定发展。

二、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强化农村集贸市场监管与服务

(一)理顺市场管理体制,完善登记备案手续。市财办作为集贸市场主管单位,具体负责全市集贸市场的规划审批。同时,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各镇全面负责辖区内集贸市场的管理工作(目前属相关部门开办的市场仍按原管理体制)。市财办要牵头会同工商部门和各镇,对全市现有集贸市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明晰产权。凡已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的农村集贸市场,要以镇为单位填写农村集贸市场情况登记表,连同市场登记证、营业执照复印件一并报市财办存档备查;尚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集贸市场,开办单位要在6月30日前向市财办提出申请,补办相关手续。今后凡新开办集贸市场均要按照《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向市财办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持市财办批复到市工商局办理市场登记注册手续。

(二)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各镇搞好市场监管与服务。市财办要做好全市集贸市场的统一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审批;工商部门要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好市场经营秩序;质监部门要加强市场计量管理;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要协助各镇维护好市场经营秩序,确保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各镇具体负责辖区内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市场交易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指导和监督市场开办单位费用收取、设施维护、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安全保卫、消防等工作,保持良好的市场经营外部环境。

(三)规范市场费用收取,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集贸市场开办单位作为收费主体,在市场经营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收费数额不得高于“两费”停征前的标准。集贸市场能够为经营者提供服务设施的,市场开办单位可以收取设施服务费(含卫生费);不能为经营者提供服务设施的,收取市场卫生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集贸市场内自行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对在集贸市场乱收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制止,经营者有权拒付。市场开办单位收费必须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在市场明显位置张榜公示。收费统一使用市经管中心监制的“市农村集体经济统一收据”,镇经营统计审计中心负责发放票据,并对票据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所收费用按照“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主要用于市场设施建设维护、卫生清扫等。

三、加强领导,正确引导,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会同各镇严格落实加强集贸市场管理的各项规定,协调解决集贸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镇要相应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辖区工商、交通、派出所、镇村建设中心、经管中心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集贸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市场管理工作。市政府将集贸市场管理工作纳入各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3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发展目标,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规划布局合理化、设施建设标准化、长效管理精细化、改造投入常态化等措施,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实现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和精细化长效管理同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费需求。

(一)基本原则

1.以民为本,体现公益。把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落实公益性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使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成为关注民情、回应民心、满足民需的民生工程。

2.属地负责,部门配合。负责制定本区域“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统筹实施、督查督办的职责,及时解决辖区内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市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做好项目推进工作。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农贸市场主办者建设和管理为主,市、区两级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社会各投资主体主动参与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建立农贸市场滚动改造机制。

4.建管结合,全面提升。坚持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和长效管理并举,通过建章立制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长效化,破解农贸市场“脏乱差”管理难题。加大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投入力度,推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检测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农贸市场管理专业化水平。

(二)工作安排

1.在全面梳理农贸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完善类、改造达标类、新建类”三类,分三年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农贸市场管理和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秩序井然、内外整洁、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的农贸市场。

2.2017—2019年完成230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任务。其中,2017年进行调研评估、试点建设,制定“行动计划”,完成81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2018年全面推进,完成101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2019年完成48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并对整体工作进行终期评估,总结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经验,全面落实农贸市场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

3.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点布局规划,探索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新模式,建设农贸市场和生鲜连锁超市为主,O2O和其他农副产品零售终端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产品零售终端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销售进超市、进社区,确保在2018年底每个行政社区平均建有4个以上“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

二、重点任务

(一)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建设改造

1.落实规划建设。根据《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年)》和《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新建地区必须按照建设标准明确农贸市场的位置和面积;建成区农贸市场未达标准的,应按照规划标准组织改造、扩建;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拆除的农贸市场,应就近选址复建。同时,加强对各类“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的合理布点及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2.加快提档升级。制定《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规范》,明确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类别和建设标准。鼓励农贸市场实行信息化管理、统一电子结算,促进转型升级。加快商品交易市场远程信用管理系统应用及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贸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建委、卫计委、农委、环保局、公安局、安监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二)推进生鲜超市换代升级及其他农副产品零售终端建设

3.推进商超换代。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巩固生鲜经营优势,扩大生鲜经营面积,加快门店升级改造,推进生鲜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延伸服务,在新建小区、离农贸市场相对较远的居民区开办连锁生鲜超市或生鲜农产品直供店(点),便利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农委、公安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4.强化电商应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通过开设网上商城、实体经营门店等方式,扩大本地农产品销售范围。支持连锁超市、生鲜电商企业、农贸市场等采取网上订购、短距离送货上门、门店取货、自动提货柜等方式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实体与网络深度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农委,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5.发展社区商业。鼓励和引导农贸市场、新型商超增强服务功能,实现一店多能,积极拓展代缴代购、代收、家政家居、早餐快餐等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生活广场、社区邻里中心等模式,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实现社区商业集聚发展,满足社区多元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规划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6.加快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强化经营主体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1—2家大型生鲜农副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支持农贸市场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连锁经营能力,培育农贸市场品牌管理公司,塑造农贸市场品牌形象。引导品牌农产品经销企业入驻农贸市场及超市,推进产销对接,提高猪肉、熟食、半成品、豆制品等主副食品品牌企业经营比重,推进产品标准化、包装化、冷链化、品牌化,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委、工商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7.创新流通渠道。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提升流通效率。鼓励和支持生鲜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大对集货集配、统购分销、冷链物流等新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完善农产品采购和物流配送功能,引导物流企业建立标准,推动形成行业规范。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产销对接,注重新模式的农副产品零售终端布点,进一步推动市场业态的丰富和升级,实现服务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委、供销社,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提升农贸市场精细化长效管理水平

8.健全管理规范。以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活动为契机,以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为抓手,对标找差、争先进位。按照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与管理提升相统一的要求,抓好农贸市场标准化、制度化、精细化长效管理,建立农贸市场日常管理和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的等级评定制度,推行星级化管理。试点引进、培育有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化农贸市场管理团队参与农贸市场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科学管理标准,落实“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市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质监局、卫计委,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9.构建食安保障体系。农贸市场要按照《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检室建设实施要求与规范》,建设食品安全快检室,对规定品种、批次进行快速检测,公示检测结果,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及时进行销毁或退市处理。推广使用智能追溯秤,完善肉菜追溯体系建设,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商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0.增强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各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市农贸市场协会对农贸市场开办者、管理人员及经营摊主开展精细化管理培训,提升市场管理人员岗位履职能力和经营摊主规范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农贸市场协会桥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准则,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工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农贸市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质监局、农委、商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1.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化手段在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农副产品销售终端的应用,提升农副产品经营主体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创新市场监管模式,通过网络实时掌握市场菜价行情、安全检测、追溯管理、内部管理、商户信誉等信息。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城区农贸市场基本实现场内WiFi全覆盖,推广O2O销售技术和方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两个专项工作小组:一是提档升级改造组,由市商务局牵头,主要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协调和任务推进工作。二是精细化长效管理组,由市工商局牵头,主要负责指导各区农贸市场提高农贸市场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市各相关部门要指定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落实专项工作小组交办的事项,建立部门挂钩联系制度。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要成立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建委、公安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安监局、规划局、城管局、农委、卫计委、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盐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二)提高思想认识。农贸市场是城乡“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和精细化长效管理提升工作是集公益性和市场性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对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强富美高”新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能,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真正把这一民生工程办实、办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建委、公安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安监局、规划局、城管局、农委、卫计委、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盐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强化舆论引导。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制订专项宣传策划方案,突出重点,抓住亮点,把握节奏,针对性开展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农贸市场新景观、新变化,汇聚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4

内贸业务员需要能独立开展市场业务能力,有责任心,有团队协作精神;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11.通过公司ALIBABA平台,以及其他资源开发新客户;

2.及时回复客户询盘,跟踪客户,灵活处理客户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接待客户,整理客户档案,做好销售工作的售前售时售后服务。

及时跟踪产品生产进度,及时处理客户投诉。

4.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施销售计划,完成公司的销售任务。

做好产品的续订和更改。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21、维护公司的阿里巴巴平台、上传和更新产品

2、上传产品,订单处理,售后服务

3、策划网站推广活动,并进行效果评估与分析;

4、妥善客户投诉与纠纷,保持店铺的好评率和良好的信用度;

5、具备独立处理问题、安排进展、跟进进程、沟通及疑难问题解决的能力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31、搜集市场信息,统计市场数据;

2、开发客户,维持良好的客户合作关系;

3、按计划,定期拜访客户,定期回访;

4、负责参展和一切开发活动;

5、负责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督促合同正常履行,并催讨所欠应收账款;

6、对客户在销售中碰到的问题及时积极的解决;

7、熟悉公司产品和指标,为客户提供技术和市场咨询。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41、负责公司产品的销售及推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有潜在需求的客户信息;

2、熟悉公司产品类目、功能,及时回复客户,接受客户咨询及准确报价;

3、熟练操作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百度等网络平台搜索、开发客户。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51、负责指定区域的市场开发、客户维护和销售管理等工作;

2、负责所属区域的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完成销售的任务指标;

3、制定自己的销售计划,并按计划拜访客户和开发新客户;

4、搜集与寻找客户资料,建立客户档案;

5、协助销售主管制定销售策略、销售计划,以及量化销售目标;

6、制定销售费用的预算,控制销售成本,提高销售利润;

7、更新产品资料,整理归档;

8、接待来访客户,以及综合协调日常销售事务

9、上级领导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61、客户开发与维护;

2、订单跟踪;

3、货款回收;

4、各地展会、出差等工作。

内贸业务员工作职责71、负责消费类电子的销售及推广;

2、积极开拓新市场,完成公司的销售任务;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5

经过30年的发展,上海外贸已进入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2008年,上海外贸进出口额累计达到3 221.38亿美元,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进口1 527.88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06.5倍、58.5倍和1 148.8倍。

上海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发展增势强劲,进出口贸易逐步实现平衡发展;二是贸易结构优化,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均衡发展;三是贸易主体优化,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推进进出口贸易发展格局形成;四是市场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对传统市场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对非传统市场出口增长加速;五是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加快;六是口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长三角”功能增强。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标志着上海外经贸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为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探索转轨时期(1979~1991年)

在外贸体制上进行了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大力推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和各种形式的改革,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了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推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进行了以“改善环境”为重点的拓展。经过10多年的探索,外贸得到了缓步发展,进出口规模从1979年38.78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80.44亿美元,增长2.07倍,年均增长5.8%。

(二)快速发展时期(1992~1999年)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后,上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点。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上海按照“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外经贸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外经贸企业改革、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大外经贸”战略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外经贸实现了快速发展。1992~1999年,上海外贸出口连续8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1998年,尽管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上海外贸出口仍达到159.56亿美元,增长5.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1999年,上海外贸进出口额386.04亿美元,为1992年的3.96倍,年均增长21.7%;1992年上海外贸出口额就已相当于“六五”和“七五”10年出口的总和。

(三)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我国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上海立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出了发展“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的工作方针,形成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本市贸易与口岸贸易并举、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举的指导思想,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2008年,上海外贸进出口3 321.38亿美元,为2000年的6.07倍,年均增长25.3%;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进口1 527.88亿美元,分别为2000年的6.68倍和5.20倍,年均分别增长26.8%和22.9%。

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探索转轨时期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979~1991年)

1.在外贸体制上进行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上海按照中央确定的“放开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的改革方向,结合上海外经贸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一是简政放权,政企分开。1983年底,市政府撤销了市进出口办,市外贸局和市外经局,随后成立了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既便于集中管理,又减少了管理层次。1984年,市外经贸委给外贸公司放权,推行经理负责制。二是工贸结合,放开经营。1981年,开始发展财产、组织隶属关系不变的贸工农联营企业。联营形式由松散到紧密,从产品补偿发展到投资入股;联营内容从成品加工发展到原料、辅料、包装配套生产;联营对象由乡镇企业发展到大工业和企业集团。上海先后成立了玩具、手帕、电子仪器等工贸公司,组建了一些综合性地方贸易公司,对宝钢、高化等大型工业骨干企业赋予进出口权。1978年,上海仅有对外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在上海设立的15家分公司,到1990年底,全市已有进出口企业115家。三是出口承包,自负盈亏。从1988年起,上海外贸系统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根据外经贸部的统一部署,上海服装、针织、轻工、文体、工艺品公司及丝绸、畜产公司经营的部分轻纺产品,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试点。四是推行外贸。1985年初,由于全国推行外贸计划体制改革,内地省市调整给上海的出口货源逐年递减。上海外贸部门运用经济手段,采用收购买断、出口、联合经营、联合办厂、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从1985年起,在几个工业企业进行出口试点,到1989年在纺织系统全面推行。

2.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全国各省市都设立进出口口岸后,上海外贸出口原依靠计划调拨的货源逐年减少。为此,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运用经济手段用好国内外资源。如发展“三来一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重新调整同内地省市的关系,注重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在各地建立外贸出口生产基地,到1990年,上海在外省市举办联营企业373家。1990年,上海从外省市收购出口货源总值达59.81亿元。二是采取全球销售战略,开拓远洋市场。针对改革开放后各地外贸企业纷纷涌向港、澳等近洋市场的情况,上海外贸及时作出战略性转移,充分发挥上海地理位置、城市功能和对外贸易优势,重点开拓欧美远洋市场,销售市场不断扩大,1990年已拓展到171个国家和地区。三是转变经营作风,灵活贸易方式。这一时期,上海不仅重视运用广告、展览等促销手段扩大知名度,而且接受定牌生产、以进带出等国际贸易习惯做法,以扩大上海出口贸易。同时,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鼓励工业、外贸开发适销、新型、高档商品,支持深加工、精加工以及机电仪表产品发展。1990年,上海出口产品中,农副产品的比重从1978年的31.18%下降到12.45%,而机电仪表产品则从12.26%上升为23.85%。

(二)快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992~1999年)

1.确立对外贸易在上海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全市上下支持外贸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上海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对外经贸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提倡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93年提出将对外经贸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都从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上海外经贸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上海外经贸发展走向良性循环。1993年以来,上海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外经贸工作会议,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在外贸计划管理中,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立以5年计划为主,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有机衔接的外贸计划管理指导体系。由过去重指标、轻政策和重直接管理、轻间接调控逐步向以宏观调控为主的指导性计划管理方式转变,运用出口产业政策等各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建立引导、调控和切实保证规划实施的运行机制。

3.逐步取消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为最终达到外贸计划运行主要依靠监测、调控的目的打下基础。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总要求,国家在确定年度出口总规模后,不再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而改为全国外贸出口发展指导性计划下发。为配合市场多元化战略,设置重点开拓市场出口总值的指导性计划指标,与之相适应,上海外贸计划管理也逐步向此靠拢。如不再编制分市场出口商品计划、进料加工商品计划等。

4.建立“统一领导、分口管理、各方考核”的大外经贸计划管理体制。期间的改革举措有:一是取消出口补贴。二是改革外汇体制,实行汇率并轨。三是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四是调低出口退税率。五是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实行公开招标。

5.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积极推进“双高”产品出口。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已远远快于货物贸易。根据世界贸易发展趋势,1997年后上海注重发展技术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1997年提出“双高”(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概念,列出了“双高”产品的目录,确定了38个重点“双高”产品,通过到国外举办技术交易会、洽谈会、组建专业性的技术贸易推销小组等方式,积极促进“双高”产品出口。1999年,上海“双高”产品出口达38.98亿美元,增长49%。

6.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机构的调整力度。从1994年起,上海开始实施旨在扩大出口规模的“龙头计划”,以起到出口导向作用。到1999年,上海出口商品结构与1978年相比,机电产品由12.27%上升到43.75%。上海在市场结构调整中,一方面继续深度开发日本、美国、欧盟和港澳4大传统市场,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开拓东欧、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在1999年全市出口总额中,4大传统市场所占份额为73.32%,其他市场所占份额已达到26.68%。

(三)高速发展时期的主要经验和做法(2000年至今)

1.明确外经贸工作方针,积极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2000年以来,上海外贸提出了发展“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的工作方针。2004年,上海外贸提出了“五个并举”发展战略,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本市贸易与口岸贸易并举、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为改善上海外贸发展环境,2003年,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促进外贸发展的11项政策措施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系列文件,各部门也相继推出支持外贸出口的措施,使上海企业出口环境进一步改善。

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提升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2000年以来,上海外贸积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质量。一是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推动工贸、科贸结合,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品牌产品,提高传统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计算机、DVD、通信设备等信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出口品牌培育推广体系,包括市、区和企业三级出口品牌培育体系和出口品牌推进工作小组,进一步提高企业培育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支持的政策效应,鼓励上海企业建立自主营销渠道,提高自主出口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三是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扩大出口。上海先后制定了鼓励软件出口、服务外包、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在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2.1%和69.9%,比2000年末平均提高20多个百分点。四是通过举办国际性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发东欧、南美等新兴出口市场,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等新产品对老市场的出口。通过举办工博会、华交会、跨国采购洽谈会、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等重要展会和参与国外品牌展,以市场需求促产品质量提升,进一步提高了上海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007年,上海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出口总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9.1%,其中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占比上升,改变了对亚洲市场依赖的局面。对非洲、拉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占8.2%。

3.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培育外贸新增长点。一是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入世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理不符合WTO规范的文件,努力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服务环境。二是建立和落实外贸管理体制与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条块结合、层层负责。三是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2001年起连续3年,市外经贸系统按照“一司一策”,在5家外贸集团和26家专业外贸公司中推进外贸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具体做到:(1)集团投资主体多元化。外经集团吸收城建集团等3家公司投资,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投资重组。(2)优质资产重组整合。整合外贸企业中的优质资产、优良业务,吸纳优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组建股份公司。(3)工贸结合形成新优势。外贸丝绸进出口公司与工业丝绸公司资产重组后,科工贸优势互补,研发功能提升,全年出口7.7亿美元,出口额在全市外贸企业中继续保持第一。(4)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土产公司和丝绸等5家工业企业分别实施了依法破产和计划内破产,形成了一批工贸结合、多元投资、优质资产上市等多种模式的新企业。经过3年的改革,国有外贸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四是推进外贸经营权改革试点。2001年7月,上海发挥浦东“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率先在浦东开展外贸经营权改革试点,取消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度,实行核准、登记制,明确不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一视同仁。本市私营外贸经营主体明显增加,外省市外贸企业到浦东落户步伐加快,当年全市内资外贸企业达到1 443家,其中私营外贸企业233家。2002年3月,市外经贸委取消了浦东新区企业必须注册1年以上的限制条件,再次降低了企业申请外贸经营权的门槛,同时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2003年,外贸经营权实现“网上申报”,大大方便了企业。2004年7月1日,根据中国入世承诺,沿用了几十年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及后来的核准、登记制正式结束。

4.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上海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向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集中。面对加工贸易政策的频繁调整,积极引导英业达等一批加工贸易企业从区外向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转移。目前,区内加工贸易已占全市加工贸易总值的78%。二是积极探索微电子产业链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试点。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有25家企业参与了试点,有效解决了加工贸易“一日游”问题。三是推进加工贸易电子账册联网。实施联网监管的企业主要是IT企业和大型加工贸易出口企业,联网监管模式优势突显,促进了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依托重点支柱产业发展,推动出口基地建设。依托上海支柱产业发展,大力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形成包括软件产品在内的一批重要出口基地。一是推动软件出口。上海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当年浦东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近几年,上海每年都举办软件外包国际峰会,软件出口增长迅速。二是加快部级汽车与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汽车与零部件出口。目前,上海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召开了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次会议。三是扩大船舶出口。

6.进一步拓展功能,推动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设立了4类9个特殊监管区域,规划面积近40平方公里,已封关运行面积约27平方公里。这些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体现上海口岸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外贸外资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上海在发展特殊监管区域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县功能定位,加强了特殊监管区域的规划布局。在有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开始构建多层次的口岸保税物流体系,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又大大增强了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以及上海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能力。二是为了推动和保障特殊监管区域规范健康发展,加强了制度建设。上海从1996年起,先后颁布实施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上海市出口加工区管理办法》和《关于推进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区联动发展的试点意见》,坚持依法管理。上海市还建立了特殊监管区域联席会和中央查验部门,以发挥各方合力,加强对特殊监管区域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布局。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2003年12月开展“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试点。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紧靠上海外高桥港区三期码头,批准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规划建成1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和70万平方米现代化仓库。目前,物流园区入驻企业主要有跨国采购企业、国际航运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园区一期仓库于2004年年底建成并已全部租赁,目前二期仓库已基本完成销售或租赁,完成土地转让13万平方米。

7.实施“大通关”工程,推进上海电子口岸建设。2000年6月,上海启动“大通关”工程。实施“大通关”工程以来,上海口岸先后创立了“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实现“三网合一”,建立统一的地方电子口岸信息平台,试点口岸通关电子化和通关新模式,并探索实行了“无纸通关”、外高桥保税区“直通式”、松江出口加工区“快速通关”和“提前报检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新模式。2003年起我市又在全国率先试行“5+2天”通关工作制,其中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和边检部门对国际航行船舶报检报关更是实行“7×24小时”工作制,全面提高了通关效率。海运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提、发货时间由2000年末的5~7天缩短为2002年5月的24小时以内,空运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提、发货时间由3~4天缩短为12小时以内;外高桥保税区和松江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区域的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提货时间分别为6小时和4小时以内。

8.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外贸服务周边、服务长三角的功能。近几年,上海加强了跨区域联动协作。如上海海关率先探索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改革,现已推广到14个省市自治区的16个关区。上海检验检疫与内地探索实施“属地检验,口岸验放”,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吸引了外地进出口货物从上海口岸中转集疏运。据统计,2006年,经上海港中转的货运总量达到697.3万标箱,比上年增长了35%,占上海海运进出口货物吞吐总量的33%。另据统计,2006年,有约56%以上的长三角地区的货物是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有约50%以上的日本与东南亚等国家货物,22.8%的欧洲国家货物,18.7%的北美国家货物是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

9.积极推进纺织品配额管理体制转型。为了保障我国纺织工业和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于1984年参加《多种纤维协定》。1985年1月外经贸部颁布了第1个《关于纺织品出口配额的管理办法》,对纺织品配额实行分配和管理。纺织品配额的分配先后参去了无偿分配、有偿招标和自主申领3种形式,可分为3个阶段。在我国实行配额初期至1994年,配额分配采用的办法是以上年度出口实绩多少无偿分配。1995年至1998年,配额分配以无偿分配为主,个别新设限类别采用有偿招标和自主申领。1999年至2004年,配额分配实行无偿分配,紧俏类别采用招标,非紧俏类别采用自主申领3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方法。相应的管理制度也随着分配方式的改变而制定。

200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纺织品临时出口管理办法》,就如何按业绩分配和招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明确2006年设限纺织品数量分配按70%业绩分配、30%招标的办法进行,2007年对分配办法又作了修改,对相对紧俏的13个类别制定了协议价格,按上年度出口业绩进行协议招标,其他类别按上年度出口业绩进行无偿分配。为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所有的分配数量、企业业绩、计算公式等全部上网供公开查询,我市享有临时许可数量的企业大大增加:配额管理时期,只有200多家企业可享有配额,但是根据《纺织品临时出口管理办法》,2008年上海享有临时许可数量的企业近2 000家。

四、上海对外贸易未来发展前瞻

总体来看,未来上海外经贸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将呈现出:一是对外经济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将步入一个平稳快速增长期,规模、质量和效益将同步提高。二是对外贸易的增幅可能会出现“双增长、一提高”。口岸贸易和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货物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十一五”期间,是上海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奠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基本框架的重要阶段。

未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指导思想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大力拓展口岸功能,加快口岸贸易的发展;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繁荣有序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环境。

上海将实现全市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健康发展,重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以下6个方面争取新突破:

――实施“科技强贸”战略,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显著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力培育出口产品自主品牌,提高贸易的效益和运行质量。

――围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加快发展口岸贸易和转口贸易。进一步加强口岸贸易发展,提升上海口岸服务全国的能力和地位。

――抓住举办“世博会”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契机,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有序开放服务贸易领域,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上海服务贸易整体水平。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进一步促进出口加工区健康发展。

――顺应外贸发展新趋势,转变外贸管理方式和促进机制,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外经贸促进体系。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培养本土跨国企业,拓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空间。

具体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大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完善“科技兴贸”促进体系。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研发、创新改造的扶持力度。结合上海工业支柱产业建设,重点促进微电子、现代装备、汽车、钢铁、造船、化工、电站、家用电器等8类产品出口,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二是加大出口品牌产品的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上海出口品牌,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先进制造业品牌”、“高新技术品牌”和“现代服务业品牌”出口联动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培育环境,扶强做大。

(二)大力推动进口贸易发展,发挥进口贸易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鼓励进口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推动本市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重点要满足本市重大技改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世博会建设的进口需求。二是确立本市资源、能源进口的重点,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通过资源、能源进口满足本市工业运行和居民生活的正常需要。三是加强对进口贸易的管理,建立并完善进口监控体系和风险预警制度,重点监控高污染、废旧物品等限制类产品进口,重点关注和预防进口对本市产业的损害。四是做好进口贴息政策的落实工作。

(三)大力发展口岸贸易,提升上海口岸的综合服务功能

进一步增强上海口岸对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辐射能力,配合做好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上海转口贸易管理体制,为转口贸易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区港联动”功能,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全球的采购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对华的供货分拨中心。在扩大出口、转口、放大物流网络、提升我国现代国际物流产业竞争力上发挥作用。

(四)继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加工贸易实行分类管理的政策,配合市政府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和帮助出口加工区开展“功能拓展,政策叠加”的试点,在保税加工的基础上,延伸保税物流和研发、维修等功能。二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从简单的代加工向研发、销售等环节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减少列入限制类目录产品的出口,禁止列入淘汰类目录产品的出口。

(五)进一步深化上海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二是拓展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主要是拓展制造物流、研发设计、售后服务、检测维修等功能,促进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引导新增加工贸易向出口加工区集中。三是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早日批准在本市设立浦东空港综合保税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一步完善本市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四是支持外高桥保税区进一步发展建设成综合型保税区的目标模式。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业,同时配套发展保税展示和保税交易市场。五是保税物流园区要进一步发挥区港联动的优势,配合洋山深水港,逐步形成辅助型的、区域功能型的物流分拨中心。

(六)进一步加强公平贸易工作,构建进出口贸易预警体系

对重点进出口产品和重点目标市场设置监测点,及时监测、跟踪进出口情况,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监控预警系统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增强外经贸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学习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和发展自己。进一步完善“四体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主体作用、中介组织的核心作用及各级政府的应有作用。加强重点行业协会建设,推进行业自律。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应对工作。

(七)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

一是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继续深化“大通关”工程,优化口岸“一站式”服务网络,建设“诚信、便捷、电子、文明”口岸。深入推进加工贸易电子账册联网。加快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和上海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的步伐,实现与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平网,形成国际一流的口岸信息枢纽。二是继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推进、完善外经贸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大力发展网上国际贸易,降低贸易成本,依法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良好的市场环境。

(八)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6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市场建设,在财政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扶持和培育市场发展。先后启动建设了义乌小商品市场、锦东商业综合体、四中农贸市场项目,引进开发了山东万商城、新世纪广场等项目,同时注重宏源市场、黄河农贸市场、锦水河服装市场、农机市场等传统市场的改造提升,为方便百姓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稳健运行。____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15%。

据统计,全县城区除商场、超市外,有黄河农贸市场、“四中”、锦水河街龙山小区摊点群,“老广场”、“锦波园”、“武装部”摊点群等6处农贸市场(摊点群),其中黄河农贸市场占地2.5公顷,经营摊位____0余个,市场经营面积36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新建的四中农贸市场(4975平方米)和锦东农贸市场(1____平方米)尚未投入使用。专业市场有宏源自摩城、龙泉家具大世界、平阴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3处。特色街区主要有文庙文化路餐饮休闲特色街、锦水河服装一条街、东沟商业特色一条街3处。目前,全县已初步搭建起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及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

围绕重点市场建设项目推进,市场建设指挥部不断健全完善推进机制,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亿元的平阴义乌小商品市场于____3年12月28日开门营业;总投资5000万元的锦东商业综合体项目幼儿园部分已开园迎新,农贸市场和商业部分即将投入使用;总投资5000万元的四中农贸市场项目将于8月份恢复操场使用;总投资12亿元的山东万商城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探,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新世纪广场项目已完成土地招拍挂工作,基础现已开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分工分线,落实责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综合保障组、项目推进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负责综合协调和保障工作。指挥部对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每个市场建设工作都成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制订工程推进的具体方案,将任务细化到人、责任到岗,倒排工期,确保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目标。新世纪广场项目由榆山街道、城改中心负责推进,山东万商城项目由锦水街道负责推进,淘宝城项目由城改中心负责推进,四中农贸市场由商务局、榆山街道负责推进。各成员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明确分工,积极配合快速推进市场建设各项工作。

二是多方论证,合理规划。市场建设指挥部对每个项目进行多方论证,根据县里研究确定的方案,充分听取规划、建设、国土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建议,算好对比帐,在尊重规划、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创新融资方式,抓紧招商引资,达成合作意向,全力推进市场建设。同时,在专业市场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杜绝设置沿街商铺,减少停车压力;在新建居民小区规划时,采取强制措施,规划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便民商贸服务设施,确保规划的合理性,方便居民生活。锦东商业综合体、四中农贸市场建设开创了我县市场建设运营新模式。

三是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对四中农贸市场等政府投资项目,由主体单位与投资商成立联合办公室,指挥部全程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政府投资效益。对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新世纪广场、山东万商城等开发项目,重点保障拆迁清障等土地熟化工作,确保项目开工时间。工程开工后,重点做好协调、服务、配合工作,随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是强化服务,密切配合。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现场协调解决各项目在手续办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特别在平阴义乌小商品市场开业前,指挥部全体人员重点突破、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好协调服务,各部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确保了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如期开业运营。在万商城、新世纪广场项目拆迁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订宣传方案,在10余家媒体宣传推介重点服务业项目,扩大我县三产服务业在周边区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我县专业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县市场建设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规划配套滞后。城区市场大都建于20多年前,规划建设的档次低,配套设施不足,由于年久失修,现已经破败不堪,如黄河市场和宏源自摩城市场棚顶破损严重,在交通、排水、防火、供电等诸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历史原因,

城区建设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县城各类商业网点布局分散,中心商业区网点过剩、业态相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经营者相互交叉,未能形成凝聚力强、辐射面广的市场。(二)便民服务市场缺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城人口急剧增加,十几年间县城人口由7万增至近15万,一些规划建设较早的居民小区没有配套建设便民市场,部分新兴住宅区商业网点发展滞后,形成了许多无序的商业摊点和马路集贸市场。据统计,目前城区沿街商户达5441家,经常性占道经营流动摊点1162户,涉及餐饮、蔬菜、瓜果、百货等经营类别,与群众日常生活十分密切,造成交通拥堵和道路交通隐患,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社会各界对市场改造升级的需求也尤为迫切。

(三)经营特色不鲜明。我县专业市场的专业性不强,县城专业市场绝大多数没有专业经营特色。如宏源自摩城、农机市场、龙泉家具市场等,其经营的商品在市场外随处可见、随处可买,专业市场变成了经营网点,辐射带动能力弱,形成了专业市场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规划滞后,出现了个别盲区重复投资现象,形成了“千街一面”的局面,业态聚集效应明显不足。

(四)专业市场数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新的商品经营行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如家具家饰、汽车销售、旧货交易等行业,同时一批原来规模小、经营散的行业自发形成的市场快速集聚发展起来,如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机电新产品销售等,还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煤炭经营、废旧物资回收等都迫切需要专业市场的引领和规范,促进集聚发展。

(五)专业市场管理缺失。除少数专业市场外,大部分市场(或摊点)都是开放式的,有的还是自发式、季节性的,没有市场主办方,市场成立没有政府部门的建设规划、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更没有管理主体,不能进行规范化市场管理运营。同时,由于国家实行建管分离和取消工商市场管理收费制,黄河农贸市场、宏源自摩城等市场,产权和经营管理责任归属于所在村居,导致专业市场在日常管理,设施维护、功能提升上不能及时跟进,直接影响了专业市场的形象和辐射作用。

(六)缺乏资金投入。专业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便民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在规划、建设、培育完善的过程中,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才能保证市场不断提升、经久不衰,而长期以来在市场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

(一)搞好前期论证,做好科学规划。本着“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市场定位,抓住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研究修编我县中长期商贸发展规划,加紧启动商业网点规划编修工作。对新区建设规划留足商业网点及农贸市场发展空间,对老城区有重点的增设农贸产品市场及便民服务市场,对集市贸易规划设立专门地点经营交易,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家居、建材、汽车等专业市场,减轻主城区市场承载压力。针对市场建设先期投资大、培育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的特点,可以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思路,做到“建设一期,经营一期,滚动发展,综合受益”,这样既能逐步提升市场人气,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规避投资风险,保证市场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二)坚持项目带动,实施重点突破。项目就是经济,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在加快我县专业市场建设工作中,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力求今后每年都有洽谈项目,都有在建投产项目。在确定市场建设项目上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新市场的建设填充,一手抓老市场的改造提升。新市场建设方面,把专业市场大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大项目、好项目的辐射作用。万商城项目当前重点完成管线迁移,加快手续办理,强力推进一期商铺工程建设;新世纪广场项目重点协调办理有关手续,服务好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四中农贸市场和锦东商业综合体需尽快确定政府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模式,确保尽早投入使用。同时,积极谋划建设机动车市场、现代物流等市场,提升城市配套服务功能。老市场改造提升方面,把解决对行业发展、居民生活影响大的问题做为切入点、突破点,挖掘原有市场资源,通过新建、改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对黄河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整修配套设施,提升市场功能,打造综合性新型农贸市场。宏源市场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招商投资建设或政府投融资建设,激发市场新活力。在群众自发形成市场基础上,积极引导规划建设便民市场。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市场建设的首要难题是资金,为了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对公益性农贸市场,采取政府独立投资或政府入股投资的办法;对赢利性市场,采取招商选资的办法。建议,建立市场建设引导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一事一议”、减免税费等措施,吸引开发商和社会资金建设投入,吸引业户入市经营;建立项目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的规划、包装、推介等先期工作。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7

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国家战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市按照国家部署,尊重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市场体系完备、贸易主体集聚、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环境公平有序,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规划,加强对本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关工作的领导,深化与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部市合作机制。

本市设立的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措施。

市商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财政、税务、建设交通、规划国土、工商、质量技监、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口岸服务、合作交流等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 本市推动与港澳台地区、国内其他地区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交流,完善与长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联动机制。

本市加强与其他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交流,鼓励贸易企业、贸易促进机构、投资促进机构、贸易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其在境外设立贸易营销、促进、研究等机构。

第六条 本市优化完善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贸易平台建设、贸易环境营造和改善、贸易机构引进、贸易促进活动等,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二章 市场体系建设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优化货物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上海口岸的集散作用,推动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发展,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支持进出口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建立国别进口商品中心,促进进口商品的展示、洽谈和交易,支持发展各类外贸转型基地。

第八条 市商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工商、金融服务、质量技监等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法规范和扶持建设具有集聚效应和交易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现重点大宗商品领域的信息、定价、交易、结算功能,并完善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

市商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等编制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大宗商品领域的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风险指数。

第九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并定期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对列入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的服务贸易经营者和项目予以支持。

市统计、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和体系,完善统计调查办法。市商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服务贸易综合评估、分析,向社会评估分析报告。

第十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现有国际国内资源,推动建立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实现信息集聚、资源协调整合、技术贸易促进等功能。

市商务部门应当支持技术进出口促进机构制定交易规则、标准和措施,推动技术进出口集中交易。

第十一条 市商务、规划国土、经济信息化、工商、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商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中心城区商业、新城和郊区商业、社区商业,重点建设地标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大众消费和高端消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共同发展。

市人民政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本市探索实施离境退税政策,选点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店。

第十二条 本市促进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鼓励电子商务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电子商务与信息、金融、物流等融合发展,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发展自营、第三方、专业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者规范经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市商务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探索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进出口报关报检、结汇、跨境结算、退税等问题,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第三章 贸易主体建设

第十三条 本市鼓励境内外企业在上海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培育中心等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贸易型总部。经市商务部门认定的贸易型总部,在通关流程、人才引进、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方面按照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市发展改革、财政、合作交流等部门应当给予协助和配合。

贸易型总部认定标准、优惠措施,由市商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合作交流等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市商务、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本市具有先进技术、品牌优势、规模实力或者市场基础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支持其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拓展境外业务、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市商务、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简化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手续,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第十五条 市经济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商业流通、贸易服务等产业发展,支持其开展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物流、会展服务、广告、品牌创意、营销策划等业务并拓展境内外市场。

第十六条 本市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服务,引导企业开拓市场,依法参与贸易摩擦应对、行业评估、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

本市支持咨询、会展、经纪、会计、法律、税务等与贸易有关的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专业服务机构应当规范经营,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行业自律。

本市鼓励境内外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上海设立总部或者常驻代表机构,支持其依法开展业务活动,促进贸易发展。

第四章 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规划,依托黄浦江两岸重点发展区域、虹桥商务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发展优势,规划建设各类贸易集聚区。

市规划国土部门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当依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规划的要求,保障贸易集聚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贸易与金融、航运、物流、制造、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外高桥保税区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拓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服务。

本市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机构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支持开展国际大宗商品、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和进口消费品的保税展示等业务。

第十九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国土等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发展和人口规模组织编制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本市商业网点建设以及既有商业网点改变用途和业态的,应当符合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二十条 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贸易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物流设施布局,保障仓储、分拨、运输、配送等设施的建设用地,推动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的建设,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市经济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应当支持企业建立运输、仓储、货运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五章 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促进

第二十一条 本市完善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贸易便利化的效率指标体系,规范贸易便利化工作流程。

第二十二条 本市鼓励区、县人民政府和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设立贸易便利化集中服务场所,组织口岸查验机构和相关单位进驻联合办公,并建立日常运行协调机制,方便企业办理通关申报和相关的税务、外汇、金融、货代等业务。

第二十三条 市口岸服务、商务等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通关协调服务,支持口岸查验机构优化通关流程和服务、加快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动进出口货物通关便利化。

本市支持口岸查验机构、口岸运营单位提高通关申报、查验、放行、后续监管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二十四条 市金融服务等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贸易融资需求开展金融创新,重点发展供应链融资和进出口贸易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推动建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融资业务中心。

第二十五条 本市鼓励会展业发展,吸引国际会展资源,促进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会展业相关标准,建立以会展企业诚信度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

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本市会展场馆的布局和建设,建设部级国际会展场馆,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定期对会展场馆的运行状况开展分析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会展场馆布局和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市质量技监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等部门引导企业参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各级各类贸易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指导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境外认证、合格评定等标准化工作。

第二十七条 本市按照有利于贸易主体集聚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落实促进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做好出口退税服务工作。

第二十八条 市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教育等部门制定贸易人才的集聚、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计划,实施国际贸易人才开发计划,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适应的贸易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为引进的高层次、紧缺贸易人才在户籍和居住证办理、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对引进的境外贸易人才,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简化出入境手续。

市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做出贡献的各类贸易人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九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收集、汇总国家和本市有关贸易发展的产业政策、产品标准、扶持措施、行业动态、办事程序等信息,并集中在《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网》上。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协助提供相关信息。

本市支持商业财经信息提供商建设与境外证券、期货、外汇、黄金等市场对接的财经资讯信息平台,为贸易主体提供国际贸易财经资讯服务,形成国际经贸信息港和全球贸易信息服务市场。

第六章 贸易秩序维护和法治环境建设

第三十条 市商务、财政、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工商、质量技监等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配合,定期开展公平贸易情况通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审查,加强进出口公平贸易公共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贸易摩擦协调、贸易调整援助、产业损害预警等公平贸易工作。

第三十一条 市商务、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引导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措施等贸易摩擦案件,加强国外相关措施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统计和分析;指导受进口产品冲击的行业、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贸易救济,跟踪分析相关措施对产业的救济效果。

第三十二条 市商务部门对于因进口增加或者产业转移等遭受严重损害的产业或者企业,应当积极协助其制定发展振兴规划、实施转产研究、开展新产品研发、优化营销、改进管理、开展人员培训和进行重新安置等贸易调整项目。

第三十三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定期收集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以及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相关数据,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通过分析评估及时反映本市产业、贸易、市场监测信息等情况。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协助提供相关数据。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公共知识产权援助服务平台,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注册登记,建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加强对企业海外维权的指导和帮助。

本市建立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奖励机制,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社会监督。

第三十五条 市经济信息化、商务、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商务信用信息征集制度,记录贸易主体获得行政许可、违法违规处理情况等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查询服务。

第三十六条 本市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支持信用服务机构的合法经营活动,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市商务、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担保、信用评级、商业征信、商业保理、中小企业融资等有关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贸易企业在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活动中使用信用产品防范经营风险,鼓励贸易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第三十七条 本市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完善贸易纠纷审判机制,加大对贸易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

本市仲裁机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完善仲裁规则,提高贸易纠纷仲裁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本市支持各类商事纠纷专业调解机构依照国际惯例,采取多种形式解决贸易纠纷。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国际贸易中心的宗旨国际贸易中心的宗旨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的企业界,充分开发其在贸易与商业运作方面的潜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际贸易中心提供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各种建议、资讯和人员培训,其中培训的对象涉及企业家和希望扩大区域经济贸易的政府官员

。该中心通过与各国政府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服务组织的合作,推进服务的普及,确保短期项目结束后,能支持当地进出口商的业务与能力的扩展。

国际贸易中心的六项业务是:产品与市场开发,贸易支持业务的开发,商业信息,人力资源开发,国际购销管理,贸易促进的需求评估与项目设计。

该中心的技术支持集中在三方面:帮助企业理解世贸组织的规则;增强企业竞争力;开发新的贸易促进战略。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工作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OLE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现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在大部分中小城市。

城市农贸市场的概念与发展演变过程

城市农贸市场是指经城市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或开办的,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之需,以经营蔬菜、粮油、果品、肉、禽蛋、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由若干经营者组成,实施集中、公开交易的场所。农贸市场是从集市中分离出来的时代产物,农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农贸市场的出现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自发形成,具有流动性、不固定性的特点,交换对象为农业产品,交换场所为露天场所。第二阶段是农贸市场的发展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以农贸市场经营为生的商人出现,固定场所、固定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第三阶段是农贸市场的升级转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农贸市场成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工精细,场所固定,经营管理规范化。

二、城市农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城市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不平衡,现状农贸市场存在以下几类。

第一类:路边马路市场。主要存在于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以及城市旧城区。这类农贸市场的优点为价格便宜、服务方便,缺点为“脏、乱、差”现象严重。

第二类:室内大棚农贸市场。现阶段我国农贸市场主要的存在方式。这类农贸市场的优点为功能齐全、价格适中,缺点为交通混乱,存在“脏、乱、差”现象。

第三类:各类生鲜超市。主要存在于城市新建区或者居住档次较高的区域。这类农贸市场的优点为卫生安全、分类精细,缺点为价格高、消费人群较少。目前,农贸市场正经历着三个转变:地点――从室外到室内的迁徙;形态――从简陋到精致的蜕变;经营管理者――从街道办事处到企业的交接。

三、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建设的特点

大城市建立的系统建设通常规模大、功能多而强、信息化程度高,因此资金投入非常庞大,还要设立专门的技术中心负责维护。由于中小城市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不利于采纳大城市的经验。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水平不高,审批过程不规范,缺乏专业的规划管理和计算机人才,建立和维护系统困难,造成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比较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部门的原因,信息无法共享、交流,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导致数据更新困难,重复建设严重,不规范事件增多。当然,中小城市建立规划管理系统也有自身的优势。由于中小城市规划面积小、城区相对集中,城市基础地形图数据库建立简单,建设难度小,且更新周期短,见效快。城市建设规模小,各部门人员少、分布单一,因此协调方便,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信息化成果的推广。根据以上特点,在开发襄樊市高新区规划建设环保局的规划建设管理系统时,建议作好总体规划,分步建设,分期投资,逐步实现系统建设的效益。一期建设时,注重抓住重点,以实现规划建设项目“一书两证”,为主线的申报审批、跟踪督办、流转控制、周期控制以及核发证书全过程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地形图数据库资源。开发过程中还注重系统与外部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特性,建立以工作流办公自动化技术为主线,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规划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是目前理想的途径之一[2]。

四、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模型

工作流技术是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其目的是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它的最大优点是将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分离,可以不修改具体功能实现而只修改过程模型来改变系统功能[3]。

(一)业务流程

襄樊市高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局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系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将整个业务看作几个紧密连贯的工作子流程,如规划业务管理、施工企业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房地产管理以及日常办公管理等。子流程又有许多工作环节,可根据一定的规则抽象化为公共的元工作流[4],如规划业务可按图1的元工作流进行。即每个案件在报建中心受理后,经定义案件流程(分案)后,分配到具体的经办人员初审,起草初步意见后提交至下一环节,即分管科长,案件提示为本环节结束。再由指定的分管科长审批,给出处理意见。同意则提交下一环节,否则写明理由返回上一环节重办。局长接受科长审查批准后的案件,提出批复意见,该子工作流结束。子流程中办完的案件可以统一归档、发文,再流转到下一子流程。

图2系统工作流程模型

(二)系统业务流的整体模型

由上可看出,规划业务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工作流处理过程,可以用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流引擎来创建、管理和执行工作流过程。对于其他的工作过程,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来处理,最后形成一个由多个工作流引擎组成的工作流执行服务环境来进行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设计与执行。

图2为襄樊高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局规划建设管理系统的工作流整体模型。过程定义管理用来建立和修改每个MIS模块要实现的业务流程。可采用可视化的流程定义界面,建立形象的业务流程示意图。通过部门/角色模型管理工具建立基于业务部门和职务角色的信息模型。部门是面向职能的对象,如规划管理办公室。角色是具有一定权限,面向具体过程的用户组,如办案人员、科长等。部门和角色组成了具体的用户。工作流执行服务包括一系列的工作流引擎、流程控制数据和主动规则支持等。任务表管理程序负责对用户和工作流引擎运行产生的工作表进行交互式管理。

五、GIS与系统的集成实现

目前国内流行使用Arc/Info,Arc/View等软件。从功能上讲,Arc/info的功能最强大,但其昂贵的价格使人望而止步。中小规划部门用到的功能不是很多,而且资金投入也有限,因此可采用MapInfo或Auto-CAD Map软件。本系统根据功能、资金和工作人员的习惯,选择AutoCAD Map作为GIS软件平台是比较经济和实用的,能够满足城市规划管理对GIS的功能要求。

(一)GIS与系统的集成方法GIS与系统集成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档存取建立数据交换通道;2)直接使用二次开发语言;3)通过动态数据交换(DDE)建立与应用程序间的快速通信;4)运用OLE Automation技术实现与应用程序的集成[5]。通过比较,无论从系统的安全性,还是运行速度上,使用OLE Automation技术的性能都优越于前3种集成方法。所以运OLEAutomation技术将AutoCAD Map集成到应用程序中,可以迅速开发出具有强大地图处理能力的GIS应用系统。系统以AutoCAD Map 2000作为OLE自动化服务器,应用程序作为OLE自动化控制器,在开发程序中实现对AutoCAD Map 2000功能的调用。当CAD Map 2000自身发生变化时,又将应用程序作为OLE自动化服务器,调用应用程序,实现AutoCAD Map 2000的反馈功能。由此,通过CAD Map 2000对OLE Au-tomation技术的支持,在应用程序中创建AutoCAD Map对象实例后,就可以方便地在客户程序环境下实现对AutoCAD Map的操作,从而实现规划管理应用程序与AutoCAD Map之间的数据通信与共享。

(二)集成的系统模型

系统通过Delphi集成开发环境,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结合工作流技术进行业务模块的设计,见图3。利用OLE Automation技术将GIS操作作为整个工作流程的一个业务活动。在业务流程中需要进行GIS操作时,就可以调用GIS模块,从而实现了GIS与工作流管理、应用模块的一体化集成。系统采用MS SQL Server 2000作为远程数据库服务器,采用ADO技术访问数据库,它比ODBC等使用更加容易,速度更快,可以节约大量系统资源,较好地满足系统的速度要求。图形数据以档的形式存入图形数据库中。系统方便地实现对GIS图形档的浏览、调出。图形属性及非图形数据存入在MS SQL Server数据库中,通AutoCAD Map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建立关联,例如点击图形中某一点,系统会自动弹出姓名、地址以及其他信息,实现了图形档的数据库化管理。

六、技术的适用性和总结

整个系统采用工作流的技术,促使系统具备优秀的灵活性以及兼容性,并且能够适应业务以及部门相应的变化;采OLE自动化技术,实现了GIS与系统的一体化集成,也具有很好的拓展性,为GIS软件的功能提升留有余地。此外系统为接入广域网提供支持,能够适应需求变化和系统升级的要求。通过结合工作流技术与GIS技术,解决了城市规划流程管理与空间图形集成的问题,满足了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实现了城市规划管理办公图文一体化。同时,结合实例说明该模式的系统开发成本较低、操作方便、系统维护简单,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办公需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一种适合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系统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中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显涛,朱玲.珠海市农贸市场综合利用研究――以珠海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为例[J].城市建设,2010, (34).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9

—、__城区商贸流通管理状况

(—)城区商贸流通管理体制演变

建国初期,原江北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对国营商业和私营商业实行领导管理。1956年撤销工商科设商业科,后撤销商业科成立商业局,领导管理江北县百货公司、煤建公司、纺织品公司、食品公司、专卖公司、饮食公司、贸易公司,管理县城市场及公私合营商业合作企业。20__年机构改革时,将区财贸办公室、商业局(酒类专卖局)、市场建设办公室撤销后组建商业委员会,主管全区商贸流通业、饮食服务业和市场建设工作。目前,一般商贸流通企业管理全部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政府主管部门只对成品油、液化石油、危险化学品、易燃物品、散装水泥、酒类、拍卖等特种商业行业实施行政审批、行政检查和行政执法等直接管理。工商、质监、药监、卫生等部门,对商贸流通业的设立和运行按其职能进行管理。

(二)城区商贸流通管理的运行机制

1、产业规划引导。近年来,__城区商业发展,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的原则,以提升城市形象、核心竞争力及城市价值的理念定位,编制了两路中心商圈和冉家坝中心商圈规划,以及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物流业和会展业发展规划等配套规划。按照这些规划招商引资,一大批知名商家入驻商圈,形成了金港国际__美食大道、金易时尚街、__特色餐饮街和聚信国际建材城、五金机电城、檀香道一号家居馆和港汇家具城等几条特色街和专业市场。

2、政策导向。区委、区政府为了鼓励商贸流通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酒店会展业发展的意见》、《建设美食名区的意见》、《发展龙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和评选特色商业街办法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限制准入,推动商贸流通行业向集中规模化、上档次特色化方向发展。

3、有效服务。政府主管部门按照“企业兴则__兴”,“企业是我们的上帝”的理念,制定了《重点企业定期沟通交流制度》、《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制度》。每年召开两次重点企业沟通交流会,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协调解决重点企业用地难等难题。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投诉举报制,用制度保证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举办__国际五金机电模具交易会、中国水煮鱼之乡暨美食文化建设论坛,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规模升级。开展商贸流通20强企业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安福汽车等8家企业进入全市商贸流通企业100强。支持行业协会自我服务、自律自强,搭建行业协会与政府对话的平台,实现和谐双赢。

4、招商引资。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国际重点贸易企业档案体系,立足于引进大、优、强商家。20__年引进和新开业物业流通项目50个,其中,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所属商贸集团有6家落户__城区,在西南地区区级城市中名列榜首。

(三)城区商贸流通业在现行体制下快速发展

__城区商贸流通业的管理,从总体上看,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大势,因而推动了城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20__年以来,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总额跃居主城区第6位。成功创建“中国水煮鱼之乡”,加州美食街荣获“中华美食街”称号。城区商贸流通业吸纳了10多万人就业。

二、__城区商贸流通管理的瓶颈问题

(一)区级决策层认识不够到位

决策者重第二产业和重gdp的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重工业、重城区规模扩张,轻商品流通业发展;对商贸流通引导生产、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等功能认识不

足。认识的偏差!,妨碍了政府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人力物力及优惠政策的投入。(二)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对接不好

因受法律法规和体制制约,商贸部门无法参与城市规划,甚至对规划的建议也无正常渠道沟通表达。导致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衔接失当,商贸产业空间布局不当,城市建设与商贸流通难以协调发展。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不强,龙溪、两路商业规划被随意更改已屡见不鲜。

(三)商贸流通发展用地难

城市规划中的短视行为,导致政府手中没有可供大型商业流通项目的建设用预留地。由于缺乏大型流通项目用地,致使一大批知名商业项目一直未能进入,法国欧尚集团,__商社汽贸公司总部,大浪淘沙国际俱乐部等品牌商贸企业只能望地生叹。

(四)开发建设平台缺失

近年来我区商贸流通业虽有长足发展,但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20__年两路中心商圈销售额仅为12亿元,只有江北区的16%,更无法与渝中区、沙坪坝区媲美。其原因是缺少一个专门的商圈建设管委会,没有用抓工业发展的办法,全力推进中心商圈建设。

(五)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商家落地__,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得到政府各个部门的支持、帮助和服务。但某些部门为发展服务的观念淡薄,甚至热衷于收费罚款。如向餐饮企业收取临时车位费,曾经决定取消的餐饮环保罚款依旧照收,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__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

(六)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区仅组建了商业协会和餐饮协会,其它行业协会尚未建立。这两个协会在行业自律、自我服务尚处在起步阶段。

三、进一步加强我区商贸流通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区级决策层要确立商贸流通业是城区经济发展主体产业的意识。要坚持工商并重、统筹发展的方针,把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纳入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

(二)纳入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

规划部门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方案制定时,应首先布局商贸流通业。凡规划涉及商贸流通项目的,应书面征求商贸流通主管部门意见,要邀请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参加协商方案的有关会议,并采纳其合理化建议。龙溪、两路旧城改造应征求区商委意见,留足商贸企业用地,规划方案中涉及商贸流通业布局的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

(三)搭建商贸发展平台,大力推进中心商业圈建设

区政府尽快成立__区商圈建设管理委员会,代表区政府负责商圈建设的规划、拆迁、招商引资、协调和后续管理工作。加大两路中心商圈和冉家坝商圈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我区消费外流。中心商圈打造应突出我区特色,将休闲、购物、娱乐、机场、郊区旅游等融为一体。

(四)增强服务意识,完善配套政策

建议区市政部门和交警支队取消美食一条街临时停车位收费,并增加停车位,为企业和消费者营造宽松环境。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促销,放宽对商品展览活动的限制,允许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节假日在商场周边举行促销活动,免收占道经营费,活跃节日市场。增加商贸流通产业专项资金的额度,以引导全区商贸流通行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集贸市场工作计划篇10

一、现状

城区现有各类集贸市场15个,其中农贸市场9个,工业消费者市场3个,其它专业市场3个。市场总体规模均不大,除翠百路农贸市场和红光农贸市场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其余市场的年成交额都不超过5千元。几个主要市场的大致情况如下:

1、翠百路市场

该市场95年由当时的××市政府组织兴建,××市商业网点建设,市场共投资325.8万元(其中工商部门投资100万元)。市场建成后由当时××市蔬菜公司承包经营,市场摊位年收入100万元左右(除门面外),目前,该市场现有市场管理人员20余人,由于市场管理人员都是本公司正式职工,市场经营的好坏不直接影响管理工作人员的收入,同时,经营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本公司职工工资支出,承包经营后再无资金投入市场的维修和改造,该市场仍是初建时的状况,市场大棚遍处漏水、电线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加之管理人员拿固定工资,责任不清,管理职能以落实到位。该市场创建多次被新闻媒体曝光,市场赃乱差的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20*年被区安委会列为重大安全隐患单位,责令限期整改,由于物业管理单位体制等原因,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一直未落实,我局已向区政府汇报,请求政府牵头,召集相关责任单位,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2、红光市场

红光市场第一期工程于94年兴建,开办者为红光实业总公司,第二期工程20*年建成投入使用,市场管理人员均为原红光村村民。该市场系红光实业总公司的下属单位,实行报帐制,不独立核算,市场收入全额上交公司,市场的管理人员在公司拿固定工资,市场全部是个体经营的门面房,安全隐患多。20*市场内“企鹅沙发店”被焚仅是一例。近年来,红光实业总公司,虽对一期工程的对外门面进行了整修,但原第一期工程的设施老化、陈旧,安全隐患突现,亟需改造维修。

3、毓秀门市场

该市场于99年由原市房管局兴建并投入使用,市场设施较好,20*年下半年,该市场对外承包,采取聘用制聘用物业管理人员,目前由于被聘用的市场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方法欠缺,该市场秩序一直较差。

4、杏花村小商品市场

该市场于93年由当时的××市政府牵头,兴济房地产公司组织开发,工商部门投资20万元。由于该公司开发后将市场内门面房大部分卖给了个体经营户,公用设施无人问津,虽然成立了兴宇物业管理公司,但不能履行市场物业管理职责,市场管理混乱,卫生秩序差,存在着市场内物业管理部门不健全,不能履行管理责任;市场内电线乱拉乱接现象严重;消防设施不齐全,消防通道不畅通,消防标志不明确(如发生火灾消防车很难到达一些场所);市场内无专(兼)职消防人员;场内存在经营户与居户混住,住所的安全意识淡薄(有烧煤等使用明火现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20*年、20*年该市场均被区安委会列为重大安全隐患单位,我局已多方努力,敦促物业单位进行整治,由于该市场已整体销售给个体,物业管理不能履行职责,安全整改措施一直未落实。20*年、20*年我局已多次向区政府、区安委会汇报、请示,请求政府牵头召集相关责任单位,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制定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5、中意批发市场

该市场是中意房地产开发公司兴建,20*年正式投入使用。该市场是城区唯一蔬菜批发市场,现有批发经营户14户,蔬菜批发辐射××城区周边的乡镇及周边石台、青阳等县。已初具规模,该市场距城区较远,给城区农贸蔬菜批发带来一定的不方便,因此,制约着市场的发展。

二、产生城区集贸市场不足的原因

一是市场建设先天不足,市场规划不合理。

现有的市场由于大都是在90年代初期兴建,市场的设计规划不尽合理。1、城区所有市场都没有设停车场,各种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停放的情况大量存在,导致市场的安全通道不畅。2、部分市场消防设施不齐全,(如杏花村小商品市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3、市场与商居混合,未能采取有效地隔离,如红光市场一期工程,小商品市场均存在经营户与居户混住,因此,市场无法杜绝使用明火,从而存在安全隐患。4、有些市场设施简陋、陈旧、电线老化(如翠百路市场大棚已经腐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是市场管理体制不顺,责任不明。

城区市场开办单位都是市、区、企事业单位,分属多家管理,市场管理人员都是市场开办单位的正式职工,市场实行报帐制,不单独核算,市场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好坏不直接与市场管理人员挂钩,端着铁饭碗怎能管好市场?由于市场管理责任不明,体制不顺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管理暴露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是现有市场管理体制难以使市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工商部门是集贸市场主要监管部门,承担大量的集贸市场监管职责,但市场的人财物三权均不在工商,工商部门对市场物业管理单位无任何制约措施。有些市场物业单位对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置若惘闻,不予配合,甚至公开抵触。工商部门根据《安徽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明确了市场开办者的职责,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市场创建的奖惩措施,但无法兑现。市场设施的改造资金和用于市场保洁等方面

的费用,工商部门无法落实。对市场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工商部门是看得见、管不着,有力使不上,遇有突击性工作任务,工商干部只好自己动手,甚至由工商干部充当物业管理人员,因此,现有市场管理体制难以使市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建议

为加快城区集贸市场改造,规范城区集贸市场管理,理清城区集贸市场产权关系,使城区集贸市场的建设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