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十篇

时间:2023-04-04 16:11:25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篇1

英文名称:Business Culture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4117

国内刊号:11-3456/G0

邮发代号:82-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商业文化篇2

【关键词】文学创作;商业化;去商业化

近年来,传统文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平淡无奇的状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而网络文学、影视小说等这些所谓的“商业化”的文学的活跃,又使文学领域得以繁荣。面对这一现实状况,许多人呼吁当代文学创作应去商业化。其实,与其盲目的呼吁文学创作去商业化,不如来分析一下商业化文学为何得以产生并繁荣。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强调了文学的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一度的将优秀作品定格为那些能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给读者以新的认识和人生启示的作品。然而,时代的车轮永不停息地向前转动,人们的审美方式也悄然地发生改变。现如今,在一个消费为主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文学的娱乐功能。具有娱乐色彩的言情、都市、宫廷、武侠文学,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而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工具。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对文学的要求从精神提升,转向了娱乐休闲。我们也不难发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牛鬼蛇神、五类分子等已经让位给了富二代、白领、蚁族等词汇;韩寒、郭敬明、李宇春、曾轶可已经取代了马克思、鲁迅、朱自清、藏克家成为了新的偶像;资本与财富已经取代了思想与精神。就在这样一个时代交替的过程中,文学领域的嬗变也在所难免。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当下文坛及作家的创作理念在转变,严肃的纯文学也在开始瓦解并逐步陷入危机。

然而,纯文学创作所面临的危机,外来的冲击终归是外因。归根到底,其内因才是最主要的,一些不争的事实足以说明纯文学创作的不景气。原山东省齐河县县委书记李凤臣在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一年多中,用公款出了7本诗集,因此迅速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而就在他东窗事发前不久,中国作协还在为庆贺他50大寿,特意召开他的《天命集》座谈会。文学向权力低头、献媚,权力借文学遮瑕增彩,其文学作品的含金量可想而知。另外还有,2008年汶川地震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发表了《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以遇难者的口吻发出了“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肺腑之词”,一时间引发了众怒,留下了“兆山羡鬼”的可笑把柄。而许多作家相互抄袭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叶蔚林《秋夜难忘》与尹世林《遍地萤火》如出一辙,少年名家“姚抄抄”事件也被炒得沸沸扬扬。试问,这样的“纯文学写作”的含金量究竟还有多少?又有多少人会追捧这样的文学作品?如果众人呼吁的“去商业化”文学就是这样的文学,那么中国的文学还能走多远?这样的“去商业化”文学存在的意义有多大?

在这样一种“纯文学”写作的质量日趋下降,“商业化”文学不被看好的特殊时期,当代的文学创作究竟该“商业化”还是“去商业化”呢?完全商业化写作,以市场为导向,必然导致更多的人追捧市场销量。当文学作品成为了商品,消费性和实用性就成了作家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文学创作必然会不断地向娱乐化、粗鄙化方向发展。一系列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首先,文学创作多而不精,作家价值迷乱,缺乏灵魂写作,作品有量无质。如朱苏进《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我的兄弟叫顺溜》,王海鸽《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他们的小说一部接一部,但却经不起细读深究,难称经典。

其次,道德滑坡、精神虚无,低俗、色情、暴力的文学作品充斥市场,不断腐蚀大众的心灵。文学创作中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风起云涌、甚嚣尘上,一些美女作家、“下半身”诗人的走红使这种写作风潮备受争议。苏童的《米》,其中有关的描写,曾引起特别的关注。根据《米》改编拍摄的电影《大鸿米店》,更是因为其“涉性”而引起争议。一些作家如卫慧、绵绵、春树等,作品文字比较暴露,追求的不是文学的艺术性,而是给读者以文字的刺激。

再次,原创匮乏,复制成风,缺少真情感,呈现出题材单一化,故事模式化等。现如今在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坛,网络小说层出不穷,文学网站遍地开花,网络小说也是复制成风。2005年玄幻武侠小说《诛仙》出版并且风靡一时之后,便引起了玄幻小说的全面开花。《缥缈之旅》、《异人傲世录》、《紫川》、《搜神记》、《九州》、《新宋》等玄幻小说纷至沓来, 2005年成为了“奇幻小说年”。不仅仅是玄幻小说,现在网络上不管是言情小说还是穿越之类的小说,内容总是大同小异,故事情节类似程度相当高,毫无新意可言,更难称经典。

可见,完全商业化的写作路线最终只能使作者误入歧途,走进死胡同。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实现完全去商业化的创作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流通与交换,而流通与交换的前提条件就是文学作品流入市场。我们现在盲目地要求文学创作摒弃商业化倾向是错误的。新的时代呼唤一种新的消费文学,而这种消费文学尚未成熟。市场化条件下的这种消费文学只是处于半成熟的状态,不能因个别、少数现象而全盘否定,不能将现在半成熟的状态定位成最终状态。现在的消费文学正需要的是引导是扶持而不是呵斥。如果盲目地阻止,只能将新事物扼杀在摇篮里。古往今来,不少流传后世的小说也并非纯文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而现如今有谁敢否定它们的经典性。因此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学的干扰,才是当下知识分子亟需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良桂.当下文学价值的功能与问题[J].文学评论,2011 (1).

商业文化篇3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商业文化属于商业系统的“行业文化”,它的舞台是全国商业行业,对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发挥作用。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了。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突出,是作为生产的补充形式和辅助环节而存在,其功能受到压抑。这个时期的商业文化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色彩,属于行业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更高的地位与作用,它不再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也不再局限于充当生产的补充与辅助角色,转身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个产业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自身,甚至把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了。现在所讲的商人,也不仅仅是指从事商业流通活动的人们,而且包括一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无论生产者还是流通者均属商人。从社会分工角度上看,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活动。商业涵盖了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集中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商业文化也就必然的从原来概念下的行业文化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形态。商业文化的社会性来自市场经济的社会性。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职能是分配生产部门的产品,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则是市场经济的枢纽。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高速发达的商业经济。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这种经济为主流的商业社会。不仅商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而且商业活动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例如,各行各业都在重视的品牌文化、促销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旅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都是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文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延伸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内涵。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创新了互联网文化,是新时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这就是商业文化的力量。它从一个侧面有力的反映出商业文化的广泛社会性,说明商业文化已经在客观上上升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层面,起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认识它,正视它,因势利导的培育它,扶持它,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它的生存土壤是整个社会,统一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和建设的商业文化,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尽管市场经济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商业文化所包涵的文化发展方向,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倡导的商业精神,都是统一的,体现的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涉及数以百种行业,数以千种产业,数以万种市场,数以亿种商品,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浪淘不尽,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每一种不同的商业活动都反映出特色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个商业活动均是这一文化海洋的一滴滴水珠。他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反映出多样性的一面。就拿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来说,我们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饮食文化元素都反映着它那个民族与地域所独有的特点,众多的饮食文化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有近几年来随着商会经济的兴起,商会文化也伴随产生,并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相互辉映,构成了我国现代商业文化一副灿烂的画卷。虽然商业文化是建立在各种商业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每种商业活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任何特殊性均反映着普遍性和一般性,商业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反映着商业文化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因为各种商业活动必当遵循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商业文化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天下。商业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倡多样性,鼓励不同商业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培育发展,更要强调统一性,要在统一性中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性,在“百花齐放”中繁荣我们的文化,彰显文化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步伐加快

当前我们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世界,以整个世界为舞台。尤其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商业活动已经没有什么行业界限,也打破了国界的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商业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分割走向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在这个趋势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提升,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现象也变得更加突出。这种碰撞的结果,不像过去形成了对立,而是走向了融合。这种不断发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象,也就推动了现代商业文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代社会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涌入,不少先进的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例如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于农耕文化具有强烈的、正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带来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这是外来文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当然,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对于本土文化的精华成分的伤害和破坏。例如,西方文化中对于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深刻的揭示,当这一外来文化涌入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之时,由于长期我国农耕文明所导致的缺乏抵御这一西方文化糟粕的能力,结果,在盲目照搬照抄,甚至于全盘吸收之下,为了贪婪地追逐利润,不惜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近几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从文化高度反思,本质上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被稀释、被冲淡、被抛弃的结果。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从现实来看,这种碰撞与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正面的碰撞带来了有效的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建立交融的新机制,在文化基因层面由正能量的对接而互补、互生,水融,由此创新和丰富了商业文化的内涵,使之赋予了时代的新特征,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二种情况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并没有形成新的文化元素,只是在表层上部分的结合了,遇到文化内核的排异,出现文化隔阂,甚至于缺乏融合的机制。这主要是由文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所造成的。但不管怎样,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的是既要以积极的开放姿态参与融合之中,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起来,同时又要在融合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要通过融合洋为中用,而不能丧失自我,当了文化俘虏。

四、商业文化建设重点由传承转向创新

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的经济体制,最需要的是创新。近几年来人们都感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与商业模式不断出新,商业文化也正在纳入互联网元素,吸收互联网的文化精髓,使之具有新的内涵与特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文化,突出的标志就是融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传统商业与移动互联网实现新的全面嫁接。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工具,绝对不可能离开其他产业,过去所讲的“颠覆思维”也许并不正确,互联网并不是一个颠覆工具,而是一个融合工具,将各个产业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加强大的产业。如今,商业文化也融入了“互联网+”这一新元素,“电商文化”就是商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标志和主要方向之一。如今不少传统商业转型困难,根源之一是在文化上出现了瓶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文化这一先进的商业文化,结果在惊慌失措中找不到方向了。其实,互联网文化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关键是将商业文化提升到互联网水平上,具备“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连接一切思维”这十个“互联网文化”的核心元素,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推进传统商业的转型与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的强劲动力,传统的商业文化随之进入互联网商业文化这一崭新的阶段,我们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让商业文化注入互联网基因,丰富商业文化的时代内涵,提高商业文化的整体水平。

五、商业文化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商业文化篇4

汉正街是一条汉口最古老的街道,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与长江的交汇点,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其发达的水上交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并由此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有着“楚中第一繁盛处”的美称。作为汉口乃至全国商业文明的摇篮,汉正街积淀了浓郁优秀的商业文化。追溯汉正街的发展历史,可谓是兴衰更替的典型。在近代,从清代康乾盛世的“汉口之正街”到清代中叶凭借“九省通衢”之优势发展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汉口商业中心,历史见证了汉正街的繁荣兴盛;在当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后来“”的影响,汉正街商业活动曾一度停歇;在1978年后汉正街又获得新生,随后在80年代,汉正街又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到90年代中后期,排名全国第一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逐渐被义务、杭州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超越,进入漫长的冬眠期,后至2004年,苏醒的汉正街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换代,并在改造中逐步前进。

二、汉正街商业文化及其对当代商业精神的影响

1.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纵观汉正街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商业史。从繁荣到落败,再崛起再落寞,最终又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中向前迈着坚挺地步伐。商业的经营犹如汉正街历史的前行,总是充满着坎坷和阻碍,包括来自客观的不可避免的阻力和主观的由于决策水平、价值判断和趋势分析能力等的限制所产生的行为偏差和利益损失等。面对这诸多问题,是否拥有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商业精神,将直接决定商业活动的成败。汉正街在困境中最终崛起,彰显出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顽强商业文化精髓,并成就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的商业弄潮儿战胜一波又一波的困境坎坷,用不屈不挠成就商业辉煌。

2.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汉正街作为汉口乃至全国商业文明的摇篮,曾经创造出了许多“中国第一”,并由此赢得“天下第一街”的美誉:第一个市场博物馆、第一所私营学校、第一个专为市场服务的信用社、第一个专为一个市场服务的司法所、第一家外来个体户协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模仿,最难的事是创新。汉正街这一次次的大手笔,无不表现出其敢拔第一剑、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品质,勇立潮头、敢于创新、不断进取是商业活动活动中的制胜法宝。总览商业活动中的佼佼者,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无不是以创新立足、以创新谋发展。汉正街开拓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创新商业的楷模,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及服务等领域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货真价实、诚信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石,也是商业振兴的根本保证。诚信是支撑企业大厦的支柱,如果这根支柱出了问题,整个企业大厦就很容易彻底垮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汉正街的经营信条。如谦祥益绸布、邹协和金号、叶开泰丸药、苏恒泰雨伞、王玉霞茶叶等都成为汉正街货真价实、诚信经营的金招牌。这些颇具影响力的商家,对当代各种商业活动的诚信经营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它们给人们阐释了一个道理:诚信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要求、企业安身立命的要求,更是取得辉煌商业成就的重要法宝。它们能成为百年不衰的老字号,正是因为恪守了诚信经营的信条,这是活生生的例子,最具有教育意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也导致了很多欺行瞒市、投机倒把的商业行为。也许这些行为在短期内会谋取到一些利润,但从长久看,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家是靠这些手段发家的,诚信才是成功之道,汉正街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永恒的真理,对当代诚信商业精神的发扬具有积极意义。

4.精致细腻、精益求精任常的汉味小说《风流巨贾》中写道武汉小吃的讲究:“面窝有米面窝、豌豆面窝、糯米面窝、苕面窝、黄豆面窝、夹面窝、无心面窝、糍粑夹面窝,因时序不同,随着农作物上市早晚,时时变化着……还有那‘十样锦’,也是湖北春节特有的风味佳肴,即把红萝卜丝、白萝卜丝、黄花、木耳、线粉、芹菜、干子、大蒜、藕丝、榨菜丝一一炒个半熟后分别搁置,吃时再按一定比例调配,快炒上碗。……菜丝,需要极好刀功,要切得能穿过针鼻子,往墙上一甩,粘住不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小吃中所体现出来的精致细腻、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而穿行于汉正街,你会时时刻刻在这些小吃中体会到这种良好的文化特质。成功不仅需要把握大处,细节同样决定成败。正是因为专注于对用料、工序、时间和配料比例等各个细节的雕琢,武汉小吃才能征服众口,名扬全国。烹饪之道如此,经商之道亦如此。一个企业、一个品牌除了要考虑如何向公共提供硬性的优质产品,还应思考如何让产品和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公众,让人们从哪怕一件西装的纽扣、一部手机的按键这些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企业是真的在用心为公众服务。精致细腻、精益求精,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深得人心。

商业文化篇5

1以价值为导向,培育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理念

银行信贷文化战略是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同业竞争的升级,信贷文化竞争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倍受商业银行的关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建设信贷文化,就应建设卓越的信贷文化,并通过信贷文化来体现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只有培育起广大信贷员工自觉献身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源,人格化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就将会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或被动性的行动,而是员工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和不断实现的过程,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投身工作,使银行的意志变为全体信贷员工的共同意志,银行的目标变为全体信贷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应以价值为导向,重规模、重成本、重质量、重结构、重效益,深入挖掘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创新设计银行信贷目标文化模式,充分探索现代信贷文化战略,通过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信贷文化规范,培育与银行共同的价值观,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取向,来促使全体员工从精神、理念、风气、言行直至符号和环境都产生充分的认同和自觉,进而使这种价值体系被社会和客户认同。

2以管理为主线,夯实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基石

一是要加强组织与领导。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银行信贷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分别从观念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员工道德行为规范、重点业务、“品牌”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把经验加工成理念,把理念阐释为规范,使价值内化为信念,以制度约束行为,使规范行为形成习惯,再用先进的信贷文化观念教育和引导员工,调动广大员工积极争当信贷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点带面,唱响文化旋律,尽展文化魅力,把信贷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要加快培育与挖掘现代银行企业家。一方面,建设卓越的企业信贷文化,造就银行的核心人物——银行家尤其重要。他们作为银行全体员工的最优秀代表,是银行价值观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另一方面,银行的个性出自银行的理念,银行的理念也就是银行家的理念。银行家作为成功银行的灵魂人物,是银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肩负重任。

三是要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将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银行经营才能成功。建设以人为本、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中“人情化”管理的内涵,强调了环境因素与人本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是要建立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清洁工是不能代替银行行长的,但竞争机会应是均等的。因此,必须要建立与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要让责权利的对等,体现在银行信贷运作的全部环节与要素,并且作为价值观念支配着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实际功效与牢固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基石。

3以特色为品牌,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如果银行信贷没有特色,就等于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卓越的文化;没有卓越的文化,就难以有客户的绝对忠诚与市场的生命力。

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信贷文化应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服务,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与创造效益服务;否则,银行信贷文化就会失去它的固本之源与应有意义。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就是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和客观规律,去提炼、开发与创造品牌。只有经过创意、包装和营销以及长期的市场培育并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同的信贷产品、信贷观念等,才能成为叫得响、放得开与具有生命力的信贷品牌,才能升华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文化。

二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增强银行信贷的竞争力。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客户”观念对于银行来说尤为重要。谁拥有让客户满意的品牌特色,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让“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信贷文化定位、包装和营销的全过程,通过特色品牌积累和“特色效应”的放大,增强客户的品牌消费信心,巩固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保持同业竞争优势。

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仅可提高金融增长速度,还可提高金融增长的质量。技术领先,服务领先,文化领先。只有实现科技规划、科技开发、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密切融合,实现信贷文化的科技双翼的成功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为实质有效的提升与飞跃。四是要以传统优势为基础,着力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在各自领域占有优势,如建设银行在中长期信用、项目融资、项目管理、工程预决算、投资咨询等业务方面,有着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房地产金融、住房消费信贷等新型业务方面领先银行同业。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把自己的优势核心产品塑造成客户忠诚度高、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品质卓越的金融品牌,形成特色化的品牌竞争优势,再通过这些文化优势与品牌效应来拓展市场、赢得客户。

4以品质为生命,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位与素养

创造文化的卓越品质与创造文化同等重要。

一是要综合治理各种不良的信贷文化。即要全面、正确地评估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现状,对信贷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长远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培育的各类信贷观念、信贷制度、信贷产品甚至信贷人员等,都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规范与整治,趋利除弊,以切实保证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先进性与卓越性。信贷文化要确立与保持自己应有的内核,如风险控制、稳健经营、强化管理、自觉约束、质量第

一、规范运作等,要用实际、深远的眼光,以新形势下的信贷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生命,全面分析、衡量信贷文化的市场潜力,提升信贷文化的品位。

二是要着力规划整合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即要将构建卓越的信贷文化当作是金融竞争新格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任务,认真做好信贷文化课题研究。商业银行作为大型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允许信贷文化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允许探索具有局部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信贷文化表现形式,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内在涵养不能任意阐述,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与整体概念。在信贷文化的统一规划与整合设计中,要将分散的文化相对集中,将信贷理念、服务客户的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予以梳理,将传统的单一产品宣传、信贷业务培训等与企业形象树立、价值观宣扬结合起来,并将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宣传渠道与传播网络等予以整合、疏通,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体现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特质。

三是要敞开胸襟,放宽眼光,大胆学习、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精华。即要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出发,立足国情行情,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注意学习各类单位,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经营管理和信贷文化建设经验,分析鉴别,消化吸收,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从而使商业银行信贷文化更具开放、兼容的国际化特性,更能紧跟先进信贷文化的发展潮流,更加适应未来国际信贷竞争的环境,更具卓越品质。

商业文化篇6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日本企业的文化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日式商务信函是日本企业常用的沟通联系方式。日本企业文化的变迁也给用于日本企业内外联络沟通的商务信函带来了许多影响。因此本文在研究了日本企业文化的变迁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对日式商务信函的影响。

关键词:

日本;企业文化;商务信函;影响

一、日本的企业文化特征及变迁

1971年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从日式经营中学到什么]一文中总结到,日本企业经营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集体决定、终生雇佣和企业内部培训三个方面;根植于家族主义之上的日本企业文化,表现在日本企业管理的的方方面面。[集体决策]一度被认为是日本企经营特征之一。这种制度的来源是因为全体员工把企业当做[家],一旦被吸收成为企业的一员,就会团结一致、全心全意地的为企业付出,不计报酬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献言建策;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日本的大型企业免费为新员工提供单身公寓,为全体员工建造疗养院等福利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广泛存在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也来源于日本企业的家族主义观念。在日本企业中,对于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由公司进行内部培训。即使现在日本公司的新人跳槽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种企业内部培训也仍然在进行。在这样的内部培训过程中,从企业理念的介绍,到成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心理准备,以及本公司的业务习惯,细节之处如商务信函的基本书写方法都会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细致入微的实践指导。尽管这种实践培训的日期不长,通常在一个月到半年之间。但是通过这种公司内部培训,同期进入公司的这批人会逐渐成为一个团队,相互之间能够产生一种类似于古代科举的同门或同期的连带感,大大加深对公司的理解,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也是企业高层愿意进行内部培训的一个目的。在入职初年的培训中,企业会培训这些新员工关于商务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例如,制作公司内部活动的策划书、给客户发商务信函等,这些基础工作由所属部门的直接上司来指导。在这养的实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公司内外相关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时,新入职员工也能学到许多公司内部使用的固定用语。每个日本企业都有一些内部通用的专门用语,这些专用语的存在有助于增强全体员工的团结意识,更方便于内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日本经济自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与金融的自由化而不断发展,日本企业也通过不断的海外扩张实现了国际化。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失去的20年],现在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企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日本企业主要特征之一的终身雇佣制也徒具形式。企业内部培训制度随着雇佣的不稳定与人才的频繁流动而逐渐向外包的趋势发展。因此,扎根于日本企业文化之上的日式商务信函也深受影响,其格式与表达方式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二、日式商务信函的特征及变化

日式商务信函包括公司内部的通告指示类文书以及和外部企业团体进行业务往来所使用的正式信函。与欧美语系相比,日语有简体敬体之分,而且具有语序自由、主语省略等特点,因此常常被认为暧昧难懂。但是商务社会中,为了便于交流,日语商务信函具有固定的格式以及措辞,使其变得简洁易懂。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终身雇佣制崩溃等企业环境的变化给日企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使日企之间的商务信函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

(一)主语省略对日式商务信函的影响

日语中的主语特别是第一人称主语常常会被省略。但是在商务信函中不是这样,为了便于划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相关双方的关系往往需要特定下来。5W1H等要素更是必须要清晰明白的进行说明。因此,在信函的抬头与落款处,会一目了然地把信函的接收人与发出人标出来。有了这些格式方面的要求,那么在一份商务信函中,至少主格与对格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根据敬语使用及文脉关系,内外上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归属方会轻易地被划分出来。

(二)暧昧间接的表达方式

铃木孝夫认为欧美人之间的对话是双方意见与思想的直接碰撞,属于[网球型];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是[壁球型]的,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意见不是直接地互相碰撞,而是像做壁球运动一样,通过在墙壁作为媒介间接地弹射给对方,因此日式的交流也是一种间接的交流。日式商务信函中同样保留了这种特征。不直接称呼姓名而是以职务来称呼对方,称自己的公司为[当社]等,日本人还是相对喜欢采用委婉而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日语中经常会用到[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表达方式,这不单单是表达一种谦逊的语气,更多是根源于这种避免与对方直接碰撞的日式思维,而采用的[壁球型]的表达方式。

(三)逐条列举的广泛应用

在日式商务信函中,常常可以看到逐条列举式的书写方式。为什么在日式商务信函中会如此多地采用列举式书写方式呢?实际上也曾经出现过长篇大论的文章式的日式商务信函。但是人们很快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把长段落分为小段落,简洁地把意见地表达出来。对商务信函中并列关系的内容,采用逐条列举的方式,这样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日式商务信函的格式。根据吉川幸次郎的理论,日语的语序相对自由,句子中的词语是可以自由调序结合,因此在日式商务信函中仅仅通过单词和语句的罗列是可以表达清楚双方的意见和主张的。日语中往往习惯把要点放在句末,这与习惯把结论前置的欧美式商务信函有着巨大的差别。在注重时间与效率的职场,这是极其不可行的。因此日式商务文书也吸取了欧美的长处,在信函初始便写出结论,然后再以逐条列举的形式说明原因、背景、费用等。

三、日本企业文化与日式商务信函的联系

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所衍生出的业务往来方式、人际关系沟通的方法与世界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对日式商务信函特征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文化与商务交流方式是有联系的。从商务文书的特征变化中可以观测到日本经济社会的变化给日本企业的沟通方式带来的影响。中根千枝在「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和「タテ社会の力学两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家族为中心的内外关系主导着日本社会,这种内外关系也同样存在于日本企业。在日本社会文化中,每一个家族或企业都被看成一个整体,[内与外]有着严格的区分。在商业交往中,各个公司、团体对于代表着自身的商务信函十分重视。信函发出方会根据与接受方不同层面的关系而采取特定的表达方法和文体格式。在日本公司内部也是如此。做出某项决议时,常常把盖有各个部门印章的文件在公司内部传阅。这时其实文件的具体内容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告知全体员工,以便于企业上下思想意识与目标的统一。在日本商业社会中,企业内部流通的文件与向外部所发出的商务信函中所使用的表达和格式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可用[内与外]的理论来解释。在日本的公司内部,全体员工如同家人,对社长、课长等上司可以不加姓名和尊称,直接以[社长]、[课长]等职务称呼即可。在公司内称呼上司为[社長]、[課長],就如同家庭内称呼父亲为[お父さん]一样。这就如同在面对家庭之外的人时,不可用敬语称呼自己的父亲一样。因此,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日常用语规律,也可以用[内与外]的理论来解释([家の言葉]金田一晴彦)。另一方面,称呼家庭之外的长辈就如同称呼公司的客户一样,需要使用敬语和尊称。称呼客户所属的公司或团体则要加上[様],或以「貴社称之。将非人格的事物人格化也是日语的一个特征。

四、结论

以家族为中心的日本人际关系适用于日本的商业社会,[内与外]的社会学理论也同样支配着日本商务社会的沟通交流,这些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同时近年来,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日本企业的的终身雇佣制逐步解体,以及世界范围内IT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邮件的普及,日本企业间的商务文书也受到了影响,不仅格式与用语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企业独自的特征也逐渐消失。社会的每个细微变化都会给日本的企业文化及用于日企间沟通的日式商务信函带来意味深长的变化,这是作为日本文化与日语研究者今后应该留意的方向。

作者:余小权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中根千枝 講談社現代新書

[2]《ドラッカーさんが教えてくれた経営のウソとホント》坂井綱一郎日経ビジネス文庫

[3]《日本語上下》 金田一晴彦 岩波新書

[4]《仕事文の書き方》高橋照男 岩波新書

商业文化篇7

关键词: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影响;对策

一、商业文化内涵

商业文化的含义是:与商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受社会制度及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通过商品交换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总和。文化是商业的灵魂,商业是文化的表现,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商业文化源于商品交换,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商业文化是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吸收外国的优秀商业文化,加上现代的商品意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现象[1]。这种文化的形成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其既继承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的鲜明性和进步性。

二、校园文化商业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商业化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教育,符合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因为高校毕业生要成为在商业经济领域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商业文化教育必不可少。校园文化商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价值规律的调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更新[2]。高校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与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用。校园文化商业化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各种文化冲突在校园内部上演。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顺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趋势,应实现校园文化与外来商业文化的互动对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优秀校园文化应该在全校范围推行,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以及美学等特色,当商业文化走进校园,由于盲目扩张和无限追求私人利益,利益相关的商业生产的商业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利益的追求在于现实和功利,往往非常在意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把金钱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感官上的享受当做是一种追求。从而使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变得低俗,严重的还会导致个人主义意识的膨胀。高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不好的变化离不开这种商业文化的侵蚀,很多学生甚至觉得那些在图书馆学习的人很做作,认为他们在图书馆都是在装样子,没有什么用,就算是认真学习的那也是死学习不会学习的书呆子,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校园环境逐渐开放,学生的个人视野也随着逐渐扩大,由于价值观评判标准的不同,大学生更多的表现出世俗性与复杂性,甚至许多不合理现象都采取“理解”的态度,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商业文化对校园学术文化的影响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在这个学校文化水平和氛围上,大学不仅要有“建筑物”还应该有“大师”,人才和有名的学者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研究成果上,对于校园文化也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好的学术氛围,这是发展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前提。在大学校园中,学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很多形式,比如: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当企业走进校园文化中时,帮助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也就是说从中谋取利益,想通过这些活动来寻找潜在的消费群体,从而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或许很多学校老师觉得企业协助学校在校园里举办活动目的在于双赢,企业在寻找自己的消费群体,而这些消费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想通过学校这一渠道来拓宽自己的市场,弘扬企业文化[3]。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也试着给学生上一节课,即步入社会的社会实践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让过多的商业文化步入到校园中来,以免侵蚀了校园这片干净的文化领域。

(三)商业文化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校风和教师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都也体现在学校的建设上,比如花草树木,让周边的生活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的另外一种资源。校园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更能够给人启发。如果有过多的商业文化进入到校园内,商业广告的进入破坏了校园原有的风气,甚至会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比如:宣传栏原本是用来宣传校园文化或者是与学生交流,方便学生利用宣传栏及时了解校园情况,而现在由于商业广告的介入,学生丢失了及时了解学校文化的机会。而且,由于商业文化介入校园,校园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多数学校里的基础设施都变得十分相像,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东西逐渐变少。许多著名大学在校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和景色,因为他们十分注重景观建设带来的效果及影响。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蔡元培、以及朱自清的塑像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博大精深、深远持久,同时也饱含历史岁月的沧桑。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理应少一些商业意识,把重点放在整体布局和安排上,让学生感受到视觉上美的冲击,随时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

四、商业化下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一)普及商业文化知识,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商业文化进入校园有很多种形式,第一,当然最好的形式是把商业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商业文化基础知识,根据学生需求并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这一相关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商业高校应非常重视这一点。那种对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过去我们没有重视,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亡羊补牢,还来得及;第二,商业文化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承,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有关的内容贯穿到教学中去,这个办法被广泛应用。到现在为止,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许多有关商业方面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商务信息管理、现代推销技巧、商品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说到底,这些课程都隶属于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范畴。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带进课堂,这样可以实现高效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繁荣。

(二)围绕商业文化主题,开展各式活动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社团,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可以围绕商业文化主题来开展,允许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文艺社团就可以举办“流行时装表演”诸如此类的比赛,文学社团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报告、专题通讯征文比赛,在原有的征文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高校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自行组织关于“强化商战中的文化意识”这一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中去,使社会主义商业文化逐渐发展以致繁荣。通过上面所举办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而且还加强了教师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得师生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熏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更能够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展。

(三)促进人文精神和商业文化有效融合

俗话说,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希望,那也就等同于没有灵魂。许多伟人也同意这一观点,比如,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他可能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可是他不会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就是先让他对价值有所理解,同时还能产生强烈的感情。而他就一定得具备对道德和美的辨别能力[4]。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许多方面都混淆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物质至上,很多青年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泯灭了勇于尝试探索的想法。在学校里不免出现看重实用知识,不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功利化学习倾向,青年人的探索能力变得扭曲。根据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首先,学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变化;其次,大力宣扬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修养,最后实现人文精神与商业文化相结合。

(四)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章立制

现今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当然必不可少的会与外部市场有关联。我们应该适度的把商业机制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注入全新的血液,但是如果引入过度的话,则会导致一些麻烦。所以,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地尝试通过建立有效的系统和流程来对商业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样方便高校校园文化步入正轨。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一个这样的平台:第一,利用学校里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指标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借助身边的资源来追溯校园商业文化的来源;第二,使用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预测,即对高校内部校园文化进行预测,把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三,制定关于高校校园管理商业文化趋势的对策。在商品经济盛行的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不能够独立存在,离不开商业经济活动。为了应对商业文化给校园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跟随时展潮流,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勇于迎接挑战,做到不但能够推动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更应该把学校本身的核心价值保护好。

参考文献:

[1]李芳,赵新泉.高校校园文化商业化倾向探析[J].价值工程,2010,29(28):185-186.

[2]张玉虎.建设具有商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1,18(1):5-6.

[3]钱丽莉.商业城市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6):119.

商业文化篇8

(一)招银中期的三步走

信息(网络化)

能否适应信息化潮流是招商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阶段银行已经进入水泥加鼠标的时代,但这个阶段还是一个过渡阶段,未来银行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做更多的事情。银行可以成为网络资源的整合者,即通过银行,可以广泛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一提招商银行就是网络银行,一提网络银行就是招商银行。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为招商银行树立了很好的社会形象,还做出了区别传统银行的个性化服务。

资本市场化

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已经取代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招商银行通过上市,可以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实现各种资产的有效组合,这既可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又能拓展业务范围。

国际化

国际化应包括股权国际化、机构国际化、产品服务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国际化推进应坚持“依托整体业务,谨慎发展,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快海外分支机构建设,加大外汇业务拓展力度,大力发展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管理国际化战略的工作重点:

首先,要切实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这既是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其次,逐步建立科学的资本管理机制,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条途径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

此外,将通过稳步实施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应用国际化管理技术,抓紧实施国际化人力资源战略等手段,全面提升该行的管理素质。

(二)立命之本:一三五定律

“一”是指坚持一个思想,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企业,追求长期稳定增长是根本目的,效益好坏是检验一家银行经营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判断商业银行经营好坏的最终标准。但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银行利润的最大化通常要受到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银行利润最大化不是账面利润的最大化,更不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经过风险调整、质量过滤以后的利润最大化,所以,坚持效益最大化必须以质量为前提。当然,效益最大、质量最好,也要以规模为前提,三者需要动态性地协调。招商银行董事会对经营者的考核采用总资产利润率为指标,总行对分行长的考核指标中,效益、质量、规模三者协调发展是重要内容。

“三”:理性地对待市场、理性地对待同业、理性地对待自己。

金融市场是高风险市场,要以稳健的态度对待,做到市场热时不乱、冷时不怨,有效地防范风险。

理性地对待市场:在波动起伏的经济形势和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需要招商银行经营者保持足够清醒,稳健经营,坚定审慎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认真分析形势,加强风险管理,营造风险文化,注重资产质量;另一方面善于把握好发展的机遇,深入开拓市场,推进金融创新,实现商业银行更快、更好的发展。

理性地对待同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善于学习同业有益的经验,识别和摒弃那些不好的方面;就是遵循银行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经营招商银行,而不从众,不盲从别人的做法。因此,要做到理性地对待同业,关键是能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同时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理性地对待自己:一家银行如同一个人,有优势,也有劣势,需要理性地对待自己,不骄不躁,扬长避短。要有危机意识,不断追求卓越。

“五”: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具体说来,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股东客户与员工利益、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决定发展速度,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速度再快也会进一步、退两步。制度是滞后的、有漏洞的和被动的,所以光靠制度控制不了风险,与制度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人在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时候能够主动规避风险。把银行的风险与每个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员工自觉地防范风险。

发展与管理:发展是招商银行永恒的主题。对于招商银行来说,发展的本质并不在于数量规模的扩展,而在于高质量的增长,在于建立管理提升基础上的资产质量的提高和赢利能力的增强。有管理地发展才是有效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强化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展是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

质量与速度:银行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特质的行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需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是,如果速度发展过快,超过一定的“度”,则往往会伴随大量的经营风险。所以,招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发展速度必须恰当,不能超越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保证资产质量为基本前提。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定条件下的短期利益,是长期利益的基础,与长期利益是一致的。长期利益寓于短期利益之中,短期利益是长期利益的阶段性实现形式。能否处理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是检验一个企业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招商银行的短期利益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期利益,所有的努力都必须以长期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

股东利益、客户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关系:客户利益最大化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员工利益最大化是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动力。这三者是招商银行三个基本的利益群体,其中,时下股东利益最大化是银行的经营宗旨,客户利益最大化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利益,而要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摆正好股东、客户、员工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制度和文化是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制度建设是银行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建设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有效的管理就是优秀的文化加上科学的制度。招商银行在抓制度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营造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

(三)招银风险文化

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

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商业银行只有控制和管理好了风险,才能形成利润。尤其是,银行的利润必须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是覆盖了未来风险以后的利润,而不是一般财务意义上的账面利润或当期利润。所以银行利润要受到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则集中体现为资产质量。

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并实现风险控制与效益增进的协调均衡是招商银行常抓不懈的关键问题。逐步建立决策系统控制、执行系统控制和监督反馈控制在内的分层次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基本构建起了责权分明的管理体制框架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内控体系。

执行系统控制

一级法人、多级经营、集中领导、分级管理

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通过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将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分解下达给各级机构,严格控制大额贷款和多头融资,通过资产负债分析会和内部资金市场,适时进行监控和调节。二是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弹性授权”的信贷制度;坚持贷款“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查制度;三是推广审贷官制度、贷款风险度管理、首笔贷款及洪审批制和项目预审制,不断完善各项贷款、进出口押汇、贸易融资、对外担保、票据承兑与贴现等办法;四是建立不良资产管理、监测、催收、转化制度与工作关系;五是建立对分支机构全面弹性授权和转授权体制,明确规定和定期调整个分支行与经营权限与决策程度。

处理好企业风险收益与员工收益的关系

把企业的风险利益量化到每个人身上,要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招商银行必须始终坚持“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的理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各项业务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

信贷原则

四“不”原则:

政治新贵,靠背景靠机遇发展起来的不给贷款

靠资本市场,买空卖空玩起来不给贷款

拼命扩张,不是做强而是做大的不给贷款

军警宪特,不给贷款

三原则:

原则上不短贷长用,坚持收回再贷;

原则上循序渐进,坚持适度授信;

原则上不铺底,坚持进退自如

各地信贷管理特色:

跪着放贷,站着收息(济南分行)

五看:“不看表面”“不看头衔”,“要看远”,“要看方向”,“看阶段”(北京分行)

十大严禁“铁律”

(四)团队观

领导班子:稳定、团结、敬业务实,积极进取,专家治行

干部队伍:懂业务、会管理、善配合、严律己

(五)人才观

(品质+业绩)x学习=人才

强化“以人为本”原则,不断深化人事激励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发挥银行员工的潜能。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在数量上“适度从紧”、在质量上“适度超前”,在结构上动态地调整和优化的策略,逐步培养、引进一批适合综合化经营要求、高素质的智力型金融服务人才。不拘一格,德才兼备,业绩论英雄的干部任用原则,以及多渠道发现人、培养人、造就人的人才培养观。做到:

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三种人:选拔合适的人;提拔主动的人;培养成长的人

(六)激励机制

以薪酬分配制度为重点,通过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透明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安居乐业计划”使员工更多地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重塑“六能”机制的生机与活力。

六能

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员工和银行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能进能出;干部职务能上能下,没有终身制度和铁交椅;收入能多能少,依工作绩效上下浮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七)学习观

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增强适应环境能力、永不墨守成规的学习型组织。

(八)工作观

既有加油站,又有咖啡屋

(九)沟通观

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纵向沟通,横向沟通,交叉沟通。

五大渠道反馈信息:

监管部门

中介部门

舆论

员工(内部评审会)

客户

(十)营销观

整合营销全员营销。改变传统被动型的顾客上门的消极经营模式,建立总行、分行、支行三级营销组织体系,将招商银行作为体托市场需求,打破坐守柜台意识,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和销售金融产品的企业来经营。

(十一)合作观

与新兴商业银行合作制度化需遵循的原则:

第一,守法、自律;

第二,务实、高效;

第三,互利,互惠

与国外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合作需遵循原则(需提供):

科技和金融共同发展:

第一,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贷款给与支持;

第二,积极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支持他们进行科研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对一般企业,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知识产权、产品的技术先进性。

与电信的合作原则:

诚实守信、平等互利、优势互利、共同发展。

(十二)行长视察分行必做的五件事

一竿子插到底:

管理层讨论汇报

全体员工大会(招商银行发展趋势、招商银行理念)

视察各地分行支行网点

拜会省市高层领导

拜访大客户

(十三)一把手的任务

制定战略

内部制度建设

人才选用,尤其是干部的任用

商业文化篇9

培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企业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尺,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精神粘合剂,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认识。作为烟草商业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个课题,笔者深入烟草公司及卷烟零售户和烟农当中,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培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并以此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实现奋斗目标。

一、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学习意识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家认为,为了加深员工的学习意识,烟草商业企业要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上管理、上质量、上科技、上规模、上结构、上效益”的主题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比武。总之,企业内的学习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制度化、实效化、全员化、习惯化的路子,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

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的产品虽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很高;“特种烟草零售许可证”已经取消,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正全面加强;国家烟草局主导下的烟草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推向纵深,国内烟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大家都谈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消除员工当中“自以为是、官商习气、心气浮躁、归罪于外、雇佣思想、心理脆弱、局限思考、被动行事、得过且过”的现象,培养起员工强烈的危机观念,以及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向困难挑战的工作热情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培育企业文化,使其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扎实有效、求真务实地开展下去,使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尽职尽责的心态,能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立潮头。

三、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市场意识

大家普遍认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培育出能被厂家所接受的有竞争力的烟叶产品。烟叶生产要服从于厂方卷烟配方需要,要根据厂方批准或认可的技术方案,及时调主栽品种、育苗模式、施肥方案,改进烘烤方法,力求所收购的烟叶绝大部分进入厂方主料烟配方。为调动和保持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烟叶收购工作中,要逐步实施三项举措:一是聘请烟农代表全过程监督验质员。二是验质人员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入封闭式工作室。三是把党员和业务骨干充实到收购一线,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收购环境。要构建个人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科技兴烟力度,使企业得到升华,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四、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质量意识

大家意识到,企业文化培育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烟叶生产要严格按规范化标准,以企业“种好烟、收好烟、供好烟、销好烟”的生产经营方针,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配套体系建设和技术、人才投入,建立完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规范收购措施,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及其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效率意识

在很多人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企业发展是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只有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强产品的价值,才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企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再造企业文化。烟草商业企业要按照“少层次、短流程、扁平化”的要求进行网络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卷烟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配送;推进服务技术手段革命,加快实施卷烟专卖营销系统,逐步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推动“四网合一”,建立健全烟叶收购流程等质量效率机制流程;加强专销结合、三线联动、快速办案,为客户提供送货、维权、咨询等方面的瞬时服务,助其及时把握时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六、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商业文化篇10

所以我今天讲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文化,就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华侨城20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中国服务”其中的关键着力点。众所周知华侨城是做旅游的,但是华侨城同时做制造业,其中包括康佳电子、华力包装等等,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长期的运行,可能有助于我们提炼一些关于服务业运行的要素。

服务型企业需要怎样的一种意识,从根本上讲就像泰山宣言所倡导的,我们要深刻认识服务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持续的提供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服务型企业的生存基础,提升效率是我们发展动力的根本之策。

微观企业需要从两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着力点,第一个着力点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推动中国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然要素;第二个着力点是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商业文化,这既是单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服务行业良性的市场经营环境,形成良好发展氛围的基础。

一、创新商业模式

寻找适合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而大多数服务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接的面向终端消费者,终端消费者有两个特性,一是分散性,二是多样性,这就决定服务企业更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要素禀赋,寻找自己的创新模式,增强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保持强大的竞争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是整个行业加速成长,做强做大,提高效率的关键。

华侨城20多年从事旅游行业,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的探索和升级商业模式的过程。比如说我们通过成片综合开发模式,形成获取资源提高边际收益的盈利模式,通过旅游地产,解决长期投资与短期收益的固定资产沉淀与资金周转的模式。

通过对欢乐谷的运营,我们解决了主题公园不可移动性带来的市场成长瓶颈问题,形成全国布局的战略,通过全产业运作的模式,推动收益最大化和解决细分市场的问题,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上市募集资本,解决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资金瓶颈和治理结构问题。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升级,使得我们能够在没有任何旅游资源背景的深圳成长起来,并且扩展到全国的其他主要城市。

国际范围内的领军企业,在近些年也在不断创新升级他们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洲际酒店,近年的发展非常迅猛,他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其在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型期间重点发展网络营销、品牌管理,近几年的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0%,比喜达物、凯越高出五六倍,比中国的商业模式高出更多。

在景区行业,迪士尼公司通过在旅游产业的上游环节一次又一次的收购兼并,不断丰富销售模式,使得其商业模式的壁垒越来越高,在整个行业一直处于引领的地位。迪士尼公司在香港用24亿港元的投资,获取300亿香港迪士尼一期收益的43%权益,还有其他相当的固定收益。据我所知在上海迪士尼项目中,除了政府的一千亿元配套投资,还涉及其他三个公司,在所有的高收益领域迪士尼占主导地位,在所有资产的低收入领域占控制地位。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迪士尼在推行他商业模式的时候,结合中国加入一个要素就是政府需求,政府要强化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的需求,所以给企业带来了商业利益,我的观点是中国服务企业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不断强化竞争能力,中国服务也将由此获得强大的竞争能力。

二、培育良好的商业文化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这个题目的内涵非常丰富,在这里侧重谈服务企业的商业文化,什么是企业的商业文化?对于良好的商业文化,我理解应该诚信守法、合作贡献,这应该是最基础,也是普世性很强的规范化要求。

最值得的关注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文化,是引领企业长足进步,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每一个微观企业都形成健康良好的商业文化,就能够促使整个行业在宏观上形成良性的发展蓝图,服务企业的商业文化是否具有某种通则,这是需要学界、业界深入探讨。

华侨城在长期的服务业实践当中,在商业文化领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我简要介绍以供各位专家学者讨论。

首先是责任意识,开发服务产品不仅要关注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产品的内涵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观,这是商业文化的重要内核,在华侨城所有旅游项目的策划过程当中,我们会精选不同的文化主体背景去塑造品牌。在内缘题材,主题塑造,品牌运营中,都浸润着我们对中外优秀文化和生态环保理念的理解,我们在提供娱乐休闲产品的同时,也传播优秀的文化和科学理念,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在经营过程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我们最近推出欢乐海岸,这是在深圳的前海区域做的产品,很多年以前我们就跟政府商定,留下一个水面做旅游产品,给深圳做一个城市客厅,我们选择的主题就是生态与环保,我们把这个保留的水面,规划为海洋湿地公园,为做这个公园,我们投资几个亿做城市介入和环境修复,为使水质保持净洁我们修建六公里的地下管道,使整个生态系统循环发展。

在此期间湿地的水质明显改善,整个湿地的植物得以修复,鸟类从70种增加到100多种,这个项目得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赞赏,授予我们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国家海洋局也授予我们部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学术和民间机构研究生态环保的基地。

为强化这一生态环保主题,我们又在欢乐海岸投资做一台水秀,采用世界先进的3D水雾技术,每天上演一场,体现主题故事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人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需求和愿望,这两个中心的结合就体现了华侨城在主题产品创造当中的责任意识,我们很好的表达对于生态环境理念的宣扬,这种努力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这个区域内的开放空间里面的所有商业都有非常好的经营业绩,现在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的城市客厅。

第二是创新意识,服务业从本质上说是与人方便于己有利的行业,服务业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有需求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会获得超额效益。

不同于制造业的批量化生产,服务业生产创造个性化,表现为在标准化服务流程上的个性化服务。华侨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归纳为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这是我们商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定位是优质生活的创想家,目标是提供优质生产产品,要做一个创想家就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所以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成立旅游研究院、产品策划中心、旅游科技公司、策划公司、LOFT创意元曲等等,我们用创想文化推动创新,使华侨城渗透着责任意识的产品,获得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创想文化的结果是华侨城生态环保理念的理解与突破,逐渐走向多元多功能的主题,增加效益并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第三是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是华侨城商业文化的基础,华侨城从事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我们的口号是“品质华侨城、幸福千万家”,这个口号渗透着企业长期以来对产品品质与文化品质的追求。

华侨城的精品意识可以从很多细小环节体现,我们最早的时候做锦绣中华项目万里长城,我们可以做水面、可以做画、可以做土堆,我们却选择最复杂最有效果的方式,当时我们在一个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在长城脚下的村子建砖窑来烧制灰色小砖,一公里的微缩景点,使用500万块小砖。这种追求品质关注细节的品质我们代代传承。

在房地产项目,我们同样贯穿的思想就是精品,我们把旅游主题化的手法运用到房地产的开发里面,用主题手法塑造独特的主题社区,并且规划一文化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我们诠释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精品意识体现我们对资源、劳动、消费者的用心,也是服务业以人为本的体现,也带来相当高的商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