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12:41:36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篇1

关键词:胆囊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胆囊癌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多数患者在临床上作出诊断时已是晚期,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漏诊、误诊仍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以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2年—2009年间经病理征实的胆囊癌19例,男6例,女13例,男女比例1:2.2。年龄45-79岁,其中>50岁者16例,占84%。1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9例CT检查前均行B超检查。

使用美国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7-10mm,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速度2-3ml/s,总量100ml,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和延迟期(5min)3期扫描,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棘上缘,对病变感兴趣区加3—5mm薄层扫描。

二、结果

2.1直接征象(1)肿块:胆囊区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模糊,略呈分叶状,胆囊腔消失或不规则缩小,增强后肿块各期不均匀强化,以低密度为主伴斑片状强化。本组9例。(2)胆囊壁增厚:表现为局部或全部不规则增厚,内缘不光整,胆囊腔明显缩小,部分胆囊边缘模糊不清及肝胆分界消失,病变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其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及肝脏,本组6例。(3)腔内肿块:呈状或结节状,由胆囊壁突向腔内的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局部胆囊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本组4例。

2.2间接征象(1)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2)肝脏直接侵犯5例。表现邻近胆囊区底肝脏出现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与胆囊肿块间分界不清,常向肝右叶及方叶侵犯。(3)肝内转移3例,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在多发均匀低密度类圆形影,增强效应不明显。(4)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5)淋巴结转移7例,表现为肝门区,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的10-20mm结节影,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三、讨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发病中占第五位,好发于55岁以上老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张金萍等认为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长期刺激损伤胆囊粘膜及胆汁内较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异型增生和突变有关。因此,50岁以上患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由间隙性变为持续性,胆囊壁局限增厚者,均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变的存在。

根据胆囊癌的CT表现将其分为肿块型、腔内型、胆囊壁增厚型(简称厚壁型),以肿块型最常见,厚壁型最少见。正常胆囊壁厚度为1-2mm,超过3.5mm为异常。厚壁型、腔内型属胆囊癌的早期表现。厚壁型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全部增厚,内缘凹凸不平,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各期密度均高于肝脏及正常的胆囊壁;腔内型表现为状、结节状腔内肿块,单发或多发,病灶相应胆囊壁呈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并以广基钝角相交,增强扫描后病灶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有中度或明显强化。肿块型为晚期表现,常有肝脏及淋巴结转移,其特征性表现为胆囊窝缩小或闭塞,代之以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均匀或不均匀。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强化不一致,可以隐约分辨腔内被肿瘤组织充填的胆囊轮廓。所以CT平扫未发现正常胆囊结构,在排除胆囊切除、先天性胆囊缺失、异位胆囊、餐后胆囊收缩不显影后,应高度怀疑胆囊癌,进一步增强扫描。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1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造成诊断困难。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轻度、均匀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腔内黏膜光滑、胆囊周围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或“晕征”,反映了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液体渗出。“瓷胆囊”征是慢性胆囊炎的特征,胆囊炎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厚壁型胆囊癌胆囊壁呈不规则增厚,内壁僵硬、粘膜线中断;强化特点,动脉期为明显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消退不明显。2厚壁型胆囊癌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表现为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灶,无胆囊区肿块,有完整的粘膜线。常无肝脏侵犯、周围脏器转移等表现。:

腔内型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腺瘤、腺肌症的鉴别:腔内胆囊癌占胆囊癌的15%-23%,属胆囊癌的早、中期。其癌结节的基底部较宽,与胆囊壁呈钝角相交,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粘膜、浆膜面局限性僵硬或凹陷,增强扫描结节影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息肉、腺瘤结节直径较小,常小于1cm,边缘光整。结节与囊壁有一定分界,有游离感,甚至有蒂与囊壁相连,局部囊壁柔软,强化程度低于癌结节。腺肌增生症做泛影葡胺造影CT,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窦,显示“花环”征,腺肌增生症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胆囊癌往往失去收缩功能。

肝癌侵犯胆囊或胆囊癌侵犯肝脏的鉴别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胆囊癌的增强与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不同,下面几点有助于鉴别胆囊癌和肝癌:胆囊癌侵犯肝管并引起胆管扩张较肝癌多见;肝癌造成门静脉癌栓多于胆囊癌;肿块内出现结石影,可以肯定为胆囊癌;胆囊窝内只有肿块而没有胆囊者,首先应考虑胆囊癌可能;肝癌较容易肝门淋巴结转移,而胆囊癌一般不会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除非胆囊癌发生逆向性淋巴结转移。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1)螺旋CT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病变及肿瘤扩散范围,对癌肿的发现、分期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2)增强扫瞄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胆囊壁真正的厚度及肿瘤在胆囊壁的浸润深度。其特征性改变,即增厚的胆囊壁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壁和肝脏的密度,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3)螺旋CT检查不仅对胆囊癌的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学资料,而且对肿瘤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也提供详细资料。这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能否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曾有报道,CT对手术可切除肿瘤的预测率为80%,对不可切除的预测率达89%〔5〕,可见CT检查在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萍,朱灿祥.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4):211~213.

[2]顾小兰,王乃庆,桑雅荣等.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6):574~576.

[3]KimBS,HaHK,LeeIJ,etal.AccuracyofCTinlocalstagingofgallbladdercarcinoma〔J〕.ActaRadiol,2002,43:71~76.

ct诊断论文篇2

【关键词】胸部CT;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呼吸科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99-02

在当今影像医学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促使检查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相应的对于医院内的影像医生和实习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医院的实习医生很可能成为医院的主力,对实习医生进行阅片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实习医生临床控制水平。本文中就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胸部CT阅片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医生阅片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CT影片及病史资料两部分,共80份。80例患者中男患者为52例,女患者为28例,患者的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5 2.31),患者的病程在1~3年。其中肺气肿有22例、肺结核18例、肺炎29例、肺癌9例、气胸2例。

1.2 方法

首先,在培训前对实习医生进行80份胸部CT阅片能力考核。

其次,进行培训前对我院呼吸科的实习医生进行胸部CT阅片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

⑴深刻体会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

CT 诊断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CT影像的特点、病理基础认识和分析、诊断思维方法等。为了能够使实习人员能够正确的阅读CT片,在读片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也就是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经验等做出诊断。按照此种方式进行读片能够有效的避免CT片中重要的征象。除此之外,在进行系统的观察CT片时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避免错过重要的内容,影响患者的治疗。总体来说,按照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进行有顺序的读片,有利于提高阅片能力。

⑵加强对基本病变CT片征象的认识和鉴别

CT片的诊断必须以理论作支撑,在合理的、有效的结合实践,才能够保证诊断结果准确。在医院实习的医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是实际经验尚浅,导致实习医生阅片的能力一般。对于实习医生来说,提高胸部CT阅片能力的关键是加强临床实践,避免弥补实习医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在此次胸部CT阅片能力培训中加强对基本病变CT征象的认识和鉴别非常重要。通过对实习医生进行基本病变CT片征象的认识和鉴别,促使实习医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各个部位的基本CT片表现,从而为下一步CT片诊断结论的提出奠定基础。

⑶异常影像表现病理基础的分析

无论哪种异常的影响学表现总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学改变结果的外在反映。对于胸部出现的疾病能够通过CT片表现进行病理基础的分析,从而提出CT 片诊断结论。对实习医生进行异常影响表现病理基础分析培训,主要是希望实习医生能够通过CT阅片看清本质。由于CT片表现是一种表面现象,而疾病是本质的以中医外在反应,通过对CT片表现病理基础分析来确定异常影像的病理基础,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结论。异常影像表现病理基的分析对于提高实习医生胸部CT阅片能力有很大帮助。

⑷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反对僵化和死板

各种不同疾病的表现是不同的,一些疾病在临床表箱的尤为明显,但是通过CT片不能做出诊断;一些疾病表现出不典型,通过CT片无法提出正确的诊断结论。针对此种情况,实习人员需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的干扰,从有效的对疾病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培养实习医生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善于思考,有利于实习医生抓住主要的矛盾。

最后,再次对实习医生80份胸部CT 阅片能力考核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统计实习医生接受培训前后对80例患者CT影像学的阅读能力考核结果。

2 结果

实习医生接受系统培训后对CT影像学的阅片能力明显高于接受系统培训前,差异显著(P

3 结论

影像学在医疗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像医生有效的掌握阅片能力,通过阅片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是,对于新到医院实习的医生缺乏实践经验,只依靠理论知识进行阅片, 促使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一般。 由于阅片能力是需要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加强实习医生的实践经验。因此,予以实习医生系统的阅片能力培训,能够提高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本文就对我院呼吸科实习医生进行胸部CT阅片能力培训,通过深刻体会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加强对基本病变CT片征象的认识和鉴别、异常影像表现病理基础的分析、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反对僵化和死板方面的培训,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有很大提高。

表1 实习医生培训前后对80例患者胸部CT能力考核结果

综上所述,对实习医生进行胸部CT 阅片能力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促使医生能够通过阅片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这对于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勇,孔江明,高文军.螺旋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98-2799.

ct诊断论文篇3

【关键词】CT影像;临床诊断;措施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1.2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3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2.提高CT影像临床诊断的措施

2.2.1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3.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2.2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3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ct诊断论文篇4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1-02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一般可以借助患者病史的分析、常规的生命体征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来进行确诊,但是有一部分非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需要在常规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一些女性及老年阑尾炎患者[1]。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在临床病症上易与其它急腹症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现阶段,不典型急性阑尾炎CT诊断备受关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多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为(52.6±2.4)岁,发病时间为1h-6d,临床病症疑似急性阑尾炎,但是体征、症状具有非典型性。30例患者临床病症表现为右下腹痛8例,中下腹痛6例,全腹胀痛16例;12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16例患者伴有发热,3例患者伴有腹泻,3例患者右下腹可见包块。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指标均见升高。

1.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东芝AquilionTSX-101A型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50mA,层厚5mm,并对CT重建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取三维图像。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行CT平扫,9例患者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扫描范围为自膈顶至耻骨,18例患者扫描范围为自脐上至盆底。CT扫描时进行多平面重建,并通过腹部的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充分分析阑尾位置、阑尾结构、肠系膜、肠筋膜及腹腔内脂肪组织等[2],记录组织病理发育情况。

1.3 诊断依据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为阑尾增粗(横径大于6mm),或阑尾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合并阑尾结石[3]。阑尾组织发生炎性改变的判断:炎性改变主要包括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内可见絮片状或条纹状密度变大,阑尾周边可见暗性积液,肠系膜及肠筋膜组织增厚或发生水肿,阑尾周边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在CT扫描诊断急性阑尾炎时,如未显示阑尾而仅显示盲部发生炎性改变[4],不可将其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2 结 果

30例患者经过CT扫描有18例均见阑尾水肿与管壁增粗、增厚,其中有10例患者阑尾周边可见暗性积液或炎性渗出,其中有7例阑尾周边脓肿,4例患者阑尾腔内发现肠石,13例患者回盲部管壁增厚,1例小肠节段性肠壁增厚,1例患者可见右附件肿物。经过手术证实27例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另有3例排除阑尾炎,经妇科手术证实2例卵巢囊肿,1例卵巢癌,CT综合扫描后确诊28例,其中1例为假阳性,3例为假阴性,27例为真阳性,CT诊断的敏感度为90.0%。

3 讨 论

一般而言,人体阑尾基部位于会盲瓣下方约3cm左右处,即盲肠内后侧。但是不同人的阑尾尖端位置存在多样性,其尖端可延伸到腹腔的其它部位,且其粗细、长短因人而异。因此部分急性阑尾炎(如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不仅要参照患者的临床病症、体征变化、血常规检查来进行检查诊断,还要结合应用影像诊断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治,以免发生急性阑尾炎误诊与漏诊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最高,进而导致急性炎症诊治的延误,炎症严重的会直接发展为阑尾穿孔,形成脓肿或发展成腹膜炎等重症[5],威胁着患者的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阶段,针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误诊与漏诊率高的现状,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螺旋CT扫描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中能够清晰的显示阑尾位置、阑尾大小、粗细、形态、走向等[6],还能大范围的扫描阑尾周边组织,这样通过影像资料分析可以充分获取病理发展信息,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指导。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是手术实施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加强临床诊断工作可以降低手术治疗延误情况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十分有效、科学的技术基础。

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症与部分急腹症的病症有相似处,尤其是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因而病变发生后最易发生混淆、误诊,大大增加了临床诊断工作的难度,联合应用CT诊断技术能够通过明确的影像与诊断标准来开展疾病诊断工作,应用价值极高。本文30例临床观察发现,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敏感度为90.0%,该结果与近年来文献报道结果相比较低,笔者考虑或许与未使用对比剂充盈回盲部及统计数量较少有关,尽管如此,该观察统计证实了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泽和,钟德钧,刘柳恒,陈广.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27(06):548-550.

[2] 王济民,刘明.48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6(01):40-42.

[3] 苏宏,于波,顾雪梅,魏晓军,杜峻峰.多排螺旋CT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2,16(04):841-842.

[4] 毛伟.64排螺旋CT扫描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4(23):2953-2954.

ct诊断论文篇5

【关键词】 胰腺癌;术后;腹部感染;CT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0.000

CT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QI Ming-shen. CT Room, Henan Shangqiu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T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to analyze diagnosis manifestation and features, and to improve accuracy rate of CT diagn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T diagnosis outcomes of 80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Among the 80 cases, CT diagnosis showed 32 cases with abdominal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as 12 case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14 cases with abdominal abscess and 6 cases with suppurative abdominal inflammation. There were 3 cases with missed diagnosis (2 case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1 case with abdominal abscess), and 2 misdiagnosed cases as suppurative abdominal inflammation.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CT diagnosis contain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for early confirmation of abdominal infe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Key words】 Pancreatic cancer;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CT diagnosis

目前, 胰腺癌的主要诊断手段虽然为CT检测, 但很难将胰腺癌与其他胰腺疾病进行准确区别[1]。同时, 胰腺癌患者术后由于护理不当, 容易出现术后腹腔感染,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脓肿性休克, 全身多脏器衰竭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以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CT诊断结果, 旨在找出CT诊断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2例, 年龄32~60岁, 平均年龄(48±5)岁;女38例, 年龄36~67岁, 平均年龄(51±6)岁;8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乏力、黄疸以及食欲下降, 其中40例为肩和背部出现放射性疼痛, 28例为胃纳减退, 12例为腹部出现包块。

1. 2 方法 80例胰腺癌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菲利浦64排(双源螺旋CT)CT机, 进行轴向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检查方法, 扫描参数为:层厚7 mm, 螺距3, 管压120 kV, 重建层厚1.25 mm, 无间距, 并进行膈顶至耻骨的自上而下扫描。患者注入造影剂以后, 进行CT增强扫描, 进行25~30 s和50~60 s的双期增强扫描。 依据胰腺癌患者的CT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 以及肠胃功能情况, 分析患者术后腹部出现的机遇性感染情况。

2 结果

2. 1 机遇性感染情况 CT诊断腹部感染患者32例, 12例(37.5%)为肠梗阻, 14例(43.8%)为腹腔脓肿, 6例(18.8%)为化脓性腹膜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肠胃功能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认, 结果3例漏诊(2例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 2例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

2. 2 肠梗阻性病变的CT诊断 12例肠梗阻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诊断为:肠管出现扩张5例(41.7%)、肠壁异常增厚3例(25.0%)、扫描异常增强2例(16.7%)、密度异常增强1例(8.3%)、肠管出现积液1例(8.3%)。见表1。

2. 3 腹腔脓肿的CT诊断 14例腹腔脓肿患者均出现脓肿壁呈不规则肠壁增厚, 罕见气液平面。CT扫描脓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出现密度性团块, 肠袢间脓肿、膈下脓肿以及盆腔脓肿, CT增强扫描可见环形脓肿壁。3例出现分隔, 而且脓肿呈现不规则形状, 随着病程的不断发展, 病灶的大小和脓液量逐渐增加, 并且边界不清晰。见表2。

2. 4 化脓性腹膜炎的CT诊断 6例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的CT诊断为:腹膜不断增厚、腹腔出现积液、腹腔游离气体, 大网膜出现水肿以及肠系水肿, 肠壁增厚并粘连。6例患者多出现腹腔积液、腹膜增厚以及游离气体。

3 讨论

胰腺癌属于常见性消化道肿瘤, 也是预后最差的癌症之一。胰腺癌可以出现在胰腺的任何位置, 主要出现在胰腺的头部位置(几率约为65%)[2-4]。早期胰腺癌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特征, 仅出现轻微的腹痛、黄疸、食欲不振、呕吐和体制下降等状况[5]。由于胰腺癌死亡率高, 治愈率低等特点, 使得其成为临床难治疾病。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80例患者中CT诊断腹部感染患者32例, 12例(37.5%)为肠梗阻, 14例(43.8%)为腹腔脓肿, 6例(18.8%)为化脓性腹膜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肠胃功能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认, 结果3例漏诊(2例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 2例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而且术后CT扫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脓肿、肠壁增厚以及腹腔积液等症。

总之,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对于腹部感染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并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顾亮先. 23例胰腺癌的CT诊断价值与鉴别诊断分析. 吉林医学, 2012, 33(18):3969.

[2] 姚宏亮, 张凌, 熊海. 多层螺旋CT在感染性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4):6019-6021.

[3] 牛晓凤, 赵卫东, 吴江, 等. CT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肠道手术后腹腔脓肿的价值.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7):80-81.

[4] 卢晓林, 吴亨祥, 徐秋波.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16):3760-3762.

ct诊断论文篇6

【关键词】超声检查;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88―02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诊外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也在升高[1],检查方法多样,检查的目标就是评判患者的腹腔内脏器有没有合并性损伤[2],急诊里接收的多数是危急病症,要求检查快速有效,因此目前检查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最常用的检查是CT检查[3],相比超声检查等方法CT检查的准确性更高。本文对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急诊9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CT平扫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急诊9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4-49岁,平均(29.37±6.11)岁;受伤原因多样,交通事故受伤56例,跌落摔伤20例,打架斗殴受伤8例,挤压受伤8例;所有患者受伤后及时送至急诊,急诊迅速进行CT平扫检查。

1.2检查方法[2]

CT检查仪器选择 飞利浦Brilliance16排CT 全身单排螺旋扫描CT,检查方法:取平卧位、侧卧位于腹部实施常规的轴位扫描,扫描层厚10mm,扫描范围全腹内脏,先扫描受伤及疼痛部位,再扫描实质性脏器。

1.3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结果采取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92例患者里,经明确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100例次,92例患者里有8例患者有合并脏器损伤。8例次腰椎骨折患者全部确诊,没有漏诊准确率100%;33例次肝脏损伤经CT确诊31例次,准确率93.94%,Ⅰ级9例次,Ⅱ级17例次,Ⅲ级5例次;20例次脾脏损伤经CT确诊19例次,准确率95.00%,Ⅰ级7例次,Ⅱ级10例次,Ⅲ级2例次;22例次肾脏损伤经CT确诊21例次,准确率95.45%,Ⅰ级6例次,Ⅱ级11例次,Ⅲ级4例次;17例次胰部损伤经CT确诊16例次,准确率94.12%,Ⅰ级3例次,Ⅱ级8例次,Ⅲ级5例次;CT总计准确率95.00%。肝脏损伤+脾脏损伤合并2例次,肝脏损伤+肾脏损伤合并3例次,脾脏损伤+肾脏损伤合并2例次,胰部损伤+脾脏损伤1例次。除腰椎骨折外,肝脏、脾脏、肾脏、胰部损伤各有1-2例漏诊。CT检查结果及准确率如表1所示。

3 讨论

腹部急性闭合性损伤是常见的急诊疾病,患者多见于交通事故、跌落、打架斗殴等现象,以上原因的共同结果是可能造成患者腹内脏器受到挤压而产生损伤[2]。常见的脏器损伤有脾脏、肾脏、肝脏等器官。脾脏由于血管丰富,因此是内腹部损伤可能性最大的部位[4]。目前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检查方法较多,主要特点都是快速检查,比如B超超声检查、X线平片检查等[1]。但是这些方法检查脏器损伤时没有优势,因为闭合损伤没有伤口,很难确诊是否有内脏损伤。

CT平扫技术现在得到了很大的应用,CT检查不但能扫描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是否收到了损伤,还能判别脏器受损的程度,通过CT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判别是否需要实施剖腹探查术[3]。CT检查首先扫描速度相比传统辅助检查有很大提高,检查时无需接触患者,完全无创伤,因此满足了检查闭合性损伤的大前提。本文研究结果看来,腰椎骨折CT检查准确率很高,没有误诊或漏诊,肝脏损伤、脾脏损伤、肾脏损伤、胰部损伤中均有1至2例次的漏诊,我们对CT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漏诊原因有以下几点:(1)CT片结果没有进行调整窗位大小,导致密度和周围器官相近的病灶不易被探查出来;(2)断层或者扫描层设置不当,一方面导致扫描速度下降,扫描时患者呼吸配合不当,有呼吸伪影产生,另一方面扫描层设置较厚会导致容积效应,对结果判断有影响。

综上所述,CT检查不但对患者没有任何创伤,而且对患者腹腔内实质性脏器受损以及程度能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对医院急诊救治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世光. 螺旋CT平扫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44-2445.

[2] 张长顺,胡强恩,莫洁,等. CT平扫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2012,19(1):83-84.

ct诊断论文篇7

[关键词] 腹部外伤;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02-02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for abdominal trauma

GU Liangxian

Radiological Departmen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Baiyun District in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for abdominal trauma. Methods Imaging data of 78 proved cases with abdominal trauma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T scanning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Diagnostic rate of CT for spleen injury was 97.06%(33/34); for liver injury was 87.50%(21/24); for kidney injury was 100.00%(20/20). Conclusion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for abdominal trauma are high, which is one of first examination techniques for abdominal trauma. It is a non-invasive test and does no harm to the patients without complication and sequela,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reflect pathological changes indirectly with high diagnostic rate and deserves clinical spread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bdominal trauma; Multi-slice Spiral CT; Diagnostic; Value

腹部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病情较重,如失治误治可造成死亡。对于腹部外伤患者来说及时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可为患者赢取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1]。因此早期诊断对于腹部外伤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对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腹部外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腹部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共78例,其中,男53例,女2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2岁,平均(38.9±5.6)岁;损伤性质:闭合性损伤65例,开放性损伤13例;受伤原因:车祸45例,砸伤12例,挤压伤5例,高处坠落4例,重物撞击2例,刀伤2例,其他8例;就诊时间为30 min~3 d,平均(1.5±0.6) d;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腹部外伤史、腹痛及压痛;合并症:腹腔穿刺阳性23例,合并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损伤者15例,四肢骨盆骨折11例,休克5例,椎体骨折5例,血尿4例。

1.2 纳入标准

(1)均符合《影像诊断学》[1]中腹部外伤的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祥实,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腹部CT等影像资料。

1.3 检查设备

德国西门子多层螺旋CT机:SOMATOM Emotion 6,西门子DR;pacs图像传输系统;B超:ALOK -5000型。

1.4 方法

常规腹部CT平扫、腹部B超检查及腹部X线平片。(1)CT平扫参数设置:电压120 kV,电流200 mA,螺旋时间0.75 s,螺距1.5,层厚10 mm,重建层厚5 mm,扫描时间10 s。(2)超声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腹部,仔细检查腹部情况,一次不能确诊可随访复查。将所需图像储存于硬盘内,并存贮于硬盘,以便诊断确定后对比分析。(3)X线平片:采用立、卧位摄腹部正位片。

2 结果

2.1 CT、B超、X线诊断率

脾损伤CT诊断率为97.06%(33/34),B超诊断率为61.76%(21/34);肝损伤CT诊断率为87.50%(21/24),B超诊断率为66.67%(16/24);肾脏损伤CT诊断率为100.00%(20/20),B超诊断率为80.00%(16/20)。腹部空腔脏器破裂出现游离气体影CT诊断率为100.00%(3/3),B超诊断率为66.67%(2/3),X线诊断率为100.00%(3/3)。

2.2 各脏器损伤CT、B超表现

脾损伤:CT扫描结果显示脾增大,实质密度不均匀增高15例,脾周积血9例,边界模糊3例;B超检查显示实质回声不均12例,脾周积液7例。可见图1:CT征象包括实质密度增高、脾壁增强、脾脏增大、合并肋骨骨折等。

肝损伤:CT扫描结果显示肝脏密度不均12例,肝周积血10例;B超检查显示肝脏内回声不均者8例,肝脏周围积液11例;见图2。

肾脏损伤:CT扫描结果显示密度不均者15例,肾周积血7例;B超检查显示回声不均者8例,肾周积液12例。 见图3。

3 讨论

腹部外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脾、肾等重要实质脏器的损伤。采用CT扫描及B超等检查均有助于疾病的诊治,但临床经验证明很多腹部外伤患者在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即CT扫描可见阳性改变[2]。而B超则受限较多,如外伤后腹部肠管常积气导致清晰度、分辨率下降;对腹部检查中的器官病变易漏诊,检查结果也易受医师临床技能水平及经验的影响。普通X线检查常仅能观察腹部空腔脏器破裂出现的游离气体影;脊柱、肋骨及骨盆骨折。MRI因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出结果慢而不适于腹部外伤的常规检查。因此,CT可作为腹部外伤早期诊断方法之一[3]。腹部损伤的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变化快,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处理,往往导致失血性或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4]。以往,腹部损伤主要通过剖腹探查或诊断性腹腔灌洗做出诊断,但前者创伤性大,后者的特异性低。腹部损伤后,发生腹部水肿或斑片状出血,导致腹部脂肪密度增高、模糊,多层螺旋CT在短时间内快速扫描,减少了呼吸及运动伪影,腹部CT片上主要呈含有分支状血管的低密度腹部脂肪影,有利于损伤的显示。

经过研究发现,CT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独到之处,对头、胸以及腹腔内各重要脏器的检查可一次性完成,避免了过多的搬动,减少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5];CT检查时间较短,获取信息量大[6]。对于病情较轻的单纯胸部创伤者,普通 X线胸片因其简单易行,费用低廉,所以其仍是首选的常规方法[7-8]。但对于病情较重、多部位受伤者,CT敏感性高,可较快的明确病变部位、性质、程度,有助于快速明确诊断。本研究结果表明,脾损伤CT诊断率为97.06%(33/34),B超诊断率为61.76%(21/34);肝损伤CT诊断率为87.50%(21/24),B超诊断率为66.67%(16/24);肾脏损伤CT诊断率为100.00%(20/20),B超诊断率为80.00%(16/20)。腹部空腔脏器破裂CT诊断率为100.00%(3/3),B超诊断率为66.67%(2/3),X线诊断率为100.00%(3/3)。这充分说明采用CT扫描较B超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腹部外伤的诊治。因此,对于腹部外伤伤势较严重且有复合伤者,应当首选CT检查。

[参考文献]

[1] 蒋烈夫. 影像诊断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8-91.

[2] Sharma OP,Oswanski MF,Singer D.Role of repeatc 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olid organ traum[J]. Am Surg,2005,71(3):244.

[3] 侯登华,郭玉林,陈志强,等. 螺旋CT增强及延时扫描在肾损伤诊断中的作用[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4):340.

[4] 陈宁波,陈仿,曾杰. 15例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4):2029-2032.

[5] 宋丹华. CT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J].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2):141-142.

[6] 王向梅,常友华. 腹部外伤的CT诊断价值[J]. 吉林医学,2010,31(13):1877.

[7] 黄瑞庭. 腹部外伤的CT诊断价值[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 13(3):181-183.

ct诊断论文篇8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伤病人逐渐增多,对颅脑损伤合并伤者的诊治,由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仍是临床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原发性脑损伤形成于受伤的当时,引起的病变为脑震荡、脑挫伤、脑裂伤和神经纤维撕裂伤[1]。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其特点是头部损伤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特别是意识障碍[2]。意识障碍可以短至数秒钟, 一般不超过20min[3]。通过对1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障碍时间与诊断进行分析,得出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2月因头部外伤收入院的患者共225例,资料完整者190例。其中男123例,女67例,年龄2岁- 87岁。入院最基本条件为: (1) 有头部外伤史, (2) 受伤后有相关的临床症状者。

1.2 方法 (1) 对入院者进行严格统一的病史询问,分别对患者、旁人、肇事者三方面询问受伤者不省人事时间,取可靠时间记录。(2) 按意识障碍时间分成3组:无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20min以内组;意识障碍超过20min组。并以时间作初诊依据分:头外伤、脑震荡、脑挫裂伤。(3) 对入院者均作头ct检查。(4)对ct结果正常,但临床脑外伤症状明显者作ct复查或腰穿。(5)以头ct及腰穿结果作确诊依据。(6)对比初诊与最后诊断符合率,统计结果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无意识障碍组:14例(7.3%),最后确诊有脑损伤者12例,误诊率85.7%。其中经头颅ct平扫发现有脑损伤者7例,阳性检出率58.3%;腰穿14例, 异常者12例,阳性检出率100%。意识障碍<20 min组:137例(71.9%),最后确诊有脑损伤者30例,误诊率21.5%。其中经头颅ct平扫发现有脑损伤者2例,阳性检出率78.0%;腰穿126例,异常者28例,阳性检出率为96.6%, 其中假阴性1例为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意识障碍>20min 组:40例(20.7%) ,最后确诊有脑损伤者37例,误诊率6.3%。其中经头颅ct平扫检查发现有脑损伤30例,阳性检出率81.1%;腰穿36例, 异常35例,阳性检出率95.9%。

3.讨论

从初诊人数来看,因头外伤入院患者中脑震荡患者占大部分,达72%。在临床工作中亦常会遇到有些患者头外伤后诉无意识障碍,无记忆障碍,但患者伤后却有典型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情绪不稳定等脑震荡后综合征(pcs)表现。从理论上讲,此类患者不符合脑震荡的诊断标准,但其中大部分却有脑挫裂伤。本组占7.3%,但这类患者初诊误诊率却达85.7%,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误诊率高的原因,笔者认为: (1)头外伤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大部分在门诊处理后未收入院,而收入院者则是外伤后脑震荡后综合征表现较重者,门诊治疗无效后才收入院,使此类患者总体样本小,导致误诊率高。但由于这类患者症状明显,实际有脑损伤,但因无意识障碍,初诊亦不易引起重视,若不仔细严密观察,则极易引起误诊而延误治疗。(2)此类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相当部分因头颅ct平扫检查未见异常而门诊治愈未入院,造成所占总体比例小。本组ct阳性检出率仅为58.3%。(3)从理论上讲,头外伤后无意识障碍,意味着其作用力肯定不大,但由于头颅解剖特殊原因,其惯性作用力可使脑表面、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之间的较细小血管挫裂或断裂而引起血脑屏障改变,导致患者出现pcs表现。由于出血量小, ct难以检出,要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应注意如下几点: (1)确实的头外伤史; (2)确实的神经系统症状; (3)因ct阳性检出率仅58.3%,与腰穿检出率100%存在显著差异(p<0.01),故ct检查无异常者应以腰穿结果作确诊依据。在意识障碍<20min诊断为脑震荡组,误诊率为21.5%。腰穿的阳性检出率为96.6%与ct阳性检出率78.0%,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1)。而腰穿出现的1例假阴性ct复查为迟发性硬膜外血肿,于受伤初期血肿占位不明显,颅内没有挫裂伤,故无论ct或腰穿早期均未见异常改变。要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符合率,需注意: (1)动态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2)症状、体征改变时即作ct检查; (3)无条件作ct检查时需小心腰穿。在意识障碍>20min诊断为脑挫裂伤组,误诊率仅为6.3%,与其余两组的85.7%及21.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提示:脑外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0min患者其诊断与脑挫裂伤有密切联系。而此组中头颅ct平扫阳性检出率为81.1%,与腰穿阳性检出率9.%差异无显著性(p>0.05),证明此组患者颅内损伤较严重。综上所述,脑外伤后无意识障碍并不能表示无脑损伤;腰椎穿刺检查是提高脑损伤诊断符合率的主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684.

ct诊断论文篇9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非增强MRA;CT;联合诊断

中老年患者由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内动脉血管狭窄,极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中如果要实施血管支架置入手术或者进行内膜切除,需要对颈内动脉的狭窄情况进行掌握。颈内动脉实施诊断的方法包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进行诊断,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诊断,采用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采用磁共振(MRA)血管成像进行诊断等。对于CDFI诊断,虽然对斑块的诊断比较准确,但是图像不清晰;DSA在血管狭窄的诊断中属于金标准,不足之处是具有创伤性;非增强磁共振成像(TOF-MRA)以及CT成像,图像显示清晰,没有创伤性。本文对TOF-MRA联合CT对颈内动脉发生狭窄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颈内动脉实施TOF-MRA诊断、CT诊断以及DSA诊断的54例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36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段为45~72岁;临床症状表现是:27例患者出现头晕,13例患者除头晕外四肢出现麻木,14例患者还伴有口角歪斜症状以及脸部发生麻木。全部患者在一星期内实施TOF-MRA诊断,CT诊断以及DSA诊断。

1.2 诊断方法 TOF-MRA使用Symphony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实施诊断,成像方法为时间飞跃法,患者颈内动脉的岩段到颈部总动脉开始的部位作为扫描的范围,一次性将数据采集完成。CT诊断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256,在患者肘部静脉注入60ml的对比剂,患者主动脉弓部位置到颈内动脉的虹吸位置作为扫描范围。DSA诊断使用Philips FD20血管机,对股动脉进行穿刺,在主动脉弓部一次注入20ml的对比剂,实施正位成像、侧位成像以及斜位成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进行分析,使用卡方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Ridit对数据资料的程度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将54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根据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的不同程度,分为正常级别、强度级别、中度级别、重度级别和闭塞级别。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采用不同诊断方法以后,诊断结果经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根据诊断结果,斑块的表面形状具有三种程度:光滑程度、不规则程度以及溃疡程度。通过对3种诊断影像资料进行比较,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

2.3 以DSA作为影像资料的金标准,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对血管狭窄进行的诊断结果中,TOF-MRA联合CT诊断在敏感率、特异率以及准确率方面分别为:95.2%,97.1%,98.1%,说明颈内动脉发生近段狭窄采用TOF-MRA联合CT进行诊断,能够提高影像的准确率。

3 讨论

对颈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以及斑块的形态进行判断,能够更好的对治疗提供依据。CDFI诊断、MRA诊断以及CTA和DSA诊断均有优势和不足,其中由于MRA和CT属于无创操作,更多的被应用在临床诊断中。

TOF-MRA进行诊断的特点是:诊断快速、没有创伤以及准确率高,经过实施TOF-MRA检查,不用再进行CT诊断或者DSA诊断。CT诊断既能够对血管狭窄的程度进行判断,又能够对斑块的形态、斑块的大小等进行观察,准确率比较高。TOF-MRA联合CT进行检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率,对斑块形态作出准确的判断。检查过程中,可以首先进行TOF-MRA诊断,然后进行CT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TOF-MRA联合CT对颈内动脉发生狭窄进行诊断,提高了检查准确率,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宗军,张龙江.CTA 和MRA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6):451-455.

[2]方传刚,武红斌,许成岗等.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08-109.

[3]张勤奕.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与欧洲指南中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应用建议及在一级预防中的差异[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9):648-650.

ct诊断论文篇10

【摘要】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CT诊断妇科盆腔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以我院诊治的35例妇科盆腔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做对照,评定CT诊断准确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5.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诊断资料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总体符合率为87.23 %,CT提示病变累及部位与术后诊断比较,总体符合率为87.50%。病变的CT表现根据病情不同,各有特点。结论:CT是一种有效诊断妇科盆腔肿块的方法,而且在妇科盆腔肿瘤临床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科盆腔肿块盆腔肿瘤 CT诊断

CT作为一种有效诊断盆腔肿块的方法,被越来越多采用。为探讨探讨CT诊断妇科盆腔肿块的临床价值,笔者选取以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5例妇科盆腔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5例妇科盆腔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9~73岁,平均45.74岁。

1.2 CT检查 选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CT,患者于检查前1天晚上至检查日早晨口服1 500-2 000 ml的泛影葡胺口服液(1.5%~2%),分5次进行,检查前充盈膀胱。扫描顺序为自耻骨联合上缘至髂嵴水平或肿块的缘,全部患者在行平扫后均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参数分为:动脉期(25 ~30 s)、静脉期(60 s)和延迟期(3~5 min)三期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和碘佛醇(330 mgI/ml),按1.5 ml/kg体重计算总量,经肘前静脉以2.5 ml/s流速由高压注射器注入。扫描时间1 s,图像层厚5~10 mm,以常规算法(窗宽350 Hu,窗位40 Hu) 重建图像。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做对照,评定CT诊断准确率,并总结妇科盆腔肿块的CT表现。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5.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35例患者中有23例为单一病变,8例有2种病变肿块,2例有3种病变肿块,2例有4种病变肿块。将患者CT诊断资料与术后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87.23 %,各种疾病诊断符合率详见表1。CT提示病变累及部位与术后诊断比较,总体符合率为87.50%,各种病变累及部位符合率详见表2。

3 讨论

盆腔肿块是常指女性盆腔内各器官肿瘤、瘤样病变、炎性增生及积液、泌尿系统肿瘤等所形成的肿块,妇产科常见症状或体征[1-2],该病发病率较高,种类繁多,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超是盆腔肿块诊断时常用方法,但由于超声在判断性肿瘤盆腔转移、肿块与邻近组织关系方面有较大局限性[3-4]。随着医学科技和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T作为一种有效诊断妇科盆腔肿块的方法被广泛用于临床,并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妇科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成为其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CT扫描,对多数盆腔肿块作出较准确的定性诊断,能够准确判断妇科盆腔肿块是否为肿瘤及其良恶性,并能明确肿瘤分期,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及其内部结构,有无邻近结构浸润或远处转移[5]。同时也能用于评价疗效,了解患者术后复况。较之传统X线检查,准确度具有很大优势,在妇科盆腔肿瘤临床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Rosen MP,Sands DZ,Longmaid HE,et al.Impact of abdominal CT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cute abdominal pain[J].AJR,2000,174(4):1391-1396.

[2] 李占军,陈凯,李坤炜。妇科盆腔囊实性包块的CT诊断[J]中国妇幼保健,2009,29: 3884-3886。

[3] 熊燕,文燕,李锋等。女性盆腔非生殖源性肿块的CT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6):44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