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十篇

时间:2023-03-18 13:51:32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篇1

2.湘东-赣西地区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

3.地球化学 吉林晚古生代榆木川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冯光英,刘燊,钟宏,贾大成,齐有强,王涛,杨毓红

4.祁连山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万景林,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王志才

5.中国黄土颜色变化的控制因素和古气候意义何柳,孙有斌,安芷生

6.临洪河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刘志勇,潘少明,殷勇,黄家祥,王安东,庞仁松

7.松辽盆地嫩江组脱羟基维生素E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王丽,宋之光

8.塔中4油田石炭系储层不同赋存态烃类分子和碳同位素对比研究王劲骥,潘长春,姜兰兰,吕修祥,李建交

9.姥鲛烷、植烷立体异构体的色谱分离及地球化学意义徐冠军,帅燕华,王培荣,张大江

1.我国渔港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胡朝晖,张干,丘耀文,林田,徐维海,HUZhao-hui,ZHANGGan,QIUYao-wen,LINTian,XUWei-hai

2.硫酸侵蚀碳酸盐岩对长江河水DIC循环的影响李军,刘丛强,李龙波,李思亮,王宝利,B.CHETELAT,LIJun,LIUCong-qiang,LILong-bo,LISi-liang,WANGBao-li,B.CHETELAT

3.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曹超,牛云飞,梁桂莲,江文莹,许明,江沙,QIANJian-ping,ZHANGLi,CAOChao,NIUYun-fei,LIANGGui-lian,JIANGWen-ying,XUMing,JIANGSha

4.花岗岩地区水-岩反应次生矿物的沉淀饱和指数估算窦顺梅,陈繁荣,杨永强,吴世军,康明亮,张荣,DOUShun-mei,CHENFan-rong,YANGYong-qiang,WUShi-jun,KANGMing-liang,ZHANGRong

5.生物降解原油中吡咯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朱扬明,顾圣啸,赵春花,郝芳,邹华耀,ZHUYang-ming,GUSheng-xiao,ZHAOChun-hua,HAOFang,ZOUHua-yao

6.大分子烃类拉曼光谱特征及在烃包裹体研究中的意义张鼐,毛光剑,王汇彤,魏彩云,脱奇,刘建宪,ZHANGNai,MAOGuang-jian,WANGHui-tong,WEICai-yun,TUOQi,LIUJian-xian

7.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杨平,谢渊,汪正江,刘建清,赵瞻,卓皆文,YANGPing,XIEYuan,WANGZheng-jiang,LIUJian-qing,ZHAOZhan,ZHUOJie-wen

8.巴格毛德油页岩中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柳蓉,刘招君,郭巍,陈会军,胡晓峰,周人杰,LIURong,LIUZhao-jun,GUOWei,CHENHui-jun,HUXiao-feng,ZHOURen-jie

9.普光气田长兴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李志明,徐二社,范明,杨琦,余晓露,鲍云杰,陈红宇,LIZhi-ming,XUEr-she,FANMing,YANGQi,YUXiao-lu,BAOYun-jie,CHENHong-yu

10.薄层色谱-光密度法分离分析原油族组成魏志福,邹艳荣,蔡玉兰,陶伟,WEIZhi-fu,ZOUYan-rong,CAIYu-lan,TAOWei

11.幔源挥发性组分参与302铀矿床成矿作用的氦同位素证据张国全,胡瑞忠,蒋国豪,刘燊,朱维光,田建吉,双燕,范效仁,ZHANGGuo-quan,HURui-zhong,JIANGGuo-hao,LIUShen,ZHUWei-guang,TIANJian-ji,SHUANGYan,FANXiao-ren

1.天山0.9Ga新元古代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胡霭琴,韦刚健,江博明,张积斌,邓文峰,陈林丽,HUAi-qin,WEIGang-jian,JIANGBor-ming,ZHANGJi-bin,DENGWen-feng,CHENLin-li

2.山东招远前孙家金矿床地质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陈宏毅,孙涛,刘纯,白艳萍,QIANJian-ping,CHENHong-yi,SUNTao,LIUChun,BAIYan-ping

3.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构造背景吴冠斌,孙华山,冯志兴,樊俊昌,陆建培,王玉奇,WUGuan-bin,SUNHua-shan,FENGZhi-xing,FANJun-chang,LUJian-pei,WANGYu-qi

4.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徐方建,李安春,李铁刚,万世明,陈世悦,操应长,XUFang-jian,LIAn-chun,LITie-gang,WANShi-ming,CHENShi-yue,CAOYing-chang

5.喀斯特坡地石灰土硫形态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张伟,刘丛强,刘涛泽,李晓东,张丽丽,ZHANGWei,LIUCong-qiang,LIUTao-ze,LIXiao-dong,ZHANGLi-li

6.西南喀斯特地区几种主要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通量研究程建中,李心清,周志红,王兵,邢英,彭艳,程红光,闫慧,庞小兵,黄代宽,章炎麟,CHENGJian-zhong,LEEXin-qing,ZHOUZhi-hong,WANGBing,XINGYing,PENGYan,CHENGHong-guang,YANHui,PANGXiao-bing,HUANGDai-kuang,ZHANGYan-lin

7.贵阳喀斯特地区植被类型与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彭艳,李心清,程建中,邢英,闫慧,PENGYan,LEEXin-qing,CHENGJian-zhong,XINGYing,YANHui

8.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油源及成藏条件分析杨华,张文正,蔺宏斌,吴凯,罗丽荣,YANGHua,ZHANGWen-zheng,LINHong-bin,WUKai,LUOLi-rong

9.X射线光电光谱表征金属氧化物的酸碱性M.Ding,B.H.W.S.deJong

1.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林杨挺,LINYang-ting

2.月球电离层探测与研究丁锋,万卫星,DINGFeng,WANWei-xing

3.月震与月球内部结构姜明明,艾印双,JIANGMing-ming,AIYin-shuang

4.月球重力场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徐亚,郝天珧,XUYa,HAOTian-yao

5.月球磁学观测与研究进展潘永信,纪新林,朱日祥,PANYong-xin,JIXin-lin,ZHURi-xiang

6.月球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月球演化周琴,吴福元,刘传周,ZHOUQin,WUFu-yuan,LIUChuan-zhou

7.月海玄武岩与月球演化徐义刚,XUYi-gang

8.岩浆洋分异与月壳地球化学 朱丹,王世杰,朱成明,ZHUDan,WANGShi-jie,ZHUCheng-ming

9.月面环境与月壤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王世杰,李雄耀,唐红,李阳,WANGShi-jie,LIXiong-yao,TANGHong,LIYang

10.定量表征原油裂解程度的模拟实验研究韩金平,黄光辉,张敏,李碧,唐小强,HANJin-ping,HUANGGuang-hui,ZHANGMin,LIBi,TANGXiao-qiang

11.东秦岭莲花沟岩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张照伟,李文渊,赵东宏,高永宝,彭素霞,ZHANGZhao-wei,LIWen-yuan,ZHAODong-hong,GAOYong-bao,PENGSu-xia

1.龙王(石童)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包志伟,王强,资锋,唐功建,杜凤军,白国典,BAOZhi-wei,WANGQiang,ZIFeng,TANGGong-jian,DUFeng-jun,BAIGuo-dian

2.西部与班公湖特提斯洋盆俯冲相关的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曲晓明,王瑞江,辛洪波,赵元艺,樊兴涛,QUXiao-ming,WANGRui-jiang,XINHong-bo,ZHAOYuan-yi,FANXing-tao

3.新疆塔木铅锌矿成矿流体特征与矿床成因杨向荣,彭建堂,胡瑞忠,戚华文,刘燊,YANGXiang-rong,PENGJian-tang,HURui-zhong,QIHua-wen,LIUShen

4.不同pH值条件下石英溶解的分子机理张思亭,刘耘,ZHANGSi-ting,LIUYun

5.一种简单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中Re化学分离方法:"钽试剂"萃取法李杰,钟立峰,许继峰,涂湘林,梁细荣,王保弟,LIJie,ZHONGLi-feng,XUJi-feng,TUXiang-lin,LIANGXi-rong,WANGBao-di

6.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赵敏,曾成,刘再华,ZHAOMin,ZENGCheng,LIUZai-hua

7.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张文正,杨华,彭平安,杨奕华,张辉,石小虎,ZHANGWen-zheng,YANGHua,PENGPing-an,YANGYi-hua,ZHANGHui,SHIXiao-hu

8.煤和煤系泥岩生油能力再评价帅燕华,张水昌,陈建平,SHUAIYan-hua,ZHANGShui-chang,CHENJian-ping

9.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研究仰云峰,李贤庆,董鹏,彭德华,陈琰,韩秦鹏,YANGYun-feng,LIXian-qing,DONGPeng,PENGDe-hua,CHENYan,HANQin-peng

10.贵阳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反硝化酶活性的研究彭艳,李心清,程建中,周志红,王兵,黄代宽,程红光,PENGYan,LEEXin-qing,CHENJian-zhong,ZHOUZhi-hong,WANGBing,HUANGDai-kuan,CHENHong-guang

1.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赞岐岩(sanukite)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铜金矿化的关系尹继元,袁超,孙敏,肖文交,赵国春,龙晓平,耿红燕,王步云,YINJi-yuan,YUANChao,SUNMin,XIAOWen-jiao,ZHAOGuo-chun,LONGXiao-ping,GENGHong-yan,WANGBu-yun

2.天山冰达坂和拉尔敦达坂花岗片麻岩SHRIMP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陈新跃,王岳军,孙林华,范蔚茗,CHENXin-yue,WANGYue-jun,SUNLin-hua,FANWei-ming

3.新疆黄山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作用过程傅飘儿,胡沛青,张铭杰,贾元琴,汤中立,李文渊,FUPiao-er,HUPei-qing,ZHANGMing-jie,JIAYuan-qin,TANGZhong-li,LIWen-yuan

4.西昆仑库科西力克一带多金属矿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黄建国,崔春龙,陈明勇,张竹如,朱余银,HUANGJian-guo,CUIChun-long,CHENMing-yong,ZHANGZhu-ru,ZHUYu-yin

5.晓天-磨子潭断裂后造山伸展活动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王勇生,向必伟,朱光,陈文,魏鑫,WANGYong-sheng,XIANGBi-wei,ZHUGuang,CHENWen,WEIXin

6.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王保全,强子同,张帆,王兴志,王一,曹伟,WANGBao-quan,QIANGZi-tong,ZHANGFan,WANGXing-zhi,WANGYi,CAOWei

7.AGMP-1M阴离子分离Cu、Fe、Zn及其在Fe同位素测定上的应用马信江,梁细荣,涂相林,曾文,李杰,MAXin-jiang,LIANGXi-rong,TUXiang-lin,ZENGWen,LIJie

地球化学篇2

2.中国西南部地区卡尼期危机及其成因探讨时志强,钱利军,熊兆军,曾德勇,SHIZhi-qiang,QIANLi-jun,XIONGZhao-jun,ZENGDe-yong

3.湖相烃源岩混合型母质成烃演化特征热模拟研究高岗,柳广弟,GAOGang,LIUGuang-di

4.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王蛟,杨东明,WANGJiao,YANGDong-ming

5.长白山天池火山口内湖滨温泉地球化学高玲,上官志冠,魏海泉,GAOLing,SHANGGUANZhi-guan,WEIHai-quan

6.直接熔融热电离质谱法测定硼酸盐矿物中的硼同位素组成马云麒,肖应凯,诸葛芹,蒋生祥,MAYun-qi,XIAOYing-kai,ZHUGe-qin,JIANGSheng-xiang

7.乌江流域东风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时空分布特征潘鲁生,商立海,冯新斌,孟博,姚珩,尹润生,陈瑜鹏,PANLu-sheng,SHANGLi-hai,FENGXin-bin,MENGBo,YAOHeng,YINRun-sheng,CHENYu-peng

8.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053645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辛补社,王世杰,李世杰,XINBu-she,WANGShi-jie,LIShi-jie

9.红柱石绢云母千枚岩制备莫来石晶须的实验研究姜晓谦,李金洪,赵宏伟,童玲欣,JIANGXiao-qian,LIJin-hong,ZHAOHong-wei,TONGLing-xin

10.高铝粉煤灰除铁的实验研究曹健,李金洪,董宏,CAOJian,LIJin-hong,DONGHong

11.石英显微构造阴极发光特征研究——以甲玛岩体为例彭惠娟,汪雄武,唐菊兴,秦志鹏,侯林,周云,PENGHui-juan,WANGXiong-wu,TANGJu-xing,QINZhi-peng,HOUlin,ZHOUYun

12."C型埃达克岩":一个基于误解的概念?,程素华,WANGYang,CHENGSu-hua

13.地球环境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朱炳泉,ZHUBing-quan

14.行星迁移述评陈丰,李雄耀,王世杰,CHENFeng,LIXiong-yao,WANGShi-jie

15.信息动态

16.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王美丽,李军,朱兆洲,郭笑笑,WANGMei-li,LIJun,ZHUZhao-zhou,GUOXiao-xiao

17.铊同位素及环境示踪研究进展贾彦龙,肖唐付,宁曾平,杨菲,姜涛,JIAYan-long,XIAOTang-fu,NINGZeng-ping,YANGFei,JIANGTao

18.埃达克质岩的实验研究进展邢印锁,周文戈,姜能,谢鸿森,XINGYin-suo,ZHOUWen-ge,JIANGNeng,XIEHong-sen

1.壳体大小对浮游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记录的影响徐建,XUJian

2.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姚政权,刘焱光,王昆山,石学法,YAOZheng-quan,LIUYan-guang,WANGKun-shan,SHIXue-fa

3.大连金石滩兴民村组臼齿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研究彭楠,旷红伟,柳永清,李家华,PENGNan,KUANGHong-wei,LIUYong-qing,LIJia-hua

4.南海南部120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迁梅西,张训华,郑洪波,刘锐,谢昕,黄恩清,MEIXi,ZHANGXun-hua,ZHENGHong-bo,LIURui,XIEXin,HUANGEn-qing

5.山东峡山湖滩砂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邱隆伟,周军良,王新征,蔡宏兴,张振哲,QIULong-wei,ZHOUJun-liang,WANGXin-zheng,CAIHong-xing,ZHANGZhen-zhe

6.内蒙古黄旗海全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王永,姚培毅,迟振卿,关友义,赵志丽,WANGYong,YAOPei-yi,CHIZhen-qing,GUANYou-yi,ZHAOZhi-li

7.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胡宁静,石学法,刘季花,黄朋,朱爱美,刘焱光,HUNing-jing,SHIXue-fa,LIUJi-hua,HUANGPeng,ZHUAi-mei,LIUYan-guang

8.三叠纪巨型季风在上扬子地区的沉积学记录时志强,曾德勇,熊兆军,张华,赵安坤,SHIZhi-qiang,ZENGDe-yong,XIONGZhao-jun,ZHANGHua,ZHAOAn-kun

9.藏南白垩纪缺氧与富氧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张晓峰,胡修棉,王成善,ZHANGXiao-feng,HUXiu-mian,WANGCheng-shan

10.岩石古放射性生热率的校正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章邦桐,凌洪飞,陈培荣,吴俊奇,ZHANGBang-tong,LINGHong-fei,CHENPei-rong,WUJun-qi

11.冀西石湖金矿黄铁矿和石英的晶胞参数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曹烨,李胜荣,张华锋,敖翀,李真真,刘小滨,CAOYe,LISheng-rong,ZHANGHua-feng,AOChong,LIZhen-zhen,LIUXiao-bin

12.中甸普朗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初步研究胡清华,张世权,尹静,黄定柱,伍健兢,孟青,杨丽梅,罗光明,HUQing-hua,ZHANGShi-quan,YINJing,HUANGDing-zhu,WUJian-jing,MENGQing,YANGLi-mei,LUOGuang-ming

13.黔东南州那哥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杨德智,周家喜,王劲松,丁伟,刘永坤,陈远兴,YANGDe-zhi,ZHOUJia-xi,WANGJing-song,DINGWei,LIUYong-kun,CHENYuan-xing

14.花岗岩类中钾长石巨晶成因研究进展李小伟,莫宣学,赵志丹,朱弟成,黄丹峰,LIXiao-wei,MOXuan-xue,ZHAOZhi-dan,ZHUDi-cheng,HUANGDan-feng

1.辽东本溪、营口花岗岩年龄及锆石饱和温度和Ti温度的地质意义韩军,夏毓亮,修群业,HANJun,XIAYu-liang,XIUQun-ye

2.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饱和度和孔隙度的关系与油气侵位对成岩作用的抑制孟元林,潘雪梅,吴河勇,王成,李明明,张安达,修洪文,王正伟,MENGYuan-lin,PANXue-mei,WUHe-yong,WANGCheng,LIMing-ming,ZHANGAn-da,XIUHong-wen,WANGZheng-wei

3.661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来源探讨田建吉,胡瑞忠,苏文超,张国全,商朋强,齐有强,TIANJian-ji,HURui-zhong,SUWen-chao,ZHANGGuo-quan,SHANGPeng-qiang,QIYou-qiang

4.丰水期红枫湖流域氮污染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宋晓敏,季宏兵,江用彬,李祥玉,SONGXiao-min,JIHong-bing,JIANGYong-bin,LIXiang-yu

5.扩散法——EA-IRMS测定天然水体铵态氮同位素实验条件研究胡婧,刘卫国,HUJing,LIUWei-guo

6.学会之声

7.干旱戈壁区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与分散——以新疆金窝子金矿为例文雪琴,王学求,叶荣,刘占元,程志中,迟清华,WENXue-qin,WANGXue-qiu,YERong,LIUZhan-yuan,CHENGZhi-zhong,CHIQing-hua

8.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陈本金,温春齐,霍艳,曹盛远,宋发治,周玉,CHENBen-jin,WENChun-qi,HUOYan,CAOSheng-yuan,SONGFa-zhi,ZHOUYu

9.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连宾,LIANBin

10.一株岩生真菌对白云岩中稀土元素溶出、迁移和富集影响的研究窦传伟,连宾,DOUChuan-wei,LIANBin

11.胶质芽孢杆菌胞外多糖在肥料矿物分解转化中的作用周雪莹,李辉,连宾,ZHOUXue-ying,LIHui,LIANBin

12.太阳系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陈丰,李雄耀,王世杰,CHENFeng,LIXiong-yao,WANGShi-jie

13.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江文莹,牛云飞,QIANJian-ping,JIANGWen-ying,NIUYun-fei

14.河流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陈法锦,贾国东,陈建芳,张海生,CHENFa-jin,JIAGuo-dong,CHENJian-fang,ZHANGHai-sheng

15.油气储层中水岩作用研究现状叶聪林,郑国东,赵军,YECong-lin,ZHENGGuo-dong,ZHAOJun

16.大陆古海洋学的特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东昆仑中段纳赤台岩群蛇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恢复为例蔡雄飞,魏启荣,王岸,王浩霖,罗中杰,CAIXiong-fei,WEIQi-rong,WANGAn,WANGHao-lin,LUOZhong-jie

17.贵州黔西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发现富镓矿化层张正伟,杨晓勇,温汉捷

1.流体包裹体中Sr同位素的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原位微区分析袁洪林,高山,戴梦宁,宗春蕾,李荣西,YUANHong-lin,GAOShan,DAIMeng-Ning,ZONGChun-lei,LIRong-xi

2.塔西南缘沉积岩层控型铅-锌矿带区域构造控矿作用张正伟,彭建堂,肖加飞,朱笑青,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ZHANGZheng-wei,PENGJian-tang,XIAOJia-fei,ZHUXiao-qing,SHENNeng-ping,ZHANGZhong-shan,YOUFu-hua

3.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王勇,施泽进,彭俊,杨钻云,WANGYong,SHIZe-jin,PENGJun,YANGZhuan-yun

4.西秦岭温泉钼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钼的赋存状态欧阳玉飞,刘继顺,韩海涛,刘卫明,吴自成,OUYANGYu-fei,LIUJi-shun,HANHai-tao,LIUWei-ming,WUZi-cheng

5.柿竹园千吨尾矿库尾矿中锡的赋存状态研究刘桠颖,毕献武,武丽艳,尹冰,LIUYa-ying,BIXian-wu,WULi-yan,YINBing

6.浙江江山市江郎山岩石岩性特征及其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吕文,朱诚,彭华,俞锦标,李中轩,张广胜,欧阳杰,周日良,朱光耀,李兰,朱青,L(U)Wen,ZHUCheng,PENGHua,YUJin-biao,LIZhong-xuan,ZHANGGuang-sheng,OUYANGJie,ZHOURi-liang,ZHUGuang-yao,LILan,ZHUQing

7.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和杨庄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汪凯明,罗顺社,WANGKai-ming,LUOShun-she

8.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约束祝朝辉,刘淑霞,张乾,邵树勋,谷德敏,ZHUChao-hui,LIUShu-xia,ZHANGQian,SHAOShu-xun,GUDe-min

9.新疆大黑山地区双庆铜矿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余吉远,李建星,孟勇,郭琳,王建强,王健,YUJi-yuan,LIJian-xing,MENGYong,GUOLin,WANGJian-qiang,WANGJian

10.钇稳定氧化锆传感器在地学实验中的应用张磊,李和平,徐丽萍,王光伟,窦静,张艳清,ZHANGLei,LIHe-ping,XULi-ping,WANGGuang-wei,DOUJing,ZhangYan-qing

11.太阳系外行星研究进展陈丰,李雄耀,王世杰,CHENFeng,LIXiong-yao,WANGShi-jie

12.矿物类Fenton反应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胥焕岩,彭明生,刘羽,王鹏,XUHuan-yan,PENGMing-sheng,LIUYu,WANGPeng

13.浑江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高迪,邵龙义,吴克平,王峰,邵凯,GAODi,SHAOLong-yi,WUKe-ping,WANGFeng,SHAOKai

14.假玄武玻璃年代学研究现状及其地震学指示意义肖灯意,李德威,罗文行,李华亮,XIAODeng-yi,LIDe-wei,LUOWen-xing,LIHua-liang

1.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碱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曹正琦,侯光久,CAOZheng-qi,HOUGuang-jiu

2.贵州连续性石灰岩小流域石漠化景观格局研究谭秋,TANQiu

3.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火山岩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李再会,郑来林,李军敏,夏祥标,LIZai-hui,ZHENGLai-lin,LIJun-min,XIAXiang-biao

4.内蒙古太仆寺旗姚五沟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欧阳海松,何红生,胡祥昭,OUYANGHai-song,HEHong-sheng,HUXiang-zhao

5.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区地下水Zn、Co、Pb、Mn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黄健敏,黄润秋,焦纠纠,段海澎,HUANGJian-min,HUANGRun-qiu,JIAOJiu-jiu,DUANHai-peng

6.贵州省普定水库水体及沉积物孔隙水中汞的含量和形态分布初步研究刘凯,杨芳,冯新斌,付学吾,李平,孟博,李仲根,LIUKai,YANGFang,FENGXin-bin,FUXue-wu,LIPing,MENGBo,LIZhong-gen

7.湿法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煤中七种元素含量孙莹莹,张丽莉,刘龙涛,闻明忠,邹建华,谷兰丁,刘盛阳,SUNYing-ying,ZHANGLi-li,LIULong-tao,WENMing-zhong,ZOUJian-hua,GULan-ding,LIUSheng-yang

8.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侏罗统延安组物源分析黄岗,周锡强,王正权,HUANGGang,ZHOUXi-qiang,WANGZheng-quan

9.重庆长河碥煤矿晚三叠世2号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朱长生,李大华,ZHUChang-sheng,LIDa-hua

10.以煤矸石为原料水热法制备4(A)沸石的动力学研究秦华,华春霞,朱秀栋,QINHua,HUAChun-xia,ZHUXiu-dong

11.云南砚山晚二叠世煤中V、Cr、Mo和U的丰度与赋存状态杨宗,YANGZong

12.粘土矿物对胡敏酸的吸附行为研究廖平凡,吴平霄,吴伟民,陈秋强,徐玉芬,LIAOPing-fan,WUPing-xiao,WUWei-min,CHENQiu-qiang,XuYu-fen

13.金沙江河流悬浮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刘文,徐士进,陆现彩,杨杰东,吴卫华,尹宏伟,LIUWen,XUShi-jin,LUXian-cai,YANGJie-dong,WUWei-hua,YINHong-wei

14.甘肃阳山超大型金矿成因研究评述赵成海,ZHAOCheng-hai

15.石英溶解机理的研究进展张思亭,刘耘,ZHANGSi-ting,LIUYun

16.试论天然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申俊峰,申旭辉,刘倩,SHENJun-feng,SHENXu-hui,LIUQian

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太和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钟宏,徐桂文,朱维光,胡瑞忠,何德锋,ZHONGHong,XUGui-wen,ZHUWei-guang,HURui-zhong,HEDe-feng

2.四川会理拉拉铜矿辉长岩群地球化学与Sm-Nd同位素定年周家云,郑荣才,朱志敏,陈家彪,沈冰,李潇雨,罗丽萍,ZHOUJia-yun,ZHENGRong-cai,ZHUZhi-min,CHENJia-biao,SHENBing,LIXiao-yu,LUOLi-ping

3.金宝山铂-钯矿和力马河镍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马言胜,陶琰,朱飞霖,王兴阵,MAYan-sheng,TAOYan,ZHUFei-lin,WANGXing-zhen

4.赤泥综合利用及其放射性调控技术初探黄迎超,王宁,万军,林剑,刘邦煜,顾汉念,李和平,田元江,HUANGYing-chao,WANGNing,WANJun,LINJian,LIUBang-yu,GUHan-nian,LIHe-ping,TIANYuan-jiang

5.自组装制备铁氢氧化物纳米薄膜于红,孙振亚,YUHong,SUNZhen-ya

6.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卤水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樊启顺,马海州,谭红兵,李廷伟,FANQi-shun,MAHai-zhou,TANHong-bing,LITing-wei

7.碱性长石中的微孔及微裂隙特征研究王志华,刘瑞,WANGZhi-hua,LIURui

8.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毕力赫金矿预测中的应用孟恺,申俊峰,卿敏,吴学丽,雎程晨,刘倩,MENGKai,SHENJun-feng,QINMin,WUXue-li,JUCheng-chen,LIUQian

9.青海尕林格地区铁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吴庭祥,李宏录,WUTing-xiang,LIHong-lu

10.福建上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体黑云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赵希林,毛建仁,叶海敏,许乃政,胡青,ZHAOXi-lin,MAOJian-ren,YEHai-min,XUNai-zheng,HUQing

11.卡拉麦里金矿带典型矿床——双泉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聂晓勇,宋谢炎,薄科武,章文忠,刘涛,NIEXiao-yong,SONGXie-yan,BOKe-wu,ZHANGWen-zhong,LIUTao

12.兰州市一次沙尘暴期间PM10的矿物组成特征肖正辉,邵龙义,张宁,李卫军,XIAOZheng-hui,SHAOLong-yi,ZHANGNing,LIWei-jun

13.利用月球含氧矿物制取氧气的方法学比较李破,王世杰,李雄耀,唐红,陈丰,LIPeng,WANGShi-jie,LIXiong-yao,TANGHong,CHENFeng

14.多期变质作用、多相变质作用与变质作用p-T-t轨迹于振清,李艳霞,肖玲玲,YUZhen-qing,LIYan-xia,XIAOLing-ling

15.黄铁矿晶体制备研究杨大勇,黄菲,寇大明,李康,皮茂强,王岳松,YANGDa-yong,HUANGFei,KOUDa-ming,LIKang,PIMao-qiang,WANGYue-song

16.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研究进展董鹏,李贤庆,仰云峰,蔡报元,DONGPeng,LIXian-qing,YANGYun-feng,CAIBao-yuan

1.继续努力,发挥一砖一瓦的作用——贺本刊进入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行列

2.川中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陶士振,邹才能,陶小晚,黄纯虎,张响响,高晓辉,李伟,李国辉,TAOShi-zhen,ZOUCai-neng,TAOXiao-wan,HUANGChun-hu,ZHANGXiang-xiang,GAOXiao-hui,LIWei,LIGuo-hui

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举办首届会员日活动

4.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油气运移史研究与有利聚集区预测孟元林,赵小庆,黄文彪,姜文亚,王又春,牛嘉玉,孙宏斌,施尚明,MENGYuan-lin,ZHAOXiao-qing,HUANGWen-biao,JIANGWen-ya,WANGYou-chun,NIUJia-yu,SUNHong-bin,SHIShang-ming

5.学会之声

6.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层油气特征及运聚史分析张敏,欧光习,李林强,张建锋,邱林飞,ZHANGMin,OUGuang-xi,LILin-qiang,ZHANGJian-feng,QIULin-fei

7.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SUNYu-mei,LIYou-chuan,GONGZai-sheng,ZHANGGong-cheng

8.塔中古生界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及其意义李素梅,庞雄奇,杨海军,顾乔元,LISu-mei,PANGXiong-qi,YANGHai-jun,GUQiao-yuan

9.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傅宁,何仕斌,张功成,FUNing,HEShi-bing,ZHANGGong-cheng

10.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藏指示意义谢增业,杨威,高嘉玉,金惠,谢武仁,施振生,XIEZeng-ye,YANGWei,GAOJia-yu,JINHui,XIEWu-ren,SHIZhen-sheng

11.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分析尹伟,别毕文,刘桂禄,YINWei,BIEBi-wen,LIUGui-lu

12.冀北坳陷中上元古界中的油气活动——以双洞背斜为例马明侠,欧光习,张敏,文武,李林强,邱林飞,MAMing-xia,OUGuang-xi,ZHANGMin,WENWu,LILin-qiang,QIULin-fei

13.柴达木盆地切6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成藏史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张鼐,赵瑞华,王慧,毛光剑,方世虎,陈延贵,邢永亮,ZHANGNai,ZHAORui-hua,WANGHui,MAOGuang-jian,FANGShi-hu,CHENYan-gui,XINGYong-liang

14.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地区新近系湖相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初探——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证据潘立银,黄革萍,寿建峰,刘占国,PANLi-yin,HUANGGe-ping,SHOUJian-feng,LIUZhan-guo

15.油气成藏研究中的有关包裹体问题:讨论与实例分析单秀琴,谢增业,曾云,SHANXiu-qin,XIEZen-ye,ZENGYun

地球化学篇3

勘查地球化学,简称“化探”,是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系统测量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地表水、地下水、植物和空气等)中一种或几种地球化学指标(元素和同位素的成分、含量及比值、ph值、Eh 值、温度和压力等)研究其分布分配和变化的规律,以发现与矿产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以及应用于农业、渔业、畜牧业、医疗卫生、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一门科学。按照测量的天然物质的种类不同,可以将勘查地球化学分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和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等六类。本文主要介绍勘查地球化学的特点,常用的传统勘查地球化学的原理和应用,分析现代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勘查地球化学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勘查地球化学具有其鲜明的特点:①方法具微观性:化探依靠精密的分析测试手段探测矿体(矿床)微观标志。②找矿具直接性:化探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化学异常来寻找矿体,而地球化学异常是由物质本身所发出的信息,这是一种直接方法;物探方法则是基于矿体与围岩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来找矿,所以是一种间接方法。③可寻找矿种多:化探可以用来寻找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以及石油等矿产。④找矿深度大:化探可用于寻找深部的育矿体、隐伏矿体等。⑤经济快速是根本特点。⑥局限性:化探的水平受分析技术的精确度和灵敏度的限制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简单来说,化探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直接查明成矿物质的局部浓集中心和区域分布模式,指示地下矿床可能赋存的位置。

2、传统勘查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传统的六类勘查地球化学的方法是分别对基岩(包括基岩中的裂隙和断层充填物)、土壤(主要是指残坡积物,但也包括塌积物、风成物、冰碛物等)、水系沉积物(岩石和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次生晕在表生带破坏后形成)、天然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气体(主要是土壤空气和大气)、和植物中元素的含量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元素在上述天然物质中的分布、分配和变化的规律,来发现上述天然物质中与矿有关系的地球化学异常来实施找矿,或者解决一些地质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目前,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水系沉积物地球测量在找矿中的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是一种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它是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在气水热液中通过扩散作用、渗透作用或者是气相运移作用在迁移过程中遭遇地球化学障的阻碍破坏了迁移平衡条件,各元素便发生沉淀析出,由内而外依次形成矿体、蚀变带和原生晕。其中原生晕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有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而组分分带又可分为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亦或是横向分带、纵向分带和轴向分带。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测量和计算组分表征参数,包括连续性、均匀性、清晰度、异常极值、平均异常强度、线金属量、面金属量元素比值等特征值来研究原生晕中指示元素组合、含量特征、晕的分带性,确定剥蚀程度,总结盲矿存在的标志,寻找盲矿,或者评价岩浆岩、蚀变岩、断层节理和地层的含矿性以及研究区域地质。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一种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它是原生矿体及其原生晕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或者是生物风化的作用下反生破碎和分解,元素以五种方式发生迁移,即机械迁移、水成迁移、生物迁移、自然电场迁移或者气载迁移,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会在矿体的上方或附近的土壤中富集,形成含量明显增高的地段,即次生晕。与原生晕类似,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所形成的次生晕也具有组分分带性。类比于原生晕,在实际工作中研究次生晕的分带性,探索隐伏矿床位置和储量,并预测矿床类型;研究次生晕的指示元素的含量、组合和元素比值特征推断地表的剥蚀程度;评价被残坡积层覆盖的地层、断层和节理以及岩浆岩的含矿性,圈定盖层之下地质体的界线。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也是一种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它是岩石和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次生晕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冲刷和溶解作用下,使原来集中的元素发生分散机械迁移或者水成迁移,在水系沉积物的沿沟谷方向的狭长地带形成的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异常,习惯上简称为分散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就是针对分散流进行的地球化学异常应用工作,但是相对而言,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应用范围较小,仅仅在水系发育、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用于寻找成矿远景区并预测矿化规模,或者是研究区域性成矿规律以及解决一些地质问题效果比较好。

结束语

勘查地球化学是矿产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乃至在将来都是任重而道远,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的期望。笔者认为,其理论建设还需不断研究完善,在工作方法上需要采用多方法并用、多学科融合的发展道路,以期为人类的发展前行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崇云等.地球化学找矿基础[J].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2]蒋敬业等.应用地球化学[J].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3

[3]阮天健,朱有光.地球化学找矿[J].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4]唐金荣,崔熙琳,施俊法. 非传统化探方法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9.3

[5] 龚敏. 非常规化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浅析[J]. 科技资讯,2012(34)

地球化学篇4

地球化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自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的这一时期。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地壳的化学组成,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克拉克值(地壳的平均含量)概念,这给我们在评价元素的分散与集中状态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参照。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微量元素的分析成为可能,地球化学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大量岩层、岩石、矿物以及陨石等化学分析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化学元素在地壳、不同岩石和矿物中的分布和分配是有规律的,地球化学就为阐明元素在地壳及其组成岩石和矿物中的分布和分配规律的需要而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促进地球化学发展了地壳中元素集中、分散和迁移理论,以便更深入地研究矿产和岩石等形成规律,提供更有效的找矿方法。因此这一阶段的地球化学就主要就是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配、集中、分散及迁移历史,对象基本是地壳中的元素、原子。

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形成了许多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

分支学科一:找矿地球化学

人类发展所需的资源90%以上来自自然矿产,矿床的形成就是一个地球化学过程,只不过是多种因素耦合在一起的结果。绝大部分矿床在地表以下,人们不能凭肉眼直接观察到矿床,为了探寻地表以下的盲矿体,就必须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技术,而找矿地球化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通过系统地采集样品(包括岩石、土壤、水乃至气体等介质),分析这些样品的地球化学指标(包括元素含量、氧化还原电位、酸碱度等),找出地球化学指标异常地段,进而发现矿体。当今,找矿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找矿深度增大),地球化学找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理论开展找矿时,有时为了总结找矿规律,需要查明地质体的形成时代,人们常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该技术是从核物理学领域引进的,它的理论基础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定理(N=Noe-t ,这里N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以后所形成的子体数量,No 是未衰变时母体的原子数,λ是衰变常数,t是衰变的时间),这为我们探索地质体的形成年龄和某些地质事件发生的年龄提供了有效手段。

分支学科二:农业地球化学

农业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化学组分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它是地球化学与土壤学、农业学的结合。大部分人都知道,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不同气候带内,农作物的种类是不同的。但在相同的气候背景条件区域内,有些地段适宜某些农作物生长,而不适宜另外的农作物生长,甚至在很小的范围内,同类作物的果实,其品质有很大差异。例如,各种农特产就是如此。这主要与土壤的性质有关,而土壤的性质又取决于土壤的化学成分。因此,研究土壤的化学成分与农作物的关系,对于改良农作物的品质、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往往施放了很多化肥,有些化肥对土壤性质起到一个破坏作用。例如,使土壤酸化、碱化或结板。应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查明土壤的化学成分,根据土壤所含元素的贫富“对症下药”,即可起到提高经济效益与改良土壤性质的双重效果。在近代农业规划中,前期进行农业地球化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分支学科三:生态地球化学

在人类生态环境中,存在一个化学元素的循环系统,而生态系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些元素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进入生物体系,人类在食用生物的过程中又吸收了这些元素,经人体消化,有些元素被人体吸收,转变为人体的组成部分或能量,部分又被排泄出来,然后又进入化学元素的循环体系中。被人体吸收的元素一部分对人体是有益的,也是人体必需的,一部分可能对人体有害,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因此,要采取措施,使人体尽量吸收有益元素、减少有害元素的吸收,就要应用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研究元素对人体的生物作用机理,可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促进人类健康。

分支学科四: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结合而形成的地球化学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环境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速与扩大,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很多是破坏性的、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相悖的。环境破坏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是一些人为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叠加在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之上,而环境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明那些对人类健康影响有密切关系的元素在土壤、岩石、水体、空气等介质中的含量与演化规律,查明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地方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为保护和治理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地球化学日趋重要是必然趋势。

分支学科五:宇宙地球化学

按地球化学的定义,研究宇宙的化学成分及特点不属于地球化学的范畴,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要对宇宙进行研究,因此把研究宇宙的化学成分与规律也作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

宇宙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探索宇宙的起因。

我国几年前开展的“嫦娥工程”共包含4个系统,其中一个是地面应用系统(即宇宙地球化学),这个系统主要对月球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进行研究,查明月球物质的化学成分及赋存状态,为人类未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探索月球的起因及演化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研究宇宙演化提供线索。由此可见,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在近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的地球化学学科,随着人类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断进展,对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人类活动空间日益扩大,“上天、下海、进极”就是明显的例证。在探索宇宙、深海资源、极地资源与对人类的影响都离不开地球化学。在这些前缘活动中,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最重要的支撑。

此外,地球化学还可对某些特定的地质(史)事件研究起到决定性作用,如地球上的恐龙灭绝事件,只能依靠地球化学研究得出结论。

地球化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的研发在近年取得很多成果,地球化学的需求是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化学篇5

样品分析测试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由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承担。岩石和土壤样品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D2005—01)要求,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进行硒元素分析测定,检出限为0.004mg•kg-1,其准确度及精密度用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方法进行检验。测定硒元素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参数对数差(ΔlgC)、标准偏差(λ)结果合格率均为100%,完全符合质控要求。农作物样品按“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生物样品分析方法要求,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进行硒元素分析测定,检出限为0.001mg•kg-1,准确度的控制采用插入国家标准物质和加标回收两种方式进行,合格率为100%,精密度采用重复分析的方法进行控制,合格率为95%,满足质控要求。

2不同介质的硒含量

2.1岩石硒的含量特征台山地区共采集到岩石样品13件,涵盖台山地区寒武系至古近系的地层岩石(表1)。结果显示,岩石含硒量范围为0.01~1.34mg•kg-1,平均含量为0.22mg•kg-1,远高于地壳丰度0.05mg•kg-1。其中,含硒量较高的岩石样品均为上寒武统水石组的灰—灰黑色浅变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沉积物颗粒偏细,硒含量范围0.26~1.34mg•kg-1,平均含量为0.75mg•kg-1(图2,图3);含硒量偏低的岩石主要为富硅岩石以及燕山期酸性花岗岩(图3),含量低于0.05mg•kg-1的岩石样本有4件,1件为石英砂岩,含量为0.04mg•kg-1;另外3件样品为燕山期花岗岩,其硒含量分别为0.03mg•kg-1、0.01mg•kg-1、0.01mg•kg-1。岩石样品硒的含量特征表明:硒普遍存在于各类岩石,但硒含量与岩石的岩性及形成的时代密切相关,而在各时代形成的岩石中,上寒武统的含硒量最高,远高于其他时代的岩石含量(上寒武统岩石硒含量均值/同区其余岩石硒含量均值=8.78);不同岩性含硒量的分布规律为:浅变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凝灰岩>花岗岩。区内上寒武统水石组主要由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薄层状泥岩组成,岩石具轻微变质,泥质岩部分变质成千枚岩。台山地区发育的岩石地层中,上寒武统地层的出露面积占有很大的比重,占总区面积的39.4%,广泛分布于除东部山地岩体区以外的丘陵台地区。上寒武统浅变质岩的大面积分布,为区内土壤的富硒来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土壤硒的含量特征

2.2.1表层土壤硒含量特征土壤中硒的全量分析是确定土壤硒营养状况及环境容量的重要手段,对采集的3524件表层土壤样本进行硒全量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表2台山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参数(mg•kg-1)Table2TheparametersofSecontentsofsurficialsoilinTaishanregion元素指标平均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最大值最小值Se0.560.23920.42771.270.07由表可见,台山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7~1.27mg•kg-1,变异系数为0.4277,含量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空间差异较大。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56mg•kg-1,明显高于该地区岩石平均含硒量,是地壳硒丰度(0.05mg•kg-1)的11.2倍,也大幅度地超过我国表层土壤(A层)硒含量均值(0.29mg•kg-1)[9],表明台山地区土壤中硒含量丰富,整体处于高硒环境,有利于富硒土壤资源的形成。

2.2.2不同母质类型剖面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土壤中的硒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母质,地质背景差异和母质类型不同,控制了台山地区土壤硒的含量分布,而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风化和各种成土作用造成硒不断迁移、淋失和富集,导致它的分布沿垂向进一步改变。为理清台山土壤硒与土壤母质之间的关系,查明硒从母质层至表土层的含量变化特征,在台山主要的土壤母质区进行了9个浅井剖面揭露,剖面主要以母岩弱风化层为底,花岗岩地区要求至少超过1.5m,全部剖面总体深1.1~1.8m。根据土壤分层,共采集到51件土壤样品。9个土壤剖面按照土壤母质分类,分别为花岗岩母质类剖面(3个)、砂岩母质类剖面(3个)和浅变质岩母质类剖面(3个)。将3个花岗岩母质类土壤剖面样品的硒含量进行统计,18件样品硒含量均值为0.62mg•kg-1,从表土层往下至母质层,土壤硒的含量从0.82mg•kg-1降至0.52mg•kg-1,由表及底,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图4)。可见,硒在花岗岩母质类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分布是表层高于深层,总体趋势是硒在表土层聚积。从3个砂岩母质类土壤剖面的硒含量分布(图5)可见,硒含量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表聚特征,但与前述的花岗岩类剖面不同,在每个剖面的中段,即淀积层的相应位置,都聚积着丰度最高的硒含量,即出现硒在中部淀积层聚积的现象。浅变质岩母质类土壤剖面样品的含硒量分布见图6。3个土壤剖面的成土母质均为上寒武统的浅变质岩,土壤平均含硒量较其他成土母质的剖面丰富,含量均值为1.02mg•kg-1,是其他两种母质土壤剖面硒含量的1.6倍。由表土层至母质层,土壤硒的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0.92~1.14mg•kg-1。与前述两类土壤母质剖面样品硒含量分布不同,浅变质岩母质类剖面的硒元素主要富集于底部的母质层中,表现出一定的底聚趋势。

2.2.3土壤硒含量分级与富硒土壤划分土壤硒的含量范围很广,由痕迹至82mg•kg-1[11],李家熙等[1]给出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的硒含量范围,即土壤硒>3.00mg•kg-1为硒过剩,0.40~3.00mg•kg-1为高硒,0.175~0.400mg•kg-1为中硒,0.125~0.175mg•kg-1为低硒,<0.125mg•kg-1为极低硒。学术界也一般以上述的高硒限值为界,认为含硒0.40~3.00mg•kg-1即为富硒土壤[5,12-13],而实际关于富硒土壤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值界定。台山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7~1.27mg•kg-1,含量平均值为0.56mg•kg-1,若再以0.40mg•kg-1为下限制定当地的富硒土壤标准,则相对偏低的富硒标准下限会造成富硒土壤全区泛滥,有碍于最大程度地识别具有更高开发价值的高硒土壤区,进而制约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富硒土壤大面积分布,Se含量>0.60mg•kg-1的土地面积达到12966km2(占珠三角陆域面积的31.1%)①。为此,根据台山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统计,再结合区域土壤硒的含量丰度,对台山地区土壤硒含量进行分级,以土壤硒含量≤0.2mg•kg-1作为低硒区界限值,0.2~0.6mg•kg-1作为正常硒含量范围,≥0.6mg•kg-1且≤3.0mg•kg-1作为富硒区,超过3.0mg•kg-1则视为硒过剩。根据上述硒的分级界限,编制台山地区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分级图(图7)。以此为标准,将富硒下限大幅向上提高了0.20mg•kg-1后,台山地区表层土壤硒仍显示出很高的含量水平,总体处于富硒区和硒正常区,且无硒过剩区:(1)富硒区集中分布于中部的台城、水步、大江及东部古兜山一带,占总区面积的39.7%,基岩以寒武系地层及各期的岩浆岩为主;(2)硒正常区主要分布于台山地区北部及西南部,占总面积的52.5%,地层以第四系为主,次为第四系与寒武系的交接过渡地带;(3)低硒区主要分布在冲蒌—三合—白沙一带,呈狭长条带状沿北西向展布,占总面积的7.8%,地层主要为泥盆系砂岩。

2.3农作物硒含量特征

2.3.1富硒农产品评价标准富硒农产品是指农产品中硒含量达到一定平,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能为特定人群提供一定硒营养的农产品或指硒含量达富硒标准的食品(富硒且安全)。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富硒食品相关标准主要有卫生部颁布的“富硒稻谷(GB/T22499—2008)”、农业部颁布的“富硒茶”等,地方上也有湖北、陕西等常用的参照标准。结合参考卫生部最新的关于取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硒指标的公告,制定本地区农作物样品的富硒含量限值(表3)。

2.3.2农作物富硒程度评价台山作为全国优质的商品粮食基地之一,水稻和花生是其最主要的农作物,区内共采集到水稻(稻谷)样品70件,花生样品30件。根据富硒农产品含量标准(表3),所采集的100件农作物样品中,共有43件符合富硒食品的限值要求(表4),富硒比例为43%。本次测得水稻中的硒含量为0.001~0.241mg•kg-1,所分析的70件样品中,符合富硒标准的数量共有38件,富硒比例达54.28%。花生中的硒含量为0.027~0.195mg•kg-1,所分析的30件样品中,符合富硒标准的数量共有5件,富硒比例为16.67%。在不加入外源硒及未经土壤改良的情况下,台山地区超过40%的农作物硒含量已达到现有的富硒农产品含量标准要求,表明在台山富硒土壤分布区,进行富硒土壤资源区划,拓展富硒农产品的种植领域,开发系列富硒农产品,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增长点,具有广阔前景。

3富硒来源

3.1岩浆活动是硒的主要来源岩浆活动是硒的主要来源,在火山和喷气活动产物中,硒是典型元素。台山地区,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发育从志留纪到白垩纪的侵入岩,火山作用在区内虽仅见有晚侏罗世南山村组凝灰岩出露于西南台地区,但紧邻的西南部百足山发育晚二叠世晶屑凝灰岩,西部马山一带发育中—晚侏罗世火山岩,且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热泉(温泉)在区内的温泉镇、三合镇等多地均有出露,基于区域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西部相邻的恩平建立起了首个部级地热地质公园。地质时期频繁的岩浆活动以及现今还在进行的火山活动(热泉),给本地区带来大量的硒,为本区富硒土壤储备了充足的硒源。

3.2变质作用有利于硒的富集台山地区在加里东期(志留纪)及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其强大的热能使下寒武世地层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硒和硫的沸点分别为682.9℃及444.6℃,在高温条件下能扩大硒的类质同象的范围。台山地区多地可见晚寒武世的水石组地层与侵入岩呈侵入接触。晚志留世侵入岩与寒武纪地层接触,区域地层发生浅变质,造成硒的进一步活化迁移,在局部部位富集,致使本区上寒武统地层富含硒,其岩石硒含量与同区的剩余的岩石含量相比,比值达8.78。本地区广泛分布的寒武纪地层成为表层土壤的良好富硒岩源。

3.3粘土矿物的吸附作用使硒在本地区富集土壤颗粒的组成也影响硒的含量,细粒的粘土矿物是土壤保留硒的主要矿物组分。台山地区表层土壤粒度偏细,其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台山地区171件根系土的土壤质地与硒含量的对应结果列于表5②,由表可见,随着土壤质地由粗砂土渐变细为壤土,土壤的硒含量也随之从0.28mg•kg-1升高至0.54mg•kg-1,表明细粒级、含粘土矿物组分更多的土壤更能吸附固定硒元素,促使硒元素在土壤的进一步富集。因此,粘土矿物的吸附作用是本地区土壤富硒的重要因素之一。

4结论

地球化学篇6

【关键词】地球化学模式;成因分类;原生模式;次生模式

0.前言

所谓地球化学模式指的是元素在地球表面或者地下分布的一种样式,从当前对于地球化学的研究发展水平来看,已经能够很轻松的发现不同类型的地球化学模式但是却很难对地球化学模式进行准确详细的解释,这也是困扰许多从事勘察化学研究的学者、专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篇论文主要从地球化学模式的成因角度对地球化学模式分类进行探讨,简单的叙述不同成因下的地球化学模式。

1.按照成因不同对地球化学模式进行分类

按照成因不同可以讲地球化学模式分为原生模式与次生模式,所谓原生模式指的是在原固结岩石中存在的地球化学模式,而所谓的次生模式则指的是在原生模式在地表风化的作用下转移到各种地表介质中的一种地球化学模式。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化学模式进行叙述。

1.1原生地球化学模式

由于原生地球化学模式定义及实际应用中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本篇论文中的原生地球化学模式指的是各种岩石中的化学元素,而原生地球化学模式又可以分为同生模式和后生模式。同生模式是指与围岩同时形成的分散模式,后生模式指的则是元素以一定的方式进入基质岩石中所形成的分散模式。而从地球化学模式形成的原因来看,同生模式是在火成岩浆的群儒、沉淀作用或者是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同生异常通常是表现为大到与整个矿源层相当的地球化学省或者地球化学域,小到和局部岩体相当的局部异常。后生模式指的是在热液分散作用下所形成的分散模式。其中而形模式与围岩模式在我国的研究中被统称为扩散模式。这种后生模式的异常通常是变现为局部原生晕。此外渗滤模式对于矿体勘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渗滤模式是原生晕组成分带与几何形态建立的基础,因此对渗滤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寻找隐伏矿床带来帮助。

1.2次生地球化学模式

次生异常指的是岩石中的矿体以及原生异常在风化作用下其含有的元素受到浸蚀而从原地点分散出去并进入到表生环境介质中。

与原生地球化学模式相同的是次生分散模式也分为同生模式和后生模式。所谓同生模式是指与介质同时形成的分散模式,而后生模式指的是晚于介质形成的分散模式。在同一种介质当中,同生分散模式与后生分散模式可以同时存在。同生模式与后生模式的分类是根据时间而进行的,次生模式又可以根据其形成的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形成方式不同次生模式在最初的研究中可以分为水生模式、碎屑模式及生物成因模式三种,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人数,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次生模式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单纯的用最初划分的三种类型已经很难全部概括,因此气成模式与物理化学模式也被人们纳入到次生模式的成因中来。

次生模式中的水生模式是一种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元素的液体搬运而此形成的一种异常模式。碎屑模式则是由水、冰、风的机械搬运以及重力作用下所形成的模式。生物成因模式则是由植物代谢将元素从土壤中积累,在植物体中形成的一种模式。

上面说到次生化学模式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下面就简单的叙述一下次生模式形成的过程。一般而言次生化学模式的形成需要经历元素释放、元素结合、元素搬运及元素固定这几个过程。

在此生化学模式形成的最初就是元素释放,元素从原生矿体后者原生晕中被释放出来这些释放出来的元素为之后的搬运的实现奠定基础,在元素释放的或承重有些可以直接形成次生异常。通常来说在元素释放过程中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碎块会对元素的释放产生影响。物理风化对于元素释放的影响一般是出现在干旱、高寒及地形切割地区。温差变化所引起的岩石收缩及膨胀、冰川摩擦、河流冲刷和风的侵蚀等都是风化的过程。而化学风化则是一种通过水、生物、气体对岩石进行氧化剂溶解从而使元素释放出来的过程。而生物风化可以之间通过产生微生物、有机物的方式来对元素进行溶解释放又可以通过植物的根部来加速岩石的物流风化从而实现元素的释放。

经历了元素释放之后就进入了元素结合的过程中。那些被释放出来的元素可以直接形成独立矿物而进入元素搬运的阶段,也可与其他的介质进行结合然后进入搬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元素结合的形式可以使吸附、溶解也可以是吸收。这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吸附属于物理形式,溶解属于化学形式而吸收则是属于生物形式。物理形式的元素结合主要是胶体的吸附、粘上吸附和微气泡表而的吸附。化学形式的元素结合则是元素通过在地下水、地表水中的溶解,与水中存在的离子等形成可溶性的溶液。生物形式的元素结合则是依靠植物对元素的吸收来实现的。

元素被释放之后可以呈现出独立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结合,此后就进入了元素的搬运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元素会被各种物理营力,化学营力和生物营力所搬运。此后就是元素的固定过程,但是这个固定也只是暂时稳定的一种状态。元素的固定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主要有水动力减弱、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氧化物及硫化物等的吸附、有机物结合、生物累积。

2.结论

对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矿体受到风化剥蚀时,从矿石中分散至周围介质中,使其在周围介质中的含量增高的现象或者是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矿石沉积后,残余热液继续向前缘的围岩中分散,导致围岩中元素含量增高的现象是勘察地球化学家所致力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指的就是元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浓度、变化梯度、均匀度及存在形式有别于四周广大范围内的元素分布特征。对地球化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追索找寻矿床,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地球化学模式的分类及成因对于研究异常的此乃构成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球化学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类型,本篇论文研究的是按照成因不同进行分类的地球化学模式,对原生模式及次生模式的成因进行探讨,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谢学锦.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1999.

地球化学篇7

[关键词]地球化学 探矿 思考

一、地化探矿几个问题的分析

1.矿床区分和矿化异常,是多年来地球化学探矿工作的首要问题,使用当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地球化学测量办法可将金属矿床划归为一种地球化学异常。而寻找金属矿床问题,也就可以归结为寻找这种地球化学异常。用各种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可以查明各种地球化学异常。但所发现的异常数却要超过工业矿床数的许多倍,并且由于矿床产出的地质条件和景观地球化学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小矿异常大或大矿异常小的情况。在个别情况下,那种小(弱)异常还可能被天然的和技术上的干扰所掩盖。这就要求查明由一定规模和产出条件的矿床,在地球化学场中所产生的异常,并从发现的大量异常中,划分出那些与工业矿床有关的少量异常来。这就是地球化学异常评价问题。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内容是:(1)定性,即确定异常性质,鉴别矿体异常与非矿异常。非矿异常中,主要是矿化异常,也就是达不到工业要求的矿化所引起的异常。(2)定位,即判断异常与矿体在空间上的关系。(3)定量,即估计矿体的埋深、规模、产状、形态、矿石组分、成因类型等。这三条中,第一条是异常评价的根本问题,对它有两种认识:一种观点是,认为化探能够区分矿体与矿化异常。理由是,元素集中到一定程度才成为矿体,元素组合和含量的变化与矿化应有本质的差异。据称,苏联就解决了异常评价中的这一关键问题。其准则是:a.矿化晕中组分比矿体简单,且异常孤立零散,没有中心,分带不明显。b.组合(累加或累乘)晕指数值的变化曲线在横交矿化走向方向上,不能形成明显的最大值。c.在相似地质条件下,矿化异常规模小。此外,结合构造、岩性、蚀变情况和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别矿体与矿化异常。地球化学障的研究,也可能有助于这种鉴别工作。另一种观点是,元素集中到什么程度就算是矿体,是根据当前采、选、冶的技术水平由人们确定的,今天属于矿化的,将来也可能算做矿体,即认为矿化与矿体没有本质差异,两者的异常不能区分。例如,斑岩铜矿床,平均Cu含量达0.2的矿化斑岩体,与含铜矿床的斑岩体0.4,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基本上无法区别开来。如在理论上区分矿体与矿化异常是不可能的,而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却硬要区分,那是徒劳。但如能区分,而人们不想法区分,那便是保守,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2.地球化学异常模型与实际运用

探寻地球化学异常通过模型设定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通过编写例案,建立了一系列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型,这种模型是矿床成因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矿的客观表现。它是从大量实际资料中抽取出来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共同特点,概括地表达了元素或化合物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金属矿床上,在周围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性。它表达了:(1)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何形态(异常的几何形态,大体上与矿体或矿化带的形态相一致),直观地反映了形成矿体或矿化带或晕的控制因素。(2)组分及其分带性,即对于各种类型矿床原生晕,晕中组分与矿石组分完全一致,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的分带性,客观地反映了矿石的成分及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3)元素浓度分带特征,即晕中元素浓度随着远离矿体、矿床、矿田乃至矿带,一般呈现逐渐降低的规律,它反映了元素含量梯度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矿化中心,以及鉴别富矿化与分散矿化。

建立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对于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总结,都是一种较理想的表达方式。它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又便于利用。由于资料的限制,新建立的模型可能会有不少欠缺,这就有待于今后有了更新的资料时,对原来的结论进行修改,这也是科学推理的正常过程。又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并非完全与模型符合不同地区,相同类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也往往不符合(重现)。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在未知区所获得的异常.只要某些方面与模型符合、复合,就可大胆提出验证意见。因为完全符合、复合,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3.试验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何为实验测量就是指在一个地区着手进行生产之前,选定最佳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通过选择与所要寻找的矿床类型,地质及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尽量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试验确定的。这就是试验测量。

对不同的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实验测量的内容也不同。归结起来,其内容大体是了解覆盖物的性质、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点,选择取样介质,确定取样密度、样品粒级、取样层位:确定样品处理方案:选择指示元素:测定未受矿化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岩层中的金属含量,确定地球化学区域背景值、局部背景值和异常值;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特点,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找矿标志,确定解释评价地球化学异常资料的准则,等等。

试验测量是在以往的资料基础上.借鉴实际经验,有重点地进行。对样品类型、取样介质、指示元素等有效性检验,是实验测量的一个重要部分。

4.化探及应用程序基础工作

通过近二十年的地球化探矿工作的总结,我认为地球化探工作的工作程序是:取样一加工一分析一整理资料一检查异常一验证异常。从中可以看出,“验证异常”之前的工作,都是基础工作:笔者认为,化探基础工作中,最需加强的应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球化学理论工作。研究各种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是最基本的基础工作,它是制定相应地球化学普查方法的依据、这一工作,一方面是积累和总结实际资料,另方面是实验,如进行成矿、成晕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模拟实验及数学模拟实验。主要研究在各种地质和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方式,集中的环境、条件及存在形式。第三方面是进行温压地球化学研究这些基础工作.能为制定地球化学普查方法、正确确定取样介质、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地质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构造、岩层、蚀变、矿化现象的观察了解,对矿化及成因类型的认识,并加强对岩石学及矿物学的研究。

(3)实现编录工作的标准化。

(4)分析基础工作。扩大分析元素的范围,今后应争取达到80种增加分析手段,努力研究出高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准确度的相态和价态分析以及微区超微量分析方法一建立分析中心,实现基本分析的仪表化和自动化,提高质量。

(5)制定严密的取样、加工、分析、资料整理等一整套的质量监控方案。

(6)实现资料整理的标准化,建立基础资料。其中应包括:我国各种岩石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各种介质如水、空气、植物、土壤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各种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各种类型矿床矿物的包裹体温度、成分、盐度、同位素测定数据:主要指示元素的存在形式;成矿、成晕的热力学数据:各种地球化学测量的原始数据图、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成矿预测图、景观地球化学图等基本图件;报告书:各种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和数学模型:典型研究例案及找矿例案等。

建立相应的系统。例如组织管理系统,元素的中心测试系统,岩石学和矿物学中心测试系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系统等,是实现、加强基础工作的组织保证。

二、对地球化学探矿工作中几个技术补充说明

1.层控矿床在地层剖面上的岩性特点是:下部通常是一套碎屑岩,上部是碳酸盐岩石,工业矿体一般存在碳酸岩石的中下部。下部碎屑岩(特别是细碎屑岩)具隔水性,上部碳酸岩石是含水岩层,两套含水性不同的接触带有利于地下水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水源。

2.层控矿床成矿物质来自矿源层,矿源层中可能初步富集了某种成矿元素,但更主要的是分散于矿源层中的物质能否被“解放”出来转入溶液。正如“两次成矿说”所指出的:“物质的玻璃状态(火山玻璃)成混合物状态(如碎屑沉积),各组份之间没有化学平衡关系。这些岩石在扭应力和热力驱动下,容易晶化,在结晶过程中,不易进入晶格的某些金属元素则转入溶液形成矿液,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碎屑岩和火山岩通常是层控矿床的矿源层,为成矿作用的来源。

3.层控矿床工业矿体的形成是异地改造富集的控矿层位可分为矿源层和储矿层两部分。其中:矿源层层位稍低,在许多情况下由碎庸岩和火山岩组成;储矿层稍高,常由破酸盐岩石组成。

4.产于厚层状灰岩和厚层状白云岩中的矿体,大都呈不规则脉状,线状,串珠状产出,形态复杂,不易勘探;产于薄层状泥质灰岩和薄层状灰岩接触带(或两种岩性突变带)的矿床,一般顺层发育,形态比较规则,多呈似层状和层间透镜体产出,容易勘探。这种现象可解释为:厚层状灰岩和厚层状白云岩层理不发育,岩性单一,在扭应力牵引下,多产生节理裂隙,不易形成层间剥离,矿液只能沿节理裂隙活动,难于集中,矿体形态复杂,分散;薄层状泥质灰岩与薄层状灰岩接触带(或两种岩性突变带),由于岩性差异大以及层理发育,在扭应力牵引下,不易产生节理裂隙,却容易形成层间剥离,矿液易于集中,常形成顺层发育的大型矿床。可见,岩性时矿床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

地球化学篇8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植物

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因此加强矿产资源的探测与开采在我国目前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最用。实际上,矿产勘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而我国目前甚至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就是利用植物地球化学的方式进行找矿,在效果上确实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这一方法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共鸣,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发展。

1、当前植物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植物地球化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前苏联的C・M特卡利奇,他在1938年提出了将这一方法应用在找矿行业中,因为通过他的研究发现地处于西伯利亚的植物中含有铁这类矿物的含量圈,可知在周围具有一个大型的矿床,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植物地球化学这一概念基本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扬,同时在世界上矿产的资源含量不足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找矿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一种方法之一,既在前苏联得到应用后,又迅速扩展到几个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这些国家也相继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测与研究,直到进入我国后,这一方式也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整个找矿的过程中都应用到了这一方式。

2、植物地球化学的特征

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植物与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植物对矿产元素的吸收上就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某一地区具有大量的矿产资源,植物就会预先给出启示,因此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循。通常情况来讲,在每株植物中,都会含有一定克数的物质,集中表现在土立方以及根系中,通过对关键性部位的观察就能发现其与一般植物所具有的特殊性差异,因此对于地下的环境状况分析也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矿床中主要被植物吸收因素为金属元素,是化学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元素的含量越来越度,但是植被又不能被完整的吸收,就会出现植物异常现象。

3、找矿中植物地球化学的具体应用

3.1采样

在运用植物地球化学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并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就是说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采样活动,但是不同季节中采样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春季是地质条件最好的季节,因为在春季中,树叶中会出现较多的粘稠浆液,但是相对的也会增加处理的难度。在夏秋季进行采样,虽然处理的难度减轻了,但是植物中的微量元素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采样的效果。如果是在冬季,那么就要视情况而定。

3.2对植物样品进行加工与再分析

在完成采样的环节后,首先要将植物样品进行细致的清洗,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洗,这样分析效果会更加理想。完成清洁工作后,将其放置在室内80℃的环境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在烘焙箱中大约干燥2至3日后取出,进一步加以灰化,最后将植物样品进行研磨,由此就完成了样品的加工。使用显微镜对其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以原子光谱、化学光谱以及直读光谱为依据,最终确定出植物样品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

3.3对植物地球化学参数的确定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植物地球化学的相关参数的确定十分重要,因此在具体研究的工作中,至少要正视两点基本的参数,一是积聚系数,二是衬度系数,前者的确定主要是针对对植物吸收能力的研究,植物吸收能力的强弱,都可以从积聚系数中得到具体的体现,也可以说这是本性的显现。如果土壤中矿物质元素增加了,那么积聚系数也会随之而发生转变。而后者则属于一种数据指标,是关于归一化的数据指标,如果植物的生长出现异常,那么这一数据会得到直观的体现。通过对两种系数的研究,就可以联系起植物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因此更进一步体现出矿化异常的情况。

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研究植物地球化学应用于找矿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通过衬度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植物自身本性与异常环境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当二者之间的比值大于1或小于1时,则说明植物在异常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处于二者之间就说明适应能力较弱。在实际找矿的过程中,如果比值比1大,那么对于找矿结果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代表植被的吸收与积累能力强,含有更多的元素,也代表更加便于从事找矿工作。

4、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的成功案例

日本的北行良在菱刈矿区通过采集两条剖面上的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了次生晕与植物地球化学对比分析,植物地球化学异常更加明显,广泛地反映矿化区的范围。Cohen等(1987)对加拿大的赫姆洛矿山进行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试验,也表明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区对应关系非常明显。这都说明应用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确实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希望能在采集植物样品的同时还采集植物根部或其附近土壤和岩石样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多指标异常叠加信息能更精确地确定异常范围,并找到目标矿体。桂西北地区属热带一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红壤、黄壤分布普遍,植被覆盖稠密,该地区植物种类繁多,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杉和蕨的分布也十分广泛,非常适宜于开展植物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因此,在该区开展的铅、锌、锡等多金属矿产普查,可考虑采用植物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5、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植物地球化学进行找矿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矿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应该在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而将我国的找矿水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宋慈安,杨仲平,雷良奇,文宗振.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有效指示植物[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01).

地球化学篇9

关键词水文;化学;勘查;地质;找矿;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它是在水文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种组分在其中的迁移规律;它是探索地球壳层中各带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容易被发现的矿床数量日益减少,找寻埋深较深或被覆盖的矿产迫在眉睫,而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由于其在找寻隐伏盲矿方面的优越性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水文地球化学勘查,具有很大的潜力和远景,因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下水,而地下水在有的地方可以从数百米或更深上升补充地表水,因为其反映的深度更深,对深层矿产的找寻有利。

一、地球化学勘查的概述

勘查地球化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她是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分散模式,并根据这些分散模式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去追踪和发现矿床。实际上,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微矿化露头(micro-outcrops),因此勘查地球化学是继承了人类凭着经验用肉眼去观察矿化露头或矿化引起的蚀变标志进行直接找矿的传统,但借助于分析技术,将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万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至十亿分之几。由于地球化学方法辨认微弱矿化直接信息能力的大大提高,因此在发现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以及盲矿上成为了矿产勘查的主导方法。她历经70年的发展,已经从一门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地学分支科学,并且在矿产勘查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历史巨变中,在国外所表现最为突出的是70年代在斑岩铜矿和铀矿勘查所取得的成就;而在中国这一表现主要是在金矿勘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勘查地球化学一方面在出露区已经系统地建立了地球化学分散模式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程序,但在隐伏区勘查理论、方法技术和大型矿定量评价以及某些难识别矿种勘查方面都正在面临划时代的革新。我们正处于一个过去取得的成就与未来面对的挑战的间歇期。

二、水文地球化学找矿原理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元素可以被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者找矿的方向,当它们的含量达到一定范围时,利用其含量范围可以区分不同地质体.从而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者找矿的方向,它们主要为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等,此外根据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也可以知道我们去寻找矿体。当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中的元素通过溶解作用、氧化作用、电化学溶解、碳酸作用、生物作用以及胶体的作用进入水中,水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将会增高,可能为原先的数百倍,在个别情况下甚至超过数千倍,水的其他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对所在地区的水进行取样,进行水化学分析,一旦发现水异常,我们就可以根据所在区的地质条件、矿床特征、围岩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矿化度、有机物对pH值的影响、水迁移系数与金属元素迁移系数的关系等来分析异常,对这一异常作出评价,若为矿异常则可同时结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化学测量、重力测量、电法测深等方法,可以大致确定这一矿体的位置。

三、水文地球化学勘查在地质找矿中的方法

目前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依据其分布和形成的特征分为矿体标志和晕标志,根据其一定类型金属矿床的关系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在不同的地区,运用不同的找矿标志,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

水异常由于矿体产出条件不同,随季节性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矿于包气带时,水异常只在降雨融雪期、包气带有下渗水通过时形成,并在降雨后期或降雨后一定时期出露,在干旱期,包气带下渗水不存在时,水异常小时;当矿体一部分位于潜水面之上,一部分位于潜水面之下时,水异常可常年被发现,但强度随季节明显波动;当矿于潜水面以下的饱水带中,当矿体接近潜水面时,只要见地下水就会发生水异常,且水异常时水中元素一年内变化微弱,比较稳定,当矿体埋藏在很深的饱水带中时,水异常难以以泉水出露,又是在河水中能发现其微弱异常。

除此之外,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应建立一系列有关盲矿体和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联系和空间关系的已知模式,目前主要划分为为五种模式:(1)在深切割的山区,与盲矿体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2)在受切割的准平原环境内,与隐覆矿床及其被埋的原生晕相联系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3)与流经盲矿的上升水相联系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4)在层间水内受切割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5)在被疏松物覆盖的矿体上的扩散水文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对模式的理解,在不同的地区引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可以对异常作出更精确的评价。 步骤:水文地球化学的找矿的步骤主要包括野外勘查、水样分析、正常水化学元素含量分析、异常评价、室内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 野外勘查主要包括水文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样品的采集和填图等工作;水样分析主要是对采集水中指示元素含量的分析,可以用光谱分析;而正常水化学元素含量分析则是对水中一般元素含量的分析,可以直接在野外用轻便水质分析箱或在野外工作站直接分析;异常评价主要是对水中元素发生异常作出评价,看是否为矿体引起的;室内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主要是对前期获得的一些数据和别的资料的整理,,绘制出水文地球化学勘查预测图,预测矿体存在的可能位置。

适用条件:由于原生矿物及大多数次生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再加上水的稀释作用,所以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浓度值往往远远低于岩石、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含量值,低至ppb级,因此目前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主要适用于地形切割较强或中等,水系发育特别是水系受地下水补给的地区,而对于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或者水系完全有地表水补给的地区则效果不好。

结束语

我国水文地球化学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迅速,逐渐体现出其优势,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存在一种普遍使用的找矿准则,在任何一个地区我们都应该进行试验,针对当地的景观条件、找寻矿产的物质成分、地形切割程度和异常出现的部位来确定矿体的依据。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可用于普查、详查和勘探各阶段寻找盲矿和被疏松层覆盖的矿体,而目前主要用其寻找金属硫化矿床、盐矿、铀矿、石油天然气等。

参考文献

[l]罗先熔,等著。勘查地球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阮天健,朱有光著。地球化学找矿.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3]王崇云,等著。地球化学找矿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4]刘英俊,邱德同等著。勘查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地球化学篇10

1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由于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及矿物的结晶习性不同,元素及矿物的共生组合和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环境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富集的矿产不同。因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应是评价异常的基础。如W、Sn在早期岩石结晶中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而当岩石遭受后期自变质作用时,则易形成锡石或黑钨矿、白钨矿。在表生环境下,pH值对Cu、Mo元素的迁移富集影响较大,Cu在酸性条件下活动性大,易出现贫化,而在碱性条件下活动性降低,不易迁移;Mo在pH值小于6.2条件下活动性降低,而在pH值大于6.2时活动性增大,易流失而出现贫化等。

元素的相态特征是准确评价异常的关键,因为元素的相态特征具有指示深部找矿信息的重要作用。而通常的原生晕、次生晕或者水系沉积物测量,一般是测定介质中某元素的总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及表层吸附相等),究竟某元素各个相态是多少,一般并不知晓。如果仅凭某元素含量的高低及浓度分带来判定异常的属性,往往容易做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通常寻找硫化物矿床,异常成分中硫化物相态占比重大,氧化物相特别是吸附相所占比重小,而这种相态所组成的元素异常更具有找矿前景。如湖南的柳塘岭矿区,次生晕测量发现有较大面积的As、Sb异常,其间还见有一定规模Pb的低缓异常,3大元素的均匀性好、梯度变化平缓、强度低,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但在测定壤中Pb、As元素的相态发现,其氧化物相均小于硫化物相,经深部工程验证,见到了铅、锌、银矿体。另外,研究元素组合及内部结构则能判断矿化类型和剥蚀程度,甚至有助于判断元素可能存在形式。

所以,只有对地层、岩浆岩、矿床的元素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相态特征、组合及结构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分析研究后,才能建立起评价的准则和标志。

2成矿地质条件

矿床产出有其特殊的构造地质环境,其实质可归于两点:即有无一定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反复而充分的地质作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某一地区有些元素趋于富集,有此元素趋于分散。如中国华南各个时代的地层和岩石都相对地富钨,并随时代的演化在泥盆纪中达到高度富集和贫化。而有用元素的大量富集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不均匀分布有密切关系,这种不均匀性导致成矿的区域性,如长江中下游是以Fe、Cu为主的成矿区,新疆地区是以Cu、Au、Pb、Zn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区。而充分的地质作用不仅加剧了岩石圈中化学物质的这种非均匀性,而且为元素的高度富集和分散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和动力学条件。因此,地球化学异常特别是局部单个异常仅仅是有利于进一步评价的线索而已,决定地球化学异常是否是矿致异常的关键,是异常源区的成矿条件亦即物源和成矿环境。“高、大、全”异常和弱小单一异常都有可能意味着矿体的存在。只有在区域上分析对比找出有利的区域性成矿环境,也就是找出有利聚矿场所和层位,然后从局部异常着手,分析和确定有利矿质沉淀的局部成矿环境,找出有利于矿床定位的空间位置。因而,只有把异常与地质条件相联系,充分利用地质资料,归纳主要地质特征,将地质现象或条件转化成地球化学特征,也就是将地层、岩性、火成岩化学成分、矿物共生组合,有用矿物主要金属元素转化成元素或其化合物。这样各种现象都能在元素基础上进行分析,异常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综合分析、相互转化,才能作好异常的评价预测工作。

3成矿物质来源

无论矿床的物源是来自上地幔,还是地壳,或多种来源,地质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成矿作用的复杂性,使得通过区域地球化学普查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总能发现化学元素区域性的规律分布和层位上的规律分配。而这种分布和分配既可能表现为元素的富集,如南美斑岩带上区域性的Cu、Mo、Zn富集区,胶东群Au的高丰度值;也可能表现为元素亏损,即成矿物质或元素被活化迁移或溶滤析出,如小秦岭太华群中的Au因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因被大量活化转移。而元素的这种富集和亏损表现在地球化学异常上,即形成正异常和负异常。据朴寿成等研究,一个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场,应包括正异常场和负异常场,负异常不仅存在于壳源矿床,而且也存在于幔源矿床、热液矿床、伟晶岩矿床、岩浆矿床。不仅成矿元素可以形成负异常,而且非成矿元素也可以形成负异常。已有研究表明,一些重要成矿元素如Au、Cu、W、U、Pb、Zn等常形成自己的负异常模式;在Au、Ag、Sn、W、Zn、Pb等成矿元素形成正异常时,可能也伴随有非成矿元素Na、Ni、Pb、Sr、V、Cr、Ti等组分的负异常。负异常在区域、矿床和矿体3个层次上均存在。区域负异常可以查明区域成矿物质来源,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圈定找矿靶区;矿床负异常可以深化矿床成因的研究,查明成矿控制因素,评价未知异常的含矿性,指明矿床可能存在的地段;矿体负异常的研究,有助于深化矿体形成作用的认识,指出矿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因而,正负异常综合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成矿成晕过程,深化矿床成因的认识,扩大找矿信息,从而提高找矿效果。

因此,对物源的评价要在对整个区域地质背景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不同矿种、成矿元素和非成矿元素进行综合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和评价,统一在一个地球化学系统中去认识,才能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