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4 23:35:15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篇1

[关键词]新生入园;生活教育;无痕教育

开学第一个月,我发现了几位比较特别而又典型的幼儿,通过我细心地观察和了解,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时地进行有效引导,让他们在各种活动的磨合中进一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以后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一、正确引导,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观察对象:张钰涛,胆小、爱哭泣。刚进班时,他哭得很伤心,并发现他有喜欢摸大人手臂的习惯。

措施:告诉他这样做不是好习惯,并让他向不哭的孩子学习,与此同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跟他谈心,聊一聊家人,在户外活动时鼓励他与同伴一起玩,一有进步就表扬。有时他一个人哭我也不去打扰他,就让他哭一阵,如果去安慰反而令他哭得更加伤心。经过三个星期的“特别关照”,“涛声”终于变笑声了。

分析:刚进小班的幼儿,由于离开家人,来到新的环境感到陌生,产生哭闹的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这时教师要表现出更多的爱心,用不同方法对待不同的幼儿,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幼儿慢慢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慢慢地改变自己,从而融入到新的集体之中,这是小班入学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少些关注,给幼儿尝试学习的机会

观察对象:何程宇,胆大、爱尝试。午饭吃完后,大家洗手后来到毛巾架旁擦手,何程宇也在其中。可擦完手后他并没有离开,而是在那里继续转来转去,忽然毛巾架的两脚分开一下子塌了下来。这时的他赶紧抱着毛巾架,旁边的幼儿也跟上来想把毛巾架扶好,坚持了一阵他似乎懂得了其中的奥秘,一边扶着一边指挥着其他的幼儿。经过他和大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毛巾架扶起来了。

措施:那时的我就站在一旁悄悄地看着事情的变化,并没有上前去帮忙,目的就是想看看他们将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分析:不要小看这群刚上小班的孩子,其实他们今天表现得很出色。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之下把倒塌的毛巾架扶起来,如果是在家里说不定这群孩子就失去这样一个机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置之不理”,观察是一个最好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还能发现聪明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用人所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观察对象:平蕊,大方、爱表现。平蕊是班上的大姐大,进班时就表现出这一特征。徐季铖、徐芮琪和她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来到班上他们自然地玩在一起,另外,经常看到她照顾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场景。课上她非常专注听讲,模仿小动物她是学得最好最快的一个,而且节奏感很强。

措施:我们两位老师先是在班上表扬她,让她有成就感,增强她的自信心,加之别的幼儿又对她有好感,于是我利用这样一个有利条件,让她到前面来做小老师,效果非常好。

分析:有时老师的示范已经不能带给幼儿新鲜感,这时让有能力的幼儿来充当一下小老师,既能让幼儿学的更认真,也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动作,应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尽量发挥孩子的主导地位,让他们学的更轻松愉快是我们做老师最愿意看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提拔,无论在课上或其它的活动中,她都能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四、保留空间,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

观察对象:周李琪,散漫、爱自由。下午吃点心时间,孩子们陆陆续续吃完回到座位上,只有周李琪没有回来。她还在毛巾架那儿摸着毛巾,就是不想坐到自己位置上,这一个月里她经常这样。一次,其他幼儿都从卫生间回到了教室里,她仍在卫生间玩水,我并没有叫她回来,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过了一会儿,门被风一吹关上了,她却没有办法打开。我来到窗口观察,她正努力地想要出来。

措施:如果是以前我会把门打开,然后找她谈话,这样事情就结束了。今天的事情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她自己想办法出来,因为我们两个小班是合用一个卫生间,在我的启发之下她顺利的从另外一个门出来了。

分析:孩子还小,不会分析问题,她会认定是从这个门进还是要从这个门出,通过我的启发让她有了新的突破口,这对她在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会有一点启示。从另外的层面来讲,还有助于帮她改掉自由散漫的习惯,就像掉队迷路的小羊,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有所觉悟。

生活教育篇2

关键词:游戏、生活、环境创设、游戏模式、游戏情节

幼儿园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生活化,让幼儿在游戏中交往、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生活,从而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不断地提升,真正做到了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一、环境创设――社区的缩影

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游戏,快乐生活,从而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

(1)精心布置,将社区“搬”进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我们总是将社区中一些熟悉的环境“搬”到游戏区中。例如,在小班的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就将幼儿最熟悉的家,以及经常接触到的理发店、小吃店等,“搬”进教室,并以幼儿熟悉的名字命名,当幼儿看到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去的理发店、小吃店居然在教室里也出现了,特别兴奋,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2)与时俱进,及时增添新的游戏内容。幼儿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应敏锐地洞悉哪些是幼儿所喜欢的、特别关注的。同时不断创设新奇的游戏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家长等所提供的材料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在生活中受教育。

二、游戏模式――家庭的合作

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都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幼儿主动选择游戏角色、进而分工合作,并且自己赚钱自己花。而经过不断探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游戏模式,现在主要采用家庭合作式的游戏模式。以一组为一个家庭,一个班6个家庭形成一个幸福小区,幼儿在游戏时就像回到自己家,使游戏更具生活化。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新的游戏模式中,每个家庭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根据幼儿的意愿,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主要负责去一些营业性的场所工作赚钱,并且在游戏中做到不轻易擅离职守。爷爷奶奶们相对比较自由一些,可以带着宝宝去邻居家串门、去小吃店吃好吃的、也可以去理发店理发等等,更可以将宝宝送到“幼儿园”自己去加工坊赚钱。作为宝宝要听从安排,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活动。

(2)银行存折,共同使用。在以前的游戏中,我们是采用一人一本存折,幼儿自己赚钱自己花,也就是说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而经过改进后我们采用一个家庭一本存折的形式,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花。这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只知道赚钱不会花钱,有的幼儿只知道花钱不会去赚钱,于是这两类幼儿间就会出现矛盾。但是别以为幼儿都还小,不会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协商,最后赚钱的幼儿会督促花钱的幼儿少花钱,并要求他也去赚钱,从而使存折在互相监督中得到合理地使用。

三、游戏情节――生活的再现

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发生的事情再现到游戏中。可以说幼儿的游戏情节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生活的再现。

(1)游戏再现生活。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游戏情节往往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正好跟幼儿讨论了如果发生火灾应该怎么办,并进行了防灾演习。于是在一次的游戏中,幼儿正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睿睿小朋友大喊“着火啦,着火啦。”很多幼儿很快就反映过来,马上用手捂着口鼻弯着腰,沿着墙壁逃出娃娃家,而扬扬则摇身一变变成消防员,正对着娃娃家十分卖力地灭火。虽然这是一件突发事件,但这也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反映,也使得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手段,交流分享经验,扩大并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游戏话题。

(2)游戏创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实生活是自主性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生活教育篇3

案例:笔者曾带见习学生随一个中班到附近社区找标志。一路上。教师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引导幼儿发现“哪些地方有标志”,讨论“这个标志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进入一个居民小区,看到道旁竖着一个禁鸣标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标志上的喇叭和一道斜杠。告诉幼儿:“这是禁鸣标志,意思是汽车经过这里不能按喇叭。”这时一辆小轿车从小区里面驶出,按着喇叭,堂而皇之地过去了。对此,教师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幼儿也没有发问。继续往里走,在一栋居民楼后面的过道上,看到一个禁停标志,教师又告诉幼儿:“这是禁停标志,意思是这里不准停汽车。”然而,对于标志牌旁停着的几辆车,教师却未表示任何态度……

案例中反映出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活老师”,幼儿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在案例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幼儿走入“大社会”去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标志,包括其形状及所表示的意思,然而我们不能说这些生活经验是“活生生”的。真正“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是:在有禁鸣标志的地方有汽车在鸣喇叭,在有禁停标志的地方停着不该停的车辆。教师为何会忽视“活生生”的真正的生活,而只将注意力放在符号上呢?陶行知曾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那么,幼儿走进“大社会”,面对这样一些似乎是不好的社会现象,会受到怎样的教育呢?如果不回避生活中“活生生”的不好的现象,那教育又该如何面对?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生活教育”理论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尝试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梳理、辨析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一、“生活”:“生活经验”及“经验生活”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生活”作了如下解释:生活是“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生活”是“生活经验”。但杜威同时也强调“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杜威也主张“生活是生长”,生活是“经验生活”。

陶行知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陶行知的“生活”观强调“有生命的东西”“在环境中”“生生不已”。“有生命的东西”意味着生活中的主体具有能动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中”意味着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生生不已”意味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生长,而社会生活也因此得以不断改造。

总结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什么是生活”作如下概括:生活是个体或种族的经验,即“生活经验”;更是实际生活的过程,是“正在上演”,是“经验生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不断生长、自我更新,个体或种族的经验不断成为生长的新起点或是促进生长的工具。生命自生至死的过程是绵延的,“生活经验”是生命之旅的串串足迹,而“经验生活”才是生活的本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带着幼儿到社区中找标志(交通标志),了解标志的形状、颜色等特征以及标志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回幼儿园画出标志),这里教师关注的标志仅是物化了的生活经验,是社会生活的工具。如若以为这样做便是生活教育,那么就会陷入只关注“生活经验”而不问该“生活经验”的“存在意义”的误区。理解标志的意义不光是要了解标志作为“生活经验”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要询问标志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标志一经设置,便会与社会生活中的人相遇,或者说入便会与之“打交道”,人在领悟标志意义的基础上会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作出技术性筹划并“施为”。从“经验生活”的视角看标志,尚需关注标志究竟如何与人发生关系,人在标志的规约面前究竟是遵守还是悖逆。倘若标志未能在社会生活中显现其事先筹划的意义,则需要反思:某处设标志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根据标志设置的实际效果作调整?怎么调整?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正是实际生活展开的过程。儿童要真正参与这样的实际生活,方能获得有关标志的真正有益的经验。而案例中的做法看似幼儿在生活中获取经验,实际并没有真正介入生活。幼儿获得的有关标志的经验是静态的、死的,这和从书本中、图片中获得符号性的经验并无差别。

二、“生活”与“教育”:“传递”抑或“创生”

“生活”对个人而言是实践、是生长,对社会而言是在自我更新中不断延续。“教育”承担着促进个人生长并延续社会生活的责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进行了新的阐释:“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认为不应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学校应成为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取经验、发现经验意义的地方。“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而“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这便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自1918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演讲《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首次提出“生活教育”后的二十几年中,对于“生活教育”的内涵有过多次阐释和补充。陶行知一开始的“生活教育”思想主要承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经过1927年开始的“生活教育运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

改变。1930年,在晓庄学校3年实验基础上,陶行知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即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生活即教育”,归根结底,“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同样,“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在这里也翻了半个筋斗,即“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致的,但具体实施是不同的。陶行知主张教育不是和社会生活发生关联,而应真正投入到社会生活的改造中,“生活之变化才是教育之变化”。今日所过的是改造生活的生活,那么儿童接受的便是改造生活的教育,便是发明生活工具、是创造的教育。杜威所考虑的是改造学校中学生(被动、静听)的生活,使之成为儿童真正的生活,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会倾向,为“明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和杜威的分歧实际上在于对“什么是真正的儿童生活”的理解。

对照陶行知和杜威的儿童生活观,无论是“真实”的生活还是“游戏”的、“重演”的生活。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儿童都在过着一种生产性的、建设性的生活,是“创生”的生活,而非“奴性”的生活。前者在成人看来是“真实”的生活,在儿童那里却未尝不是“游戏”的,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状态而非外部表现;后者在成人看来是“游戏的”生活,在儿童那里却一定也是真实的。同样以培养有生产性的完整人格的儿童为目标,在不同的时代,教育为儿童组织的生活是各不相同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借助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游戏意在使儿童超越当时德国压制、严苛的社区生活的伦理原则,而具有自由、合作的人格倾向;杜威学校以“重演”家庭生活和邻里生活为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因为“今天美国的社会条件肯定有了足够的改变和足够的进步”,因而可以使幼儿园活动“较之福禄贝尔的信徒们所做的更加自然、更加直接和真实地表现当时的生活”;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中贯彻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让儿童在与成人共同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是因为当时成人的社会生活正是在筚路蓝缕中创造,一如“原始的生活”,那么,儿童参与真实的生活便自然满足了他们交流、探究、建造、表现等本能需要。在创造生活中培养创造的一代新人,有创造性人格的社会成员形成合理、进步、丰富的社会生活,如此循环往复,便真正体现了陶行知所说的:“先要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才能做到‘教育即生活”’

在案例中,生活“正在上演”的是有些标志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发挥实际效用,形同虚设。幼儿真正经历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生活,这样的社会生活正在给幼儿提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旁观者的态度,但教师对此并未加以关注。这是案例呈现的“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又一实践误区,即忽略了生活的本性是生长、更新。无论“教育即生活”还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应是创新的生活,教育也是创生的教育。只做生活的看客,而不去干预、指导生活,便是陷入了僵死的生活,陷入了没有反思的生活,这也意味着放弃了教育对生活的自我更新所应承担的责任。假如案例中教师对“正在上演”的真实生活的忽视正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态度的无意识表露,而教师的这一态度又确实给幼儿提供了模仿的对象,那么,长此以往,幼儿就可能习得“看客”的社会倾向,这也是“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

三、今天的“生活”及“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篇4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原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这一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新课标却做了重大的修订: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如在《我是学校的小主人》教学中,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该怎样做,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应该怎么做才是“称职”的小主人,讨论完分组汇报。结果学生例举了校园生中活存在的主人公现象例如,作为校园的小主人,见了地面上有垃圾会及时捡起来放进垃圾池,让校园保持干净整洁;看到低年级小同学追逐打闹或做危险性游戏会及时制止,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影响学习;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没有了以往道德的说教、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灌输,通过学生相互的发言、影响和启发,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近距离的通道,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有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交际和活动能力是小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的能力,因此,学习每一单元,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挖掘能力发展点。 

如在学习《寻访“三孔”》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自己独立动手或者合作收集关于“三孔”文史资料、历史典故、故事传说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导游,向班里的“小游客们”介绍“三孔”。

       2.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旨在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阅读、理解文本。在学生已有体会的基础上,必然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学习是苦还是乐?》,在“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探究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案例会使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了教学育人和生活育人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感受到德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生活教育篇5

一、德育教育观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他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我校倡导德育工作者要放下“为师”的架子,摈弃专制,发扬民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力求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力求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真正达到教育的民主。

二、德育目标的生活化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而我校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德育目标的拟订中努力做到“三个关注”,即:①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③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决定着我们教育工作的方向。

三、德育制度生活化

1.完善班主任的考核制度

对班主任的考核来自几方面:除了德育处制定量化考核办法,旨在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的指标考核外,同时吸收学生参与对班主任的考核,使之更加全面、真实。而且还加入了班主任的自我考评和自我改进。并且每月把学校和学生对班主任的考核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以便其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2.认真实行班主任例会制度

加强了班主任每月两次的例会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每次例会都要根据当前的工作任务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如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家长会的主持、品德评语的撰写、心理咨询方法、阶段性工作的自查等,并选择经验丰富有理论修养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担任主讲,从整体上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3.建立班主任工作学习制度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德育行家。为此,我校聘请了校内外优秀班主任和教育专家来校讲学,还投入大量资金和提供学习机会供老师们外出学习、交流、听讲座。仅去年一年德育处共召开班主任会13次,班级工作交流6次,班级工作自评4次,班队活动课交流12节,养成教育主题班队3节,论文和方案的评选活动2次,外出学习人员达到28人次。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同时,还要随时把班主任平时积累的教育案例、经验体会、讲话稿收集和整理起来,编写成册(目前我校的《今日教育》专版和《教育人生》以及《精彩课堂 美丽人生》三本教育成果,得到了泉州市教科院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4.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应该多一点自,更多的体现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德育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活动方式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和生活接轨。

四、德育活动形式生活化

没有情感体验的德育课程,必将是空洞和缺乏生机活力的。我校注意寓教育于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中,活动力求尊重学校实情、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当前热门、紧抓教育弱点,让学生在乐中求知、求真、求善、求美。

五、德育工作评价生活化

我校对教师、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评价考核,着重看效率的评估而不是工作量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价着重看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只强调行为的约束,以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发展为着眼点,积极倡导始终加分、激励评价、爱心评价和发展评价等方法。

六、德育环境生活化

1.重视教育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布置的长廊,构思巧妙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校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建设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学校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自我教育。(学校的宣传标语、班级名片等)力求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文化的气息。

2.注重教育空间的延伸

生活教育篇6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体育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和幼儿的生活需要来开展。将幼儿感兴趣的和喜爱的生活内容纳入到幼儿的体育教学中来。

(一)选择生活中的情节

体育活动的开展并非需要多么强大的理论或是优良的环境作支撑,恰恰相反的是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和经历往往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学生平时的生活情节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例如我们可以以目前幼儿热衷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为出发点,让学生玩狼爪羊的游戏或是将“小羊运动会会”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幼儿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令教学活动得以很好的开展,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进课堂教学中来,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并自觉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二)选择生活中的角色

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并非要僵硬的执行教学命令,完成教学目标,而是可以让教学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幼儿更加的热爱这门课程。幼儿大多有着一种英雄情结。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开展上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上出发,选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体育角色,让孩子去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跑步时,我们可以引进刘翔的角色,开展“我是小刘翔”活动,评出跑得最快的孩子为“快乐之星”,这样使得幼儿在进行跑步活动时可以更加的用心,也更加的努力,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活动方式游戏化

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生活中,有极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体育的教学也包含在极为丰富的肢体动作,但是若是老师只是一味的将此呆板、固化,便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主观上排斥这一课程的开展。所以说,将这些单板的、僵化的动作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用体育游戏来进行体育锻炼,既满足的课程的需要,又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得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并且通过经验探索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才是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而且在游戏中。,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不仅有助于组织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积极的、高涨的学习态度。就像是在教学时,我们被还可以设计如《欢乐出行》的情节:先是告诉孩子们今天玩“郊游、露营”的游戏,先是让孩子们在林间嬉戏,然后组织孩子去搬运纱帐,搭建帐篷,让孩子们在其内休息。与此同时也应明确游戏的环节,先是要让孩子进行热身运动,以防出现拉伤等伤害,然后要对其游戏中的动作进行设计,以先易后难为设计原则,让孩子一点一点强化运动技能,老是在一旁进行适当的调控,帮助孩子进行肢体的舒展和进行保护。这样不仅有利于开展教学,而且这种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体意识,令孩子有很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

三、环境创设辅助化

生活教育篇7

关键词:

目前,我们不少独生子女任性娇宠,自己能做的事情几乎都被成人包办、代替了,他们虽然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动手做的事情感兴趣,但由于成人剥夺了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和正确的引导、鼓励,使他们失去了在成长过程中本应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抹杀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还给幼儿生活的空间,为他们学会生活创造更广阔更美好的天地。

一、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积累幼儿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生活能力

     1、在互动的环境中进行

     即注重“家庭式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寄宿制现有的设施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自我服务、体验独立的机会,为幼儿设计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环境,如:开辟“娃娃餐厅”, “餐厅”操作窗口50公分高,适合幼儿自助餐时自己选用。此外,还特别注重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己动手实践的环境,例:自己如厕的小马桶,自己刷牙、洗脸的台盆等。让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更自由地与环境互动,从而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会生活。

   2、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

   即改变以往由教师统一盛饭菜、统一剥壳、皮变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改变以往有保育员整理变孩子自己叠被、衣、袜、手帕。在这些真实的环境中,孩子的生活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感知、巩固生活经验

     1、在游戏选择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混合游戏区有这样一个“系鞋带”内容,老师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层次:给娃娃梳辫子(打结);第二层次:我是小小包装员(打蝴蝶结);第三次层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模拟的鞋上系鞋带)。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内容。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操作和选择,使大班幼儿中能力较差的孩子和小班幼儿能力较强的孩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游戏操作中积累生活经验

     请看一幅幼儿生活实践活动的画面:

     中班孩子在实施“在秋天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利用家长资源,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榨汁机、削皮机放在混龄区域游戏内,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点:

     宁宁:天天的苹果最好削。

     小钦:削皮机削苹果很快的,我妈妈是用刀削苹果的,比削皮机慢。

     从以上可以说明:动手操作与同伴交流很重要,它使幼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分享忆个体的经验,尝试新的方法,获得新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也可以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3、在游戏反复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化巩固在整个实践教育活动中十分关键,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儿年龄小,行为容易出现反复,因此,通过开展“烧烤小吃一条街”活动,在“大娘水饺”的游戏中,让幼儿反复使用筷子、调羹;在“河幼小店”的游戏中,通过包装盒,幼儿学打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的技能;在“老牌羊肉馆”的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倒水、端茶、强化巩固正确使用餐具的技能,同时渗透文明的礼仪:礼貌招呼、大方应答等,使幼儿尽快尽早地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在学习活动中建构、提升幼儿生活经验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可以置身于主题活动的背景中与学习活动整合起来,并在主题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主题活动“我自己”实施过程中,中班的几个小朋友对贴在橱窗里的菜谱发生了兴趣,私下议论“今天吃什么菜,什么菜有营养”等问题。老师抓住了幼儿这个兴趣点,预设了《我设计的菜谱》活动,通过小朋友与爸爸、妈妈一起设计菜谱,使幼儿知道均衡营养的重要性,体验了什么是良好的饮食习惯,积累了健康的生活经验。又如在主题活动《马路边》、老师设计了《过马路》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交通规则、了解安全常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建构、提升了生活经验。

四、显现开放性办园特色,利用社区资源将生活教育融入社会

     我园地处本镇较为热闹繁华的位置,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开放式”办园思想为指导,在“二期课改”倡导的“构建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的理念引领下,幼儿园给“开放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将零星的、不完全的变为有目的、有计划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的内容,并建立了运行的基本框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热爱生活。

     1、亲身体验,使幼儿积累文明生活的经验

     教师定期带领幼儿参加社区活动,比如:社区的庆祝三八妇女节演出,九九重阳节“我为爷爷奶奶敲敲背”活动,街上“我为卫生城镇出份力”等宣传活动。在每次的大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幼儿逐步积累对公共生活规范的认识和经验。如:春秋带孩子参加集体外出活动,幼儿在游玩、购物的过程中,生活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去饭店”活动,孩子们在享受服务员的优良服务的同时,体验到了现代生活文明用餐的礼仪。

     2、投入活动,使幼儿感受共同生活的乐趣

     请看一连串有意义的活动:师生来到了三河口武警中队,幼儿与武警叔叔一起学做小兵;去农村稻田挖野菜、野餐,感受生活的无穷乐趣,并在“采葡萄”、“拾稻穗”、“农家小站”活动中感受乡村野趣、体验农家生活;请社区孤老来幼儿园与小朋友共度重阳节,使孩子从情感上体验浓浓的祖孙情。

五、尊重幼儿生活习惯的个别化,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所以,在开展生活活动教育时,切忌“一刀切”的做法,正如《指南》中指出的那样:开展“生活教育”应考虑到幼儿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体质等差异情况。在对待一些比较特殊的幼儿,教师给予他们更细致入微的呵护和照顾,在教育案例“我不想……”中,老师关注了幼儿的差异,加强了个别幼儿的关心和指导,使因不习惯幼儿园的厕所而不想上幼儿园垚垚的变得愿意与同伴一起入厕了。

     六、崇尚现代生活理念,提高生活情趣,家园共育,同步发展

     1、注重了家园工作的多样性

     幼儿园在门口橱窗设置了家长信息栏,每月一期,设有“早教手拉手、宝宝爱老师、每月好宝贝、周周食谱”等栏目,分别有家委会成员、教师、行政共同参与约稿。并设有每学期2——3次的家长开放日,内容有:交流咨询、观摩活动、亲子游戏、家教培训等。

     2、注重了家园工作的互动性

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班级的教育动态,激发幼儿多与家长交流,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 的教育活动中去,是家园互动的条件。老师设计了许多家园互动的活动,以中班为列:设计了“我会用筷子”、“我最爱清洁”、“生活自理普侧”等十几个活动。

     3、注重了家园工作的参与性

生活教育篇8

一、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积累幼儿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生活能力

1、在互动的环境中进行

即注重“家庭式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寄宿制现有的设施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自我服务、体验独立的机会,为幼儿设计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环境,如:开辟“娃娃餐厅”, “餐厅”操作窗口50公分高,适合幼儿自助餐时自己选用。

2、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

即改变以往由教师统一盛饭菜、统一剥壳、皮变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改变以往有保育员整理变孩子自己叠被、衣、袜、手帕。在这些真实的环境中,孩子的生活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感知、巩固生活经验

1、在游戏选择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混合游戏区有这样一个“系鞋带”内容,老师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层次:给娃娃梳辫子(打结);第二层次:我是小小包装员(打蝴蝶结);第三次层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模拟的鞋上系鞋带)。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内容。这样能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操作和选择,使大班幼儿中能力较差的孩子和小班幼儿能力较强的孩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游戏操作中积累生活经验

请看一幅幼儿生活实践活动的画面:

中班孩子在实施“在秋天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利用家长资源,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榨汁机、削皮机放在混龄区域游戏内,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点:

宁宁:天天的苹果最好削。

小钦:削皮机削苹果很快的,我妈妈是用刀削苹果的,比削皮机慢。

从以上可以说明:动手操作与同伴交流很重要,它使幼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分享忆个体的经验,尝试新的方法,获得新的感受。

3、在游戏反复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开展“烧烤小吃一条街”活动,在“大娘水饺”的游戏中,让幼儿反复使用筷子、调羹;在“河幼小店”的游戏中,通过包装盒,幼儿学打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的技能;在“老牌羊肉馆”的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倒水、端茶、强化巩固正确使用餐具的技能,同时渗透文明的礼仪:礼貌招呼、大方应答等,使幼儿尽快尽早地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在学习活动中建构、提升幼儿生活经验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可以置身于主题活动的背景中与学习活动整合起来,并在主题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主题活动“我自己”实施过程中,中班的几个小朋友对贴在橱窗里的菜谱发生了兴趣,私下议论“今天吃什么菜,什么菜有营养”等问题。老师抓住了幼儿这个兴趣点,预设了《我设计的菜谱》活动,通过小朋友与爸爸、妈妈一起设计菜谱,使幼儿知道均衡营养的重要性,体验了什么是良好的饮食习惯,积累了健康的生活经验。又如在主题活动《马路边》、老师设计了《过马路》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交通规则、了解安全常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建构、提升了生活经验。

四、显现开放性办园特色,利用社区资源将生活教育融入社会

1、亲身体验,使幼儿积累文明生活的经验

教师定期带领幼儿参加社区活动,比如:社区的庆祝三八妇女节演出,九九重阳节“我为爷爷奶奶敲敲背”活动,街上“我为卫生城镇出份力”等宣传活动。使幼儿逐步积累对公共生活规范的认识和经验。

2、投入活动,使幼儿感受共同生活的乐趣

请看一连串有意义的活动:师生来到了三河口武警中队,幼儿与武警叔叔一起学做小兵;去农村稻田挖野菜、野餐,感受生活的无穷乐趣,并在“采葡萄”、“拾稻穗”、“农家小站”活动中感受乡村野趣、体验农家生活,使孩子从情感上体验浓浓的祖孙情。

五、尊重幼儿生活习惯的个别化,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所以,在开展生活活动教育时,切忌“一刀切”的做法,正如《指南》中指出的那样:开展“生活教育”应考虑到幼儿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体质等差异情况。在对待一些比较特殊的幼儿,教师给予他们更细致入微的呵护和照顾,在教育案例“我不想……”中,老师关注了幼儿的差异,加强了个别幼儿的关心和指导,使因不习惯幼儿园的厕所而不想上幼儿园垚垚的变得愿意与同伴一起入厕了。

六、崇尚现代生活理念,提高生活情趣,家园共育,同步发展

1、注重了家园工作的多样性

幼儿园在门口橱窗设置了家长信息栏,每月一期,设有“早教手拉手、宝宝爱老师、每月好宝贝、周周食谱”等栏目,分别有家委会成员、教师、行政共同参与约稿。并设有每学期2—3次的家长开放日,内容有:交流咨询、观摩活动、亲子游戏、家教培训等。

2、注重了家园工作的互动性

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班级的教育动态,老师设计了许多家园互动的活动,以中班为列:设计了“我会用筷子”、“我最爱清洁”、“生活自理普侧”等十几个活动。

3、注重了家园工作的参与性

生活教育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生活;生存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学业上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阅历不断扩展及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有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将会导致心理障碍等人格缺陷的产生。国内知名教育家罗崇敏教授结合国内教育经验后提出了一个教育概念———“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总让人触目惊心。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中学生竟然占样本总数的20.4%,究其原因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习惯于各种享受,不懂得什么是挫折,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打击;他们不懂感恩之道、生存之理;他们对生命漠视,不敢直面困难……那么如何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素材,对学生进行“生物与人文修养”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

1意识到生命的伟大,珍爱生命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能够自觉地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并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来[5]。生命素材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重要性,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和“体内受精过程”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课件生动地展示精卵的发生,精卵的结合以及胚胎的发育,学生对此内容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类话题偏偏又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禁忌”的,于是教学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好奇心入手,既满足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让敬畏生命深入人心。正常情况下女性一个月只产出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的存活时间仅仅几个小时而已,虽说男性多,但由于受精过程中所发生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等影响,最终只有一个有机会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当然,这个也需是“亿里挑一”,历经千辛万苦,最后以最优秀的姿态,赢得这个生命的奖杯。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还会时刻遇到障碍和困难,直至母亲的分娩。敢问,生命来得容易吗?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此同时,插播一些反面教育的图片、事例,如自杀、酒驾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个人的生命,去爱戴生他养他的父母。又例如,讲“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每个人虽然有99.9%以上的基因都相同,但有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性则决定了我们的独特性。[2]茫茫人海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你,每个你都是绝对的独一无二,所以小草不必羡慕乔木的高大,乔木不必嫉妒鲜花的美丽,只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这个社会必有你的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拥有生命的美。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为荣,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生命的伟大,从而去感恩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2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福建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并体现“生命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利用,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利用生活的经验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懂得正确的生活之道。例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聚氰胺假奶粉事件”,引导思考,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蒙混过关”?既能巩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也能触动同学们对受害儿童的怜悯之心。例如,学习“激素调节”这一节时,组织学生对周边人群展开调查,统计糖尿病的犯病概率及分布年龄,让学生主动发现糖尿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引起学生思考,讨论糖尿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没有关系,如何防治等问题。例如,学习“酶的作用和本质”时,介绍加酶洗衣粉该如何使用以及功能所在,还有“粉”在餐饮业中的作用。又例如,进行“免疫调节”教学时,把“艾滋病”作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危害;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艾滋病的防治研究进展;4)面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我们能够做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渗透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4]。明白生物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可见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总之,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掌握更高的生活技能,提高更强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3正视生存的道理,学会生存

“美丽中国”,十报告第一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那么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视生存之道,学会生存,也是生物学教师的中国梦。例如在进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授课时,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播放“低碳生活”“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及“土地荒漠化”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辨析、反思,使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学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时,向学生讲授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原本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乱排废气、废水、乱丢废弃物品,以致环境大受污染,影响桦尺蠖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明白“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人类的随意破坏、干扰,将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适时播放一些地球上动植物间较为奇特的生存方式。在《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三年,达尔文就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兰花借助昆虫传粉的各种器官》,达尔文在书中惊叹兰花繁殖系统途径的“无与伦比”和“几乎尽善尽美”[1]。如杏黄兜兰是我国云南特有的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它具有拖鞋样式的唇瓣,这样造型奇特的花朵其实是为了诱骗传粉而专门设置的陷阱。同时,为了防止“拖鞋”积水,兜兰还进化出像房子一样的结构———中萼片。兜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蜜蜂,但其花瓣表面甚滑,一不小心,就跌落“拖鞋”里,而蜜蜂无论如何挣扎,也不能够从中逃脱,只能通过一个狭窄的传粉通道爬出来,而经历这一过程时,蜜蜂也就完成了伟大的授粉任务。所以像兜兰诱人的香味,拖鞋似的唇瓣,房子一样的中萼片,狭窄的传粉通道……这些都是在长期的遗传变异和生存斗争中进化而来的。又如传粉昆虫的特殊口器,龙血树的特殊构造等事例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明白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先学会并努力地去适应生存环境,并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永远遵循的不二法则。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4]。环境的好与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事,生活方式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3]。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强化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势在必行。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如果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能用专业知识唤起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解决生活的问题,提高生存的意识,也是生物学教师备感荣幸并能体现其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联系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由来,认识自然界物种的生存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并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程瑾.达尔文的猜想[J].科学世界,2009(8):14.

[2]罗燕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39-40.

[3]朱国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3,38(6):15-16.

[4]裘圆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59-60,66-67.

生活教育篇10

一、完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长征小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整合、拓展与开发,逐步建立了“生活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并努力把“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渗透到课程的具体实施中。

1.思路、构建

(1)三个目标

“三个目标”,即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高品质地提升地方课程,高品位地构建校本课程,以创建与个性共生的“生活教育”课程文化。

(2)两个特点

两个特点:一是“以生为本”――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教育”课程;二是“和而不同”――兼顾课程共性、个性和多样性,以建立动态发展、立体多元的学校课程文化。

(3)三条路径

三条路径:一是基础课程,即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课程的教学,以全面构建“课前调查,走进生活――课中参与,体验生活――课后拓展,回归生活”的“生活教育”课堂模式。二是拓展课程,即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找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最佳契合点,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各个学科的拓展点为:语文学科――生活作文,英语学科――口语表达,科学学科――科技发明,综合实践――玩的学问,等等)。三是创新课程:即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而奠定基础,主要包括生活与理财、生活与习惯、生命理解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等。长征小学主要以上述三条路径为基本纬线,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基本经线,最终逐步构建“生活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具体实施

(1)引生活之源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家庭中和社会上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与创造生活;再把“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生活作文”的理念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摄取生活材料”和“产生写作激情”等写作的基本条件,从而使写作水到渠成。

(2)在“玩”中感受

长征小学将综合实践课的主题确立为“玩”的学问,具体有三点。一是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课,依据“对接生活、玩中探究”的实践原则,从生活中寻找“玩”的主题。例如,制作蛋壳工艺品等。二是每月一次的“校园行知节”,涵盖所有的学科和主题活动,以“玩”为核心,让学生“教学做合一,手脑身兼融”。三是由班级家委会组织开展的校外实践活动,并已初步探索出七大类课程内容。

(3)提升幸福指数

长征小学开设了以“绳随心动,精彩有我”为主题的跳绳课。具体有三点: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将跳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二是用好40分钟的大课外活动时间,巩固旧花样,创编新动作,旨在将跳绳教学引向深入;三是搭建展示的平台(例如,举行校园跳绳节),以检验各级部花样跳绳的阶段性成果。

(4)增长人生智慧

长征小学开设理财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习一些消费、保险、储蓄、债券、股票和基金等理财知识,最终树立他们正确的理财观。在研发理财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积累――编写――交流――实践――反思――改进――充实”的修改过程。例如,在《生活与理财》这一校本教材中,涉及基金、股票等知识,于是,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行业资源,以使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专业性更强的理财知识。另外,学校搭建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各种消费场所(例如,菜市场、超市等),借助“红领巾小银行”和“学校希望基金”等初步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5)培养良好习惯

长征小学的校本教材《生活习惯养成指导手册》,每课由“问题采访”“情景再现”“生活采集”“行为导航”“实践乐园”和“习惯儿歌”等六部分组成。依托品德与社会课、班会课,每月聚焦一个习惯,并以“发现――明理――导行”为基本教学模式,创建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最终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

二、完善课堂构建

为了使“生活化的课堂”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我们编写了学科教学“生活指导手册”,并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融为一体,以构建“课前调查,走进生活;课中参与,体验生活;课后拓展,回归生活”的生活化课堂模式。

1.课前走进生活,“做”中先学

为了使预习真正起到课前导学的作用,我们制定了翔实、可行的课前预习要求,并将“看、说、想、写”有机结合,以便引导学生在“做”中先学,从而为后续的“再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数学学科的“学案导学”,教师借助文本及例题,精心设计导学提纲,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文本,推导算理,并进行实践操作,最终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课上体验生活,“做”中再学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再”学的精髓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围绕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究,并做到敢于质疑、勇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课堂研讨的习惯。在这一环节,我们倡导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即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当小老师,既给同学讲解,又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后回归生活,“做”中固学

在课后,教师一般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应用中巩固和提高。例如,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作业――“每日播报”,即要求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课外阅读以及观察生活等内容相结合,并将个人的体会记录下来,然后在“每日播报”中展示。这项作业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特色教师

特色学校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因此,长征小学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并以“会生活,懂生活教育”为培训主题,打造四大模块(“魅力师者”“读书滋味”“特色研修”和“社团活动”)的教师生活课程(见图1),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感受职业幸福。

1.培训

长征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教育影视资料汇集》,既充实了学校的师德培训资源,又为“分组定位”培训提供便利。“分组定位”培训,即观影前将全体教师分成不同小组,并要求每组教师带着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影片,然后进行交流与探讨,最终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2.读书

对教师而言,读书不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每周四的下午,教师齐聚阅览室,美文朗诵、好书推荐、休闲阅读、学科教研……品一杯香茗,喝一口咖啡,赏一眼兰竹……这样,教师在身心愉悦中汲取精神营养,享受惬意生活。

3.研修

长征小学重点从备课、上课两方面开展特色研修。其中,备课模式为“四次备课”和“两次反思”,具体流程见图2。

总之,“四次备课”“两次反思”以及课前“导学案”的设计,既有效促进教师潜心研读文本、用心研究学生和精心研磨细节,又使备课更加富有个人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4.社团

为了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长征小学积极开展唱歌、有氧运动、书画、烹饪等社团活动,既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又创造生活化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