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新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21 14:22:42

栽培新技术

栽培新技术篇1

[关键词] 山西省柳林县 谷子种植 栽培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54-01

谷子在我县有着广泛的种植历史,因其具备了抗旱、抗贫瘠、产量高及营养丰富等优点,受到了种植户一致喜爱。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满足温饱等问题,而是需求高质量、无污染、绿色的优质谷子。绿色谷子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具备了农药残留低、营养物质保存丰富以及施肥科学等特点,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鉴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就谷子新栽培技术进行了必要的论述,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选地和整地

虽然谷子具有抗旱和抗贫瘠的特点,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谷子的产量,应该选择那些地势平坦,土质较为肥沃的地块作为栽培的主要场所。在种植地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块应该尽量靠近水源,并保证周围不存在高污染的化工厂等企业,保证谷子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洁净。地块选择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整地了,秋季应该及时对土地进行整地,第二年开春后及时的将田间存在的杂草去除,并将其清除出地外,避免其影响到谷子的生长,保持土壤的肥效,在整地过程中还要做好施肥工作,把握好施肥的时机,多施入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减少氮肥的施入量。在施肥过程中应该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证谷子优质健康的生长。

2 谷子选种和播种

2.1 谷子选种

在选种之前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盐水对谷子种子进行浸泡,这样能够去除混入到种子中的草籽和不饱满的种子。在谷子选种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县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适宜在本地区生产的高产量、优质和抗病性能好的谷子品种。在选种过程中,应该保证种子成熟、不早衰,种子的颜色金黄,颗粒饱满。此外,谷子种子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抗逆性,保证谷子在种植过程中有较强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2 谷子播种

在正式进行播种之前,应该将谷子拿出在晴朗的天气下暴晒几天,然后将其放置于55度的温水中浸泡半个小时,能够有效地杀死谷子种皮表面存在的细菌。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还可以将种子置于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然后将其清洗干净之后,放置于55度温水中浸种半个小时后,拿出晾干之后就可以播种了。在合适的播种时间,及时的采用犁开沟或者机械半自动化开沟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后覆盖上湿润的土壤并及时进行镇压,谷子的种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综合进行确定。

3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3.1 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

在谷子幼苗生长到2~3叶期对于间距3~5cm的间距应该及时的进行补苗作业,等到幼苗生长到4~5叶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间苗工作,将田间混杂的幼苗中杂草和病弱幼苗及时拔出。在谷子生长到6~7叶期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定苗,在定苗过程中可以一丛是独立存在,也可以预留单颗幼苗。

3.2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谷子在整个生育期大约需要进行三次左右的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应该选择浅耕,主要在谷子幼苗生长到4~5叶期进行,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疏苗。当谷子生长到5~7叶期之后,伴随着定苗和间苗完成第二次中耕除草工作。第三次中耕的时间应该在谷子抽穗之前的12~15叶期之间进行。在三次中耕除草过程中,应该全面做到第一遍浅、第二遍深、第三遍不伤害到谷子的根系,保证田间无杂草。

3.3 追肥灌溉

在中耕过程中要结合灌溉施肥。在谷子前期的生长过程中,由于谷子养分不充足,为了培养高产优质的谷子,要求在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过程中及时的进行追肥,科学施入尿素或者有机肥,控制好化学肥料的施入量。山西地区在谷子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因此,需要做好灌溉工作。在谷子生长前期如果出现干旱的现象应该适度进行灌溉。在生长后期由于雨季的来临,应该做好田地的排水工作,避免谷子的根部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从而导致谷子出现倒伏的现象。

4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科学防治,以预防为主,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治。在谷子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谷子病虫害主要有白发病、黑穗病和谷瘟病等几种病害,在防治过程中应该使用低毒类的农药,避免农药残留的产生,同时在谷子种植过程中还要注重作物的轮作,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的拔出杂草和患病谷子,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常见的谷子虫害主要有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于这些害虫的防治可以选择辛硫磷乳油进行防治,对于粘虫可以选择使用苏特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结语

谷子在我们日常的粮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谷子生长过程中,需要种植户做好谷子栽培过程中各种工作,切实保证好谷子生产的质量 ,努力做到让消费者食用的舒心和放心。

参考文献

[1]宋淑贤,田伯红,张立新,刘艳丽,王建广.夏谷新品种沧谷5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辽宁农业科学. 2015(03)

栽培新技术篇2

关键词棉花;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田间管理

棉花是一个耗费人工较多的作物,特别是面积大、劳动力少的地方,常常因延误农事而影响产量。随着精耕细作栽培技术的推广,棉花栽培措施日趋复杂化,生产成本提高,尤其是用工量有增无减,结果导致增产不增收。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地多、人少和植棉大户不断增多的状况,探索出了一套降低成本、节省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的棉花新型栽培方法。现将棉花新型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种植者参考。

1品种选择

直播适宜选择中熟或中熟偏早、结铃性强、抗虫性好的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病菌含量多少、病菌致病力强弱等因素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因此,在病区种植抗病品种和耐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黄萎病最有效的基本途径,如岱杂棉1号。中熟种适当早播,偏早的种可适当迟播。

2适时播种

播种前7~10d,用10%草甘膦水剂12~15kg/hm2加丝润助剂15包/hm2对水210kg,全田喷施清除杂草。早熟品种5月上旬播种,密度2.1~2.4万株/hm2;中熟品种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密度1.80~2.25万株/hm2。行距1.0~1.2m,按密度计算出株距,再按株、行距定穴点播,用种量7.5~15.0kg/hm2(无绒籽)。干籽露地播种(播种前地不要翻耕),每穴点籽2~3粒,覆土厚度1.0~1.5cm,遇干旱时不要浇水,等天下雨自会出苗整齐[1]。

3田间管理

苗有真叶3片左右定苗,每穴定苗1株,只要不断垄,缺苗率在15%以内则不需补苗。直播和移栽相比,苗期生长要快得多,苗期至蕾期控制氮肥的用量,少量多次喷施缩节胺[2,3],到盛蕾苗势要求较弱(主杆有1/2左右红茎)。苗期至初花喷施缩节胺2~3次,第1次用6g/hm2,第2次用12g/hm2,第3次用15~18g/hm2。花铃期根据长势和天气喷施缩节胺1~2次[4],每次30.0~37.5g/hm2。打顶后喷施1次,用量45 g/hm2。加强中后期培管,是高效新型栽培夺取高产的关键,所以前期长得不好不要紧,重要的是抓住中后期,这样仍然可以达到4 500 kg/hm2左右的产量。

4肥水管理

播种前(或播种时)用45%复合肥450~60kg/hm2,干撒在播种穴周围作种肥。初蕾期(6~7叶)时,在种植行干撒45%复合肥225kg/hm2(也可以撒尿素和氯化钾各75.0~112.5 kg/hm2,这种用法前期需将单质磷肥作基肥施)。在棉田开花后根据长势和行间宽度决定施肥时间(相当于花桃肥)。一般在2~3个幼铃时施用,长势旺的苗,在有1~2硬桃时施用[5];长势弱的苗,在初花期施用;用尿素225kg/hm2、氯化钾225kg/hm2(最好为大颗粒氯化钾,不能沾在叶片上)全田撒施。撒时地里越干越好,一定不能等下雨。施后10~13d,再撒尿素150kg/hm2左右。

5病虫草害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是以开沟沥水为中心,病区开沟沥水是控制病源的主要措施,要求垄沟通围沟在30cm以下,做到雨停地干,减少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湿度,有效地控制病害发展。主要防治红蜘蛛、棉蚜、棉铃虫、斜纹夜蛾,苗蕾期重点防治红蜘蛛,铃期重点防治防斜纹夜蛾。播种后25~30d,视田间杂草种类和生长量,决定除草剂的品种与喷施方法。如果杂草以禾本科为主,除草剂选用精盖草能、精禾草克等,可提高效率,避免棉花遭受药害;如果杂草种类较多,或是以阔叶杂草为主,除草剂选用草甘膦,注意喷药时不能沾在棉叶上。建议最好不要用百草枯类的除草剂。从播种至封行,一般行间除草2~3次,方法一样。化学除草剂可以结合整枝进行,最好在行间第2次除草前,将叶枝连同主茎下部的叶片一同去掉,以免下部沾到草甘膦,从而提高施药的速度与效果,同时避免或减轻棉花的药害。

6采收

当大部分棉株有1~2个棉铃吐絮时,即开始采摘,以后每隔7~8d采摘1次。雨前及时抢摘[6],做到分收、分晒、分存、分轧和分售。不得采摘笑口棉和剥桃棉,采收、运输、储存工具需用棉布袋,不得用化纤袋。晒花、储花应隔离禽畜,不得混入“三丝”等杂质。

7参考文献

[1] 白艳红,刘瑞娟,邹积田.棉花栽培应用抗旱保水剂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50-51.

[2] 李景龙.湖南棉花简化栽培效果及技术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1999(1):14-17.

[3] 杨芳荃.棉花栽培技术规范及其推广应用[J].湖南棉花,1996(6):9-10.

[4] 王书平,王洪信,崔红亮.化控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07,25(2):67.

栽培新技术篇3

1 品种特征

“新椒10号”生长势强,植株较高,枝叶繁茂,平均株高61.8 cm,开展度43.6cm,叶片卵形直立,绿色。主侧枝均有较强的结果能力,第一花节位9~11叶节,单株结果数28.3个。果实长羊角形,果形稍弯,果长36.2 cm,果肩横径3.73cm,肉厚2.6 mm,2~3心室,果实上部略有皱折,果尖略带弯勾,青果翠绿色,皮薄,平均单果重76 g,肉质脆,辣味适中。抗病毒病,耐疫病,中熟,一般产量60000 kg/hm2。左右。

2 栽培方式

2.1 塑料拱棚栽培

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北疆地区一般在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4月初定植;南疆地区一般在1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翌年3月上旬定植。

塑料小拱棚早熟栽培:北疆地区一般在2月上中旬播种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南疆地区一般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定植时间比当地露地辣椒提早半个月左右。

2.2 温室栽培

温室早春茬栽培:以北疆地区温室生产为主,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2月中下旬定植,4月中下旬进入始收期。

温室冬春茬栽培:以南疆及北疆逆温带山区温室生产为主,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育苗,1月中下旬定植,3月中下旬进人始收期。

温室秋延后栽培:北疆地区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播种育苗,7月上中旬定植,9月上中旬进人始收期;南疆地区一般于5月中下旬播种育苗,7月中下旬定植,9月中下旬进入始收期。

2.3 地膜覆盖早熟栽培

北疆地区一般在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晚霜期结束以后定植。

3 丰产栽培技术

3.1 育苗

3.1.1 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用50~55℃的温水浸烫,不断搅拌15 min后降至30℃;再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 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将种子放在30℃水温下浸种24 h,再用清水冲洗,湿布包裹后置于25~30℃下催芽。

3.1.2 床土配制

取6份干土与4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过筛后混匀,每立方米床土加入过磷酸钙300 g、尿素10 g、硫酸钾20 g、甲基硫菌灵300 g、甲霜灵锰锌300 g,充分混匀。

3.1.3 苗床准备

冬春季节育苗最好采用电热温床育苗。在温室内做成宽1.5~2 m的畦,深翻20 cm,耙平。

3.1.4 苗期管理

播种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温度保持在18-20℃。苗齐后,白天温度25℃,夜间温度15-18℃。幼苗2叶1心时分苗,分苗前一天浇起苗水。分苗时,按10m行距开沟分苗。分苗后白天温度30℃.夜间温度18~20℃,缓苗后白天温度25~27℃,夜间温度16-18℃,并酌情浇水一次,之后以不出现干旱为宜。定植前10天逐渐开始降温炼苗。

3.2 田间管理

3.2.1 水肥管理

定植后及时浇缓苗水,随水追施尿素10~15 kg/667m~或冲稀粪500 kg/667m2,以后适当蹲苗,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为主。门椒坐住后,长度达4~5 cm时,结合浇水施氮磷钾复合肥20 kg/667m2,白天温度保持21-26℃,夜间不低于15℃。

3.2.2 温度管理

定植后要防寒保温,白天温度25~30℃,夜间温度不低于15℃。进入开花结果期,白天温度25~28 qC,夜间温度不低于15℃。高于30℃,及时通风;低于25℃,及时关闭通风口;17~18℃时,覆盖草帘,使22:00夜间温度降到18℃,次日揭帘前最低温度不低于15℃。

3.3 病虫害防治

3.3.1 病毒病

苗期用83增抗剂100倍液叶面喷洒一次;成株期于病毒病发病初期叶面喷洒20%盐酸吗啉胍铜500倍液或20%病毒A800-1000倍液或1.5%植病灵1000倍液,连喷2~3次,每次间隔5~7天。及时拔除病株,以防田间传播。

3.3.2 疫霉病

辣椒疫霉病在苗期可感染,但在盛果期发病。主要靠流水传播,当地表温度26℃以上、积水超过10 h时最易造成流行。防治措施:

轮作倒茬:辣椒疫霉病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非茄科作物倒茬3年以上可有效防止其发生。

高垅栽培:辣椒栽种在垅肩的2/3处,以防止灌水时淹根。

培土护根:辣椒封垅前,每次灌水后要进行中耕,将土壅到辣椒的根部,以防止灌水时淹根。

膜下滴灌:膜下滴灌可防止积水和流水,能有效抑制病害的传播与流行。

栽培新技术篇4

[关键词] 新春小麦 38号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68-01

1 前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品种。新疆和静县很重视小麦种植,对小麦产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春38号属于杂交型小麦品种,近年来,逐渐在新疆进行推广和种植,推动了新疆小麦产业的快速发展。

2 特征特性

新春小麦38号,春性,早熟,发育期为94d。该小麦株高86cm,茎杆粗壮,其幼苗为深绿色。麦穗为纺锤形,无茸毛、长芒。它的穗长为9.73cm,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分别为18.15个和17.24个。该小麦比较饱满,主穗麦粒一般在45粒左右。它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为15.5min和30.8min,面团延伸度为221mm。它是一种优质的强筋小麦,达到了国家一级小麦标准。同时,新春小麦38号具有良好的抗病性、生长性、抗倒伏能力,能够实现高产和稳产。

3 产量表现

新春小麦38号适合在新疆春小麦区域内进行种植。试验表明,该品种小麦平均单产为422.12kg/667m2。相较于其他品种的春小麦,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1]。

4 栽培技术

近年来,新春小麦38号在新疆春小麦区域内种植比较广泛,在冷凉区域内,更具种植价值。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麦产量。试验表明,该品种小麦在新疆普通春小麦种植区域和冷凉地区的单产量分别为550kg/667m2和650kg/667m2。

4.1 选择土地

新春小麦38号对土壤要求比较高。它适合在地势平坦和土层深厚的区域内进行种植。同时,要确保种植区域内土壤肥力适中、浇灌便利。

4.2 施加底肥

完成前期工作后,借助机械作用和人工作用,在翻地之前,对磷酸二铵进行撒施,并将撒施量控制在20-25kg/667m2。将磷酸钙和尿素用量分别控制在20-25kg/667m2和10kg/667m2。

4.3 播种时间和播种量控制

新疆和静县春小麦的播种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初。小麦播种之前,种植人员要应用湿性粉剂对种子进行搅拌,或者借助立克锈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对小麦散黑穗病进行有效防治。新春38号小麦颗粒比较饱满,属于重穗。该小麦植株中上部的叶片宽大。种植人员要对其播种量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增产目的。种植人员要结合和静县具体地形地势特征和小麦种植情况,对其进行滴灌带铺设,将其播种量控制在25-27kg/667m2,保苗数控制为36万-38万株/667m2。

4.4 科学灌水

种植人员要确保在新春小麦38号全生育周期,将其灌水次数控制在5-6次。一水灌溉时间确定在2叶1心期至3叶1心期中间。同时,要将一水和二水间隔时间控制在12d。对后期灌水时间间隔进行控制,确保其不超过15d,并在适当的时候,停止灌水工作[2]。

4.5 合理施肥

第一次灌水、第二次灌水和第三次灌水之前,分别将尿素追施量控制在6-7kg/667m2、8kg/667m2、8kg/667m2。种植人员要确保在小麦扬花和灌浆期间,将磷酸二氢钾和尿素量分别控制在200g/667m2和150-200g/667m2(兑水量20-25kg),并确保对叶面肥喷施次数控制在2-3次,以有效增加小麦的颗粒数,达到小麦增收的目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干热风对春小麦种植产生影响。种植人员也可以在施肥过程中,对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防治。

4.6 化学除草和化学调控

化学除草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头水后二水前,用二甲四氯对其进行除草,将用量控制在200-250ml/667m2。同时,为了避免小麦种植过程中出现倒伏问题,种植人员需要在拔节之前,对其施加矮壮素,矮壮素用量控制在150-200ml/667m2。对矮壮素第一次喷施时间和第二次喷施时间进行有效控制,使其间隔为7-10天。

4.7 干热风预防

在扬花灌浆期间,种植人员在滴加尿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干热风进行预防和控制。具体预防方法是滴加磷酸二氢钾,并将滴加量控制在1-2kg/667m2。

4.8 病虫害防治

小麦蚜虫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虫害问题。在小麦孕穗期间,种植人员要应用10%的呲虫啉湿性粉剂对小麦进行喷施,将其用量控制在15-20kg/667m2。针对小麦皮蓟马和蚜虫问题,可以应用20%速灭杀丁乳油25-30kg/667m2(喷雾,兑水25-30kg)。针对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白粉病和锈病,其防治方法是20%三唑酮乳油50ml/667m2(喷雾,兑水25-30kg)。

4.9 收获

新疆和静县春小麦的最佳收获时期是在蜡熟末期。小麦收获过程中,要注重对机械设备进行应用,以确保按照正确的收割流程对小麦进行收获,达到良好的收获效果,保证小麦的收割质量。最大程度对小麦收割过程中的损失进行控制,保障新春小麦38号种植过程中的经济效益[3]。

5 结语

和静县政府很重视春小麦种植。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春小麦播种开展了具体的农机技术培训。人们在春小麦种植过程中,对相关种植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并借助农机对小麦进行播种,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产量。新春小麦38号具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和农民要结合具体要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以期促进新疆和静县小麦整体产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栽培新技术篇5

关键词:土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56

地膜覆盖技术是现代农业种植中采用的一种主要技术,这种技术的突出优势是可以利用地膜的作用提升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从而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地膜覆盖还可以有效地进行冻害的防治,所以此技术在国内的推广性很强。在现阶段的土豆种植中,也开始广泛的使用地膜覆盖技术,通过种植实践发现,土豆的产量确实得到了增加,所以本文就土豆地膜覆盖增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 土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的种植准备

1.1 土地准备

土地准备是土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的重要准备工作。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土地准备主要包括2项内容:土地的平整。土地平整有利于后续的水肥均匀,所以要重视平整工作;土地杂物的清除。因为地膜具有已破损的特性,所以土地中的尖锐物或杂物会导致地膜的破损,影响其聚热和聚水的效果,所以在土地准备过程中要重视杂物的清理。

1.2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是土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地膜覆盖也需要做好2方面的工作:进行地膜的选择。在实际利用中,地膜有白膜和黑膜2种,而黑膜的聚热效果更加的突出,所以从综合效用的角度来看,土豆种植用黑膜效果更佳;进行地膜的铺设。在铺设的时候,要对地膜宽度和行间距进行规划,这样就能够保证土豆在后续成长中的空间利用。

2 土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的管理

2.1 幼苗移栽

幼苗移栽是土豆地膜覆盖改产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之所以进行幼苗的移栽主要是出于温度的原因。从传统的直播技术来看,在我国北方,由于倒春寒的存在,土豆往往在幼苗的破土期会遭受冻害,所以为了避免冻害的产生。可以事先在大棚内进行土豆幼苗的培育,待气温稳定后将其进行移栽。幼苗的移栽需要注意2点:移栽采用的是破膜法,所以在移栽完成后,要进行及时的破膜填补,这样可以保证覆膜的供热;幼苗的移栽会出现普遍性的脱水现象,所以在移栽完成后,要进行及时的补水。处于节水的考虑,补水可以使用滴灌的方法,但是就传统经验来讲,漫灌的效果会更好。

2.2 水肥供给

水肥的供给是土豆地膜覆盖移栽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从实践来看,水肥供给主要分为3个阶段:移栽初期,这时候因为幼苗会出现脱水的情况,所以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大范围的浇水。在浇水的同时,补充丰富的肥料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土豆秧苗的生长期。在生长期,秧苗对于水分的需求也较大,所以供水量也要加大。同时肥料的补充也要及时;秧苗的开花期。在土豆秧苗开花期,表明土豆的生长已经进入尾声,所以这时候的肥料供给要中断,因为过度的肥料供应会造成秧苗的疯长,最终形成空秧。这时候,为了避免土豆因为接触过多的水分而腐烂,供水也要中断。简言之就是在秧苗的开花期,为了保证土豆的挂果,水肥一定要进行控制,避免画蛇添足现象的产生。

2.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土豆地膜覆盖栽培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种植实践来看,因为地膜覆盖会形成大量的热,所以秧苗会出现热病。这种病症主要是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所以在管理过程中,重视通风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防治。另外,威胁土豆安全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这种病会造成植株的枯死,影响产量,防治措施主要是进行药物的喷洒。除去病害,土豆的生长还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在西北的土豆种植中,普遍性的虫害是红蜘蛛,这种虫害的防治有2种措施:进行草木灰的施洒;进行药物的喷洒。简言之,重视土豆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可以为土豆高产提供有利的条件。

3 结语

地膜覆盖技术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地膜覆盖能够有效的改变水热条件,这对于北方种植的发展十分有利。将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到土豆高产栽培当中,要做好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如土地平整、地膜覆盖等,还要做好田间管理。通过程序化的操作和控制,土豆高产可以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方标.浅析土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新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23):29.

[2]王明跃,牛庆国,刘新兴,付广志.早春马铃薯保护地种植技术[J].吉林蔬菜,2015(12):4-5.

栽培新技术篇6

关键词 树莓;栽培技术;发展对策;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S66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93-02

2000年阜新市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方针,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阜新市在推进“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项目中,因地制宜将树莓这个高效益的种植产业作为重点建设项目来发展。阜新市在2009年成立了树莓种植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树莓的种植面积已逾160 hm2。同时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提速,果农也得到了实惠。截至2015年底,阜新市树莓产量逾30 t,年产值逾30万元。

1 树莓栽培技术

1.1 土壤选择

树莓是浅根系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一般土壤均可以生长。但是选择在肥沃、pH 值5.5~7.5的土壤上种植最适宜。

1.2 栽植

树莓在春季和秋季均可栽种,阜新地区一般选在当年4月前后栽种。如果是组培苗,可在当年6月前后栽种[1]。

树莓种植以沟栽为宜,沟与沟行间距为2 m,株间距为50~70 cm,每穴栽种5~7株,可栽3万株/hm2左右。同时栽苗时要注意深栽浅埋,栽种深度为10~15 cm。栽种后浇足水,然后用土将苗盖住。

1.3 田间管理

1.3.1 肥水管理。树莓栽植15 d后追施少量氮肥,可施用尿素15 g/株左右,以促进树莓新梢生长。在同年10月初追施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的肥料,在树莓果实发育时可追施硫酸铵等水溶性肥料。在水分管理方面,要保持水分含量在60%~80%之间。

1.3.2 修剪整形。在树莓生长过程中要进行3次修剪,第1 次修剪在早春出土后,第2次修剪在果采收后,第3次修剪在入冬埋土前。第1次修剪采用定枝修剪,保持铁丝上绑定的枝条间距离为15 cm左右。第2次修剪在夏季和秋季进行,其间进行2~3次摘心。夏季时节摘心在新梢生长至40~60 cm时摘心修剪,可加快侧枝生长。秋季时节摘心在新枝条生长过旺时进行,以加快新梢成熟速度,提升枝条的御寒能力。与此同时,采果后对于结完果的母枝进行疏除,以改善枝条的通风透光条件。第3次修剪在入冬前,对基生枝条进行修剪,枝条长度在1.5 m左右,每株保留7~8个枝条为宜。

1.3.3 植株枝条管理。对于生长过长的枝条,由于难以保持直立性,需要加以固定。翌年4月撤土,但是不能提前撤土,防止昼夜温差大、湿度大,不利于树莓的发芽,同时造成土壤水分流失。

1.4 果实采收

树莓果实的成熟期不一致,采收周期长,收获时间能维持1个月以上,可分批采收。不宜在湿气大的早晨和下雨天采摘,以免造成果实腐烂。如要运输到外地销售,需要将果实的花托采下,保持果实的新鲜度[2]。

1.5 越冬防寒

虽然树莓的耐寒性比较好,但在北方地区还是需要对树木采取一些防寒措施才能保证越冬。常采用的越冬方法是埋土过冬,埋土时间在11月出现早霜后。埋土前要做好准备,提前1周对土壤浇1次水封土,水量要适宜,以刚刚浸透土层为宜。同时将枝条和茎修剪成1.3~1.5 m长,除去老枝和新枝。绑定剪好的保留枝条,在绑好的枝条基部堆土,防止上方枝条弯曲压折树枝。之后在两侧堆土,并且压实,防风透气,土层厚度以20 cm为宜。

2 树莓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虽然我国树莓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对于树莓种植研究和开发利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许多优良品种尚未引进人工栽培。当地政府要加大对树莓资源的收集和调查,引进优良的品种,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生长的品种资源,培育能防寒过冬的品种。加强树莓栽培技术推广,努力实现树莓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强标准化生产,降低树莓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3-4]。

2.2 转变传统观念

树莓是高价值的经济树种,实现树莓产业的规模化,首先就要把产业基地建设在交通方便和产业基础设施便利的区域。通过宣传,加大城市人们对树莓的认识,提高树莓的知名度。同时农业部门也要重视对树莓的宣传,通过媒体提高认知度,加大对树莓示范园的技术支持。为了提高果农收入,应把树莓园与采摘旅游进行结合,使其成为采摘业的新兴项目。

2.3 引进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

在引进新品种时要注意选择,不能盲目引进,要根据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引进良种和新技术。同时新品种在引进前要进行严格的试验,用先进的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驯化,筛选出高效益、高产量的树莓品种。在树莓种植区,要针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错开收获时间,提高树莓收获销售的利益,同时也能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果农种植积极性。

2.4 加强树莓贮藏技术研究

加强树莓贮藏技术研究,通过提升保鲜技术,提高果品的附加值,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外树莓深加工产业已经非常发达,有果汁、果酱和药物等。我国树莓深加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种植面积也不大。如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企业要加快脚步,否则难以实现产业化。贮藏技术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果品企业提高效益和促进当地树莓经济发展的保障。

2.5 加强规模化和合作社经营

树莓产业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加工产业,树莓的分散经营对规模化扩大非常不利。树莓果实成熟后,要在短时间内进行销售和加工,否则会影响果实的效益。采用合作化模式,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形式,果农就能以订单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既能维持市场容量、稳定价格,也能合理控制产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大发展,让企业、合作社和果农形成互助互利的原则,实现共同富裕。

3 参考文献

[1] 王宏斌,陈铁山.树莓和黑莓的栽培与加工利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0(2):66-69.

[2] 王彦辉,张清华.树莓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栽培新技术篇7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是我国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因此,优化品种、提高品质以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水稻品种繁杂多样,多数高产不优质或优质但产量低、不抗病,有的品种生育期过长,成熟度不够,再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水资源严重短缺,配套技术落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因此,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迫在眉睫。

1 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1 选用良种

选用具有增产潜力的中晚熟品种。目前适于我市的品种主要有辽粳9号、龙盘5、盐丰47、盐丰68等。

1.2 配方施肥,培肥苗床

秧田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旱田,土壤要疏松肥沃、透水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供肥供水能力强。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N、P、K,尤其N、P配合施用更为重要,一般667㎡施土杂肥3000~4000kg、尿素10~15kg、过磷酸钙40~50kg、氯化钾10~15kg、或复合肥30~50kg、锌肥 1.5kg。

1.3 精细整地

整细整实秧田是解决旱秧田青枯死苗的主要措施。一般采用年前冬耕冻垡,翌春顶凌耙地,解冻后耕二犁,再耙细、耙实、整平,整成上松下实、没有埋头坷垃。

1.4 浇足底墒水

播种前浇足底墒水,一般采用浅漫灌或泼浇的方法,使20cm表土层达到暂时饱和为止,三叶期后遇干旱叶片卷曲时可灌水。

1.5 种子处理

播前用“901”或多菌灵等浸种,防止水稻恶苗病等病害。

1.6 稀播育壮秧

一般壤土地667㎡播量25~35kg,黏土地667㎡播30~40kg,高产田秧田播量可降到20~25kg/667m2。

1.7 合理稀植浅栽,充分发挥单株潜力

通过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稳定墩苗数来保证足够穗数,增加单穗粒数和粒重,从而提高产量。目前,我市高产稻田一般行距29cm,墩距14~17cm, 2~3苗/墩(2蘖及2蘖以上秧苗)、3~4苗/墩(1蘖及无蘖苗),栽插深度不超过3cm,且要浅水插秧。

1.8 合理运筹肥水,培育壮秆大穗

根据土壤类型取土化验养分含量,科学配方施肥。一般667㎡施土杂肥1500~2000kg、纯氮12~14kg、P2055~8kg、KO210~12kg,40%~50%的氮肥、60%左右的钾肥和全部磷肥作基肥,连同土杂肥耕翻时施人,缺锌的地块则将1.5kg左右的锌肥同时施人。插秧后3~5d毎667㎡追尿素5~7kg作返青肥,看苗酌施分蘖肥。7月底、8月初根据群体、叶色巧施穗肥8~10kg尿素和40%钾肥。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总的原则是寸水活棵、湿润分蘖、够苗烤田、浅水孕穗、湿润灌浆,插秧返青后保持3.33cm左右的浅水层,分蘖期浅水勤灌,间歇露田促苗壮长。高产稻田高峰苗数控制在有效穗数的1.2~1.3倍,当667㎡茎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中晚熟品种到分蘖终止期即使没有“够苗”也要进行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用活水养根保叶,干湿交替,保持湿润到成熟。

2 水稻宽窄行套宽窄距错窝栽插技术

2.1 旱育稀播早栽

旱地稀播育秧,培育壮苗,秧龄30~40d,叶龄3叶至4叶1心时栽插为宜。

2.2 移栽

移栽前按栽插规格牵绳栽插,栽插规格一般为(40+26.5)cm×(13.5+26.5)cm,667㎡有1 万窝左右,每窝2株和3株相间栽插。移栽前2d耙田,田平水浅,待田水澄清后牵绳栽插。

2.3 平衡施肥

适当增加养分投入,提倡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增施钾肥和微肥。一般每667m2施纯氮12kg、磷10kg、钾9kg,底肥加施锌肥1~2kg,底肥占70%、追肥占20%、穗肥占10%,做到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

2.4 合理灌水促控

移栽后到拔节前保持浅水湿润,不淹深水,达到够苗标准,即每667㎡20~25万苗时晒田控苗,促进幼穗分化,抑制无效分蘖,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插穗后间歇轻度灌溉。

2.5 综合防治病虫害

做好水稻螟虫、稻飞虱与纹枯病、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3 晚育晚插栽培技术

3.1 优点

采用晚育晚插栽培,这样不仅可以错开了用水紧张时期,还可节水,有效减少了育苗成本。一般主要采用纯旱育秧、无纺布平铺育苗的方法,应用壮秧剂、药剂浸种、生物吸水剂等技术。无纺布育苗省工省力,克服了育苗通风烦琐、炼苗困难、秧苗素质差的弱点,节本增效;生物吸水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呈粉粒状,旋入苗床,可在土壤中形成一个个自动吸水、保水、释水的“微型水库”。推广超级稻晚育晚插栽培与配套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确保优质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入世的需求。

栽培新技术篇8

关键词杂交水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用新安s与安选6号配制而成的中、晚籼两系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17)。建阳市徐市镇2008年引进示范种植,经2年试种,该品种均表现为长势好、适应性广、米质优、产量高、抗性较强等特点[1]。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新两优6号长势旺,分蘖力中上,株型紧凑,整齐度好,有效穗数279万穗/hm2左右,平均株高118.2cm,穗长27.4 cm,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85%,千粒重27.3g。新两优6号植株清秀,茎秆坚韧、抗倒,叶色绿,剑叶挺直[2],成穗率高,有2段灌浆现象,易脱粒,熟期转色好。在徐市镇作一季中稻种植,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33d,比对照汕优63早熟2d;作双季晚稻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全生育期120d,比对照汕优46早熟2d左右。

1.2产量表现

2008年在徐市镇徐市村作中稻生产示范种植超过13.33hm2,平均产量8 478.0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2009年作烟后稻示范种植21.67hm2,平均产量7 984.50kg/hm2,比对照汕优46增产5.98%。

1.3品质抗性

外观好,米饭香软可口,米质优,经农业部检测: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mm,直链淀粉含量16.2%。2008~2009年在徐市镇作中稻和经(烟)后稻种植,均表现为生育期较短、产量高、适应性广、稳定性好、抗性较强等特点。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根据徐市镇实际种植情况,适时播种,适当稀播。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作双晚或经(烟)后稻种植6月10~25日前播种。秧田净秧板播种量150kg/hm2左右,播前进行消毒催芽,要求稀播匀播。秧田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补施断乳肥和送嫁肥(一般用尿素和氯化钾各15.0~22.5kg/hm2);在水管上,出苗前保持半沟水,出苗后浅水勤灌,同时注意稻蓟马、黑尾叶蝉和叶瘟等病虫害防治。

2.2适时移栽

新两优6号生育期较短,作中、晚稻栽培秧龄严格控制在25~30d。中上等肥力田块:双晚移栽规格为20cm×20cm,中稻移栽规格为20cm×20cm,中等及偏下肥力田块适当增加密度,插22.5~28.5万丛/hm2,每丛插1~2粒谷,保证足够的基本苗。在密度适宜的基础上,注意浅插、插直,以争取低位节分蘖,确保大田早发[3]。

2.3科学田管

肥管上,采取重施基肥、早追肥、后期看苗施好平衡肥的措施,达到促大穗、增粒数、夺高产的目的。施肥原则为:大田基肥采取全层施肥法,用量占施肥总量的50%以上,即插秧前施碳铵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作基肥;追肥占总量的30%,分2次施用,第1次在插后返青时,用尿素1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和田草光粉剂405g/hm2作为促蘖肥和除草剂撒施;第2次视苗势情况在孕穗末期用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作为穗粒肥,以提高分蘖率和结实率。水管上,采用“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的科学管水方法,达到以水调肥、以水控蘖、排水通气、以气养根。注意掌握寸水返青,浅水促分蘖,以湿为主,干湿相间,促进早生快发[4]。一般在插秧后20~25d或苗蘖数270~300万个/hm2进行烤田。抽穗后期干湿交替到成熟,防止后期断水过早,以提高结实率。

2.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和二化螟等。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病虫预测预报情况,适时对症下药。按照优质稻谷生产标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稻瘟病用75%稻艳375g/hm2,或2%加收米1.5l/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叶瘟病在初发病中心及时用药扑灭,防止病害蔓延;防治穗瘟病抓好孕穗末破口期施第1次药,隔10d施第2次药;稻曲病、纹枯病在水稻破口前7d与齐穗期各用1次30%爱苗乳油225ml/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稻飞虱用25%阿克泰水剂30g/hm2,或15%金好年1.2l/hm2对水750kg,用喷枪均匀喷施,施药时田间最好保持浅水层;螟虫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 ml/hm2,或40%好劳力1.5l/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

2.5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以9成黄时收获较好,收时不混杂,晒时不放在沥青路或污染过的场地晒,确保品质优良。

3参考文献

[1] 张从合,陈金节,蒋家月,等.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新两优6号[j].杂交水稻,2007(5):76-78.

[2] 郑根深,毛一剑,胡依君.超级杂交水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7(4):33-34.

栽培新技术篇9

关键词 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1+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19-01

茶薪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盖肥柄脆,具有独特的风味,可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由于子实体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与多糖,常食茶薪菇具有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的作用[1],有多种保健和药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经过多年的菌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探索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茶薪菇的新技术,现总结如下。

1 选择优良菌种

茶薪菇属中温偏高品种,菌丝生长范围在8~35 ℃,最适温度为24~28 ℃,出菇温度范围在10~33 ℃,最适温度为16~26 ℃[2-3]。高效栽培应选择适应栽培地气候的优良菌种,选育的新品种赣茶AS-1系中温偏高,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加富培养基,接种萌发快,活力强。菌丝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抗杂性强。具有出菇温度广等特性。

2 选择合适的栽培时期

茶薪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当季时间出不完菇,需越夏、越冬到气温适宜时,菌袋才能出完菇[4]。这不仅使菌袋营养损耗大,而且降低了栽培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反季节栽培制菌包时间应选在2月中旬至3月底为菌丝培养阶段,菌丝生长期加温培养,菌袋菌丝培养40~50 d,4月初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这样出菇期长,基本上当季可完成出菇。

3 保持菌种菌龄一致性

在菌丝生长期,菌丝有时出现参差不齐现象,因此会影响子实体发生的一致性,经过多年的试验表明:菌种经过逾30 d的培养,菌种表面培养基会失水,菌种瓶(菌种袋)表面菌龄相对比菌瓶下面菌龄长,在接种菌袋前将菌种瓶表面的老菌种挖去,菌种萌发迅速吃料,菌包菌丝生长基本一致。

4 菌袋制作与灭菌

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加富培养基,接入母种萌发快,活力强。

栽培培养基:棉籽壳45%、木屑(阔叶树)30%、玉米粉5%、豆粕3%、麦麸20%、石膏粉1%、钙镁磷1%。

根据生产所需的数量按配方分别按比例称取棉籽壳、木屑、麦麸,玉米粉、豆粕、石膏粉、磷肥(木屑在拌料前1 d下午加水预湿使其充分吸水),其余的培养料充分干拌均匀,加水(料∶水=1.0∶1.2)到料中充分混拌均匀。调整含水量至60%~65%(用手握料,手之间有水渗出而不下滴,培养料含水量不能高)。拌料要求做到料匀、水匀、pH值匀。选用规格15.00 cm×30.00 cm×0.05 cm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培养料中木屑刺破料袋外面加套袋,每袋料干重300~350 g,装料松紧适度,高度13~15 cm,用手压平培养料表面(有条件的可用装袋机装料),及时套上套环并塞好棉塞(套环棉塞透气菌丝生长快于用绳子扎口),防止水分蒸发散失。然后立即进行常压(4 h内将温度加到100 ℃,保持12~14 h)或高压灭菌,温度高拌料装袋时间在6 h内完成,及时灭菌避免培养料发酵酸化,灭菌要彻底,制作过程要严防菌袋刺、磨穿孔,以防杂菌污染。灭菌结束,温度降到60~70 ℃时将茶薪菇料袋移到接种室冷却。

5 栽培袋接种

料袋温度冷却至30 ℃时接种,利用余温接种后菌丝萌发快,接种量为每瓶菌种接30~40个料袋,菌种瓶表面菌种失水应挖除。接种必须严格按接种操作,接种箱或接种室应彻底消毒。

6 培养室消毒

菌包培养的培养室要求清洁、干燥和通风换气,培养室在菌袋进入前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如高锰酸钾与甲醛或气雾消毒剂等药品。培养温度设置在22~26 ℃。接种后避光培养,培养室期间注意定期消毒杀菌,减少菌包培养期因环境污染影响菌包菌丝生长。并经常检查,如有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一般接种后40~50 d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7 搔菌出菇

茶薪菇接种后50~60 d即可出菇。为出菇整齐,菌丝长满菌袋后即进行搔菌出菇管理。

8 出菇方式

墙式堆叠或直立排放,然后将棉花塞拔掉打开袋口,将料袋表面老菌种耙去,墙式堆叠排放,每堆叠排放1层后在菌袋上面放毛竹片(菌包不易倒塌)。也可将菌包直立排放在床架出菇管理,茶薪菇向光性较强,出菇后不要随意移动菌袋。

9 水分管理

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有黄水株,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此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85%~95%,早晚应喷水保湿。温度保持在20~28 ℃,开袋后10~15 d就会生长出大量子实体。

出菇后适当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当茶薪菇子实体菌盖由褐色变暗

红色或土黄色,菌膜未破时采收。因茶薪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拔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菇脚残留,菌丝恢复生长5~6 d,补充水分与养分,在水中加入菇得力、白糖、磷酸二氢钾营养液等喷洒在菌袋料内,也可每袋内灌水浸泡,24 h后倒去菌包多余的水。出完一批菇后,茶薪菇菌袋已消耗一定量水分,此时关键是补充水分,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养分,是产量与质量的保证,7~10 d后又可长一潮菇,这样管理出菇整齐,子实体商品菇比例高。每采完一批菇,并重复上述管理,共可采收4~6潮菇。

10 设施配套

进入冬季,由于气温低,影响出菇,可通过通入蒸汽加温,保证出菇生长的温度,由于温度低、鲜菇少,填充了市场淡季,且价格较好,经济效益高[4]。

11 参考文献

[1] 陈小保,谭育林,褚武英.茶树菇-Ws子实体应用成分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9):11851.

[2] 杨建民.茶树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3.

栽培新技术篇10

论文摘要 介绍了有机棉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合理种植密度、灌溉方式与水量、施肥与打顶、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提高有机棉产量。

有机棉生产是一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品种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现将有机棉花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品种选择

新疆纬度高,无霜期短,春季气温回升慢,稳定性差,常有倒春寒,秋季降温快,棉花品种选择必须以早熟为前提。因为有机栽培不化控,因而对株型有较严格的要求。选用的品种棉株需节间短,结铃集中,零式或I 型果枝最佳。随着新疆棉区棉花枯黄萎病不断扩散,虫害也对棉花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有机栽培对农药限制使用,因而棉花需选择抗病虫的品种。有机栽培的原棉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应注意品种的纤维品质,选择主体长度29~33mm、比强度23~25cN·tex-(ICC标准)的优质品种。

2合理种植密度

新垦荒地,土壤肥力低,棉株的个体发育较小,在前2~3年内应靠群体增加总铃数。因此,一般采用高密度种植方式,栽19.5~22.5万株/hm2;第2年,栽18万株/hm2左右;达到中等肥力时,应栽12~15万株/hm2。

3灌溉方式与水量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棉花有机栽培首选灌溉方式。新疆棉花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生长调节剂,运用膜下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合时合地、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用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播种时滴灌毛管铺设在地膜下,1根毛管灌2行棉花,播种、铺管、覆膜一次完成。全生育期滴水12~13 次,总灌水定额为2 700~3 000m3/hm2。出苗水:部分地块墒情差,播种后不利于种子萌发,难以做到一播全苗。采用膜下滴灌,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适量给水,灌水定额为150~195m3/hm2。花前水:苗期棉株叶面积较小,气温较低,一般少灌或不灌水;蕾期营养体生长较快,干物质积累多,叶面蒸腾加快,此期间灌水3次,每次在180m3/hm2左右。花铃水:从开花至盛铃,气候炎热干旱,棉株正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旺盛时期,且植株蒸腾快,故此时应及时灌水,缩短灌水周期,隔6d左右灌1次,共灌水7~8次,每次灌水225m3/hm2。吐絮水:8月中下旬,为防止早衰而又不能贪青,根据气温、土壤水分及棉株长势可灌水2次左右,每次225m3/hm2。

4施肥与打顶

有机棉栽培培肥地力以绿肥轮作和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棉花与草木犀或苜蓿豆科绿肥作物套(轮)作。每年6~7月灌水前在棉田套种草木犀或苜蓿,棉花收获后草木犀或苜蓿越冬,第2年春季棉花播种前翻入土壤。施用棉籽粕或畜禽粪等有机肥。棉花播前基施棉籽粕6 000kg/hm2或牛羊鸡粪肥7 500kg/hm2以上。另外,备用棉籽粕1 500kg/hm2(堆制腐熟),于棉田灌第1次水前开沟追施。在棉花生长发育时期,运用滴灌技术追施液态生物肥、液化有机肥。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水肥调控为主要手段,但也必须结合打顶整枝。打顶较一般棉田早3~4d,7月7日左右据苗情开始打顶,7月12日前打顶结束。再根据长势去叶枝、整枝。

5病虫草害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剔除带病种子,可用温水等物理方法处理种子,以杀死病菌。改变灌溉方法,如运用滴灌,以减少土壤潮湿面积,高湿度是疾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病害严重时,用一些无机杀菌剂进行防治,如波尔多液、植物源制剂等。还可通过合理轮作控制疾病、通过生物防治控制疾病、接种棉花根际真菌来抑制黄萎病的发生。

5.2虫害防治 转贴于

进行秋耕冬灌,降低棉铃虫、地老虎等蛹的越冬基数。适时定苗、中耕除草、整枝打杈、剔除虫株,可消灭部分害虫的卵和幼虫。采用棉花与玉米、小麦、油菜、高粱等地块邻作,或在棉田内、田边、沟旁点种玉米、高粱等诱集作物,为天敌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微生物杀虫剂防治害虫,如Bt、核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专一性,对人畜、农作物和天敌无害,不污染环境,对害虫毒性较高,不易产生抗性。或利用性诱剂诱捕成虫。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在棉铃虫羽化盛期,杨树枝捆成束竖立在田间地头或渠道两旁诱集棉铃虫成虫,每天日出前用网袋套住枝把捕捉棉铃虫成虫。苗期可在棉田周围间隔20m处放糖浆瓶1个,诱杀地老虎成虫。棉田周围和中间渠埂放置黄色胶板诱捕蚜虫。在棉花受到直接威胁时,杀虫皂(钾皂)和植物性杀虫剂,如除虫菊酯、鱼藤酮、鱼尼丁、沙巴草、茶、苦木制剂、苦参碱等可用于防治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