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6:38:10

CT范文篇1

1.1医院对于CT设备管理方法存在漏洞

在现在各大医院中,CT设备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本身有的医院规模大,人员多,又很多人会逃避责任,学会偷懒。所以,对于医院设备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次,就是医院人员对于CT管理这方面缺少高科技的人才,有很多的人对于这方面不了解,有时候善意的'维修'只会越帮越忙。还有就是一些人员在对于CT维修及管理方面存在着误区,认为'不需要天天检查,维修那么昂贵,它不会随便都会坏的"等等。更有的人缺少对于其关注,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坏了。

1.2医院忽视对CT设备维修

在现在的大、中、小的医院中,对于CT的设备的维修是很不被重视的。尤其,现在的CT设备有很多人对于它的设备的原理,性能,以及特点等都不是很了解的。再者,CT设备在中国的使用也不是很长久,所以一些人认为这些仪器是很难维护和修理的以及对于它维修的价格昂贵,从而在心理上对于CT维修及管理产生了恐惧感。

1.3国家对于CT不重视

由于现在的医院对于CT管理是不重视的,以至于国家对于CT维修及管理的制度也是不完善的。尤其,现在科学发展的那么的快,关于CT机器是可以经过修改其中的一点点零件就是把它在疾病上治疗和疾病上的短层图像变得更加的清晰以及提高它对于疾病的治疗的精确度。但是,国家对于这方面的并没重视。尤其国家对于CT维修及管理没有及时的对于其做积极的宣传,使得大多数人对于CT维修及管理不了解,没有正确的认识等等。

2浅谈CT维修及管理策略方案

2.1医院在CT设备管理要找对方法

目前在各大医院中,对于医院在CT设备管理要找对方法。第一,就是要在人员对于CT维修及管理方面要加强,尤其在CT设备管理中,首先医院里的人员的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正确的方案来约束工作人员在CT维修及管理的工作。第二,我们要在医院对于CT维修及管理策略方面要组织工作人员每周上一节课,告诉他们在医院机器的一些简单内容,使他们对于机器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第三,则是我们医院要多招收高科技机器维修和管理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使得医院的仪器更加长久的使用,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提高CT在治疗疾病的效率以及正确率等等。

2.2医院要重视CT设备的维修

就目前来说,医院要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CT设备的维修。一般来说对于CT设备的维修、维护都是由使用者和操作者以及临床工程师共同完成的。所以,首先医院要对这方面要多加关注以及培养高科技人才素质对TC维修和管理。再者,医院对于CT本身的器材也要按时找相应的人来负责,查看和维修。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医院的仪器寿命更加的长,同时也可以使它在疾病方面的精确度有所提高。最后,医院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对于医院器材来说,我们应该更要重视,因为它保护人民的健康。我们对于CT维修及管理要拥有发展的眼光,尤其我们要重视国外关于CT维修以及管理的先进方法以及其发展方向。

2.3国家对于CT要重视

对于CT维修及管理策方面,国家要制定一些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对于TC管理制度,首先国家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因为保护医院仪器人人有责。第一,国家要加强宣传医院如何要完善对TC的制度和为什么要医院要完善对TC制度以及医院要完善对TC制度的目标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国家首先要安排一个调查表,从中可以知道医院要如何完善TC制度。第二,国家要从小事情开始来规定医院如何完善对于TC制度。像是,平时工作人员不光要定期检查CT维修及管理,还要对于要完善TC的制度有所明确的正确的了解和了解,一定要让医院的工作人员养成勤劳的习惯,对于工作不能懒散,不能忽视工作,要培养员工的责任心。第三,要加强平时对于医院的领导的监督,同时我们本身也要加强对于CT维修及管理策方面以身作则,对于医院的仪器也要加以重视和保护。国家也要通过新闻报道以及媒体娱乐方面对于CT维修及管理策方面进行各方面的宣传。

3结语

CT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CT检查的180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最小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43.0±5.7)岁;上腹部CT检查82例,头颅CT检查78例,其他部位CT检查20例。180例接受CT检查的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即在CT检查前、检查过程中、检查后均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认知护理、环境护理等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的扫描时间、CT图像质量、复扫描次数、患者满意度等资料。

2结果

2.1不良反应、配合度及扫描结果准确率情况

180例CT检查患者中,对照组9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51例,不配合检查者6例,勉强配合检查者18例,积极配合检查者66例,CT检查扫描结果的准确率是74.4%;试验组9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3例,不配合检查者1例,勉强配合检查者3例,积极配合检查者86例,CT检查扫描结果的准确率是96.7%。试验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重复扫描次数、检查时间及CT图像质量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重复扫描次数、CT检查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的运动伪影发生率、CT图像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CT检查前

由于患者缺乏CT检查的相关知识,担心CT检查的仪器放射线辐射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CT检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适感,容易对CT检查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CT检查的顺利开展。针对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病房护士应当提前1~2d到CT检查室预约登记,接下来CT检查室护士应当进行CT检查前访视,到患者所在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情况,并且向患者详细地介绍CT检查的程序、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扫描部位,进行相应的CT检查前准备[1]。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说明CT检查的意义、目的,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促进患者放松思想,减轻对CT检查的焦虑、紧张等心理负担,降低应激反应,确保患者能够以最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CT检查。

3.2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在进行CT检查的当天,相关的医护人员携带抢救盘、患者病例等,与患者一同进入CT扫描室。在进行CT检查前,CT室护士须要再次询问患者有无该项检查的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和扫描医生沟通交流,告知扫描医生患者CT检查的扫描部位。此外,还应当嘱咐患者在CT检查的过程中,须要听从CT扫描医生的指示。在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中,先定位平扫,然后静脉注射对比剂。在注射时,应当选择有弹性的粗且直的大血管,确保穿刺一次性成功,降低患者的痛苦。对比剂注射时,由于药物浓度较高,注射速度较快,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胀痛等反应,护理人员须要告知患者这些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不用过度慌张[2]。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不要随意移动体位,须要听从指示,配合扫描医生进行扫描。在CT扫描时,医护人员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反应,并做好急救准备。在CT扫描过程中,应当给予患者非扫描部位防辐射保护。

3.3CT检查结束后的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告知患者CT检查已经顺利完成,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告知患者CT检查时注射的对比剂可以经过肾脏代谢,嘱咐患者在病情和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适量饮水。CT检查结束后,CT检查室护士应当嘱咐患者不要立刻离开检查室,待观察半个小时后,如果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可由科室医护人员或支持中心人员陪同回到病房。医护人员应当告知患者CT检查后会出现的常见反应,例如呕吐、恶心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患者在回到病房后,如果出现胸闷、头晕、气促、面色苍白、皮肤瘙痒、荨麻疹、出冷汗、声嘶等不适,护理人员应马上报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3.4CT扫描中的伪影

因为在CT扫描中常会出现伪影,所以医护人员须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伪影是在扫描物体中没有的,却在扫描成像中显示出来的影像。在CT扫描取样时,患者不自主或自主的运动,例如心跳、肠蠕动、呼吸、体位移动等,均是导致产生伪影的重要原因[3]。图像出现伪影,部分组织显示会模糊不清。消除运动伪影的重要措施就是缩短CT扫描的时间。此外,患者体内有异物或高密度结构,例如不锈钢钉,会导致产生放射状伪影。消除此种伪影的重要措施就是去除CT扫描局部的异物。伪影严重影响着CT检查影像的质量,极有可能导致误诊,所以当出现伪影后,须要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对该层进行重复扫描以确保CT影像的质量。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检查配合度,降低运动伪影的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速度与质量[4-5]。

3.5护理干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护理干预促进护患关系和谐。从接诊到CT检查结束,护士始终与患者保持联系,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检查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CT检查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消除了患者对CT检查的紧张、焦虑感,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检查。

(2)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全程的护理干预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服务。

(3)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学习动力。在CT检查过程中,护士须要指导患者,这就要求护士能够充分了解CT检查的相关知识,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示范与讲解,正确地回答患者的相关问题。

CT范文篇3

一、低剂量CT

由于早期肺癌往往缺乏临床症状,病人就诊时发现的肺癌多已是中晚期,五年存活率仅为12%一15%。早期肺癌(I期),特别其直径小于2cm的肺癌往往无远处及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有良好的预后,五年存活率可达70%。1990年Naidich等提出肺部低剂量CT(LDCT)这一概念,其对于早期肺癌的发现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CT辐射剂量却较常规剂量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美国在1993年启动“早期肺癌行动计划(EarlyLungCancerActionProject,ELCAP)”中对1000例肺癌高危人群(吸烟者)的调查中提出,采用低剂量CT能有效的检查出早期小肺癌的存在,相比之下,x光胸片仅在23例I期肺癌患者中查出了4例。同时,低剂量CT的假阳性率仅为3%,远小于胸片的23%。

二、早期肺癌的筛查诊断

Rusinek等分别用常规剂量扫描421个结节,低剂量扫描432个结节,结果显示其特异度为91%与88%,敏感度为63%与60%,这与Naidieh等1990年提出的结论一致。同时在直径>1cm的软组织密度结节的对比中,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的发现率差异无显著性。对于<5~10mm的结节的对比研究也证实了其可靠性。对于<5mm的结节,低剂量扫描也可发现,但发现率较低。目前,有国内学者认为50mA是一个较稳定的低mA界限值,并指出20mA会出现线束硬化伪影,干扰肺部病变的诊断,而螺距>1时,影像颗粒会变粗,5mm的肺结节显示率将会下降,因此50mA,螺距=1是发现肺结节的可靠条件J。Lee等在报道25个参与者中筛查到的78例非钙化真结节时也提到,在不同管电流时,结节检出的敏感性也不同。

三、相关肺癌的CT诊断

常规x线对肺癌的诊断正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螺旋CT和高分辨率cT(HRCT),近些年增强cT的发展和应用,更是为肺癌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增光添彩。螺旋cT可发现肺内直径≤6mm的结节,其敏感性为60%,但对直径≥6mm的肿瘤,其敏感性可达100%,然而对≤1cm的结节,CT值测量准确度较差,很难准确增强幅度。HRCT可进一步显示肿块内部结构、边缘特征及其与肺门、胸膜的关系,其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较中央型高。由于增强扫描较平扫除对分叶征、毛刺、胸膜凹陷征等表现的观察外,还可利用肺结节的不同强化特征进行性质判定,多数学者认为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平扫。

1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组织学上主要为鳞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类癌,还有腺癌。CT表现:直接征象为肿块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狭窄与阻断;间接征象则表现为继发的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对8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CT临床T分期中的T1、、rI3、T4各期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无显著性差异,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

2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主要是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还可见鳞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类癌。周围型肺癌的特征表现为短细毛刺数目较多且呈放射状排列,由纵隔窗锯齿状排列的棘状突起延续为肺窗的细毛刺。肿块轮廓呈分叶或多个浅分叶伴短毛刺,肿块胸膜侧呈切迹征或胸膜凹陷征,肿块胸膜侧呈模糊绒毛征,血管集中征,胸膜外脂肪线消失呈软组织肿胀,偏心空洞或空洞内壁结节,空泡征,瘤体平扫与增强CT值差值>20HU,以上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肺癌的诊断J。在对43例已经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总结中,CT的准确率为95.35%,可作为周围型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决定性作用。

四、肺癌转移的诊断

1肺癌脑转移肺癌的脑转移在临床上十分常见,重视肺癌病人的CT检查,对临床正确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Furak等研究统计发现原发性肺癌出现脑转移率为12%一18%,而且即使早期将原发病灶切除,仍有1%~15%的患者出现脑转移。肺癌脑转移的主要转移途径为血行,少数经神经鞘中的淋巴管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腔静脉系进入颅内。由于大脑中动脉末梢的特殊分布及在大脑皮质有丰富的血管网分布,使瘤栓易于在此滞留,所以转移瘤好发于大脑皮质或皮质下区,以顶、额叶为最多见,且多表现为多发。曾有国内学者对1365例肺癌患者进行脑CT扫描,发现脑转移瘤100例。在这100例脑转移瘤中多发病灶56例,单发灶44例,病灶位于额叶36例,顶叶63例,肿瘤周围多伴水肿J。在随后的研究报道中,对于肺癌脑转移瘤的CT诊断也大致相似“J,同时也指出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脑转移瘤的CT表现也有不同特征。

CT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例肝癌患者在介入科住院期间,接受了RFA治疗后直接回病房观察和治疗。男7例,女2例。年龄46~72岁。其中原发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6例,所有患者行RFA前均获得病理诊断。

1.2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体外电极置于腹部,CT定位下确定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而后进行消毒、铺洞巾,局麻,由CT引导下将射频消融电极经皮穿刺插入肿瘤组织中。在探针前段2~3cm处,射频能量经分子摩擦产生热能,使肿瘤细胞经50℃~100℃的高温烧灼而凝固性坏死,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治疗后回病房常规应用止血、护肝、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1.3结果

本组未发生与消融治疗相关的死亡。复查CT示原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全部病历随诊6个月,术后生存率为86%。

2护理

2.1术前护理

详细了解病史、测量生命体征、体重,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甲胎蛋白、血糖、心电图、B超、CT等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术前1天练习床上大小便,腹部备皮及清洁皮肤。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30分钟肌注杜冷丁75mg、非那根25mg,预防性镇痛。

2.2心理护理

对于RFA,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复杂心理,术前1天护士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实施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做好解释工作,讲解RFA的治疗原理和疗效,手术的大致过程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有一定的了解和配合,消除其顾虑。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安静卧床休息6~12小时,12小时后半卧位休息,自动体位,若无异常,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避免过早活动和用力过猛,以防腹内压骤增导致肝穿刺点出血。常规吸氧24~48小时,流量为2立升/分。禁食12小时后若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清淡的饮食。根据医嘱治疗止血、抗感染、补液等。

2.3.2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1)发热:由于RFA术后机体对坏死组织吸收而引起发热,一般术后次日开始出现,体温38.5°C左右,5~7天消退。护理上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鼓励其多饮水,禁用损害肝细胞的药物和酒精擦浴。

2)出血:穿刺部位用纱布和敷料包扎,观察穿刺口有无出血、滲血,不能单看敷料是否干燥清洁,仔细查看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注意腹腔内出血迹象。若患者诉腹痛、腹胀或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应警惕腹腔内出血。

3)疼痛:其原因是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水肿、肝被膜张力增加所致,轻度疼痛一般无须处理,给予患者解释并心理安慰,疼痛明显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4)观察尿量:RFA因高温使肿瘤细胞坏死,大量血红蛋白分解其产物被吸收入血可产生血红蛋白尿。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观察尿量、尿色和性质,保持24小时尿量2000mL。

5)气胸或穿孔:术中操作不慎,穿刺针损伤膈肌和胸膜可导致气胸,如损伤十二指肠、空肠等可导致消化道穿孔。因此,术后要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注意观察有无不适反应。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及时处理。

CT范文篇5

[关键词]医用CT;剂量模体;影像质量模体

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Tomography,CT)检查的频次逐年增加,CT检查也成为最常用的放射诊断手段之一。Smith等[1]的调查指出CT检查的数量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王彬等[2]的研究也显示2009年上海接受CT检查的人数是1996年的4.2倍。ICRP87号报告和UNSCEAR2008报告指出CT扫描涉及辐射暴露,在大多数情况下辐射剂量水平高于其他X射线检查[3]。故与此同时,与CT扫描相关的剂量和风险一直是医学物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在尽可能降低受检者剂量的同时保证更优质的图像质量是CT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超宽探测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插值迭代重建算法等新的CT软硬件技术层出不穷。而每一种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都意味着需要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新的研究[4]。由于CT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测试主要依赖检测物理模体,故CT的质量测量方法和检测模体也同样随着CT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发展,本文全面梳理CT检测模体发展历程,并提出当前CT检测模体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常规CT剂量模体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研究者们针对CT的辐射剂量表征与测量提出了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基本都与Shope提出的CT剂量指数(CTDoseIndex,CTDI)的概念相吻合[5-7]。CTDI的出现满足了量化X射线扇形束在体模内剂量分布的需求[8]。CTDI=∫(1)+∞-∞NTdZD(Z)其中,T代表标称断层厚度,N代表一次扫描断层层厚数,D(Z)代表垂直于断层的Z向剖面的剂量分布。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PhysicistsinMedicine,AAPM)的第96号[9]和第111号报告[10]中对CTDI定义和CT剂量学的演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CTDI的测量主要由CT剂量模体[11]和辐射测量系统组合。辐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通过阵列探测器测量CT剂量曲线和使用电离室对平均信号积分[12-13]。传统的剂量曲线的测量方法是使用热释光剂量计[14],但现在的一些研究中也采用光释光剂量计[15]、辐射感光胶片[16]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剂量计[17]进行测量。目前CT剂量日常检测中最广泛使用的剂量计是100mm长的笔型电离室,用来测量平均剂量或者积分剂量,这种剂量计的使用最早是由Suzuki等[18]提出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IEC)建议CTDI测量模体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材料[19]。传统的剂量模体设计是由直径为16cm和32cm的PMMA圆柱构成(图1),分别代表成人的头部或躯干/腹部(直径16cm的圆柱体也可代表儿童的躯干部)。这些模体一般配有适合于插入笔型电离室以及其他位置敏感剂量计或其他阵列式探测器的孔道。为了获得更详尽的剂量信息,从传统模体演变而来的新型模体也不断应运而生。图2和图3分别是由PMMA材料组成的儿童/成人嵌套CTDI剂量测试模体和锥形束CT头部剂量模体。图3中的SedentexCTDI头部剂量模体由一组直径为16cm的PMMA板堆叠,不同的板块之间可以互换,便于放置不同种类的剂量计,该模体为笔形电离室布设的孔道直径和位置与传统模体也不相同。

2加长CT剂量模体

早期CT的扫描速度慢,阳极热容也比较低,射束的宽度比较窄,使用100mm长的电离室测量单层轴扫的剂量曲线积分不仅足以包括照射时的散射线,还可以有效节省时间。但是随着多层CT的发展,越来越宽的Z轴射束准直和更长的扫描长度限制了CTDI100的准确性、临床实用性[20]。CTDI100在CTDI剂量模体不同点位测量效率较低,大约为60%到90%,可能大大低估CT扫描的实际累积剂量,在中心点位置会造成30%的误差[21-22]。传统的100mm长杆电离室已经不能满足CT质控中的剂量测量要求。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更长的剂量模体来测试多层CT的剂量曲线。Mori等[23]将多个PMMA圆柱拼接在一起组成了总长为900mm的超长圆柱模体,用以测量256层CT扫描的剂量曲线。Nakonechny等[22]尝试使用300mm长的CIRSModel002H5等效水体部模体估计真实患者所受纵向单层扫描剂量曲线。AAPM第111号报告中也提出可以使用直径30cm,长度50cm的快速注水模体来表示平均体型的成年人体部对射线的吸收和衰减[24]。

3常规影像质量模体

自20世纪70年代EMI公司推出商用CT装置以来,这种新型成像设备的影像质量便开始受到关注。但是此前并没有规定CT成像的图像质量评估技术,因此人们提出使用几何参数来量化CT图像的主要特征[25],如低对比度和高对比度背景下的空间分辨率[26-27]、图像噪声、层厚,以及某些伪影(运动、射束硬化、均匀性)[28-30]。基于McCullough等[31-32]的研究,AAPM第1号报告发表了第一部关于CT影像质量控制和剂量学的指南[33]。AAPM的CT测试模体(图4)曾被广泛应用于CT扫描装置的影像质量控制和验收测试,该模体包含了许多用于CT成像的图像质量性能评估模块。但是AAPM模体需要往腔内注水,使用较为不方便。因此,White等[34]在Goodenough等[35]开发出的环氧树脂组织等效材料模体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采用固体浇铸技术和模块化设计,解决了水浴模体容易吸水、漏水以及水源差异的问题。Catphan500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典型的模块化模体(图5),该模体可以提供有关图像质量参数的特定信息,如空间和对比度分辨率、光束硬化、均匀性和噪声等[36]。已有研究者就定位光精度、进床精度、机架倾斜角准确性等方面对Catphan500CT性能测试模体做了进一步改造和应用研究,并在AAPM模体和Catphan模体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新型CT成像性能检测模体[37-38]。CT系统的影像质量评估标准定义与影像测试模体的发展密切相关。2000年,欧盟拓展了CT成像模式质量标准指南的概念,建立了与患者剂量有关的质量标准和设备性能的指导方针[39-40]。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CollegeofRadiology,ACR)也推出了相关的CT认证项目。ACRCT模体(图6)由4个等效水材料模块组成。模体的直径为20cm,每个模块的深度为4cm。而我国也在2019年更新了《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该标准适用于诊断用CT的质量控制检测,包括验收检测、使用中CT的状态检测及稳定性检测。

4自动管电流调制模体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增加同一部位CT检查所致患者的受照剂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包括增加螺距和降低管电流等各种减少辐射剂量的策略[41]。如今,几乎所有的CT系统都具备三维管电流调制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和组织衰减来实时调节扫描过程中的管电流从而降低患者受照剂量。由于不同CT制造商的自动管电流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不同,这就需要借助模拟患者大小和形状的物理模体来评估管电流调制模式下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进而对CT装置自动管电流调制的性能进行评价。目前最常见的自动管电流调制模体主要是多个椭圆柱或圆柱材料的组合或堆叠,例如Kawashima等[42]使用了一组直径不同的圆柱来测试不同机型CT在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TubeCurrentModulation,ATCM)下的图像质量和剂量水平,而Sookpeng等[43]使用“婚礼蛋糕”模体与ImPACT圆锥模体进行ATCM下CT图像质量比较。Deborah等[44]开发的新型ATCM模体由三个长短轴半径比为3:2的不同大小椭圆体构成,相较于开发的CT模体,该模体缺少可以用于测量剂量的孔道结构,但由于其椭圆柱之间没有空气间隙,减小了因模体模块之间不连续造成的响应。Justin等[45]的研究更进一步,在由五个不同直径圆柱部分组成的模体中加入了器官纹理特征。但是,这些模体大多只能进行个别图像质量参数的测量,或不能与真实人体对射线吸收和衰减建立联系,所以目前仍未有统一用于评价自动管电流调制的的标准测试方法和物理模体。

5仿真人模体在CT检测中的应用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人体组织的辐射吸收特性和解剖学特征,仿真人模体被引入了医学辐射防护。Alderson等[46]引入了与仿真人模体相关的等效组织材料的概念。这些剂量学模体将真实的人体骨骼嵌入了模拟软组织的材料中,有的还包含了模仿肺部形状的低密度材料[47]。其中Alderson模体还可以插入热释光剂量计或辐射感光胶片[48]。近年来,使用不同种类剂量计对仿真人模体进行剂量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CT剂量估计。RANDO模体(图7)由一种用于模拟人体软组织的专用聚氨酯材料构成,该模体的组织等效材料模拟了人体肌肉组织、肺部组织和骨骼的有效原子序数和质量密度。2006年,Hurwitz等[49]使用性别特异性模体对女性乳房剂量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人员也尝试使用仿真人模体对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出版物103中性别相关的组织加权因子进行研究[50]。近年来,仿真人模体也常常被用于研究CT辐射输出特性的研究中。Schindera等[51]使用CIRS仿真人模体(model702)研究ATCM下不同体型患者受照剂量。Spampinato等[52]使用PBU-X-21胸部模体探究ATCM输出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我国仿真人模体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仿真辐照体模及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研究。四川大学林大全使用成都地区296名成人体型测量数据以及华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的脏器数据,研制出中国成人男性仿真胸部体模[53],体模身高165.9cm,体重57.5kg。彭刚等[54-55]使用该模体对ATCM模式下不同噪声指数的胸部器官吸收剂量进行评估。但是,由于仿真人模体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剂量测量过程繁琐,并且缺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模块等的原因,仿真人模体并没有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器官剂量的验证测量。

6讨论与展望

CT范文篇6

【关键词】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属先天性神经、皮肤及血管发育异常,临床并不多见。笔者自1994~2001年共搜集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病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5个月~9岁。8例均以间断性抽搐就诊,其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最长时间达3年,最短时间为2个月。5例患儿可见部分或全部面部“葡萄酒色”血管痣,同时合并眼脉络膜血管瘤1例;4例智力发育迟缓;1例有一侧肢体活动不灵;1例运动发育迟缓(1岁仍不会坐,不能翻身)。

二、结果

CT表现:

2.18例均可见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颞顶枕叶表浅部位粗大脑回状及锯齿状钙化。

2.2脑单侧病灶者4例,脑双侧病灶者4例。

2.3头颅不对称,病测大脑半球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此表现见于4例脑单侧病灶者。

2.4病变侧颅骨板增厚2例。亦见于单侧病灶者。

2.52例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大片状低密度脑软化灶,同时伴幕上脑室扩大。此表现见于脑双侧病灶者。

MRI检查1例,此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发育小,脑池、脑沟增宽,病变侧颅骨板增厚。CT所示典型弯曲条带状钙化其未能显示出来。wWw.gWyoO

CT范文篇7

肾上腺虽是一个腺体,但其皮质和髓质从胚胎发生、细胞成分、分泌的激素以及调节机制上却是两个独立的内分泌腺,其生理功能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激素或介质发挥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隶属于类固醇激素,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础,以四个环相连。这类激素包括球状带分泌的以11-去氧皮质酮为代表的盐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分泌的以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由网状带分泌的雄激素和雌激素为代表的性激素。盐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强烈的储钠排钾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动员脂肪,促进蛋白质分解,糖原异生等。肾上腺分泌的性激素量很少,但却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雄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与男性第二特征的发育,参与物质代谢中的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代谢;雌激素不仅具有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器官和副性征的生理作用,对于机体代谢、内分泌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的生长和成熟、皮肤等各方面也有显著的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儿童期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成人则以肾上腺素为主,其分泌受交感神经和ACTH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二、CT检查方法

与上腹部其他器官CT检查方法相似。检查前20~30min口服1%~2%的泛影葡胺500~800ml,以充盈空腔器官,其中200~300ml如能在临检前口服效果更好。由于肾上腺器官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较大,应在检查前和检查当中指导患者平静呼吸和屏气,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

检查前一般不需要使用其他药物,但对于需做增强检查的患者,应给予地塞米松5mg口服,并应做碘过敏试验。应当提出的是在怀疑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诱发高血压危象的药物。

CT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剑突为解剖标志,先扫定位像,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范围。通常扫描上界定在第11胸锥下缘,下界定在第1~2腰锥之间,应包括双侧肾上极,最好至肾门。扫描层厚和间距一般在3~5mm,在怀疑有醛固酮增多症时,扫描层厚可为2~3mm无间隔或重叠扫描,扫描窗宽为300—500,窗位为10~50,当发现病变较大时,可调整扫描层厚和间隔达8~10mm。当怀疑有异位嗜铬细胞瘤时,除可增加扫描厚度及间隔外,同时需加大扫描范围,甚至全腹部扫描。

肾上腺常规CT扫描一般无需增强,但如发现病变,为了鉴别诊断的需要,可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显示肾上腺及其周围血管,尤其时脾血管和其侧支血管,有利于条状血管影与肾上腺肢体的区分。当有嗜铬细胞瘤时,注射速度应减缓,以免发生高血压危象。由于肾上腺的病变有时很小,必要时可放大或矢状位重建观察,也可采用螺旋CT做肾上腺CT扫描,根据扫描范围选择螺距,一般螺距可选择1~1.5,扫描层厚5~10mm。螺旋CT的使用可缩短扫描时间,消除呼吸运动对肾上腺的影响,并可根据需要在扫描的体积内重建任意断面不同层厚的图像。

三、正常肾上腺CT表现

肾上腺位于腹膜后肾周筋膜内,因其周围有脂肪组织在CT多能清晰显示。分为内侧缘与外侧缘。右侧肾上腺通常位于右肾上方1~2cm高度,并向下延伸3~4cm,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右侧膈肌脚和肝右叶内缘之间。右肾上腺外侧缘常与肝右叶内缘重叠,有时难以显示。左肾上腺略高于右侧肾上腺,位于主动脉左侧,胰腺和脾静脉后方,其头端部常位于左肾上极的前内侧。双侧肾上腺形态略有不同,可为条形、三角形、Y形等,同一侧肾上腺在不同切面也可有不同的形态。肾上腺的上下径为2~4cm,垂直厚度一般为5~7mm,大于10mm或增粗达到或超过膈肌脚应考虑为异常,但多数人认为测定肾上腺的径线临床意义不大。正常内侧缘或外侧缘具有直线或略凹陷的边缘.外凸结节和增粗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悛非,梁碧玲.临床MRI诊断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36.

CT范文篇8

【关键词】脊柱创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特点

脊柱创伤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会造成残废,甚至威胁生命[1]。临床一般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X线、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颈静脉加压试验等方式检查此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有MRI及CT检查[2]。MRI能准确鉴别脊髓损伤情况,可将早期脊髓损伤的出血、水肿等状况及诸多病理变化显示出来[3]。CT在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判定方面优势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没有认知功能障碍;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均行MRI及CT检查;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有精神疾病;③伴有严重脏器病变。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9~71岁,(47.26±5.33)岁;21例重物砸伤,29例车祸撞击,12例高空坠落;损伤位于胸段10例,颈段21例,腰段31例。本次研究经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会审核同意。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检查,具体方法如下:①MRI检查:选择GE磁共振成像仪1.5T,对脊椎损伤处进行常规的矢状、轴位扫描,同时根据病患实际病情实施冠状位扫描。将矩阵设置为256×256,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4mm。选择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T1weightedimage,T1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20ms,重复时间为450ms,选择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之后选择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序列(T2weightedimage,T2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5~120ms,重复时间设置为2330ms。将数据上传到对应工作站,由2位资历较高的医师共同阅片。②CT检查:选择GE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机Light-speed,横断位扫描病患病变脊椎,管电流、管电压设置为220~300mA、120kV,层间距、层厚均控制为3mm,与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重建矢状及冠状位等进行图像。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表示用(x±s),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n(%)],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RI及CT脊柱创伤检出情况比较:MRI脊椎骨折、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碎骨片检出状况明显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MRI诊断结果及表现特点:MRI共检出脊椎骨折62例,均伴有后缘碎骨片移向椎管,椎体中均出现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这同CT的表现一致;韧带损伤有44例,表现为T2WI表现出片状或条状高信号、韧带增粗、T1WI间断低信号,与此同时损伤处的高信号同附近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神经根损伤有12例,其中包含18处碎骨片压迫及4处肿胀部位附近软组织挤压;椎旁软组织损伤有46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及T2WI斑片状高信号。2.3CT诊断结果及表现特点:CT共检出脊椎骨折56例,均伴有椎体楔状压缩变化或椎体变形,有3例没有显著骨折征象、3例表现为颈椎滑脱;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主要表现出碎骨片占领椎管及椎管狭窄;韧带损伤有7例,表现为后纵或前纵韧带增厚明显,不能清晰的将断裂状况显示出来;神经根损伤有10例,包括10处椎体后碎骨片挤压及8处碎骨片挤压。

3讨论

CT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2019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68岁、平均(56.6±5.6)岁,合并症:风湿性心脏病8例、冠心病5例、肝硬化3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69岁、平均(56.8±6.5)岁,合并症:风湿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4例、肝硬化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剖腹探查,采用微型腹腔镜,Troca直径为3.5mm。辅助患者取平卧位,全麻后于近病灶处行长1.0cm的切口,气腹针插入腹中形成气腹,有助于Trocar置入切口检查,镜下观察病灶并确定诊断。观察组行腹部CT检查。辅助患者取仰卧位,腹部行螺旋CT增强平扫,应用造影剂碘海醇85~100ml、注射3.0~3.5ml/s。自第10胸椎至髂嵴连线水平行多平面扫描,厚度6mm、准直器宽度为1.5mm,扫描后行冠状面及矢状面等多平面成像,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后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失血量、诊断时间、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失血量及诊断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失血量分别为0、(48.3±2.5)ml,诊断时间分别为(16.0±1.0)、(60.0±2.0)min。观察组的失血量、诊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肠系膜血管栓塞39例,诊断准确率为97.5%;对照组:肠系膜血管栓塞40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感染1例、发热3例、食欲缺乏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6,P<0.05)。

3讨论

临床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疾病比较少见,但是致死率较高。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需积极进行诊断。近年来,腹部CT应用越来越广泛,CT扫描下直接征象即肠系膜血管内血栓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重要依据,该处CT值高于正常血液密度,血栓显示充盈缺损、不强化;而间接征象表现为肠壁增厚且肠腔扩张。CT检查诊断方式的无失血、诊断快、安全性高,且取得了和剖腹探查同样的准确率,整体诊断价值较高。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失血量、诊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效果较好,具有用时少、损伤小及安全性高等优势。综上所述,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行腹部CT检查的并发症少、检查用时少,诊断准确率接近于剖腹探查,是安全、无创且有效的诊断方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CT范文篇10

结核病防治知识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病例26例,对照手术病理及临床追踪,分析肾结核的CT表现。结果26例病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例中,CT诊断单侧肾结核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为肾结核,1例为假性动脉瘤;双侧肾结核及肾囊肿各2例,经辅助检查及临床追踪均确诊为肾结核。肾结核多发空洞CT特征表现为断面上聚集成“花瓣”状多发低密度区,但也可有多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种多样的不典型表现。单发空洞仅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影时,注意与肾囊肿鉴别。而早期肾结核可仅表现为肾包膜下大量积液。结论CT扫描对肾结核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对不典型肾结核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