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7:33:27

演示法论文

演示法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美国行政法 成本—利益分析 司法审查 分权 [论文摘要]美国行政法历经近两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传送带模式演变为专家知识模式,发展到近代的成本——利益分析,尽管每一次模式转变的背景、原理不同,但目的都是为行政权的行使寻求合理依据。我国行政法起步晚,结构体系、程序运作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不完善之处。通过对美国行政法演化过程的介绍分析,总结出行政法自身固有的民主、法治、分权、正当程度等一些普遍性准则,探讨其对我国行政法在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分权结构、加强司法审查和完善行政程序等方面可能提供的裨益。 随着英国向大西洋彼岸美洲殖民地的扩张,其普通法和行政体系也移植到美国,其中英国普通法令状体系构成了美国行政法体系的开端。“并且1813年的案例被认为标志着最高法院行政法系统的成型,并开始了美国行政法的传统模式时期。”在这个时期,行政机关被设想为一个“传送带”,其职责只是在特殊案件中执行立法指令,除非有由民选的立法机关的授权,行政官员不得侵犯私人自由,从而保证不受选民控制的行政机关对立法指令的遵从维系在一个可容忍的范围内。“为促成这一目的之实现,传统模式就必须保证司法审查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获得的。法院在面对行政机关时所承担的角色就在于把行政机关禁锢在立法指令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这种司法审查的隐含之意是:法院只就那些制定法给出清晰指令的事项进行评判,而其他所有关乎选择的问题,无论是一般性选择还是填空性选择,都归行政机关决定。”(P11)也就是说凡是属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范围之内,法院一概不予干涉。这反映了美国对权力分立原则的尊重,同时也为行政机构提供了一个司法制约机制。 然而明显宽泛而模棱两可或含糊的制定法无可避免地引发自由裁量权,传统模式所欲协调的分立与行政机关明显集各种立法和执法职能于一身的矛盾也产生了。也许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严格适用禁止授予立法权原理要求立法机关制定更为明确具体的指令以禁锢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由于立法机关管制行政政策的能力,许多政府管理的事项的性质又使得立法机关进行详尽规定十分不切实际。为了回应这种宽泛的自由裁量权,根据传统模式,法院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第一,立法机构必须通过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则和标准,才能授权行政机构对人身自由或财产进行处分。第二,行政程序必须能保证依法行政,也就是以准确、理性、公正无偏的方式把立法要求适用到个案中去。第三,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具有获得司法审查的权利,以保障行政决定的程序公正与合法性,且行政机构有义务运用适当程序来保证行政记录的完整性,以协助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事实与法律依据。这样,只要行政机关将其权利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且不严重侵犯私人自主权的范围,自由裁量权就可以披着“准”字(如准立法、准司法)的外衣得以继续存在。直至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机构揽立法、行政与司法于一身,严重违背了传统的分权原则,传统模式的“传送带”理论无法再为这种行政权力提供合法化的理由。于是一种新的模式——“专家知识”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认为,这种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顺利并富有成效地履行指令和管理职能所必需的。因为如果行政目标可以借助于来自专门经验的知识而予以实现的话,“专家知识”似乎就可以作为解决自由裁量权问题的方案而得到提倡。“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行政官员更多地只是享有表面上的自由裁量权,而非真正的自由裁量权。政策的制定仅仅是所要实现的目标与现实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P10-17,33,39,98-99)。“而且国会预先制定周详的指令是不明智的,要求行政官员遵循严格僵硬的司法式程序会导致难以忍受的低效率”。(P10-24,46,91-100) 尽管如此,许多法学家依旧对此表示抵制与质疑。新政与二战之间,美国的进步与保守力量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议与讨论后达成了妥协——二战结束后次年即1946年通过了《联邦行政程序法》。“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关于行政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成熟,并代表着一系列‘美国发明’:独立管理机构、统一的行政程序、主要基于“充分证据规则”的司法审查、以通告与评议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制规程序以及公民在现代行政过程中的参与。这部分法律不仅是美国的一部‘公民权利法案’,而且也是世界行政法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联邦法院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联邦行政程序法》及其历史的回应,转向一系列替代“专家知识“原理的技术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如 更为彻底地审查行政机关事实认定的证据之实质证明力、行政决定的理由应保持前后一致、明确表述立法目的,等等。(P15-18)通过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控制技术,行政机构和法院之间维系着一种协和的关系。 随着政府的规模与活动的迅速增长,一种观念也日益滋生,即仅仅通过司法审查已不足以完全保障私人自主权和社会的基本目标。作为回应,传统模式得到扩展,把参与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的权利广泛赋予各种利害关系人,使得广泛受行政决策影响的利益得到公平的代表。因为人们认为,“这样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决定的质量,使行政决定更能回应参加行政程序的各种利益主体的需要”,(P511)而且其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使公民具有一种对政府管理过程的参与感”,(P835,851)“增进了公民对政府决策公正性的信任”。(P359-360)其结果是行政法的功能是调和受行政决定影响的利害关系人的相互冲突的利益,从而促进形成有利于社会目标和社会秩序的行政决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行政法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成本—利益分析”阶段。“这一期间法院的发展较为保守。……法院放松了对行政机构的控制,避免干预立法与行政分支采取政治性的政策选择,并允许独立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职业专长。”“国会立法要求行政机构发现一定数量的替代调控方案,以选择最经济有效的调控方式。行政决策者必须从不同方案中选择最节省成本、负担最小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方案。” 综上所述,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美国行政法不同模式背后的原理各不相同,但是这种演变却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运用具有控制功能的规则和程序,使原本在形式上不向选民负责的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的行使得以合法化。可见,“法律的任务既在于根据利益的需要不断地修正或发明新的工具,也在于适应利益需要而不断追寻新的精神支撑。”(P175) 我国行政法产生、兴起和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它直接传承于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的行政法。因而我国行政法以行政权和效率为核心,强调行政法的管理职能,是对“行政加以规定之法”,(P40)是“在人民与行政之关系上,设定人民之权利及义务,规定人民与行政之法律关系。”(P29)基于这种思想,行政行为成为行政法学的研究核心,“把行政法的主要目标放在用法律对行使行政权力的根据加以说明和对行政权利的范围加以限定上,而原则上对行政作用究竟应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和过程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并不关心。”(P15)反映在我国行政实践上突出表现为我国行政权具有其他国家行政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高尚性”: 第一,对“依法行政”中的“法”字最宽泛的理解。著名的德国公法学者卡尔·施米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把当权者发出的每一指令理解为’法’的话,那么依法行政就变成彻头彻尾的专制行政了。”在我国,不仅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法规”,而且各行政部门的“法规”,以及措辞冷而不准的所谓规范性的行政文件,都列入“法”的概念中。[11](P9)有时甚至会出现行政机关自己制定执法依据的现象。 第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权威的面前成为行政权的客体,行政法被视为统治民众的工具。行政机关可以以所谓的“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为借口,甚至毫无理由地牺牲、践踏个人利益。现实中,民众认同了非程序性的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甚至未经置辩就接受了冒充的行政执法者的惩罚,私人在行政权面前丧失了主体意识和必要的私性空间。[12](P209) 第三,政行为过程中,忽略法律程序规则,把行政法视为行政机构手中突现其“国家本位”的工具,而全不考虑“自然公正”或“正当法律程序”。[11](P10) 在当代中国面对国家治理难题寻求建构行政法治道路进行探索的今天,固步自封、保守封闭、因循守旧已成为我国行政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重大障碍。我们应该放眼世界,不仅可以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也可以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取经;既可以吸收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建构的精华,也可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成功经验。因而美国行政法理论中的有益成分也可以加以借鉴参考。只不过“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反映。任何两国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另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13](P7)因此,我们在借鉴美国行政法理论时,应考虑到美国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存在的诸多差异,结合具体国情,提出更适合中国行政法发展的建议。笔者认为,以美国行政法为参照 物,我国行政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第一,行政法视为管理法的传统观念的转变。在美国,行政法是控权法,控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程序和方法的法,以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为核心,防止行政专断和行政权滥用,保障私人自主权。在我国,受传统人治观念、专政政治的影响(其中当然还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行政法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管理法”,突出强调行政权力,强调行政主体的优越性,轻视公民权利,导致行政过程中下令成风,命令—服从是主要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现代行政管理事项愈加多样、多变和复杂,单一的权力强制性调节已突现出其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追寻行政法调节的新工具已成为行政法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行政法继续保持其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的途径。 第二,完善分权结构。西方国家早期兴起的权力制衡理论影响了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架构和其他诸多理论。美国的政治体制也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行政法是管理行政机关的法,而不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法”[14](P3)便是在这种权力制衡学说在行政法领域的体现。因为该学说认为,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尤其是这种具有强大强制力的行政权更应该受到法律的全面监控。否则,绝对的权力将绝对地导致腐败。分权,对于美国而言,是行政法产生的前提。中国长期以来,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忽视了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制约。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从这些规定都可以看出我国在官方是不认可分权理论、否定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分权与分工的。尽管如此,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立法权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行政权由行政机关行使、司法权由法院行使这种事实上的分工还是基本上清晰可辨的。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行政法的控权意义也逐渐形成,行政法正朝着提高行政制度化和自律化的目标迈进。这包括通过规范明确的责、权、利来理清行政机关内部的组织关系,以发展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干而高效的行政组织系统。《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制定显示了这一点。已经生效运行的《行政处罚法》、《立法法》和《行政许可法》和正处于酝酿阶段的《行政程序法》则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努力。[15](P61-62)可以说,分权“对于中国行政法而言是宪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法首先在成文宪法的结构之外建立起分权体系。”[11](P9第三,加强司法审查,拓展司法审查的范围。 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开创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查联邦法律合宪性的先例,此后又通过一些案例,巩固了这一成果,形成了司法审查制,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其成因固然是历史背景、政治意识观念、法律传统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最为关键的还是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的影响。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的精髓就在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而司法权相对于立法权和行政权而言,力量是最为弱小的,对社会的危害和干扰也小得多。因而为了与立法权、行政权的抗衡、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司法机关就必须掌握违宪审查权作为抗衡的武器。虽然美国的司法审查随着经济和宪政的发展、权利和民主观念的变化在作着不断调整,但是选择司法审查和制约行政权力的价值观念并未有根本性动摇。我国长期以来对行政行为实行有限的司法审查。行政诉讼确立以来,法院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制约一直局限于十分狭小的空间内。法院只能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却无权过问,也无权质疑行政机关行使的裁量权,除非“显失公正”。在行政权日益膨胀、人权、民主和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主要靠行政机关的自律和有限的司法审查已不足以防止行政的恣行专断的行政权的滥用。从加强保护人权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要求加强司法控制、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的呼声日益高涨。法学界对于将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诉讼的对象的热烈讨论也说明了把越来越多的行政行为纳入司法轨道必将是我国行政法完善的必然目标。 第四,完善行政程序。深受英国传统自然正义或程序公正影响的美国,其行政法更多地“信奉实体权利主要由程序来保障这样一种理念。”[16](P147)人们甚至倾向于认为行政法主要是有关行政机关活动程序的法律,而不是有行政活动的实体性法律。[17](P484)例如,戴维斯提出,行政法不是指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实体规范,也不是指立法机 关、法院所制定的有行政机关加以执行的实体法律,它是指有关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和程序的法律规则。[18](P1-2)我国一直以来“重实体轻程序”,忽视行政程序规则在行政实践中的作用,认为行政结果的正当性就足以证明行政行为的正当。而行政现代化的目标则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挑战。行政现代化意味着行政民主和科学管理,而后二者均须依赖于行政程序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的现实是,只有少数领域建立了完善统一的行政程序制度,但大多数领域,行政程序尚不完善,有的行政行为甚至没有程序方面的具体规定。已颁布实施的《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只是行政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起步。但这毕竟是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一个重大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完善的行政程序必将指日可待。 [

演示法论文篇2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高职市场营销

一、引导文教学法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引导文教学法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学习,综合思考。学生不仅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动地加以弥补,不断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只起激励、鞭策、组织协调、多方引导、编写引导文等作用。如,与学生讨论引导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学习工作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学生实施计划时,教师注意观察获取反馈信息等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2.教给了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文教学法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即“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怎样学”,这正是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斯所说:“未来的教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引导文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具有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3.可以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班级教学”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存在。引导文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自学,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适当安排新的内容,保证这些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情况下,逐渐改变他们“吃不了”的状况。

4.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引导文教学法的运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创造性,也就无所谓“引导”,正是由于这种方法的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引导文教学法适用于具有最终产品或可检验工作成果的教学过程,这些知识大多属程序性知识,部分具有完整过程的陈述性知识也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比如制定推销计划、现场演示商品、新产品铺货、营销策划等。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运用的一般流程

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引导文法在课堂上运用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获取信息。通过阅读引导文,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获得有关目标的整体印象并借助引导文的提示性问题与解答提要,理解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要求、组成及其关联,在此基础上回答引导问题。

2.制定计划。通过对系列化的有关工作设计的提示性问题,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并形成书面工作计划,拟定检查、评定的标准。

3.做出决定。学生给出引导问题的答案,并和教师讨论工作计划,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并予以改正。

4.实施计划。即完成工作任务阶段,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活动,教师只在发现错误时才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检查。学生依据拟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并逐项填写评分表,主要看学生是否专业地完成了任务。

6.评定。教师评估学生工作成果,师生讨论评价结果并提出不足及改进建议。

四、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案例――现场演示

现场销售演示已愈来愈成为一种重要的有别于站柜销售的销售促进方法,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这一内容实践性较强,市场营销专业中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讲授,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控制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则可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把原来要讲的内容用引导文的形式编写出来,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工作,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运用引导文法来学习现场演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和步骤如下:

1.学生获取信息(15分钟)。请学生阅读引导文。引导文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什么是现场演示、现场演示的意义、现场演示的程序,以及如何合理选择演示商品、如何进行现场演示,最终要求学生学会进行现场演示。

在引导文中,会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现场演示、现场演示能达到的效果、什么样的商品适合现场演示、现场演示的程序、如何设计演示方法、现场演示的注意事项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选择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出适合进行现场演示的商品。比如,让学生从榨汁机、蒸汽熨斗、电饭锅的“炖煮”功能、食品、电脑、摄像机、空调、热水器、Mp3、音响、油漆、健身器材、洗衣机、扫地机等商品中选出适合进行现场演示的商品,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在本堂课的引导文中,为了强化学习效果,还给出了一些产品的特征和利益,让学生们选择。比如,平底煎锅:有一个塑料手柄,拿起时不会烫伤手,哪个是特征,哪个是利益呢?再比如,雨靴:保持脚干燥,用橡胶制成,哪个是特征,哪个是利益呢?再比如,信用卡:使你不必随身携带现金,可从银行取钱,哪个是特征,哪个是利益呢?

在引导文的最后,会提出本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手机进行现场演示。在进行演示时,要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自己手机的品牌、型号及自己手机的主要特点、功能(如时尚、实用、摄像功能,音乐功能等等)。

2.学生制定计划(5分钟)。计划是为行为准备服务的,是具体工作的进程安排,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计划能力,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拟定工作计划。学生根据引导文的提示,把自己的手机作为演示商品,进行现场演示,制定计划时根据引导文和信息资料提示的演示步骤,具体写出如何演示自己的手机。

3.做出决定(10分钟)。教师与学生以谈话的方式交换意见,回答引导文所提出的问题,最终作出科学、正确的决定。讨论的依据主要在于:所拟定的计划是否适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4.实施计划(10分钟)。学生按照之前所制定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实施的过程也是检验计划合理性的过程,若计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则需及时反馈,要求学生及时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这也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变能力的途径。

5.检查(5分钟)。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使其知道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思考改进的方法。

6.评定(5分钟)。采取教师和学生谈话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前几个步骤的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学生行为的评价、工作态度、责任心等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双向性的,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评价或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是一种直接交往的方式。不要觉得浪费课时在评价上不值得,通过评价,学生学到了必要的规范,学会了对自己行为作出公正的评价,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案例的应用分析

1.应用条件和场合。引导文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所以,引导文教学法适合中高年级学生。

2.现场演示引导文教学法的分析参考。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如何进行现场演示,内容实践性较强,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虽然知道了现场演示的重要性,通过死记硬背牢记了现场演示的程序,但这种接受性的学习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运用引导文教学法来学习现场演示,效果截然不同。

(1)教师在编写本节课的引导问题时,不仅要编写出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编写一些选择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选择出哪些商品适合现场演示,而哪些商品不适合,把学到的理论实践化。还通过描述一些产品的特征和利益,比如信用卡、传真机,让学生选择哪些是产品的特征,哪些是产品的利益,为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对自己的手机进行现场演示,奠定基础。

(2)很好地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本节课学生的任务是对自己的手机进行现场演示,学生在实施计划时就是向同学和老师进行现场演示自己的手机,实践性强,引导文教学法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实践。

演示法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演示法,示范

 

美术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美术学科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和美术能力提高的快慢,还关系到学生人格的成长。如何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参观法等。而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尤显重要。

所谓演示法也称“示范教学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兴趣,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提高作画水平,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常用来配合讲授法,以示范性地作画,或将模型、实物、范画、幻灯、电影、录像等教具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获得知识和掌握技法。学生通过直观知觉,在大脑中形成对教师制作,绘画过程的系列表象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在演示的同时,教师要配合理性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法。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是一种重要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用眼观看是获得美术信息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老师亲自执笔,演示一遍的效果往往要比空讲十遍强得多。这是因为美术是造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可视性、具体性,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演示能使学生一眼明了作画的要点步骤和表现方法,并由此而触发绘画的灵感示范,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水彩画的干湿的衔接,手工制作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做具体的详细的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老师更应该当场挥笔明确示范。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之所以成中小学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因为它能够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事实证明,示范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没有任何别的形式可以替代的。综观许多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其课堂教学的精彩之道,无一不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示范教学。他们以示范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始终浓厚不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美术老师中从未或很小运用演示法的人大有人在,他们长期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进出课堂,“空对空”地对学生说教,许多原来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强的内容被他们讲得干巴巴的,枯燥得没有一点味道,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或课堂上吵吵闹闹,各行其是,以至做起练习来学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动手。或者过分很依靠电教化,多媒体等工具,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只用鼠标点,口里讲。由于没有示范画的启示,许多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绘画作业“原地踏步”,兴趣越来越淡,这种不良的现象如果任期长期发展下去,那对美术教育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要提倡示范画教学,深入探讨示范画教学,不断提高示范画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

要成功地进行示范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绘画基本功要扎实,从对时间性、节奏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上来说,课堂演示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教学形式论文格式。它既不同于教师的以身说教的理论课,也不同于教师个人作画。其特点在于“现身说法”,而教师的身教往往重于言传,这一特点促使教师首先要有坚实的绘画功底。教师出手不凡,开始就能折服学生,引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如果教师仅仅是嘴上说得头头是道,拿起笔来却是:“眼高手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能使学生对老师信服。另一方面,课堂示范画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的完成,画者若没有娴熟的技能技法,就不可能做到在学生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而相反会匆匆过场,败笔重生,画面无法收拾的残局,其结果只能是示而不范。徐悲鸿曾有一句话:“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因此教师的基本功一定要高,这样才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全局的能力。示范画不是单一的埋头作画,而是一个融合各种教学手段的复杂过程。它要求教师集“编、导、演、评”于一身。在这一个过程中。“编”是前奏,即精心编排设计示范画教学内容和方法。“导”是目的,即在演示作画同时给予学生恰于其分的指导。“演”是主线,就是教师展示自己的绘画技能和水平。“评”是尾声示范,即教师完成示范画后,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小结。这四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眼光敏锐,头脑清晰,讲解得当,技法熟练,需要教师的眼、脑、嘴、手的完美配合,把课堂艺术发挥到最大限度。

再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演示教学所围绕的中心是学生,是带有一种表演性的绘画,而不是教师个人作画。而且演示法还要受到场地、时间等制约,如果教师缺乏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善于应变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最佳的临场发挥。以课堂写生示范为例,由于教室较大,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时,学生隔得较远,这就要求教师演示时,形象要突出,对比要强烈。如果画得过细致,学生在下面看不清,这样不仅误了时间,而且还不能有好的视觉效果。再有就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节课教师示范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对所示范的摘要求。如果教师情绪低落、烦躁,示范作画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充满激情。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能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以最佳的状态圆满完成演示法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优质的美术课,离不开教师的演示。演示法是美术教学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上好演示课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不断夯实“底气”,勤学苦练,从深度和广度去积极拓展演示法教学的空间,努力提高演示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4] 许卓娅. 怎样看待示范作用的两面性[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4.12.

[5]杨建滨.美术教育与大学精神[J].中国美术教育,2002.03.

演示法论文篇4

中文摘要: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使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法律诊所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指出了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尤其是指出了法律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严重缺乏’是法律实践能力不足的关键”的观点,对于法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实验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分院法律专业一年级《法理学》期中考查时,将“INTEL未来教育项目”和 “法学诊所教育”模式结合起来, 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实验准备阶段: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中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大部分人只能够被动的重复教材知识和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包办代替”的不良教育方式所致。解决方法是加强实践教学,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目,开拓知识视野,强化批判现实精神的灌输和教育,解决学生知识贫乏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简单堆砌素材,不会对搜索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挖掘材料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很多同学在演示文稿中都仿照教师的演示文稿使用了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表格,但是却无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解决方法是加强方法论教育,训练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只会演绎不会归纳,反向思维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件中只会被动的按照传统的“定义——特征——法条——案例

——结论”模式组织课件。这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力开展诊所式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再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和原理的错误理解。

第五、只见文字,少见图片、表格和其他表现手段。其原因在于形象化思维能力缺乏,同时检索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解决方法是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西方教学理念,比如诠释式和案例式教学,组织读书会和文学沙龙等有益开拓头脑的课余活动。

最后,跑题现象时有发生,所演示的课件和教师要求的题目相去甚远。例如,在《课题指南》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假如失去继承权”为题目,探讨法理学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结果几乎所有以此为题的小组都在其演示文稿中都集合了关于如何放弃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放弃继承权公证等民事法律知识,使法理学课题被错误理解为继承法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底子薄和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对此,只能依靠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和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来解决。

五、我的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除每班占用大约四个教学课时进行“课堂调查”“课题指南” “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评”外,其余工作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也正常完成了法理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见学生体会),更主要的是“诊断”出了法律专业大学新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一些“病灶”,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同时,我个人也有如下几点教学体会:(二)、事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事后要进行反馈调查。

(三)、培养学生文献搜索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遇到案例不会查找和搜索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本次实验中,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头脑搭桥”的一种教学工具。

(四)、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固的集中在课题问题和课题结论之间,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

六、本报告附件:

1、 课题单元计划 7、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

2、 课题指南 8、 计算机使用规则

3、 学生分组名单 9、 评价量规(成绩表)

4、 学生体会文章

演示法论文篇5

    何谓演示法,就是各种直观教具都可以在传授知识时由教师陈示给学生看。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演示法:

    一、演示的共同要求

    教师在演示时,应遵守演示任何直观教具的共同要求,还要根据不同的直观手段的特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

    演示立体物或挂图电影等平面形象,都应照以下要求进行。

    1、演示物应有足够的尺寸,为了保证学生看清演示物,教师要注意演示材料的大小。如果过小,就不能采用演示法;如果很大,教师在必要时,还应在演示材料的后面加上衬幕。

    2、演示物应放在学生可见的高度上

    演示是要学生看的,为了使全班学生坐在原位置上对演示看得清楚,所以演示物的罢放高度显得很重要。

    3、在充足的光下演示

    为了使学生观看得更清楚,必须在充足的光下演示。

    4、比较复杂的演示物或实验应当用图解帮助学生观察,它既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看得清楚,观念完整,理解深入,而且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5、指示的位置要确切

    指示一般采用教杆,教师在用教杆的尖端指示时,不许无意识地乱动乱指,而要确切地把让学生看的点、线和面分开。

    6、注意实验操作上的精确性和教学性。

    7、注意语言和直观教具的结合。

    教师演示教具时,应当和讲述的语言密切结合着,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巩固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二、演示实物和模型的教学法

    首先是教师正确使自己的讲述语言跟演示的材料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难易,使自己的语言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师生思维的统一。其次是教师要在语言与活的生物正确结合的基础上再跟其他直观手段结合起来。另外,在课堂讲述新教材结束后,也可以演示实物。

    三、演示实验的教学法

    演示实验、分为传授新知识的实验,和巩固知识的实验。

    1、传授新知识的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没有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和知识,学生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演示时,往往容易忽略最关键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注意实验中的条件和它的主要现象,使学生看懂实验。

    (2)实验完成时,教师不要自己做结论,应当启发学生试做结论(解释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强知识的巩固。

    (3)最后,应当要学生用文字或图画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巩固知识,并做为课后复习时参考。

    (4)在演示中还应当向学生说明他们不懂的一些主要器具和仪器,及其使用要点。这一点在基本训练方面是有意义的。

    2、巩固知识的实验

    这种演示实验是以验证和巩固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即通常所说的先讲后演示。从逻辑上看,这种演求是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上课时,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再演示实验,以便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四、演示挂图的教学法

    任何好的挂图,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使用也会削弱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的及时性。

    2、画略图或使用辅助挂图配合主图。

演示法论文篇6

关键词 大学物理 演示实验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64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university physics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in physics teaching,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college physics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are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ll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ll kinds of means and way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llege physics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of exploration.Constantly improve and enrich our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causes the student to put this to use, feel the charm of physical, actively 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natur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to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s;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在当今的社会,物理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演示实验中,可以人为地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1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1)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的桥梁。由于实验设备经费的限制,物理实验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每个实验项目只能提供有限的套数,不可能做到每人一套实验设备,这就导致在分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有动手操作设备的机会。考虑到时间的限制和课时的要求,学生的实验主要是依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使得学生有机会捏造或拼凑数据,蒙混过关,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积极性不高。物理演示实验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现象直观,可以弥补物理实验中实验数量和时间的不足。

(2)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能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物理中的概念和原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大学物理的理论内容,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认识,再通过思维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演示通过对具体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展示,使学生把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转化成直观的图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因抽象、枯燥而产生的厌烦的心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2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对大学物理演示的建设都十分重视,投入了一定的经费对演示实验室和设备进行建设,每个高校都有一定的物理演示实验设备和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但是如何在实际中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各个高校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每种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2.1 教学手段

(1)实物演示。实物演示是利用真实的实验设备,有教师当场进行实验而得到的现象,真实度高,学生容易接受,但是一般实验设备价格高,受到经费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理论都能购置相应的实验仪器。而且有的理论很难有相对应的实物演示实验进行演示,比如微观领域的规律。

(2)多媒体模拟演示。随着计算机的速度加快,计算机模拟实验广泛地应用在各个理论教学中,大学物理也不例外。其优点在于可控性和稳定性好,能够随课堂教学内容的及时的改变和调整,在播放过程中也可以随意调节。对于一些难以有实物实验对应的物理过程,也可以设计和描绘。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可以方便地更改实验初始条件而得到不同的结果。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过多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模拟,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演示法论文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演化 循征决策 科学计量

[分类号]G353.1

1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发展变化不再是科学技术系统自身的演化,而是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选择,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演化。决策者对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规划,需要从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出发,科技发展也需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就需要基于现实信息、数据和知识的综合科技情报分析来支持科技战略决策。

现有的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的情报分析与研究主要限于科学或技术本身演化规律的揭示。在分析方法和思路上,主要是测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变化状况,包括研究前沿、快速发展前沿、快速突破文献、热门文献和新兴研究前沿等角度的分析。以上分析视角所利用的方法,一般都是基于文献特征的,如高被引论文、共引、共词以及新兴研究前沿分析中用于主题提取和展现的文本挖掘方法等。

定量解析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方法探索和规律总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计量方法的有效性仍然得不到认同,对决策支持的作用不明显。如有学者所说,“无论我们怎样用统计手段来处理引文和共词数据,科学知识图谱都不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性和进展的适当表现。”因此,现有的揭示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方法存在着理论支持不足、方法有效性不足、揭示的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科学技术演化分析要成为真正有用的科学研究的辅助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数字科研环境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支持情报分析的信息、数据来源,为科技创新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提取提供了便利,使得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形成科研决策的证据,进而支撑面向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成为可能。引入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循证决策方法进行科技情报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科技演化规律。

Davies定义循证决策为“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利用从外部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关政策、项目和计划知情决策的方法”。循证决策是卫生决策者最常用的、客观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卫生政策研究方法。其基于证据的决策思想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重视,并有人尝试用于学科发展热点的揭示,但仅限于基于文本分析的领域关键主题词所揭示的内容分析。

为此,本研究拟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在现有科技演化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循证决策的方法,探索从科学数据资源和各类型文献资源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2 科技创新演化循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学技术演化的规律性、范式发生改变,人们解读这种发展变化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逐步更新。借用循证的思维分析科技演化的过程,将涉及循证决策分析方法在此的适用性,分析中作为证据的分析数据对象的选择,证据选择标准的建立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

2.1 循证决策分析在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适用性

循证决策分析的关键是证据的获取,核心是证据的评价,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循证决策的过程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进行证据的收集并经过严格的评价,进而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通过多轮的决策者评估、方案调整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科研决策中,证据的获取、评价与分析也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技政策规划转向面向整体科研环境的科研事业规划,科学技术的选择更具战略性。现有的趋势或演化分析通常不能综合考虑影响未来科研发展的情景因素,而实际决策支持需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和方法形成综合分析模型。循证决策中的证据理论及综合分析思想恰好满足了复杂科研环境下决策支持的要求,特别是科研决策中对于准确、可靠、全面证据的需求,需要引入循证决策中证据评价的思维和方法来提升赖以决策的信息的质量,而综合分析也是做出决策的有力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数字科研环境的成熟,为科技演化描述中融入各层面的数字对象,进而形成支持科研决策的循证情报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循证分析方法的各种要素与科技演化分析的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决策环境中具体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循证的思维过程是适用的,数据对象的深度处理,也为深入的循证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

2.2 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证据提取及选择标准

有别于以往完全依赖科学文献的分析方法,尝试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从科研创新各阶段涉及的文献信息中获取演化分析的证据基础。因此,在现有科技演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社会领域的研究、政策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这样可以大大拓展科技演化分析中的证据资源范围,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影响循证决策效果的三个要素是:研究证据、可利用的资源以及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循证分析效用发挥的前提在于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证据准备,确定数据纳入和剔除的标准,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严格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决策依据。

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分析,需要明确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产品创新、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作为循证分析证据的数据和资源的选择标准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如:在统一学科领域定义下,科研创新各阶段内涵外延的限定标准,在领域限定标准下可供分析的数据源的选择标准,数据或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将提供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可用资源,为以下的指标和方法设计奠定基础。

2.3 证据指标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的构建

在证据准备和选择完成后,最重要的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科技创新演化的规律性和科研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形成科研决策的判据。

2.3.1 科研创新各阶段的演化分析指标与方法设计科研创新中的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产品或工艺创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各阶段知识演化的现状或未来趋势的分析,需要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如各阶段的综合发展状态指标、基于领域知识特征的属性和内容的提取与分析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社会经济研究文献中提取领域共同的主题内容,分析属性划分后

的主题词的统计或关联特征,利用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揭示领域知识演化的特征。其中主题词统计或关联特征是对领域发展各阶段所体现的定量特征的描述,此外,还可以计算领域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熵、概念确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找出知识演化的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作为科学演化定量分析的依据。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分析对表征知识的概念词和类属借用知识本体、分类体系等为语义不明确的概念词进行属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进而利用定量的指标、方法揭示微观的领域知识结构演化、领域关键研究问题的演化、关键问题中知识关联的发展变化等。

2.3.2 系统关联机制的分析方法 通过科研创新各阶段的关联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中知识演进的互动关系。这需要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知识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特定的关联构建机制,分析在创新系统整体的视角下,创新各阶段知识构成的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这里使用的方法如依据核心主题词在不同数据源的共现和间接关系形成创新网络,进而从创新网络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来分析系统内部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2.3.3 基于判据指标的科技演化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借鉴循证分析中系统综述的方法,即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用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质量好的证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得到定量的结果,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依据上述方法得到的多因素指标,作为循证决策的定量判据,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判断创新发展的状况,挖掘以往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空白点,尝试提出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过程和方法的实现,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如制定分析数据源的选择标准与证据评价标准、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以及其中涉及的数据特征的提取等。

基于知识本体的数据特征提取是将多种数据用于系统分析的基础,特别是将各种文献作为证据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提取适用的数据特征。这里需要利用知识本体所规范的领域知识属性划分,对科学文献或数据的计量特征词进行自动的语义属性划分,或者对知识类别进行属性划分,进而利用基于语义的共现技术构造知识网络,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或论证基础。

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也是关键问题。要利用循证分析的方法揭示复杂科技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演化特征,需要定量分析领域演化的现有水平,对领域科技创新各阶段的研究进行定量综合,揭示某方面研究的不确定性,提出新的演化方向,这里的指标设计决定了分析结果的成败。另一方面,系统分析的技术对结论的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要对多来源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合并进行统计分析,涉及检验纳入分析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效应合并值的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以及结果敏感性分析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尝试。

此外,不同数据源和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个挑战。对各层面知识网络及综合创新网络的分析,拟借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特征点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的提取和演化关系揭示,进而形成定量分析指标。这里需要构建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网络以及整个创新系统构成的复杂创新网络,进而通过相似度的测度和演化特征的定量分析,如矩阵的向量距离测度、多维尺度分析以及包括关联性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结构对等性分析等在内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等,进一步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和论证依据。

4 总结与展望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本研究期望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理论的拓展。支持科研决策的演化理论以往仅以科学或技术系统的演化理论总结为出发点,本课题研究适应新时期科研环境的变化、科学决策思维的变化,引入基于创新活动过程的科学创新系统演化理论,作为演化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科研决策的需求。

其次,引入循证的情报研究方法。有别于以往仅从文献特征总结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研究,引入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循证的思维构建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演化发展状况的判据和分析方法,综合多种资源作为证据基础进行循证情报分析,是对情报研究方法的拓展。

演示法论文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五大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09-001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者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

二、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砝码、移动游码必须使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丢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切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桩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两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变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四、忌唱独角戏

不让学生参与配合。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演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再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示法论文篇9

关键词:掌握;生物实验;示范;教学

演示是出现较早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它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凭语言的鲜明性来进行教学,远不如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和深刻。所以,教育家们普遍重视感性认识对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解决教学上比较抽象和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借助直观形象,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学生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同认识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可以真实地再现感性材料,使描述的人、事、物、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启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目的。多媒体演示是集声、光、色、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以活动画面和伴随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和传授知识的。它是以运用电子投影仪放映演示文稿或教学课件的形式进行的,适用于演示某些不易用挂图等教具表达的动画内容,可配合教师的讲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感知和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实验着重于探索发现和理论检验的特征不同,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因此,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是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学习目的,运用一定的生物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在控制实验条件下进行的认知科学现象,获取生物实验事实,探究事物性质或者运动规律,理解生物科学的变化特点、转化关系等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是生物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因此,生物教师必须清楚应当掌握哪些演示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要求。概括起来,这类技能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观察问题的技能

具体包括:提出要观察的现象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尤其是观察的要点是什么,从什么样的现象可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什么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现象。让学生建立实验事实、现象与所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是生物教师在演示实验开始前要强调的方面。

二、展示和表达演示实验内容的技能

这要求教师能说明演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工具物品和操作方法,以及观察现象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及要求。

三、示范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

教师要能演示生物课程要求的各种生物实验并能够边演示边强调实验中的操作规范和观察要点,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掌握过硬的示范技能,能运用突出实验现象和效果的技术手段。如:演示有颜色变化的实验需要有较强的背景反差;演示稍纵即逝和不易观察的现象时,可采用投影的方式或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更需要教师在提出实验问题、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尤其是对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控制等的设计,并要做好示范性演示,让学生清楚要观察、测量、调控的对象,需要获取什么数据,记录什么内容以及出现意外情况怎样处置等。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不仅演示实验,而且还能在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通过演示和指导实验,使学生学习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

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应当注意分析学习问题与演示实验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说明演示实验的内容和观察、记录要点;同时还应当注意提示关键现象、说明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演示后也需要加强讨论,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总之,要使演示实验体现出启发性,不能边演示边告诉学生答案,要让实验发挥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和探究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如何开展以生物学实验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9(9).

演示法论文篇10

开头

演讲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显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演讲稿的开头,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一般政治性的或者学术性的演讲稿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演讲的中心。比如宋庆龄《在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的开头:我为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感到荣幸。

运用这种方法,必须先明确把握演讲的中心,把要向听众揭示的论点摆出来,使听众一听就知道讲的中心是什么,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但这种方法容易显得过于平淡、冷静,很难吸引人。

2)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三月十四日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

这个开头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作出了必要的说明,为进一步向听众揭示论题做准备。运用这种方法开头,一定要从演讲的的中心论点出发,不能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更要防止套话、空话,败坏听者的胃口。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

写演讲稿的开头,可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这种问题应该新颖、独特,确实能促使听众去思考。

主体

演讲稿在开头后要迅速转入主体,这是演讲的正文和核心部分,也是演讲稿的高潮所在,能否写好,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内容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结构形式。演讲稿的形式比较活泼,或旁征博引、剖析事理,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或层层深入、或就事论事。结构形式不管怎么样变化,都要求内容突出、问题说透、推理严密、层次清晰、情理交融。

2)认真组织好材料。演讲稿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论据的组织安排要适当。首先必须保证例证的真实性、典型性。演讲稿不能太长,一般30分钟左右最好。内容要求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构筑演讲高潮

一个成功的演讲,不可能没有高潮。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思想深刻、态度明确,最集中体现演讲者的思想观点。二是感情强烈,演讲者的爱恶、喜怒在这里得到尽情宣泄。三是语句精炼。

如何构筑演讲高潮呢?

首先要注重思想感情的升华。必须在对某个问题有较为深刻全面的分析、论证,演讲者的思想倾向要逐渐明朗,听众也能逐渐领会演讲者的思想观点,并有可能在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构筑高潮。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锤炼,使用排比反问等句式增加气势、也可借助名言警句把思想揭示得更深刻。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