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需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1:21:38

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范文篇1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表2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信息需求范文篇2

1目前医院管理信息需求基本状况及特点

医院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医疗行业与医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不同层次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基本状况及特点[2-5],从应用角度看,医院管理信息需求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1信息渠道通畅与多样性: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在医院医疗管理实际中,主要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直接获取病人各种诊断、治疗、检验、检查等决策支持信息,其次是通过Internet上的各种搜索引擎来方便快捷的查找各种有用信息,也有通过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检索专业文献,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医院医、教、研和预防保健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特性,要求获取信息的渠道必须通畅和多样。

1.2信息获取全方位与准确性:医疗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管理人员必须全方位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临床各项工作相关的有效信息资源,只有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于临床医、教、研和预防保健等工作,才能保证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为解决特定医护问题,快速全面详细的获取最可靠的医疗信息,依此去准确判断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对医院不同的信息用户,全方位、快速准确及时获取医疗活动信息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管理者也不例外。

1.3信息高质量与有效性:质量是信息价值的首要特质,医院的数据资源浩瀚、内容繁杂且涉及面广,医院管理决策过程决定了管理者所要求获取的信息必须质量高、实用性强,同时可根据对信息应用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高效的整合各种资源,使其成为能实现医院层次管理的决策信息。只有各项管理决策基于对医院实际工作所需高质量信息资源的分析加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才能为各级管理人员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高质量与有效性是管理者对信息需求不可或缺的特性之一。

1.4信息利用宏观性与时效性:现代医院管理模式下,管理与信息资源相辅相成,不同的管理过程需要不同的信息资源来支撑。当面临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管理者如果仅依靠经验和个人意志行使其管理职能,不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获取有用信息做决策支持,要解决遇到的问题几乎行不通。为此各级管理人员在计划和决策中就必须充分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应用,惟有此才能使医院管理过程在科学信息的支撑下,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监控与反馈循环系统,以达到优化内部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信息利用的宏观性和时效性是管理者对信息需求最重要的基本特点。

2制约医院管理信息需求应用的主要因素

纵观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医院信息系统是目前医院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和首要方式,就此而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好坏就成为直接制约医院信息需求应用的主要因素,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2.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和系统资源不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医院运营管理的各项需求,因此,能否正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模式和理念,规范医院行政管理流程,构建新的医疗服务工作流程,实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成为衡量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与国外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相比较,国内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停留在以理清病人费用为主的医嘱输入层次上,加上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在临床医学知识库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相对滞后,就使得医护人员对电子病历的了解和认识非常少,根本谈不上应用,这种情况下,要从医院信息系统里面提取信息就变成空中楼阁。故此现实中医院信息系统使用后基本上没有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综合效益。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和系统资源不完善是直接导致医院管理跟不上时展步伐的重要因素。

2.2管理者缺乏对医院信息系统中医疗资源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被称为“一把手工程”,如果一个医院或者部门的“一把手”对信息化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重视,那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整体就好,反之,如果医院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对信息化建设漠不关心,认为信息化可有可无,那么即使是建立了信息系统也是形同虚设。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一项牵一动百的系统工程,需要单位“一把手”和“部门一把手”统筹协调,调配各种资源,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只有“一把手高”度重视并了解医院信息系统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医院管理才能跨入现代化管理的行列。

2.3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梯队断层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仍然没有长效科学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机制,种种原因使得多数医院依然沿用“传、帮、带”的人才培养形式,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就是医院在以高薪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不重视内部员工的培养,使得员工的观念和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使他们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当今的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尤其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急需既有医学背景又懂计算机等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加快医院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尽快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改进医院管理信息需求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3.1大力推进医疗信息国际与国内标准化应用:信息标准化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石,首先医院信息系统必须按照卫生部颁布HIS技术要求,严格遵循国际与国内标准[6],以保证各种医疗资源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各医疗机构的信息能集成交互共享: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收集、和积极推进相应国际标准的应用,加快制定和公布国内标准,加大信息标准化工作推行应用监管工作的力度,尤其加快HL7(HealthLever7)在国内研究和推广工作。

3.2管理者转变观念调整策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服务的显著特征是:服务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服务内容的知识化、创新化:服务方式的网络化、虚拟化:服务手段的集成化、智能化:服务对象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人员的专家化、团队化:服务经营的产业化、效益化:服务过程的全程化、一体化。因此,管理者只有转换观念调整发展策略,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迎接挑战,才能在传统的医疗信息服务中寻求发展和创新,使信息服务变成知识服务,真正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支撑力。

3.3健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机制: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高素质医学信息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现象,这不仅制约医院实现知识服务的进程,而且也影响与国际信息行业水平接轨的速度,为此医院各级领导应高瞻远瞩,尽快建立健全培养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人才的机制,要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促使信息行业在医院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医院还要加速医学信息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提升医学信息在医院整体的学术水平。

信息需求范文篇3

编制“*”信息化规划是区政府今年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摸清区属各单位信息化应用现状和建设需求,特进行问卷调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目的

信息化建设是增强我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城区信息化水平、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区委、区政府的富民强区的重大举措。为了充分了解区属各单位信息化应用现状和建设需求,调动区属各单位参与数字余杭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特组织此次调查。

信息需求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需求竞争情报外包

对情报用户的研究是情报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的研究,可以为文献情报机构提供工作依据[1]。企业是信息情报机构重要的用户。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正确决策和合理规划的前提,是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成功营销的保证,是高水平研发的向导。缺乏必要信息的企业犹如盲人骑瞎马。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积极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有强烈的信息需求,而且企业需要的信息多数埋藏于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中。目前信息激增、信息泛滥的现状,增加了获取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有用信息的难度。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图书情报机构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以被动的接受信息查询服务为主,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试图在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案例,探讨公共图书情报机构给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情报外包服务的可行方式。

1.企业的信息需求

企业需要的信息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这里只讨论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从一般环境到具体环境。

1.1一般环境信息

1)政治法律信息。例如国家的政治事件、政治方针、法律法令等。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环保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2)经济信息。例如利率、通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一般商业周期等。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中国加入WTO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处于经济衰退和经济增长环境中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3)社会信息。企业必须注意社会价值观、风俗、品位、生活方式的变化,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预期。例如在美国通货膨胀、妇女运动、高离婚率导致妇女就业率上升,造成女性购物时间、购物方式、商品喜好、生活习惯一系列变化以及公司对女职员的招聘和管理上的变化;再如国内城市居民过年到餐馆定年夜饭给餐饮业增加了商机。

4)技术信息。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领先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新技术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带来产品更新换代,推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创新,导致企业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研发方式等工作方式的变化。技术信息因此可以分为与产品有关的技术信息、与生产过程有关的技术信息、与管理销售等工作方式有关的技术信息。

5)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其它信息。企业供应商所在地发生的地震、台风、洪水等恶劣自然灾害会影响企业的供应采购,而产品销售地区的自然灾害会影响顾客群体的购买力。1999年台湾的地震直接造成大陆计算机配件的价格上涨。

1.2具体环境信息

不同的企业身处不同的具体环境。对大多数企业,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其它相关社会团体都是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具体环境信息可以分为供应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信息。

1)供应信息。企业连续稳定地运行,需要从外界获得原材料、设备、能源动力、人员、技术、信息、资金等输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的产品制造商或经销商、提供技术或信息服务以及其它协作服务的服务商、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或股东、提供劳动力的人才市场等共同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2]。企业管理者寻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保证所需投入的持续稳定供应。所需投入的不可获得、延误、质量偏差、价格上涨均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新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希望与为数不多的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把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样一来企业就需要从全社会的供应商中根据企业的实力(资产、管理、人才、知识、营销等方面)和表现业绩(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时间、服务水平、合作态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总之,企业需要充分的供应信息,密切关注供应商,关注企业采购市场的供应形势、不确定性及可能的替代供应方式。

2)顾客需求信息。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和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无不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市场策略和产品策略。在顾客需求信息中,企业尤其注意研究大客户的需求变化。

3)竞争对手信息。身处残酷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行为并时刻准备做出反应。搜集、整理、提供竞争对手信息是信息服务的重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日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竞争对手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领导层、组织结构、资本状况、企业规模、战略方针、公众形象、经营特点、目标市场、产品性能、技术特长、生产方式、管理水平、战术措施等等。竞争对手信息可以部分地从公开出版物(包括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上关于竞争对手的介绍、报道、专访、广告、招聘启事等以及竞争对手企业员工发表的论文中获得。不仅仔细研究现有的竞争对手,而且要善于发现产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形成的竞争威胁,关注潜在的竞争对手。

4)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信息。政府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者,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调控企业的行为,政府的作用限制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选择范围,同时也给一些企业提供新的机会。事实上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花费人力、财力去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企业决不能忽视各级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措施。除政府机构外,消费者协会、新闻舆论部门等社会相关团体也对企业施加影响。国际上著名的绿色和平组织经过不懈努力,已经迫使捕鲸业、金强鱼捕捞业及海豹皮制品业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做出显著改变。

一个企业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通过研究外部环境信息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分析内部信息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调整企业的战略战术,谋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nbs

p;

明确企业信息需求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方面Individual公司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案例研究[3]

Individual公司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百灵顿,为客户提供剪报、信息查询等服务,公司的客户包括郎讯、麦肯锡、太阳、雅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是特殊的、不断变化的,Individual挑选满足客户需要的信息及时通过传真、电子邮件、计算机在线服务等方式传送给客户。

Individual的客户购买信息服务的目的是避开公开传媒上大量与企业无关的信息,也不必要去掌握复杂的网上信息搜索操作命令,直接得到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Individual的做法是,在同客户签订了服务合同后,派一名业务经理去搞清楚客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业务经理与客户代表把信息需求变成简洁、清晰、可操作的描述,例如关于“信息技术在家庭保健方面的新应用”或“日本半导体公司开发新产品方面的文章”等。业务经理把客户需求输入到公司的SMART系统(一个文本处理和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每天在SMART系统的帮助下从400多个信息源获得12000条信息,挑选最可能满足需求的信息按客户选择的方式送达客户。每一周,Individual通过传真或计算机网络请新客户评价所提供的每一条信息,分为“不相关”、“差不多相关”和“很相关”。把客户的评价结果再输入到SMART系统中以改进系统的表现。开始,多数客户发现只有40%到60%的信息差不多相关或很相关,四五个星期以后可以达到80%到90%。此后,Individual公司减少让客户评价的频率,也基本上能赶上客户变化的需求。Individual会按客户要求增加信息源,利用新的信息查询方法,为此需要订购新的刊物、购买新的网上数据库、添置新的处理设备。Individual有30000多客户,客户保持率在85%到90%。

Individual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公司在信息源和信息查询上的专长,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挑选客户需要的信息,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节省客户在信息获取上的投资和时间。Individual有数量可观的客户群,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3.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企业经营方式上的新趋势是企业集中精力于自身有专长的核心领域,把零配件供应、物流配送、各种专业服务等通过外包来解决,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时间,避免管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难度,同时通过选择专业化的供应商可以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DELL公司是成功外包的典型企业。信息服务的外包也是大势所趋。面对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加入WTO的冲击,我国企业对信息情报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视[4],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信息情报也是一种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有图书馆、情报室等常设机构,但不可能拥有社会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丰富的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也没有信息处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信息激增使企业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增加,外包信息服务是节省企业金钱和时间的有效办法。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对企业信息搜集方法的调查[4],从公开报刊信息资料(包括报刊杂志、政府文件、会议资料、专利报导、网上信息、专业数据库、手册年鉴、技术报告等)是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它的信息获取途径还有对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的实地调查、定向跟踪搜集等[5]。公共图书信息机构可以先从具有信息资源优势、设备优势、专业优势的公开信息渠道信息服务开始,再扩展到其它渠道。可以提供定期信息服务,也可以依据客户要求提供及时专题信息服务;先提供常规信息搜集、检索、查询服务,再提供信息分析、对策建议等高层次服务。

企业信息需求的分析提供了信息产品的内容要求,Individual公司的案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文献[6]对文献情报机构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进行了初步探讨。当然,我国企业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还不成熟,需要做艰苦的市场开发、市场培育工作,业务宣传、品牌创建、促销策略、客户关系、服务方式、信息情报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规范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外,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外包服务,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明,陈劲.科学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的理论探讨.图书情报工作.1995(3):23-26

2.[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B.JosephPineⅡ,DonPeppers,MarthaRogers.DoYouWanttoKeepYourC

ustomersForever?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95:103-112

4.谢新洲,李娜,黄绍起.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的实态调查(下).情报学报.2001(4):434-442

信息需求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对策研究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把科技成果引人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组或生产函数的转移。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采取的将科技与市场需求能动地结合起来,并创造出新产品,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刺激和重创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性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产品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加快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向生产力转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社会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经历三个阶段:新构思产生与形成阶段、研究与开发阶段、应用与扩散阶段。它是从一个创新性的构思出发到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因为它是在一系列信息刺激下引起的。因此,认识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竟争力。

1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需求

1.1新构思产生与形成阶段的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导向机制,任何技术创新的动力均来自社会需求。创新者根据获取的市场信息或知识信息,分析用户需求、自身技术实力和实现的可能性,融合成技术创新构想。具体地说,新构思的产生与形成一方面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企业技术能力、市场竞争等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在竞争市场中根据人们潜在需求,超前进行研究与开发。如多功能家用电脑,高清晰、多频道(2朋个以上)数字彩色电视机等等,在构思、研究与开发初期都是走在现实消费需求前面,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主流。

在构思阶段,创新者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创新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社会需求动向分析、政策法规与创新环境分析以及企业自身状况分析等。它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信息需求量大,有科技动向信息(科技成果、国内外专利)、技术信息(国内外最新技术、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技术拟引进或研究开发的具体技术指标、技术推广和改造情况)、政策法规信息(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科技发展政策、经济法规)、竞争信息(企业竞争对手的技术实力、生产规模、竞争策略以及潜在对手加人的可能性)、经济走向信息(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及其发展战略、国内资金变动趋势)、社会需求动向信息(同类及相关产品的需求动态、各层次各类型不同区域的社会需求状况)、企业内部信息(企业现有技术水平、新技术与技术创新实力)。

1.2研究与开发阶段的信息需求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占据其核心地位。功能表现为:a.接受企业生产系统提出的各种技术创新要求,据此提出各种创新方案的构思,最终形成可在生产系统中实现商品化生产的成熟技术方案,使技术创新得以实现;b.根据企业情报系统提供的各种情报信息,对可能应用于本企业的新技术成果或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形成新技术方案设想,向企业决策系统提出创新建议;c.直接接受企业决策系统的创新指令,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的研究与开发。它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有产品动向(同类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性能、结构、材料、质量及其发展趋势)、生产工艺状况信息(国内外最新工艺技术、工艺管理水平及其发展动向)、标准信息(相关产品或同类产品的国内外设计标准)、企业自身状况信息(生产条件、生产能力)。

1.3应用与扩散阶段的信息需求企业技术创新的应用与扩散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尽快把创新成果或物化的商品推向市场,向社会转移扩散,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效益。为此,企业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动用各种渠道向用户传播新产品,同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论与方法、现代电子商务理论与方法,学习国内外相关企业开拓市场的先进经验,制定本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对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创新、市场状况(销售情况及销售方式、用户消费情况)、市场竞争状况(市场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人员结构、销售渠道、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分布状况)、售后服务等。

2企业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实现的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信息需求仅仅是信息需求行为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这些信息需求。然而,信息需求的实现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创新者的心理素质、需求表达能力、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意识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企业实力、信息价格大小以及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等。主观因素不仅对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共同作用,产生综合影响。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需求的实现比其产生复杂而艰巨。针对一般情况,笔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立足观念创新,增强信息需求意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相互联系的,但前提首先是观念创新。只有观念创新,才能使创新者的思想得以解放,灵敏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只有观念创新,才能使创新者的思想得以提高,并积极地进行自我超越,这其中包括对知识、技术的认识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只有观念创新,才能使创新者增强信息需求意识,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使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成为一种可能。

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仍然不足,尽管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尚未形成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反过来又增加技术创新投人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因此,需要在观念上不断创新,提高认识,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决定,增强信息需求意识,让创新者懂得,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无论在生产过程还是在经营过程中,都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意识地去实现信息需求。

2.2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和完善企业信息机构企业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需要许多硬件,这些硬件主要包括信息机构的建立、资金的投人、信息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信息服务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等。在实现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企业应首先注重信息机构的建设,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资金投人,逐步加以完善。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的费用支出在逐年增加(见表1),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见表2),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为此,国务院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促使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要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国家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加大资金投人,为企业信息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经济基础。因此,企业领导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情报信息工作,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增强的前提下,逐年增加信息机构的实际经费投人,以保证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

2.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信息需求实现的梁道企业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既需要企业内部信息服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外部信息服务部门的鼎力相助。高校与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力量的重要方面军,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与科研机构面向国民经济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正逐年增加,每年都取得一大批实用价值高的科研成果(见表3)。同时,高校与科研机构图书馆是文献情报信息中心,收藏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料,如专利文献、中外文期刊、科技经济政策法规、文摘、索引以及设计标准等等,对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高校、科研机构等彼此独立、功能各异的信息服务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机构,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各单位信息人员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企业将研究开发经费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建立彼此间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收取有关的最新信息。高校、科研机构则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定向有偿地转给企业,或与企业建立持久的互惠关系,以技术人股的方式加入到企业中去,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创新获得的利润分成。

2.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需求实现的速度和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更为方便、快捷的高速通道,使信息需求实现的水平、质量、速度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据1侧洲年国家科委信息司的调查,大企业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和服务都表示浓厚兴趣,有30%左右的企业建立了计算机中心;20%的大企业建立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LMS);10%左右的企业已制作网上主页,以便通过因特网进行信息交流;80%的大企业正着手制作主页并申请因特网域名,以便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的一切优势,提高竞争实力。目前,在1图家大企业中,信息的获取有44.5%来自信息网,38.5%通过计算机检索使信息需求得以实现。然而,这一切对于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已配置的现代技术设备,建立网络终端和企业内联网,借助因特网以及其他信息网络,增加信息需求实现的路径,从不同信息载体中获取各种信息资源,扩大信息搜集的范围。同时,广泛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信息处理和利用的速度与准确性。

2.5培养高素质的企业信息人才队伍,强化信息需求实现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的实现最终要靠人才来完成。大力培养企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是信息需求实现的基础与前提。据统计,我国大企业中每千名职工拥有专职信息人员仅1.7名。由于企业专职信息人员的缺乏,使得信息需求的表达与理解难以达到要求,影响了信息需求的实现,这在计算机检索中尤为突出,往往因词不达意造成漏检、误检。目前,多数企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等方面仍以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自动化处理程度不高,这使得信息处理效率普遍较低。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专业又通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信息人才队伍,是技术创新中信息需求实现的一种必然要求。首先,企业应注重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并在培养上下功夫。如对他们进行情报信息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等等,使他们不仅掌握各类信息资源和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技术,而且学会正确建立检索策略和准确分析信息的方法,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对最新信息做出敏锐的反应,同时准确作出分析和判断。其次,积极引进和吸收信息人才,对他们进行非本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具备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这包括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其优越条件应勇于向信息人才倾斜,促使他们的才能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今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8)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张本奇.市场经济中大型国企的信息需求与保障.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6)

4查先进现代企业信息需求及其实现.情报资料工作,1995;(3)

5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决定经济管理文摘,l999;(17)

6杨惠荣.情报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与对策.情报杂志,1999;(1)

7娄策群.企业产品创新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报科学,1999;(5)

信息需求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政策政策制定政策需求

国家信息政策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源于对科技情报政策的研究。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仍以科技情报政策为主要对象。首先。研究者多是科技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其次。在术语运用方面,“科技情报政策”的使用频率比“国家信息政策”要高得多。尽管如此,目前从宏观上对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笔者以为,国家信息政策过程与所有政策过程一样.都是以政策需求为起点的.因此,在研究国家信息政策时.信息政策需求的分析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只有弄清了实际的政策需求背景。才有可能准确地界定国家信息政策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制定出来的国家信息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解决国家信息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信息政策需求做一简要分析。

一、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政策需求

在当今中国,“信息是一种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资源。信息也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据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产生720亿条各种介质的信息,如果一条信息按100字节估算.则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信息量约为72万亿字节。要从如此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确非易事。这就需要对信息实施有效管理,有效的管理是使信息成为资源的前提条件。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源中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查找出自己所需的最准确、最完整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普通公众对法律信息、娱乐信息、医疗保健等El常生活信息的需求与El俱增。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级领导对各种决策信息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国家更是将信息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号召“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国家通过各种传媒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信息意识大大增强,社会信息需求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十分迫切。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制定国家信息、政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政策需求主要包括:

(一)如何完整地收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的积累是开发利用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得完备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在中国,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一个国家而言,国内正式出版的文献的收集工作.在所有信息收集工作中,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中国的呈缴本制度实施的时间不可说不长.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以国家图书馆为例.1992年该馆只收到呈缴本3.3万种,离应收藏的数目尚差2万种左右。这说明呈缴本制度尚欠完善。其次.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大量的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产品报告等长期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在这方面。国家也一直未有系统的政策出台。许多非正式出版物所蕴含的信息,正好符合人们快、新、准的要求。因此系统地收集非正式出版物已刻不容缓。再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研、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领域均增加了对国外文献信息的需求,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收集所有国外出版物,这里就存在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国外出版物、国内文献信息机构如何合理地分工等问题。以上所有文献信息收集方面的问题,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如何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它不会因为使用而贬值,相反,会因为被有效利用而增值,而信息的交流则为信息资源的增值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方面,中国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信息机构或部门之问缺乏合作,部门分割,门户林立,该交流的信息不交流,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信息资源的闲置与短缺两个极端并存,用户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而一些生产和提供信息的部门却将宝贵的资源束之高阁,任凭其随时间的消逝而丧失价值。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对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其次,为了促进信息交流,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建设正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铺开。“八五”期间,中国政府投资250亿元.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12个大型信息系统,为促进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但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较难相互兼容、横向联网,为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造成了障碍。消除这些障碍,促进信息交流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开始注意增加信息栏目的比重,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经常传播各种娱乐、招聘、广告和商品供需等方面的信息。如何使这种信息报道标准化、规范化,如何减少其中的伪信息成分.增加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这些问题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在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中正确选择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能力与效率,使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开发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从而革命性地提高了获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效率,创造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潜力无穷的生产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快、复杂多样化的发展,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技术、选择技术,如何正确地评估技术,及时地认识新技术的潜力以及决定技术的开发方向.尤其是如何结合本国的国情引进和利用技术等问题,对于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政策需求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显得更为迫切。

二、信息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政策需求

从2O世纪5O年代起,信息产业从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兴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基础结构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据美国信息经济产业协会第26届年会报道,世界信息产业在2000年的市场销售额超过9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由于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高增值、高投入、低损耗、无公害、先导性等特征,因而容易受到各国政策的高度重视,其发展前景是相当光明的。

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几个主要行业来看,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很不够。计算机产业方面,“七五”期间,计算机产值年均增长19.4,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为世界计算机产值的3‰。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虽在零部件产品方面有局部优势,但总的来说,基础技术落后,还是一种内向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软件产业方面,“七五”期间取得了一批攻关成果,但生产工程化的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软件人员力量分散,软件水平低.对软件管理差.大型软件主要依赖进VI,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通讯产业在“七五”期间有很大发展,通讯与信息服务相结合.正在成为通讯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数据库产业方面,我国刚刚起步,数值型、事实型数据库的比重在提高.而文献型数据库的比重在下降,且数据库规模小,水平低.需求不足.服务落后。有关调查显示,自建数据库的利用率只有3左右。总的来说.中国的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很低,有待进一步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必然会对信息政策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一)如何改革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信息企业的经营机制。首先,中国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一死二散三乱”的弊病,这在信息服务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咨询业为例,中国现有的咨询机构中,既有隶属于党政部门的,也有由派和群众团体兴办的。既有独立的咨询企业,又有事业型的附属机构,但至今仍没有全国性的归口领导部门和行业管理组织。国家对咨询业缺少规划和计划指导,没有明确的咨询业发展规划、发展步骤和目标.没有将咨询业纳入计划指导的范围制定政策和措施,任其自生自长。咨询业缺乏管理制度,包括市场管理制度、机构与人员资格审查制度等。国家缺乏对咨询人员职业道德标准确定的管理。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中国信息企业的数量不多,虽然比政策机关的信息部门有活力,但也存在着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国家应该如何扶植信息产业。世界各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显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从技术上讲,信息产业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还会导致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管理上讲,信息产业通过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会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解放和促进生产力.从经济上讲,信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会把工业化经济引向信息化经济,并通过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在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将有利于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信息产业又是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国家扶植。政策应如何向信息产业方面倾斜,如何从投资上扶植信息产业,如何在信息产业各行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投资总额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需要信息政策给予解决的。

(三)如何推进信息商品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在信息服务业中,有事业型的,也有经营型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信息服务业大多以事业型为主。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的商品性质的确认,使得“信息是商品”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如何在信息服务业中提高经营型信息服务业的比重,如何提高事业型信息服务业中有偿服务的比重,这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

(四)如何促进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信息产业能否均衡发展,不仅影响到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与经济效益.还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合理使用与节约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有限投资,有利于建立最优的信息产业地区结构。然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很大.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有迟有早、有快有慢。如何促进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如何协调城市与农村、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协调各信息产业部门、行业之间的关系,这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运用产生的政策需求

1964年数字计算机的问世和第一颗通讯卫星的升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两个代表性事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以C+C(Computer+Communication)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2O世纪下半叶开始,对整个社会文明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和非常广泛的变革后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更深更广地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不断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和新难题。

在中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并不慢。2O年前甚至10年前,对一般中国人而言还相当陌生和神秘的计算机和复印机等,现在已被频繁而广泛地运用,而且中国现在已有不少的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光盘、多媒体技术、可视图文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已逐步介绍到国内并开始被运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给许多国家造成过的问题,也同样是中国所要面对的。信息技术所导致的政策需求是强烈的和多方面的。而且新的政策需求还会不断产生出来。

(-)如何正确处理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技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轻而易举的复印、录像、复制和套录等技术手段,带来了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和令人震惊的纠纷,知识产权问题变得格外复杂和尖锐。首先,由于拷贝技术的发展,印刷体形式、磁存储形式和电子存储形式的信息都极容易被多次复制和扩散,使得知识产权、软件产权、数据库产权的保护难度上升,知识生产者和数据库生产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和威胁。信息领域中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其次,在联机检索系统的运用中,“套录”方式的运用意味着联机数据库有可能被分批“偷”出来。再次,在国际贸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数据流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有这些现象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合理分配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合理地保护知识产权?这些方面对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均提出了需求。

信息需求范文篇7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一个有效运行的证券市场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求摘要: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励相容。其中,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激励相容又必须通过信息进行引导和设计。因此,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证券市场本质上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其中,由投资者决策模式和决策变量所决定的信息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多年来,有关投资者信息需求在企业报告改进及证券市场探究中的重要功能已成共识,几乎没有争议。然而,现实中存在这样一对矛盾摘要:一方面,各方普遍认为投资者信息需求十分重要,企业报告的改进和发展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有关信息需求新问题的探究则相对缺乏。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会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在此方面所进行的努力。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其财务报表目标探究委员会在探究中考虑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包括摘要:谁需要财务报表;他们需要什么信息;在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中有多少能够由会计师提供;为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要求有一个怎样的结构等,首次明确了财务报表应当围绕用户需求改进的指导思想和探究框架。1978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0.1)中则明确提出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SFACNo.1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并回答了现行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哪些主要信息等新问题。1991年,AICPA为回应主要西方国家社会各界对现行企业报告模式的强烈批评,成立了财务报告非凡委员会(也称“Jenkins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探究企业究竟应当向各方面提供哪些信息、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否有必要从结构上进行改进等新问题。在历时三年的探究之后,Jenkins委员会首次将用户的信息需求划分为五种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新的企业报告综合模型。1997年,美国闻名的管理咨询公司ShellyTaylor.&Associates对世界上62家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和全球200家大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摘要:公司信息的供给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值得关注的探究及其发现,不但对美国及西方国家企业披露规则的发展走向和企业报告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影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和企业报告改革。

在国内,尽管近几年一些探究开始关注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吴联生,2000;周勤业等,2003)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这些探究的着眼点各不相同。迄今,专门针对中国机构投资者需求所做的系统探究依然匮乏。同时,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市场竞争和反“数字游戏”汇合而成的新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各个国家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认为,基于现有的信息环境,原有的探究结论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探究的印证,同时中国证券市场具有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双重性,改进中国企业的信息披露,迫切需要把握中国用户信息需求的典型特征。因此,关注并积极拓展企业信息需求探究的必要性,不仅仅表现为该探究主题本身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持续探索,还因为它是企业报告及其它众多探究命题的前提或基础。可以说,企业信息需求探究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或推进会计实践改革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企业信息的关键使用者——中国机构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全面调查,查明新的信息环境和制度背景下,信息使用者运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投资决策模式、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信息需求偏好以及他们对公司报告质量的评价等,从而提供来自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企业信息需求探究的新证据和解析,为有的放矢地改进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探究设计和调查说明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一般分成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我们选择机构投资者作为探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摘要:(1)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机构投资者均呈上升趋向。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使之获得长足发展,逐渐成为主导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截至2003年底,机构投资者的入市规模已占流通市值的55.7%26#37;,几乎是1998年的两倍(刘晓峰等,2004)。(2)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拥有较完备的专业知识及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强大能力,由于受过专业练习,他们通常使用先进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决策,对公司报告的认知程度一般高于其他群体。(3)作为职业投资者,为了在同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他们不仅需要仔细探究各个公司提供的公开报告,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未公开的信息,因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4)由于证券市场的日趋复杂,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存在,使个人投资者对专业机构的依靠性显著加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咨询建议,才使众多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得以实现。可见,机构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的改进方向,因而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选择国内机构投资者的范围包括摘要:综合类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等①。另外,为了确保探究质量,我们要求答卷者,必须是投资部门、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或证券投资运作人员。因为他们亲临投资工作第一线,是公司信息的主动需求者,对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切身感受和“共同知识”能够更好地保证调查的有效性。

(二)探究的新问题

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我们将所探究的新问题分为五类,(1)中国机构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2)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决策模型;(3)影响公司报告需求的因素;(4)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偏好;(5)中国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报告质量的评价等。根据上述新问题的性质,我们相应地设计了单选、多选、多选并排序等三类题型,以更好的把握答卷者的看法。

(三)探究和数据分析方法

本探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调查所取得的有效数据,我们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和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频数统计主要用于单选和多选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多选排序题的分析。由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将较复杂的新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从而能够对答题进行科学的排序。为此,我们根据所探究新问题的性质建立三级层次结构模型,并通过构造两两判定矩阵,以便对各选项的重要性做出科学比较②。另外,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2003年起,我们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对国内机构投资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和回收,共发出问卷140份,收回79份。问卷初审中,我们剔除了答卷者本身不直接从事投资或研发工作的问卷和回答不全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4份。

从有效问卷回答者的学历来看,本科22人,占40.7%26#37;,硕士24人,占44.4%26#37;,博士6人,占11.1%26#37;③。他们是公司信息的专业用户,具有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的“总体”应该能够代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司报告的“高阶”使用者。

(一)机构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

投资者为什么需要公司报告?或者说,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做什么?对这个新问题的回答实质上已经触及到整个财务会计的逻辑起点新问题。探究结果见表1.

表1机构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性排序

┏━━━━━┳━━━━━━━━━━━━┳━━━━━━━━━━━━┳━━━━━━┓

┃┃分析企业长期发展┃分析短期股价变动趋向┃参和上市┃

┃主要目的┃┃┃┃

┃┃前景以便获得未来分红┃以便获取价差┃公司管理┃

┣━━━━━╋━━━━━━━━━━━━╋━━━━━━━━━━━━╋━━━━━━┫

┃AHP权重┃O.371┃0.211┃0.077┃

┣━━━━━╋━━━━━━━━━━━━╋━━━━━━━━━━━━╋━━━━━━┫

┃排名┃1┃2┃5┃

┗━━━━━┻━━━━━━━━━━━━┻━━━━━━━━━━━━┻━━━━━━┛

表1机构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性排序(续)

┏━━━━━┳━━━━━━┳━━━━━┳━━━━━┓

┃┃确定资产┃┃┃

┃主要目的┃┃IPO定价┃其他┃

┃┃收购价格┃┃┃

┣━━━━━╋━━━━━━╋━━━━━╋━━━━━┫

┃AHP权重┃O.152┃0.137┃O.052┃

┣━━━━━╋━━━━━━╋━━━━━╋━━━━━┫

┃排名┃3┃4┃6┃

┗━━━━━┻━━━━━━┻━━━━━┻━━━━━┛

表1反映,当前机构投资者使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以获取长期投资收益为主。的确,从2003年开始,面对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中国股市,国内机构投资者正对自己的市场角色和功能进行调整或重新定位,希望通过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这种注重价值投资而不是价格投资的理念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机构投资者的决策模式

1.中国机构投资者使用的分析方法

机构投资者使用的分析方法会影响其信息需求,因为不同分析方法所使用具体指标和信息数量是不同的。那么,中国机构投资者主要采取什么方法对公司(股票)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呢?表2是这一新问题的探究结果。

表2机构投资者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性排序

┏━━━━━━━┳━━━┳━━━┳━━━┳━━━┳━━━┳━━━┳━━━┓

┃采用的分析方法┃A┃B┃C┃D┃E┃F┃G┃

┣━━━━━━━╋━━━╋━━━╋━━━╋━━━╋━━━╋━━━╋━━━┫

┃AHP权重┃0.135┃0.167┃0.222┃O.043┃0.072┃0.351┃0.010┃

┣━━━━━━━╋━━━╋━━━╋━━━╋━━━╋━━━╋━━━╋━━━┫

┃排名┃4┃3┃2┃6┃5┃1┃7┃

┗━━━━━━━┻━━━┻━━━┻━━━┻━━━┻━━━┻━━━┻━━━┛

表中所列主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摘要:A摘要:确定一个系数,用以对企业当期或预期收益、现金流量或其权益进行调整;B摘要:猜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残值,并以考虑了风险的资本成本对其进行折现;c摘要:在未来核心收益或现金流量现值的基础上加减非经营性资源或义务的估计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D摘要:对企业主要资产的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加总,减去负债的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E摘要:对于最近发生的、尚未在市价中得到反映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情况进行识别(或调整);F摘要:根据包括收益趋向在内的各种财务指标,猜测企业可能发生的价格变化;G摘要:其他。

我们看到,F、C、B、A四种分析方法经常被使用,而方法D和E的AHP权重较低,仅为辅助分析方法。投资目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决策方法,机构投资者通常根据具体的投资目的选用相应的决策方法。

然而,我们注重到,表2和表1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表2表明,排在首位的方法是根据包括收益趋向在内的各种财务指标,猜测企业可能发生的价格变化(F),但是该方法一般服务于短线投资,单纯强调此法实际上有悖于长期投资的理念。这种矛盾现象说明,在历经股指下跌和假账风波等的“磨难”之后,中国机构投资者逐步成熟,投资观念趋于理性,但我国股市的目前状况,包括政府宏观政策、国有股流通、人民币汇率、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等新问题的影响使股市的投机价值时常高于投资价值,面临着盈利压力的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在投资实践中经常难以贯彻,由此,适应短线投资目的的分析方法和习惯尚无法完全转变。

2.机构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的主要渠道

由于存在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使得机构投资者(即使有着相同的信息需求)对企业报告的需求程度也可能不同。例如,有些用户喜欢从公司网站或其他相关网站中获取信息;有些更愿意通过和公司管理者的当面讨论来获得信息;那些和企业管理层关系密切的机构投资者,因为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幕信息”,从企业报告中获取信息的需要程度可能较低,相反,其他没有可能获得这方面信息的用户,可能需要从法定公司报告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调查中,我们设计了“报纸和杂志”“广播或电视”“因特网”“到公司实地考察调研”“小道消息”及“其他”共六种信息渠道。探究结果表明,因特网被排在首位,AHP权重0.357;其次是对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权重为0.257;第三是报纸或杂志,AHP权重0.224;广播电视和小道消息的AHP权重均很低,不是机构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重摘要:一是因特网的利用,二是到公司实地考察。由于因特网具有方便、快捷、一站式、海量存储、廉价等特征,尽管从其引人中国到普及应用不过短短数年,却已迅速跃居信息来源之首,这充分证实了公司网上披露和沟通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排在第二又是何故呢?我们认为,这和机构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以及公司报告反映的信息不完全有关。另外,机构投资者还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更准确地把握公开数据背后的实际情况,甚至获得更多的“内幕信息”以及公司近期的想法、未来计划等非财务信息。

(三)影响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因素

公司信息披露总是面向信息用户的。然而,现实中,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又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查明和消除这些干扰因素,可以为财务报告功能的发挥扫除障碍。以下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利用会计信息的成本、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各信息源的竞争等视角来设计问卷,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并排序,表3是探究结果的汇总。

表3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评价

┏━━━━━━━━━━━━━┳━━━┳━━━┳━━━┳━━━┳━━━┓

┃可能影响会计信息需求的因素┃因素A┃因素B┃因紊C┃因素D┃因素E┃

┣━━━━━━━━━━━━━╋━━━╋━━━╋━━━╋━━━╋━━━┫

┃AHP权重┃0.527┃0.103┃0.235┃0.115┃0.020┃

┣━━━━━━━━━━━━━╋━━━╋━━━╋━━━╋━━━╋━━━┫

┃排名┃1┃4┃2┃3┃5┃

┗━━━━━━━━━━━━━┻━━━┻━━━┻━━━┻━━━┻━━━┛

说明摘要:因素A摘要: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因素B摘要:获取、搜集会计信息的成本;因素C摘要:投资决策需要会计信息的数量和频率,或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影响投资决策的程度;因素D摘要:新闻媒介、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信息是否比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更有助于决策;E摘要:其他。

调查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本身是导致机构投资者不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原因。会计信息虚假使得投资者在利用会计信息时心存顾忌,自然不敢放心“消费”;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投资者的决策模式,这表明会计信息在机构投资者决策模式中并不具有完全的主导性;另外,财务分析师等提供的信息至少在目前还不能对公司报告的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至于获取信息的成本,伴随着因特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几乎已不成新问题。

(四)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偏好

1.财务报告对投资决策的功能

财务报告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年来,信息环境巨变,这些是否影响中国机构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评价呢?调查表明,有64.8%26#37;的受访者认为财务报告很重要,是投资参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另有35.2%26#37;的受访者认为功能一般;选择财务报告不重要和毫无用处的人数为0.这说明作为资本市场正式公布的公司信息来源,尽管面临批评,但仍然没有人否认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财务报告对机构投资者的决策是有帮助的。

2.机构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偏好

考察会计披露变迁的历史,财务报告体系先后经历了以资产负债表披露为中心、以损益表披露为中心、三表披露并重以及目前以财务报告为主体的几个时期。对于法定要求公司披露的三张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机构投资者是否有明显的倾向性?探究结果见表4.

表4财务报表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评价(多选题)

┏━━━━━━┳━━━━━━┳━━━┳━━━━━━┳━━━━━━┓

┃财务报告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

┣━━━━━━╋━━━━━━╋━━━╋━━━━━━╋━━━━━━┫

┃选择人数┃25┃31┃31┃19┃

┣━━━━━━╋━━━━━━╋━━━╋━━━━━━╋━━━━━━┫

┃百分比┃46.3%26#37;┃57.1%26#37;┃57.1%26#37;┃35.2%26#37;┃

┗━━━━━━┻━━━━━━┻━━━┻━━━━━━┻━━━━━━┛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最受机构投资者重视,选择比例均超过半数。这既同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制度布置过分强调利润指标有关,也部分反映了机构投资者更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

3.对法定披露信息有用性的评价

目前,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由公司简介、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报告等10项内容组成。

我们要求机构投资者对这10项内容的需求度进行评价,希望把握摘要:(1)机构投资者最关注哪些内容?(2)哪些信息他们认为用处不大?(3)哪些信息他们认为披露不够充分?表5是探究结果的汇总。

表5机构投资者对现行公司年度报告的评价

┏━━━━━━━━━━━┳━━━━━━━┳━━━━━━━┳━━━━━━━━━┓

┃┃最关注的内容┃用处不大的内容┃披露不够充分的内容┃

┃┣━━━━┳━━╋━━━━┳━━╋━━━━┳━━━━┫

┃年报内容\评价内容┃AHP权重┃排名┃AHP权重┃排名┃AHP权重┃排名┃

┣━━━━━━━━━━━╋━━━━╋━━╋━━━━╋━━╋━━━━╋━━━━┫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0.071┃5┃0.304┃1┃0.010┃9┃

┃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0.313┃1┃0.012┃8┃0.205┃2┃

┃股东变动及股东情况┃0.041┃6┃0.031┃7┃0.103┃4┃

┃公司管理层及员工情况┃O.011┃10┃0.163┃3┃0.044┃7┃

┃公司治理结构┃0.031┃8┃0.054┃6┃O.072┃6┃

┃股东大会情况简介┃O.028┃9┃0.217┃2┃0.000┃10┃

┃董事会报告┃0.124┃3┃O.124┃4┃O.159┃3┃

┃监事会报告┃0.039┃7┃0.095┃5┃O.022┃8┃

┃重要事项┃0.105┃4┃0.000┃9┃0.301┃1┃

┃财务报告┃0.237┃2┃0.000┃9┃0.084┃5┃

┗━━━━━━━━━━━┻━━━━┻━━┻━━━━┻━━┻━━━━┻━━━━┛

从表5中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以及“财务报告”,这说明财务信息在公司报告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也看到,“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分别列于第三、四位。另外,相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机构投资者更为关注“股东及股东变化情况”,这是因为“股东及股东变化情况”对于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买卖决策更为相关。

表5也说明,目前年报所提供的“公司基本情况简介”“股东大会情况简介”“公司管理层及员工情况”“董事会报告”等被认为用处不太大。一般说来,重复性的常规披露通常不受机构投资者重视。另外,一些重要情况在相关部分披露不够充分也是导致其被认为用处不大的主要原因。

此外,机构投资者认为“重要事项”“董事会报告”非常重要但目前披露不够充分。上市公司的“重要事项”报告内容寥寥无几,这和目前尚无系统的重要事项认定标准有关摘要:“董事会报告”被认为披露不够充分可能和其缺乏年度经营状况的深入剖析和未来计划的充分展现有关,这也是导致其功能被削弱的主要原因。

4.其他非常重要而公司报告中又缺乏披露的信息

在这个部分的调查中,我们从猜测信息、内部经营信息、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市场信息等方面提出了10个选项要求答卷人按照他们的需求进行选择,并按重要性排序。调查发现,“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未来的计划以及过去的计划和实际的比较分析”得到重点关注,尽管现有公司年报中有类似的披露,但是这些披露或者只言片语,或者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公司的特征。排在第二位的是市场方面的信息,现阶段,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来说,市场(客户)和技术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了解公司的市场情况无疑对判定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有重要功能。排在第三位的是盈利猜测信息,事实上,由于环境复杂性及经营的不确定性,盈利一般不易准确猜测,其次,盈利猜测也被认为是引起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公司经常会对猜测数据进行操纵。因此,对于专业用户来说,该指标实际意义并不大。所以本项调查反映的情况表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还不够成熟。表6是具体探究结果的汇总。

表6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报告中所缺乏的信息类型的重要性评价

┏━━━━━━┳━━━━━┳━━━━━┳━━━━━┳━━━━━┳━━━━━┓

┃信息类别┃A┃B┃C┃D┃E┃

┣━━━━━━╋━━━━━╋━━━━━╋━━━━━╋━━━━━╋━━━━━┫

┃AHP权重┃0.301┃0.145┃0.087┃0.157┃0.009┃

┣━━━━━━╋━━━━━╋━━━━━╋━━━━━╋━━━━━╋━━━━━┫

┃排名┃1┃3┃6┃2┃10┃

┗━━━━━━┻━━━━━┻━━━━━┻━━━━━┻━━━━━┻━━━━━┛

表6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报告中所缺乏的信息类型的重要性评价(续)

┏━━━━━━┳━━━━━┳━━━━━┳━━━━━┳━━━━━┳━━━━━┓

┃信息类别┃F┃G┃H┃I┃J┃

┣━━━━━━╋━━━━━╋━━━━━╋━━━━━╋━━━━━╋━━━━━┫

┃AHP权重┃0.018┃0.100┃O.108┃0.045┃0.030┃

┣━━━━━━╋━━━━━╋━━━━━╋━━━━━╋━━━━━╋━━━━━┫

┃排名┃9┃5┃4┃7┃8┃

┗━━━━━━┻━━━━━┻━━━━━┻━━━━━┻━━━━━┻━━━━━┛

A摘要: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管理部门计划、实际业绩同以往计划的比较分析等前瞻性信息;B摘要:盈利猜测信息;c摘要:货币资金余额、产品库存、销售额等实时信息;D摘要:市场份额及其变动、重要客户、产品质量(如客户退货)、设备机器运转饱和度等经营信息;E摘要:公司员工学历水平、平均工资、人员变动等人力资源信息;F摘要:多元信息,比如按不同国别的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不同语言的财务报告、不同计价方法下资产价格以及经营分部信息等;G摘要:公司背景信息,如公司的目标和战略、经营范围及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H摘要:公司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包括有关财务、经营业绩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及其对过去的影响;I摘要:有关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J摘要:有关公司关键技术及技术储备方面的信息。

5.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网上报告的关注程度

自2000年中国证监会强制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以来,因特网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方面的应用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自愿提供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④。因特网作为交流公司信息的新平台,具有整合各种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等)的能力。那么,公司网站和网上报告的特质是否吸引我国机构投资者呢?调查表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有从公司网站获取相关信息的经历。但经常访问公司网站的比例仅有44.4%26#37;,不足一半。为什么有些机构投资者很少访问或不访问公司网站呢?主要有两个原因摘要:一是目前公司网站信息的有用性存在新问题;二是存在诸多其他竞争性信息源,如专业的或监管层指定的金融证券网站等,它们的存在可能分散了机构投资者的注重力⑤。

(五)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报告质量的态度

1.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评价

决策有用性是财务报告的基本质量特征(FASB,1980),我们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体分解为真实性、可验证性等8项指标。在机构投资者看来,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表7是探究结果的汇总。

表7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评价

┏━━━━━┳━━━━┳━━━━━┳━━━━┳━━━━━━━━┓

┃质量特征┃真实性┃可以验证┃及时性┃有助于猜测未来┃

┣━━━━━╋━━━━╋━━━━━╋━━━━╋━━━━━━━━┫

┃AHP权重┃O.426┃0.059┃0.156┃0.143┃

┣━━━━━╋━━━━╋━━━━━╋━━━━╋━━━━━━━━┫

┃排名┃1┃6┃2┃3┃

┗━━━━━┻━━━━┻━━━━━┻━━━━┻━━━━━━━━┛

表7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评价(续)

┏━━━━━┳━━━━━━┳━━━━━━┳━━━━━━┳━━━━━━┓

┃质量特征┃反馈价值┃横向可比┃纵向可比┃便于理解┃

┣━━━━━╋━━━━━━╋━━━━━━╋━━━━━━╋━━━━━━┫

┃AHP权重┃0.093┃0.067┃0.035┃0.021┃

┣━━━━━╋━━━━━━╋━━━━━━╋━━━━━━╋━━━━━━┫

┃排名┃4┃5┃7┃8┃

┗━━━━━┻━━━━━━┻━━━━━━┻━━━━━━┻━━━━━━┛

表7中,我们看到“真实性”“及时性”和“有助于猜测未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三位。这种结果,同当前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人们对公司财务报告的信任度下降紧密相关。机构投资者认为不真实的信息,有用性无从谈起。其次,调查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要求高于会计信息的猜测价值,说明机构投资非常关注信息的及时性,对目前公司披露和财务报告的滞后时间表示不满。

2.对公司年报“补丁”现象的看法

近年来,年报“补丁”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无法回避的新问题,也是一个困扰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年报补丁“,就是上市公司对已公开的定期报告进行更正或补充的行为。对于年报”补丁“机构投资者怎么看?年报”补丁“频繁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一现象的探究,有利于分析公司报告行为。调查表明,超过74%26#37;的受访者认为,年报”补丁“令人反感,26%26#37;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如有35.6%26#37;的投资者认为,首要原因是管理层为达到他们的特定目的所采取的”积极行为“;另有34.7%26#37;的投资者认为是管理层的”消极行为“,即缺乏对信息用户的责任心;还有21.8%26#37;的机构投资者认为近年来不断出台的会计准则导致公司穷于应付也是产生”补丁“的原因之一;”审计师的疏忽‘’虽被排在最后,但仍有7.9%26#37;的人认为,审计师也有一定责任,哪怕他们无力遏制“补丁现象”。

3.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网上报告质量的评价

因特网财务报告假如要有助于信息用户投资决策,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我们认为,这些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网上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网上信息的丰富程度等。那么,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网上信息的质量状况是如何评价的呢?表8是探究结果的汇总。

表8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网上信息质量状况的评价

┏━━━━━━━━━━━━┳━━━━━━━━━━┳━━━━━━━━━━┓

┃公司网上信息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

┃好┃5┃9.3%26#37;┃4┃7.4%26#37;┃

┣━━━━━━━━━━━━╋━━━━╋━━━━━╋━━━━╋━━━━━┫

┃中┃32┃59.2%26#37;┃11┃20.4%26#37;┃

┣━━━━━━━━━━━━╋━━━━╋━━━━━╋━━━━╋━━━━━┫

┃一般┃16┃29.6%26#37;┃12┃22.2%26#37;┃

┣━━━━━━━━━━━━╋━━━━╋━━━━━╋━━━━╋━━━━━┫

┃差┃1┃1.9%26#37;┃27┃50.0%26#37;┃

┗━━━━━━━━━━━━┻━━━━┻━━━━━┻━━━━┻━━━━━┛

表8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网上信息质量状况的评价(续)

┏━━━━━━━━━━━━┳━━━━━━━━━━┳━━━━━━━━━━┓

┃公司网上信息的质量特征┃及时性┃丰富程度┃

┣━━━━━━━━━━━━╋━━━━┳━━━━━╋━━━━┳━━━━━┫

┃好┃3┃5.6%26#37;┃4┃7.4%26#37;┃

┣━━━━━━━━━━━━╋━━━━╋━━━━━╋━━━━╋━━━━━┫

┃中┃15┃27.8%26#37;┃34┃63.0%26#37;┃

┣━━━━━━━━━━━━╋━━━━╋━━━━━╋━━━━╋━━━━━┫

┃一般┃10┃18.5%26#37;┃10┃18.5%26#37;┃

┣━━━━━━━━━━━━╋━━━━╋━━━━━╋━━━━╋━━━━━┫

┃差┃26┃48.1%26#37;┃6┃11.1%26#37;┃

┗━━━━━━━━━━━━┻━━━━┻━━━━━┻━━━━┻━━━━━┛

调查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上认为公司网上报告的质量并不理想。这突出地表现在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及时性上。同时,机构投资者对网上信息的相关性和丰富程度给予了相对肯定的评价。网上信息质量之所以不高,我们认为主要同我国上市公司的报告观念和责任心有关。由于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并非一种强制性行为,在我国当前转轨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尚未真正树立投资者利益导向的行为理念,忽视甚至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种心态无疑对网上报告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改进公司报告要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查,我们的主要发现是摘要:能否提供合乎用户需要的信息是公司报告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调查探究情况看,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供给和机构投资者信息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期望差距。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推进公司报告的改革。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摘要:

1.公司报告应加强重要事项的披露。重要事项对于投资者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曾强调“财务报告仅注重足以影响财务评估和决策的重要信息”(APB,1970)。但我们的调查表明,重要事项被认为是当前披露最不充分的,公司往往“报喜不报忧”。因此,加强重要事项的强制性披露刻不容缓。当前,制约重要事项披露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重要事项的量度标准。因此,监管部门和学术界有必要大力开展重要性标准方面的探究。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的实证探究,尽可能按照一致性、量化的要求来制订披露规则中的重要事项的标准。

2.加强简明财务和经营信息的披露。从调查结果看,一方面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摘要信息属未能得到充分披露却又是最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从年度报告实务看,财务报告本身的篇幅却又越来越长。

因此,学术界和监管者应该加强简明信息披露方面的探究,以识别有助于投资者理解公司运行的关键信息,并指导上市公司将这些关键信息以清楚、简洁、便于理解的形式加以表达。首先,需要明确关键经营信息所应包括的内容;其次,在披露营业收人、净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后,应要求其披露结合关键信息对主要财务指标在年度间的显著变化所进行的分析信息,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经营活动及经营事项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第三,除一般现金流量外,还可增加“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的披露,因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在公司估价、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功能日渐凸显,因此,明确“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的统计口径并加于公开披露,对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有积极功能。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治理力度仍然需要加强。从调查结果看,真实性和及时性受到机构投资者的普遍重视。为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变证券市场上的不合理制度布置,加强注册会计师监管,以尽量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依然是当前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此外,公司定期报告披露期限的规定有必要考虑调整,适当缩短披露滞后时间。

4.进一步明确和加大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认为,当前机构投资者需要的公司信息中,很多并非是公司财务部门直接提供的。因此,监管部门应该从投资者信息需求出发,兼顾公司披露信息的成本,制订出由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讨论和呈报的指导性的信息披露大纲。甚至可以要求董事会每年就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事宜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和分析。

5.在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要注重中国特有的信息环境、制度背景和用户需求的特征。当前中国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和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存有较大差异。这既有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完善等环境原因,也和我国当前上市公司大面积的信息失真有关。为此,在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有关会计准则时,应该充分考虑信息的可靠性新问题。另外,也应充分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新问题。

6.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报告。一方面应该鼓励上市公司网上自愿披露,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网上报告的先进经验,非凡是通过对一些高水平网上报告实务的案例探究,引导和提高上市公司网上报告的水平。

①调查对象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名录

②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具体的AHP权重计算过程。感喜好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③另有2人未注明学历。

④根据调查,2003年平均有86.32%26#37;的中国上市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站,比2002年同比增长5.94%26#37;.在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公司比例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平均为58%26#37;,比2002年同比增加5%26#37;(潘琰,2003)。

⑤我们认为,尽管专业的证券或金融网站同公司网站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事实上,二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原因在于。

专业网站上的信息适合于公司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析,而公司网站上的信息更适合对公司的纵深解剖。

主要参考文献

潘琰。2003.因特网上的公司报告摘要:中美上市公司网上报告的比较探究。探究报告。福州大学

吴联生。2000.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探究,4

周勤业等。200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问卷调查分析。会计探究,5

刘晓峰等。2004-.我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分析。广西社会科学,4

APB,StatementNO.4,1970

AICPA.1997.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译本)。陈毓圭译。北京摘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J.Fulkerson.1996."Howinvestorsuseannualreports".AmericanDemographics,May

信息需求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和内容框架。

1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分析

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的形成与信息技术应用的13益广泛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联合国大学美国理事会(AU/UNU)曾组织了“千年工程”的研究,并于1999年6月发表了“全球未来15个机遇”的报告,其中机遇之一就是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信息化。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OOO年,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数(NIQ)为38.46,其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达到65.89[1]。这表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快,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信息领域的社会关系开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关系常常因人力的不正当作用而被扭曲,产生矛盾和冲突。我国目前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数字鸿沟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尤其是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使社会原有的稳定状态丧失,并朝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稳定状态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信息福利的区域差异日益扩大,全球开发和拥有信息新技术的国家获得的信息福利远远高于仅仅消费信息新技术产品的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最典型的影响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创新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储存、传递和利用上的差距迅速扩大,产生两极分化。这种巨大的落差,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贫富差距。

全球高收入国家(约占全球人口18)的人均GDP为最低收入国家(约占全球人口20A0)的人均GDP的100倍,而按信息化指标(如人均计算机数、人均上网人数)衡量的差距则高达500倍以上。目前,美国一国拥有的计算机数为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世界上95的因特网用户集中在不到5的人口中;因特网网页中有81是英文的,中文只占了不到1的比例;世界大型数据库中有7O设在美国;纽约一个城市拥有的网络主机数超过了全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总和【2]。目前,由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而导致的巨大数字鸿沟正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2)信息技术引进、开发和标准化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复杂,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对应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历史时期,一种信息技术,究竟是引进合适,还是开发合适?如果选择信息技术引进,那么引进什么?从何处引进?怎么引进?先引进什么后引进什么?如果选择信息技术开发,那么开发什么?怎么开发?先开发什么后开发什么?此外,绝大多数对象技术的应用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如何正确评估和把握对象技术?如何预测一种对象技术的潜力及应用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如何防止对象技术开发或引进中的盲目性以及最大限度地节省现有的存量资源?所有这些,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就信息技术标准而言,它不仅支撑着人类信息活动的质量和能力,而且它的非关税壁垒效应还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标准战略和信息技术专利战略的有机融合,会使国家的竞争地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正因如此,许多信息强国纷纷推行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但是信息技术标准化实践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所提出的标准为国际社会承认,成为lT行业的通行标准?如何将已经被认可的信息技术标准与专利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创造行业技术壁垒优势来赢得竞争优势?所有这些,都对信息技术政策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声记录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其他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属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范畴。不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开发,还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利用,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投资巨大,近期效益体现不明显,但对人类信息活动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正因如此,许多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人和建设。例如,韩国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关系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早在1993年就制定了建设国家超高速信息通信网的计划。1999年3月,韩国信息通信部发表了一份题为《21世纪网络韩国》的报告,将面向知识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强化、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促使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及培育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的新业务,作为韩国未来四年中致力突破的三个领域[3]。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仅比较薄弱,而且重复建设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亟待国家从政策上予以协调。此外,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对政策的需求还有很多,如在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信息技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信息产权、信息安全、国家主权和利益、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亟待从政策高度做出回答,从而形成了对国家信息技术政策日益紧迫的需求。中国加人wTO后,根据wTO的有关要求,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lT领域必须直面《信息技术协议》,严格履行承诺,即在2005年之前,取消半导体、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半导体设备的关税,这势必使我国当前的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迫切。正如美国学者波拉特(M.U.Porat)所说的,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经济社会的摩擦有一部分可以根据市场原理得以解决,有一些靠市场无法解决,需要政府信息政策的调整,以争取合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主动地位,维护自身利益和主权。波拉特还以能源部门、粮食和农业部门、健康和医疗部门、住宅和建设部门、运输部门、批发和零售部门为例,对这些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各种信息政策需求进行了分析H]。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以政策手段归正现有的不良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十分迫切,这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后的共同呼声。

2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的内容框架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开发和应用,迫使国家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观点去关注和重视用于控制信息技术的政策,特别是在内容框架上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

规划和设计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内容框架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可简要地归结为确保国家信息技术政策能够在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追求国家范围内的信息福利最大化。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影响范围广泛,双刃效应显著。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动向并及时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如何有效地解决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安全、信息有序化、信息标准化等问题,都是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应力图解决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和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当然,任何政策都应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国家信息技术政策也不例外。为满足这种要求,国家信息技术政策不仅应解决现实信息技术活动中已出现的问题,而且应具有预防和控制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在构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内容框架时,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与国家信息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其他分支领域相协调?

(2)是否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在发展特点和规律?

(3)是否体现了各信息技术活动主体的政策需求?

(4)是否可以在国家范围内产生政策效益,取得最大化的信息福利?

(5)是否可以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需要?

(6)是否反映了信息技术当前存在的一些核心政策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内容框架可从多种角度构建。例如:按作用目的不同,可分为保护性政策、防范性政策、发展性政策;按作用形式不同,可分为鼓励性政策、限制性政策;按生命周期不同,可分为长期政策、中期政策、短期政策;按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的大小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分政策、宏观政策、微观政策;按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主体性政策、配套性政策。可以看出,信息政策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几乎涵盖了与信息和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应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调节信息领域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信息矛盾。公务员之家:

(1)信息基础设施政策。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强调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不经济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投入很大,而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实际投入到信息基础设施上的资金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政策上强调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通信网)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从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来看,单一的政府投入一般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引导,并引入和培育市场竞争机制。此外,实现国际联网,以及国内网间互联互通和三网(通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合一,必然会涉及利益(含产权)分配、安全保护、技术方案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亟待国家从政策上予以引导和调节。我国政府从2O世纪9O年代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的电信领域的改革,就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体现。

(2)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政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两条途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引进和消化外来信息技术是主流,但从国家安全和主权的战略高度来看,国家必须逐步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调节,包括扶持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技术研发和生产企业,鼓励其开展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开发活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产品。

(3)信息技术标准化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一项有序的活动,一般包括标准项目下达、资料准备(方案论证)、标准草案起草和送审、审批和为正式标准等几个环节[5]。由于标准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功用,在信息技术标准生成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因此,国家信息技术政策有必要对信息技术标准的生成过程加以正确的引导。此外,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违反信息技术标准(特别是某些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国家除了可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外,政策上的宣传和引导亦显得十分必要。

(4)信息技术利益分配和平衡政策。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中立性质,但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并不能避免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和数字鸿沟问题的发生。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使信息的复制和扩散变得轻而易举,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应当针对这一问题,注意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平衡。又如,在缩小数字鸿沟、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造数字机遇方面,我国面临着双重数字鸿沟:一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如美国平均每万人计算机拥有量是我国内地的55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因特网用户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8;在信息化投入方面,美国是我国的45倍。二是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我国信息化水平最强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约为最弱地区的5倍;在因特网普及应用方面,东西部因特网普及率之比为197:32,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因特网用户数占全国的62.33,而排名靠后的1O个省市加起来才占4.36;在因特网用户构成方面,只有0.3的用户为农民,85%的用户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c6]。因此,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理所当然地应该在缩小数字鸿沟以及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造数字机遇方面担当重任,发挥积极作用。

信息需求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

在健康中国理念普及的背景下,我国逐渐将大众健康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并且将健康发展理念落实到全民健身、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建设中。而在我国健康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农村等薄弱地区的薄弱群体加强健康信息服务建设,特别是农村群体中网络化信息接触量相对较少的老年群体,更需要保证其基本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从而在我国健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全面提高民众的健康质量和水平。

一、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的基本信息资料难收集。对老年群体健康信息的了解与调查是满足我国老年群体需求与服务的首要工作。在对河南省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的调查与整理过程中,要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族疾病等方面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行全面调查与了解,同时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获取情况以及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的意见进行收集。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农村地区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较为薄弱的地区,且农村的老年群体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较少,使得国家在开展信息调查与服务工作时,相关工作者与老年群体之间存在着沟通与交流不畅的问题。老年群体对健康中国政策与理念了解较少,影响了老年群体正常的健康信息的需求与服务。(二)农村老年人的网络设备普及率较低。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且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5G技术、AI沉浸体验技术等在社会上逐渐实现推广与应用。而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这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地区暂时未实现全覆盖。此外,在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农村老年群体对于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不高,且对于外界的信息接触较少,长期处于封闭的乡村生活,使得老年群体难以享受到互联网的共享化资源,对于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的需求也较低,使得我国的健康中国理念难以渗透到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之中。(三)农村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低。在农村居民基本健康信息服务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专门的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机构与平台,使得农村老年群体对于基本的健身、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健康信息的需求难以保障。同时,我国农村的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公共医学图书馆、网络健康网站等平台的建设也面临着信息宣传与普及的障碍,这就使得农村居民对于健康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难以保障农村居民以及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影响农村信息服务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发展路径探索

(一)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在进行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目前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从而进行精准化分析。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调查过程中,克服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难收集的问题,深入农村老年群体的家庭进行实际调查。首先,需要解决语言沟通上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当地农村地区的方言,在与老年群体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减少沟通的障碍,倾听老年群体的基本健康信息需求。在精准识别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的同时,也要对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农村老年群体普遍的信息需求,从而在用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建设。(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健康信息服务系统。首先,要在农村建设一个基本健康信息服务机构来满足农村老年群体的日常信息咨询工作,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健康信息服务,并通过实地走访为不方便出门的老年群体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同时,在建设健康信息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来辅助健康信息服务。例如可以建设一个即时呼叫与信息咨询预约系统,将农村老年用户的个人信息录入相应的系统,老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上便捷的操作进行即时呼叫或健康信息咨询的预约,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的形式来满足其基本健康信息需求。(三)加强居民健康评估,提供多样化的健康信息服务。首先,农村的健康服务机构要制定一系列的健康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疾病防控与预防、身体健康体检指标等项目,通过多样化的项目指标稳步推进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评估工作。其次,将老年群体的健康评估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等情况进行细分,对于健康状况差的老年群体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应的健康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四)普及宣传健康信息,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普及宣传健康信息,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是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发展的重要工作。在这个普及与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在农村地区积极构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图书馆”的健康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我国在农村地区建设基本的公共图书馆来实现医疗健康等方面信息的普及与宣传,并且在公共图书馆等平台的组织与带动下,开展专属于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传与普及活动,全面增强老年群体的信息化素养,用信息化全面带动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中还存在着信息资料难收集、网络设备普及率较低、健康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低等问题,这就需要我国在完善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对服务对象进行精准分析,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健康产品系信息服务,构建完善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增强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素养,推进我国健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晖岚,文庭孝,罗爱静,谢山.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07):109-114+127.

[2]于金平,李菲,朱彦蓓,王溪源,王治钧.需求导向的老年人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2):191-197.

[3]周晓英.健康服务:开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04):61-71.

[4]高冰洁,张宁.老年人在线健康信息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展望[J].图书馆学研究,2020(06):9-16+77.

[5]宋开文,吴思奇.老年人的信息服务价值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9,4(08):28-34.

信息需求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信息需求;信息披露;和谐发展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nes)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公务员之家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表2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