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0:07:32

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对分课堂

一、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

2016年在中国教育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总体框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包括三外维度六个核心指标,目标是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核心素养的概念主要包括了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第一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具有创新的精神,第三具有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是基于为了给学生一个终身的发展目标而建立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2]。核心素养的建立和提出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改革目标,明确了改革任务,推动了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而高校课堂教学又是我国高校大学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及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因此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即是课堂教学。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与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无论是从对核心素养地培养角度还是从高校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殊途同归地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课堂教学改革。

二、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数学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基础课,其在学校的地位不同于专业课的深入,它是基础性的课程,也不同于艺体课的活泼性和趣味性,它更强调逻辑与冷静,让人感觉比较难。这些特点就决定它在学生中相对受冷落不受欢迎,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学习积极性较低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高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数学教师则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课堂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高效的个性化数学课堂。上课教师和学生充分地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各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数学史等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多地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课堂教学做法,加强对教师教学核心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建构个性化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3]

(二)数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张学新教授2014年明确提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践班级,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教专业17级(5)班的实际情况,将对分课堂教学分成三个环节,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内化知识吸收和开放式分组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第一环节教师要对每一个章节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框架体系、结构及其重难点的讲授,但是不能全部讲完,要给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留出足够的探索余地和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发现这些空间和知识留白,通过整个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过程,激发其探索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环节,完成了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该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还包括学生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作业、认真地完成学习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第三个是讨论环节,部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尝试方法是将整堂课的教学都改为讨论式的教学。讨论式的教学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开放式地讨论,在开放式讨论的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进一步使得基础知识进行重新建构[4]。讲授法教学与开放式分组讨论法教学是日常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中最主要的两种教学方法,而对分课堂教学是一种整合了理论讲授法教学与开放式分组讨论法教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大约将二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讲授,二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讨论,这两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是有机统一的教学整体。本课题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将高职小教专业三年级的专科数学课程分为九个教学模块,针对这九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异质化分成九组,每5人一组,对5名学生进行了分工,确定了组长、发言的学生代表和过程讨论的记录员,并分别要求每组学生课堂教学以外抽时间由组长召集每周开会讨论研究教师本周的上课知识内容,针对教师讲授后的内容自主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比如学生自己上网或者学习观看相关的视频,搜索学习相关的内容和习题,并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形成学习笔记,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的内化吸收。与此同时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了独立思考,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性学结。最后要求学生组内讨论时对每个环节的知识点的教学模块内容写复习笔记进行复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可以是方法技巧,也可以是学习的过程和步骤,还可以提出任何对某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所思所想。在下一次课内分组讨论时由本组代表进行发言。这样一周内经过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探索吸收知识内化以及开放式分组讨论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创新的能力,教师也通过引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育人于无形中。将对分课堂实施前和实施后一个学期的成绩对比来看,通过图1可以看出实验班级的数学成绩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实施之后60分以下的学生数明显减少,60-69分及80-89分的学生数明显增加,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对分课堂之前平均分是73.71,实施对分课堂之后平均分是76.98,平均分的提升速度和幅度均达到了实施之前的预想,但是综合来看还没有超出预想另外,除了上述数学卷面成绩发生明显变化之外,通过对实践对象在实验前后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首先这些学生在数学素养包括的六大核心素养方面整体不高,而在对分课堂实施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增强。在实施对分课堂之后,学生从无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成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渐渐变得会用数学的思维和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提升了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能力;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讨厌上数学课渐渐转变成喜欢上数学课。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以为我自己永远也不会喜欢数学课的,之前一上数学我就想睡觉,可是经过这一个学期数学课的学习后,我发现数学的逻辑推理让我着迷,特别是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当我在老师的引导和大家的启发下,自己推理得出结论时,我非常得开心”。总之,在实施对分课堂以后学生提升了自信,加强了团队协作,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合理的考评体系

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是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和激励的体现,是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体现和保障。对分课堂强调地是过程性的学习,所以学生的考评和反馈必须充分体现过程性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由原来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总成绩100%,改变为综合考评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即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期中和期末成绩综合而来。平时课上表现及课后自主学习表现占30%,期中测验占30%,而期末考试成绩只占40%,打破了学期成绩仅由期末一次考试确定的方式。因此学生每次的课堂参与情况和综合表现等都可以纳入平时学习成绩考核的指标中,平时成绩的加入也考查了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解决各种实际综合应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考查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创新创造活动的意识等,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维度,学习成绩考核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维度、客观地考查其真实学习情况[5]。这次实践结果也充分证明了此种过程性考评体系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成绩,使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探索的意义

一是数学对分课堂结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的高度系统性与讨论式教学的高度开放性,数学对分课堂的教学符合了认知的规律,符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是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改变了过去只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而不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缺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对分课堂还十分重视学生研究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重视学生的判断力与语言表达力,通过总结读书笔记,反思学习笔记等内容,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总结性思维与反思性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二是数学对分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迅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将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的精神潜移默化得融入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地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和增强教师挖掘数学知识点和运用素材,提升自己捕捉数学育人契机的技巧,提高育人的能力和数学教学水平,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师准确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三是数学对分课堂更好地适合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国情,是一种适合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综合性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5]。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合理布置作业

既要重视学生的作业数量又要重视作业质量,适当的数学作业量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教师所留作业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或复习笔记时深度思考,进一步挖掘课堂讲授以外的知识,发现知识的内存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前提是作业量要适当。

(二)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讨论环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为了避免学生的分组过多或过少,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一般每组4-6人,并且每三周至少变换一次分组,以更好地保持组内其他成员的思维灵活能动度,便于学生获取组内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进行小组深度的讨论。实践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异质分组,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讨论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开放式讨论分组时应采用异质分组尽量避免采用同质分组。

(三)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数学对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突出知识框架、重点与难点,但要更加重视对知识内容的留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供他们去探索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更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对所讲授地知识点进行合理得节选,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估,留白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有挑战,又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小组合作使问题得以解决。另外,在课上讨论环节的组织、课后问题解答、教学素材地选取等方面也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素养是保证对分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6]。

(四)随机应变灵活把握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在采用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时不可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和研判,在每一个环节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三个教学环节过程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承有机的统一体。在时间分配上,对分课堂不能简单而绝对的一半一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讨论环节,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准备不充分会导致无效讨论和时间浪费,或者学生讨论非常深入而时间又不够的情况均有出现,这需要随机应变灵活把握,数学对分课堂绝对不能机械的刻舟求剑模仿其形式或简单的照搬照抄。另外,根据刘萍和郑昊的研究表明,以讲授为起点的对分课堂不主张让学生预习,知识的内化环节注重学生的复习,在讨论的环节教师不能权力过度也不可完全让渡权力,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7]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的研究对象仅为三年级的一个班,如果能在不同年级选择研究对象并设定参照组,取得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结论,使得研究更加数据充分,这是本课题今后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73.

[3]杨小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20(8):119-120.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5]李明哲,朱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87.

[6]谈学灵,李琴,万君.对分课堂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6):104-106.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线上对分课堂;四元教学;初中地理

一、绪论

网络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选项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大规模在线教学,而老师和学生又普遍缺乏线上的教和学的经验,使得线上教学充满了极大挑战。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立足中国教育实情和线上教学特点,及时地推出了线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OPAD),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欢迎。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线上对分课堂简介

线上对分课堂就是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对分课堂的理念是将课堂一分为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时间和任务方面均对分,宗旨是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学习。对分课堂包括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线上教学更适合隔堂对分。张教授提出线上对分课堂必须贯彻四元教学理念,该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规范化的流程,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同伴讨论(互相答疑,互相评价)和教师答疑(共性答疑,集中评价)四个环节,即四元。四元的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教师必须要先讲,讲完之后学生才能学,学了之后才能反思,反思之后才能带着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交流,交流之后才可以提炼共性问题,老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四元教学等于在传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基础上加上一个“讨论”。较之于传统教学单一共性教学的缺点,四元教学融合了共性和个性教学的特点,在讲授阶段,教师对所有学生精讲教学重难点,此阶段具有共性特征,此为共性1;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具有个性化特征,此为个性1;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不同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同,此为个性2;最后,教师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此为共性2。另外,四元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反思,反思更多的是取代过去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超越作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

三、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学生的兴趣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分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和泛在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较大提高。(2)互动方式多元化、高质化: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线上互动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连麦(包括语音连麦和视频连麦)、聊天室互动、弹幕、打赏、直播、抽奖、在线游戏、学生主讲等。另外,线上对分课堂重视教学常规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要按照老师制订的流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注重学案和思维导图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体系架构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间模块化,在讲授阶段,教师用少量时间精讲重难点,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反思、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重难点并有效巩固所学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讲授对分课堂中的教师讲授环节与四元教学流程中的一元教学元素相吻合,教师需要做的是讲授新知、布置作业(见表1),教授切忌面面俱到,而要“精讲留白”,教师主要讲知识的框架以及重、难点内容,对知识进行提炼,所讲内容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这部分学生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并对老师精讲的知识框架做好笔记,为课后的内化吸收做准备。(二)课后内化吸收线上对分教学的课后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做反思,做深入的思考,发现学习过程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聚焦疑点。该环节符合四元教学流程里面的二元教学元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理笔记完成“亮考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巩固课上所学地理知识,收集资料,整理笔记,联系实际生活,为如何成为一位精明的农场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见表2)。(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带着课后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分享到小组群里,进行互相答疑,相互评价,解决层次低的问题,对层次高的问题进行凝练,最后把小组内整理好的讨论成果和有疑惑的问题分享到QQ班级群,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老师进行解答。该环节包含了四元教学中的两个元素,即三元教学元素和四元教学元素,通过此环节(见表3),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独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运用对分课堂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讲解重难点,还会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于学习和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需要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在实施对分的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管理者,学生是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人,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也更具有自主性。在讲授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精讲和留白,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所以在老师留作业和思考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留作业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另外,作业还要与课标一致、要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听的是老师讲的知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不大,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成绩和地理素养地提高方面就更难了。

五、结语

线上对分课堂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互动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了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线上教学的应用模式。在四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讲授阶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通过QQ群屏幕共享功能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留白,为学生留下独学和反思的时间,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反思完成;在讨论阶段,通过语音通话方式将各组的“亮考帮”作业拿到本组群里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大部分组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直播方式进行集中点拨、答疑。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黄芳,刘金锤,王瑞华.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4-6.

[3]程英姿.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49-151.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

传统课堂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两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困境。在此,张学新提出了对分课堂新模式[1],该模式把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内化吸收;学生课堂讨论,并将讲授与讨论错开;第一次课教师先进行讲授,课后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内化吸收;一周后学生再根据自主学习结果在课堂进行小组和组间讨论,并在课堂展示优秀作品。对分课堂自2014年提出以后,在多个学科、各类学校进行广泛应用,一些学者与教师进行实践研究:陈瑞丰认为对分课堂实现师生权责对等,教学过程的结构由教为主体,转变为教与学并重[2]。张春霞使用网络平台辅助对分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有助于大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3]。杨淑萍等认为对分课堂能促进行师生角色的转变,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高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也有教师尝试在计算机课程中使用对分课堂,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计算机类课程以实操为主,讨论环节很难适应实操型课程教学特色,如何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实操型课程中,是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护理、康复专业3+2班级的必修课程,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存在感弱,参与度不高;其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做模仿性操作,在创新性的案例制作时会束手无策,缺乏项目策划、知识运用、团队合作等职业技能岗位能力;最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异大,同一个教学班中,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实时兼顾这两类学生,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卫生类职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上述文献调研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1设计原则

[3]1.1教师成为教学的引领者。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需要把一部分课堂让出来让学生去主导,同时教师要担任导演角色,把控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提炼课程的关键知识点、重点及难点部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精解,同时为后续的内化阶段进行引导与帮助。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疑问。在接下来的实操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强弱搭配分组,教师进行引领帮助,并对展示环节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讲授反馈、内化阶段的作业及实操讨论阶段的作品展示,激励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1.2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对分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成为知识构建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精髓,并在课下积极完成作业,通过微课视频进行复习回顾,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帮助,对知识进行吸收内化,同时准备下一阶段的课程素材;在实操讨论阶段,需要与组员紧密合作,做出优秀作品,才能在作品展示中获得较好的评价。1.3模式创建符合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是实操型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践问题,如各类文档的制作、职业岗位工作中常见的数据处理、通过网络获取各类知识等,并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制作职业岗位创意作品。根据课程性质,对分课堂在很多环节需要调整,以符合教学需求。

2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文献调研和设计思路,为了适应计算机课程需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适当调整,在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首先增加总体设计环节,对后续三个阶段所有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另外,还需把讨论阶段改为实操+讨论模式,更符合计算机实操型课程的需求;由于计算机课程内容难度不一,讲授讨论比例不一定要五五对分,基础性的内容讲授比例可以稍低;对分的模式可以是混合式对分,根据课程内容既可以是隔堂对分,也可以是当堂对分[5]。对分课堂创新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总体设计:教师对教学的所有流程进行精心设计,包括讲授与实操讨论的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梳理及落实,每个阶段须掌握的内容,讲授阶段的授课计划、课件制作,内化阶段的微视频制作、习题作业,实操讨论阶段达到的目标,整个流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等,使对分课堂更加出彩,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课堂讲授:教师在前期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提炼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和重点及难点部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精解,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实一体化实操,帮助学生领会课程主要内容,熟练掌握重点及难点部分,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同时,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内化和实操阶段进行指导,并布置课外作业和自主学习练习。内化吸收: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复习课程内容并完成作业,并为实操讨论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如素材搜索、作业框架构建等。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设计也至关重要,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吸收内化,为下一阶段的实操讨论提供方向性指导。同时,录制相关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实操讨论:结合计算机课程性质及机位分布情况,确定二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在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并制作作品,教师进行作品创建指导,并进行成果展示;根据作品质量、创意性、知识运用技巧、学生贡献等多个维度,由师生共同评价作品内容,并给出评价结果。

3教学实践研究

3.1课程学习平台建设。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制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每个章节内容、计算机考级习题、职业岗位案例,同时融入医学人文思想。每种类型的知识点都建立微课视频、微课件、课程导学、习题库等,并到云平台上。云平台支持课件学习、视频播放、作业提交、师生互动、在线考试等功能,同时建立手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该平台,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解决学生疑问;另外,还引入云平台优秀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外深度学习,开阔视野。3.2教学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48学时,每周3学时,共16次课,开设在大一上学期,下面以第三章Word文字处理为例进行教学实践阐述。课堂对分的实施方案如下:Word文字信息处理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Word基础、Word单项、Word综合、Word拓展。第一次课进行Word基础部分知识介绍,并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第二次课用一半时间进行实操讨论,完成Word基础案例作业,后面一半课时介绍Word单项的每个知识点的主要案例,其他案例作为课外作业,并布置下一次课的实操讨论案例;第三次课还是用一半的课时进行实操讨论,完成Word单项案例作业,接下来进行Word综合课程讲授;第四次课Word综合案例制作,教师进行总结复习[6]。3.2.1教授环节。讲授环节与常规教学类似,在课堂上,教师逐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学生进行模仿性练习,通过讲练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讲解中注意框架性引领,细节部分通过后面两个阶段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课程知识。Word基础部分,讲授环节重点讲授一级考试习题,通过习题讲解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文档格式化、文本编辑、表格操作、图文混排等;Word单项部分,结合二级考试中的单项操作进行讲练结合讲授,重点内容为主控文档、多级编号、邮件合并、页面设置等;Word综合部分主要以一篇长文档的排版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Word拓展部分讲授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和自主学习作业。3.2.2内化环节。学生在两次课之间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结合网络平台获取微课视频,进行课外练习,复习上课讲授内容,有问题通过云平台进行交流,由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完成后须上传复习作业至云平台;然后根据上课布置实操讨论阶段的主题查找素材,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操讨论课的主题会比较宽泛,如Word基础的实操讨论课主题是健康人文,结合学生的专业做一个调研问卷,使用课程讲解的3个以上的知识点,在这个环节,需要准备好文字材料和图片素材,确定下次实操讨论课的框架思路。3.2.3实操讨论。讲授课结束后一周是实操讨论课,以学生实操讨论为主,教师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二人一组进行讨论,确定制作的详细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制作,制作时根据需求进行;可以分头制作文档的不同部分,再进行合成,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制作文档,碰到疑难问题首先组内讨论解决,不懂的询问邻组成员,或请教师解决。作品完成后请每组学生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秀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展示。这一环节,学生不仅掌握讲授的知识点,还能综合运用知识,创意性地制作文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3教学评价。[7]3.3.1过程性评价。评价范围涉及对分课堂各个环节,讲授环节的课内作业完成情况;内化环节通过云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微视频和课件的学习情况,上传的课外作业质量;在实操讨论课上,每组的作品由师生使用评分软件,根据主题契合度、创意、美观、知识点使用等几个维度进行评分,其中教师占30%,学生占70%,赋予学生更多的评分主动权。3.3.2终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限时完成课程案例,Word、Excel和PPT案例各一个,每个案例有设定的主题及素材,并有规定使用的知识点,根据案例完成质量、完整度、排版美观度进行评分。

4研究分析

[8]4.1调研分析。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在学校护理2个班级开展,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在学期结束后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每个班各选6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所有学生都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每次上课不再死气沉沉,遇到问题可以求助师生及微视频帮助,因为有后续的任务和考核压力,课堂讲授时会更主动听讲,在内化环节都会积极做好复习和素材准备,在实践考核环节组内成员之间能互相配合,争取做出更好的效果,力求在展示环节获得高分。但也有学生指出,因为搭档的关系,导致作品完成质量不高,在最后评分阶段存在不公平,可以在评分阶段根据贡献度给分,在分组时可以每个章节根据自愿的原则重新分组。对参加对分课堂的所有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2%的学生都认可或基本认可该教学模式,90.1%的学生对教授环节基本满意或满意,95.4%的学生在内化环节使用微视频和QQ获取帮助,92.8%的学生在素材和框架思路都能积极进行准备,94.6%的学生认可实操环节的分组安排,89.0%的学生认可作品评价环节的评分模式。4.2效果分析。对分课堂教学已实施一个学期,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与未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其他两个平行班进行比较,发现实施对分课堂的两个班级有比较好的表现:首先课外作业完成率比较高,统计了所有的作业共10次,对分班作业上交达到98.1%,而平行班只有89.6%;其次在课堂出勤率,一学期下来,使用云课堂进行点名,除去请假的学生,对分班到课率99.3%,而平行班只有90.4%;另外,对分班期末成绩优秀率达到65.2%,合格率100.0%,而平行班优秀率为34.7%,合格率85.6%。

5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9],首先解决了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的情况,通过分组,以强带弱,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同时,结合云平台、网络指导、现场答疑、使用微课视频等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其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对分课堂把学生置于主导地位,每位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教师起到引导、解疑的作用,课堂参与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作品展示更是一种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在下一阶段更加努力学习;最后,对分课堂模式教学设计灵活,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简便,从传统课堂转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难度不大,师生都有较好的接受度,另外,在对分课堂应用中,还须注意组内成员的合理搭配以及评价的公平性,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张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3]张春霞.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5):55-58

[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653-658

[5]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6]孙丽平,田爱香,贺民.“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6):730-734

[7]曹晓君.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9(6):123-124

[8]赵莹,刘佰龙,王志晓.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分析:以Web应用开发技术课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8(11):85-88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生物;知识讲授;学生讨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诞生于2014年,由复旦大学教授在论文中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是现代教育改革推动下诞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经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愈发深入,中小学教师亦开始践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也初露端倪。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较多,但权威的莫过于张学新的概念界定。张学新指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一半时间用于知识讲授,一半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讨论式学习,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式学习,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知识探究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体,该教学模式虽有效但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要求一线教师践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在不影响知识讲授成效的基础上科学控制知识讲授时间,留出更多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研究认为,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可行的。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有效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呢?接下来,简要谈谈自身看法。(一)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对分课堂要求将课堂一半时间用于知识讲授,一半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因此,为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成效,建议高中生物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应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执教“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高中生物教师便决定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1)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设计。首先确立本节课知识讲授目标:①对物质进入细胞的具体方式和特点进行详细、直观说明;②让学生充分明晰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之间的异同,明晰二者对细胞生活的重要意义。确立知识讲授教学目标后,再确立本节课教学重点及难点问题,并对新课导入及具体知识讲授过程进行设计。(2)学生讨论阶段的教学设计。为更好引导学生在课堂展开积极有效讨论,设计一至两个讨论话题。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在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础。(二)有效实施新课导入。高中生物课堂中无论采用任何教学模式均离不开有效的新课导入。有效新课导入不仅可起到积极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对整个对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极有帮助。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新课导入策略的有效应用。例如,执教“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高中生物教师是如此实现新课导入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动态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方式。虽然进行了动态模型演示,但生物教师并未进行过多解释,而是这样说道:“刚才多媒体演示的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动态模型。相信你们看完该动态模型后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一定非常感兴趣。接下来,我们便对该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请大家打开课本……”由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给予知识讲授的时间较为有限。因此,运用于对分课堂的新课导入应尽可能简短且高效,结余出更多时间用于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三)科学进行知识讲授。高中生物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生物教师必须抓紧有限课堂教学时间高效实现知识讲授。为提升知识讲授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应提前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预习。如此一来,在课堂中仅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授即可。例如,执教“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高中生物教师重点讲授的知识内容为: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具体概念进行介绍,对三者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提升知识讲授效率,教师提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课件高效率实现知识讲授。通过该知识讲授模式,高中生物教师最终成功利用课堂一半时间高效实现了知识讲授。除采用上述知识讲授模式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实现知识讲授。需要注意的是,如若课堂知识讲授内容较多,高中生物教师可适当延长知识讲授时间,直至将相关知识点讲深讲透为止。(四)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对分课堂的后半段时间主要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学习。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例如,执教“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后半段时间设计的讨论话题为:(1)协助扩散及自由扩散过程中需要耗费能量吗?请通过讨论说一说为什么?(2)请对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之间的不同点进行讨论总结。(3)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被统称为被动运输的原因是什么?讨论话题用多媒体呈现完毕后,便要求学生立即分组对此展开讨论。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有部分同学运用智能手机查阅相关资料,进而展开深入讨论。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高中生物教师也在教室内不断巡视,巡视学生的话题讨论情况,并适时参与学生讨论。整个讨论过程中课堂教学氛围极为活跃。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讨论,最终得出有效结论:(1)协助扩散及自由扩散过程中均不需要耗费能量。主要原因是因为协助扩散及自由扩散均为顺物质浓度梯度进行。(2)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存在的最大不同是:自由扩散无需蛋白质的协助,而协助扩散需要蛋白质的辅助。(3)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被统称为被动运输是因为二者均不需要耗费能量,均为顺物质浓度梯度进行。在对分课堂中,高中生物教师可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也可设计多个话题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完讨论话题后,必须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讨论。(五)课堂总结与评价。在对分课堂的结尾阶段,高中生物教师还应留出一定时间用于本节课的课堂总结。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对讨论话题的结论进行认知。在此基础上,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裕,高中生物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施科学评价。评价应主要以赏识性评价为主,还可适当辅以学生自评和互评。具体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是可行且有效的。所以,在此强烈建议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应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践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绽放出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祁培玉.构建高中生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03).

[2]蓝芳丽,谭晓明.浅谈生物课对分课堂中德育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中学生物教学,2018,(11).

[3]李靖.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5).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护理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及个体健康意识提高,护理专业人才日渐被重视,这对护理专业教育模式以及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为满足当代卫生服务需求,我国高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学效果受到了直接影响,护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忽视护理人才质量要求,一味地追求数量难免使得大部分护生缺乏独立思考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学生学习动力较低,自律性差,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尽管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但理论知识抽象、学生参与度低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仍然是护理教育持续存在的问题[2]。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和学生思考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3]。2013年,张学新教授结合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优点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应用[4]。对分课堂的教学优势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有效提高了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了护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对分课堂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简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余时间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以及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叫“PAD课堂”。其中,课堂讲授部分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即知识框架及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升华,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性、被动性、教学特异性低等缺点。对分课堂拥有交互性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增加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教师讲授、课下作业以及小组和班级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把课堂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高校护理教学效率以及护生学习质量。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提出无疑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自2013年对分课堂教育模式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即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尝试,并取得了积极意义,如苏鏐鏐[5]发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分课堂教育模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我寻找学习资源,激发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黄晓蕾[6]发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分课堂教育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主动性、参与度及学习兴趣。崔振华等[7]通过分析英语学习者自我学习能力发现,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扭转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学科中体现了积极的应用效果。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自主性,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基础,但是护理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护生可能会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对分课堂在护理教育中得到了应用,证实了其有效性和适用性。欧阳旭平等人[8]将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分课堂教育模式下护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拓展、同学间交流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陈瑜[10]在护生传染病护理学课程开展了对分课堂教学,具体包括集体授课、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三个环节,老师负责监督并对课程内容分阶段总结,结果表明,护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也开拓了学生和老师的视野。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自推出以来就被越老越多的高校和教师接受并推广,将对分课堂应用于护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思维能力。但从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是将对分课堂应用于各学科理论教学,在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方面尝试较少。

3对分课堂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反思

3.1改进授课模式,提高护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自我管理能力会驱使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将自己看作学习主体,对学习进行合理的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正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然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陈瑞丰等[10]认为应当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教学时间,改变护理教育课堂中教师为绝对主权的传统观念,以保证护生学习自主权的实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后自主学习阶段与分组讨论阶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不仅避免了传统护理教育中学生机械抄写课件中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对老师讲授知识的理解,而且充分利用了对分课堂所强调的同学间、师生间相互沟通分享、相互激励的优势,提升了学生对护理学的兴趣,有利于护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3.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护生课堂参与度

对分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护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得以提升。罗红等[11]在对本科护生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时发现,护生在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起初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教学推进,护生逐渐热情高涨,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在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与临床工作并轨,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学生需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积极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在自我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教师为核心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仅仅的知识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与探究者,从根本上提升了护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3.3改变学习习惯,提升护生学习效果

因课程的局限性和特殊专业要求,护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传统教学手段又较为单一、枯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岗位需求。谈学灵等[12]认为,对分课堂教育模式下的护生不但在总成绩上高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且在自我管理、信息分析处理、学习合作等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在实践技能操作方面亦是如此,郑艳楠等[13]认为对分课堂模式给予了护生充足的课后时间预习、复习实践技能知识,增加了护生操作巩固练习机会,进而提升了技能操作能力以及实训成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护生的学习周期分散在整个学期,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改善了学生考前“临阵磨枪”、考试后记忆周期短的现象[14]。总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护生的传统学习习惯,提升其时间利用率,学习效果。

3.4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相长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同学共同进步,相互促进的双边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护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求知欲不高,对分课堂下的护生作为课堂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与探究者,不免会提出疑问,需要老师解答,这一过程有助于强化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增加其综合知识储备。成磊等[15]认为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演变为教育指导者与设计者,降低了其课堂压力,同时这一特殊的教育模式驱使着老师对知识理解更为深入,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及时与护生互动沟通,了解护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4总结与展望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对分课堂;创新性学习;留白

教育强国需要满足创新驱动和创新性发展的人才支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创新性学习。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传统课堂发生实质性变化,有效促进创新,是一个根本性的难题。自主课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尚未得到公认的预期效果。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提出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创造性学习的原则和渐进自主原则,从心理学原理出发,重构课堂教学过程为层次递进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有可能为创新教育提供新的路径。

一、激发思考的引领性讲授

对分课堂的讲授是“精讲—留白式”讲授,聚焦于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把细节留白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内化吸收和讨论中完成。讲授不同于传统讲授。传统讲授中,教师把目标物打包成一个完美、精致、漂亮的整体,谋划好、连通好各个细节、各个步骤,然后把打包好的整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去学习。这个打包好的整体也构成了标准答案,用以对学生的课业成果进行评价。传统讲授重在教师“给”出一个目标物,学生“得”到这个目标物。

“精讲—留白式”讲授中,不是教师给出知识结构,而是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重在学生听课过程中的建构过程。对分课堂的讲授强调“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动机和能力确定知识结构所涵摄的学科内容及其总体难度,确定诠释知识结构的材料。学生理解和接受诠释材料的过程,是按照学科体系的要求,自主地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加工整理出什么,就是什么。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未竟的事业”,它激励着学生当下和未来的探究活动。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与实践”章节,教学时间是2课时(90分钟),课标是: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实际应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分课堂的讲授,将课程内容转换为“实践中的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认识中的实践—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与生活”。讲授直接从实践中的认识开始。笔者选择的实践是神舟十一号飞天的一个片段,用视频(40秒钟)展示了景海鹏和陈冬太空之旅的第一段对话。整流罩打开、看到外面的星空以后,景海鹏跟陈冬的一段对话。视频播放完毕后,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他们觉得)爽”,“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依靠什么”,是“实践中的认识”,那么,认识是什么?这样流畅地讲完第一点和第二点,第三点已经不需要讲,直接把前两点贯通起来就是规律。前三点用30分钟完成,再用15分钟讲应用,即“认识与生活”。

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对“飞天”视频很感兴趣,注意力开始真正向课堂内容移转,“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发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真正转入课堂,自主地把实践与认识关联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地初步建构认识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逻辑关联也带给学生极大的启发。对分课堂的讲授,希望每个核心知识点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或使学生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灵向知识结构敞开,或像把一颗问题的种子植入自己的心灵。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问题的种子带着破土发芽的强烈冲动和欲望,驱动着学生深入的课程探究和学科学习。核心知识点和问题构成一串心灵旅程的灯塔,学生自主决定、自寻方法,把相邻的两个灯塔关联起来,把所有的灯塔串联起来。精讲与留白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渐进自主的探究性学习。《道德经》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精讲就是利用了空无,成就了留白。留白为精讲所激发的学习自主性提供了一个“安身之处”。没有精讲,就没有一个个灯塔串联的通道,讲授成了教师直接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找寻不到自己的心灵通道,只找到教师通道,迫不得已地跟在教师后面,被动、厌倦、无趣、无味,无精打采,不能发现,也不能用旅程中的美景来滋润心灵,更不能引发对远方的渴望。对分课堂的讲授,通过建立知识结构,为学生设置一个创新性学习的总体框架,设计了关于价值、意义、方法的“学生心灵通道”,为学生创新性地将价值、意义、方法植入自己的“心灵通道”,留出充分的想象和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创新中获得成就激励,并通过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肯定和奖赏。

二、突出个性与新意的内化与讨论

内化吸收和讨论是学生最重要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他们渐进地建构自己的“心灵通道”,赋予其个性,体现新意和创造性。

(一)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包括独立学习和独立做作业,通过个人建构,学生形成自己的个人作业。作业不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提倡用作业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行为把思想展示出来。作业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散和想象空间,尽可能促使学生新颖、独特地进行个性化建构。笔者把作业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两个类别。仍然以“认识与实践”章节为例,进行说明。低层次作业,学生摹写、“意译”教材内容;或者表述透过课程内容理解到了什么;或者表达困惑和质疑。分别举例如下。摹写和“意译”教材内容:“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通常认识一件事物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当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时,便会推动事物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有了突破性进展,又有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现在新时代也是突破性进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但是,认识受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等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糅杂了主观的能动、创造性的特质,所以,换位思考就很重要。”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人类在进行发明创新之前都会参考前人的经验与成果,就是说创新是一种升级、进化的认识,凭空创新是几乎不可能的。”“正像那句‘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在不同人眼里变得五彩斑斓,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但却因为一阵风、一场雨,因你的认识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奇妙!”学生表达困惑和质疑:“人类文明发达后出现飞跃的频率是否会减慢?还是因为技术的成熟而加快?个体生命过程中,认识往往能涵摄以往所有生活,是怎么形成的?怎样才能保证主体的认识是理性的?如果是非理性认识,那么它指导的实践我们当如何评价?”高层次作业指学生能够新异性地把课程内容关联到一个具体产品或者事件。比如: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交通工具从单一到多样,从慢速到快速,从陆地、空中到太空;交流方式从书信、大哥大、BP机、智能手机,到未来多功能整合新手机;出行方式从步行、马车、黄包车、自行车、有轨电车、公交到私家车(滴滴等交通APP);教育从孔子兴办私学到现在的高考改革和大学教育。针对事件的运用,比如:“利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完成《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即先对自己进行测试,从以前的实践中得出对自身的一些认识,用以指导当下的学习,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题让我想到了后果主义与绝对主义道德原则的差别与关系,感觉就是已有的知识被颠覆,然后打碎,再重组,像DNA双螺旋般上升、发展,如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食人是否为道德问题,众议纷纷。但正是问题与议论推动着人们的认知发展与历史发展。”

(二)讨论

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通过随后的教师抽查、自由提问和教师总结进行凝练与提升。在讨论中,学生形成集体智慧,但集体智慧也不要求给出标准答案,强调利用集体力量,在更高层次上建构出新成果。讨论成果表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有可能自主地进展到较高阶段。小组讨论时,各成员共同分享彼此的作业,由于不同学生的作业不同,要形成集体智慧,就必须探究出共同的东西。实践中,笔者提出的引导是:尽可能找到一个线索,把各成员的思想串联、融合到一起;或者找到一个主题,能够把各成员的个性都包括进去,或者……每个小组都尽量建构出自己的更高层次的方法和成果。以下是两个例子。用一个线索融通各成员的个人智慧。一个4人小组,个人成果分别是:用火箭升级阐释认识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所有时间和空间都会有认识与实践的互动;格力关于成功者的认识有实践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阐释认识是无止境的。小组成果是:我们无处不在认识,我们走在路上,在感受在认识,无论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的思想,在实践中就在认识中,在认识中就在实践中,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优化和提升的;我们要想得到成功,就要寻找一个好的认识,比如格力关于成功者的定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认识,我们要做成功者。

找到一个包含各成员思想的主题。一个5人讨论小组,用彼此不同的五种元素,场景、文字、交流方式、交通方式、交易方式,构建了一个未来的市场。场景美轮美奂,沉醉却不油腻;文字外形酷似闪电,小组还给出了该种文字模式下,“龙”是怎么写的,论证了为什么“龙”的外形该如此;交流方式是腕部皮肤经过技术处理,具有交流功能;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水陆空多栖的,道路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而是直接悬浮在空中,看不见的,你需要它的时候,手一挥,立马就出现在你面前;至于交易方式,更奇特,人本身就集合了这个功能。实际上,小组讨论还有一个可能是更重要的成果。小组讨论时,各成员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会从横向和纵向视角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地方,发现自己的内在追求,明白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就有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提升和利用自己的个体性、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意愿,无疑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学习的创新性。某种意义上,认识自己也许是小组讨论最大的创新性成果。接下来,在教师抽查、自由发言两个环节,学生主要是吸纳班级营养,把别人的认识成果转换为自己的,对自己的个人成果和小组成果进行再建构,为个人成果和小组成果升级。最后的教师总结着眼于课程的价值、意义和方法,给课程一个相对更高的引导,并将引导植入生活实际,也回应班级集体困惑或者质疑。

三、结论

创新作为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教学实践表明,精讲时,学生最初接触到核心知识点,必然的行为只能是调动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尽力把握核心知识点,能够有个大致的印象。这是随后任何学习行为的基础。比如,用诠释材料解释核心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而理解必然是与核心知识点比较中的理解,心理活动在感性材料与核心知识点之间往复。精讲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知识框架的基本轮廓和理解、应用的大体路径。内化吸收时,学生要从对知识框架的把握开始,在精讲把握的基础上,尽力把核心知识点表述出来,当能够顺利地说出来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就具有了复制能力。复制(reproduce)指把教师讲授、呈现和展示的学习内容按照原有的形式进行复述或模仿的能力,也称为模仿。

不过,复制和理解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复制中理解,在理解中复制,最初是少量复制、少量理解教师呈现的内容,随着复制内容的增加,理解的内容也就增加。内化吸收时,学生会尽力完整复制出核心知识点,尽量理解知识框架的整体结构。可以说,当学生能够理解到知识框架的整体结构时,认知水平就提升、进展到一个新的层面,就不必总是被教师呈现的原型结构所束缚。此前,每理解一步,都要去套教师的那个模型;现在,学生自己心里有一个模型,课堂跟他自己心里的模型对比,并把模型变化为各种形状。理解(un-derstand)的结果,是对学习内容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能够把握所学习材料的意义。当学生理解了知识结构,明确了学习的意义,找到了方法,就可以在价值的引领下,把习得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运用(apply)指将学习到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显然,运用是知识结构的创造性迁移。而如果这种迁移行为足够新颖、足够独特,就是创造(create)———运用的高级阶段。把对分课堂的三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是一个逐渐获得对创新的控制权的过程:从复制到理解,从运用到创造。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所有主题上达到能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但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创新性思维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创新性行为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然。这一宏大规模的创新,将如点点星光汇成灿烂银河,重构整个民族的创造力版图,成为我们创新立国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对分课堂;体育学校;语文教学;《荷塘月色》

1.对分课堂理念及发展现状

对分课堂是2014年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张学新在文中总结,对分课堂是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教师负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成效。陈瑞丰提出针对传统讲授法下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足,在对分课堂的新型教学理念下,从讲授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和呈现方式的灵活性、诠释材料的易接受性、课堂场景的多变性三个方面对课堂讲授进行优化。相应的教学实践表明,优化后的讲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黄美红,张广勋提到有效的对分课堂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综上所述,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近几年得到很大推广,被很多教师用在一线教学课堂上,也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课堂反馈很好。针对体育学校教学困境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和实践应用价值。

2.《荷塘月色》对分课堂实践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二册第一课,本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审美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参加体育赛事和集训占用了在学校学习时间,重训练轻文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也是同样缺乏兴趣。笔者讲授语文课程十九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虽取得过一定的成效,但体育学校语文教学过程还是遇到很多困扰。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有为难情绪、缺乏学习兴趣、动力不足、课前预习和课下作业不重视。学生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把对分课堂带入体育学校语文课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应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完成作业情况好、知识掌握更扎实。

2.1课堂讲授《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1927年任教清华大学时,描写月色之下清华园荷塘的景色的一篇抒情散文。在对分课堂教学理念中强调,老师要避免研究教材越细越深,就对学生灌输越多的弊病。要深入了解掌握并运用“精讲留白”的对分原则,首先对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时,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朱自清,对当时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同时又陷入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苦闷彷徨之中的写作背景进行的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讲作者写景,引入,重点词“月下”“荷塘”,布置小组讨论任务,你能在脑海中想到的月下景象。相比传统语文课堂满堂灌教学,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教学方式,对分课堂的教师讲课时间减半,教师需要把知识系统的主干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重点字词、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教师避免灌输,而是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及重要核心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2.2课堂讨论练习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会对知识点布置分组讨论,没有到位的课前准备和有关课程内容的预习,体校学生们的特点是,学的和不学的学生分为一组,也讨论不起来;不爱学的学生就在一起聊天。课堂纪律反而变差,严重影响教学进程。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先引出问题,教师和学生自由问答、教师的引导就是和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出学生在讨论中围绕《荷塘月色》题目中的两个重点词,开始讨论自己想到的月下景象。教师做笔录。讨论环节,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要想出自己的“亮闪闪”,然后动笔写下自己在脑海中的月下景象。

2.3课堂分享每位学生都进行了积极思考,写下月色下的景象(如月下的大海、月下的星星、月下跳广场舞的人们、月下的小吃街等等)。教师先不要规定条条框框,能想到什么尽情写。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分享念出自己的微型写作作品,每位同学视角、视点、心理表现各不相同,所以每段文字都各有千秋。教师注意提炼其中的亮点,如学生们的写作特色、运用的写作手法、观察角度等。然后再读朱自清写景抒情的经典段落和句子,学生对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文章写景使用的比喻、通感、叠字、拟人等写作手法和特点更加了然于心,对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更加能够体会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描写对象的形象和生动。经过了这个过程,学生们真正能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内化和吸收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严谨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在整个学习中,写景的过程,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文章,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写出很多精彩的作文片段。举例来说,“亮闪闪”部分,有的学生描写的月下的大海,像笼上一层薄纱,小螃蟹也躲起来睡觉了,很生动。和朱自清写得荷叶“婷婷的舞女的裙”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亮点纷呈。

2.4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笔者通过对150位体校青少年运动员(高一、高二学段)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是因为从小练体育,文化基础本来就差的占78.2%;因为周围同学不学习,所以自己也选择不学习的占42.7%;认为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占67.9%;认为参加集训后,回来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占15.5%;认为老师讲的课能吸引自己,就能愿意听的占82.6%;通过老师指导和努力,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课成绩的占96.1%。由此笔者分析,青少年运动员能比较清晰的认识自己文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但也希望通过努力取得文化课学习好成绩,希望文化课老师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实施后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对分后课堂能增加学习兴趣学习气氛更加活跃的占88.1%,认为对分课堂后老师的讲课内容能掌握的更加扎实的占89.1%,认为亮闪闪分享环节好,能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快乐的占89.7%。由此可知,对分课堂的应用,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开心、有收获感。对分课堂上,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意识被调动,学习动力、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在亮闪闪分享环节,学生们思维活跃,互相分享,原来一说写作文,学生们不知如何下笔,但是通过对分课堂,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锻炼。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过程都很快乐并充满获得感。

3.结论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1生物化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属于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课程涉及有机化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理论,教材内容抽象、复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职业学校高职生虽经过选拔,但基础知识及能力素质比预期低,大部分仍存在学习方法单调、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再加上讲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使生物化学课一直是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一门课。对分课堂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为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也为促进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创立的新型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和心理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3个时间上相互分离但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的部分,简称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关键创新之处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是对分教学最核心的特点,称为“隔堂讨论”。对分课堂的3个阶段可以细分为5个环节,分别为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对分课堂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对分课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2017级护理大专和药学大专两个班为教学对象,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每周上课两次,每次两节,每节40分钟,一学期共18周课,教材共14章,10章应用对分教学。

3.1准备阶段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笔者的教学设计是绪论课后以第二章“蛋白质和核酸化学”为例专题讲解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核心特点、关键创新、基本操作要求。同时,通过班级微信群上传隔堂讨论教学活动流程图、优秀作业样例请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便于以后教学操作;上传视频、微课、动画等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合理选择运用。通过两到三章教学内容的逐步训练,学生对对分课堂操作步骤基本掌握,在师生的共同总结反思中日趋完善。

3.2实施阶段

3.2.1课堂精讲

对分的讲授原则是精讲和留白,就是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没有提问、讨论互动环节,讲授时间压缩为原来一半的时间。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复杂,讲解时更应把握“精”的含义。如“糖的分解代谢”一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首先知道糖的分解代谢在不同条件下有哪三条(框架)?概念分别是什么(教学重点)?第三种代谢途径生理意义有哪些(教学重点)?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区别(难点)等。另外,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简要分析解释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中的“一少”是什么和为什么?突出知识的有用性,最后告诉学生本节知识的学习主要采用对比学习法,教学重点通过横向比较列表方式便于记忆,对代谢特点采用数字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3.2.2课下学习

根据教师的精讲内容和学习材料、网络资源等,完成课后作业。课下自主学习的评价依据是作业的完成,而作业的完成又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当堂对分时间短,作业可以布置“微作业”,有填空题、选择题及判断题,如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吗?编口诀记忆必需氨基酸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作业,隔堂对分中学生课后有充足的时间,作业设计要有深度,如请学生设计用游戏或接力赛形式演示线粒体呼吸链中氢和电子的传递过程、用箭头图示法表示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等一些挑战性、开放性的作业。在完成前述作业外要求学生务必以提纲形式总结出作业中的“亮、考、帮”,这是下一步课堂讨论的主线,不仅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材料和内容,而且是讨论收到满意效果的重要前提。“亮”是学生自己感受受益最大的亮点作业,“考”是自己清楚用来挑战别人的问题,“帮”是自己不懂不会而求助同学或教师的问题,以上“亮、考、帮”中每个内容每名学生至少一项,无上限,作业成绩计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

3.2.3课堂讨论

第一,微信发送讨论环节的流程操作图,请学生熟记要求。第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讨论方式。如第三章酶的第一节酶及酶的特性,第二节酶的结构与功能在一次课的第一节用10~15分钟讲授,剩余时间要求学生带着“微作业”自主学习,第二节进行课堂讨论。关于“糖代谢”一章,由于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多,采用隔堂对分方式,学生在两次课之间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有深度的课后作业(列表比较糖分解代谢3条途径的概念、部位、过程、特点及生理意义),为小组交流讨论做铺垫和准备,教师也有充足时间检查作业,并将检查意见微信平台以保证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第三,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讨论节奏,调节讨论氛围。第四,解决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保障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3教学评价

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生物化学课程成绩进行全面评价,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学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亮、考、帮”笔记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小组同学互评等环节,分3个档次打分,70分到100分,10分一档逐次提高;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和作业考核平均分,为了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按照完成、态度和创新3个维度打分,只要交作业,至少及格,后依质量10分一档逐次提高,满分100分。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客观,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4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及反思

4.1效果

第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前几届学生都高,尤其是男女生都有的药学班,讨论环节的气氛和效果比护理班更好。第二,对分课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辨析性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培养,这可以从讨论环节学生的发言中得到验证。第三,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重要的是创造沟通机会,增强团体协作精神,这些都对生物化学学习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第四,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多方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成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预期。第五,对分课堂带给师生真正的互动,教师把课堂的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退到台下,有更多机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4.2反思

教师教学负担减轻了,但对专业能力要求高了;讲授时间缩短了、教师课堂轻松了,但课前课后的工作和要求更高了。对教学要进行更多思考,在教材选择、内容分割、学情评估、精讲留白、作业布置、讨论组织、答疑总结等多个维度展示自己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对学生来说从压抑、被动、单一、枯燥的课堂走进开放、主动、丰富、自由的课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发生了整体改变,总体来说,教和学都更有效率,教学过程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尝试之余,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使每个环节都合理。(2)作业设计在把握相关性、基本性、梯度性之外兼顾挑战性、开放性及个性化特点。(3)对于个别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等一些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纠正。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体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讨论式学习

近年来,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高职体育教师一直在寻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2014年,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一线体育教师也开始尝试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体育教师而言,其中也不乏有部分人参与至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当中。那么,究竟如何在高职体育课堂中有效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呢?本课题将针对本问题进行浅要论述。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下流行的教学模式,倡导将一半课堂时间用于知识讲授,一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同,最大不同为:将更多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积极倡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式学习,主要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讨论时间不足的弊端。与此同时,也给教师的知识讲授提出一定挑战。对分课堂给予教师讲授的时间并不多,仅为课堂教学时间的一半。因此,教师需在教学设计方面多下功夫。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是一个较新课题,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必要性。结合已有研究认为,在高职体育课堂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1.精心设计安排知识讲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仅给予教师一半课堂时间用于知识讲授。这对其它学科教师而言可能会带来一定压力,但基于体育学科特点,如此多的教学时间已足够用于知识讲授。纵然如此,体育教师也应在教学设计方面多下功夫,优化知识讲授过程,争取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练习及讨论式学习。例如执教“太极拳”第一课时,高职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首先对陈式太极拳的渊源及发展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亲身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前六个动作。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重点针对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身型及步型进行重点讲解。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身型及步型后,学生便也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诚然,如若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较少,体育教师可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但如若课堂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较多,体育教师则可要求学生提前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预习。这样一来,在课堂中体育教师仅需针对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即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知识讲授时教学语言一定要凝练,知识讲授的教学组织一定要科学合理,尽可能不要浪费时间。总之,对分课堂的知识讲授一定要是凝练、科学、高效的。2.积极组织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后半段时间主要用于学生讨论式学习。但基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完知识讲授后,应积极组织学生就相关体育技能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式学习。这样的做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亦符合体育学科特点。以“太极拳”教学为例,高职体育教师对陈式太极拳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示范性练习后,要求学生自主练习。练习结束后,让学生积极开展相互间讨论,踊跃发表自身的观点,谈谈自身在练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很多有益观点。诸如:“三七步是太极拳最为典型的一种步型,就是两腿左右开立时两腿承载本人体重的力量要三七开,两腿虚实有分。”同学们能够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他们对太极拳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在高职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可要求学生自由讨论,也可布置具体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讨论任务展开讨论。具体如何做,还需高职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讨论,积极实现有效师生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3.有效知识总结与评价。在对分课堂结尾阶段,高职体育教师应对整节课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知识的归纳总结可采用教师总结式,也可采用学生发言式。除此之外,如若课堂教学时间较为充裕,高职体育教师还应对学生在整个对分课堂中的表现实施总体评价和个体评价。同样可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高职体育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评和互评时间。在评价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师应尽可能采用赏识性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激发高职学生参与对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职体育课堂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做法是可行且有效的。只要运用合理,不仅可有效促进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此,建议高职体育教师应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研,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并在课堂中反复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做到积极反思与总结。通过反思与总结,不断优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

[2]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3)

[3]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外科护理学;高职

大学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纯粹的施教者,学生是聆听者,师生之间缺少有意义的互动和思想交流。由于外科护理学课程学时少,内容多,且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教师常抱怨自己上课全程一直在讲,累得半死,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互动机会,还要精心组织活动,可形式大于内容,热闹之余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而学生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也常抱怨上课没意思,认为考前“临时抱佛脚”,抄抄笔记,背背答案就能过关,课堂上学与不学没多大区别。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迫在眉睫。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张学新教授认为对分课堂整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从时间上把教学分为3个过程,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换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课后自主安排学习,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内化吸收,然后进行有准备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促进生生和师生之间交流,减轻教师教学压力,让学生从聆听者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所在院校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负责的课程是外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专业课,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笔者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2015级护理专业1班5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教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每周上课一次,一次两节,每节50分钟,共17周课。2.1教学步骤。教学分三步走:课堂精讲,课后操练,课堂讨论。第一步,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相关理念,传授相关技能;第二步,课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下发的补充材料及网络资源等,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理解与内化所学内容;第三步,新课伊始,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作业,教师加以点评并总结。外科护理学共17周课,其中12周安排了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由学生6人一组讨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每节对分课堂的小组成员是不固定的,由学生当时的座位情况决定,共分成9组;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后续新知识框架、基本概念和重难点,并布置新的任务,作为下节课讨论的题材。学生可以在讨论环节交流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及遇到的困难,分享学习心得,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讨论节奏,调节讨论氛围。讨论阶段包括4个环节,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小组讨论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为5~20分钟。每个专题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亮考帮”形式的读书笔记。“亮”即“亮闪闪”,指在本专题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一项,无上限;“考”即“考考你”,指自己已经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还不懂,可以拿来考同学的知识,至少两项,无上限;“帮”即“帮帮我”,指自己还不懂的,需要在讨论时请教同学的问题,至少两个,无上限。“亮考帮”的内容将作为课堂讨论题材。以“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为例,第一节课上,介绍外科急腹症特点、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对每种腹部外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给予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重点分析、讲解内科、外科、妇科急腹症的区别,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腹部外科疾病可引起腹痛?为什么?各种疾病引起腹痛的特点?最后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对课上讲授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并对各种疾病引起腹痛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讨论与答疑解惑。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各种外科急腹症的护理评估方法,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合作学习能力。2.2教学评价。在对分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对学生外科护理学课程成绩进行评价,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亮考帮”形式的读书笔记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总评成绩由3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50%)+期中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中考试前所有作业的平均分和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中考试后期末考试前所有作业的平均分和期末考试成绩。从成绩计算方法来看,只关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难以及格,还要关注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作业评分原则为:每次作业满分,则给100分;只要交作业,至少及格,后依作业质量10分一档逐次提高。关于平时成绩,除出勤率外,还包括“亮考帮”形式的读书笔记完成情况、课堂互动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等环节,最低70分,后依学生表现10分一档逐次提高。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客观,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3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及反思

3.1教学效果调查。为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8个题项,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课堂学习意愿、课后自主学习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调查结果表明,在课堂学习意愿方面,54.8%的学生基本赞同“对课堂学习感到很有兴趣”,12.7%的学生非常赞同;58.8%的学生基本赞同“课堂学习能吸引他们投入到讨论中”,22.6%的学生非常赞同;52.4%的学生非常赞同“不懂的问题能通过课堂讨论得到解决”,而4.5%的学生则对此持否定态度。在课后自主学习方面,38.2%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课后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34.8%的学生认为课后自主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是合适的、是他们能解决的、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12.6%的学生认为课后自主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方面,67.6%的学生表示他们能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新方式,7.1%的学生则表示这种上课方式较累;82.5%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热情,而5.2%的学生则对此没有明显的感受;71.2%的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认为对分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效率较高。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激烈的争论,提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对分课堂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不同层次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教学中,学生一看就能理解的知识不讲,学生经过努力能理解的知识不讲,学生经过努力却无法理解的知识精讲,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3.2教学反思。在今后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应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使每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2)教师应注意把控教学节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组织小组讨论;教师抽查时,被随机抽到的学生一定要讲小组刚刚讨论的内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或问题。(3)教师要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主动探索的乐趣,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