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06:13

CT检查

CT检查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CT检查的180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最小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43.0±5.7)岁;上腹部CT检查82例,头颅CT检查78例,其他部位CT检查20例。180例接受CT检查的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即在CT检查前、检查过程中、检查后均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认知护理、环境护理等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的扫描时间、CT图像质量、复扫描次数、患者满意度等资料。

2结果

2.1不良反应、配合度及扫描结果准确率情况

180例CT检查患者中,对照组9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51例,不配合检查者6例,勉强配合检查者18例,积极配合检查者66例,CT检查扫描结果的准确率是74.4%;试验组9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3例,不配合检查者1例,勉强配合检查者3例,积极配合检查者86例,CT检查扫描结果的准确率是96.7%。试验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重复扫描次数、检查时间及CT图像质量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重复扫描次数、CT检查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的运动伪影发生率、CT图像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CT检查前

由于患者缺乏CT检查的相关知识,担心CT检查的仪器放射线辐射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CT检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适感,容易对CT检查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CT检查的顺利开展。针对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病房护士应当提前1~2d到CT检查室预约登记,接下来CT检查室护士应当进行CT检查前访视,到患者所在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情况,并且向患者详细地介绍CT检查的程序、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扫描部位,进行相应的CT检查前准备[1]。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说明CT检查的意义、目的,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促进患者放松思想,减轻对CT检查的焦虑、紧张等心理负担,降低应激反应,确保患者能够以最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CT检查。

3.2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在进行CT检查的当天,相关的医护人员携带抢救盘、患者病例等,与患者一同进入CT扫描室。在进行CT检查前,CT室护士须要再次询问患者有无该项检查的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和扫描医生沟通交流,告知扫描医生患者CT检查的扫描部位。此外,还应当嘱咐患者在CT检查的过程中,须要听从CT扫描医生的指示。在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中,先定位平扫,然后静脉注射对比剂。在注射时,应当选择有弹性的粗且直的大血管,确保穿刺一次性成功,降低患者的痛苦。对比剂注射时,由于药物浓度较高,注射速度较快,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胀痛等反应,护理人员须要告知患者这些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不用过度慌张[2]。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不要随意移动体位,须要听从指示,配合扫描医生进行扫描。在CT扫描时,医护人员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反应,并做好急救准备。在CT扫描过程中,应当给予患者非扫描部位防辐射保护。

3.3CT检查结束后的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告知患者CT检查已经顺利完成,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告知患者CT检查时注射的对比剂可以经过肾脏代谢,嘱咐患者在病情和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适量饮水。CT检查结束后,CT检查室护士应当嘱咐患者不要立刻离开检查室,待观察半个小时后,如果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可由科室医护人员或支持中心人员陪同回到病房。医护人员应当告知患者CT检查后会出现的常见反应,例如呕吐、恶心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患者在回到病房后,如果出现胸闷、头晕、气促、面色苍白、皮肤瘙痒、荨麻疹、出冷汗、声嘶等不适,护理人员应马上报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3.4CT扫描中的伪影

因为在CT扫描中常会出现伪影,所以医护人员须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伪影是在扫描物体中没有的,却在扫描成像中显示出来的影像。在CT扫描取样时,患者不自主或自主的运动,例如心跳、肠蠕动、呼吸、体位移动等,均是导致产生伪影的重要原因[3]。图像出现伪影,部分组织显示会模糊不清。消除运动伪影的重要措施就是缩短CT扫描的时间。此外,患者体内有异物或高密度结构,例如不锈钢钉,会导致产生放射状伪影。消除此种伪影的重要措施就是去除CT扫描局部的异物。伪影严重影响着CT检查影像的质量,极有可能导致误诊,所以当出现伪影后,须要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对该层进行重复扫描以确保CT影像的质量。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检查配合度,降低运动伪影的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速度与质量[4-5]。

3.5护理干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护理干预促进护患关系和谐。从接诊到CT检查结束,护士始终与患者保持联系,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检查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CT检查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消除了患者对CT检查的紧张、焦虑感,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检查。

(2)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全程的护理干预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服务。

(3)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学习动力。在CT检查过程中,护士须要指导患者,这就要求护士能够充分了解CT检查的相关知识,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示范与讲解,正确地回答患者的相关问题。

CT检查范文篇2

肾上腺虽是一个腺体,但其皮质和髓质从胚胎发生、细胞成分、分泌的激素以及调节机制上却是两个独立的内分泌腺,其生理功能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激素或介质发挥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隶属于类固醇激素,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础,以四个环相连。这类激素包括球状带分泌的以11-去氧皮质酮为代表的盐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分泌的以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由网状带分泌的雄激素和雌激素为代表的性激素。盐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强烈的储钠排钾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动员脂肪,促进蛋白质分解,糖原异生等。肾上腺分泌的性激素量很少,但却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雄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与男性第二特征的发育,参与物质代谢中的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代谢;雌激素不仅具有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器官和副性征的生理作用,对于机体代谢、内分泌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的生长和成熟、皮肤等各方面也有显著的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儿童期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成人则以肾上腺素为主,其分泌受交感神经和ACTH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二、CT检查方法

与上腹部其他器官CT检查方法相似。检查前20~30min口服1%~2%的泛影葡胺500~800ml,以充盈空腔器官,其中200~300ml如能在临检前口服效果更好。由于肾上腺器官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较大,应在检查前和检查当中指导患者平静呼吸和屏气,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

检查前一般不需要使用其他药物,但对于需做增强检查的患者,应给予地塞米松5mg口服,并应做碘过敏试验。应当提出的是在怀疑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诱发高血压危象的药物。

CT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剑突为解剖标志,先扫定位像,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范围。通常扫描上界定在第11胸锥下缘,下界定在第1~2腰锥之间,应包括双侧肾上极,最好至肾门。扫描层厚和间距一般在3~5mm,在怀疑有醛固酮增多症时,扫描层厚可为2~3mm无间隔或重叠扫描,扫描窗宽为300—500,窗位为10~50,当发现病变较大时,可调整扫描层厚和间隔达8~10mm。当怀疑有异位嗜铬细胞瘤时,除可增加扫描厚度及间隔外,同时需加大扫描范围,甚至全腹部扫描。

肾上腺常规CT扫描一般无需增强,但如发现病变,为了鉴别诊断的需要,可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显示肾上腺及其周围血管,尤其时脾血管和其侧支血管,有利于条状血管影与肾上腺肢体的区分。当有嗜铬细胞瘤时,注射速度应减缓,以免发生高血压危象。由于肾上腺的病变有时很小,必要时可放大或矢状位重建观察,也可采用螺旋CT做肾上腺CT扫描,根据扫描范围选择螺距,一般螺距可选择1~1.5,扫描层厚5~10mm。螺旋CT的使用可缩短扫描时间,消除呼吸运动对肾上腺的影响,并可根据需要在扫描的体积内重建任意断面不同层厚的图像。

三、正常肾上腺CT表现

肾上腺位于腹膜后肾周筋膜内,因其周围有脂肪组织在CT多能清晰显示。分为内侧缘与外侧缘。右侧肾上腺通常位于右肾上方1~2cm高度,并向下延伸3~4cm,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右侧膈肌脚和肝右叶内缘之间。右肾上腺外侧缘常与肝右叶内缘重叠,有时难以显示。左肾上腺略高于右侧肾上腺,位于主动脉左侧,胰腺和脾静脉后方,其头端部常位于左肾上极的前内侧。双侧肾上腺形态略有不同,可为条形、三角形、Y形等,同一侧肾上腺在不同切面也可有不同的形态。肾上腺的上下径为2~4cm,垂直厚度一般为5~7mm,大于10mm或增粗达到或超过膈肌脚应考虑为异常,但多数人认为测定肾上腺的径线临床意义不大。正常内侧缘或外侧缘具有直线或略凹陷的边缘.外凸结节和增粗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悛非,梁碧玲.临床MRI诊断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36.

CT检查范文篇3

关键词:高血压;肾功能;等渗性造影剂;CT增强检查

CT增强检查是在CT平扫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期,其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同步CT平扫的一类检查方式[1]。注入造影剂后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组织及血管,可用于血管类疾病的诊断,以及评估病变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此外,CT增强检查小病灶检出率较高,通过增强扫描可分离出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密度差异扩大可以发现平扫漏检的病灶,有利于准确认识疾病性质及清晰肿瘤分期,因而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2]。但注入造影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对肾脏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严重者可出现造影剂肾病(CIN)。相关报道称,CIN患者病死率已达>30%;此外注入造影剂还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过敏,甚至休克。为减轻对人体的伤害,造影剂也在逐步从高渗性向低渗性向等渗性发展,其毒副作用也有所降低[3]。为证实等渗造影剂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较低,本文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70例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以明确等渗造影剂对该类患者肾功能的相关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70例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46例患者使用等渗性造影剂作为等渗组,24例患者使用低渗性造影剂作为低渗组。纳入标准:①CT增强检查前无肾功能损伤,无伴糖尿病;②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研究进行。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②正在服用对肾功能有一定损伤药物;③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哮喘;④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⑤患有精神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血清肌酐浓度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方法1.2.1等渗组使用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65)。1.2.2低渗组使用低渗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山东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129),注射速率均为3mL/s。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前24h内常规检查血清肌酐浓度作为基线值,注射造影剂前静脉注射预防性用药地塞米松(广东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02)5mL,对患者CT增强检测后第7天的血清肌酐浓度进行检测,并于检查前的基线值进行比较。CT增强检测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CIN发生情况,配合常规口服水化进行治疗。1.3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检查前后血清肌酐浓度升高率比较等渗组患者CT增强检查后第7天血清肌酐升高率低于低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26)。见表2.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CT增强检查后7d内,等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低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0,P=0.025)。见表3。2.3两组患者CIN发生率比较70例患者中,等渗组患者发生1例CIN,低渗组未发生CIN。两组患者CIN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9,P=0.467),因而无法证明CIN的发生与造影剂相关。

3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造影剂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造影剂的发展经历了从高渗向低渗、再由低渗向等渗发展,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也大大降低。虽有研究显示,等渗性造影剂诱导与低渗性造影剂的CIN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尚未得出肯定结论,可以明确的是等渗性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要低于低渗性造影剂[4-5]。这一结果在本研究也得到了证实,CT增强检查后第7天,等渗组患者血清肌酐升高幅度明显低于低渗组,比较有差异。CIN作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ARF为临床危急重症,可在数天内甚至数小时内造成肾功能急剧减退,对患者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同时CIN也是造成医院获得性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在CT增强检查中要尽可能预防CIN的发生,避免机体受到不必要的损伤。CIN发病机制较多,如肾髓质缺血性损伤、肾小管阻塞及毒性损伤、变态反应和造影剂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造成免疫反应等[6]。因而肾功能不全者发生CIN概率风险相对较高。据相关统计资料,在使用造影剂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中,肾功能不全者CIN发生率大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7];此外,糖尿病也与CIN发生有关,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50岁,病程≥10年)的患者会合并血管病变及肾功能减退,相关报道称该类患者若行CT增强检查,CIN发生率高达100%,这与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血管病变导致肾脏缺血缺氧有关。造影剂造成CIN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肾缺血、缺氧,使用造影剂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早期肾血管扩张导致肾血流量增加,继而出现肾血管收缩,肾内血流量被迫减少,导致肾髓质缺血缺氧。因而在探究CT增强检查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时应当排除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可作为导致CIN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肾小动脉硬化,由于肾动脉分支或小动脉硬化而影响肾血管功能,进而导致缺血性肾病[8]。故造影剂对该类患者肾功能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CIN发生率比较无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等渗造影剂和低渗造影剂对高血压患者CIN发生率影响无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考虑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故在后续研究中,应考虑加大样本数量,从而进一步明确等渗造影剂和低渗造影剂的安全性情况。有研究表明,等渗性造影剂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低渗性造影剂[9]。本研究中,CT增强检查后7d内,等渗组患者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疼痛、心血管及消化系统事件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低渗组29.17%,尤其是消化道事件及疼痛,考虑检查前使用预防性药物,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可能因此而降低。由于CIN患者死亡率极高,临床除了使用安全性较高的造影剂外,还应高度重视CIN的早期预防,预防措施[10]主要包括:①水化治疗,即通过输液或增加饮水量来增加血容量,水化后肾脏血流量增加,肾血管收缩减弱,可增加机体基础代谢代谢,减少造影剂在肾脏内停留时间,以减轻造影剂因停留时间过长而对肾脏带来不必要的损伤;②药物预防,即患者可服用一些抗氧化剂和血管扩张剂;③血液滤过,其有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和血容量,保证肾脏有足够的血液进行灌注;④检查前禁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该药物对肾脏存在一定的影响,停用可避免联合造影剂对肾脏造成双重损伤;⑤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根据本研究结果,等渗性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较小,因而选用该类造影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肾脏功能的损害。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时应选择等渗性造影剂,其不仅可以降低对肾功能的损害,还可减少患者检查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从而使患者的安全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朱芳成,陈鸿光,郎清.CT增强扫描在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近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2):29-31.

[2]巴提曼·马拿甫.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0):158-159.

[3]春梅,白春梅.预防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优质护理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5):166-167.

[4]郑立东.CT增强中两种注射方式下碘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9):57-58.

[5]马涛,杨瑞金.等渗对比剂与低渗对比剂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6):43-45.

[6]朱佳璐,高传玉,王宪沛,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4):337-342.

[7]周庆春,滕录霞,周红辉,等.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及注射速度加合理水化与对比剂肾病的相关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3):21-23.

[8]王胜奇,汪爱丹.碘佛醇、碘克沙醇和碘普罗胺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警戒,2019,16(4):199-202.

[9]李飞,杜战卫.CT增强扫描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水化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06(8):115-117.

CT检查范文篇4

关键词:CT诊断胃肠疾病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在卧位或半坐位状态下直接进行CT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称为CT平扫。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可单独应用,如诊断胃肠道穿孔、异物等。亦常与增强扫描并用。

2.增强扫描

经静脉内注射(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静脉后,一般不与人体蛋白质结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内,然后再进入各组织细胞外液,逐渐达到平衡。

3.动态扫描

动态扫描是借助于CT增强扫描连续地观察对比剂在组织内与病灶内反映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进而探索该病灶的病理特征。动态CT扫描可分为同层动态扫描与床进式动态扫描二种。

4.CT内镜(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机对选定的躯体节段行体积采样后,数据经计算机处理,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三维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断面上进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肠道腔,气管、支气管腔……,向头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内循腔道“漫游”,显示该节段内任意腔道的内部结构,并赋以伪彩色,得到类似腔内纤维内镜所见的直观影像,称为CT内镜(CTE),目前该项技术已趋实用。

二、胃肠道CT检查的特点

传统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是依赖腔内造影所获得的,能反映病变造成被检器官的病理形杰与功能异常图像间接地作出诊断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术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病变对其所造成的异常改变。为此,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CT有许多优点:①显示病变全面:由于CT检查能直接显示病变本体,它不但能显示胃肠道器官腔内的变化,还能观察到被检脏器壁层的形态改变,更能发现病变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况,这对占位性疾病来说是极为有用的。②帮助定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CT衰减值(CT值)。CT可对显示的病变做CT值测量,从而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液性还是实质性,是均质性还是不均质性,甚至可做组织学定性,如脂肪瘤的诊断。此外,CT检查还可通过增强扫描(静脉内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做CT扫描),比较同一病变部位注射对比剂前后的CT值变化,以判断病变的性质与血供情况,是富血管性还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③测量大小:传统的造影检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变的形态,无法确定病变的真实大小。CT对不同质地(囊性或实质性)的占位病变都能完整地加以显示,因此就能测量病变的真实大小。④有利病变定位:横断面成像的CT检查,能同时显示出该断层面内的全部脏器结构,对疾病的定位诊断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检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断疝入的肠段,发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据显示的腹壁各层肌群判断腹壁缺损情况,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胃肠道造影时出现外来压迹极为常见,但通常仅能根据压迹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设。CT检查则能同时直接观察到造成压迹的器官或脏器的病变,如子宫肌瘤压迫盲肠和直肠。⑤恶性肿瘤做分期诊断:CT扫描对纵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内的重要脏器(肝、胰、主动脉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结同样也能加以显示,这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术前分期诊断极有帮助,能对病变的扩展范围、有否癌栓、淋巴结的转移作出判断,可作出病变能否被手术切除的初步诊断。

参考文献

CT检查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MRI检查;CT检查;应用价值

1引言

医院临床治疗中腰椎间盘突出较为常见,病情多发且严重,直接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剧烈疼痛,动作、幅度受限,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会造成骨层恶化,使得患者病情加重。临床治疗时尽快确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中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医学影像技术确诊,包括MRI检查、CT检查,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汇报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治疗时100例患者均经MRI与CT检查,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腰疼、一侧下肢放射痛及坐骨神经痛等,患者身体活动受限,最终经手术病理性确诊。100例患者中72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4.32±4.72)岁,病程0.5~4a、平均病程(2.28±0.47)a。本次100例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存在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对比剂过敏等。2.2检查方法。MRI检查方法:选择GE光纤1.5T磁共振扫描仪,直接选取表面线圈。患者检查时选取仰卧位,并先扫面头部。患者腰椎间盘信号与椎体形态扫描通过常规矢状位完成。全面观察患者硬膜囊、脊髓受压的情况,仔细检查椎管各经线狭窄与否等。CT检查方法:CT机选择64排螺旋式,同MRI检查一样患者采取仰卧位,开始摄取定位图像。观察患者腰椎间盘形态与位置的情况,并对腰椎间盘的密度情况进行观察。扫描时全面观察椎体、椎小关节与椎弓情况。此外,评价患者椎管径线与侧隐窝情况,准确判断病情。2.3评价指标。腰椎间盘突出阳性检出率与相关征像。阳性检出率=阳性检出例数÷总例数×100%2.4统计学分析。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检验采用t。率(%)表示计数资料并利用χ2进行检验。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果

3.1MRI与CT检查阳性检出率对比。MRI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结果,检查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3.2不同检查方式相关征像检出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相关象征方面MRI高于CT,CT在钙化、椎间盘积气检出率方面CT高于MRI,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4讨论

在临床骨科治疗中,最常见也较为多见的疾病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即(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LDH)。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单侧或者双侧下肢麻木或疼痛,有时还伴有严重的腰部疼痛感。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则有可能发生进一步恶化,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于该病症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一旦感到腰部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及早确诊,而且一旦确诊,就要配合医生进行下一步治疗,如此不仅为腰准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争取到大量时间,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治疗依据,增大患者治愈的几率。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检查中,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为X线腰椎平片、CT检查及MRI检查等几种方法。因为腰椎X线片检查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低,在临床检查中用到的几率相对较少;而CT检查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态、大小和部位等情况都能详细观察到,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便于下一步治疗的进行;但是MRI检查的安全性较高,它不存在任何放射性损害,不会产生危及患者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或射线。目前为止,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检测上,对于应该采用CT诊断还是MRI检查存在很大的争论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根受压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查率对比差异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腰椎间盘突出阳性检出率、相关象征方面MRI高于CT,CT在钙化、椎间盘积气检出率方面CT高于MRI,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时,MRI与CT检查各具优势,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缩短康复所需时间。表明临床治疗中合理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辅助医生开展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继勤.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影像技术,2018,30(02):38-39.

[2]张明.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5):79-81.

CT检查范文篇6

【关键词】64层螺旋CT;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影像学检查诊断表现,该表现多累及及侵犯机体肺部、机体双肺部的淋巴结以及机体皮肤等器官,其中胸部受侵率高达达到90.00%[1]。在临床开展胸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部分检查者的肺窗可见伴有磨玻璃密度结节,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肺腺癌、局灶性纤维化、炎性病灶、局部出血等。一般而言,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或者属于良性结节,但是也有可能是恶性结节。故此,针对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的良性或恶性如何有效鉴别,对于临床肿瘤性质的早期判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意义[2-3]。对于早期肺癌而言,如何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及早期发现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的作用重要[4-5]。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探索64层螺旋CT对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对准确率的价值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50例肺部检查结果提示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为试验对象,此次试验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完成。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83岁,年龄均值为(63.45±5.45)岁;经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有38例为早期肺癌患者,有12例为良性病变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入选患者或患者家属均自行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临床相关资料均齐全;②为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或者常规体检者;③均伴有长期吸烟史、长期接触粉尘史等危险因素接触史者;④配合度良好;⑤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全者;②伴有造影剂相关禁忌症者;③伴有肺部手术史者;④伴有碘过敏、药物过敏史者;⑤伴有严重重要脏器疾病者;⑥伴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⑦依从性或配合度不良者。1.2方法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具体操作:检查仪器均统一选择机型设备型号西门子1.5TCT扫描机;参数设置:管电压调整为120kV,低剂量调整为<80mAs(一般用50mAs),层厚调整为为5mm,层距调整为5mm;扫描时间调整为4~5s,薄扫间隔调整为1mm,层厚调整为1mm;完成扫描时间控制7~8s;图像后处理:将所得数据资料传送到星云工作站进行处理。本次研究所得的扫描结果分析均统一由两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负责,并严格遵照“双盲原则”进行早期肺癌疾病诊断。1.3观察指标并持续随访定期复检,进行筛选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结果,并比较(1)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检出情况;(2)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良恶性肿瘤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各个征象;(3)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初、复检肺部良恶性肿瘤结果。1.4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经SPSS20.0统计学软件,若存在数据统计差异,用P<0.05替代。

2结果

2.1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检出情况比较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有45例检出肺部磨玻璃样结节(90.00%),有5例未检出肺部磨玻璃样结节(10.00%),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检出率为90.00%。2.2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良恶性肿瘤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各个征象比较38例早期肺癌患者中,毛刺征象11例(28.95%),分叶征象15例(39.47%),空泡征征象4例(10.53%),胸膜尾征征象8例(21.05%)。12例良性病变者中,毛刺征象2例(16.67%),分叶征象3例(25.00%),空泡征征象3例(25.00%),胸膜尾征征象4例(33.33%)。组间比较,早期肺癌患者的毛刺征象占比率高于良性病变者(χ2=2.7149,P<0.05);早期肺癌患者的分叶征象占比率高于良性病变者(χ2=2.8292,P<0.05);早期肺癌患者的空泡征征象占比率高于良性病变者(χ2=3.5868,P<0.05);早期肺癌患者的胸膜尾征征象占比率高于良性病变者(χ2=2.7541,P<0.05)。2.3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初、复检肺部良恶性肿瘤结果比较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初检结果显示,良性病变有12例,早期肺癌有38例。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复检结果显示,良性病变有4例,早期肺癌有46例。组间比较,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复检结果的恶性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初检(2值=4.7619,P<0.05)。

3讨论

肺部磨玻璃结节是肺部病变的常见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肺叶磨玻璃样高密度灶,能够看见清晰肺纹理[6]。运用高分辨率CT检查诊断方法,其检查诊断特征更为清晰。肺炎性病变以及肺腺癌均能够见到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影,但是其形态学特征有所不同,因此临床需加强重视其鉴别诊断。在以往临床传统研究中提及,肺内局灶性密度出现增高影,但因为密度未能使支气管血管束完全掩盖,形状就像磨砂玻璃,其中,约有65%~85%肺部磨玻璃结节为肺腺癌结节。恶性磨玻璃结节与良性磨玻璃结节的具体影像学特征有着显著差异,考虑与生物学行为存在移动程度相关性[7]。肺磨玻璃样结节即在肺内存有的局灶性密度增高影,由于该现象密度不足以掩盖所经过支气管血管束,其性状与门窗磨砂玻璃相似而得名。肺磨玻璃样结节多见于肺部多种病变[8]。临床长期以来主要依靠X线检查方法进行诊断肺部疾病,该方法的优势包括操作简单便捷,而且经济性等。但是,X线检查方法的分辨率比较低,对于肺部某些小灶及隐匿性肺结节则难以清晰显示,从而导致临床诊断率明显降低。而随着临床CT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9]。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在病变位置上,无论是良性结节或者恶性结节均无显著差异,无论是单纯磨剥离样结节或者是混合性磨玻璃样结节的结节形状均与良恶性具备十分密切关系。其次,CT征象显示大部分是在肿瘤生长环境下由于动脉阻隔影响、小叶中支气管影响而导致。且大部分病变均能与叶间隔相邻,分析其原因考虑是因为在生长环节肿瘤发生肺动脉阻挡小叶内及叶间裂中支气管而导致。临床运用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能够使病灶形态、病灶内部钙化及病灶密度等清晰显示,借助三维重建能够使肺部影像更清晰显示,从而能够使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相关性直接反应,并起到精确定位病灶作用,以给予临床诊断、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等提供可靠参考依据[10]。此次所得研究结果显示(1)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检出占比率高(P<0.05);(2)与良性病变者相比而言,早期肺癌患者的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毛刺征象检出率、分叶征象检出率、空泡征征象检出率、胸膜尾征征象检出率更高(P<0.05);(3)与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初检相比而言,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复检结果的恶性肿瘤检出率更高(P<0.05)。由此说明,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运用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能够使肺部结节情况被尽早检出,并且对于临床有效判断早期肺部良恶性肿瘤作用作用。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能够有效鉴别良性结节、恶性结节,能够提高肺内磨玻璃样结节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琦,杨文广,郁义星,等.肺部单发微小磨玻璃结节内部血管及支气管改变对肺腺癌侵袭性的诊断预测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12):2322-2327.

[2]曹勇,曹斌.基于CT直方图定量分析技术鉴别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0):72-74.

[3]章九龙,方卫民,翁贵斌,等.肺部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0):2274-2275,2293.

[4]王辉,刘洪,黄海东,等.肺部磨玻璃结节样腺癌的MSCT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8,27(1):93-99.

[5]陆龙,李军.多排螺旋CT发现及随访肺磨玻璃样结节对早期肺癌筛查的意义[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9):2022-2023.

[6]朱卫亚.多排螺旋CT发现及随访肺磨玻璃样结节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意义[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9):5-6.

[7]陆龙,李军.64排螺旋CT发现及随访肺磨玻璃样结节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1):41-42.

[8]王学习.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磨玻璃密度结节样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1):15-17.

[9]刘敏.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定性诊断中采用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7):126-127.

CT检查范文篇7

【关键词】脊柱创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特点

脊柱创伤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会造成残废,甚至威胁生命[1]。临床一般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X线、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颈静脉加压试验等方式检查此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有MRI及CT检查[2]。MRI能准确鉴别脊髓损伤情况,可将早期脊髓损伤的出血、水肿等状况及诸多病理变化显示出来[3]。CT在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判定方面优势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没有认知功能障碍;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均行MRI及CT检查;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有精神疾病;③伴有严重脏器病变。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9~71岁,(47.26±5.33)岁;21例重物砸伤,29例车祸撞击,12例高空坠落;损伤位于胸段10例,颈段21例,腰段31例。本次研究经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会审核同意。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检查,具体方法如下:①MRI检查:选择GE磁共振成像仪1.5T,对脊椎损伤处进行常规的矢状、轴位扫描,同时根据病患实际病情实施冠状位扫描。将矩阵设置为256×256,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4mm。选择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T1weightedimage,T1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20ms,重复时间为450ms,选择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之后选择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序列(T2weightedimage,T2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5~120ms,重复时间设置为2330ms。将数据上传到对应工作站,由2位资历较高的医师共同阅片。②CT检查:选择GE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机Light-speed,横断位扫描病患病变脊椎,管电流、管电压设置为220~300mA、120kV,层间距、层厚均控制为3mm,与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重建矢状及冠状位等进行图像。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表示用(x±s),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n(%)],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RI及CT脊柱创伤检出情况比较:MRI脊椎骨折、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碎骨片检出状况明显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MRI诊断结果及表现特点:MRI共检出脊椎骨折62例,均伴有后缘碎骨片移向椎管,椎体中均出现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这同CT的表现一致;韧带损伤有44例,表现为T2WI表现出片状或条状高信号、韧带增粗、T1WI间断低信号,与此同时损伤处的高信号同附近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神经根损伤有12例,其中包含18处碎骨片压迫及4处肿胀部位附近软组织挤压;椎旁软组织损伤有46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及T2WI斑片状高信号。2.3CT诊断结果及表现特点:CT共检出脊椎骨折56例,均伴有椎体楔状压缩变化或椎体变形,有3例没有显著骨折征象、3例表现为颈椎滑脱;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主要表现出碎骨片占领椎管及椎管狭窄;韧带损伤有7例,表现为后纵或前纵韧带增厚明显,不能清晰的将断裂状况显示出来;神经根损伤有10例,包括10处椎体后碎骨片挤压及8处碎骨片挤压。

3讨论

CT检查范文篇8

1X线成像

1.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是基于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性和感光性,再加之人体组织之间的密度或厚度差异,即人体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这样穿过人体并携带人体信息的X线即在荧光屏或X线照片上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这种影像是以密度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1.2X线图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上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缺点是密度分辨率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在密度分辨率方面无法与CT、MRI相比。

1.3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影像学的基础,已经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经验,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骨骼、胸部及胃肠道应首先选用X线检查。

2计算机体层成像(CT)

2.1CT成像的基本原理

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之后,由光电转换器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为体素。扫描所得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换为黑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故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2.2CT成像的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CT图像可以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即用CT值来表示,其单位为Hu(Hounsfieldunit),CT值表示组织结构的相对密度。水的CT值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的CT值为+1000Hu,空气的CT值最低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1000Hu范围内。

CT图像为横断面断层影像,可以通过重建获得矢状位、冠状位图像,螺旋CT扫描还可以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X线平片相比,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低于前者,但其密度分辨率高,它可以显示平片不能发现的病变。CT图像可显示人体的复杂结构,普通平片是用二维图像显示三维结构,对重叠的结构常难于分辨,CT则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

2.3CT的临床应用

CT的诊断价值高已得到普遍承认,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对某些部位的检查,还有一定限度,所以目前尚不易将CT检查作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基础上,合理选择应用。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对颅脑外伤、颅内占位、脑血管病变以及椎管内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螺旋CT扫描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即CTA,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随着高分辨率CT及螺旋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对肺内肿块和气道病变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采用强化扫描能够使纵隔内的病变及病变与大血管的关系得到很好的显示。腹部及盆腔疾病的CT检查,可对腹部器官的占位性、炎症性、外伤性及胃肠病变的腔外侵犯和邻近、远处转移均有很大的价值。心脏及大血管的CT检查亦具有重要意义。

3磁共振成像(MRI)

3.1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生物体磁性核(氢核)在磁场中表现出的共振特性进行成像的高新技术,它的物理基础为核磁共振理论,其本质是一种能级间跃迁的量子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磁共振现象可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磁共振现象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外界静磁场和适当频率的射频脉冲。据此,人们以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对生物组织进行激励,从而使原子核产生共振,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并用线圈技术检测其弛豫或质子密度,就出现了MRI。

3.2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3.2.1多参数成像一般医学成像技术都使用单一的成像参数,例如,普通放射、CT成像参数仅为X射线吸收,超声成像只依据组织界面所反射的回波信号等;而MRI是一种多参数的成像方法,它至少有4个“组织参数”即T1、T2、N(H)和流f(v)。MRI成像还与所用机器脉冲序列及其参数有关,如TR、TE、TI、激励角等。MRI成像可充分利用上述参数及其适当射频脉冲序列,进行MRI扫描,以获取更多有用的诊断信息。

3.2.2高对比度成像目前使用的MRI系统主要是用来观测活体组织中氢质子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弛豫时间的新型成像工具,人体含有占体重70%以上的水,这些水中的氢核是核磁共振(NMR)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中的氢质子。由于氢质子在体内的分布极为广泛,故可在人体的任意部位成像。另一方面,由于水中的氢原子与脂肪、蛋白质等组织中的氢质子的NMR信号强度不同,使用磁共振图像必然是高对比度的,MRI软组织对比度明显高于CT。

3.2.3任意方位成像CT主要为横轴位断层,冠状位和矢状位断层比较困难。MRI扫描在患者体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梯度场进行横轴位、矢状位及任意方位成像,这样对病变的显示极为有利。

3.2.4能够人体能量代谢进行研究T1和T2弛豫时间及其加权像本身反映质子群周围的化学环境,即生理和生化信息的空间分布。正是因为大脑灰质中的氢几乎都存在于水中,而白质中的氢大量存在于蛋白质中,所以二者在磁共振图像上出现明显对比。

3.2.5不使用造影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SE序列时,利用血液的流空效应,心脏大血管内腔均表现为低信号,可诊断心脏、大血管病变,对诊断区分血管和实性结构十分有利。不用造影剂即可行非创伤性MRA和MR心脏电影检查,还可行心脏动态和血流速度的分析。

3.2.6无电离辐射MRI用射频(RF)脉冲的波长为数米,能量为10~7eV;而CT为短波电磁波波长为1A;高能量的X线对人体有辐射损伤。从能量上看RF只有CT的1/1010,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3.2.7无骨伪影干扰CT检查时骨的边缘如岩骨、枕内粗隆、枕骨等处可出现条纹状伪影,严重影响后颅凹的检查质量对病变的诊断;MRI无骨伪影,对于CT上易出现骨伪影的部位MRI图像质量显著优于CT。

3.3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

3.3.1成像速度慢第三代CT每幅图像时间为几秒钟,螺旋CT仅为1s左右,MRI,常规自旋回波序列一幅T1WI和T2WI的成像时间分别为15~30s和25~35s。

3.3.2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病灶不够敏感钙化灶在发现病变和定性诊断方面均有很大的作用。在MRI上钙化通常表现为低信号,另外,由于骨质中氢原子的含量较低,骨的NMR信号比较弱,使得骨质病变不能充分显示,对骨细节的观察比较困难。

3.3.3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MRI的伪影主要来自设备、运动和金属异物3个方面,常见的有化学伪影、卷褶伪影、截断伪影、非自主性运动伪影、流动伪影、静电伪影、非铁磁性伪影和铁磁性金属伪影等。

3.3.4禁忌证多装有心脏起搏器、疑有眼球金属异物者、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均应严禁作MRI检查,体内留置金属异物或金属假肢者不易作MRI检查。监护仪器、抢救器材不能带入MR检查室。

4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CT检查范文篇9

1CT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T设备主要由X线发生系统、计算机系统、检测系统、成像显示系统、扫描仪框架系统、操作台和辅助设备7个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通过发生系统发出的X线对人体组织进行扫描,监测系统接收到扫描光线并形成信号,最终将其转换为CT图像[2]。

2常见故障

CT设备在频繁、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环境、操作或设备部件老化而造成的各种故障,进而影响早期临床检查的可靠性,对医院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医院的经济效益急剧下降。现主要对CT设备的3种类型故障进行介绍,具体如下。2.1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设备故障通常,由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设备故障并不会对设备造成毁坏性破坏。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时,设备预热时间不足或未完成常规校准工作,可能会导致设备在运行中出现不精确的数据;此外,在利用设备定位患者时,一旦位置选择有误会导致CT图像不够清晰,甚至会出现错误图像;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是不允许携带任何金属饰物的,一旦检查前不能全部清除,设备将信号转变为图像时会有伪影出现。2.2环境因素引起的设备故障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温湿度和空气净化质量。CT设备内需要配置很多不同的电路元件,当检查室长期处于温度过高或通风不良的环境时,会导致某些电路元件出现高温发烫而烧毁的情况;CT设备的不稳定电源电压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工作,从而影响X线束照射的质量,使得摄影图像模糊;湿度较大会引起电路短路;空气净化质量差、灰尘粉尘多等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2.3机器组件损坏引起的设备故障机器组件损坏一般是指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行导致元件受损而无法继续维持正常工作的现象。相关统计表明,安装后使用半年CT设备便会出现运行故障,5~8年后会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度过平稳期后,故障发生的频率会显著增加。

3检测方法

在对故障进行检查前,维修人员首先应找出故障原因(包括操作人员不规范操作、空气湿度大等),在确认为人为故障时,维护人员应首先向操作人员了解CT设备在出现故障时的执行指令类型或故障级别,如果未发现明显的CT设备异常或硬件受损状况,可以按照操作规程重新进行操作,重新启动后如果未出现同种故障,即可以认定原因为操作人员使用不当[3]。环境因素的判断要求维护人员观察CT室的温湿度和电源是否正常;同时,有必要了解CT电路元件是否过热或电源是否过电压和过电流;如果出现上述某一现象,可以判断为环境因素引起的故障。3.1程序测试方法程序测试方法是指依据设备显示的错误代码进行检修,检修CT设备时,首先,检查员应对设备控制部分、机械部分或高压部分进行判断;其次,在购买CT设备时,医院应向供应商或厂家询问各个程序密码,为后续检修工作提供便利。3.2观察法观察法是CT设备故障维修最基本的方法,首先,检查CT设备的所有部件,如电源、电路板和控制板(指标灯能够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其次,探听设备运行时发出的声音,特别是风扇和轴承等部位,通过探听声音大致判断故障位置。嗅觉主要针对发热、燃烧或CT设备部件的焦化和其他气味;触觉是触摸CT设备的某些部件,如果组件烫手、温度过高,则表示该组件故障。3.3测试法测试法经常会借助一些测试仪器对设备参数和性能进行检测,首先,测量各种电压,包括输出直流电压、信号电位和输入交流电压;其次,检测电缆的完整性、保险丝有无烧毁现象、半导体元件是否短路等;当电压高于5V时,可能为电路故障[4]。3.4切割法切割法是比较特殊的检测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故障涉及范围很广,可能是由多种故障共同引起的,因此,检查员需要进行逐一排查。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故障现象相同但故障位置不同的情况,如当CT设备X线上的mA表向上冲时,在检修时将变压器首端电缆拔出,再进行高压上电检测,检测结束后重新将X线边侧的电缆拉出,以此获得故障位置。对于计算机故障,维护人员可以使用终端板逐步查找和排除故障,从而缩小范围,提高检测精准度。

4案例分析

4.1工作期间CT设备突然停机故障分析:通过系统检测和信息提示,可以明确球形管内或管芯发生短路;如果打火现象在管芯内发生,只能对球形管进行更换;当管套内发生打火时,应更换密封装置,管套内部可以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再抽真空然后注入高压绝缘油,可以解决此类故障[5]。4.2正常启动后CT设备不扫描故障分析:调查后得知是在逆流电路中出现过流现象,根据CT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当曝光指令从设备发出时,来自机架的信号由kV控制板获得,频率转换过程由逆变器模块执行,通过高压电缆将高压油箱升压并装入球形管中,从以上分析来看,上面提到的所有组件都会引起过流,导致CT设备无法正常工作,采用分段测试即可逐一区分故障位置。4.3进床速度波动大,设备有异常响声发出故障分析:通常,CT设备发生异常响声时主要与机械磨损故障有关,维护人员可以将关注点集中在机械故障检测中,用油修复后,再次进入床时无明显的声音,但进入床的速度仍然很慢,再次检查驱动系统后,发现冲击器的齿轮磨损过于严重,在紧急情况下,转头并安装后,进床速度正常且无异常响声。4.4曝光中断,系统高压出错故障分析:X线指示灯反复闪烁数次后骤然中断,维护人员可以通过调试程序,将设备进行不同负荷的短时间曝光,同时记录显示器上的kV和mA数值,结果显示,kV数值正常,但是两极电流不对称,未检测到灯丝电流,因此,经检测初步判断为电路问题,借助万用表检测后,灯丝变压器的电阻减小,确认灯丝断裂,然后更换X线管,设备恢复至正常。

5结论

CT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关人员大胆细致,且应具备扎实的机械和电路知识。及时更换高压绝缘油是延长球管寿命的最佳方法,可以降低管芯玻壳的风险,提高管芯的真空度和电性能,真空度降低后可采用训管的方法进行管芯保养。设备的日常维护主要包括机架平衡测试、焦点位置检测、球管加热、自动校准、准直仪校准、空气校准等,通过以上维护措施,可以获得清晰度高且稳定的图像,设备可以保持最佳性能,从而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尤其是日常积极维护球管,可以降低球管失效的可能性,减少医院设备运行成本,进而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金刚.探讨CT设备的维修方法和技巧[J].医疗装备,2013,26(12):64-66.

[2]倪庆.探讨CT设备的维修与保养[J].医疗装备,2015,28(11):83-84.

[3]周维坤.CT设备维修的方法和技巧[J].医疗装备,2016,29(9):84.

[4]汪哲民.CT设备的维修及管理方式[J].医疗装备,2018,31(2):72-73.

CT检查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医院接受结肠癌诊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参与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腹胀、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病症作为主诉,60例患者中有39例为男性患者,有21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均在38~6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8.96±3.61)岁。患者在经过CT等影像检查和病理诊断证实,参与研究的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结肠癌的诊断指标,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有21例(占35.00%)患者为乙状结肠癌,有17例(占28.33%)患者为降结肠癌,有14例(占23.33%)患者为升结肠癌以及8例(占13.33%)患者为横结肠癌,将一些存在严重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其他肿瘤患者进行排除。1.2方法。在经过CT影像检查后确诊,患者需要在术前停止饮食,对肠胃进行清洗处理,对患者行保留灌肠,使用的药物为泛影葡胺(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峰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1005,20ml:12g)患者药物首次使用的剂量为900ml,再次使用药物的剂量为1000ml;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性和增强型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使用的扫描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整个腹部进行螺旋式容积扫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心扫描范围的扩大,厚度控制在1.0cm,时间在6S左右;随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性扫描,使用碘海醇(山东洁晶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469,50ml:17.5g(I))或碘帕醇(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14,74g(I)/200ml/瓶)作为造影剂,采取肘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快速的注入到患者血管内,注射速率应控制在4.0mL/s,当达到阀值后,对患者进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扫描结束在取得图像后进行后处理,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7]1.3评价标准。术后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部分的留取,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镜下查看,分析其病理变化,使用TNM分期标准对患者的癌变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2],其中原发性肿瘤用T进行表示,将患者情况划分成无法评估用TX、无明显证据用T0表示、原位癌用T1表示、肿瘤侵袭黏膜下层用T2表示、固有肌层用T3表示以及浆膜下和浆膜层用T4表示等;另外,淋巴结用N进行表示,将患者情况分为无法评估用NX表示、无转移用N1进行表示以及用N2进行表示的存在1~3、≥4的区域转移;最后,远处转移用M表示,分别使用用M0进行标示的无和以及用M1进行表示的有两种状况[4]。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实行随访观察,其时间通常为6个月,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复发的CT影像检查进行阴性和阳性的记录,冰河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8]1.4统计方法。研究的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的CT检查准确率为85.00%,结果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有19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为89.47%,结果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3讨论

CT影像诊断就是通过扫描仪对患者的病变位置进行扫描从而获取多层次的图像[3],根据其影像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CT影像作为三维图像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操作简单和无创等特点。通过CT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分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和胸部等疾病具有较高的使用和诊断价值。例如,在进行胸部疾病诊断中,对其进行增强型扫描可以清楚的看到患者的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的变化,通过CT图像,可以对患者的癌细胞进行中晚期诊断,并对患者的癌细胞转移和浸润等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实质性器官疾病CT扫描具有较为理想的成像效果。但是需要注意对于早期癌变CT影像检查可能会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这就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所以使用多种影像技术联合进行疾病诊断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疾病临床诊断中,由于不同影像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每一种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从适用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选取合适的影像技术[6]。CT影像技术虽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是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高费用和多次检查辐射大等缺点,对于孕妇一类的特殊病人,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结肠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用术前CT影响检查和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其中29例为T分期,20例为N分期以及10例为M分期,术前的CT检查准确率为85.00%,由此,可以看出在术前癌变诊断中CT影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随访结果显示,有19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为89.47%,这就说明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CT影像检查仍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较高的诊断率,都表明我国的临床医学技术出现了极大的进步,通过CT影像检查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邓丽萍,董水霞.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7,36(02):166-168.

[2]程炜.探究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科技资讯,2017,15(04):249+251.

[3]彭峰河,彭如臣,蔡建新.比较影像学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3):53-55.

[4]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2(01):12+14.

[5]曹阳.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