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7:39:19

会计监管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篇1

关键词会计监管会计监管模式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

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会计监管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一项制度安排或是一种管理活动,它是指会计监管主体对被监管单位或经济组织的会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再监督和再管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监管模式则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不断博弈的结果。会计监管是我国会计界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当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观点。

1会计监管的基本模式及评价

会计监管模式从总的方面来看,可分为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独立监管模式等三种模式。

(1)行业自律模式。该模式是指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建立一套自律监管机制,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的监管。该模式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是依靠民间会计职业团体进行的,政府部门基本上不参与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模式在会计职业团体机构完备的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加拿大、澳大利亚、1999年之前的英国和2002年之前的美国采用的都是这种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过度介入,增大全社会的管制成本,出现政府失灵;其缺点是容易造成对市场会计监管的放纵,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政府监管模式。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会计职业团体的主管部门是政府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中一般设有政府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的会计职业团体甚至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的会计职业团体不发挥监管作用,通常仅仅是对会员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采用该模式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日本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按市场机制运作,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可有效地避免市场失灵;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其缺点是很难真正界定政府会计监管和市场会计监管的范围,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会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出现政府失灵。

(3)独立监管模式。独立监管模式由独立于政府和会计职业的机构依照授权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管,该机构中会计行业之外的成员应占多数,政府部门不直接进行监管,但可通过对独立监管机构的管制间接发挥作用。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美国。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监管模式。根据该法案,美国组建了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代替AICPA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监管机构,PCAOB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会计行业的机构,其委员的3/5来自会计行业以外的人士。独立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该机构相对于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于政府监管模式来说则是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独立管制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全部领域实施管制,且灵活性要高于政府管制;独立管制可以解决政府管制不当的问题,能促使其有效克服官僚化问题,从而具有高于政府管制的管制效率。但是独立监管模式也存在着独立监管的经费来源不容易解决、政府和自律组织对独立监管机构是否支持和支持程度会如何等问题。

2我国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会计监管模式可以说是政府监管模式,国家财政部门、审计机构、证监会、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都有监管权。这种监管模式形成了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的局面,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1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和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的,产权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占有绝大比例,这就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国有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都是国有产权的代表,但又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的状态。就内部监控体系而言,国有企业也按照规定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由于其地位的不独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不首先规范公司行为,会计行为就不可能自动优化,也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状态。

2.2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政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实施监管的,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以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该体系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规范,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同时必须承认我国在会计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会计监管的法规性文件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法律责任体系。我国质量控制体系等法规存在着系统性不强、制度准则并存等诸多问题,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是行政、刑事、民事三者并重,缺一不可。我国目前的状况突出表现为对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而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法律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致使投资者的损失实际上得不到赔偿。

(2)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从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看,部门立法、部门分割,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2.3会计监管体制不健全

监管主体不清,监管机构重叠,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国家财政部门、审计机构、证监会、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有监管权。但由于各自职责不清,造成了监管主次不分、监管不力,如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下达审计检查书,财政部门在国家有要求的情况下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检查,而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机构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常检查。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会计监管实质上是多方位监管。这种多方位监管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导致监管部门的职能异化,以至于不分主次,将会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最终导致无效的监管;二是会造成政府监管效率低下,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助长会计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3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具体构想

会计监管模式的选择应该植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监管的模式。笔者认为,当前适合我国的监管模式是政府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辅的模式。采用政府监管为主导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违规行为做出有力的约束和惩处。

3.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由于内部控制的优化是建立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我国应继续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探索,必要时强制推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建设。要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当前国有股股权一股独大的局面,实现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调整。在优化产权的基础上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监管实践中,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首先,客观存在的外部人士与内部人士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监管效果和监管质量的差异;其次,外部监管由于环境和条件所限,其监管行为往往发生在事后,而内部监管可以在事中进行监管;最后,内部监管实质上是一种自我监管,整个的监管都是建立在自我监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个有效的自我监管机制,整个监管无从谈起。结合我国实际,可采取如下对策: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并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强化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改变目前对建立审计委员会的非强制性要求,可以考虑将建立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写进《公司法》。

3.2建立、健全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注重会计准则制定的前瞻性和提高公众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同时应把会计报表信息造假法律责任个人化,特别是加大直接责任人的个人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在会计监管中的震慑作用。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加强对现金流量表及表外信息披露的监管,扩大表外披露的范围。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执法必严对于会计舞弊是一种真实可信的阻吓力量。因此,应借鉴《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抓紧修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注册会计师法》应特别就下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权范围及其协调机制;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机构建设和自律管理机制;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市场公平、平等竞争及反垄断;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及职业责任保险等。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3以政府监管为主,加强行业自律

《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正式颁布并生效,表明美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时代的来临。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单纯的行业自律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同时由于我国政府监管模式的种种问题,决定了我国应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会计监管体系。政府监管要与行业自律实行优势互补。行业自律要积极配合政府监管,与政府监管的要求形成有机的统一,弥补政府监管在信息反馈和知识存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对行业自律工作予以支持和引导,积极推进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强化自律组织的技术援助功能,引导会计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必须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分清各自的权限,增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地位独立,并且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由他们承担会计监管的主要职能。其中财政部门作为主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其行业准入及退出资格认定、市场秩序维护、监管标准制定、审计质量检查、违规处罚等职责及权限,同时应负责统一协调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及其与行业协会间的关系;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综合性经济监督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并具有最终审计监督权;证监会作为最高证券监管机构,应当履行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的质量进行监管检查,并对违法造假者予以惩戒等职责及权限。

3.4借鉴美国公共监管体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严格按《会计法》的要求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和咨询服务,从制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开展会计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让会计人员懂得诚信是会计师必备的职业操守和立足之本,承担责任是一切公共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柴珐.关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

2任明川.安然事件与会计监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8)

会计监管论文篇2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囚徒博弈政府监管费用社会损失成本惩罚性收益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面对会计人员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仅靠会计人员的市场行为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市场失灵”。面对会计市场失灵,政府必须介入,对会计市场进行政府监管。但是,在考虑政府监管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政府实施监管所付出的成本,因为政府监管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效益成本是并存的,只有当其效益超过成本时,在经济上才算是合理的。因此,在考虑是否实施某项政府监管时,必须首先分析和确定政府监管的成本。

1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对会计市场的监管,按照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事中监管和事后惩罚措施。事前、事中监管是在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行为之前或正在进行会计行为时,采取一些控制措施降低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发生的几率,笔者用“监管力度”来表示事前、事中监管力度的大小,监管力度越大,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时被惩罚几率就越大。事后惩罚主要是对已经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进行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其力度用“惩罚金额”表示。

本文通过博弈论来分析政府监管的必要性。根据博弈理论,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人员存在一种“囚徒困境”的博弈。

1.1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

假设A和B是两个不同企业的会计人员,A和B在提供会计信息决策的时候有2种选择:遵守职业道德、违反职业道德。在没有政府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即不存在事前、事中监管和事后惩罚),构建会计人员行为的“囚徒博弈”(见表1)。

表1中,如果B遵守职业道德,A违反职业道德可以获得6个单位的利益,遵守职业道德可以获得3个单位的利益,A违反职业道德可以比遵守职业道德多获得3个单位的利益;同理,如果B违反职业道德,则A违反职业道德比遵守职业道德多获得2个单位的利益。由此可见,无论B是否违反职业道德,A违反职业道德都比遵守职业道德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A必然会选择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样,B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违反职业道德就成为会计人员的普遍选择。

1.2政府监管惩罚力度不够大的情况

如果存在政府监管,但监管力度和惩罚金额不够大,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假定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被惩罚几率为1/3,政府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的惩罚金额为2个单位(见表2),当B遵守职业道德时,A遵守职业道德可获得3个单位的利益,违反职业道德可获得的期望利益为6×2/3(6-2)×1/3=5.3,则A违反职业道德可比遵守职业道德多获得2.3个单位的利益;当B违反职业道德时,A违反职业道德仍可比遵守职业道德多获得1.3个单位的利益。因此,A仍会选择违反职业道德。同理,B也会选择违反职业道德。可见,违反道德仍然是会计人员的普遍选择,政府监管惩罚措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1.3政府监管惩罚力度很大的情况

政府监管惩罚力度很大,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被惩罚几率就很大,假定为1/2,同时政府的惩罚金额很大,假定为8个单位,则“囚徒博弈”表现为(见表3):如果B遵守职业道德,A遵守职业道德可获得3个单位的利益,违反职业道德时,其期望利益为6×1/2(6-8)×1/2=2,则A违反职业道德会比遵守职业道德少获得1个单位的利益;如果B违反职业道德,则A违反职业道德比遵守职业道德少获得2个单位的利益,对A来说,在权衡利弊之后必然会做出遵守职业道德的决策。对B来说,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遵守职业道德就成为会计人员的理性选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要想促使会计人员做出遵守职业道德的最终决策,仅靠会计人员之间博弈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介入,采取事前、事中监管和事后惩罚措施,而且监管惩罚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才能促使会计人员做出有利于社会的决策。

2政府监管成本分析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政府应当介入会计市场,进行政府监管,并且监管力度和惩罚金额应当足够大。那么,监管力度是不是越大越好?笔者认为不是,因为监管行为也是有成本的,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大,政府将付出更多的监管成本,当付出的监管成本大于所得到的收益时,政府监管就得不偿失了。政府监管总成本是由政府监管费用、社会损失成本和惩罚性收益三部分组成。政府监管费用是政府监管部门通过一些监管措施防止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耗费的物质费用和劳动消耗等;社会损失成本是会计人员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给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惩罚性收益是政府监管部门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惩罚所获得的收入。社会损失成本和惩罚性收益之差,笔者称之为社会净损失。这三部分的确定如下。2.1确定合理的政府监管费用和社会损失成本

假设惩罚性收益一定时,用a表示政府监管力度,t表示政府监管费用,m表示社会损失成本,r表示惩罚性收益(为常数),则政府监管总成本T为:

T=t(m-r)

其中,t=f(a);m=g(a)。

随着监管力度a不断增大,社会损失成本m会不断降低,根据经验统计数据可知,社会损失成本m可以表示为监管力度a的非线性函数,假定此函数为g(a),因为假定r为常数,社会净损失m-r也是a的非线性函数;政府监管费用t是随着监管力度a的增大而同方向变化的,也可表示为监管力度a的非线性函数,设为f(a),则:

T=f(a)[g(a)-r]

用横坐标表示政府监管力度a的大小,纵坐标表示成本的变化,政府监管费用t和社会净损失m-r的大致关系见附图,随着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力度a的不断增大,政府的监管费用t不断增大,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引起的社会净损失m-r将会越小。

根据函数的性质可知,我们在图中总可以找到一个点,使得政府监管费用t和社会净损失m-r之和最小,即政府监管的总成本T最小。一旦找到这样一个点,就可以确定政府监管力度a和对应的政府监管费用t、社会损失成本m的大小。

当然,要确定成本函数的具体形状并不容易。从长期来看,政府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和过去的经验,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从而得到政府监管成本曲线的具体函数。

2.2确定合理的惩罚性收益

假设惩罚性收益由r提高到r′(r′>r),如上图虚线所示,此时的社会净损失为m-r′,在惩罚性收益在r′水平下的监管总成本为T′。由附图可以看出,随着惩罚性收益的提高,政府的理性选择总成本会下降,使总成本最小点向左下方移动。由此可见,惩罚性收益对总成本曲线的位置有重要影响。

目前,对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惩罚金额是根据其违法收入的数额来确定的,但这种惩罚金额确定的方法并不合理,因为任何惩罚都是希望达到遏止犯罪的目的,而不在于报复,对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也是如此。对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减少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可能性,而要消除这种可能性,政府必须有科学的惩罚依据。

要减少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其原因是这些行为给社会造成了损失,因此,政府对会计人员违反道德行为的惩罚金额,应当根据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数额来决定。但也不是说社会损失是多少,惩罚金额就是多少,惩罚金额应该是该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给社会所造成损失的数倍才合理,因为并不是所有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都受到了惩罚,特别是由于监管力度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有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会计人员并没有受到惩罚。如果对被查出的会计人员的惩罚金额只相当于给社会造成的损失,那么仍然很难阻止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因为如果这些行为没被查出的话,会计人员将不会受到任何处罚,而且没被查出的机率是很高的。

除了让被查出的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负担自己行为的惩罚以外,还必须让他们替没被查出的会计人员接受惩罚,这才能真正达到遏制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惩罚性收益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政府对某会计人员的惩罚性收益=该会议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给社会造成损失×监管机构计算的惩罚倍率

监管机构计算的惩罚倍率=1/被惩罚几率

例如,假定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会计人员被惩罚几率只有1/4,那么对被查出的会计人员,惩罚性收益就是该会计人员行为给社会造成损失的4倍。

3结论

面对会计市场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介入,进行会计市场监管。如何确定政府监管的力度,使政府付出最少的监管成本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就有一个成本分析的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找到政府监管总成本最小的点,得出政府监管力度的最优数值。而该点的寻找可根据统计数据和成本性态拟合出的政府监管费用和社会净损失曲线中求得。

参考文献

会计监管论文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监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目前创业的浪潮中,众多小微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小微企业不论是在注册登记数量上,还是在销售收入、上缴税款等方面都有了快速的提升。除此之外,小微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让数亿人员顺利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激发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然而,在小微企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客观来看,目前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并未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容乐观,长期来看,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会阻碍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企业文化等因素都息息相关,需要从多角度思考会计信息监管的问题,积极思考对策。

二、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小微企业记账业务质量堪忧

小微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财务人才较为匮乏,很多小微企业选择记账,仅仅也只是因为报税的需求,因此,记账业务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重要问题。首先,记账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相关会计凭证难以得到及时的传递和妥善保管,在利润、成本、销售、采购等环节的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本身就容易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如果记账人员只是根据实际收到会计凭证的时间来进行记账,那么是不能客观反映小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其次,记账人员和小微企业的出纳人员之间的配合也不够默契,缺乏主动配合精神。很多小微企业的出纳多采用家人或者是创建者本人担任,缺乏基础的财务会计业务知识,管理过程中较为随意,规范性差,有的甚至还会出现现金收付和银行存款管理混乱,以至于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另外,记账机构往往不能妥善处理成本核算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小微企业本身就很难提供出完整的成本核算相关资料,因此记账人员难以全面履行会计职能,再加上对小微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不甚了解,在核算过程中难以很好地坚持成本核算原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记账人员会直接将人员工资、采购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或者转入销售成本之中。

(二)会计核算规范性差

客观来看,目前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还十分滞后,很多财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综合素质较差,导致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很多小微企业在会计实务中仍然沿用老制度,只是简单地把自身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会计报表栏目参照准则进行了修改。二是小微企业并没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随意性很大。严重的时候还可能诱发做假账的风险,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小微企业缺乏对凭证的审核程序,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很多小微企业甚至就根本没有涉及内部控制工作,导致凭证不真实、凭证开具错误、经济事项表述模糊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缺位

客观来看,小微企业的大量兴起和快速发展,的确给会计信息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调整,以前的经济主管部门职能发生变化,不再继续履行会计管理职能,财政部门在面对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时也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目前,财政部门仍然主要通过执法检查、资格管理、继续教育等渠道落实对会计人员的监管职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财政部门通过资格管理实现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源头管理,为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相关信息变化较快,能否实现管理的及时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另一方面,虽然会计执法在大型企业中已经较为平常,但是行政部门的执法触角还是未能广泛深入到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中,即便是开展检查,发现问题,也常常顾忌财会人员的就业问题而未能直接给以处罚,威慑力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很多会计信息的使用部门,也只关心自己工作所涉及到的一部分数据或者信息,很难有一个机构能够针对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和管理。以税务部门为例,税务部门在日常的税收征管和税务检查中,如果发现不合规现象,一般都不会同财会人员进行直接沟通;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为了迎合客户,也不会就会计信息质量向客户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工作长期停滞不前。

三、强化对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监管的主要对策

(一)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现状的会计信息监管模式

根据现有的情况和条件来看,小微企业应当逐步形成中介监管为主,政府及内部监管为辅的会计信息监管模式,以便更全面地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社会中介监管力量的主要构成是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模式,帮助其解决会计信息监管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展会计业务咨询、年报审计等业务,帮助小微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把关。税务师事务所可以开展纳税情况审计、纳税筹划、纳税申报、完善税务制度等服务,并在此过程中规范涉税工作,减少错误的发生。除了上述中介机构之外,其他各类型中介机构还可以开展大量的管理咨询业务,在内部控制建设、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在政府和内部监管方面,首先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督促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问题,并且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适用的会计制度。与此同时,财政部门还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加强关心和指导,帮助小微企业做到依法建账,对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也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定期核实人员信息,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将政府部门的职责落到实处。在内部监管方面,应该推动小微企业尽快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体系,在平时开展各类自查等。

(二)强化对会计人员、信息监督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会计信息监管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要想切实提高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监管质量,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因此,规范人员培训和教育工作,是小微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首先,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业务培训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培训内容和课程的设计上应该更接地气,能够满足小微企业的日常管理需求,同时又能够尽可能地简单易操作。培训内容大体可以围绕会计税收知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等内容展开。其次,小微企业还需要做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监督指导工作,针对每一次的学习,都应该通过备案、考核、反馈等机制督促相关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培训纪律,提升培训质量,不能让继续教育和监督指导工作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也需要给予小微企业相应的支持,鼓励小微企业能够为财务会计人员创造业务交流的机会,并且及时更新小微企业财务人员信息的变更情况,做好相应的信息采集工作,逐步让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工作规范起来。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

根据广大小微企业的现状,要想提升其会计信息监管质量,需要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入手。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在财务工作方面,需要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明确相关负责人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基本内控原则,逐步设计实施能够相互制约、牵制的职务体系。在企业管理方面,小微企业需要转变观念意识,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法人结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小微企业很难直接采用一般企业的治理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互分离,而小微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并不十分彻底。曾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小微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发展阶段、需要、背景等综合因素,探索出真正适合小微企业的治理结构。比如,如果企业处在发展创业阶段,可以重点考虑家族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监管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才,小微企业需要重视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企业内部应该形成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企业外部可以积极争取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会计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为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来说,小微企业实际感受到的会计信息供给压力较小,因此可以考虑扩大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增加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供给压力,从提升需求水平的角度出发,平衡信息的供给质量和需求质量。

四、结语

提升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切实强化会计信息监管工作,需要外部监管部门和小微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们必须意识到,提高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监管水平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化工程,难以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提升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上述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树立起严谨的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观念,继续做深做实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从财务会计信息的源头上打好基础。

作者:严绍毓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曾宪蓉.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分析[J].民营科技,2014(9)

会计监管论文篇4

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人员负责处理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而管理会计涵盖了部分非财务指标,从价值的视角管理单位整个经济活动,主要是面向单位内部的分析管理。现阶段,我国会计监督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驱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账务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乃至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秩序。为了规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会计行为,我国已建立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执行情况的监管。我国的会计监管和会计监督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有效的会计监管与会计监督制度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会计监管的执法主体是财政部门《,会计法》赋予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的只是会计资料的检查权,而没有赋予其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所以他们不是会计监管的执法主体。会计监管的方式和方法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用,通过制定会计政策,提供会计信息,进行交流经验、监督检查等措施,积极为基层单位和会计人员服务。

2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会计监督的局限性及会计人员缺少保护

会计人员一方面代表国家的利益,对单位履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作为单位的一员,又是单位利益的直接受益者,衣食住行用都依赖单位。当单位的某些做法与国家利益互相冲突时,会计就处在“两难”的位置。明知同流合污不对,但坚持原则就很可能会遭到打击排挤,也就是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因此会计监督讲起来重要,做起来难。一些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而下岗。

2.2法制观念淡薄及对违法违规问题处理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对单位领导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些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处理会计事务。有的是非自己人不用,有的是宁要驯服的会计,不要明白的会计、会监督的会计。这就造成会计监督名存实亡,也就为、挪用公款、违法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每年查出的违法、违纪金额都相当巨大,屡查屡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直接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很少,或处理太轻,许多总是不了了之,没有触动他们的切身利益。

2.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计监管人员数量过少,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一部分会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业务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甚至有的无证上岗。诸多单位强调政企分开,对单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监督,单位责权利不明确,致使财务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存在以及在职消费等现象,不利于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诸多监事会成员专业技能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监督与检查过程中往往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不到位,导致单位诸多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无法对单位的发展决策作出合理性评价与监督,不明确单位实际发展状况,致使其发展受阻。多年来,会计监督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会计造假行为、保护国家和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在服务宏观调控、促进财政管理改革、确保财税政策有效实施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地方会计监管部门,尤其是市、县级的人员编制数量很少,尽管基层不像中央机关那样负责制定相关法规,但是基层会计监管部门面对的是众多会计主体单位和会计人员,担负着繁重的基层会计监管任务,由于会计监管人员数量过少,难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

3关于强化会计监管工作的几点设想

3.1完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

在财务监督检查过程中,监事会必须要做到四点: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企业标准。监事会要积极利用国务院相关法律以及公司法赋予的监督职能来强化监督。此外,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做好检查工作。二是规范监督作业行为。明确监督目标、内容、方法、程序、评价与报告方式,遵循相关程序与规定进行,完善监督检查方案。三是积极获取监事会监督资料。事先拟定文件,由监督企业填写,企业报送资料时要加盖公章,确保资料真实。四是分析与评价检查结果,并积极总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完善监督检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化财务监督制度建设。健全财务总监制,逐渐由稽察特派员制过渡为监事会制。第二,强化市场监督制度设计。整顿并重组中小事务所,加强事务所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设立中介机构监督委员会,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健全证券市场,规范企业并购,避免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积极发挥外部监控作用。此外,健全经理人才市场,构建经理人才中心。第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设计。明确董事会成员的决策权,积极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与此同时,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其成员可由职工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地方人大代表或当地人大代表组成,国有企业要抽取一部分营业收入作为监事会成员活动经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强化考核,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效率,优化国有企业内控制度。

3.2加强普法学习,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罚力度

单位领导要带头学习财经法规并组织干部职工培训学习财经法规,提高“全民”财经法制观念。把实行会计监督纳入领导的责任体系,与评价其业绩结合起来,让单位领导真正关心支持会计工作。把会计法规学习与会计人员技术职称考评结合起来,形成会计人员自我监督的约束机制。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会计监管队伍,通过对会计监管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和能力,保证会计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让“看不见的手”不断变成一双强有力的手。会计监管人员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首先,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不弄虚作假,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纪律,更好地代表国家实行会计监督。其次,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除会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相关知识,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税务、法律等,才能在监管复杂多变的会计业务时做到胸有成竹。强化会计监管工作,还需要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发生违法会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严厉惩处,使其违法的成本大于收益,同时发挥其“反面典型”作用,使其他违法者在严格监管和严厉处罚的威慑下不敢作假。

3.3实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增强会计监管机构的责任感

制定严密的业务分管、执行和审批制度,使会计监管人员各司其责,发现问题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制度上杜绝、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来促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内部检查,真正将内部监督落到实处。

3.4强化财务决算审核、审计与巡视工作协同首先,要强化财务决算审核协同。于决策批复前进行监督检查,将发现的有关会计管理、核算等方面的问题报送国资委,积极发挥监事会在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核以及批复工作中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审计协同。协助国家相关机关进行财务抽查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充分掌握单位的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效率。最后,要做好巡视工作协同。将巡视监督与监事会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完善人员组成方式以及合力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审计协同,借助社会审计成果,对单位运行状况进行监督。

3.5大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会计监管论文篇5

会计监督之涵义及其演变众所周知,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提供经济信息,供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能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经济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监督的目的是防止虚假财务信息,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会计监管的内容要求也有所提高,由原来的资产负债状况发展到损益情况,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的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统称财务报告。随着会计准则的建立,审查评价的目标由真实性、正确性扩大到公允性,使会计监管的内容不断增多,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对虚假财务信息的监管,也成为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无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各国证券监管组织构成的会计监管体系。

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

会计人员定位的影响

由于会计肩负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使命,冈此,会计信息往往是各种利益关注的焦点,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成为一些单位中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些失真的信息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

在现国有企业制度安排下,国企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在企业管理系统巾运行,负责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南经理级别聘用的,其权力是经理人员赋予的,会计人员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与经理人员处于不同的权力层次,在行政职权上不具备监督经理人员的权能这是一种权力上的制度安排,存财务工作中,国企实行厂长负责制,这也从制度上使会计人员不具备阻止不真实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权利。

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和其他职工一样,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从理论上讲,应具有监督经理人员的动力,但现有的制度安排又使其不得不放弃监督,如会计人员存企业的实际利益南经理人员掌握,对经理人员不合规的监督可能使会计人员失去现有的利益,这种监督即使成功了,会计人员并不能得到多少切实的利益,而一旦不成功,却可能失去现有利益。会计人员作为理性人,同样会衡量自己行为结果的效用和风险,而且会计人员作为一个群体,也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

内部监控的局限

目前,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形同虚设,能起到对企业会计工作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作用的极少,一般设立单位内审机构和人员均是由部门领导委任,其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人的制约,这自然对内审人员的监督行为构成约束,他们能否坚持原则,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对企业甚至企业法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要划个问号。不难看出,这种管理体制和监督模式对于会计监督足一种弱化。

内部监控还有一层意思是会计内部的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的不健全,也就丧失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往往造成在企业各环节,各岗位之间出现管理混乱,工作不衔接和贪污舞弊的问题。

国家、社会监督不健全

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监督,如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应该说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们往往偏重于国家利益而不够重视企、事业单位的各自特点和需要,在执行会计检查和监督时,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如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十预过多等,这种现象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人为因素过重,主观随意性过大,更有少数执法人员私心太重,一旦得利,便放弃原则,“大问题也可以变成小问题”,“有问题也可以变成没问题”。

还有一些人随意“找茬”,对企业进行刁难,甚至加罪于你,这些现象实际上是围家监督职能的弱化表现。

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同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几乎都由于利益驱动而导致监督不力,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下个经济主体,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关系,它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迎合委托人要求,制造某些虚假财务信息,致使监督不力。

国家、社会监督不力,给会计监督弱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企业会计监督弱化。

建立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系

健全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会计监督体系

政府以管理者身份,加强会计法规制定与检查

从我国会计发展情况和国外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只有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具有层次的会计规范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问题。然而,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在理论创新、借鉴国外经验等各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也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要很好地贯彻实施会计法规和制度,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需要相关法律的配套,企业的管理模式也要跟上,会计一枝独秀是很难维持长久的。

加大审计力度工作

近两年来,全国审计机关逐步深化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审计工作,但目前审计和审汁捌查的面较小,还须加强力量、扩大审计而,提高审计机关对会计监管的力度。

行业自律一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

今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确立“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监管工作的力度,努力改善全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张旗鼓地开展行业诚信建设。与此同时,还全面加强了行业监管工作。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有关规定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行业自律性惩戒今年中注协还把关乎社会公众利益,关乎经济全局,具有潜在风险的上市公司、金融、保险等重要领域的审汁业务列为行业监管重点,把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审计作为突破口,对于违法违规执业的事务所和从业人员,将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虽然如此,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自律仍是不可少的,也是需要改进和加强的。财政部加强这方面的领导,国家审计机关加强监督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中注协”行业自律的力量,发挥其行业自律的作用。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的内在需求,是内部控制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关键,也是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这一环能否起作用的关键。要使会计控制也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取决丁两点:企业决策是否依赖于会计信息以及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取信于社会。当前这两点企业都未能很好地做到。一方面企业决策仍凭领导主观臆断,根本认识不到会计信息之于决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绩效不佳,就想虚似会计信息来蒙骗社会。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和问题。因此,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现代公司制度,业才会有动力去实施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提高企业法人的综合素质,加强违法处罚力度

虽然在《会计法》、《刑法》中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罚作了一些规定,但处罚力度不够,执行不严,惩治不力。8月l4H,埘于伞美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的947家上市公司的总裁们来说,将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根据今年6月底美圉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项新规定,这些总裁必须以书面形式承诺今年已发表的季报和玄年的年报的真实可信,并且上而还需有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的亲笔签。而8月14日将是公司总裁背书的最后期限,冈为证券交易委员会要在这一天将这些文件封存入档,总裁们将抄写如下誓词:“据我所知,财政报告中没有任何不实信息,没有删除任何使该报告误导的内容。”背书将被公开,总裁们因此必须查验公司的业绩和账目,并对其检查负责。如经证券交易委员会检查,公司账目仍存在问题,总裁就会遭到起诉。中同的董事们、总裁们是也该效仿?所以,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现实巾,会计人员受过大专以上会计教育的只占少数,未受过真正会计专门训练和考核的占多数,不少人员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够,理解不透,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错误,使会汁信息失真。另外,一些单位存会计人员使用上不是任人唯贤,量才使用,而是相互拉拢,致使会计人员业务不熟或技术低下,不能正确运用核算程序和方法,使会计信息失真。也有的会计人员不能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忘记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甚至为了一己私利,知法犯法,与领导者共同作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速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派遣或任命会计机构负责人,他在单位和上级部门领导下,负责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保证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了主管部¨对会计工作的领导,町以抑制在川人方面小正之风。同时,可以调动会汁人员的积极性,使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机构负责人能够坚持依法理财,保证同家利益不受侵犯,确保会计法规及国家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会计监管论文篇6

(一)生产能力的判定

企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益,财务操作会使生产力高于其他同行公司,需要从总资产、固定资产和经营净资产几个方面对不同指标进行考虑,其中,对静态指标范围的规定值进行严格把控,一般情况下应大于零。经营净资产=(资产总和-货币资金-短期投资)(-负债总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这反映了公司经营力和风险,如果净资产低于零,表明经营出现了风险,投资者会认为公司出现了困境,可判断为财务异常。

(二)经常性销售判定

经常性销售指标出现异常,是公司操纵着经营环节的财务指标,财务操纵会由应收账款表现出来,因为应收类账户是公司用来进行操纵的科目。所以,应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进行异常检查。与此同时,要对财务指标和会计科目两者的合并趋势进行考察,对不完全反映的财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三)利润指标

其他业务利润在很多情况下是上市公司对财务进行操纵的手段,比如,经营收入很大程度上被计入了其他业务利润科目中。财务异常可以通过非经常性业务指标进行识别,识别相对较为复杂:

(1)上市公司想要进行财务操纵,需要有利益者的支持;

(2)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资产质量指标

资产质量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虚拟资产,虚拟资产包括了:待摊费用和应收款项等。公司对财务进行操纵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公司资产质量,增加了虚假资产。

二、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会计监管

(一)合理界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操纵

财务操纵具有一定的财务欺诈性,财务欺诈主要是指公司高层对重大数据进行漏报错报,误导阅读者改变决策判断,在财务审计和财务报告等环节很大程度上有欺诈行为,导致财务数据不具有真实性。财务欺诈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下的人为操纵和会计准则以外的人为操纵。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被损失,我国证监会严格要求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特别是净利润指标和净资产的考核。上市公司如果进行了财务操纵行为,财务流程肯定违背了会计准则,致使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使得财务信息在报送时出现了异常,公司管理层会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内容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准则。财务操纵致使财务异常,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指标的表现往往较为极端,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很大程度上,上市公司财务操纵会出现多种行为,这种异常行为能够通过一些指标反映出来,使异常信息暴露出来,通这种异常信息为会计监管提供必要的监督管理的依据,证券监管机构对财务报告和各个财务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查,以此对上市公司采取财务操纵的真实性进行确定。

(二)财务异常的会计信息监管

上市公司财务进行实施操纵往往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的,包括一些确认环节和政策的选择环节中。在日常经营中,一些上市公司很多情况下通过不公平交易、虚构交易和一些非经常性经营活动等对日常经营进行财务操纵。公司在确认环节和会计记录的环节中,很大程度上会对成本、收入和收入数据进行不真实记录和不合理确认,以此来实施财务操纵。在会计政策环节中,上市公司会对政策进行更改,实现操纵利润和资产质量的目的。上市公司的外部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和证监会进行监管,对此,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了一系几个方面:

(1)通过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进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审计活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必要的质量审计,对异常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2)证券交易所监管。证券交易所监管部门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定期监控和审核,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有疑问,并拿出合理的证据,就可以把该公司确定为财务异常操纵怀疑对象,可对其进行实地审查;

(3)证监会监管。公司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中,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定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异常情况,最后确认待上市公司是否出现财务操纵行为。与此同时,如果证监会有合理的怀疑证据,质证公司有财务操纵行为,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深入调查,如果调查发现确实具有财务操纵的证据,证监会要根据具体细节对违规公司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我国财政部和政府监管机构有权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抽查。

三、结语

会计监管论文篇7

1.1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

第一,对于会计信息的供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形式,会计信息的提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表内,一种是表外,因为财务报表的格式是基本固定的,所以用数字来反映特点,就决定了信息的局限性。二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分为自愿形式和强制形式,自愿提供的会计信息一般都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但是强制性提供是指政府企业必须要提供的信息。三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因为我国的会计期末同年度报告公布的时间间隔较长,这种情况是不符合会计处理的及时性原则的。第二,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投资者。二是债权人。债权人是最关心企业偿债能力的。三是政府部门。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五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需要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从而分析贷款本息回收风险。六是其他相关的信息需求者。这类需求者包括与之相关的企业、顾客、社会中介以及社会公众等。

1.2影响注册会计师供求的因素

第一,影响需求的因素。一是企业自身的管理结构,如果企业处于完善的企业管理结构下,股东是有着很大的权利去选择注册会计师的。但是如果企业管理结构不完善时,这时管理者就有可能会操控对注册会计师的远择权,因此有很多时候出具的审计报告都满足不了股东的需求,这些审计报告都是符合管理者需求的。二是事务所执业质量与信誉问题。三是审计的费用。第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一是事务所的成本费用。二是事务所的生产投入。因为注册会计师属于劳动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如果投入的劳动和智力变多的话,那么所承揽的业务也就会非常多,从而获取巨大的收益,反之则减少。三是事务所的行业风险,审计职业的一个天然属性就是行业风险,而事务所的执业行为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报酬和风险的组合形式。也就是说在保持审计质量和检查力度相同的情况下,事务所可以提供改变对审计风险的态度来改变收益的水平。

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

2.1独立审计制度的局限性

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性职业,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优胜劣汰。企业的所有者聘请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审计,其实这是新建立的一种委托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三方分别是所有者、经营者和注册会计师,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受所有者委托来审计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业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提供给股东的,但是付费的却不是股东。审计报告也提供给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出钱的与消费的不是一体的,虽然是这样,但是这两个主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

2.2注册会计师执业问题

第一,执业的质量较低。目前我国有很多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比较低,经常会出现一些恶性的竞争事件,甚至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你只要给我钱,我这边什么样的报告都能够出现,如此循环导致行业执业的质量大打折扣。第二,社会公信力降低。现阶段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也只是停留在经济处罚方面。对其监督也很弱,根本就起不到震慑作用,从而导致大量的事务所在经济利益面前选择了违法操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面临着信任方面的的危机。第三,人才缺乏。这里所说的人才指的是复合型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不到总数的30%,而且还有大批的注册会计师是靠关系等手段才进入到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当中的。从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来看,年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老化。而且观念转变的速度也非常慢,许多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老旧。目前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跟上时展步伐的、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科学设备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际惯例的、能为顾客提供不同种类惯例咨询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第四,事务所的整体规模较小。目前我国事务所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事务所规模都非常小,因为我国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只要你符合公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规定,你就可以开创事务所,这也是我国事务所如此众多的原因之一。

3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现状

3.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内容

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设立,对注册会计师协会日常自律的管理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关业务的指导管理等。第二,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包括事务所的设立审批,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以及对违法的事务所进行相关处罚等。第三,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包括对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和注册,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以及管理等。

3.2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权的分配

第一,注册会计师协会。它主要的作用是服务、监督、管理。审批、管理和服务、组织考试资格认证、监督注册会计师会员的执业质量、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和注册会计师会员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第二,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是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的部门。其主要的职责是认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处罚违规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第三,审计部门。它是依法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第四,证监会。它主要是针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证券、期货等相关业务实行许可证的管理。

4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会计监管论文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会计监督;公共监督管理委员会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系统是经济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市公司己经逐步走上了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轨道。但最近几年来资本市场所暴露出的问题,都足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探讨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与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进一步强化证券信息监管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斯蒂格勒、植草益、丹尼尔.F.史普博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监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公共利益论、寻租论、经济监管论和程序论等各种不同的监管理论观点。泰勒和特利(PeterTaylor&StuartTurley,1986)就政府会计监管目标、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法律框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经济后果等方面,对监管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瓦茨和齐默尔曼(RossL.Watts&JeroldL.Zimmerman,1986)从有效性市场假设的角度评述了早期的信息披露监管观点,阐述了市场失灵、监管成本、股价效应以及监管目的等问题;沃克(HarryI.Wolk,1997)分析了会计监管的经济学原理;迈克林(StuartMcleay,1999)展示了监管体系的复杂框架,从欧共体区域角度探讨了政府在推动会计协调中的作用等。

在国内方面,江川(1997)研究了有关利益关系人及其动机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庄丹(1999)、陈国辉和李长群(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政府会计监管的必要性;薛祖云(1999)从经济学视角构建了一个分析会计信息监管的理论框架,包括会计信息供求关系、会计监管主体行为、监管性质和过程等问题;刘峰和林斌(2000)、谢德仁(2001)研究了政府监管对注册会计师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葛家澍、黄世忠(2002)从对安然事件得分析入手对美国的监管运行机制进行了反思;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2002)以博弈论为基础,分析了会计监管的模式及其效率,并搭建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夏冬临(2002)分析了美国的会计监管实践模式和会计监管的成本效益,等等。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监管失灵

造成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本身问题,如权责不清、力量不强、程序不明、执法力度不大、处罚不严等。

(二)上市公司内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主要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相当薄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担负起监管的角色。

(三)上市公司外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管不力

上市公司外部监管主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进行的。但目前来看,社会性的监督机构并没有起到最后防线的监督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会计监管是政府主导型会计监管,财政部和证监会通过法律授权担当了监管的行政职责。监管政策的建设过程与会计改革的过程同步,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转轨经济过程中,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产权不明、公司治理混乱的情况,再加上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等,使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缺乏有效需求。由于参与监管政策制定的利益驱动不足、知识积累不够,利益相关者对监管政策的制定持“理智的冷漠态度”,会计监管政策制定更多地是一个“理性计算的过程”。新晨

四、对策与思考

第一,建立“开放式会计监管”理论开放式会计监管。就是在政府主导的立法型监管中,增加民间监管主体的参与,在政府对会计失灵的干预中,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自发需求,来贯彻政府的强制性要求。

第二,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审计制度。

第三,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公共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会计监管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它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最终达到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会计监管论文篇9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075-06

熊明良(197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财务会计。(四川成都610065)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掉期和利率互换等。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多达1 200余种,而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各种复杂产品组合已不计其数。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无到有,市场规模逐渐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表1反映了近几年的利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况。

可以预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迅猛崛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注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显现了巨大的杀伤力。从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美国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客观地说,会计监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会计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会计监管的实质是博弈双方斗智斗勇、讨价还价的过程。博弈论就是研究各个理性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因此,本文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对衍生品公司与会计监管部门双方决策进行分析。

一、会计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来源

季小琴认为会计监管是一项制度安排。一般认为会计监管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冲突;二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各方利用各自信息优势谋取私利,造成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而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状,使得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经济管制理论等共同支撑起会计监管的理论。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委托关系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风险偏爱的不一致性等四个方面的非均衡性,使得委托人的既定目标不能充分实现,为减少这些非均衡性给委托人带来的成本,客观上必须要求有一协调监控委托经济的管理体制以促进其成本的降低,增进委托人利益,而会计监管实际上就是一种委托关系中监管与激励的博弈过程,多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导致会计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并能实现最大限度地缩小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分歧,保证委托关系的协调运行,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二是公共利益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由社会大众选举产生,那么由大众选举出来的政府理应代表大众的利益,至少应该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监管也就应该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标,这样当市场运行出现问题,政府出面监管可以克服市场缺陷,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俘获论。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从监管机构本身的实际行为和动机来考察,认为政府虽然是由社会大众选举产生,但很多政府要员、立法委员都是在一些利益集团的“帮助”下选举出来的,所以他们被选举成功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会代表着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垄断势力、有巨大垄断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所以,俘获论者认为既然已经成为被私人既得利益集团“俘获的政府”,那么他们的监管就理所当然地会有利于生产者。四是经济监管论。该理论是在第二、三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监管可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受益,任何集团都可能是监管的受益者。至于谁受益,取决于不执行监管时谁受到的损失更大,其政治实力和社会余额(利润和消费余额)如何分配。

(二)决策依据:成本效益评估

进行成本效益评估的目的是期望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确定被分析对象的实际价值。宏观和微观活动都受到成本效益因素的制约,且经济利益是企业选择违规操作的根本动因。企业可以看做是“理性的经济人”,它是否选择违规操作主要取决于该经济人对守法与违法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以及对风险偏好的程度。基于对成本效益的评估,如果违规的收益大于成本,任何企业都会选择违规。实践证明,在不存在任何外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是有动机从事违规操作行为的。理论上的会计监管的成本收益关系见图1①。

由图1可以看出,成本曲线向右下滑的曲线说明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初期,由于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政策不合理、监管的手段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监管成本较高,收益却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力度逐步增大,信息质量逐步提高,监管成本开始下降,至b点取得最大的成本收益差,监管效果最高。越过b点后,继续加强会计监管,监管成本升高,监管的收益也同时增加,但成本的增加值明显高于收益的增加值。到达c点时,监管的成本和收益相等,越过c点后监管的成本将大于收益,此时将会造成监管得不偿失。因此,针对监管成本效益的这种特点,我们应该把监管成本、效益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都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适度的会计监管才能实现监管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会计监管的决策依据就取决于对监管成本和效益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基本假设

1.该博弈分析中只考虑两个参与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被监管者(即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经营与衍生品业务有关的法人和自然人,统称为衍生品公司)和监管者(如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

收集。5.博弈双方的行为结果。对于监管者来说,监管与不监管将有四种行为结果:监管,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不监管,可能被举报,也可能不被举报。对于衍生品公司来说,将有三种行为结果,即:不违规,获得正常收益;违规,可能被查处,也可能不被查处。

6.博弈策略组合中变量的设定。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本文对博弈策略组合中的一些变量作出规定:设s为衍生品公司守规操作所获得的正常收益;c1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时被查处后的处罚金额;c2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而获得的额外收益;u为会计监管部门的正常效用;g1为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工作失职而受到的处罚,包括罚款、批评、降级和失去公信等;g2为会计监管部门监管违规操作者所付出的监管成本;g3为会计监管部门监管不违规者所付出的监管成本,一般有g3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前提假设,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模型如表2。

另外,假定监管者查处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成功概率为α,衍生品公司的违规行为被社会公众检举的概率为β,它们由社会环境、证券、证券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衍生品公司成熟程度等外在环境决定。令p=c2-s,q=c1-s。其中:p表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得逞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即比不违规操作时多获得的效用;q表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被查处后与不违规操作时相比的效用差异。可以把(p+q)近似地看作是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则双方博弈模型可转化成表3所示。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纯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设计,本文分别分析4种纯策略达到均衡的可能性及其达到的均衡的条件:

1.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能够自觉守法不违规(不监管,不违规)。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状态,但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要使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β(p+q)]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采取违规行为不能够获取比不违规行为更多的效用;对于会计监管部门来说,他们对违规行为的监管成本太大,而收益又太小。

2.会计监管部门采取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仍然违规(监管,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α(p+q)>s和u-g2+αf>u-βg1,或α<α*=p/(p+q)和αf/(g2-βg1)>1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效用大于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得的效用,会计监管部门监管时的效用大于不监管时的效用。显然,这种均衡是最不理想的,要想避免就必须加大对违规操作者的惩罚,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使其满足α>α*=p/(p+q),从而使得(q+p)越大,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区域越小。

3.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违规(不监管,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β(p+q)]>s和u-βg1>u-g2+αh,或β<β*=p/(p+q)和αh/(g2-βg1)<1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效用大于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得的效用,监管者也不愿意监管,因为监管会使其效用减少(奖得少罚得轻)。

4.会计监管部门勤于监管,衍生品公司被迫守规(监管,不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u-g3>u-βg1和s+p-α(p+q)0和α>α*=p/(p+q)

其经济含义是:在监管人员的失职处罚大于对守规者监管的成本的条件下,监管人员会竭尽所能地进行监管;在监管人员竭力监管和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罚的情况下,衍生品公司觉得如果违规操作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不违规操作合算。

(二)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

如果同时满足条件β<β*=p/(p+q),αh/(g2-βg1)>1和α>α*=p/(p+q),则该博弈会陷入“监管者监管衍生品公司不违规监管者不监管衍生品公司违规监管者再监管”的被动循环之中,这样博弈的均衡解将是混合策略。

假定衍生品公司以概率ω选择违规行为,会计监管部门以概率υ选择监管行为,我们分别分析会计监管部门和衍生品公司的最优行为选择。

1.会计监管部门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我们通过考察监管者的预期效用,来反映他们的最优行为选择。给定衍生品公司违规概率ω,则会计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期望收益e(υ=1)为:

e(υ=1)=ω(-g2-g3+αh)+(1-ω)(-g2-g3)

会计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的期望收益e(υ=0)为:e(υ=0)=ω(-βg1)

衍生品公司违规最优概率就是要使会计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不监管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效用无差异)。即e(υ=1)=e(υ=0),解ω(-g2-g3+αh)+(1-ω)(-g2-g3)=ω(-βg1)

得:ω*=(g2+g3)/(αh+βg1)

这表明衍生品公司以小于ω*的概率选择违规时,监管者不进行监管的效用将大于监管时的效用,监管者的最优行为选择将是不进行监管;当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概率大于ω*时,监管者的最优行为是选择监管;当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概率等于ω*时,会计监管部门无机可乘,不能在博弈中占上风,从而监管者对监管的态度将变得无所谓。

2.衍生品公司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我们通过考察衍生品公司的预期效用,来反映他们的最优行为选择。给定会计监管部门选择监管概率υ,衍生品公司选择违规期望收益e(ω=1)为:

e(ω=1)=υ[α×(-c1)+(1-α)(s+c2)]+(1-υ)[β(-c1)+(1-β)(s+c2)]

衍生品公司选择不违规期望收益e(ω=0)为:e(ω=0)=0

同理由:e(ω=1)=e(ω=0),解υ[α×(-c1)+(1-α)(s+c2)]+(1-υ)[β(-c1)+(1-β)(s+c2)]=0

得:υ*=[βc1-(1-β)(s+c2)]/[(β-α)(s+c1+c2)]

此式表明在监管者的监管概率小于υ*时,衍生品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违规操作,以谋取非法所得;当监管概率大于υ*时,衍生品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违规操作,合规经营;当监管概率等于υ*时,衍生品公司选择两种策略的效用相同。

四、模型的政策含义及建议

(一)模型的政策含义

从纯策略的均衡分析可知,会计监管的最理想均衡(不监管,不违规) ,即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而衍生品公司却能够自觉守法不违规,但这种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而相对满意的均衡(监管,不违规)则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尽量使其达到均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另外两种均衡(监管,违规)和(不监管,违规)的出现。

从混合策略的均衡分析可知,这个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是:(ω*=(g2+g3)/(αh+βg1),υ*=[βc1-(1-β)(s+c2)]/[(β-α)(s+c1+c2)]),这说明博弈均衡时衍生品公司违规的最优概率为ω*=(g2+g3)/(αh+βg1),则会计监管部门的理是随机地进行监管和不监管。同样会计监管部门最优监管概率为υ*=[βc1-(1-β)(s+c2)]/[(β-α)(s+c1+c2)],则衍生品公司的理性策略是以一定的概率在违规与不违规中“随机游走”。这决定衍生品公司将以ω*概率为判断标准选择是否违规,会计监管部门将以υ*概率为判断标准实施监管。

收集。(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效率的政策建议

基于前面会计监管博弈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监管效率:

1.根据纯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我们认为在监管中如果只重视对违规者的惩罚而忽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失职行为的查处,效果是有限的。会计监管机构和人员作为政府的人,一方面受政府委托对市场实施监管,另一方面也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惩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违规者及其投机操纵行为固然必不可少,但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却更能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在会计监管制度设计上,从严监督监管者与严惩违规者并举不失为更优的选择。这是因为s越大,投资者违法行为空间越小。同时,要想促使监管者愿意监管,必须提高查处成功后的奖励h,并加大对监管者的失职处分g1,同时设法减少监管代价g2。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加大对此监管失职的处罚,是促使监管者进行主动监管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违法行为较少时,监管者进行主动监管的投入较大,效用较低时,加强行业监督能有效地降低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2.在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中,注意到ω*的大小由g1、g2、g3和h确定,而υ*的大小由c1、c2 、 β和s确定,而在这些因素当中,除c2 (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以外,其余因素会计监管部门均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变,使其朝着有利于监管效率提高的方向变化。由此,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工作中,可以考虑: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均衡概率ω*,来改变监管者选择不监管行为的区域,由于ω*与g2和g3成正比,与h和g1成反比,而最直接最容易操作的是改变h和g1。显然ω*是h和g1的减函数,当h和g1增大时,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变小,当h和g1减小时,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变大。会计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概率ω*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要想降低ω*,就必须对监管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理论上ω*应控制在监管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点。因此,在监管工作中,我们应该设法降低稽查成本,加重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罚款金额,提高稽查人员的素质,以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证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均衡概率υ,来控制衍生品公司选择违规行为的区域,由于υ的大小与c1、c2 、 β和s有关,而最容易影响的变量是β和s。显然,β越大,s越大,υ越小,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小。这表明社会监督环境越完善,监督能力越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被查处后的处罚越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取的暴利越少,衍生品公司就越没有选择违规操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对于违规行为,应加大揭批力度,强化公众对违规行为的舆论监督,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揭批使其形象受损,降低其在公众中的声誉,从而扼制其违规的冲动。

3.综合而言,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是:加强政府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监管,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立法,建立规范的实时披露制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要以优化会计准则为核心,成立eitf(紧急情况工作小组),缩短博弈路径。因为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而言,其第一核心应是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明确利用相关者参与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作用并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这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根本前提。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从静态来看,由于信息需求的复杂性最后出台的会计准则并不是精确计算出来的,而是各利益集团“折中”的产物。只有经过不断的博弈,才能提高准则的效力,提高整个社会福利的水平。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瞬息万变的特性,我国可参照美国成立由民间企业界、金融界、会计职业界及学术界具有广泛代表的eitf(e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缩短博弈路径,建立会计准则问题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整理

会计监管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电力行业 电力监管 监管会计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入手,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电力行业建立会计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1、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监管主要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监管会计作为一项亟需监管理论指导的工作,却一直游离于监管学说之外。可以看到电力监管中的内容为:电力产业进入与退出的监管、价格监管、市场结构监管、财务与投资监管、市场秩序监管,这些监管在事实上都离不开基于会计的监管活动,但监管会计制度和电力市场的结合目前在我国一直缺乏研究,这使得电力监管在理论上与监管会计制度缺乏衔接,理论的缺乏也就导致了实践上的举步维艰。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电力监管的发展实践表明,电力监管机构在对电力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管会计制度是其关键一环。可以说,凡经济发达、电力监管制度完善的国家,其监管会计制度必然是有效的;凡电力市场秩序井然、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的时期;其监管会计制度也必然是得力的。建立一套有序的、切合中国实际的电力监管会计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前景。

2、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的关系

电力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垄断性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可以利用垄断权制定垄断高价以取得垄断利润,为了防止垄断性企业获取垄断利润,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力行业实行电力监管。有效进行电力监管的基础是获得全面、真实的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主要执行一般企业通用的会计制度,按照该制度进行的会计活动不能提供符合电价监管需求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监管的需要。要想治理电力企业虚假的会计行为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监督,更要有与电力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义上的监管会计制度。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指以矫正和改善电力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为目的,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会计行为进行干预、管制和引导的准则和规范。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这一理念,是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会计这两个领域来阐述监管问题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一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

电力行业中的信息包括发电成本、输配电成本、购售电价格、电量、供求关系、网损、输电网络阻塞状况和机组检修情况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以及披露这些信息的制度深深地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市场效率、监管成本和市场公平性。若电力市场中的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有误,例如发电商获得了错误的电能需求信息,将无法合理地作出交易决策,最终发电商无法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个市场也无法获得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效果。同时,源于对信息的缺失或不确定性,市场监管机构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监管成本,以收集必要的监管信息。如果电力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使得售电方相比购电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则售电方将能够借此抬高售电价格获利,这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电力市场中的不公平情况。可以说,信息在电力行业的运作和监管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这正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

在电力行业中,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电网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电力交易环节信息披露制度三部分组成。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是基于发电厂的技术特点,解析其成本构成,内容包括:发电厂的基本信息、机组的技术信息和与成本相关的信息。该信息披露制度通常侧重于为监管机构对发电企业市场力的评判提供帮助,内容一般包括技术信息和会计信息两大类,其中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电网企业可分为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监管机构对电网企业的监管主要是两方面:确保电网企业的成本真实,遏制不合理开支,控制电网运行成本;防止电网企业滥用权力,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所以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建立。其中成本信息包括电网企业相关会计数据,以及资产评估报告等,例如,电网企业上一年度的还贷费用、电网的折旧费用、电网的维护与检修成本、电网建设费用、人力资源开支与差旅费等。我国电力交易环节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交易时进行信息披露所应遵循的制度,内容包括每个市场中发电厂(机组)的报价数据与中标结果,以及全部的市场交易信息,包括需求信息、各种约束条件等。很显然,无论是从发电企业的信息披露来看,还是从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来分析,以及电力交易环节的监审上,会计信息在整个信息披露制度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成本披露中,处处都凸现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电力企业业务成本对象和项目、科目设置以及成本报表进行规定,并且覆盖与定价有关的资产、资本性支出等会计信息最终影响和决定了电力价格,这便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之间难以割裂的天然联系。如果说电力监管的核心是信息监管的话,那么,信息监管的核心无疑是会计信息的监管。

3、构建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方面:

3.1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电价监管的客观需要

当前电力企业执行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既不能准确反映确定电价应考虑的成本信息(如没有区分计价成本与非计价成本等),也缺乏用于评估电力计价成本合理性的标准成本,因此,从电力监管目标出发,依照会计法的规定,需要制定专门用于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并对被监管单位执行会计制度进行动态监管。

3.2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维护电力市场秩序,重点是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市场规则,并对市场主体、市场运行等情况进行监管,而这些都需要电力监管会计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

3.3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履行其他电力监管的重要依据

实施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可以对电力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对电力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达到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交易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宁,政府管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基于行动主体的视角,生产力研究,2008,(13)