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思想十篇

时间:2023-04-03 05:33:05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篇1

1 关于新闻纸之职务的论述

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徐宝璜先生从六个方面对报纸的职务进行了概括: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以及振兴商业。徐先生认为报纸应当力求供给新闻,不能作假新闻,而且新闻不能因为威逼利诱或者个人关系而变得不真实。徐宝璜先生把新闻报道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他认为新闻的范围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不仅要报道政治上的大事,而且也要报道社会上的要闻。

在代表舆论方面,徐先生是这么认为的: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2]现在我们说得更多的是引导舆论,报纸等媒体根据篇幅、笔墨的多少来引导部分舆论。推广至今,传媒不仅仅是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道桥梁。譬如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对内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客观报道,对外可以代表本国立场,不至于外媒独断,一种言论占据世界。清末维新派办报中,报人陈炽曾对清政府压制国人办报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与批评,并说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国之利器,不可假人。[3]也就是说任何报纸都有偏向自己的立场,办报纸这样的活动不可以借予他人。每个国家都有偏向自己利益的立场言论,要想在世界舆论面前站稳脚跟,更需要利用本国传媒表明自身立场和合法权益。

至于创造舆论方面,徐宝璜先生认为报纸应当站立在社会舆论前,创造正当的舆论。徐宝璜先生强调新闻学者,以养成良好新闻记者,并导新闻事业于正轨为职业者也。这一点和西方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有相似之处,媒体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但是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这就要求媒体至少要保证创造的舆论有正确的导向,内容真实客观。

2 关于新闻采集的论述

徐宝璜先生将新闻采集之人分为三类:采集本埠新闻的人、采集外埠新闻的人和采集特别新闻的特别访员。徐先生对采集的方法进行了细分和举例,比如因人访问的方法,因事访问的方法以及采集报告集会的方法等。其中他对访员的资格做了详细的概括。徐宝璜先生指的访员是兼具采集与编辑于一身的新闻人员,他认为这些人员应当具备敏捷、勤勉、正确、知人性、有强健之记忆力和有至广或至深之知识的重要品质。这六个重要资格对于现在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记者来说都是亟需具备的良好品格。新闻之所以新,那是在于它的时效性,丢失时效性的新闻就失去了大部分价值,追求记者的敏捷是对于记者速度和反应上的要求,这就要求记者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时,能够想尽一切办法迅速到达现场,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要迅速成稿发回报社或电视台,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呈现在公众面前。记者要勤勉,要有不怕苦、勇敢的精神,具备至广或至深之知识。发挥个人的长处,在提高新闻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多补充人文社会知识。

3 关于新闻之题目的论述

对于新闻题目的探讨,徐先生说拟题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便利阅者,其二是引人注意。并详细举例该如何为不同的新闻拟题目,为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范本。新闻题目可以理解为整篇新闻的概括,有的读者只看新闻题目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新闻题目的制作应力求鲜明、生动,题目好坏在吸引受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信息量猛增的社会中,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是众多媒体着重考虑的问题。有种现象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注意,许多新闻题目采用夸大或者片面的词语来吸引受众阅读、观看。新闻题目的含义往往令人费解、误解,有题目以偏概全、滥用生词或者夸大其词等。[4]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拟写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恰当用词,表意清楚。

4 关于新闻纸之广告的论述

徐宝璜先生认为广告有利于报纸打开销路,创造收益,同时我们也应不失道德地刊登广告。他认为只有经济独立,报纸才有独立的思想。这点和西方独立报刊发展类似,西方独立报刊认为,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如今报纸的销售和盈利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一方面它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读者出售报纸,另一方面它又把报纸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卖给广告商,从中获得广告收益。[5]报纸向来是以广告收入来维持经营获取收益的,这是保持报纸稳定持续发展所必要的,但是在刊登广告时,媒体应当有辨别能力,不能刊登或者播报违法、欺诈性广告损害公众利益。广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报纸的认可程度。对于现在的纸质、电视、网络等媒体,在控制广告数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广告的质量,媒体的广告往往体现着媒体的品味,媒体应当传播品质较高的广告,使广告效用更大地落到实处,进而良性循环发展,增加媒体收益。

新闻思想篇2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四原则;新闻自由;党报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46-02

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学以及报刊活动的集大成者,梁启超在诸多领域都成绩斐然。他的活动绝大部分都与办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所创办或支持的报刊主要有17种之多,其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推动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在当时报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能为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办报活动中,梁启超不断接触到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观念,通过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一、办报的四原则理论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被外国列强欺凌,正是由于“上下不通”“内外不通”这两个原因。要振兴国家,就得去塞求通,而办报则是重要的途径。在办报活动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办报四原则理论。

一为宗旨定而高。梁启超认为,办报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应该有其明确的宗旨。作为报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宗旨而坚守。这就是其所说的“以国民公益为目的”。他认为,中国长期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办报的最高宗旨,只能为国家和民众服务,而不是为政府服务。所以,作为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工具,报纸应该有其最高准则,那就是维护国民利益。

二是思想新而正。新闻是对最新的事实的报道,如果报纸刊载的都是旧事物、旧消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是故为“新”。另一方面,报纸显然不能对所有的新事件、新思想有闻必录,采录能激励社会风气和正能量的新闻,有益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正”。

三为材料富而当。新闻报道的涉及面很广,可以包含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科学、法律、教育等各种各样的内容。报纸在采录报道内容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把关,从而达到“富而当”的水平层面。

四为报事速而确。新闻的首位要素就是真实性原则,它是报界奉行的最高准则。在把握真实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使读者看到的内容是“新闻”,而不是“旧闻”,达到“速而确”。

梁启超提出的办报四原则,基本上概括出了一份优秀报纸的重要品质。这四大原则,以报纸内容作为出发点,基本上确定了一张好报纸的标准与品质,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它们仍不失为判断报纸质量好坏与否的标准。

二、报刊的社会功能

从报刊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建舆论。在梁启超看来,舆论是社会成员中多数人的意见,这种多数人的看法和意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当舆论形成时,上可对政府形成制约,下可对民众造成影响。作为制造和宣传舆论的机关,报纸可以有意识地弘扬正气、鞭笞邪恶,从而达到监督政府、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的目的。

第二是启民智。这与当时的中国落后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在梁启超看来,开民智的首选在于兴建学校、创办报纸。报纸主要通过宣传使民众的素质提高,从而进行文明开化。

第三是兴民权。在梁启超看来,通过“开民智”,提高了国民素质之后,就要“兴民权”,民众可以通过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从而实现自己参与政治的权利。

第四是合民力。在政治不稳定时期,通过报刊集合民众的力量,进而扩展势力,作为革命的基础。在梁启超时代,“合民力”其实就是一定的阶级把报刊作为其实现政治目标的武器和工具。他的“合民力”的思想和功效,在今天看来都不容忽视。

第五是陶民德。根据梁启超的观点,如果想对政治进行改良,使国家强盛起来,第一要务就是增强国民素质。数千年来,中国之所以萎靡不振,就是因为民智不开,国民缺乏公德意识。治疗这种“民疾”的不二良方就是报纸宣传。

显而易见,梁启超所提出的报刊的这些社会功能政治色彩非常强烈。“建舆论”是为通过舆论,为维新派的活动造势,而“启民智”和“兴民权”的目的也都是为维新派的活动造势所服务,再加上其“合民力”的手段,构成了维新派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梁启超没有提到报刊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报纸的中心自然就指向了政治这一方向。

梁启超的报刊社会功能观点,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报刊的功能以及衍生出来的作用和影响。他的报刊功能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是无从实现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随后的几十年后,逐步得到了认可和证实。

三、新闻自由的相对论观点

新闻自由是近代由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政治口号,它反映了该阶级要求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梁启超研究并认同了这个口号,也把新闻自由作为人本身所有固有的一项权利去看待,并把它应用到了自己的办报实践中。在他看来,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沉浮,都源于民众缺乏新闻自由。正是从这个角度从发,他主张“启民智”“兴民权”,实现中国式的新闻自由。基于对自由本质的认识,梁启超反对政府对报刊进行垄断,极力主张国民可以在报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他认为,民众监督政府的权利的消息来源,在于报纸的信息的传递,如果失去了这个消息源,就等同于民众的监督权被剥夺。其次,报刊应独立于政府,和政府不是下属和附庸的关系。报刊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方针政策,为民众谋福利,而不是成为政府的附庸。这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新闻自由。

虽然梁启超的新闻自由观点来源于西方国家,但是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肯定了新闻自由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也坚决否定绝对的新闻自由,认为绝对的新闻自由和权利是不可能实现的。绝对的新闻自由,必然会把社会引向无政府状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新闻自由必须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准绳之下,把新闻自由与法律和道德准绳隔离开来、对立起来,是自由极端主义的说法。

总而言之,梁启超的新闻自由理论不仅在概念上对之进行了确定,明确了新闻自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还高度地批判了绝对新闻自由主义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他对新闻自由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探索,开创了我国新闻学界对新闻自由探索的先河。梁启超的新闻自由观是其新闻思想中最为辉煌的部分,直到今天,它仍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

四、相对成熟的党报理论

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梁启超追求立宪的手段是通过政党来完成的。因此,贯穿其办报活动的党报理论,一直是其探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启超认为,所谓政党,是出于自愿,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基础组合起来的民众团体,它以公开竞争为手段,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梁启超筹划并创建了好几个资产阶级政党。实际上,他主持的《时务报》和《清议报》等报纸,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党报。梁启超承认报纸的阶级性和党性,认为党报的宣传工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作用显然。

从梁启超的角度来看,党报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党建工作不可忽缺的手段和方式,是建党的组织基础。这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报理论不谋而合。区别在于,前者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机关报,而后者却属于无产阶级。这说明,在当时,梁启超的党报思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第二,党报是党进行方针政策的宣传,并获取民众支持的途径。梁启超认为,通过党报宣传,民众可以获得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这样他们就可以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去选择赞同或支持与否,进而为政党获得民众的支持创造条件。因此,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一直以发展党报为追求目标,这也是他终生坚持不变的重要观点。

第三,在野党通过党报监督政府。作为共和党的领袖,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坚决主张利用报刊对政府进行监督。如果政府的行为合乎民意,则全力拥护;反之,则全力对抗。

梁启超认为,要保证党报宣传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是党报应该保持公开性。在梁启超看来,君主立体之所以与封建专制制度不同,是因为该政体是一个政党在取得民众支持的情况下战胜其他政党的结果,这个政体是资产阶级政党参与政治、监督政府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党必须在党报上公开自己的执政纲领,以此来进行政治活动。这种公开有利于加强民众对政党的理解和解读,争取舆论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政党自身的凝聚力。如果政党不公布自己的政治纲领,那么就难以发挥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当然,这种公开不是绝对的公开,有其相对性。

第二是党报必须阐明党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每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党报要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从而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是党报工作人员要服从党的安排。换句话说,党必须对党报进行坚定有力的领导,党报机关工作人员要与党的领导保持一致,深刻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不能与党报的政策和方针相悖,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第四是党的团结也是党报的宣传之重。在他看来,一个政党的团结,是保证其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党员与党员在决策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意见上的分歧。因此,党报应从大局出发,从全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摒弃地方主义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地进行宣传,着眼于党内团结,从而集中全党的思想和力量。只有这样,党报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梁启超关于党报问题的观点,与当代党报理论中的某些看法,如党的宣传机关即党报,它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党报的宣传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等,大体上是一致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具有特别的进步意义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党报理论中资产阶级观点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在实际生活中要以一分为二的方法去看待他所提出的理论观点。

参考文献:

[1]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新闻思想篇3

新闻媒体作为国家的舆论工具,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新闻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纪律及精神问题都越来越严重,对于新闻媒体的整合改进工作也一直在开展,使得新闻媒体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弱化,很多问题急需解决。1、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由于经济效益直接关系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新闻媒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使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呈现出弱化趋势。虽然新闻媒体内部设立着很多机构,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开展仅在特定节日下进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缺乏骨干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也不够明确,在经济效益的冲击下,很多新闻媒体会迷失方向,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薄弱。2、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时事变化快的影响,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人员对于新闻的内容和质量的重视度增加,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造成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很多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从业素质高,学历高,所以,认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工作者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进行社会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舆论新闻引导人,在开展这些工作之前,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必定自己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所以,不必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此外,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适用,对于新方法的掌握不到位,所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就越来越弱。主流新闻媒体学教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这就可以做为思想政治工作,不需要进行特殊的专门的学习。3、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经过新闻媒体工作的整合,现阶段的新闻媒体的机构林立、岗位繁多,然而,对于人员的工作内容、职责、任务都没有明确的划分规定,使得众多岗位都存在着忙闲不均、职权不明确的情况,仅仅依靠学教活动动员和转段时进行思想政治报告,讲大道理,使得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导致实用性也很差,很多实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4、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不够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工作一般都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教学方式单一,主流新闻媒体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重视,对于员工技能知识的培训会请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对于业务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方式单一,不能灵活运用,使得员工的兴趣不高,教育效果较差。

二、做好新闻媒体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1、加强新闻媒体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带动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来说,党建工作可以对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性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壮大新闻媒体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意义,可以提高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对于新闻媒体的党组织建设应该结合新闻媒体的自身特点,改进党的思想、作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带动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其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而且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普遍较高,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应该进行一定的创新。可以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在比赛中渗透思想政治知识,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创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新闻媒体的各个环节。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新闻媒体的工作包括播音主持、后勤保障等,对于很多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考核指标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时只依靠工作报告并不能真正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只注重表面功夫,对于很多实际问题都难以解决,所以,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完善相关的学教活动。4、优化工作环境,完善相关机制。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内部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够,必须进行创新,改变员工的消极情绪,使得员工对于新闻媒体工作的干劲大增,勇于迎接挑战。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应该及时给予员工一定的思想激励,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新闻媒体工作的发展更加成熟完善,应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分配,加大整合力度,增强团队合作力。

三、结语

新闻媒体在时展变化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推动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成为了新时期新闻工作中的重点,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媒体工作变得复杂化,难度增加,必须适时地进行新闻媒体工作的创新,通过对工作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全面提高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新时期新闻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分析.魅力中国,2014.6.384.

[2]杨志勇.新时期新闻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思考.大观周刊,2012.30.8-9.

新闻思想篇4

作者从浩瀚的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挖掘出了马克思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闻观点: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在英国废除最后一项知识税的第二年(1862年)提出的,为我们研究报纸与人们基本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很不相同,他没有关于新闻的专门论述,重点在于论述党报理论,这方面具有创造性。这本书首次明确谈到,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一度实行取消商品交换、实际上取消货币、强制全体公民纳入劳动公社的共产主义试验。在报刊方面,取消订阅制而实行分配制,并且天真地认为这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大步;他提出将报刊报道新闻的作用减少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主要用于宣传模范的劳动公社的经验。这些极端的做法后来列宁在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实际都做了纠正。列宁显然犯了错误,但是他及时改正了错误。

对于斯大林,这本书通过研究,抓住了他在1925年反复论证的一段话,即“党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概括了他关于党和苏维埃报刊体制的思想基点。正是由于他这个思想基点,造成前苏联的党报体制相当僵化而难以改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多条线索,其中有许多党内的思想碰撞。这本书介绍的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罗莎・卢森堡与列宁的两次关于党内思想交流、苏维埃国家新闻政策的论战,使我感受到一种思想冲击。重要的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背景,考察具体思想的起源环境。

对于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作者把新闻和宣传思想作为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同时也较详尽地论述了国家主席、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新闻和宣传思想,认为他的思想是对本人这方面思想的必要补充和修正。

新闻思想篇5

【关键词】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的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捷。在全新的媒体时代,新的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新闻传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上一些消极的思想以及负面的内容等都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难度与困扰,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严重阻碍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新闻传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新闻传播只有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所以,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今时代,新闻传播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传递文化与理念,所以新闻传播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新闻传播是向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新闻传播承载了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闻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控制,所以新闻传播就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次,新闻传播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一种有效形式。新闻传播向人们传播信息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相往复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可以互换。新闻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提供了互动的平台,通过新闻传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硕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新闻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过程。新闻传播将一定的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融入其中,然后通过新闻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其实,教育性是新闻传播的普遍特性,受众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思维,新闻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思想。从传播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将一定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受教育者,只不过这个传播过程比较特殊,是由教育者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

三、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为新闻传播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困惑:大量新闻信息扑面而来,人们难以辨别真假,这给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及一系列的困惑。

(一)新闻传播公信力下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差

随着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化这个新时代,新旧思想交替、新旧观念抗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传播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某些新闻报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报道了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就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对于新闻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表现出疑虑,使得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可接受性变差,如此新闻传播自然就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新闻传播者,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制作人、策划人,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当前,部分新闻传播者缺乏一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成为有先进意识的传播者,不重视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够深刻理解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与意义,这种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大下降。

(三)新兴媒体对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

近些年,新兴媒体大量涌现,新闻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所传播的信息量巨量增大,可控性降低,极大地削弱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受众不易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甚至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受众的思想观念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新媒体在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与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所以说,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四、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路径

面对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困惑,我们必须要强化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新闻传播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新闻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牢牢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不能虚假报道。新闻传播还要坚持正面报道,以鲜明的正面形象引导受众的思想动态,使受众的思想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

高素质的新闻传播队伍是强化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使新闻传播服务于对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高质量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新闻传播者的思想素质,树立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深入把握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三)关注新兴媒体影响力,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新兴媒体为新闻传播开拓了新渠道,这对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一定要关注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兴媒体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当中去,有效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杜绝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重新树立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与威信,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周国卿.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J].新闻传播,2012,10:78.

[2]毛浓华.媒介融合背景下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2,11:56-57+104.

[3]闻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战线,2015,08:92-93.

新闻思想篇6

 

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做好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的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阵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侧重了学科知识的灌输,常常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被边缘化了。学生没有健康心理、良好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更是失去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没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少了重视和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高速发展变化、日益全球化的社会。时事新闻热点必然会对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初中学生道德、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种“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不符合现实,也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违背。巧用时事新闻热点,能上活思想品德课,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地收集时事新闻热点,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等原则,甑选出最有效的时事新闻热点是上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收集时事新闻热点的途径

 

时事新闻是指国内外最近发生或正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件。时事新闻中对社会和生活影响比较大,人们较为关心和关注的事件就是时事新闻热点,时事热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集时事新闻热点是上活思想品德课的准备工作之一。

 

时事新闻热点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但应当以老师的收集为主。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角,养成关心时事、关注新闻、收集时事新闻热点并做好分类的习惯。收集时事新闻的算什么很多,可以通过上主流网站,例如腾讯网、新浪网、易网、凤凰网等;可以收看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新闻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一套19点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各时段的新闻报道、珠江频道21点今日关注、南方卫视2台20点今日最新闻、广州台18点新闻以及相关的新闻专题栏目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还可以通过收听新闻广播、订阅报纸和手机微信等方式了解时事新闻,把握新闻焦点。在网上看到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都可以直接收藏和保存;在报纸上看到的时事新闻可以复印收存或直接收藏;如果通过收看和收听电视广播方式了解到的时事新闻资讯则可以先上网查找再保存。

 

2、甄选时事新闻热点的原则

 

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后,要对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热点做好分类收藏和保存,以便能在教学需要时能高效采用。分类时可以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科三年教学的内容设置和细化。在教学备课时,需要对收集的时事新闻焦点进行甄选,但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要注意正面导向、不漠视负面思考。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我们要尽可能选择积极向上的时事新闻热点,甄选的时事新闻热点要能弘扬社会主旋律,转递社会正能量,引领学生把握正确方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例如“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等。喜剧让人兴奋,悲剧却能让人清醒。学生会接触和面对大量的社会新闻,我们不能漠视一些存在两面性或负面的新闻,例如扶老人之类的;而应当适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坚定正确的信念和方向。

 

第二要注意紧密联系教材和学生,服务教学。时事新闻热点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与教学内容最紧密、最接符合学生特点的时事新闻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在甄选时事新闻热点时要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并整合热点材料和教材,让时事新闻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有效融合,切忌生搬硬套。

 

第三要注意宜新宜近。时事新闻热点的生命力之一在于特具时效性。在甄选时事新闻热点时的,时间上要尽量选择最新的,空间上要尽量选择最接近学生心理和地域的。只有选用时空都最贴近学生的时事新闻热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否则,学生会觉得这些都与自己无关,都不符合当前社会,自然不会接受,课程德育功能被大大削弱。

 

第四要注意形式多样、内容适量。收集到的时事新闻热点会非常丰富多彩,对同一教学内容都会有许多可以选用。这时,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根据上述原则,科学合理地取舍,把对教学最有效的时事新闻热点加工处理后引入课堂,既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的效果,又不会本末倒置,浪费时间。

新闻思想篇7

【关键词】辛亥革命 新闻自由 精英意识

在辛亥革命时期①,尽管革命派和改良派政治主张差别甚大,但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康有为,他们都坚决反对清王朝对民众思想言论和自办报业的严重禁锢。在宣传政治主张、实现社会动员上,其对自由报刊的利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国家的进步从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改良派和革命派通过各自的报刊宣传政治思想、启发民智,这无疑对中国的进步与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自由报刊实践的逐渐成熟与繁荣,资产阶级报人的新闻自由思想也逐渐成型并进一步指导实践。那么在此阶段,国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与西方新闻自由主义有何异同?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资产阶级办报的实践概述

19世纪末,革命运动刚刚兴起,维新变法运动高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的舆论阵地一直被改良派人士控制。1895年8月,改良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随后上海《强学报》、澳门《知新报》等相继问世。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日本。他们在海外除了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外,还以梁启超挂帅,积极开展办报活动②。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在1906-1907年与革命派的《民报》所展开的报刊大论战,在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自1989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三十多家。③

《中国日报》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报纸,其名称取自“中国者中国人致中国也”。它的创刊,一是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二是与改良派报刊进行论战。继《中国日报》之后,《世界公益报》、《有所谓》报等报刊先后出版,1905年《民报》的问世,使得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报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而资产阶级革命报刊则是此次办报高潮的主流。在这次办报高潮中,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尤其是新闻自由思想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报刊代表人物的新闻自由思想

因派系繁杂及不同人物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无法全面、详细地论述辛亥革命时期整个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闻自由思想”情况,只能从两大派系的代表人物身上探寻他们追求新闻自由的影子。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给光绪皇帝上书时明确提出了开设报馆的建议,认为报纸具有“观物价、见士风、通时务、识外情”等功能。康有为是梁启超的启蒙老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是对康有为新闻思想的吸收和升华。梁启超深受约翰·弥尔顿的“思想自由市场”观点的影响,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强调:“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唯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世界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④在新闻自由的具体实践中,梁启超是设立报馆的绝对支持者,认为“报馆愈多,其国愈强”⑤。他希望中国能够出现高度自由的报刊,成为西方国家所认为的第四权力。同时,他认为报纸不仅应该独立于政府,还应该对政府施行监督,并在政府行为失当的时候提出批评。正所谓:“其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则扑责之”。梁启超这一报纸监督政府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

新闻思想篇8

相关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笔者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0年~2009年有关“范敬宜新闻思想”论文进行统计,通过主题词检索共有38篇相关论文。从数量上看,出现过两次研究高峰,即1996年5篇、2005年6篇(见下表)。从论文内容来看,刘小锐、肖峰的《范敬宜新闻教育思想初探》,乔申颖的《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张杨的《精英气质平民思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范敬宜》,王文利的《范敬宜的总编观》,李艳的《范敬宜新闻评论特色初探》等论文,内容较深刻,视野较开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内容

总体而言,近20年来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范敬宜新闻采写观的研究。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范敬宜一直强调全局观念。他认为,胸中有全局,眼中出新闻。“一个记者能不能迅速地发现新闻,关键是他心中有没有‘全局’,他是不是通晓党的政策,了解实际情况。”①他认为,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发现新闻上,要做到“眼中时时有新闻”;其次,新闻记者的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还要通过“翻译”、文笔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再次,他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应当做到“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窦锦平认为,范敬宜的新闻作品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逸笔素描、写意传情,巧妙留白、布局新颖,如一幅幅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时代气息浓郁的经济生活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样板作品,符合他提出的新闻精品标准:导向正确、意义重大、精心编写、效果突出。②郝怀明认为,范敬宜之所以能够写出一系列新闻经典作品,原因在于:生活根底深固、学养丰厚、锐意进取。③李艳则认为,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但与他们不同的是,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并完成了基本经济建设,国家、社会、民族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范敬宜的评论不再局限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而是关注百姓生活,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阐述老百姓面临的问题。他的评论开创了新时期主流媒体评论新的写法。④

对范敬宜新闻编辑观的研究。范敬宜从1983年到1984年任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1986年到1993年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1993年到1999年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在长期的总编辑实践中,范敬宜更多地从全国的角度出发,高瞻远瞩、锐意改革,以更高的眼光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采写、策划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报道,被同行们称为“点子总编”。

王文利在《范敬宜的总编观》一文中,将范敬宜的总编思想概括为:审时度势,把握全局;贴近两头,吃透两头;点子从生活实践中来;总编,总编,总是在编(在写);人不求全,文不求同。⑤滕礼在《简析点子总编范敬宜的成功之道》一文中,将范敬宜的总编经验归结为独特的新闻眼光、编辑思想和办报艺术。⑥郭光华认为,在我国舆论引导实践中,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合力。范敬宜在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时,运用“形散神聚,彼此呼应”、“巧串成珠,形成气候”、“软硬搭配,相辅相成”的方法,对舆论引导合力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⑦张立伟则认为,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虽然谈论的是人民日报的工作,却揭示了新闻差别化竞争的某些一般规律,即通过更快、更新、更深、更多和更活五条途径来实施新闻的差别化竞争。⑧

对范敬宜舆论引导观的研究。范敬宜认为,作为一名党报总编辑,主要责任是把握好报纸的导向,“如果把握不好导向,在导向上出了问题,不仅会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可能毁了一张报纸,毁了一支队伍”⑨。

范敬宜在1986年担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时就提出了范式“三个贴近”思想: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群众脉搏。乔申颖认为,范敬宜“三个贴近”办报思想的提出,是与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党报在舆论引导问题上遇到的新情况密不可分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受众口味的多元化,要求新闻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⑩

贺启光认为,范敬宜堪称我国新闻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典范之一。其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大局意识;二是具有正确、全面、深刻的精品观。

对范敬宜新闻教育观的研究。范敬宜不仅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教育家。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树立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他认为,新闻教育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新闻记者要有“悟性”,媒体从业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并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来讲新闻等。刘小锐、肖峰认为,范敬宜的新闻教育思想是其办报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对新闻教育思考和实践后的见地之言,对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尤其是他组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在新闻教育中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本科生必修课,更是在全国新闻教育界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新闻界对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思想和实践活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范敬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不断地对新闻的采写、策划、编辑等方面进行改革,对中国报业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成果呈现出具体、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等特点。但是,现有的范敬宜新闻思想研究仍然存在连续性、可比性差,琐碎性,浅表性,随意性,描述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现象描述多,理论分析少。在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根据研究者主观经验对范敬宜新闻思想进行主观性描述,很少对其新闻思想的成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

局部研究多,整体研究少。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绝大部分是对范敬宜的个别观点或某一方面的观点进行局部性的梳理,对其新闻思想的全局性和宏观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创新性成果少,重复性观点多。现有的研究中,有见地的文章较少,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观点多。(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范敬宜新闻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范敬宜:《真知与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新闻战线》,1994(2)。

②窦锦平:《咫尺之图 写百千里之景――范敬宜新闻作品解读》,《青年记者》,1996(6)。

③郝怀明:《读〈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有感》,《新闻战线》,2009(6)。

④李艳:《范敬宜新闻评论特色初探》,《采写编》,2004(4)。

⑤⑨王文利:《范敬宜的总编观》,《当代传播》,1998(1)。

⑥滕礼:《简析点子总编范敬宜的成功之道》,《当代传播》,2000(4)。

⑦郭光华:《合力效应:一门重要的编辑艺术――学习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一得》,《当代传播》,2000(5)。

⑧张立伟:《新闻差别化竞争的五条途径――读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心得》,《当代传播》,2000(6)。

⑩乔申颖:《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报刊之友》,2003(2)。

贺启光:《政治家办报的典范――读范敬宜的〈总编辑手记〉片谈》,《新闻前哨》,1999(10)。

刘小锐、肖峰:《范敬宜新闻教育思想初探》,《东南传播》,2009(8)。

新闻思想篇9

广播电视台是新闻宣传的重要部门,是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主要传播平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传阵地,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途径。广播电视台不但要做好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的新闻舆论不偏向,不走调。同时,每时每刻用声音和图像在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作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加强广播电视台的思想政治建设,事关四个全面战略的落实,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事关社会稳定大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思想政治导向。

 

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20遍,马克思被世界公认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成了世界无产者革命的理论武器,168年来,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坚持同志提出的两个互不否定的思想不动摇。同志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党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理论财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这个理论成果的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作为新闻宣传单位,一定要坚持这个理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宣传好、发展好、运用好。

 

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不动摇

 

新闻观是新闻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认真贯彻落实同志关于“党和政府主办媒体必须姓党”的重要思想。要严格履行新闻宣传职责和使命,坚决做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按照同志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在新闻宣传工作得到充分体现,把是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为新闻工作的重点,把党和人民满意作为新闻工作的标准。

 

三、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不动摇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在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牢牢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首先,要杜绝虚假宣传。对任何新闻稿件在播出前,一定要把好真实关,对有疑问或拿不准的稿件绝不播出。真实性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如果离开了真实性,将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对问题稿件决不播出。对危害党和人民利益,违反法律法律的稿件,要坚决封杀,决不手软,并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再次,要提高新闻稿件质量和水平,要始终坚持掌握一线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涉稿内容的前因后果及其政策法规背景,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有一定预判水平,要提高新闻稿件本身的质量,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要统一,决不作虚假广告。

 

四、要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和大局不动摇

 

新闻宣传的重要职责是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首先,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国家战略开展宣传。当前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围绕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理论、政策和贯彻落实的成效开展宣传。其次,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成就,先进典型开展宣传。再次,要处理好广告和经济宣传、政治宣传、文化宣传的关系,决不能用广告冲淡宣传内容和宣传效果。

 

五、要始终坚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能量品牌不动摇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之所以有影响,除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外,更重要的是有优秀栏目和优秀品牌。香港凤凰卫视之所以在全球有影响,除了坚持真实性外,主要在于其有许多一流品牌栏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品牌。首先,要打造有深度的理论品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通过推出有影响的栏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品牌栏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推向新水平。再次,要打造符合“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宣传品牌。要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品牌。

新闻思想篇10

【关键词】梁启超 新闻业务 新闻思想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他在二十多年的办报生涯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新闻思想。其报刊活动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在新闻业务方面的经验和总结,为我国的办报活动留下的丰富的遗产。

虽然在梁启超时代,新闻业务的活动仅限于报纸和杂志,但是对于新媒体格局下媒体的发展而言,其新闻思想仍有很多现实意义。现从目前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来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发挥好媒体的社会功能

在目前的国际媒体格局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力有限,新闻媒体的国际话语权比较小,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够。发挥媒体的功能,改变我国目前的国际格局非常必要。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报纸功能的阐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开民智”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纸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虽然他的这些思想均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而阐述,但是却不能抹杀这一新闻思想的指导性。启迪国民、改造旧国民缔造新国民是梁启超办报的目的。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地球村”。所以,国民应当时刻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局势,媒体应当发挥好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使国民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国际传播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媒体话语权。

2、“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

“去塞求通”的关键在于“通”。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人们和报纸缺乏一种政治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的通塞与否。“通”的含义就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及言论的表达。媒体的功能在于沟通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树立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我国的思想。此外,他认为媒体是社会的耳目、喉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喉舌”的理念是相通的。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下,我们要积极发挥媒体“喉舌”的宣传作用,用媒体发出我们的声音,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增强我国媒介的话语权。

3、“向导国民”和“监督政府”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纸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作用。在监督政府方面,他还提出了三种方式,即:法律监督、宗教监督、名誉监督。“名誉监督”实质上就是“舆论监督”,他认为“报馆”应通过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无形中的影响力来监督政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运用好媒体的批判功能。批判和监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讲,具有批判精神,并能恰当地体现在报纸上,就是舆论影响力的重要突破。

二、国内媒体格局的变化要重视受众的观念

梁启超所创办、主编的报刊多达十余种。如果说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受众思想是一种精英受众观。那么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的受众观就有了平民化的特点,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老百姓,内容上更加丰富,文体上自由灵活,分类上不断细化,编排上更加多样。目前,我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的格局已经形成。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形成的为受众服务的观念依然非常重要。

1、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服务受众的观念非常重要

新媒体不断出现,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局面。虽然传统媒体的受众观念已经存在,但是在具体实践上还不到位。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介,他们服务受众的观念还需要明确确立起来,服务受众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新媒体对于梁启超观念的学习和继承十分必要。他的观念值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学习。

2、媒介竞争的格局下,赢得受众是发展的关键

受众本位观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各媒介之间的竞争和发展。媒介竞争包括介质、技术、内容、营销、整合、形象乃至眼球的许多方面的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竞争力是所有媒介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获得更多更广的受众是他们竞争的目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目前的发展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比较大。媒体的受众开始流失,广告的份额也开始减少,因而,传统媒体应对新形势的发展策略尤为重要。积极应对挑战的策略离不开为受众服务的理念,赢得受众是其发展的关键。传统媒体应当积极面对挑战,大胆创新以谋得发展。

3、媒介环境政策下,媒介发展中受众需求导向日益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市场日趋成熟,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以“传者”为导向到以“受者”为导向的过程。不仅仅在媒体行业,在其它的行业发展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顾客”。相对于其它行业的“顾客”而言,媒体行业称作“受众”。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并且是符合市场发展的机制的。因而,虽然在梁启超生活的时期,媒体产业还没有形成和完善,但是其受众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是需要遵循的规律。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新闻领域中出现非常频繁的一个词汇。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在研究它。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其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所带来的改变。对于理论和实践而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创新精神。

报纸版式方面,他改革了报纸的版式,摒弃了线装书式的版式,采用了新式书籍的装订法。他还打破了旧式期刊“首论说、次上谕,次各省要闻,次本埠新闻”的格式,使用铜版新闻照片配合文字进行宣传;办报原则方面,梁启超提出了他的办报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业务规范方面,制定了论说和记事的准则。这些准则,有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关于论说的准则是“公、要、周、适”四条,记事的准则是“博、速、确、直、正”五条等。

在目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个媒体的理论和业务的实践也需要不断创新。不管是网络新闻、报纸新闻、还是电视新闻以及其它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评都需要规范,真正能够做到梁启超提出的论说和记事的准则,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队伍建设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问题也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新闻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由于受到主客观的影响,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媒介失范问题频频出现,虚假报道、低俗之风、有偿新闻、不良广告、侵权报道等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形象,违背了职业道德。

梁启超的报刊自律的观点对我们这些现代人依然有重要意义。梁启超对报人的素养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要想办更好的报刊,就要提高办报人自身的素养。“虽然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他认为向导民众要从自身做起,这一点也是对现代社会媒体人的要求。提高媒体人的素养尤其重要,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媒介的行为,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梁启超还提出了健全舆论所具备的条件——“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从这一点来说,虽然这些要求是梁启超对于健全舆论而提出来的,但是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健全报刊舆论而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报刊编辑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的要求,更是报刊编辑活动的要求。我们应当以梁启超提出的这几点要求为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970

②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142

③路利云,《梁启超的受众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7

④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

⑤徐新平,《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