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1 10:15:58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体质;营养计划

引言

由于我国农村学生的体质较差,相比于城市同龄学生而言,出现营养不足的现象较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自2011年开始,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且开始实施,香格里拉县纳入“计划”学生总数为14136人(中学生4132人小学生10004人),补助标准为每天每个学生3元,一年200天计算,本县用于“计划”补助总额为每年848.16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膳食补助。该计划的实施对于农村学生的身体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直接推动我国农村学生体质提升得到根本的提升和改善。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介绍

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在总人口数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很多农村地区的学生面临着营养不足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身体发育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一天只能吃一顿饭,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将按照一定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膳食补助,其中试点的范围包括963个县或者市,该计划每年所需资金约为500亿元,惠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其中,香格里拉县就是一个常规监测县。该计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营养改革试点,根据实际情况中央将给与财政奖补。比如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每天为每个学生补助3元,其他地区有的每天每人补助五元,有的补助两元,具体的补助标准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该计划中除了对学生的营养膳食情况进行改善,还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的建设、改造提升到学生的发展日程中,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同时,还强调了要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对进入学校的各种食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食品的安全。制定相关的供餐规范,对供餐数量、质量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加强学校的营养指导,同时要接受家长、学生、社会力量的监督,确保该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和实施。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监督,通过对学生的营养状况的监督和了解,可以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落实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该措施的落实。

(一)对监测的对象进行抽取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的营养健康状况进行监测,是促进学生营养状况改善的重要措施,监测的范围包括全国各个省、市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常规监测,在一些地区需要开展重点监测。常规监测县指的是实施该计划的所有试点地区的县、市,重点监测县指的是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省份中,随机抽取其中的几个县或市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确定了常规监测县以及重点监测县之后还应该要在具体的县内抽取相应的学校进行监测。对监测的范围进行确定之后,在评估期间内要保持一定的监测频率,实施跟踪监测。

(二)监测内容

对该计划实施监测的时间一般为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各种数据的收集。监测的指标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县一级的基本情况。常规的监测指标有几个方面,即学生的身高以及体重、学生的膳食摄入情况、学生因病缺课的情况。由于我县属于常规监测县,因此在日常的监测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膳食摄入情况、膳食标准改善之后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学生的身体素养,确保学生营养计划的有效落实。另外,也对本地的营养知识情况普及状况进行监测,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校的健康教育开展的具体的情况。

(三)监测管理

对于该计划实施状况的监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对全过程都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其中对于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应该要明确,比如监测评估专家组,主要负责对监测评估的方案进行制定,定期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便调整监测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则主要负责监测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支持。从中央到各个村级部门,都应该要积极贯彻相应的政策方针,确保具体的营养计划可以落实,同时能够对具体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促进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实际的改善。第二,要进行数据上报与审核。在各个试点区域要建立学生营养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具体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报表,做到数据的及时传输,能够及时传输到县级部门、市级部门、省级部门、中央部门,相应部门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第三,加强监测报告的形成,我县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期形成严谨的报告,上报给更高一级的相关部门,确保国家层面中与实施该计划相关的领导人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第四,加强对资料的管理,在监测过程中,各种监测数据是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计划的实施以及监测过程中要对各种数据以及资料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丢失,同时要加强各种资料以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加强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测是确保计划中各项内容能够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监测过程中应该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对监测队伍以及监测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培养,确认监测人员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对各种监测仪器要进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养不良现象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学生的营养状况改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要加强监测的力度,确定监测的范围、内容、方法等,促进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从而促进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帆,张倩,徐海泉,张燕.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和运作模式[J].中国学校卫生,2014(09)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计量检定 校准 计量器具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计量检定是指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是一项法制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它是统一量值,确保计量器具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是进行量值传递或量值溯源的重要形式,是对全国计量实行国家监督的一种手段。

校准是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其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计量器具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领域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在整个计量立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全国量值的统一,首先反映在计量器具的准确一致上,计量器具不仅是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且是计量部门提供计量保证的技术基础。

环境监测是一项十分系统并且相对复杂的科学技术工作,其作用就是收集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可比性的综合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服务和保障。良好的环境监测水平,对于环境的综合治理来说,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环境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可靠,需要通过科学、快速、准确的检测仪器进行评定。然而环境状况监测仪器及所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否合格,监测分析到的数据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监测技术水平的高低,更关系到政府监管部门对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监视污染源排污和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收服务的判断和决策。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要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环境应急预案、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而质量管理工作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计量器具、计量仪表的检定与校准,只有经过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和计量仪表才能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否则所测试的结果将是“天文数据”,无法确认。

比如对大气中二氧化硫(SO2)的监测,分析方法: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在分光光度计及其它条件没有误差(或在允许误差内)的情况下测得的一组数据及所得的回归方程见表一。

分析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情况:

名称:二氧化硫(甲醛法);编号:206044 ; 标准值: 0.632±0.031(mg/L)

取样体积:10ml;空白吸光度:A0=0.040;样品吸光度:A=0.296-0.044=0.252

将吸光度A=0.252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得5.727;计算样品浓度值为:C=5.73/10=0.573(mg/L);对照标准样品标准值得结论:环境标准样品分析值合格。

但是在分光光度计的波长(λ)没有检定或校准,波长误差超出允许误差-2的情况下:光度计指针在λ=577nm处,而实际波长是在λ=575nm处;如果其它条件没有误差(或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在使用同一台光度计,同一个样品,同一个分析人员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测得的一组数据及所得的回归方程见表二。

标准工作溶液浓度:4.00μ

分析同一个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情况:

样品吸光度:A=0.294-0.044=0.250

将吸光度A=0.250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得5.659;计算样品浓度值为:C=5.659/10=0.566(mg/L);对照标准样品标准值得结论:标准样品分析值不合格。

从以上两次分析结果来看,一旦仪器设备出现的误差超出允许范围,在其它相同的分析条件下将会出现不同的结论。

正所谓“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计量是质量的保证手段”,今天的社会,可以说“没有计量,寸步难行”。所以监测仪器、设备等计量器具的检定与校准是保证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可靠的保证。也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一项重要活动和措施。那么该如何保证监测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合格,并且使其所测试到的结果准确、可靠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建立仪器设备(含自动在线等集成的仪器设备系统)的管理程序,确保其购置、验收、使用和报废的全过程均受控。

②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应有量值溯源计划并定期实施,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仪器设备按时检定,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并且国家有检定规程的仪器必须经有资质的机构检定。

④仪器设备及时校准,未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或尚没有国家检定规程的仪器可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校准,也可以自校准。自校准时,应有相关工作程序,编制作业指导书,保留相关校准记录,编制自校准或比对测试报告,必要时给出不确定度。校准结果应进行内部确认,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⑤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明显的标志表明其状态。

⑥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在使用前、维修后恢复使用前、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返回后,均应进行校准或核查。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带至现场前或返回时,应进行校准或检查。

⑦对于稳定性差、易漂移或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监测以及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两次检定或校准间隔内进行期间核查。

⑧所有仪器设备都应建立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档案包括购置合同、使用说明书、验收报告、检定或校准证书、使用记录、期间核查记录、维护和维修记录、报废单等以及必要的基本信息。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478 R1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2)01-0001-04

【关键词】学生保健服务;组织和管理;卫生保健提供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学生是一个处于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关键时期的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素质及社会和谐发展。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群高度聚集、群体性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的特殊场所。学校卫生工作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要求。现就学校卫生工作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述评如下。

1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

1.1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起步 学校卫生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它最初在学校开展一些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项目,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学校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初,192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当时的北京市政府警察局在东城合办卫生事务所,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包括学校卫生工作,逐渐在学校开展学生体检、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及预防接种等工作。1929年2月,当时国家政府的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组织了学校卫生委员会,同年颁布了“学生健康检查规则”。该学校卫生委员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学校卫生的行政管理专门机构。1935年制定了“城市小学学校预防沙眼方案”,供推广实施。但由于当时的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军阀混战,学校卫生工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施,医学院校没有设立预防医学专业,从事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很少,学校卫生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1.2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平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发展儿童健康和学校卫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8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就学生体检、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做出明确规定。同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首次全国学校卫生工作会议。自1951年到1966年教育部或/和卫生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指示、政令等十多项,主要涉及学校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学校医务人员编配及职责,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改善学生营养、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流行、学生常见病防治等。如1961年1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1964年9月,卫生部、教育部、文化部、建筑工程部、国家体委、、全国妇联、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联合《关于试行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草案)的联合通知》等。上述法规政策的规定为新中国学校卫生工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使学校卫生工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20世纪50年代,随着部分医学院校学校卫生教研室的设立和各级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科的建立,全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初具规模,学校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得以逐步开展,并在工作中逐渐完善了各级学校卫生保健系统。1960年,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展,学校卫生学改名为儿少卫生学,由叶恭绍教授主编的全国医学院校使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出版,标志着儿少卫生学科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1966-1976年的“”,使学校卫生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78年4月14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恢复或重新制定学校卫生规章制度,学校卫生工作得以恢复。学生近视眼、龋齿、蛔虫、沙眼、肺结核、鼻病和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得以恢复,并逐步得到发展。

1.3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是学校卫生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1979年5月15-2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构、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卫生规章制度、重视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会议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加强学校卫生监督指导等一系列卫生政策措施,将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3.1学校卫生管理法制化 1979年12月6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1980年8月26日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199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和卫生部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对学校卫生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使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法制化。为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和学校卫生标准,包括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学校疾病防控、学校健康教育、学生健康体检、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建设、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卫生机构及人员管理等。如《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2002年)、《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卫生知识培训基本要求》(2006年)、《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1992年)、《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1992年,2008年重新修订)、《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2003年)、《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08年)、《中小学校卫生室器材与设施配备目录》(1993年)、《关于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的指导意见》(2004年)、《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2008年)、《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 3876-2002)、《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方案》及《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2000年)、《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1995年)、《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199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通知》(2010年)等。

1.3.2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化 《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将“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

素质进行调查研究”列为纲要19项主要任务的第3项,1979年在16个省市开展了7~25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调查。1985年,由教育部牵头,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展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多民族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在1985年调研的基础上,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教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87)教体字022号]中,明确提出建立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研的制度,以及时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确定每5a开展一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自1985年至2010年已成功地组织开展了6次大规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2002年,在每5a开展一次大规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基础上,又在全国部分地区和高等学校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a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从而形成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监测)及公告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对健康体检项目、经费解决途径、体检机构资质、健康检查结果反馈与档案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1.3.3学生常见病防治规范化 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全国爱卫会共同下发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1992年)和《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1993年),对学生常见疾病(沙眼、视力不良、龋齿、牙周病、贫血、营养不良、肥胖、肠道蠕虫病等)的筛查、治疗和预防,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等方面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国学校卫生工作者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措施,经过10a的努力,使得曾经严重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沙眼和蛔虫感染两大疾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如城乡学生沙眼患病率分别从1992年的15.88%和17.87%,下降到2000年的7.5%和8.0%;城乡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4.94%和26.60%,下降到2000年的1.1%和6.6%,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蛔虫感染率已下降至1%以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996年3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轻工总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豆行动计划”的通知》,确定了10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和2个经济较发达县(市),进行课间为中小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豆奶为主的“大豆行动计划”的试点。1997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午餐”。2000年8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实施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是借鉴国际经验,为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由定点企业按统一质量标准生产、配送的学生饮用奶的专项计划。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营养知识教育,并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实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2001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学生营养餐的指导意见》要求学生营养餐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家长自愿”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各有关部门、生产企业、中小学校、民间团体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因地制宜,探索学生营养餐的发展途径与做法;要坚持质量第一,把好卫生关;贯彻科技支持;要开展宣传教育,取得全社会支持;要与现有大豆行动计划、学生奶计划等专项计划相配合。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科学营养等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启动国家试点、支持地方试点、改善就餐条件、鼓励社会参与、完善“一补”政策等五方面内容。

2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卫生法制化建设有待加强 1990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6月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指导学校卫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已公布20余年,其中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当前学校卫生工作实际和现实要求。另外,《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执法力度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贯彻落实不够。

2.1.1《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需要修订 《条例》应将学校教师及职员纳入学校卫生服务中,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性社区,学生、教师及职员是学校这个特殊社区的组成人员,他们的健康状况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如教师、职员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造成学生伤害,甚至死亡时有发生;教师、职员患传染性疾病致使学生感染,甚至暴发传染病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条例》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中应该纳入学校教师、职员的健康问题。《条例》应纳入特殊学校,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社会公平性,《条例》第三条规定了“本条例所称的学校”,没有体现特殊学校,如盲、聋、哑学校,培智学校等,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服务,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社会公平性。《条例》第六条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预防性监督,但2004年《卫生部关于卫生行政许可项目清理结果的通知》(卫政法发[2004]277号)显示,2004年5月19日《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公布取消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卫生许可。造成许多地方无法依据《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开展“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选址、设计实行卫生监督”,使得学校选址存在问题,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另外,学校食堂、厕所、卫生室等布局不合理,造成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学生主要健康问题和常见病是20世纪80年代问题,现在学生主要健康问题发生明显变化,伤害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一位死因,近视眼、肥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学生主要健康问题;学校卫生工作重点需要在常见疾病防控基础上,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预防、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及干预等工作方面。《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的职责,但2001年各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机构调整,分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部门,存在职责划分不清,出现工作衔接不畅、推诿等现象,需要修订《条例》对各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2.1.2学校卫生政策法规执法力度需要加大 《条例》第五条规定: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h,中学不

超过8h,大学不超过10h。《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h,初中学生9h,高中学生8h。但家长、校长、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树立“健康第一”思想;而是“智育第一”的观点,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为中心的意识,仍强势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贯彻落实不够,《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执法不力。

2.1.3学校卫生标准需要制订或修订 学校卫生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规范学生健康管理和学校卫生服务。学校卫生标准的对贯彻执行学校卫生法规、加强学校卫生监督管理有重要意义,对强化学校卫生的科学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学校卫生工作呈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截至目前,我国学校卫生相关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部分标准还存在标龄太长,如《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1533-1989)、《儿童少年血红蛋白筛检》(GB/T 17099-1997)。现有标准不能覆盖所有健康问题,特别是某些主要健康问题,如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没有中国的标准。因此,亟需完善学校卫生技术规范、工作规范、管理规范,确定儿童青少年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健康状况和身体测量正常值,完善并拓展学校建筑设计与设施、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学校家具及教具、儿童青少年卫生用品、教育过程、儿童青少年健康检查及管理、健康教育规程等方面的卫生标准。

2.2学校卫生管理体系不健全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卫生部和教育部均有相关司局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规划,在省、地市和县级卫生厅、局和教委负责当地学校卫生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使得各地在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时在规划上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在工作上没有形成一个平台、在管理上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影响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

2.2.1学校卫生管理网络不健全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但由于学校人员编制限制,很难达到《条例》规定,大部分中小学校甚至没有校医。有校医的学校,由于校医自身素质、工作任务繁重琐碎,仅限于对学生的轻微疾病作应急处理,很难开展相关传染病预防、学生常见病登记等学生卫生保健工作,使学生常见病的三级预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2.2学校卫生监督指导滞后 本世纪初,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部司局内部调整,监督司撤销学校卫生处,职能分散到相关司局;2001年各级卫生防疫站也进行机构调整,分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部门,针对学校卫生监测、监督和技术指导职责划分不清,出现工作衔接不畅、推诿等现象。另外,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被取消,学校卫生工作多被纳入公共卫生科或者慢病科室,而这些科室工作繁忙,涉及学生的预防保健工作很难系统开展。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监督中心亦未设立独立的学校卫生监督科,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分别由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科室负责,致使某些学校的卫生监督工作成为盲角,而某些学校又陷入重复监督中,加重学校负担。

2.3学生健康监测体系不完善 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参与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自1985年起每5a开展一次,已经进行了6次调查;教育部自2002年起在部分省市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每2a开展一次监测活动。这2个调查系统形成了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监测)及公告制度。自1990年开始,卫生部建立了学校卫生年报制度,学校卫生统计年报表纳入国家正式卫生监督体系,并于1991年开始试报,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每年向卫生部上报学校卫生监督情况、学生预防保健和学生疾病发生情况。目前,卫生部监督局已经建设了学校卫生监督信息直报系统。卫生部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开始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上述学生健康监测系统的建立使我们初步掌握了中国学生生长发育、学生常见病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为中国学校卫生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很好的探索和先导作用。但是,中国中小学生健康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在信息的收集、共享和利用上存在很多困难。如监测点校代表性不足、随意性大;数据收集渠道不畅,质量差;监测内容不能反映学生健康状况的全貌。同时,未形成一个多部门共享的信息收集和互动网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为学校卫生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3.1学生健康监测内容不全面 青少年体质包括体格发育、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心理行为和适应能力,目前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中涉及体格发育、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及相关疾病。例如,1985-2010年的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项目主要涵盖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状况4个方面的24项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脉搏、血压、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7~12岁男)、引体向上(13~22岁男)、仰卧起坐(女)、握力、50 m×8往返跑(7~12岁)、800m跑(13~22岁女)、1000m跑(13~22岁男)、坐位体前屈、视力、龋齿、血红蛋白、粪蛔虫卵、月经初潮、首次遗精等,但缺乏心理发育和适应能力监测。另外,缺乏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如健康相关行为监测、学习卫生及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等。

2.3.2学生健康监测人群覆盖不全面 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目前只覆盖了正常儿童和青少年,对于肢体残疾,听力、视力残疾,智残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生理功能,以及肥胖、营养不良等常见病的发生率则缺乏全面数据。各种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校学生也应当纳入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中来。

2.3.3学生健康监测管理不统一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由教育部牵头,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学生生长发育监测,但各省、市、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业务牵头单位不甚统一,甚至是临时组建队伍。同时,学生常见病防治监测,因病缺勤、因病休退学、死亡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等,目前基本没有开展。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督,但各地市的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2.4学生重大疾病防控适宜技术缺乏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

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乡村学生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学生,学生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2010年学生发生肺结核、乙肝等法定报告传染病524539例,死亡313例,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占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0%以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5a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针对近视、肥胖、传染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中小学生重大健康问题,目前还缺乏相应防控适宜技术。

2.4.1肥胖筛查和控制适宜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了《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控制指南》,但实际工作中缺乏儿童肥胖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接受过专门技术培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受到影响。农村地区中小学仍然面临着体育、健康教师编制不足、工作量过大、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大部分乡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体育、医学教育背景,因知识、能力所限,很难高标准地完成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目标,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2.4.2近视筛查与预防适宜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视力检查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查中所使用的检查方法,主要适用于教育学现场筛查,无法取代临床检查。发挥眼科医生和基层校医积极性,完善近视的筛查程序势在必行。国家应加大人力、物力方面的资源投入,开展检影验光、现场视力检查相结合的大样本调研活动,进一步规范视力不良筛查、诊断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将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转化为实践,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应树立“治假(近视)是手段,防真(近视)是目的”的观念,坚持治疗。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2次监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落实《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2008年)。

2.4.3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适宜技术还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存在机构设置不够完善、人力单薄、设备不全,应急预案存在内容不够细致或操作性不强,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处置迟钝,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联动。同时,现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研究不多,且多从整体角度设计,研究多限于宏观政策方面,应急预案在设计和制定上缺乏全面、系统的危害性和脆弱性评估,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缺少一整套系统、规范、科学、应用性强的防控体系和处置手段。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有部分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公共卫生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他们不仅容易发生突发卫生事件,而且一旦发生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因此,亟需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适宜技术研究,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

3 学校卫生工作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发展思路,将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和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作为发展的优先主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素质,必须把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促进他们的健康作为战略任务。因此,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另外,加强学前教育,需要关注幼儿园的卫生管理、教育过程和教学形式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农村地区教学网点布局调整,需要关注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常见病防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等;西部农村贫困学生营养补贴,需要进行学生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营养补贴政策落实及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价。《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控制儿童常见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等目标要求,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将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4 当前我国学校卫生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1学校卫生政策层面 积极推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修订工作;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规划;制定学校卫生标准,特别是针对寄宿制学校及幼儿园相关卫生标准;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情况督导、检查要求。

4.2学校卫生组织管理层面 建立学校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在政府领导下多个部门共同协调,包括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体育等部门,以及卫生部门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学校卫生工作平台,将学校卫生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将学校卫生工作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34-02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实施,对环境工程领域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大,特别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短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应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度,着力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获批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2014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为适应学校“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理念,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直坚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重点探究了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特色凝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其为环境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二、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建立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功能实验室。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是在原环境监测室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内涵拓展,逐步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等相对独立的功能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了环境学科的发展,每年约150名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环境工程实验室还承担了研究生培养的部分任务。下面具体谈谈各功能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项目情况:(1)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校内实验室拥有填料吸收塔处理废气、催化法处理汽车尾以及筛板式气体吸收塔等实验装置,可开展各种观摩与模拟实验。可以开展实验项目有:湿式文丘里除尘器性能测定实验、填料吸收塔气体吸收实验、汽车尾气净化实验等。大气污染控制校外实验室主要依托合作企业内的环境保护站,有水泥厂的除尘流程和设备、火力发电厂的烟气脱硫、除尘流程和设备。(2)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校内实验室现拥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器、絮凝沉淀实验装置、曝气充氧实验装置、竖流式圆形溶气加压气浮装置、SBR法间歇式设备、A2/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模拟装置等多套水处理小试系统及相关分析仪器,为开设以污水处理工艺实验为主的综合实验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絮凝沉淀实验、压力溶气气浮实验、活性污泥基本性质、曝气充氧能力的测定、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等。水污染控制校外实验室主要依托合作企业内的环境保护站,有染料化工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凤阳污水处理厂工艺和设备、规模化养殖废水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和设备、石英砂磨洗废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和设备。(3)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监测校内实验室对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拥有GDYS-201多参数水质现场快速分析测试仪、COD测定仪、BOD测定仪、电导率仪、溶解氧仪、浊度仪、恒温培养箱、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摇床、水/油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等分析仪器数套,可以进行各种水质常规监测项目。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有:水体中色度和浊度的测定、水体中氨氮的测定、水体中总磷的测定、水体中氟离子的测定、水体中六价铬的测定、水体中溶解氧的测定、水体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等。对室内、室外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进行监测分析,拥有大气综合采样器(可测定TSP、SO2和NOx)、SEN168便携式甲醛检测仪、烟尘采样器和便携式噪声测定仪等监测仪器数套。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有: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校园噪声环境质量的测定、室内甲醛含量的测定、烟道气烟尘含量的测定等。环境监测校外实验室主要依托凤阳环境监测站、淮河流域凤台监测站。(4)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校内实验室有垃圾发酵系统、污泥脱水设备、农业秸秆堆肥系统。可以开展的项目有:作物秸秆堆肥化处理、可生物降解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及资源利用、超声改进污泥好氧消化实验、污泥干化焚烧特性评价、污泥过滤浓缩等。

2.基于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在企业和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一个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平台,有效地将最新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不仅仅单纯地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而逐步延伸到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社会的科技发展。因此,要想把工程应用型专业办好,就必须要将企业和高校之间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区域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大增加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安徽省凤阳染料化工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染料废水处理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调节池、絮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曝气池、铁碳微电解、隔油池等构筑物的设计、运行管理。(2)凤阳富春紫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城市污水处理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格栅、初沉池、氧化沟、二沉池等构筑物的设计、运行管理。(3)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固体废弃物好氧、厌氧堆肥工艺设计、运行管理。(4)安徽祥源安全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除尘、粉煤灰、炉渣综合利用、烟气脱硫和环境质量评价技能实训,具体学习实践除尘器设计、粉煤灰、炉渣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环境质量评价政策、手段等。(5)滁州市洪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承担含油废水处理、金属固体废物再利用等技能训练,具体学习实践隔油池的设计、运行管理,金属固废的分类回收利用等。

三、切实加强工程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和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岗位锻炼的意见》、《关于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安徽科技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实施办法(暂行)》、《安徽科技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内专业课教师选用及管理办法》、《安徽科技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目前已有汪建飞等7位教师取得“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此外,为提高教师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内涵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参加部级卓越工程师相关会议。此外,校内专任教师必须通过“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否则不能承担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任务。

四、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积淀,探索出坚持一个体系(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应用)、依托两个平台(区域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学科)和强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一个体系。(1)注重基础:一是注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构建人才成长的基础知识;二是注重外语、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等技能类课程教学,构建人才成长的基本技能;三是注重思想政治类、业务素质类、人文素质类、创新和创业类等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构建人才成长的综合素质。(2)强化实践:即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突出应用:强调把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重视研讨式、团队合作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突出应用的举措中狠抓三个方面:基础实践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专业实践层次(包括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等)和综合运用层次(包括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社会服务等)。

2.依托两个平台。(1)区域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紧紧围绕滁州和蚌埠地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淮河流域蚌埠段沿岸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淮河流域地表水的监测与评价、凤阳石英砂粉尘防治和凤阳县饮水水源地凤阳山水库的监测与评价等。(2)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和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优势,为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特色平台。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质量控制;思考

【 abstract 】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but its quality but no higher security,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college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analyzed, and insufficient for these are some of their thinking

【 key words 】 university; Basic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效基本建设工程存在的不足

(一)不符合基本建设程序

高校的基建工程建筑一般都用供学生在上半学期、下半学期开学之后使用,所以基本建设工作的建设时间非常紧迫,基本建设的工程从开始的规划到最后的竣工都有可能没有经过周详的思考和精确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基本建设程序相冲突,高校基本建设的整个项目运转都隐藏了大量的不可预见性与随意性,基建工程的质量等问题得到不到保障,从而威胁到人生安全。

(二)部分高校基建部门的监督和控制力度不够

这一点主要就包括了从事基建工作的相应机构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负责,机构内部的制度有弊端,未能够很好的进行改进与创新,进行基建的各个人员之间的专业技术性较差。

(三)工程地质勘察出错或最初的规划方案出错

在进行基本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的原因,未能够很好的将精度正确计算,工程地质勘察出错,使得建设时的难度增加,另外,对于部分对基本建设的影响因素没有好好的进行解决,而采取敷衍的手法,在进行基本建设中不能够针对这些不足采用较好的解决措施,而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最后也有可能是基建人员在对部分数字进行计出错,也会让质量得不到良好的保证。

(四)施工管理失控

进行基本建设的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听从上级的指挥办事,不按照施工规划正常施工,不经过上级领导的意见随意的改变施工计划,施工程序等。

二、高校基本建设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

(一)在质监机构方面

(1)提升高校基建部门的质监职能

高校基建部门是基建工作的主要核心机构,基本建设的质量好与坏与基建部门的关系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监督的到位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好与坏,高校基建部门的质监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能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任务的完成:1、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各项制度,并完善岗位责任制。2、负责基建工作的相关人员还应该做好相应的行政、技术、质量管理的监督,并在质量监督程序下办事,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于过去的质量监督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并让这些制度更加正规化、科学化。3、对于进行基建工作的财务部门、技术人员等要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并要求各个人员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各司其职,从基建工程本身的组织机构方面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基建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高校基建部门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高技术、高监督能力的人才,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这些人员还应该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工作负责、认真,具备一定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基建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保证素质的不断提升,让基建队伍真正实现“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法规通”四大原则。提升高校基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3)注重高效的基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

在高校基本建设的最初规划到最后的竣工,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数据显示账单以及各种资料等资料都比较多,就应该将这些资料全部统一整理、统一存放,保证资料的完整度。

(二)在整个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设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设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涵盖了勘测、设计、合同谈判、施工准备、分包选择、进度与质量计划、施工组织等。

1.勘查:在进行高校基建工程规划之前就应该对当地的各种情况进行精确的勘查,了解其中的环境、地势、土质等情况,对周围的一切情况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另外,进行施工的各个工作人员必须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这时质量控制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

2.设计: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初步、技术、施工图设计,工程设计行业最注重的就是二、三阶段的设计,每个阶段设计的内容不相同,并且所含的技术性也不相同,各个设计阶段都有其各自的图纸以及相关文件,对各个阶段设计严加控制就能够保证质量最终得以控制,在项目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工程监理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好不同的质量控制,这时质量控制得到保证的基础。

3.合同谈判:一般情况下,高校基建工程羡慕在规划前期都是要按照合同条件进行全面策划建设的,合同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整个工程的开展不是一项小金额就能够完成的,合同中对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以及时间的安排、竣工后的最终质量都都有着详细、准确的规定,这些都是基建工程中质量控制的相关附加内容,这时质量控制得到保证的根本。

4.施工准备:在进行施工规划准备之前,承包商应该全面考虑到负责整个建筑的工人的人、财、物等进行控制,其中最主要的还应该包括施工者的整体思想、身体素质,是否符合基建工程的需要,他们的技术是否到位,对于施工中所用到的建筑材料务必要合格、科学,并具有相应的质检报告,这些材质都务必要经过质量管理人员仔细审核后才能够使用,这时质量控制得到保证的关键。

5.进度与质量计划:现阶段开展高校基建工程有三个重要目标,主要包括投资、进度、质量,并且这三个表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三个目标缺一不可,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可见,在开展项目规划签订合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这些项目工程的投资尽量较少,质量较高,竣工的时间较短,这时质量控制得到控制的转折点。

6.工程项目组织:

在开展整个基建工程项目时,要设置相应的项目组织,也就是公司责任制,所有人员均属于项目工程经理管理,并且项目经理具备应有的权利,从而顺利保证基建工程目标的实现,这时质量控制得到保证的最终条件。

(2)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在高校基建工程中,质量控制的内容很多,主要就涉及到了分项工程开工、工序自检、质量评定等内容,另外还要涉及建筑所用材料、设备等都满足合同上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也必须保证各个环节取得的效果,也就是说,分部分项工程达到要求的同时,也必须基建工程实现高质量,保证整个基建工程能够高效、科学、安全的运转。

(3)试运行

对于高校基建工程从整个项目规划、动工到竣工进行最科学的检测方法就是试运行,试运行是检测出一项工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工程的保修期是从移交阶段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所以,在试运行阶段 ,承包者就应该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质量检控、质量维修等,务必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办事,不过,运行中的质量管理最好的结果就是在保证工程的高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工程的整个生产率,并将花费控制到最低程度,通过高质量的工程使得工程运行之后的维修少,支出的花费少、销售的数额多,产品的质量好。

(4)缺陷修补与质量保证

高校整个基建工作的高质量的直接联系人就是实施者,一般情况下,每项工程在承包工程之时都会存在着一定时间的保修期,就是为了解决当住户在此期间发现因为建修不到位的原因而出现的一些缺陷,他们在高校基建工程竣工以后,还预留了一部分资金作为善后工作时花费,住户在发现问题时,承包商尚需要根据建筑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着手,寻找其最佳的解决措施,建筑竣工之后,一定要做好工程质量跟踪,了解清楚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要重新审查过去的各种文件,并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专家来进行科学、精确的预算,保证整个项目工程的稳定开展,对于建筑所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务必要在定期内进行检查,保证基建工程的质量,并且定期提供机械质检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审核之后方可使用。

(5)完工测试

完工测试是高校基本建设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内容是对已经竣工的工程进行再测试,并对部分工程设备等进行抽样式的技术研究,整个项目工程的业主就务符合依照国家的招投标相关文件与国家在高校基本建设中的相关技术标准,整个基建工程要在监理与业主的全程监控下开展,在高校基建工程中,整个项目内容包括还是不局限在以下几点中,主要就涉及到,单项设备通电、设备功能测试,分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测试,另外还要着重核实建筑所用各种材质等的质量检测文件。

【参考文献】

[1] 孙玉霞. 谈高校基本建设的质量管理[J].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2)

[2] 王孟定. 加强高校基建管理深化内部体制改革[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S1) .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ISO9001质量标准;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90-02

二级学院集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过程的监督者、教学质量的检测者于一身,是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ISO9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该标准饱含现代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为高校开展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的蓝本。全世界很多国家的高校应用ISO9001质量体系来管理教学质量,美国1992年就有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220所高校采用。引入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一个具有自我诊断、持续改进功能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以规范学院的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一、体系建设

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作为系统执行的依据,然后构建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保证体系运行,通过检测和反馈保证系统运行的受控和纠偏。

1.目标体系设计。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科学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是重中之重。(1)专业建设规划。院系各专业要将未来5年的《专业发展规划》作为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分项计划,分解到每学年加以落实。

目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的第一大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学生和教师就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服务对象,其核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每项目标都要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才能保证执行的顺畅,使老师和学生更有主动性和责任感。(2)人才培养方案。ISO9001质量体系的思想是用流程保证管理规范和工作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必须制订严格的流程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最终质量,见图1。首先是广泛调研。面向用人单位、人才市场调研,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需要,面向高校调研是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面向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研可以知晓原有方案的不足;其次是方案的编写。由教研室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再征求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保证方案的系统性和可行性;第三是方案的论证。进行专家论证以保证方案的专业性。这样的流程可以有效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必须指标化方能明确教学行为的约束要求。目标体系既要体现基本教学要求的规范性,又要兼顾改革发展的先进性。图2列出了教学质量指标的7个一级基本指标体系和2个一级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以涵盖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再按照指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设置考核分值,制定明确的测评细则,对各系、各专业进行考核和评价。

3.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按照ISO9001体系的PDCA循环程序,基于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思想,建立教学质量事前控制、过程管理、反馈与检测和持续改进四个闭环流程,见图3。

首要是事前控制,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计划、新课试讲、实践环节说课等环节的事前把关,使教学能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有序进行;其次是过程管理,建立灵敏、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专家和同行听课、学生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第三步是反馈与评价,通过二级学院的教学资料检查、学生评教、实践环节的效果测试等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最后是持续改进,通过建立制度和流程保证相同问题不再发生。

4.教学质量检测和反馈系统。首先明确教学质量检测的目的,是帮助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测和反馈系统,保证准确、迅速的信息反馈;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共性问题专题解决,个性问题个别辅导。

建立多层级的教学质量检测和反馈系统,通过学生、同行和学校三个层面实施教学监督和监控,见图4。

二、运行机制

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的思想是只有规范的管理才会有稳定的质量,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稳定、有效地运行。

1.健全制度和流程。各项教学工作的质量控制流程都要构建成PDCA完整的闭环,才能使教学质量在循环上升的通道中逐步提高。

事前控制环节: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流程,排课的管理规定,教学计划的两级审核制度,试讲的院系两级控制,实践环节说课制度,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等。

过程控制环节:听课制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组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企业实习教师信息反馈制度。

检测环节:学生座谈会制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实践环节效果测试。

持续改进措施:教学成果的推广、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完善、示范课制度、教学经验交流会等。

2.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学工办、教学管理办、教学质量监督小组、专业系、教研组和学生班级构成,承担着决策、指挥、执行、监督、反馈等不同的职能,二级学院要明确各机构的职能和权限,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比如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就承担了随堂听课、试讲检查、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质量控制和监督工作。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保障教学质量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致力于教学质量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级学院在单位和个人评先、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评聘等方面要把教学质量工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还可以设置教学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实践课程设计等奖项,奖励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同时,在学生群体中设置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学科竞赛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赵梅链,阴亚芳.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新西部,2015,(02).

[2]陈育俭,张国容.控制论视角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科技和产业,2009,(12).

Using ISO9001 Standard Idea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YAO Li-p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Shiyan,Hubei 442002,China)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11-02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及监测体系。探索不同的评价模型,改进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完善监测体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大课题。椒江区教育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自行开发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高中全区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管理。该平台结合企业质量管理领域的“PDCA”循环理论,又称“戴明环”效应,即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优化,把PDCA中的四个环节有效应用到高中质量监控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中来,从制定目标计划到过程监控实施,再到检查跟踪分析环节,最后进行总结评价、优化目标。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优化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对全区各层级的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分析,有效进行发展性评估,提供学校、班级、个人三级教学质量分析依据,为教育主管部门决策评价服务,为学校和班级的教学质量提升服务,还可以让学生动态了解自己学习的进步状况,三级联动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经过我们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PDCA”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优化平台的管理模式

1. P(Plan) 计划――制定考试计划、进行目标预测。

2. D(Do) 实施 ――导入考试成绩、实施质量检测。

3. C(Check)检查――自动纠错检查、跟踪评价分析。

4. A(Action)总结――总结反馈信息、实现目标优化。

二、“PDCA”高中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基本架构

1. 目标预测模块(P)

对高中各个年级的考试目标作相应预测,根据算法预算出每次考试的优良人数,确定优秀指标。

2. 过程监控模块(D)

对每次考试从“系统生成”到“网上登分”到“横向、纵向分析”各类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对每次考试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表册,供局领导、质监部门、教研部门进行分析反馈,也可提供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网上实时查询分析,满足不同层级客户端的需求。

3. 跟踪检测模块(C)

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检查反馈,可以对区级层面、校级层面、班级层面、学生个体进行质量跟踪检测,并根据需要形成各次考试成绩分析正态分布曲线图,从而实现长期的质量跟踪体系,建立长效评价机制。

4. 总结优化模块(A)

每次考试结束,数据分析完成后,必须对上一次考试质量监测中目标预测进行反馈总结,分析差异程度,及时调整预测指标,使目标预测更加合理,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助于激励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是基于“PDCA”的高中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架构图:

三、“PDCA”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优化平台的主要特点

1. 评价与分析自动化

根据事先设定的标准,系统会自动进行统计与评判,且能自动生成各式报表与分析报告,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平台通过“PDCA”质量管理模式的目标预测、过程监控、分析评价、总结优化四个环节,精确分析出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质量进步状况,检出教学过程的疏漏,完成教学状况的跟踪等。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提供的分析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把宏观、概念性的理念转化为较为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形成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为顺利推进新课改背景下的优质教学奠定了基础。

2. 形成科学的发展性评价

系统全面应用教育测量、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PDCA”质量管理模式开发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分级管理、循环发展,并有效完善横向、纵向评价管理体系,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和学生,把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发展性评价体系中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跟踪监测,使监测过程成为不断反馈、不断调节、不断改进的有序推进的动态过程。在实现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对全区小学和初中教学质量进行抽测和评价反馈,该平台首先要求导入各个学段的学生基本信息,以唯一的“学籍号”为检索字段对每一次考试进行跟踪分析,按照“偏差率”这一指标形成了“区县―学校”“学校―班级”“班级―学生”之间的相对数据,实现了各个层级间的横向分析,也可根据以往的各次考试历史数据进行各个层级的纵向分析,形成分析报表和统计图表,最终实现符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性评价。

3. 灵活的模块化积木式设计

系统提供了数量众多且又可独立运行的数据分析指标项,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教研的需要,将众多的分析指标项进行自由搭配组合;系统由多个既独立又可关联的子系统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可以通过标准的程序接口互通数据。系统融合了三种的成绩导入方式:一是利用网络在线登分子系统直接由客户端生成考试原始成绩;二是作为外部数据导入,将每次考试的数据导入后按考生信息进行关联;三是直接和网络阅卷系统连在一起实现数据互通。系统按照不同的要求整合了三个模块:高中质量分析、初中质量分析、小学质量分析,每个模块内采用积木式设计,可选择性的生成相关数据,满足不同用户的分析需求。

4. 基于“云”端服务的架构模式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8

Abstract: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double subject talent training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as the two main body,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and train qualified talents enterprises need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double-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experimental training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post ability standard tes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rospective employee" certificate in internship assessmen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关键词: 校企合作;岗位能力达标测试;准员工;质量监控体系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ost ability standard test;prospective employees;quality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76-02

0 引言

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和校企合作企业“两个监控主体”的作用,进行双重监控。学校在育人的过程中采取“院系二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进行逐级监控,校企合作企业在育人过程中进行学期末岗位职业能力达标测试和“准员工”证书发放等方式进行监控,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1 学校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

1.1 “15679”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内容 “15679”中的“1”即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各教学环节,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即《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出台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依据。

“15679”中的“5”是由“教务处教务科、教学督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教研室专业负责人教师和学生” 这五个层次构成五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见图1),即建立了五级监控系统,并明确了五级监控系统的各自职责。

“15679”中的“6”即建立了由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招生就业处、教师、学生、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见图2)。

“15679”中的“7”是指采用职业岗位能力达标测评、信息反馈、教学测评、会议会诊、奖惩处理、管理纠偏、质量跟踪等七种方式(办法)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

“15679”中的“9”即重点监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的质量、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工作规范的执行情况、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管理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毕业生质量等九方面的内容。

1.2 “15679”的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情况

1.2.1 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1.2.2 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是在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由教务科具体负责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工作的总体协调,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为主,具体表现在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教学督导小组直接对教学副院长负责,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校企合作单位在学期末对订单培养班级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达标测试”,判断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2.3 教研室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过程中,以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教研室主任负责各类检查评估,组织本教研室的试卷命题、阅卷、试卷质量分析、听课、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工作,从而严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

2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主体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育人过程中,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校企合作企业在教学过程中,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用企业的标准、员工的考核办法去要求学生,同时校企合作企业每学期对订单班进行岗位能力达标测,在毕业实习中颁发“准员工”证书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

3 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

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1 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技术领域,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 大力推进专业调整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优化专业设置,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了以“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为龙头专业的学校的专业架构和布局,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学院生源得到了长足发展。

3.3 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4 实训教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并在教材中注重与实际生产的相结合,保证课本教材的实用性。

3.5 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选聘。根据当前的形势,严格按照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大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学校上课的比例,加强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3.6 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及评估体系。针对实践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制(修)订实验教学工作规程、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教育(教学)实习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等文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与评价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7 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严把选题关、指导关、答辩关及成绩评审关,完善毕业论文工作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的组织和质量分析工作。

3.8 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加强对学生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改进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育人中的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断吸收其它先进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办法,不断完善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耀忠,李裘.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检验检测人员 质量监督员 监督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308-01

0引言

对一个检验检测机构来说,对检验检测人员进行监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既是对机构检验检测活动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之一,也是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认可认定准则和考核规范中,对检测人员进行监督均有条款要求,其中在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4.3.2基本要求的g)条款中规定“由熟悉检定、校准或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监督人员对从事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人员(包括在培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第4.2.5明确要求:“应由熟悉检验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实习员工进行监督。”由此可见,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从事检验检测和检定、校准的人员。本人认为对检验检测机构而言,对检验检测人员进行监督,主要是对在培人员的初始能力和在岗检测人员的持续能力进行监督,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检验检测工作满足规定的要求。如何实施对检验检测人员进行监督,本人就自己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质量监督员的设置

质量监督员的设置应是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规模的大小来设置,其基本原则是能覆盖检验检测机构所承检的、涉及到的专业技术领域及检验检测项目为准,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设置不同的质量监督员。

由于质量监督员的工作不同于一般检测人员的工作,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加上质量监督员基本是兼职的,所以在任命质量监督员时要考虑:1)业务能力强,检测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本机构承检的检验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2)要熟悉本机构的管理体系,了解过程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具备对存在的不符合能进行原因分析,指导纠正的能力;3)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认真履行职责。

就技术专业而言,质量监督员要求高于一般检测人员、校核人员,通常是由专业负责人或者熟悉本专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其流程是由所在部门推荐,质量负责人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机构下文任命。

2. 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

2.1明确职责、编写程序文件

在质量手册中明确质量监督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关系,赋予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同时为使质量监督员在实施监督时有依据,编写《人员的监督管理程序》,其监督内容具体为:1)检验检测人员的配置是否满足开展检测工作的需求,检测人员的资格,能力、设备操作的权力是否进过确认授权,检测人员是否有超资质认定许可范围检测;2)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经过证实并现行有效;3)检测人员使用的仪器设备测量范围、准确度是否满足开展检测项目要求,溯源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状态标识是否完整,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是否进行了相应的核查,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按检测方法或仪器使用说明书或操作程序进行;4)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是否对设施环境条件进行了识别并进行监控、记录;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样品、人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否符合健康环保的要求;5)检测人员是否对样品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确认、记录;样品的状态和数量是否适合要进行的检测;6)检测记录的信息是否能复现检测过程,检测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否完整、清楚、准确、及时地进行填写,记录的更改是否按规定进行,记录的各种数据是否正确,记录中数据有效位的保留是否符合要求,数据的计量单位是否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检测数据的修约是否按规则进行;7)检测报告的格式是否符合认可和行业管理的要求,检验报告的数据与原始记录是否一致,检测执行标准是否正确,检测结论是否准确,对可疑结果是否进行核查,检测报告编写是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量是否满足要求,检测报告编号是否唯一,检测报告是否按权限进行了审批;发放是否进行了记录等进行监督。

质量监督员应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力对检测工作实施监督,有权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检,或要求有关人员重新检测,必要时有权力终止检测工作,对纠正措施效果不满意的,可提出整改建议等。

2.2制定监督计划、编写监督方案

为确保监督工作能有效实施,每年年初应根据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制定年度监督计划,计划含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监督要求等,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质量监督员根据自身监督的专业技术领域对机构年度的监督工作计划进行实施。此外,在制定年度计划的同时,还可结合机构具体的检验检测工作,制定专项监督计划,增加监督频次,使质量监督员在实施监督工作时依据充分,有侧重点。

监督方案有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日常监督是按年度计划实施的监督:如对人员的资质、授权范围、依据的检验检测方法、所需环境条件的识别,使用满足要求的设备设施、原始记录信息的充分性,报告的准确性、有效性等的监督。重点监督则是对新上岗人员、在培人员和转岗人员的能力,加强岗前培训,对他们的工作过程实施监督;还有首次使用的方法或方法变更;新购置的设备或经过修复的设备;还有多次出现的不符合及被投诉的工作,检验检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易出错环节等方面。

2.3监督方法

质量监督员在对检验检测人员实施监督时,可采用现场观察、浅谈对检验检测人员进行监督工作的理解

钟 妤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南宁 530219)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对检验检测人员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监督。

[关键词]检验检测人员 质量监督员 监督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9-914X(2017)01-0308-01询问或抽查资料、查阅记录、报告,或是通过盲样检测、有证标准物质验证、有效期内存留样品的再测试,人员比对、设备比对等方法进行。每次监督活动中,质量监督员应现场填写《质量监督检查表》。《质量监督检查表》应有被监督人员、监督时间、地点、监督情况描述、产生不符合的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及完成时间、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验证栏目,同时亦有被监督人员和质量监督员签名的地方。特别是产生不符合时,责任人要签名确认,并和质量监督员商定完成纠正措施的时间,最后由质量监督员签名进行验证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

3.结束语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质量标准;监测控制;环境污染

    一、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储存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手机各子站的检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去的检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储存;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检测子站的检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检测设备的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系统有关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据有关性资料报导,当今世界,没有一座城市的空气是清洁的。据英国环保协会数据推算。全世界每天有 20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当于每天有 100多架飞机发生空难。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空气污染,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可以延长30年,这是许多生命科学家的判断。而社会学家发现。空气污染引起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使人类幸福指数降低了1/3。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随着重工业、加工业等认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所以科学的监测控制空气质量的重要工作的全面施行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构成较为简单,监测站所得的数据由当地环监部门整理分析,在以行政管理系统依级次上报。与此不同,在英国的系统中,监测站数据直接上传至国家中心数据服务器,数据中心管理控制单元予以校正,处理及分析,各次级行政单位的空气信息均由中心管理控制单元。除此之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部门在两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位置大相径庭。在英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的质控部门管理,处于核心位置,它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相比较而言。国内质控和质保部门并非独立于监测及中央控制系统,所有的质保和质控手段基本由监测站人员实施。而英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的完善程度和复杂程度要明显优于国内系统,其数据的集中化,密集化管理为数据的可靠性,比较性,追踪性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其次,英国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部门承担,不同部门的工作更加专业化,细节化,分工更为明确,值得国内借鉴。

    二、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中,对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部门对空气污染物的趋势分析,空气污染预报,以及数据校正,对数据的制式化,标准化做出高要求的工作可以看出数据的可比较性,追踪性尤为关键。

    (二)具体完善促进实施手段

    1.质量保证环节包括:

    A.监测人员培训;B.设定标准监测方法;C.分析员筛选;D.站点考核;E.检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  F.仪器使用,校准,维护历史记录。

    2.质量控制环节包括:

    A.数据检查;B.数据处理;C.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D.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从完善的角度来讲,质量控制环节应该做到数据的多元化比较,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校准,最后完成独立评估,有效的为全程质量监测做出完善和促进。所以为更好的做到全面性的务实工作,以下将对空气监测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规范中的主要具体控制手段为:

    3.主要控制手段: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因在我国操作规范中并未明确的划分进行上述操作的明确责任范畴和权限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责任重叠和责任空白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关键性的可行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质控操作要做到有明确的权限以及责任划分。

    三、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一)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1.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2.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3.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4.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5.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6.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7.在监测站点巡查后24小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二)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1.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2.保证所有监测站的年数据捕捉率高于90%。3.保证两个自然日内到达故障站点排除问题。4.保证所有设备非站内维修,非站内校准的历史记录。5.保证所有校准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为全局数据鉴定提供可靠的校准数据。

    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四、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

    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21世纪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的一个目标,建设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的集中处理、优化,提高空气监测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永和. 环境保护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布点优化[J]. 莱钢科技,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