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2 16:31:05

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篇1

关键词:唱歌 理论

中图分类号:I276.2

在小学音乐音乐课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创造总结出各种各样有关解决试唱难点问题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把第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识谱,把本应该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艺术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而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教一首新歌,把曲谱试唱下来了,再填唱几遍歌词,这节课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课都是如此。所谓教改也无非是这个“识谱的过程有所不同”而已。“谁教的学生试唱能力强,速度快,谁的教学水准就高”似乎学生识谱能力的高低成就了评价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公平秤”。至于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是否适应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则很少体现。

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能把录音机里,电视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的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程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不应该把音乐教育目标重点放在识谱上。“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并不是识谱,当然,不能否认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但是,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教什么,不同条件与环境又是怎么教,这里面则包含着许多音乐教学的科学原理。音乐教学中内在的“美,情,趣”在单纯的识谱教学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它很难使人感受到多少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起人们的内在感情,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试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终目的就是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现实生活,而美的感受情感的表达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唱,奏,拍,跑,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逐渐熟悉乐谱。如教歌之前不是先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里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一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

1. 倾听。音乐史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时间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先多听几次录音,要认真地听,反复地听,每听一遍要求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可以要求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配之以拍手或者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讨论,已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

2. 听与欣赏。进行一个层次的听,听得更深入。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以引起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识的熏陶,进入歌曲情境。由于新歌基本听会,此时应通过角色扮演,想象歌曲所描绘的艺术情境,反复朗读歌词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表达歌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理解。

3. 听与唱歌。在听中随唱,边听边唱。歌曲可以帮助儿童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随着儿童的听和唱,知道他们意识到有关规律,节奏,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耳边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

4. 听与演奏。听唱结合,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先用拍手,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然后教师提供给学生建议的敲打行乐器,学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需要自行探索演奏一种节奏乐器。形成多层次效果。而且要求边敲边走,边敲边舞,既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5. 听与律动。听动结合,将身体作为乐器。儿童的身体反应,首先是大脑的运动,然后是细小的运动,最后将这些活动加以综合,成为抽象的东西。儿童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因是对音乐意识的反应,也可以是对时间,音色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6. 听与表演。进入角色,边听边舞,将学歌曲边上动作,将所欣赏的乐曲配上律动,有利于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儿童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动中表现音乐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才进入学生“不愿接受”的乐谱知识学习。当然结合认识唱名,节奏来边听边唱曲谱,这并不是独立视唱知识,把要唱的歌词用唱谱的形式唱出来。在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后学唱曲谱,以便尽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过打节奏,读唱名,唱背曲谱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旋律印象与曲谱的有机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比较自然地建立起固定的音的高,低,长,短概念。视唱就会变得容易有趣多了。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好像违反了“常规”,但他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建立音高唱名观念最自然的方法,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同时也为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益智功能的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优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虚实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强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而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硬性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诱发出来的神奇魅力,扬音乐之长,改变那种音乐课即唱歌课的单一型教法,学生们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

唱歌教学篇2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唱歌教学篇3

也许是被我感染的缘故吧,一年前,老妈忽然开始赶时髦了。什么、张柏芝、谢霆锋等众多明星她都认识了。

有一天,老妈听见我在唱的《流星雨》,竟怯怯地说:“璐瑶,能教我吗?”我自豪地说:“难得老妈求我一次,我就不推辞啦!”

就这样,我每天都教老妈唱歌。

一天,表姐邓敏神秘地对我说:“你老妈听见我在唱《流星雨》,她也跟着哼了几句”当时,我暗自发笑,心不无感慨地想:这老妈还够刻苦的!

过了几个星期,我对老妈进行了一次检测。想不到,她竟然能完全地唱出《流星雨》来。只不过唱歌时表情不够大方,声音没有完全放开,缺少点的味道。为了照顾老妈的情绪,我还是给她打了一个高分——90分,老妈竟然对这个分数不满意,还想得更高的分数。

唱歌教学篇4

一、唱歌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小学音乐教师也切实地将新课标的要求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并将音乐文化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纳入了音乐教学的目标。但是,对于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却没有看到其技巧对于学生形体的帮助,对其技能训练的目标没有明确规定。相对于传统的重视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的目标,现阶段对于歌唱教学目标的确立过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游戏乐园,没有达到音乐教学应有的效果。例如,教师确定一年级教材《两只小象》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感受朋友的真谛。教师的这一目标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确实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受低年级小朋友年龄特征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该如何唱这首歌,课堂过于注重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目标,忽视实际音乐技能是很难保证歌唱教学质量的。

二、唱歌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唱歌课教学,在唱歌课选曲方面主要是儿歌或童谣,内容方面比较单一、片面。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普遍喜欢本国的比较流行的歌曲,对于外国歌曲则不感兴趣,教师在选取歌唱教学的内容时也往往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爱好,少选或不选外国歌曲,对于流行的网络歌曲等也全都排除在课堂之外。这样的唱歌课往往让学生缺少兴趣,局限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美感。例如,小学四年级音乐教师在唱歌课上准备教学生唱《小螺号》,刚一开头,就有学生反映:这首歌在他们上幼儿园时就会唱了。学生都反对再学唱这首歌,教师就问学生想学什么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小苹果》《伤不起》《魔法的城堡》等,整个课堂一下子失去了控制,乱哄哄的,最后这节课以学生自习结束。尽管网络歌曲不一定是优秀的,但是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设计上过于单调,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学生会唱这首歌曲的情况,就可以欣赏外国名曲,还可以利用自己的音乐能力与素养在课堂上演唱等,都不会导致音乐课变成自习课,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还是应该选取丰富的教学内容的。

三、唱歌教学方式不当

小学音乐教师在唱歌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发声练习,在教学中往往直接教歌曲,导致学生不能区分音的高、低、长、短,把握不住歌曲的节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划分歌曲的重难点,让学生分段学习,促使学生只会唱歌曲的高潮部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导致学生只会唱歌但是没有感情流露。在唱歌教学中教师经常是教学生唱歌,忽视了让学生欣赏与演奏,教师讲授的音乐文化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效用,校方组织的音乐演唱活动较少,导致唱歌教学缺少特色,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聆听在唱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是教学生唱歌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然而许多音乐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聆听。教师在教学中通常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跟着学习唱歌,不注重自己的范唱,不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效用。例如,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唱《小雨沙沙沙》时,将歌词想当然地分成小段,以便学生的记忆,歌词中“我要发芽”本是个整体,教师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将歌词拆为两个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整体感知春天小雨带来的美感,并且教师教学生唱的是歌词,没有音乐的伴奏,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干吼”,这样的唱歌教学是无法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的。

四、唱歌教学评价缺乏

小学生正是爱表现、渴望受到表扬的年纪,教师适当的评价是对学生进步的肯定,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上,教师仅是随口对学生说“还不错”,并没有对学生的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不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这样极度缺乏评价的唱歌教学,不能够让学生获得反思与鼓励,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些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评价,但是只是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其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直观感受学生的进步。

五、结语

唱歌教学篇5

        1.学生从平时说话习惯来

        从学生上一年级起就应该训练轻声说话,轻声唱歌,这样可以形成习惯,达到保护学生的声带,轻声地演唱可以抒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每一个学生能体会到声音统一。

        在幼儿园里的语言教学中就要求幼儿园轻声说话,那么这些教育方式对每个孩子的发声是很重要的,从小养成轻声说话,朗读不用尖叫、大叫这样保护了噪子。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孩子发声用轻声发声说话,养成好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声带发育。 

        2.轻声发声训练是学习声乐的一种好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正确的发声时很多不容易体会,在演唱时不容易把握好,如对学生进行轻声发声,训练在歌曲演唱时他们很容易把握好歌曲性质。

        3.轻声演唱能使学生掌握好歌曲演唱的演唱风格,达到教学目的

唱歌教学篇6

一、优化教学环节设计

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完成的,不能等学生演唱技能成熟了、歌曲学会了再进行艺术处理,这是音乐教学原理中很重要的原则,也是审美教学的规律。

一节音乐课学生学会歌曲所用时间仅需要10-20分钟,剩下的时间怎么办?笔者认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摒弃“延时”的做法,确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尽量缩短学会歌曲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能够解放出来,指导学生真正把歌曲唱好。

1、转变教学观念。分层设计教学环节

在音乐教学上,教师要随时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认知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每位学生都真正走进音乐课堂。首先教师要承认在音乐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并了解每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迷人的火塘》一课时,这样设计:全体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歌曲,并充分发挥那些音准、嗓音不好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同学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歌曲演唱的设计者,带领同学们演唱歌曲。通过二声部合唱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技巧与相互配合的能力,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自如地、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在小组创编环节,让部分在打击乐、舞蹈方面有特长的同学自己创编,为歌曲伴奏并进行舞蹈表演,使表演得到了升华。这节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充分体验到音乐带给每一个人成功的快乐。

2、转变师生角色。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唱歌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指导者、指挥者,教师来设计歌曲的处理方法,学生按照要求演唱。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演唱激情,对于歌曲的情绪变化、声音处理只是机械的练习。因此,要努力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与感受,合理设计教学。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迷人的火塘》为例,教师在歌曲处理时可以这样设计:围绕作品本身,把一个个问题串联在一起。如:歌曲两部分情绪有什么不同?合唱部分与以往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衬词“啊”出现了两次,运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等。使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歌曲,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其次,转变学生的角色,把他们由原来的观众变为主角。在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力度变化、情感表现,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展开联想、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演唱歌曲的情绪与主动性。他们既是歌曲的设计者又是演唱者,在学生发自内心、充满激情的演唱中,能真实的反应他们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3、注重过程和实效。完美设计教学活动

歌唱教学当然是以歌唱为主,但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往往安排伴舞和伴奏活动。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把将目光放在活动的实效性上。比如乐器伴奏,如果是简单地将歌曲的节奏打出来,意义不大。应力求通过这一训练让学生会根据歌曲意境选择乐器;会根据歌曲情绪和乐器特点自己设计节奏型;会通过乐器合奏来丰富音响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审美。这样打击乐伴奏才能获得更大的实效,歌曲演唱的表现力也会大大增强。

如《拉库卡拉查》一课,笔者设计教学环节时,在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请部分学生用乐器伴奏、舞蹈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歌曲中两段不同的情绪。创编过程中器乐组的学生在选择乐器与创编节奏上,仅仅围绕着歌曲不同的情绪,进行节奏创编与力度变化,并不时夹杂呼喊声、拍掌声、口哨声。其他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的表演为歌曲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表现了墨西哥人集聚广场,翩翩热情起舞的欢乐场面。

这样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的一种升华,也体现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愉悦地参与对歌曲表演之中享受美感、表现美,陶冶了情操。

二、关注音乐本体

在唱歌教学中,要以歌唱为核心内容,根据歌曲教学的实际要求,有机地融合其他领域的辅助内容,如:通过感受与鉴赏、创作等活动,把握歌曲的音乐情感和艺术形象,探索作曲意图,为歌曲的表现奠定感性认识和理念依据。

1、注重范唱。潜移默化

音乐的灵魂在于情。要想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

(1)深情范唱,感染学生

课堂歌唱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教师的范唱来感染学生。现在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教师们变得懒惰了,一点鼠标就能实现的事情,却非要自己亲力而为,何苦这么累呢?其实当教师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传达给学生时,这种传递交流是最直接有效的,可以直接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动情演唱,树立形象

音乐来源于生活,歌曲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准确理解和表现音乐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如《踩雨》一课,笔者这样导入:多媒体展示动态雨景的同时教师动情地说:“快乐的雨声让老师想起了我的童年,下雨的童年……”然后教师一边表演一边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展现给学生一个雨中快乐踩雨的小姑娘的音乐形象,为学生在学唱中音乐形象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要想唱好歌,学生的心中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教师的范唱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踩雨的快乐,从而激感,引起共鸣。

2、剖析作品。逐步提高

曾经听一位教师感慨:很怕上唱歌课,学生唱会了旋律,填上歌词之后,就无事可做了。领着学生反复唱来唱去,师生都觉得很没意思,歌曲越唱越没情绪,越唱“毛病”越多。其实,唱会歌并不等同于唱好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曲乐句、节奏异同、旋律走向、歌词的关键词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中,教师就是通过找歌曲中的“双胞胎”(旋律模进)、画旋律线、比较升记号带来的音乐色彩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深情演唱。

又如:《拉库卡拉查》一课,课前笔者查阅了很多关于墨西哥的资料,了解到拉丁美洲地区在足球场上欢呼、在斗牛场上呐喊、在舞会上狂欢时都会用“噢嘞”(Ale)一词制造气氛。于是,就从“噢嘞”入手,结合拉丁美洲音乐风格,启发学生情感,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热情奔放地演唱歌曲。

因此,在教学中应摆正歌唱中技术与情感的关系。学生对所学歌曲理解得越深刻、全面,歌就唱得越好越动人。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能力,掌握艺术规律,较完美地表达歌曲情感并从中获益。

3、抓准主线。动情歌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拿到教材后,教师要对教材深入分析,理清歌曲的情感主线,抓准切入点,让学生在演唱中眼前有事物,唱出情、唱出景。如:《故乡的小路》一课,笔者这样设计:在简笔画花草图中加入“小路、房子”并出示课题一故乡的小路,通过房子给人的温馨感,来预示本课贯穿教学始终的思乡情感。从而为唱好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笔者紧紧围绕“爱”字设计教学,用讲故事、任务认领、不同形式演绎歌曲,送康乃馨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深情歌唱。

可见,要想在课堂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就要去了解学生,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传递,和学生一起去做更多的体验,在教会歌曲的同时,传达歌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4、吃透教材,画龙点睛

教师应充分分析音乐作品本身,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指导学生唱好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这是唱歌教学之本。

如《故乡的小路》一课,教材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由3/4、4/4交替出现的变拍子的相关知识,学生用柔美的声音、适当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歌曲,体会创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创作者是如何运用节奏、节拍、临时变化音、大跳音程等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的。解读教材后,笔者这样设计歌曲教学环节:先学习歌词,改变以往“先学旋律后学歌词”的模式。因为学生在感受部分的教学中,已将歌曲的旋律无意识地听了很多遍。再通过聆听录音以及教师的范唱,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就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思乡之情对于学生是比较生疏的情感,所以就这首歌曲而言,让学生先演唱歌词,更有益于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而先演唱歌词,有助于乐句的划分。乐句的区分,在这首歌曲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每句的起句都是弱起小节。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与比较,感受“弱起”中句式推动旋律、情感起伏的作用。以情感的激发结合音乐要素的分析设计,体现唱歌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唱会歌曲,而是更进一层地分析音乐,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来唱好歌曲。

唱歌教学篇7

【关键词】少儿;歌唱教学;兴趣

歌唱是人们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生性活泼,喜欢随着音乐的节奏边跳边唱,明亮悦耳的音色,自然童真的音质,充满朝气,充满着对一切美好的向往。

歌唱教学不是仅仅让少年儿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更重要的是开启他们的音乐艺术天质,塑造美好的心灵,提升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正能量。歌唱教学不单单是让少年儿童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教会一些发声技巧,而是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情感,充满自信的歌唱。本人在长期从事少儿音乐教学实践中,依据儿童的自身特点和音乐教学规律,摸索总结出了少儿歌唱教学三步法,即“兴趣为先,情感引路,技巧护航”,现简述如下,愿与同行探讨。

一、兴趣为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歌唱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唱出激动人心的歌声。在少儿歌唱教学中,教师第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培养孩子的歌唱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想法,设置孩子喜欢的环境,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基于少儿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活泼的图画等手段启发孩子理解作品,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聆听和体验,并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

三是调动各种教学语言。在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充分运用范唱和肢体语言,将音乐的内在美完整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孩子进入良好求知的状态之中。教师还可以用手势与身体的律动来展现歌曲的魅力,描绘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使少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世界自由的翱翔,从而调动少年儿童学习歌唱的积极性。

二、情感引路

歌唱是生活中声音流动的诗歌。歌唱是载体,装满生活的体验,从心灵出发,诉说给听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唱歌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程式化的技巧,只有干巴巴的歌唱技巧,没有真情实意的表达,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在歌唱教学中,对有了浓郁歌唱兴趣的孩子,教师下一步要把孩子带入到抒感的正确道路上,教育孩子情感先行,以情带声。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强化情感教育,营造真实的情感氛围,体验歌曲预设的情感世界。对于特定的歌曲,教师要多对孩子进行歌曲的人文内涵教育,对歌词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要使孩子直接或者间接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真正被歌曲所营造的艺术情景感动。

三、技巧护航

科学性训练能使孩子的歌唱之路走的更高更远。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歌唱的生理基础,并掌握其歌唱特点。少年儿童的喉头、声带、胸腔较小,不由自主地进行喊叫式歌唱。所以教师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训练,保护少儿稚嫩的声带,使少儿的声音集中统一,圆润甜美。教师应根据孩子的歌唱条件、语言特色制定系统的训练方案,以四个基本点为支撑循序渐进训练:一是控制气息。控制气息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呼吸时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气息深并能长时间保持是训练要达到的要求。教师可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作来引导孩子,如闻气味的感觉,把腹腔当成一个气球,深吸灌满气之后,腹肌、腰肌及两肋来共同作用于“气球”,仿佛我们用两只手轻轻地按住气球一样,再根据歌曲运程,控制强弱力度和情绪来施以适当的力,使气息有控制地流动出来。二是固化口型。歌唱的时候,要求孩子要打开口腔,软腭应提高,上腭成一弓型,宛如口里含水似的。结合歌曲让孩子反复训练,固化口型,产生口腔共鸣的最佳效果。少儿练声一般先由轻声的闭口音开始,逐渐转换到开口音并加强音量。三是咬字吐字清晰。歌词随着韵律流淌,清晰的咬字吐字,不仅能把字音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而且还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使歌唱富有感染力。少儿的咬字吐字的训练从纠正口型入手,教师引导少儿歌唱时嘴形走竖不走横,既保持口型又不能僵硬,把歌词完美地表达出来。四是掌握音准和节奏。音准和节奏是诠释歌曲思想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应从听辨单音开始,让孩子先听后唱,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音乐的感受力,从而掌握音准和节奏。

少儿歌唱教学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逐渐训练才能出成果,教师要依据少儿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规律,坚持兴趣为先,情感引路,技巧护航的方法,引导孩子打开心扉感受音乐,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搞好少儿歌唱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少榜.探索少儿声乐训练中的七字教学标准法[J].大众文艺,2012(7).

唱歌教学篇8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首优秀的歌曲,首先是旋律优美动人,意境深远感人。要么能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要么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反映当代学生理想、愿望、品德、情操等,或是体现广大人民利益,能表现人民的心声,抒发人们对家乡、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和思想上去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当然,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仅仅认识美还不够,还要通过各种手段追求美、创造美。从音乐延伸至文学、美术、环境、行为、心灵等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审美化的主要途径

(一)课前准备――酝酿情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授课前,应充分挖掘歌曲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可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歌曲相关资料,课上交流;有条件的学生,自己提前下载歌曲学一学、唱一唱。另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找出来,渗透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教师应使学生“触景生情”。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平时要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这些都需要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引人入胜,从而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如在导入《大海啊故乡》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儿童在大海边自由嬉戏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播放儿童长大后一个人在海边回忆、徘徊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再配合多媒体画面听范唱,用示范性和艺术性的歌唱感染学生,教师亲自范唱会更亲切直观、更具感染力。

(三)学唱歌曲――体验情感。首先,调动听觉感受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听完范唱之后,说一说你感觉歌曲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为什么?其实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歌曲有何特点,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歌曲的旋律一般是据歌词而创作的。歌词是一幅迷人的画或动情而又富于神韵的诗。正确理解歌词和掌握歌词读法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很有意义。其次,掌握节奏体味美。所谓“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速度是节奏的灵魂”。最后,学会歌唱升华美。演唱歌曲是对词曲作者的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美的源泉。可以让学生把视力和想像力结合起来,由远处的一个点带一个面,你唱什么歌那里面便会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是歌词内容的再现,画面色彩越绚丽、越逼真越好。如“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想象着五彩的画面,唱这首歌会越唱越入情:神游广阔的蓝天,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不豪情满怀、心旷神怡、荣辱皆忘、喜气洋洋?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唱歌,使人精神焕发,得到表现美、升华美的美感享受。

(四)发散思维――拓展情感。学会一首歌曲,并不等于一堂音乐课的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内容,让学生分组创编。如成立小组创编律动、舞蹈,用简易的或自制的乐器富有情感的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的画面,或联系周边环境及日常生活改填歌词等,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与歌曲主题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同题材的歌曲等来延伸和扩展歌曲的内涵。如在《让世界充满爱》唱会后,让他们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的故事,明白我们只有在互帮互助中、在爱心中才能生活得更美好;再引导他们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爱心如何体现,收集爱心与宽容的名言警句、歌曲等,并依据情境发表爱心寄语,我们如何从根本上帮助受灾难者,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三、审美化的效应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歌唱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品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教学达到“审美化和情感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歌兴趣,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唱歌教学篇9

关键词:歌唱教学 策略 幼儿 全面发展

目前,新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一)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一)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

(二)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三)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唱歌教学篇10

关键词:民歌;演唱教学

民歌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它是劳动者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由自己创作、反映劳动者的生活情景、并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因此,与高雅的交响乐相比,它是具有着深刻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歌是劳动者表达内心情感的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其最实质的内涵在于它是劳动的衍生物,是来源于生活的,非常贴切生活。

民歌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大的阶段:首先是最为原始的民歌,在这个阶段中,没有过多的技巧和修饰,大多数都是劳动者自娱自乐的情感,单纯地表现自己的劳动和生活,因此,这也为中国民歌奠定了质朴、自然的基调和易于传唱、贴切生活的特点。之后,民歌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自娱性的表演时期,这个过程的民歌演唱注意到了一些技巧性的演唱方法,但大都是程式化的,口传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歌也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民歌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并产生了专门演唱民歌的演唱群体。

中国各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异彩纷呈,各自有独特的风采。仅就汉族中汉藏语系的民族就有30多个,其方言、土语有100多种,语言因素直接影响民歌的调式、旋律及歌唱的独特艺术风格,经过社会各族的交流接触,各种音乐之间有了多种交流的机会和渠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势。但由于我国各族人民的自然生活环境、劳动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以下是笔者对于如何展开民歌演唱教学的看法。

一、是观念的更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之下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与其相应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像任何其他的技能一样,歌唱为达到高层的完美,要求熟练、训练和练习,和所有的器官一样,歌唱的器官――嗓子――要求改进、锻炼,使之成为意志的顺从的工具”。歌唱技巧只要能“成为意志的顺从工具”,是歌唱教学训练的最终目的。而不应死守传统,使民歌教学程式化。只有树立了这个观念,在民歌的教学中就不会去拘泥于完全意义上的“技法”,才有可能围绕艺术这个圆心来进行多元化、多方位、多套路的训练。

二、改进教学机制和手段

在民歌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机制和训练手段。对个别教学、一师一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如果学生并不只是由一个固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将传统意义上的而实质是“师徒”关系完全转变成“师生”关系,也许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博采众长,从而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其各自的风格。

从民歌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将各种流派,各种唱法的经验、技法和手段都传授给学生,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增长学生的歌唱技能。不拘于一门一派地广泛汲取各种演唱技法,学习各种风格,使民族声乐艺术在更加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

三、注重语言风格

歌唱艺术包括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曲调、圆润的嗓音、丰富的感情,其中语言是个重要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为了使语言的表现力丰富生动,首先要求演唱者对歌词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其次要有表现语言的手段方法,不但要善于把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善于把语言和发声方法结合起来。

歌曲一般是先有歌词后再谱曲的,演唱者不仅是在重视词作者和作曲者的歌词和音乐,而且是在进行一次艺术再创作,要使词曲溶为一体。既要考虑到曲调的规律又要照顾到语调的起伏,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将语言加以艺术化、音乐化,才能达到词曲结合的要求。所以,语言既是咬字吐字的依据,也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技术手段的依据,又是音乐曲调的依据。而语调、语气、语势则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因素。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的国家,因而语音丰富、民歌风格多彩,不能一言以蔽之。

四、在实践中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

1.正确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以学生认知的价值导向和自主的取舍、判断为标准,对学习材料进行处理。由于音乐教学较少地受到“应试压力”的影响,因此,注重客观、自然的“师生关系”,对于我们继续探索教育问题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是研究性学习有效的辅助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各种手段的感官刺激,感性体会,理性思考,进行教学与学习,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校园网络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音像、图像、文字等文件的辅助教学活动,课后学生可利用校园网络中教师的网站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学得多与少的阶段,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来展示研究成果,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要重视过程,关注延伸

评价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过程学生的受益性,而不在于研究成果的多少与水平的高低。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一些民歌演唱家专辑,通过欣赏、比较,发现,讨论各种演唱方法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音乐鉴赏力。同样,教师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课题本身的知识点上,而应同时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和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延伸。如通过分析“茉莉花”,知道汉族民歌的地方色彩,同时举一反三,可延续研究有关音乐与人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历史不断,中国民族也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变化,在进行民歌演唱教学时,要博采众长,开放门户,授百家之技,才能使我国的民歌艺术之花开放更加绚丽多彩,使其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永远绽放。

参考文献:

[1]解超.普通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刍议[A];全国高等音乐

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