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8:07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1

一、基本原则与目标

集贸市场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集贸市场必须符合集贸市场建设规划要求,实行属地建设管理,按照节约用地、方便群众生活、尊重民族风俗、维护环境秩序、繁荣经济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法建设,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摊点业户的经营利益,便于占道市场的清理、疏导和市场整合,有利于道路环境秩序的改善,促进个体经营繁荣,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制定集贸市场发展规划。各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规划市场整合范围和建设规模,列入重点工作,全力加快市场规划方案的实施。

(二)建设集贸市场。由各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集贸市场,集贸市场的建设必须经过审查批准,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影响道路交通,对原有占道市场,由属地管理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实施整体迁移。

(三)集贸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各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确保集贸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四)现有占道市场的管理。各管理责任部门、单位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控制,划定经营区域,实行定点定位经营,制止乱设乱摆行为,禁止乱搭乱建,清理外溢占道影响交通秩序。属地管理镇、街道、开发区组织尽快筹建新市场,新市场建成后,各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头组织,各有关职能执法管理部门全力配合,整合清理摊点入市经营,对拒不入市经营的依法处理。

三、市场开办与经营交易

(一)开办集贸市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集贸市场建设规划的要求;

2、具备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场所、设施和相应的资金;

3、拟上市商品符合国家规定;

4、其他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集贸市场开办者应当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负责集贸市场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建立防火、防盗、卫生、治安等制度,承担集贸市场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侵占和毁坏集贸市场的场地、设施。

(三)集贸市场的开办者应当按照公平、公开竞争的原则出租、出售摊位、设施,并与经营者签订协议,收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经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或变相收取租金、押金等。

(四)凡是国家放开经营的商品,均可进入集贸市场经营交易,但国家明确禁止上市交易的不得在市场内经营交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经营者必须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证照,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依法经营,从事专营、专卖和特种行业经营的,应当报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入集贸市场经营,农民进入集贸市场直接从事农副产品自产自销的,可以不办营业证照。

(五)集贸市场内禁止下列行为:

1、垄断货源、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骗买骗卖、扰乱市场;

2、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经营假冒伪劣商品;

3、倒卖有价证券或者以有价证券易物;

4、从事不正当竞争活动;

5、、算命、测字、看相以及从事伤风败俗、野蛮恐怖卖艺活动;

6、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四、管理监督与责任

(一)市场摊点经营者必须服从管理,文明经商,依法经营,在经营活动中从事违法违规经营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市场开办者认真履行市场日常事务管理职责,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单位的监督检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及时处理投诉反映事项,凡不履行管理责任义务的,有关监督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依法追究管理责任。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2

今年以来,针对集贸市场监管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与执法资源不协调、规范性差等诸多问题,荣成市工商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建立“层级推进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市场开办方、工商执法者、社会监督员三层监督制度,进一步细化了集贸市场监管层级,有效提升了集贸市场监管工作水平。

(一)建立市场开办方“单层监督”制度。坚持从监管责任入手,进一步明确市场开办方为市场管理第一责任人,组织300名市场开办经营者与工商部门签订了《集贸市场经营管理承诺书》,对市场内交易秩序、环境卫生、业户证照、食品安全等问题相关标准进行详细规定,要求组织人员定期开展巡查和监督,督促市场内经营者自律整改,促进经营规范性的提升。同时,建立了市场经营者信用评定标准,由市场开办方定期组织人员对经营业户开展考核,使信用体系成为农贸市场开办者日常管理的平台,有效解决了工商监管人员不足的难题,实现了工商部门监管关口前移的良好效果。

(二)建立工商执法者“双层监督”制度。结合网格化监管技术应用,对集贸市场开办方和经营者推行双层巡查监督模式,巡查人员填写并定期更新《集贸市场巡查记录》,动态反映集贸市场内经营业户的基本情况,对经营户的严重违法经营行为由工商部门立案查处。同时,结合监管实际,建立了责任追究链条机制,通过追究市场开办方的监督连带责任,降低市场开办方的信用等级等措施,有效杜绝市场开办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放任经营者不规范经营,甚至为非法经营提供便利条件的现象,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农村集贸市场走向规范化。

(三)建立社会监督员“三层监督”制度。为了引入社会监督力量,营造立体式的集贸市场监管氛围,该局在辖区集贸市场显著位置设置“公示宣传栏”240个,公示市场开办方、工商执法人员姓名、电话等,在每个集贸市场聘请2名社会监督员,进行定期驻场式巡查,对集贸对市场的管理情况、经营者的经销情况和执法者的执法规范性进行三层监督和信息反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效地形成责任明确的承担体系,着力形成全民参与的监督氛围,提高集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监管网络。

集贸市场“层级推进监督”机制建立以来,有效地解决了“两费”停征后集贸市场脱管、乱管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工商监管执法水平的提升。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 集贸市场; 计量; 经验; 实际

中图分类号: TU9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121-02

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工作是法制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是维护集贸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百姓利益,涉及千家万户,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的民心工程。

群众利益无小事,集贸市场计量工作关系着群众菜篮子、米袋子,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好集贸市场计量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各种形式的集贸市场发展迅猛,遍布城乡,在衔接产需、引导消费、解决就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重点抓好日常的监督管理,为消费者营造放心满意的购物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市已形成了4个集肉食、蔬菜、水果、粮油批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集贸市场,繁荣了我市经济,方便了城镇居民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成为一大难题,我们计量管理人员在监管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集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一些集贸市场的计量器具配备不合理、周检率低,计量作弊行为时有发生。

(二)集贸市场实施强制检定,很难收取检定费。有时甚至激化矛盾,有些经营者经常以收费问题为借口,拒绝检定,严重制约了集贸市场强检工作的实施。

(三)有的集贸市场内部管理无序,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集贸市场计量管理制度不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四)集贸市场量大面广,地域分散,成分复杂,规模不一。在用计量器具从木杆秤、案秤到度盘秤,电子秤,种类较多,监管难度大,治标容易,治本难。

二、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调查研究、寻找问题根源。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农贸市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受检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1.使用者计量知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2.不按规定缴纳检定费用制约了检定实施。

3.执法处罚不能解决量大面广的检定问题。

(二)主动协调、争取财政支持。通过调研分析,要解决农贸市场在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全覆盖问题,关键首先是解决检定费用问题,也就是检定费用谁买单的核心问题。

三、针对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集贸市场自律机制。在集贸市场的计量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主办者的作用。帮助市场培训计量管理人员,建立计量器具台帐,完善计量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经营者责任制考核办法,逐步建立“政府指导、市场自律、社会监督”的市场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1.完善监管机制。组织人员到所负责区域内的集贸市场进行调查、摸底。摸清集贸市场经营的基本情况;市场内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数量、使用状况、检定情况等;市场内是否设置符合要求的公平秤及检定情况;计量所负责执行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及商品量(含定量包装商品)的抽查,并建立市场检查室,专人负责集贸市场的日常检查。并做好登记、归类建档工作,建立计量基本情况数据库。

2.积极探索整治集贸市场的治本措施。加大对集贸市场计量工作的日常监督,营造市场诚实守信的氛围。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是采取设立集贸市场、“计量协管员”的方式,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及时沟通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设置计量违法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对集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公平秤、实行动态管理备案制度,提高在用计量器具强检受检率;四是建立集贸市场定量包装商品验货把关制度,从源头上抓计量;五是与集贸市场主办者签订“集贸市场计量监管责任书”,规范主办者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主办者管理市场的积极性,共同管理好集贸市场。

3.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市场离不开交易,交易必须有计量。对全市8个集贸市场的计量器具大力度开展检定工作,力争做到计量检定无死角。利用媒体大力宣传《计量法》和《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广造舆论,形成全社会认识计量工作,支持计量工作的浓厚氛围;在搞好宣传的同时,抽调技术人员,上门开展检定服务。检定人员根据集贸市场的经营特点,为不影响经商户正常营业,经常是早上班,晚下班赶往集贸市场,对计量器具进行认真、严格的检定、调试和维修,并在市场设立公平秤,聘请“群众计量监督员”负责市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真情的服务规范了市场的计量行为,促进了集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查处计量违法违规力度

监督检查工作主要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力量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集贸市场主办者未按规定对其市场内使用的衡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进行登记造册、备案的;集贸市场主办者未按规定设置符合要求的公平秤的;经营者(市场内各摊主)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计量器具或未经检定的计量器具的;经营者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作弊,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依据《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2002]第17号)从严查处。对阻挠、干扰计量管理和计量监督的行为,要坚决给予打击,严重的可通过媒体曝光。

(四)完善监管机制,在长效整治上下功夫

1.积极探索整治集贸市场的治本措施。2.逐步推行先进的计量检测手段和计量管理办法。

(五)加强正面引导,强化舆论监督

1.组织多种形式的计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2.通过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计量法律法规知识及计量器具使用常识。3.发挥典型带头作用,由办公室组织开展“计量信得过市场”评比活动,制定评比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市场,由领导小组予以授牌表彰,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告。树起一批计量环境优越、群众满意、政府肯定的“计量信得过”市场,发挥其在本地的辐射带头作用。

四、我市民生计量工作的启迪

(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做好民生计量工作的基础。

(二)当地政府的支持与理解是做好民生计量工作的核心。

(三)借助有效的载体是做好民生计量工作的关键。

(四)有效的监管是做好民生计量工作的保证。

五、集贸市场计量管理工作下一步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集贸市场计量管理长期作战的思想。

(二)完善法规,建章立制,实施集贸市场计量长效监管。

(三)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集贸市场、加油站计量文明建设。

总之,集贸市场计量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得到任务,集贸市场主办单位既是管理者,也是计量管理的被监督者,更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要切实端正思想,齐抓共管,把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守法重信的经营理念,共同为规范集贸市场经济秩序而努力工作。

为加强民生计量工作,确保我市良好的公平集贸市场交易秩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将集贸市场等涉及民生计量的在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划拔专项经费予以解决,并加大该类计量器具计量检定能力提升的投入,督促质监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

2.由市政府出台加强民生计量工作的政策文件,以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民生计量工作的领导,明确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使用单位(个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4

一、我区城区市场管理特点

*区现有各类市场64个,其中位于*、*、*、*、*、*街道的城区市场41个,位于其他镇街的农村市场23个。在城区市场中,农贸市场30家,工业品市场11个。另外还有600多家药店,餐饮业1020家。市场总体规模均不大,大多数市场的年成交额都不超过5千万元。

改革开放之初,主要由工商部门建设市场、经营市场。进入九十年代,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迎来了市场建设的黄金时期,“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政策应运而生,形成了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投资办市场的热潮,市场起到了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的重要作用。*年,原先由工商分局兴建并经营管理的渝航市场、*松桥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先后出让,双凤水果市场、两路建材市场、沙坪农贸市场、石船农贸市场、统景农贸市场、洛碛农贸市场等,按有关政策规定整体移交给区商委下属的物管所管理。20*年后,大型连锁超市不断开办、市场周边门市及游摊不断增多,集贸市场发展趋于稳定,有的甚至出现萎缩态势,呈现出市场开办和经营管理模式多元化,市场管理“多龙治水”的特点。

市场主体多元化。*城区既有国家开办的市场,如商委下属物管所(事业单位)开办的市场,又有企业开办的市场,其中企业开办的市场占绝大多数。企业开办的市场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往往对摊区摊位采取分零出售的方法,如华夏农贸市场,导致一个市场就有若干个业主,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市场开办者的多元化决定了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国家开办的市场,市场监管及卫生保洁由开办单位负责。企业开办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市场开办者成立物管机构,自己经营管理市场,如华夏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委托其他物管机构经营管理市场,如园区农贸市场、空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失去行为能力,市场业主们自发管理市场,如红金街农贸超市。

多头管理效率较低。例如商委负责市场建设的布点审批;市政委负责监督市场的环境卫生和临街商铺超出门窗外墙设置的摊位;工商负责经营登记和维护交易秩序;公安负责市场治安秩序和消防工作;交通和交警部门负责交通秩序、车辆停放和机动车非法运营;质检、卫生、动植物检疫等负责商品卫生和质量。

二、我区城区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区市场建设先天不足

现有的市场由于大都是在90年代兴建,市场的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占道经营游摊较多。

1、市场规模已不适应城区发展需要。市场建设规模偏小、摊位少、人流量大、交易集中,导致保洁难度大、乱设摊点现象和“摊外摊”现象相当严重。垃圾满地、人潮涌动,特别是下班时间,脏乱差、堵塞交通等情况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区大都市形象。如两路农贸市场建于*年,面积9000平方米,当时辖区10万人,现在辖区人口已达30万人,如此的市场规模已不能满足群众购物需求。

2、市场功能不完善。城区所有市场都没有设停车场,各种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停放的情况大量存在,导致市场的安全通道不畅。部分市场经营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设施简陋、陈旧,消防设施安装不齐全,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3、市场与商居混合,未能有效隔离。为此,造成市场周边及消防通道内长期存在大量游摊,严重干扰市场交易秩序和影响环境卫生。

4、城区占道摊点和背街小巷游摊较多。占道摊点主要表现为市场占道类、店外经营占道类、零星摊点占道类三种形式。各种占道经营,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5、城区市场有市无人或有人无市现象突出。如四号桥农贸市场自建成到现在,进场经营商户仅十余家,市场主办单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由于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长期不建,给一些无照经营户制造了可乘之机,自发形成农贸市场现象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是三号桥东侧20个门面出租经营蔬菜、家禽、水产等农副产品,骑门摊现象非常严重,商品质量、商家诚信缺乏有效监督。

(二)市场管理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对商品质量缺乏诚信查处不力。调查显示市场上众多熟肉制品、豆制品、鲜肉的质量堪忧。经营户声称自产自销,其实大部分在家中没有经过任何许可的情况下非法生产上市销售。市场管理部门却对此缺少有效监管。

2、对商品销售短斤少两管理不到位。绝大部分市场没有设立公平秤,只是在检查时做做样子,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短斤少两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管理人员对此却熟视无睹。

3、对市场管理人员疏于监管。市场管理人员重收费轻管理现象严重,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市场中的非法行为,市场主办单位疏于对管理员的管理,对出现问题的管理员不能严肃处理。

4、市场内环境卫生较差。市场内垃圾桶和保洁员配备不足,经营环境恶劣。特别是经营活禽、活鱼场所,就地宰杀,血水、鸡毛、鱼鳞满地,臭味难闻。主要是管理发营业执照的不管卫生,批准市场建设的不对市场经营进行管理。

(三)市场管理体制不顺

现有市场管理体制难以使市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工商部门是集贸市场主要监管部门,承担大量的集贸市场监管职责,但市场的人财物三权均不在工商,工商部门对市场物业管理单位无任何制约措施。有些市场物业单位对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置若惘闻,不予配合,甚至公开抵触。工商部门根据《*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明确了市场开办者的职责,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市场创建的奖惩措施,但无法兑现。市场设施的改造资金和用于市场保洁等方面的费用,工商部门无法落实。对市场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工商部门是看得见、管不着,有力使不上,因此,现有市场管理体制难以使市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市场管理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管理市场适用的法规,主要是*年颁布的《*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市场经营者的义务,但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部分条款缺乏处罚措施。如第十九条规定“市场经营者应免费设置复检的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但对短斤少两的经营户没有设置处罚条款。又如规定“进入市场的商品经营者,应当在市场经营者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划定的地点经营,不得随意摆摊设点”,该条款赋予了市场经营者划定摊位的权利而没加以限制,使一些市场在路口和消防通道以及市场内随意摆摊的行为成为合法。

按照《*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工商部门对市场经营者和商品经营者不履行市场内环境卫生义务没有处罚权,因此工商部门对市场内环境卫生管理束手无策。

三、加强市场秩序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加强领导

市场管理工作是民心工程,关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搞好市场管理也直接关系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成败。市场是展示*城区都市风貌的窗口,市场秩序恶劣会造成不好的国内甚至国际影响。为此,政府对市场工作要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各市场管理者管理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且要继续强化管理功能。特别是要将市场工作作为考核政府基层单位工作成绩的重要项目。

(二)合理规划,构建新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1、把市场建设规划纳入*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凡城市开发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必须将集贸市场纳入商业网点进行配套规划和建设。参照其他直辖市的做法,要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新建市场要充分考虑停车场、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等市场安全设施的功能,新建农贸市场要以小为主,以社区为主。同时,新建市场可由社区负责经营,这样既有利于社区的建设,又可解决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并且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

2、重点抓好居民小区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居民小区越来越成为我区居民住宅的主要形式。超市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区农副产品供应渠道多元化,特别是城区周边有大量农民自产自销蔬菜、水产、禽蛋等商品供应,农贸市场业态仍显示出独有优势。调查表明市民在购买这些商品时,依然首选农贸市场。

3、加快现有城区集贸市场设施的改造。城区现有集贸市场,尤其是90年代兴建的农贸市场,市场内设施陈旧、老化,部分市场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加快设施改造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资金等原因成为改造的瓶颈。为此,要引导市场主办单位打破所有制及地域界限,通过收购、控股、委托经营、融资租赁、招标招商等方式进行集贸市场设施改造。

4、加快现有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农贸市场农副产品实行无根无杂销售,既可节省消费者的时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又可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因此,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是现代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5、做好“堵疏”结合文章。建议政府考虑在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在合理的位置上规划一些便民摊点,以无偿的形式供当地农民销售一些自产的瓜果、蔬菜,同时为部分生活困难的居民及残疾人提供自谋生路的渠道。

(三)建立并完善市场秩序管理法律法规

建议区政府向市政府反映废止《*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重新制定一部包括市场的规划建设、投资兴建、登记注册、服务管理以及入场主体和交易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彻底解决市场秩序管理工作中各方责、权、利相统一的问题。明确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中的主管部门地位和市场主管单位的责任,彻底解决市场内发生纠纷承担责任的主体问题。明确将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的重点由管理市场经营者向管理市场主办单位转移。

(四)探索新的市场监管模式

1、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协会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经营者自我管理互相衔接、互相融合的市场管理体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重点引导,尽快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使四者有机结合,形成互动,推动市场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2、建立市场管理的网络机制。完善市场内打假维权网络。建立和推行名优企业、市场主办单位、执法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等多家参与的打假维权联席会制度。由执法部门和市场主办单位共同协商聘请消费者监督员,共同参与打假扶优维权工作。将名优产品厂家引入市场,设立名优产品专柜。结合工商部门“12315”投诉电话,对投诉问题多的市场、商品展开专项整治。完善消费者举报奖励和为举报人保密的制度。建立针对市场管理人员的监督举报网络。市场服务管理机构要公布市场管理人员的监督举报电话。对市场中存在的管理人员不作为现象,执法部门应及时纠正,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完善上市商品渠道认证制度。对农副产品市场上销售的豆制品、熟肉制品,要进行经营者提供合法进货凭证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市场内经营的商品全面推行索证制度。结合索证,对场内商品的厂家进行考察备案。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农贸市场;地方立法;对策建议

农贸市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公共事业,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与建设。当前,已有多地就农贸市场管理进行了立法,这对于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立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需求有所改变,农贸市场管理面临的形势有所变化;另一方面,现行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需要修正与完善。农贸市场管理依据的法规是农贸市场发展基础和运行保障。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的背景下,从法规政策角度研究农贸市场,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①

一、农贸市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农贸市场是联系农产品种养者、经营者、消费者的重要纽带,是城乡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流通渠道,是重要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和大众消费服务平台。当前,一些地区的农贸市场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造成农贸市场建设及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与加强城市管理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一是农贸市场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统一技术标准,存在布局不合理,部分农贸市场配套设施不全、功能布局混乱,因先天条件不足导致的“脏、乱、差”等现象。二是部分现有农贸市场并未达到升级改造标准,大多基础条件较差,导致后续管理难度较大。三是部分农贸市场公益性减弱,管理力度相对松弛。一些公办农贸市场的所有权已转移至社会各类市场主体,其缺陷就是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只重视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四是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发挥不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五是市场开办主体责任不明晰,建设标准不统一,对经营者约定不足、督促不够,对自己承担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责任不清楚。六是少数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不遵守市场管理规定,缺斤少两、价格欺诈、质量不合格、违法经营现象时有发生。七是农贸市场管理行政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农贸市场管理涉及商务、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公安、应急、消防、城市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造成监管弱化和监管缺位等现象。八是“马路市场”冲击正规农贸市场。正规市场周边常不同程度伴存着“马路市场”,既影响了市容市貌,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也损害了市场内合法经营者的利益,造成有市不入、有市空置的现象。九是农贸市场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农贸市场综合等级评定措施尚未出台等。十是现有法律亟须完善。国务院《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已于2017年3月废止,而省级层面出台的多数是集贸市场管理条例,对农贸市场管理不够具体,且制定实施年代较早,明显滞后。

二、农贸市场的立法现状

(一)缺乏统一的农贸市场管理法律法规

国务院《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废止后,在国家层面尚缺少统一全面规范农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目前,农贸市场规范管理依据更多散见于各领域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问题依据《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及“三小”条例等;环境卫生问题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地方性法规,如各地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此外,还涉及建设规划、市场秩序、公共消防安全、防疫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比较零散,不利于操作。

(二)农贸市场管理地方立法有待规范和完善

安徽、湖北、四川、广东等省先后出台过与农贸市场管理相关的条例。这些条例虽均涉及农贸市场的管理,但都不够具体,且制定实施年代较早。2015年修正的《立法法》赋予了设区的市具有城乡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权,各地开始针对农贸市场管理进行立法,如徐州和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广西《南宁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百色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农贸市场管理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1.相关规定适用范围不协调。各地立法对适用范围都进行了明确,有些适用范围为市中心城区的农贸市场,不包括乡镇;有些全域适用。当前,城乡农贸市场发展状况不平衡,城区和乡镇差别较大,若将所有乡镇农贸市场纳入适用范围,容易因基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执法力量较弱等原因,对法规施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主管部门混乱。农贸市场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体,立法层面赋予了众多行政部门参与管理权。实践中,将市场监管部门明确为主管部门、牵头部门的情况都存在。倘若各部门之间没有协调机制,只进行分散管理,不利于农贸市场发展。为此,需要设定协调机构协调各部门工作,厘清各部门的职责。3.农贸市场的定义混乱。不同地方的立法对农贸市场的定义各有不同,如《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农贸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和相应设施,以食用农产品现货零售为主的集市型交易市场。”《徐州市区农贸市场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农贸市场,是指依法设立,有固定场所与设施,专门用于农副产品交易的市场。”《贺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农贸市场,指依法设立,由市场开办者提供固定场所和相应设施、市场经营管理者实施经营管理、场内经营者在其中公开进行农产品、农副产品交易的场所。”农贸市场若无明确规范的定义,容易产生管理真空。4.违法违规行为处罚条款不完善。有关农贸市场的地方性法规基本都明确了禁止性的行为,但未明确对应的罚则,导致法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虽然部分领域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如食品安全、计量、价格、消防、环境卫生等,但都散见于各部法律法规规章当中,且其中部分规定并不明确。有必要进行梳理列举,方便执法,以避免监管部门执法时无法可依,以及因责任不清导致市场开办者与市场经营者出现矛盾。

三、完善农贸市场地方立法的对策与建议

运用法治对策,完善农贸市场地方立法,需要明确几个关系:一是管理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当前农贸市场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有秩序、有目的的管理是农贸市场持续发展的保障。二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农贸市场的地方立法不仅要理顺各部门监管职能,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更要规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三是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是外部管理,农贸市场开办者的管理属于内部管理,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各方的出发点和要求不同,需要平衡各方需要。四是刚性与柔性的关系。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遵守禁止性的刚性规定,也要采取鼓励等柔性手段,依此可以减少监管者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

(一)找准主要问题

农贸市场“脏、乱、差”等问题历来是农贸市场管理痛点、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农贸市场开办者及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主体职责不明晰,出现监管真空;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等。针对具体问题,通过立法明确管理部门,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解决农贸市场“脏、乱、差”等问题,农贸市场管理即成功一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只要根据自己的职能管好食品安全、交易秩序等就可以完成农贸市场的整个管理工作。

(二)理顺监管职能

农贸市场管理涉及的监管部门多,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尚未完全厘清,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梳理确认。《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督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关于印发农贸(集贸)市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23号)等对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农业农村部门要督促指导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商务部门要指导市场做好设施改造,提升改善经营和消费环境;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市场疫情防控的技术指导;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市场商品交易行为的综合监管执法,督促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地方立法要根据以上规定对各部门职责进一步梳理,明确相关责任,并设立相关的协调机制,统筹各管理部门,避免执法的分散化,确保各部门监管有法可依。

(三)平衡各方要求

各地农贸市场管理条例第一条均明确了立法目的,开宗明义维护市场开办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等的合法权益。因此,很有必要回应各方的需求,平衡各方利益。一是从监管者角度看,要更多考虑从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出发,理顺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关系,解决农贸市场管理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高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从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角度看,要更多考虑如何保证其经营收入,处理解决好市场周边乱摆乱卖对其经营带来的冲击,确保公平对待经营者,维持租金稳定等;三是从消费者角度看,更多期待干净、整洁、有序的购物环境,要保障消费者停车方便,购买的食品安全,不缺斤少两,价格公开。

(四)明确处罚条款

法律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要将付出违法成本作为一种治理导向,根据违反禁止性规定行为的危害程度,明确相应的处罚性条款。这样既能规范经营行为,也能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避免产生因为处罚尺度不一造成的矛盾。另外,规范农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众多,其间不乏部分不统一的表述和罚则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五)突出特色条款

地方立法应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彰显地方特色。如广西钦州市属于沿海城市,海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大蚝颇受外地游客的喜爱。但目前该市关于海产品的销售规范较少,知名度有待提高,品牌化有待加强,对建设海鲜市场的扶持政策也有限。要结合本地实际和钦州特点,进一步提高钦州海产品的知名度,尽快建成品牌运营的专业化海鲜市场。对此,市、县(区)人民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

四、结语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6

一、与商品准入制度建设相结合,推行“四项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借鉴商品准入制度建设的思路,按照“对集贸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法的经营者和不合格的商品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违法经营者依法予以查处,对商品及其经营者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方式,探索、建立和推行集贸市场“四项制度”。

一是推行商品票证备案制度。对集贸市场商品的备案主体、备案对象、备案内容、备案方法及监督检查做出具体的规定,制发统一的《集贸市场重要商品备案登记表》,检查市场商品的进货渠道,建立集贸市场主办单位对市场内经营者所经销的商品进行登记备案的管理办法。

二是推行商品质量抽检制度。根据国家工商局《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办法》,制定商品质量抽检制度。从抽检部门、抽检范围、抽检时间、抽检内容、抽检方式、抽检程序、抽检费用、公布结果和结果处理等九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提高商品质量,切实履行监管职能,规范工商部门的商品质量检查,净化商品市场环境。

三是推行商品销售信誉制度。要求集贸市场经营户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由工商局统一制发的《集贸市场商品销售信誉卡》或者税务发票,要求市场业主在其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必须提示消费者索要《信誉卡》,引导经营者遵守商业道德,讲求诚实信用,维护集贸市场秩序,营造诚信经营、信誉至上的良好风尚,在全市集贸市场营造“诚信经营、健康消费”的良好氛围。

四是推行市场业主责任制。工商部门与市场业主签订合法经营责任书,让市场业主作出不制假、不售假的承诺,明确其责任,形成“工商牵头、经营者参与”的监管氛围,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集贸市场监管的目的。

考虑到“四项制度”的法律支撑、群众基础以及操作难度等问题,可以先在一些地方先行试点,经过试点运行和逐渐得到广大市场业主和经营户的理解和支持,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二、与信用公示建设相结合,推行集贸市场诚信经营和违章违法公示制,加大打假力度

借鉴信用公示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经营者台帐和信用户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定标准,归集诚信经营信息和违章违法信息,定期和不定期地在集贸市场内将诚信经营和违章违法情况予以公布,每年评比诚信经营户和诚信经营摊点,亮牌经营。同时,加大打击无照经营行为和欺行霸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掺假、短尺少秤等违章违法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和打假力度。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加强农贸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农贸市场交易秩序,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实农贸市场开办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保证食用农副产品消费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贸市场是指由开办者提供固定场所、设施,有若干经营者进场进行集中和公开交易农副产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交易市常

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开办者,是指依照《广东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设立从事农副产品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等主体。

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经营者,是指在农贸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本市范围内农贸市场的开办、经营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农贸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各镇街人民政府履行对农贸市场规划、培育和发展的职能,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辖区内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农贸市场文明创建、食品安全、动物防疫、消防安全、建筑安全和重大疾病防控等工作开展检查和考核评比。牵头组织对不依法经营的农贸市场进行整治、关闭、取缔和拆迁。

经贸、国土、建设、消防、农业、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税务、物价、城监、动物防疫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协同做好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作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市关于开展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和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辖区内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章 市场开办者

第六条 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的要求;

(二)具备与开办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地、设施、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三)具有与开办市场的规模相应的资金;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七条 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市场登记注册手续。领取商品交易市场登记证后市场方可开业。

第八条 市场开办者应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准入制度,杜绝各类不安全食品上市:

(一)应当与场内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书(协议),订立食品质量保证及对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退货等条款;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8

第二条成立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评选委员会,由县工商局局长任主任,县食安办主任、县文明办分管副主任、县工商局分管副局长、县商务局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县市管办、县城管执法局、县物价局、县公安局、县公安消防大队、县卫生局、县药监局、县质监局、县规划局等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县工商局,负责评选活动的各项日常工作,县工商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三条评选对象。县范围内经注册登记,且经营场地面积在500㎡以上的农贸市场。

第四条评选时间。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每年评选一次。每年的3月份以前受理申报,每季度由市场主办方对照星级文明农贸市场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一次自我督查考核,并将考核情况登记备案。每年11—12月份由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年度考核评选,报县评选委员会审核确定。

第五条评选方式。

(一)实地考核,现场打分。由县工商局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和相关社区组成考核小组,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暗访、召开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征求意见等方式进行。

(二)综合评议,集体审定。由考核小组向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评选委员会介绍被评审农贸市场的考核验收情况,评选委员会委员依据考核成绩进行集体审定。评审星级文明农贸市场,须有评选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

第六条评选标准。农贸市场考核实行百分制,依据《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考核量化标准》(见附件)评分,75—85分评为“三星”,85—95分评为“四星”,95分以上评为“五星”。

第七条奖励措施。凡被评为县三星级文明农贸市场的单位,由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评选委员会在《日报》(新农村版新闻)、政府网站、县人民政府公报等媒体上予以公告。县政府对评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农贸市场分别给予1.5万、1万、5000元的奖励。

第八条动态管理。

(一)事后督查。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对照星级文明农贸市场标准,组织成员单位实施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市场获评星级市场后,有关硬件设施、配套服务、环境卫生等方面是否巩固和保持原有水平,市场信誉、物业管理、商品质量、经营行为等方面是保持原有的水准。

(二)问题处理。各相关执法部门和基层工商所在日常监管、季度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或经营者、消费者举报有关问题经查属实的,应及时责令市场开办者限期整改;对两次要求限期整改后仍然达不到原有星级标准的,给予降低星级标准处理。

(三)摘牌处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选委员会对星级文明市场给予摘牌处理:

1.对工商部门三次要求限期整改仍未达到原有星级标准的;

2.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

3.发生有关食品安全、消防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对被摘牌的市场自摘牌之日起两年内不予受理星级文明农贸市场申请。

第九条申报要求。申报县星级文明农贸市场,由市场开办者向所在地工商所提交星级文明农贸市场创建申报材料。新办市场,开业满1年即可申请。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9

一、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的时间

自*年*月*日起,开展为期*天的专项整治集中行动。

二、总体要求目标

集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切实解决集贸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种隐患,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执法合力,确保集贸市场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集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任务目标是集贸市场内从事生肉、熟肉及熟肉制品,酱菜、水产品及其它食品经营的达到*%证照齐全,亮证经营;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无营业执照的食品经营户达到*%予以取缔,所有食品摊点卫生环境卫生设施达到*%配备齐全,市场监管责任达到*%落实到人。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为加强对集中行动的组织领导,确保集中行动取得成效,成立集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县工商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分局、市场科、消保科、注册科、法制科、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场科,由市场科科长*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广泛发动,加强宣传。要将本次集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重大意义,通过印发通告宣传材料,电视广告,召开市场主办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在市场上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县电视台要对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宣传。

(三)集中时间、人员,开展集中执法.一是查证照是否齐全。对集贸市场从事生熟肉和其它熟食经营户凡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无营业执照的,卫生部门现场验收,符合标准的,由卫生部门现场填写有关手续,从低收取办证费,*日内办结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后由工商局统一按最低收费标准办理营业执照;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坚决取缔,市场主办单位在市场内不予安排摊位。二是强化商品准入管理。督导食品经营户建立索票索证制度,如实记录商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并悬挂公示牌进行公示,从事批发业务的要建立销售台帐,如实记载批发的商品品种、规格、数量、流向等信息,生肉经营户还要有检验检疫证明合格印章等。三是规范食品经营者的卫生设施。各工商分局要按要求督促从业人员销售食品时必须穿着“三白”(白衣、白帽,白口罩),摊位必须配备防尘防蝇设施、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取消其经营资格。四是实行“场厂挂钩”制度。所有经营者必须从正规规渠道进货,必须与工商部门签定保证书,确保所有商场、超市销售的猪肉*%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五是严厉查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法行为。严厉打击销售病死肉、注水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猪肉的行为。六是开展食品检测,利用工商分局配置的快速检测箱对蔬菜、酱菜、豆制品、水产品、水发食品、猪肉等进行不间断检测,重点查验蔬菜的农药残留、酱菜的工业用盐、水发食品的双氧水泡制,水产品的甲醛超标和豆制品的吊白块等问题,对经初步检测并经法定部门确认的问题食品一律采取下架、封存、销毁等强制措施。七是加大对集贸市场散装食品管理。经营者经销的散装的粉条、腐竹、木耳、银耳等食品必须出具生产者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必须建立进销货台帐,必须保证运输、储存环节的食品安全,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包装,并加贴联系电话,以保证商品可追溯机制落到实处。

四、解决市场内经营区域划分不合理问题。

各工商分局要协助市场主办单位,搞好市场归行划市工作,重点解决市场内的食品经营区和非食品经营区没有明显分开,鲜活畜禽经营区和食品加工区没有分开;入口食品与有毒有害化肥、农药等物品摆放一起的突出问题,切实消除市场安全隐患。

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篇10

一、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二、开展全面清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6月2日至6月3日,市工商局市场科分别会同江阳区工商局、龙马潭区工商局,对我市城区主要超市、商场和农贸市场、农村市场对“限塑令”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来到百子图农贸市场一水果经营户摊前,见该经营户还在大量无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江阳区工商局副局长雄开刚立即上前耐心作好解释,向经营户讲清楚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是为了引导公众减少使用和循环利用塑料购物袋,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总量,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在龙马潭区王氏商场,工商干部要求广大经营户:一是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二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本办法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三是商品零售场所应当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在销售凭证上单独列示消费者购买塑料购物袋的数量和单价和款项,不得不按标示价格销售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应当建立塑料购物袋购销台账制度备查。在红星农贸市场,百子图农贸市场、泰安镇广大经营户、消费者都在大量无偿提供和使用塑料购物袋。

从检查情况看,汇通、佳惠等超市对“限塑令”贯彻执行好,将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和塑料购物袋的价格都张贴在超市的显要处,塑料购物袋价格有0.20元/个、0.40元/个、1.50元/个不等。而商店、农贸市场、农村市场等场所对“限塑令”贯彻执行相当差。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涉及到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要改变消费者这一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对经营户、消费者宣传、教育,对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家、经营户进行查处,全面制定配套措施,培养公众“循环利用”塑料购物袋的观念,才能有力地保证 “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全年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467人次,检查农贸市场262个,检查经营户8390户,查处不合格塑料袋3.14万个,主要检查经营者是否停止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在检查中发现,由于市民早已习惯了“两手空空”上商场,心安理得享受免费塑料购物袋带来的方便,已经对塑料购物袋产生了依赖症这种现状,目前没有更好的、更方便的袋子(篮子)替代塑料袋,因此“限塑令”不能很好地在农贸市场中贯彻执行。

三、强化日常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将“限塑”工作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之中。将集贸(农贸)市场以及销售门店提供、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情况作为监督检点,对提供、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违法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对销售未加贴(印)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的塑料购物袋的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处罚,对集贸市场内销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行为,坚决按照《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进行查处。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开办单位为市场限塑第一责任人,建立市场内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管理制度,承担起督促检查场内商户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规定的管理责任。同时建立农贸市场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情况的日常巡查监管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规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

1、塑料袋销售商仍然还在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集贸(农贸)市场符合规定的环保塑料袋销售户极少;

2、我市集贸(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鲜肉、卤制品、干鲜等经营户都仍然还在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

3、部分经营户特别是农贸市场经营户对“限塑令”抵着情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