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30 15:47:32

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新模式 自主性 创造性

一、引言

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下,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师所能传授的远远无法同网络上的知识量相比。学生也不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而要掌握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发挥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来创生出新的知识。传统的单纯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迎合当今社会对人材培养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思潮的历史演变,从“以教代学”―“以教导学”―“先教后学”―“变教为学”之蜕变,其间凸显的表象是教与学双方在课堂时间利用率上的变化,即从“全师型”到“全生型”的演进,从“教师包讲”到“学生自治”的出新。“对分课堂” 便是在这样的教学思潮的演变中应运而生,此外,“对分课堂”是在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的支撑下,融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中国化”“本土化”的教学新模式。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阐释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所提出的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

对分课堂将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清晰的环节,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为学生课后深入学习扫除障碍;学生课后需要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个性化深入学习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是学生创造力培养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下次课学生展开讨论(Discussion),根据学生自学和思考的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为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和全班讨论三个环节。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其最关键的特征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下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实现“隔堂对分”;有时根据学科的特点或课堂教学设计,采取“当堂对分”的形式,但仍然要强调学生需要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来进行内化吸收。

通过“对分”的形式,使学生不再是单一讲授式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转向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帮助学生通过听课、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增进了教学^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强调重模仿、记忆的语言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见解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也就是说,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纯传授式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且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当今知识激增和速衰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培养出学生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不可能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积极地从所发生的事件中寻求(甚至加强)意义的创造性过程”。目前很多研究都已表明,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要消除学生这种偏见,首先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发挥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总之,英语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应是一种“产出性学习”。

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对我国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四、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其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是知识的主要框架及其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不必事无巨细地把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去学会如何学习应该学的知识,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课后内化和下次讨论的过程直接相关,学生如果不认真听课的话,后续的学习过程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在接受了教师所讲解的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并课后将此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之后,每个学生需要带着课下自己学习的成果来参加下次课堂讨论。在有准备的讨论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自信地阐述自己的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课堂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得到改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避免学生为了考试分数在临考前抱佛脚,考后迅速遗忘的现象。

总之,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本着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创生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提高,这符合当今学习化社会对人材培养的准则。

参考文献:

[1]Candy,P.Self 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M].California:Jossey_Bass,1991.

[2]Spior,R.J.et al..Construc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 text: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Ill-structured Domain[A],1991.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4]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5]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6]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7]潘涌.新中国课堂教学思潮的跨世纪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8]余请称,许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

对分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对分课堂;医用化学;教学实践

高校开展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课上完成理论知识讲授,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使教师深化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1.1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及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来的,通过将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核心观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其特点是突出课堂中学生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部分,即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层次变革,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1]。

1.2对分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协调课堂学习时间的优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错开,使学生有一周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安排,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学生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分课堂不同于讨论课堂。讨论课堂主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需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充分预习很难实现。同时讨论课堂讨论时间居多,讲授时间较少,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概念、框架以及学习重点进行讲授,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学生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效进行吸收与内化,在后续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阶段性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1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上被动听课、记录,缺少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应试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学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医用化学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3]。目前,医学理论课时逐渐被压缩,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变化快,而教学又要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提升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2优化医用化学教学的策略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翻转课堂与慕课得到了普遍关注。前者主要是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随后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自控能力。同时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课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好资源掌控能力及技术,但因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双重压力,翻转课堂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后者则是通过互联网对课堂进行虚拟构建,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规模庞大且开放程度高。然而,慕课规模过大,很难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该模式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制作工作,还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服务作为后台支撑,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4]。对分课堂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资金投入较少,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对分课堂不仅汲取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精髓,还结合了研究、讨论、参与以及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并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每个专业对该课程有特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3.1对分课堂实施步骤与过程

(1)实施步骤:医用化学课程共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32学时。其中理论课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学时,每学时为50min。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周在班级内部设立8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内发言人和组长。要求每组有3~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其担任该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或组长。因每周只进行2次课,且课程间隔时间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大、小两个交流讨论环节。周一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此时教师安排1学时时间让学生就上周授课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一起分析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各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1学时则由教师讲授新课程知识的概念、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后进行课本阅读和资料查找,进而吸收、内化。教师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为下次课堂分组讨论做充分准备。周三开展小交流讨论环节,因学习的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问较少,所以教师安排1/3的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一起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分析解决小组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安排另外2/3的课堂时间进行新知识讲解,在下周一再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2)实施过程:开课之初,教师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教师课上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和笔记记录,有目的地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复习,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以备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20~40min,主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回顾、重点掌握、难点解析等分享见解、展示个性、开阔视野以及锻炼合作能力等。交流讨论环节主要为组内、组间、全班交流,教师抽查提问,各组代表提问,展示作业及教师进行总结,等等。

3.2对分课堂教学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促进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业布置应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准备小部分综合性强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为下次讨论提供素材[5]。课堂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促进组间、组内的互助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着重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为8次作业,每次作业的最高得分为2分,主动提问与积极回答问题最高可获得8分。期末考试选择闭卷方式进行,总分50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重点、课下吸收的知识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内容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做出合理分配,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3):83-85.

[4]王飞,陈慧慧.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10(18):223-224.

对分课堂教学篇3

谭晓彬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14035

【文章摘要】

英语课堂教育是多年来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许多英语老师急切关心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的对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创新、交际、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并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学校;英语课堂;现状;对策

我国目前已经在外语人才的培养方面逐渐日剧规模,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特别是在英语的实际运用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过去的教学方法中多以老师为主体,这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英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每一个老师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英语课堂改革的目标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1 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1.1 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高校中英语课堂的设置往往具有较大的集中性,并且设置的课时也不多,上课的时间都集中到一两节课上,教务处最初的课程设置理念是给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利用情感和态度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在这样的课程设置大环境下,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比较多,很少有学生会在课下认真的复习所讲过的所有知识点,能够认真预习下一节课上老师所讲内容的人更少之又少,然而教学大纲给老师制定了许多的教学目标,所以老师很珍惜宝贵的课堂上的时间,理所当然老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往往受到了老师的忽略, 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完成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们很吃力,老师们很辛苦的局面的发生,大大削弱了教学的效率。

1.2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

虽然我国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他们在教学实践上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繁重的教学工作内容严重影响了老师们的优势的发挥,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我国也缺乏对于教学模式的相关工作的探讨,我国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都是由专业的理论研究者完成的,但是这些理论研究者缺乏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他们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意义以及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没有深入的探讨,由于教学改革的理论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所以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1.3 教育观念落后

在目前的形势下,英语课程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而所用的课程教材呈现出如下几点,第一,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二, 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三,将同学们的自身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第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创新点。许多教师还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无法保障其运用的正确性,本身缺乏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大部分老师把新课标标准形式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正确的运用,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还是只重视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新课程标准的实际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得不到发挥。

2 优化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对策

2.1 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校教务处在安排课程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们的要求和老师们的意见, 如果从多方面考虑,教学的课程安排不可以改变的话,老师应该考虑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把一定的时间投入到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上,对学生的课下多提出一些要求,并督促其完成,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学生身上下工夫,要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潜能,达到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效果, 这样有助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的英语基础、文化素养、未来需求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别,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各校人才培养的,同时,统一的教学方法也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甚至导致同学们厌学的严重后果,因此, 学校在制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特点,采用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进一步而言,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每个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

2.3 更新英语课堂教学的观念

教师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新课程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前沿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因而需要了解、掌握和熟悉所有教学内容,教师也应该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每一项要求十分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对英语发展的新方向有及时的了解,永远走在英语教学的前方, 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观点,及时更迭教学观念,才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总结

英语课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不仅表现在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众多客观方面的问题,比如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贪玩的心理太重,站在客观的角度而言,学生们的自身学习能力和基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没有正确的使用多媒体和新资源,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学校教务方面, 课程的不合理安排也给老师在授课上带来了不可阻抗的阻力等等。所以必须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们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得加大研究教学方法的力度,努力的寻找和利用所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 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10):144-145.

[2] 张晶晶. 关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提高问题研究[J]. 才智,2011,(32):313.

[3] 曹晓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0):172.

对分课堂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推行,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这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对话,不仅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其中的不足,同时也是顺应我国素质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的重要意义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曾经明确指出:“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小学生自己主动去发掘探索语文知识,从而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1]。”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经过自觉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几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努力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可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乐趣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对整个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老师讲什么,就让学生记什么。如学习《彩色的翅膀》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只是被动的让学生朗诵课文,然后根据课后习题,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课本或者参考书给出简单的答案,让学生抄写下来。这样不仅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缺乏

语文学科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具体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由此可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就目前而言,有很多高年级的小学生语文素养十分低下,学习能力不足。如学习《怀念母亲》这一课文中,学生只是从课文表面单纯的理解母亲就是自己的母亲,是生她育她的母亲,而忽略了祖国母亲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学生只看到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策略

(一)丰富情境创设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

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对于学生学习的目的都不仅相同,有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励,有的学生则是为了顺利升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每个学生学习的动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这就需要借助于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播放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是音频视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丰富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阅读《祖国在我心中》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地球仪、和课件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学生眼前,将首都北京标记红色,然学生了解首都的经纬度,将北京奥运会、国旗等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方法导入课文正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还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事先对语文内容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信心。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优化小学教学课堂效果,还能使小学生自主的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再现法等方法,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堂阅读,这样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校还可以对教师进行再培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如阅读《小马过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阅读课文,标出其中不懂的生字和不懂的语句,然后再阅读一遍进行梳理,教师在进行领读,读三遍原文,让学生将不懂的生字注音,直到指导学生能够完整的进行阅读后,在开展下一步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复述并且上讲台表演小马过河的经历,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其中,从而使其能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只有先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水平,优化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效果[2]。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总之,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需要学校、教育者、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对分课堂教学篇5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中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对比分析

魏芬芬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237)

摘 要:英语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教师与中国教师所执教的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着以下异同:(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双方教师的问题类型也有差别。(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中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对比分析

魏芬芬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237)

摘 要:英语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教师与中国教师所执教的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着以下异同:(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双方教师的问题类型也有差别。(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中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对比分析

魏芬芬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237)

摘 要:英语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教师与中国教师所执教的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着以下异同:(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双方教师的问题类型也有差别。(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表1中的数据表明在中国教师的课堂中,教师话语量占到了90.3%,这只能说明该课堂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外籍教师的课堂不可能是语法或翻译教学法,但很明显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有一定意义的交际,更别说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3.2 提问类型

表2中的数据表明,两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无论是提问总数还是问题种类上都有很大差别。中方教师的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从问题的性质来看,中方教师的参考性问题也明显高于外籍教师。课堂提问,尤其是参考性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对话具有交互性。

3.3 会话结构

统计数据表明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的会话结构很相似。其中在双方的课堂中具有IRF 结构的会话的比例分别是70%和63.1%。这说明双方的英语课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控制着课堂内容和操作。教师通常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就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供相关信息,然后学生回答,接着教师予以反馈与评价。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中外教师英语课堂话语的主要异同点:(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话语量与学生话语量的比例明显高于中方教师。(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中方教师的参考性问题也明显多于外籍教师。(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以上只是对中学课堂一个外籍教师和一个中方教师英语课上话语的对比分析,但是由于研究的对象是中方教师的个体,所以普遍的情况是否这样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2):161170.

[3] 周星,周蕴.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8.

对分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话语分析;教师话语;英语课堂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nunan(1991)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话语的优劣对语言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如hakansson(1986)所言:“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如何恰当地运用课堂话语,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话语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为西北某省少数民族某地区某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各两个自然班,196 名学生,年龄在13~15周岁之间。英语任课教师4 名,学历从大专到本科不等,教龄从4 年到7 年不等。Www.133229.cOM

2.研究方法。课堂教学研究常采用的方法有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自然调查。

考虑到只有在真实课堂里才能采集到可信度较高的语料,以便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英语输入、输出的情况,本研究采用了个案研究,在真实课堂中用录音笔进行随机随堂现场录音,并把所录的内容逐字逐句地转写成文字形式,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教师话语的数量较多。教师话语量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发现4位教师中有3 位仍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话语量占到了课堂话语量的60%左右,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话语量也在逐步增加。初二年级教师的课堂话语量明显多于初一教师话语量的20%左右。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大量信息,并被要求尽可能地做笔记。这种“满堂灌”的方式阻碍了学生的语言习得,而只是被动地记教师所说的语法条目、规则等,导致了会看不会用的“哑巴”英语。

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不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当学生得到了可理解输入,才能习得语言。

2.母语修复率高。所谓母语话语修复指的是指在说话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话语进行修改、补充、说明,包括教师对语言用词的修复、对语言内容的修复、对话语补充说明和对学生话语的修改等。在录音转写过程中发现,一位教师基本上把每句话都重复两三遍,这样的语言输出使课堂话语零乱不堪,至于本身该有的示范作用,更是无从谈起。这样使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思想上产生一种惰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该有的敏感度也会逐渐降低。通过观察,作者发现教师往往习惯性地重复一些语言。比如:“what’s meaning?什么意思啊?”“read it.读一下。”等等。

三、提高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质量的策略

1.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建立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转变过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者,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是教师的一大任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习者做出恰当的反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评价,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语言

的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质量,关系到英语课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示范者、监控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和促进者,其课堂话语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话语的改进和不断完善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研究希望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实际分析,能为改善教师话语的质量,营造良好的语言习得氛围,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对分课堂教学篇7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光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91-02

一、引言

《工程光学》课程主要包括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两大部分。作为开展光学理论和光学技术教育的专业课,它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光电专业课程、培养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光学知识,具备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1]。

结合作者近几年的一线教学经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几何光学内容学生之前未接触过,内容开始就引入光线概念对光波进行光路计算,学生理解掌握上难度较大,而后又涉及各类光学系统、光度学和色度学、像差理论、像质评价、光学设计等内容,涵盖范围较广。由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有关光学的课程较少,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整体掌握度较差。物理光学内容中的干涉与衍射部分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结论上有很大部分重叠,但理性更强,学生接受程度下降,导致积极性不高。

此外本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第二学期,对大二学生来说,专业课课程任务比较重。在对本门课程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想掌握该门课程重点内容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体现在课堂表现上,学生抬头率和师生互动程度都不太理想;而在课后作业上,不少学生采取抄袭的形式来完成作业,没有达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因此在学期末考试环节,学生普遍存在临时抱佛脚,突击看教材背作业的情况。

为提升《工程光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作者结合“对分课堂”在其讲授的另一门课程中的实践总结,探索如何利用“对分课堂”对《工程光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工程光学》课程的“对分课堂”设计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于2014年提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2]。“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和学生的课堂讨论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如图1所示[3]。其核心思想是将课堂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并且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隔堂进行,保证学生讨论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化吸收[4]。

《工程光学》课程是作者所在学院面向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共占16周64学时,每周上课二次,连续2节,每节45分钟。由于《工程光学》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如一开始就对全部内容开展“对分课堂”模式,担心难以把握课程进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而考虑对该门课程重点内容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试验,效果突出的话推广到整门课程。下面以几何光学中的“光路计算”知识点为例进行阐述:

1.第一次课:教师首先介绍光线、法线、光轴、顶点、正方向、曲率半径、截距、孔径角等基本概念,着重讲授曲率半径、截距、夹角(光轴、光线、法线三者间的夹角)的符号规则,进而以实际光线为例,运用学生已有的正弦定律知识进行光路计算,并举实例进行光路计算推演。

2.课堂之外:学生掌握了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后,将光路计算扩展到近轴光线的计算上,进而得出近轴区的成像公式。该成像公式是“光路计算”知识点的重点内容,学生运用该公式完成相应作业。该环节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老师可以制定一些任务要求,如做读书笔记的“亮闪闪”,提问题的“考考你”,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帮我”。任务要求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体现差别化。

3.第二次课: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学过并掌握的内容,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将学生学习消化知识点后提出的疑点难点通过该环节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由于该讨论环节与讲授环节分为两次课进行,学生经过课堂之外的内化吸收后再讨论可以提高讨论效果,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师生积极的良性互动过程中,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在《工程光学》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如何克服学生学期末动机不足、作业抄袭等现象,如何制定有效且合理的作业评价机制等都是实施过程中需重点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计划[Z].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5.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王舒.对分课堂在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应用效果研究[D].汕头大学,2016.

[4]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by PAD Teaching

XU Ying1,GU Yu2

(a.College of Lif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nstrument Engineering;

b.School of Automation,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对分课堂教学篇8

所谓分层教学即指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按各自水平接近程度科学地划分组别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教师采用分层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特长,提高自身学习水平。在分层教学方式中,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是分层教学的核心。

2高中地理课堂运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重要影响。分层教学能够有效针对学生自身在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寻到符合自身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全体学生学习水平整体得到提升。高中地理实施分层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现状的必然产物,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分层教学对高中地理课堂的影响

3.1高中地理实施分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分层式地理课堂教学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采用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创造适应学生个体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享受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学生自身差异性得到兼顾,地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3.2分层教学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地理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实施分层式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兼顾到不同学习群体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个体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地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养成热爱思维,善于思考的习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4高中地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面临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是现代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助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学生或家长心理存在抵触情绪。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为若干群体,依据这些群体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但在教学的开展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学生或家长的抵触。原因在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被划分到成绩优秀类,对他们实施相对较为简单的地理知识教学可能会被学生或家长看着是一种“打击”,学生心里难以接受,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一种没有被认可的负面情绪。

4.2分层教学进入到大小班,快慢班划分的误区。

实施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一些学生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武断地将学生分为两拨:大班或小班,快班或慢班,普通班与重点班。这种划分方式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厌学心理。

4.3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未真正落实到位。

分层教学理念容易为师生所接受,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分层教学是一大难题。分层划分把握不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进行分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5高中地理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在素质教育方针中,高中地理课堂应该充分利用分层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和效果。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5.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和家长明白分层教学真实目的和重要意义。

分层教学手段的实施要扫除来自学生或家长的阻力,必须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良苦用心,只有使学生和家长懂得分层教学的真实含义,摒除内里的抵触情绪,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5.2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分层,确保分层结果的有效性。

确保对学生分层的合理性是分层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详细、周到分层,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巨大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分层教学中,可以初步将地理学生划分为优、良、差三类,然后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经过科学、周密的考察,得出分层的具体依据和标准,最终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为分层教学的实施迈开最坚实的一步。

5.3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和目标。

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达到的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产异化,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活动教学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4分层教学应注重教学的公平性。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应该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在地理分层教学中,老师要严格遵守重要原则,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再差,也应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履行分层教学有下限,无上限的思想,这是教育公平性的重要要求。

5.5积极引导不同层级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

对分课堂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对策

众所周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很多人把历史当做一门“副科”看待,而且普遍认为只要对于课本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以及考试技巧的训练,从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阻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故而,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对策,促进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初中历史构建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历史作为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非历史专业转换过来的,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无法有效认识到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的理论和观念比较保守和落后,只是把历史当做一门副科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熟记一些重点知识,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中考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很难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脉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这就严重制约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这样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在教学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不利于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对策

(1)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水平。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教师,应该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带领学生树立对于历史课程的正确认识,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由于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和教学能力培训,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实现。在初中历史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按照4~6个人为一组,然后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和背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汉武帝这个人怎么评价,以及汉武帝大一统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安排每个小组自主探究和学习,然后分别派出代表回答。这样在教学中,就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影视作品,展现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对于那段屈辱历史记忆的刻骨铭心,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列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以及《北京条约》等一些列条约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总结出外敌侵略中国的路线、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比较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高效课堂的构建。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开展实践活动。在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各种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表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这样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论

在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而且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和历史思维方式,这样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对分课堂教学篇10

【关键词】:对分课堂;血液系统疾病教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60名,课前征得学生同意,通过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0人.分别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和对分课堂教学.其中,传统讲授教学组男生12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为(23.2±1.5),平均入学成绩为(85.6±7.85)分;对分课堂教学组包含男生14人,女生16人,平均年龄(22.9±1.2),平均入学成绩(83.2±5.21)分.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平均成绩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任课教师和使用教材均一致.

1.2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提前备课,制作教学幻灯片并结合板书,按照传统内科疾病教学流程“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分课堂教学:第一次课(讲授):教师以教材为依托,为学生梳理整个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且把握重点.课后(内化吸收):根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完成个人作业,个人作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内容,至少一条,更多不限;第二部分列举出自己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考别人,至少一条,更多不限;第三部分为提炼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给予解答,至少一条,更多不限.上述三部分即对分课堂个人作业的“亮考帮”形式: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2].第二次课(讨论):将学生分为3组,每组10人,设立1名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亮考帮”的学习形式,小组成员逐个进行汇报.讨论结束后授课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讨论氛围和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对全部课程进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分别对60名学生进行成绩测试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成绩测试又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①基础理论知识:总分100分,由非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题目由5道多选题和5道单选题组成.②临床病例分析:总分100分,由非授课教师选择临床真实病例,根据课程重点设计题目.③教学满意度调查:总分100分,包括五项评价内容,每项20分,具体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是否清晰、教学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新颖、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难度是否适中等.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教学方式的基础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分课堂组的教学效果好于传统讲授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