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5 11:21:37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一体化;协调机制;数据集成;智能化管理

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是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1]通过教、学、研、训等多元形式构成相互贯通衔接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及其运作方式。由于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等智能教育模式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加速迈入智能教育的新时代。面向世界教师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向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开展“质量革命”的客观趋势,面向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探究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师终身学习,打造胜任“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高校已形成多地区、多校区办学的格局,组织开展教师培训面临更高的要求,亟须加强跨部门协作、推进跨校区联动。面对异地办学的新要求,部分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的组织机构,以统筹实施多校区教师培训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能及时引导和统筹教师培训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建立,未能充分发挥智能教育的显著优势,培训活动仅由校内少数主要部门负责实施。导致其他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参与程度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二)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

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多由培训的组织单位负责统筹设计规划,自上而下组织实施,但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培训需求。课程设计与教师参训需求的匹配程度还不够高,导致教师自身在构建知识体系与发展专业能力过程中被动大于主动,培训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并不一定均处于相同阶段、相同层次,部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够强,导致无法较好地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三)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不全面

随着智能教育的飞速发展,部分高校正在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线上平台,针对教师培训开展智能化管理。例如,南京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发了教师培训在线报名系统,这一系统可供教师报名参加教师培训、教学咨询、听课观摩等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在官网了培训项目、研讨活动、咨询与评估等内容,可供教师及时了解最新教师培训动态及往常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当前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线上平台包含培训课程信息、培训报名、教师沙龙创建等可实现的功能,基本满足日常管理需求,但尚未能达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对培训活动的前期组织、线上交流研讨、参训人员实时学习进展等方面体现不足,未能形成教师培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二、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理念创新策略

面向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数据集成的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核心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运行机制和建设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以统整思维健全培训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应仅仅由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少数几个部门开展,而应该由校内各个相关部门统整规划、协同推进。高校应充分运用统整思维,从全局角度出发,以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核心,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能分工。各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应做到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形成教师一体化培训的共同体,推动教师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以服务需求完善培训课程教学体系

教师的成长过程具有实践性突出和阶段性、连续性明显的特征。[2]高校应该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教师培训的需求,转变课程设计模式,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课程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差异化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制订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课程体系建设应主动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合理设置各阶段、各层次和各要素的课程内容,既要有机融合不同要素,又要深入推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课程的相互衔接。[3]

(三)以数据集成搭建培训智能管理平台

为便捷、高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运行,高校应着力搭建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平台功能设计应从三个层面出发,包括宏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观的组织与控制、微观的实施与执行。通过功能的完善,高校逐步形成开放交流、共建共享、互动发展的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平台;基于数据集成,形成教师培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三、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聚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了“党政协同、产教融合、跨界发展、校际共享”的教师发展工作体系,[4]创新提出了组织运行机制、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其他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健全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组织运行机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运用统整的战略思维,根据二级单位职能分工,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一体化组织运行机制,遵循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了以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等为代表的统筹协调部门集群,总揽教师发展全局;注重凸显学院等二级单位主体地位,形成以各学院、学生处、研究生院等为代表的协同组织部门集群,贯彻落实教师培训任务;凝聚服务教师培训的工作合力,形成以教务处、人事处、档案馆、宣传部、科研院、财务处等数十个部门组成的课程支持部门集群和以信息化处、将军路校区管委会、天目湖校区管委会、党委宣传部、后勤集团等为代表的条件保障部门集群。通过组建跨界组织者团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明晰了各自的职能与责任,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内在协同,形成了教师培训共同体,实现了跨部门组织、跨校区联动。

(二)完善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等统筹协调部门负责围绕教师发展目标制订教师年度培训计划,采用校、院、系、团队四级培训组织联动的模式制订培训课程计划,既通过各学院、各部门自下而上地汇总教师培训需求,又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教师发展目标定向联络课程支持部门,从综合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年度培训课程体系。当前,学校教师培训需求汇总仍采用线下征集方式,后续,学校可充分运用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征集,及时了解掌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师智能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5]教师培训一体化课程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面向新入职教师推出“启航计划”,面向骨干教师推出“引航计划”,面向优秀教师推出“领航计划”,面向潜能教师推出“助航计划”,面向教学督导推出“续航计划”,通过“五航”计划引领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打造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

(三)搭建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当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培训方面的智能化管理主要依托于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开发的教师发展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教师培训活动报名、教师沙龙创建、培训学时积分查询、成绩查询等功能,为教师及时了解培训活动资讯、复盘参训情况、快速创建个人沙龙等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后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比如,统筹协调部门可在平台上培训课程开设计划和年度任务安排;协同组织部门可在平台上活动策划、更新筹备及组织进程,以便统筹协调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及时了解进展情况;课程支持部门可在平台上上传课程资料、共建共享课程内容;教师可在平台上开展活动报名、考勤、培训课程评价、学时统计及查询、培训需求上报等工作,实现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活动组织方与参与方的双向互动发展。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创新是推动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组织运行机制上发力,构建以上率下、协同参与的共同体;[7]需要从培训课程体系上发力,通过服务教师发展需求、新老教师“传帮带”等方式打造适应教师阶段性发展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从管理平台上发力,发挥数据集成的显著优势,搭建功能完备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模式引导高校教师学习掌握智慧教育理念,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新变革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堂教学变革背景下如何创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J].教师,2020(5):121-122.

[2]刘义兵,付光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14,35(1):111-116.

[3]高思超.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逻辑与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8-73.

[4]江爱华,易洋,梁文萍.“新工科”视角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11):24-30.

[5]张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个性化培训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6]刘义兵,常宝宁.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创新实践[J].教育研究,2015,36(8):121-124.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2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4台湾地区“教育部”

台湾地区“教育部”由早期的建教合作到现在所推动的产学合作所颁布的法规内容涵盖促进产学合作、规范研发成果、促进人才交流、考核产学合作及规范经费与设备,相关制度(1999~2008)如下:《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技专校院开办产业二技学士专班计划》、《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推动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审查作业要点》、《辅导分发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就读高中职实用技能学程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要点》等。

(二)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产、官、学、研等资源,于2001年11月成立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2002年3月完成对产学合作中心的公开评选,同年4月12日,选择重点领域成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配合技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及区域产业的需求,按照区域产业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特点,结合技职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技职院校互动窗口。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成立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具体参见表1。各中心产学合作中心的专业领域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三项:技术研发、咨询与转移。区域合作中心的设立充分整合、运用各技职校院内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它不仅推动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建立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教育伙伴关系,在技职院校之间、技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成立多所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了加强技职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整合、中间试验和商业性试验,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验证环境,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与水平,成为产业研发升级的有力后盾,积极提业技术研发支持。2003年8月,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技职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学校实务教学及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四)政府机构设定推动目标

就目前台湾产学合作推动情况而言,主要规划单位以“科学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和“教育部”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其中“科学委员会”产学合作研究是以政府资助产学两方进行合作研究为主,其合作计划模式,由“科学委员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学术界投入研究人力,企业界提供配合经费及派员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由计划研究团队、出资合作厂商及“科学委员会”共同分享;“经济部”技术处科技项目计划以技术发展为主;“教育部”则以教育系统与产业界衔接为目的的政策为核心,具体见表2。

自2003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各校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估,目的是引起各技职院校重视,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目前有93所技专院校,每个学校发展各有不同,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部近年来积极在这些院校推动以下几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分别介绍各模式内容与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展开分析比较。

(一)高职建教合作模式

建教合作教育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到相关行业职场接受工作岗位训练,为未来就业储备工作经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明确的课程设计及教育培训,安排学生到行业单位现场学习工作,也可获得生活津贴,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顺利衔接就业岗位。目前各校开展的高职建教合作班,以轮调式、阶梯式和实习式三种方式为主,其中以轮调式推行层面最广,其中轮调式建教合作:轮调时段原则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行业单位实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实施模式;阶梯式建教合作:阶梯式建教合作的安排是1、2年级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3年级则前往行业单位接受专职训练学习;实习式建教合作:1年级以寒暑假期间实施为原则,2年级除寒暑假外,学期中实施以不超过5周、3年级则不超过12周为原则。

(二)产学联手合作模式

产学联手合作主要通过技专院校与高职的合作衔接机制,协调企业提供高职或技专校院学生就学期间工作机会、津贴资助或设施共享,其实施方式以3合1(高职+技专校院+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3+2(高职3年加二专2年)、3+2+2(高职3年加二专2年加二技2年)、3+4(高职3年加四技4年)或5+2(五专5年加二技2年)的纵向弹性衔接学制。课程规划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为目标。高职阶段可采用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或其它建教合作教学,在技专校院部分可利用产业界与学校合作弹性教学设计。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除白天上课外,也可以采用夜间、假日及寒假期间上课。

(三)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模式

从2006年8月起针对产业劳动力短缺现状,由职校开设专班,招生采取额外增加方式,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毕业后就可以投入岗位。为帮助台湾地区家庭经济贫困未能继续就学者,此专班的学生来源以没有报名国中基测或曾于国三辍学的中辍生为主,各县市政府可推荐国中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升学的学生名单,由各校负责招生。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学校也将落实就业辅导,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从2006年实施以来,开设有模具、机械、机械加工、机电、机工、汽车等专业,招生学校以公立高职为主,私立学校为辅。

(四)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模式

2004学年度实施的国中技艺教育课程,针对国中三年级实施二至四职群课程,以落实职业试探功能;2005学年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是延续国中技艺教育,为具有技艺倾向、就业意愿和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过国中技艺教育课程的学生为优先招收对象。课程采用年段式,以技能导向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学生可随进随出,学得年段式技能,随时进入就业市场,提供适合发展机会。其上课方式分为日间上课与夜间上课两种,三年修完150学分,发毕业证书。实用技能课程目前共开设13个岗位群、72个专业供学生选读,包含机械群、动力机械群、电机与电子群、化工群、土木与建筑、商业与管理群、农业群、家政群、餐旅群、水产群、海事群、设计群、食品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五)产业二技学士专班模式

专班的开设以二技学制为原则(包含二技日间部、二技进修部及二技在职专班),目前优先实施领域有新兴产业、12项策略业、劳动力缺乏严重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该专业招生名额需求有60%以上为产业界或公会推荐者,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以及分春季班及秋季班两次招生方式实施;在职专班如设定以特定产业界或企业员工为招生对象,项目应报经“教育部”核准后才可以实施。课程规划应邀请产业界参与,并结合产业需求规划实习课程(在职进修不在此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资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符合职场需求。除现有师资外,学校在相关法令规定内,得延聘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授课。上课地点得视课程规划,部分课程安排于产业机构内上课。

(六)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模式

按照《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产业人力套案》分析,为填补台湾地区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人力的缺口,有效地区科技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特推动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本班设置领域以岛内产业研发人才供给不足的电资、材料、物理、精密机械等科技领域及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课程内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合产业需求,课程规划可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密集式课程设计,除日间上课外,也可兼采夜间、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上课,实践性课程可聘请产业技术专家担任授课,修业期限以不超过2年为原则。

(七)台德菁英模式

“行政院劳委会”为消除青少年劳工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与“教育部”、德国经济办事处共同推动台德菁英计划,采用国际公认的德国双元职业训练制度,借鉴德国工商总会的课程训练方式,以行业单位的工作训练为主,学校的学科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现在分别有高职、二专、二技、四技的课程规划。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每周施行3天(24小时),二专、二技及四技学制每周上课1~2天(8~16小时),高职每周上课3天。学生于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期间,平均3~6个月轮调一次。政府资助就学期间50%学费,修满各类课程的规定学分,可获得由学校所颁发的正式毕业证书、劳委会与行业单位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期中、期末通过测验可获得德国工商总会所颁发的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认可。毕业生经择优推荐参加海外研习计划甄选,通过者可赴德国研习1个月。

(八)最后一里就业课程模式

最后一里(LastMile)原是电信用语,指的是电信网络拉到终端用户的那条电话线;教育界借用这个概念,推动由学校与行业共同规划的最后一里就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并得延伸至大三课程实施,以帮助志愿就业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并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践经验。课程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包含参观、见习及实习等方式。授课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行业师资以教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践课程以及实践专题或制作为主,使课程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利学生转衔就业。

(九)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

此计划目的在于衔接大专校院课程紧密结合产业技术职能的需要,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结合大专校院系所,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规划课程,以培育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实施对象一般为大学及技专校院。2007年度首期针对精密机械、表面处理、模具及纺织等产业基础技术培训相关人才。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实施时间

高职建教合作模式在这九种模式中,历史最为悠久,从1969年实施至今。其它八种模式的都是2003年开始实施。

(二)实施目的、领域与方式

各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校与产业界的差距,但在个别实施领域上仍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另一个则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而不同实施领域中,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1.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包括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启动产业扎根计划、产业二技学士专班、产学携手合作专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及台德菁英班;2.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包括高职建教合作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以及最后一里就业课程。

(三)开设性质

产学合作人才培育项目的开设性质,主要可区分为授予学位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模式两大类:1.授予学位的模式:学生选读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可获得硕士学位;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可取得二技学位;修读产学携手合作专班可取得高职与技专的学历;于高职建教合作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毕业后可获得高职学位;于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修满150学分后,可取得高职学历;台德菁英班毕业后,按照其开设学制,取得高职/二专/二技/四技学位;2.开设课程的项目:此种方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学双方一同设计与实施课程。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强调由产学双方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以规划课程;最后一里就业课程由产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开设课程,以辅导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制

单一学制:高职阶段:高职建教合作模式、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实用技能课程班;技专阶段: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最后一里就业课程、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台德菁英二专、二技及四技班。硕士阶段:产业研发硕士专班。

双学制:产学联手合作专班(高职学制加技专学制)。此专班以培养业界所需长期人才为目的,强调由高职、技专、及产业界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技专院校的产学合作,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法进行等。

参考文献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3

2014年上半年,电教馆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明确,以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总体目标,进一步狠抓“三通两平台”建设,以教学科研活动带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全市电教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相应工作,现将2014年上半年电教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在局党委召开动员大会后,电教馆全体人员非常重视,认真对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局机关集体组织的学习文章和观看影视资料等活动基础上,电教馆联系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师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服务项目。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多种媒体自行组织学习活动,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学习体会,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谋划工作思路。多次到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座谈等形式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

二、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2014年,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电教馆继续严格要求人员按照单位制度和规定办事,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安排人员集体学习、讨论、教研或者下乡指导教学,不但避免了人员在空闲时玩游戏或者聊天等不良行为,而且提高了工作、生活等自身素养和业务技能,大大的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赢得了各界好评。

三、以考试促教学。信息技术课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观念、设备、师资等因素制约发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因此,2014年信息技术中考工作我们继续坚持“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的原则,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此项工作已于4月底圆满完成。2014年共设考点123个,参加考试考生为30957名。从成绩中显示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以活动促应用。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了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学生电脑制作评选活动等一系列技能型比拼活动,在省活动中均获得好成绩。同时,组织开展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共计收到作品893件,经过认真筛选和公正评审,共有461件作品获奖。100多件推荐参加省级大赛。通过活动,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优秀作品在省、国家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为我市赢得荣誉。

五、认真筹划师资培训。根据省厅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文件精神和我市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计划,在3月份,我们完成了香河县和文安县的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同时,我们认真研究,深入调研,从省钱、实效的角度,认真谋划了2014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计划。起草了相关培训方案和经费预算,协调各项培训事宜,为启动全员培训工作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参加省电教馆的noc培训,并根据省馆的工作部署,谋划廊坊市中小学生noc活动的开展,已经研拟出廊坊市中小学noc活动之一的机器人活动的推广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方案。   

六、保障网络安全与畅通。对教育局机关办公机器维修及网络畅通电教馆全力做好保障,上半年网络运行安全、平稳,无任何不良网络事件发生。同时,配合党委办、办公室、纪委等部门做好信息工作。积极做好高考网上巡查系统和视频会议网络运行保障。

七、加快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对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和中标公司及时沟通,建立起网上实时沟通的即时通讯讨论组,共同解决设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止目前已经召开双方协调会4次,并且把协调结果落实到会议纪要存档。并且多次组织信息产业局、学校、教研室等部门专家论证,对平台的具体需求分析做及时的修改,更好的完善平台的功能。同时,制定全市中小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计划以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进行平台应用推广方面的培训。

八、加大督查力度。对市直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的施工进度也在积极督导,目前已经完成部分企业的施工验收工作。并协助财务进行部分款项的支付工作。同时,对廊坊市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继续细化建设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市城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九、配合督导室做好工作。参与市教育督导工作,对开发区、香河、大厂、三河、广阳、安次等县(市、区)进行过程行督导。

十、组织申报2014年度“十二五”规划国家、省、市级教育技术课题。

十一、继续做好省教育厅信息化推进办要求的“宽带网络校校通”数据上报工作。

 

2014年电教馆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电教馆主要围绕我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教学应用和师资培训开展工作。具体计划有:

一、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上半年未完工的工程尽快督促检查,解决问题,尽快完成。对已完工的学校,争取进行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二、针对市城区学校和市直属学校,开展“三通两平台”专项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培训项目包括:市级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高级研修项目培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市直属学校信息化教学全员培训。培训分期进行。计划采取小班化教学,互动体验式培训模式,以确保培训效果。同时,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我市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指导工作。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视导工作。下半年,电教馆教研人员将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教学指导,促使教学设备应用。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4

培训计划 创业能力 工科类大学生

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进入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形势下,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对企业管理运转过程了解不足、团队合作精神欠缺、创新能力匮乏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企业至少学习一整年,重点培养提高个人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社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将为弥补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的现状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各高校从课程和课外实践着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鼓励。然而,大学生的创业现实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履步为艰,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创业除融资等外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对创业实践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理论教育为主,对长期创业所需品质的专项培育

目前,这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企业创办基础知识、创业管理基础知识和创业案例分析等方面开展理论上的教学。这种教育常常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和健康的创业意识。不过,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创业教育,难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创业过程的各种难题,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以专业教师教育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指导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这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想象,难以克服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以虚拟的创业大赛为主,缺乏对创业实践的了解

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和创业热情,创业大赛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为比赛而开展的创业实践,既难以覆盖大多数的学生,也难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企业转作的过程和细节,常常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依然感到无从做起。

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的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一种新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其中融入创业教育,将有效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使大学生在了解企业运转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适合于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及其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作用

1.“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开始的信号。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26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2.“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清晰了解企业运转的实际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工业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培养过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要求,工业企业将深入参与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过程,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教育不在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更多进入到鲜活的实践领域,这是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运转的难得契机。

(2)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需求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将使大学生走出学校,接触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不仅了解工业企业的运转和经营,而且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实际,这是难得的了解社会需求的有利时机,这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减少大学生创业盲目性的一个重要契机。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创业品质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创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真正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个人品质,这是为大学生的未来创业奠定良好的个人品质基础的最佳舞台。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案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形成之初关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将为举步维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1.将大学生创业品质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目前我国已经有26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但是该计划还未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的培养考虑在内。其实,该计划是锻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的有效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可以将大学生以随机的形式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熟悉和了解一个环节的运作。这样在团队之中,学生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团队成员,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合作共事,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团队运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2.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由本校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和教育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这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反过来,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学生越学越多,越学越新,而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我们认为,这不应该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倾向。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方便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学校的讲座,也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工程实训的有机结合。

3.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有创业计划和创业梦想,但是,他们的计划和梦想最多是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操作,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真实的市场竞争。“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使学生能够真正知晓、领会现代企业的产品、工艺、管理乃至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中去,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尤其是对有创业计划的学生,他们将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实践中接受创业的检验,包括:团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调研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发展决策和发展战略调整能力;资金调控、周转也运用能力;计划控制、风险抵御与灵活调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永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郭南初,陶亦亦,张义平.高技能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郎名华.“蜻蜓式”(1146)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4]毛丰江,路勇.“工学结合4-3-3”高职课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5

497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日前,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高技能人才497人。从2008年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以来,共有128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部委

教育部召开2013年度职成教工作会

3月18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12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职成教战线参与“中国梦”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求的思路和举措,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两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进水利职教改革发展

2月28日,水利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水人事[2013]121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了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水利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水利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利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利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5个重点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水利职业资格证书推进计划、水利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计划、基层水利职工文化与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水利职业教育“送教下乡”计划、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等重点项目。

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介绍职教改革创新进展

2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春首场新闻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展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刘建同、王扬南出席会。据介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助学政策、综合改革、产教融合、质量建设、基础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新进展,突出表现在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教育部要求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

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号),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2日批准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三项国家标准。

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部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部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9号),决定将原部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调整为部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包括部级重点技工学校、部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和部级重点技师学院评估。

人社部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2013年工作重点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和开展基础性工作。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2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现代化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通过鉴定。

职业教育类22项课题获批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近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立项情况公布,职业教育类研究有22项课题获批立项。

机构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该报告是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首份聚焦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报告。报告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职教社2013赴台职教高级研修班在台开班

3月19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2013赴台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台北科技大学开班。来自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陆的16所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23位同志参加了研修班。在台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将与台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19所台湾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签订以“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服务”为宗旨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职教学会系统工作平台启用

3月1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启用“学会系统工作平台”的通知》(学会[2013]7号)。《通知》指出,工作平台由“学会日常工作平台”、“学会网站建设平台”、“学会资讯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职教通’即时通讯工具”共同组成,致力于提升职教学会系统内部日常管理、沟通联络、宣传展示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与水平。

全国电子商务职教教指委2013年工作会议召开

3月22~23日,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的工作,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部署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学校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

3月13日,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中芬职业院校间第一次在商科/文科领域开展技能比赛,芬兰FINPEC(芬兰虚拟公司管理中心)对比赛提供技术支持。来自芬兰的两个职业院校代表队,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五个代表队共2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五所职业院校入选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

2月16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通知,批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5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是由教育部与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PPG)签订的汽车涂装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该中心将培养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车车身涂装专业人才,以满足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需求。

劲松职高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高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3月5日,北京劲松职业高级中学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业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本次合作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巴黎学区的共同推动下开展的。双方经过协商,共同确定了未来几年两校的合作方式,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网络课程的共同建设等内容。

淄博职院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近日,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申报的“山东省曲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

企业

北京两家企业与延庆一职开展校企合作

日前,北京鸿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巴黎汇发型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延庆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每年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根据协议,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间学生由校企双向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学生考核与评价及教材的开发。

奔腾公司与教育部共建“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

2月16日,教育部和奔腾公司共同设立的首批 “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名单公布,包括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内的23所中高职院校入选该项目。根据协议,奔腾公司将为每所建立“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的项目院校提供价值约22.68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为项目院校免费培训2名核心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模块培训课程,提供每个实训模块对应的实训课程,同时提供学生教材样本和教师上课教案蓝本;为项目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推荐平台;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组织项目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为与国外同类院校间交流建立沟通的桥梁;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定期与学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新技术培训,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要求保持同步,帮助学校培养出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技术人才。

各地

广东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月18日,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从全面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开发和技能评价体系及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强化服务等方面,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多形式、有计划、全方位确保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水平。

浙江鼓励学生报考中高职家政服务专业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文要求各地各校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鼓励学生报考家政服务专业,并将各地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设区市应确定至少2至3所中职学校和1所高职院校,作为本地区家政服务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的骨干单位,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乡镇成校和社区学院多形式开展家政服务与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形成家政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网络。

甘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3月22日,甘肃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通过资源整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调整到200所左右。

湖北规定中职生实习每天不超8小时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的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

南京召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

3月1日,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布置落实了2013年南京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试点项目工作。南京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南京市职教教研室部分专家,南京晓庄学院等40余个中高职院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常州市科教城签约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3月3日,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德国(上海)工商协会三方在江苏常州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依托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对常州科教城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该校与在华德资企业在课程、教学、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引入和实施德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技师课程、教学和认证,逐步实现受培训的高职学生达到国际公认学士学位水平,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 。

成都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

近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以促进成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各地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实战项目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为“卓越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其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提出了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订,这一方案必须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课程或环节)、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体现可操作性。[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由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项目指导,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生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行业和产品,学习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这样就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面对鲜活、实际的实战项目,结合受训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个案调研和工程设计,撰写调研和工程设计报告,通过小组讨论和企业工程师点评,对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在岗实践,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现实,加强生产、研发和检测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培养。[2]

2 校企合作实战项目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形式很多,主要有在企业中的专业认知与实践、学业规划、自动化专题讲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企业工程师授课和项目实战。其中项目实战类的诸多课程围绕专业前沿技术和当前热门应用,结合企业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针对工科学生必备的软硬件系统集成能力,采取学生在企业中进行项目实际操作模式,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的主要形式。因此项目实战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成败。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尚处启动阶段,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大部分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具体细节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可借鉴的直接经验很少。对于企业方面,即使是一个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公司,在服务学校、培养学生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资金、人员等相关政策支持外,还包括合作模式、项目实战课程组织形式、具体内容、考核方式等等问题。

3 实战项目现状分析

企业的培训对象一般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因此往往讲课进度很快,而且内容往往针对具体型号的产品,并不适合直接面向本科生。

对企业产品的介绍和推广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可以为企业培养将来的潜在客户和未来的员工,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而我们以往的本科生培养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很少深入学习具体型号的产品。

企业原有的培训平台一般只能面向少数的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小,实验台套数少。另外,大量学生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也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企业中能够提供的实践平台容量十分有限。

4 实战项目教学模式几点探索

4.1 在企业培训和本科生培养之间寻求结合点

企业工程师有着丰富的工程经验,讲授内容跟实际联系紧密,常常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讲课风格也较高校教师更加活泼和灵活,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吸引学生,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以往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和客户,因此培训进度比较快,而且内容也不适合直接用于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原有的培训内容,设计出适合本科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项目实战内容、授课教材、讲义和适合的授课形式。

4.2 在企业产品推介和本科生工程训练之间寻求平衡点

企业原有的培训内容注重产品介绍和使用,而卓越计划中本科生更注重工程能力培养。如何通过产品的使用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在企业产品推介和本科生工程训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要通过实践解决的问题。依托企业产品,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的实战项目内容,注重系统集成和实际操作,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企业和本科生培养两者间实现双赢。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要注重选择有行业竞争力的,其产品符合行业主流标准的企业,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

4.3 企业接待能力有限和如何最大化企业技术优势之间寻求突破点

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有相当严格的管理,条件好的企业也只配备规模较小的培训实验室,接待学生的能力相当有限。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优势,寻求多种形式的立体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应该更深度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对于集中的教学活动,比如行业前言讲座、最新产品推介可以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对于集中的实战项目课程,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由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指导学生,一方面激励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校的实验设备保持先进,也解决了企业接待能力有限的问题。对于分散教学的实战项目,则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人小组,由企业工程师进行学徒式一对一教学和指导,利用学生寒暑假、小学期或集中的一段时间,使学生完全进驻企业,跟随指导工程师在设计、生产和技术服务第一线进行深度的企业实习和锻炼,学习直接面向实际的工程技术,培养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卓越计划的有效途径,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窗口。企业实战项目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不能将学校里课堂或实验室的教学经验直接生搬硬套,必须探寻一条适应企业实施和学生培养要求的新路。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能力培养和要求,设计项目实战内容和形式,在项目实战中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更利于提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7

九龙坡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人教育”――面向人人、把人当人、以人育人、让人成人。这就需要广泛引导家长及社会力量,融通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到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中来,实现多元共育。目前,全区共有11万余名学生家长,如何激活这支巨大的民间教育力量,十分关键。

为此,2013年11月,九龙坡区全面启动实施“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区教委建立家长教育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创建家长同学会”“建立和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开展万名家长进课堂活动”“举办家长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开展家校合作共育课题研究”“组建家长教育专家指导组”“加强考核与评价工作”等10项措施。区教委每年对学校进行专项考核,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在全区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发现和树立优秀家长典型。

实施该行动计划,校长重视是关键。区教委分批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全国家长学校建设研修班培训、区级家长教育集中培训,让学校领导干部树立办“大教育”的理念。各学校积极行动,12所学校主动成为“家长教育行动计划”首批重点推进学校,100个班级主动成为首批试点班,从顶层设计到班级活动,“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在全区学校全面展开。

教师行动是主力。2014年2~3月,先后对“家长教育行动计划”首批重点推进学校班主任、德育主任及家委会主任等700余人进行集中培训,对153名骨干教师进行三轮集中培训。在培训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组建家长教育讲师团,目前已有60余名讲师团成员;成立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保障家长教育管理工作常态运行。

家长参与是重点。区教委组织专家团队,分赴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做父母的意义和责任”等为主题的家长教育巡回报告;引导学校开设“爱心教育”整合课程,组织区内讲师团成员到各中小学执教,让家长与学生互动进行参与式培训。结合家长教育培训,编印《幸福家庭成长记录册》(幼小版、初中版)分发给家长,通过家长和孩子为期60天的强化协作训练,帮助调整家庭生活习惯和孩子学习习惯。

一年多来,通过实施“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十项措施,九龙坡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微变化。通过培训,点亮了老师们热爱教育的心灯。杨家坪中学姜仕菊老师感言:“幸福的生活从自我觉悟开始!”森林小学刘星校长认识到:“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瑕的世界。”

80%以上的学校启动了家委会章程建设,将家长和社会力量融入学校教育管理。100%的中小学建立了班级、校级两级家委会。绝大部分班级组建了家长同学会,建立了班级QQ群。高新一小、红光中学等6所学校开展了家校共育部级课题子课题专项研究。

如今, “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们了解学校信息、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平台,“家长同学会”成为家长们协同开展亲子体验活动、分享家教经验的重要交流平台,“家长学校”成为家长们获取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的重要学习平台。

30%以上的家长参与过体验式培训,每项培训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参培家长从内心领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懂得了什么叫爱孩子,怎样关爱孩子”。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1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普通教育每年都在无情地淘汰成绩差的学生,且这些学生成为了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是各职业学校一直努力探索并力求在办学实践中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生源,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心生厌倦,更加谈不上学以致用,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又“水土不服”,这样势必需要建构出适合中国国情,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国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顺序,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每完成一门课学习,就可以初步掌握一项实际工作任务。计算机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样,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并胜任工作岗位需要。

2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

2.1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制定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制定,主要围绕专业信息、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质量评价、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①专业信息要包括专业名称、学制年限、就业方向等信息。②培养目标要包括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③课程设计要包括培养层次、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基准学时、学时分配等方面的内容。④质量评价要有学习活动的评价、学习任务的评价、一门课程的评价和一个专业的评价。⑤实施好规范的相关建议。

2.2一体化课程的教学

一体化教学过程包括六个教学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和验收总结。①“明确任务”课教学。主要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并弄明白完成此任务的全过程是怎样的。如“台式电脑组装”课,教师通过PPT展示精讲组装的全过程,然后学生分组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从实施步骤、所用方法、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方面讨论组装台式电脑的全过程,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教师点评全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强调组装任务应注意的重点、难点。②“制订计划”课教学。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后,要学会制订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如“台式电脑组装”课,要让学生自己制订出一份包括工作流程、操作环境、技术要求、安全措施等内容的工作计划。③“审定计划”课教学。教师批改、审定每个同学所制订的工作计划,直到工作计划人人通过审定。④“实施计划”课教学。学生根据审定后的工作计划进行实际操作,此课型主要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其他课型比较时间长、分量重,工作任务完成一次远远不够,需要课堂课外反复多次操作练习。如“台式电脑组装”课,教师可课前培训些教学助手,教学助手分配到各小组中,对组装电脑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监控,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技术纠错,掌控学习进度和质量。⑤“过程控制”课教学。制订的计划与计划的实际实施难免会出现偏差,如不纠正就会出现差错,工作任务就不能完成或完成得不理想,所以需要设置一个与“实施计划”密切关联的环节“过程控制”。如“台式电脑组装”课,小组中再分成操作者和监控者,工作任务完成后再互换角色,这样使操作过程有了有效监控,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保证了教学质量。⑥“验收总结”课教学。此课程主要是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整个教学环节的总结及总结过后信息的反馈。如“台式电脑组装”课,各小组根据标准进行验收,对台式电脑组装完成情况进行互评,学生对学有所得写出个人总结,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将小组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意见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

2.3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专业能力的要求,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培养一支过硬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校外培训。组织骨干教师通过培训机构、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培训;让教师深入企业,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技能等内容。②校内培训。邀请专家来校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公开课、说课比赛、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③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与研讨,提高一体化教师的水平。

3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工作情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多重角色间不断变换,就需要学生具备有多种能力,如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受生源质量和学生以往学习模式所限,很多学生都不具备或者缺乏这些能力,针对这些学生开展一体化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2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就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有所欠缺,实践内容过多,又会导致理论边缘化,破坏学生的可塑性,影响学生的将来发展,这样理论与实践就成了一对矛盾,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取舍。解决这一矛盾除了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材外,还要制定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分析与提炼各等级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3.3师资较为缺乏

一方面是许多教师缺少企业从业背景,所授知识技能难免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脱节,另一方面是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又缺乏授课经验,学生接收的知识不能消化,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样,师资的影响就容易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加大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可轮流选派培训、校间观摩学习、定期研讨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掌握、运用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保证师资力量。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9

一、工作目标

针对我县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直播平台,尊重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发挥学校和师生能动作用,整合适配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家庭电脑和智能终端等,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一校一策”网上教学、在线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指导家长督促学生延期开学期间在家学习,实现学生“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实施。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负责全市中职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规划、协调调度。县教育局负责本地中职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监督落实、技术指导和跟踪管理。中职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和学校在线课程平台、以及其他在线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负责本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精准施策。中职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和教学资源平台,按照“一校一案”和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地、本校应用成熟的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和课程安排,切实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网上教学活动安全有序、务实高效。

(三)确保质量。中职学校要充分考虑城区、农村等信息资源差异化,制定差异化办法和解决措施,灵活开展网上教学活动。不得组织线下集中学习和集中培训,减少人员流动和接触,确保师生安全。

三、组织实施

(一)落实“疫情防控为主”要求。把保证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把实现“延迟开学不停学、不停教”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实现中职学校春季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2月17日前,中职学校要制定网络教学计划(方案)、课程表,做好自有自建自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安排部署工作,完成网络平台班级、科任教师、学生等组建工作,并将教学计划、方案等上传至学习平台,做好学生网络学习的准备工作和教师网上培训、备课。2月24日前,做好开展网上教学所有准备工作,并按照调整后的教学计划适时启动实施网上教学活动。中职学校在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得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可安排一些疫情防护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寓教于乐等方面的网上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度过愉快的假期。

(二)强化“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中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先借鉴,再研发”办法,首次开课可选择国家、省级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的在线课程或在白城市职业教育微信群中推荐的平台(如高教出版社、智慧树等中职学校学习平台,可自行遴选)免费中职通识网络课程,减少首次开课任课教师工作量和难度。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应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前做好网络平台应用测试。

(三)做好教学有序衔接。中职学校制定网络教学计划、方案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尽可能保障能开即开的前提下,以中职学校必修课程(基础模块)为主,做好跟踪考核工作。学生线上网络学习要留痕、存档,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延期开学期间,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实训等所有的实习实训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任何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任课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习质量。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合力。中职学校要做好线上网络教学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工作,强调家校密切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的准备工作,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网络教学、完成网上作业,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县延期开学期间中职学校网络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中职学校、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做好教师培训。学校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培训,按批次开展多批次远程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市教育学院、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监督管理。市教育学院、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网上教学的监督管理,网上教学要做到有计划、有课表、有教案、有作业、有答疑、有作息时间表。学生网上学习时间暂定为:上午时间(教学指导时间):8:00—11:00;下午(自学、答疑、作业时间):13:30—16:30。中职学校、任课教师要提前一天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给学生推送学习任务、指导重难点和有关要求。要指导学生在家学习,按时完成作业,每天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导,并及时反馈结果,通过网络答疑解惑、纠错。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10

>> 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卓越计划”下政法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考核方法研究 化工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 计算机类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涓涓 强彦 王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3+1”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评价和交流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供其他院校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3+1”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专业,有着培养现代计算机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开发、应用岗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太原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卓越班从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运行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数次调整和改革。本文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计划”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将原有的4年本科校内教学模式改为3年学校教学和1年企业教学的“3+1”教学模式。就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3+1”教学模式中“1”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卓越计划”的执行关键。通过我们对培养过程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3+1”模式中“1”的环节国内高校大多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部分高校有了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对这一阶段的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卓越计划”“3+1”模式的实施,缺乏各种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劳动政策、学生的安全问题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1”的执行存在走过场的可能。(3)“1”的阶段是由企业为主导完成的一个教学阶段,如何保证企业的实训、实习质量,如何规范、统一实践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这一阶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企业和实训机构作为“1”这一阶段的教育主体,其实体的规模、水平以及能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有其提供教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考核,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5)如果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那也只能是空谈,最后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用。因此,在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可执行性。 二、针对性改革与创新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目标管理、质量标准、合作机制监督评价策略、交流沟通方式等问题,目前我院已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卓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培养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优秀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如下表所示。前三年的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认知)”“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环节中加强计算机相关工程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和应用等行业基础锻炼。对第四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修订,最终调整为“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实践”“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确立每个环节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技能标准,并设立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企业定制课程”内容涵盖了软、硬件项目开发的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由企业来补充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不足部分,增加项目开发环节,是校企课程衔接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项目案例贯穿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完整的案例,以实践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学习软件工程环节中项目驱动的各阶段具体实施操作规范和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表

2.校企合作模式的规范化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一般是基于双方在各自的条件水平下,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近三年每年保持5家以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不同的行业优势,也给学校和学生更宽的选择范围。同时,在每届选取合作单位之初,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准合作单位的意向。综合选择合作企业。

第二阶段,合作订制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合作双方围绕全面合作目标,调整实践环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由于计算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项目实施过程有所区别,由企业主要负责订制各相应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一起研讨规划细则,制订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考核指标。校方负责教学方案的把关,确保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内容的覆盖。同时建立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协调小组,随时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全面合作具体实施阶段。成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由合作双方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状况,跟踪企业实践规划,测评合作的具体内容,考核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指标,论证实践环节实施情况,保证工程实践可行性,把实践环节的各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具体划分为企业方和高校方,目前由双方执行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对各自内部的技术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处理争议问题,监督实习实训的实施。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是也双方全面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全面合作实施的组织保障,由专人负责,其职能发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合作的实施效果。

3.制定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制定了《院外实训组织管理流程》《院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申请自主安排院外实训暂行规定》《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巡查暂行规定》《院外实训实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规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院外实训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和可操作流程,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管理。

4.实习实训评价体系

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行准入体制。制订合作企业入围标准,每年选择实习实训企业时,采用入围企业现场演讲答辩,学生自由选择,学院统一规划的机制,既保证企业的教学质量,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对实习生应该严格监控,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和实习环节等也应该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反馈,对实习单位的合作资格进行保留和取消评估。此外,要求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年的评价机制做出调整和修改。

5.建立信息交流软件平台

采用基于WEB的网络评估信息平台,对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了实习、实训交流和档案存储软件平台,以确保“1”阶段的校企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构建实训知识库系统,将实习实训的经验、知识、技术文档、教学课件等作为共享内容放在平台上,以促进“1”阶段的整个质量水平的提高。

6.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企业提供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途径。学生实习后能减少了从业的盲目性,使得学生留得安心、工作舒心、单位放心。学生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以及对雇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后,可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能尽可能地选择有用的人才。从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较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明显。 三、实践与经验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由企业实训和带薪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选修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自主实践等培养环节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落实,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顶岗工作。在实习、实训期间将先进的管理、评价和交流模式运用其中,得到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卓越计划”中“1”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第四年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到内容,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