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19:45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范文篇1

关键词:尖端放电静电感应综合演示

(一)设计构想

大中学物理实验中有很多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演示仪器,如尖端放电、避雷针演示仪、静电感应盘、静电跳球、摆球和静电除尘等。但它们只演示了静电现象中的一个知识点,没有将它们有效地综合起来。实践中发现,放置于尖端放电针附近的铝盘上出现电荷,用验电器检验带电现象明显。经探究发现,可用静电学理论分析解释:这种现象是源于静电感应原理,从而使第二块铝盘上产生出感应电荷,于是将尖端放电和静电感应现象结合起来综合构想,研制出这款静电现象综合演示仪。

这个实验装置对现有静电现象实验演示仪有较大的拓展与创新,是一次突破,不仅体现了静电学方面综合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实验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二)实验仪结构示意图与实物图

1.实验仪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仪器装置各部件名称如下:

①螺丝;②尖端放电针;③尖端支架;④圆形铝盘;⑤固定滑槽;⑥核心装置底座;⑦维氏起电机;⑧导线;⑨验电器。

2.静电现象综合演示仪的实物如图2中间部分所示。

(三)实验原理

起电机产生的电荷聚集在尖端放电针上,导体表面曲度越大的地方,所聚集的电荷就越多,曲度越小的地方,电荷聚集就少,在导体尖端,曲度极大,电荷密集,电场很强,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而形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导致空气击穿,而发生“尖端放电现象”。空气被电离产生的与尖端同性电荷的离子就飞向第一块圆形铝盘,由于静电感应与之相对的第二块圆铝盘就带与第一块圆铝盘异性的电荷,那么用导线与第二块圆铝盘相连的验电器就会带电,进而验电器的指针发生偏转。

(四)演示的使用操作及功能特点

演示操作:

(1)先使起电机的两个触头相互接触(避免由于起电机带电而造成危险)。

(2)按照实验仪结构图将各个装置连接好,检查无误后,摇动维氏起电机即可。

(3)一块铝盘固定不动,滑动另一块铝盘使它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仔细观察验电器的指针的偏转角度。

两块铝盘的间距慢慢增大,再观察验电器的指针的偏转角度。

功能特点:该实验装置简单,制作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具有静电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另外这个演示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实验原理通俗易懂,趣味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本实验很好地理解有关静电方面的知识,所以该实验对教师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演示实验范文篇2

关键词:课堂;实验;兴趣;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挖掘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演示实验,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启迪其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演示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性和真实性,是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巧妙运用演示实验,训练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目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挖掘实验素材,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用活新教材,开发实验素材,灵活运用实验,巧妙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因此,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挖掘实验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探索、讨论、争论、交流、思考。同时,老师应该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感受、认识、分析、概括,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探究实验,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熔化和凝固时,笔者根据我们班学生学情特点,对此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而教科书中运用萘来研究晶体熔点,由于受多种原因,在实验中很难使萘在较长时间内恒温熔化。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引导同学们对晶体熔点的演示做了如下改进,把冰块放塑料袋中压成冰末后,放入试管中,之后,插入温度计,在烧杯水中放入试管。如果在演示实验时气温较高,上课前,把少些冰块放入烧杯水中,使水降温。通过以上处理,冰可在十几分钟内保持O℃缓慢熔化,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既达到营造物理实验课堂情境,也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的氛围。

二、运用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它离不开表象作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要想获得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演示实验。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避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演示实验通常都是教师演示,学生看,而要采取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总结,有时,在演示实验中,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并进行反复演示实验,加深第一印象,巩固记忆。

例如,在教学浇不灭的蜡烛实验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浇不灭的蜡烛实验的过程,笔者随之问:浇不灭蜡烛的原因是什么?让同学们质疑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交流。争论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辩而得到的结论学生不易忘记。又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笔者把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同学们分组演示实验,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笔者深入到小组中,引导同学们观察蜡烛在不同位置所成像的位置、大小、及像的特点,之后,笔者又引导同学们在小组里探究、讨论、交流、对比、争论、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笔者这样运用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可见,在教师指导下演示实验,不仅有展示学生实验技能的风采,又能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方法。

三、创造实验条件,培养实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因地制宜,挖掘教材,创造条件,多开展实验,使同学们真正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因为,初中生正是好奇心、求知欲望最旺盛时期,尤其喜欢亲自动手实验,根据同学们这一心里特点,教师应把容易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启发同学们自己来演示),或引导同学们自制物理实验仪器,要向同学们阐明实验中的步骤以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强化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或自制实验仪器方法、技巧),严格要求同学们掌握做实验的要领和技能,达到操作规范、准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条件进行演示实验,如没有弹簧秤,笔者就引导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引导同学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没有平底试管,笔者指导学生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等。这样引导同学们利用随手取材做实验的方法,它与实验室器材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这种自制器材所做的实验,对同学们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能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而且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大家都能做,很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另外,同学们自己设计、动手制作,看到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不仅激发创新意识,还可能养了兴趣、巩固了知识。

又如:在教学镜成像的实验时,笔者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创造条件引导同学们利用现有的装置和仪器,试一试用不透明的纸板把凸透镜遮住一部分,让同学们看光屏上所承接的像有什么变化,另外,笔者还可以把凸透镜拿掉,换上有小孔的屏,引导同学们做一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笔者这样设计实验意图是通过一套实验装置,能启发同学们做多个与大实验相关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创造实验条件,发挥学生实验能力。

四、发挥实验功能,有效培养兴趣

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心里特征,巧妙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实验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教师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实验,引导同学们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引导同学们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同学们关心社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从而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功能,进行有效培养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光的传播”时,笔者要求同学们事先准备好下列器材:玻璃砖一块、空气清新剂一瓶、水一烧杯、激光手电筒一个。将手电筒打开照到墙上,让同学们观看到一个“红斑”。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从手电筒发出的光是怎样射到墙上的?电筒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还是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有的同学们认为是弯曲的,有的认为是直的。争强好胜的学生们,想马上验证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正确,同学们在争议中思维往往碰出火花,自己动手实验的欲望非常高,这就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物体浮沉条件时,笔者在八(3)班在做该演示物体上浮过程中,由于木块上浮快,同学们难以看清木块上浮这一过程,影响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下一个班再上时,在进行实物演示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物体的受力图与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浮沉的动画过程,让同学们再现木块在上浮、露出水面和浮在水面等几个过程,这样直观感觉,大大地减少了学生感知理解的困难,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功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优化演示实验,充分开发物理实验功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兴趣,通过实践,不仅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物理知识,而且有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是有效推动实验教学向前发展,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演示实验范文篇3

一、演示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秘诀。”针对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惯性知识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自行车子行驶过程中紧急刹车,会造成骑车人“飞”出去的意外事故;讲授力、力矩的作用时,演示用手推动粉笔盒移动和用手推动门转动,使学生明白力和力矩的不同作用,让学生把手摆放在离门转轴不同距离位置上,感受关上门所用的推力不同,让学生明白力臂的作用;学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不能放在太阳底下;学习有关电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家用电器品牌、电源插头是几孔,了解家庭照明电路的各元件及配件设计,同时让学生假设性地为自己未来的新居设计照明及一些具有特定要求的线路等。这样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现象中,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演示抽象的物理现象,丰富感性认识,验证所讲授知识

电荷的产生、转移及相互作用看不见摸不着,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难以想象理解,因此可精心设计“魔棍”演示摩擦起电现象。演示过程中称利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为“魔棍”,将“魔棍”逐个靠近用薄薄的彩纸剪成的不同姿态的穿在细铁丝上的小纸人,小纸人在“魔棍”指挥下“唯命是从”的表演引得学生发笑,加深了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印象。由此看,妙趣横生的演示实验丰富了学生直观感受,验证了所讲授理论知识。

三、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被实验中出现的那些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物理现象所揭示的内涵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因此,做演示实验时,要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观察的主要现象上,使学生明白应该看什么,怎么看。同时,要针对教学要求精心设置疑问与悬念,一边演示一边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同时,顺势诱导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深化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做到把现象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心领神会,做好必要的记录,切忌让学生只做旁观者,只看热闹,实验过后,全然不知。例如在楞次定律内容讲授中,演示实验内容步骤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一)黑板上板书出演示实验装置示意图及实验内容。示意图如下:

(二)给出试验要求: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观察结果,分析电路、磁路情况。

(三)演示实验过程:

1.做演示实验前交代线圈绕向,检流计(电流表)G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关系:即电流表指针指向电流流入端。

2.根据实验内容分别演示磁体N(S)极插入、静止、拔出三种情况下,G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时,仔细观察的学生已得出结论,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刚上课精力不集中没有仔细观察,这时再次演示实验内容并强调观察G的变化,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得出观察结果。

(四)填写实验报告: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请学生上台填写实验报告。

(五)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实验结果,实现实验目的。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推导出楞次定律内容。在分析实验现象,设计所提问时,要遵循学生认识能力的有序性,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使学生真正领会知识。这节课我是这样一步一步设问的:在学生填好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提问:

1.G指针转动与静止说明了什么?启发学生分析出电路情况填入实验报告中。针对观察现象得出的实验结果,如果直接给出结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戛然而止,如同一出好戏没有高潮就收场。为了把“戏”推向高潮,我又向学生提问:

2.G的指针方向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上部分观察仔细、头脑灵活的同学能直接从实验观察中得出G的指针变化与线圈中小磁体的插入与拔出有关,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拓展分析得出结论:线圈中磁通变化时,电路中有电流产生。为了把“戏”推向高潮,再次设问:

3.G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磁场变化有什么关系?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感到无从下手,在学生苦思冥想无法得出结果的情况下做出如下提示:

4.电流流过线圈产生磁场吗?该磁场与小磁体产生磁场方向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变化磁场→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磁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老师逐步引导下对实验内容再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电路中电流的方向与磁体在线圈中产生磁场的方向及磁场在线圈中强弱变化有关。引导学生将磁体产生磁场强弱变化情况和电流产生磁场方向与它自己的关系填入实验报告中,最后总结出楞次定律内容:感生电流所产生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判断感生电流方向及感生电势方向的方法:首先判断出原磁场的方向及变化趋势。根据原磁场的方向及变化趋势结合楞次定律,判断出感生磁场方向,根据感生磁场方向判断感生电流方向。

四、演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做到:装置简明、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训练学生敏捷的观察能力。

(一)演示实验要力求简明。演示实验的装置要力求简明,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在非必要的部位上。

(二)操作要力求规范。演示是一种示范,是做给学生看的,让学生规范操作,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演示实验范文篇4

1.科学性要强

演示实验复现的物理现象要力求真实、正确、符合科学,例如,用大型示教用电流计演示LC振荡电路产生振荡电流时,看到电流计指针来回摆动,于是就解释说振荡回路产生了振荡电流,这是不材学的。因为一般情况下LC回路振荡频率很高,电流计指针根本来不及摆动。指针的摆动实际上是瞬间电流作用的结果。

如果用示波器来观察振荡电流波形,既形象又科学。

物理实验的误差是难免的,但不能为了避免误差而拼凑数据,欺骗学生,也不能把任何不正确的实验结果都归结于误差而了结,要很好地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要尽量减少误差。例如在演示萘的熔解和凝固时,实验测得案的熔点常常不是80℃或不是保持80℃不变。原因是什么呢?反复实验后发现有以下四个原因:(1)煤油温度计不够准确,用水银温度计较为难确;(2)萘粉要纯,如化学纯萘粉;(3)酒精灯加热要缓慢均匀,使杯中水温与试管中萘粉温度差不超过3℃;(4)搅拌器搅拌萘粉要认真、细致,使萘粉受热均匀。

2.结构;操作要简单

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的演示实验;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演示仪器只要效果明显,不失科学性,那么越简单越好。

3.可见度要高

演示实验一定要使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所演示的现象,如灵敏验电器,演示时“灵”而不“显”。如果把金属箔做得太大,则会“显”而不“灵”。

因此,我采用了灯光反射原理,在验电器后方装上两只灯泡,达到了演示现象明显清楚可见度大的效果。又如,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水中滴几滴红墨水,烧瓶上方的玻璃管中插入一根铁丝,就可以大大增加可见度。

4.目的性要明确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策划设计演示实验。有些现象学生比较陌生,抱有怀疑态度。如电磁波的传播是不需要媒质的,对此,学生不是坚信不移的,我们便通过实验证实。在一只玻璃钟罩内放一只小型讯号发生器,在外面用一架收音机来接收,可以听到讯号声。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不影响收音机的正常接收,但是如果换了一台闹钟,当钟罩内的空气抽去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而电滋波的传播不需要媒质。

有时还要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概念。如在讲到电磁波接收中的电谐振这个概念时,教师仅用“电学中的共振现象叫电谐振”一句话来说明,学生仍无法理解,因为缺乏感性认识。我们便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莱顿瓶分别和矩形线圈组成LC振荡电路,甲莱顿瓶两极跟起电机或高压感应圈相接作为发射电路,乙莱顿瓶线圈两端跟氖管相接作为接收电路,当乙莱顿瓶线圈跟甲莱顿瓶线圈平行且大小差不多时氖管发光最亮。这个现象说明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与外界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振荡电流最强,这就是电谐振现象。

5.成功率要高

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演示静电实验一般比较困难,其原因是静电“压高量少”,由于静电压高,使通常用的绝缘体在高压下成了导体,因静电量少,电荷很快会“漏掉”,特别是天气潮湿就更容易“漏掉”。分析了上述原因,我制作了一个全天候静电实验箱,形状像演示用示教电流表,前面板用玻璃,以观察实验现象,其它面板用木板做。实验箱分三层,底层装有两个涂黑的串联的100W灯泡作为烘干用的热源,中间层贮放静电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等。顶层安装验电器,固定验电器金属杆的面板要用绝缘性能好的材料,如有机玻璃,其它隔层板用铁丝网,便于从下到上烘干箱内的“湿气”,此实验箱经多年使用,在任何恶劣天气下,都能一用就“灵”。

6.现象要明显

7.现象要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真可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例如,悬挂在支架上的重物,其重力对杆的作用,单凭老师讲解,学生都感到难懂。我们便将斜杆上端系一根橡皮绳,用图钉钉在黑板上,横杆的左端顶住一气球,挂上重物,就可看到橡皮绳被拉长气球被压扁。如图所示。学生看了这种直观形象的实验后,就立刻明白力F对斜杆的拉伸作用,对横杆的压缩作用,便能很快将下按图中所示进行分解。

8.演示时间要适度

演示实验应在几分钟内完成,时间过长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

如演示液体热胀冷缩,按课本上的设计,用酒精灯将一满烧瓶的冷水烧热看到瓶塞上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情况,需要10多分钟。用小试管代替烧瓶,水里滴入几滴红墨水,在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管内插入铁丝,管内空气柱就变的更细,液面上升情况就更明显,用酒精灯加热小试管,一分钟内就可明显看到液面上升。

又如演示萘的熔解与凝固,用78℃左右的热水就可以加速实验过程,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9.要有趣味,富有魅力

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演示实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演示大气压实验,可补充“酒瓶吞蛋”实验。把煮熟的鸡蛋去皮,放在一旁备用,取一个普通的开口啤酒瓶,将一燃烧着的细纸条迅速塞入瓶中,再马上将鸡蛋的小头朝下立在瓶口上,随着火的熄灭和白烟升起啤酒瓶将把鸡蛋吞进“肚子”里。

接着举例针炙“拔火罐去风”的原理,学生会感到学习物理其乐无穷。又如演示光的色散时,让学生自制水三棱镜,用三块长方形平玻璃固定成三棱镜状,将灌满水的无色薄塑料袋塞入其中。用这种水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可以看到非常美丽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这就显示了实验的魅力。

演示实验范文篇5

关键词:替代性,明确,直观,可靠,启发性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再比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檫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檫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动摩擦因素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旋转电枢(或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第三,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讲加速度时,学生视觉感受到加速度影响速度的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速度的变化可以用音高变化来表示。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可能比单纯用视觉更直接。因而对变化率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

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3.要安全可靠,忌弄虚作假。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

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的抓住关键,成功的进行演示。例如,静电实验我们一般认为比较难做,其实关键在于静电电压高而电量少。因其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电体;因其电量少,电荷容易漏。从原理上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改进静电演示实验的关键--解决绝缘问题。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4.要有启发性,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静电植绒实验中,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机时,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粘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而对这一美妙神气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必将油然而生。

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教学法》许国梁高等教育出版社

演示实验范文篇6

1.科学性要强

演示实验复现的物理现象要力求真实、正确、符合科学,例如,用大型示教用电流计演示LC振荡电路产生振荡电流时,看到电流计指针来回摆动,于是就解释说振荡回路产生了振荡电流,这是不材学的。因为一般情况下LC回路振荡频率很高,电流计指针根本来不及摆动。指针的摆动实际上是瞬间电流作用的结果。

如果用示波器来观察振荡电流波形,既形象又科学。

物理实验的误差是难免的,但不能为了避免误差而拼凑数据,欺骗学生,也不能把任何不正确的实验结果都归结于误差而了结,要很好地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要尽量减少误差。例如在演示萘的熔解和凝固时,实验测得案的熔点常常不是80℃或不是保持80℃不变。原因是什么呢?反复实验后发现有以下四个原因:(1)煤油温度计不够准确,用水银温度计较为难确;(2)萘粉要纯,如化学纯萘粉;(3)酒精灯加热要缓慢均匀,使杯中水温与试管中萘粉温度差不超过3℃;(4)搅拌器搅拌萘粉要认真、细致,使萘粉受热均匀。

2.结构;操作要简单

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的演示实验;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演示仪器只要效果明显,不失科学性,那么越简单越好。

3.可见度要高

演示实验一定要使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所演示的现象,如灵敏验电器,演示时“灵”而不“显”。如果把金属箔做得太大,则会“显”而不“灵”。

因此,我采用了灯光反射原理,在验电器后方装上两只灯泡,达到了演示现象明显清楚可见度大的效果。又如,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水中滴几滴红墨水,烧瓶上方的玻璃管中插入一根铁丝,就可以大大增加可见度。

4.目的性要明确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策划设计演示实验。有些现象学生比较陌生,抱有怀疑态度。如电磁波的传播是不需要媒质的,对此,学生不是坚信不移的,我们便通过实验证实。在一只玻璃钟罩内放一只小型讯号发生器,在外面用一架收音机来接收,可以听到讯号声。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不影响收音机的正常接收,但是如果换了一台闹钟,当钟罩内的空气抽去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而电滋波的传播不需要媒质。

有时还要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概念。如在讲到电磁波接收中的电谐振这个概念时,教师仅用“电学中的共振现象叫电谐振”一句话来说明,学生仍无法理解,因为缺乏感性认识。我们便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莱顿瓶分别和矩形线圈组成LC振荡电路,甲莱顿瓶两极跟起电机或高压感应圈相接作为发射电路,乙莱顿瓶线圈两端跟氖管相接作为接收电路,当乙莱顿瓶线圈跟甲莱顿瓶线圈平行且大小差不多时氖管发光最亮。这个现象说明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与外界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振荡电流最强,这就是电谐振现象。

5.成功率要高

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演示静电实验一般比较困难,其原因是静电“压高量少”,由于静电压高,使通常用的绝缘体在高压下成了导体,因静电量少,电荷很快会“漏掉”,特别是天气潮湿就更容易“漏掉”。分析了上述原因,我制作了一个全天候静电实验箱,形状像演示用示教电流表,前面板用玻璃,以观察实验现象,其它面板用木板做。实验箱分三层,底层装有两个涂黑的串联的100W灯泡作为烘干用的热源,中间层贮放静电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等。顶层安装验电器,固定验电器金属杆的面板要用绝缘性能好的材料,如有机玻璃,其它隔层板用铁丝网,便于从下到上烘干箱内的“湿气”,此实验箱经多年使用,在任何恶劣天气下,都能一用就“灵”。

6.现象要明显

7.现象要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真可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例如,悬挂在支架上的重物,其重力对杆的作用,单凭老师讲解,学生都感到难懂。我们便将斜杆上端系一根橡皮绳,用图钉钉在黑板上,横杆的左端顶住一气球,挂上重物,就可看到橡皮绳被拉长气球被压扁。如图所示。学生看了这种直观形象的实验后,就立刻明白力F对斜杆的拉伸作用,对横杆的压缩作用,便能很快将下按图中所示进行分解。

8.演示时间要适度

演示实验应在几分钟内完成,时间过长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

如演示液体热胀冷缩,按课本上的设计,用酒精灯将一满烧瓶的冷水烧热看到瓶塞上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情况,需要10多分钟。用小试管代替烧瓶,水里滴入几滴红墨水,在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管内插入铁丝,管内空气柱就变的更细,液面上升情况就更明显,用酒精灯加热小试管,一分钟内就可明显看到液面上升。

又如演示萘的熔解与凝固,用78℃左右的热水就可以加速实验过程,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9.要有趣味,富有魅力

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演示实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演示大气压实验,可补充“酒瓶吞蛋”实验。把煮熟的鸡蛋去皮,放在一旁备用,取一个普通的开口啤酒瓶,将一燃烧着的细纸条迅速塞入瓶中,再马上将鸡蛋的小头朝下立在瓶口上,随着火的熄灭和白烟升起啤酒瓶将把鸡蛋吞进“肚子”里。

接着举例针炙“拔火罐去风”的原理,学生会感到学习物理其乐无穷。又如演示光的色散时,让学生自制水三棱镜,用三块长方形平玻璃固定成三棱镜状,将灌满水的无色薄塑料袋塞入其中。用这种水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可以看到非常美丽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这就显示了实验的魅力。

演示实验范文篇7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对一式或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如硫氰〔(SCN)2〕与卤素有相似的结构特点,从而性质也相似。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写出硫氰与NaOH溶液、乙烯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醛基官能团的特性,可联想到具有这种官能团的物质,如醛类、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等都可能发生银镜反应。由相似性质的气体可联想到其有相同的制备装置。如:O2、NH3、CH4组,Cl2、HCl组,H2、CO2、H2S组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联想思维的方法,就可举一反三,减轻学生负担。

四、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硫硫酸》一章的计算题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能形成酸雨的量,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演示实验范文篇8

【关键词】演示实验;高中化学;实效性

高中化学是学生未来学习化学的基础,虽然高中化学涉及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其内容都是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想要学好化学,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通过在课堂上演示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及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但是就目前情况,好多教师没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演示实验的价值,使得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化。

一、目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学校缺乏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重视度。由于我国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大部分教师开展实验教学都是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最终目的并不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其升学压力比较大,学校和老师难以重视演示实验对学生的重要性。据数据表明,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化学实验员;其次,缺乏科学性的演示实验教学。在教改的不断推进下,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演示实验对学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大多数学生是喜欢演示实验的课堂。并且教师也意识到高中化学的演示实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由于教师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改进并通过教学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笔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使得演示实验难以正确地进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二、优化高中演示实验的设计思路

一个高效的课堂,不仅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高中化学的演示实验教学中也是如此,再进行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实验之后才会将知识更加深刻的印在脑海中,在之后的化学考试中能够灵活应用实验知识。(一)带着问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拓展性相对较强的科目,想要提高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掌握能力,教师必须提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或者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熟悉,通过合理的设计课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将问题带到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身所存在的疑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化学实验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大部分化学老师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是亲自实验,说明实验的一些原理,但是这样只是由教材中的平面图形转化成了一个视频动图,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注重演示实验的拓展性。教师要意识到演示实验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还应该以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在化学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主动的去总结实验原理,同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得知识,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提高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实效性的策略

(一)落实课堂演示实验的功能。人民出版社最新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数量相对较多。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将演示实验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演示实验的实效性。高中化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很难被自媒体中的图片、动画、微课视频来代替的,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亲身经历才能够获取知识,相比于老师讲授实验教学,能够更直观地获取知识。例如:教师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时,把钠投入水中,会发现那会浮在水面上,变成银白色光亮的小球,并且小球还会在水面中迅速四处游动,教师除了利用自媒体及手机辅助实验的可见度,还应该让学生主动地站在桌子边上进行观察,或者进行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够加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二)设计演示实验要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化学教师在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时,要注重实验的逻辑性。让学生在亲身操作和观看别的同学操作演示实验时,要观察每一步是如何做的,只有实验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才会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三)营造实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要优化高中化学的演示实验教学,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让学生提前融入到化学实验当中,才能够通过思考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剧烈程度对比实验教学前,提前安排课时引入该演示实验的意义,让学生先自行探讨生活中实例,这样在开展演示实验时,使学生对演示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加强了实验氛围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演示实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独立思考等化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时,必须科学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探究性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平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2]王欢,马荣华.基于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可视化教学新探[J].山东化工,2019,48(04):175-176.

演示实验范文篇9

在初中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化学教师采用自己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演示过后学生单纯观看,无法理解进行实验演示的意义和实验的实际操作感受,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也无法进行深刻的记忆,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的实验演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和突破.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的不正确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在进行课堂设计和准备时预先准备课堂所需的实验器材,并且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问题的准备.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热情,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并且进行主动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化学实验的规律,进而提高其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发挥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避免实验演示教学作用难以发挥的情况出现,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对于教学环节的衔接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在观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调动思维,明确规范性操作的步骤,并且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有关白磷自燃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使之能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实验演示.例如物体的着火点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物质的着火温度是否相同?白磷在低于40摄氏度时能否发生自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大量实验演示可以得出结论,即固体燃料的着火点与颗粒粗细、物体表面积等因素有关.

二、为学生创造实验演示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实验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总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方式是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学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演示实验操作的机会会限制其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总结实验技能,明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和具体规则.学生被要求在独立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收获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并且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然而相当数量的初中化学教师处于安全性和其他因素的考虑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按照实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演示的条件和机会.教师可以在进行规范性演示实验的操作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与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实验器材和实验的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给学生提供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的机会,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关氢气制取的有关实验演示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氧气制取实验原理与装置,并且要求个别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教师在旁边适时的给予指导,在学生出现步骤错误和操作失误时给出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尽管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实验水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中或者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学校的现有条件下进行.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往往采取仅仅讲解或者简单带过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也只是口头讲解.出于这些原因,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充分进行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部分化学实验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过程,避免由于教师的简单讲解而造成的实验困惑.例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演示以及工业炼铁等过程,以及其错误操作后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对微观物质的认识等,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相关实验视频的播放不仅能够消除实验的危险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实验的了解,弥补了实验室无法进行演示实验的不足.同时,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地把握实验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多媒体能够通过声音、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多个感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掌握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其完成实验的准确性,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演示实验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讨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会就某一个化学知识点进行一些实验的设计,这些演示实验按照类型可以分为三类,主要包括将新知识进行传授所进行的演示实验;验证化学知识的演示实验;探究性的演示实验这三个类型。

一、学习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一类型的演示实验主要是以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到新的化学知识为主线的。教师一般都是一边传授化学知识,一边对于实验操作进行演示。这是一个从特殊的知识内容过渡到一般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操作实验的时候,会讲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条件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出实验过程当中的实验现象,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有关铵根离子的检验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对于NH4Cl和(NH4)2SO4这两种物质,先让他们分别和NaOH溶液进行反应,让我们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反应产生了NH3,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最后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检验NH4+。因此,在教师进行这个演示实验的之前,我们就要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知识,更加容易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也容易看懂教师所做的实验。使得化学的学习有目的地进行。基于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1.我们在对于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多掌握那些与实验过程中有关联的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提前的学习,这样,在教师的实验过程中,就会有目的、有准备地去思考实验现象,不至于找不到核心内容,有所预知。

2.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的地方,我们要将这些记录下来,做好笔记,进行思考、对比,进而掌握知识内容。对于化学中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比如说,应该把从演示“NH4Cl和(NH4)2SO4中的NH4+的鉴别”的实验的结论进行推广,针对于其他的铵盐,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鉴别,最后总结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3.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必要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加完善,如在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师就可以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如:(1)展示一支已经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这节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二、对于验证性的演示实验的学习

针对具有验证性的演示实验,这重点是将已经学习完的化学内容进行试验验证的。一般都是在讲完化学知识后所进行的相关实验。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的新旧进行了详细的关联和对比,使得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深刻的理解。然后再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进行实验验证,更加加深了理解。掌握了化学知识,并认识到了化学这门课程的意义。在学习验证性的演示实验的时候,要多关注这几个方面。1.在学习验证性的演示实验之前,要对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在进行验证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更加容易将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巩固。对于实验操作中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得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掌握。2.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还要逐步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试题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逐步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学习

恩格斯曾经说过:“单纯依靠眼睛进行观察,得出的经验,根本不能够有效验证这种必须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以前的经验主义,对于一些假设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经过科学的实验进行验证,这个类型的实验就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进行实现。在进行化学分组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以及对于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都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避免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在做完探究性的实验后,我们往往会提出很多的跟探究性实验相关的问题,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完成这些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比如,在我们所做的探究性实验:金属钠和水的反应。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在水中滴加几滴酚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最后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从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便会感受到化学实验的神奇,更加地喜欢这门课程了。总而言之,在化学课上,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明了地提高对于化学知识内容的展示和验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确定化学实验是一种很有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对于某些学生不能理解的化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取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感受到化学这门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更加地喜欢这门课,爱上这门学科。

作者:杨小林 单位:河 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