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9:57:05

外资保险论文

外资保险论文篇1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当借鉴德国模式,即将保险的具体经营业务和审批权限区分开来,由政府专门主管机关发挥管理与协调作用,对具体投保申请进行审批。但这一部门不宜设置过多审批层级,以避免多重管理、层层审批的现象出现。而专门的公司则负责以自负盈亏的方式经营专项具体业务。建议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办。但该机构不应单单行使其保险职能,而应与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驻外各使领馆保持密切合作,这样才能起到全面保护海外投资的作用。

合格投资者的范围界定

1.各国对于合格投资者范围的不同规定

各国的投资保险制度都要求合格的投资必须有合格的投资者。对于合格投资者的确定标准,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美国倾向于限定国籍和资本属于美国公民或法人所有的份额,日本倾向于限定住所,而德国的规定中包含了对于国籍和住所的要求。可见,判断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包括国籍原则、本国住所原则和资本控制论,即要求投资者和承保机构所在国有密切的联系。但国籍原则仍是判断合格投资者最主要的标准。

2.我国对于合格投资者范围的界定

鉴于对美日德三国相关规定的比较分析,我国在对合格投资者的范围进行界定的时候,也应当遵循以国籍原则为主资本控制论为辅的标准。其具体范围如下。

第一,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此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应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大陆自然人、港澳台自然人、海外华侨与海外产业继承者。

第二,中国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中国法人是指依中国法律设立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包括国有公司、集体公司、私人公司和混合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是指较为松散的联营组织和合伙等未取得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第三,其他符合条件的法人、机构和其他组织。这一规定是借鉴了美国的资本控制论而产生的。即允许部分虽为外国法人,但其资本的绝大多数由中国自然人和法人控制的外籍经济实体参与投保。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我国保险机构向东道国进行代位求偿,甚至通过国际法院提起索赔诉讼。而将我国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在这类企业中所有或控制的资本比例限制为95%以上的目的在于充分周全的保护我国企业所有或控制的资本的安全和我国的海外经济利益。

保险机构的承保范围

各国关于海外投资保险的险别规定方面,一般仅限于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外汇险、征收险、战争险等,而不包括一般商业性风险。我国除应将以上三种政治风险作为基本承保险别之外,鉴于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现状,还应当对这一范围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将营业中断险、迟延支付险同恐怖主义险纳入承保范围。营业中断险也可称利润损失险,是指如营业中由于发生禁兑事故,征收事故和战乱事故使投保人遭受到有形财产损失而导致一段时期内停工或停业,所带来的预期利润损失或多支出的必要费用损失。迟延支付险包括禁止支付和迟延支付,是指投资者在海外投资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以债权形式存在但在东道国却不能被兑现或被拖延兑现的情况。恐怖主义险是指由于投资国境内的恐怖袭击事件及其他暴力活动而给投资者的财产和权益所产生的直接损失的风险。近期国际活动猖獗,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给广大海外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严重的打击了其进行对外投资活动的信心。因此,应将其纳入承保范围,以排除投资者的顾虑,增强其投资信心。

合格投资的条件限定

(一)各国关于合格投资的普遍规定

合格的投资包括投资项目合格和投资形式合格及存在合格东道国三个方面。合格的投资项目一般是指投资者所要进行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投资者本国利益,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并且限于国外新项目的投资。各国对承保投资的投资形式的规定也不尽相同。美国规定合格投资的形式可以是现金投资、实物投资、权益投资;德国的规定为产权投资、捐赠资本、类产权贷款和再投资;日本的规定为股份、股本、长期贷款、不动产、采矿权或其他权利。在合格东道国方面,美国的要求较为特殊,即合格的东道国必须是事先已与美国政府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的国家;必须是友好的发展中国家;且人均国民收入在896美元以下。而日本和德国的规定相对较为宽松,并不以同东道国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作为承保前提,但是也要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较为安全。

(二)我国关于合格投资的具体规定

通过对世界各国关于合格投资限定条件的比较和参考,我国海外投资保险中的合格投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投资项目必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且必须得到东道国政府的批准并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是“新”项目或“新”投资,包括对现有海外投资项目的扩建、现代化、技术改造和发展等;第二,投资的形式应当包括实物投资、产权投资、有形财产、无形财产以及劳务和长期贷款等。一般只要是东道国及我国法律允许的适当投资,都不应对其在投资形式上予以限定,都可给予承保;第三,必须存在合格的东道国。以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或国际公约为标准,并在此范围内优先考虑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将合格东道国的范围进行这样的限定,是基于保证我国海外投资安全和便于行使代位权的需要。

外资保险论文篇2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investmentinsurancescheme)又称海外投资保证制度(investmentguaranteeprogram),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险或保证,投资者向本国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赔偿其损失的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在获得批准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国际法条文中,通常用“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代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承保范畴的区别: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支持下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承保范围只限于政府指定的政治风险;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不仅包括对政治风险的承保,而且也包括对非政治性的商业风险的承保。赔偿方式上的区别:投资保证,一般对所受损失进行全部补偿;投资保险,只按投资的一定比例并且基于一定条件进行补偿。从功能的联系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促进、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而建立的保障制度。

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模式的几种类型介绍

(一)双边模式

双边模式是以双边保护协定的存在作为承保海外投资风险的前提,即美国与东道国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投资者只有在于美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才可以申请保险。当规定的政治风险出现,美国向投资者赔偿损失后,就取得了法定的代位权求偿权。美国政府就有权向东道国索赔。

(二)单边模式

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采用的是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单边模式。即不以日本同东道国订立的双边保证协定为前提,只依据日本的国内法,就可以对海外投资进行保险。

(三)多边模式

多边模式又称混合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多边模式将双边模式与单边模式结合在一起,以双边模式为主,以单边模式为辅,比单纯的双边模式和单边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即与德国订有双边保护协定的东道国采用双边模式,未与德国订有双边保护协定的东道国采用单边模式。将单边模式与双边模式结合在一起后者,交相为用,以便更好得促进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保护海外投资。

三、关于建立我国海外头投资保险制度模式选择的几种学说

目前,过于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学界的学说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种主张,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采取日本式的单边主义模式。即投资保险制度不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制度为法定前提。主张单边模式的理由是,我国与他国订立的投资保护协定数量并不多,若实行双边模式,会使许多在没有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的投资者,得不到投资保险的保护,即投资保险制度不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制度为法定前提,也会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二种主张,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实行美国式的双边主义模式。即,投资者只能在与母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才能加入保险。也就是将国家间的海外投资保护协定作为投资母国国内法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法定前提。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最大的优势是,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

第三种主张,采用德国式的混合模式。一部分学者主张,采取单边模式还是双边模式要依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的大小而定,对于在政治风险小的国家投资,采取单边主义的模式,对于在政治风险大的国家投资采取双边主义模式。另一部分学者主张,对于在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证协定的国家投资,采取双边模式;对于在没有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采用单边便模式。

我国在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海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依据现实,根据实际需要,全面考察三种制度模式的利弊,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模式设计。

四、单边模式与双边模式的比较分析

就双边模式而言,他有许多单边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1.双边保险制度可以解决本国政府在私人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代位权中的出诉权问题。出诉权是指,投资国母国政府将本国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险机构的向东道国政府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请求提交国际法庭,或通过外交渠道支持这种代位求偿请求权的资格。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经常出现投保人国籍不连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出诉权是否要遵守国籍连续原则,国际上尚无共识,而双边保护制度中投资国和东道国可以通过签订条约商定是否适用“国籍连续”原则。

2.双边保险制度能加强本国海外投资的保险机构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效力。投资母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通过代位权的行使将投资者与东道国的经济关系转化为投资母国同东道国间的官方的关系。对于求偿主体的变更往往会遭到东道国拒绝,在这种情形下,承保机构可以寻求外交保护或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然而外交保护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严格原则的制约,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可以使代位权确定化、公法化,为保险机构代位权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制度保证。

但是,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和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相比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以投资母国与东道国的双边保护协定为前提,这就排除了一部分与投资母国未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无法享有投资保险制度的保护。而单边模式投资保险制度下的海外投资者不受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限制,在任何国家地区投资的海外投资者都可以受到平等的保护。但是单边制度下通过外交权途径行使代位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国籍连续原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卡沃尔条款”的限制,这些限制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施行处于不确定状态。

五、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双边模式的确立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国情,我国适合采用美国式的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双边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保证海外投资承保机构的代位权的实现。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承认两国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代位权的前提下,国际法上的履约义务使得原属国际私人契约关系的这类代位赔偿关系上升为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从而使得海外投资行为受到国际法层面的保护。相对单纯依靠外交权追偿的单边保证模式,双边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东道国政府援引“卡沃尔主义”条款拒绝投资母国依据外交保护提出国际索赔。也可以避免因“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籍持续原则”给纠纷处理带来的不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根据国际法原则,国家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将本国的意志施加给别的国家,因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权利——代位权,只有在东道国认可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实现。因而双边模式是在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障协议的前提下,投资母国的代位权得到东道国的认可的前提下实施的,因而双边模式更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通过外交保护来行使代位权相比通过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来行使代位权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外交保护权只有存在投资者在东道国受到不法侵害或不公正待遇时,东道国不提供救济或救济不合理时,投资者要求母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其进行保护。但实践中外交权的行使是相当琐碎复杂的。在国际惯例中,国家代表投资者通过外交途径向东道国求偿,要受到严格的条件(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际持续原则)制约。除非投资者得不到东道国合理的司法行政救济,否则外交保护权利是不可以行使的。同时,要求投资者受侵害期间或提出外交保护时属于被请求国国民。可见如果不符合“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籍持续原则”,便会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的代位权的实现受到阻碍。除此之外,“卡沃尔主义”被拉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认可,投资者只有在放弃外交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在东道国投资。目的在于防止发达国家滥用外交权以此损害东道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目前海外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单边模式下,通过外交途径来实现代位权是相当困难的。

双边模式可以快捷地解决投资争议。从对海外投资者提供的保护的实际效果来看,双边保护模式能跟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潍坊学院教师王春燕认为,投资者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仅要看投资者的损失能否及时得到赔偿,更要看赔偿后投资者能否尽快摆脱与东道国的投资纠纷。效率对于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单边模式下,投资者只能在用尽当地救济之后,才可以向母国寻求外交保护,此过程耗费时间和精力使整个运作过程效率低下。而双边模式下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得到赔偿,尽快脱离纠纷,把精力尽快地投入到建设投资项目中去。及时得到赔偿、尽快解决纠纷是投资者投保的真正目的,卷入无休止的繁琐的政治纷争绝非投资者所愿。所以,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能使经济纠纷通过商业化途径解决,避免了国际经济纠纷的政治化。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降低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仅有“防患于未然”的功能,也有“补救于已然”的功能。在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下,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没有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活动不受协议约束,同时对投资国没有保障对方投资安全的义务。这就造成了在东道国制造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就可以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尤其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事后利用“卡沃尔条款”来拒绝投资母国的外交保护。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海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相对政局动荡、法律不健全,采用单边模式风险太大。而双边模式与单边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母国与东道国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两国之间的关系由具有平等地位的国家关系,转化为东道国对投资母国具有保护其投资安全的国际义务的关系。在东道国违约时就不得不顾及由违约导致的国家责任。在制造政治风险时就会有所考虑,从客观上降低了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用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确立,应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投资发展的现状来决定。即根据国情需要,如何最大程度上维护好国家利益是选择投资保险制度模式的根本标准。双边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使投资东道国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个缺陷与投资母国代位权的顺利实现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整体水平比较弱,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海外投资的规模、质量、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还是资金不足,所以引进外资和国际融资一直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旋律。目前,国家也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但是国家的政策只是鼓励、支持,不是大力提倡。我国的海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完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审批,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向与我国订立双边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这样的国家一般与我国的关系比较友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发展相对稳定完善,在这样的东道国投资会更有利于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对海外投资的引导调控作用是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所不具备的。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我国海外投资保险事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根据国际惯例,海外投资保险都是由国家财政支持,一旦代位权无法实现,就等于用国家财政补贴私人海外投资的由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这对于海外投资保险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对海外投资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相辅相成,不可分而治之。国内法层面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需要国际法层面上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支持。国际法层面上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国内法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补救损失于已然”,两个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补救风险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100多个国家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已经包括了我国海外投资的相对集中的2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条款都规定了“代位权”,而且目前签约国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样从签约的数量和范围上看基本能满足我国海外投资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双边模式顺利的解决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代位权问题,具有单边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根据我国国情,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海外投资的长远发展都十分有利。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越来越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在海外投资事业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海外政治风险对我国的海外投资的危胁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与国际接轨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势在必行。建立海外投保险制度国际通行的模式一般有三种:单边模式、双边模式、混合模式。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模式选择应该根据具体国情而定。

【关键词】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单边模式双边模式混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7.

[2]王传丽.国际经济法.高教出版社,2005:367.

[3]王春燕.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法律模式研究.湖北法学,2007,(02).

[4]孙晓晖.借鉴外国经验,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信用保证制度的设想.财经研究,2001,(3).

外资保险论文篇3

【摘 要】会计类论文《对具有法人资格的保险机构的研究》,对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法人资格;保险机构;财务研究

各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博弈过程就形成了一般的贸易规则,体现在保险服务贸易方面就是各国对本国保险市场的开放通常采取的是商业存在的形式,对保险跨境交付很少做出承诺。

这是因为保险产业的特征要求保险提供商对于保险标的要求相对对称的信息,从而对承保风险、保险费率、准备金比率等保险合同的根本性条款进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有效的评估和衡量,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论文分析基于这样的原因,保险经营要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对待海外保险公司的问题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通常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东道国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保险机构才可以开展商业保险业务,并对其企业形式、资本结构、地域和业务范围做出相应的要求。

如果成员国对跨境交付做出过多的开放承诺,就相当于允许海外保险公司通过东道国境内的人进行保险经营活动,其他市场准入的限制和监管措施就形同虚设。

而境外消费由于是东道国居民在东道国国境之外进行的保险活动,论文分析本国的监管机构没有管辖权,无法进行过多的直接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外汇等其他手段进行间接监管,限制本国被保险人购买海外保险公司的服务,减少资本外流。

自然人流动主要和保险专业性的辅助人员有关,如保险精算、财务、保险指导等专业人员进入东道国进行保险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是个人提供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性劳动,而且多数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各国通常也没有过多的限制。

(法律类相关论文或者管理类相关毕业论文请联系本站)

参考文献:

[1]李若山?法务会计———二十一世纪会计的新领域?会计之友,2000,1:10—11

外资保险论文篇4

关键词 保险 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外部来源 竞争力内部来源

1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外部来源

1.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份额和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它反映产业组织竞争性质和垄断程度的基本要素。依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市场结构必然会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从而也会影响到市场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同,他们的市场表现也是不同的,对各个主体竞争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国保险市场从人保一家市场主体发展到目前市场主体超过一百家,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作为市场主体的各家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变化是明显的。以人保为例,显而易见,在一家垄断和数家争鸣的市场下,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是不同的,在独家垄断下,人保具有垄断的竞争力,而在寡头垄断下,人保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变化。

1.2 产业竞争程度

按照波特关于产业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我们知道,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程度,如果产业的五种竞争力较弱,这个行业一般就会有较高的产业利润率,那么产业中的主体(企业)也就相对有可观的利润,也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知道,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不高,也就是说保险企业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短期内保险企业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虽然,保险产业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指出,长期内竞争程度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相关关系仍不明确,这就又回到了经济学研究中有名的“两难境地”,即垄断程度越高,企业越能获得超额利润,但垄断会妨碍竞争,造成福利的损失。也就是说,竞争程度低,长期内企业是否会有竞争力,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这里举一个反例,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行业中,windows系统和unix系统几乎垄断市场,与其他行业相比,竞争程度相对不高,但这并未妨碍拥有windows的微软创新并获取高额利润,毫无疑问,微软有很强的竞争力。

1.3 产业政策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会以各种方式予以弥补并保障“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就会影响到市场主体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保险业,第一,我国保险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政府(或监管部门)还有着不可替代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作为金融业“四个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事关重大的国计民生,而且技术上其特殊性,政府的监管不可避免。所以,保险产业政策对我国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培育非常重要。此外,如果把产业政策的变化理解为政府出于某种原因而作的制度变化或者说制度创新,那么制度变迁理论也可用来解释产业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4 保险需求

我们知道,保险需求决定着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需求日益增加,保险企业的发展余地非常大,这样的市场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培育。

需要指出,保险企业竞争力的上述四个外部来源不是孤立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程度休戚相关,而产业政策会影响市场结构和保险业竞争程度,反过来,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程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发展。同样,保险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保险产业政策的制定,而产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保险需求。

2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来源

2.1 制度安排

诺斯和戴维斯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利益机会的现成制度的变迁。诺斯认为,制度创新能给创新带来追加收入,产生这些追加收入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如果新制度安排有最大的净现值(收益现值减成本现值减利息)且大于零,则就是所期望的创新安排。阿尔钦和德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由于最终产出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进行准确地分解和观察,因此不可能按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只就导致“偷懒问题”,即团队成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监督者必须占有剩余利益,否则他也缺乏监督的积极性。詹森和麦克林用“成本”概念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清除成本。委托——理论讨论的是如何解释委托者(股东/管理者)通过设计一项有激励意义的合约达到控制者(管理者/工人)的目的,以减少更广意义上的“偷懒问题”。无论团队生产理论,还是委托——理论,他们所提到的监督或者设计,就是企业(组织)的制度安排。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确实也面临着委托问题,包括所有者(股东或者国家)与经营者间和管理者与员工间的成本。如果在制度安排上有所创新,以减少成本,必然有利于加强保险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的培育。

2.2 人力资本

企业家和产出中投入的劳动力可以归入人力资本的范畴。奈特指出,在不确定情况下,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这首要的功能即企业家的功能。熊彼特提出,企业家为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而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舒尔茨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观点。他指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人的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在舒尔茨研究的基础上,贝克尔详细地讨论了在职培训问题,他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益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并不需要每个时期的支出等于工资,也不需要每个时期的收益等于最大可能的边际生产率,因为所有时期的支出与收益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对于竞争力的提高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管理者(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他们的素质非常重要;第三,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在管理和工作实践中的提高和培训所带来的保险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2.3 非人力资本

有关非人力资本对于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两个角度来看。抛开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金和公积,可以说他们是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重要支撑基础,如果一个保险企业有充足的资本,他们的承保能力相应不低,就更有实力去分散风险,就能积聚更多的资金,就能更好地进行投资。资产方面,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这里不考虑递延资产),一家保险企业如果有高的物质投入,合适的流动资金、强大的品牌效应,无疑其竞争力就会更强。

2.4 管理

哈罗德和韦里克的经典教科书把管理定义为,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从管理的一般职能来看,管理可以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保险企业特殊的经营环节来看,管理可以渗透于产品设计、营销、承保核保、防灾防损、再保险、理赔、资金运用等保险经营的各环节之中,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保险企业竞争力。

2.5 技术

保险技术是特殊的技术,它由许多学科综合而来,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尤以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为重。风险本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经营风险的保险企业来讲,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被保险人减少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而计算的依据就是精算。所以说,保险企业的精算技术成熟,就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在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同时,也会稳定保险人的经营,也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培育。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风险管理技术和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型寿险产品、保险证券化和APT(非传统风险转移)也蓬勃发展起来,保险企业经营就更有稳定性。

2.6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价值体系和经营观念。彼得斯和沃特曼、帕斯卡尔和艾索斯、威廉·大内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和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作用更大。D·法尼也认为,保险企业的决策受到保险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强烈影响,企业文化在所有层次上对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7 信息化

斯蒂格勒创造性地把信息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引入到对市场与价格行为的分析之中,从而把信息纳入到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方法之中。他认为,人们需要信息必然要搜寻信息,同时搜寻信息是有成本的,如花费时间等。

保险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来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加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内容以及企业与外部客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协调和合作的过程。这样,信息化将对保险企业自身的业务过程和其周围的市场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信息化必然对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2.8 保险产品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好坏,最终必然会体现在保险产品身上。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如果他们不能很好的创造和销售保险产品,并因此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他们的竞争力必然不强。如果保险产品销售得好,保险企业也能获得较好的预期利润,竞争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同样,保险企业的上述内部来源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他们在保险企业经营中共同起着作用,保险企业内部来源的最终附着物就是保险产品。

3 结语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共同决定着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保险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受到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等竞争力外部来源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保险企业制度安排、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竞争力内部来源状况。既然,与内部来源相比,保险企业更难以把握竞争力外部来源,那么,保险企业应该主要从竞争力内部来源着手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状况。

参考文献

1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 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 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 D.A.海, D.J.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 D.法尼.保险企业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外资保险论文篇5

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本文采取面板模型的方法分析,以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则为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变量、个体控制变量与宏观控制变量。绩效则使用保费增长率与利润率作为衡量标准,用以观察外资保险公司在东道国的扩张能力与获利能力,是否与内资保险公司存在差异性。

(二)数据使用与处理

样本公司设定在12个较具代表性国家(地区)中选取,其中6个为新兴市场国家(地区),6个为成熟市场国家(地区),①每个国家以2010年为基准,选取保费收入最多的内资财(寿)险公司与外资财(寿)险公司各6家作为分析对象,观察期间从2005至2010年,在剔除部分有瑕疵的数据后,总共获得财险公司数据716个,寿险公司数据722个,共1438个。②保险公司个体经营数据从《BVD-ISIS全球保险公司分析库》中取得,宏观经济与保险数据由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的sigma杂志2005年至2011年中取得。由于新兴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多在2000年前后成立,许多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稳定,如此便会影响输出结果的正确性,所以本文以2005年以后数据与保费规模作为选取样本基准,除较具市场代表性外,也借此排除经营状况尚未成熟的保险公司,降低非系统性的干扰。由于各国间必然有经济规模、法规制度等差别,将造成企业规模与投入产出的标准不一致,若直接使用原始数据,将无法准确的观察。因此本文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各公司的利润、股东权益、总资产、费用支出,皆除上2004年该国最大内资财(寿)险公司所相应的项目,因此我们以内外资经营上的差距作为分析的依据,使国际间数据得以相互比较。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绩效差异分析

本部分利用模型(2)进行分析,但是新兴市场保险公司的绩效差异可能较大,进而容易造成异方差的问题,同一国家内的保险公司也可能有截面相关的问题。但是先前数据进行的标准化处理并无法消除此问题,为降低上述的干扰,本文的实证以可行广义最小二乘(FGLS)来修正对面板数据的估计。此外,财寿险的运作特性与市场的发展阶段的不同,都将导致不同的经营状况,所以实证中将财寿险分开进行观察,并且再分为总体市场、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来说明结果。由表2可知,亚洲的外资寿险公司与内资寿险公司在新兴市场上相比,呈现高增长低利润的情况,成熟市场中利润率显著落后。在非亚洲的新兴市场中,外资寿险公司具有增长优势,利润率差异则不显著。由此结果发现,亚洲的外资寿险公司在新兴市场呈现以投入换取增长的情况,在成熟市场上,保费增长率并无显著差异,但利润率不佳,形成明显的弱势。非亚洲的外资寿险公司情况则较为良好,在新兴市场呈现高增长,且利润率不输内资寿险公司,而在成熟型市场则是内外资经营状况无显著差异。本次研究的样本凸显了亚洲寿险市场的特殊性,外资在优势不易全面发挥下,呈现比较被动的局面。模型(2)也可以看出国际寿险市场的特点,新兴市场的利润率不受GDP增长率的影响,成熟型市场的确因为竞争激烈,承保利润甚至为负,必须倚靠投资收益来充实盈利。另外,在新兴市场中保险深度显著呈现负号,而人均保费显著呈现正号,则表示保费收入在GDP中占比提高,市场将趋于成熟,保费增长率与利润率自然会下降,但是在人们更重视寿险的情况下,对寿险市场的增长具有正面效果。由表3可知,亚洲的外资财险公司几乎和寿险公司呈现相反的结果,保费增长落后于内资财险公司,利润率却可以相当,此情况在新兴市场中又特别显著。寿险公司较依赖资产运用收益,因此愿意为追求保费规模而损失短期利润,但是财险多为短期保费,不易累积资金,较为看重短期的承保利润。再者,在新兴市场中外资保险公司通常拥有较强的精算与商品开发能力,而一般情况认为财险专业性又高于寿险,承保利润率也可有更好的发挥。本文非亚洲的样本来自北美、拉美与欧洲,其保险市场较为开放,外资财险公司的业务开拓能力,呈现优于内资的情况。宏观控制变量的方向大致与寿险相同,较高的保险深度,代表市场的成熟,不利于保费增长与利润率。

(二)市场环境分析

由上部分可知,内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效率上有所差异,新兴市场与亚洲市场较为显著,而这些差异除了语言文化外,也可能当地一些市场限制造成。东道国通常会设定保护政策来维护市场稳定与本国利益,而本土公司的先天优势,也容易对外资公司造成一定的排挤。此部分希望可以分析市场环境的相关限制,是否会对外资保险公司造成显著的影响,或进而分析外资可否处理这些劣势。本部分仅采用外资保险公司作为样本,将模型(1)的观察变量更改为对市场环境的观察变量。表4的平均值是以本文的样本国家为来源,成熟市场的内资垄断力与政策限制最低,市场自由度高。新兴市场与亚洲市场相当,金融自由度逐年微幅上升,HHI则有较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各项市场环境的限制,仍高于成熟市场。从表5看出外资寿险公司在保费增长率方面,虽然HHI与持股限制显著为正号,金融市场自由度显著为负号,但这并不是表示更高的市场限制,可带来更高的增长率。而是在这些限制多半来自新兴市场,在市场尚未均衡下,使得外资寿险公司仍有许多机会拓展业务。不过,由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来看,要获得更高的增长率,外资寿险公司必须得投入更多的成本。综合观之,虽然市场限制会对外资寿险公司带来经营障碍,但是将资金累积与市场潜力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来看,外资寿险公司会先牺牲利润以换取新兴市场的保费规模。从表6看出HHI与持股比例限制将会显著的抑制外资财险公司的保费增长率,而更高的金融市场自由度,将帮助其保费增长。在利润率方面,仅持股限制显著为负。有持股限制的国家(地区)通常为保护当地的保险业,可能会伴随其他相关的政策限制,缩减了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合资保险公司也可能会有与合资方经营理念的冲突,或是增减资本的问题,都可能导致经营效率的下降。综合观之,在环境限制下的外资财险公司,将采取较严格的业务选择,减少保费规模的追逐,保护其营业利润。此外,寿险市场与财险市场的保险深度,不论在增长率或是利润率多半显著为负,这也表示外资寿险公司与财险公司,具有向新兴市场发展的诱因。

外资保险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保险业总资产的快速增长,保险资金的运用成为保险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文章研究了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外资保险论文篇7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制度转型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二、论文对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现状,对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和建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第一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包括养老保险制度的涵义及特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三部分。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两部分。第三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包括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特点和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两部分。第四部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包括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和建立健立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两部分。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特点以及与国外的对比提出完善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论文将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将结合的方法:从对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内涵的梳理、意义的分析、制度演进的说明,然后深入到剖析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现存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调查法等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一、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1、2010年12月10日前: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

2、2010年12月10日:开题论证 3、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修改

4、收集资料,修改论文研究框架,撰写论文。 二、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1、寒假:继续收集完善资料,继续撰写论文,完成初稿。 2、开学:提交初稿,收集资料,反复修改论文。 3、毕业论文定稿

4、答辩阶段(2011年5月22日前):第一次答辩 5、答辩阶段(2011年6月5日前):第二次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16 [2] 陈长民.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5.9:29-31 [3] 于超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77

[4] 汪岳、曲绍旭.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法国的农业社会保障为例[J].社会保障,2006.10:218

[5] 王昊.部分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与分析[J].世界农业,2007.11(343):26 [6] 涂玉华、张宝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低效运行的原因探析[J] .考试周刊,2007.23:125-126

[7] 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44-12045

[8] 张美红.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 .现代商贸工业,2007.8:19(8):31-32.

[9] 李长远.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读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8:17(4):105-108

[10] 胡宇飞.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2:286 [11] 常晓梅.关于改革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思考[D].2003.6:1-2

[12] 郑军、张海川.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8.7:126-129

[13] 王海燕.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2004.4:10-11

[14] 凤启龙.创新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探析[J].唯实.社会纵横,2006.7:53-55.

外资保险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传染;集散性;联接程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4-0058-008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初,因浙江天煜建设有限公司破产而引发了浙江杭州地区的企业资金担保链危机,一时间,杭州众多企业纷纷陷入财务困境,杭州建筑、家具、输配电、化工、纺织等行业的众多企业均未能逃此劫难。此后,危机越过杭州向绍兴、嘉兴、湖州、台州、温州等地进一步蔓延,使得浙江民营企业出现了“火烧连营”式的财务困境。企业资金担保链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风险传染能力?其传染机理何在?显然,对此问题的探寻是我国目前政界、学术界与企业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电子文献检索表明,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传染研究的文献仅有两篇文章。一是吴宝、李正卫等(2011)[1]从社会资本角度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会提高网络平均中心度,降低派系构成的破碎程度,这会增强企业资金担保链的大规模风险传染能力;同时,也会增强网络凝聚系数,使派系内部关系过于密集,造成过多的闭合环路,加剧派系内风险传染。二是张乐才(2011)[2]探究了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渠道及传染条件。他认为: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渠道表现为其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信息传染渠道、投资传染渠道、交叉传染渠道等形式对危机进行传染。当整体经济环境有利时,资金担保链的风险消释机制发挥主导功能;当整体经济环境不利时,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机制发挥主导功能。

这说明,学术界仅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进行了初步探寻。然而,可喜的是,实践部门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认识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担保链危机,维护金融稳定,浙江省政府于2012年6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龙头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对于与上下游企业和银行关联度高,对当地经济、金融正常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如其陷入了资金担保链危机,政府和银行将出手相助。”很显然,如果出现危机的企业为一般企业而不是龙头企业,政府与银行将不会对其进行救助。我们暂且不对政府救助企业的公平性问题进行考量,而主要探究:为什么企业资金担保链危机出现后,政府要对龙头企业进行救助?其原因何在?政府救助危机中的龙头企业能有效防范资金担保链危机吗?显然,只有充分了解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机理,才能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鉴此,本文决定以无尺度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从企业担保联接的特征来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机理进行分析。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背景分析

从无尺度网络理论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至少有两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首先,企业作为资金担保链的节点,彼此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接特征,企业资金担保链所组成的网络是否是一种无尺度网络。其次,如果企业资金担保链具有无尺度网络的特征,这些特征对风险传染具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描述这些影响。为此,我们将对无尺度网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论文分析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

1998年,Albert和Eric(2002)[3]在研究万维网的网络结构时发现:万维网基本上是由少数高连续性的页面串联起来的。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联接;而80%以上节点的节点联接数不到4个。更多领域的研究发现,大量网络系统普遍存在这种少数但高联接的节点,这种节点可称为“集散节点”。包含集散节点的网络,通常称之为“无尺度网络”。已有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的形成与节点成长性和优先联接两种现象有关。

首先,节点成长性。在现实中,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他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联接,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特性。此外,人际网络中新朋友的加入,网络中新论文的发表,航空网络中新机场的建造等等均说明网络节点具有成长性特征。

其次,优先联接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联接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与其相联接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联接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联接的站点,只要联接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接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联接”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例如新加入社群的人会想与社群中的知名人士结识,新的论文倾向于引用已被广泛引用的著名文献,新机场会优先考虑建立与大机场之间的航线,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等。

在无尺度网络中,由于节点成长和优先联接机制的作用,打破了随机网络的均衡现象,使无尺度网络表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

一是网络节点的集散性。无尺度网络中包含无数节点,但由于节点的成长性与优先联接性,故大部分节点的节点联接数量较少,而某些节点则与大量的节点具有联接关系,有些节点拥有的联接可能高达数百、数千甚至数百万。集散节点的存在说明:无尺度网络中节点的权力和地位是不均匀的,有主次之分。

二是网络的脆弱性。对于无尺度网络而言,如果以随机去除的方式破坏了那些不重要的节点,这不会对网络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如果破外了网络中的中心度很强的节点,网络可能不堪一击,这主要是因为无尺度网络对中心节点的严重依赖所致。已有研究显示,面对蓄意攻击(或称协同攻击)时,只需要移除5%~10%的中心节点,就能使无尺度网络彻底瘫痪,因此,无尺度网络对于风险传播的抵抗性较均匀网络脆弱得多。

(二)研究假设

上述分析表明:无尺度网络具有节点的集散性与网络脆弱性两个特征。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无尺度网络视角下企业资金担保链的联接特征与风险传染。故本文须说明企业资金担保链是否具有节点的集散性、网络脆弱性两个特征。为此,文章提出如下两大假设:

H1:企业资金担保链具有节点的集散性特征

H2:企业资金担保链具有脆弱性,容易传播风险

由于网络节点的集散性缘于网络节点的成长性与优先联接性,故要证明H1是否存在,除了要说明企业资金担保链是否具有集散性特征以外,还须证明融入了资金担保链的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与优先联接特征。故假设H1实际上应由以下三个假设所组成:

H11:融入资金担保链的企业具有集散性特征

H12:融入资金担保链的企业数量具有成长性特征

H13:融入资金担保链的企业优先与重点企业相担保

三、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性特征

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性特征表现为企业的担保联接呈现出一种中心的联接形式。即少量企业处于中心位置,其他众多企业则处于中心企业的,中心企业与所有企业均具有担保关系。本文用图1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中心形式进行了描述。图1显示,在资金担保链的第一层次,X为具有中心性特点的企业,A、B、C则为X的企业,X企业与A、B、C三家企业就构成了中心的担保联接形式。根据企业的担保特征,企业资金担保链的中心担保联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首先,企业无担保形式。此种形式的担保特征是,企业除了与中心企业具有担保关系以外,不再与其他企业发生担保关系。如图1所示,在资金担保链的第三层次,C23为具有中心性特点的企业,C31、C32为其企业,这两家企业均只与中心企业C23有担保关系,他们相互之间没有担保关系,也没有与其他企业发生担保关系。绍兴企业资金担保链就存在这种企业无担保的联接形式。以图2派系5中的浙江医药集团资金担保链为例,显然,浙江医药为具有中心性特点的企业,其企业为康恩贝、升华控股、国投高科、昌欣投资4家企业,这四家企业除了与浙江医药具有资金担保关系外,与其他企业均没有资金担保关系,因此,浙江医药资金担保链属于企业无担保形式。又如派系1中的稽山控股为具有中心性特点的企业,其与企业华农财险、绍兴恒信银行、稽山集团的担保链联接也属于企业无担保的联接形式。

其次,企业再担保形式。此种形式的担保特征表现为企业除了与中心企业具有担保关系以外,与其他企业亦具有担保关系。图1显示,在资金担保链的第二层次,A企业为具有中心性特点的企业,其企业为A21、A22、A23三家企业。显然,A21除了与中心企业A具有担保关系外,其与企业A22也具有担保关系;A22除了与A21、A23具有担保关系外,还与A31、A32等企业具有担保关系,故A企业与A21、A22、A23所组成的资金担保链为企业再担保形式。以图2派系1中的华联三鑫企业资金担保链为例,华联三鑫为该担保链的中心企业,与其有担保关系的企业如展望集团、华联控股、加百利集团、华西集团、精工建设、南方控股等企业均为再担保企业。

从上述企业资金担保链企业联接的分类可知,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性特征具有相对性与程度不同的区别。

首先,企业资金担保链集散特征的相对性。企业资金担保链集散特征的相对性表现为企业的中心与角色之间具有相对性。图1显示,在资金担保链的第一层次,相对于A企业来说,A21、A22、A23企业属于企业,A企业则属于中心企业;在资金担保链的第二层次,相对于A22企业来说,A、A21、A23、A31、A32等企业均为企业,A22则属于中心企业。从图2的派系1可以看出,当把展望集团看成一个中心企业时,与之具有担保关系的华联三鑫、加百利、华西集团、江龙纺织、天马实业、南宇轻纺、永利精编、光宇集团则为企业;有些企业则又成为新的担保链内的中心企业,以华联三鑫为例,该企业又与华西集团、远东化纤、加百利、精工建设等具有资金担保关系,从而组成了以华联三鑫为中心的企业资金担保链;此外,加百利、华西集团、江龙纺织……等均与其他企业具有资金担保链关系,均组成了以自己为中心企业的企业资金担保链。可见,企业资金担保链的中心角色具有相对性。这说明,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相对性主要存在于再担保的企业资金担保链之中。对于再担保的企业而言,每一个企业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中心企业,因为该企业除了与中心企业具有担保关系外,还与其他企业具有担保关系,故该企业至少会有两个企业,故有再担保关系的企业均属于中心企业。

其次,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程度。对于无担保的企业而言,如派系1中的华农财险、绍兴恒信银行、五羊印染等企业,由于其只与1家中心企业具有资金担保关系,故这些企业的分散程度保持不变。可见,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程度主要通过中心企业的中心性程度表现出来。企业的中心性程度与企业直接或间接联接的企业数量有关。一般来说,企业与其他企业直接或间接联接的数量越多,则其中心性程度越强,否则,其中心性程度越弱。因此,对于中心企业而言,其中心性程度可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从直接联系的视角分析。以江龙纺织为例,该企业与五羊印染、南方科技、天马实业、展望集团、浙江雄峰、永隆实业、稽山控股等7家企业具有直接担保关系;以稽山控股为例,该企业与江龙纺织、绍兴恒信银行、华农财险、稽山集团、绍兴农合银行等5家企业具有直接担保关系,故江龙纺织的中心性程度要高于稽山控股的中心性程度。其次,从联接总量的视角分析。以派系7的上风高科为例,该企业仅与春晖集团、国祥制冷、盈峰投资3家企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接关系,以派系1的华联三鑫为例,与该企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企业则高达40余家,故华联三鑫的中心性程度要高于上风高科。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资金担保链的企业联接呈现出一种中心的担保联接形式;根据企业的担保特征,中心联接形式可以分为企业无担保、企业再担保两种形式;企业资金担保链的中心企业亦存在中心性程度不同的区别。可见,浙江企业资金担保链联接具有集散性特征。由此,H1得到证明。

四、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

1.企业与风险传染

关于企业对风险传染的影响,我们只需就无担保企业对风险传染的影响进行分析,因为如果企业与其他企业具有再担保关系,则该企业对风险传染的影响可以归属于中心企业对风险传染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无担保企业传染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以A1企业为例,从直接联接角度分析,A1只与R有直接担保联系,故A1发生的风险只会传染给R,如果R能够承担该风险成本,这样该风险传递到R就自动停止了,此时的风险没有引起群体影响;从间接联接角度分析,如果A1发生的风险破坏力很大,R没能力承担此风险成本,该风险致使R崩溃,使得风险又由R传递到其他企业,这时的风险才具有群体影响。可见,对于无担保企业而言,只有当与之具有担保关系的中心企业无力承担风险成本而将风险对外传染时,其引致的风险才具有群体性影响,故无担保企业的风险传染能力相对有限。

2.中心企业与风险传染

如图4所示,从直接联接角度分析:当风险源为A1企业时,其风险会直接传染给A2与R两家企业;当风险源为A2企业时,其风险会直接传染给A1、A3与R三家企业;当风险源为企业R时,该风险会传染给链内所有企业。可见,从直接联接角度分析,中心企业联接企业的数量越多,其传染风险的范围越大。从间接联接角度分析,如果受感染的企业均不能承担风险成本而会将风险再次传染出去,则所有中心企业均会将风险传染给整个链内企业;但由于部分受感染企业能承担风险成本而不会将风险再次传染给其他企业,故平均来说,某企业与其他企业间接联接的数量越多,则其风险传染的范围越广。

以2008年绍兴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传染为例,中心企业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风险传染的形成缘于中心性企业成为了风险源。图5显示,在绍兴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传染的第一阶段(2008年5月—9月),华联三鑫因期货投资失败,其财务状况迅速恶化,银行决定对其停贷与抽贷,导致该企业迅速破产;在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传染的第三阶段(2008年10月—11月),同一派系内的江龙集团也因经营不善而停工破产。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华联三鑫与江龙集团是中心性程度很强的企业,正是由于这两家企业的破产,才导致与其有担保联接的企业出现了财务困境。其次,风险主要由中心性程度很强的企业将其对外传染。在风险传染的第二阶段(2008年9月—10月),华联三鑫出现困境后,与其有担保关系的展望集团和加百利集团迅速陷入财务困境,而赐富集团、远东化纤、华西集团三家企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是,这5家中心企业进一步将风险传染开来。在风险传染的第三阶段(2008年10月—11月),以江龙纺织为中心的企业将风险传染给了稽山控股、五羊印染、南方科技、天马实业等企业,以加百利为中心的企业则将风险传染给了永禾实业、浙江雄峰、永利精编等企业,以展望集团为中心的企业将风险传染给了光宇集团、南宇轻纺、天马实业等企业,于是,风险传染的分量进一步增殖,传染范围也越来越大。在风险传染的第四阶段(2008年11月—12月),风险由第三阶段受感染的中心企业进一步传染,使得派系1的企业全部受到感染,由此导致了2008年绍兴企业资金担保链“火烧连营”局面的出现,该局面直到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后才有所改观。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传染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则具有极强的风险传染能力,说明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集散性有利于风险传染。由此,H2得到证明。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无尺度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就企业资金担保链的联接特征对其风险传染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

(1)企业资金担保链联接具有集散性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首先,融入资金担保链的企业联接呈现出一种中心的担保联接形式,故企业之间的联接具有集散性特征;其次,根据企业的担保特征,企业联接的集散性可以分为企业无担保与企业再担保两种形式;再次,企业资金担保链集散特征具有相对性,故企业资金担保链的中心企业存在中心性程度不同的区别。

(2)企业资金担保链联接的集散性特征对风险传染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无担保企业而言,只有当与之具有担保关系的中心企业无力承担风险成本而将风险对外传染时,其引致的风险才具有群体性影响,故无担保企业的风险传染能力相对有限;其次,中心企业由于联接企业的数量较多,故其具有极强的风险传染能力。

(二)相关启示

本研究的结论不仅丰富了关于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传染机理的文献,而且对指导我国制定正确的企业资金担保链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经过两次企业资金担保链危机的重创后,浙江于2012年6月出台了克服资金担保链危机的对策,即政府对危机中的工业龙头企业进行救助。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资金担保链之所以具有很强的风险传染能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中心企业的传染能力极强所致。因此,浙江政府对中心企业进行救助无疑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

既然中心企业是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传染的主要力量,因此,为了减轻企业资金担保链危机的危害程度,我们应降低中心企业的中心性程度。为此,应严格控制企业的担保数量。一是控制某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直接担保的企业数量,二是控制担保网内的企业总体数量。通过这两个措施来降低中心企业的中心性程度,从而降低其风险传染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宝,李正卫,池仁勇. 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03):84-105.

外资保险论文篇9

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保险产品定价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完善和保险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也变得较为普及。在这种前提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分析也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保险产品定价概述

保险产品定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保险行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以下从完善保险产品、保险行业有效转型等方面出发,对保险产品定价进行了分析。

1.完善保险产品

完善保险产品是保险产品定价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在当代保险经济与金融经济快速融合的大环境下,通过将金融理论运用于相应的保险产品定价可以更好地弥补传统保险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另外,由于传统的保险产品的定价方法已经较为明显地暴露出其自身的缺陷。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型的收益率必须随着投资收入的预测和目标总收益率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除此之外,保险产品定价的有效进行可以使得保险产品从原本存在的各种限制和约束中获得较好的发展与较大的进步,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保险企业和保险行业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2.保险行业有效转型

保险产品定价的合理进行对于保险行业有效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于我国的传统型保险行业而言,随着其金融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行业自身也面临着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这首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一体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和金融混业经营水平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也变得日益密切。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监管制度的持续完善,也需要更加合理的保险产品定价来制度监管制度的完善。另外,随着许多与金融行业相关的保险产品的出现,如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等保险产品的出现,这些产品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性因此需要相应的定价方法来为其进行有效的定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产品定价的有效进行就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中的应用能够促进保险产品定价水平的有效提升,这主要体现在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规避、收益预测精确性提升、单个业务定价水平提升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规避

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规避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应用的基础与前提。通常来说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金融界和保险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直都是其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一般而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是通过假设市场上的系统风险影响投资的预期收益而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不会影响预期收益率来对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因此当这一模型应用于单个保险或者相应的保险组合时可以非常有效的检验产品自身的定价是否合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之前的保险理论不能解决的定价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促进了保险产品定价效率的有效提高。

2.收益预测精确性提升

收益预测精确性提升对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应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虽然资本定价模型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相比其他保险定价理论或者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保险收益以及保险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除此之外,由于当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运用于保险定价时,这一模型中往往会包括众多的变量,因此保险业研究者在不考虑投资限制和税收预期边际的情况下承保利润率时,应当注重应用E(γu)=-k(1-x)γf+βu[E(γm)-γf]这一收益预测公式。在这一公式中,变量k是基金生成系数,用来表示净保费,即保费减去费用的净额,这一变量可以用于投资期限的计算。而变量x则是用来表示相应的业务费用而不是相应的投资费用与保费的比率,而内生变量γf表示在某一时期中的无风险收益率,同时变量βu表示这一时期内系统性的承保风险,并且γm表示这一时期的市场平均收益率。通过这一公式的有效应用保险业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促进保险产品收益预测精确性的有效提升。

3.单个业务定价水平提升

单个业务定价水平提升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应用的重中之重。通常来说,保险企业在进行单个保险产品或者保险业务的精算定价时,往往会通过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对市场风险进行更加有效的度量和评定,这也就意味着该保险产品或者保险业务定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除此之外,由于在保险业市场中不同的保险企业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经营目标和各种的最大收益水平,因此在这种竞争性的环境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可以使得保险产品的竞争性损失得到减少,从而在减少不必要的竞争风险的同时促进单个保险业务定价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保险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保险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着清晰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保险产品定价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外资保险论文篇10

关键词:金融综合经营 不相关回归 混业监管法规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研究大多集中于金融综合经营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模式的选择,以及在国内开展综合经营所需条件的讨论上。对于金融综合经营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大多是集中在理论层面,量化研究较少。

胡再勇(2007)使用模拟合并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跨业兼营财险、寿险和基金能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并显著降低银行的破产概率。但是商业银行单一跨业经营基金业务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其增加的风险,因此会得不偿失(胡再勇,2006)。

尽管如此,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了综合经营的步伐,相关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间的综合经营行为。我们希望通过定量研究,从市场的反应来观察近两年来推出的相关法规对金融各行业的影响,为国内进一步研究金融综合经营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II部分为理论分析和事件选择;第III部分为数据和实证模型;

第IV部分为结果分析;第V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和事件选择

(一)理论线索梳理

金融综合经营主要从两方面产生绩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后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大于合并产生的成本增加,那么公司价值会有所提升;相反,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后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小于合并产生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会下降。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综合经营对金融机构的效率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整合后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Bergeret 1996;Graham和Hewitt,1993;

Boyd,AllenJagtiani(2000))。Staikouras(2009)采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发现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出后美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会产生明显的超额收益。由此本文提出,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间不断加深的合作会增加相关金融机构的公司价值。另外,还有研究认为实施金融综合经营可以降低各金融行业的风险(Neale和Peter-son,2005)。因此在关注各金融机构整合带来的收益时,还应考虑其带来的风险变化。

(二)事件选择

事件3在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条件方面对国内投资人有所放宽,将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的条件简化为有盈利。此外,本次修订还删除了竞争回避原则,为日后其他金融机构参股保险公司做好铺垫;事件4并未在推进混业方面有大的进展,但为保险业带来不小的变化。修订删去了旧保险法关于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规定,为保险公司投资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留下空间;事件6对金融控股公司资金筹集、投资经营活动、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事件都为银行和保险业带来新市场价值。

假说2:事件5和7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的影响不确定。新《保险法》将现行的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拓宽为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增加了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内容,删除了之前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条文。有些内容在事件4就已提出,但一年之后并未有实质性进展,直到新《保险法》正式实施,虽然拓宽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但也明确指出目前保险公司和银行需分业经营,因而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的影响难以确定。

假说3:事件8将减少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事件8提出防范试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跨业传递,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监管部门对综合经营可能潜藏的风险有较多的考虑,担心金融机构间的整合带来的风险会超过整合的好处,这种担心会减少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

三、实证模型和数据

为了检验事件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来捕捉行业市场价值的变化。

(一)有关方法的讨论

另外,为表明该超额收益是由我们关注的法规事件引起,而非其他干扰因素引发,我们加入了证券行业。这些法规事件大多都未涉及证券行业,因而假设对证券行业无影响,若结果显示证券行业与银行和保险业都同时产生超额收益,则说明存在其他影响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相反,若结果显示证券行业并未产生超额收益,则说明不存在其他系统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

本文实证模型如下:

(二)数据描述

四、结果分析

有三个事件显著影响了保险业的市场价值。

事件3的系数在s%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送审稿》也对保险业产生了2.8%的超额正收益。

不能加快加深与银行的综合,使其不能进一步利用银行业的网络分支、后台和客户关系等优势来发挥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市场对此反应消极。

表2第四列第四行开始显示了一系列法规事件对证券行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证券业并未出现超额收益,因而证明以上结果是来自这些法规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2.进一步更改事件窗口,将事件窗口分别变为事件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以及事件前两天、当天和后两天。结果表明事件3和4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影响基本没有变化。当事件窗口变为事件发生日前后两天时,事件6仍对银行业产生超额正收益,但结果不再显著。

六、结论

2008至2009年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法规来规范和促进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这些法规的事件效应来判断其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送审稿》增加了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说明这个事件使得市场坚信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会对银行业带来显著的绩效提升。《规定》为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日常经营做出了指导和规范,设定的一些指标有助于金融控股公司防范潜在的风险,因而也增加了两个行业的市场价值。相比之下,新《保险法》的通过对于综合经营并无具体细则出台,市场预期落空,所以该事件降低了两个行业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