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17 20:27:16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篇1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5(a)-0085-05

作者:李朝晖,陈雪斌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经济学领域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近年来,教育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教育过程渗透着经济的元素,经济活动活跃着教育的基因。不管是从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包容性增长所期望建立的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审视,教育与经济都应该实现双方的协调互动和高度融合[3]。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把握它们相互联系中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1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1.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社会经济活动,是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同样,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结构布局等也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变化也会反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5]。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教育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经济后盾来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影响着对教育的投入,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总量就越大,对教育的投入相应地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布局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结构。教育要得到经济的资助以便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紧跟经济形势,相应地调整其布局结构,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6]。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在创新发展中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解释经济增长的变量[7]。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的。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从而使新式的劳动工具迅速进入生产部门。同时,通过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保证了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阻滞社会经济发展[8]。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人们的生活观念相应的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的消费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都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都将通过推动经济的发展来显现其威力。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使人们获得了强有力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使无知者变成有知者,如学会使用电子显微镜之后,人们的视野从肉眼可见得狭小范围扩展到了微观世界、宇观世界,人们思维方式跟着发生了变化,能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9]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10]。教育作为知识产生和传播部门、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提供部门,在综台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教育。

2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偶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发展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但若是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走,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作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板块的中医药行业,利用天然植物药剂,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系统观点,对人的疾病进行标本兼治,恰恰是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寻求自身发展要注重的优势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1],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而要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研究中医药经济与中医药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

2.1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中医药经济对中医药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中医药经济的规律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教育的影响。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中医药疗法作用缓慢,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有着循序渐进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多地需要比西医更有效且更少毒副作用的疾病治疗都倾向于使用中医药,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在回应诺贝尔奖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获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荣誉”。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中医药已经加快走上世界的步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中医中药开发利用将在全世界出现“新浪潮”,中医中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12]。中医药存在这么巨大的市场前景,促使中医药教育更快速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中医药教育已经走出了古老的口耳相传单一授徒的传统模式,走向了规模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新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成独立建制的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很多留学生专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中医升温,给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显著提高,而中医药保健品由于其天然、绿色、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正成为人们保健活动中的一种时尚追求。药膳食品、特制滋补品等都是中医药在保健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人们为了防病、减肥、增智、增力、明目、固齿等原因选择中医药保健品,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中医药医生的指导,正确选购药品、选定用药量。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医药保健健康发展的瓶颈。然而按照市场规律,巨大的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必将推动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向前发展。

再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中药材种植经济,这是其谋求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天然的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投入少、收入高,促使中医药种植经济近年来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趋势,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药材的种植数量、质量都对经济收入有较大影响,为了获得更加高的经济收入,积极研究环境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中药材种植数量质量的变化和对中材药在实用中用量及疗效的影响。广大种植户积极接受中医药教育,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中医药种植经济也成为推动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虽然我国的中医药教育在专业口径过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社会需求仍不相适应[13],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中医药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和基层中医药医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14]。此外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调控机制不完善,中医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畸形,必然影响中医药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受西医发展的冲击,中医药医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可以量化等因素,都会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起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正确认识中医经济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发展中医药经济、推动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谋求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

2.2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是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从以单纯性的防病治病为主转向以维护和增强人们群众的健康、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主。近年来,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加快,中医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烙印,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谓之“中医药经济”,比如早几年“银黄口服液”的上市,曾使全国中药材市场金银花的价格多年间都持续飚升[15]。中药由于其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广大人们群众的青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学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养生、治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这都依赖于高度发达的中医药知识[16]。但由于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医药市场已经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要想保持我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中医药教育。

首先,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广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规模。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广大人们群众只知道中医药,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00%,随着西医的传入,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崇尚欧洲国家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中医药的发展一度走入低谷。中医药教育出现过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解放之后,中医药才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年来,对西药的毒副作用的认知,对中医药知识的正确认识,人们对中医药源于自然、不用添加剂、完全按照系统的观念,用相生相克治疗方法,从整体上解决疾病的根源所表现出来的疗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医药对慢性病、疑难病、老年病又有着独到的技艺;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大自然”,倾向于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17]。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18]。这使得许多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中医药的传承中来,极大地带动了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如市场上中医药美容保健、延年益寿产品的畅销生动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人心的状况。随着中医药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其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深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朗,我国中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但受到西医的冲击,而且还受到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医”的冲击。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就必须深挖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如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按照WTO准则的要求制造中成药等等。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来完成。我们知道教育的深度是劳动者个人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者的素质高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量。劳动者中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这种强大的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想使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只有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深度,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继承中医药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炼中药材,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提升中医医生的素质。

再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医药的现展同作为手段和方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19],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使其成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生力军,必须要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力度。只有当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使得其能够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站稳脚跟,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中来,那么中医药事业将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并极大地提升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

3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中医教育发端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有近50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由于高等中医教育的价值平衡可以由其所引导的实物(获得高等教育的中医从业人员)平衡体现出来,因此,当中医医疗市场逐渐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中医教育便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获得一定的规模和价值平衡[20]。当前中医药教育在开发中医药经济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但是,由于教育落后所造成的人才缺乏、技术陈旧,使得很多地区出现了“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的尴尬局面。为了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第一,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接受中医药教育是重视保健的当代人的必然选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医药既是中国人们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同时,更为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只有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医学成果,才能既保持中医药的传统,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新成果。

第二,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促进中医药发扬光大。对中医药的教育,既要重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继承,更要强调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创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越来越多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疾病正侵蚀着人类的肉体。在中医药教育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有敢于“勇立潮头”的勇气,积极投身于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中医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最终才能带动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与各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汲取当地的医学成果,遵从当地的医学习惯,才能快速地融入当地,实现中医本地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医。

中医药教育篇2

成人教育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中医药成人教育而言,医疗人员医疗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主要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两部分。因民族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就目前而言,学历教育仍然是民族地区中医药成人教育的重点,从业人员通过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是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衡量指标;在职教育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从业人员可通过岗前培训、上级单位进修、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等各种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新医疗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成人教育是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知识如果不更新,2~5年就将过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也使再教育成为必然。

2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成人学历教育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云南省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和历史因素。在乡镇卫生院,曾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仅接受短暂的医学教育或师带徒就进入临床工作。二是国家目前尚未实施激励高学历卫生人才服务农村的政策,高素质卫生人力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出于就业等多方面原因,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毕业生。三是经费不足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受到限制。

近年来中医药学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本次调查对象均是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就目前基层中医药卫生队伍整体而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势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而学历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从医疗行业本身的要求和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来看,成人高校有责任帮助中医药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扶持,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在政策范围内积极扩充生源,为基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当然,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边疆,为民族地区中医药事业增砖添瓦。

3加强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力度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进修情况都不理想,少数从业人员甚至不具备执业资格,这主要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落后有关,由于资金匮乏,医疗单位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因此,各项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卫生系统和高校相互协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一线从业人员制定可行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本文来自于《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小结

中医药教育篇3

1 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必须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认识程度,实行有效管理,明确在职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把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作为履行职业活动的义务,从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颁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等规定,建立与继续教育相符的激励机制,把参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经历与考核、晋升等联系起来,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的需要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中医要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加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载体,通过近年来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加强项目管理是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保证。

2.1 规范项目申报 凡拟申报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内容必须符合《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规范三级项目报批程序,未经申报、批准的项目,一律不授予学分。同时,将每年批准的部级和省级项目内容、时间、地点、课时与学分通过文件下发,并在国家和省内的官方或地方网站进行披露以备查核。

2.2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在项目实施之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师资的选择要求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专家和学者,或者在专业方面有独特见解的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授课内容方面要求具有中医特色,使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内容占有重要的比例,并形成专门的文字教材、讲义,根据专业需要可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声像教材进行教学。培训结束时要进行必要的考试或考核,组织学员对本次培训的项目内容、任课老师、教材、教学效果等总体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评价,以期进行经验总结, 指导今后工作。

2.3 严格学分授予管理 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等规定,严格按照学时授予学分,保障继续教育的效果。凡申报批准的项目,于组织实施前提交项目授课计划及日程安排表,根据报到人数预领学分证书。项目主办单位填写学分证书上各项内容,加盖单位公章,培训考核后发给学员,并将领取证书者签名确认的名单存档,以便于单位和个人查询。

2.4 建立完整项目档案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实行档案管理制度。主办单位于项目实施结束后,将涉及项目举办的有关资料,包括教材或讲义、项目实施日程表、学员考核登记表、学分证书申领表、学员信息反馈表以及音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整理上报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形成完整的项目档案。

3 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很难适应医学工作者对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需要,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必须营造一种全方位、开放化的终生教育模式,给中医药医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1 加强院内、院外继续教育 设立医院内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根据不同层次的医技人员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巩固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加强现代医学诊疗技能操作的培训,注重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的学习。同时针对院内引进的西医人员举办“西学中”培训,让院内的中、西医人员都能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并与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临床,是提高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中医专业的人员在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方面相对薄弱,虽然一些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引进西医人才,暂时缓解专科人才缺乏的问题,但仍难适应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和手段的快速更新,因此,院外进修、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先进、实用的短期专科技术培训班以及国际、国内专科先进技术的学术交流会等,开拓诊疗思路,博采众家之长,将成为提高专科整体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教育篇4

1.1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课题组于2012年对我省西双版纳傣族景波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自治州三个教学点(均为少数民族集聚,经济、教育不发达,国家及贫困县居多的地区)中医、中药专业的367名本专科成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以大中专学历为主。

1.2云南省中医药成人教育生源情况

云南中医学院作为我省唯一的一所中医药高等等院校,其中医药成人学生的生源可直接反映我省中医药成人教育的生源情况。云南中医学院2012~2014年生源和在校生人数均逐年增长,说明我省的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源基础目前还比较乐观。目前全国成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生源大幅度下滑,生源市场严重萎缩,招生工作形势严峻。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2年10月31日起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相关医学类专业及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只许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停止招收非从业人员;自学考试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未经教育部批准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2004年以后,再出台政策规定“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依据”。由于政策的影响,很多愿意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非从业人员丧失了接受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全国成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生源大幅度下滑,生源市场严重萎缩,招生工作形势严峻。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云南中医药成人学生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以中专及大专为主是我省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学历特点,和省外兄弟院校生源逐渐枯竭相比,云南中医药成人学历教育仍旧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这是边缘民族省份的云南中医药成人教育的特点。云南中医药成人学历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教育机构把握机遇,加大改革步伐,积极拓展生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抓手,促进云南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发展。

2影响云南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通过笔者前期调查,目前影响云南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下:

2.1传统面授教学存在问题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2.1.1工学矛盾突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员基本是在职从业人员,学员的年龄段以25~40岁居多,大部分的学员为单位骨干,且处于家庭和事业的双发展阶段,受岗位和家庭条件的多重条件影响和限制。学员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的三重压力,致使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在办学机构指定的有限时间到校学习比较困难;医学专业的成人学生因为工作单位多在医疗单位,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医务人员休息时间的不可控,和其他专业相比,学生的出勤率更低,工学矛盾更为突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大部分在职学生身处我省边疆地区,学生求学需跋山涉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求学极其困难,和内陆及交通发达的沿海城市相比较,这是我省中医药成人教育传统的面授教学更为突出的问题。

2.1.2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模式,学员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受授课教师“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不良;而高强度超负荷的教学,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精力,直接后果就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由于面授教学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工学矛盾等各种原因可能到不了课堂学习。诸多因素势必造成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2.2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计划陈旧,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计划陈旧、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是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通病:一是在用的教学计划严重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需求脱节,同时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忽略自身发展的特点,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其次开设专业相对而言,范围过于狭窄,无法体现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地方特色性和实用性,中医药以及民族医药的一些特殊技能未能很好传承下去;此外,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3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医药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研究表明,一名医护人员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2~5年就将过时。为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称职地开展工作,医护人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所以参加某种形式的毕业后再教育即成为必然。成人教育是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重要保证,开展医学成人教育不仅是医学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跟上时展步伐的需要。学历教育既是培养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也是中医药成人教育生存的基础。就目前云南中医药成人学历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生源基础较好,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云南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中医药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市场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临床实用性为目标,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社会输送实用型的地方中医药人才。

3.1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人才培养过程的纲领性文件,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与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成人教育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目前执行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借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是复制压缩,教学计划与成人教学规律脱节,难以适应市场对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因而制订符合成人自身的成人中医药类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3.1.1关于培养目标的制订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自身规律。其特点为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和学习时间上的差异性等。在修订时,要从在职中医药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保证教育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体现成人学生学习的特色性、合理性、实用型和可操作性。

3.1.2关于课程的设置

医学类成人教育都是在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再提高的教育,因此在明确培养目标后,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和整合。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课程设置需做到“基础够用、强化应用、加强通识教育、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同时注重能力培养,把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用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课程的实用,另一方面指教学内容的实用。即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实用,理论以够用和实用为度,重点讲授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同时专业课程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需要,与学员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考试及职业需求相结合,开设可拓展和提升学习者现有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3.1.3积极开展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工作要注意一是选用质量上乘、科学适用的优质教材,同时从我省成人中医药成人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二是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学大纲,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辅导材料,对每门课程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包括目的、目标、步骤和时间安排,并列出教学参考书。

3.1.4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分配合理,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锻炼,突出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保证学生掌握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知识,能够满足市场对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3.2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临床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实验动物教学就成为在临床实习接触外科实际操作之前,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一个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全日制教育,中医药成人学生在医疗单位工作经验锻炼了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成人学生的教学更需要突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我省中医药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建设,要根据我省边远民族地区与农村基层对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临床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实践教学和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通过以下实施:

3.2.1针对学员需求开展相应实践教学

集中学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有针对地安排相应专家进行解惑答疑或对口实践培训,让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做到学员真正受益,学可即用。

3.2.2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岗前培训

虽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中医药知识,但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是理论水平转换为实践能力的必经桥梁,因而实践教学中开展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岗前培训是必须的。岗前培训内容大致包括医疗文件的规范化书写、无菌操作、体格检查、常见的医疗器械使用、常见的护理操作以及各科室常见的临床技能等。开展规范化的实习岗前培训,可以使学生迅速地适应临床工作。

3.2.3实施实习量化考核

考核是促进学习提高的有效动力,是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标尺,可将实习量化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般要求、病种要求和技能要求。其中实习病种和临床技能考核是实习量化考核的重点,考核过程可借鉴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进行;或者通过开展实践技能答辩来检验学生对实习病种、临床技能实际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的融合情况,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3.3深化教学改革,积极申办特色专业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成人教育相对处在劣势,积极申报新专业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出路之一。新专业的申报必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结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特点,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逐渐形成具有地方中医药特色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把握特色性、针对性、提高性、实用性等特点。一是开设与地区区域特色结合的专业。就云南地方而言,可开设藏医学、傣医学、彝医学等有地方特色、有地方市场需求的专业,在促进地方民族医药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二是开设与医药类中等卫生学校、专科学校、职业学院能 够衔接的专业,为学生的继续教育搭建学习平台。三是开设有社会需求的专业,如康复治疗、医学美容等培养技师的专业。

3.4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成人学习过程中,要从成人学习特点出发,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网络教学不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的教学中心,借助于网络,相应的教学资源对外开放,成人学生不用亲自来校学习,可选择适当的时间以自己喜欢的进度学习,改革教学模式,即传统面授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3.4.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成人学生的学习,要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减少课内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比如网络教学的方式来补充面授学习的不足。

3.4.2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

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学习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反复调研、论证,要保证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同时,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建立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对网络教学实施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体系,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避免学生网络学习惰性的产生。

3.4.3开发、建设网络精品课程

按照“成人、在职、业余、自学”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中医药成人学生社会阅历丰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特点,进行成教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最终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开放,精品课程建设需包含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网上答疑辅导、主讲教师指导等项目,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将带动我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4小结

中医药教育篇5

[关键词]中医药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42-02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成人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其办学资源、办学质量、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下降,文凭贬值。如何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解决当前的矛盾,把握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方向,是摆在每一位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中医药成人教育现状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而走向成熟。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既与全日制院校教育不同,又与进修教育不同,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比全日制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年人接受医学教育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扩招,加之卫生部出台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中医药成人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导致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下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结构单一,课程设置老化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模仿本科教育,虽然在专业结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今后择业需要和工作的需要,但大多数的专业设置仍然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相差无几。加之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和学历层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记忆,缺少实践应用性的知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唯书唯考”,忽略了工作实践和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二)教学理念过于传统化

在教学方式上,大多数成人教育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现有模式,偏重理论化的教学,将教材内容粗糙压缩后传授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由于成人教育的教学条件、资源有限,教学方式往往过于简单,教学环节被弱化,教学内容被压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都是针对高等教育的,而适应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缺少对教学质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措施,甚至有些个别学校缺乏完备的教学制度,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

(四)缺少良好的学风

长期以来,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一直是在职从业人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上课的形式以业余为主,教学活动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但由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来自医院的基层工作者,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不固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学习困难,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无法保证按时来上课,造成出勤率低,课堂秩序混乱,上课不认真听讲、聊天、玩游戏、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就是为了点名而来上课,一点完名就悄然离去。除此之外,期末考试上又延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即任课教师对课程进行命题、阅卷,并在考试之前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确定复习的范围。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仅造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等现象,而且还会使学生只为拿文凭而考试,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二、提高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中医成人教育质量观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等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流,这也为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应树立全新的中医成人教育质量观,在质量的基础上求发展,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将中医药成人教育看做是高等教育的延伸;不要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要充分挖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潜力,提倡多元化,发展以岗位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通过规范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既要将成人教育做强,又要做出自身的特色,使得学生真正能够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知识,学以致用。

(二)深入研究成人教育的特点,实施弹性学制

针对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培养对象大部分都是在职从业人员,其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与能力各不相同,加之这些学生都是边工作边学习,工学矛盾极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实施弹性学制,即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而非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自身发展自主选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终身化的教育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取消以往学年制下的降级、补考重修制度,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所有所修课程时提前或推后毕业。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将全日制和成人教育资源整合,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学矛盾。

(三)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一味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职业岗位的需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在保证课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四)改变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水平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在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知识要有连贯性、系统性的束缚,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医学教育变成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手段来建立网络课程,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网络学习的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学之间的矛盾,为学生随时地学习提供了便利。

(五)加强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良好的学风是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力。因此要从成人教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与动机、提高思想认识,不要将拿到一纸文凭作为学习的目标,要增加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合理、可行、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应建立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监督与评估机制,聘请教学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能力强的教育专家或教师组成教学督导来负责教学督导工作,每学期定期检查和评估教学环节,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现场听课、课程抽考等方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针对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馈和改进。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以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三、总结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将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办出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提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重新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和改革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中医药成人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梁强,倪少凯.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6).

[2] 卓晖.浅谈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导报,2007,(10).

中医药教育篇6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中医药教育篇7

1.医德高尚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医学教育,当先授医德。医德的概念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历代医学家十分强调学医、业医必需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赤诚之心、仁爱精神为准则,要求在行医过程中不分贫富、贵贱、清廉正直。三国时候,吴国侯官董奉治病不取钱,病愈使栽杏,轻者一株,重者五株,如此数载,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救贫,“杏林春暖”便成为历代医者医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2.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行业由单一社会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医院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带来医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医生服务宗旨意识淡薄,医德修养下降,甚至谋私现象严重等负面效应。就学生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主观性不强,单纯因为对医学有兴趣而考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很多学生是“被学医”,或是依赖于父母之命,或是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或者因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而选择学医,专业思想不牢固,从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牢固,道德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过于泛化,德育的贯彻缺乏力度,缺少有效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等等现状,导致医德教育过程空洞无力,流于形式。由于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医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

3.医学生医德形成特点

医德素质形成是医学生由医德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责任自觉的过程。医学生的医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让医德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甚至潜意识,并在日后从医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渐续培养才能形成的过程。医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而非仅仅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就足够了的,所以应当使医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医德有知状态。医德自觉即医德责任自觉,是一个医生医德修养内化的最高境界。医德无知、医德有知、医德自觉是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的三大必经阶段。各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当注意顺应和遵循医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医德观和医德价值观。

4.将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专业教学中是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一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原理,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系统教育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与科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药理学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药理学教学过程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药理学教育过程中融入医德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4.1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思想《黄帝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见自古以来,均强调医学教育及医疗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是实现治病救人的重要媒介。在讲解每一例药物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都是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此时不妨从关怀病人的角度进行阐述,告诉学生如何选药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如何用药才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还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能力,尽量做到用药疗效又好、花费又少。可见,药理学理论教学过程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本思想的培育过程。

4.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药理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明确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性即药物药理作用,这是药理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教授内容,药物安全性则是强调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是药三分毒”,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药物的双刃剑作用。例如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笔者经常提及著名的“反应停事件”给人类带来的警示,药物“反应停”虽可明显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但却是导致“海豹畸形儿”的罪魁祸首。以此为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药物是把双刃剑,诸如此类的用药案例在药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有利于反复给学生加深印象。因此,在教育医学生学习药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药物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更要学生学会利用这种辩证思想权衡药物的利弊,科学利用其治疗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毒副作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

中医药教育篇8

中西医结合经过近50年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专家队伍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大。然而,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落后于医疗科技发展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要求,这种现状会影响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增加中西医结合药学人才的数量,但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硕士、博士点还很少,即使有也没有完善的培养途径,形不成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要重视中西医结合药学人才的培养,对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问题进行深思。

1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继续教育

中西医结合药学具有药学科学的基本属性,药物是其研究对象,研究的范围是药物的来源、功能作用、加工制备和质量保障等,研究内容是药物与人体或与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中西医结合药学还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属性,其主要特质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应用和研究。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基本属性决定其相关人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要熟悉和掌握中医药学、西医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药。

继续教育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根本指导思想是终身教育。中西医结合药学从继续教育入手,根据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实践和研究中提出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使中西医结合药学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而成长。同时,中西医结合药学具有阶段性,从中西医结合的内在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确定其内容重点。

2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药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医学和西医学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药学和西药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采用先进的现代医疗科学对传统中药进行研究,可以研制出大量的新药,现在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创造出了许多国际领先水平的的科技成果。另外,用中药理论对西药进行研究或指导西医的临床用药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发展。

3 推动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进程

3.1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重视度

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学术、教育、经济和政策大等因素的影响,要使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就需要政府和学术界相关部门对中西医结合药学相关人才滞后的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大力宣传或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加强教育力度。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有关中西医结合药学教育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总结并相互交流,组织中西医结合专家和教育专家根据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学术进展研究相关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重点和培养要求,为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3.2 注重中西医结合药学研究人才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相关研究人才的培养上,把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落实到实处。向学者们提供系统的中医药和西医药理论与方法,提供现阶段中西医结合药学研究的进展、成果与经验,提供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理论与方法可能对医学界产生的影响等,组织号召中西医和药学的有志青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理论和技能并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产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出一批不仅具有扎实的中西医药学理论和技能基础,并且拥有中西医结合思想,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促进相关人才的成长和专业队伍的形成,为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3.3 新药研制是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关键

新药研制就是以中西医结合药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正确的中西医结合药学方法,研究开发新型药物。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防病治病、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提高智力、延长寿命等,研究开发的新药就要满足这些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的中医药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等研制新药中投入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等的不足,中西医结合研制新药成为了当代社会研制新药的捷径,它不仅是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结合点,而且是相关人才培养的生长点。把培养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制新药作为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出发点,既是药学根本任务的要求,又是我国医药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推进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研制新药的相关人才作为关键点和突破点。

中医药教育篇9

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借乘时下中医药文化振兴之东风,主动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绩,这才是当下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关学科,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容回避。如,有的中医药院校高层管理者对于发展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充分重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趋同发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见,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现状确有让人堪忧之处,并且实践中仍存有诸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

1.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原则束缚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往往许多中医药院校陷入只向中医学科倾斜教育资源而忽略其他学科发展的窘境中,人文社会科学必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此外,虽然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原则是医学与人文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但为突出中医药特色而增加中医药课程的设置比重,导致这些院校人文轻,中医重;专业课程繁冗,学生不堪重负;人文课程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实践中,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使得人文科学与中医学实践脱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2.学科建设中的“为”与“不为”的原则制约着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中医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常被学校当作优势专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资源投入的重量级砝码,所以进行学科建设时,中医药学科建设往往首先得到积极回应,学校常常积极解决诸如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图书设备采购等要求。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经常属于“选择性作为或者零作为”的领域,这些其实极大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尚未形成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级学科体系,很多还只是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甚而简单地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往往使得医学生知识广度狭小,专业深度不够,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匮乏。另外教学形式的单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引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自然很难“更上一层楼”。

二、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建议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实践,中医药院校就有能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促使观念更新,提高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层应该摒除以下几种观念:①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干扰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②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现代中医医药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好就行。④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医药学科服务,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授医学知识,又是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普通专业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来,要从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上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突破建设重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医药院校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选择性地建立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交叉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创设较多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对人文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模式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塑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视校风建设,培养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对于培育中医药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院校新时期的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校训校歌的确定、校园媒体文化的宣传、人文社科学术讲座的举办到学校景观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寝室教室文化的营造以及学生就餐环境文化的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理念。另外,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身专业人文社科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质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习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教育篇10

1.1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师(医科学生)的意义

医学教育由3个不同阶段组成,包括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个医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够满足毕业后需求的10%,其余90%要靠医学继续教育取得。所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以后的重要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对象是当年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应届医学本科生,他们面临着培训后的再就业问题。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它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而这几种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

1.2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床位数、硬件设备、医师教育背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然而真正能反映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是看其是否拥有安全、有效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标准及能否被全体医务工作者掌握与执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效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

2药学教育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药物品种和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医师对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国内外用药规范的需求就越发迫切。然而,目前的规范化医师培训往往忽视药学知识和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师用药信息多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者医药代表的“指导”,导致医师在药物治疗中随意化、尝试化和无序化严重。例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联合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方法不当、给药次数不正确、重复给药、药物的溶剂选择不当、过度使用高档进口药品等,高昂的药费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某些事件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都医药》记者曾就“看感冒需多少钱”对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感冒药价格最多可相差达15倍。对于药物自身的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对同一种疾病的敏感性、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作用差异、医师在治疗病患过程中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如何做到规范化、把医疗过程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等,都可以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通过药学教育得到最优化解决。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其中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则是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导致全球死亡患者的原因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为此,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规范化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学教育。此外,在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如何帮助临床医师找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廉价且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的药物,是摆在所有临床医师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药学教育非常有必要。

3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如何开展药学教育

3.1将药学教育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大纲

自1999年我国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系统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加入药学教育不仅是对以往药学教育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医师药学知识的局限,更是对现有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一种尝试,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西京医院在制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创新性地加入了药学教育环节。在大纲中,对于药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也进行了量化处理,对培训内容、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重点增加参训医师对临床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标准的掌握,使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临床上常见的重复用药、错误用药、不恰当用药的现象。经过近3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参训医师在药品相关信息的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水平等方面比同级别医师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处方、无适应证用药、违反经济学用药等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同级别医师。为此,西京医院在2011年获得了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

3.2通过任务和兴趣引导药学教育

药学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全面地让参训医师掌握所有的药学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大纲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来强化关键点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中各项指标和规范执行的内容时,首先将参训医师分成两组,然后选择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的真实病例,让两组参训医师分别讨论存在的问题,并互相评判,最后由带教老师指正,最终参训医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时机和疗程等内容耳熟能详。通过上述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参训医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参训医师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参训医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3年军队抗菌药物飞行检查中,西京医院获得全军第一。以兴趣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药学教学实践中也经常被采用。兴趣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参训医师积极思维,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培训大纲》中要求参训医师必须掌握8~10种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时,可以让参训医师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病种。他们有的是为了治疗自己亲友的疾病而作出选择,有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领域需要而作出选择。这些疾病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常见病种。这样,参训医师在学习中就有了针对性、自觉性、主动性,有了“核动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据文献报道,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增加10%,则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1%。因此,在规范化医师的药学培训中,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指南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规范化医师的合理用药思维,西京医院依托军队“十一五”和国家“863”课题建立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并应用到临床和规范化医师培训中。该系统将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指南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参训医师提供随需而得的药学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近2年的应用,参训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从原来的10.2%提高到了71.9%。

3.4建立医师药学教育培训考评机制

制度本身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决定了没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将很难开展。规范化医师培训药学教育不是短期行为,不是通过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考核制度。我国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使制度的约束性涵盖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同样,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药学教育考评体系也应重视参训医师药物治疗规范性和合理性的考核。在《培训大纲》中,将药剂科“出科考核”分为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首先,由药剂科和相关科室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针对住院医师选择的疾病进行合理用药思维模式考核,不合格的医师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需重新进行药学教育培训,即在药剂科重新轮转。同时,将考核与参训医师的“超劳”补贴和学分挂钩,对不按药物治疗标准用药的医师视情节轻重实行30%、50%和100%的三级扣罚标准,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师要追究本人和相关带教老师的责任。随着药学教育在医师培训考评中的推进,全院医师的药物治疗水平趋向合理,全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结合国家临床路径的推行,西京医院“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2488.53元,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3050.84元;总体“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5.72天,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15天。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