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十篇

时间:2023-03-24 10:24:08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篇1

早年,伽利略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顶端,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这就是同学们熟悉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实验。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观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但是,细心的人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两个铁球并不是垂直地落下。而是稍稍偏向东方。这是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后来,有人从矿井口向下抛掷物体,发现抛落物体落地时,都是略微偏东一些。

为什么物体落地时会偏东一些呢?原来,塔顶和塔基在地球自转时形成的圆弧大小不同,塔顶的圆弧比塔基的大些,线速度同样要大些,从塔顶自由下落的物体,按照惯性定律,一定会保持自己原有的速度,因此,物体就要“跑’在塔基的前头,落地点偏东一些。塔越高,或者实验的地方越接近极点,这种偏离现象就越明显。

这个被科学界誉为“比萨斜塔试验”的美谈佳话,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比萨斜塔试验”作为自然科学实例,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人类初次作出的对地球自转的证明来讲,曾发生过下面一个故事。

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观察地球的自转效应并不难。用未经扭曲过的尼龙钓鱼线,悬挂摆锤,在摆锤底部装有指针。摆长从3米至30米皆可。当摆静止时,在它下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张白卡片纸,上面画一条参考线。把摆锤沿参考线的方向拉开,然后让它往返摆动。几小时后,摆动平面就偏离了原来画的参考线.这是在摆锤下面的地面随着地球旋转产生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摆动平面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在南半球是反时针的。摆的旋转周期,在两极是24小时,在赤道上傅科摆不旋转。在纬度40°的地方,每小时旋转10°弱,即在37小时内旋转一周。 显然摆线越长,摆锤越重,实验效果越好。因为摆线长,摆幅就大。周期也长,即便摆动不多几次(来回摆动一二次)也可以察觉到摆动平面的旋转、摆锤越重,摆动的能量越大,越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自由摆动。

傅科的这个摆的是一个演示地球自转的实验。这种摆也因此被命名为“傅科摆”。傅科摆为什么能够演示出地球自转呢?

简单的说,因为惯性。摆是一种很有趣的装置。给摆一个恰当的起始作用,它就会一直沿着某一方向,或者说某一平面运动。如果摆的摆角小于5度的话,摆锤甚至可以视为做一维运动的谐振子。

现在,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况,假如把傅科摆放置在北极点上,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很显然,地球在自转――相对于遥远的恒星自转。同样,由于惯性,傅科摆的摆锤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运动方向(平面)是不变的。(你可以想象,有三颗遥远的恒星确定了一个平面,而傅科摆恰好在这个平面内运动。由于惯性,当地球以及用来吊起摆锤的架子转动的时候,摆锤仍然在那个平面内运动)那么什么情况发生了呢?你站在傅科摆附近的地球表面上,显然会发现摆动的平面正在缓缓的转动,它转动的速度大约是钟表时针转动速度的一半,也就是说,每小时傅科摆都会顺时针转过15度。

摆在同一平面内运动,这里所说的平面是由远方的恒星确定的 如果把傅科摆放置赤道上呢?那样的话,我们将观察不到任何转动。把摆锤的运动看做一维谐振(单摆),由于它的运动方向与地轴平行,而地轴相对遥远的恒星是静止的,所以我们观测不到傅科摆相对地面的转动。

现在把傅科摆移回巴黎。摆锤的运动可以分解为沿地轴方向的和与之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分运动。后者会产生相对地面的旋转(正如北极的傅科摆)。这两个分运动合成的结果是,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傅科摆以某种角速度缓慢的旋转――介于傅科摆在北极和赤道的角速度之间。(也可以从科里奥利力的角度解释,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果在北极的观测到傅科摆旋转一周的时间是A(A=24h),那么在任意纬度γ上,傅科摆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A/sinγ。对于巴黎,这个数字是31.8小时。

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还有以下几点:

(1)白天和黑夜 昼夜交替。面对太阳的时候 是白天 转到背面就是黑夜了。

(2)牙签法。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在北半球,牙签作顺时针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地球自转篇2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是固体的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转动,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天球的北极点鸟瞰,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7、292×105弧度每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每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地球自转篇3

为什么地球会自传?

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为什么呢?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了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而在宇宙中,摩擦力几乎不存在,所以,一运动如果没有外力来制止,它就会永远的运动下去。(也就是惯性)

自转速度?

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① 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万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现在三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②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自转轴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

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1765年L.欧拉证明,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围绕形状轴作自由摆动 , 周期为 305 恒星日 。1888年人们才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证实了极移的存在。1891年美国的S.C.张德勒进一步指出,极移包括两种主要周期成分:一种是周期约14个月的自由摆动,又称张德勒摆动;另一种是周期为12个月的受迫摆动。

实际观测到的张德勒摆动就是欧拉所预言的自由摆动。但因地球不是一个绝对刚体,所以张德勒摆动的周期比欧拉所预言的周期约长40%。张德勒摆动的振幅大约在0.06″~0.25″之间缓慢变化 ,其周期的变化范围约为410~440天。极移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摆动,其振幅约为0.09″,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主要由于大气和两极冰雪的季节性变化所引起。

将极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后,可以得到长期极移。长期极移的平均速度约为0.003″/年,方向大致在西经70°左右。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运动?

地球的极半径约比赤道半径短1/300,同时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 这三者并不在 一个平面内。由于这些因素,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产生了复杂的运动。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岁差和章动。岁差运动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围绕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 2.6万年。章动是叠加在岁差运动上的许多复杂的周期运动。

傅科摆

证明地球自转:

1.牙签法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在北半球,牙签作顺时针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2.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现象,人们分析射出的炮弹运动的方向,就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3.重力加速度法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也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4.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自转,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5. 傅科摆

证实地球自转的仪器,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发明的。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观察地球的自转效应并不难。用未经扭曲过的尼龙钓鱼线,悬挂摆锤,在摆锤底部装有指针。摆长从3米至30米皆可。当摆静止时,在它下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张白卡片纸,上面画一条参考线。把摆锤沿参考线的方向拉开,然后让它往返摆动。几小时后,摆动平面就偏离了原来画的参考线。这是在摆锤下面的地面随着地球旋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篇4

地球自转周期不是算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最精确的观测是以恒星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来源:文章屋网 )

地球自转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氛围;知识;思维方法;物理学史

一位学生曾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转,地球人会不会被甩到其他星球上去?这件事引起我的思索,通过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新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诱导好奇,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1.创设情境

创设直观的物理情境,是刺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留下生动难忘的印象。如有的教师把“断电时的自感现象”这一演示实验,由原来让学生被动地观看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改为让几个学生手拉手与自感线圈并联,在接通电路后突然断电,使学生的触觉受到强烈的刺激,这种魔术般有惊无险的实验必然使学生对探究物理现象的奥秘兴趣倍增。

2.巧用悬念

学生的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部动因。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有意识地采用“悬念法”。例如在学习“共振”时,笔者曾向学生讲过一个古代的故事:有个寺庙里放置了一个磬,每当寺庙的钟声响起时,虽然没人敲它,为何磬自己会发声?这样的悬念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

3.引导观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必须建立在敏锐、准确、全面的观察力基础上。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要达到观察目的,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例如当教师让学生观察火焰在肥皂膜上产生的薄膜干涉现象时,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1)肥皂膜上出现了什么现象?(2)亮暗相间的条纹是水平的还是竖直的,或是倾斜的?(3)肥皂膜的厚度是否均匀?在同一水平线上肥皂膜的厚度是否相同?通常的观察步骤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看到什么现象,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笔者曾开设过一节“液体表面张力”的校际公开课,在导入主题时,笔者组织学生观察肥皂泡,要求学生说出发现了哪些现象,有的学生说发现肥皂泡有大有小,有的学生说发现肥皂泡上有彩色花纹,有的学生说发现几个肥皂泡可以连在一起等等,但没有一人说:发现肥皂泡都是球形的。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更细致全面地观察,巧妙地暗示学生观察肥皂泡的形状,于是就说:大家比赛吹肥皂泡,看那位高手能吹出有棱有角的肥皂泡?学生受这种“激将法”的诱导,很自然地驱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火花。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生长环境

实践证明,情绪的好坏与思维效率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高明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氛围,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异想天开,允许失误,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不要直接否定学生,而要多用鼓励的言语评价学生,用期望情感激励学生。无数事实表明:知识的掌握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成正比。教师不可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具有“潜伏”创造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具有“不循规蹈矩”“不随大流”“不听话”“无法无天”等特点,教师切不可讥讽和压抑这类学生,而要学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将它点燃成为熊熊燃烧的智慧火炬,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理解掌握系统化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不能凭空产生,它依赖于长期的系统化的物理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进行纵横对比和归纳总结,还应指导学生写复习提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用不同的方法、形式归纳整理所学内容,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打下雄厚的基础。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这种能力的形成跟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思维的品质等息息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努力开发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素材,有意又适时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和敢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丰富感性认识,发挥想象力,促进联想思维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两大支柱,任何想象都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获取大量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促进联想思维的发展。例如鼓励学生讨论一些假想的现象:如果地球引力消失、如果没有摩擦、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转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具体问题与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联想起来,例如在学过“单摆”后,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要把两根上端系在天花板上且相距较远的绳子系在一起,而又无法同时抓住它们,给你一把椅子和一把钳子,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发展直觉思维,注重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

创造性思维的类型有三种: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即这三种思维综合协调与辩证统一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示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直觉的敏感性。例如研究向心力大小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及有什么关系,并通过实验去检验自己的设想。又如学习查理定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使用高压锅和打气筒的情形,猜测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存在什么关系。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如学习“电磁感应”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利用哪些方法能够产生感应电流;在例题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路解题;在课外活动中,可让学生自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让学生讨论在拔河时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便有利于取胜;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选择实验仪器并设计实验方案;在布置作业时,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于同一个问题,尽管可以运用发散思维,找出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创意或操作方法,但教师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将它们进行全面细致地比较与筛选,从中选定一个最优者。这就是说,在注重发散思维的同时,也不应抛弃收敛思维。尽管过分追求收敛思维容易使人墨守成规,但在已有的理论框架内恰当地运用时,仍可有效地、稳定地取得一定进展。

要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必须将上述三种思维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期,进行广泛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中期,大胆运用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后期,严密地采取收敛思维。

3.巧用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分析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逆向思维。例如笔者曾这样问学生:“苹果从树上脱离后,为什么竖直向下落向地面而不向上运动?再如学习无线电波时,让学生说出与显像管或扬声器功能相反的电器元件是什么,调制的逆过程是什么等等。在习题教学中,为削弱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可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题。例如对于竖直上抛习题,将其上升过程转化为下落过程;又如透镜成像的计算利用光路可逆原理去处理,简化了解题思路。

五、介绍物理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史不仅展现了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且留下了很多研究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及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时,应注意再现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及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探索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感悟好奇和猜想在发现真理中的作用,感悟科学家们敏锐的观察力与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改善和提高培养人才的科学性与效率性,使之出现“有心栽花花更开”的人才辈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姚文思.物理教学及其心理学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地球自转篇6

关健词:地球;太阳;月球;围绕旋转;错觉

地球的自转与运转(公转),给人们观测宇宙带来太多的错觉。特别是错觉当中的错觉,很容易被人们认为不是错觉。太阳东起西落本来是一种错觉,在太阳东起西落的错觉当中,太阳会有旋转180°角度的错觉。如果太阳周围某个方位有星球,不但会有东起西落的错觉,还会有随太阳旋转180°角度的错觉。第二天,这些星球又回到了原来方位,在地球上用高倍望远镜观测,会使人们认为这些星球在白天已经围绕太阳运转了180°的角度,在晚上也继续围绕太阳运转了180°的角度。这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错觉。而不是这些星球在围绕太阳运转了360°的角度。就是使用哈勃望远镜观测或卫星探测,同样还是认为这种错觉而不是错觉,本来不围绕太阳运转的星球,也就误认为都在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在自转与运转,夜晚观测银河是静态,就已经肯定了地球不可能在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也是一种错觉。地球在永恒自转与运转,在地球上观测银河一定会有移动或旋转。夜晚在地球上观测银河是静态,充分说明银河白天在移动或旋转。夜晚没有移动或旋转。当然在白天与黑夜交替之时,也可以观测到银河也有移动或旋转。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一定会有移动或旋转,同时也说明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不管银河是不是在围绕太阳旋转,只要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一定会有移动和旋转。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哥白尼,推测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与其他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从此,人们不再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运转。其实哥白尼的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观点,存在有很多不符合人们在地球上观测宇宙自然景象的地方。不管银河是圆环状,或是圆孤状,还是无法测试长度的条线状,也不管地球是沿着银河运转,还是地球自转与运转永远向着银河方向,只要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就会有移动或旋转。冬季或近冬季出现日环食,夏季或近夏季出现日全食,也明显说明了哥白尼的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观点有错。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虽然是椭圆形轨道,但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改变,没有地球到月球距离的改变。如果地球运转到相距太阳较近时期(夏季),出现日全食。那么地球运转到相距太阳较远时期(冬季),也只能有日全食出现。如果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较远时期(冬季),出现日环食,那么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较近时期(夏季),也只能有日环食出现。而现实观测中,偏偏是冬季出现日环食,夏季出现日全食。充分证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不符合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太阳、地球、月球运转动态。只有地球不围绕太阳旋转,地球轨道圈在月球运转轨道圈之中的动态,才完全符合人们在地球上观测宇宙的真实状况(图1)。

亚里士多德也好,哥白尼也好,他们探讨地球与太阳的运转关系,主要是想用自己推测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但是,都不能客观解释宇宙中出现的自然景象。每当夜晚,在地球上的很多部位,都能清清楚楚观测到银河的位置没有移动,六个小时后,银河还是在原来的位置。如果说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转的话,在夜晚地球自转六个小时,在地球上观测银河会改变视觉角度约89.7534°。因为6个小时银河只能运转了约0.2466。[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一年,每天只旋转约0.9863°(360°÷365天)]。在地球上夜晚观测银河就会改变视觉角度,银河和其他行星也会像太阳、月球一样出现东起西落的错觉现象。不管银河是圆环状或是圆孤状,还是无法测试长度的线条状,也不管地球是沿着银河运转,还是自转与运转永远向着银河方向,只要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就会有移动或旋转。这充分证明了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

哥白尼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转的观点是否正确,再计算一下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速度,也可以说明问题。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每小时速度至少需要10万公里以上(按光速约为30万公里/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约8分钟计算),一百光年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每秒速度超过18840万公里,在宇宙中有没有这么快的神速呢?如果是两百光年、三百光年的行星,将又是怎样的速度呢?比每秒约30万公里的光速还要快600多倍的行星运转存不存在呢?与地球距离不等,也是无法计算其速度的所有星球,都要与地球同步围绕太阳旋转有可能吗?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每小时速度至少需要10万公里以上,而地球自转速度每小时约1669公里(地球直径12756公里×3.14÷24小时)。地球自转与运转速度差异如此巨大,地球自转会受到地球运转的巨大干扰,地球前进面与反面,以及侧面会出现很多很多变异现象,同一物体的重量会随地球自转与运转不断地改变,地球上的众多海洋也不可能形成“海拔平面”。因此,完全可以判断地球自转速度、比地球运转速度不会慢。同时也说明地球不可能围绕太阳运转。

有人认为其他星球不围绕太阳旋转,但地球还是有围绕太阳运转的可能。北斗七星在北,指南针指南,太阳从东方升起,很明显把地球的东、南、西、北已经定位,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地球人类的错觉东方,与错觉西方是很正常的感应,但并没有给地球人造成错觉北方,与错觉南方的感应。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其他星球不围绕太阳旋转,很明显,在地球上观测,太阳会有从东、南、西、北……等多方位升起的现象出现(图2)。

地球自转,这是客观实事存在的,地球各个不同部位太阳升起的时间差异,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地球的很多部位夜晚都能看到银河没有移动。如果不把银河、月球、地球、太阳联系在一起来测试地球与太阳运转的规律,就会出现差错。哥白尼推测的观点也好,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推测的观点也好,都不能真实的解释地球上观测到宇宙中的自然现象,证明他们推测有差错。

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当地球运转到

离太阳较近的时候(夏季),月球也运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的现象,只可能解释为日环食,如果解释为日全食,就没有日环食出现了。

当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较远的时候(冬季),月球也运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的现象,只可能出现日全食,如果解释出现日环食,也就永远没有日全食出现了。

很明显,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较近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夏季,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较远的时候是冬季。而现实当中,偏偏是夏季出现日全食和冬季出现日环食。不难看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错误。同时把地球和月球轨道圈设想成椭劂形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难道引力也有时大、时小的功能吗?很明显,这是维护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拼筹。

如果再把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较近时期解释为冬季,离太阳较远的时期解释为夏季,这明显是维护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观点的谬论。也证实了,现在全世界还没有寻找到太阳、地球、月球客观存在的真实运转动态。

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只要有目食和月食出现,就可以判断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和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圈,一定是在同一个平面,或相似同一个平面的平行状态,或两个平面有一定的角度。但是月球围绕地球一周,定要通过地球和太阳的连接线,以及太阳和地球连接线的延长线,否则就不可能有日食和月食出现,或永远没有日食和月食出现。同时也说明了,月球围绕地球一周,一定有一次太阳、月球、地球在‘条直线的现象出现和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的现象出现。那么每个月必须有一次日食和月食出现。而现实当中不是每月都有日食和月食出现,充分证明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月球也没有围绕地球旋转。

几百年以来,对于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转动态研究,为什么长期停留在哥白尼时代的认识水平呢?主要是有高学历、高智商的科学专家,对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观点深信不疑,又没有找到正确的天体动态,因此,导致对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观点,研究得越深,也就错得越远。

地球不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也不围绕地球运转。地球在太阳的一侧圈转(图3)。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在自己轨道圈上运转一周为一年,当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轨道远的时期为冬季,夜长日短,当地球运转到离太阳轨道近的时期为夏季,夜短日长。

地球不围绕太阳运转,月球也不围绕地球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是一种错觉。因为月球运转轨道圈,比地球运转轨道圈大,地球运转的轨道圈正好在月球运转轨道圈之中(图4)。

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与地球的运转轨道圈在月球轨道圈之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在夏季或近夏季出现日环食,在冬季或近冬季出现日全食,是有一定的道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就有可能成为客观事实。但是,在现实当中,偏偏是夏季或近夏季出现日全食,在冬季或近冬季出现日环食,说明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不符合大自然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只有地球不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运转轨道圈在月球运转轨道圈之中,才会夏季或近夏季出现日全食,冬季或近冬季出现日环食。也是太阳,地球,月球唯一客观存在的隐形运转动态。使人们很难发现,容易产生错觉。

月球运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就有可能出现日全食或日环食。当月球运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而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冬季),同时,地球、月球、太阳三者在一条直线的现象,出现的将是日环食(图5)。

地球离太阳较远,应当是冬季,如果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在冬季或近冬季出现日环食,在夏季也就只可能出现日环食,因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没有改变,在地球上观测,月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都不能全部遮住太阳,难道月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就能全部遮住太阳吗?

当月球运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而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夏季),同时,地球、月球、太阳三者在一条直线的现象,出现的将是日全食(图6)。

也就是说日全食只可能在夏季、近夏季,日环食只可能在冬季,近冬季出现。在夏季或近夏季出现日全食,在冬季或近冬季出现日环食,就已经证实地球不可能围绕太阳运转,月球也不可能围绕地球运转。同时也说明了月食、月偏食也只能在夏季或近夏季,冬季或近冬季出现。在春季或近春季、秋季或近秋季没有日食和月食出现,也否定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

在有自转、又有运转的地球上观测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视觉角度。特别是观测离地球较近,与地球一样,不围绕太阳运转,也有轨道圈运转的星球,会有围绕太阳运转的错觉和轨道圈是椭圆形的错觉。甚至还有在围绕太阳运转过程中有快、有慢、有时出现逆行等等奇异现象。这就是人们坐旋转地球、观旋转星球产生错觉当中的错觉。

地球、月球、太阳运转动态,能成为千古之谜,主要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与地球不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运转轨道圈在月球运转轨道圈之中,这两种动态有太多相似之处,使人们产生错觉。历法的推算、季节气候的变化、日食与月食的测试,地球到太阳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地球到月球最远和最近的距离,月球到太阳最远和最近的距离等等,都完全吻合。人们为了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根据地球在自己轨道上运转,到太阳距离的变换,设想成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圈是椭圆形,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虽然太阳也是永远在地球与银河之间,但是太阳不是在地球和在地球上观测到的那段银河之间。而是在不断变换的银河段和地球之间。那么每天夜晚观测银河就会变换形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然科学不可以有半点虚假,在夜晚地球也在自转,观测银河的位置没有移动,充分证明,太阳的位置永远是在地球与银河之间。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而是在太阳一侧圈转。地球自转也是向着太阳和银河方向,因此不管是春、夏、秋、冬,夜晚在地球上观测银河不会移动(图7)。

地球自转篇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3、时间:一年。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节气日 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三、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地球自转篇8

到了一亿年前的晚石炭纪,每年约为385天;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每年约为376天;而现在一年只有365.25天。天体物理学的计算,证明了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科学家将此现象解释为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引起的。

石英钟的发明,使人们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时间。通过石英钟记时观测日地的相对运动,发现在一年内地球自转存在着时快时慢的周期性变化:春季自转变慢,秋季加快。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认为,引起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与地球上的大气和冰的季节性变化有关。此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重元素下沉、向地心集中,轻元素上浮,岩浆喷发等,都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除了地球的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这是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最远点与最近点相差约500万千米。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近,受太阳引力的作用越强,速度越快。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时则相反,运行速度减慢。

还有,地球自动轴与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并不稳定,而是像一个陀螺在地球轨道面上作圆锥形的旋转。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如一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围绕着这个点不规划地画着圆圈。地轴指向的这种不规则,是地球的运动所造成的。

科学家还发现,地球运动时,地轴向天空画的圆圈并不规整。就是说地轴根本就不是在圆周上的移动,而是在圆周以外作周期性的摆动,摆幅为9″。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而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地球就像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一边时快时慢、摇摇摆摆地绕日运动着,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着。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道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着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不息,这种奔波可能自它形成时起便开始了。

地球自转篇9

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有地球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看作圆形轨道).其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其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则以下关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轨道{度比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低

B.它的运行速度比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

C.它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和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D.该卫星始终位于地球某条经线的正上方

此题的D选项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与讨论,主要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卫星是否能始终位于某条经线正上方和地球一起转动.有的同学认为既然卫星的运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那么卫星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度一定等于地球转过的角度,也有的同学认为如果与地球同步卫星比较,倾斜地球同步卫星在经过赤道时与地球同步卫星有相同大小的速度,则在自转方向的分速度则小于地球同步卫星速度.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笔者也与其他老师探讨这个问题,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地球倾斜同步卫星应该始终位于某条经线的正上方,追问其依据,很多老师认为同于上述第一个观点,只是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卫星还有一个分运动,就是相对于某一条径线来回运动,D选项可选.

那么,倾斜地球同步卫星始终位于地球某条经线的正上方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请看下面的分析.

方法一速度分解,从而比较角速度大小

如图1,虚线a、b分别为倾斜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示意图,倾斜轨道的倾角为θ.虚线OO′为地球自转轴,A、B分别是倾斜同步卫星轨道的纬度最高点、与赤道平面的交点.对A点的运动进行讨论,其运动速度为v,此时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可以表达为ωA=vRcosθ>vR,其中ω0表示同步卫星的运动角速度,R为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由上分析可知,在轨道的A点,倾斜同步卫星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大于地球自转角速度,它相对地球向东转动.

对B点的运动进行同样的讨论,其垂直地轴的线速度分量为vB′=vcosθ

由上述分析知,倾斜同步卫星虽然运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但它在运动过程中的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时而大于地球自转角速度,时而小于地球自转角速度,这样不可能总在某一经线的正上方.

方法二写出卫星绕地轴转过的角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如图2,I为倾斜地球同步卫星的圆形轨道示意图,II为其在赤道平面的投影,它们的夹角为θ,投影为一椭圆.假设卫星从轨道上C点运动到A点的时间为t,则在倾斜平面上,其转过角度为∠AOC=ωt.将A点投影到在赤道平面上,构成直角AOA′,再过A点作OC的垂线,垂足为B,将B点投影到在赤道平面上,这样构成矩形ABB′A′.卫星投影在赤道平面上转过的角度为=∠B′OA′,此角度即为卫星绕地轴转过的角度.设轨道半径为R,由图2利用几何关系得:

OA=R,OB=Rcosωt,AB=Rsinωt,

OB′=OBcosθ,A′B′=AB,

地球自转篇10

接发球技术是乒乓球比赛中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有一半的球要从接发球状态开始,如果接不好对方发球,不仅会导致直接失分,还会增加心理紧张和压力,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使自己处于被动局面。反之如果掌握很好的接发球技术,在比赛中就会得心应手,甚至超常发挥。正确的接发球技术应包括正确的准备姿势及站位、对来球的合理判断、针对来球的不同回击方法。

1.1正确的准备姿势及站位

正确的准备姿势指接发球时要保持膝关节的适度弯曲,脚跟微微提起,两脚左右开立,略宽与肩,重心稍前倾,落于两脚掌之间。站位的合理性主要是通过这种站位可有效顾及到对方的位置来体现。要根据发球者的动作来选择,球台的偏左侧站位或偏右侧站位:当对方用正手在球台右方发球,站位可偏右一些;如果对方用反手或侧身在球台左方发球,站位就偏左一些。正确的准备姿势和合理的站位是接发球的基础,只有选择好站位,才能更好地把对方发出来的各种落点和各种变化的球回击过去,同时还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1.2对来球的合理判断

在比赛中,接发球可以转被动为主动,技术难度大,要求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稳定,判断反应快。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接发球的方式和效果。要正确判断对方发球的旋转性质、旋转速度及弧线和落点,需观察判断来球的各种信息,包括对落点的判断,对旋转的判断,对弧线的判断等,才可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分析。接发球时,首先要根据对方站位选择自己的站位;同时要观察对方发球前的引拍姿势、球拍触球瞬间摩擦球的方向,来判断球的旋转性质;根据对方发球时挥臂动作的幅度和手腕用力的大小,来判断球的落点和旋转的强弱;接着要从发球的第一落点来判断该球的长短。当球从对方球台跳到我方球台的过程中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作出回应,选择不同的接球方法。

1.3针对来球的不同回击方法

1.3.1回击上下旋转球的方法

回击上旋球时,拍型稍前倾,以推挡或攻球的方法回击球的中上部;回击下旋转球时,拍型稍后仰,以搓摆短撇点撂球等形式,回击球的中下部,根据运动员水平的高低还可选择拧或拉弧圈球的方法回击。

1.3.2回击侧旋球的方法

侧旋球可分为左侧上下旋转和右侧上下旋转,回击时可以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技术水平针对球的旋转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平均水平的运动员都回击时可采用逆侧旋转的方法,来球为左侧上下旋球时,运动员可在回击上下旋球的基础上将拍面略向左倾斜,回击球的右侧部,抵消来球自身的左侧旋力量,使球变成右下旋球;来球为右侧上下旋球时,拍面可略向右倾斜,回击球的左侧部,使球产生左侧旋转转为右侧旋力球。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还可采用顺着来球的侧旋转方向回击球,根据来球的性质,回击时顺来球的旋转方向摩擦球,在原有旋转的基础上增加旋转,使回击过去的球具有更强的旋转,如对方发左半台的左侧上旋球,可选用顺左侧旋转的方法回击,能来球以更强的旋转按原旋转方向返回,这是一种回击侧上下旋转球的较凶狠且有实效的方法,这种回击球的方法可以使接发球者变被动为主动。

2制定有效的接发球的训练方法

(1)对于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而言,他们已经有扎实的基本功,比赛中要取得胜利,首先在思想上要争取主动,要做到能主动进攻时尽力抢好落点,在保证命中率的基础上争取连续进攻,接发球被动时无论是摆短、搓长、或轻挑都要在可控的范围内给对方制造难度,变换来球的节奏,使对手不容易上手,给自己创造反击的机会,这种主动意识很重要。

(2)平时训练要结合实战,要让训练跟比赛结合起来,进行不定点的长、短球结合的接发球练习。练习中注重提高接发球控制与反控制能力,有意识地控制落点,提高接发球的实效性。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在平时的接发球定点训练中接得很好,但在比赛中接发球却失分很多,这说明平时的训练与实战结合的不够。

(3)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全面提高。训练计划要因人而异,根据运动员个人打法不同,特长不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每名运动员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自己的薄弱环节,做到技术均衡,才能不受对方牵制全面、灵活地接好各发球,为进攻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