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十篇

时间:2023-03-30 06:36:54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篇1

>> 试论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从古代藏书楼到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从数据库到数字化图书馆 从“图书角”到“图书馆”有多远 浅析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浅议 刍议数字图书馆 校园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新的模式到复合图书馆的转变 由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转移行为研究 图书馆:云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储 国家图书馆:打造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 浅谈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 变化中求发展――从传统图书馆到图书馆2.0 从图书馆文献借阅数据分析高校图书馆现状与对策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数据安全保护 数字图书馆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Anderson?Rick. The Crisis in Research Librarianship[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4):290.

[4] RJ It. Ten years on from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setting the default to open (BOAI10, 2012) Dieci anni dopo la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1...0) [J].Jlis It,2012,3(2):20.

[5] 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剔除近3300本期刊[EB/OL].[2016-06-12]..

[6] DOAJ的开放获取新进展[EB/OL].[2016-06-12]. .

[7] 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EB/OL].[2016-03-20]..

[9] ACRL.2012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h[EB/OL].[2016-03-20].ttp:///content/73/6/311.full.

[10] ACRL.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4(6):294 -302.

数字图书馆篇2

一、文献多媒体化;

二、文物虚拟现实化;

三、史料极大丰富;

四、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成为史料学的命脉,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史料数字化已成潮流。把史料分为历史文献和史迹遗存两类进行研究,提出了建立对应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的解决方案,并对实现这一方案的具体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作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史料;数字化;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

缘起

史料包括历史文献与史迹遗存,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历代文献遗物浩如烟海,近现代又有大批新史料发现与累积。史学界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历来非常重视。王国维使用两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进行古史新证,解决了许多重大史学问题。顾颉刚等“古史辨”派以疑古辨伪为宗旨,进行了系统的古史辨伪,“古史辨”作为对“古书”与“古事”的—种史料考订工作,颇有意义。[1]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提出了“史学即是史料学”的观点,傅氏认为:“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们彻底从故纸堆中脱身而出,宣称不读书只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2]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举超越前人的成就。陈寅恪和陈垣等诸先生也都十分重视史料,把考实作为治史方法的前提。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等先生高举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利器,“将历来为封建学者所湮没、改造、曲解的古代史料,加以重新辨别、整理和阐发”,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途径。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现在不仅面临着用新技术来整理旧史料的问题,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和科技的发展,史料的容量和形式急剧膨胀。以何种方法处理、存储史料,并且能够让学者从中方便迅速地检索和得到所需的信息,是当前史料学的一个大问题。

数字化是史料处理的必由之路。第一,把各种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方便存储和检索;第二,使史料的物理体积大大缩小,方便携带;第三,可以低成本无差错拷贝,方便传播和普及。目前,不论是印刷文档、手写稿,还是电子文档、音像文件、甚至于遗址与文物,越来越多的史料逐渐被数字化,出现了数据仓库(Datawarehousing)、数据集市(Datamart)、数据采集(Datamining)等新概念和信息数字化处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大数据量存储和管理模式。全球范围内,建立史料数据库逐步成为潮流。联合国推动MemoryoftheWorld计划以挽救某些濒临灭绝的人类文明,西方各国也无不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典藏建设,如:美国有国会图书馆的AmericanMemory计划和六所大学所主导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等;加拿大有国家数字典藏计划(Canada’sNationalDigitalCollections);日本和IBM合作的数字博物馆计划;大英图书馆的敦煌数据数字化计划等,不胜枚举。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特网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全面加深,信息科技已然启开了社会全面急速变迁的序幕。借助网络之一利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史料数据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因特网已经成为一个超大型的史料数据库。但是,从总体来看,史料数字化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史料数字化进行整体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把史料按照其性质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其一为人类精神产品类史料——文献;其二为物质产品类史料——文物。

历史文献的数字化

历史文献作为人类精神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并且必须依托载体而存在。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的GB4894—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定义道:“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根据这一标准定义,历史文献就是以文本、图形、符号、音像、软件等各种形式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历史资料,其物质载体为:纸、胶片、磁带、光盘等。历史文献数字化的目标是将原来在各种物理载体上存储的信息,统一转变为最基本的比特,用0和1来表示,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

历史文献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机会做出贡献,成为国家的知识基础设施。[3]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在于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表现为同一类型文件格式的统一。当前,数字图片格式主要有BMP、GIF、JPG、PCX、TGA、TIF等;数字音频格式有WAV、MP3、MIDI等;数字视频格式有mpg、mov、avi、rm等;网页格式有html,vrml,xml,sgml等;数据库有Oracle,SQLServer,Sybase,DB2,Informix,Access等。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一般采取最通用的文件格式,这样既便于为最多的人服务,又便于数据的升级。数字图书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书籍资料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象文件;二是以文本方式存储文献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系统构成全文检索数据库。前一种方式适合古籍善本和以往出版图书的数字化,后一种适合新出版图书的数字化。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设想首先由美国人提出,1994年6月,美国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会”。同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KPA)联合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投入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DLI,DigitalLibraryInitiative),在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6所高校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同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数字化项目,领导与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转换成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图像并存储起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利用。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也先后提出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投入巨额实施资金。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于1997年,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并开展了与此有关的专题科研。同年12月,我国民营计算机高科技企业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此后,国家连续实施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国内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纷纷跟进,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已达数百家之多,以学术专业书籍为主要内容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已超过到40万种,中国数字图书馆也已达20万种以上。此外,书生之家“中国图书网”和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也都非常有实力。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以中国期刊网为例,收有几年来5300种期刊的全部文章,重要期刊几乎被网罗殆尽。

除此之外,因特网上一些小型的数字书库更是数不胜数,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夏文库”及“古文献资料库”;台湾的汉学研究中心典藏目录及数据库,包括典藏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资料库、明人文集联合目录及篇目索引资料库、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经学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外文期刊汉学论著目次资料库、国际汉学资源机构录资料库,可进行资料库整合查询;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的电子版等等。[4]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局部的文献数字化工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些数据经因特网而整合为一体,完全不受其物理距离的影响,从长远看,分散的学术单位与个学者是文献数字化的真正主力军,整个因特网,就是一个大的数字图书馆集合。

文物史料的数字化

文物为人类有形的史迹遗存,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正本)第二条之规定,文物包括以下内容:(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需要注意的是第四款规定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为文物与对史料的分类并不矛盾,这类文物其内容为文献,其物质载体为文物。

文物作为史料的价值,在于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所以对文物信息的撷取与整理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对甲骨文的墨拓、整理而成的《甲骨文合集》,如对青铜器进行整理而成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这些信息撷取成果目前大多以文献的形式而存在。现代以来,经科学考古而发现的遗址和遗物都有详细的考古报告。报告中的绘图形式有平面图、剖面图、结构图、局部图、分解图、透视图以及器物绘画等;照相有地貌全景、发掘区全景、不同角度和感光的遗物特写,其他如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文物修复与模型制作、拓印图片等等,有的还附有航拍图片和电影、录像。考古报告是对文物环境、外观、结构、尺寸、颜色、纹理、成份、气味等信息的全面撷取。文物的数字化即为文物信息的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化博物馆,最新技术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广泛关注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实物与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自然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首先源于军事训练的需要,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医学训练,建筑和环境规划,影视制作,甚至于核试验的虚拟。对大众来说,最切身的感受是虚拟现实技术使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恐龙。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做到了网络的分布式互动,支持多人实时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活动,每个用户在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计算机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动作,并共享信息。我们可以在许多网吧中看到玩“大地勇士”游戏的青年,他们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的“埃及金字塔”中进行激烈枪战。

文物的虚拟现实只是静态实物的虚拟,因此,在技术实现上要容易得多,我们把所有依据科学考古而得到的文物信息输入计算机,就能借助虚拟现实生成程序来“制造”出三维的虚拟现实文物,借助这一技术,许多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可以被普通学者摩挲于股掌之间。另外,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拍摄的高质量图像也可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从而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普遍微机通过鼠标和键盘真实的感受到和虚拟现实一样效果,不过它的人机交互性能要差许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建筑学系编纂的从1996年到2002年对埃及PyramidsofDahshur的8次考古发掘报告,其中包括了用vrml技术制作的虚拟现实墓室结构和用QuickTimeVRPanorama全景摄影技术制作的金字塔外部环境。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故宫博物院是具有600年历史、8000座殿宇楼阁、百万件文物的我国最大博物馆,其网站于2001年7月16日开通,最初只收录了各类图片4000余张,实现了文物影像的细节浏览和虚拟展厅的360度旋转展示[5]。到了2002年7月30日,由中国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共同建立的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以故宫太和殿为中心的紫禁城虚拟现实工程目前进展顺利[6]。这说明故宫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进入了虚拟现实的实质性阶段。北京四方台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已经制作了所有中国世界遗产的虚拟实景,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中国古城镇民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寺庙及宗教建筑等虚拟实景专题。台湾今年启动了“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其专题内容包括:“台湾建筑史”、“不朽的殿堂—汉代的墓葬与文化”、“玄奘西域行”、“商王大墓重现”、“火器与明清战争”等等,在实施过程中,虚拟现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7]。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重现已经不存在的历史人物、建筑、地理环境等。今年1月,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依据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使用自己研制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成功地复原了这一2000多年前的人物相貌,虽然这一技术还有待完善,但是不能否认它很好的发展前景。总体看来,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虚拟现实技术也处于发展与普及过程之中。

迎接史料数字化时代

要之,无论文献数字化和文物数字化,归根结底,就是把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这些数据经互联网而整合成为一个大的史料数据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史料学正在孕育并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新史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

一、文献多媒体化;

二、文物虚拟现实化;

三、史料极大丰富;

四、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成为史料学的命脉。史料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去迎接她吧!新晨

参考文献:

[1]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2002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及工程项目洽谈会网站.数字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EB/OL].

/information1.htm"TARGET=_blank>/information1.htm

[4]吴宣德.网路数字化文献资源[EB/OL].

/"TARGET=_blank>/

[5]苏敏.故宫走进数字时代[N].中国青年报,2001-7-17

[6]张焕利.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故宫虚拟工程进展顺利[DB/OL].

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1&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TARGET=_blank>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1&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

数字图书馆篇3

摘要: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的内容、性质、功能和信息整理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在知识信息载体、服务模式、工作中心、占有方式、评价标准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距。传统图书馆是基础,数字图书馆是延伸,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各具优势,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20-02

1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1.1传统图书馆的概念

传统图书馆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公益事业机构,主要职能是收藏,并在对所收藏的图书资料保存、组织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传统图书馆以收藏纸质印刷书刊等文献资料为依托,不定期对信息资源进行采购、编目、上架、流通等工作是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传统图书馆藏书量的规模和种类是评估定级的重要指标。在传统图书馆里图书馆员的职能是为读者提供书刊等文献资料查询、借阅等服务,馆藏书刊文献的外借率是衡量图书馆书刊流通的标准。传统图书馆员“重藏轻用”的思想根深蒂固,守门待客、坐等读者、被动工作是传统图书馆的现状,他们满足于为读者提供普通图书、报刊的开架借还服务,图书流通率低,服务形式单一。传统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信息知识,在借助纸质资料进行知识文化的传递。

1.2传统图书馆的特点

①时空特点。借还书必须到固定的图书馆,工作时间一般是8到12小时。②复本特点。复本多为3―5本,如果有读者借出,那么只有等到归还才能借阅,拒借率高。③介质特点。提供载体以印刷型纸质为载体。④保存特点。纸张印刷品特别是古籍文本易受潮、鼠虫等多方面侵害,保存时间相对较短。

2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2.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图书馆,为了让读者获得更先进、更便捷、更广泛的信息,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为环境,使读者获得信息的数量、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是以电子计算机可读形式存储和利用的,它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实体,它是采用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数字图书馆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读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存储载体上的电子物品的全部内容。这些电子物品包括网络化的文本、表格、视频、音频等。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从发展前景来看,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一个数字化系统,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互联网的方式相互连接,使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都能够方便地利用分散的数据库。

2.2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包含声音、图像、文字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它是一个图书馆群体的概念,是由众多图书馆或信息单位组合成的,数据库中的资源是有序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组织。它拥有超乎计量的资源库群,以数字化检索作为技术手段,以互联网络为传输通道,实现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广泛的服务。

3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性与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仍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是传统图书馆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是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和传播的公共服务机构,具有很多共性。但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单独的实体,因而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又有区别。

3.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性

作为人类的知识信息保存和传播的公共服务组织的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相同点如下:①服务对象是相同的。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同的社会职责,知识信息的保存与传播是各类图书馆担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②服务内容是相同的。对纸质文献及电子文献资源的整理、保存和传播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共同内容。③服务性质是相同的。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都属于公益性的社会组织,都在为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④文献整理的方法是相同的。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开发和传递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都需要的。

3.2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很快,以高能量存储并融合不同的文献类型。数字图书馆在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也将传统图书馆所不具有的视频、音频、多媒体资料融入进来,其内容更加丰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存在着以下区别:①馆藏资源的采集存储不同。传统图书馆通过图书采购获取印刷载体文献作为馆藏资源对象,数字图书馆以外购的各种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资源作为对象,通过互联网为读者提供服务,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馆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现实存在的固有的载体,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是虚拟的数字资源。②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以本馆的图书、报刊为载体为读者提供借阅、查询服务,服务模式、服务资源固定不变。而数字图书馆以网络用户为中心,设置种类齐全的数字资源,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情况

4.1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情况

传统图书馆承载着人类知识信息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传统图书馆的纸质书刊是现代数字图书馆传统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传统图书馆在搜集信息、分析数据资料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传统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服务更加人性化,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看书的环境,更容易让读者沉浸在书海中。因此,传统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加工与传播应是传统图书馆长期的工作重心。馆藏资源不断增加要求传统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准确的加工,以便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把传统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基地,为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场所和信息资源。所以,传统图书馆要发展,必须以使用为根本,加大对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力度。第二,服务观念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必须加强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充分了解读者的需要,定期做好读者满意率调查,了解读者的各种需求,定期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做好定题服务和信息咨询。第三,提高馆员素质,引进和培养现代化人才。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图书馆员的素质对其发展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一级图书馆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馆员总人数的40%以上。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知识,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引进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提升整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第四,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传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传统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业务流程规范化、读者服务人性化。要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

4.2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情况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分散的现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个别图书馆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全国的图书馆携手共同完成。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从电脑、互联网等各个方面为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图书馆要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提供计算机集成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等工作,要在采购、编目、总分馆等方面互相协调,打破区域界限,按照资源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大联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①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料数字化,提供网上服务,包括:各种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资料等。②将各种文献信息的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③对光盘存储等通过新技术的利用,进行数据库的管理、检索等。④当读者在联机查找遇到问题时,能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参考咨询,为读者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高效的网络管理、新型的存储技术及便捷的联网查询功能,能为读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信息资源。而传统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在读者心中更是无可替代,所以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融合,共存互补。

参考文献: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刘毅力.信息检索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3]韩卫红.分析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J].金山,2012(4).

数字图书馆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读者群服务能力阅读方式馆藏比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数字图书馆篇5

关键词 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的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复合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传统图书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服务方式及信息组织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何发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整合的复合图书馆的最大功能,使两者形成优势互补,是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两者的优势并突显出整体优势,需要涵盖整合后系统内部的所有功能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

1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整合

所谓信息资源配置的首先要实现实体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链接。OPAC是图书馆重要的数字藏书系统,用户可以通过OPAC检索馆藏资源,因此,将OPAC与因特网连接是实现传统馆藏资源与数字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根据“二八”法则我们知道:百分之八十的读者的需求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藏书上,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读者的需求集中在百分之八十的藏书上。所以,复合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需求集中选择收藏书刊,对于小需求的读者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数字资源的方式满足其需求。很明显,传输费用远远低于文献收藏的成本。复合式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综合即在规划各馆信息资源建设得过程中,不但要以原有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为基础,还要以用户的需求、变化规律以及潜在需求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另外还要考虑纸质图书资源与电子图书资源的有机结合。整合目标是要将各馆的特色数据库、OPAC和互联网相互链接,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体系,最终实现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的整合,二次文献与原始文献的衔接,以及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的结合。

2实现信息组织技术的整合

传统文献的组织主要采用基于内容的文献组织方法的分类法和主题法,这种分类法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而现代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工具,是基于技术急促皇上的检索方法,这种方法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然而其全面性和准确性却远远低于传统的检索方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不断增长,信息的查找和检索变得越来越复杂,为适应这一变化元数据产生了。因此,信息组织技术的整合是指:首先,图书馆学家与技术人员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并开发信息组织的方法,将传统图书馆信息组织方法的优势不断地渗透到技术因素中去。图书馆学者参与数据制作,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图书数据库管理系统,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其次,图书馆学者还要不断关注新技术成果,使传统方法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探索研究出更高效率的搜索引擎。将理论与技术相互融合,构筑网络检索和信息组织的最佳方法。

3实现用户服务的整合

“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管理者的追求,在信息发展的网络环境下,这种理念集中体现为:采用新技术,提高效率,节约用户时间。即通过网络开展有效的定题服务与跟踪服务,开展在线咨询、在线答疑、电子邮件及远程登录服务等,从而实现一对多的服务形式,最终达到方便用户服务理念与网络管理技术相结合。

4实现图书馆组织机构的整合

图书馆组织机构的整合的目的是实现由传统的以文献加工为中心转向信息时代的以技术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的模式。以文献加工为中心,以阅览、外借为主要服务功能是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构。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收藏不再是图书馆的工作的重心,存取也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工作,而且其地位在图书馆中会越来越大。虚拟馆藏是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中赖以生存的途径,因此信息技术部成为图书馆新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图书馆数据的更新和网络的维护等工作。传统的采访部、编目部可以合二为一,合并为采编部 ,一方面负责对传统文献的采编,另一方面负责网上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序,以及网络上商业数据库使用权的购买。另外,在网络环境下,真正的资源只有在网上出现才有价值 ,才能实现资源的异地存取和共享,否则任何文献载体都失去了意义,将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资源,因此,为了适应网络环境,图书馆需新增数字化信息加工部,成立网站,建立图书馆主页,并使本馆特色资源网络化。与此同时,电子阅览室是为读者用户提供网络检索设备的重要场所,如果没有电子阅览室,那么网络服务就是空谈,因此传统阅览室与电子阅览室共存成为了适应复合式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部门。

5结语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决不是简单的线性组合或字面意义上的功能的叠加,而是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两者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发挥出整合的优势,体现整合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一味地追新求异,将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全盘否定,或者墨守陈规,拒绝接受时展的现实,不接受技术的革新和读者思想的进化。当前形势下,图书馆应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所积累的优势,并积极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完美衔接,发挥数字图书馆开放高效的优势特征,形成开放、有序的统一局面。避免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和无法挽回的损失,最终实现复合图书馆的整合功能和最大效益 ,

参考文献

[1] 曹作华,张长安.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协调与微观发展[J].情报学报,2003.

[2] 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3] 胡小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教育探析[J].图书馆界,2002(6).

数字图书馆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 方向和必然趋势,凭借雄厚的科研力量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生力军。图书馆处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发展阶段,正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数字化将是图书馆的最终发展方向。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例如,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加工、保存和管理,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有纸质图书馆外观的感觉,将图书馆资料数字化并被存储起来,能在 网络化的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存取,能通过复杂和一体化的自动控制系统为用户提供先进的自动化服务的图书馆形态。这些说法都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但每一种解释都不能囊括数字图书馆的全部内涵。笔者以为,“数字图书馆”是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化信息的集合体,是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图书馆系统或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是采用 现代 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将从根本上改变Internet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组成部分,但数字图书馆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

2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特点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及其功能,正是众多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⑴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因为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这种数字化的信息又是多媒体的,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影像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⑵信息传递网络化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需要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图书馆网络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到图书馆网络化,从早期的书目信息网络发展到馆际互借、联机合作编目、合作参考、咨询网络,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化的发展使信息交流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信息与知识更大范围地传播。数字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特点也同时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跨时空、开放型、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

⑶信息利用的共享化。数字图书馆在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传递网络化之后,必然会提出一个信息利用的共享化问题虽然以往图书馆在理论与实践上也提倡资源的共建共享,但信息利用共享化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大特点,其共享化的广度与深度是以往图书馆所无法相比的。

3 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⑴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最活跃的、起决定因素的图书馆员,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复合型人才。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或面对面的读者服务及咨询,而是利用新的技术设备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馆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计算机操作,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熟悉各种检索软件工作,如机读目录、多媒体光盘、国际联机检索终端等。除此之外,图书馆员还应具备对繁多的网络资源进行组织、筛选的能力,能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展。

⑵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对于图书馆而言,虽然印刷型文献 资源建设仍是现阶段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字化信息资源已成为馆藏资源激增的主体,包括各种电子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数字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因此它所收藏的电子资源在学科特点、学术价值和专业范围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各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中目前普遍采用联盟采购的方式来购买国内外著名数据库,在体现特色馆藏和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各种自建数据库,围绕自己的重点学科建立学科信息门户,开发与重组网络信息资源。

⑶加强合作,推进图书馆建设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但以图书馆现有的人力、才力和物力,独立发展数字图书馆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进行多方面合作。我国为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强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 科学数字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型项目。其中,中国数字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电子文献信息中心,收藏了中英文大型数据库70个、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多媒体光盘4000余张,内容覆盖各个学科领域,它可以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本地检索、委托查询、课题查询、定题咨询等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签约加入这些组织,通过合作方式来节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资。

[参考文献]

[1]田国良.我国数字图书馆应当由谁来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02).

数字图书馆篇7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意义 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i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t is an existence form of the library in fu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the definition of digital library﹑Set up the meaning of digit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 of digital library﹑Module of digital library And the subject matter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should be solved。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 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 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 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 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 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 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 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2] 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3.

数字图书馆篇8

摘要:本文阐述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现代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形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各国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大方向,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

1.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继承和发展。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就是各种数据库的集合,这些数据库可以说完全包含传统图书馆原有馆藏小的精华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例如数字图书馆会将因特网上的商贸信息、产品信息、社会动态等经过整理后作为本馆的虚拟馆藏从而使得馆藏内容比传统图书馆更为丰富。数字图书馆在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的精华部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供服务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比传统图书馆有质的提高。数字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

2.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1)图书借阅方便快捷性。

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以面对面的服务读者、提供图书借还、口头咨询为主。数字图书馆与之相比,读者能在自己家中或者办公室里等任何配有连接因特网电脑的场所查询获取数字信息,用户不用亲自上图书馆,不需办理借阅手续,只要在电脑前进行“点击”就可以了。在图书查找方面,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检索途径更多,检索速度更快,读者不需要一张张地翻检目录柜里的卡片,只需一眨眼的功夫,来自异国他乡的信息就来到了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与此同时,数字化图书也省去了图书管理员给图书上架、修补图书这样繁琐的工作。因此,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方式更方便快捷,也更为人性化。

(2)图书借阅、读者交流充分随时随地性。

用户能充分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一是从地域范围的角度来讲,用户所查询获取的信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图书馆,而是没有地域界限的,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以前许多不能被借阅的珍本、善本等较为珍贵的资料也能以数字信息的形态出现在用户面前。三是不存在过了时间就借不到,或看不到书的遗憾,读者随时可以进行数字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四是读者交流分享读书体会变得更随时充分,读者还能够为他人作新书推荐。

(3)图书复本量无限性。

在版权保护许可范围内,数字化文献不需要复本,许多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利用同一种文献,而不存在“拒借”的问题。

(4)数字图书价格实惠,性价比高。

与传统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相比,数字化文献资源价格更低,且能多次重复利用不存在破损的情况。

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分析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到部级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小到一个图书情报机构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实施,都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具体项目而言,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指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过程

第一步,做好数字图书馆的系统需求分析。

创建数字图书馆首要的问题之一,是要准备一份设计需求清单。这份单子应囊括要建设的数字图书馆的定位、数字图书馆包含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将如何产生,信息提供给什么样的读者,数据将怎样获取等方面要求。

第二步,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具体规划,明确采用的标准,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经费预算。

第三步,根据功能要求,确定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架构,选择技术平台。

第四步,进行系统软件开发或技术平台确定,确定资源数字化的技术方案。

第五步,进行数据的测试和装载,包括资源的数字化、数据的采集、组织和整理。

第六步,进行数据,为用户提供服务。

第七步,数据的维护、更新及功能的调整。

三、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字化图书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国内目前已经建起了大量数字图书馆,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取得平衡。同时,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管理系统和MARC数据等数字化标准格式不统一,各馆的数据库互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浪费在重复建设上,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第二,图书馆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是困扰各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暴涨,以至于许多图书馆在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等各项基本经费都捉襟见肘,更何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呢?

第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由于图书馆地位未受到足够重视,各图书馆中普通馆员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仿佛是两个相差极大的级别而接受截然不同的待遇,致使图书信报专业、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这也是一直以来图书馆出现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原因。随着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减少、年龄老化问题严重,现有馆员又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这些无法适应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要求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改观。

第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数字化图书馆的法律问题,实质是版权和知识产权在网络时代的运用问题。这个问题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已日渐突出。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一些图书馆电子资源虽增长很快,但由于技术设备和管理跟不上,造成电子资源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某些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读者信息能力培训的重要,以致不少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资源,由于不熟悉馆藏和缺乏相关的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很难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这种情况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是莫大的浪费。

四、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中心,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共享数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并且能有效缓解图书馆的经费压力。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是数字图书馆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3.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一要加强图书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二要注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现代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需要; 只有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图书馆的专业人才队伍,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完成。

4.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版权法律地位。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出版发行监管制度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开发先进的鉴别技术,在防止非法访问的同时,防止电脑黑客对信息进行窃取和破坏。

5.做好读者培训工作。在了解读者情况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他们开展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读者通过培训和学习,可以熟练利用数据库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数字图书馆与构建和谐信息社会的研究[J].湖南.湘南学院学报.2008,(6).

数字图书馆篇9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意见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数字化图书馆的定义

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从图书馆工作者的角度对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机构,他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以确保其能够长久使用,从而为社区和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信息服务”。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提出:“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是下一代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同样一种概念却有着不相同的说法,但是大概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不同的数字图书馆定义简述为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形成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信息系统,并以数字化方式将信息资源存储在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存储系统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不同地域的用户,从而做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2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仍然潜在一些错误认识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简单化,导致人们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2.2 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广域网连接和局域网布线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应该从战略高度得到重视。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除了结合需求设计外,应尽量从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网络平台的扩充和升级问题。

2.3 标准化、规范化欠缺统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资源内容的互操作性和可交换性,如XML技术的采用会极大地提高元数据的质量并减少维护元数据数据库的费用。另外,要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中文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应采用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

2.4 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是基于全开放式的应用环境。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来自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另外,若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还会引起著作权人或生产者不愿将他们的产品数字化,并经由电子传输供人们广泛利用。

3 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

3.1 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体系建设

(1)加强一次文献的建设

一次文献是指原始的文献资料,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一次文献的载体可以是纸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可以是光盘、网络版的电子出版物或磁介质出版物,它们所覆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的纸介质文献相比,光、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纸介质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它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同时还传递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第二,电子出版物是数字化的资源,更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复制和网络传递。第三,电子出版物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的利用价值。第四,电子出版物信息存储密度高,保存时间长。

3.2 加强二次文献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二次文献是指对分散、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归纳、组织成为系统的便于查找利用的资料,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包括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索引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等。二次文献的建设要注意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公认和遵守的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应尽快实现联合编目,使得新文献到馆时,即可获得原始的编目数据,编目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建库。

3.3 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抓紧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如“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等,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3.4 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1)特色数据库服务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关键。各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特色,充分掌握特色信息在全球分布的状况,挖掘因特网上的特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虚拟资源导航站,有目的、有重点地挖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特色网络信息资源,然后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用专业语言标识后,以超文本方式给用户提供链接点,帮助用户无限制和无阻碍地检索信息,提供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

首先应当解决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的保护带来的被保护者与文献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既要使资源库的收藏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又要对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通过合理使用与合理保护取得双赢结局;其次,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管理环境与技术条件,通过立法形式和技术层面,形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保护机制。一是要从立法着手,伴随着技术更新,不断将版权领域中的若干概念(如复制、发行、公共传播等)加以扩展并进行规范,达到保护作品版权的目的;二是从技术上着眼,加强技术监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取得的成果,采用权限设置、加密技术、用户使用与安全协议以及实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进行合法认证。

结束语: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国家的图书馆建设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图书馆建设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上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浅见,望能够供同行业人士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荣. 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数字图书馆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数字化服务 非技术因素 探讨

1 图书馆读者数字化服务的背景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就是做好读者数字化服务工作,对于当下的知识经济背景来说,读者对于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图书馆管理者如何利用眼前的资源与条件去满足读者的要求,是管理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技术领先的同时,只有在紧跟时代利用好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从意识深处进行提升,才能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层次的数字化服务。

2 对图书馆读者数字化服务的分析与研究

2.1 数字化服务意识要提升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图书馆的管理在数字化服务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目前现代图书馆都要求以读者数字化服务为管理中心,为提高读者数字化服务而进行管理改革,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数字化服务意识与数字化服务水平上远未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比如说,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主动性方面不足,只是在读者提出数字化服务需求之后被动地提供数字化服务。并且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读者的数字化服务要求,不能从平等尊重地角度去满足读者的要求。这些也影响了读者对于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另外,数字化服务观念长期没能提升,不会把图书馆内的资源进行主动宣传与引导,即使读者提出了要求,也不会引申介绍图书资源的细节,这些都让读者在图书馆内不知道如何选择,也不了解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更谈不上对图书馆产生好感与亲近感。

2.2 培养读者,引导读者

我国的阅读率长期处于低位,由于读者的学习观念不强,那也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闲置。相应地图书馆管理者在读者数字化服务方面的主动性也长期滞后,对于如何数字化服务读者,如何理解读者需求都缺少实践。再加上读者对于图书馆的资源不了解,对于自己需要哪些书也不理解。对于图书馆常用的数据库读者也不擅长利用其进行资源搜索,甚至在图书馆资料一应俱全之时,读者也不知道如何查找与利用。读者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需求,而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人员又无法提供到位的数字化服务,两位叠加,也就造成了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长期滞后。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应该多做宣传与引导,带领读者养成读书的习惯,引导其使用图书馆工具。

3 图书馆读者数字化服务的研究

3.1 利用数字化提升读者数字化服务水平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就是一处管理书籍的地方。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化,图书馆的管理应该以读者为本,把馆内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分享。从图书咨询到资料查找,都要进行数字化管理。目前反映来看图书馆在藏书布置,开放时间,以及以读者为中心开设读书会这一块上面还存在不足。这些都体现了管理因素上产生的消极影响,把图书布局设置得更为人性化,方便读者查找,根据新时代读者的读书兴趣进行藏书布局,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化数字化服务,甚至以读者为中心开设读者培训,这些都是可以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水平的途径。

比如说,可以利用数字化时代的自动漫游技术,自动跟踪技术,统计与辨别技术等,结合信息安全和语言翻译技术,为读者提供基于图书馆资源的专题信息数字化服务,信息咨询数字化服务,信息数据查询数字化服务,以及文件远程传输,电视会议,广播视频会议,数据广播等衍生性数字化服务。

3.2 利用环境营造图书馆氛围

传统的图书馆对于读者只是一个借书还书的地方,而从现代的读者需求来看,把图书馆塑造成一个学习中心将更为贴合读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系统设计与信息传播技术将成为考量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图书馆人员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语言及思维逻辑的表达水平 ,社会宣传和交往能力水平都将成为影响图书馆读者数字化服务水平的因素。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图书馆员才能真正理解如何为读者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读书氛围吸引读者。基于此,建立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学习环境,也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提升渠道。在图书馆,阅读学习时的规章制度很重要,但是其工作人员也不需要一味拘泥于规章制度,而应该多一些对读者学习上的人性化关怀。读者感受到更多读书人之间的氛围,那就会更为满意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从环境方面来说,把图书馆向着轻松宽容的氛围进行塑造,激发读者兴趣,为读者提供一处静心学习与阅读的环境。从室内布置来看,可以把图书馆布置成一处优雅而惬意的地方。在室内设计方面更为贴合读者读书的需求,从温度控制室内摆设等方面进行提升。这些方面的提升也将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满意度。

3.3 扩大数字化服务范围

对于图书馆来说,要扩大其原有的数字化服务范围。比如说最先的外借,内阅这类传统数字化服务之外。还要引进新书推广,新书宣传,新书展示等。还可以进行文献复制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以及咨询联机检索,编译报导等数字化服务。利用现有的自动化与网络化的资源技术,把信息数字化服务从传统引入创新,扩大数字化服务范围。图书馆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书籍管理数字化服务,而要把信息知识都视为数字化服务范围。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来说,图书馆的知识优势极强。网络时代的信息数据泥沙俱下,图书馆提供的精准数据信息数字化服务将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因素。比如说针对现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图书馆应立足于信息知识管理的优势地位,有意识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数据管理的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读者整理信息,利用数据的能力。作橹识传播者,图书馆应正视时代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列,思考读者的需求。比如说,为读者提供资源检索的技巧,为读者提供数据信息的筛选提炼数字化服务,以及开办主题展览,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与感知信息社会,掌握信息与数据知识的使用技巧。与读者共同成长,让图书馆从过去的以馆为中心,变成线上信息中心,数据信息使用培训中心,以及工作生活知识储备库。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从意识深处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服务意识。把图书馆从环境与管理,学习与数字化服务等各方面都提升到以读者为中心的水平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图书馆塑造成一处吸引读者的学习园地,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作用,提升国民素质,培养读者的学习习惯,提升全民阅读意识。把图书馆变成一处读书人的聚会之所,资源数据咨询共享之处。进而达到全民读书,把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韦景竹.曹树金.陈忆金.基于读者需求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5(11).

[2]崔惠敏.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数字化服务的拓展研究――以基础数字化服务为例[J].晋图学刊,2014(02)

[3]安娜.阅读推广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数字化服务的创新和启示――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