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6:39:01

信息资源概论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程度有显著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不仅使档案服务变为开放服务同时也扩大了档案服务的范围,将档案利用的范围也从未国家扩展到为全社会服务。档案信息数字化使档案资源实现网络检索和远程共享,为使用者提供各种数据,如养老保险金,婚姻情况、住房公积金等等还包括大量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档案信息,档案知识管理使这些信息破除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切实给民众带来了便利。同时档案信息化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有序整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制定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等领域,而并不单单是网络化、信息化。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的差异性。档案馆收录的档案内容一般由不同的单位、部门组成的,而各个单位和单位之间所使用的数据库往往也是不一样的。由于各个数据库中数据的来源、属性以及内部结构和处理方式都是各种各样的,就会使得收入进档案馆的资料更为复杂化。

(二)较大的分散性。大多数情况是同一个主题的资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之中,如民营企业有税收报表,国企也有税收报表,在通过单位移交入馆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的信息、没有区别的数据,档案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信息量,对于该如何将这些巨大的数据量进行筛选、合理管理,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再加以利用最终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和社会形成知识共享。

(三)管理的延后性。通过对国外档案信息化的研究,档案事业的信息化的重点在对于档案的管理,而并不是所谓的信息化,档案信息化的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对在具体档案管理中使其业务更简单、更优化、同时进行重组。以前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档案管理的工作,也不再适应与社会的发展。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将各种不同类型为载体的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处理、转换,同时也要注重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本单位的一些相关电子文件进行积累、鉴定、著录以及归档,从而确保最终产生的电子文件能够完整、真实、有效。并且要加大研究,进一步完善出电子档案在接收、保管、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使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制订出一套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二)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向专业型迈进。人为因素是保障档案系统现代化管理工作有序的展开的重要因素。面对现今的档案管理领域始终存在着大量精通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所以如何提高档案团队的工作水平,创造出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内部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如今档案领域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合理设置人员岗位。

(三)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达成资源共享。档案工作主要是以部门的工作为重心并且关注热点为中心,来组织和提供信息的。当今社会已经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要档案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建的目标,我们必须更加完善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包括选择需满足通用化、规范化以及包容性的档案管理软件。因此,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实施稳步的规划的同时要逐步落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采用信息技术,注意各个所在行业实际性的区别。同时在技术应用上要确保所使用的软件包含通用性、灵活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从而防止档案信息化系统造成信息的流失现象。

四、对于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正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的档案工作也要紧跟步伐。在当今档案信息化资源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过去陈旧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对于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为适应新型试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数字化的管理,走网络化的信息建设道路,这样才会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张凯丽 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郭理想.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7-9.

[2]韩振英.河南高校档案工作调查及对策分析[J].档案管理,2009:11-12.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7.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在的档案信息化已经不同于传统上的涵义。它不仅仅指的是档案本身记录内容的信息化,更是指档案本身记录内容与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融合之后形成新的信息内容的信息化。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档案信息早已与社会交流系统融合的越来越紧密,做好对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至关重要。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环节,由于现实需要,社会公众已经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他们要求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2服务创新信息化时代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服务创新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信息用户越来越多,逐渐衍生出了“信息爆炸”这样的概念。文件与档案工作相比传统档案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一个档案信息服务的理念。在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还要对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进行创新。

3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策略

3.1创新档案信息服务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发达,传统的档案信息利用与传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些档案部门提供的传统型档案服务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所以,档案部门必须要抛弃过去的传统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档案信息服务观念,对档案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2构建档案信息服务网络

要想构建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档案资源,才能够构建信息网络。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地级市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我们可以以地级市里的档案馆为中心建立,然后辐射带动周边的县镇,逐渐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格局。地级市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好以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立,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其次,我们要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当代的高科技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减轻负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完善网络化信息服务环境建设

我国的《档案法》规定了所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任务与使命就是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以便于日后对档案的利用。由此可见,档案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破坏因素的出现,对档案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必须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完善网络化信息服务环境的建设。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电子身份认证等措施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

3.4畅通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反馈渠道

要想更好地掌握与了解一份档案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档案利用效果做一个信息反馈。档案信息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档案利用效果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这不仅可以让档案部门真正了解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还有利于档案部门更好地改进自身工作的不足,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工作质量。

3.5打造档案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随着档案工作不断地创新,单纯的档案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档案工作与信息化的结合要求计算机专业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的加入。目前,我国档案信息服务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计算机类与管理类的人才。所以,打造一支档案信息服务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在平时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不能让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与管理脱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另外,要善于发现人才,招纳各方面的人才,充实并壮大档案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3.6实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战略

实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战略,也就是将政府部门的一些优势(比如技术与资金优势等)与档案部门的信息整理与管理优势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更好地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工作,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

4拓展服务领域

4.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

随着档案信息用户的增多,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已经由原来的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转变为对社会的全方位服务了。现在,档案部门不仅要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还要针对特定的对象提供特定的服务工作。在当今这个向信息化的社会,只有让档案信息服务更加的社会化、多主体化,才能够更加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档案信息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4.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服务意识,还要树立产业意识。服务意识与产业意识就共同体现在兴办服务实体,这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档案产业。比如可以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帮助一些企业开发科技信息,引进新技术;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创造营销机会等等。

4.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这个知识与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社会,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做到将所有的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所以,只有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各自为政的格局,才能够使它们得到更快的发展,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4.4注重“反馈”,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反馈信息的认真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且具体的工作,只有先做好档案信息服务,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更好的去建设档案信息化,使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孟超男 单位:安达东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何庆华.档案信息为科研课题跟踪服务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档案研究,2008(5).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3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不会发生变化。这是认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基本逻辑前提。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必须坚持这个逻辑前提。目前学界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观点众多,而且新的提法层出不穷。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多样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然而,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其研究对象是恒定不变的。虽然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人为建立起来的,受到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认知过程还会受到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认知偏见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认知结果的多元化。但是,认知结果不等于科学内涵,并非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每种观点都能准确地反映学科本质。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围绕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都试图提出开创性的理论,努力去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证明自己理论观点的科学性。但无论研究者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思想,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属性不会发生变化,其研究对象必然是稳定的。尽管图书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其研究领域会逐渐拓宽,但对其研究对象的研究必须要坚持这一逻辑前提。

2两种现象分析

2.1学界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众多

自图书馆学诞生以来,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始终是图书馆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据一些研究者统计,目前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已达上百种之多,而且新的提法还在不断出现。〔1〕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很多观点是一致的、重复的。图书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据刘烈的统计,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就有50余种,〔2〕但其中很多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重复的。以“资源说”为例,美国图书馆学家切尼克(B.E.Chernik)在其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图书馆服务导论》一书中指出,“图书馆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3〕。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徐引篪、霍国庆提出“信息资源说”,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动态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4〕。柯平在2004年发表《知识资源论———关于知识资源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提出“知识资源论”〔5〕。以上这几种表述往往被理解为不同的观点,实际上资源的范畴很广泛,无论信息资源、文献资源、知识资源还是情报资源,都属于图书馆学研究的范畴。由此可以看出此类观点的出发点基本相同,都是将信息资源体系作为图书馆的本质,并由此来理解图书馆学。所以,只要是从“资源”角度来概括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就都可以归纳为“资源说”这一种观点。再如,“交流说”也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领域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美国图书馆学家杰西•H•谢拉最早提出了“交流说”〔6〕,对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交流说”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学研究一种重要的学术贡献,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术观点。周文骏在《概论图书馆学》(1983)一文中提出“文献交流说”〔7〕,宓浩等人编著的《图书馆学原理》提出“知识交流说”〔8〕,以及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提出“文献信息交流说”〔9〕。这三种观点并非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创新性观点,只能说是在“交流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研究视角之下对“交流说”进行的重新论述。正如上文对“资源说”的理解一样,这三种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都可以用“交流说”来总结概括。当前,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新说法仍在不断出现。如果只是在词语表述上有所不同,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创新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那就不必另设新说。

2.1.2很多观点不是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在众多观点当中,很多无关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混杂其中。提出者并没有明确指出其观点是研究对象的观点,往往是后人将其误解为研究对象的观点。以“要素说”为例,“要素说”自诞生到成熟,经历了“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然而无论是杜定友、陶述先还是刘国钧,他们均未表示过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所谓的“要素”。至于后人把“要素说”当成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来展示,完全是一种主现虚拟,是在“文献上的曲解”,这也许是作者也没有预想到的事情。〔10〕“要素说”自诞生以来,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图书馆工作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能否用图书馆的构成要素来概括,始终是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误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当成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作为科学得以成立的学术内核,应该是抽象的;而由研究对象派生出来的研究内容,却往往是具体的。〔11〕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固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图书馆的研究内容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会因为图书馆学的发展而改变,它是图书馆学最核心、最本质和最稳定的内涵。“只有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区分开来,才能抓住图书馆学的科学内核,才能保持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12〕在图书馆学发展的早期,出现过“整理说”、“技术说”和“管理说”等观点,受当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它们只是对图书馆学研究内容某一领域的理论概括,不能把这些有关研究内容的具体观点等同于研究对象。〔13〕如今,“事业说”是众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它试图站在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对图书馆学加以研究,进而概括出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全貌。然而,对图书馆学研究内容概括得越全面,就越无法准确把握图书馆学的学术内核。因此,类似这样的理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2.1.3研究者心态的变化。随着图书馆学学科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科学研究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给研究者提供了广泛的天地,然而学术界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实之风,有些研究者浮躁情绪滋生,为了提出新观点而去提出新观点,希望通过撰文立说,用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致使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不断出炉。王子舟就曾指出,理论研究者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误读”造成了今天理论的混乱。〔14〕在学术研究上,学者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图书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容易在同一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由此形成的不同研究结果本身没有对错之分,都会受到学界的尊重。学术研究的繁荣局面是大家所期望的,然而,一些非理性的论文只可能导致学术水平的整体下降。此外,众多研究者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抱有极大热情,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并试图让自己的观点成为图书馆学界的主流思想,以此来改变学界研究的混乱局面,最终却使得彼此间的争论更加激烈,这也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始终没有得到统一认识的一个原因。

2.2按阶段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进行划分

目前,研究者大多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按照阶段进行划分。吴慰慈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按时间标准把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分成了四个阶段: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图书馆管理)、整体系统下的图书馆及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15〕徐引篪、霍国庆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一文中,从认识的发展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表象的具体的认识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整体的抽象的认识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本质的规律的认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及深入的整合的认识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6〕这种“四阶段”的观点,目前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划分最具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如今的学术研究。此外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划分还有很多种,按阶段划分已经成为当今学界划分的主流。不可否认,人们对图书馆学的认识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活动逐渐深入的,在某种程度上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也和时间阶段基本吻合,然而却不能完全断定时间阶段等同于人们的认识阶段,时间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概括出认识的变化。同时,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不同,这也就使得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划分会出现不同的标准。此外,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认识的发展也不是直线型的。受实践活动的局限,认识又往往表现出循环反复性。在图书馆学兴起的早期,出现过“整理说”、“技术说”等观点。为适应图书馆学的发展,新的研究观点不断出现,人们的认识角度发生了变化,但并不代表这些观点已经消亡。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7〕技术因素被重新提上日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从另一个视角对技术因素重新加以重视,为19世纪的“技术说”赋予了新的内涵。

3三种观点流派

在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关于研究对象的观点,对各种观点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图书馆学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对象,更清楚地梳理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内容和领域,进而推动图书馆学的发展。纵观图书馆学的发展史,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划分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标准,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造成的。文章从观点流派的角度出发,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分成了“工作说”、“事业说”和“本质说”三大流派。

3.1“工作说”

“工作说”是以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为出发点来表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献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管理实务等都属于图书馆工作的范畴。因此,“整理说”、“技术说”(“新技术说”)、“管理说”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工作说”的观点。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施莱廷格最早提出了“整理说”,他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18〕。受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概括为“图书馆整理”,其主要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技术说”是由德国图书馆学家艾伯特提出的,“图书馆学应研究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技术”,它是“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19〕。“管理说”的代表人物是帕尼兹和爱德华兹,重视图书的系统整理、妥善保管和充分利用,在要求增加藏书量的同时,强调藏书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0〕我国关于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对图书馆具体工作缺少代表性的论述,加之学界长期将图书馆学视为图书馆之学,因此“工作说”引入我国后,很快成为图书馆学界的主流观点,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图书馆学界主要理论流派之一。

3.2“事业说”

吴慰慈、邵巍在其1985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21〕一书中指出,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22〕“事业说”是对前期理论研究结果的概括和总结,旨在通过对客体的研究来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事业说”从图书馆事业的角度出发,是对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拓展。这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图书馆事业”这种研究对象的表述形式,能够明确地将图书馆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这一学术思想在国内图书馆学界一直占有支配地位,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影响深远。属于“事业说”的观点也比较多,“规律说”、“矛盾说”实际上也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图书馆事业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中指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23〕,这是关于“规律说”代表性的论述。1962年黄宗忠根据《矛盾论》的论述发表了《试论图书馆的藏与用》〔24〕一文,把“藏与用”当作图书馆的特殊矛盾,试图通过分析这对特殊矛盾来概括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这两种观点站在整体角度对图书馆宏观事业进行了考察,是对图书馆的运作机制的探寻,对图书馆与社会联系的考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事业说”的内涵。

3.3“本质说”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对事物根本性和规律性的把握。“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所以对“本质”的把握必须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本质说”应该是在各种具体的现象中作出合理的抽象。根据是否把研究视角局限在图书馆当中这一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图书馆本质说”和“图书馆学本质说”。

3.3.1“图书馆本质说”。图书馆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一个信息资源体系。〔25〕把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表述为一个“资源”体系或集合的观点都可以称作图书馆本质说,无论这个“资源”体系是信息、知识还是文献。如上文对“资源说”的论述,“信息资源说”、“知识集合论”和“知识资源说”等这些“资源说”的观点实际上都属于“图书馆本质说”的范畴。这几种观点从信息时代的广阔背景出发,力图把握图书馆的本质。面对网络化、数字化对图书馆产生的巨大影响,“资源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信息社会的变化。然而,“图书馆本质说”仍然是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仍然没有使图书馆学研究超越图书馆这种客观的社会事物,不是对图书馆学这门科学的本质把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一种独立于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的客观存在。诚然,我们对图书馆学的认识源于对图书馆的认识,但图书馆学的本质却不以图书馆的本质为转移,也不以我们对图书馆学的认识为转移。

3.3.2“图书馆学本质说”。“图书馆学本质说”是从图书馆学科学本质的角度出发,脱离出图书馆的限制,是对图书馆学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图书馆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现象,特别是考虑到图书馆学的“应用科学性质”,因此我们应该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表述为一种社会行为。〔26〕所以,对图书馆学“交流”、“组织”等社会行为的论述都属于图书馆学本质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各种“交流说”,以及信息组织、知识组织等各种“组织说”。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最早提出了“交流说”,“交流不仅对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而且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也是重要的,所以它成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27〕。前苏联图书馆学家丘巴梁指出,“苏联图书馆学是一门把图书馆过程作为群众性交流社会思想的一种形式的社会科学”〔28〕。同时“文献交流说”、“知识交流说”和“文献信息交流说”是我国有代表性的“交流说”的观点。马恒通于2007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馆藏知识”的传播。进而把图书馆学定义为“研究图书馆馆藏知识的传播、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9〕实际上,传播和交流是同一个概念(Communication)的不同表达形式,因此“传播说”的本质还是“交流说”。“组织说”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通过“组织”这种社会行为来表述。王知津在20世纪末连续发表了《从情报组织到知识组织》〔30〕、《知识组织的研究范围及其发展策略》〔31〕、《知识组织的目标与任务》〔32〕等系列文章,认为“知识组织应建立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将无序的知识组织起来供人们使用,这就是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通过这些文章对知识组织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金胜勇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析论》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关系》两篇文章中指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33〕。无论是“知识组织说”还是“信息组织说”,都把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表述为“组织”这种社会行为,都试图对图书馆学的科学本质进行把握。在上述三种流派、四种学说中,“工作说”、“事业说”、“图书馆本质说”都是围绕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本质)来阐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统称为“图书馆说”。而“本质说”中的“图书馆学本质说”则是从图书馆学的科学本质来阐述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称之为“非图书馆说”。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0引言

电子政务e-Governmentaffair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这里,介绍一下这个信息系统体系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导师、同学、同仁商榷。

1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技术介绍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而开发的,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具备与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接口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2.6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该市电子政务平台采用国产的红旗WebMail分级多域的邮件系统,为7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3000多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日完成数万封邮件的收发和传递。

2.7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2.8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了30多个部门的2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50多个部门的580多项办事指南,实现了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3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考虑到政府门户建设的现在和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

从逻辑体系架构来看,如上图,办公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层次:

3.1用户层:与系统连接的外部实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交互功能,进行填写信息、提交请求的操作,请求结果返回在客户端显示。

3.2权限控制层:按照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列表,审核用户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用户个性化界面控制。

3.3表示层:对最终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更好地为系统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4信息接入层:这层中的Web服务器用于对外提供基本的静态信息传递服务,向后台应用服务器提供客户请求信息并接收返回的信息。公务员之家

3.5应用层:完成业务的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进行初步的应用安全控制和权限检查,记录原始的交易日志,进行交易的存储转发等。

3.6数据访问层:采用统一的方法访问后台数据。这层中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系统的数据核心。邮件服务器用于提供系统的邮件支持。

3.7系统层:提供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平台和对硬件系统的管理操作。

3.8硬件层:提供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总结

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按照“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优先使用国产产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建设思路,注重实效,力求实现政府部门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及时各类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5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而开发的,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具备与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接口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2.6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该市电子政务平台采用国产的红旗WebMail分级多域的邮件系统,为7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3000多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日完成数万封邮件的收发和传递。

2.7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2.8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了30多个部门的2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50多个部门的580多项办事指南,实现了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3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考虑到政府门户建设的现在和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

从逻辑体系架构来看,如上图,办公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层次:

3.1用户层:与系统连接的外部实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交互功能,进行填写信息、提交请求的操作,请求结果返回在客户端显示。

3.2权限控制层:按照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列表,审核用户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用户个性化界面控制。

3.3表示层:对最终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更好地为系统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4信息接入层:这层中的Web服务器用于对外提供基本的静态信息传递服务,向后台应用服务器提供客户请求信息并接收返回的信息。

3.5应用层:完成业务的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进行初步的应用安全控制和权限检查,记录原始的交易日志,进行交易的存储转发等。

3.6数据访问层:采用统一的方法访问后台数据。这层中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系统的数据核心。邮件服务器用于提供系统的邮件支持。

3.7系统层:提供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平台和对硬件系统的管理操作。

3.8硬件层:提供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总结

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按照“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优先使用国产产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建设思路,注重实效,力求实现政府部门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及时各类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栗.网络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J].兰州学刊.2001.(1):21.

[2]刘红路,张真继,彭志锋.电子政务系统概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

一、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

不论是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还是传统类型的图书馆的服务,其职能主要展现在科学情报的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社会教育的开展,还有人类智力资源的开发这四个方面。我国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也指出标明:提高科学的文化水平、传递科学情报;思想教育;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组成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辑的《图书情报工作概论》把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分为:整理、搜集、保存文化遗产;发扬传播文化知识,提供学习的条件,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情报资料。这三种观念代表了当时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职能定义。虽然存在一些不同,总体上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所以我国图书馆界在传递科学情报、文化遗产的保存、社会教育的进行等方面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二、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

在通信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下,我们国家建立了“数字数据网络”、“卫星通信数字网络”、“国家教育科学往”,尤其是信息共享资源的建立被列入了“十五”计划之后。使我国各方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化,其发展步伐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教育的信息化的建设在全国各个区域的展开,国家教育部在“十五”规划上和教育发展目标上确切的指明:把2010年完成信息教育的现代化作为新一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现代信息化建设设施的全面覆盖。使各个高校和较为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发达国家水平。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建设下,使得我国的农村现代信息教育现代化已经赶超了其他行业。现在网络体系已经覆盖到我国的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学校网络、地区网络和国家主干网络这三大网络体系。网络体系发建立更实现并且加速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以后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发展空间提供了便利和新的路径。

三、新世纪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新体现

近年来图书馆的职能在内涵上内涵有了新的展现。比如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信息服务和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指出“开展社会教育、人类文明的传承、传播先进的文化”的概念,这可以被当作是对公共图书馆用途的阐述和解释。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职能不存从内涵上还是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图书馆服务的延伸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化,从范围狭小的局限性群体变为社会的公众服务,从局部向大众化的传播变化、由虚拟化代替了实体化,图书馆的职能和体现的方式从根本上在发生着变化。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以往的传统形式下的图书馆是以人工操作,借阅图书为中心内容的,服务的信息内容也仅限于图书馆保藏的文献资料为资源来开展的,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依靠书籍刊报文献的借阅,依据参考检索文献为主要内容来开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馆藏的电子设施设备的运用和网络资源的综合服务为主要手段。现代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专项学习数据库,运用高科技检索查阅新内容,更方便的导航查阅服务。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都是依靠手工来加工整理阅读文献资料,需要专项的工作人员手工参与服务。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理计算机辅助服务、手工服务和、数字服务一同运行,广大用户不仅可以在网络上查询信息、还可以下载信息资源、网络完成图书的续借和预约等,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效率;以往传统类型的高校图书馆是仅仅针对本校的用户作为服务对象的,用户要利用图书资源时,必须要亲自到图书馆借阅才能够利用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地点也仅限制在图书馆现实场地中,网络实施的现代化提高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范围,只需要利用计算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汲取图书馆的各种专项各项信息资源,用户群体也不再仅仅局限在高校本校的范围内,更是极大的方便了本校以外的用户群体,从而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提升至社会作用。

综上所述,强化数字资源的创建、网络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平台的建立、网上知识资源的引导、网络上信息化服务的个性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等构成了在网络环境之下高校图书馆创新的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普及的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以及作用内涵也在不断地增长,不仅包括教育职能也涉及各种情报职能,更是担负着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职能。同时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间接性的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思想的进步,加速了社会文化的持续前进发展,担负着祖国新型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角色。

参考文献:

[1]凌波.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24(05):86-88.

[2]李威宁,吴进琼,梁机.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255-256.

[3]魏美清.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152-154.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7

“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精彩,”在学完“思想概论”课程以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徐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听了老师的课,参观了韶山,课后浏览了本课程的课件,并阅读了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使我们深有感触。这种‘立体化’教学确实能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我校“思想概论”到课率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已是不争的事实。2003年6月在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调研活动中,学校选取了60名文科生、60名理科生问卷调查,并召开了小型座谈会,学生对“思想概论”的评价均在85分以上。

“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被演绎得如此精彩?

“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就是我们的‘法宝’”。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柳礼泉教授如是说。

“五结合”教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对说教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早已不感兴趣,思想理论课要受到学生欢迎,进学生头脑,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该院在全国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五结合”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他们的做法是:

一、学生读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原著与名篇,实现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原著相结合,达到巩固和强化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不断扩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原著,要求学生以写“读后感”的方式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学生所写“读后感”的成绩,记入课程学习成绩。为了解决学生“找书难”与“读书难”的矛盾,他们专门编写了《大学“两课”原著与名篇导读》,其中收录了“思想概论”课程阅读文献10篇。在学生自主学习型课件“思想概论网络课程”中,选录了、刘少奇、、邓小平的著作和中央有关文献20多篇。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传》、《历史选择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思想研究述评》、《“思想概论”疑难解析》等10种课外阅读书籍。

二、校内教育与基地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省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除了在校内的岳麓书院外,在韶山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纪念馆、第一师范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四个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自1998年12月起,该院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基地学习,安排学生祭扫位于岳麓山的黄兴墓庐、蔡锷墓庐,使学生了解伟人的人生之路,使基地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内容相得益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伟人的思想风范和人格魅力。同时要求学生撰写参观心得体会,并选出其中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国情,开拓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自己的全面素质。该院在“思想概论”的教学中拓展了实践的内涵,从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等三个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一是基地教育——认识与感受性环节。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因各基地材料具体丰富,直观生动,使同学们取得了校内“第一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直观性,现场震撼性效果。二是校园文化——体验与拓展性环节。湖南大学作为千年学府,其悠久深厚的校园文化,与“思想概论”课程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融会到一起,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综合素质。三是社会实践——深化与运用性环节。把“思想概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激发了他们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自1999年开始,该院率先利用校园网实施“思想概论”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通过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变难为易,拓宽了教学的时空;通过营造情境,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通过寓教于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主持研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思想概论网络课程”研制中,广泛收集了相关的音像、影视、图片、文献资料,使课件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读性强、功能齐全等特点。目前该课件已在教育部的远程教育网上运行,也挂在我校校园网上,作为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自主学习。

五、“思想概论”课程的学习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举办与精神风范与人格魅力有关的专题学术报告会和组织电影影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该院结合纪念诞辰110周年,与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一道,举办了“诗词漫谈”、“的精神风范与人格力量”等专题学术报告。2003年12月参与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去安源”电影首映;2004年9月参与电影《郑培民》的全国大学生的首映,组织学生观看并参加影评活动。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略的精神风范与人格魅力。

“立体化”成绩评价调动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及意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形成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发展,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越来越多,但都存在共性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1]。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为对信息的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协作交流、加工处理、生成创造能力,即运用信息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批判精神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2]。概括地讲,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部分构成[3]。当前,信息化正以其无处不在的渗透力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但是,信息化在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虚假、信息垃圾等;信息犯罪主要表现为黑客攻击、网上诈骗等;信息侵权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侵权,还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计算机病毒等;信息侵略表现为信息强势国家通过信息垄断和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国家等。每天打开网络,海量未经审核的信息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何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正确迅速地找到合适自己的信息尤为重要。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定位、评估、组织和有效地创建、使用和交流信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也加强了信息技能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大学英语等公修课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技能,但是根据调查数据反馈,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源匮乏

通过对河南省开封市某高职院校203份(有效份数)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仅有18.2%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关注新生信息并进行自我辨别。关于“一般查阅图书馆的哪种类型的文档(多选)”,查阅课本和参考书的分别占52.7%和56.2%,查阅数字期刊与论文的为28.1%。可以看出,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来自课本、课堂,如果不是作业有要求,很多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错过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种极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二)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弱

大学生对信息理论的认识不足,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水平较弱,不足20.0%的大学生能熟练操作office自动化办公软件,不足11.0%的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原理,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48.3%的大学生能够对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去伪存真并简单加工利用,1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对有价值的信息综合分析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可见,大学生信息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较弱。

(三)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很多大学生不清楚或者不认真对待信息法规内容,学校机房成为一些大学生的恶搞平台,随意删除他人的作品、删除软件、擅改计算机配置等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关于“引用他人的知识劳动成果会指明出处吗”这一问题,只有22.7%的大学生表明一定要注明出处。可见,学校要在信息道德和知识产权法律常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指导学生在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切忌剽窃他人成果[4]。

三、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针对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停留在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主要信息源,图书馆藏书陈旧,图书馆使用设备和管理系统老旧,无法满足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建设需求的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调整数字资源的采购方式,信息资源建设应利用“互联网+”思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馆藏建设管理理念,转变采购方式。首先,完善硬件设备和管理系统,采购先进的硬件设备,做好相应设备的维护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其次,确定资源建设内容。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不能盲目地将传统文献数字化,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涉及面等特点,建设以重点学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电子资源。再次,受经费及硬件设施的限制,各高校图书馆或本地区图书馆可以考虑图书馆资源共享,实现馆藏资源的互补,打破过去小而全的藏书模式。最后,培养信息资源建设的教师队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具备熟练计算机操作、图书情报学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资源建设等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从硬件、软件同时入手,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纸电一体化,为师生提供丰富、便捷的电子资源信息,满足学校师生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

(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科学概论等课程侧重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大学生在信息检索技能方面有待加强,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各类专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与技能,教会学生检索技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在课程开设上,大一学生可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传授文献检索技巧等,大二、大三学生则侧重于专业数据库及信息的分析评价、提取,创新能力培养及信息道德提升。可实施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三)增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目前的园本课程主要关注传统文化、课程游戏化和艺术教育,其他领域虽有涉及但研究者较少。园本课程没有定法,因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和各种主题相结合。除考虑幼儿园教学实际、本地文化资源、幼儿家长职业资源等现实因素外,园本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充实内容。未来研究者可以根据各类课程内容的实施现状进行对比研究,或是探究国外优秀园本内容的本土化。

(四)关注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园本课程教学改革

在所搜集的文献中,有1篇论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索。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于东部,具备更现实的条件去研究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背景的园本课程教学改革。因此,要针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地域特色开发园本课程,如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开发以民族传统为主题的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俊莉.聚焦课程园本化研教学活动实效:以园本“古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实施为例[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67.

[2]李鸣.浅析黄梅戏教学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开发与作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6.

[3]曹玉兰.“课程游戏化”的园本理解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2):61-63.

[4]高海英,陈玲.让幼儿在体验的环境与流程中健康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增刊2):21-23.

[5]王瑜.涂鸦艺术的教育意涵与幼儿园涂鸦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7):87-90.

[6]梁慧怡,刘涛.例谈园本主题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构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7):47-50.

[7]新华网.中央财政两年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EB/OL].(2013-05-31)[2021-06-20].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9

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对于《新闻学概论》课程目标是: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教育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该门课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学生应在课下多了解新闻特征,关注时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多组织课堂讨论,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可见新闻学理论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得将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社会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等新闻事件结合起来,通过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和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新闻素养,对新闻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并且能够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去。

二、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授课课时限制实践环节展开空间不大。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学概论》的专业课授课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2学时,实践环节6学时,因此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重难点进行筛选,而6个实践课时的设置是完全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的,教师也不能够就某一新闻事件与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讨论的时间。(二)课程内容决定授课形式偏理论而轻实践。授课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本内容,但是《新闻学概论》一书中仅仅包含理论知识而没有联系当下设计实践的章节较多,而且相对来说内容空洞,没有很强的操作性,再者主要的课堂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纸质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不能跟上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的推陈出新。(三)考核形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对于综合考核成绩的评定新闻学概论是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期末考试成绩综合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方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的课下作业都是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形式来引用借鉴完成的,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评分之后并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进行专业点评,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助,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平时成绩而完成作业,而不是出于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都是采用在正式考试前几周的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背诵,却不从深层次上理解中知识重点内容,这样的复习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僵硬,而且记忆度不深。

三、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师生友好互动联系,拒绝填鸭式教育。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采取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形式,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里,可把教学放在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的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欢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厌学”的学习态度转换为“要学”;通过大量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枯燥无聊的课本内容转化为实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投入力。例如《新闻学概论》中涉及的新闻价值、新闻舆论、新闻宣传等内容,就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运用实践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新闻学课题或新闻事件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或街头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等;也可随堂进行讨论或情景模拟,主要对课堂上的重点知识或难点及有争议的议题、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组讨论或双方辩论,让学生来把相关理论融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衍生多种新闻介绍方式的能力,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教师除了负责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环节,根据学生在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提出并给予改正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盲区的认知。在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在实践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闻的评价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实践活动的意义。(二)开扩校外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新闻学概论》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加大对身边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和听取意见中获得在课本理论知识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可通过开展“社会热点调查报告”调研活动,帮助学生邀请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知名记者、作者和新闻媒体人,然后在活动中加大学生和这些媒体人的交流接触,尽量保证不同学习小组中都有知名人士作为引导和指引,及时地帮助学生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收获心得的总结。除了开展新颖的实践形式之外,还应积极开扩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和这些实践部门就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保证学习进度和实践内容相互吻合,在最大程度上通过两手抓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三)加大考核频率,提升学习能力。考试制度从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相互监督和个评分来端正学习风气。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性,建立起网上学习平台方式,关联网上丰富的数字资源,提供众多典型案例、音视频内容和“即测即评”习题,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阅读。学生分组在完成一项教师布置的新闻工作任务之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诸如具体从事了哪些工作,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工作中收获了哪些专业知识等,并将最终的总结内容按照电子版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根据每个成员不同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每位学生的工作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也能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平时增加考试次数,将期末的一次性考核转变为学期的阶段性考核,教师将《新闻学概论》中的理论知识分为单元性学习,分为只能进行理论书面作业的内容和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注入实践因素的内容两大类别,削弱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占总体成绩的比重,通过阶段性检测,也可以扩宽对学生检测的内容,学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也可以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除了规定考试日期之外,教师也可以随时进行课堂检验,来督促学生听课时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新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需要学生拥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能力,但是受到传统专业授课模式注重理性知识灌溉思想的限制,学生们通常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将理性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互动上课模式、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学生对新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篇10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