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31 04: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篇1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 课题设计 问题意识

我国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探索阶段走到今天,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包装设计文化正日益被国际设计界所承认和接纳,但不可否认,其中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天价月饼”、注水泥苹果包装盒引发的“苹什么”讨论、“香烟糖”等现象的出现,证明了我国的包装设计仍存在隐患。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于是近年来关于包装设计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风起云涌。彭小红的《包装设计新世纪研究趋势与特点——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调查”》①,以“中国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至2009年间选取的以“包装设计”为主题,查阅到相关文章179篇,从包装设计研究文献分类表中可见:基础研究占文献总数的26.82%,应用性研究占文献总数的34.08%,考察研究占文献总数的39.10%。她将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类文章划归于基础研究类别中。显然,自2000至2009年这10年间,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别。

“设计问题”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何晓佑《设计问题》一书,书中指出“设计要从问题导入而不是从形式导入”②。本文所说的“设计问题”,设计是动词,问题是名词,指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由问题导入,通过设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课题,启发学生运用设计手段解决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设定“包装设计教学”为检索词,可检索到2000年至2010年间关于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的文献为103篇,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等研究。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如施茜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难点分析》③,文章论证了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三方面难点,指出目前国内包装设计教学过多地注重文化性及艺术性,缺乏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吕杰的《包装是设计体验与生产的综合过程》④认为包装设计是体验设计与生产的综合过程,探讨体验设计与生产的综合过程方法,提出批判式、启发式、体验式等综合教学模式,其中“为什么设计”和“怎样设计”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厘清包装设计问题所在,是包装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下分析的是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课题设计思路,旨在从问题意识出发,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包装设计理念与方法。

一、绿色设计理念的渗透

(一)问题由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包装在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引起了设计界的高度重视,绿色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将绿色设计理念引入到包装设计中,就构成了包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即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环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物质。近年来,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Economy of material,Cost reduction)、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回收(Environment compatibility,Recyclability)”为主导的设计理念成为良好包装设计的评判标准之一。然而,真正实现绿色设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涉及设计思维,同时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诸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艰难而有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设计

1.课题名称:绿色包装设计

2.课题描述:绿色包装设计理念要求包装所用的材料要来自于自然,通过无污染的加工形成绿色产品,经使用后丢弃又可以回收处理,或回到自然或循环再造。绿色包装概念的丰富内涵,决定了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的多元性。

3.题材资源

(1)期刊文献

①陈瑰丽.关于日本无装饰包装设计风格的思考[J].装饰,2009(3):96—97.

②李轶.“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简约主义特征[D].河北大学,2010(5).

③戴丹丹.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D].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06(5).

(2)设计案例

①铁盒贵州醇酒包装。将包装盒的上面和下面都拆下来后,可以组装成一个烟灰缸,非常实用,贴合了“烟酒不分家”的说法。

②红酒盒创意台灯。酒盒内自带灯泡和电线,可以将酒盒组装成一个台灯,这样既环保又使顾客体验到动手动脑带来的乐趣。

③一般而言,鞋盒在鞋子买回家以后就即刻变成了垃圾,失去了作用。因此华丽的鞋盒包装成为一种浪费。由Puma以及知名工业设计师Yves Behar联合设计的全新鞋盒包装,诠释了绿色环保的包装理念:a.去掉鞋盒上下两个面,只留下四周四个面作支撑,从而节省了近65%的包装纸板材料;b.占用更少的空间,重量也大大减轻,降低了运输成本;c.盒子造型本身结合了手提袋设计,无需再使用额外的手提袋;d.去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印刷,既节约了油墨,同时也使鞋盒本身更易循环使用。

4.解题

(1)功能延伸

消费品经由流通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后,其包装随即完成了保护、宣传、美化产品的效用,大量丢弃的产品包装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一定的设计创意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循环周期,从而减少减缓材料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2)简化结构

绿色包装设计要考虑商品的结构设计,它要求包装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包装结构简单化。包装印刷成品在切版工艺中,是最容易造成材料浪费的,因此在设计时,还要调整包装结构的展开图应尽量呈方形,尽量减少剩余纸板和边角余料的浪费。

(3)传统包装材料的创新

时至今日,传统包装材料,如草绳、麻、天然竹材等成为了能耗小、低污染材料的代名词。优先选用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纸材料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倾听来自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

(一)问题由来

早在1987年,就有设计教育者⑤提出课题训练要与企业需求挂钩,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生产和市场进行调研,从包装的结构、材料、形式和印刷等多方面展开探讨,包装设计教学应是务实的实践性教学。对比之下,某些艺术院校以虚拟课题为主的课题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由于产品市场分析是凭主观设想虚拟的,这就造成了包装设计教学与市场脱轨。动手能力差、被动学习,缺乏来自企业的具体要求,所以学生所进行的课题训练往往沦为完成一次教学任务、完成一次作业而已。我们知道,只有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和审美需要的包装才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因此,我们需要倾听来自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

2000年伊始,就有包装设计教育者提倡“打破过去封闭的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直接到各大百货商场和超级市场、专卖店、自助商店进行商品包装调查,了解商品消费对象的喜好和包装的造型、色彩、图形、文字的运用以及流行趋势。究竟哪种形式受消费者欢迎,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⑥。他们认为这对下一步的创作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具体实施时却并不顺利,因为这涉及教学进度、教学规范、是否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等问题。

课题直接引进模式和课题间接引进模式⑦是2008年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课题直接引进模式是在校外承接大中小型各种包装设计业务,由教师或企业相关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课题间接引进模式是采取模拟实际项目团队的方法布置虚拟课题,要求教师把握好这类课程的市场化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命题。课题直接引进模式和课题间接引进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包装设计教学中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模式。

总之,多数时候,企业和消费者并不能直接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或者需要什么,不管是将真题引进课堂也好还是去做市场调查也好,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能够认真去倾听、观察、思考。

(二)课题设计

1.课题名称:通过包装解决消费者在使用或者消费产品时遇到的问题

2.课题描述: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不便之处,例如旅游或外出时嗑剩的瓜子皮、吃剩的干果皮、嚼过的口香糖,在没有垃圾桶又不能乱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包装解决以上遇到的问题。

3.题材资源

(1)期刊文献

①袁恩培.消费心理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包装工程,2004,(01):105—108.

②杨慧珠,陈建华,高锐涛. 基于生活方式的包装设计新探[J]. 包装工程,2011,(02):82—85.

(2)设计案例

①20世纪初,食品商瓦尔特·杜伯纳观察来到他店里的消费者。他注意到,人们能够用手提起多少商品,能够用胳膊夹起来多少商品,这直接影响到商店的销售。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大号纸袋,用一根绳索作为加固筋兜起来,这种申请了专利的杜伯纳购物袋可以承重75磅,而那根绳子还可以兼作提手之用。

②超市里的软饮料是将12听包装在一起的,提着它走就如同一个行李箱,后来6听装的出现了,然而,这么笨重的一盒放在冰箱里也不容易。美国铝业公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派人在超市里观察消费者怎样选择和携带饮料,然后跟随消费者回家,观察他们怎样储藏饮料。研究者们发现,人们把几听饮料放在冰箱,然后把纸盒连同里面剩下的饮料一起放到偏僻角落的食品室里。当冰箱里的饮料喝完了,消费者通常会在冰箱里寻找别的饮料,而不是到食品室去拿剩在纸箱里的饮料。也就是说,纸箱事实上妨碍了饮料听的作用,这对于铝听制造者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于是铝业公司提出了“包装冰箱”的点子,即在一个高而窄的箱子里放12听饮料,每听都是易拉罐。可口可乐公司称这种“包装冰箱”是自库克发明曲线塑料瓶以来,在包装上最伟大的创新。

4.解题

(1)研究消费心理

心理学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意——记忆;第二阶段是想象——情感;第三阶段是产生欲望——购买。包装设计者研究消费者的注意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2)拓展包装的功能设计

保护产品、美化产品、宣传产品,功能性是包装最重要的因素,而通过包装设计解决产品使用中的一些不便,则是包装设计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体现。

三、未来包装

(一)问题由来

设计引领生活。T台名模的前卫时装引领着时尚,歌德巴赫1+1猜想不能做财务账,却是高科技的先导。随着新的时尚文化的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视觉语言不断出现,新新人类有着怎样的追求与品位标准?畅想未来包装设计,以概念性思维诠释未来包装,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敏锐性十分有益。

(二)课题设计

1.课题名称:二十年以后的产品包装是怎样的

2.课题描述:20年很漫长,却是一个可以遥想的时间,科技迅猛发展,将会对包装设计带来怎样的改变?

3.题材资源

(1)期刊文献

①祖乃甡.概念包装探议[J].装饰,2001(2):22—23.

②袁恩培,李丽华.未来中国商品包装设计的预测[J]. 包装工程,2005(1):173—175.

③张蔚.从形式的角度探讨概念包装中的材料运用[J].包装工程,2009(3):115—116.

(2)设计案例

①未来的包装可以升腾在空中而不再手提。首先是安全、防盗,其次是减轻负担,使购物成为悠闲自得的享受。

②多功能伸缩体设计。将多方位可塑体组织成各种应用包装来替代盒子,可以用来包装各种商品,而这些可塑体亦可以作为地板拼接或者墙面装饰之用。

4.解题

(1)形式革命

给包装一个概念,强调自我意识的表达。不考虑品牌、商标、使用对象等因素,而是纯粹形式与意念的结合,挖掘表现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使结果更为纯粹。

(2)敢于否定合理

给视觉一个刺激,敢于否定既成观念。如果包装只是为了适应市场、适应潮流,势必会造成设计形式和设计手段的老化和样本化,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给视觉一个刺激,给视觉一个全新的感受。

(3)寻找设计中的盲点

我们进行设计时,往往会以某种设计形式作为界定,不断提醒自己这是包装设计或者这是书籍设计,等等。无形中,这样的界定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应该突破这种限制,寻找新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就是设计中的盲点。暂时抛开包装设计规则的条条框框,尝试从服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中寻找灵感,为一个新的意念找出新的形式。

结语

我们生活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遭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才会有创造,因为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计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探索包装设计的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文中提出的绿色设计、倾听来自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未来设计三项设计课题,是包装设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将包装设计从问题导入而非从形式导入,是一项侧重于思维意识的训练,是站在更高的基础上立足现代,着眼未来,是培养未来设计者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包装设计流于表面、“过度包装”等弊端。

注释:

①彭小红.包装设计新世纪研究趋势与特点——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调查[J].咸宁学院学报,2010(5):112—113.

②何晓佑.设计问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③施茜.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难点分析[J].包装世界,2010(3):86—87.

④吕杰.包装是设计体验与生产的综合过程[J].装饰,2008(01):136—138.

⑤刘观庆.对包装设计教学的实践性、适应性、先进性的探索[J].中国包装,1987(01):2—3.

⑥吕为平.包装设计课的设置构想[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7—78.

⑦李昱靓.关于包装设计教学改革和发展新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8(10):255—261.

参考文献:

[1]魏振华.新形势下包装设计教育的再思考[J].包装工程,2008(10):5.

[2]李轶.“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简约主义特征[D].河北大学.2010.

[3]高颖.对包装设计中简约理念的认识[J].装饰,2007(9).

[4]祖乃甡.概念包装探议[J].装饰,2001(2).

课题设计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24-01

一、新课导入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我们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今天我们讲某某课,请翻开课本某某页…… ”。学习兴趣保持的重要性不再赘述,要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就要变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所以我们在新课导入时要不断的使用各种方法避免使学生产生疲劳,使用问题设计就是方法之一。

具体措施:

1. 通过问题设计引领学生自然的走进新课。

2. 通过问题设计为学生展开一个和新课内容相一致的课堂场景。

3. 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联想和复习新课中要涉及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过渡环节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知识的呈现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因此新知识的出现要有一定旧知识的依托,而没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将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接受,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具体措施:

1.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2.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链接;

3. 通过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逐步掌握新知识。

三、突破重点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能抓住重点,那么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具体措施:

1. 找准教学重点,集中围绕教学重点进行问题设计;

2. 通过问题设计,集中对教学重点进行学习和操练;

3. 通过问题设计,找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的易混易错、掌握不牢等问题;

4. 通过问题设计,及时对学生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听力训练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点也是难点, 如果在听材料之前没有要求、一次性呈现问题太多等,就会使得听力训练费时费力,确效果不佳。因此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听之前就要让学生明确听的目的;在训练中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首先,整体听,通过回答使学生对原文有大致了解;第二次听,可以分段听,通过较具体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细节的了解;第三次听,可以是分句子听,此时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度来要求学生写单词补全对话(或句子),或是写出所听到的短语……等。如此反复训练,就可以突破听力这一难点,较好的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听力技巧。

四、拓展延伸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任何知识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并在需要时能顺利的从记忆中提取并正确运用,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仅靠教师的讲解和机械式的操练是远远不行的,只有把学生放在一定情境中,让他们有感情、有思想的进行使用,才是学生真正掌握的标志。

具体措施:

1、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的问题设计首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2、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明确,使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要怎样做;

3、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说的学生能大胆、洪亮的开口说;听的学生也能安静、认真的仔细听;

为了达到问题设计的明确性,学生能对自己的任务和分工有一个迅速而明确的认识,在问题提出时,要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在低年级进行对话操练时可以提供分工方式的建议,通过简单的标注说明,解决合作伙伴单一,或学生一时找不到练习对象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分工合作的技巧,达到能很快的自由分配任务,个性化的完成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胜辉. 英语课堂提问设计策略[J]. 考试(教研版),2009,4.

[2] 冒金彬.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J]. 教育研究与评价(小学教育教学),2011,10.

[3] 窦娟娟. 浅谈新目标英语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艺术[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4] 冯丽. 例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深度的把握 [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5] 王仲炎.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D].2011.

课题设计篇3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选题 施工

一、引言

道桥工程技术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其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如何处理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关系和问题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将施工规范中的数据套用到毕业设计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道桥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毕业设计现状

1.选题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多数土木工程学院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多数课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确定或者由指导教师布置,很多时候是为“好做”而选择,缺乏实际的工程背景和工程资料,涉及的工程问题太少,对于选题几乎没有任何论证和设计理念,有些设计题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在经济上不可行。这样选出的设计题目往往会出现与现实脱节、与工程实际脱节,滞后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2.选题广度和深度不够

分析我院建筑工程系近几年来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以各类民用建筑为主,其中办公楼、教学楼占到80%的比例,桥梁和公路的设计占到50%,地下工程和工业建筑设计等都未涉及,基本上是做纯设计,实际意义上的科研论文没有,选题广度和深度不够。

3.评审体系不完善

有部分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在评审的各环节中出现找关系、讲情面,自评和互评中出现不规范、不公平的现象。对于一些不合格的设计不能严格要求,对不负责任的教师也没有得当的惩处措施,在推选优秀毕业设计时名利心太重,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的学生设计等问题。

三、“3+1”毕业设计课题研究

1.课题简介

“3”个必选课题是施工过程彩影与整理、施工资料抄绘与收集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总结,“1”是从施工数据计算与处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施工技术探索与研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结构设计与计算课题中任选一题。

2.课题实施内容

(1)施工过程彩影与整理。

紧密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完成道路、桥梁的主要分部、分项、工作、工种等重要或关键施工过程的照片拍摄、选取与整理。

桥梁基础、下部结构、上部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架子工、模板工、钢筋工、砼工等工种的施工照片。道路路基路面的选料、配制、运输、摊铺、碾压、养生及检验的施工照片。道路、桥隧工程的定位、放线、高程、角度、距离等测量和复核的施工照片。地基承载力、路面回弹弯沉检测、桥梁静动载试验、桩基完整性检测的试验照片。

学生根据各自顶岗工地施工情况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照片拍摄,总数不少于18张,且照片上要有学生本人的身影,并按时间顺序将彩色照片打印在A4纸上,每页2张照片,每张照片辅以不少于50字的文字说明。

(2)施工资料抄绘与收集。

正确识读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施工图,明确设计意图和要求,用CAD进行图纸抄绘,完成道路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路面结构图、交叉口平面设计图;桥梁工程总体立面图、横断面图、桥墩台构造图、梁板构造图、伸缩缝构造图;隧道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洞门构造图、明洞及洞内附属设施构造图等各一份共五张。

收集工地常用的实用资料,如施工日记、检验批报验单、设计变更联系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安全交底记录、混凝土旁站记录、安全台帐等样本,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处理报告,要求至少抄写三份以上。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总结。

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说明顶岗实习的主要经历、担任岗位、作业内容和工作感言,并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及形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体会、收获与感想。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

(4)施工数据计算与处理。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利用试验检测数据处理的规则和方法,完成路基承载、弯沉检测及混凝土强度试验的数据处理及结果认定,要求至少完成两项。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换算、预应力理论伸长值计算、道路平竖曲线计算,要求至少完成两项。

(5)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根据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概况、合同目标要、求设计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和借鉴经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完成以下内容的编写:施工方案,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选择和确定;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的绘制,资源需求量的计算等;施工平面布置图:临时设施、管理机构及永久性设施的布置等。

(6)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

根据顶岗实习工程规模大小,完成全部或部分施工图预算书、工程量清单报价,要求至少完成一项。

(7)施工技术探索与研究。

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实际,通过施工实践、调研、文件检索等方法,分析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

(8)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土路基宕渣垫层、路基土石方开挖;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重力式混凝土桥台、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预制、预制装配式梁板吊装;隧道开挖和隧道衬砌等任一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

(9)结构设计与计算。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梁桥重力式桥墩台、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任一结构设计计算。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一块梁、一根桩钢筋下料单的绘制。

3.课题实施方法

“3+1”毕业设计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工程实际,以实习工程的施工图纸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成果上交时应附上相关的施工图纸。整个毕业设计按1~3必做,4~9任选一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并上交四项成果。

四、“3+1”毕业设计效果

经过老师讨论与学生座谈,一致认为“3+1”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可行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较好的业务平台,对实现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三赢的局面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优秀的课题设计外,过程管理也相当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性强、上手快的学生。毕业设计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检验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提高的最后环节,它为走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前实践并树立信心,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需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3+1”毕业设计模式是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课题设计篇4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

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二)研究目标: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发展空间,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因此,确定以下研究目标:1、探索一条减负高效的新路子,促进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2、对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设计,作一些理性思考,整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讲话精神。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3、大纲规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性问题的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内容(一)研究的原则1、创新性原则。要实施设计开放问题的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2、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3、开放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4、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研究的具体内容1、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也是唯一的,属于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很少。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开放题。那么该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呢?研究设计开放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探索。2、尝试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是完备的,答案是固定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3、探索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一)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配合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和测试法,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兴趣、习惯等做检测和评价。(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设计篇5

数学习题课一般包括选题、析题、解题、评题、习题等环节。如何做到选题精当,析题到位,解题快捷,评题点睛,习题恰切?怎样实现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导演”的水平与艺术乃关键所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演员”的活动及参与程度起决定作用。教师在选题、析题、评题、配置习题几个环节上若能层层设诱,循循善诱,诱浅入深。学生在析题、评题、解题、配置习题若干步骤中积极思考,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始终思考,习题课定会诱思交融,效率大增。

一、选题

高三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做过或见过一定量的习题,也具备了一定的析题解题能力,还掌握了一些析题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学生的实际。在选题、编题时,教师如果不加选择,陈题旧题,信手拈来,偏题怪题,原封搬来,学生哪会产生兴趣,哪会产生求知欲。

这样做学生不是乐于训练,而是厌烦训练;这样做学生不是主动求知,而是被动灌输,如此这般,还谈何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还说什么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掘。

为此,教师在选题、编题时,要使选编的习题具有“权威性、典型性、挑战性和启发性”。

二、析题解题

将选编的题目展示给学生之后,习题课便正式开始,同学们自然会沿着题目设定的诱导路线寻幽探胜。一些学生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常常不为路途中的美境妙处所动,一路顺风;一些学生在峰回路转的曲径中或为荆棘所困,或被险滩激流所阻;还有一些学生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捷足先登。此时此刻,老师不要吝惜课堂宝贵的时间,不要急于帮扶学生,而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思考,深入思考。允许学生思考成功,允许学生思考受阻,允许学生常规求解,允许学生巧妙求解。当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诱导,比如在评(讲)题之前,指点学生集中思维不奏效改为统摄思维,正向思维受阻尝试逆向思维,思维发散过度要收敛集中,要克服定势思维,运用求异思维等。部分同学求得结果后,可诱导学生思考该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如何想到这样解,不这样解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更好。这样诱导不但使全体学生处于不停顿的思考状态,而且优等生、中间生、后进生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三、评题

析题、解题是学生活动,是学生参与和实践,评(讲)题是练的继续和补充,学生练要充分,老师评(讲)要点睛。练是学生运用知识的再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可暴露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他学习行为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评是教学补偿的最佳时机,是对学生练习中困惑的破解,是对学生练习中各种解法的点评,也是对学生练习中暴露问题的指正,同时还要评出:(1)析(思)题的过程,解(做)题的思路;(2)常规解法、巧妙解法的优劣以及二者的关系;(3)错解错在哪里,错因何在,如何改错;(4)归纳解题方法,理清解题步骤及程序;(5)该题可有多解,该题能否多变。当然上述的评(讲)一定要根据捕捉到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找出症结所在,找出共性所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评(讲)不应是老师的独唱,而是学生的自评、互评及老师讲评的合奏。

课题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电功率的两个基本公式.

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和电功率的两个基本公式解决基本简单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电功率两个基本公式计算简单问题.

2.电功率基本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结合计算问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记忆力好,可塑性强.单一的讲练模式是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实时地给他们搭建舞台,就一定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教材分析

电功率虽然不是电学的核心内容,但他却是电学的难点所在, 本章课程的设置是在学生知道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能、电功率这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达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的.此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解题过程中都要运用电流、电压、电阻的知识,还要涉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听故事大家都喜欢,那编故事同学们有兴趣吗?我们这节课就试着以小灯泡为主角,结合同学们平日所做的题,为小灯泡编写一些物理化的情节,好吗?

2.新课教学

剧情一:“单身”的小灯泡“220 V 100 W”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为孤单的小灯泡,编出哪些“情节”?

学生讨论后回答:

(1)“220V 100W”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该灯炮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3)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4)该灯泡正常发光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5)1千瓦时的电能,可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几小时?

(6)若把“220 V 100 W”的灯泡接入380 V的电路中,要使它正常发光,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7)若把“220 V 100 W”的灯泡接到110 V的电路中,该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这些题都是学生平常反复练习的,编出这些情节,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我们教师此时只需将学生散乱的回答,稍加理顺即可.)

小结:通过这7道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

(1)铭牌的物理意义,怎样根据铭牌所提供的信息去求电流(I=P/U),电阻(R=U2/P),消耗的电能(W=Pt),工作时间(t=W/P).

(2)通过铭牌直接提供或计算出的物理量(I额,U额,R,P额),在灯泡正常或不正常发光时,哪些可以用,怎么去用.

剧情二:“热恋”中的小灯泡“220 V 100 W”―“220 V 60 W”

教师提问:小灯泡渐渐长大了,她恋爱了.我们能为恋爱中的小灯泡,又编出怎样的情节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如果把甲灯(“220 V 100 W” )与一个标有“220 V 40 W”的灯泡乙并联接在220 V的电压下,更亮些;若把上述两个灯泡串联接在220 V的电压下,更亮些.若把上述两个灯泡并联接在110 V的电压下,更亮些.

2.小红在做“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时,连好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L1正常发光,L2只能微弱发光,以下对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灯泡L2发生了断路

B.灯泡L2发生了短路

C.由于灯泡L2的电阻较大,其实际功率较小

D.由于灯泡L2的电阻较小,其实际功率较小

(第一题学生陆陆续续可以补充完整,第二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明确:

(1)决定灯泡亮度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

(2)如何在正常发光和不正常发光时,比较灯泡的亮度.

(口诀:正常看额定,不正常时:串大亮,并小亮)

剧情三:结婚后精打细算的小灯泡“220 V 100 W”

教师提问:恋爱是浪漫的,但婚后过日子却是实实在在的.买油盐酱醋要花钱,请客送礼要花钱,用水用电也要花钱,那就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本章所学习的仪表,为婚后的他们再编情节.

1.小明想利用电能表测试一下该灯泡一个月消耗的电能,月初电能表的表盘情况如图2所示.问:

(1)该电能表允许接入的用电器的最大功率是W;

(2)他家已装有 40 W电灯5盏,100 W彩电一台,150 W的洗衣机一台,还想再安装一只功率为800 W的电热水器.试通过计算说明可以安装这只电热水器吗?

(3)若此灯泡每天在额定电压工作4小时,一个月(按30天计算)该灯消耗的电能是kWh;当地电费标准是0.40元/kWh,小明家光使用该灯一个月应交电费元.

(4)根据第(3)题的计算结果,月末该电能表的示数应是.

(5)她家的某用电器工作10 min,电能表的转盘转了10圈,则该用电器工作消耗电能J,该用电器的电功率是kW.

【这道大题,有一部分情节学生很容易想到(第1,3,4问),有一些需要老师引导(第2,5问)】

小结:通过这道大题使学生认识,理解:

(1)电能表上众多参数的物理意义.

(2)能用所学的电功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理解了不同公式在不同题型中的应用.

课题设计篇7

【关键词】 设计;思维;提出;解决

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精心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有设计的一面,设计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有准备的设计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可能产生更多的新资源、更多的新问题. 所以,我们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

例如,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 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问题情景的设计是教学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艺术,具体而生动的问题情景生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教师设计产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案例1:“菱形”教学

师:给你一张矩形纸片、一把剪刀,通过折与剪,你能得到一个菱形吗?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再前后同学交流,展示作品……本课结束时,教师再次把折纸的作品呈现出来.

师:你还想进一步探究菱形的哪些知识?

点评:本课通过折纸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折纸游戏中自动生成的问题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不拘泥设计的形式生成问题的结果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设计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设计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实施设计时不拘泥于形式并能智慧地处理好设计生成的问题,问题结果才会更加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一些富有个性化的错误. 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设计. 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调整、重组教学进程,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案例2:“等边三角形”教学片段

师:关于等边三角形,你已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等于60°. 生: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生:一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我们来思考“一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画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就从这里自然转入了分类讨论的进程:有一个内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可分为:(1)60°角是底角;(2)60°角是顶角.

课本上的描述方式: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满足怎样的条件就能成为等边三角形?我们可以从它的边与角两类元素应满足的条件考虑.(1)底和腰相等. (2)一个内角为60°要满足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条件,其中包括两种情况:①底角为60°. ②顶角为60°.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设计”,而是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问题”,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并加以整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收到了不可预见的精彩.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 面对这些设计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设计的框框,捕捉临时产生的有意义信息,及时放弃设计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创造的新的教学方案教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题设计篇8

关键词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问题

一、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必然性

1.“问题设计”对学生的作用

(1)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2)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设计”对教师的作用

(1)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促进自身对教学内容结构逻辑的把握。

(2)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促进自身对教学互动展开逻辑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例分析

1.问题设计中没有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必须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但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老师自己能力不足,所提问题随意性很大,有的根本就称不上问题。

案例一: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二段的讲解

(1)读完第二段,有什么感受?你们发现了什么?想想美丽的村庄为什么没了,找找原因。

(2)家家户户有了斧头之后干什么?

(3)你家去砍树,他家也去砍树,那结果会怎样?

(4)“”的“裸”是什么意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5)(讲完第二段后)我们返回第一段看,以前的村庄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是如何描述的?

【分析】这些问题是节选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纵观这节课,看上去一节课很热闹,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但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维的加工,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没有产生任何的认知冲突,不是真正的问题。

2.问题有歧义

在实际课堂中,由于老师在备课中对问题的表述和意图思考不深,容易提出一些语义不明确的问题,学生一听到这样的问题,或鸦雀无声,之后老师责备学生并自己说出答案;或者回答五花八门,出现争论,教学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回答正确,但是没有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不断追问,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浪费教学时间。

此外,有时老师通过创设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且属于简单的知识性内容,回答应该很顺利,但由于老师的问题不明确,产生歧义,学生作答后,老师没有反馈,只是以同一方式一再追问,笔者当时都听糊涂了,觉得是因为自己回答错误老师才一再追问,可能大部分学生也会有同样的体会,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那以前的回答呢,是不是就是错误的?这是一种负性的强化。

3.问题封闭

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所提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容置疑,学生必须回答出正确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以后思考问题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知识结构也会变得封闭;另一方面表现在回答的面只指向个别学生,通过个别回答代替全体学生思维的参与。

案例四: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五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片段

师:(提问了一个同学)什么叫踉踉跄跄?

生:不会。

师: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喝醉酒走路的样子。

师:对,喝醉酒走路时摇摇晃晃,就是踉踉跄跄。看来都明白了,我再考你们几个,允诺怎么解释?

【分析】当老师巡视全班同学做作业情况时说出的那些话,听后,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纵观这节课,就会发现老师的问题随意性很大,课后,笔者访谈了身边的几个学生,同学们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词语没有很透彻的理解。老师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解自己认为学生不懂的词语,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对词语的讲解局限于字面意思,没有设计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跳出课本的范围,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去用这些词,最关键的是老师自己从未曾自己示范,仅有的示范是让学生回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位人物的,是如何用的?所以最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就只会用书里的原话,跳不出书本的局限。

4.对生成问题处理不当

生成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理解有困难、认知出现冲突的地方,无论对学生自己思维的发展还是对突破教学重难点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认真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带来人为的障碍。

案例五: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计算一年的天数

老师布置的任务,计算2005年的天数。

A生:7×31+4×30+28

B生:2005÷4

C生:31×7=217

30×4=120

28+337=365

B生所用方法2005÷4计算2005年的天数属于生成的问题。在对A生和C生的解答做出分析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看B生的做法。

师:他的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为什么不对?

生:几乎无人作答。

师:我们请B生解释一下。

B生没有作答。

师:其实在这里,2005就是个名称,不是数据,所以你的解法不成立是错误的。

课题设计篇9

一、厘清“工作”与“研究”的关系

教育教学是极富情境性、独特性的工作,随着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会有新问题在新情境中出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来解决――但创新探索和折腾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创新探索需要教育科研提供支撑,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提出假设、整体设计、严谨地收集证据并科学地检验成效,最后培育出优秀创新成果。教师应该从完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出发来确定课题,实现“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然而,一些教师对研究过程不熟悉,不知道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及其阶段的划分,即便找到了一个有价值和有新意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展开研究。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有些所谓的课题设计,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仅仅是为了评奖,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及结题证书。它们的特点是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脱节,只有行动,没有假设,纯粹把“工作”当“研究”,开展没有目标的“研究”(导致在研究中无所适从),形成“假课题”。

教育科研课题设计是一种计划和一个过程,是与学生、教师、学校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一种个性化设计,目的是给自己带来新的改变。例如,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家具,如何摆放这些家具,从而创造一种独特的生活空间。正如生活空间设计有大有小,我们进行的教育科研课题设计也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是区域层面的,小的可以是某个班级某项活动层面的。

在你不知道你需要研究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开始研究。课题研究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指向,要通过研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课题研究要遵循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围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性工作。清晰的目标一定要有时刻表(表1),这样才能知道研究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研究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二、厘清“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关系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教师人生价值、科研水平。课题一经确立,教师研究者就可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然而,不少课题设计,缺少对研究参与者的分析,有资料收集计划而无资料分析计划。教师研究者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了,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

教师教育研究中,对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和解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阶段需要采集不同的数据(资料),不断循环往复,并得出实验性结论。例如,教师研究者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针对你研究中的文献研究,你是否已经考虑好在文献搜索时要使用到的若干关键词了呢?如果你的研究中有访谈部分,那么你除了考虑研究本身所需要的问题,是否还考虑过访谈对象的特点呢?你会选择封闭式的访谈还是开放性的访谈?你是否考虑过如何选择搭配“判断”类问题、“原因”类问题、“应该”类问题、“感觉”类问题、“回想”类问题、“经验”类问题、“统计”类问题和“比较”类问题呢?在访谈中,我们到底是选择采用速记、先录音后整理还是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呢?

(一)拼图游戏

_题设计不仅仅是写给专家评委看的,更是写给课题组的成员看的,它是研究的计划书。在开展研究之前,教师研究者要思考一下通过什么方法收集资料才能反映研究与实践的效果,还要将“资料分析计划”融入课题设计之中。最终,我们关心的是你如何解释、描述资料,而不是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当然,你收集资料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析资料的方式。

所谓的研究发现,不是收集到的资料本身,而是通过解读资料得出的结论。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来自对资料的细致研究,这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过程来理解手中的资料。教育研究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尽力去搞清楚研究过程中收集起来的堆积如山的资料背后的意义。教师研究者需要以一种“正确的”“精确的”“可靠的”和“恰当的”方式来分析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需要管理,需要编码(至少要编号),把相似的内容分成一类。教师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要思考“我将怎样理解这些资料的意义”,这样可以避免收集并不重要的资料或无法理解的资料。

有人说,资料分析就是将我们在教育研究中遇到的许多分散的事件和想法联系起来,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这好比是做一个拼图游戏的过程:要把一块块看似独立的材料拼出一个美丽的图案,需要我们沉浸其中、分类归纳、学会舍取、不断找寻材料之间的关联之处。你要允许资料自己站出来说话,把你引向最后的结果。但是“资料自己站出来说话”并不表示你仅仅把资料呈现出来就可以了,你有把资料“说的话”“写出来”的义务。

(二)关系网图

在有些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关系网图”来厘清不同人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教师研究者在开展“大班学生在区角活动中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时可以问孩子:“你在这个区角活动游戏中最想和谁一起合作?老师希望你给出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结果可能得出如图1所示的答案。

又如,教师研究者在研究“小学生旷课(缺勤)影响因素”时,可以先设想一下不同相关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等)的看法是什么,然后通过关系网图来展示他们分析问题的全过程以及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结果可能得出如图2所示的结果,实线表示确认实际存在的因素,虚线表示预感到的有待确认的因素。

(三)“在现场”研究

在一般的实验性研究中,研究者寻找的是由A行为导致B结果发生的这样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比这要复杂得多。因此,在分析、解释资料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视角,有时候需要进一步地观察、访谈或推敲,不可以鲁莽决断。例如,在一个有关“在积木搭建活动中培育儿童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教师研究者多次发现有一组儿童(两个男孩)每天都选择用乐高积木搭建同一座大楼,而且下课后他们每次都会对自己的作品“发起猛攻”,全部推倒。教师研究者起初以为(猜测)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具有潜在攻击性,而后来通过反复观察以及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在寻找自己作品中的弱点,以便努力改进,使其具备更强的抗撞击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有些结论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而有些会在预料之外。有时候,教师研究者对资料的解读不仅仅是依靠现有研究资料的分析,还要立足于以往的经验,因为教师毕竟是“在现场”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在进一步提供新资料(根据)之前,不可以超越资料提供一些没有根据的结论。为了避免资料解释的过度狭隘,教师研究者可以邀请同事近距离接触你的研究资料,分享你的研究发现。

三、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在我们所接触的课题设计中,还会发现一些其他问题:研究范围过大,没有聚焦,“题目―目标―内容―方法―成果”不一致,情报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核心概念不准确,研究内容的关联性、逻辑性不强,研究时限的随意性……

课题设计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 ;习题设计;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 ; 精选

数学习题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一种课型,其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习题,使学生夯实基础拓展知识,总结规律,形成技能、技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习题科学合理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极其重要。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习题,毫无目的完全以题说题,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听课效率差,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对知识巩固和深化,更别提数学能力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精心设计习题课中的习题的几点做法。

1 将习题“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将习题“变化”,即变式,就是不断变换问题呈现的方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保持不变.通过开展变式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所以要发挥习题教学以点带面的功能,就要对习题进行“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阔性,培养学生随问题变化而变化的应变能力,达到“讲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例1:书架上的一层有6本书,现插入3本不同的书,共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本题为排列组合中相对顺序不变性模型。可先假设3本不同的书已放上,这样就相当于9个位置选择其中3个位置排列3本不同的书,故答案为。讲完此题后,教师不妨再列举如下几个题目:

(1)6个人排成一队,甲必须站在乙左边的排法有几种?

(2)3个学生,4个老师排成一队,学生自左向右按低到高排列,不同排法有几种?

(3)从a、b、c、d、e、f中选四个排队,其中a、b必选,且a必须在b左边的排法有几种?

显然,(1)中甲乙相对顺序不变,故答案为 。(2)中学生相对顺序不变,故答案为 。(3)中a、b相对顺序不变,故答案为 。

通过以上几个源于同一数学模型例题的讲解,学生对排列组合中相对顺序不变性模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一模型深深刻入学生的脑海,以后遇到类似题目自然迎刃而解。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着重分析例1,而其余题目简略带过,让学生见识见识,但仍能起到良好效果。

2 通过习题“串化”,将知识系统化

善于构建知识体系是高中教学一个重点,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零散的知识点不易于记忆,因此在习题课中,若教师有意识的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融会设计于习题之中,通过习题教学将零散知识有机整合,就可有效避免知识零散记忆,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它们。例如,在讲完高中《函数》这一章之后,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已经有了较深刻认识,这些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在习题中经常用到它们。实际上,若我们查阅一些数学资料,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练习题或各类试题中,常会遇到如下几种形式的函数:(1)y=x-a;(2)y=x+bcx+d ;(3)解析式中含有[x]的函数,其中[x]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而这些函数图象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份专门研究以上三种函数的习题,通过将三种函数特征归类,一起讲解,使知识串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佳。例如教师可以举以下例子:

例2:已知c0,设P: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如果P与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c的取值范围。

此题解法甚多。但学生若能结合图象解题,则显得形象、直观,可避免了求分段函数的最值。

解: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0c1,不等式x+x-2c1x-2c1-x

记 =y1x-2c,y2 =1-x,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1、y2图象由图象,可

知2c1, c>12

如果P正确且Q不正确,则0c≤12;如果P不正确且Q正确,则c≥1 ,所以c的取值范围为(0,12] ∪[1,+∞)。

例3:若函数f(x)=2x+x+1 在[-1,+∞)上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本题可以利用分离常量法得f(x)=2+-2+x+1,显然该函数是由反比例函数平移得到,要满足题意,只需满足-2+0得2

3 针对重要结论进行选题,突出重点与热点内容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重要结论来源于课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它们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与热点。因此,对于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结论,教师应在习题课中加以重视,务必使学生切实掌握这些结论,并会使用这些结论解题。

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命题: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平分线上。这个命题在课本中以例题形式出现,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从一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射线,使斜射线与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则斜射线在这个面内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这个命题使用的频率很高,教师可针对这个命题,选编一些习题,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结论的广泛应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求证:C1CBD

证明: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BCA=∠DCA

作C1O平面ABCD,垂足为O

∠C1CD=∠C1CB=60°

C 1在平面ABCD的射影O落在AC上

即射线C C1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为射线CA

又ACBDC C1BD

又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asin+bcos=2+b2 sin(+ ) (其中tan =b),就是一个作用较大的结论,针对这一结论,教师可设计一些化简、求值,证明、求最值的习题。

4 精选典型题目,总结解题经验与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做练习,不仅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起到巩固与深化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炼出解题规律,总结出解题经验,以达到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目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一方面教师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向学生灌输一个个知识点,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搜集百家之题让学生做,大有不尽题目不罢休之势,以为只有多做多炼才能提高数学水平,把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各个知识点做分析归纳,揭示解题规律,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作用。例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我们可以通过练结出这一规律:一般地,已知sin+cos,sin-cos,sincos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用来求出另外两个的值。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规律的重要作用。

例5: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如图所示,它是由4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和中间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直角三角形中较小锐角为,大正方形面积为1,小正方形面积为125,求sin2-cos2的值。

分析:根据题意,知BE= sin,AE= cos,cos-sin=AE-BE=15 ,由cos-sin=15可求得sin+cos,从而sin2-cos2=(sin +cos )(sin-cos)可求得。

5 针对易疑点设计问题,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与精确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容易忽略或与其他内容相混淆而不易分清的东西,我们把这些称为数学学习中的疑点。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疑点分辨清楚,而通过问题的解决与反思是辨清疑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让学生充分尝到失误的“苦头”,寻找差错产生的根源,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日臻缜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应先预测学生易错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直线与曲线位置关系是重点,但学生在判断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时容易犯以下错误。

(课本习题)例6:过点P(0,1)的直线使它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求直线方程 。

错解:设直线方程 y=kx+1

物线一个交点得 =0,k=12

辨析:此解有三点遗落:①过点P(0,1)的直线斜率存在与否没有考虑。

②只考虑直线与抛物有一交点情况是相切忽略直线与抛物线对称轴平行或重合时只有一个交点。

③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后得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要考虑它的判别式,所以它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即k≠0而上述解法没作考虑,表现出思维不严密

故正确解法如下: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x=0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0.0)

消去y得(kx+1)2-2x=0整理 k2x2+(2k-2)x+1=0

由直线与抛物线一个交点得k=0,k≠0时 =0,k=12

综上直线方程为x=0 y=1,y=12x+1

以上谈论了我在习题课中如何精选习题的几点做法。当然,教与学是永无止尽探索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归纳反思才能使我们教学更显完美。而在习题设计中,是教学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突出重点,真正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题目设计力求使学生思路拓宽、灵活,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够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元庆《谈习题的配备与处理》数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