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52

信息平台论文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计量;数据采集;网络系统

1引言

安钢计量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括硬件及软件两部分,主要描述的是该系统的组成与运行过程。按照计量信息需求及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浏览器/Web/数据库服务器三层分布式结构。计量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人机对话系统,从物理机构上看,它主要是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数据和用户组成。

为达到本系统设计目标,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可用性,先进性,易用性,人机分工合理性几个方面。根据信息平台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具体功能和细节进行分析和系统开发,根据用户需求,在Windows环境下,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建立人机友好,可视化的用户界面,输入方便快捷,输出信息易读易懂。

2体系结构设计

本信息共享平台采用三层B/S结构,B/S结构中只安装一个服务器,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运行软件。在数据管理层和用户界面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使整个体系结构分为三层。中间件主要提供以下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连接与通讯,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3系统总体设计

图1系统功能结构图

根据系统的要求,在建立计量信息共享平台之前,首先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统一数据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在计量信息共享平台上,数据层是基础,通过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处理形成信息,然后利用技术手段把信息总结、分类和归纳形成知识层,在此之上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撑。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如下:基础数据、电能计量、动力量数据处理、轨道衡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供应处数据、管理查询、权限管理、设备维护、设备信息、生产数据、实时监控、数据查询、数据维护、采集数据上传、原始数据查询、组织机构等功能。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4整体网络方案设计

安钢计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首先是网络系统的建设,整体网络采用千兆义太网技术,在硬件网络布线设计上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网络核心层采用2台高性能万兆路由交换机ExtremeAspen8810交换机组成,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作为核心设备,提供与四个汇聚交换机的互连和服务器的连接。网络汇聚层设置四个节点(网络交换中心),分别放置在回皮轨道衡、计控部、热送称、黑河路,每个汇聚层节点配置一台高性能的Extreme的SummitX450汇聚交换机。对于接入层,有的地方使用已有的DlinkDES系列交换机,有的地方节点数较少,甚至只有一个节点,就直接连到汇聚层交换机上。接交换机的地方有:回皮轨道衡交换中心在计控仓库、焦粉称、西站配置三台接入层交换机;计控部交换中心在250t/300t称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热送称交换中心在进厂称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黑河路交换中心在三炼轨道衡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四个交换中心共配置6台接入层交换机。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安钢计量数据网络拓扑结构

5软件详细设计

5.1软件平台设计

操作系统:选用MS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数据库系统:选用MSSQL2000;系统采用三层B/S的逻辑体系结构,前端用户界面为浏览器。在数据库和前端业务界面之间为业务逻辑层。采用微软.NET框架开发。对外的服务功能以Web服务的形式提供。

5.2信息共享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从逻辑功能角度分析,把该系统分为应用系统和支撑系统两大部分。支撑系统是整个系统继承的物质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工具层。应用系统是建立在支撑系统之上,根据在子系统中的作用领域又分为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和现场数据采集两个应用子系统,两者之间通过支撑系统的网络通讯系统实现物理集成,通过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集成。系统基本结构图如图3所示。

.3数据采集层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层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包括能源量采集系统的升级,物资量采集软件的编制与更新,它是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来源。

能源量采集网络采用”893”单总线结构。硬件上把所有能源量计量网络划分为四个小的子网络,每个网络设一个数据采集子站,由子站完成各子网内的数据采集,子站就近通过光纤在义太网上进行数据交换和网络控制,同时设立一个中心站完成数据的汇总、分析和网络传输。软件使用北京亚控公司的组态王软件对能源量采集系统进行开发。对电量采集数据,使用自编的数据采集软件把全部电站的结算电表数据实时采入计算机数据库,并进入数据中心数据平台,由数据中心按不同用户的需要对授权用户提供数据查询与监控。物资量采集程序开发工具使用Delphi6.0+MSDE数据库进行开发,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并存入本地采集站的数据库中,由远程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存储过程”完成将本地的数据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经过加工、处理后提供和授权用户查询。

系统采用上传模型:(采集上传的数据主要包括:能源量数据、轨道衡计量数据、汽车衡计量数据、皮带称计量数据、在线称计量数据、电量计量数据。)

图3系统基本结构图

5.4管理层系统设计

管理层完成对现场计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分析与应用等功能,整个系统采用三层B/S模式结构,数据存储部分由SQLServer2000完成,业务逻辑层使用开发完成,表示层使用完成开发。系统主要完成系统中提供的能源量及物资量数据的归类、处理、及相关功能的实现,是信息共享平台的主要部分。

5.5支撑系统设计

被分为四个层次:计算机层、通讯网络层、数据库层、工具层。

工具层介于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软件工具的集合。包括开发工具和集成工具。数据库层是计量数据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处于通讯网络层之上,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为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存储、管理、共享和集成的手段。本系统涉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本地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计量信息共享平台均采用关系模型。数据库的设计关键是表的设计,信息共享平台应用的数据库表有两种:本地数据库表;管理层数据库表。通讯网络层是计量数据网络系统中数据通讯的载体和枢纽,计量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完落系统,是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计量设备之间连接,实现了整个系统的网络集成,支持和保障了计量数据网络系统的信息集成。采用混合型网络拓扑结构,TCP/IP协议。计算机层是支撑系统的底层。本系统要求客户端计算机为PⅢ以上,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nal;服务器设计为双冗余、群集方式,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AdvanceServer。

5.6人机监控界面设计

监控画面是人机交互的界面,一个软件系统是否成功,最终的检查标准是它能否使用户感到满意。本系统人机交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对系统的输入,包括向系统下达的命令,提供的命令参数和系统所需要的其它输入信息;另一方面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即输出。输出信息一般有三种:提示信息;系统向人报告的计算或处理结果;系统对输入操作的反馈信息。本着使用简便、界面一致、及时反馈与美观的原则,结合计量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需求,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6结束语

以上详细论述了安钢计量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将整个系统按照横向和纵向分层介绍,采用具体的方案设计了安钢信息计量平台。该系统在实际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海鹰,沈彤,陆婉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设计.现代科学仪器[M],1996(1):32~45

[2]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40

[3]做好能源计量工作的三点意见[J].中国计量,2006(12):4~5

[4]陈燕.重庆大学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硕士论文].[D]保存地点:重庆大学图书馆,2002.

[5]王鹏,董群.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01~171

[6]王春海,张晓莉,王金珠.企业网络应用解决方案——从需求分析到配置管理.[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79~99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平台、数据资源、.Net技术

Abstract:Thepaperdiscussthenecessityofbuildinformationcenterofplanninginstituteinbrief.AftertheanalysisofdatasourceinplanninginstitutewediscusstheinformationcenterinBrowser/technology.Andthenweanalyzetherealizationofsomekeytechnologyinbuildinginformationcenter.

Keyword:informationcenter、datasource、.Nettechnology

1.搭建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2001-2005年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国示范试点单位于2002年、其它设计单位于2005年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应用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使设计与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建立这样的信息系统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能提高企业对外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规划院的现状情况。在管理模式上仍沿用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强大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功能;缺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信息统计,不利于企业实施决策分析和量化管理;普遍缺少能够对规划院的设计过程和各种资源等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工作流程得不到动态控制,信息共享不畅,团队、工作组之间的协作性差,人力和物力浪费严重;对于设计成果电子文件的管理没有很好地按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没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导致查阅不便,数据冗余和丢失较严重;没有对整个院的各种资源和数据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导致资源和数据的整合困难,难以对整个院的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难以对每个人员的工作进行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安排,导致很多方面存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我们国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有必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产生的信息数据,对设计院的各种数据、各种资源、各种行为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建立各种较为完备的资源数据库,建立各种企业行为和数据操作的应用逻辑模块,建立各种设计和管理的应用模块。进而建立规划院的信息平台。减少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浪费。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规范我们的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为规划院的设计、管理和运作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减少决策和运作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规划院数据资源分析

◆根据詹姆斯.马丁(JamesMartin)的“信息工程方法论”(InformationEngineeringMethodology)的观点。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因为数据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没有变化,数据类就很少变化。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这些数据类之间的稳定结构,即数据模型。所以规划院要获得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首先要考察现有的数据资源状况,分析梳理自己的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的分析,建立所需要的数据模型,构思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框架。分析建立自己的信息标准。用信息标准来衡量已有的应用系统与标准化规范化的差距,找到可以提升的具体目标。也可以用来衡量需要引进或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功能、数据结构等是否符合本单位的要求。

◆规划院的业务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策划与设计、生产与办公管理、图档数据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其他管理等。各种业务的正常运作都需要大量数据资源的支持,在运作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是大量而且杂乱无章的,如果将企业的各种信息和操作统统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其数据浩瀚而庞大,数据库的结构会很复杂,数据的冗余会大大增加。使得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对生产和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分别按照他们之间的性质和联系程度进行划分。整个信息资源库由数据库和资料库结合的模式。对于方便在数据库中管理和描述的数据资源,要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于不便于在数据库中管理的,要对其相关管理信息建立数据库,把相关的文件资料建立成资料库。数据库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资料库一般是和保密级别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密级的资料库,资料库结合数据库建立带有权限管理的数据文件操作库。

3.基于.NET的规划院信息框架

3.1..net的特点

.NET是的简称。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面向网络、支持各种用户终端的开发平台环境。它定义了一种公用语言子集(CommonLanguageSubset)来提供符合其规范的语言和类库之间的无缝集成。对下一代网络通信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提供完全支持。而且.NET平台的基础架构.NET框架(Framework),采用统一的命令集支持各种编程语言。从而消除各种异类框架之间的差异,将他们合并为一个整体。.NET框架提供强的跨语言继承性、错误处理和调试功能。使得编程人员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喜欢的编程语言,实现语言的互用性。

3.2.规划院信息平台与.NET技术

由于.NET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功能强大的技术架构,使得安装了.NET框架的应用服务器可以将各种关键的应用扩展到任何一个拥有Web浏览器的终端上。其强大的数据引擎等数据库连接服务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到绝大多数大型数据库上。其强大的对接口技术的支持大大降低了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连接和调用的复杂性。其基于组件编程的思想方便了对于复杂数据描述和操作以及互用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多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方案,部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NET技术可以用较低的费用、低的复杂性和较低的开发难度实现规划院信息平台。

3.3.基于.NET的B/S结构规划院信息平台框架

规划院信息平台涉及到规划院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由多个相互之间有关联和约束而又相对独立的系统模块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确保系统的易用性、高效性,提高执行业务时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以后业务变更和扩充时,代码修改的复杂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多层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来设计和搭建信息平台框架。

3.3.1.B/S结构的特点

在规划院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中应当使用当前较流行的软件模式:B/S结构。B/S结构使用瘦客户端的开发方案,与C/S结构相比,减少了安装客户端带来的不便,只要在服务器端安装好此信息平台系统,用户就可以直接在客户端使用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访问服务器上的相关服务,节约了实施、维护成本。同时系统由服务器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B/S结构增强了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它容易进行跨平台布置,容易在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进行协调,尤其适宜分布式信息系统的建设。B/S结构的这些特性都是规划院信息平台所需要的。

3.3.2.信息平台的框架

规划院信息平台是规划院的设计和管理人员对本院的设计、管理、办公、对外服务、质量控等各个方面进行操作、管理,是信息查询、数据存储和应用的一个基础。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平台应当包括项目管理模块,协同设计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计划管理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对外服务模块,图档管理模块,网络打印管理模块,通信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等组成。基于.NET技术构建规划院信息平台时,系统框架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层。1、前台表现层:主要是对前台用户提交的各种请求,对各种业务处理后返回到用户端的结果,以及对相关的描述进行处理和控制,展现给用户。2、中间业务层:对前台客户发送来的请求进行分类整理、逻辑分析、运算处理,向数据访问层提交需要的数据请求,然后再把数据访问层返回的数据进行业务处理,标准化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前台表现层。3、数据访问层:主要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方法,实现不同的业务应用能够访问不同的数据库。4、后台数据库层:主要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前台表现层主要通过各种Web浏览器支持的页面和窗体实现。中间层主要通过编制的各个模块的逻辑和业务核心组件以及编制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控制来实现。数据访问层是借助.Net技术提供的接口管理、数据引擎等通过编制数据访问控制组件来实现。后台数据库层主要借助各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构建数据库和信息库。4.信息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的实现

采用.NET的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充分运用其基于组件开发(Component-baseddevelopment)的技术。使得平台的搭建即具有高的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弹性。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具有一部分设计或管理辅助软件。对于自己感觉比较成熟的产品在这种平台架构下经过处理基本上都可以继续使用。或者企业单位可以衡量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承受能力自主开发一部分功能组件,购买一部分功能比较强大的组件,以搭建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平台。下面简要介绍信息系统平台中比较通用,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功能和技术。

4.1.系统的权限管理

对于一个系统来讲,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系统要提供灵活、安全的措施保证业务处理的等级和数据的保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验证、权限控制、加密等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如果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技术提供更可靠和丰富的安全服务。在系统中对于不同的安全管理角色指派不同的管理责任。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用户的数据权限、功能权限以及角色权限。系统中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保证系统内部信息安全,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控制机制,同时在应用层采用用户身份识别,实行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数据的越权操作。系统对用户的访问权限可以控制到每一个模块组件,以及模块组件包含的所有功能。

由于每个人员业务的不同,所拥有的功能权限也是大相径庭的。另外,由于很多的重点项目是具有保密性质的,因此对系统权限控制的要求是非常的严格。如果系统权限控制考虑不全面的话,将会降低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针对上述情况,系统权限控制管理采用功能权限与数据权限结合,并加入用户角色管理的方式来处理。

其中功能权限的管理主要是管理用户对某个操作项、某个功能项是否有权限。比如功能权限管理中,系统管理员可以为每个用户选择、指定所能够使用的操作项、功能按钮项,逐项选择添加。

数据权限是指用户拥有使用权后,并非对所有数据都可操作,而只是对本部门或本部门所属的数据有操作权限。数据权限维护一般没有独立的模块,而是分布在其它每个模块组件中,主要完成对用户操作、查询数据的范围进行判断限制。各个组件模块可根据需要灵活判断哪些数据只能本部门操作、查询,哪些数据可被本部门或上级部门操作、查询,哪些数据可以共享等。数据权限管理完成了用户对哪些数据具有只读、浏览或可写的控制。

角色是多个权限的集合。通过用户角色控制方法能够大大减少了权限控制表的记录信息,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了系统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角色、权限的设置增强了系统的保密性,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机制。

4.2.系统的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的设计是系统的重要环节。所谓工作流程就是指由一个群体,通过特定的工作步骤与方式,为特定的目标所建立的一种工作模式。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可以使企业的各项工作依照正确的顺序去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标准的工作流程要求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于每项规定的任务,完成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部分,并按要求将结果向下传递,直至规定的任务全部完成。设计工作的流程主要是将设计成果文件依次传递,完成校审的批示和修改工作。在系统中,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流程信息,使工作流按指定的顺序和方式,在不同的工作人员之间传递与处理,每个流程节点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接受流程的信息,完成本属工作,并将结果出去,流程会自动的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节点,流程过程信息也会自动存储,不必为信息的传递而费心思。

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行流程,串行流程的特点是一个工作节点连接的对象是唯一的。比如,总的来讲,从设计、校对、到审核审定的过程,就是一个串行流程。另一类是并行流程,并行流程的特点是所面对的节点对象是多个,例如,一个大的设计项目的参与人员可能不是一个人,任务的分配面向的流程就是一个并行流程。一般项目的工作流程不会是完全串行或完全并行,常常某个阶段是串行而另一个阶段是并行的混合情况。要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这些千变万化的情况,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难点,需要周密的分析与规划,找出流程中一些共性的基本不变化的因素作为基础,结合与用户交互的方法实现。对工作流的设定采用固定模式与弹性模式结合的方法。允许有权限的操作人员定制流程模板。

信息系统平台的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它包括以下特点:

◆流程结构的图形显示与设定界面,可以直观地表达流程过程与参与人员;

◆能够根据步骤的工作内容、参与人员、启动和结束条件以及呈报关系等去设定流程的结构,设定流程模板;

◆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全程监控流程状态,对流程做时间性管控;

◆可以从流程之中计算运作效率;可以弹性的设定流程中所需要处理的资料结构与种类,弹性地设定流程中各步骤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所要填写的报告,同时,可以弹性地设定公文格式;

◆可以对流程中所产生的文件建立安全性控制和权限管理的机制;

◆工作流程管理对于工作指派或告知性流程有较简单的使用界面,并同时可以支持系统在Internet和Intranet的运用;

◆在工作流程管理中,公文、资料与图档文件的浏览以及公文传送过程中,档案与资料的版本管理方式与原则可以弹性设定。

工作流的流程定义模块以XML格式的语言进行定义以及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工作流的执行服务通过激活相关的工作流引擎,激活并对流程定义进行解释,完成工作流实例的创建、执行与管理。

4.3.综合业务管理

在规划院信息平台中,有许许多多各种业务需要进行处理。对于各种业务的处理往往是系统中最为复杂和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系统在设计、建造和部署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部分。综合业务处理的体系主要包括相关的业务组件接口的处理,事务处理器,业务资源管理等。业务组件的接口处理主要描述不同的业务组件的接口的类型、接口的边界、接口的成员、接口的实现等。以保证业务处理不会因为调用对象或数据的不同而变化。事务处理器主要处理各种不同事务的操作,协调事务的开始、交叉、回滚和提交等动作,处理事务发生的各种异常,保证事务处理的完整性。业务资源管理主要管理综合业务处理体系中涉及的资源,完成对资源的共享管理,数据传输管理等。

.NET技术对于进行组件编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对于综合业务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关业务组件接口的处理可以借助于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COM+技术,通过C#定义和实现接口,以描述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实现在组件之间或组件与客户之间进行交互。事务处理器和业务资源管理等功能的实现是先通过接口处理区分不同类型的事务。借助于.NET强大的类库对事物处理和数据操作的强大支持,我们可以较容易的编制各种业务逻辑和业务操作。可以较容易的完成业务处理中所涉及到的文件操作,接口的操作,复杂的运算,数据的处理,多线程操作等。保证事务处理和业务资源管理的所需业务的实现。依靠.NET技术的支持,不同类型的业务的分类整理、组件封装、组件的等操作都较容易完成。所以我们在信息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我们的业务实际情况,而不是考虑适应软件的实现。使我们信息平台中的综合业务可以尽可能的适应我们的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

5.技术展望

搭建B/S结构的规划院信息平台,对于规划院的生产和管理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Net技术对于构建B/S结构的规划院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Net技术可以较快的搭建起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很好的系统。基于.Net技术搭建规划院信息平台将是今后规划院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6.参考文献: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中,信息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平台上,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又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1]

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在由生产、流通、消费组成的经济社会中,流通界(由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4部分组成)将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代替商流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因为没有比物流更能消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时间与空间障碍的了。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日趋繁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大规模渗透,信息化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信息化的外延和支撑是信息平台,其应具备数据交换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智能配送功能。[2]内涵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传输、信息集成库等,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其中,各种单证在信息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信息网络支撑,无法实现单证的有效确认、传递、审办、复核等流程,就无法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因此,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是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公司。[3]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不宜反复修改,避免投资损失,更不能朝三暮四,人云亦云。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不能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4]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成

物流信息平台需要解决各种物流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种信息通道之间的互通互联问题;是一个综合、大型、统一的信息交换的枢纽,遵从相应的标准,提供各类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底层是公共通信基础设施,中层是提供物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顶层是各类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5]

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议及规划

(一)物流信息平台的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继续加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省际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要分别达到10G和40G,本地城域干线传输和交换能力分别按照25G和10G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基地及重要交通枢纽都要实现双路由,确保信息通信无阻断。继续提高通信网络业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高速公众互联网接入业务、高速数据中心、VPN(虚拟专网)服务、网络托管和设备租赁以及热线与呼叫中心。围绕实现上述业务功能,就近布局宽带网站。推进“三网合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要理顺三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关系,尽快打破三网分设,互不配合的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建立三网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开发和经营的一体化,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中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从功能设计上,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平台: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1.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以口岸物流网为基础,将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管道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建立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与EDI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同时,也构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运作方式,实质上是由政府在规划和推进。事实已经证明,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也是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的前提,仅以某企业的力量来开发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不可能完全胜任的。

2.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该平台的建设,应与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同步进行。主要功能是对流经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信息,以及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业务信息(物流的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既要建设大型的综合型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更应体现出成功运用复杂的物流管理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景气分析技术、运筹学模型、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特点,力争讲求实效。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顶层——各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在上述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集装箱、粮食、建材、汽车、石油及化工产品、水产品、木材等)、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这些信息系统与网站群,既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泉,也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1.行业、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优化大型码头综合作业、现代货运作业、面向第三方的仓储管理以及物流配送和运输管理的实际,采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解决中心数据交换、无纸化作业、多模式管理、自动化计费和仓位(堆场)图形动态模拟等关键问题为重点,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行业一流的管理系统。

2.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建设措施。一个物流管理成功的商家,如果能使企业在货物的可得性、交付的及时性和一贯性等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就会使企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而物流整个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物流管理策略的贯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仅仅理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适的业务模式并在各个业务部门中贯彻执行,是现代物流解决方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措施有:加速建立并完善第三方物流公司现代化物流网络信息系统,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即企业信息系统(如ERP,CIMS,CRM,SCM等)的建设,统一规划部署;建立完善的城市商

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使所有的物流信息用户都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获取物流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包健民.物流现代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施先亮,周建勤.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3).

[3]彭亮,姜大立,王丰.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03,(3).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用电信息管理MIS系统存在

1传统用电MIS系统存在的问题

(1)成本高:

现在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基于WindowsNT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往往采用MSSQL,ORACEL,DB3等系统,仅上述两类软件,单点成本就已经超过了万元,而且由于供电企业网点分散,所以往往在每处都必须安装上述两类软件。以一个县局而言,在系统软件投资上就将花费30万元左右。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用户需要的模块(用电MIS),由于技术准入门槛低,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软件厂商竞相压价,整套产品往往只能买到几千元/单点。由于软件厂商获利不足,就无法继续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售后服务工作。

我个人认为以上因素在根本上造成了现在用电MIS系统市场非常混乱的情况。

(2)难以维护:

因为供电企业的网点分散,而基于WindowsNT的系统缺乏对低带宽数据链路(比如载波、电话线路等)的通信支持,所以现在用电MIS多是分散运行的(即在每一点都有整套的系统在运行)。所谓联网也是指在局域网中的联网。由于分散运行,就必然导致分散维护。在现实工作中,维护工作一直是困扰用电MIS推广的关键障碍。

(3)大范围联网困难:

这里指出的联网功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供电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困难,原因可参照第(2)条。二是由于银行、邮电等部门采用的主系统都是基于UNIX的,所以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能较差。

2基于LINUX平台的用电MIS系统

基于上述原因,我详细对比了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的优劣,认为LINUX系统有可能在今后的3~5年内,取代WindowsNT,成为电力系统的首选操作系统。

以下是两种操作系统在关键环节上的对比说明。

(1)成本:

①购买成本。

仅就操作系统而言,目前可以适应用电MIS应用需求的Windows系列包括WindowsNT40和Windows2000,其价格随应用复杂性和健壮性有很大差别,数千至数万元不等。LONUX是完全免费的操作系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因此不存在购买成本,而且现在LINXUE已经实现了从嵌入式设备到超大型企业应用的全系列支持。

在WindowsNT上运行的SQL支持系统,随数据库容量支持、检索效率等因素不同,价格在几万至几十万不等,没有免费的SQL系统。在LINUX上,应用最广泛的是MySQL数据库,它曾经有上亿条记录连续运行数月的记录,所以在软件功能上完全不比NT操作系统下的任何SQL系统差,而且目前为止仍然是完全免费。

现在互联网上有数百万站点都是采用的LINUX+MYSQL数据库的方式构建的。

②管理、维护成本。

由于LINUX脱胎于UNIX,在设计之初就对远程接入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万名维护人员通过电话线远程管理、维护自己的系统。而WindowsNT在远程维护领域几乎一无建树,这也正是Microsoft公司花大价钱购买PCAnywhere软件的原因。但是由于PCAnywhere并非是内嵌的操作系统中的,所以软件的可用性在某些方面仍显不足。

由于LINUX可以建立基于低带宽数据链路的网络结构,所以可以实现中心主机+远程终端的联网模式,这样只需要管理中心主机即可实现全网的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

(2)开放性:

LINUX可以说是目前最为开放的系统,所有源代码都可以免费得到,即使操作系统不支持的功能,也可以通过修改、扩充系统源代码方便实现。而对于WindowsNT而言,这是不可想象的。最近有消息称,迫于开放源码运动带来的市场压力,微软打算对美国1000家大企业开放Windows2000的部分源码。

(3)互联能力:

①乡站联网。如果采用WindowsNT实现乡站实时联网运行,则必须在县局到乡站之间建立宽带数据链路(比如光纤),目前在很多地方还不现实,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是如果采用LINUX系统,乡站就可以通过远程接入到局中心计算机,在窄带和宽带环境下均可实现。这种大范围的联网运行模式实际上银行系统在很多年前已经实现了。

②智能设备联网。由于数据可以通过载波或电话线接入局中心计算机,所以在智能设备联网方面,LINUX的系统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嵌入式LINUX的系统低层就已经支持了此种应用。

③与其他单位联网。由于银行、电信等行业采用UNIX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而LINUX和UNIX本是一脉同根,所以在互联方面的支持要好于同WindowsNT系统互联。

(4)稳定性、安全性:

LINUX的稳定性一直倍受赞赏,连续运行数月也毫无问题,而WindowsNT的稳定性则不敢于恭维,很多人在这方面都吃尽了苦头,所以人们往往在微软公司的产品正式推出一年以后,才将其应用到关键任务中,以免成为稳定性测试的牺牲品。

由于LINUX是基于代码开放体系的,所以历来都是黑客攻击的热点,但是我们通过分布式运行的方式,即可解决安全问题,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比如在局中心设置2~3台主机,互为备份且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这样一方面避免单台主机运行时的意外发生(包括黑客攻击),另外可以分散处理访问请求,缩短系统反应时间。公务员之家

(5)易操作性:

WindowsNT系统基于图形界面,熟悉Windows操作界面的人很容易学会,在整体系统使用的难易程度上,LINUX要逊色很多(大部分LINUX应用是字符界面)。

但是,具体到某项应用,情形或许有些不同。比如在电费电量处理过程中,如果将所有的操作都命令化,只需要30~40条命令,对于微机操作人员而言,记忆这些命令并不困难,而且在应用效率上,也要好于图形界面的操作方式。

(6)市场影响:

由于LINUX不如WindowsNT平台上的开发工具丰富多彩,所以开发难度要远大于在NT平台上进行的开发。这也是LINUX最大的劣式所在。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教务信息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

一、教务微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规模、低廉的运维成本、独特的媒介特性,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迅速掀起一场“指尖上的创新风暴”。“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积极作用,推进教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一)网上在线教育的发展潮流。网上在线教育,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进行的教育方式,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或者消息通知模式。当前,教务微平台有必要顺着时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尽早地利用互联网络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开发并推广数字化校园,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相衔接的互动平台,打造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新型互动桥梁。(二)学校教育层面的受众广泛。微信已然成为每一个人手机上必备的软件,微信公众平台庞大的用户规模成为其他平台无法睥睨的优势。毫无疑问,在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中,绝大多数也已经安装了微信软件,如果学校开通教务微平台,可以使教务信息的交流传递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掌上即可了解到学校当前的教务新闻、教务公告、调停课通知,也可以实现实验室预约等功能。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家长也能较快地了解到相关的教学实况。(三)自定服务功能的开发运用。页面友好简洁、操作方便快捷是微信公众平台的特色,基于此,自定义服务功能的开发运用,使得教务部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各类信息、办理日常事务,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例如,把学校的教务动态以新闻的形式推送到教务微平台,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师生活动;可以把教师们的科研成果、教学管理经验等分享到平台上来,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教师,了解学校;可以把家长对学校的一些意见建议、教育孩子的经验与感悟反馈到平台上来,让更多的家长参与高校教书育人的过程;可以将成绩查询、实验室预约、空闲教室查询等功能接入平台中,改变原先的服务流程和办事效率。(四)某校教务平台的有益尝试。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务系统,无疑是一次新型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笔者通过研究,某高校教务微平台就是建立在及时有效地官方信息的基础上,集教学科研新闻、选课、成绩查询、课表查询、学生考试安排查询、教务信息查询等多功能为一体,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讯和服务体验。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运用,推进教务信息化建设,有以下优势:一是时效性。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图文推送及时方便,也就有利于学校最新消息的,同时也能及时得到相关师生的反馈,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修改和完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二是直接性。以往传统的信息通知模式是层层下达,中间信息的传递也许会漏上几个环节或者因为人为因素的不完整性而导致信息的缺失,建立教务微平台则可以避免了这样的弊端。三是便捷性。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意味着微信软件的普及,微信软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操作。对于用户层面的师生群体来说,其操作方法简单,且软件功能丰富。

二、高校教务微平台建设的现状

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其藉由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发送拥有了随时随地的可能性。而大量的微信用户使得信息发散传播的速度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微信是新时代用户基数最为庞大的移动媒体之一,用户以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居多,微信公众平台成了他们获取新鲜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了顺应时展,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在各大高校有了广泛的应用。很多高校开通了学校官方微信和团委微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推送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功能,向关注者推送有关学校的各种资讯,如:校园新闻、专业特色、招生简章、人才培养和师生风采等,使微信公众平台变成了高校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很显然,仅仅是这些学校的品牌特色等信息资讯满足不了部分用户,越来越多的校内师生用户希望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教务信息,提供包括教务通知、教学新闻、学术科研、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学生评教、教师登分等在内的更贴近师生日常生活的功能,切实起到服务广大师生的作用。笔者发现,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输入“教务”,就会出现大量相关搜索结果:各个院校的教务微平台。从搜索情况来看,南京和其他地区高校申请教务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很多,大部分教务处的头像为院校校徽或有典型特征的地点照片,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便于寻找。从微信推送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教务通知,如:选课通知、考级考证通知、活动通知、课程安排、假期安排等。而从推送风格来看,各个院校的都有差别,有的偏向于官方、内容严谨、语气正式,有的偏向于活力、风格活泼、更能够引起阅读者的兴趣。此外,不少公众号菜单栏中设置了固定的版块,便于学生、教师使用,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务处”为例,菜单版块分为教学动态、教学服务、通知通告,总体版面整洁,便于关注者查找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方面,同时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许多高校运维的教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力较低,还停留在“公告栏”阶段,高校对此方面的开发运用还需进一步拓宽。例如,大部分教务公众号相似度很高,打开之后,除了学校不同,推送的内容基本相似,风格也所差无几,千篇一律、鲜有特色。此外,大部分高校没有开通在线教务答疑的功能,许多师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答,降低了公众号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因此,高校教务微平台不应仅仅停留在信息的阶段,更应适应用户的需求,逐步向服务型平台转型。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各个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有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支持,对于部分信息量少的查询工作,例如考试成绩、课表查询,如若也使用计算机网络,就显得比较繁琐。微信公众平台相比于传统的教务信息系统,优势在于微信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方便快捷。微信公众平台有推送内容的基本功能,将教务通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生动的展现出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有自定义菜单可以提供各种信息查询的快速通道,真正实现学生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教务信息。基于这个优势,结合对师生的调研反馈,教务微平台应实现考试查询、学生选课、学生成绩查询、课表查询和学生评教等功能。(一)考试查询。实现的是考生查询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科目的安排。每到学期末,学生都会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很难有一定的时间使用电脑上网查询自己的考试安排。教务微平台的建立使得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微信查询,既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又得到了相应的考试信息。(二)学生选课。学生难以登录web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由于学校的服务器有限,同一时间大量的系统访问量导致系统反应速度慢,许多学生为了选到理想的课程,通常都要在电脑前一再尝试登陆,一些身边没有电脑的学生,更是不能及时地进行选课。教务微平台开设学生选课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选课渠道,分担web教务系统的压力,更可以为不方便使用电脑的学生提供方便。(三)成绩查询。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考试的成绩。由于各科目成绩的时间不统一,学生不会单独拿出时间来一次次查询考试成绩是否。而教务微平台可实现考试成绩的教务通知和提供查询渠道的一体化服务,学生可在接收到成绩的通知后,点击链接直接登录查询该科目的成绩,及时获得考试成绩信息,弥补了传统的教务系统查询信息滞后和不便的缺点。(四)课表查询。通过微信教务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课表内容,特别是在学期刚开始时学生对课表还不熟悉,在手机上可以随时查看课表便于学生提早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同时平台也可以通知课程调整信息,及时告知学生课程时间、课程地点的临时变动。(五)学生评教。对教师进行评价,是大学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学生每学期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通常在学期末进行,届时学生已经进入了期末复习状态,在微信平台上提供学生评教的快捷通道,节省了学生使用电脑登录web教务信息系统的时间。

四、结语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务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的教务系统进行研究,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借鉴一些高校教务微平台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高校教务微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进而推进高校教务信息化建设。

作者:束 亚 赵 柳 陈泽强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肖金华,黄丽红.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3(6):55-57.

[2]朱玉华.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创新[J].出版广场,2015(16):26-27.

[3]黄继文.高校教务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6(1):41-43.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思考

“数字供水”是自来水公司服务理念、管理水平的体现,随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新型产业出现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供水的需求从质和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对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提出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构架方案,为公司在自来水信息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大中城市自来水行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自来水信息化水平。

2.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富平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建设与逐步完善阶段,分析借鉴国内同行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而又迫切,纵观国内一些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观念问题。在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下,自来水公司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一些企业认为:企业建设没有必要非赶信息化这个“时髦”。还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只是计算机操作,软、硬件的配置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或者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经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种认识制约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人才问题。自来水公司由于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很少能建立起自己的IT团队,对人才吸引力有限,企业内部也很少能够找到既懂得IT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单位信息化建设借助外来力量完成,由于开发人员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沟通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软肋。

(3)资金问题。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捉襟见肘,加之建设后期资金不足间接造成了初期体系建设的软硬件建设不到位,有的单位每年的系统维护费用更是没有着落。

(4)管理问题。有的单位信息化建设虽然完成,但是公司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信息化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远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加之系统建设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自来水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和其逻辑关系

1.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此平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建立稳定可靠的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顺畅,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

3.建立营业收费管理系统。这是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城市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数据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共享应用到城市自来水规划、城市输配自来水管网数学模型、城市GIS系统以及自来水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有关上级领导决策部门。

4.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客户服务中心是企业与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的直接面对面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此系统建立将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用户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的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是自来水企业搞好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此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报装管理系统、自来水表管理系统和热线服务管理系统。

5.办公自动系统建设。其内容有: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6.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此系统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科学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合理的管网运行,为其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7.系统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办公自动和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是公司内部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三、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原则。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其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充分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其分散和遍布的特点,采用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

2.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要考虑到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共享。

3.系统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升服务素质,提高社会满意度;便民利民应贯穿信息化建设始终,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让用户便于操作。

4.系统安全性。建立信息化系统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四、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企业“一把手”亲自抓,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首先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实际应用都要体现领导思维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的管理思想。

2.注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组建系统,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规划重点考虑企业全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系统功能目标。确定部门信息处理应用要求和公司全面管理需要之间的合理配合,根据系统要求和市场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能力并留有发展余地。公务员之家

3.系统建设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应用程序可以持续使用。这要求应用程序要易于理解、扩充和改动,并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升级的平台上。对此,在开发阶段就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深入分析,合理地做出安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

4.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梯队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以人为本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的保证。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维护力量,否则难以完成系统的日常运行。系统维护应当能够完成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处理一般的系统故障、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用户权限分配、在应用层面上对软件功能和界面的调整修改等。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型管理工具,而且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和成熟的标志之一。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7

中国远洋物流公司(COSCOLOGISTICS以下简称中远物流)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下属的、规模和实力位于国内行业前列的公共物流企业。中远物流为国内外广大货主和船东提供现代物流、国际船舶、国际多式联运、公共货运、空运、集装箱场站管理、仓储、拼箱服务;铁路、公路和驳船运输、项目开发与管理以及租船经纪等服务。

中远物流总部在北京,下设大连、北京、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武汉八个区域公司,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希腊和香港设有代表处,并与国外40多家货运企业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在中国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00多个业务网点,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中远物流凭借国际化的网络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了汽车物流、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展品物流,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中远物流凭借国际化的网络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了汽车物流、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展品物流,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目前,汽车物流主要为上海别克、一汽捷达、神龙富康等厂家提供进口汽车组装的物流配送服务,为沈阳金杯提供零公里成品车物流配送服务;家电物流客户主要有海尔、科龙、小天鹅、海信、澳柯玛及长虹等知名企业。项目物流主要开发了长江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齐鲁石化工程、厦门翔鹭PTA、上海磁悬浮轨道梁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物流项目。展品物流在完成"中华文化美国行"、"德国亚太文化周"、"亨利*摩尔巡回展"、"北京国际工程机械暨技术设备展览会"等多项具有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展品物流项目的基础上,中远物流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跨国展运物流服务核心经营体系。

应用需求

中远物流以发展现代物流事业为己任,竭诚为中外货主和船东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和高效、优质的服务,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物流操作平台建设和客户满意体系的有效运行,为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架设安全、便捷的通道。

中远物流目前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系统(Logistic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目前服务于众多的客户业务。在中远物流公司业务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客户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更多的用户希望将LMIS系统和客户自己的ERP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换。在此基础上,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将不同客户系统生成的不同格式的报文,通过一个中间平台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进而生成可以进入LMIS系统的报文格式;同时,将LMIS系统生成的报文,根据不同客户对报文格式的不同要求生成并分发,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及时的响应和实时的数据交换。中远物流做为第三方物流承运商,所涉及的业务系统众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各系统之间也需要进行整合和对接(例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与仓库管理系统DCNET和车队管理系统TMS的整合和对接),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经过多家的比较和考虑,最终中远物流和Sybase(中国)公司建立了合作的关系,通过引入Sybase公司先进的理念、丰富的数据交换经验以及良好的应用集成平台IntegrationOrchestrator(现已改称UnwiredOrchestrator),构建了中远物流公司的数据交换平台。

系统结构

Sybase的应用集成平台IntegrationOrchestrator(以下简称SybaseIO),解决了中远物流内部系统如LMIS和DCNET的相互集成,并通过B2B门户网站与客户/合作伙伴的业务系统自动地进行信息交换与处理,以及整个商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加工和业务流程处理。

SybaseIO通过一种总线式结构集成各系统,采用消息机制在各个系统之间以标准XML格式进行业务数据的传递,通过SybaseIO的图形界面可以无须编程地进行业务流程、消息对应、格式转换等的定制,这样当业务信息进入SybaseIO后会自动地进行消息格式检查、消息加工处理、业务逻辑处理、业务流处理,并按照业务要求将消息在各节点间进行传递,使得内部和外部的各个业务系统有机地工作在一起。

整个系统架构如上图所示:

SybaseIO和内部系统的集成是通过适配器技术完成,适配器在IO与各个不同系统之间进行转换,Sybase提供了大量的成熟适配器如:XML适配器、企业适配器、EDI适配器、SWIFT/FIX适配器、协议适配器、ERP适配器、FTP/EMAIL适配器等等,同时提供适配器开发工具以利于用户自行定制和开发。

SybaseIO与外部系统如客户的ERP系统的集成是通过internet完成,利用HTTP、FTP、eMail或WebService等方式将XML格式的业务指令与回执通过B2B门户网站进行双向业务数据交换。B2B门户保存有基本的通讯认证控制信息,以便对于每个进入的指令和回执进行认证,并能够对于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通讯方式,以及具备出错重发等机制。

商务过程管理

商务过程管理越来越成为集成的焦点,如果在商务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就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这一过程必须是由商务驱动并由商务人员设计和管理。因此有效的集成平台必须包括可靠的、图形的、易于使用的商务过程管理工具。在这方面,SybaseIO优势明显,不仅提供了商务流程建模工具,还提供了信息格式定制、格式转换和映射、规则管理及应用部署等全面的设计管理工具,简化了端对端集成,从而显著地提高了集成的水平。

SybaseIO将集成的逻辑设计和集成过程与基本的技术细节和物理实现分离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功能。这样,商务管理人员就能够采用SybaseIO的图形建模工具来设计整体的商务过程和集成组件,而由技术人员来处理基本的体系结构细节和部署要求。由于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编码的要求,从而显著地增强了灵活性、提高了投资收益、加强了对集成项目的管理。

中远物流的客户多样,信息格式各异,但通过IO集成一体的设计、开发工具,采用图形化方式进行格式映射,即实现了自动的消息格式转换,而无须编程和中断平台的运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系统效率。

商务规则的制定可以通过规则管理器,在商务流程设计上采用图形化界面的设计工具同样方便,对于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进行节点定义,包括服务、端口和消息定义(Schema)的关联,并用鼠标拖拽的方式建立和改变流程即可,整个过程无须编程。

同时SybaseIO支持一系列的集成标准(商务过程建模标准如BPMN、消息标准如JM、编程标准如EJB、Web服务标准如SOAP、以及消息格式标准如XML),方便用户应用的开放和扩展。

中远物流数据交换平台中对业务指令的检查和回执(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监控系统运行

SybaseIO提供了专门的系统监控工具BizTracker可以方便地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包括:

活动监控

事件存档与日志

事件聚集

实时的分析图表

按条件发送报警信息

系统实施的效果

中远物流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传递信息,缩短了传递时间,信息处理可以自动完成,不需人工干预,大幅度缩短供需双方的业务处理时间,缩短订货周期,减少库存,同时,减少订货周期中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进行合理的运输安排,降低了物流总体成本。

应用该系统对于客户方即委托企业(货主)的益处是:委托数据的自动传送;迅速的进行出货作业;迅速提供商品;减少物流成本;检索作业简单化;与物流企业建立紧密的关系等。

应用该系统对于物流服务提供商方面带来的益处是:委托数据的自动输入(运送委托,出入库委托等);自动发行作业指示书等;迅速入出库和配车;迅速变更配送目的地;正确的库存管理;结果输入的简单化;验货、分捡等自动化;迅速向委托方提供报告;作业的标准化;获得新客户;与委托方建立紧密的关系等。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8

1、国外“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1)空间数据生产、使用的协调和管理

1994年4月13日,美国颁布了12906号总统行政令,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SpatialDataInfrustructure,NSDI)计划,正式在美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中开展直接协调地理空间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活动。

英国政府在认识和分析美国NSDI成功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数据框架(NGDF)发展计划。

澳大利亚联邦空间数据委员会制定了空间数据管理机构与领导机构的权利与责任、联邦公益空间数据转让等政策。

2)空间数据框架建设

美国FGDC于1995年4月提出了NDGDF实施计划,开始建立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以及公用地块地籍数据在内的数据框架。

加拿大GeomaticsCanada负责全加拿大国家地形数据库(NTDB),已经完成1:25万地形数据库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1:5万地形数据库。

欧洲大多数国家版图较小,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生产基础较好。英国陆军测量局从1970年开始从事数字化制图,已正式向社会提供数字化地图。

法国地理院从1985年起建立1:5万全国地形数据库(BDTOPO),x、y精度为2.5m,z精度为1.0m。

德国内务部原大地测量研究所(IFAG)负责完成全国1:20万DLM和1:100万DKM,各州测量局负责完成1:2.5万DLM和1:2.5万DKM,其地物精度要求为3m。

荷兰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图形)的联网查询,有2500注册用户,1997年完成全国地籍图数字化。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展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国家。目前已能向社会提供DEM数字地图等系列产品。

3)空间数据标准建设

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即由中央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全国范围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协调政策性事务、组织研究发展、统一数据标准和行业规范等作用。

2、国内“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

1999年11月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刘淇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2000年初,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制定了“‘数字北京’工程总体框架及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对数字北京的概念、内容、目标、重点项目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山西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抓住“数字地球”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优势,确立建设“数字山西”战略目标,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2000年12月在太原市召开“可持续发展研讨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论证会”,通过了《“数字山西”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及其总体设计方案。

2001年2月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基本建成“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建设“数字福建”作为“十五”的重点建设项目,并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数字湖南”框架工程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提出将“数字湖南”基础框架工程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以利尽快实施。

吉林省计委于2001年4月邀请国内30位专家、学者在长春就“数字吉林”建设问题召开了研讨论证会,专家一致建议政府尽快立项实施。

海南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重庆市、厦门市等地区也通过了数字区域的论证,开展了“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上海在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中所处的水平综述

1)上海在“数字城市”领域中相关工作的现状

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完成了所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进行了城市遥感影像系统应用;探索了数据共享机制和应用标准;开发了多领域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2)上海在“数字地球”、“数字城市”领域中的优势和差距

主要优势:一是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能力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二是信息技术普及程度比较高。三是具备比较优厚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四是具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主要差距:一是作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面过窄。二是信息共享困难、行业基础数据库之间互访性差。三是具有“上海特点”的自主技术研发实力尚不突出。

二、“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界定

1、关于“数字城市”概念的定义

广义“数字城市”概念:“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涉及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涉及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伦理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狭义“数字城市”概念:“数字城市”工程是指利用“数字城市”概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其本质就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整合、应用、交流和共享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

2、关于“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研究范围的界定

1)“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定义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指在上海开展信息化进程中,用以满足各个行业进行与地理空间相关信息的采集、应用、交互、共享,并能提供标准参照数据及运行环境的集合。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主要内容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所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将借助于上海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此,未列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根据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实践。

三、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

“数字上海”中的关系和地位

“数字上海”所涉及的内容、覆盖的领域及对信息交互、共享的要求,比起现有任何信息应用系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作为“数字上海”的核心数据内容,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

图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是构架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硬件环境。上海信息网络硬件环境是上海地区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是各类信息应用所依赖的基础运行环境,也是支撑“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专业软件等,这里的开发工具和专业软件都与所运行的信息系统有关,相对于其他现有的应用系统,“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有其特殊的要求,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是构筑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环境之上的空间框架性基础数据,它主要包括多种比例尺的数字化地形图、数字化遥感影像图、城市基本地理统计单元、行政区划图以及反映人口状况等数据,是“数字上海”的核心内容之一。政府、企业、公众等应用系统是建立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上的信息系统,就应用对象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之上,为满足各类应用需求的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如房地产信息系统、规划管理系统等,以及要求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其他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和各类专业数据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如指标统计、资料整合、预测分析等,是比前一类层次更高的、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咨询服务机构等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数字上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数字城市的空间参照体系,作为定位参考基准,可供各类用户添加其他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专题信息。更由于平台是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开放的运行系统,能为各类城市应用系统提供所需的公共基础信息,因此,它是实现全市空间信息共享的地理空间框架公共平台。

(2)以平台中空间基础数据为背景建立的各类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在地理位置上不会存在人为的差异,因此,它是行业、专业间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特点的公共的交换平台,可成为全市基于空间框架的信息交换枢纽。

(3)由于空间基础数据平台既具有“数字上海”的空间地理参照体系,又包含了与城市空间地理相关的基础数据,因此,建立在这同一基础数据源之上的各类专业应用系统,在进行相关的专业统计分析时,其结果将比较公正,可比性也较强,信息的应用价值也会由此得到提高。

如今,上海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连接上海市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网络工程也在建设中,应该说,在硬件设施、网络环境上的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另一方面,经过“八五”和“九五”,管理部门、企事业机构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GIS和RS特点的应用系统,推进了全市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上海已到了需要建立一个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来解决公共数据重复建设、行业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这一当前突出问题的关键时刻,我们认为,加紧建立地理空间框架性基础数据平台,是“数字上海”的重要核心内容,是全面启动“数字上海”的突破口。有了这个数据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必然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数字上海”才会真正深入到政府、企业、公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其服务。

四、“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从进一步提高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来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大目标出发,提出实施“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要建成一个“信息内容丰富、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公共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将是支撑上海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内容丰富”是指该平台数据丰富,具有较强的信息承载能力。

“更新维护及时”是指平台的信息资源具有明确的时效范围、切实的更新、维护周期,以保证其现势意义。

“共享交换便捷”是指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简单易行。平台具有丰富的应用功能、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有效的提交、分发服务。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指导原则

遵循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综合利用,避免盲目发展”的指导思想,“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的指导原则是“统一、通用、科学、标准、共享”。

“统一”就是必须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以政府主导来规划、实施、推进,避免低水平盲目重复开发,提高运行环境、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率。

“通用”就是在建设、运行、应用“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中,尽可能采用比较常用的、普通的操作系统、工具软件,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时坚持不断创新,开发通用性强的技术,以满足不同需求。

“科学”就是面对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的趋势,平台的建设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上海的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标准”就是在国内外已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兼顾各种数据格式和技术特征,建立“数字上海”空间信息数据格式、编码、协议等标准体系。

“共享”就是在标准体系框架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和各项功能的使用。

五、“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目标,着眼基础数据平台的共享应用,提出如图所示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框架模型和由此构成的主要建设任务。整个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空间数据交换网络、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服务体系及空间数据平台运行环境(标准、政策、法规等)。

1、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框架建设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框架是“数字上海”空间信息数据基础平台的核心。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框架包括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专题基础数据,对每一种数据又可以是多比例尺和多时相。

地理空间基础数据是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基础数据,美国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用户所需要的基础空间数据有7种,即大地测量控制、正射影像、数字高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和地籍数据。

大地测量控制数据--大地测量控制点坐标是获得其它地理特征的精确空间位置的基础,大地测量控制数据包括大地测量控制点的名称、标识码、经纬度和高程。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经过几何校正和正射处理后的数字遥感影像(包括航空和航天影像),数字正射影像是信息提取和制作影像地图的基础。

高程数据--包括陆地高程数据和水深数据。

交通数据--包括各级公路、铁路、水运中心线、机场、港口、桥梁和隧道。

水文数据--包括河流、湖泊和海岸线数据。

行政单元--包括国家、省和县以及乡的行政边界和代码。

地籍数据--土地利用、地籍管理数据。

应用部门在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开发专业信息,附加和编辑属性信息。一个部门可以把本部门专题基础数据提供给平台,作为平台的一个专题基础信息,还可从平台中获得其它部门提供的专题基础信息。专题基础数据将包括城市规划数据、环保数据、市政建设数据、人口数据等。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空间信息基础数据交换网络把各机构的地理空间数据库连接成松耦合系统,即在物理上是分散的,而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可以在网络中心节点存储,而各种专题数据可以在远程节点存储,如城市规划数据存放在规划局,环保数据存放在环保局,市政建设数据存放在市政局等,各节点地理空间信息的融合是以共同的几何参照系统、数据模型和标准接口为基础的(图)。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基础平台近期将重点建立:上海地形框架要素库、1:5万数字化遥感信息库、上海行政区划图库、数字化城市基本地理统计单元信息、人口统计分布信息。

2、空间信息基础数据交换网络建设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交换网络是“数字上海”空间信息数据基础平台的物质基础,它由客户端、通信网络和服务器节点组成,是一个由网络上服务器组成的、连接地理空间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的、非集中的分布式网络数据系统。

上海已经建成的ATM宽带信息主干网和骨干网络由8个核心节点、90个边缘节点组成的宽带、高速ATM+IP城域网,覆盖全市90%以上的大楼和小区,已具备“千兆到社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用户”的服务能力,国际出口带宽从几十兆提高到1000兆以上,国内出口带宽已形成两个2500兆的高速通道,实现了大量信息资源的同城异构交互,由此形成了一个在国际也称得上先进的宽带、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网络平台。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SHNAP)实现了各类ISP和ICP的本地交换,并采用动态路由战略消除了网络传输瓶颈,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数字上海”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此外,作为我国商用计算速度最快的神威计算机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应用更是为“数字上海”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最近,上海市公务网正在紧张实施,主干千兆、局端百兆、桌面十兆的网络能力,将是空间信息基础数据交换网络的又一途径。我们认为“数字上海”的建设应当而且必须利用上海现有的网络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大容量存储、强交换能力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交互中心(IDC),提高数据的互访性和共享性。同时,应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超级计算机在“数字上海”建设过程中海量数据的处理过程的作用。

3、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服务体系建设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服务体系包括: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更新与应用保障、提交与处理服务。空间数据服务体系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执行。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协调包括:建立空间数据框架开发的计划、建立优先次序、开发协议和应用实践、协调数据访问方法、标准上的一致性以及提供拓展和教育。空间数据管理是为了保证框架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需要开发和演进数据的定义、设计模型以及其它的技术规范,提供数据档案、备份、检索和灾害恢复。

空间框架基础数据需要保持数据的现势性。数据的更新一般是由数据提供者来完成,但空间数据服务机构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有效需求确定数据更新的周期,更新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力量采集),最终建立起合理、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数据更新机制,并对数据生产进行监理和督促。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服务包括:地理空间领域的访问服务、地理空间坐标转换服务、地理注记服务、图像操作处理服务、地理特征操作处理服务、图像开发服务、地理特征分析服务、特征综合服务、影像地图生成服务、地理信息提取服务、图像解析服务等。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服务体系如图所示。

4、空间信息基础数据运行环境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运行软环境包括:标准、政策、法规等,是“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运作的外部保障。

1)标准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标准的制订有利于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在“数字上海”空间信息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中,需要调研已有的和正在制定的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作为“数字上海”的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标准,目前主要内容应包括地理要素分类系统和编码、数据格式、空间坐标系统、元数据等。

(1)地理要素分类系统和编码标准,国家测绘局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建立并已实施的分类系统与编码标准包括:GB12409-90《地理格网》、GB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要素分类与代码》、GB2260-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T16831-1997《地理点位置纬度、经度和高度的标准表示方法》、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14395-93《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等等。上海市也根据城市地理要素编码的国家标准编制了全市道路和街坊的编码。建议近期尽快制定、“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编码体系结构”、“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分类编码标准”等文件。

(2)数据格式标准,就“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来讲,涉及的数据类型、格式有许多种,最主要的是关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图形和属性数据,而图形数据是其中的关键。目前上海常用的地理空间图形数据的类型和格式如:ESRI公司的Coverage和Shapefile、Intergraph公司的DGN、Autodesk公司的DWG/DXF,可以作为“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中图形数据的标准格式。由于不同的GIS软件往往都不能直接操纵其它GIS软件的数据,从实现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共享出发,数据格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数据格式转换、制定空间互操作协议、建立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来实现图形数据格式标准的一致。

数据格式转换。为了规范和统一起见,许多国家和行业部门制定了自己的数据格式和文件交换标准,要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部门采用公共的数据交换格式。空间数据格式转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据统计,发达国家GIS空间数据转换的费用已达30%,即使如此,通过数据转换还是难以做到空间数据的实时更新,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建议近期尽快组织制定基于基础数据平台的图形、影像、文字、数字等数据的数据格式标准文件及实施办法。

建立开放性空间数据互操作协议(OGIS)。它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出一套各方能接受的空间数据操纵函数API。遵循这一标准,各厂商提供一个与这一API函数一致的驱动软件,不同的软件就可以操纵对方的数据,这种协议类似于关系数据库的ODBC。如Intergraph公司推出的GeoMedia可以直接调用ARC/INFO的数据。虽然这种方式比数据转换方式方便得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各种GIS软件存储的空间信息不尽相同,所定义API函数提供的信息可能是最小的;二是各种软件之间虽然可以相互操纵数据,但各个软件都是以它自己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仍然会出现数据的不一致性和影响现势性的问题。建议组织有关管理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基于共享的包括方式、协议等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性指导文件和实施办法。

建立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即采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所有的数据都存在Server上,各个应用软件都是一个Client端的程序,通过这一平台向Server中存、取数据。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任何一个应用系统所做的数据更新都能及时地反映在数据库中,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问题。这种方式目前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只有发展到底层的Server绝对优于其它系统,而这一Server又管理着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时才有可能做到共享平台。

(3)空间坐标系统标准,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有其相应的空间坐标。空间坐标有两种,一是大地坐标(也称地理坐标),用经纬度坐标进行定位;二是投影坐标,即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后的直角坐标(X、Y)。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建立大地坐标系时,为使地球椭球面更切合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地球表面,往往需要选择合适的椭球参数、确定一个大地原点的起始数据,并进行椭球的定位和定向。我国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大地坐标系,即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美国国防部在1984年建立了世界大地测量坐标系统(WorldGeodeticSystem,WGS-84),目前GPS定位所得出的结果都属于WGS-84坐标系统。工程中实用的大多是国家坐标系,因此要建立WGS-84和国家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模型,目前已有坐标转换模型可求得WGS-84和国家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进而得到国家坐标系成果。

在我国,地形图系列的比例尺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城市图(及地籍图)系列比例尺为1:500至1:5000。其中大于1:5000的可视情况采用城市局域平面投影(矩形分幅)或城市局部坐标系的高斯-克吕格投影,1:1万至1:50万均采用全球统一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1:100万地图则采用了与国际1:100万地图相一致的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Lambert投影)。

美国数字制图数据标准特别工作组(DCDSTF)于1988年发表的《美国国家数字制图数据标准》中规定,美国的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所允许的地理定位系统是在美国应用最广泛的三种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经纬度坐标系统、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即UTM投影)系统和州平面坐标系统(SPCS)。不同于地理坐标系统和UTM投影坐标系统,州平面坐标系统属于区域坐标系统,美国的50个州各自都拥有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州平面坐标系统。

建议:经纬度坐标系统、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和上海地方平面坐标系统均为“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标准坐标系统,以上海地方平面坐标系统作为平台应用主要的坐标系统,其他坐标系统与上海地方平面坐标系统的转换由平台统一处理。

2)政策

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必须建立相关的政策,大致需以下几种类型:

(1)鼓励提供地理信息并保护数据拥有者数据拥有权的政策;

(2)确保元数据集信息完整性和精确性的政策;

(3)避免数据重新采集、处理以减少数据维护费用的政策;

(4)有效划分信息共享权利和数据获取者合理权益的政策;

(5)制定有偿信息价格的政策;

(6)促进数据的可使用性和改进数据质量的政策;

(7)提供信息获取能力和改进信息查询性能的政策;

(8)促进数据拥有者和数据获取者之间协调的政策;

(9)其他。

3)法规

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积极推进应用的同时必然会遇到涉及法律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计算机犯罪、软件和数据的版权、网络法律等。这些问题一般都可以参照有关计算机、信息等方面的法律条款,但与通常的信息系统、数据相比,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有其特殊性。

(1)数据版权。与一般的数据相比,地理空间数据可以有多种获得途径,包括纸质地图数字化、遥感图像解译、测量仪器以及现有数据的模型运算等都可以生成新的空间数据;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既有简单的坐标变换,又有复杂的专业模型运算;空间数据的应用可以在教学、科研、商业、公共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制订空间数据版权保护的法规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2)数据保密。对于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保密有两种类型,一是信息本身,如有些比例尺的地形图、有些遥感中的影象图等国家已有明确的密级规定,必须遵守。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获取空间信息的内容、精度等都可能变化,已有的保密法规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二是信息操作,如空间信息上网进行交换、共享是必然趋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有配套的法规加以保障,否则信息在传输、交换、共享过程中的失密现象将堵不胜堵。对此需要法律专家和地理信息领域方面专家共同努力来制订。

对于标准、政策、法规应该采取:凡是国家已有相应标准、政策、法规的,一律贯彻国家的;凡已列入国家有关标准、政策、法规制定规划的,不再另行制定,急需情况下可先提出有关过渡性文件;对于标准凡是需要制定但一时未纳入制定规划的标准(含规范、指南、约定等),若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则应按国家“酌情选用等同、等效、参照三种级别中的一种方式进行制定”的规定办,若无相应的国际标准,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参照类似的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制定中必须遵守GB/T1.x系列《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具体规定。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可先制定一些地方性规章,如“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应用办法”、“关于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共享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5、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应用趋向

根据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所包含的内容、运行环境,其应用趋向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成为城市其他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共享平台。

目前,上海市许多部门都在建设信息系统,其中,大多数系统都以上海地理空间为背景和参照。由于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包含了上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因此,使这些系统能直接在此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应用,避免了系统开发过程中数据采集重复,从而可大幅度减少系统开发的成本,也避免了因系统中信息定位不一致,造成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不能相互调用。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分析应用,如商业网点合理性布局分析;人口、居住与城市交通设施能力的相关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巡警、银行运钞、公交、出租等车辆动态调度系统及用于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精确定位等GPS应用,更能体现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所具备的共享性优势。

2)城市政府及各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基于空间信息的专业信息与交换服务

人类活动所涉及到的信息80%以上是与空间分布有关。“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将依托城市宽带网络提供空间信息网络查询、交换和互操作等服务,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既可以从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中获得他们所需的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空间信息,也可以向需要的用户提供自身所具有的数据信息。在进行数据交换时,不必连同背景信息一起传输,只要进行相关数据的从传输,就能使接受方直接进行数据的迭加或融入自己的应用系统中,从而可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中规划、市政、环保、环卫、房地资源、城市绿化、水务、公共交通、煤气等行业间的数据交换将很频繁,效益将更显著。

3)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经常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重大工程的建设、城市交通监察管理、城市防灾救灾等综合类应用,要分析区域性的自然、经济、环境等数据,并进行预测和评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不仅是各种空间数据的集合,同时还提供空间数据的集成、融合和处理服务。基于平台建立的各种基础数据和数据处理模型及各类应用系统,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中最有力的支持。

六、“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分阶段建设的实施步骤

结合上海“十五”期间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平台建设将按“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策略,分三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建设“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

(1)建立上海地形框架要素库和1:5万遥感影像数据可叠合的基础数据库。

(2)初步制定并试行“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分发、使用若干办法。

(3)选择一到二个示范区域进行“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的试点工作。

2、第二阶段:基本建成和实现“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网络交换及其共享功能。

(1)以“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增加人口、绿地、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基础信息,逐步完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2)制定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网络通信、质量控制等标准和规范,实现行业间基础信息共享,建立行业间数据交换的标准和操作规范。

(3)确定“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基础数据维护机制和数据现势性要求,筹建空间信息应用行业协会,探索并筹建“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运作机构。

3、第三阶段:使“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成为支撑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并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推进上海信息化进程。

(1)组建“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运作机构,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2)探索、建立“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基础数据市场化维护机制,制定数据现势性的指标,扩充、完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基础数据类型和内容。

(3)增强“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信息加工实现增值,促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咨询产业。

七、“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1、海量数据的处理技术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数据是多时相动态数据,包含着网络环境下数以万计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压缩、存储、检索、备份、转换等。“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应采用一种有效的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策略,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海量数据压缩方法:主要针对大容量影像数据的高效压缩,要求具有压缩比大、速度快、失真小的特点。

2)海量数据快速检索方法:海量数据必须有先进快速的检索和数据提取方法,这是海量数据有效应用的前提。目前基于MrSID、ERMap等影像数据的压缩检索技术具有先进的水平。

3)数据的安全存储、管理和备份技术:海量数据的管理是涉及系统平台稳定运行的关键,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存储、备份技术。

2、元数据库建设和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在地理空间数据中,元数据是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可用于包括数据文档建立、数据、数据浏览、数据转换等。根据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特点,元数据库建设应针对基础数据平台包含的空间信息基础资料,建立详细的数据背景、内容、质量、状态等档案资料,元数据的动态维护与基础数据的动态维护保持同步。元数据库建设内容可包括元数据内容定义、元数据动态维护机制、元数据规则三个方面。

3、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可视化应用技术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必须在具备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可视化应用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成熟技术来集成、显示、分析、输出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当前需要研究的可视化技术主要有:

(1)矢量数据动态符号可视化技术;

(2)影像数据动态缩放、检索、叠加、像元分析计算显示技术;

(3)三维(包括DEM和建筑模型等)或四维数据叠加显示、模拟显示分析技术;

4、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化技术

空间数据互操作就是确定基于数据获取、数据递交、网络支持等技术标准,对多种信息源(跟踪矢量化数据、扫描栅格化数据、遥感栅格图像及GPS数据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及不同的投影方式、不规则空间图形,在平台中复合显示、叠加查询等操作规范,主要工作在于确定使用统一的协议,保持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具有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信息交换并实现不同应用系统(包括软、硬件)之间动态地相互调用的能力。

1)基于单位或个人用于内部应用或管理系统开发的应用。与基础数据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包括不同系统间基础空间矢量数据的图形基本要素支持和转换、属性数据的有效转换、影像数据格式的转换、三维(包括DEM和建筑模型等)的支持和转换等,平台可提供市场上通用的GIS格式数据。这种模式下的互操作仅仅涉及数据库的格式转换,应做到系统数据达到无损或尽量减小数据失真,所有数据空间参考坐标系统采用平台的空间坐标系统,便于今后数据库的更新维护和管理。

2)基于利用城域网资源建立Intranet的多部门或单位多源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开发。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范围内虚拟专用网的应用,提供的数据应属于内部资源,要在严格的数据保密安全控制之下进行互操作。数据的安全保密和有效访问权限设置是必要条件,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用户管理机制和认证系统,防止非法用户访问内部数据资源。同时建立在Intranet上的空间数据互操作,是利用WebGIS技术来达到多源数据的共享和应用目的,因此还必须有相应的公共数据接口和数据结构协议和防病毒安全措施。

3)基于面向公众和社会开放式浏览的多源数据应用开发。适用于在互联网上面向公众和社会化浏览可公开的数据资源,主要应用WebGIS技术。这种模式也必须保证数据和系统的安全,特别是源数据库和WEB数据库应严格的物理分开。对于公开的数据资源必须要有相应安全措施和数据备份要求,由于是Web方式的数据访问,还应对信息内容的数据量、网上访问速度、表现形式有一定限制。

5、基于现行的城域网资源实现“数字上海”基础数据网络通讯的安全技术。

“数字上海”将充分利用上海的城域网资源,在一定范围、以多种形式构建专用网络系统,从技术上主要考虑分布式操作及跨平台应用时,多源数据间互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完整性问题。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网络交换的安全技术,应根据基础数据平台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可采用多种安全技术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主要包括:

(1)防火墙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放火墙技术;

(2)数据加密技术;

(3)用户认证技术;

“数字上海”涉及的关键技术中,有些是平台的建设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有些是可以通过业界提供的产品、技术来解决,对此应及时跟踪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或解决方案。还有一些则需要通过产、学、研的攻关来解决。建议:在“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中,能用成熟技术和产品的尽量采用成熟技术和产品,同时采取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策略。

八、关于组建空间信息建设和共享的协调及

应用的机构设想

为使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顺利发挥作用,有效承载起“数字上海”各类应用数据,在设想机构设置时,应考虑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实体运作”三者的关系。就现状而言,政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的权属所有者,绝大多数信息资源来自政府机关及其管理部门,信息系统最主要的应用对象也是政府管理部门,因此,政府及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将直接影响到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发展与推进。世界各国为实现信息共享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且多数以政府授权委员会、中心、协调局等特设机构形式,负责空间数据采集、管理、等事项。为保证上海空间信息建设和共享的顺利实现,也应建立相应的空间信息共享管理机构,以保证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结合国家及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设想:

1、组建“上海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管理办公室”

组建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上海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协调管理办公室”),业务范畴上与“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相衔接,职能上统筹“数字上海”的规划、建设和应用推进,主要负责:

(1)制定“数字上海”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

(2)筹措、管理和使用“数字上海”过程中需国家投入的相关经费;

(3)负责制定、颁布关于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应用的有关规定和政策;

(4)协调解决建设、维护、共享、应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推进“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面向社会的应用、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政府的监管行为主要体现在制定投资、定价、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来调控、规范提供者、使用者在信息共享、交换及应用中的操作行为,既不要让信息在公益、共享的“旗帜”下随意复制、翻版,造成信息资源浪费、数据质量下降、平台的权威性无保障,也不容许数据持有者在利益驱动下,形成部门垄断、数据壁垒及价格高涨,造成数据重复采集、系统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割据局面。

2、组建“上海市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协会”

“上海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协会”(以下简称“应用协会”)是在协调管理办公室指导下,由全市各地理空间信息提供、应用单位自愿参加组成。应用协会的工作任务是推进和实施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协助协调管理办公室规范用户在信息交换及共享中的操作行为。具体为:

(1)组织研究、起草与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文本;

(2)组织起草、制定和贯彻、推行空间地理信息共享的标准;

(3)组织解决空间地理信息共享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组织会员开展信息与技术协作的交流,推广先进技术;

(5)组织有关的软硬件厂商、系统应用开发商与用户间技术与需求的交流。

应用协会可以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中,应用协会可以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上述政策、措施的普及、研讨、推进等工作,逐步在行业内形成自律、规范的应用氛围。

3、组织建立相应的运作机构。

为保证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应该配备相应的运作实体,暂称之为“基础数据处理中心”。“基础数据处理中心”的目标主体是受协调管理办公室的委托,完成指定的任务,保证基础数据平台内容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在相当的时间段内工作经费主要由政府投入,初期主要工作任务是:

(1)数据采集、处理;

(2)数据整合、转换;

(3)数据、分发。

“基础数据处理中心”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发展的机构,应在完成主要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据优势,加强同社会各行业的技术联合,进行新的数据产品开发,以逐渐减少国家的投资和扶持。随着“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应用的发展,可以考虑数据、信息采集、处理等操作性层面的工作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以形成竞争,从而达到降低平台运行管理成本的目的。

九、关于“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

平台运作机构的设想

相对“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艰难程度,“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运作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本课题从现行的运作情况出发,探索平台建成后的运作实体及运作方式。

1、现行运作机制的三个问题

1)对信息资源的权属关系理解的不准确,造成了行业间“壁垒”和信息“孤岛”。较为普遍的是:工作是本单位做的,由此而形成的信息资源自然就是本单位的,只有本单位才拥有对它的开发权和应用权,其他单位、部门、个人要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理所当然地要有偿使用。目前信息资源价格体系还不健全,基本上呈无序状态。为了自身利益,信息资源被严密地保护着。这种“孤岛”效应深深地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2)管理和运作两位一体,造成了政、事(企)不分,职责不明。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既未完整体现政府的管理意志,又无适应实际需要的操作办法,基本“听命”于本单位的业务开展习惯。管理和运作合为一体,往往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共享缺乏在全局高度上的考虑与规划,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多种要求,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操作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3)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未被作为本单位的“主业”来抓,人、财投入不到位。就现状而言,具有信息资源的机构、单位,往往都有十分明确的本行业、本单位主要业务,一般不会把在其业务过程中所产生信息的采集、维护等工作,像主要业务那样来对待,也不会在人力、财力和精力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根本上说,要让上述机构、单位把本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维护作为主要业务来对待也不现实,我们需要专业性的数据、信息开发和维护企业来完成这项工作。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运作需要四个特性和三个要素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要能持续发展和共享应用,必须具备下述四个特性:

(1)平台所具有的统一、标准的地理空间框架信息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2)平台所起的基础作用又决定了它的公益性;

(3)平台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它的专业性;

(4)作为支撑平台它还应表现出必须具有的权威性。

目前基础平台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要保持并扩大这种优势,必须通过自身良好的运作来实现,要在运作中把握三个要素:

1)要保持基础数据平台的内容最新的现势程度。以目前的条件,基础数据平台还做不到“实时”反映,但必须达到它所提供的数据的现势程度和更新速度在上海是最好的,否则就会失去用户和用户的信任,一旦失去了使用者的信任,也就失去它作为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性和权威性,更是失去了它的公益性和专业性,最终将失去的是自身的生命力。

2)要适应社会对基础数据平台多样化的服务要求。作为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和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平台所面对的必然是多种类型、多种用途、多种形式的使用对象,其实质是基础数据平台的服务质量。基础数据平台的服务不能是“卖方市场”,应是“买方市场”。良好的服务质量一能增加用户的数量,二能提高用户使用基础数据的水平,三能收集基础数据平台自身建设所需的反馈信息,从而保持基础数据平台应有的特性。

3)要提供简便、规范、畅通的基础数据输入/出手段。在基础数据平台的实际运作中,输入/出是最频繁的操作之一,也是最难处理好的环节。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和过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数据平台与使用者之间友好的界面与亲和的接口,也能反映出基础数据平台自身良好的兼容性能和运行功能,使基础数据平台具备与国内、外的相关应用系统或信息平台相互兼容和交流的条件和能力。

3、关于“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运作机构的设想:

1)行政事业性机构

在现有的相关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一个事业性机构,该机构可以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如市信息办、市建委等)。平台运作所需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拨款,信息提供的价格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定,不以赢利为目的,突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类似于一般的“信息中心”这样的单位。其主要职责为:

(1)负责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自身的运行和维护。

(2)负责向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及服务,逐步面向社会服务。

(3)建立与信息资源持有单位的信息交换渠道和交流方式。

(4)主要依靠信息资源提供单位来维护、更新基础数据平台的内容。

2)企业性机构(开放式股份制企业或具有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

以信息资源的维护、应用、升值服务为主营业务(信息资源的权属关系还在政府)的企业型机构,可以是开放式股份制企业,股东主要是数据资源持有单位,每一行业类信息为一股,数据资源持有单位可以随时加入,企业的股东也随之不断扩大。或以某投资主体单位为主组建股份制企业,投资主体单位可以是政府主管部门或由其指定的单位。股东单位或投资主体单位只参加董事会,不参与企业运作,企业是向董事会负责的独立的运作机构,赢利部分目前主要用于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再建设和扩充(由董事会决定)。其主要职责为:

(1)负责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自身的运行和维护。

(2)数据资源的更新维护,除了信息资源持有单位外,采集、更新数据的工作将逐步走向市场化操作。

(3)建立与信息资源持有单位的信息交换渠道和交流方式(买卖数据资源方式)。

(4)负责向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及服务,在保证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正常运行前提下逐步面向市场提供服务,如:信息增值服务、综合性咨询服务等。

(5)逐步扩大股东,增加“本金”实力,视条件走上市公司的道路。

3)建立信息产品交易市场

基于信息资源或经“加工”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视为产品的认识,可以参照其他有形市场的运作模式,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产品交易市场。从某种角度讲,通过信息产品交易市场的交易,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而且在流通的过程中,使信息资源的持有单位得到利益上的平衡。但这不能代替信息共享的目标,只是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频度,当然也有利于信息化的推进。建立信息产品交易市场须注意以下有关事情:

(1)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组建类似金属、建材等交易市场的机构。

(2)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制定信息产品的和交易规则,指导性价格,如建筑业的定额等。

(3)由产品的供、需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协商信息产品的价格、介质(如:网络、软硬盘等)、使用范围、使用权归属等问题。

(4)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指定建立产品交易的仲裁机构、质量检测机构等。

结语

当戈尔向听众描绘“数字地球”美好前景时,就提出:“当今,我们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一边是对知识的饥渴,一边却是大量的数据闲置在那里未被使用。”其实这也是“数字上海”所面临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的研究也正是沿着这条主线来展开的,研究中提出的诸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数据平台框架模型、数据和技术标准规范、涉及的关键技术、协调及运作机构设想等一些观点,其中有些是我们多年实践的经验或教训,有些则是我们还在摸索过程中的体会,还有一些是我们想望实现的目标。我们力争从上海的实际能力、条件和基础出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然而,“数字上海”毕竟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和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在统一、标准的基础数据平台上,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如何创建相适应的建设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如何充分利用建设“数字上海”的契机,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壮大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吸纳优秀人才,制定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数字上海”决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工程、一项计划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种真正体现全社会意志的集体行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正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愿和所有致力于“数字上海”的国内外同行、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人士、普通市民共同探索如何数字上海,如何通过“数字上海”的实施来发展上海的信息产业,推进上海城市信息化,在新世纪里切实抓住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明天,上海人将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

参考文献

李德仁,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

陈军,多尺度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地球(崔伟宏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承继成、李琦、易善桢,数字地球与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FGDCClearinghouse

TheOpenGISConsortium

钟耳顺等,GIS多源数据集成模式评价,地理信息世界,2000,(1)

DavidA.,DavidH.,GeorgeT.,etc,Issuesandprospectsforthenextgeneration

ofthespatialdatatransferstandard(SDT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1998,12(4).

阎正主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乔继明,地理信息系统标准研究的回顾,地理信息世界,1996,(3)。

[10]ClintonW.J.,CoordinatingGeographicDataAcquisitionandAccess,TheNationalSpatial

dataInfrastructure,federalRegister,April13,1994,Vol.59,No.71,Executiveorder

12906,pp17671-17674.

[11]StrandE.J.,1994,FederalGISStandards:ThinkGlobally,ActLocally,GISWorld,Vol.7,

No.9,pp38-40.

[12]何建邦等,对制订我国地理信息共享政策的建议,地理信息世界,1999,(3)。

[13]李京文、龚建雅,1:5万数据库建库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地理信息世界,2000,(4)。

[14]蒋景瞳、刘若梅,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问题,地理信息世界,1998,(4)。

[15]孔云峰、林珲,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状况的初步调查,地球信息科学,2000,(6)。

[16]王丹,数字城市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服务的几个问题,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赖明、王蒙徽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pp591-595。

[17]李根洪,关于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问题,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赖明、王蒙徽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pp605-607。

[18]黄裕霞等,Clearinghouse与数字化地理信息共享,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赖明、王蒙徽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pp644-647。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作为高校一种重要的信息保障和服务平台,面对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与行为模式的变化,需要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以便充分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物流管理的使命就是根据用户的要求,高效地向其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使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在正确的时间以良好的状态到达正确的地点,同时为组织做出最大贡献。这一点和图书馆的使命基本一致。[1]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以达到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1、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

2、高校图书馆物流

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活动就是一个物流活动。图书采购、包装、运输、储存、搬运、配送,图书从采访编目到流通部门,再到读者,读者再还回到上架,图书的修复再加工,期刊的加工上架,电子资源的购进到用户使用,信息的输入输出等等,所有的活动都和物流密切相关。其实在本质上来说,高校图书馆就相当于一个融采购、流通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物流配送中心。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总分馆模式,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物流配送中心网络,新馆与老馆就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一卡通”、“总分馆”、“通借通还”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物流管理的理念来规划实施。物流活动对图书馆能否有效实现和优化对用户的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对高校图书馆物流进行系统的规划,可以保障其物流畅通无阻的进行,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

3、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少的工作成本和最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现在社会都提倡资源共享,而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书籍流通、有大量的信息与外界交流,这些都是物流管理发挥才能的基础。相对其他行业和部门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庞大,但是其供应链较短,而且部门设置完善和流通有序,这些都为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总之,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运用是完全可行的。

4、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4.1采访部门的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文献资源采购方式。通过网络,高校图书馆可以了解全球的出版信息,从而扩大了图书选购的范围和品种。图书采购人员可以通过主题检索或者分类检索,可以查询到所要购买图书的全部信息,便于采购人员做出比较,从而选购出满意并适用的图书。网络化采购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购人员不必亲自跑书店和书展了解图书出版信息、查看订单、划订单、人工计算账目、跑书店送订单等。所有这些繁琐的工作程序,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网络书店的一切数据和信息都在网上传递和流动,原来所有的费时的工作都可以在一瞬间完成,从而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效率。[3]图书传统的发货方式大多是通过邮寄,而采用物流技术可将客户所订购的文献尽快传递到客户手中,并且在过程中可以实施订单跟踪、查询到货是否有误等。对于电子文献,则可以从电子仓库中将文献直接传递到客户端,既节约了交货时间,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4.2流通部门的物流管理

高校图书馆最繁忙的部门应该就是流通部门。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是多则几万的学生,而学生在下课的间隙去图书馆借还书就容易形成扎堆现象。这时候如何快速做好图书的借还以及快速上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流通部门可以调拨人员在高峰期整书上架,使读者归还的图书能够及时的供下一批读者借阅。图书馆可以采用分借总还的方式,各库的图书在各库借阅,还书在专门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归还的图书能够及时整理上架,缩短图书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物流时间,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

4.3信息咨询部门的物流管理

由于高校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参考咨询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检索任务和信息需求在综合性、复杂性、有序性等方面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相关信息、信息线索、文献书目数据或信息参考数据的获取,而更注重获取有深度的信息内容和文献全文。与传统的文献相比,采用物流技术的原文传递,覆盖的地域更广,传递速度更快,过程控制性更强。[4]运用物流管理,借助网络还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非中介性的文献传递。

4.4多校区和馆际互借的物流管理

读者的文献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校图书馆有时候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馆际互借就相应应运而生。传统的馆际互借,需要读者亲自到馆去借还,有颇多不变。如果遇到相隔很远的地方或者需要的数量较大,传统馆际互借更是无法在质量上和时间上满足读者的需要。近几年来,高校合并,新校区的建设等等,往往几个校区间采取分馆制,由于没有采取物流管理,无法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不但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更无从实现高校合并后图书资源共享带来的效益。因此,采用物流管理,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扩大馆藏,还可以扩大读者群,缩短各个图书馆之间及与用户的时空距离。这样,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实现服务本单位,还可以服务其他高校甚至其他行业及地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升服务。

总之,作为高校的核心组成部分,图书馆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同样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服务。系统的现代物流管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图书馆各个部门高效地运转起来,对挖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与潜力、更充分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异兴.图书馆物流系统规划[J].图书馆建设,2008(9):79-81.

[2]王秀举,李静宜.物流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3):111-112.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篇10

第一,实现基层医疗信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把三级、二级医院互联互通,解决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看病的问题。这样大量病人不会集中到大医院看病问题,病人能够转向基层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化基层的医疗机构可以共享到大医院的资源,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医疗机构由于资源尤其是有经验人才的缺乏,所以往往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诊断的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一体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能够降低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第三,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能够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些有用的医疗卫生信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政府医疗决策管理的能力,并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实现一体化平台共用,可以减少医疗、社保、新农合系统的多次重复建设,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为参保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实时结算和补偿诊疗服务,特别是对于医保,区域信息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建立设计区域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主要通过分析医疗数据的格式与定义,参考国际国内对医疗行业数据定义的各种编码及信息交换标准,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与定义,根据数据应用环境及平台设计的要求,结合现有医疗信息软件中数据的应用方式,在数据库中对分类的数据进行统一定义与实现,根据数据分类实现在同一数据库中最大数据量的存储与管理。然后在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参考现行开发公司及研究机构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环境中医疗单位信息软件的现状,对周围医院、社区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信息进行分析,从医院内部、外部到以某一医院为中心开展区域医疗的设计与实践,通过不断测试与应用,最终实现现有区域医疗信息的共享与访问。

2.1面向服务架构(SOA)为了解决一体化信息平台中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平台通用性,其核心就是采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架构的分布式开放型网络系统。。在SOA架构风格中,业务服务相对独立并且可重复利用,最终由一个或者多个分布的系统所实现,而具体的业务流程由服务组装而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变化,SOA架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互通,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并可以实现不同平台间的多层次复用。SOA最大的优点是基于统一的标准和松散耦合的特性,这对于构建一个通用的医疗一体化平台非常有利。经过层次结构划分,系统基础框架平台的各个模块功能都按照其功能特点分配到了SOA的不同层次之中,结构比较清楚。由于各个层次之间的接口规范、访问的方式以及具体实现技术都很清楚明确,易于集成系统的实现。在层次结构中,由于在医疗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基础框架中,统一集成和数据交换服务进行了比较好的抽象且都集中到了服务层,所以再利用底层功能组件来构建平台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服务。消息服务是SOA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层可以实现消息服务和数据服务(数据共享服务、数据转发服务)两种核心服务,这可以解决传统软件架构下的医疗系统中所存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通用性较差、复杂度较高以及不易维护等难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