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3 23:48:01

合规管理

合规管理篇1

合同管理规定

一、合同是公司的重要文档,是公司有关业务开展的凭证。根据《江苏阿尔法电梯有限公司管理办法》及国家有关法规,为规范合同的调研、起草、审查、谈判和签订、合同执行及归档管理的全过程的操作,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合同事务及管理。

三、合同承办人--指具体经办合同有关事宜的人员。

统一采办--指将各部门可通用的、消耗类的或其他物资和服务采办,由公司行政部统一组织,形成规模效益的采办。

四、销售部负责业务合同的的谈判,并按合同及时催款及安装协调沟通。

合同管理员负责合同资料的整理归档、保管,合同管理员须根据合同及时和厂里协调安排生产计划及,保证生产及时,准时供应。

财务部合同的审核、合同管理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考核评审。

五、管理内容

(一)、合同的调研

1、合同的调研由销售人员进行,主要调查了解合同对方,包括但不限于

(1)资信能力;

(2)履约能力;

(3)资质情况;

(4)支付能力;

2、与合同对方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合同相关要素,为起草合同创造条件。

(二)、合同的起草

1、一般由合同承办人员或合同管理员起草,要求:

(1)起草人应参加合同谈判;

(2)涉及技术方面的合同,应有相关技术人员参加。

2、合同起草要求:

(1)各类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起草合同,要做到内容合法、语言规范、结构严谨;

(3)合同起草应参照使用有关合同范本,合同格式及内容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公司合同文本须按规定编制合同号。合同如若对方起草,也须按本规定合同号编制办法编制公司合同号附在合同文本上,并使用此合同号进行统计、申报、汇总等。

(三)合同的谈判

1、由销售人员负责合同的谈判,必要时邀公司领导参与。

2、销售人员协商洽谈,拟订谈判方案,研究洽谈对策和目的,洽谈中视情况适时进行补充、修正。

3、抓住重点,商定合同具体条款,并予以确认。

(四)合同的评审与审查

1、合同管理员组织合同评审,然后依据合同管理类别报送财务部组织审查;

2、未经审查的合同,公司财务部将不办理财务手续。

3、具体评审要求根据业务实际状况制定。

(五)合同的签订

1、合同签订时,签字人出示并与对方交换法人代表证明文件或授权委托书。

2、销售人员需要对外签订合同时,必须取得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批准授权。

3、需要办理法定手续的合同,应:

(1)法律法规强制或合同双方要求进行合同鉴证或公证的合同,需到有关部门办理鉴证或公证手续;

(2)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办理批准、登记、过户等手续的合同,应在法定时限内办理批准或许可手续。

(六)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跟踪

(1)合同履行实行项目负责制,由销售人员自行负责本人的项目。

(2)合同管理员应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合同履行情况:

1)销售人员就本人的项目合同履行情况向合同管理员报告;

2)合同管理员根据合同规定时限对有关人员提醒及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

2、合同履行中的变更

合同签订后,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本方或对方要求变更合同内容,应

(1)双方要确定变更内容,并签字确认,需要时再按本规定第五条第四款进行审查;

(2)对变更事项,销售人员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合同管理员;

3、合同履行中的纠纷

其处理按合同约定或按法律程序进行;

(七)合同情况统计上报

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合同管理员向西安公司负责人报送下列报表,以便公司及时掌握合同总体情况:

1、每月及年终汇总上报《合同统计报表》;

2、每年年终汇总上报《合同台帐表》。

(八)合同的归档

1、合同归档

(1)合同原件的移交

1)合同签订完后,销售人员应在签订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以最后签订者的日期为起点)将交合同管理员保存正本一份,同时分别送财务部保存合同正本一份、工程部保存合同安装部分正本一份。

2)在外地签订的合同原件应在回到部门后3个工作日内交合同管理员;

3)合同管理员收到合同原件后,应填写《合同登记卡》;

4)合同管理员对合同文本原件进行整理;

5)有商业秘密的合同应实行密级管理。

(2)合同相关资料的移交

1)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些文件、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书面材料原件,合同承办人应在收到原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交合同管理员;

2)合同管理员将其与合同原件装订成册。

(3)销售人员对合同及相关资料的使用

1)一般使用复印件;

2)严格控制再次复印。

(4)合同原件及相关资料的保存

1)合同管理员应妥善保存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

2)履行完毕的合同,应交档案室归档保存,其归档时间和保管年限按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办理。

(5)合同资料的借阅

1)借阅资料应填写《合同资料借阅登记表》;

2)经合同管理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才能提供复印件;

3)如需使用原件,应经主管部门领导签字批准。

合规管理篇2

美国的合规管理模式变迁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美国为了确保银行系统的稳定,银行业作为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监管。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合规监管方面,即银行是否忠实执行了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大萧条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严格的合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银行的稳定。从1944年到1974年,美国银行倒闭的数目从大萧条时期最高的4000家下降到了个位数。

但是,随着市场利率上升超过了管制利率(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合规监管开始变相受到挑战。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日益盛行,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的创新绕开了利率管制对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管制所造成的金融效率的损失和金融市场的扭曲也日益凸现。

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为标志,美国率先启动了放松管制的进程。遗憾的是,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与机制来弥补合规监管放松之后形成的真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80年代,美国每年银行倒闭的数目上升到了三位数。美国经历了储贷协会等银行危机后,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是放松管制,虽然能够带来金融效率的短暂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却在同时被迅速降低。这种背景之下,通过有效的风险计量工具测算银行风险,估算银行潜在损失,并要求银行通过补充资本和计提拨备的方式防范银行风险,成为了重要的监管准则。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塞尔协议所具有的监管功能——弥补合规监管放松带来的监管薄弱地带,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即西方监管中提到的资本监管阶段。

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敲响了警钟。在监管机构层面,风险监管的理念逐步得以形成和发展。资本充足率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成雏形;外部监管经过多年的实践,基本框架和理念日趋成熟;市场自律强调了如何强化银行自身的自我约束意识与行为。特别是在安然、世通等世界性大公司出现严重欺诈行为之后,强化银行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自我约束已经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之下,具有合规管理特征的《萨班斯法案》应运而生,为美国银行进一步加强自我约束指明了方向。

审视其他国家银行合规管理的历史,也大抵如此。总体来看,合规管理模式变迁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放松外部管制,减轻银行被动合规的压力,减少银行业被动合规导致的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以提高金融效率;通过制定强制性的内部合规管理法规,以促进银行强化内部主动合规管理以求得风险与效率的有机平衡。

合规管理模式变迁的基础审视

从合规管理变迁的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管制缺乏导致风险严重——为应对风险实施严格管制——为促进金融效率放松管制——为防范新的风险,强调外部监管与内部自我约束并重”的历史变迁轨迹。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市场风险日益凸现,严格的外部合规监管并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随着发达国家的政府不再充当某些风险的保险人或者管理者,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放弃固定利率,美国银行面临的利率环境出现了越来越大的波动。在20世界50年代前,银行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在50年代里,美国3个月起的国库券利率一般在1%到3.5%之间波动;70年代的波动幅度扩大到了4%到11.5%之间;80年代的波动幅度继续扩大,到了5%和15%之间。再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汇率政策向浮动汇率转变导致了汇率的巨幅波动。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化,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出现了复杂化和复合强化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之下,全球经济没有防火墙。更为严重的是,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人们面临风险时的决策往往存在反应过度现象,而对风险的过度敏感甚至恐慌,将可能导致原有的风险以加速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和扩散,从而出现全球化之后,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复合强化系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借助金融市场的特殊工具来为“新”的风险提供保险。而银行所选择的这些特殊工具,将因为银行的业务涉及的地理领域、业务品种范围、风险偏好、资产规模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由此衍生出相互区别的风险管理模式,并最终内生出不同的合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合规管理一方面需要满足同业共同遵守的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能够很好管理其风险的内部合规机制和模式。总体来看,越是政府担保风险弱化、市场风险突出、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发达的地区,银行的内部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突出。如2005年,设立合规部的国家和地区几乎全是经济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风险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对于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更强调时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传染与综合的概率,导致风险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为风险和计算机传播的“蝴蝶效应”提供了传导通道。如,因为有了相当发达的信息技术,国际“热钱”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在风险预警、检测与防范方面“捉襟见肘”。监管机构更难于对单个机构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防范。这时候,监管机构通过监控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和好银行的最佳做法,而抛弃“事必躬亲”的合规监管原则,应该是合理且较为科学的模式。另外,目前的银行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技术方式,而制定有效内部管理规则以确保在运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犯错或者误解的概率最小化,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一任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根据行情和自己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第三,银行合规风险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风险的多元化、复杂化,合规风险不仅仅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而受到有关当局的处罚和制裁,更多地体现为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银行由于没有遵守内部规章和操作规程而导致重大财务损失。随着风险的变化,监管机构将允许银行在满足最低要求的情况下,制定出更高的、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操作指南,形成银行内部具有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合规具有了双重含义。一是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则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准则;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实际执行,其中的“规”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和规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等。

实践表明,遵守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对于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相继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案和银行洗钱案等风险丑闻,大多是由银行自身合规风险管理失控所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监管实践的深入,监管机构越来越认识到,让富有经验的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部分监管机构已经将角色开始转向对富有经验的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监控。

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各国监管当局意识到,监管机构要持续跟踪单个机构的风险变得日益困难,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有效的合规性监管必须以健全、高效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基础,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更是日显重要,而监管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银行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上。

强化内部合规管理的基本内涵

为满足上述功能要求,银行内部合规管理至少具有如下内涵:

强化内部合规管理是从银行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中内生出来的。在整体经济金融国际化程度较低、风险较小,特别是存在政府对风险进行担保的情况下,实行严格的外部合规监管还是强化内部合规管理并未显得特别重要。相反,随着经济和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日益突出,而政府逐渐退出对利率、汇率等风险的担保的情况下,强调银行强化内部合规管理就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

高度重视内部合规管理的专业化。在监管机构进行严格合规监管的时代,合规管理是通过监管机构这一专业机构专门实施的。在合规管理转向银行内部的时候,如果不能建立专业化的合规管理机制,一方面会导致银行内部合规管理与银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难以顺畅;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合规管理人员与部门难以胜任合规管理的基本要求,毕竟内部合规管理要求银行的合规管理水平比外部合规监管时的管理水平更高;此外,合规管理作为监管职责向银行内部转移,在合规管理过程中,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特别是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目标将会产生冲突,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机制,将导致合规管理的弱化和失衡。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包括专业的合规管理人员,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与职责,专门的合规管理报告与反馈路线,并且要避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职责与其所承担的其他职责之间出现利益冲突。

沟通机制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强化内部合规管理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监管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是否能够确保其具有正向激励功能。因为合规管理转向商业银行内部之后,外部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合规情况进行频繁的、“地毯式”的监管与核查。那么,给予银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正向激励,使得银行合规管理目标与监管目标尽可能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需要监管机构和银行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形成充分互动的良性机制。一方面,银行合规管理部门要充分研究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提示最新的法律、法规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并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法律法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争取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要充分征求和考虑银行对于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征求和考虑意见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有的可能还要进行多次,以求达成共识。

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合规管理内部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银行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风险,都需要管理风险。因此,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相应地,与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定期控制部门”不同,合规部门应该是一个“持续控制部门”,在银行业务管理中应定位于角色,持续履行以下内部管理职能。在法律法规执行层面,就适用法律、规则和标准等向管理层提出建议;为业务部门提供有关法律、监管法规的指导;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标准等制定书面指导意见;对业务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评估内部各项程序和指引的适当性,实时跟进任何在政策和程序方面已被发现的缺陷并提出修改建议;制定与监管法规、内控、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如员工行为准则、反洗钱政策与内控流程、敏感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员工与公司利益冲突解决政策等。

在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在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和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这种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时积极主动地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量化、监控、测试和报告;协助业务部门针对合规风险,设定恰当的内控流程和标准;参与新产品、流程的审批;对产品销售宣传材料、销售渠道选择等方面提供合规建议;在合规风险暴露之后加强对危机的管理和及时处置。

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全员参与。因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众多人员,并且必须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可能有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因此,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全员参与,高度重视。一是合规管理必须从高层做起。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合规风险管理部。如,董事会主席直接领导合规部;董事会或其下设委员会每年至少对银行的合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评审;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每年至少与合规负责人进行一次面谈。同时,高级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不仅要树立合规意识,更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保持言行与银行的宗旨和价值观念相一致,为全体员工作出表率。二是必须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合规管理部门应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地位;应有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合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部门职员为履行职责,应能获取必需的信息,并能接触相关人员。三是必须推行全员合规理念。合规并不仅仅是合规管理部门或合规人员的职责,更是全行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商业银行需要倡导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使全体员工树立“我们要合规”的意识。此外,还应建立鼓励每个员工监督和举报他人不合规问题的机制。

对我国银行合规管理的启示

从前面的分析,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我国需要尽快强化银行内部合规管理。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即将全面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在健全和完善,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加速,经济金融环境已经提出了合规管理向银行内部转移的需求。目前已经成功实现合规管理向银行内部转移的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合规管理与银行的成本及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核心经营绩效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强化合规管理向银行内部转移,既是健全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风险监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大力推动银行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从国际监管历史看,推动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监管者,而不是来自于银行内部机构。在我国目前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由于强化银行内部合规管理涉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银行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此项工作要在综合考量、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为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工作来推进。当然,推进过程不能“一刀切”,那些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程度较深、受全球经济金融风险影响较大的银行可先行探索,而规模较小、业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则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银行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建立垂直管理模式。银行合规管理强调对业务合规的支持、咨询和监督。在以分行为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如果不确保合规管理的垂直管理,将无法保证合规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是,一旦合规管理沦为“橡皮图章”,银行将处于“无人防守”的危险境地。

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要与业务管理流程改革联动。合规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过程,实质是银行评价规章制度执行力,审视业务流程优化程度的过程。因此,要搞好内部合规管理,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与银行管理流程改革的联动,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各管一段”的部门风险管理模式,以既服务好客户、又控制好风险为原则,优化、精简业务流程。

尽快完善信息系统。合规管理是一个实时动态的互动过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持合规风险的动态及时监测、评估和分析,合规信息的及时与实时更新,实现管理层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保障合规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都未考虑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需要,无法对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系统支持。因此,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开发出对合规风险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监测、评估和分析功能,为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IT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督促银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一是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应担负起合规机制建设的职责,革除“重经营、轻管理,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落后理念。国际上现在普遍认为,CEO既是首席执行官,也是首席道德官(chiefethicalofficer),负有有效管理银行合规风险的责任。因为只有银行董事会切实承担起在全行推行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的责任,银行的合规政策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二是必须有清晰的合规风险责任界限。一线业务部门对合规负有直接的责任,高级管理层对银行合规经营负有最终的责任。切忌将合规管理部门的工作到位与否作为银行各业务部门和高级管理层推卸责任的借口,合规管理部门绝不能成为高级管理层和其他部门责任追究的“替罪羊”。三是要加强“自我合规”意识教育。只有当一家银行的文化强调全行上下都严格遵守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准则时,该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才是最为有效的。所以,必须通过教育,提高认识,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准则,以确保合规风险管理切实有效。

合规管理篇3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一

**年我行法律合规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省分行党委确定的全年中心工作,以合规文化建设为主线,突出依法合规人人有责,依法合规创造价值理念,重点以开展依法合规管理达标升级活动、深化反洗钱和关联交易管理、提高内外部审计检查问题整改真实性、加强法律服务、充分发挥两支队伍作用为手段,为全行合规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一、深化合规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和贯彻依法合规创造价值理念

(一)开展 “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多种载体,让不同层面、不同条线的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合规管理知识,提高对合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全行员工将合规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和决策中,为我行依法合规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依法合规管理达标升级活动。在去年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深化措施,制定标准,分级验收,针对各级机构,在全行范围内深入开展依法合规管理达标升级活动。

(三)开展“全行性的以合规管理与经营为导向的征文和辩论”活动。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以合规管理与经营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开展一次征文和辩论活动,优秀征文编辑成册,对辩论竞赛活动的优胜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提高法律合规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健全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完善监督检查办法,实现“两高一低”的工作目标,即:问题整改率高,整改真实性高,问题发生率低,达到问题数量逐年降低10%,整改率高于95%,整改真实率高于98%。实现全年全省**因合规风险被外部监管部门罚款“零”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反洗钱和关联交易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梳理反洗钱与关联交易的监管规则,按条线分类并下发,进一步加强对全行反洗钱、关联交易管理指导的针对性。二是根据部门分工,进一步明确省分行各部室在反洗钱和关联交易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同时,总结2008年签订反洗钱目标责任状情况,进一步修订有关内容,签订反洗钱年度目标责任状。三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反洗钱和关联交易工作检查和考核办法。四是针对反洗钱屡查屡犯问题,加强调研,向相关部门提出可行建议。

(三)加强规章制度管理,强化规章制度计划的指导作用,确保规章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将牵头各业务部门在年底前统一安排做好规章制度的清理和废止工作。整章建制,修订完善法律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优化工作流程。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二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对母子骑车走在宽旷的街道上,空气中和脚底下不时传来阵阵热风,实在酷热难耐,于是加快了速度,真恨不得立刻回到舒适凉快的家中。

可是,街口的红灯却不择时机的挡住了她们的去路。她们立刻停在了路口,因为母亲知道儿子平时最讨厌闯红灯的人,所以她们慢慢的等待绿灯亮了再往前走。

这时候,后面又过来一个行人,他很诧异的看了她们一眼,闯红灯过去了,那意思就好像在告示她们:没有车辆、没有行人、没人看见,干吗不过去呢?

儿子冲他的背影悄悄说:“怪不得我们国家的交通事故多,有交通规则大家不去执行,就这人的素质,真给我们国家丢人!”

是呀,交通规则既然制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严格的去遵守去执行,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制度!

记得有一年,一个朋友从德国回来,讲述了一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他步行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也是赶上了红灯,德国朋友很自然的停下脚步,可是其中一位中国朋友看看四周没有车辆经过,就直接闯红灯过去了,当时德国朋友很诧异,就问中国翻译,是不是中国的交通规则制定了可以不执行呢?当时翻译很尴尬的给他解释,也许那个人是色盲吧,他分不清红绿灯!回来后他一有机会就教育人们,我们中国如此强大,知识教育方面从不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一些人的思想素质确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自觉性也应该加强,否则我们立足于世界就没有威信可言,会被外国人耻笑。 是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国家要强大,要发展,就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要大家去遵守,去执行,大家的行为就要合规,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样,合规对于我们行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要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讲合规,必须以合规经营和合规性监督检查为基础。商业银行的事业要发展,就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遵守系统规章制度,确保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只有各方面合规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才能保证各项业务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离不开合规合法的业务决策和操作行为。银行资金损失和各种金融案件的风险,不仅与违规相伴,而且与违规俱增。监管机构不坚持抓合规监管,就不能成为有效的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不以合规经营和合规性监督检查为抓手,就无从落实风险管理。

当前,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种不法分子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乘机牟取不正当利益,他们看准了有些银行员工有章不循的漏洞,乘机骗取银行资金,给银行造成的不仅是资金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声誉上的损失,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只有控制和管理这些风险才能增加收益,这也是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一类风险会给我们带来收益,哪一类不会带来收益。比如,操作风险,出了案子,就没有任何收益,法律风险也一样,对这两类风险我们要坚决杜绝。

作为商业银行,应该深深认识到:“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要让合规文化的理念真正在全行深入人心,落实到我们每位员工的具体行动中,从点滴做起,从基本业务做起,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支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全员参与,提高整体素质,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处处合规,时时合规,事事合规,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商业银行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继续发扬光大!

一、合规及合规风险的定义/概念

合规,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合乎规范”的意思;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指引,明确指出:银行的活动必须与所适用的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以下统称“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应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规则;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以及诚信和道德行为准则等。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与银行的成本和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经营的核心要素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违规加大风险成本,合规能为银行创造价值。

二、合规和三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关系

合规风险的定义与我们比较熟知的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有所不同的。其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合规风险简单地说是银行做了不该做的事(违法、违规、违德等)而招致的风险或损失,银行自身行为的主导性比较明显。而三大风险主要是基于客户信用、市场变化、员工操作等内外环境而形成的风险或损失,外部环境因素的偶然性、客观性、刺激性比较大。 但合规风险与信用、市场、操作风险之间又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其联系之处在于:合规风险是其他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重要诱因,而三大风险的存在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多变,且它们的结果基本相同,即都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或名誉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因果或递进关系。

三、合规是一种文化(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持续合规、执行力) 这种文化是一种边界的理念。

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它是在银行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是成员行为的思想边界,对每个成员都能形成自我约束。古代哲学家孟德斯鸠有一句话:“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银行经营管理权限也是如此,业务权限分级授予,使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权力。银行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只有在权力不被滥用的地方和时候,才会变成现实。但是,体制上的深层次矛盾、人员素质的多种差异、各种利益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经济学中所指的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交织影响,决定了权力在人格化运用过程中难免不会发生违法与不当行为,那么,要防止因越权、无权、滥用权或不尽职尽责给银行利益造成的损害,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权力的恰当运用,是无可辨驳和必要的。那么,合规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在每一个业务操作和管理层面,构筑一个意识行为边界,通过边界确保业务操作和管理指令是有利于银行利益的。这种共同的行为边界与每个成员个人的行为合拍,逐步形成银行的作风和精神。

具体地讲,合规文化包括以下几条准则:

1、合规从高层做起。所谓合规从高层做起,一层意思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层领导的所作所为首先要合规,要率先垂范,不仅要树立合规意识,更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保持言行与银行的宗旨和价值观念相一致,为全体员工作出表率。另一层意思就是要求高层领导一定要重视合规管理,配备合适的合规管理人员,合规管理的职能要细化,职责履行要到位,提高整个组织成员的合规水平。

具体需要做的包括:一是高级管理层应确定银行合规基调,确立正确的合规理念,提高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与合规意识,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这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管理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至关重要。二是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监督合规政策的有效实施,以使合规缺陷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配备充分和适当的资源,确保发现违规事件时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三是建立有利于合规风险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即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合规绩效考核,惩罚合规管理失效的人员,追究违规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举报有功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对举报者给予充分的保护。

2、合规人人有责。“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合规并不只是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合规风险分布于银行的所有工作岗位,这种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合规操作的风险点,对合规部门来说,要求其控制住每一个风险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我们每一名员工都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合规操作和管理是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日常工作的神圣职责,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逐步确立起“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

3、“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避免任何类似违规事件的发生和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商业银行

要形成鼓励主动报告合规风险的基调,如果发现合规风险而隐瞒不报,对瞒报者要实施严厉处罚,对于主动报告问题或合规风险隐患的,则可以视情况减轻处罚,甚至免责乃至给予奖励。从而形成全员尊重规则、严守规则并恪守职业操守的良好合规氛围。

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合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银行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风险,都需要管理风险。因此,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

管理要求细则的学习以来,本人对开展风险风险合规管理的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合规风险管理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规章制度增强资金运营防范能力》。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其内涵:是强化制度约束,有效制衡,规范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各项经营活动置于严密有效的制度、规章、流程的约束之下;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落实各项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正确处理合规管理与业务经营协调发展的关系,积极学习银行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依法合规稳健发展 。

合规管理篇4

(一)消极层面1、发展水平低基于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保费的正常水平需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到5%,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8%到10%左右。但是,就我国近年来看,其保费只占到2%到3%左右,严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质需求,发展水平明显较低。但是基于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环境来看,全国人均保费已经由发展初期的10元发展到现在的100元(人民币),翻了十倍左右,在全球排名大概在80名左右,与排名靠前国家的人均保费2000美元具有相当大的差距。2、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现阶段,我国整体经济区域化差异较为明显,而基于保险行业来讲,相关企业的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般业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与地区,整个行业存在不均衡的发展趋势,其与金融保险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宗旨具有一定冲突,不利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健康发展。3、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整个市场都过于重视直接保险市场,而对于再保险市场则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培育,给保险人的投保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相对来说,在再保险市场混乱的体系中,其同业间的信任度将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大部分外币保险业务则偏向国外市场,对我国保险市场来说存在较大的损失。4、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在构建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其有效监管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对于监管机构、监管规范以及监管体系等建设与保险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还处于被动性监管的过程。例如,涉及到行业稳定发展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以及再保险安排等层面,其监管空间空白,相关不法分子钻监管的漏洞较为明显。

(二)积极层面1、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明显提升我国金融保险业在发展初期的业务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承保业务,而资金运用也更多的用于国债购买与银行储蓄等较为稳定的投资方向,因此利润空间相对较低。而发展到近些年,其资金运用逐渐得到拓展,涉及到金融市场债务、企业基金、企业股权、股票以及境外投资开发等等,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完善发展具有绝对的意义。例如,在2012年前半年,我国整个保险行业的资金余额大概为5.3万亿元,较年初上升12.6%。其中,股票、证券以及基金占总投资额度的13.2%、债券大概占45.8%、银行存款大概占33.5%,收益远达1031.1亿人民币左右,平均收益率约2.1%。从以上数据可以知道,我国金融保险业的资金运用已经走向多元化与稳健化。2、业务结构积极变化在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初期,保险市场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几乎处于全垄断的地位。而从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与深化发展,国外的保险企业相继在我国设立子公司,我国也利用闲余资金建设了多家保险企业,目前在我国金融保险市场中大概有150家左右企业。在财产险业务结构层面,之前占重要位置的车险在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而非车险则保持较为均衡与快速的发展趋势,其比例提升了1.8%左右。而在人身险业务结构层面,由于近年来政策与结构调整出现一定的变化,其投连险与万能险开始下滑,整个业务结构趋向于成熟。3、逐渐对外开放在我国成功加入WTO体系后,金融保险业开始迎来自身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大部分知名跨国金融保险企业已经成功进驻我国市场。同时,中国保监会也基于WTO规则出发,对市场监管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提升了监管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为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保监会也积极寻求与其他更监管体系的沟通与交流力度,并全面参与国际性保险市场开发,在全球地位得到显著的升。

二、强化我国金融保险合规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树立合规的管理理念在以往的合规监管工作上,我国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其弊端同样较为明显的。在具体工作,监管部门过于强化保险企业的监管控制,大部分保险企业在进行合规管理时缺乏主动权与自,完全背离企业的市场运行需要。因此,对于目前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管理与改革工作来说,如何理念与手段已经迫在眉睫,下面主要从三点上入手探讨。1、要从高级管理层开始,积极学习与执行全新的合规理念与手段,在公司内部起模范带头与有效监督的作用,促进合规管理在日常工作上的重视力度,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积极倡导诚信体系。2、要积极促进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在具体工作上可以基于内部级别出发,对相关管理与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地培训与教育,在公司内部形成合规管理属于整体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义务氛围。3、对于内部监管体系,一定要不断强化其与内部制度、规范的有效链接,使公司内部员工具有严格的规范参考,在监管体系启动监督前,内部员工就可以自觉、主动地去规范与调节相关行为,以积极的态度强化合规理念的执行。

(二)构建合规管理体系1、确保合规管理的独立性对于金融保险公司来说,其在设立合规管理机构的过程中,充分独立性属于最为重要的原则,其关系到管理职责的有效执行。在具体工作上,可以自主地对相关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并有足够的权力去查处违规或违法行为。因此,对于各保险公司来说,在构建合规管理机构时,其同样需要配套相关完善的政策与文件,并明确其具体权利与职责。另外,还要基于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性的给合规负责人部分安全层面的保障,避免内部出现恶意打击、报复的行为出现,确保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与权威性。2、构建合规管理部门与组织结构基于目前金融保险业的市场经验来看,其在构建合规部门与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集中化管理与条线式报告属于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中,对于集中化管理来说,其主要是把公司内部具有合规管理职责的员工进行集中安排到相应的合规机构与岗位。同时,还要基于公司总部出发,构建一个掌管各区域的中央性合规管理机构。例如,在公司总经理层下构建一个合规风险管理机构,由副经理兼任或直接成为负责人。而对于报告路线,主要存在条线式与矩阵式,在具体工作上主要以条线式为主,由下级合规人员直接面对上级管理人员呈报,以矩阵式汇报为辅,下级合规人员向上级合规管理人员呈报时,也需要向所属区域负责人呈报。同时,还要确保汇报路线具有垂直性与跨越性,在汇报时如果相关管理人员不受理或可以隐瞒时,可以跨级汇报,甚至可以汇报到董事会。

(三)构建合规制度体系1、按照我国外部规范的相关标准,要构建相应的制度清单,并细化相关规范要求,然后基于公司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完整的管理制度,对业务流程、合规规范、政策等进行制订。2、基于公司业务拓展、战略目标以及合规管理等层面出发,构建相关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可供各岗位工作人员使用的合规管理手册和操作流程图,清楚的界定从公司高管到基层职工、营销人员的职责和问责标准;制定员工和营销员行为准则,让员工和营销员清楚自己的行为操守;制定对违规的处罚制度,建立合规问责机制等。3、在公司内部构建一个针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上,由于合规管理面对的法律、规章以及监管政策等条律较多且复杂,大部分公司较难完成按照具体要求完成相关工作。因此,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状况的风险数据库显得很有必要。将与合规相关的外部规范加以整理、归纳和储存而形成的风险数据库,可以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查找、理解和使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预防合规风险的效果。

(四)培养公司合规文化软文化属于公司合规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对来说,当某一金融保险业司的内部合规文化良性发展时,其将可以为企业提供价值提升空间与核心竞争力等。因此,对于金融保险公司来说,在日常合规管理上一定要重视合规文化的建设,从制度与流程两方面创设合规文化,基于制度出发体现合规管理理念,然后充分结合奖惩与问责体系提升内部员工的意识;另外,相关公司在符合自身条件的前提下,也可以组织相关主题性文艺晚会、座谈会、征文活动等等,以积极的方式使合规文化扎根基层,并成为每一位员工的潜意识。

三、结论

合规管理篇5

为保证本公司在国家的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经营,保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公司内部的合同管理,减少经济纠纷,特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下属公司各业务部门签订的商品购销及贸易类经济合同,其他合同的管理规定将另行制定。 合同的内容要求 第一条 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损害本公司的利益。 第二条 订立经济合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 第三条 为保证经济合同内容的合法性,禁止随便携带已盖合同专用章或公章的空白合同或空白便条,如确有需要,须经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批准并办理领用手续,使用完毕经审查无误后,办理销准手续。 合同的签订要求 第四条 公司的所有经济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第五条 为便于管理,公司的经济合同实行统一编号制和一式五份制。合同签订后,除交付对方必要的份数外,负责该项业务的业务员应存底,同时送合同监察员、业务主管部门及财务部门各一份存查。 第六条 所有经济合同原则上应采用公司统一制定的格式合同。业务人员对于格式合同的条款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对于选择的条款和不采用的条款应明确标注,以免产生误解。 第七条 在订立经济合同前,应对对方当事人的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授权委托及资信状况进行认真审查,并应将上述情况形成书面资料存查。 第八条 合同的关键用语应力求准确,表述应规范,明确,文字书写要工整。 第九条 合同应具备下列主要条款: (一) 合同标的(如货物、劳务等); (二) 标的物数量和质量(质量应写明执行何种质量标准或由双方议定); (三) 价款或酬金,除写明数额外,还应明确支付地点、计算标准、支付方式等; (四) 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五) 违约责任; (六) 数额较大的经济合同,有条件的应要求对方当事人提供保证(可采用担保、抵押、保证金、留置等方式)。 第十条 合同订立后,如经双方协商对合同进行变更或解除,应以书面形式作出并由双方签字盖章。 合同审批权限 第十一条 本规定范围内的所有经济合同都必须严格地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第十二条 合同中涉及支付贷款,依据货款数额按照以下权限审批: (一) 货款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审核,主管副总经理审批,经财务总监核准; (二) 货款总额在100万~500万元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审批,经财务总监核准; (三) 货款总额在500万~2000万元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主管副总经理,报董事长审批,经财务总监核准; (四)货款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主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经理报董事长审批,并经董事长办公会通过。 第十三条 合同条款中如有涉及定金预付内容的,依据定金数额,按下列权限审批: 1. 定金数额在10万元以下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审核,主管副总经理审批,报财务总监核准: 2. 定金数额在10万~50万元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主管副总经理审批,报总经理审批,经财务总监核准; 3. 定金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主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核,经财务总监核准,报董事长审批。 第十四条 各下属公司一律不得擅自对外担保贷款。 第十五条 各业务部门只能在各自经营范围内对外签订购销合同及进出口合同,其他合同(如借款、担保、承包、合资、联营等),必须经公司法人代表,特别授权方可签订。 第十六条 以上审批权限应严格遵守,严禁隐瞒不报,不准逾级逾时上报。 合同的审批程序 第十七条 结合前一章有关规定,合同的审批应按照主办业务员、部门经理、合同监察员、公司经理、总公司领导这一顺序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第十八条 各级审批人员应对合同进行全面审核,并写明具体意见。业务人员、部门经理应着重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和经济效益;合同监察人员应主要从合同的规范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公司经理对合同负责全面审核。以上人员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第十九条 具体每一经济合同的审批应填写合同审核表,审批表格样式附后: 第二十条 已订立的经济合同经双方协商,确有必要变更或撤销的,按照合同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二十一条 合同审批表和双方的往来信件、传真、函电、票据、单证等,均应作为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同合同一起存档备查。 合同的履行及管理 第二十二条 经济合同签订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各业务部门应积极自觉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同时督促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 第二十三条 对方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且我方已掌握其确切资料,可为维护公司的利益暂时中止履行合同,并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第二十四条 为了对合同签订后的履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执行合同的业务员、合同监察员在审查合同时,应根据双方约定的履行期限和方式制作合同履行进度表。 第二十五条 合同监察员应根据合同履行进度表,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并由具体业务主办人员同合同监察员共同视履行进度填写进度表。 第二十六条 合同对方如不履行合同或出现违约,业务人员应立即将具体情况向合同监察员和部门负责人通报,共同制定对策。 合同出现问题后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 经济合同在订立或履行过程中发生问题和纠纷的,业务部门应及时向主管机构和领导逐级汇报,汇报应采用书面形式,情况特别紧急的(如货入仓),应先行采取紧急措施,保证财产不受损失。 第二十八条 对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违约的,我方应暂时中止履行合同,并通知对方尽快履行合同,要求其承担因违约给我方造成的经济损失;通知或其他意思表示应采用书面并可留作依据的方式。 第二十九条 如通过协商方式不能解决纠纷,业务部门应及时与公司法律事务室联系,听取法律意见,以便通过程序妥善处理。 第三十条 各业务部门及有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对于违反上述规定,导致公司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将根据公司奖惩制度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合规管理篇6

Abstrac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s disorderly and unsystematic, and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an change the disorder into the order, change the messy into the systematic, and change the fragmented into the whole. To rationalize the integrated services, develop a sound system,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form an effective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strive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关键词: 规范化;综合;管理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comprehensiv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19-02

0 引言

“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善于摘选,学会优化是综合管理员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卓越的重要能力。综合科业务总体来看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杂”、“繁”、“活”、“随”、“全”。“杂”指工作内容多事务性,多对口部门,涉及各个部门五花八门;“繁”指工作任务繁重,许多工作(如总结、计划等)都必须由综合口汇总把关,肩负责任重大;“活”指工作对象灵活多变,各级要求多样,有些工作可做、可不做,有些工作可以敷衍交差,也可以创新卓越;“随”指工作时间随机,对口部门出的新思路、新任务,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迎难而上;“全”指工作性质承上启下,起桥梁作用,同时综合科工作业绩优劣映射中心整体管理水平高低。

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到综合业务管理形散而神不散、杂而有规呢?规范化管理是关键,规范化管理变无序为有序、变杂乱为系统、变零散为整体。让我们的工作日常化、规范化是减少随机、突击事件带来工作压力的重要手段。

规范化管理必须具备四个特征:①系统的思考:贯彻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②员工的参与: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以保证其理解、认同和支持。③体系的完整:有完整的思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协调。④制度的健全:有能构成企业组织运行游戏规则,健全组织成员行为激励诱导机制的管理制度。

1 分门别类、化繁为简;集中精力,精益求精

综合科就像中心的“桥梁”,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呈,综合业务上行传达、完成各级领导指示及各处室的工作安排;下行主要为单位各部门及个人;平行与各招商单位沟通、协商谈判。经粗略归纳综合科业务类型主要分为行政管理、党政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计划统计等六大模块,36项常规工作及一部分随机工作。如何摆脱多头领导,多对口管理庞杂、纷乱的工作局面呢?综合管理者需要学会石中拨玉、去繁就简、避虚就实、先紧后松。我想综合管理的重点在于先“理”而后“管”,即:先把工作分类别整理、整顿,理清出业务的轻重缓急,那些事属于常规、那些事属于偶然,然后再来有的放矢、分类而管,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事情,用有限的时间、精力来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1.1 给工作排序 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程度分为四个层次:①重要而且紧迫的事情。这类事情需要优先去做,合理高效地解决能够保证其他业务顺利进行;②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这类事情需要具备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业绩优异化;③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依据事情的紧迫程度和时间空余合理安排完成标准,时间多则精细化提升管理形象,时间紧张则常规处理;④不紧迫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放置在工作之余,用来提升自己工作处理能力。

1.2 简化问题 简化问题是简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接受任务先思考,问三个问题:“我曾经做过没有?”“与我手头工作有哪些关联?”“可以用什么简便方案来执行?”找到问题切入点再快速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1.3 细节管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你所做的工作是否长期有效稳定成长为业绩,所以做好细节管理是让你能够快速及时找到要用的资料和工具。例一及时整理文件夹(包括电子的)和清理办公环境,做到“物有其位”、标识清晰准确。例二合理利用记事本、备忘录,及时归类整理一日、一周、一月工作情况,做到每一项工作在时限完成,不遗漏、不慌乱。

1.4 避免冗繁 冗繁是效率大忌,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处理问题是高效前提。因此,汇报工作简单明了、直切主题,避免装饰修辞扰乱视听;制度规范注重可操作行、执行力,让员工明确控制自己的办公行为,自觉按规范执行;流程设计简练、实用,行一遍即可以指导他人行为。

1.5 突出重点 理清工作重点,放重要精力攻克重要工作,力求精益求精,特别是首次任务更要全心做到卓越,为以后同类工作提供范本和思路,利用这些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工作,创品牌绩效、口碑效益,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做个会利用时间的“巧媳妇”

达尔文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而同一时间的产出却可能是无限的。想要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我们把可控环节规范化、常规化,节约问题处理的周转、思维时间;把可预计的工作提前计划、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和任务质量;把意外的工作条理化、归类化,参照规范模式,避免失误与遗漏。

2.1 学会时间集中化和分散化技术 提高实效的时间管理方法要根据事件特点决定聚焦时间还是分化时间,任务类似、思维顺势的活动任务安排在同一个集中时间点来完成,可以节约来回跑趟的时间和思维转换的时间;而另一类大型任务,在一个时间整点内完成很困难,也不符合综合业务特点,因此分散时间,在某个集中时间点完成相应的工作部分。

2.2 为自己预留时间空白 不能把时间安排的很满、很紧张,特别是领导交办的任务一定要预留时间用来修正和改进工作结果,否则你会产生疲于奔命的感觉,为完成工作不停地加班,这些都会造成压力和紧张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以办公用品发放为例,对2011年度办公用品的发放记录做了个简单统计,得出二个较明显趋势:一是中心科所领取频次高于各保险事务所;二是人数多的科所领取频次高于人数少的科所。简单归因领取频次取决于领取物品的方便程度和远近度。以平均每月20个工作日,一年24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至少需要3次发放办公用品,从综合科办公室到库房以极速完成发放一次20分钟计算,那么发放人员每天至少需要1个小时时间来做日常办公用品的发放,一个月则需要20个小时来做这项工作。从发放记录领取项目分析,办公文具的领取频次远远高于其他用品,一方面是文具属于易消耗品,另一方面分析领取人签字可以看出,文具领取基本呈现出单人服务趋势,即:个人领取个人所需(这一特点在中心科室较为明显)。如果我们改变这种随机的发放模式,采用计划配给统一发放模式将会大大减少发放用时,节约时间成本。例如:各科、所填写计划用量表,发放员依据表单每月定时统一发放一次办公用品,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发放员利用闲余时间按照表单计划先配给好各科、所所需办公用品,集中时间各科、所统一领取,估计领取时间不会超过2个小时,那么每个月将节约18个小时来完成其他工作项目。

2.3 计划会让工作事半功倍 时间管理是提高一个人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武器。一个人工作是否有效率,是否能圆满完成任务,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合理计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在最少的时间做好最多的事。有计划的工作,有目的的分配时间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手段。计划是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出击,如何才能在纷繁的综合事务中提前计划好自己的工作呢?任何岗位都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工作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部门以及相关活动,找到领导安排工作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做到提前预知、提前准备。综合工作计划可以分为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大事件依据油田公司、矿服总体目标以及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把大事件细化在每一个月中,按计划表提示领导或挑自己空闲的时间来执行、实施。计划实施过程要不断反馈、记录事件进展、问题等,遇到受阻或时间冲突则推延或取消,但要有解释和后期建议(如是否以其他形式开展或者选择其他时间等)。小事件、领导临时安排工作则需要找空余时间,插空办理。这样不至于大事小情同时袭来而手忙脚乱、临阵应付。如此而来,在没有突击事件时,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计划内事情,把工作做到完美、卓越,成为一年工作的亮点。

3 规范化综合管理细节,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规范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追求效率和效益。综合管理规范化、常规化要求使管理体制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把琐碎的综合业务变成一个个模板,为后面的工作提供便捷的工作思路和操作范本。细化管理规范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细、量化,有利于落实到行动中。综合业务庞杂繁琐,需要用细心、恒心把每一项工作归类细化并标准化,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3.1 对应于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标准条件和资源条件,是组织架构设计管理的规范化。这也就是通过明确地确定每一个岗位角色所要承担工作的内容、质量要求,以及所能支配的资源,使之按照既定要求和标准,对所授予获得支配、使用权的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选择,行使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决策的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

3.2 对应于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条件,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系统分析了企业运行的所有事务工作,对企业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做出了非常具体的界定,让管理者不再茫然无序,让员工不再不知所措。事件流程化、标准化不仅可以让主持操作事件人员更快的进入事件发展流程,还可以让事件应对人员很快的接受事件规范并做好准备。减少事件进程中解释、重复、纠错的成本。

3.3 对应于零碎的管理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规范化。“习惯成自然”,把高效而又标准的作业方式变成工作习惯,即通过自主进行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构建,创造一个认同的企业文化,以推动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员工自觉维护、自主成长。

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综合工作随机性强,主控力差,然而我们坚守“甘于平凡,拒绝平庸;积极心态,朴素做事;立足岗位,创造卓越”,把每一件小事做到细致入微,把每一次服务做到周到贴心。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创新、改进,让综合工作如常青之树,春生秋实,年年有新意,日日展新颜。

参考文献:

[1]张浩.新编办公室事务管理执行标准.蓝天出版社,2008,1.

[2]张学民.没有平凡的岗位,只有平庸的员工.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

[3]吕晓滨,孟丹.要有一颗进取心[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0.

合规管理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同管理;合法合规;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在合同的合法合规中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对法律和法规的严格遵守;二是需要对合同进行监管与约束,对行业准则的遵守;三是对内部规章制度和合同的规定要符合对外合同的约定;四是需要遵守社会已有的道德规范,秉承诚实信用的原则。一个企业的运行与管理与合同的合法合规运行是分不开的。因此,合同的合法合规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长久发展运行的根本保障。在文章中,将主要分析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从而为国有企业的合法管理提供根本的保障。

二、国有企业合同合法合规的必要性分析

国有企业中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可以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促进企业的良好稳定运行。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载体,贯穿与合同管理的始终,其合法合规运行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合同的履行具有重要的效用。合同签订的合法合规也对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内外部环境互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性发展才能稳住脚跟。与此同时,合同的合法运行机制有利于维护国有企业合法权益。一方面,合同的管理依法制定可以为企业权益提供一定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合同实时把控,防止合同双方因为违约而导致的利益受损,如果存在违约的行为可以及时追究对方的责任,不断的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风险。此外,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国有企业的经济纠纷。国有企业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管理的格局具有复杂性,管理层级多以及专业分类多、风险难以管控等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面临一些诉讼纠纷或者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负债,长此以往也会给企业带来发展上的困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合同的风险占经营风险比重比较大,发生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合同审查的主体不过关,合同签订的不及时以及合同内容不够完善,发生违约的问题需要及时的处理等。鉴于此,一定要及时的对企业的合同进行及时的风险把控,严格的把握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

三、国有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违法成本低

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就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对于合同的依法合规管理意识不强。虽然在现阶段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按照原有的工作模式,只是将合同视作一个基本的程序,没有严格的按照合同上的规章制度执行。甚至存在有的管理人员不清楚合同中的规章制度要求,不重视专业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得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的合同中还存在着合同更新慢,难以满足合同的制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严重脱节,使得国有企业的合同制度形同虚设。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长期的形成的这种落后的理念和意识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在国有企业的制度中存在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惩罚力度小,对于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与管理,导致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合同管理的工作基础基础差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对于合同的管理就是企业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相应的合同管理人才。合同的管理看起来在企业管理中不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合同的知识面比较广,涉及专业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合同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还需要合同管理人员熟悉公司各项任务。但是由于合同的管理起步比较晚,大部分企业都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加上外部环境不规范等因素,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意识,更不要说对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了。

(三)国有企业的合同签订时间滞后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现阶段,合同签订的不及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合同签订的不及时会导致签约的内容缺乏有效的保障,长期以来也会造成企业制度混乱的局面。而国有企业之所以在签订合约时候存在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合同审查审批流程比较繁琐,审批人员的效率低下。这也是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原因。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流程复杂,尤其是涉及到财务和招标投标业务的时候,存在许多的法律风险问题。此外,在合同风险的防控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于合同的纠纷而导致的。一方面是对合同的对象出现违约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影响了企业的继续开展。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纠纷,例如:企业的担保纠纷和企业的应收账款纠纷等问题。如果没有及时的对企业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就一定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四、国有企业合法合规管理的策略探讨

(一)提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要对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需要提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合同管理环境。为此,需要不断的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完善合同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根据相关的合同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需要对合同的文本进行规范,提升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规范意识。此外,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国有企业的人员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合同管理,加大对违法失职人员的惩处力度,提升企业的违法成本。

(二)建立系统化的合同管理工作信息系统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今天,国有企业的管理也不能一层不变,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合同管理流程,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流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广泛推动合同的信息化管理。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充分的利用网络与资源优势,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透明化,实现对合同管理的全方位监控。此外,还需要大力完善合同文本,不断丰富合同的内容,提升国有企业的防范意识。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

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一方面需要将加大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这样可以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充分的调动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为企业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提供保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障合同的及时签订,提升国有企业的合同审批效率,树立企业的主体与责任意识。鉴于此,需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审核监管,对于效率低下的审核人员需要进行问责,加大处罚力度。

五、结束语

合规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的分别由自来水公司、城建、电力、广电、电讯等多个部门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地下管线包含供水、排水、燃气、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若干大类。每一个单位、每一座建筑和每一户居民都被这些地下管线的建设和使用范围所覆盖。地面建设的日益现代化已经与滞后的地下管线建设、形成鲜明的反差,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受阻碍,城市景观也受到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也被其严重阻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安全。

不齐备的城市地下管线各种详尽资料;不完善的地下管线普查情况;多变的城市地下管线多变的相对位置;不明确的规划设计条件这些都问题都应该是必须解决的管理的具体问题。

二、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对策

(一)同步建设道路施工中的管线及二次开挖道路的避免

将各地下管线铺设完后再修路对于新建道路来说应该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但这纯属理想状态。其他管线不是条件不成熟就是道路施工工期不允许,也就只有排水管线基本上能保证与道路同步建设,其他的大部分不能提前铺设,这就给道路的二次开挖埋下了隐患。道路一旦开工就形成一次人力物力消耗,未雨绸缪永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召开一次协调会,召集所有相关单位,将其列入管线综合建设计划中;不断协调、沟通各相关各部门,做到有限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管线合理布置;借鉴国外及国内某些大城市利用综合管沟;做好管线间的水平间距控制同时兼顾垂直间距,若管线在高程上相碰,则遵守“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让大管径、支管让干管”的原则。这都是为了尽量减少道路的二次开挖比较有效的办法。

(二)档案管理

工程立项的同时进行工程建档,二者同步进行;工程实施的同时就开始收集各种工程资料、不断整理,二者同步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同时进行工程项目验收,二者同步进行,不能事后补,走形式。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要做到以上3 个同步才能改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能够及时归档的问题,才能够达到完整、安全、齐全、准确的要求。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要因地制宜地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出地方性或者说地方特色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动态管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运用先进科技技术,建立具有实用性、先进性、操作简单、数据生成更新快速方便、兼容性好等特点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管理维护要用技术熟练和过硬的技术人员,并积极实施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加强技术应用学习,加快人才培养,以提高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规划编制管理地下管线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各管线建设单位编制各综合管线的专项规划。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幅度和范围目前来说还不够广,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管线资料的地理信息维护系统仍然需要继续建立完善。

(四)地下管线的日常管理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的设计规划要加强审查,各相关管理部门关系要理顺并协调好维护好,分工要协调,管线的审查内容、审查阶段属于哪个部门要权责明确,审图等内容既不能够重复也不能够有所遗漏。定线和竣工测量制度严格执行,管线建设的批后管理要加强并加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 号)新建管线工程的竣工情况及时掌握,要求建设方提供准确和翔实的竣工资料对城市新建工程进行规划竣工验收时必须严格把关,对于资料内容,竣工资料深度等达不到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予验收。

(五)地下管线管理的制度建设

1、明确专人负责地下管线的开挖审批,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分工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由于对从事市政管理人员要求熟悉了解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多方面知识,要求较高,但目前的从业人员大多达不到这样高的要求且多为交通土建、给排水、土木工程等对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缺乏全方面的了解的土建行业人员,如不予培训学习基本无力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

2、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建立健全法规。对新建管线的规划审批和监督工作联合规划建设监察部门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各种违章的管线工程建设,对于与法规相违背的依法严肃查处。

3、地下空间的有偿使用逐步推进。多数城市的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无偿状态但是地下空间资源属国有资源。规范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该考虑通过经济杠杆来实现,当前存在的无序无偿状况应该通过实行地下空间的有偿使用来遏制和避免,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三、3 种道路形式的管位布置

(一)16 m 宽道路

由于雨、污水管管径较大且埋深较深,故将其布置于车行道下,将雨水管定位于离道路中心线东、北侧2 . 0 m 的位置,而污水管设置于离道路中心线西、南侧2 .0 m 的位置。给水管管径小、埋深浅且是压力管道,检修频率高,一般设于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下且便于消火栓的设置,因此将给水管布置于东(北)侧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主要考虑人行道宽度)。电力管线通常布置在东(北)侧人行道下。由于通讯公司较多,又有各自的电信管,若各走各的管位势必使管线综合规划与管理更为复杂。既然电讯管及有线电视管线均为传输信号之用,埋深均较浅,因此将所有电讯管和有线电视做成小管沟形式,设计综合电讯管沟前,各电信及有线电视主管部门应协调好资金、管理等有关事项,并预测各部门所需孔数,规划将联合通信布置于西(南)侧人行道下。燃气管线通常布置在道路西(南)侧人行道下或非机动车道下。16 m 道路燃气管及电力管沟均设于非机动车道下,为了避免燃气管泄漏与电火花接触引起火灾,此两种管线应设在不同侧。

(二)35 m宽道路

通常不会将雨、污水管设置于快车道下,而一般敷设于非机动车道下,其缘由在于下水管易阻塞且需常常清通而影响交通,若将雨水管分两根设于慢车道下又会带来雨、污水管的间隔问题。依照《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检验规程》( D B J 0 8 -2 2 0 - 9 6 ) 中的同沟槽施工办法,通常在4.5 m的慢车道才可牵强安排下雨、污管线。电讯管沟深通常为1 .3 m,因而将燃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1 .4 m左右,按“大道埋大管”准则,35m宽道路的雨、污水管均为主干管, 因而笔者以为为了后期清淤不影响交通应将雨水管道安排在非机动车道下,污水管道敷设在中分带下。燃气管和通信管道布置在道路西(南)侧,给水管和电力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

(三)50 m宽道路

这种道路通常为景观道路,两旁建筑物需退让道路红线一定距离,而将该规模用作绿化带。但考虑到日后市政管线的维修和管理,通常会把市政管线布置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而不把管线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标准》需求这种道路的给水、排水采用双管线安置。将排水管道全部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可以避免后期沉降对机动车行车产生影响。

结语

地面建设的日益现代化已经与滞后的地下管线建设、形成鲜明的反差,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受阻碍,城市景观也受到直接影响。必须加强对地下综合管线的规划管理工作,每种城市市政管线在施工前均应严格履行建设报批程序,保证地下管线建设服从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这样我们的城市家园才能健康发展、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尧.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设计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9)

合规管理篇9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也推动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正义的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现代民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所谓环境正义,一般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国籍、民族、种族、性别、教育、区域、地位、贫富等,都平等享有秩序、整洁及可持续性环境的自由以及免受环境破坏的危害之权利。环境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人们平等的环境权利,并尽量减少人们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从而维护人们的价值与尊严。

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由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所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方略。环境正义的实现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环境正义的基本类型

有学者将环境正义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划分。从性质上分,涉及程序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各种国际、国内环境法规的制订、执行、标准是普遍适用的)、地理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容纳废物的地方应从产生废物地方获得补偿)、社会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群体承受环境风险比例相当);从时空上看,涉及种际正义(人与自然之间)、代际正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代内正义(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正义、后发民族与先发民族之间的族际正义、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域际正义、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群际正义)。这些正义问题是基于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等性而提出的。其中,代内正义是前二者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代内正义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代内正义优先将有利于为解决其他环境正义问题创造财富和生态环境等物质条件,创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制度条件。

三、专业存在的问题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四、专业办学建议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着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合规管理篇10

在企业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有形与无形、制度与文化、硬性与软性互相交错,管理的宽度和深度问题也是左右成效的关键,这里着力把一些优秀服装企业的管理规则与技巧呈现给大家,希望其中有益的经验能移植到您活生生的企业运作中去。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你希望自己的产品是多个人买1次,还是1个人买多次,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后者。重复购买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控制

控制质量可以分为四步:

1.小组产前质量会议。新款投产前,安排流水小组上工艺课,确保工艺制作准确符合客户要求。

2.生产初期质量要求与监控。比如:完善面辅料单,避免面料正反差错。对正反面有轻微色差的面料,可在面辅料单上将面料正反面的实物都贴出,由小组长提醒员工注意,避免因未分清面料正反、左右而导致色差,造成返工换片。工艺单等生产说明文件应尽量浅显易懂。以图示、照片、实物的形式展示,使生产流水线上员工甚至是新员工都能看懂为宜。张贴重要工作步骤的操作说明。在工作场所显眼位置张贴如原辅料的检验方法、成衣的检验方法、验针机的使用方法和说明等,便于员工操作时随时进行对照,也便于新进员工学习。明确质量标准,就是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产品必须返工。

规范生产原辅料采购,如: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进口服装的原辅料和小部件有一定的要求,如缝纫线有无使用禁用偶氮染料,金属扣所含重金属是否超标等。因此,面辅料外观和内在质量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和合同要求。生产企业可以要求合格供应方提供面辅料品质检验证书,避免面辅料的不合格而导致的出口退运和索赔。

3.中期问题的控制。比如:严格执行裁剪按匹分包,同匹内色差重则要按铺布层编号,减少成品色差。每个工作工序的分配,都用表格进行记录,做到每一步都有据可循,以实现对生产环节的合理监控,也是为产品品质和问责制度提供保证。发现的质量问题要有记录,每天的质量检验报告必须要求组长、部门主管签字。

4、生产后期的质量反馈。我们可以采用公告的形式,进行月份质量反馈报告。报告宜以图示形式来体现,将上个月常出现的质量问题用图示表示可以让每个员工能清晰明了,使其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或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这项工作长期进行下去,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质量。

这里需要注意,质量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关键是现场管理者,特别是班组长和部门主管在控制质量中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是第一线的现场管理者,其责任就是质量、产值、劳动纪律的执行和保障。

生产效率是每个企业竭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最能体现一个生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每一分钟等待,每一次返工,都是利润的耗费。

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要从人和设备两方面入手。从人员方面来讲,要最优化地安排流水线。各小组的流水工序应保证顺畅,让每个工序都能正常发挥运转。各工序应根据工时长短安排人员,工序分布位置要合理,避免停工等工,充分考虑人工搬运半成品的劳动时间。在安排工序流水的过程中,各小组长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应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与优秀的小组长分享合理安排工序的心得。生产部进行工序的工时分析应作为小组长分配工序的参考。工序位置安排要注意尽量使工序循环不断开。

除了优化流水线外,还要加强部门协作,真正达到适时生产。如果原辅料还没有到齐,车缝小组就开始生产,就可能出现中途停工等料或停工换款现象。员工则会在短期内不断地适应不同款的工艺变化,这个款刚刚做顺手,原来款的辅料来齐了又回去做原款,导致每一款都没有真正完全完成,生产效率低下容易给员工带来挫败感,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需要生产部和缝纫小组进行协调,生产部要尽量安排原辅料齐全的款式让小组做,如果难以做到计划生产,也一定要先进行工序计划,避免后续拆改返工。

对于一些不能使用流水线作业的工序也可按照流水线的作业形式进行工作安排,充分让每个人在工作时间都有工可做,尽量减少待工现象。

另外,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现场观察分析各项作业最快的人,总结出一套各项的标准动作、技巧,并形成标准的作业规范,并在以后注意修正、完善。 用标准的作业规范作为对照,针对生产中速度低下的人进行培训,促使其提高,以带动整车间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生产速度较慢的人,应分析有无提高的可能。没有,设法调换。有,制定计划,帮助提高,达到目标留用,达不到目标,调换。

在加强对作业人操作的控制中,要随时知晓个人生产情况,才能确保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都能按时完成,并且每天都有所提高。

从设备方面讲,引入服装CAD,可提高约20倍的设计效率。使用服装CAM,省去了初裁、缝制(粘合整烫)到精裁的过程,若与CAD、拉布机等组成整体裁剪车间后,能使女装、西服企业提高20%~30%的效率,针织服装企业提高10%以上的生产效率。引进吊挂传输系统,减少操作工缝纫以外的辅助时间,自动平衡生产,能提20%以上的生产效率。诸如自动开袋机、自动装袋机等专用设备,将多个工序组合成连贯的机械动作,一次成型,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对熟练工的依赖,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下表列举了常见的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及小工具。

当我们购置了先进的设备,它在生产中能发挥的作用有多大,与企业是否搭建起一套成熟的、系统的人员与设备管理机制有关。有效的设备管理,能使设备的利用率和产量达到最佳状态。

设备管理

首先要明确一般性的管理制度规定,如在设备刚刚投入使用前后,操作人员要详细研究和学习设备自带的说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相关技术资料,明晰设备的各种技术问题,由此制定出适合企业的设备使用操作规范,并对设备的实际使用或操作者进行技术培训。其次,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不同设备的操作规范执行,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违章操作不仅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害。

再者,设备使用部门要根据设备情况,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干部上岗查岗制度,对于各种设备的隐患和人员的违章现象,必须及时责成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在管理细节上,应对每种工具贴上标签并进行编号,做好工具领用记录。易耗工具的领用应提供原工具或原工具残品(如断针)并进行记录,减少工具的遗失、反复领用。设置危险品存放栏:将具有一定危险的工具(如剪刀、封箱器、装箱工具等)按照工号对应放置于危险品存放栏。使用时领用,用完归置,消除因随处放置导致的质量隐患。

设置衣架标准贴卡,包装时对照衣架标准贴卡中的型号选用相匹配的衣架,减少错误。

检针机的标准块体积较小,随意放置容易丢失和沾染杂质影响检测灵敏度。将标准块置于透明塑料盒中保存使用,既可以有效保管标准块,又可以保证检测质量。

操作人员要经常保持设备整洁及、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有关检查处理。

机修人员应定期维护裁剪、缝制、整烫、粘合机等多种生产设备,并在每个机台上悬挂设备维护记录,将维护时间、人员、维修原因等清晰的标明,以备查看。通过维护记录,及时归纳总结问题、找出原因、制订纠正措施。

近一年来,服装行业出现了“价升利损”的怪现象,其中能源涨价拿走了企业不少的利润,如果现在不做(节约能源),将来就没得做(继续生产)。

节约能源

服装行业耗能最大的莫过于蒸汽和电。

蒸汽的浪费一直是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采用烧煤锅炉来产生蒸汽,并且对管道设计不加重视,往往铺设得不规范不专业,造成蒸汽污染浪费严重,甚至发生漏水现象,影响整烫质量。

改用变频电加热蒸汽发生器,蒸汽质量稳定,并可实现点对点送汽,避免蒸汽浪费。采用专业规范的管道设计,注意管道坡度、口径大小等问题,再安装汽水分离器、减压阀、疏水阀等管道配件,既提高了蒸汽质量又节约能源。

对管道的保温和绝热也不应忽视。热力管道和附件外面都应该保温和绝热,其作用是减少热损耗、防止热媒冻结,使表面温度低于50℃,避免烫伤人,此外还可减轻外界对管道的侵蚀破坏。一段未作保温和绝热措施的钢管会带来大量蒸汽损耗。

节电方面,粘合工序是服装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而粘合设备由于其发热特性,耗电量较大。一般小型机功率多在3.2千瓦,大型机达9.6千瓦。目前大多服装企业采取的都是在粘合机的前后各安排一名工人,前面的工人一边整理需要粘合的布料,一边粘合,这种做法会出现在工人整理布料时,粘合机发生空转,白白浪费电能。因此可采用先将需要粘合的服装部件整理好,经人工初步熨烫粘合,再在粘合机的前后各安排两名工人,集中时段粘合,消除了粘合机发生空转的机会,进而缩短粘合机工作时间20%以上,大大节省了能耗。

此外,合理安排照明。普通中小型服装企业几乎没有大型的设备,照明占了用电量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能够合理调整照明,可以有效减少用电量。掌握两点原则,一是保证操作台的最低照明亮度需求;二是减少走廊、过道、仓库等无需过度照明地方的照明亮度和照明时间。

还有,员工长时间离开机台,应立即关闭机台电源,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损耗。由小组长负责监督检查“长时间离机关电”的要求,让员工养成良好的节电习惯。

在洗手间等区域张贴鼓励节约水资源的标语,将洗漱用、生产用废水用于冲洗洗手间;在办公室内走廊上贴上节约用电、随手关门等用语,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

安全与清洁生产不是哪一个部门或个人能够一力担当的,必须依靠所有参与者的努力。实现安全清洁生产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筑就应有的防线。

安全与清洁生产

现场是滋生安全隐患的发源地,抓住这一点,每一楼层办公室、生产区域内标示逃生平面图,配备灭火器于醒目位置,定期进行防火防盗的安全知识普及,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在各要害部位、危险区域分别设置“禁止”、“警告”、“提示”等标志,特别对易燃易爆物品的装卸、堆放、库存作明细的规定。严格禁止在生产车间吸烟,制订相应处罚和奖励措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员工休息室。为裁剪部门购买特制的安全手套,保护裁剪人员的人身安全。

建立生产事故问责制度,对于大批量返工的,追究其责任人和责任小组。对于生产安全事故,除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罚外,对负责安全的管理者也要进行一定的处罚。做到人人知其责,人人负其责。

企业应建立预警机制,平时加强对员工防灾、救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财产损失。

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是生产环境的清洁度,它除了能避免安全隐患,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生产环境的清洁:

1.锁边机废料出口处绑上大布袋子接装废料,集满后及时清理。不仅避免废料污染生产环境,减少对服装的二次污染。还使生产场所更为整洁,降低清洁工的工作强度。

2.缝纫机针头上方绑上挡油布,遮挡缝纫机上的油渍。减少服装的油污疵点,进而减少服装后整理的工作量。

3.每台缝纫机配备一个垃圾桶,便于将缝纫产生的废料丢弃,减少生产环节对生产环境的污染。

4.进厂换鞋,避免鞋底对工作环境的污染和对服装的直接污染。

5.要求员工适时清理自己的工作台,避免服装沾染到毛屑、线头、油污等,减小后续的整理工序劳动强度。

员工如果犯错企业要及时给予约束,员工如果表现出色企业要及时给予激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不一定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好。

人员管理

随着企业的薪酬成本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实施有效的考核推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将白白耗费企业的资源。采用合理的工资计算和分配方法,且应有明确的条款说明。工资分配的合理性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每一种工序难易进行分类和工价公开,一组如果一月做N件服装,做A工序和B工序的员工工资就是(A+B)×N。小组长可用制作表格打勾的方式记录分配工序,简单省时。

目前企业的考核过程更加注重成本指标、费用指标、投入产出比例指标、各项财务指标与个人的年度收入紧密挂钩等情况,考核结果更加有效。同时,奖罚应明确:把生产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小组,出了什么问题,对其做出了什么样的惩罚,公示于厂区公告栏,对其他员工起到警示作用。对于有重要贡献(如提出工艺改进方法)的小组或个人进行适当奖励公示,对其他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有远见的企业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如岗位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等。如简单的文化知识培训(有员工因为看不懂英文字母而把商标车反);如新进员工的工艺技能培训(服装行业用工荒问题严重,对新进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技能培训,使其尽快提高熟练程度,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此外,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创建企业文化氛围。采用用餐分批错开时间,餐桌尽量按部门划分,避免排队拥堵,有效增加员工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