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2:32:42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1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如多参加校内外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二、结合学科整合,开拓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通过巧妙的课程整合,学生不仅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方面等的技巧,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信息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敏锐、热情,但容易偏激、冲动。他们往往在行为举止上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通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也可能导致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三、重视学生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高效率地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地位,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2

人类迈入了21世纪,迈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曰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并导致从经济到上层建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属于上层简单的范畴,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研究教育创新和知识经济教育发展的方向时,不能不正视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完全可以说,以电脑化,网络化,教学化为重要内容的“信息化”不仅是知识经济到来的标志,也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失去了载体;而没有这种载体的所谓“创新”,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而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门学科而存在,也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堆进作用,信息技术将影响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教育的改革需要超前的规划和发展。在此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地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手段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其构思基于:“以计算机作为储存、传输数字化“了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网络化”、“智能化”了的信息技术作为驱动载体高效率的储存、传输教学内容的动力。“数字化”是引发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等教学内容中的元素就能以一定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从而达到借助计算机进行存储、传输的目的。网络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腾飞,拓宽了信息技术传播时间。“智能化”的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软件的功能,更好协调教与学的活动的互动性。当“智能化”与“网络化”融合一体,则现代化教学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功能奇妙。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主要通过校园网来实现,而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实现。以现代高新技术的设备和师生的智慧可以使校园网的各部分之间都能互相联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这样可以使校园网发挥更好的效益。

当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等持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引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了知识领域,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往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枯燥土无味,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截然不同。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体育教学软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里,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劲头十足,兴致盅然,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体育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理解,让学生掌握动作。而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与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讲解,一堂体育课中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每一个动作细节。例如:在山羊分腿越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看清楚,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惯,不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终身体育教育的第一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为学习和锻炼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主观形式。学习内容的非线性传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的极大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

2) 锻炼者——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参与程度。信息时代的新型公民不光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能力,也要学会进行协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更多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产生。另外,网络提供的检索功能,使锻炼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 需求分析问题,选取恰当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存储或做出相应的变换,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 教学活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用价值的支持。学习与锻炼者在决定锻炼目标后,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综合、建构,通过网络与体育教师或服务器联系,或在学习与锻炼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乐于听取其他人学习者的异同点,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进行再整理,从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者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信息,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因此,锻炼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及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3.1 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于体育教师,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3.2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符合锻炼规律提高锻炼效率。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师道尊严”,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今天是很难适应时展的。随着网络的出现,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充实了人们的大脑,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是一个教师远远不及的,学生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这一发明,摆脱了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在锻炼活动过程中迫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能力与锻炼能力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法发生一场深刻改革,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3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

动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基本运用现代信息进行体育教学时的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 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即师〈——〉 生、 生〈——〉生、网络 〈——〉生(网络)、师(网络)〈——〉生(网络)、生(网络)〈——〉网络、师〈——〉网络。网络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与锻炼,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师生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行获取信自主学习与锻炼,师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学习与锻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师生之间的交流,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与锻炼。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1 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索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4.2 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维平(1971- ),男,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江苏常州213164)刘茂昌(1972- ),男,甘肃天水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甘肃张掖7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BG[2009]GXG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来教育将是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与现实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校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r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从知识、意识、技术三个层面上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备敏锐的体育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对体育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融入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重视有关体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识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体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信息能力方面,体育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简单开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体育教师在获取、使用、传递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积极的信息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判断、评价信息。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

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

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 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4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加强对未来教师即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出发,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从三个层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案,以期促进未来人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师范生 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育信息建设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不仅对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既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密切相关。没有师范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就不会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也就是空谈。

师范生的存在是以其独特的师范性而存在的。信息化融入到教学领域之后,丰富了师范性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生的培养要加入信息化的内容。但当前师范大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得其门而入,研究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以及专家学者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理论指导也相当缺乏,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瓶颈,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完善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驾驭课堂的能力,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AECT教育技术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指出了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体:而AECT教育技术05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该定义在新的环境下指出教育技术还要与态度、职业道德规范相关。这与2004年12月15号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四个层次的划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相一致。

因此可以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以下几个方面。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教育技术能力内涵,构成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的基本框架,也体现了师范生的师范特性。因此,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以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为框架,发挥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优势,从学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范生的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能使师范生在毕业后,迅速的适应到信息化的教学中来。

三、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培养现状

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来看,他们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价值的认识方面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有很大距离。西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18,9%的学生曾经学习过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59.5%的学生只“听说过,但没有具体了解”,还有21.6%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说明教育技术在师范院校的开展不够广泛,没有将有效的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应用在每一个师范生身上。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应用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调查结果也表明,当前师范生最希望学习的教育技术的相关内容是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这说明这些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是师范生身上最缺乏、最需求的方面。在师范院校重视和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育迫在眉睫,否则师范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要体现师范生的师范性。师范性是指体现出与教师职业活动直接有关的道德素养、知识、技能与能力,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要求。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师范性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要求转变观念,增加师范性的课程,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如通行多年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迫切需要加入信息时代的内容。面对信息化教育的到来,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通选课程,到现在真正开展起来的却很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师范院校开展具有现代气息的“师范性”课程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有的限额选修、有的限专业选修、有的只是表面的开展,没有从根本上满足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素质的需求。

(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措施

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培养现状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从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和提出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才有可能把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可以极大地提等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是教育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和思想的教育。因为理论的教学起着基本的导向作用,是师范生在思想上转变和提高的前提,也是技术在教育中灵活运用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学校首先要对师范生进行导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面将其凸显出来,引起他们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愿望和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理念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来。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学校要对师范性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调整,扩大原有教育学、现在教育技术、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内涵,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方法,教学设计,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学习理论,教学过程及模式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整合这些学科中来,合理分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文、理科进行有所侧重的教学:其次,由于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不同的流派的观点和应用对象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将小组写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整合到教学中去,把各个学习这都调动起来,参与期中,把枯燥的理论课堂活跃起来,转变师范生的观念,促使他们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师范生引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来。

第二个层次就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这里的技术不但指有形的物化技术,还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物化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不但包括老技术媒体的使用,还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等)、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等),课件制作软件(HowerPoint,Dream ware,Author Ware等),internet网络运用。针对这一块,学校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以及校园网建设。由于这一块内容比较繁多,要对有不同爱好、专长的学生进行分组分班,让每个学生都有某一项的特长甚至精通。让他们协作起来,共同参与到某一个网站或小项目的开发中来,学习者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一方面就是教学法、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和运用技能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使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层次的培养在实施中需要相当的师资和精力,一要有合适教材,这类教材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具体操作过程,并有配套的实践场所,比如微格教室: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言传身教,认真分析一些经典的教学设计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评价、教师总结,抓住要点消化吸收。当前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的情况,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有着深厚教育理论、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专家没有深入教学实践,还在于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没有新教育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思路。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联合起来,进行行动研究、合作研究,走向统一。

第三个层次是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与创新就是将技术、理论与课堂有效的整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现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中的新问题层出不迭,教师必须具备发现、研究和解决教与学中的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能根据现场的教学,发现问题,设计环境、活动来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结合长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总结得出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为: 

在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熟悉信息环境和把握服装专业课程内在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掘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情境的构建工具、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积极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服装专业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服装专业课程的变革,但却是服装课程改革的有力促进条件。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服装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cad等课程的教学,包括服装课题研究。包括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应该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它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我国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目前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国内服装企业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也接近20%。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设备数字化、企业间协作网络化成为信息时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服装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性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这类人才在业务上要求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在企业的变革中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要有信息化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能力,现代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服装专业cad能力等。 

服装高等院校是为服装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服装专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设计技法教育,更是一个开发学生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系统工程。从当今的服装专业教育现状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适应了服装专业学生个性创新化、群体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因此,它在给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进而推进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最终完成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是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是整合的指导思想 

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服装业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服装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各个专业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既然服装具有系统属性,服装系统包含于社会系统之中,如何体现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各元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协调以及怎样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是服装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进行服装专业教学的指导,以服装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然可以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大大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服装样式之多、时尚变化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服装专业人才,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要运用机灵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时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跟上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创作出时代精品。基于服装专业的这种特点,我们服装教育培养的服装人才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还要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教师注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培养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整合注入了崭新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力潜能,这种多元的智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可以激活和发展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提供激活适合个体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主体化、教师主导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目标智能化和教学活动丰富化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服装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立体多维的学习氛围,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性,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蕴涵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整合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整合的宗旨,正确定位整合都具有显著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整合的实践正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的专业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改革主要围绕着办学模式、产学研的结合、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序而火热地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经过一定阶段改革的服装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多与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专业领域发展越迅速,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课堂教学课时量却是极为有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表达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堂课时量的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整合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 

经笔者调查研究,当前全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门专业课程的精品网站建设,如东华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服装结构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等课程的精品网站都在积极建设申请中。而天津师范大学的《中西服装史》率先于2009年获得部级精品课程。 

 

(二)整合的理论总结处于低迷阶段 

笔者从事一线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十多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改之路,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厅的服装专业教改课题。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进行着实践探究,并以硕士论文形式进行了阶段总结,论文《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得到评委的肯定,取得良好成绩。但是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信息技术服装整合”进行搜索,结果是“共有记录0条”,令人难以置信,但输入“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结果有记录一千多条。在这一千多条记录中笔者能找到的是信息技术与医学、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各学科整合方面的论文标题,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服装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笔者又进入百度、谷歌搜索,终于搜到四篇:“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之探索”,可见在理论总结上,整合可以说还是个空白的领域。 

 

五、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建议 

 

(一)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育观念是无形的、隐性的,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向,更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整合首先就是要让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树立现代化最新教育理念。服装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大影响力,但是只有在决策者的鼎力支持下。整合才得以顺利有序地实施。换而言之。整个教育战线上至决策者下至一线教师要统一认识、团结协作,才能真正促进整合。 

 

(二)加强教育技术学培训。提升服装专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教育改革直接的承担者,信息时代服装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领域,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当前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但是对教育技术学明显比较陌生,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属教育技术学范畴。很多院校的服装专业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或是艺术设计系下面,这里的专业教师不熟悉教育技术学当属正常现象。但这现象于整合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服装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培训刻不容缓。 

培训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及运用上,而且针对性要强。因为服装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征,整合也没有可套用的固定模式,只有针对服装专业学科的培训才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有些院校可以直接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还有去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培训机构学习,去兄弟院校取经;邀请专家来开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等。 

总之,教师要用教育技术理论武装头脑,用终身学习精神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出成效。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教育技术;自主创新

一、前言

我国原有的“电化教育”,在以南国农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围绕各种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80 年代中期以来,这些“电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与新从国外引进的“教育技术”内涵( 主要关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及核心内容( 强调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学设计”) 日渐融合,再通过本领域广大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深入思考与自主创新,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技术理论。进入 9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AECT94’定义引入我国,并与电化教育的原有涵义及研究内容日渐融合,就使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开始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尽管进入这一阶段的时间还不太长( 只有十多年) ,但我国在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对教育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更多的是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丰富与拓展。

与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丰富与拓展有关的创新成果则涉及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对信息化教学核心理论的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 对远程教育理论与远程教育模式的创新; 对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以及教与学方式的探索。与此同时,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极为深远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二、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定位

完善与发展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一门学科的定义涉及该学科的内涵、本质,并直接决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及理论体系,所以任何学科的发展,历来都对本学科的内涵如何界定(即学科如何定义)给予高度关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早在1972年就了第一个关于教育技术的正式定义。以后随着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AECT又在1977年、1994年和2005年相继推出关于教育技术的新定义。其中,AECT94定义虽然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比较而言,其内涵相对完整、深入,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它的具体表述为:“教学技术(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在实际的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旦我们按“应用领域定义”的基本内涵去理解和讲授教育技术的内涵和教育技术的能力,不仅能使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技术不再感到陌生难懂,而是倍感亲切;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对于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自觉性也大为增强。

三、对信息化教学核心理论的建构创新

3.1深化信息化教学课程内容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认识更为深化。“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由此定义可见,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而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第一种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或是第二种属性(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最多也只是同时考虑第一、第二这两种属性,而从来没有西方学者考虑到第三种属性( 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存在这一重大缺陷,导致美国与西方国家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难以找到真正有效的实施深层次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3.2拓展理论教育

对指导“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的认识有所拓展,通过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包括支持“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与教理论,也包括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与教理论,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说,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指导理论就是“教学结构理论”。如上所述,整合内涵的第三种属性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这正是“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所在。而为了阐明这一本质特征,使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就离不开教学结构理论的支持。

3.3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完善和建立全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根据当前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和划分,实现课程内容教学安排的全新探索,还要根据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内容针对性的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全新的学习模式,另外需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学发展动力,实现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之中入手,解决好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路问题,建立教育教学模式,策划较为全面和科学的教学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学校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协调和统一规划,在课堂前期与课堂后期分别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理论的掌握程度做出分析,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优势再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与文化背景,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做出课程内容的积极调整与创新,实现教学模式的发展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价值,保证在不同环境之中学生接受不同教学内容的积极转变。

【参考文献】

[1]胡金频,曾陈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元智能教学设计[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赵可云,何克抗.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谈教育技术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01).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7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二元活动 教学设计 信息文化 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

1. 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简介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中包括操作性知识和文化类常识知识,它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以设计、制作、实验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操作体验,技术能力得到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技术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与信息相关的一些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形观念和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活动。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实际上是技术应用和信息活动的过程。它们从两个方面演绎着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1]。

2. 信息技术活动二元的认识根源

对信息技术活动二元的认识落脚在“文化”和“技术”这两个基点上,它们是这两个基点在动态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直接地说,对信息技术活动二元的认识来源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现对该双本体观作一阐述。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着,而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正在不断演绎着它的大众化进程,这也是许多技术走向成熟的特征之一。这个过程的典型产物就是从原有计算机技术母体中产生出了一个大众信息技术的模块。这个新的模块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某些方面有别于它的母体,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出对母体的超越:特征上,满足需求的功能多样化、友好交互的流畅人性化、平易近人的彻底大众化等等;属性上,随着大众信息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人掌握,随着信息活动逐渐对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占领,一个典型的增量文化――“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信息技术是“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信息文化的接收与深化依赖于基础教育,它对基础教育的呼唤并不能抵消计算机学科客观存在并日益重要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当今计算机高端技术的基本发展指向之一,就是不断强调更加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虚拟现实,无一不是以实现对人的更充分的人性化服务为价值回归。而且高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为大众信息技术的存在和深化提供了土壤。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同时受到另外一个本体的制约,即技术本体的制约。事实上,从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表现出的基础性和普遍性程度不断唤起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却是计算机技术作为一个成熟且影响巨大的学科,总是顽强地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所映射。可以分析得出,计算机技术本体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技术取向的教育[2]。

基于以上认识,可得出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它们分别是大众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技术母体向基础教育映射的结果。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

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中,无论是大众信息文化取向还是信息技术取向,都是理论表述上的静态元素,延伸到具体的教学中,衍变成信息技术活动的二元。

二、 信息技术活动二元之间的关系及体现特点

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活动这“一体”的“两面”。信息活动包含着技术应用,但又超出了技术应用,其独特意义是既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一定情感体验,内化伦理道德,感受信息文化理念。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李艺、朱彩兰、董玉琦)一文中,信息素养的界定如下: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我们可看出尽管信息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但本人认为相比较而言,“信息活动”元能较多地体现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个核心目的。

对于“技术应用”元,就是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理解技术文化价值。因为技术素养包含对技术本身的认识,技术应用的意识,以及对技术使用中正、负面效应认识,概括起来就是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因此“技术应用”元在技术素养的培养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是“技术应用”和“信息活动”二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并非很尖锐地对立,若把它们故意割裂,反而失去现实意义。在进行信息活动时必须要应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遇到问题时有时还要靠技术来解决,信息活动要靠技术的支持。另外技术应用也要有一定的信息对象,也需要处理并交流信息。它们统一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之中,只是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低或者学生已经有一定技术基础时,信息活动元的作用较明显。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高或学生的技术技能基础相对薄弱时,技术应用元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 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体现与延伸

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沿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路线发展着,并有可能走向“信息教育”(《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尽管从概念上淡化“技术”的字眼,逐渐实现从计算机技术训练到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但是技术性的知识仍然是课程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承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要素,更是支撑完整素养建构的文化平台。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建立在基本技术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既关注文化价值的提炼,又重视教育价值的重塑。可以说,实质上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思维培养与信息文化塑造之间的平衡。在目标层面上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平衡;讲授内容上的技术与“非技术”的平衡;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的适度平衡。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该模块更侧重于信息文化的认识,构建信息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和责任感[3]。

例如在该模块中,对信息获取的学习,就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清楚获取信息的步骤及意义: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可以认为,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要能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引发后继的信息活动;对信息获取不是单纯地从技术上要求掌握搜索策略和技巧,具体的技术操作只是技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技术的掌握应当服务于整个应用的需要。不应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具深度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外在表现上,要使学生达到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虽然在该模块肯定有一定技术手段的应用,但是技术应用只是达到更深层次目标的手段。可以说,“信息活动”元在该模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 选修模块有以下五个: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这几个模块中“技术应用”元体现明显,技术为基础,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这就是“技术应用”元所重视的,而这些模块又蕴含着什么特征性思想呢,以下就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作简要说明。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为例。设计部分的教学好象与其他各个应用计算机的模块是分离的,但恰恰是程序设计将各个模块的关系连接起来。程序设计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与其说是对学习编程序的命令的学习,倒不如说是感受和领悟程序设计的算法思想。相对来说,初级阶段更注重“非技术性”程序设计。而所谓“非技术性”的程序设计,就是在技术学习中更多地关注过程,不要把精心全部放到语言、命令的学习中。把你“自己做的事情”转变成“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就要求能详尽地描述完成任务的过程,以便其他的人或其他的设备能准确地重复这一项工作。

语言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其中的命令,培养小“程序员”。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探究活动。技术的学习往往取决于探究环境,相当多的人掌握计算机应用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和深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学生可以不断地“试误”直至找出规律,找到解决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此类信息技术课,不是意味着不要“操作”、反对“技术”,而是表明,除了技术外,还有一些规划性、过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掌握对“技术”有着更好的深化作用。如同学生面对一个复杂图形的时候,往往要学会先将它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图形,然后将简单的图形复合成复杂的图形,实质上遵循复杂――简单――复杂的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其他部分中也都需要类似的问题解决方法,恰恰是一种算法的思维在其中。这种从顶及底的模块化算法思维几乎体现在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在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和“方法”的关系,如何使用“方法”顺利地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与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除此之外,程序设计中核心的思维方式就是程序化思维方式,它就是把所要解决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地分成许多简单的小指令后有序地排列起来,并有序地进行操作的思维,如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运行流程。

每一个模块都隐含着一定的优势性思维特征和思想方法,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 结语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其学科性也不断得到规范和加强。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入。信息技术活动的二元特性,动态地描述了信息技术活动的两个方面,为认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认识。在此视角下,信息技术活动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内容实质。“二元”不仅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而且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活动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于颖,李艺.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活动二元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07,(2).

[2]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DB/OL].省略/show.aspx?id=662&cid=20,2004.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途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教学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1]。强调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1)现代教育媒体和方法

所谓现代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电子和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它是用来储存、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也是学习者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它由两部分构成:硬件方面指各种教学机器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等;软件方面指已记录有教育信息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学习网站等等。[2]

所谓方法是指教育信息的设计、开发和传递的方法。其中包括教学设计的方法及传媒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方法是指设计、开发和组织优化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传媒教学法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进行教育活动的方法。它们是方法类的“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由媒体技术和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组成的。它也被称之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2)现代教育思想、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强调它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来指导。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指几种对当代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观念。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人才观、现代学校观等,前三种教育思想是核心,其基本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是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方式应多种多样,有课堂教育,也要有课下的开放式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指的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包括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3)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指教育活动中师生使用的教育信息的来源。教育信息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二是承载内容的载体,如书籍、课件和网络信息材料等;三是获取教育信息的途径或方式,如阅读、视听、点击浏览等。教育信息资源和载体、呈现方式和获取渠道有密切的联系。载体、呈现方式和获取渠道直接制约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应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在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充分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就成为改革的主战场。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因此,探索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需要探索更高层次的的理论和更强大的高新技术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理论两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两部分无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两大支持,同时为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可能。

(一)现代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下,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较深层次的整合。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所谓的整合只能被称为电化教学,是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一般缺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手段的意识,实践中难免产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泛化,似乎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3]另一种是的“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同于CAI,实践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知识量密集,常常导致在“人灌”的基础上加上“电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停留在较低层次。”[3]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现代教育理论课教学指导作用,只简单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叠加,对于如何教学改革,“思考的路线是在极其熟悉技术的基础上,暂时的“忘却”技术,先系统认识和思考某门课程的构成,然后逐步外化形成新型的课程模式。”[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地位和关系进行了重新解构。“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不应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应只是帮助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教师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用来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了解教学模式中重新的整合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革新教与学的方式,并为最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搭建技术平台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多媒体及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理想的工具和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搭建了技术平台,其实质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重建该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提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为文字、图形、影象、声音等和先进手段如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引进教学实践中,可以模拟真实环境,通过多种方式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感官刺激,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第二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和交流平台。完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不仅改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人机交互和即时反馈功能,是创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及交互性更强的交流平台创造条件。一方面,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地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的、受监控的状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来达到利用网络加强信息交流的目的,不仅打破了资源共享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了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交流,防止学科封闭,为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发挥作用。

第三是提供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条件。建构主义在教学中要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不是单独呈现的,往往隐含在现代教学工具和资料中。如基于网络虚拟情境设计下的学习网站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电子出版物,为各种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条件。它可以使学习者融入所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传播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互为基础和条件,相互促进和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实现现代教育理论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把学生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主体,注重课程与真实情景的联系,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理念也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廷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92.

[2]何克抗,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9-250.

[3]刘英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3).

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篇10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教育部确定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个重要教学思想引起普遍关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lectronicCurriculumIntegration)的教学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教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信息时代的特色。它继承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点,既与其交叉、综合,又相对独立。素质教育和信息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素养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因而,在21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它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并利用其多媒体之特长辅助学科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一)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CI)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Technology)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则催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对现代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CAI主要用于课堂中的课件演示,随着互联网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CAI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流通渠道,呈现真实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利于学习的课堂情境、进一步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习,而且可以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能学习学科知识,锻炼能力,又能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展的最佳阶段,也正是教育者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家学者们有着不同理解。有的研究者认为整合可以分为学科整合、媒体整合和人的整合。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2001)。整合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诸如电子教案和信息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这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挑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条件与环境

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前提和物质条件,如数字化办公室,数字化教室,电子阅览室和相关的教学应用软件平台,数字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等。

笔者所在学校已建成较好的校园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目前已经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校园网接入了以天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网,学校主页提供了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校园网主域服务器提供工具软件库、耀华中学电子图书馆的服务、耀华中学自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管理和光盘库的管理;WWW服务器则为利用互联网Internet资源提供了方便;同时,校园网提供的教学资源库还提供了声音、图像、影像和音乐(MP3)等各种资源供师生教学使用,其中包括相当的英语资源。这些都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便利的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使校园网和互联网Internet以及相关软件可以应用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及时快速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途径和内容

据统计,在互联网上82.3%的信息是用英语的(顾佩雅等,1999)。英语已成为漫游互联网的必备条件之一。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英语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

目前,由于我国各种物质条件和设施的局限,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在研究和初步实践阶段。而对于整合的内容、途径和教学模式还未有定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认为整合可以从1)教师的教学[Instruction,包括教师角色(educators’role)、学生主体(students’role)、教学媒介即教材(textbook)和教学评价反馈(assessmentandfeedback)];2)学生的学习(Learning);3)教学科研(TEFLresearch)等途径来实现,而教师和学生是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学模式则可以分为基于网络的常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1.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主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学生的指导者(Director)、合作者(Collaborator),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因此教师与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地运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追踪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和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技术协助英语学习,又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

2.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课堂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如为准备一个课题的学习,学生利用Google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筛选、选择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及有关音像资料;还可以跨学科学习同一课题,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助手和培养研发能力的工具,成为辅助英语学习的助手。

3.教材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

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优势。

4.整合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也大有作为。首先,信息技术使评价和反馈变得简捷,如网络课堂上教师可通过BBS、留言板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其次,它拓展了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本身就可以作为一项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电子作业,如幻灯片、网页等。对于学生评价的重点可以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技术的应用程度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英语学科题库进行测评,为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条件许可时,可以在线当堂测试检验学习效果。这些都为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手段和步骤提供必要参考。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评价内容,使其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5.整合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办公软件和校园网络,教师可以轻松地对学生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电子化管理。比如,学生的各种测试的成绩,行为记录和学期评价等等。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教育管理更加科学有序。

(二)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是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指导犹为必要,一方面是对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Internet来辅助学习。对于前者,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的讲座、讨论指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规律。笔者把平时在互联网Internet上浏览时收集到的有助于英语学习的网站分类整理提供给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提供帮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能较好地利用从这些网站中获取的信息拓展有限的课文内容,并通过计算机技术作成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饶有兴味。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整合

笔者在教学之余,通过互联网Internet搜集各种有关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积累教学和学习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通过较好的英语教学研究网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拓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例如,tefl-(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教育技术通讯),/yingyu(人教社英语网站),这些都是专业的英语学习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网站,笔者从中获益良多。

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学习和教研的过程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许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运用中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学习技术和应用,学生也在应用中巩固提高了技术和利用技术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相长,又密切了师生的关系。

笔者在教学之余学习建立个人的学习型英语教学与研究主页,将教学、学习、教学研究等各方面材料分类整理,使这些资源发挥整合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新的探索。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还不能装备昂贵的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或者虽有装备却还不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对于已有良好设备的学校,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潜力,服务于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基于网络的常规课堂教学

1.校园网(LAN,LocalAreaNetwork)运用

1)利用校园网的光盘库,通过校园局域网和教室中的计算机终端,用RealPlayer或MSMediaPlayer播放教材同步VCD光盘,进行视听说教学。

2)自己采集和利用教学资源库的歌曲、影视音像资源,通过校园局域网在教室中进行听说练习,如播放英文歌曲(MP3或RM格式)进行听写和学唱,寓教于乐,增强对英语的感性认识。

3)利用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库充实自己的电子教案,丰富学习材料,如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文字、歌曲、影像和网址,从而开拓思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互联网Internet应用

在教学中,通过英语网站,如(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台),(二十一世纪报)等,学习最新的英语词汇和表达,了解国内国际大事。如笔者在课上通过音频、视频多媒体对中国加入WTO,美国911事件的全程报道,美国布什总统访华的报道和在清华大学的演讲,都成为新鲜的英语学习材料,学生从中了解国际形势,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又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而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则使学生在学习与身边事情有关的英语表达的同时,体会总理治国方略和人格风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查询与课文有关的信息并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如在讲高二上册Unit9SavingtheEarth时,学生搜集了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图片和有关资料,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的不良影响,并根据他所掌握的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提出了解决办法。

(二)互联网协助下的任务式/研究型学习

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支持英语研究型学习和任务式学习。为课堂演讲搜集材料,为自办英文报纸丰富内容,选材、录入、排版等整个过程都锻炼了英语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部分同学合作制作了英文报纸的网络版,成为英语学习和技术整合的范例。学生们的研究课题也都与技术相关,如“欧美‘歌坛四天后’的成功史”、“中西网站的差异及影响”、“从电脑游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等。

在进行“课文主题拓展学习”的任务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网站搜索查询与教材课文题材相关的材料,不仅学习了更多英语材料,还锻炼了定向搜寻信息、筛选信息和根据具体目标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所要求的重要能力。

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术基础,如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基本的键盘操作技能;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方法。学生用Word或PowerPoint以作文、幻灯片或者网页的形式完成任务。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并且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这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创造力。

(三)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学习对软、硬环境要求更高,需要专门的配备齐全的网络教室和较好地上网条件,有较好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为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事先搜索好相关网站,提供学习材料,而且最好有个人的教学主页,使上课更方便快捷。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够直接上网,点击课文学习主页和教师提前筛选的相关网站,进行在线学习。

另外,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也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实践和研究,但是在目前,网络教学和虚拟现实教学离我们的教学实际还较远。随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也很快会成为现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Information)的获得、筛选与运用,技术(Technology)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各科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已有课程(或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工具。

二)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也要做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很深的理论背景。据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学、知识论、社会学和教育理论。对课程整合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有发展心理学、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等。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快速广泛,知识更新加快,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迅速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更加重要。世界各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的市场化都要求学校课程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组织形式来适应这些社会变化,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构成了课程整合的社会学基础(韩雪,2002)。同时,笔者认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还应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有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三)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国内还刚刚开始,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优势。但信息世界也不是一块净土,比如,网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上网,也有不能自控的失范行为,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

结语

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娅曹岭岚许可编著.《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赵嘉平主编.《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王立非著.《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p33~37

[5]NeilRuan.“理论研究”[Z].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网站.

[6]林莉.《媒体教学发展历程初探》[J]《远程教育研究》2000,(5)~(6).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Z].惟存教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